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12-15

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2篇)

1.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一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面性的:对学生的.自我概念、心理适应能力、社会化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是多维性的:从言语和非言语、课堂内和课堂外等多维度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影响;同时师生关系对教师心理健康也存在着重要影响.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42关键词: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心理适应能力

2.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二

国内外存在许多有关师生关系与学习态度的研究。在师生关系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师生关系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都得到了不断深入的发展,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国外师生关系对学生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和预测、对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等等;现代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认为, 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和谐一致, 提出师生关系应由真诚、接受和移情构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师生关系本质、特征、功能及模式等方面的讨论呈现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 把它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阐释学甚至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考察, 丰富了师生关系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互动交往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态度方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生素质心理结构, 将态度作为后天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和技能) 之一;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指出, 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三种学习:正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 即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学习;布鲁纳的学习分类将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社会心理学对学习态度进行的A-B-C三维结构理论, 学习态度由学习者认知水平、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三部分构成, 分别反映学习者的价值判断、情绪反映和行为的外在表现。在我国, 教育方针中的德育包含在态度之中, 认为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鉴于上述国内外有关师生关系和学习态度的研究趋势和背景, 本课题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展开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调查, 并对不同年级被试的作答进行对比, 指出随着被试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师生关系对学习态度影响程度的变化。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 希望对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一定启发。

研究的对象:按照典型抽样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小学在校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份问卷216份, 回收有效问卷210份, 有效回收率为98%。被试基本情况如下:三年级学生43名, 四年级学生60名, 五年级学生46名, 六年级学生61名, 被试平均年龄11.5岁。

方法:

自拟“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问卷调查”, 问卷共包括21道测试题, 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四个选择, 由被试酌情进行选择。

问卷分三个维度: (1)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共6题) ; (2) 学习态度转变的行为表现 (共8题) ; (3) 学习态度转变的心理成因 (共7题) 。

结果分析:通过对张家港市三兴小学小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 使得对“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这个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210份的调查问卷中, 找到许多关于师生关系和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课题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阶段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 群体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 93%的被试反映大多数同学喜欢的老师, 他也会喜欢;对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喜欢的老师, 他也不会喜欢。这表明, 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小学生, 由于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不足, 往往会被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想法影响, 因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所以群体的认知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很大影响。

(二) 老师的威严。

62%的被试反映比起严厉的老师, 更喜欢和蔼一点的老师。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老师通过与学生不断交流合作丰富知识、积累感情, 如果老师总是过于严肃, 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 就会影响到友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 课程的难易程度。

一个好的教学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完整互动过程, 这不只是老师单独地教, 还应体现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防止学生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对老师和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调查显示, 48%的被试认为当老师教的课程较为难学时, 会因为自己学不懂而害怕学习该门课, 从而对老师产生嫌隙。由此可见, 学科课程的难易、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师生关系。

(四) 老师年龄与性别因素。

对于“比起年长的老师, 更喜欢年轻一点的老师”、“比起男老师, 更喜欢女老师”这样的观点, 一些被试表示认同。老师的年龄与性别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为年长老师的一些陈旧观念也许会和学生一些较为现代化的想法产生矛盾, 这样师生之间的分歧会扩大。另外, 和男性老师比起来, 女性老师会较亲和, 这些因素都会对老师与学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

二、师生关系影响下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行为表现

(一) 积极的行为表现。

1. 主动学习

根据调查结果, 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45%的被试会主动复习并预习喜爱的老师所授的那门课程, 49%的被试上课会主动回答问题, 会主动请教老师等。也就是说,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得他们积极对待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2. 认真作业

学生对于做作业的意义理解并不深刻, 一般情况下学生做作业, 都是把作业当成是一项任务, 不是想从中学到什么, 而是把作业做完了可以向老师交差, 这样才可以避免老师的责罚。这种情况下写的作业, 可见其质量。但是, 在良好师生关系的促使下, 可以使学生对于作业不再那么排斥, 使其较为认真地完成, 同时作业质量也会得到一定的保证。

3. 自主学习

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 自主学习的行为并不多见, 许多学生都是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完成学习。调查表明, 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觉得他的课程比其他科目更重要, 会花更多时间学习。这表明, 学生对老师喜爱, 会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课后会主动学习, 学习自主性增强。

4. 积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并不会第一时间就寻求老师的帮助, 而是选择先与同学交流或是不了了之。根据调查结果, 53%的被试表明, 平时请教的老师都是自己喜爱的老师。也就是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在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不再惧怕与老师交流, 而是主动与老师一起探讨并解决问题。

(二) 消极的行为表现。

1. 排斥学习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就会对将来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但是据调查, 36%的被试认为自己对于不喜欢的老师的课程, 不会认真学, 这从侧面反映出不良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不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

太过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侧重点的改变, 造成学生“偏科”的现象。学生可能会由于喜欢某个老师, 而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课程, 忽略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 导致学习时间分配的失衡。因此, 师生关系的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学习主次的区分。

3.“功利”地学习

教师应奖罚有度, 太多奖赏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褒奖产生依赖心理。据调查, 一些学生会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赞扬而学习, 这样会使得他们扭曲学习的真正目的, 形成错误的学习心态。

三、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心理成因

(一) 自信心增强。

54%的被试觉得对于较难学习或是不喜欢的课程, 如果换成自己喜欢的老师来上, 相信自己就可以学得更好。这反映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信心;前述学生之所以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相信自己喜爱的老师能把他们教懂教会, 是这种认知上的信念导致了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改变。

(二) 期望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赞扬。

学生的学习会带有目的性, 55%的被试反映想学好自己喜爱的老师所教的课程, 因为希望他关注自己, 或者取得赞扬和称许。在学习过程中, 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相对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较少, 出于也想让老师发现自己的心理动机,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作相应转变。对于经常受到老师夸赞、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能由于习惯性地想受到老师的表扬, 他们对待作业或者学习任务时会格外认真。也就是说, 学生为了从老师那里获得某种认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一定的调整与改变。

(三) 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学生会自觉愉快地钻研, 并愿意花更多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大部分被试反映由于受到某个喜爱的老师的影响, 自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吸引学生的除了学科本身的特点外, 老师的个人魅力也会对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 才能学好,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不断取得学习进步。

四、男女之间的对比结果

据我国学者调查, 小学阶段的男女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客观差异。比如, 在情感方面, 男生易受环境影响、情感外露、好冲动、控制力不强, 女生一般情绪稳定、细腻敏感、理智性强、同情感强;在意志方面, 男生意志强弱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 有时表现得很顽强、不怕困难, 相对而言, 女生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大;在性格方面, 男生多外向、活泼、好动、喜欢冒险, 不拘泥小节, 女生多内向、柔弱文静、心细而善解人意。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此次课题调查结果的分析有很大启示。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 在被试回答自己赞扬或喜爱的老师的类型时, 只有少数男被试会选择喜欢长得好看或者对自己好的老师, 其他男被试和所有女被试选择的都是课讲得好或者威望高的老师,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小学阶段的女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比男生更理性, 不因主观感受而否认或评价老师。

对于“学不好所喜爱的老师的课程会打击自己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一观点, 33%的男被试持肯定态度, 48%女被试表示赞同。这表明, 在小学阶段的女学生要比男学生更敏感一点, 她们的自尊心相对于男学生要更强一点;老师在教育学生时, 要顾及男女学生的差异, 从保护他们自尊心的角度出发, 批评和惩罚都要注意把握好度。

对于男女老师的差异, 14%的女生认为这个因素会对她们的课程学习兴趣造成影响, 这个比例超出了男生一倍多。在教学过程中, 男女老师教学时语言的生动性、课堂的活跃性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相比男老师, 女老师可能更具亲和力、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更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男老师讲课时使用的语言可能更幽默诙谐,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会想学好老师的课程, 以避免老师对自己失望, 数据显示, 有这种想法的女生比例要比男生多。小学阶段的女学生学习往往会比男学生更踏实、更勤奋, 除了自身天性性格的差异外, 女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要比男生快很多, 往往女学生更懂事, 在行事作为中更懂得考虑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五、年级之间的对比结果

在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感知觉、思维、言语、注意、记忆想象能力的发展都很迅速,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这对于他们处理师生关系与培养学习态度都会产生影响。

根据上表数据对比可知, 对于同一观点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持不同的态度。在“不喜欢的老师的课程不会认真学”这个观点上, 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随年级的增长依次降低;这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学生认知的发展, 他们在处理个人情感和学习的问题上能逐渐变得理智, 懂得控制个人情绪, 反映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会随着知识的丰富和一定阅历的增加而减小。从上表第二行数据比较得出结果, 老师的年龄因素对师生关系会产生一定影响, 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并不大, 并且, 会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出现波动且总体上不断减小。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我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等初步建立起来的基础上, 他们对事件和人物对象的看法会不断发生改变;老师在此过程中更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不仅要促进他们学识的增长, 而且要注意培养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表格第三行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但持这种观点的学生仍占很大比例。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具备学习动力, 这种动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态度方法方面的, 有信心毅力方面的, 也有内在外在方面的, 老师的影响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因素, 老师的讲课方法、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作业任务的布置和个性特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干扰作用。

表格最后一行反映了课程难易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三年级到五年级数据逐渐递减, 到六年级却出现了回升, 这也许是因为六年级课程内容的学习更多地涉及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一些学生确实有难度。另外, 六年级学生迫于小升初的压力, 对课程学习的迫切感增加, 当学习中出现拦路虎时, 心态的保持可能并不如四五年级那样好, 他们也许会把一切问题的根由归因于老师, 因而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发展。

结合表格纵向数据的对比可知, 小学生从较低年级升向较高年级的过程中, 他们看待问题越来越小地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这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 老师应该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正向引导,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由“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 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 分析了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并根据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改变探究了学习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可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较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而且有助于整个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师生相处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 创设生动课堂, 提升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来源于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性格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素养。一个教师给学生的总体印象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极大影响, 造成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变化, 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能力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只有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系统性强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学生自觉接受的条件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二) 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与活动中,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要注意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每位学生的特点与性格予以肯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 应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 循循善诱, 在学生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有助于老师在学生面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 深入了解学生, 满足学生需求。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忽略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老师不能一味地用成人的观点批评和职责学生,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深入关心了解学生, 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一些问题, 弄清学生的真正需求, 做学生的朋友而不只是一个“指挥者”与“命令者”。

(四) 注重为人师表, 成为榜样示范。

为人师表, 老师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作则, 注重身教。教师的任务在于育人, 这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 更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与作风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主动亲近学生, 威而不畏, 严而有信, 与学生一起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 师师相互交流, 全面关注学生

教学中, 一般一个老师知道的都是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状况, 这样搜集到的有关学生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 老师与老师之间应沟通, 就学生各个科目的学习作总体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专长在哪、不足在哪, 并结合学生的性格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做适当改进, 促进学生各个科目的均衡发展。

(六) 把握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年级调查的结果对比可以得知, 一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认知的发展, 对于处理师生关系与自我学习的问题上会有很大改变,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 而要学会把握好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因为在众多教学手段中, 找不到适用所有学生的教学模式, 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志趣、能力和认知发展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教育。老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挖掘学生深层潜能,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各尽其才, 都能有所进步。

调查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如答题时小学生的状态, 是主动答题或是被动接受, 是认真选择或是敷衍了事, 都会对统计的结果产生影响;其次, 调查选取被试时, 由于一二年级学生文化水平较低, 对问卷的理解会有一些困难, 因此在此次研究中不予考虑;三四年级一些学生的语词和阅读能力发展还不完善, 对问卷题目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本次调查选取的被试局限于一所小学, 如果要获得更确切的数据, 就应选取更多小学作为调查对象。

参考文献

[1]马立, 宋乃庆, 贺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艺术[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汪小琴, 刘英明, 汪小霞.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M].江西教育科研出版社, 2005.

[3]孙铁红.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教师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4]刘贤利.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J].淮南师专学报, 2000.

[5]姚斌.浅谈师生沟通的重要性.中国教育报[N].2007.

[6]刘翔平, 葛冉嘉.男女差异心理学[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88.

[7]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8]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三

高职教育现在依然需要面对很多困难,有些高职院校不设门槛线,致使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毕业时问题反映及其明显。部分学生甚至因为与老师、家长、同学的人际关系较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耽误了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周围同学个性的良性发展。

在学校中,学生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在学校中又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所以学生与老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得负担,所以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职生、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抽样方法

本研究因为是以高职生作为研究群体,被试是从南昌工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职业制造学院三所高校选取的,被试都是全日制在校学生,选择范围包括一年级至三年级。本研究准备发放350份问卷,

2.2测量工具

师生关系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师生关系问卷是屈智勇(2002)的《师生关系问卷》,包含了23个题目。师生关系问卷共有4个维度,分别是:1、对抗性。2、亲密性。3、满意性。4、支持性。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cheklist 90,SCL-90)

此量表是由L.R.Derogatis 在1975年编制的,我国学者王文宇在1984年翻译引进,吴文源进行修订的版本,也是我国学者进行心理健康研究时使用较多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SCL-90在临床研究中能够很好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情况,反映症状丰富,从感觉、情绪、人际、躯体等情况都有所涉及,能准确反映患被试的心理健康程度。量表包含十个因子。量表中采用五级评分制,分别是[严重]、[偏重]、[中度]、[很轻]、[没有]的5至1分评量。

3、高职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皮尔逊相关分析

为了进行高职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对两者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将高职生师生关系给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的数据进行筛选,得出以下结果:

支持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

支持性维度0.63**0.22*0.41**0.44**0.12*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支持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满意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

满意性维度-0.33**-0.39**-0.23**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满意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亲密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

亲密性维度-0.43**-0.31**-0.20**-0.37**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亲密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对抗性维度与SCL-90因子的相关系数(r)

项目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

对抗性维度0.52**0.44*0.38**0.27**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对抗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敏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焦虑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敌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恐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SCL-90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

4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4.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它是心灵上的真诚沟通、情感的融洽互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很多老师把师生关系看出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命令与执行的关系,这种陈旧的角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当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

4.2教师采取民主管理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取“专制型”管理手段,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到求助别人,不能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采取民主型管理手段,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主能力,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更强,教学效果更突出所以教师采取明主管理模式,对于加强师生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

4.3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随着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级主管部门也会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考评。学生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送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些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万能的,只要有问题的送进去,问题解决了没有与自己无关,很多心理问题的源头就来自于老师的不尊重、不信任、不作为。

4.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新型师生沟通平台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次,针对高职生的年龄、性格特点,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与老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让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搭建新型的师生沟通平台,有助于师生情感互动。

【参考文献】

[1]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4.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四

浅谈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校园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转变教育观念、和谐人文环境、提高师德水准、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实现师生和谐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师生关系心理

5.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五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的激情、审美感受及情趣等情绪、情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意志品质中自觉、自制意识及毅力等对学生的特殊感召力;作为个性气质来讲,它在与学生接触的`生活细节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灵的表现,都跟体育教师的气质有关;一个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而其包容性对学生的接纳与影响尤为重要.

作 者:曲科宇 汲秋宇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5关键词:体育教师 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影响

6.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六

1.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

教师语言暴力之“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故而教师语言暴力呈现显性语言暴力和隐性语言暴力两种形式。

(1)语言暴力的显性呈现是话语方式的伤害。显性的教师语言暴力大致呈现为讽刺挖苦型、谩骂蔑视型和威胁恐吓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讽刺挖苦型的语言如“你的字写得真好,龙飞凤舞,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自愧不如”“长得倒是人模人样的,可是你的学习成绩与你的模样太不相配了”等。谩骂蔑视型的语言如“白痴”“饭桶”以及“给脸不要脸”“再给你一个脑子你也考不了第一名”等一些卑劣粗俗的语言。威胁恐吓型的语言如“闭嘴,再说话就滚出去”“下次再犯错就请家长”等。这些显性的具有杀伤性的语言会直接刺痛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自尊心,造成学生出现怯懦自卑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病态心理的行为。

(2)语言暴力的隐性呈现是非话语方式的伤害。隐性的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姿势、动作或冷漠不屑的眼神,直接或间接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教师的肢体语言以及态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爱的激励。反之,教师冷漠的态度、不屑的眼神,学生都可以从中窥见教师的冷漠和不信任。这些冰冷的无声世界的语言让学生望而生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与软暴力,对学生造成了内隐的伤害。

2.教师语言暴力的特点

(1)伤害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暴力语言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学生的心灵。从近期来看,它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它是对学生人格发育的涂炭,造成学生自卑怯懦心理,甚至于引发厌学、逃学、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2)内隐性。相对于体罚、变相体罚等硬暴力而言,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具有隐蔽性。由于某些教师是抱着“一切为了学生”所谓的教育责任心态,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意或无意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而不自知。多数学生是由于畏惧于教师的权威及话语霸权,加之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视教师言说为正确。多种原因致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司空见惯,实乃一种对学生隐性的精神虐待。

(3)持久性。正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一旦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影响是穷极一生的。倘若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没能及时疏导解救,学生成年后易形成缺陷人格。

二、警醒恶语伤害,反思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暴力语言是对学生一种隐形的精神虐待,是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贬损,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反思教师语言暴力下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警醒恶语伤害,还教育环境以纯洁,对提高教育效果颇有助益。

1.评价偏颇:师生相互认知失真

一定意义上,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相处的时间远超其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安顿学生身体、思想以及心灵的地方。[2]因此,学生的课堂生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由于刻板效应以及首因效应的作用,某些教师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对那些所谓的“差生”贴标签而乐此不疲。教师一旦认为某些学生有问题行为,就会认为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好,这些学生也是经常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弱势群体。同样,一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甚至于恶语相加,即便是教师拥有再高超的教学技能、再渊博的知识,也不会赢得学生的好感。这便是心理学上的“镜子效应”:即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回报你。其实,教师有时并不是故意用语言伤害学生,在某些情境下是出于督促学生改正错误的好意。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领情,这便是师生之间相互认知失真,致使双方互相评价偏颇。这是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对抗排斥”师生关系的表现。

2.情感疏离:师生之间交流缺失

教师语言暴力下生成的是一种“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教师持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懒得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是不愿意主动与教师说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育者,而不应该是道貌岸然、恶语相加的人。诚然,教师一旦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对教师而言损害了其教师形象。学生一方面接受不了教师的暴力语言,另一方面也会寻求机会避免与教师过多接触。当然也不乏有学生做出过激行为,如背后辱骂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然违纪以对抗教师的语言暴力。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交流缺失,致使师生情感疏离。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即使教师真的出于好心表扬学生,学生也会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是一种欺骗行为。相反,在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称赞,学生会欢欣鼓舞;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则认为是出于爱的护佑。如此,也正是说明摒弃教师语言暴力、构建和谐共生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3.行为偏激:师生心理互不相容

正所谓,“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3]如果学生经常遭受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表现疏离教师。有的学生表现在心理上畏惧教师,不敢与其有任何接触;有的学生则异化为对抗行为,在课堂上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让教师措手不及甚至出丑。同样,教师对那些被他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好感。在这种师生心理互不相容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偏激行为的发生,师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屡见不鲜,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因此走上绝路。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然而在教师语言暴力环境下生成的是一种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此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育的神圣性,而且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育效果失却。新时期的教育呼唤纯洁的课堂话语环境,需要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三、回归语言之善,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消除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应从改变教师着手,而回归教师语言之善则是重构和谐共生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反思,不仅考量个人哪些语言具有伤害性并予以摒弃,还要修炼教育智慧以应对学生的顽皮与错误。因此,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平等和尊重学生、宽容和体谅学生、信任和接纳学生。

1.平等和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所持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其所践行的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因而,杜绝教师语言暴力,回归语言之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这要求教师要认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对学生的成长要有耐心,不能因学生的过错而施加语言暴力。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能以偏概全地评价学生,更不能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总之,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因学生学业成绩优或差而对学生差别对待,更不能因学生犯错而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教师应该以赏识的心胸去爱学生,有教无类,爱以平等。

2.宽容和体谅: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

宽容传递的是一种语言的善,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备之品德。教育者需要宽容之心,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宽容的教育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宽容学生一时犯下的过错,需要教师用温暖的语言抚慰学生因错而自责的心灵。教师给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机会,学生还给教师的便是一个又一个奇迹。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认为:“关心和体谅他人,不仅使他人快乐和满意,也使自己快乐和满意;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是一种自利行为。”[4]教师体谅学生的过错,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给学生以宽容,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同时对教师本人而言,也有助于教师成长。当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过错时要就事论事,正确地表达愤怒。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说明错在何处,进而引导学生去改正错误。错误的做法则是对学生恶语相加,甚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如此非但不会取得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以至于教育效果失却。因此,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体谅,教师在每个学生心中点亮一盏灯,教育也便多一点希望。

3.信任和接纳: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对话,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信任学生,接纳学生的过错,给学生发展潜能留有最大的空间。聆听,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同时也是接纳学生的开始。正如范梅南所说:“还有一种给予的沉默,它给孩子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这种沉默不仅仅是以语言的空缺为特征。相反,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就在那儿,同时维持着一种期望的、开放的和信任的气氛。”[5]教师关爱学生的需要,并因势利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当代世界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也强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6]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关注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还要关注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并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不仅关心个人的内心体验,而且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心周围世界。如此,师生相互理解、频繁互动、心理相容,摆脱教师语言暴力,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也便指日可待。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关联教师的职业形象、关系教育效果的成败。然而,在教育场域中严重恶化师生关系的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却屡见不鲜,致使“对抗排斥”的师生关系产生,导致教育效果失却。因此,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必须摒弃教师语言暴力,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着手,回归教师语言之善,尊重、体谅、信任学生,从而还学生以纯净的心灵成长环境。

关键词:教师语言暴力,师生关系,对抗排斥,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

[3]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52-53.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9.

[5]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3.

7.浅谈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篇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和谐校园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原因,寻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我们成立了相关课题小组,选取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经贸系、旅游系、信息系、人文系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的210名高职生和48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就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了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较为融洽。特别是在师生地位关系上,尊师爱生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流。对“学校里什么样的老师比较多?”,回答“和蔼的老师”的有120人,占57.1%;对“您与现阶段大部分老师关系怎样?”,回答“一般,偶尔有所交流”的有157人,占74.8%,回答“很好,就像家人和朋友般”的有43人,占20.5%,两者加起来达到95.3%;对“您对您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回答“满意”的有36人,占75%。在师生间的教学关系方面,多数师生感到较为平和。由于摆脱了高考升学的压力,高职生普遍不再像高中时感到沉重的学业负担,来自于教师的学习压力要轻很多,而很多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也是表现出“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态度。如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错误,被你发现了,你如何做?”,回答“下课后找到老师,委婉的说出自己的发现”的有110人,占52.4%;对“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提出异议时,您觉得老师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回答“接受,并及时改正”的有30人,占62.5%,回答“继续授课,课后单独交流”的有18人,占37.5%。然而,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很多师生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向往,以及在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表现的不够积极,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你认为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回答“起主导作用”的有130人,占61.9%;对“你会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吗?”,回答“经常”的只有26人,占12.4%,回答“从不”的有21人,占10%;对“如果你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你认为应该怎样?”,回答“和老师交流达成共识”的有97人,占46.2%,还不到一半;对“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怎样?”,回答“经常谈心,是你人际关系指导者”的只有68人,占32.4%,回答“根本不关心”的也有43人,占20.5%;对“你在课后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吗?”。回答“主动”的只有29人,占13.8%;对“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你首先会找谁?”,回答“老师”的也只有23人,占11%。

二、高职不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师生关系相对冷漠

当前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师生各自为政、相互淡漠的现象,除了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答疑外,在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之间一般没有什么交流,就更谈不上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了。一个学期下来,许多教师认不得几个学生,学生也不了解教师的个性、特点,甚至记不得老师的名字,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增加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2.师生关系存在功利性

表现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偏离正常轨道,把交往变为交易,教师在学生工作中,如评优评先、发展党员、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上,夹杂进太多的非工作因素和个人感情因素,存在方方面面的不公平做法。与此同时,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自身修养,而寄希望于 “关系网”,为了入党、当学生干部、获取助学金等与老师拉关系、套近乎,师生关系被染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

3.师生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首先体现在教学方面。高职教育应重视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的方式仍然是照本宣科,不能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乏味,造成学生对老师失望;有些老师对学生学或者不学,不管不问,而在考试评价时,一方面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易发生作弊,而作弊是考试制度不允许的,这时极易出现冲突,另一方面老师因为不清楚学生平时表现而给学生的平时分可能有失公平,也极易出现冲突。

三、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专升格高职后的不适应阻碍着和谐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多数是原来中专、中职升格或者合并等组成,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原有的办学基础明显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要求。首先是思想准备不足,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面对“几天功夫有中专变成高职”的突变现象,缺乏足够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沿用中专的思维定势、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其次力量储备不够,学生进校需要教师、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及必要的活动空间,招生规模高速扩张,导致资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因循中专的教学模式,难以把高职必须的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融合和优化,从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有的特色。

2.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束缚着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与之相适应,考核评价机制也应该突出教学实践成果。但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都把科研放在首位。首先学校遴选教师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学术价值,而学术的标准其实就是科研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素质则不受重视;在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下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育的消费主义观削弱了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坦然地认为自己是大学的消费者,理直气壮缺课、逃课。同时,教师作为专业权威的力量正逐渐失去,面对消费者身份的学生,教师也在估计自己的劳动价值,认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远远小于回报,严重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太大的精力,只要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就万事大吉了;作为心灵导师的教师越来越多地简单的把教学只是当成工作来完成,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的现象则越来越少,这必然给师生关系蒙上灰色的阴影,伤害师生的感情。

4.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疏远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演示PPT,教学讲解速度很快,因高职学生基础差,学生难以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互动,导致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更谈不上思想和心灵的默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看小说、吃零食、睡觉、玩手机、听MP3等现象。老师看到学生这种表现,自然对讲课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彼此失去了兴趣,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就成为奢谈,师生感情淡漠也就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1.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平等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的相遇,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或接受,而且包含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的交汇,在互动中共同实现着人格的塑造。在问卷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要重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关爱。

2.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毋庸置疑,尽管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师道尊严是不变的理,天地君亲师是永久的格,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仍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校教育,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状况依然存在,师生之间的冲突屡屡见诸于报章。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着“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的陈旧观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教育也就无法奏效。

3.沟通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趋向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结构的特点,正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师生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从而导致自制力较差、情绪失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等一系列反应。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在相互理解中进行教育。通过移情换位、交流沟通的方法,更利于博得学生的信赖,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沟通理解”犹如两石相撞,只有在平等互助、彼此尊重的作用力下,才能激发出耀眼的“生命之光”。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坚持以美化静态环境为基础,以净化动态环境为条件,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这是实施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有利于构筑校园文化阵地,强化德育效能,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心理学基础[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晓明,师生关系和谐构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8.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篇八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听力系统。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1.2噪声危害防治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 30dB 左右。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 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即物体的往复运动。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2.1.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 下降,α 2 球蛋白、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 X 射线、γ射线。

3.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3.1.1 急性效应。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 慢性效应。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 远期效应。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 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 1mm ~ 3km 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手足多汗、口干、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为其特点。

4.2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措施

4.2.1屏蔽辐射源用铝铜等金属板或网包围辐射源,以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尽可能屏蔽辐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应是闭合的,并通过接地装置将吸收的能量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辐射。

4.2.2 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4.2.3 个人防护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具。

4.2.4 医疗预防措施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重点检查眼晶体、血液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热辐射作业。②高温、高湿作业。③夏季露天作业。5.1 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1.1 体温调节。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 40℃ 以上。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5.1.2水盐代谢。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取食盐的总量为10 ~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5.1.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5.1.4 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1.5 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5.1.6 神经系统。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5.2 劳动保护措施

5.2.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

安装空调设备。

5.2.2 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 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5.2.3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弧光辐射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其中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6.1弧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辅助工人的一种特殊职业性眼病。波长很短的紫外线,能损害结膜和角膜,有时甚至侵及虹膜和视网膜。

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组织的热作用。眼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辐射,会立即感到强烈的灼伤和灼痛,长期接触可能造成红外线白内障,视力减退,严重时能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眼睛被弧光的可见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东西,通常叫电焊“晃眼”,短时间内失去劳动能力。

(2)皮肤受弧光的强烈紫外线作用时,可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有时出现小水泡、渗出液和浮肿,有烧灼感、发痒。

(3)此外,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对纤维的破坏能力强,其中以棉织品为最甚。因光化学作用结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变质而破碎。

防护措施

(1)为保护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必须用镶有特制防护镜片的面罩。防护镜片有吸收式滤光镜片、反射式防护镜片和变色护目镜片等。滤光镜片根据颜色深浅分有几种牌号,应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选用,见下表。

(2)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3)为保护焊接工作与其他生产人员免受弧光辐射伤害,可采用防护屏。

四、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1.1 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1.2 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3.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执法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2.2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2002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两项指标,其中13项又分为总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石棉又分为总尘和纤维浓度。

2.3 技术措施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2.3.2湿式作业

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2.4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五、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石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汽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直接摄入各种石油制品可发生多种中毒症状,受到影响的器官有:肺、胃、肠、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衰弱、嗜眠、眩晕、痉挛、昏迷。若一时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气,立即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引起特殊震颤,皮肤变青,脉搏混乱等症状,特别严重时,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肠麻痹,最后心脏衰竭而死。吸入的汽油蒸气主要靠肺进行排泄,因此呼气中带有特殊的汽油味。汽油蒸气的气味人们是可以习惯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会有沉重感,头、手、足、四肢和关节刺激性疼痛、腹泻,继之神经炎、贫血、咳嗽等,也会有严重的视觉障碍。汽油中添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有神经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肿、肺癌之类的危险。

1.2 柴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柴油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强烈,毒性近似于汽油。通过石油蒸馏获得的不纯的矿物油,对人体能造成长期疼痛的皮肤炎,特别是除对日光敏感,受光线刺激剧烈疼痛外,有时会导致皮肤癌。重质油中毒初期是兴奋、头疼、视听错觉等,不久便产生习惯性,有时抑郁、疲劳、耳鸣并导致肠胃障碍,知觉丧失、记忆力减退、脉搏和呼吸延滞、胸膜炎、肺水肿等。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异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挥发性芳烃--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极少数能致癌的烃类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从0.1%(原油)到16%(某些炼制产品)不等。苯的急性中毒是从呼吸道吸入产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浓度慢性接触,即可导致白血病并破坏免疫系统。现已发现,油船工作人员长期与石油蒸气接触,其骨髓细胞易发生染色体畸变。因此,苯的最高接触浓度定为10毫克/千克。

不论是原油还是炼制产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与多环芳烃有关。原油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环芳烃含量比其他多环芳烃的含量小得多,但用过的废石油产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目前认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类自海洋环境中摄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产品)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较小。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从环境中快速地积累多环芳烃,且长期储存于体内而不排出。例如,软体动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没有降解多环芳烃酶的活性。已发现,在贻贝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人为的石油烃类输入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海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并非人类可能致癌的惟一来源,在许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这类致癌物质。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每人接触致癌多环芳烃的量有很大波动,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入致癌多环芳烃的量并不是特别高。石油污染防护措施

2.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2.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2.4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矿山、冶炼厂以及与锰化合物的生产、使用等有关的单位及个人, 锰中毒应引起重视。

2.1 锰的急性毒性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 锰蒸气的毒性大于锰尘, 而锰尘又以自然来源的新鲜粉尘毒性较大, 锰合金粉尘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递减: 锰, 二氧化锰, 矽锰。化合物中锰的价态越低, 毒性越大。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为灰黑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二氧化锰烟雾, 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误服高锰酸钾也可发生急性中毒。

2.2 锰的慢性毒性

2.2.1 锰的神经毒性 锰中毒所影响的器官主要是脑, 锰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部, 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长期接触较低水平的锰尘, 对神经系统可引起长期毒作用, 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四肢僵直, 动作笨拙, 表情举止异常, 体征检查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 闭目难立症等。高锰可能与癫痫有关, 还可影响智力等。

2.2.2 锰中毒在神经精神方面, 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继而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 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症。

4.2.3 锰的生殖毒性 锰的生殖毒性,女工月经的经量增加、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白带增加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均增多。锰中毒男工精液外观呈均匀灰白色,平均液化时间延长。

2.2.4 锰的肺脏毒性 锰也是一种肺毒物。在接触氧化锰粉尘的工人中, 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增高。

2.2.5 锰的肝脏毒性 肝对锰的分布与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且锰主要经胆汁排泄。

2.2.6 锰的心血管毒性 锰有心血管毒性, 可引起动物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分离,以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而且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阻滞, 引起低血压。

2.3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设施和全面通风设施。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穿防透气型防毒工作服,戴防化学手套和安全防护眼镜。提供淋浴设施。属于粉尘。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及时换洗工作服。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

3酸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酸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1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1.2 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3.1.3 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3.1.4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3.2安全措施

3.2.1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

3.2.2与食用化学品、碱类、还原剂、易(可)燃物分储。3.2.3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3.2.4皮肤(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冲洗。3.3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3.1具有刺激和腐蚀性。

3.3.2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3.3.3皮肤和眼与碱性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3.4防护措施

3.4.1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3.4.2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4.3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3.4.4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3.4.5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4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防治措施

2.1个人防护

首先,应加强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教育。

2常规处理SO2 方法 在注意工人个人防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SO2 烟气。

预防措施主要有:生产和使用场所应加强通风排毒,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浓度。

有明显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者,禁止从事与二氧化硫有关的作业。臭氧对人类的危害

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即可达到0.1ppm)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无形杀手!

它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

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而复印机墨粉发热产生的臭氧及有机废气更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它会引发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机废气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防止臭氧污染的方法:

1、对外排的废气推荐采用水帘柜+生物滤塔处理工艺

水帘柜以去除漆雾污染为主,生物滤塔以去除有机溶剂污染为主。如果没有条件设置水帘柜,生物滤塔则是必要的,可同时兼顾去除漆雾和有机溶剂。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工艺适宜于小风量、低浓度、间歇使用场合,投资少,运行成本低,适用于汽修厂、4S店、钣金厂等场合的有机废气处理。

2、密闭设计,强化通风

对喷漆房尽量采用密闭设计,并采用强制排风,降低室内有机溶剂浓度,防止有机溶剂的无组织漫延和排放。通风量的设计应满足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等;中度中毒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识障碍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如CO浓度极高时,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电击样”死亡。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为呼吸系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急性轻度中毒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几小时至72h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心悸、恶心、发热等症状;眼结膜及鼻咽部轻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强,或肺纹理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l0~2OmmHg)。

2.急性中度中毒 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常伴有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并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啰音或散在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胸部X线片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呈网状阴影;或有局部或散在的点片状阴影,或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时,才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OmmHg)。

3.急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为重度中毒。

(1)肺水肿:呼吸窘迫,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或呈大小不等的云絮状阴影,有的相互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可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血气分析:在吸入高浓度氧(大于50%)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kPa(60mmHg)。

(2)昏迷或窒息。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迟发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在吸入氮氧化物气体,无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或在肺水肿恢复阶段后2周左右,突然发生咳嗽、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或细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粟粒状阴影。

长期接触低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预防

1.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密闭化生产,加强通风排毒设备,便车间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定期检修设备,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如根据需要戴好送风式防毒面具等。

9.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九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con一structivism)学习理论给教学或学习带来一场革命启示。有以下观点: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真实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发展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2.1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受制于一定的制度、教学规范。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

2.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OnNewTeachers舢dentRelationship),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2-3.1调查情况醒示。据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北京市93.1名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如有机会想调换工作的占50.8%,只有17.5%的教师愿意终身从事这一职业。分析原因:~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生源减少引发教师岗位的竞争,三是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业绩评价导向,四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过高要求。国内研究者对中小学生选择最有威信的教师的类型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学生最佩服、最喜爱的教师都具有开明、温和、理解、信任等人格特征。调查警示我们,一是要引导教师增强危机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二是要改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和合法权利;再者,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3.2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自信。自信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要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发展先后性,特长侧重性,多看学生的长处,允许他们存在缺陷和不足。

2-3-3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在已知基础上探求未知的能力。一是教师要善于把已知当未知。教师要努力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当“传声筒”。二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当先生。“教学相长”成为真正的现实,正如《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指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教师角色多元化

3.1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创设一种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发表见解,独立或协同学习的班组氛围。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二是系统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中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3.2综合信息的提供者。教学中,教师是各种综合信息的提供者,学生新知识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一是更好地“用教材”、“用信息”,不是“教教材”。二是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脚手架”,以缩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

3.3技能操作的合作者。职业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师要选择出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形态。一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二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是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把技能操作过程变成师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4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特点是将教学目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以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

3.5校本开发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尤其体现在校本研发。一是要有教科研精神,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二是教学过程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和分析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6就业服务的指导者。职业院校教师是学生就业服务的指导者。一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理性分析形势,坚持相关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双向选择。二是指导学生具备一定技能以适应,尽快顺利择业、就业、创业。

4.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意义建构,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合作与对话中实现。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10.探讨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十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尊重;英语教学;批评

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有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的密切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亲其师,信其道。”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Rogers,1983)。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可知,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如下:

一、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英语教师是很好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同时还担任着多重角色,我们既是严师又是朋友。课堂是师生关系得以体现的最佳舞台。这个舞台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的舞台。传授知识时我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走到学生中间与之平等对话,宽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便让学生感受尊重和平等的气氛。譬如,预习Reading这个环节,教师提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之后请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出现了错误,我会微笑着说:“Great!You'vetriedyourbest.”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自己,敢于发表见解,勇于创新,拓展了思维。对于违反纪律等不良现象,我严格要求,就事论事,进行思想教育。我不仅仅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人比成功更重要。例如,英语测试会出现偷考现象。要劝阻一件事,永远要躲开正面批评。我装作不知道,报成绩时对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中包括偷考的同学。课后找这位同学谈心,仍然不点破,希望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但在以后的课堂上很认真,考试也不作弊了。通过这个事例,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对学生正面的批评会毁损了他的自重,剥夺了他的自尊,如果旁敲侧击,对方知道你用心良苦,就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会对你心存感激。称赞和真诚的欣赏是批评最好的开始。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上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把握好分寸,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很关心,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予帮助,纪律上违反给予严厉教育。这样有助于英語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赏识每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得到赏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可以令他们心情愉悦,积极进取;得到赏识可以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动力。作为英语教师,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我每次接新班时都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讲课时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这虽然是件小事,却是对学生的一份尊重、一份关注,学生从内心里会对老师刮目相看。我在课堂上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困生,用慈爱这把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学困生之所以对英语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老师造成的。我们把更多的情感偏向优等生,而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课堂上没有他们的天地,他们是被遗忘的群体,有的老师还瞧不起他们,那这些学困生怎能有兴趣学习呢?

11.职业院校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成绩,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在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考试成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努力程度的唯一途径, 考试得出的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好生”还是“差生”的唯一标准。对于学校或者是教师来说, 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教学工作的重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 成绩也是体现自己价值的标杆。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 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是这样, 在中职院校也是如此, 并且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 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受外界影响, 本文就来谈谈成绩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什么是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简称中职学校, 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一般和普通全日制高中一样为三年, 不同的是, 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之后拿高中文凭, 而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之后则是中专文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不同, 中职学生除了要学习高中程度的文化课程知识之外, 还要有针对性的学习所选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术。

(二) 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下的特殊群体, 在社会发展和运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受到家庭、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独特, 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1]。

1. 心智发育不完全, 情绪波动大

中职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 年龄大概在十五、十六岁,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一来这些学生年龄尚小, 心智发育不完全;二来处在叛逆期的他们, 情绪波动较大, 心理状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2. 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中职学生因为成绩达不到标准, 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只能进入中职学校, 再加上中职在教育体系上地位并不高, 在社会群体中名声也不如普通高中,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本身就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3. 产生落差感

计划生育使得一些中职学校学生也是独生子女, 一般来说其心理相对比较脆弱, 因为平时在家庭中极为受宠, 他们的心理状态无法随生活环境的转变得到及时调整, 生活的落差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成绩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无论是在哪个学校, 在哪一层次的学校, 成绩都处在中心位置, 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学习是否有效果, 都由成绩判定,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成绩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影响更大, 损害心理健康程度也更高。

(一) 打击自信心, 产生或加剧自卑心理

本身中职学生就是因为成绩差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带有一定的自卑感, 一个不好的成绩很容易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冲击, 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关系到学生能否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 若是因为成绩不好而导致学生的自信心遭到打击, 容易使学生产生或者加剧自卑心理, 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发展也存在负面影响, 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 弱化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对于学生来说, 成绩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证明自己实力, 若是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较差, 中职学生就容易对学习的兴趣减弱, 甚至完全不想学习, 转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 久而久之, 就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 甚至对校园生活感到厌烦、烦躁[2], 在给学校、教师带来管理上的不便的同时, 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极易被外界事物吸引, 如上网、游戏等消耗时间精力的活动,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 加上中职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 极易沾染上一些对社会有害的习惯, 因此应多加注意。

(三) 减少与同学、老师的交流, 产生孤独心理

因为成绩的因素,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者厌学心理, 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多把注意力投向外界,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 随着时间推移, 越发不受人注意, 孤独感会越来越强, 自卑程度也会越来越深, 甚至达到自闭的程度。人是群居动物,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没有人可以一个人生活, 完全不和他人交流, 若是因为成绩问题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学校或者家庭又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学生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严重者出现自闭症状, 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四) 积极影响

除了消极影响, 成绩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般情况下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 因为一个好的成绩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心的同时, 令学生心情愉悦。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质素, 一个学生有无自信心, 精神面貌会有很大的区别。学生拥有自信, 相应的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提升, 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有所改观, 同样的, 拥有愉悦的心情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帮助, 但是要注意的是, 取得好成绩不完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学生因优秀的成绩产生自信固然是好事, 但是, 若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优秀就产生骄傲自负的心态, 对心理健康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应多加注意。

三、小结

文中分析了成绩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可以看到, 成绩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虽说成绩对中职学生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但是消极影响居多并且影响更为深远, 这给中职院校提出了要求, 即中职院校应明确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秀英.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J].科学中国人, 2015 (15) .

12.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篇十二

张金键

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校生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生和成长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受益者,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在目前,我国在校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之高、范围之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此,从家长到学校、社会都相当重视,有关的研究也相当热烈。本文主要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以尝试揭示其中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看属于个体行为,但对心理的研究表明,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本身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如遗传因素、分娩异常、发育迟缓,各种疾病等。内源性因素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对学生的作用比较直接、明显。

而外源性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同于内源性因素,具有间接、隐蔽、难以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对在校生来说,社会因素由于学生用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同家庭、学校相比毕竟相当有限,其影响还不是决定性的。家庭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其影响力要大。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由于血缘的关系,学生从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长辈那些接受的影响直接而细微,容易形成定式,不易改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主要舞台。学校办学思想、文化氛围、物理环境、人际关系及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学生的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 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培养指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师的素质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称之为教源性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问题,过去我们一向过多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源性因素不被重视。不少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也往往侧重于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有问题到教师身上找原因,这种观点难以被人接受。但实际情况却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老师的笔迹都可以学得维妙维肖。

心理学上曾对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人格特征却能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个性。如: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公正、民主、合作的教师则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对人诚实、坦率的学生。

善于学习,对本学科性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受其影响学生在学业上较认真、专注,容易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风专制的教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而且带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教师在的时候学生毕恭毕敬,一旦教师离开则可能秩序大乱,不能自制。

对学生放任的教师,所带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缺少对事业的责任感。

其他如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中也多有业余活动爱好者;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活动有序;教师偏袒、不公平,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

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 着重要作用。

七、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同样包含学习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难以提供足以学习的榜样。进入了学校后,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将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模板,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

1.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教师在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始终把管“人”放在第一位,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趣和爱好,明了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努力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

“文人相轻”,这是一种容易形成效率衰减的人际关系。它使教师间的信息流难以沟通,教师心理上有隔阂,互相防范,影响团队效益的发挥,也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管理者应努力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间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轻”为“相亲”。

3.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有效的心理训练,既能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方法有团队训练和个体训练,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专门训练和非专门训练三种类型。

团队训练指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个体训练是教师个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形训练主要指借助直观的工具或手段进行训练;无形训练要求通过教师间的各种活动和交流达到疏通、融合各种关系的目的;专门训练是有针对性对部分教师集中训练;非专门训练则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进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全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制订计划,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并且主要地运用个体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训练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

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却是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永远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的下属,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襟。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教师是普通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心理。如果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肯定教师哪怕极细小的一点成绩,都会使之成为教师更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

5.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本身素质不相符合的工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异常,如失望、暴躁、焦虑、烦闷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劳动。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有每位老师能做到智力发达、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完 整,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精神,具有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观察能力,与学生密切沟通的交际力,能随时调控自己和他人心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上一篇:党员个人党性总结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责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