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2024-10-31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共12篇)

1.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一

高考生物考前回归教材 1.必修一 1.1.(14页判断题)反射活动都需要多个细胞参与,不可能由一个细胞独立完成 1.2.(26页实验)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利于染色。1.3.(32页)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2013年新课标一卷中涉及到:脂肪转化为糖类时,主要增加的元素就是氧。1.4.(32页)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1.5.(33页)葡萄糖可以口服和注射,但蔗糖只能口服而不能注射 主要原因是葡萄糖是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蔗糖是二糖,细胞无法直接吸收,而且血浆中没有分解蔗糖的酶,而消化道中有蔗糖的相关酶。1.6.(35页左下角图)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Mg 1.7.(37页小结)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为单体,相对分子量很大,称为生物大分子。1.8.(38页知识迁移)种子晒干过程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干种子高温烘烤出的水珠的来源主要是结合水,结合水破坏后的种子不能萌发。1.9.(41页)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小字)细胞癌变过程中,有的癌细胞膜上会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质。1.10.(43页拓展题)台盼蓝染色体鉴定活细胞,只有死细胞会染成蓝色,主要是丧失选择透过性。1.11.(45页)内质网除了用于蛋白质的加工,还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1.12.(46页相关信息)硅肺: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但细胞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的膜,使细胞死亡 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13.(49页图)内质网膜可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各种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相似,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1.14.(55页)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15.(58页检测)鲜肉立即做熟,肉会很老,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肉反而鲜嫩,主要与细胞内的溶酶体提前把一些大分子物质水解有关。用显微镜观察无色且未染色的细胞,应该把视野调暗些,可换成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最原始的地球生命是单细胞生物,形成单细胞重要的一步是要形成细胞膜,根据原核与真核的区别,可猜测细胞内的膜可能是由细胞膜演化而来的。1.16.(61页)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取决于:细胞膜和液泡膜 1.17.(63页资料分析)对植物进行无土栽培,水和离子吸收量的相对大小会影响离子在培养液中的浓度变化 若某种离子被吸收的相对量与吸水的相对量相当,这种离子在培养液中的浓度与初始浓度相比,就没有变化;若某种离子被吸收的相对量大于吸水量,由于被吸得多,剩余的少,实验后的该离子浓度比初始浓度就低;若某种离子被吸收的相对量小于吸水量,由于被吸得少,剩余的多,实验后的该离子浓度比初始浓度就高;根据这一原理,无土栽培植物一定要注意定期更新培养液,否则会缺少某些无机盐,甚至缺水而烧苗。1.18.(66页右上角图)磷脂分子的组成元素有C、H、O、N、P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蛋白(叫糖被),消化道和呼吸道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蛋白常作受体蛋白,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1.19.(83页右边学科交叉)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又能催化脂肪和淀粉水解 1.20.(84页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因:温度(高温)本身会影响过氧化氢自然分解的速度;酸本身也可以作为无机催化剂催化淀粉的水解 1.21.(87页科学技术社会)酶为生活添姿彩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而抗菌消炎,常与抗生素复合使用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不是直接来自生物体,而是经过酶工程改造过的,稳定性更强。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编印1.22.(88页左下角图)ATP的组成元素有C、H、O、N、P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只是绝大多数,不是所有)1.23.(93页小字)线粒体一般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但也可以定向运动到细胞代谢旺盛的部位 1.24.(93页)对比实验有两个或以上的实验组,结果在事先都未知,探究某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1.25.(94页)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1.26.(94页和103页相关信息)呼吸作用产生的还原氢,其实是NADH,而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原氢是NADPH,两种物质不同,不能混用。1.27.(96页拓展题)鸟类和哺乳动物需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主要是靠细胞呼吸产生的热量来维持,一般不是由ATP水解来供能的 酵母菌细胞破碎离心后,可分离成甲乙丙三部分,甲只含细胞质基质,乙只含细胞器,丙全有。加入葡萄糖溶液,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只有丙。原因是细胞质基质的无氧呼吸在有氧时难以进行,而且也不产水;葡萄糖又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1.28.(99页右上小资料)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不能利用紫外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注意它们的吸收光谱曲线图,波峰表达吸收多)1.29.(106页拓展题)夏季晴朗的白天的中午,有些植物会关闭气孔,这直接限制暗反应;而早晨和黄昏,光照较弱,直接限制的是光反应。1.30.(108页)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从而更好吸收矿质元素,但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减缓温室效应,因为植物和微生物有氧呼吸会产生更多二氧化碳 1.31.(111页实验)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入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物质运输的效率(注意:运输效率不是单位时间的扩散深度)1.32.(114页解释现象)单细胞动物较大,细胞出现多核,有利于控制细胞;细胞内出现伸缩泡,有利于增大细胞的膜表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1.33.(116页)植物根尖分生区在显微镜下的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由于取材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一般都在连续分裂,分裂是随机而不同步的,所以可以通过统计各时期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要注意取多个样本再取平均值),来估计各个时期占整个周期的比例。1.34.(121页)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越是衰老的细胞一般越不能再分裂。1.35.(126页小字)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累积,因此老年人的患癌率较高。2.2.5.(70页小字)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都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主要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精子太小,细胞质极少)2.6.(88页实验)经低温处理过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形态,再用酒精冲洗。解离液:盐酸和酒精,其中盐酸中的氢离子能催化水解纤维素的连接点,有利于植物细胞分离开来。解离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改良苯酚品红也是碱性染料。(低温处理时,植物细胞还是活的,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分裂,但不抑制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因为低温处理时,不是每个细胞都恰好正要分裂且正要形成纺锤体)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编印

2.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二

1.将物体放入烧杯,水从杯内流出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水沿溢水口底部流到桶外。

2.由于液面的波动,溢出水的体积大于物体的体积。

以上缺陷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通过比较物块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实验的失败集中在烧杯上,用烧杯代替溢水杯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笔者利用劳技课,发动学生制作溢水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准备:

每个学生自带的饮料瓶1只(容积450ml左右)、饮料吸管、剪刀、酒精灯、火材、AB胶、小锥、湿毛巾、三合板一小块。

制作过程:

下面是部分上课实录:

学生是实验主体,也是实验资源。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器材的缺乏、不配套,在现在以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存在,如何化解?学生实验(装置)学生制,制好实验(装置)为学生。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装置,使学生获得了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安排适当的小制作,是苏科物理教材的一大特色。按要求制作的小实验,要材料易得、制作容易、效果明显。成功的制作,能使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发出求知欲和创造热情。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有两个自制小实验效果不够明显,笔者通过改进、元件参数的确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制交流发电机模型

用漆包线绕成一个宽约1.5cm、长约2cm、匝数约10匝的矩形线圈,将线圈的两头拉直,留出约1cm长,用刀片将漆皮刮掉,作为转动轴。将线圈放在支架上,在它下面放一块小磁体。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发电机就做成了(如图2)。用纸做一个小风轮固定在转动轴上,把小发电机与小量程电流表相接,吹动小风轮使轮子转动,观察小量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理论分析:

设矩形线圈的长为a,宽为b,线圈的匝数为n,磁体磁极的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绕OO′转轴转动的周期为T。假设将此矩形线圈放磁体的磁极附近,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此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BS。实际上,当线圈处在如图3的位置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1/8BS。线圈转动时产生的平均电动势ε1=

此处,a=2cm, b=1.5cm, n=10匝,T取0.5s, B取0.2T,将它代入 (1) 式得ε1≈3×10-4V。小量程的电流表选量程为300μA,它的内阻r=500Ω,I≈ε1/r=3×10-4V/500Ω=0.6μA。

这时显然电流表指针摆动不明显。

现将线圈改成图4的放置法,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此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BS。线圈转动时产生的平均电动势为

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得ε1≈2.4×10-3V。小量程的电流表中的电流I≈ε1/r=2.4×10-3V/500Ω=4.8μA。电流表指针摆动较明显。

以上分析虽然有点粗糙,但实验情况与此吻合。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教师可对该实验作如下的改进。

1. 改变线圈的放置方法,将图3的放置方法改为图4法。

2. 适当增加线圈的长、宽和匝数。

3. 取用的磁体一般为直流电动机模型上的,由于放置时间较长,磁性减弱,可以用充磁机对其充磁。

二、制作一台最简单的收音机(图5)

1. 将一个二极管和高阻抗耳机并联相接。

2. 将一根4—5m长的导线架在3—4m高的空中,当作接收天线。

3. 将另一根导线连在大铁钉上,插入潮湿的土壤中,作为地线。(住在楼房里的学生也可把导线与自来水管接在一起作为接地线)

4. 戴上耳机,试一试能否收听到当地广播电台的信号。

理论分析:

收音机的音量决定于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耳机两端的电压、耳机的灵敏度。

天线两端感应的电压与以下因素有关:电台的远近,天线的长度,架设的高度、方向等。理论和实验表明,当天线垂直于电台与所在地的连线时,天线上感应的信号最强。

二极管在此处起检波的作用,不同型号的二极管电压降不同,电压降越小的二极管,在耳机上检波出的电压就越高。

制作指导:

1.在架设天线时,天线尽量垂直于电台与所在地的连线且水平架设。

2.选用电压降小的二极管(如2AP9等)。

3.高阻值的耳机不易获得,可使用压电陶瓷喇叭。

3.有效开发课本实验资源 篇三

一、前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中,安排了“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见教材第20页,图5.7-1). 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下列三个问题:(1)实验中很难保证小球做稳定的圆周运动.(2)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小球转动半径减小很快,摆角很难测量.(3)小球转动周期测量也是本实验的难点.所以课本上的实验只能定性地演示一下,如能把它开发成可以定量研究的学生实验,就可加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和来源的感性认识和领悟.

二、实验的再开发

针对以上问题,受到公园里“飞椅”的启发,如图1,笔者对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再开发.

1. 实验器材

6VDC(2400)CCW的直流电动机、细竹棒(烧烤用)、细线、小物体(1g砝码)、铁架台(带铁夹)、1m长刻度尺、细棉线、牙签(或细铁丝)、滑动变阻器、导线、胶水.

2. 实验步骤

(1)用胶水把细竹棒中心固定在电动机的转轴上,如图2所示.

(2)按图3把直流电动机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合适高度,为降低电动机的转速,用导线把电动机接入如图4的分压电路中.

(3)把一端系有小物体(砝码)的细棉线系牢在细竹棒的一端,合上开关,电动机带动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转速在人眼可分辨范围为宜,测出系线处到转轴距离.

(4)物体转动半径的测量,可采用双侧无限逼近法,如图5. 当物体稳定转动后,调节水平刻度尺的高度,使它尽量靠近转动平面,注意不要碰到转动物体,拿一根牙签(或细铁丝)紧贴在尺面,反复调整牙签位置,直到转动物体经过尺面时,牙签正指向物体正下方,读出此时刻度尺的读数,同样的方法找出另一侧物体经过尺面的位置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5)物体转动周期的测量。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分压电路控制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可以比较方便地调节物体转动的转速,为了使周期尽量测得准确,尽可能使物体转动得慢一点,可用常规的秒表测量,考虑到人计数时的反应时间,尽可能测出20圈以上的转动时间,求平均值得到物体转动周期.

三、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与结论

1. 实验原理

此实验中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实际为物体所受合力提供,如图6,有: F合=mgtanθ,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理论值: F向=m =mω2r=

m( )2r. F合=F向?圯tanθ= g ∝ .

可以通过多次改变加在直流电动机两端的电压,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得到多组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半径、摆角数值,作出tanθ∽ 图线.

本实验设计不需要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高度,只需要测出细线摆的长度l 和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系线处到转轴的距离x,从而间接地求出摆角θ .如图3,有:sinθ= ,θ=arcsin( ).

2.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1)实验数据记录 .

(2)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画出tanθ∽ 图线.

(3)结论:从图线可以看出:tanθ∝ ,证明向心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从而就验证了向心力的表达式: F向=m =mω2r.

四、后记

(1)这本是书本上的一个小实验,我们在教学时多数情况都是一带而过,甚至不去注意它. 但假如好好加以研究开发,就可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的学生分组定量研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所学知识.

(2)本实验的模型其实就是很多学生在公园玩过的“飞椅”,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崇尚科学探究的态度.

(3)本实验在改变电动机转速时用到了分压电路,这种电路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可以引起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新用法的好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并且充分体现出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本实验全部使用的是实验室现有器材,并不像我们传统的实验观念——每个学生实验都设计好了专用器材,这种理念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中所需要提倡的. 为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把原有实验器材进行再组装开发出其他新的功能.而DIS的引入更是可以辅助我们去测一些传统器材无法测量的物理量,比如在这个实验中测周期可以转化为测转速,只要引入光电门传感器,在细竹竿的一端连上轻质挡光板,就可以测出不同电压下电动机的转速.endprint

一、前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中,安排了“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见教材第20页,图5.7-1). 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下列三个问题:(1)实验中很难保证小球做稳定的圆周运动.(2)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小球转动半径减小很快,摆角很难测量.(3)小球转动周期测量也是本实验的难点.所以课本上的实验只能定性地演示一下,如能把它开发成可以定量研究的学生实验,就可加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和来源的感性认识和领悟.

二、实验的再开发

针对以上问题,受到公园里“飞椅”的启发,如图1,笔者对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再开发.

1. 实验器材

6VDC(2400)CCW的直流电动机、细竹棒(烧烤用)、细线、小物体(1g砝码)、铁架台(带铁夹)、1m长刻度尺、细棉线、牙签(或细铁丝)、滑动变阻器、导线、胶水.

2. 实验步骤

(1)用胶水把细竹棒中心固定在电动机的转轴上,如图2所示.

(2)按图3把直流电动机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合适高度,为降低电动机的转速,用导线把电动机接入如图4的分压电路中.

(3)把一端系有小物体(砝码)的细棉线系牢在细竹棒的一端,合上开关,电动机带动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转速在人眼可分辨范围为宜,测出系线处到转轴距离.

(4)物体转动半径的测量,可采用双侧无限逼近法,如图5. 当物体稳定转动后,调节水平刻度尺的高度,使它尽量靠近转动平面,注意不要碰到转动物体,拿一根牙签(或细铁丝)紧贴在尺面,反复调整牙签位置,直到转动物体经过尺面时,牙签正指向物体正下方,读出此时刻度尺的读数,同样的方法找出另一侧物体经过尺面的位置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5)物体转动周期的测量。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分压电路控制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可以比较方便地调节物体转动的转速,为了使周期尽量测得准确,尽可能使物体转动得慢一点,可用常规的秒表测量,考虑到人计数时的反应时间,尽可能测出20圈以上的转动时间,求平均值得到物体转动周期.

三、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与结论

1. 实验原理

此实验中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实际为物体所受合力提供,如图6,有: F合=mgtanθ,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理论值: F向=m =mω2r=

m( )2r. F合=F向?圯tanθ= g ∝ .

可以通过多次改变加在直流电动机两端的电压,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得到多组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半径、摆角数值,作出tanθ∽ 图线.

本实验设计不需要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高度,只需要测出细线摆的长度l 和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系线处到转轴的距离x,从而间接地求出摆角θ .如图3,有:sinθ= ,θ=arcsin( ).

2.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1)实验数据记录 .

(2)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画出tanθ∽ 图线.

(3)结论:从图线可以看出:tanθ∝ ,证明向心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从而就验证了向心力的表达式: F向=m =mω2r.

四、后记

(1)这本是书本上的一个小实验,我们在教学时多数情况都是一带而过,甚至不去注意它. 但假如好好加以研究开发,就可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的学生分组定量研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所学知识.

(2)本实验的模型其实就是很多学生在公园玩过的“飞椅”,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崇尚科学探究的态度.

(3)本实验在改变电动机转速时用到了分压电路,这种电路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可以引起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新用法的好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并且充分体现出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本实验全部使用的是实验室现有器材,并不像我们传统的实验观念——每个学生实验都设计好了专用器材,这种理念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中所需要提倡的. 为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把原有实验器材进行再组装开发出其他新的功能.而DIS的引入更是可以辅助我们去测一些传统器材无法测量的物理量,比如在这个实验中测周期可以转化为测转速,只要引入光电门传感器,在细竹竿的一端连上轻质挡光板,就可以测出不同电压下电动机的转速.endprint

一、前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中,安排了“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见教材第20页,图5.7-1). 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下列三个问题:(1)实验中很难保证小球做稳定的圆周运动.(2)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小球转动半径减小很快,摆角很难测量.(3)小球转动周期测量也是本实验的难点.所以课本上的实验只能定性地演示一下,如能把它开发成可以定量研究的学生实验,就可加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和来源的感性认识和领悟.

二、实验的再开发

针对以上问题,受到公园里“飞椅”的启发,如图1,笔者对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再开发.

1. 实验器材

6VDC(2400)CCW的直流电动机、细竹棒(烧烤用)、细线、小物体(1g砝码)、铁架台(带铁夹)、1m长刻度尺、细棉线、牙签(或细铁丝)、滑动变阻器、导线、胶水.

2. 实验步骤

(1)用胶水把细竹棒中心固定在电动机的转轴上,如图2所示.

(2)按图3把直流电动机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合适高度,为降低电动机的转速,用导线把电动机接入如图4的分压电路中.

(3)把一端系有小物体(砝码)的细棉线系牢在细竹棒的一端,合上开关,电动机带动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转速在人眼可分辨范围为宜,测出系线处到转轴距离.

(4)物体转动半径的测量,可采用双侧无限逼近法,如图5. 当物体稳定转动后,调节水平刻度尺的高度,使它尽量靠近转动平面,注意不要碰到转动物体,拿一根牙签(或细铁丝)紧贴在尺面,反复调整牙签位置,直到转动物体经过尺面时,牙签正指向物体正下方,读出此时刻度尺的读数,同样的方法找出另一侧物体经过尺面的位置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5)物体转动周期的测量。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分压电路控制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可以比较方便地调节物体转动的转速,为了使周期尽量测得准确,尽可能使物体转动得慢一点,可用常规的秒表测量,考虑到人计数时的反应时间,尽可能测出20圈以上的转动时间,求平均值得到物体转动周期.

三、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与结论

1. 实验原理

此实验中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实际为物体所受合力提供,如图6,有: F合=mgtanθ,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理论值: F向=m =mω2r=

m( )2r. F合=F向?圯tanθ= g ∝ .

可以通过多次改变加在直流电动机两端的电压,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得到多组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半径、摆角数值,作出tanθ∽ 图线.

本实验设计不需要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高度,只需要测出细线摆的长度l 和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系线处到转轴的距离x,从而间接地求出摆角θ .如图3,有:sinθ= ,θ=arcsin( ).

2.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1)实验数据记录 .

(2)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画出tanθ∽ 图线.

(3)结论:从图线可以看出:tanθ∝ ,证明向心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从而就验证了向心力的表达式: F向=m =mω2r.

四、后记

(1)这本是书本上的一个小实验,我们在教学时多数情况都是一带而过,甚至不去注意它. 但假如好好加以研究开发,就可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的学生分组定量研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所学知识.

(2)本实验的模型其实就是很多学生在公园玩过的“飞椅”,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崇尚科学探究的态度.

(3)本实验在改变电动机转速时用到了分压电路,这种电路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可以引起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新用法的好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并且充分体现出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篇四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多媒体课件、避免严重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的实验。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实验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懂仪器的性能、还要懂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第八、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手段,把各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

第九、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相应实验技能、小制作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不仅发展智力更是培养能力,学生科学世界观、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

5.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五

1.量筒 是有具体量程的量器,并在一定温度下(一般规定20℃~25℃)使用,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会偏小,俯视会偏大;它只能精确到此为止0.1ml。“大材小用”和“小材多次使用”都会给测量带来较大

误差。

2、托盘天平:分度盘、指针、托盘、平衡螺母、游码、标尺、横梁、底座。精确到0.1g

①调平:称量之前要调整天平至两边平衡

②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③被称物不直接放在托盘上(干燥固体可用称量纸,易潮解、腐蚀性药品用玻璃器皿),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④添加砝码时要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

⑤取用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用后放回砝码盒内;

⑥每架天平都有自己配套的一套砝码,不能混用。

3、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使用前应该注意:

(1)观察它的量程。若待测物的温度高于温度计能测的最高温度,温度计可能

被胀破;若待测物的温度低于温度计能测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这样,用它测量时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读出温度值。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没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不能准确反映液体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2)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平底、圆底、蒸馏烧瓶三种)、锥形瓶(也叫锥形烧瓶或三角烧瓶)。

补:常见试管都是由玻璃材料制成的,具有可受热,操作方便,可见度高等优点,因此试管常用作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供少量物质反应的容器,也可以收集少量气体。缺点是容易碎裂,因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骤冷或受热不匀时均能引起炸裂,使用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1)为便于振荡(2)常温反应时液体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2;(3)加

热反应时液体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出

(4)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加热前必须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5)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加热时试管不能接触灯芯。否则都能引起试

管炸裂

(6)加热液体时管口要对着斜上方无人的方向 防止液体溅出伤人,(7)

为增大受热面积应使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

(8)加热固体时,要使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5、烧杯 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是:

(1)做常温下较多量的液体之间反应的容器但液体量不得超过烧杯容积的2/3。

(2)做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之间、固体和液体之间反应的容器但液体量不得超

过烧杯容器的1/2

(3)不可直接加热,要用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

6、蒸发皿是瓷质的受热容器,常用于蒸发或浓缩溶液,也可用于干燥固体。可以直接用火焰加热,但不能骤冷,以防炸裂。灼热的蒸发皿必须用坩埚钳夹持,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必须立即放在实验台上时,要垫上石棉网。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避免受热不均匀液体溅出。当蒸发皿出现较多晶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7、试管架是放置试管和控干试管的专用支架仪器,有木质和铝制之分。洗净

待用的试管应口朝下插入试管架的孔眼内(或套在立木上),既便于控干试管,也防止试管内落入灰尘。热的试管不能直接放在试管架上,以免灼焦木质或造成试管炸裂。

8、试管夹由木材或竹板、钢丝弹簧以及内衬绒布制成,主要用于夹持短时间

加热的试管。使用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以免沾污试管口或使杂质落入试管内;试管夹要夹在距试管口1/3处,防止试管脱落;手持夹有试管的试管夹时,要用手拿住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以防试管脱落;使用时应注意防止烧损或锈蚀。

常用的试剂瓶: 细口瓶(有棕色和无色之分,均带磨口的玻璃塞)、广口瓶(均

为无色,带有配套的磨口玻璃塞)、滴瓶(有棕色和无色之分,均有配套的胶头滴管)、固体药品瓶(均为棕色,内有软塑塞,外有螺口硬塑盖)等。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均保存在棕色瓶内;其他药品均需密封保存,但强碱固体应选择塑料盖或橡胶塞的试剂瓶,强碱溶液多现用现配,一般不长期保存。

9.漏斗种类很多,可分为三角漏斗(短颈漏斗)、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安全

漏斗、吸滤漏斗等。通常人们所说的漏斗就是指三角漏斗,三角漏斗由于漏斗颈比较短。三角漏斗的主要用途有两方面:一是向细口容器内加注液体(如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用二氧化碳熄灭烧杯内不同高度的蜡烛火焰,可通过漏斗向烧杯内侧倾倒二氧化碳气体),二是与滤纸配合用于过滤。

10.表面皿是由普通玻璃材料制成的中间下凹的圆形玻璃器皿,其外形与手表的玻璃相似,故也称表玻璃其主要用途是:①盛装少量固体或液体样品以供观察; ②用它覆盖烧杯、广口瓶之类的容器,可防止液体损失。

10.石棉网是一个四寸见方的铁丝网(起骨架支撑作用),当中涂以直径为二

寸半的圆形石棉心。石棉具有耐高温、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所以石棉网可以直接受热,常用于烧杯等受热时垫隔在火焰与玻璃容器之间,以使玻璃容器均匀受热;也常用于承接炽热的固体生成物,或将灼热的蒸发皿等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11.镊子和坩埚钳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夹持器具,坩埚钳主要用于夹持高温

物体(如移走灼热的坩埚和蒸发皿等),或夹持某些固体在气体中进行燃烧实验(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镊子一般用于取用不太大的块状固体药品。每次使用前后,都要用洁净的滤纸将它们擦拭干净,防止污染试剂,也防止被锈

蚀。放置时,要使夹持物体或药品的尖部朝上,以免下次使用时污染试剂。

12、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沾取液体等操作,不管用于何处,都要

6.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篇六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好实验室工作规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好仪器设备和药品的订购工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确保实验开设率达100%,认真管理好每一件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认真收集和整理实验室资料,把实验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二、服务教学,加强管理,钻研业务,不断创新

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今年,我们在实验教室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参与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室管理步入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十分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平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自制教具。并吸取外校实验工作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保证了实验室的稳步发展。

三、紧跟时代发展,参与学校建设

为了学校实验室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室的设计,从总体规划到水电布局、实验室的布局等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案并被采纳,尽早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并一直在思考我校实验室在哪些方面搞特色,是否可行,如何实施等问题

四、存在的不足

1、创新意识不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7.关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的阅读 篇七

那么,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 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 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 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 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 标题。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 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 “奇妙”指出了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 (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 概念、定律。

“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 阅读时要咬文嚼字, 细心琢磨, 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这一概念中, 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 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 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例题。

“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 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 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 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 实验。

“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 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 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 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 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 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 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 (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

1. 全面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 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 抓关键。

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 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 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 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 “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MnO2”是氧化物, 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 理思路。

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 逐步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阅读后要掩卷而思, 进行系统回忆, 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 即知识线。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 形成网络, 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 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对重要概念、结论, 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 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 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阅读后, 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 (1) 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 (2) 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 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3) 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 通过这种阅读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 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 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 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 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 (1) 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 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 (4) 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 (5) 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 指明自学的方向, 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 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 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 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 然后亲自做实验, 在观察实验现象后, 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 手忙脚乱, 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4.“图文结合式”阅读。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大量插图。阅读教材时, 学生要把插图同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学会读图并理解意义, 做到有图必用, 以文释图, 借图释文。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一节中, 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这种插图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这样的图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8.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八

1.1 原问题与解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16页“实验与探究”中有如下问题(下称原问题):

如图1,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O又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无论正方形A1B1C1O绕点O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14,想一想为什么?

图1 图2 图3要解决此题,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当正方形绕点O转动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即A1O、C1O分别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重合,此时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是△OAB,其面积显然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14.

当正方形A1B1C1O绕点O转动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可以将一般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了解决.

方法1 如图1,由题设易得∠AOB=∠BOF,OA=OB,∠OAE=∠OBF,△AOB≌△BOF,从而得S四边形OEBF=S△AOB=14S正方形ABCD.

方法2 如图3,过O点分别作OG⊥AB,OH⊥BC,垂足分别为G、H,易证△OEG≌△OFH,从而得S四边形OEBF=S正方形OGBH=14S正方形ABCD.

1.2 相关结论

如图1,除了S四边形DEBF=14S正方形ABCD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论,如:AE=BF,EB+BF=AB=2OB,∠OEB+∠OFB=180°,△AEO≌△BFO,△EBO≌△FCO等.

2 由原问题引出的中考题

2.1 增加背景图形个数

图4例1 (2006年晋江市中考试题)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4所示摆放,点A1、A2、…、An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 ).

A.14cm2 B.n4cm2

C.n-14cm2D.(14)ncm2

分析 这道试题在原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叠加了更多的正方形.要求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每一个重叠部分的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由上述的原问题可直接得到结论: 每一个重叠部分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14.

其二,有多少个重叠部分的四边形?这实质上是从图形中探求简单的规律,由于两个正方形有一个重叠部分,三个正方形有两个重叠部分,依此不难得出: n个这样的正方形有(n-1)个重叠部分.

所以,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n-14cm2,故选C答案.

2.2 变换背景图形形状

例2 (2007甘肃金昌市)一位同学拿了两块45°三角尺△MNK,△ABC做了一个探究活动:将△MNK的直角顶点M放在△ABC的斜边AB的中点处,设AC=BC=4.

(1)如图5,两三角尺的重叠部分为△ACM,则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周长为.

(2)将图5中的△MNK绕顶点M逆时针旋转45°,得到图6,此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周长为.

(3)如果将△MNK绕M旋转到不同于图5和图6的图形,如图7,请你猜想此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4)在图7情况下,若AD=1,求出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

图5 图6 图7 图8分析 原问题中旋转的两个背景图形是正方形,这里将它们改成直角三角形,本质并没有改变,解题思路也没有变.直接由上面的结论得:图5、6、7中两三角尺重叠部分的面积是4, 易求得图5中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是42+4,图6中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是8.

第(4)问,要求图7中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关键是求出DM、GM的长度,如图8,过点M分别作MP⊥AC于P、MQ⊥CB于Q,所以DM=GM=DP2+PM2=12+22=5,所以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为4+25.

2.3 变动背景图形位置

例3 (2007山东临沂市)如图9,已知△ABC中,AB=BC=1,∠ABC=90°,把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D放在AC的中点上(直角三角板的短直角边为DE,长直角边为DF),将直角三角板DEF绕D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图9 图10 图11(1)在图9中,DE交AB于M,DF交BC于N.①证明:DM=DN;②在这一旋转过程中,直角三角板DEF与△ABC的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MBN,请说明四边形DMB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是如何变化的?若不发生变化,求出其面积;

(2)继续旋转至如图10的位置,延长AB交DE于M,延长BC交DF于N,DM=DN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继续旋转至如图11的位置,延长FD交BC于N,延长ED交AB于M,DM=DN是否仍然成立?请写出结论,不用证明.

简析 当直角三角板DEF旋转到图10所在的位置时,从直观上可以猜想结论DM=DN仍然成立.连结BD,易证△DBM≌△DCN.

当直角三角板DEF旋转到图11所在的位置时,同样可以得到DM=DN.此时,∠MDN为直角,本质上与图9一样.

评析 这道试题在例2的基础上,变换了旋转的角度,设置新的问题.图形位置变化了,并没有改变原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观察图3时,我们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从表象中看出问题的实质:与图1给出的信息完全一样.

2.4 改变旋转中心

例4 (2007四川资阳市)如图12,已知为正方形AB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点E,PF⊥CD于点F.

(1) 求证:BP=DP;

(2) 如图13,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用反例加以说明;

(3) 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

图12 图13简解 ⑴ 解法1 在△ABP与△ADP中,利用全等可得BP=DP.

解法2 利用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BP=DP.

⑵ 不是总成立 .当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点P旋转到BC边上时,DP>DC>BP,此时BP=DP不成立.

⑶ 连结BE、DF,则BE与DF始终相等.

在图12中,可证四边形PECF为正方形,显然BE=DF;

在图13中,可证△BEC≌△DFC. 从而有BE=DF.

2.5 猜想新结论

例5 (2006年鸡西市)已知∠AOB=9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 (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E.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3),易证:OD+OE=2OC.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在图14、图15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图13 图14 图15简析 由原问题中的结论,图2中的结论仍成立.

证明 过C分别作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CPD≌△CQE,DP=EQ ,OP=OD+DP,DQ=OE-EQ,又OP+OQ=2OC,即OD+DP+OE-EQ=2OC. 所以OD+OE=2OC.

由图15中的线段大小关系易猜想出结论:OE-OD=2OC.

评析 本题在原问题的基础上不仅将背景图形作了改变,将正方形换成直角及三角板,而且图形运动到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得到的结论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在解决该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在图形变化中寻求不变量,在运动过程中把握不变的规律和结论,通过类比思维,由已有的结论猜想出相关的结论.

2.6 拓展图形探究规律

例6 (大连2005)如图16、图17、图18、…、图n,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E…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结OM、ON.

(1)求图16中∠MON的度数;

(2)图17中∠MON的度数是,图18中∠MON的度数是;

(3)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

分析 本题提出的问题是探讨∠MON的大小.从图形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当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步增多过程中,∠MON随之减小,而图17与原问题的图形非常类似,不妨从图17入手,凭直觉可知∠MON=90°,事实上运用原问题中的方法,连结OB、OC,证△OMB≌△ONC,故∠MON=∠BOC=90°.

在此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图16中的∠MON的度数就是BC边所对中心角∠BOC的度数,即∠MON=∠BOC=360°3=120°,图18中的∠MON=360°5=72°.依此类推,得出规律:正n边形中的∠MON的度数可表示为∠MON=360°n.

评析 这是一道很好的开放性试题,它将原问题的题设与结论进行变换,探究新的结论,并将问题中的背景条件正方形拓展成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 体现了数学问题中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命题者这一立意,除了有效考查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更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猜想探究、类比归纳等能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几何图形变化之美,体会图形变化中不变的规律,题目难度不大,容易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者简介:陈良俊,1972,男,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长期热衷于数学教学研究. 先后在《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学生数学》、《中小学数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20余篇.

9.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九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10.让学生学会阅读高中生物课本 篇十

一、让学生养成“圈、标、添”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进行圈、标、添。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圈:一些重要的内容中都会有几个关键的字或词,对于这些关键的字和词要用醒目颜色的笔圈起来,以达到提醒、注意、重视的作用。添: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及前后有关联的内容要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学生们要将突触前膜释放和作用于突触后膜圈起来,并在旁边增添:兴奋在突触位置信号的转换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另要联系必修一的内容: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阅读,揭示隐含内容

多数学生阅读课本时只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即所谓隐含未显内容,教师就要加以指点,引导阅读。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各个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问题,从而将各个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体现在数量坐标图上。再如:细胞呼吸过程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参与的阶段,各种产物产生的阶段以及产物中CO2和水的来源;光合作用过程图解中,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等;又如: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的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使学生悟出课本文字中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归纳总结,组成专题阅读

同一类知识可能在不同的章节出现,对这些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如课本上多处出现葡萄糖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些整理成以下几方面从而构成葡萄糖专题:1、葡萄糖属于糖类中的几糖;2、鉴定葡萄糖的试剂——菲林试剂;3、产生葡萄糖的过程——光合作用;4、葡糖糖的代谢——细胞呼吸;5、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去路——血糖平衡调节。再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处,可以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染色——龙胆紫染液;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DNA和蛋白质;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将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成专题进行阅读,可以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迎合高考对综合性题目的考察。

四、图文结合,对应阅读

生物课本中有些插图、图解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比较注重文字内容的阅读而忽略这些插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细胞器这一节,课本上对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都有描述,另课本上对一些细胞器配有插图,还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题目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主要是图形识别,所以在阅读文字内容时要结合插图一起读,对每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加以熟识。再如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插图与文字内容进行对应阅读来掌握各时期的特点,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图文结合,对应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做题时遇到文字题,在脑子里马上呈现出相应的图,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则更容易填注。

五、对比阅读、轻松解决易混内容

对比阅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易混内容加以区分。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区分和掌握。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例如各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常用方法、典型例子;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比较;各种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理作用等等都可以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原本多而杂的内容简单化、明了化,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区分记忆。

六、学会“提纯”阅读

生物学课本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例如种群的概念可以将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圈起来,“提纯”出这些关键词并应用于种群的判断上,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亦可如此;再如有丝分裂这一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在课本上有一整页的描述,这些文字多而且抽像,不容易记忆,而且做题时不能填写这么多的内容,如果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加以“提纯”,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各个时期的特点,就更容易记忆。如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这些简短的词语既容易记住也利于理解。

11.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篇十一

一、关于选修课本的教学

1. 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在选修课本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学习难度在逐步加大。每个模块的课文数量增加为4篇, 课文词数增多, 生词占的比例增大。特别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才能明确词汇的含义, 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现象频繁出现。

另外, 进入选修课本的时候, 已经是高二学年度中期, 很多学生遭遇了单词学习的瓶颈。这些学生发现用自己以往的一套学习词汇的方法, 记忆生单词十分困难, 有些单词虽然勉强记住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却错漏百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学习的文化素养不高, 导致不能高效地记忆单词, 更难以正确使用单词。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升学就业, 也违背了新课标中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基础的原则。

2. 建立新的词汇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词汇传统教学方法大都是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或难点词汇提取出来专门讲解, 先教学生读单词, 然后举例讲解。这样的词汇教学是完全孤立的、枯燥的教学, 而对一些无法展开的单词则没有任何讲解, 这样任务就转给了学生, 自然大多数学生也就只有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单词。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第一天讲完单词, 当天就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第二天就要求听写,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学习方式导致了学习任务的失败。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从运用的角度出发, 要从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词汇的意义, 特别强调体现文化意识。因此, 教师应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语境中展开词汇教学。任何词汇的使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学生学习词汇时, 只有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 才能正确把握词义, 掌握用法。

二、注重词汇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英语教师可以以词汇教学为切入点, 既讲语言又讲文化。

1. 词汇文化内涵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和体现并承载着文化内涵的元素, 语言的文化特色也首先是在词汇中体现出来, 语言与文化这种复杂的关系在词汇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单词通常有三个角度的含义:词语意义、语法或结构意义以及社会和文化意义。在这个层次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词汇的文化内涵, 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在长久人际交往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素养。

词汇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了解异国文化, 了解影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包括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2. 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去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目前多数外语教材都会把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汇在课文后加以注释, 除了这种注解法外,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采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讲解故事、介绍词源来导入。更重要的是,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 为学生设置和提供语言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文化的交流。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材料, 在实践中接触和体会英美文化, 有效地扩展知识面。这样, 教师能从中找到授课的切入点, 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在词汇运用上容易犯的文化错误, 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3. 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原则

首先,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导入要把握好尺度, 分清主次, 应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不可喧宾夺主。文化的渗透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 阅读课上要把握好讲解和实践的时间, 适当地通过网络手段、课外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其次, 要注意实用性原则, 让学生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多操练, 学以致用。另外, 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文化内涵导入亦应如此, 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导入文化的难度, 使学生可以掌握好并能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文化导入要与语言教学结合自然, 应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鉴别中外文化的异同, 对外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三、结论

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拼写、读音、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上,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内涵的导入, 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丰富的内涵, 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 这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通过分析比较, 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 使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六高级中学英语组)

摘要:随着牛津英语教材的普及, 反响比较强烈,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牛津英语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简单论述了“激趣”教学在初中牛津英语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生;牛津英语;激趣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 是逆反心理最重的时候, 他们大多数都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学习, 而且偏科严重, 对于没有吸引力的课程都会选择敷衍了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社交语言, 相对于母语来说, 学生接受英语十分困难, 如果他们对英语没有任何兴趣的话,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寸步难行。

一、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图文并茂, 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 牛津英语中大量的词汇却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一种抵触情绪, 时间一长, 就会对牛津英语没有了任何的兴趣。

(1) 多数的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全面, 对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 加上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如在课堂中,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师却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当代英语教材大多数都是根据文化来撰写的, 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距, 许多教师很难将文化底蕴融入进课堂教学之中, 这就很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如果这时教师主要讲教材上的知识, 而不加上课堂实际应用效果, 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没有生机, 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教学如何应用到牛津英语教学之中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让学生充满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综合教学经验,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仅供参考。

(1) 教师在自身方面要不断地吸收各种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扩大对知识面的掌握。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了, 才能将清楚的答案提供给学生。同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亲和度息息相关, 只有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才会对英语有初步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要从根源上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当我们以一种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的时候, 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 不仅学生会努力地学习, 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

(2) 牛津英语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它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肢体语言有时候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延伸都会让学生们信心百倍。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将学生能读懂看懂的英语报纸、杂志等带入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讲牛津英语教材8B中的有关合成词用法时, 如果只按照教材给出的内容讲解, 学生会觉得十分的乏

味枯燥, 记忆程度自然而然就﹃下降了。但是如果将英语杂志激等课外教材带入课堂教学之中, 并且让学生自己观察杂志趣里面的合成词, 并且通过游戏﹄的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互动, 如教生讲个笑话或者唱首果学生表现得不理想, 歌就, 这样让学江苏学学习的乐趣不仅能让学, 也能顺利地完成生在玩中体验到泰州在所学课程并且加以巩固, 课堂●初 (3) 学习英语不光是气氛自然也就变得活跃了。在朱中学习语言, 更多的是在了解一慧牛当地导种文化, 入文化底蕴与内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就适津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英英中的美好语学习中, , 才会用心地去学英学生只有发现了其语时语。候如, 我在讲牛津英语第三单元中讲的是青9A少的中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我适的剧呈现给学生时地将《成长的, 这样不仅让学烦恼》这部喜应生了解了美国的文化, 提高了用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也

能自主地总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距, 从而为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英文视频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多与外界交流, 逐步完善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间接地强化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余时间, 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英语竟说、竞猜等精彩游戏。如我在课余时间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笑话王”的活动, 不限制学生是否原创, 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在寻找中获益。

综上所述, 学生能够接受、容纳多少知识与教师有关,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学生以后学好英语起好良好的铺垫作用,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他们才能在心理上接受英语。所以, “激趣”教学不仅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将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2.化学实验室总结 篇十二

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理化实验计入中考总分,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强化实验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一、强化管理

规范到位

化学实验室的特点是教学仪器、药品、材料种类繁多,设备复杂。为此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1、新调入的器材药品,先检查验收,没问题后再登记入帐,记明规格、数量、金额。

2、标定橱目标签,每层所放教学仪器、药品、材料都编卡登记,做到教学仪器、药品存放定位,排列有序,取用方便安全。

3、任课教师领取实验教学仪器、药品先填写实验通知单,根据实验通知单提供器材,任课教师用完归还时检查核对,如有损坏或丢失,查明情况,按规定要求报废或赔偿。

4、任课教师领取危险药品时除填好通知单外,还要由主管领导批准签字,我们根据实验通知单提供危险品,并严格控制危险品的领取量,剩余危险品做到妥善的回收和保管。

5、在期末认真清点仪器药品,履行报废手续,及时处理报废的仪器,做到帐物相符,帐物一致。

6、第二学期开始及时制订所需仪器、药品的采购计划并及时采购。

二、规章制度

落实到位

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必须严格遵照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得以实现,才能保障实验室教学的正常进行。如:

1、在组织学生上:第一节分组实验之前,认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

2、学生在实验中损坏了仪器,依据责任大小,严格执行《关于学生损坏教学仪器赔偿的规定》,大大增强学生爱护仪器的意识。

3、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实验守则》、《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4、一些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分类放入危险品库内,严格执行双人双锁管理。

三、讲究科学

保管到位

实验室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讲科学,用科学,做到科学化管理,仪器药品存放本着上轻、下重、防潮、防压、防晒、防霉、防锈蚀、防虫蛀、整洁美观的原则。要保管好各种仪器、药品,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如:

1、将药品分类入橱,对化学试剂的标签及时进行防腐处理。

2、仪器和药品分开存放,金属仪器远离药品。

3、在怕潮湿的药品橱内放置干燥剂。

4、带磨口的玻璃仪器洗净凉干,在磨口处垫上纸片存放。

5、胶塞、胶管用后洗净阴干。

6、铁制器材使用后保持干燥,及时除锈。

四、工作认真

责任到位

工作中我处处细心,时时留心。

1、做到“五查”:上班后首先检查实验室、准备室的水电是否关闭,门窗是否上锁,确保三室的安全;要经常检查灭火器、防火沙包是否齐备完好;经常检查实验室药品库通风设备是 否完好使用;经常检查有毒、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是否存放好。

2、做到“四勤一备一及时”即玻璃仪器勤清洗;实验仪器勤保养;仪器、药品摆放勤整理; 室内卫生勤打扫;急救药品材料要常备;发现仪器有损坏及时修理。强化“一个意识”。我对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考虑周全,在教师、学生实验之前,把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加以强调,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防突发事件发生,时刻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

本学期由于理化中考实验测试,初三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师生齐心协力,牺牲休假,精细每个实验操作,所以取得测试满分率高的好成绩。下一学期更要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并在探究中切身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大学生开放实验,使开放实验运转更高效。

总之,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我们尽职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阅读相关杂志,使自己的管理科学、更规范,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上一篇:形容冬天的四字成语下一篇:怎么制定学习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