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实践》 课程

2024-10-11

《统计实践》 课程(13篇)

1.《统计实践》 课程 篇一

概率统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在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概率统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设计统计实验课题的目标、思想、原则以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

作 者:刘琼荪 钟波 Liu Qiongsun Zhong Bo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数理学院,重庆,400030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G642.0关键词:概率统计 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实践

2.《统计实践》 课程 篇二

伴随着改革制度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经济、生物科技还是计算机等各方面的领域对统计的需求是越来越大, 统计学中的数据统计方法是适合所有学科领域分析和研究客观事物, 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统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甚至成为高等院校中非统计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科目, 统计学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的能力。为了迎合社会市场经济对专业统计人才的需求, 统计学课程教学应该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使之满足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渴求。

二、现阶段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统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统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的经济问题与管理问题。现阶段, 大部分的统计学教学都是侧重于概念理论, 比如如何进行指标的设计和计算方面, 统计的方法也是侧重于纯手工运算。教师实际教学中, 在讲解关于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 通常是从公式定理着手讲解统计的理论和方法, 而没有从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针对性的讲解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条件, 造成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差, 无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课程上采用的教学案例也与实际不相符。教材中设计的案例通常相对简单, 与实际会出现的统计案例还有很大的差距。统计的案例分析不能很好的与统计软件相结合, 像Excel、SPSS等数据处理分析非常强的软件也很少运用。

三、改善课程内容, 适应现实统计工作需要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对专业化数据统计人才的渴求不断扩大, 将经济现象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作为教学课程的主要方向。改善统计学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实用、合理”为原则, 可以适当的扩展知识领域, 增加梳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大部分工作中主要是采用统计实证进行研究, 因此在实际讲授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应加强统计的实际考察、统计推测和判断和假设检验等各类统计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增加实例教学、模拟统计实验和上机操作等课程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因此在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中, 大体上必须包含的内容有基础理论、实际案例、模拟实验、将实验结果结合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际上级操作等四个大内容, 通过这样调整, 进而适应现实统计工作的需要。

四、将统计软件与教学有机联合, 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统计学是将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进而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推断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 都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软件也能很好的应用到统计学中。统计软件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得统计数据的运算变得非常的简单和准确, 而且改善了统计学教学以往出现的繁琐抽象问题。因此, 在实际统计学教学中, 将统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解释分析清楚后, 可以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 通过客观的方法将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统计的软件有很多种, 有Excel、SPSS、SAS等, 每个统计软件他们统计分析处理数据的功能都是不相同的[2]。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依据学生应用的各个软件的水平层次进行选择, 通过结合统计学软件可以将书籍的分析结果清楚、直观的展现, 为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做了很大的铺垫。例如在学到《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和《方差分析》等此类课程时, 教师可以结合统计学软件中中图表的展示功能直观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五、将课程实际案例结合统计软件具体分析, 加深学生对案例的印象

在实际统计学教学课程中, 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案例教学是教师结合实际数据, 引导学生参与实分析,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以此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 应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案例教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程中, 要将课程中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 而这些操作通过手工运算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必须借助统计软件, 将数据分析的结果用统计图表展示出来, 更能直观的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抽样与抽样估计》这一课程中, 教师可以直接将抽样的数据结合统计软件进行授课讲解, 通过软件的操作和数据的真实性, 直观、准确的展示出来, 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中的统计分析、处理方法的印象, 从而提高了统计教学的质量。

六、结束语

统计学教学课程中, 需要将大量数据要进行分析和计算, 结合统计软件进行实际教学, 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使得教师可以多增加课堂知识量,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 同时也摆脱了学生对公式和手工计算的繁琐问题, 通过软件的直观和快速计算,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 应改善课程内容, 结合统计软件进行教学, 并将实际案例联合统计软件进行教学, 让学生今早的掌握现今数据处理的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统计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宏建, 费为银, 王传玉.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3 (31) :106-108.

3.《统计实践》 课程 篇三

关键词:工程案例 应用统计学 工业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11010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09QZ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8-02

长期以来,统计学一直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其它专业基本没有开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关于统计学方面的较专业的知识,而对于工业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是从数理统计这门课中学习到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对于如何在工作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则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在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中加入了应用统计学课程,主要向学生们讲授统计学在工业领域的一些应用,使他们将学到的统计知识能与工作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传统的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数理统计教学方法主要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主要讲授统计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其推导方法,讲授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是大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1.1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的重点在数学理论的建立与推导方面,对于学生理解理论的发展和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听此类课程时由于专业观念的局限性而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1.2由于对所学专业存在差异而对纯数学知识缺少兴趣的原因,偏理论性的统计学知识在工科专业学生理解和认知的过程中存在延时性和未强化性,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突击式学习或者是死记硬背式的硬记忆学习法,这样获得的知识由于理解程度不深加之在以后的实践中缺少应用而成为阶段性的“易丢失”知识。

1.3数理统计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其它专业知识的插入和合理整合,而作为一门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里面均有广泛应用的专门学科,应该成为每名学生必备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而由于不能实现统计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1.4在单一知识点和整体知识结构讲解的案例选择方面缺少专业的针对性。传统的数理统计教学法就是为了讲课而讲课,很多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仅仅靠理论分析法来讲解,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认识的长效性不能保证,所以对于它们的掌握也缺少深刻程度。

2.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中的作用

相对于纯正的案例教学来说,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为基础,抓住其对专业课知识的渴望心理,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有机地揉合和统一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2.1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本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兴趣的基础上,主要是以各个专业的工程实例为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与讲解,所以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和调动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主观能动性。

2.2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要勇于提问和交流,这样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2.3增加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提高课上消化效率。由于大学课程多、学习时间短,因此课上知识消化效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案例教学法将统计学知识点揉合于专业知识中,减小了学生的消极心理,增加其接受可能性和理解度。

3.案例教学在应用统计学中的几点应用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工科为主的高效,其中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面向对象也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每个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对采购、销售、生产和售后等大量的数据的处理,从中获取对发展有理有利的决策,因此,对新进员工就要求他们能够在面对大量的数据时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一些可能的决策。下面介绍在上课期间采取的一些区别于传统数理统计教学的体会和经验:

3.1讲课时的引入举例尤为重要,学生们刚开始上课,思想和精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时要举一个例子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这个例子能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举一些学生们将来能涉足的行业种典型的例子则可以很快集中学生们课下的思想。比如在讲解时间序列这一章时,第一个例子就是列出一张近二十年来我国煤炭产量的曲线图和我国经济总量发展的曲线图,从煤炭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煤炭产量的增长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发展存在正相关性。图中还可以讲解时间序列图的包涵要素、绘制方法以及时间序列速度分析的知识等,这样在一张学生比较关心和常见的图中就讲解了本节课的许多知识点,使学生理解程度更加深刻。

3.2在讲解重点知识时要善于利用案例来讲解而不是先讲枯燥的理论。据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连续集中精力听讲课程的时间大约在35分钟左右,因此,一节课的重点要在前30分钟就通过案例的方法来呈现给同学们,在后面的时间可以从案例中讲解定义以及很多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期精力比较集中时学习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采用的案例不是传统的家电销售量与地区和品牌的双因素作用,而是选择了能源品种与不同国家的消费量的双因素分析,此案例更加贴近学生们学习的专业方面,而且与国家现在强调的能源战略相接近,因此学生更易于接受,而且其中讲解过程为先讲解能源品种或者不同国家的单一因素的分析,然后再综合在一起构成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3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讨论环节。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找出比较易于理解和相对较简单的章节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环节,并且要求他们在课下自学和备课,上课时分小组讲给其它同学听,而且要求其中的案例要和本专业的知识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概括能力,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的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4.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由国外引入的教学方法,在偏理论性的难以短期内理解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在一个学期的实践中,通过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工业工程专业讲授《应用统计学》,这其中的讲课一是以讲解案例为重点,以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为载体,以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向同学们讲授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使学生们在上课的时间内能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听讲上。二是增加了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课程,让同学们参与到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先期自学和概括总结能力,又增加了其对知识点的掌握和与同学们的交流能力,使统计学的知识点和方法更加易于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守宝,谢生荣.“应用统计学”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体会[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4:90-91

[2] 柴越尊.高职院校部分工科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统计基本知识和技能[J].科技信息. 2007年第35期

[3] 王文霞. 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0)

[4] 宋宝莉.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1,(02)

4.统计学原理课程总结 篇四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在当代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今天,随处可以获取大量的统计信息。最成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那些能够理解和有效地运用这些统计信息的人。

在生产领域,由于现在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控制是统计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许多统计质量控制图被用来控制某生产过程的产量。例如,假如一台机器被用来向容器中注入一种软飮料,灌装重量是12盎司。定期从容器中抽取样本,求出样本容器中飮料重量的平均数,若平均数描在质量控制图控制上限的上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多应该减少,如在控制下限的下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少应该增加。为此质量控制图为生产过程时时处在“控制之中”提供了统计信息。

在经济领域,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将来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时,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例如,在预测通货膨胀率时,经济学家们就要用到生产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和生产利用能力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将这些统计信息输入到计算预测模型中,就可预测通货膨胀率指标。在社会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统计信息。例如,社会的人口总量;性别比;父辈与子辈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是否相关(代际关系);人口质量状况;社会环境(气候)状况;城市污染指数;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等,同样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价。

除此之外,统计在医学、工程、地学、农业、工业、教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同时,统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信知识经济时代定是统计学一展风采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的重要性类似于军事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如实施计划生育、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一位市长曾这样评价统计工作,他说,在市政府如果说排前三个重要的部门,统计部门应该算是一个。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结

5.《统计学》课程培训的感受 篇五

我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一直从事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研究中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我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粗浅,在数据处理方面也是现学现用。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更是感觉到统计学知识的欠缺,不能将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使课题不能得到顺利的进行。上学期开始,学院安排我讲授统计学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备课,但感觉授课效果不是很好。

这一次,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全国高校网络培训课程,收获很多,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把握的深度上、内容贯穿上、具体问题情境设计上都有了新的认识。曾五一教授不愧是教学一线的资深老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都对知识点的把握,如何跟学生沟通,在教学中每个内容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历给出一些好的建议。曾教授没有仅就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是面向授课的群体,广大的受训教师有针对性的授课,从统计学课程的开始到结尾来了一次号脉,这些指点使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对我的启发如下:

统计学课程的讲授我将改变以往数理课程的公式推导模式进行,虽然有很多的非常优秀的教材,不乏经典教材,但是他们非常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原理的证明,性质的解释,用这样的教材给非数学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上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受不了,老师又累的够呛,又难于将教学内容应用于经济管理问题实际中去,我希望多参考一些案例教材,适当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结合案例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

当然,也不能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案例化,出来知识点就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一番,本末倒置,一盘散沙,这样与统计学课程的宗旨背离了,好像是在讲科普知识,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问题,就要注意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论知识为主线,案例素材作为辅料的这个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理论的深度与现实应用的需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数学的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侧重于做题复习再做题再提高的规律,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适当地例题、习题可以提高知识理解的深度,但是反复做题价值和意义并不大,不重视推导和公式的记忆,但是对于统计学方法的思想、设计和应用,对于概率论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显得比较重要,但是首先要讲清楚方法,适当拓展,考试和做题很难考出水平来,于是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的考核包含多种形式,比如,小组讨论问题、小报告、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后,应该学会如何应用。所以我认为应该开设实践课程,比如,开设《SPSS软件与应用》,对统计学方法,马上就可以采用软件操作实现,衔接的效果应该是十分好的,我们将在今后进行优化,不断借鉴、不断改进、不断适应,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积极性和效率性。

6.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程练习 篇六

0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姓名:学号:班级:

习题1、2010年5月份某企业的劳动者平均人数1000人,制度公休7天。劳动构成时间有关规定资料如下:

1)全日缺勤1010工日,非全日缺勤4600工时;

2)全日停工50工日,非全日停工950工时;

3)全日非生产1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750工时;

4)公休日加班250工日,加点1750工时。

核算5月份劳动者各项时间指标。

习题

2、某企业某月制度工日23天,每日制度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人月平均人数为450人,全月增加值746550元,该月全日停工及全日缺勤共900工日,非全日停工及非全日缺勤共4500工时。

要求:(1)计算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及月劳动生产率;

(2)用数字说明该月份时劳动生产率与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日劳动生产率与月劳

动生产率的关系;

(3)计算该月份由于每日制度工时未能充分利用对日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4)计算该月份由于制度工日未能充分利用对月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7.《统计实践》 课程 篇七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以慕课为主流的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近年来, 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以慕课为主的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建设, 教师也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纷纷开展以公开慕课平台或团队自建的慕课平台开展新的教学实践探索。在不断的实践和教学反思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混合教学”是达到课程最佳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

2 混合教学理念与现状

混合教学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突破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组合运用, 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当前, 国内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 在混合教学的具体模式设计有很大的区别, 比较主流的框架通常是将课程设计按教学流程分成三个环节, 也即课前分析环节、教学过程资源配置环节和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实践方案上, 混合教学多采用两种导向模式:一是基于课程教学任务导向;二是基于在线资源导向。教学任务导向的混合教学方案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目标及情境来选择各组资源组合, 让学生在任务教学中开展相关学习活动, 在不同任务的活动中, 多种教学资源按一定序列组合起来并进行有序实施的教学实践方案。而基于在线资源的混合教学方案更注重课程教学资源, 主要根据资源的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 其在教学中围绕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发挥资源优势, 充分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 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的《统计基础》混合教学实践探索中, 将两种方案都进行了实践。

3《统计基础》课程中混合教学的应用

基于统计基础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属性及边缘性和综合性、理性与经验性等特征, 在进行统计基础教学时, 该课程理论内容多, 抽象、枯燥, 加上高职商科类的文科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 为课程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 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难学, 老师也感觉难教。为改变这种状况,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成为该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我们建设了学校自用的该课程慕课教学资源, 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慕课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在统计基础教学活动中尝试“混合教学法”。“混合教学”模式下, 将教学活动按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划分, 实现师生的互动。本文以课程内容“统计指数中的指数编制”为例说明运用“混合教学法”设计教学环节。

3.1《统计基础》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慕课资源开发与设计是混合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慕课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中的功能上的不同, 我们将《统计基础》慕课资源分为三类, 其中包括课程指导资源、教学内容资源和课后反馈资源。就《统计基础》课程而言, 课程指导资源主要用来介绍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习方法建议及课程改革措施等, 主要用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教学内容资源是与课程实施内容相关的多种教学载体资源, 承载着课程与学习者学习活动效果的重要功能,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因而成了慕课在线课程开发的重点部分。《统计基础》开展在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上遵循项目法, 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具体的项目进行划分, 每个项目承载着相应的知识点, 项目间相对独立, 每一个大项目由数个相互关联的小项目组成, 这些项目的设置有助于学习者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形式上, 教学内容资源包括有微教学视频、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和教学案例资料。课后反馈资源是对混合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的资源形式, 用于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指导学习者巩固提高对目标知识的内化程度, 《统计基础》课程课后反馈资源包括学生的课堂疑难解答、课程作业、测验试卷和学生学习交流讨论等。

3.2 教学活动过程与策略方法

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三个步骤展开, 即前期准备、课堂教学、复习提升阶段。

3.2.1 课堂教学前期准备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借助慕课在线平台资源完成。进行课堂教学前, 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课程微视频并发布到慕课在线平台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在线资源进行课前的预习和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包括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内容, 观看课程微视频和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教学实施前能对课堂授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把握,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3.2.2 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是混合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交流,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统计基础》的课堂混合教学中, 根据课程特点, 我们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这样方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将学习内容结合情境分为几个相互关联又有一定独立性的若干单元, 并将学生分组, 结合教师课堂指导, 由小组成员共同自主探索完成一个相对大项目的每个子项目,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制定项目。结合统计知识在日常经济生活和企业的应用,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相应的任务, 对相关知识 (如统计指数可以结合在价格、股票等上的应用案例) 拟定出多个项目, 并将项目导入慕课课程平台, 学生完成多个项目后即可完成整个项目学习目标。

组织实施。将学生分组后, 项目小组可以充分利用慕课在线课程资源, 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 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按既定的程序完成, 最后由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并完成项目结果, 由小组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报和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先由小组内部进行组织点评, 再进行小组间互相点评, 最后由老师以部分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化。

3.2.3 复习提升阶段

课堂项目化教学实施完成后, 学生结合自己对课程掌握的需要, 可以进一步借助慕课教学平台对课程知识进一步学习提升。由于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 而且学习基础也不同,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 会有一部分学生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任务, 这样他们在复习提升阶段就可以利用拓展性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另一部分基础不好或在项目完成中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课后他们就可以利用慕课的视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进行巩固性学习来补缺补差, 学习后的交流讨论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提升。但在本课程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 虽然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完善的交流讨论功能服务, 但实践中更多的学生更偏爱使用QQ或微信等日常交流软件,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在鼓励推广利用平台交流讨论的同时, 也可利用日常交流工具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后的学习交流讨论外, 教师还需将学生课堂讨论成果收集起来, 择优上传课程平台, 以供更多的学习者交流参考。

4 反思与总结

4.1 反思

《统计基础》慕课课程上线一年多来的混合教学探索实践中, 明显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概括起来, 具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主动性加强了。《统计基础》由于课程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学习中学生明显有抵触情绪, 但在慕课平台的支持下, 虽然本课程学生学习人数不多, 但一年多来, 课程点击率超过了600多人次。

(2) 学生学习目的性明显加强。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课堂上忙着记笔记, 对案例和问题的解决偏重于模仿, 缺乏足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混合教学,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更愿意独立思考, 更愿意主动寻找解决的问题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明显提高了问题的意识, 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分组完成每个小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自己或小组成员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通过混合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 明显发现学生的课程作业和项目成果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统计基础》课程借助慕课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混合教学实践以来, 也暴露出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进一步反思和研究,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 混合教学模式需要有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做支撑。特别教学内容资源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 相应的课程需要适当调整, 更合适的教学资源才能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后反馈资源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核心。通过课程混合教学实践过程来看, 不仅需要学生课堂上互相协作、思考和创新, 还需要学生通过课外主动学习, 而这些必须要求学习对课程学习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组织混合教学的能力是关键。混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资源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还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课程开发课程在线资源, 并对课程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

4.2 总结

本文以《统计基础》课程为例探讨混合教学的, 对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理论性课程是否具备同样效果还有待更多的教学实践检验。

随着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深入推进, 混合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一年多来一门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实际上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比如如何量化测定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麻祺, 苏海华, 苏科臣.高职高专概论课教改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5, (03) .

[2]郑雅君, 陆昉.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01) .

[3]高建华.基于MOOC平台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1) .

8.《统计实践》 课程 篇八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统计学课程

F0-4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弱,即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学的好,公式怎么用、怎么推导能够熟练掌握,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背景下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授,但对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却很少涉及,如SPSS、SA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绘图功能,这些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么不涉及,要么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到由于课时太少,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因而必须加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构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行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注重实践部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部分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理论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实践课时很少,或者没有。以百色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以前的总课时是45课时,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3;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总课时为32,理论课时23,实践课时9。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课时和实验室条件限制,所有课时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没有专门的实践课或者实验课,实践部分不明显。造成了统计学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统计调查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重视数据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的9个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内容、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具体规定由教师自己安排。因为没有实验课,实践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数据整理中的数据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统计制图;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个别老师会抽学生上台演示,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不会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的考核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

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虽然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但是不少老师在期末的考核中,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题型还是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实践的部分不明显。平时成绩主要是由3块组成,考勤、作业和读书笔记,其中作业也主要是每章后的习题。这种传统形式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三、构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系统化统筹安排,并且实践课上什么内容,怎么上,平时和期末如何考核,在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统计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统计问题的设计,到统计方案的制定,再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后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

1.教学内容实践

教学内容实践指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讲到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时,可以查找连续几年的房价相关数据,在计算价格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介绍这两个速度的计算过程和意愿,并预测下一年房价的增减趋势。讲到数据的筛选这部分时,可以找出前一年的国家公务员或某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位需求表,列出不同的條件供学生教学筛选。与专业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与统计学知识相对应的章节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侧重调查方案的撰写、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时间序列的分析;经济学专业侧重相关和回归分析。各章节实践课时的多少按照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进行灵活安排。

2.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方法实践指的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可以采用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任务式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等。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实际问题为主的,如启发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发布CPI数据,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是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在统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案例教学一般是教师给出案例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通过被调查者世界杯开赛前和开赛后的媒体收看体育频道的时间数据,是否支持“世界杯足球比赛会显著提高体育频道的收视时间”这一说法。

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学生进行统计实验操作的方法。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数据分析的软件,提升学生软件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统计学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2007版及以上版本的Excel中的数据分析功能,这个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教会学生SPSS、SAS、EVIEWS等中的一种软件。不少参加挑战杯大赛的学生都找老师指导SPSS的操作。当然也不能太过注重统计软件的重要性,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对软件的熟练操作能简化数据计算过程、减少工作量、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但重点还是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只会统计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不会解释,就违背了使用统计软件的初衷。有的学生做完回归分析后,看着输出的大段英文字母,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会回归分析的步骤。

3.课程考核实践

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只以问卷做为判定的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明确规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考核标准等,这样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学生也对实践部分有深入的了解。

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涉及的调查项目及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撰写的调研报告、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论文、数据模拟实验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建议学生先分组,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特点确定一个调查项目,撰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整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做PPT汇报。这样可以把统计学各章节的内容都穿插进来,同时也检验了学会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到统计学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如政府统计部门、调查大队、企业等,通过实习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抽样调查活动,并可以获得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同时真正体会到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类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两类比赛学生都需要做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这个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秋艳,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11).

[2]李玉红.刑方越.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

[3]张丽. 统计学专业实践拓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04).

作者简介:

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标准 篇九

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由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它是研究随机现象并找出其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科学体系。

一、课程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科有关专业的基础干课。对高校的统计专业本科生它也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从学科性质讲,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为统计专业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统计学科培养目标—“经济和管理领域中善于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从事定量分析的专门统计人才”的实现。

二、基本理念

第一,着重基础,着重标准。在我国,迄今为止,有关数理统计教材不少,这些教材和理论参考文献各自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只有着重基础、着重标准,才能与国际先进的理论研究趋势保持一致。

第二,力求在简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能灵活、自如地应用这些理论。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一,以苏均和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为蓝本,极力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释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和数理统计思想方法;第二,紧密结合财经特色和计算机应用加以阐述和学习;第三,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强调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价值。总之,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力求在实际应用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也为其它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的各种基本方法,并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具体解决社会经济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分类目标

为达到总目标,对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制定内容标准,以分类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对统计学专业而言,要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该课程内容体系中不同部分的分类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体系标准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教学目的】

(一)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二)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和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了解古典概率、几何概率,会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

(四)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熟练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会运用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计算概率;

(五)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会用独立性计算事件的概率;(六)掌握n重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会进行二项概率计算。【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第二节 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性质 第三节 条件概率 第四节 独立性 第五节 贝努里概型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目的】

(一)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利用分布函数计算概率;

(二)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函数的概念,掌握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与性质;

(三)熟练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

(四)会求简单的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第二节 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三节 连续型随机变量 第四节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多维随机变量和联合分布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和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掌握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掌握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会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二)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熟练应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三)掌握简单的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 第二节 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第三节 二维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第五节 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教学目的】

(一)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性质计算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二)熟悉并掌握常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三)会根据随机变量的分布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字特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学期望 第二节 方差

第三节 协方差及相关系数 第四节 随机变量的其它特征数

第五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目的】

(一)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和贝努里大数定律;

(二)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德莫佛—拉普拉斯定理;

(三)会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和中心极限定理估计和近似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数定律 第二节 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一)掌握总体、个体、统计量、简单随机样本和样本统计量的概念,了解经验分布函数与直方图的作法;

(二)掌握χ2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定义和上α分位点,会查表计算;

(三)掌握正态总体的一些常用抽样分布。【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体与样本 第二节 统计量与抽样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参数点估计的概念,了解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

(二)会求参数的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

(三)掌握估计量的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与一致性);

(四)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估计

第二节 点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区间估计 第四节 单侧置信限

第八章 假设检验 【教学目的】

(一)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二)掌握单个和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四)了解总体分布的χ2拟合检验法;

(五)了解秩和检验概念与步骤。【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

第二节 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第三节 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四节 分布的拟合检验 第五节 秩和检验

第九章 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试验因素和水平的意义;

(二)掌握平方和的分解,会作出方差分析表;

(三)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

(四)掌握一元线性回归,了解可化为线性回归的一元非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五)了解线性相关性检验和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第二节 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一元线性回归 第四节 非线性回归 第五节 多元线性回归

二、章节具体内容标准(范例:极大似然估计法)一)、内容简介

本节介绍了在总体分布类型已知的情况下的一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法,着重介绍了极大似然估计的基本思想和求解的一般步骤。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

1、明确极大似然估计法是在总体分布类型已知的情况下的一种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

2、理解极大似然思想;

3、掌握求极大似然估计值的一般步骤,会求常见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值. 三)、要点提示

1、对极大似然思想阐述;

2、极大似然估计值的求解.

四)、课程预习:请用30~60分钟进行本课程预习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第一、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讲解 第二、注重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教学 第三、注重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教学 第四、注重课堂练习

二、评价建议

尽可能地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经济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项目

四、教材编写建议

1、现有教材、参考资料的状态 1)、苏均和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版.

2)、茆诗松等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版.

3)、魏振军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十三讲,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1版.

4)、唐生强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习指导,科学出版社.1999年1版.

5)、复旦大学编:概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版. 6)、魏宗舒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版.

7)、V.K.洛哈吉著,高尚华译: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版.

2、教材编写建议

1)、尽管目前有很多版本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及参考书,但作为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的教材,大多偏重于基础、概念和理论,它讲究逻辑性和抽象性;而作为工程或工科类的教材,则侧重于讲述统计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而真正为统计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还不够成熟,无论从内容的安排、结构的组织,还是与经济社会的联系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不足。

10.统计学院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十

统计学院实践部工作计划

统计学院实践部工作计划 在新的学年里,根据校团委工作重点,我们将坚持“保持特色,力求创新”的原则,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 ――第一学期,我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配合学校和系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各部的`交流与合作,调动部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内部建设 开学后对选拔的干事,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在组织中得到锻炼。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干事培训会 2 实行例会制度,着重培养干事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激情。 3 加强本部门内部建设,让干事们加强沟通与了解,学习别人的长处,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着重培养他们团结协助的工作精神 4 每次活动的策划书让干事积极参与编写并采纳他们提出的新颖和创新的观点使组织活动更有力。 5 在各种活动中,让本部门干事共同参与和组织,着重培养和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社会实践工作 1.?? 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会,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颁奖仪式,增加新生与老师、老生之间的关系,让新生能在新的环境有更好的发展。 2.?? 三学期制下新型社会实践的探索。 四、配合学生会的活动 对于院运动会,迎新晚会等重要的活动,全力配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部的作用。 五、与其他部门合作的活动 1、与团总支组织部合作,探索策划班级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2、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开拓创新,探索更有新意的活动。 、社会实践部的职能不仅是社会实践,同时对学术性较强的活动也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大力支持院里举办的运动会和各种球赛,让各种校园活动举办得绘声绘色。 在新的一年里实践部不断寻求创新,争取把社会实践部的活动作出精彩。 统计学院实践部 9月1日

11.“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探索和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统计;课堂氛围;统计方法;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石培春(1979-),女,新疆呼图壁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新疆

石河子83200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3-02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释生物现象,寻求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一般数理统计学相比,它不仅要通过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去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而且要根据专业知识去探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规律性。[1]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而且要和农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统计”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如何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从事“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

为了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教研室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反复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有一些体会。以下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

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單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

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小结

要想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节奏的控制都在构建着现代教学趋势,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明道绪.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权俊萍,王秀琴,王雪莲.不同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实践之探索[J].时代教育,2011,(11):124-125.

(责任编辑:麻剑飞)

12.《统计实践》 课程 篇十二

关键词: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属理论物理课程, 是高等院校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在修完《热学》课程之后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它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相关科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语言严谨但枯燥, 包含大量的公式和推导, 教学中容易忽视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经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同学学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后, 对涉及到的概念、规律和处理方法都感觉比较模糊, 实际应用困难。在教学方法上, 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推导公式, 学生听讲, 使学生整体感觉模糊。热力学是一大堆偏微商, 偏来偏去;统计物理是这分布那分布。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口干舌燥, 筋疲力尽, 学生在台下却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如何实现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 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针对《热力与学统计物理》的现状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

1. 深化物理概念。

由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的堆积和繁杂的推导过程, 而对课程中蕴含的思维训练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内容很少涉及, 在传统的教学中, 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推导公式上, 忽视了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中, 尽量做到从最普遍的基本原理出发, 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导出实验规律, 然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论解决一些典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对物理概念和意义、物理意义的理解, 简化数学推导, 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物理学图像。

2. 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热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课程的关系, 尽量减少与《热学》、《固体物理》等相应课程内容的重复。例如对于热力学中的内容 (如平衡态、温度、物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量与焓、理想气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卡诺定理等) 和统计物理中的内容 (如等概率原理、玻耳兹曼统计、能均分定理、麦克斯韦分布) 与《热学》的重复率高, 在教学时适量减少课时。例如德拜理论等内容可以放在《固体物理》中并且要重点讲授。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高了教学效率, 优化了课程结构, 缓解了授课学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 从而明确了课程的主线。

3. 增加前沿知识。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适当增加前沿内容。例如讲解获得低温的方法时, 增加介绍3He、4He稀释致冷和激光致冷;对于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重点介绍耗散结构的概念和应用;补充相变中朗道连续相变理论和临界点附近涨落与关联的理论;增加介绍统计物理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新进展;介绍朗之万方程在光学粘胶、多普勒致冷和磁光陷阱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增加前沿知识的学习和介绍, 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 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4. 注重实践环节。

在讲授理论知识课的同时,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由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 这不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例如熵变的计算、铁磁—顺磁相变、粒子输运问题、平衡态的确定、半透薄等知识和问题, 结合Ising模型, 郎之万方程, Monte Carlo、Random Walking等计算方法, 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实践教学, 既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过程、物理概念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从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1. 对比法的应用。

由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存在大量的物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规律和处理方法等, 通过增加对比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的主线,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对于内能、自由能、吉布斯函数、焓的概念;麦氏关系;熵、自由能、焓、吉布斯、内能等的各种判据和条件;微正则分布、正则分布、巨正则分布;玻尔兹曼统计、玻色统计、费米统计等内容, 教学时主要讲授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教学, 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感念、基本研究方法的理解, 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 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教学中适当地应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 增加一些基本概念、定律和处理方法的讨论。例如讨论热力学温标和理想气体温标的异同点;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焦耳定律的独立性;讨论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分表达式和热力学基本微分关系的不同之处;讨论熵的概念以及不可逆过程中熵变的计算方法比较。根据熵增原理讨论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形成、宇宙的未来和宇宙的演化等。在相变中除了物体的固、液、气三相变化, 讨论自然界还存在许许多多的相变现象, 例如物质从金属变成超导体的超导相变;液态氦从正常液体变成超流体的λ相变;磁铁在居里温度从铁磁性变成顺磁性等。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和一般处理方法等, 并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参与意识、群体意识和问题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其他方面工作

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中我们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在考核方面, 采用闭卷考试、一页开卷、课程设计、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为适应教学的需要, 针对教学内容作了完整的习题解答和复习资料, 并作为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保证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性, 以及在精选内容时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 制作了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课件。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 VCD、DVD, 教学软件、音像制品等这种直观的、形象化的演示, 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结论

在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下, 针对《热力与学统计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尝试。实践证明, 这些改革和实践缓解了授课学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自主实践课的空间,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凯华, 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林宗涵.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汪志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苏汝铿.统计物理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王竹溪.热力学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3.《统计实践》 课程 篇十三

摘要: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摇篮,那幺,社会究竟需要什幺样的文秘人才?文秘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到金融、证券、保险等各个单位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统计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当前文秘专业就业前景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瓶颈”及统计在未来文秘工作中的作用,浅谈一下如何通过改进统计教学方法使统计课程能与文秘专业完美结合,让文秘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发挥统计知识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文秘专业 就业前景 统计 教学方法

一、文秘专业的就业前景

根据9月份的一份调研有关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知识层面上,为了适应企业对复合型文秘人才的需求,文秘专业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专业知识,或者使其成为文秘专业的一个方向。同时要注重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跨专业学习相关课程,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能力上,不仅要把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提倡多证多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学生如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会计上岗证、统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就业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现在的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各大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内部文秘岗位分工不细,文秘人员身兼数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这就要求文秘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博”与“专”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见下图:

如图所示,用人单位对经济知识在文秘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已经在逐年上升,而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学生重视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

二、统计学的应用

在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今天,随处可以获取大量的统计信息。最成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那些能够理解和有效地运用这些统计信息的人。在生产领域,由于现在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控制是统计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许多统计质量控制图被用来控制某生产过程的产量。在经济领域里,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将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时,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在社会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统计信息,如:社会的人口总量、性别比、城市污染指数、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价。除此之外,统计在医学、工程、地学、农业、工业、教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统计课程教学在文秘专业中的结合

虽然笔者学校早几年就已经设置了统计课程,但并没有引起文秘专业学生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到金融、证券、保险等各个单位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统计的.作用。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以后很有可能从事上述这些工作。但是目前在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非统计专业学生(特别是文秘专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文秘专业就业的竞争力。

1.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不够。文秘专业的学生大多认为统计属于理工科,与数学联系很密切,跟自己的文秘专业没有关系,本身对统计就有一种抵触及恐惧。一提到统计,他们就会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觉得枯燥无味,并且认为统计学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作用不大,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习内容的表面上,使教师难以在学生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把统计学的知识讲清、讲透。另外,统计学的知识涉及范围广,知识面比较广,其中的知识点很丰富,而中专学生的基础薄弱,学生在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高中数学的相关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会感到迷茫,无从下手。

(2)课程内容的规范性不强。目前使用的统计学专用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也不相同。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教师重视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教师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由于统计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重要部分需要精讲,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有时会造成重点知识的落实不到位。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来看,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应用还不够,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缺乏。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统计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改善文秘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教师本身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多浏览一些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社会经济动态,有目的的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之中,加强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之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尤其是要针对文秘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需要和涉及到的统计知识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是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因为是跟他们未来就业息息相关,所以她们自然也会很主动地投入到分析探究中。

(3)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83.1%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报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这样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最佳。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兴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理论部分内容,传统的讲授会令学生觉得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4)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课题做市场调查,如对中专生的就业问题、网络应用的利与弊、学生厌学现象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确定、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等全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理论的应用。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生状况,灵活使用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和贯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信息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6):147-148.

[2]姚亚琳.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8):188-189.

[3]阎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10,(2):85-86.

[4]黄金梅.中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9,(6):116-117.

[5]孙英.案例教学法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3).

上一篇:学年度双语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酒店管理英文简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