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2024-11-07

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共8篇)(共8篇)

1.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篇一

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讲稿

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认识大家,说实话今天坐在这里我很难受。因为我对科学这门学科了解的也不透。却要坐在这给大家做讲解,真是赶鸭子上架。难是难,可是领导安排了我也没法抗拒,只能尽我最大努力去做,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与想法,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的。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其余的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科书将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1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第2课至第4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第5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第6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第7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来说,植物单元既有熟悉的一面,又有平时不太注意的一面,本单元的学习,将打开学生关注周围生命的心灵之门,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之前,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单元里应该包含哪些主要科学概念?它们之间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了解每一课里面应该开展哪些主要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都指向哪些教学目标?各个活动之间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教材中哪些活动超出了学生的认识范围,或者组织活动比较困难。

用“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交学生带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教材上给出好多画面,这个图画是启发孩子,这些都是科学。比方说,太空观测,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科学家在农田里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医生给孩子看病等,这里面都有科学。这一系列,是引发孩子的一个话题,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充分的发散,让他去联想,还有哪些是科学,还有哪些里面包含着科学,这个话题,孩子会很积极很热情,孩子们会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很多很多,老师的任务要从科学家研究的科学逐步引导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科学。比如我们每天吃饭是否有合理的营养,里面就有科学,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物,里面包含着科学,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和搞游戏里面也包含着科学,参考教材中的画面提示。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逐渐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将“科学只与科学家有关”这种认识逐渐提升到“科学也与自己有关”,拉近孩子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无所不在的,处处有科学。

《校园的树木》教学建议:教科书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木,这是延续上一课的做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为后面比较树的相同和不同打下基础。

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我们所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指向树木的生长地点和生长环境,环境是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的环境会影响树的生长发育。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是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形状很难用语言描述,最佳的办法是用简图来描述,因此教科书提出要求,让学生画一幅树的简图,画在右上部分的方框里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树的主要特征进行画图。树的简图的画法,可以是先画树干,再画树冠,只要大致画出轮廓即可。教科书第5页下面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树”的简图,是为学生画图作参考用的,也是说明树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教科书第6页要求学生具体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教科书用樟树作例子,让学生展开观察。照片上的图分别是樟树的树干、果实、叶片和樟树皮拓片。观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樟树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本页的下面,教科书提出了观察内容记录的要求,教科书第7页还提供了一个小组的记录,帮助学生模仿着对观察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整理。

在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一些观察、记录前的准备。(1)明确本次观察的任务:观察一棵树(一个活的生命体),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组织学生讨论观察一棵树的顺序和方法。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3)教学生学会用简图来描述一棵树的整体形状。(4)教学生学习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5)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观察笔记,讨论怎样写好观察笔记。提示学生写观察笔记必须真实、客观,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不同的组最好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要有观察的任务。在校园里观察时,可采用简单词语的记录方式,然后到教室里根据这些关键词语,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把捡到的树叶、拓印的树皮贴在记录纸上,文字记录、图画记录和标本是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手段。这段时间可以安排20分钟左右。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每年期中考试都考,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拓印树皮,只有亲身实践,他们才能记得牢。另外在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中有几个字学生经常写错,如“纸、复、捏、染、凸还经常不会写。在学的时候一定要学生多读,读完问学生有哪几个字比较难记,说完后再让学生抄写,多写多背,多检查。

《观察水生植物》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要多准备一些水生植物做教具,特别是当地常见的水生植物。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调查周围有哪些水生植物。课堂教学开始时,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水生植物的了解程度,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活动。

认识水生植物,主要是要把水生植物特征与名称结合起来认识,不要贪多,要求精。教科书要求认识两种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可以把这两种植物装在塑料袋中,防止因水分蒸发植物萎缩。

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20分钟)教师把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塑料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轻轻拿出这两种植物,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水葫芦和金鱼藻的样子画下来。画完之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要把握两种水草的形态特点,并希望学生提出有关水葫芦为什么会浮在水面的问题,从而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研究水葫芦的叶柄,可以让学生先猜测里面的结构,然后用小刀剖开叶柄观察里面的结构,再让学生说说其中的道理。当然这里的道理只要求说出里面有气囊,充满空气即可,并不涉及其他因素。同样的,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继续提供水花生,剖开水花生的茎,也可以看到中空的结构,里面充满气体,所以水花生也能浮在水面上。

《植物的叶》教学建议: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这方面是本课的重点。

捡落叶是为研究叶子做准备的。研究叶子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形状、颜色、大小都存在明显差异的树叶,学生可能比较容易分辨。但有时同样一种树叶,有大的,有小的,有黄的,有绿的,有形状存在差异的,有完好无缺的,也有残破不全的,辨认它们对于学生可能比较难。为此,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两幅插图进行比较来说明。以此作铺垫,再让学生去观察树叶,说一说观察到的内容,相信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很自然地引出叶的结构的教学。教科书第13页上部分,出示了叶的结构,卡通补充了叶脉的知识。在一片叶中,一般都会有叶柄和叶片两个部分,叶片中的叶脉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又是传递水分和营养的通道,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所以加入进来。在这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叶脉归到叶的结构中去,叶脉只是叶片中的一部分,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叶的结构一般只要求到叶柄和叶片两部分为止。

我捡了几片树叶?——为什么用“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一个非常值得孩子去探究的问题,必须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求一种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解释。“一片完整的叶”一片完整的叶具有共同的构造,包括叶片和叶柄。植物叶的叶片、叶柄、叶脉、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对它们进行描述和区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一画一片完整的树叶。并标出叶的部分结构,然后学生小组展示、交流、评比。.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的活动,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并且要做好记录。教师在听学生汇报时,应该紧紧抓住两种树叶的不同,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应该引导学生明白: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

观察一条枝条上的叶的活动,教师可以给每一组提供一条树枝,让学生找出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表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通过学习我认为第一单元应掌握以下知识:

一、我看到了什么

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二、校园的树木

2、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3、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4、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

5、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6、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7、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8、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

9、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四、水生植物

10、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1、陆生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等。

1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13、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4、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部分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五、植物的叶

15、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6、叶的结构:

1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18、叶也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19、植物的叶同样都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0、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1、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2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七、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3、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土壤。

24、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25、所有植物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26、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27、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8、植物的相同特点:

第二单元:动物本单元是三上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教材由“寻访小动物”“蜗牛”“蜗牛和蝗虫”“蚂蚁”和“我的观察研究”共5个内容组成。学生在第一单元中,去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叶片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或即将被提出。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到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去亲近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寻访小动物”开始,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整个单元以对蜗牛、蝗虫、蚂蚁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孩子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尽管有植物单元的影响,但平时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学生往往从自己所饲养的小动物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显现出对生命的关切之情。本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是: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

5.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在学生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的时候,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又希望教师做些什么呢?

毫无疑问,学生希望他们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这正是动物单元中第2课至第6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教学内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务:以科学课观察研究活动的名义使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

同时,经过对一个个动物个体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世界的多样性,这四种动物,有陆地动物、水生动物,有软体动物、昆虫、鱼类和环节动物,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动物的观察研究,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可以设想,学习了这个单元之后,学生在校外发现了一只甲虫,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并习惯性地看了起来,玩了起来。忽然,他想起了曾经做过的观察蜗牛的活动,于是他思考起甲虫能观察出什么名堂,又该怎样观察这样的问题来。也许他一开始就联系到蜗牛的观察,也许他只是模仿着像观察蜗牛那样观察甲虫。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动物单元的教学要能收到这样的效果,那真是令人欣喜万分的事。这是本单元教学指向的十分重要的目标,意义是十分深远、很有价值的。

在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将获得不少有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等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大大丰富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直接认识,这对他们认识、形成相关的核心概念,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寻访小动物》教学建议: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1.什么是小动物

(1)教师可以先做个游戏性的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通常我们是用例举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2.秋天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秋天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者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里的树上(或者花坛、草地等),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老师可以画一棵树或者贴一张事先画好的树,在大家的估计猜测中一张张地展示粘贴课前准备的自己所发现的小动物的卡片。学生能说出名称的展示卡片写名称的一面,说不出名称的展示卡片画着小动物草图的一面。

(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 3.寻访活动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1)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己设置。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2)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学生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例如:雌蟋蟀和雄蟋蟀,应记录为一种还是两种小动物„„ 4.寻访活动的准备——注意事项(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规定?(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3)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从学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5.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记录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记录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另外,可以安排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什么:这个问题是这学期考试的重点之重,一定要学生都能掌握,会背诵,会默写。注意:第二句“保持”与“保护”要区分开。《蜗牛》教学建议:2.观察蜗牛的身体

在教学时可以投影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名字叫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这样做可以一下把学生的学习蜗牛的兴趣激发出来。观察蜗牛的准备。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上面,也像教科书上一样,标上名称。写上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时它的反应。在学生画画时可以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中画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观察蜗牛的运动

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与观察蜗牛的身体合起来观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等学生基本完成蜗牛身体观察的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观察要求的小纸条,让学生自动转入对蜗牛运动的观察。

指导观察的小纸条上可以写上几个问题: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试一试,让蜗牛在玻璃、树枝和线上爬行。

等学生基本上完成观察项目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整理观察器材,把蜗牛装入杯子,收起其他物品,然后专心进行汇报讨论。

在观察蜗牛爬行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发现蜗牛爬行的痕迹,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4.饲养蜗牛

教科书第28页最后提供了饲养蜗牛的方法。其中有一张图上是一个饲养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每一组学生负责一个饲养箱,养好一组蜗牛。另外一张图上是一个广口瓶,上面蒙上纱布,这个饲养瓶学生基本上能完成,所以要求学生都能自己做个饲养瓶,开展养蜗牛的活动。

教科书要求每天观察蜗牛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教师可以考虑两种记录方法,一种是表格式的,另一种是记科学日记,记录的好处不言而喻,它将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蚂蚁》教学建议:这是本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教科书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1.蚂蚁的生活环境

课前布置学生到校园里找蚂蚁,最好能够找到蚂蚁的窝。教师也要在课前找好观察蚂蚁的地点,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找到观察的最佳位置。2.观察蚂蚁 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找蚂蚁,要求细心地找,找到蚂蚁后悄悄地把一部分食物放在蚂蚁的面前,观察蚂蚁的反应。

如果找到了蚂蚁出入的小洞,洞里肯定有蚂蚁窝,那么就把一部分食物放在蚂蚁窝附近有蚂蚁活动的位置,然后安静地等待和观察。

当许多蚂蚁出来活动、搬运食物时,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注意不要让放大镜碰到蚂蚁的身体。然后,按照观察到的情况,把蚂蚁的身体结构画下来,尽量画得准确。在蚂蚁的画旁边,记录观察到的其他现象。

如果观察活动不在校园中而在教室里进行,那么,教师事先要布置学生捉一些蚂蚁,装在玻璃瓶里,待课堂上观察时使用。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观察用的蚂蚁,备用。

在教室里观察蚂蚁,要解决蚂蚁放在哪里的问题。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观察瓶里的蚂蚁,不容易看清楚蚂蚁的身体,把蚂蚁放在白纸上,蚂蚁会乱爬。让学生讨论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等学生讨论出方法之后,就可以开始观察了。教师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教师提醒学生要把蚂蚁的身体画准确,边观察边画,最后标上名称。这两年考试经常会考画图题,所以在画图上要下些功夫。我认为第二单元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寻访小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什么:

二、蜗牛

(一)2、蜗牛的身体分头部、腹部、尾部三部分。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嘴巴。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较长,长的触角顶端有眼睛。

3、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腹足中的粘液可以保护腹足(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三、蜗牛

(二)5、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6、蜗牛用肛门排泄废物。

7、蜗牛用气孔进行呼吸。

四、蚯蚓

8、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9、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10、我们用手等碰触蚯蚓时,蚯蚓身体会收缩。

11、蚯蚓不适应水中的环境,不能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12、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五、蚂蚁

13、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4、蚂蚁喜欢吃白糖、面包屑等甜食。

15、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六只脚)。

16、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7、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六、金鱼

18、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9、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2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21、金鱼的进食方式是吞食。喂金鱼时一次喂得太多,会把金鱼胀死的。

22、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23、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

答:不会。因为金鱼将水吸入口中,又通过鳃部排出。

24、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七、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5、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运动方式:

26、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遇到危险时的反应:缩进壳里、身体收缩、逃跑、逃跑。

27、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喜欢吃的食物:菜叶、树叶、甜食、鱼食

28、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

29、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0、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对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科学实验十分感兴趣,然而对于刚刚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在直观现象、感性知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两者之间铺设自然过渡的台阶,提高教学成效?我认为修订版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时的有用工具。概念图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把概念图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地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理解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深记忆。把概念图融入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两单元还运用“维恩图”分类比较信息,梳理概念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它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维恩图的操作方法是先把两个个体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同的特点写入交叉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

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单元时,教材选择樟树和狗尾草作为例子进行对比,樟树和狗尾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获取两者之间多个零散的知识点。维恩图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分类集合在一起,梳理形成木质茎、草质茎等概念,然后从樟树和狗尾草的分类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共同的内在联系,感知对“植物”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观察水生植物》一课时,学生又运用维恩图找到了水生植物的主要特点。当教学中要求运用维恩图找到水葫芦和狗尾草的共同点时,其实就是运用概念图在学生已有的“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概念中分析梳理“植物”的基本概念。此时,拓展维恩图,恰当地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就能展现完整的概念网络,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地思维导向,分清概念的主次关系。

2.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心中的秋天”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秋韵如诗》。

2.通过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秋韵如诗》中的六篇文章, 让学生走进秋, 感受它的饱满;走进秋, 聆听它的语言;走进秋, 触摸它的丰硕;走进秋, 欢呼它的绚烂。知道秋天是个多姿多彩又令人回味的季节, 铭记秋天的深刻。在秋天斑斓的色彩里, 留下快乐的足迹。

3.以学生阅读、积累为核心, 背诵积累关于秋天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以学生阅读、积累为核心, 围绕主题进行课内大量阅读, 背诵积累关于秋天优美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和背诵积累《秋诗五首》中的五首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

1.承前启后:同学们, 我们刚学完了语文教材第三组的课文, 了解到在我们心中,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回顾一下, 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是《秋韵如诗》, 里面的五篇文章与第三组课文的主题相吻合, 所以我们选择它们作为课外阅读的最好的补充材料。

2.浏览目录:大家看看目录, 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是《秋韵如诗》, 内容包括《留住秋天》、《秋姑姑》、《秋天、秋天 (节选) 》、《秋诗五首》、《赞美秋韵》、《思念家乡》共五篇文章, 你打算怎么阅读?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读书?

3.运用迁移。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 迁移到阅读中去, 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习古诗, 第一步:自读诗句, 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运用查字典、联系实际、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第二步:大声朗读全诗, 图文结合或发挥想象, 把自己当作诗人, 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

二、自主阅读

1.自主阅读:学生自由地朗读或者默读《留住秋天》、《秋姑姑》、《秋天、秋天 (节选) 》、《秋诗五首》、《赞美秋韵》、《思念家乡》。

2.小组合作:请六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朗读六篇课文, 并相互点评。

三、智慧碰撞

1.阅读思考。

(1) 《留住秋天》一文中, “举目远眺”、“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哪些句子是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留住秋天?

(2) 在《秋姑姑》这首诗歌中, 秋姑姑是什么样子呢?秋姑姑还给谁涂抹了什么颜色呢?

(3) 在《秋天、秋天 (节选) 》一文中, 作者写了哪些秋天的美景?为什么他会觉得孤独?

(4) 《秋诗五首》:《初秋行圃》、《宿石邑山中》、《秋词》、《中秋月》、《蜀中九日》这五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秋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仔细读了课文后, 你是怎么理解《赞美秋韵》、《思念家乡》中的诗句的?

2.谈论交流。

3.阅读汇报。

4.教师小结。通过主题《秋韵如诗》中的六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走进了秋, 感受它的饱满;走进了秋, 聆听它的语言;走进了秋, 触摸它的丰硕;走进了秋, 欢呼它的绚烂。我们还知道秋天是个多姿多彩又令人回味的季节, 而秋天的深刻更让我们铭记在心。在这秋天斑斓的色彩里, 留下我们快乐的足迹。

四、背诵积累

努力把《秋诗五首》:《初秋行圃》、《宿石邑山中》、《秋词》、《中秋月》、《蜀中九日》五首诗练习背诵下来。

五、读书摘抄

把《思念家乡》的五句诗抄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秋韵如诗

秋天———美丽、饱满、丰硕、绚丽

3.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篇三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组计划 篇四

一、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来读懂、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能够创设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老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或朗读课文感情不到位时,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大家在教《芦沟桥》时就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能运用课外收集的一些资料,补充课上学习内容。上课时教师能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常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勇敢去尝试、去探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学生思维也很活跃,师生交流和谐,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重点突出。注重观察、体验、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大家教学古诗时,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识字教学仍是重点,老师们能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生字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难写的字,老师重点指导,教学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插图、生活实际理解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们教学的设计突出识字教学这一重点,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点突出,重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老师们大都能够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多遍朗读,如朗读、默读,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充分阅读,学生自己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语感,并且积累了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

二、课堂教学注重日常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

教师的教学准备充分,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认真阅读、思考,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同学发言积极踊跃,声音响亮,表达较为清楚完整,个别不完整时,老师能及时提醒引导他说完整。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能用心倾听。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也就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老师备课认真,作业批改仔细

4位老师备课精心,符合新课程要求,教案书写规范,设计合理,尤其是集体备课的教案书写认真,内容详实,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组的老师积极讨论教法,交流授课后的感想,以便其他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互相听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有的听课记录上还有对所听课的点评;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认真、仔细、及时,做到了全批全改。

四、认真组织开展语文活动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肖慧老师上了一堂作文展示课,该老师准备充分,设计新颖,有自己的特色。备课过程中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修改教案不厌其烦,课堂效果不错,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注重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写作,并积极向校外、校内各报刊杂志投稿,整个年级在全校是投稿和发表文章最多的年级,其中三(4)班尤为突出,居全校之首。

3、认真开展写字教学、阅读教学、背诵经典等方面的研究。本学期认真组织学生练字,组织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背诵经典。本学期背完了《弟子规》,《千字文》也背了一半。

4、本学期语文组开展了两大主题的实践活动:朗诵比赛、表演课本剧。

以上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活动的安排、活动的组织、活动效果的检测,老师们都尽心尽力,讲究方法,讲究实效。这两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领导、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老师们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有的教师还不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对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疑点、难点了解不够,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四者之间的对话不充分,教学效果不明显。二是有的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性不强,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有的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多,学生的自主发现少,真正留给学生亲近文本,充分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少,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理解。四是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

六、下学期努力的方向:

下个学期,我们除了完成学校和语文教研组布置的各项工作以外,还将不断地探索更适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不断提升我们备课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大体思路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真正吃透课标的新理念,注重加强对报刊杂志上相关教学经验的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2、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读文本,正确把握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准确设问,为上好每节课奠定基础。

3、加强对学生汉字书写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5、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组织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互相交流。

6、加强阅读教学,多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5.湘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备课 篇五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音乐 周次 月日及月日 教学内容 节次 1 8.27---8.31 老师你好 2 2 9.3---9.7 老师你好 折纸船 2 3 9.10---9.14 折纸船 2 4 9.17---9.21 采山 2 5 9.24---9.28 音乐家聂耳 2 6 10.8---10.12 金蛇狂舞 在祖国怀抱里 2 7 10.15---10.19 在祖国的怀抱里 我为祖国守大桥 2 8 10.22---10.26 我为祖国守大桥 新疆好 2 9 10.29---11.2 新疆好 火红的队旗 2 10 11.5---11.9 火红的队旗 小猫钓鱼 2 11 11.12---11.16 小猫钓鱼 摆手舞 2 12 11.19---11.23 摆手舞 欢乐的山寨 2 13 11.26---11.30 欢乐的山寨 多年以前 2 14 12.3---12.7 多年以前 小放牛 2 15 12.10---12.14 小放牛 2 16 12.17---12.21 夜 2 17 12.24---12.28 期末复习2 18 1.3---1.7 期末测试 2 三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于相关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关系。本教材的设计特色是以单元式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传统于现代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独特的评价方式,活泼大方的版面设计。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一)发声训练部分:

1、学会连音唱法,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

2、运用非连音及断音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

3、初步运用气息控制,做力度变化的练习。

4、在韵母变换时,逐步做到声音位置不变,注意咬字、吐字的正确。

5、二声部发声逐渐做到声部和谐。(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结合键盘认识音名从c1到c2在高音谱表上的位置。认识各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知道名称及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附点音符,知道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学习顿音记号及其唱法。

2、视唱部分:视唱C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及五声徽、商等调式音阶。在教师帮助下视唱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包含所学过的音程及节奏)。练唱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

四、纯五度、大小六度、纯八度旋律音程的练习(不出现名称)。划拍视唱各拍子歌曲。

3、练耳部分:练习听记两个音——四个音连续进行的旋律音程,增加大小六度音程。(不说出名称)。练习听记2——4小节的节奏。听辩二拍子、三拍子歌曲,标出小节或节拍。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第一课 老师你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走过老师的窗前》后,能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表现歌曲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尝试把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演唱出来。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老师你好》

1、听《老师你好》的音乐进教室

2、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里赞美了谁? 学生回答。。。

师:对,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老师你好》(看书)让我们再认真听一遍,边思考两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深情)(2)能用什么体态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中速)

学生听音乐并设计一些动作参与歌曲表现(边欣赏,边用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如拍手、跺脚、捻指,摆动身体等)

二、写祝福语献给老师

师:《老师你好》这首歌曲描述了老师辛勤的劳动,赞美了老师无私的奉献,此时此刻,你有知心的话要对老师说吗?当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你会为老师献上什么祝福呢?(学生写献给老师的祝福话语,情 1 - 2 位同学上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然后同桌之间写的祝福语交流朗读)

师:同学们献给老师的祝福很精彩。这里有一位同学也献给老师一张精美的节日贺卡。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老师你好》,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并能用轻松明亮的声音、活泼轻松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走过老师的窗前》

1、边听《走过老师的窗前》的音乐边拍手。

2、“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等等。

3、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1)歌曲赞美了谁,再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老师”。(2)欣赏乐曲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好在哪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3)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说:“谢谢你老师。”(4)欣赏乐曲第二遍,跟着乐曲轻声哼唱。(5)在老师带领下跟着乐曲小声地唱。

4、听赏歌曲并参与表现

能用什么体态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

5、写祝福语献给老师,去向自己班的老师和别的班的老师祝贺

二、学习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1、聆听歌曲

2、练习伴奏(1)出示三角铁、碰铃、响板、沙球、铃鼓等乐器的节奏伴奏谱,让学生任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节奏,先用拍手等动作代替打击乐器,尝试为歌曲伴奏。(2)分四个大组讨论交流。

(3)全班随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学唱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同学们一定想唱一唱,我们首先来熟悉歌词(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师生分角色领读、齐读(2)听录音轻声跟唱一次歌词

(3)学生随琴声自由划拍视唱歌谱,找出难点(4)解决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难点重点指导

三、课堂小结

伴随音乐《老师最理解我》走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老师你好》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并能用轻松明亮的声音、活泼轻松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歌曲表现

1、引导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与速度 歌曲的情绪是:欢快速度是:中速是稍快

2、加入打击乐伴奏表现歌曲

二、尝试填词

师:我们能不能将刚才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里唱出来?这首歌分为领唱部分和齐唱部分,你们认为祝福语填写到哪一部分比较合适?(齐唱部分)师:有几乐句?(4 个乐句)

师:想一想你们选择几条祝福语填入?可以使用重复的手法。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唱一唱 学生互评,看那一组唱得最好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既聆听了歌曲《老师你好》,又学会了《老师最理解我》让我们在教师节来临时为我们尊敬的老师献上深深的祝福吧!

第二课 折纸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并了解一些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与台湾的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情。

2、能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母音 lu 的发声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找台湾

师:你们知道台湾在那吗?能在地图上找到台湾吗?(挂地图,教师引导)

2、说台湾

师:你了解台湾吗?能不能介绍一下台湾?(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台湾的知识)

3、看台湾

教师综合,简要地介绍有关台湾的知识

(在我国的东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台湾岛,那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小朋友也只能隔着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小朋友们遥遥相望。你们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4、学生说一说对台湾的祝福。唱一唱

师:那我们就让风姐姐将我们的美好祝愿带给台湾小朋友吧 1=C — D 2/4 1 3 5 6 5- 6 5 4 3 2 - 1 - 6 - 1 - 5 - 1 6 6 6 1 5 5 5 6 4 3 2 1 - 引导学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想象成风儿,把祝福吹到台湾,进一步体验 “U” 的发声方法,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折纸船》,并能从中感受大陆与台湾同胞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

2、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3、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声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彩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折纸船》

二、活动导入

创设一个“吹纸船”的游戏,纸船漂在水中央,我们要把它“吹”向台湾岛。

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纸船吹翻,只能均匀地、连贯地吹,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唱《风儿的歌》。

1、聆听歌曲 教师边折纸船边唱歌

2、感受歌词(1)“拍电报”

a)师:我们还可以用电报的形式,将要说的话传送给他们。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小小 手儿 巧 又 巧 手儿 巧又 巧 折个 船儿 摇 呀 摇 船儿摇呀 摇

教师把以上节奏给学生带读,把节奏把握好,并加入手上的动作 学生创编根据节奏编歌词

(2)师生互相合作朗读歌词(重点体会歌曲中的领唱与合唱)(3)体验旋律

A、律动:教师唱歌曲,学生拿着小纸船律动

B、学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学唱歌词 C、分组分句学唱:

教师把自学的分一分,然后练习

然后交换他们自学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学生推荐一人领唱,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加入表演

4、巩固歌曲,升华情感

边唱边把自己对台湾小朋友的祝愿写在自己的小船上。

三、课堂小结

每位同学都希望能用我们自己的小船接来台湾的小朋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2、感受人声音色的特点,并能分辩出童声、男声、女声。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生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复习《折纸船》 体会歌曲情感,并表演唱

三、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电视、广播听到不同的声音与人唱歌、你们听到哪些。。。音乐知识:

1、人声的分类:人声一般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童声: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声音。

女声:是指成年女子的声音。

男声:是指成年男子的声音,男声一般比女声低一个八度。

四、新课学习欣赏

A、《小背篓》(女生独唱)

歌词理解:《小背篓》是一首反映“童年”和“母爱”的歌曲,创作于 20 世纪 90 年代。歌词现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细致地描绘了土家山寨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一开始,委婉柔美的旋律就把我们带入了土家族人的生活当中,接下来的四句“头一回。。。写得自然流畅,既平稳又活泼,细致地刻画了土家族人的生活情趣,两句“哟哟”类似土家人大山歌的哟喝声,“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深情的赞颂了童年时妈妈给孩子的深切关爱,结束给人一种明朗清新,坦荡开阔的感觉。仿佛是妈妈的思念已经无法抑制,就像地下的泉水要喷涌而出,歌曲旋律甜美隽永,音域宽广,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优秀女声独唱歌曲。B、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处,作者吸取了内蒙民歌的音调素材进行创作,歌曲写得舒展悠扬,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唱起这首歌,人们就像处身在辽阔的草原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意,溢于言表。1954年全国群众歌曲评比此曲获一等奖。

C、歌曲《小螺号》(童声独唱)作品体会理解:

《小螺号》是一首反映渔家儿童幸福生活的歌曲。曲调清新活泼,颇具儿童情趣,歌曲以儿童的口语,描述了海鸥、浪花、渔船、海滩、海水等与渔家生活相关的情景及欢快的情绪,表达了渔家儿童幸福美好的心情。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是什么声音演唱 随琴唱一唱《小螺号》歌曲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 山野童趣《采 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曲《牧童短笛》的两种情绪,找出相似的乐段;

2、能指出竖笛的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3、能大胆的用歌声,表演等形式表现歌曲《采山》的情绪。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大胆的用歌声、舞蹈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趣;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走进山野

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倒过农村吗?谁能跟大伙说说农村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大伙到农村去看看,体验山野的美景和他们的生活。

二、山野寻乐

(1)导:引入歌曲《采山》

师;山野的空气新鲜,到山野去玩可能更有趣。(2)即兴位歌曲伴奏

学生随《采山》音乐用身体动作伴奏 感受书山旋律的欢快情绪及典型的节奏型(3)随乐动一动

学生想像雨中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情景,引出歌词。

随乐用舞蹈表演歌曲中的情境,并体验采山时的快乐,熟悉歌曲的旋律。(4)朗读歌词

跟师独儿歌(边做动作边读词)

在读歌词中体现“乐”的情绪(5)听赏歌曲 听范唱,看 MTV 感受歌曲的甜美与快乐(6)学唱旋律、歌词 跟琴用 Lu 或 La 等母音视唱旋律(学生带着音乐现象唱)跟琴视唱歌词(7)演唱歌曲

可分师生对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8)创编歌词

学生创编歌词,寻找采山时的更多乐趣,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表现

三、欣赏《牧童短笛》(1)创设情境

(一)牧童骑牛

师:听有一位牧童骑着牛儿,悠闲地吹着笛子,从这段音乐中你能猜出他放牛的心情吗? 这首钢琴曲模仿的是那种乐器的音色? 学生欣赏《牧童短笛》第一段 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绪 板书:圆润、舒缓的波浪线 跳跃、起伏较大的波浪线

学生选择 谈一谈为什么?学生可以表现牧童当时的心情等(一段的情绪,并描绘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及牧童骑牛吹笛的心情)学生在书上涂上颜色(第一段)(2)创设情境

(二)牧童嬉牛 A、学生听《牧童短笛》第二段 选择哪一种节奏声波线,为什么?

B、即兴表现第二段的欢快音乐,体验愉悦的心情。

C、(第二段呈现的是牧童与牛嬉闹的场面,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等多种表现形式表演)较第一、二段的情绪,并为第二段选颜色(鲜艳、明快的色彩)(3)情境

(三)牧童回家 A、静听《牧童短笛》第三段

B、想想与那一段音乐相似,并随乐哼唱

5、引导学生选旋律线与相似的颜色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家后画一幅《牧童短笛》中的一个场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牧童短笛》,让学生图会牧童的生活情绪

2、学习歌曲《捉泥鳅》,能用活泼、轻快的情绪演唱。

3、认识竖笛、了解其结构,并掌握演奏的姿势、试着吹出声音。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牧童短笛》的音乐;认识竖笛,并吹出音乐“ 1 ”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再次体会《牧童短笛》音乐

学生欣赏全曲,然后学生模仿牧童吹笛的声音。

三、认识竖笛

(1)师:刚才同学们用声音模仿了笛声,但怎么说也难真像,不妨要牧童来教一教我们,欣赏一段笛子的音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伙伴竖笛 竖笛的构造: 吹口 笛头 笛身 笛尾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用手尖按住孔(2)尝试着吹响竖笛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才能将竖笛吹出美妙死亡音色,用“1”为准。培养学生正确的吹奏姿势,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学生自己小结那种方法好)教师小结

(3)听《牧童短笛》学生随音乐模仿牧童吹奏的样子一起吹奏竖笛,手指的节奏,形态等动作的模仿。

四、活动:去田野

(1)导:我们导山上去采了蘑菇、木耳、鲜花,还学会了小牧童放牛和骑在牛背上的形态,现在我们要到田间去,看看农村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欣赏《捉泥鳅》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学生欣赏,并根据歌词表演内容

掌握歌词所表现的内容,熟悉歌词,体验捉泥鳅的乐趣。(3)学唱歌曲 学生随音乐唱歌曲 注意歌谱、歌词对好 音准 1=C 4/4 2 2 1 2 2 5 ︱ 5 3 32 3 - ︱ 6 6 5 6 5 3 ︱ 4 44 3 2 3 - ︱ 天 边的 稀泥 里,到处是泥 鳅。今 天我 等着你,等着你 捉泥 鳅。“2” “4”在着两句中容易出现音准的问题,要求学生模唱(4)学生表演唱

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歌唱,体会歌曲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去郊外感受了雨前山野的美,雨中山野的乐趣,同时欣赏了牧童吹笛的笛声,并学习了竖笛的结构,最后我们还去了田间,体会了小朋友捉泥鳅的快乐,农村生活太有趣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不同的音乐。

第四课 音乐家聂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卖报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与主要作品;

2、能学会《卖报歌》,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3、能积极参与与听赏活动并从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创设“小毛头”街头卖报的情境,用歌声与形体动作体会她当时的心情。教学准备:

钢琴、光盘、《聂耳》电影片断 教学过程:

一、引情——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解放军叔叔在天安门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 老师提问:从画面上你们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对,我们刚看到的是首都天安门解放军叔叔在晨曦中,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国旗的情景。《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尊严的象征。你们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又名叫什么?

学生回答:(聂耳、又名《义勇军进行曲》)

二、激情——了解聂耳的生平以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1)老师:你们想不想了与聂耳有关的事情? 课件欣赏 电影《国歌》片段

欣赏后,教师对聂耳生平简单介绍

(2)老师:聂耳除了对《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外,还作了许多乐曲与歌曲,如《大路歌》、《金蛇狂舞》、还有大家熟习的儿童歌曲《卖报歌》。说起《卖报歌》的创作,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看课件:小毛头与《卖报歌》(图片与解说相结合)

1934年,在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上,常能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边跑边跳地大声通报着当天的新闻,吸引路人买报。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见她的头发散乱,就叫她“小毛头”。由于她活泼灵巧,叫卖又特别动听,人们都爱到她那儿买。在过往的行人中,小毛头发现有一位叔叔像特别留意她的叫卖声。原来这位叔叔是作曲家聂耳,他正打算写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新歌哩!第二天,聂耳叔叔带着安娥阿姨来见小毛头,小毛头可开心了!叫卖声更加清亮:“卖报!卖报!七个铜板两份报!”几天后,聂耳叔叔又来找小毛头,把她没卖完的报纸全买下,高兴地说:“今天不用卖报了,我教你唱首歌吧!”“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真好听!小毛头很快就学会了。不久,聂耳叔叔请小毛头到电影厂的晚会上唱了首歌,歌声很快就传了开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全中国的小朋友都爱唱这首《卖报歌》。教师:我相信许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谁来唱一唱? 请同学唱一唱,如果没有就放录音欣赏一遍《卖报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了解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识降号及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通过视唱,模唱,初步熟悉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

3、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了解男声齐唱的演唱形式,感受劳动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卖报歌》旋律色彩是明朗的,但所表现的情绪又与一般欢快,活泼的歌曲不尽相同,教师应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一个降号调各音位置。

3、重点介绍聂耳创作思想,以及他创作的歌曲所产生的社会作用,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优秀歌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导入。

二、感受情感——学习歌曲《卖报歌》

老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小毛头”唱的《卖报歌》,体会“小毛头”当时卖报的感受。A、划拍视唱乐谱(看课件上出示的乐谱)1=F 2/4 55 5∣55 5∣35 653∣23 5∣53 532∣13 2∣33 2∣61 2∣ 6 65∣36 5∣53 23∣5-∣53 23∣53 23 ∣61 23∣1-∣ 注意 与 节奏的准确,教师可以带唱一两遍 B、学唱歌曲

1)、以小组为单位,几位学生一起试着唱一唱,不会的之处相互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来。2)、学生提出不会唱的地方,全班同学相互来解决,教师给予点评、纠正。3)、全班同学完整地把歌曲唱一遍,注意声音的模仿与吐词的清晰。

三、表现情感——启发学生体会歌曲

老师:通过歌曲的学唱结合老师所讲的小故事,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毛头”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第一段歌词。

请一位同学来唱第一段歌曲。(学生演唱,老师弹琴)老师:从这一段歌曲中你们仿佛看到了“小毛头”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对,我们仿佛看见了“小毛头”不到天明就等派报,拿着报纸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的情景。那她的心情是高兴、快乐,还是痛苦? 学生小议回答、并说出理由,可让学生按所说的情绪唱

一、两句,最后同学们选出最好的一种把这段歌曲唱一遍。

(歌曲虽是反映孩子们对旧社会痛苦生活的控诉,但曲调色彩明朗。唱时声音要明快、活泼,速度稍快。第一段可以理解为“小毛头”为了生活,每一天都希望买出更多的报纸,多赚点钱。这是一种天真活泼的想法,所以在演唱时要唱得天真活泼。)

体会第二段歌曲: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把歌曲唱一遍,然后要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意思,怎么表现,并把关键的乐句唱出来。

(这一段是表现“小毛头”卖报时的凄惨景象,也是对旧社会的控诉,音量上可以弱一些,最后一句“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可以唱得稍慢一些,表现卖报儿童内心的凄苦。)同学小议后,再一起把这一段唱一遍

体会第三段歌曲: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体会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唱。欣赏老师的演唱,学生体会,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一段也是表现“小毛头” 卖报时的凄惨景象,但最后一句是表现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要唱得强一些。)同学们模仿老师的感觉把第三段唱一次。按体会的情绪完整地把歌曲唱一遍。

四、创设情境——动作表现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分三段,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创设“小毛头”当时卖报的情景,表现“小毛头”的心情。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表演 同学点评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起表演

五、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再也不要像“小毛头”一样去街头卖报了,我们可以坐在这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下课!

听赏 《金蛇狂舞》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所表现的基础情境;

2、积极参与乐队的表现活动并从总体验到快乐。教学重点与难点:

聆听《金蛇狂舞》,体验并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

钢琴、打击乐、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复习《卖报歌》

三、导入新课——听赏《金蛇狂舞》

师:聂耳叔叔不但写了这些反映穷苦人民生活的歌曲,还写了很多爱国的歌曲和一些民乐合奏曲,今天,我们来听赏其中的一首。学生欣赏 放音乐 《金蛇狂舞》

欣赏后,你觉得音乐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

四、体验《金蛇狂舞》(1)作品归纳介绍:

乐曲展现的是欢庆的场面,像过年过节办喜事,人们正沉浸在热闹的气氛当中。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这首乐曲描绘的是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在欢庆端午节时赛龙舟的场面,曲名叫《金蛇狂舞》。

师:请同学看看金蛇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金蛇指的师江面上比赛的龙舟。师:狂舞又说的师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指的是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怎样呢? 生:。。。

师:对,速度很快。那么,这首曲子当中最能体现热闹气氛的又是什么乐器? 生:。。。

师:今天,老师就带了这两样打击乐,大家瞧一瞧,再听老师敲一敲。堂鼓节奏 2/4 X X X X ︱ O X X ︱ X O ︱ 咚咚 咚 咚︱ O 咚 咚︱ 咚 O ︱ 这是拨 2/4 X X ︱ X X ︱

锵 锵 锵 锵 请同学们模击节奏(2)复听全曲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结合画面,想一想这首乐曲的节奏或情绪有什么不同,可以分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回答

师:三部分,能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分的吗?(3)分段听师

师:同学们我们先听第一段,想一想这段表现了龙舟比赛什么场面呢? 生:。。。

师:随着发令枪声的响起,船像箭一般冲出,谁也不甘示弱,船对这时是不分胜负,齐头并进着。

师:再听第二部分,想想这段又表现了龙舟比赛什么场面? 生:。。。

师:对,龙舟队这时进入热火朝天的竞赛场面,像是你追我赶。

师:我们来听最后一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段与前面那一段旋律相似? 生:。。。

这一段与前面比起来。速度更快,锣鼓声更密集,所以情绪更热烈,请同学想一想它又表现了什么场面呢? 生:。。。

师:快到终点了,所有的船只拼命往前冲刺。(4)综合表现

师:这段乐曲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场面,非常热闹,是乐曲的主旋律,下面我们来唱一唱。A、学生看乐谱随琴唱一遍

B、分两组接唱(两组代表两艘龙舟)

C、看教材,两组分别用拍手与跺脚代表堂鼓、拨一边唱一边拍手、跺脚(教师弹奏旋律)D、一起合奏,(加入打击乐)体会端午节赛龙舟,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体会了龙舟赛的盛况,同时体会到了用打击乐表现聂耳的音乐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不断积累去体会音乐中的奥秘。

第五课 在祖国的怀抱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并创编歌表演,享受表演的快乐。

2、能积极参加音符之家的教学活动,认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形状,能分辨它们的时值及差别。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歌曲,用热情、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2)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基础知识。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音符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音乐之家》

导入:随着《我为祖国守大桥》的音乐,学生进入教室。

1、看一看

师:欢迎同学们乘着火车来到音符之家,音符之家欢迎你,今天老师先介绍音符之家的成员: 全音符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2――― 3- 5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音符卡片,将对应的音符卡片贴在相应音符名称旁;然后请同学们用手在空中画出全音府,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形状,并唱出时值。

2、找一找

教师将许多音符卡片随意贴在黑板上,然后用钢琴分别弹出: 5- 3 6――― 2- 1 4 7-

请同学分别到黑板上取出音符卡片,唱出那个音符的音名

二、活动:请同学吧音符送回家

1、师:小音符很调皮,有的在家里,有的跑出来了,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有那些调皮的小音符跑出来了。

2、看P24 音符之家 然后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并创编歌表演,享受表演的快乐。

2、能积极参加音符之家的教学活动,认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形状,能分辨它们的时值及差别。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歌曲,用热情、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2)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基础知识。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音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

师:音符娃娃回家了,它们都在家里听赏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也来和它们一起听一听?(1)聆听歌曲

播放歌曲《在祖国的怀抱》(2)熟悉旋律

教师分别弹奏旋律,并请同学说出老师弹奏的顺序 ① 1 1 4 4 ︱ 532 2 ︱ 2 122 ︱ 2 0 ︱ ② 1 5 12 ︱523 2 5 ︱ 122 12︱ 2 0︱ ③ 1 5 1 2 ︱ 523 2 5 ︱ 311 31︱1 0︱ ④ 6 66 ︱ 6546 5︱

过程: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由组长带同学们视唱旋律

教师分别弹奏旋律,并请同学说出老师弹奏的顺序,然后全班试着随琴模唱整首旋律。(3)朗读歌词

老师读前句,同学读下一句(按歌曲节奏朗读)(4)学唱歌曲

师:比一比谁最先学会歌曲 A、学生随琴轻声唱歌词

B、找出歌曲中难掌握的地方进行练唱(5)歌词演唱

采取对唱与齐唱的形式进行

二、创编歌表演

(1)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你们知道我国还有那些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2)创编歌词与表演动作

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引导学生将歌词中“阿佤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换成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并创编具有民族特点的歌表演。(3)分组展示,综合评价。

三、课堂小结

欣赏 《我为祖国守大桥》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并积极参与全曲的表现活动;

2、能认识到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是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知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认识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区等是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教学准备: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模仿火车的声音 看节奏

U—︱U— ︱︱X X X X ︱ X X X X ︱︱U— ︱ U— ︱

学生看教师的手势模仿火车的叫声,并做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力度变化。师:今天我们要听赏的是由手风琴演奏的表现解放军的乐曲《我为祖国守大桥》。

二、初听全曲

1、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题中的“我”是谁? 学生回答:(火车的声音。。。)课件展示乐曲的音乐主题 2/4 6 ︱ 5 3 ︱1 1 ︱ 1-︱ 1 1 2 ︱ 3 2 ︱ 1 7 6 2 ︱ 5 - ︱5 3 3 3 ︱1 ︱ 7 6 5 3 ︱ 6-︱ 6。。。这一音乐描绘了“我”或火车什么情景 教师弹音乐主题

学生说一说乐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 学生回答。。。然后唱一唱音乐主题。

2、再听全曲

指导学生听赏全曲,分析主题出现几次?

师:听一听,音乐主题在乐曲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时举手,老师用★标记,同时请想一想,后四次的音乐与音乐主题是否完全一样呢? 学生听全区并回答问题。

师:将音乐主题进行变化演奏叫变奏。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并积极参与全曲的表现活动;

2、能认识到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是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知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认识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区等是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教学准备: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分段欣赏

1、感受主题与变奏3在速度(快慢)上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

变奏3:师:音乐速度变慢了,你们觉得这时音乐表现了一位解放军叔叔吗?

2、感受主题与变奏4在力度(强弱)上的变化,并唱一唱用声音表现。师:音乐声渐渐减弱,解放军叔叔已经走远了。学生唱一唱,用声音表现变奏4

6、听“火车的音乐”,并进行身势创作 ︱︱XX XX ︱ XX XX︱︱

tu tu tutu tutu tutut 老师指导学生随者“火车音乐”进行身势创作。

四、听赏全曲,参与表现

1、静听全曲(用卡片摆好结构图)a)★ ★ ▲ ★ ★ ▲ ★

让学生对全曲结构有一个明确认识,整体的感受。

2、参与表现全曲

根据音乐师生感受,唱一唱、动一动、说一说,进行参与表现。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富裕,不够强大,还需要我们努力学好知识去建设它,保卫它,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吧!(听音乐出教室)

第六课 《新疆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新疆是个好地方》后,能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及歌曲所表达的大概内容,并从中得到快乐。

2、能学会演唱《库尔班叔叔喜洋洋》,并积极参与创编歌曲的表演活动。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用活泼风趣的音乐演唱歌曲;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的两个乐段用不同形式参与伴奏。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一听,动一动

同学们伴着《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音乐,学习做简单的新疆舞动作

2、说一说,看一看

师:同学们,你知道刚才我们做的舞蹈动作是那个民族的吗? 学生观看VCD,说一说新疆舞的特点,3、听赏与感受

师:我想请大家说说新疆除了歌舞,还有什么地方特色,民族风情?(1)学生说自己对新疆的了解

师:说得很好,不过新疆还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听赏这首《新疆是个好地方》看看新疆好在那些地方。

(2)学生听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

(3)学生说出歌曲情绪,并根据歌曲内容说出新疆的好

二、体验探索

师: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新疆民歌,既然过去的新疆就是如此美丽,那么,现在西部大开发,岂不让新疆更迷人!同学们想去看看今天的新疆吗?

师:那就让我们加入“新疆之旅小记者团”去采访,体验新疆人民的生活,好吗?

1、听乐曲,玩游戏

师:让我们坐上新疆的大马车,出发吧!(学生随音乐,模仿骑马车的动作)

2、辩声音,找音响

师:终于到达新疆南部了,这时远远的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走来,听!是什么声音? 课件: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和蹄声,马车声。

(1)让学生听辩出马铃声,马蹄声

(2)学生自由模拟声响,分组讨论(方法:用串铃、铃鼓模仿马铃声,又能双响筒模仿马蹄声)

(3)每组分别模拟演示(四小节的节奏)

然后教师写出节奏P27三小组同时模拟,再教师伴奏《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音乐。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新疆是个好地方》后,能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及歌曲所表达的大概内容,并从中得到快乐。

2、能学会演唱《库尔班叔叔喜洋洋》,并积极参与创编歌曲的表演活动。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用活泼风趣的音乐演唱歌曲;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的两个乐段用不同形式参与伴奏。教学准备: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歌曲

1、节奏念第一段歌词

(1)编顺口溜(按节奏吧歌词读一读)

(2)用打击乐模拟马铃声、马蹄声并加入歌词的朗读

2、学唱歌曲第一乐段

师:这时一位新疆小姑娘将我们编的顺口溜唱出来了(1)听赏第一段歌曲(2)随琴哼唱旋律

(3)随琴唱第一段歌曲,然后加入马蹄声,马铃声为歌曲伴奏

3、学会歌曲第二乐段

(1)师:新疆姑娘能歌善舞,小伙子也不示弱,他们跑来用铃鼓为她们伴奏,(2)用听唱法随琴唱乐曲,随琴学唱歌词(3)引导学生用打击乐为第二段乐曲伴奏 姑娘们载歌载舞,小伙子师怎样用铃鼓伴奏的呢? 双响筒、串铃又是怎样伴奏

4、学习全歌(1)对歌

师:听到我们的歌声,整个乐队热闹起来,他们一起对起歌来

让男女学生分别扮演维吾尔小伙子和维吾尔的小姑娘,男生唱一段,女生对上第二段,并轮流用打击乐伴奏(2)完整地演唱歌曲(3)加入打击乐一起伴奏

三、参与表现

一部分学生随乐歌唱,一部分人用打击乐伴奏,一部分人扮演贴胡子的大叔 还有手拿铃鼓的小伙子,戴小帽的新疆姑娘的舞蹈。

四、课堂小结

第七课 《火红的队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对歌》,并从中体验作为少先队员地光荣和自豪。

2、能认真聆听《红星歌》,并进行跟唱;

3、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大胆与同学合作,并从中体验到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导入

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进教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一首什么歌吗? 学生回答。。。

师:对,这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聆听,跟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少先队员了,那你们是不是都能完整地唱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呢?我想听一听你们唱一唱,好吗?

3、熟悉歌词

师:刚才听同学们唱了这首歌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歌词还是记得不熟,那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歌词巩固学习一遍。请同学们神气地把歌词齐读一遍 比较歌词,再进行记忆

4、唱唱歌谱

将歌谱分为四个部分:(1)2/4 1=B 1 -│5 3 │1 2 │3 5│ 6 │1 7 6 │ 5 -│ 5 5 5│3 3 │2 1 1│ 2 1│3 5 7│6 -│6(2)2/4 1=B 1 2 ︱30 50 │ 0 6 │4 3 │2 3 │2 1 │23 5 │1 6 │5 6 │3 2 1│ 1-│(3)2/4 1=B 55 10 |1 0 | 33 6 |6 0 |5 5 6 0 |3 0 |6 5 43 |2 0| 3 2 |1 1| 2 1 |2 3 2| 5 4 |3 3 2 3 |5 5 5 6 |5(4)2/4 1=B 5 5 |1- |1 2 |3 3 2 1| 2 0 |3 5 6 |3 3 2 1 |6 0 7 0| 1 - |1- || 方法:(1)学生分四大组,各组选择一部分进行讨论认读

师:刚才我们熟悉了歌词,现在让我们来开展一个比赛,认读歌谱,看看那一组学习效果最好。

(2)分组跟琴划唱一次歌谱,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纠正错误。(3)跟琴小声划拍,将歌谱完整地唱一遍

二、综合表现

(1)师生讨论歌曲的感情处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歌曲的歌词和歌谱,现在请同学想一想,歌曲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演唱中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伴奏? 生:。。。(2)教师归纳

(3)完整地演唱歌曲,并由个别学生选择队鼓进行伴奏 师:全体起立!少先队员唱队歌,队鼓手伴奏。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对歌》,并从中体验作为少先队员地光荣和自豪。

2、能认真聆听《红星歌》,并进行跟唱;

3、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大胆与同学合作,并从中体验到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听赏与跟唱

1、导入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地表演,真是很精彩,那你们知道多少有关少先队员地历史呢?谁能说一说?

生:。。。

师:好的,同学们似乎知道一点点,但又说不太清楚,下面老师请你们看一看电影地片断,聆听《红星歌》

2、播放电影片断,聆听《红星歌》

师:刚才电影中那群孩子地身份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师: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小孩称为共产儿童团,1949年10月解放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师:现在请你们再来听听这首《红星歌》,说说这首歌曲地节拍和情绪。

3、各小队扛红缨枪,其他队员扛木棍,原地踏步。模仿电影中的小演员并跟琴唱《红星歌》。

二、听音乐出教室

第八课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能在《唱唱跳跳》的游戏活动中,唱准唱名,背唱歌曲旋律,并用竖笛试一试,在活动中得到集体合作的乐趣。

2、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猫钓鱼》,并积极参与音乐童话剧表演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教益。教学重点与难点:

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的表演与创作 教学准备:

小猫头饰 音乐磁带 音符头饰 教学过程:

一、音乐活动 唱唱跳跳

1=C 2/4 法国童谣《闪烁的小星》 1| 5 5 |6 6| 5 -| 4 4 | 3 3 | 2 2 | 1- |5 5| 4 4 | 3 3 | 2 - | 5 5 | 4 4 | 3 3 |2 -| 1 1 |5 5| 6 6 | 5 - | 4 4| 3 3 |2 2 | 1 -| | 学生随老师唱一唱,然后进行音乐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带上音符头饰,1 2 3 4 5 6 记住,唱到你头饰上的唱名时,你就要按节奏跳一跳。

二、故事导入

请同学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小朋友脚的真好,老师也想讲,不过我是用歌声来讲,同学们,想不想听。。。

三、唱一唱

(1)听老师范唱歌曲《小猫钓鱼》。(2)学唱歌曲

A、用“喵”模唱,边随音乐晃动手指,感受音乐节拍。

B、随琴生轻轻演唱歌词,指导学生休止符要停顿及怎样唱好下滑音。C、自由学唱,那一句存在问题,请同学互相解决。D、演唱接龙

请四位同学接唱,其他同学听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演唱时体会歌曲每一部分的情绪,(一)风趣

(二)着急、伤心

(三)自信

(四)高兴 E、表演唱

师:让我们当一回小歌星,听伴奏带唱。

引导学生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地表现歌曲每一部分地情绪。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唱唱跳跳》的游戏活动中,唱准唱名,背唱歌曲旋律,并用竖笛试一试,在活动中得到集体合作的乐趣。

2、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猫钓鱼》,并积极参与音乐童话剧表演活动,从中得到乐趣和教益。教学重点与难点:

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的表演与创作 教学准备:

小猫头饰 音乐磁带 音符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演一演

师:猫儿跳、猫儿叫,逗的大家哈哈笑,大家来一个现场表演《小猫钓鱼》,怎么样?

1、分组讨论,排练

(1)选择自己要表演地部分。

(2)鼓励学生想一想、唱一唱、跳一跳,进行简单的动作与表演。(3)指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角色,设计衔接语言,排练表演过程。

2、分组表现(1)边演唱边表演。(2)学生评价,老师肯定。

(3)完整的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

三、表现

创作版《小猫钓鱼》

师:小朋友的表演真棒,如果你们师导演,你们的故事里会出现一只什么样的小猫,小猫在钓鱼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1、分组讨论

(1)根据原音乐设计好表演角色,故事情节,表演所需道具

(2)发挥想象,认真排练。启发学生动作,表情要夸张,故事情节要有创意。

2、分组表现

随着音乐完美的表演自己创编的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

四、课堂小结

第九课

摆手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摆手舞》,并了解一些土家族音乐舞蹈及相关文化知识。

2、能模仿摆手舞,掌握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及简单的队形。

教学重点:

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进行集体舞表演。教学难点:

摆手舞风格的模仿及队形的排练。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用课余时间收集土家族及摆手舞的有关资料,并自备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道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CAI土家民族风光片 看风光片,听民俗介绍

二、体验土家乐

1、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素材并讨论,交流。A、引导从舞蹈方面谈; B、引导从音乐方面谈; C、引导从服装、家居方面谈; D、引导从民俗方面谈; E、引导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

2、播放《咚咚喹》,引导学生了解土家特色的节奏。重点介绍“打溜子”。引导学生即兴模仿表。

三、学唱新歌

1、听老师范唱《摆手舞》。

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风格

特别指出“伢儿”这一湖南方言的发声方法。

1、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学生主动上台并用领唱、齐唱等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摆手舞》,并了解一些土家族音乐舞蹈及相关文化知识。

2、能模仿摆手舞,掌握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及简单的队形。

教学重点:

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进行集体舞表演。教学难点:

摆手舞风格的模仿及队形的排练。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用课余时间收集土家族及摆手舞的有关资料,并自备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道具。教学过程:

一、引导模仿

1、学习《摆手舞》的基本动作

2、邀请学生主动展示摆手舞动作,并给予鼓励

3、看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模仿

2、领跳

学生:模仿基本动作;分小组合作表演;分组比赛;讨论与评价

二、摆手节(情境表现)

1、播放《摆手舞》 布置“摆手堂”

营造旅游景点,游客参与民俗舞蹈活动芙蓉轻松氛围。

2、表演击鼓,引导、鼓励并邀请学生上台表演 围成圆圈,学生围绕“鼓”进行摆手舞动作的表演

3、分小组合作表演。

三、课堂小结

师总结“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前后摆手”“左右摆手”“单摆双摆”

要领:“围个大圆圈,四肢同边走,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臂腕不动,两手直甩,动作幅度较小,两腿屈膝下蹲。重拍在上,弱拍在下。”变队形摆条“龙状”(走S队形)再围成圆圈反走。在间奏时喊“舍巴日”,与老师一齐跳。

《欢乐的山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乃呦乃》的旋律,学会唱这首歌;

2、能学会简单的竖笛吹奏方法,并能自信地参与歌曲《乃呦乃》的表现;

3、能认真聆听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并能用画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情景。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体验和理解,大胆地参与演唱和演奏 教学准备:

竖笛、彩色笔、钢笔套 教学过程:

一、跳一跳苗家的舞

1、听一听、动一动

播放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片断,学生学做具有苗家特色的舞蹈动作

2、说一说、做一做

师:你们知道刚才跳的是那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吗? 学生回答。。。

对,是湘西苗族的舞蹈。今天我们就到湘西的苗族山寨去看一看,加入苗家人载歌载舞的行列。

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你知道刚才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演奏这种乐器的动作吗? 学生模仿,并说一说

师:说得真不错,是由笛子演奏的,你们喜欢听笛子吹奏的声音吗?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

二、吹一吹苗家的乐器

1、试一试,吹一吹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钢笔套,吹一吹,能发出声音吗?(学生自由练习,介绍吹响笔套的方法)

2、拿一拿、吹一吹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竖笛”练习“5”“1”

三、唱一唱土家的歌

1、听一听、找一找

师:你们的竖笛吹得真棒!我准备了一首湘西土家族的歌,想请你们当一当小乐手来围歌曲伴奏,首先我们来唱一唱

课件:出现《乃呦乃》歌单,播放歌曲 师:请你们找一找这首歌是哪几个音符组成的?(学生回答“1”“3”“5”)

2、玩一玩,唱一唱

(1)学生跟琴唱12345的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2)教师和学生接龙唱12345的音阶(3)学生默唱12345的音阶中的“2”“4”

(4)教师出示写有“1”“3”“5”三个音符的卡片,按歌曲《乃呦乃》的曲谱排列顺序出示,学生依次唱出音符。

3、试一试,唱一唱(1)学生跟琴生齐唱歌谱(2)学生加词跟琴演唱 这首歌具有土家族语言的特色。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乃呦乃》的旋律,学会唱这首歌;

2、能学会简单的竖笛吹奏方法,并能自信地参与歌曲《乃呦乃》的表现;

3、能认真聆听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并能用画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情景。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体验和理解,大胆地参与演唱和演奏 教学准备: 竖笛、彩色笔、钢笔套 教学过程:

一、编一编土家的旋律

1、找一找、吹一吹

师:这首歌曲中的哪两个音是我们用竖笛吹奏过的呢?(学生回答 “5”“1”)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两个音为歌曲伴奏吧!课件:出示伴奏谱

2、编一编,吹一吹

师:你们可以移动伴奏谱中的音符,编出别的伴奏谱吗?

二、画一画湘西的美景

1、看一看

教师简单介绍口笛的吹奏姿势与方法

2、听一听

学生整体听赏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

3、画一画

师:你觉得乐曲的结尾重复了哪幅图的情景?请画一画。

4、说一说

学生上台说一说自己所画的情景,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说一说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那些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

师:最后,让我们听着歌曲吹着竖笛走出教室吧!

四、课堂小结

第十课 《多年以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哩哩哩》的过程中,能感受其欢快跳跃的情绪,并能随乐哼唱;

2、能学会歌曲《多年以前》,能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环保内涵,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

3、能在“跳格子”的音乐游戏中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唱歌曲《多年以前》,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在“跳格子”音乐游戏中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教学准备: 小鸟头饰 光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听赏导入

1、动一动

小朋友随《哩哩哩》地音乐律动(小鸟飞)进教室

2、听一听,猜一猜

播放光盘动画歌曲《哩哩哩》

师:欢迎小朋友来到音乐森林做客,看!小鸟都唱着欢快地歌儿欢迎你们呢!听,是那些小鸟来了呢?

3、学一学

师:谁来学一学布谷鸟和百灵鸟地叫声呢?(学生表演布谷鸟的叫声)

4、边听边唱 学生欣赏

二、参与游戏,学习新知识

1、看一看

出现“O”休止符,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O”同学们把它读成什么? 学生回答。。。

师:到底读什么?我们来听一听;(放光盘自述“我是四分休止符,遇到我时千万别出声,”)

2、玩一玩

教师设计格子在黑板上,请学生看教师的手指来唱一唱,老师跳到那一格子,学生把格子里的音唱出来,跳到休止符时千万别出声。要求每个音的时值要把我均匀;唱准每一个音

3、唱一唱

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按课本中的呈现形式,在书上用钢笔模拟“跳格子”游戏。然后请一名最好的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

在教室的地面上按书山的要求画1-2幅格子,有各小组选出最佳代表参与比赛,比一比,那组同学完成得最好。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哩哩哩》的过程中,能感受其欢快跳跃的情绪,并能随乐哼唱;

2、能学会歌曲《多年以前》,能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环保内涵,并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

3、能在“跳格子”的音乐游戏中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唱歌曲《多年以前》,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表演在“跳格子”音乐游戏中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教学准备: 小鸟头饰 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歌曲

1、听一听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歌曲,请同学说一说歌曲表述了怎样得内容(第一段)

2、唱一唱

小鸟得家园美不美?请同学用声音描绘一下美丽的树林和蓝天下翱翔得小鸟好吗?(1)看歌曲曲谱,引导学生用“LA”高兴地哼唱(2)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歌词(3)师生接龙练唱

3、听一听“朋友地烦恼”

同学们地歌声真美,我们现在地家漂亮吗?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几乎失去了家园,由于你们人类砍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我们飞翔的天第越来越小,不仅我们鸟类无处容身,就连森林里其它的动物也快无家可归了。鸟儿们真可伶,让我们一起帮助鸟儿吧!

4、唱一唱(学习歌曲第二段)

(1)体验鸟儿失去家园的悲伤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歌词,并用“LU”在次带感情哼唱;

(2)感受渴望鸟儿归来地心情,依谱唱第二段歌词。

二、演唱全歌

春天又到了,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满园,让我们随小鸟一起欢乐地歌唱吧!教师组织指挥,全班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整首歌曲,并原地用身势动作和拍手拍肩等动作进行表演和伴奏。

三、评价总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鸟成了好朋友,以后大家要更加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所有的小动物,让大自然成为我们最亲密地伙伴,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开心。快乐!第十一课 《小放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对十》,能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边唱《对十》边打霸王鞭;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认识31、16、15、63、51这些宽音程;

3、能认真聆听双簧管独奏《小放牛》,积极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体验放牛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歌曲《对十》,并能边唱鞭打霸王鞭 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明快的《小放牛》音乐,学生高高兴兴进教室

师:同学们,今天小精灵请大家参加在森林中举行的灯谜活动,你们高兴吗?

不过,小精灵要考考大家,它带来了一道难题《谁家的门铃在响》,如果能顺利闯关,我们就能到达灯谜活动的现场。

二、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 3 1 5 1 1 6 1 5 6 3 老师弹琴,情学生仔细听听师谁家的门铃在响,并用“叮咚”模仿门铃在响,然后用“叮咚”模仿门铃的声音唱一唱,谁能听出来又模仿得准,就把相应的动物头饰奖给他?

3、猜谜

师:小精灵对大家刚才的表演非常赞赏,同学们顺利过关。现在我们一起随小精灵到灯谜活动现场去看一看。

(1)出示写有谜语的字条(四条)A、什么开花像喇叭? B、什么动物鼻子长? C、什么动物脖子长? D、什么花开向太阳?(2)学生猜谜语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对十》,能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边唱《对十》边打霸王鞭;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认识31、16、15、63、51这些宽音程;

3、能认真聆听双簧管独奏《小放牛》,积极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体验放牛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歌曲《对十》,并能边唱鞭打霸王鞭 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二、学唱新歌

1、掌握新歌

师:同学们猜谜的积极性真高,你听,小精灵高兴的为大家唱起了猜谜歌。(1)全体听录音范唱《对十》,初次感受河北民歌的特点;(2)熟悉歌词

A、师:你从歌声里听到了哪几种花? 这些花分别开在什么的地方? B、朗读歌词

师生接龙

师问:我说那个一来谁给我对上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生答:你说那个一来我给你对上一,水仙开花在水里。师问:我说那个三来谁给我对上三?什么开花在道边? 生答:你说那个三来我给你对上三,马莲开花在道边。(3)熟悉旋律 A、出现歌谱 2 3 2 1 7 6 6 6 5 5- 2 3 2 1 7 6 6 6 3 5 5 3 6 6 5 3 6 6 5 3 6 6 6 1 3 2 1 6 B、老师弹奏旋律,请学生找出弹奏的顺序并随琴划拍。C、学生自由组合唱一唱旋律,然后分组展示演唱并互相评价(4)学习歌词(5)创作

请学生把猜谜活动中的谜语模仿《对十》变成歌儿唱一唱。

2、学打霸王鞭

(1)请学生拿出课前制作好的霸王鞭(制作:取一根长1米左右,直径较小的木棍或竹棍,用彩布条或毛线包住棍的表面,棍的两端做成须状)

(2)介绍:霸王鞭是河北民间舞蹈中的一种道具-彩棍。表演者单手或双手执木棍中间,用彩棍的两头对击或敲击地面、肩头、退、脚等处,边舞边唱

(3)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插图地提示,自主探索霸王鞭地打法,然后展示。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对十》,能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并能边唱《对十》边打霸王鞭;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谁家的门铃在响》,认识31、16、15、63、51这些宽音程;

3、能认真聆听双簧管独奏《小放牛》,积极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体验放牛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歌曲《对十》,并能边唱鞭打霸王鞭 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听赏《小放牛》 师:这热闹地场面把放牛娃也吸引过来了,你听,放牛娃正骑牛,吹着曲向我们走来。

1、多媒体展示小放牛地情境画面,播放《小放牛》音乐

2、听一听、想一想

师: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双簧管)

3、熟悉主题音乐 1=G 2/4 明快地 5 6 1 5 3 5 6 1 5 3 2 5 3 5 3 2 5 3 2 1 2 1 65 -1 61 0 6 5 3 5 6 1 5 3 2 5 3 5 3 12 3 52 1 6 1 5-

学生尝试用吹口哨随琴熟悉主题音乐

4、复听全曲

三、学生交流体验

四、课堂小结

第十二课 《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用轻松。自然、抒情地声音学会演唱《月圆曲》,能自信、又表情地当众表演歌曲,并积极参加互评活动;

2、在听赏《摇篮曲》时,能感受到歌曲抒情,优美地情绪,能用自己地肢体语言参与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语难点:

学会唱《月圆曲》,能准确。和谐地唱出歌曲《月圆曲》中的儿声部。教学准备: 钢琴、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情景布置

营造处温柔、静谧的氛围。

2、听觉感受 学生随着《月圆曲》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学铺垫 听赏《摇篮曲》

1、说一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放《摇篮曲》),从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说出摇篮曲的意境)

2、动一动

请你学者妈妈哄宝宝的模样动一动!

3、唱一唱

师:妈妈是怎样哄宝宝睡觉的,你能学学吗?让我们用“U”来学习妈妈好吗?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用轻松。自然、抒情地声音学会演唱《月圆曲》,能自信、又表情地当众表演歌曲,并积极参加互评活动;

2、在听赏《摇篮曲》时,能感受到歌曲抒情,优美地情绪,能用自己地肢体语言参与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语难点:

学会唱《月圆曲》,能准确。和谐地唱出歌曲《月圆曲》中的儿声部。教学准备: 钢琴、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导掌握

1、创设情境

师;《摇篮曲》描述了妈妈在夜晚哄宝宝睡觉的情景,你还能回想你知道的与“夜”有关的诗或儿歌来告诉同学们吗?

2、歌词教学

(1)师:同学们刚刚说得诗和儿歌真棒!老师也想为大家朗诵一首儿歌,好吗?(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2)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儿歌吧!(学生一起朗读)

3、曲谱教学

(1)师:这么美地夜,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内心地赞美吧!(2)教师范唱

(3)全体学生用“U”模唱曲谱

(4)分组视唱曲谱,然后合唱共同唱出

4、歌曲教学(1)轻声唱词

(2)师:你觉得有哪些句子难唱?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3)接龙游戏,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最后一句一起唱,然后交换唱。(4)演唱整首歌曲

5、双声部教学

(1)师:这首歌曲真美,蓝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快看一群可爱的星星夜眨巴眨巴者眼睛来了。(2)互动教唱二声部 师:让我们共同来完成它? 师:谁愿意来做可爱的星星?(3)听赏童声合唱《月圆曲》

师:同学们唱得太棒了!还有一群停学也很想唱一唱这首歌,让我们来听赏!(4)师: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注意情境)

二、创编表演

1、师:请你来做小导演,为这首歌去编排一个最佳表演方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2、分组讨论,汇报演出

3、互评:哪一组好,好在那里? 哪一组还有待改进,可以怎样改?

6.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篇六

语文

章(组)

学习内容

《童年游戏》

单元内容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葡萄叶的梦》《吹泡泡《蜗牛》和略读课文《父亲、树林和鸟》。

这四篇课编排了一组记述童年生活的诗歌和叙事散文作课文。本单元课文内容多为作者对印象深刻的童年生活片段的描述,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读起来有较强的亲切感。课文语音生动流畅,节奏感强,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积极语言,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奋发向上的情感教育。

单元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42个字,会写3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书诗歌的节奏和感情,背诵诗歌和部分课文段落。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笔下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4.感受作者对事物的细致描写,了解作者如何把一些日常生活经历具体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学习如何将玩游戏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说写结合,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生字、词的读写。

3.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习作

学习时数

11课时

课时分配

课时

1、《葡萄叶的梦》

2、《吹泡泡》

3、《蜗牛》

4、*《父亲、树林和鸟》

7.三年级上册阅读备课 篇七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8.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八

27 + 35 =16 + 34 =53 + 35 =78 - 44 =

80 - 28 =72 - 37 =

二、用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要写出验算过程)(14分)

三、填空(22分)

1.4个千和5个十合起来是( ),八千零八写作( )。

2.按规律填数:

(1)2000、4000、6000、8000、()

(2)()、()、5900、5800、5700

3.在6530、6350和6550这三个数中,( )最大,( )最小。

4.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棵白菜重3( ),1个苹果重300( )。

小华的身高136( ),体重32( )。

5. 在○里填上“>”“<”或“=”。

2千克○400克100-62○100-26 4200○685€?

6.下面的长方形是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7. 小强上星期六13 :00~15 :20在科学宫参观,16 :00回到家。他参观科学宫用了( )小时( )分,回到家的时间是下午( )时。

8.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12分)

1.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5000?

5620 □4890 □4260 □

2.商店从上午 8 时开始营业,到晚上8 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多少小时?

8 小时 □ 10 小时 □12 小时 □

3.哪个物品的重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红花25朵,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少一些。估计一下,这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50 朵多 □正好50 朵 □ 比50 朵少 □

5.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1 □2 □ 3 □

6.从侧面看下图 ,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 □ □

五、画图(12分)

1.把右边的正方形分一分,涂出它的。

2.下边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里面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8 厘米的正方形。

3.小林用下表记录了上个月1~15 日的天气情况。

根据小林的记录完成下面的条形图(横着画图)。

六、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每组多少人?(3分)

2. 一袋盐500克。每天吃 30 克,吃了8 天,还剩多少克?(4分)

3.岭南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都是42 人。如果每人都从图书馆借2本书,这个年级的学生一共借书多少本?

(5分)

4.李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三种水果(如下图)。(6分)

(1)种西瓜的地占这块地的 。

(2)种番茄和葡萄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种西瓜的地比种番茄的地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用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纸剪最大的正方形。(8分)

(1)能剪出()个这样的正方形。

上一篇:中式英语高中英语作文下一篇:辽宁省2016年上半年普法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