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2024-10-01

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9篇)

1.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篇一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ab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兴奋心脏、舒缩血管、影响血压、扩张支气管、促进代谢。用于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与局部麻醉药合用延缓药物的吸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局部收缩血管而止血。禁忌: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无效,静脉注射)。多巴胺(DA)(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改善肾功能:尿量增加、激动肾血管、使肾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用于抗各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静滴给药)。麻黄碱(防治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治疗鼻粘膜肿胀引起的鼻塞,支气管哮喘、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变态反映性疾病的皮肤黏膜症状。口服、皮下、肌注给药)。2.a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用于抗休克、药物中毒性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映:局部缺血性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突然停药出现血压骤降。口服无效,禁忌皮下和肌内注射,用于静注给药)。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新福林)(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扩瞳。用于低血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开角型青光眼、眼底检查。静脉注射或肌注给药)。间羟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的良好代用品,抗休克,防治低血压)。3.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喘息定、治喘灵)(兴奋心脏、扩张血管、扩张支气管、影响血压、促进代谢。用于心脏骤停、抗休克、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口服无效,气雾吸入较快,静脉滴注或舌下给药)。多巴酚丁胺(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沙丁胺醇(舒喘灵)、特步他林、奥西那林,均用于支气管哮喘。

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ab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静注可用于高血压危象,也可用于心绞痛,注射液不能与葡萄糖盐水混合滴注)。布新洛尔、阿罗洛尔、氨磺洛尔,均用于治疗高血压。2.a受体阻断药:⑴a1a2受体阻断药:①短效药:酚妥拉明(苄胺唑啉、立其丁)(兴奋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胃酸分泌。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去甲肾上腺素外漏引起的局部血管收缩、可浸润麻醉注射,抗休克,诊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急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口服吸收较差,宜肌注或静注)。妥拉唑啉(妥拉苏林、苄唑啉)(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抗去甲肾上腺外流引起的血管收缩。口服和注射均易吸收)。②长效药:酚苄明(苯氧苄胺、苯苄胺)(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抗休克、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⑵a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布那唑嗪、多沙唑嗪、舒坦洛辛,主要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⑶a2受体阻断药:科研的工具药,如育亨宾。3.b受体阻断药:⑴b1b2受体阻断药(非选择性受体阻断药):①无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普奈洛尔(心得安)(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纳多洛尔(奈羟心安、康佳尔多)、噻吗洛尔(噻吗心安)、艾司洛尔。②有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吲哚洛尔(吲哚心安、心的静)(内在拟交感活性最强,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甲状腺亢进)。烯丙洛尔(阿普洛尔、心得舒)、氧烯洛尔(心得平)。⑵b1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受体阻断药):①无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美多洛尔(美多心安、倍他洛克)。②有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醋丁洛尔(醋丁酰心安)。

三、局部麻醉药:作用机制:阻断Na通过,阻滞Na内流,使之不能除极化,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局麻作用: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奴佛卡因)(穿透力弱,起效快,毒性小,浸、传、腰、硬麻醉,有过敏反应,需做皮试,不能与磺胺类药物合用。过敏者可用利多卡因代替)。丁卡因(地卡因)(穿透力强是普鲁卡因10倍,毒性大。表、传、腰、硬麻醉)。利多卡因(塞罗卡因)(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毒性与剂量有关,剂量大毒性大。用于表、浸、传、硬麻醉)。布比卡因(麻卡因)(穿透力弱,作用强而持久,用于浸、传、腰、硬麻醉)。哌罗卡因(浸润麻醉、硬膜外麻醉、产科手术麻醉)。

四、全身麻醉药:1.吸入性麻醉药:①具有挥发性的流动的液体:麻醉乙醚、佛烷、恩佛烷、异佛烷、七佛烷、地佛烷。②具有挥发性的气体:氧化亚氮(笑气)。2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超短类巴比妥药物,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作用快、时间短,抑制呼吸和循环,禁用于新生儿、婴幼儿。用于短时间小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麻醉、基础麻醉、抗惊厥)。氯胺酮(对表面麻醉有较强的阵痛作用,可单独用于不需肌松的短时间的体表少手术和烧伤清创、切痂、植皮等,也可与其他全麻药合用于长时间的手术)。丙泊酚。

五、麻醉前给药:进入手术室前应用的药物,手术前夜用苯巴比妥、地西泮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次日早晨再次服用地西泮使暂时缺乏记忆,注射阿片类镇痛药可增强麻醉作用,注射阿托品防止唾液和支气管分泌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基础麻醉:进入手术室前给予大剂量催眠药,如巴比妥类,使达到深度睡眠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麻醉,可减少药量、麻醉平稳,常用于小儿。诱导麻醉:应用诱导期短的麻醉药硫喷妥钠、氧化亚氮,可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避免诱导期的不良反应,再用他要维持麻醉。合用肌松药:在麻醉的同时实用琥珀胆碱或筒箭毒箭,以满足手术时肌肉松弛的要求。低温麻醉:合用氯丙嗪使体温下降至较低水平,降低心脑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便截止血流,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控制性降压:加用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使血压适度适时下降,并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血。神经安定阵痛术:常用佛派利及芬太尼50:1制成合计静脉注射,使患者达到意识朦胧、自主动作停止,痛觉消失,适用于外科小手术。同时加用氧化亚氮及肌松药可达到满意的外科麻醉,称为神经安定麻醉。

六、镇静催眠药:1.苯二氮卓类:作用机制: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增强r-氨基丁酸能神经的功能,促进cl的内流,使神经细胞膜超级化。用于抗焦虑(首选地西泮),镇静催眠,中枢性肌松药、抗惊厥及抗癫痫(地西泮静注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不良反应:毒性小,安全范围大。中枢抑制、呼吸和循环抑制、耐受性成瘾性、致畸、急性中毒。常用药物有:地西泮(安定)、佛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氯氮卓。需静脉注射。2.巴比妥类:作用机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可用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洗胃,硫酸钠导泻,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碱化血液和尿液,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合用利尿药或甘露醇血液透析。常用药物有长效:苯巴比妥、巴比妥。中效: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短效:司可巴比妥。超短效:硫喷妥。苯巴比妥是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药物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氯霉素、异烟肼、口服避孕药是肝药酶抑制剂,则能延缓药物代谢,使作用增强。3.其它类:水合氯醛(镇静催眠抗惊厥,主要用于顽固性失眠、也可用于子痫、破伤风、小儿高热所致的惊厥。、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甲丙氨酯、格鲁米特、甲喹酮。

七、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大仑丁)(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需连服数日才开始出现疗效,血药浓度为10-20um,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血药浓度在10um以上,为零级动力学方式消除,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上升,易出现中毒,剂量个体化。不宜肌内注射,静脉用癫痫持续状态。用于抗癫痫(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首选。机制:膜稳定作用,降低兴奋),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抗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局部刺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牙龈增生,神经系统反应,造血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苯妥英钠为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鲁米那)(镇静、催眠、抗癫痫,除对失神性癫痫无作用外,用于其它任何癫痫病)。扑米铜(扑痫酮)。乙琥胺(仅对失神性发作起效,且首选药)。丙戊酸钠(广谱抗癫痫药,具有严重的肝毒性)。卡马西平(用于复杂癫痫病首选,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躁狂症、抑郁症,癫痫病并有精神精神症状也有效)。地西泮(静注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硝西泮(用于肌阵挛性、失神性、婴儿痉挛)。氯硝西泮(广谱抗癫痫药,对肌阵挛性、失神性、婴儿痉挛疗效较好)。劳拉西泮。个体化治疗方案: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每隔一周调整一次剂量。单纯癫痫病选用一种药物,疗效不加,联合用药或换药。联合用药应适当调整剂量,换药采用过度方式。用药时间一般持续至完全无发作达3-4年,然后逐渐减量停药,大发作减量过程至少1年,小发作减药过程需6个月。

2.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篇二

为方便考生备考2015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医学教育网特别为您搜集了2015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章节精选复习资料,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昏迷的护理

(一)定义: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主要是大脑皮质与中脑的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病理状态。

(二)病因:可分脑部病变及全身性病变两大类。

(三)昏迷程度

1.浅昏迷——随意运动消失,对声、光等刺激毫无反应,但强刺激,患者可有痛苦表情、呻吟及下肢防御反射等。

2.深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意识全部丧失。

(四)伴随症状及体征

1.呼吸——糖尿病或尿毒症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深而快的库氏呼吸;鼾声呼吸并伴有一侧面肌瘫痪,提示脑出血;颅内压增高呼吸减慢;呼吸过慢并伴有叹息样呼吸,常提示为吗啡类药物中毒;呼吸急促多为感染性疾病。

2.脉搏慢而洪大——常见于脑溢血、酒精中毒。

3.偏瘫——脑血管病脑外伤、脑部感染、脑部占位等可偏瘫。凡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者均有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

4.颈强直——是各种脑膜炎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体征。

5.瞳孔——昏迷患者最重要的体征之一是瞳孔的变化。

(五)护理措施

医学教育网独家提供 电话:4006501888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昏迷程度,瞳孔有无变化,肢体有无瘫痪,有无脑膜刺激征及抽搐等。详细记录,随时分析,及时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2.确保呼吸道通畅,患者取平卧位,肩下垫高并使颈部伸展,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被误吸入呼吸道。准备好吸引器,痰多时应随时吸痰,以免发生窒息。并应做好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的准备。

3.对尿失禁病人勤换尿布,会阴部及时擦洗干净,防止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的发生。

4.昏迷病人如有不安表情及轻微躁动应考虑有便意,可提供便器。大便失禁时随时做好肛门及会阴部清洁,涂保护性润滑油,并保持床铺干净平整。

5.预防呼吸道感染,去除假牙,每日清洁口腔2次,口腔溃疡可涂溃疡膏:或锡类散。

6.张口呼吸的患者应将沾有温水的三层纱布盖在口鼻上。可在翻身同时拍背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随时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及痰的性质、量、颜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采取相应措施。

8.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管理学考试复习题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

A.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决策和控制

C.决策

D.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并且„„„„„„„„„„„„„„„„„„„„„„„„„„„„„„()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D.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弱

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D.压迫工人

4.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A.科研部门B.学校

C.军队D.企业

5.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A.《企业再造工程》

B.《管理的革命》

C.《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D.《科学管理原理》

6.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D.组织性

7.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D.人际关系理论

8.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

A.长期预测B.中、短期预测

C.技术预测D.经济预测

9.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属于„„„„()

A.风险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D.程序化决策

10.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差异化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11.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原则中的„„„„„„„„„„„„„„„„„„„„„„„„„„„„„()A.责权利相结合原则B.分工协作原则C.目标任务原则D.利益最大化原则

12.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原则中的„„„„„„„„„„„„„„„„„„„„„„„„„„()A.因人设职原则B.量才使用原则C.因才施教原则D.因事设职原则

13.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A.管理方格理论B.权变理论C.行为理论D.特质理论

14.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A.集权型领导B.分权型领导C.均权型领导D.放任型领导

15.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A.双因素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C.过程型激励理论D.权利理论

16.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A.决策职能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D.组织职能17.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A.行为科学学说B.人文关系学说C.人际关系学说D.行政组织学说

18.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A.社会技术系统B.社会经济组织C.社会经济系统D.自然技术系统

1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宗旨

20.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

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的是„„„„„„„„„()A.策略B.条件

C.规则D.政策

21.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A.层次性B.多重性C.变动性D.时间性

22.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A.中国B.德国C.法国D.日本

23.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市场预测B.远期预测C.定量预测D.定性预测

24.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决策属于„„„„()A.风险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C.常规决策D.程序化决策

2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B.组织层次C.企业目标

D.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26.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原则中的„„„„„„„„„„„„„„„„„„„„„„„„„„„„„„„„„()A.明确责任原则B.目标明确原则C.权责对等原则D.权力让度原则

27.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种培训方法就是„„„„„„„„„„„„„„„„„„„„„„„()A.职务轮换法B.临时职务法C.岗位学习法D.动态学习法

28.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的因素有„()A.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B.品德、学识、能力、胆识C.品德、学知、资历、胆识 D.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29.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A.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谦虚谨慎B.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C.以理服人、体贴下情、量才适用D.以理服人、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30.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A.沟通通道的选择B.外部环境的干扰

C.马虎粗心D.信息接受者的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判断正误

1.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决策.()2.它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规划,它就是预测。()3.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经济预测,它往往用于对事物远期前景的预测。()

4.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决策,如企业方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战略决策()

5.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由于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原因自发产生的,具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团体。()

6.一个组织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高层主管一般采用外源渠道。()

7.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和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8.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9.线性计划技术法就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求解最优方案的计划方法。()10.当外部环境处于剧烈变化状态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临时性的部门、通畅的信息传递、分权程度的提高,发挥员工的潜力,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11.采用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12.菲德勒的环境三维因素包括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13.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14.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就是控制。()

15.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比较,发现差异并对其进行类别分析就是成本差异分析.()16.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17.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18.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

19.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

20.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21.按领导权力控制的程度,可将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

22.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作出决策,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23.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政策必须保持灵活性和及时性。()

24.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特尔菲法属定量决策。()

25.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26.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该方法能全面培养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轮换。()

27.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28.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29.坚持控制的经济性原则,一要有选择地实行控制;二要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30.没有冲突或冲突太多都属于破坏性冲突,最终导致组织绩效低下。()

三、问答题

1.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2.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4.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基本框架 篇四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参考图1-3P8)

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人际关系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四种道德观:

(一)功利观——决策的依据是后果,目标是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

(一)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提出

(二)公平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

(三)综合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公司现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两种社会责任观

古典观: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

社会经济观:公司不是仅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同时要对产生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

古典观下的社会责任和利润取向:

在古典观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就是利润取向。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追逐利润,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就自然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这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每个经济主体在追逐或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就是增进社会的利益,并且这种增进的效果要好于他们可以去增进的效果。

社会经济观下的社会责任和利润取向:

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相当于投资。虽然短期内这种投资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从长期看,这种投资由于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减少了政府的管制等,可以使企业的收益增加,并且所增加的收益足以抵补企业当初所额外支付的成本。

论证:(1)古典观下,企业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经济观下,有充分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

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

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3)我们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有范围限制的,有选择的。

第三章 决策与决策计划

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1)决策者很难获得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

(2)对于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有限,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未来的不确定性

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但对组织

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

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决策过程(P87)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精确的信息+正确的解读)

(二)明确目标——目标体现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明确目标结果的数量和质量

(三)拟定方案——方案的提出可以借助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善于征询

他人的意见,也可以是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

(四)筛选方案——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

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确定其价值和恰当性,决定最

满意的方案。

(五)执行方案——执行方案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关

系,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评估效果——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

存在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重点内容P95):

1、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波士顿矩阵)

2、政策知道矩阵

定量决策方法(区别)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1、分析于建模

2、模型求解

(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大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三)风险型决策方法:

1、最大期望收益准则

2、最大期望效用准则

3、面对小概率事

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4、多阶段决策问题和决策树

第四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区别: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

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

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联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实际工作中,决策和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计划编制过程(图6-2 P120):

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

行动计划→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五章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对组织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P153):

1、专业化分工原则——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员工有限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2、统一指挥原则——每个下属应有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上下级形成清晰的指挥链

3、控制幅度原则——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是有效的4、权责对等原则——员工按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职责,与其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是对等的5、柔性经济原则——组织各部门与人员可依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二)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P163了解优缺点):

(一)职能部门化

(二)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三)地域部门化

(四)顾客部门化

(五)流程部门化

(六)矩阵型结构

(七)动态网络型结构

组织的层级化

一、组织的层次化与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只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一)组织的层次化和管理幅度的互动(参考图8-9 P169):组织层级与组织规模成正

比;在组织规模已确定的条件下,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呈反比。

二、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权与分权

职权的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和分权(P172)

分权与集权的含义

判断分权程度的标准:(1)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量越多,分权程度越大

(2)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重要面越大,分权程度越大

(3)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影响面越大,分权程度越大

(4)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审核越少,分权程度越大

三、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

授权的含义: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

授予下级。

(1)分派任务——向被托付人交代所要完成的任务

(2)授予权力和职权——授予被托付人相应的权力和职权使之能处理事务

(3)明确责任——要求被托付人对托付的工作负全责

授权的原则(简答):(1)重要性原则(2)适度原则

(3)权责一致原则(4)级差授权原则

第六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

未来的发展的需求

组织变革的类型(判断组织属于哪种变革)

1、战略性变革——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2、结构性变革——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进行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加柔性灵活

3、流程主导性变革——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

务流程进行重新改造

4、以人为本的变革——组织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他们能够在观念、态度和

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

组织变革的阻力:

1、个人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心理上的影响

2、团队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建设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

第七章 领导概论

领导的定义: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三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者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包括组织赋予的职位权利和个人影响力

(3)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1、协调作用——组织在内外在因素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

2、激励作用——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领导权利的来源:

1、法定性权力——个人的职位决定其获得相应的法定权利和权威地位

2、奖赏性权力——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

3、惩罚性权力——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4、感召性权力——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追随和服从他

5、专长性权力——知识的权力,指的是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

而影响他人

领导风格类型:

按权利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领导理论略(P230了解考案例分析)

重点:管理方格论菲德勒权变理论

第八章 激励

1.马斯洛的三个观点

2.双因素理论

3.成就需要理论

4.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正强化

5.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篇五

管理主体的分类:对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策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管理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者(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5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素质涵义: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的素质包括:(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之一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

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结构的设计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管理结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

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2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3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管理职能类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归纳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粗到细,由少到多。二是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管理客体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管理客体分类:

1、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事业单位。

2、从管理领域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不同领域和不同产业部门

3、从管理资源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4、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还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5、从管理性

质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活动领域。

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2系统性(3规律性(4可控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1个性(2社会性:一是团体性,二是阶级性,三是交往性(3能动性: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一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二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即是被管理者(三从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经济系统的特征:(一人工性与自然性(二商品性与比例性(三生产性与效益性 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它们归纳为(一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社会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二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种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层建筑系统界说涵义及分类:上层建筑系统是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一般说,上层建筑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按不同性质划分,主要由三大分系统构成:(一政党系统(二国家系统(三意识形态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上层建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总体说三个方面(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和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

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层建筑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表现三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

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3、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新变旧,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它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

管理目标的涵义:管理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目标和一般所说目标在涵义上有所不同,管理目标不但要考虑预期结果,而且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以管理目标这一概念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

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分类:管理目标有丰富的外延并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按管理的领域分,管理目标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二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三按管理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四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特点:(一统一性与矛盾性(二结合性与可分性(三时间性和阶段性(四明确性与伸缩性

管理目标的作用: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一凝聚作用(二导向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

管理的人本观念涵义: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为此,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一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讲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

一、人的因素第一观念。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三、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

四、“人和第一”的观念

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

一、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四、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历史上,管理的系统观念是在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管理系统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

三、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的特点及划分的阶段:四个特点:(1它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是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是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阶段:(1决定系统的创建(2进行系统设计(3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4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

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1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管理的开放观念主要表现: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管理的层次观念或等级观念主要内容:(1管理层次的划分要与管理的要求相适应(2不同的层次要授予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应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使其各尽所能、各显其才。

管理的信息观念:(1信息的投入是最主要的投入之一,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就获得了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2任何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必须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前提,这是管理组织建设的一条不可缺少的原则(3信息反馈是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4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

一、考察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

二、考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三、考察和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运用系统方法遵循的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目标选择:确定为解决问题所应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3、系统综合: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制定达到目标的几种可能方案;

4、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对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模拟取得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5、系统选择:通过比较分析,选择若干较好的方案;

6、决策: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

7、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运用系统方法划分的工作阶段或工作流程图:

1、规划阶段:包括程序设计等;

2、拟定方案: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3、系统研制:试制方案,进行系统开发;

4、生产阶段:进行系统各部分的生产;

5、安装阶段:将系统各部分进行安装,并提出系统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使系统按原定用途服务;

7、更新阶段:通过运行,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或去旧换新。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一、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指挥的必备手段。

三、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管理择优观念的涵义: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二管理的择优观念必须体现于管理全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三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

择优相对性表现在:(143页

1、在所有方案中选择所谓最优、最佳方案,只是相对备选方案而言,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

2、管理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

3、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在一定时期也是有限的。

3、在空间上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的宏观性的管理,各地区、部门、单位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差别,因此出现同一种管理方案在各地的适用度不同。

4、择优不仅要考虑产出,而且还要考虑投入。

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一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在管理本身的要求(二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管理的择优观念内容:

一、质量第一的观念:狭义的质量概念是指产品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用途。但是,广义的质量概念则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管理中质量是反映整个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时间第一的观念:就是讲求效率的观念。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或管理效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量,也可以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或劳动量所需要的时间。

三、效益第一的观念。效益表现在各个方面, 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四、人才第一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2对全部过程和环节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

树立时间第一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原因:

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

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

效益表现的方面:首先,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所说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再次,我们所说的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效益。

管理择优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

二、全面优化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择优要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

6.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篇六

一、复习重点和难点

1、信贷资金的来源

2、汇票

3、再贴现

4、企业活期存款

5、火炬计划

6、抵押贷款

7、银行对国有农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8、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的根本区别

9、现金比率公式10、11、12、13、14、15、二、同业拆借 科技开发贷款 农村贷款政策 流动比率 技术改造贷款 担保贷款 练习题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资金来源的最主要支柱是()。

A.企业存款

B.财政存款

C.储蓄存款

D.外汇存款

2、汇票的承兑人明确表示按照票据说明的事项,对汇票的金额在票面上所作同意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章,称为()。

A.出票

B.承兑

C.贴现

D.付款

3、以下关于再贴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又称“重贴现”

B.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的票据再转让

C.期限一般为三个月

D.再贴现利率高于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

4、企业活期存款也称()。

A.企业专户存款

B.企业转账存款

C.普通存款

D.结算户存款

5、“火炬计划”开发贷款的对象是()。

A.中小乡镇企业

B.国有、集体和商办工业企业

C.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

D.大中型军工企业

6、银行对国有农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中的临时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

A.3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7、抵押贷款到期时,最为常用的抵押品处分方式是()。

A.拍卖

B.转让

C.兑现

D.没收

8、银行对国有农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中的临时贷款利率(A.按国有农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来计算

B.由借款双方自主协商

C.不可超过国有农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D.可在国有农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基础上予以上浮

9、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的根本区别点在于贷款的()。

A.定向性

B.保本性

C.盈利性

D.偿还性

10、在“现金比率”公式当中,“等值现金”是指()。

A.银行存款

B.等值的存货

C.有价证券

D.应收账款

1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同业拆借是通过()来进行的。

A.有形市场

B.无形市场

C.国债市场

D.证券市场

12、按规定,科技开发贷款的展期期限一般()。

A.不超过一年

B.不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

C.不超过原贷款的期限

D.不超过两年

13、农村贷款政策的核心是()。

A.农业贷款的规模

。1)

B.农业贷款的投向

C.农业贷款的利率政策

D.农业贷款的效益

14、一般而言,银行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应在()以上。

A.100%

B.50%

C.150%

D.200%

15、申请技术改造贷款项目的土建投资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

A.20%

B.30%

C.50%

D.35%

16、技术改造贷款项目经评估后,若贷款总额在限额以下的项目应由(A.分行审批

B.承办行的上级行审批

C.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参照本地区有关规定确定

D.由分行审批后报总行审批

17、担保贷款是指银行凭()的担保而对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A.借款人的信用

B.第三者的信用

C.借款人的财产

D.第三者的财产

18、一般情况下,各类抵押物中风险最小的是()。

A.存货

B.有价证券

C.设备

D.不动产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C

6、C

7、A

8、D

9、A

10、C

11、B

。2)12、13、14、15、16、17、18、A B D A C B B

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在回答选择题时,首先是要认真审题。要注意不能只看选项,而必须将题干与选项连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审视后再决定取舍。其次是不要违规。选择题不选、多选、漏选、错选都是没有成绩的,因此为了提高保险系数而多选之类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空着选择题也是迂腐的。再次是讲究方法。对自己有把握的问题可以直接选择,对自己无把握的问题可以用排除法,即不知哪个选项正确,就试试能否选出哪个选项不正确予以排除。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虚假性存款

2、外汇贷款

3、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4、固定资产贷款

5、农业贷款

6、技术改造贷款

7、制定贷款原则的依据

8、抵押贷款的发放依据

9、中央银行负债项目包括哪些10、11、12、13、14、三、练习题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种类 企业存款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指标

影响企业存款变动的内部因素 财政性存款

1、在以下各种情形中,可能产生虚假性存款的有()。

A.财政发生赤字,向银行透支

B.银行贷款用于弥补企业亏损

C.企业用银行贷款所购物资成为积压物资

D.贷款支持了没有效益的项目

E.银行贷款用于长期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在外汇贷款的发放中,银行应()。

A.审查定货卡片

B.参与定货谈判

C.办理进口开证

D.办理对外付汇

E.调拨外汇额度

3、对于()引起的资金需求,银行可以考虑予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A.由改进管理和技术,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而使原有物资暂时多余,需要处理

B.盲目购进非本企业需要的商品物资造成的资金需要库存增加

C.不属于本企业所有的代管物资、代营物资

D.由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使商品未能及时销售,使存货上升

E.由商品价格未定或缺少包装材料未能及时销售,使存货上升

4、从贷款的组织管理方法的角度考虑,固定资产贷款的特点有()。

A.固定资金贷款实行决策权集中,执行权分散

B.固定资金贷款项目的收益大,风险小

C.固定资金贷款的还款来源是贷款项目的增加收入

D.固定资金贷款项目投资来源多头

E.固定资金贷款流动性差,风险大

5、与工商企业贷款相比,农业贷款具有的特点是()。

A.农业贷款的贷款对象少

B.农业贷款的贷款范围比较广泛

C.农业贷款的贷款种类比较少

D.农业贷款的贷款管理工作复杂

E.农业贷款的风险大

6、目前,我国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的重点是()。

A.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

B.增加出口创汇的项目

C.劳动密集型项目,以增加下岗工人的就业

D.现有的国有骨干单位

E.有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为内容的项目

7、制定贷款原则应依据()。

A.制定贷款原则应依据()。

B.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适应经济金融体制

D.体现国家经济政策

E.保证贷款按期偿还

8、抵押贷款的发放依据是()。

A.借款人的信用履历

B.贷款项目的风险大小

C.担保人的承保能力

D.抵押物的价值大小

E.抵押物是否易于变卖

9、企业正式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须提供的资料有()。

A.借款人的基本情况

B.保证人的基本情况

C.财政部门或会计(审计)部门核准的上财会报告

D.申请贷款前的一个月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

E.原有不合理占用贷款的纠正情况

10、在以下各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有()。

A.企业存款

B.储蓄存款

C.存款准备金

D.货币发行

E.再贷款

11、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种类包括()。

A.信用贷款

B.抵押贷款

C.回购贷款

D.保证贷款

E.再贴现

12、反映企业负债程度的财务比率是()。

A.负债比率

B.速动比率

C.利息费用比率

D.负债净值比率

E.现金比率

13、以下关于抵押率高低的错误说法有()。

A.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抵押率应高些

B.有价证券比无形资产的抵押率要低

C.股票抵押率低于债券

D.存单作为抵押品安全可靠,故抵押率最高

E.流动资产抵押率低于固定资产

14、按贷款的占用形式划分,贷款可分为()。

A.正常贷款

B.坏账贷款

C.逾期贷款

D.呆滞贷款

E.呆账贷款

15、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外汇贷款,除了应具备外汇贷款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必须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并提供可靠的借款合同

B.必须有董事会作出借款决定,并出具借款授权书

C.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有计划部门批准

D.企业已如期缴纳企业注册资产,并经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E.企业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营业执照,并在贷款银行开立账户

16、企业存款的基本特征有()。

A.量限的客观性

B.流动性

C.周转性

D.波动性

E.与贷款的关联性

17、以下企业财务指标中,能反映企业的偿债程度的是()。

A.流动比率

B.负债比率

C.负债净值比率

D.速动比率

E.现金比率

18、抵押物的处分方式有(A.拍卖

B.赠予

C.转让

D.兑现

E.清偿 附:参考答案

1、CD

2、BCDE

3、ADE

4、ACDE

5、BDE

6、ABDE

7、BCD

8、BD

9、ABCDE

10、CD

11、ABCE

12、ACD

13、ABE

14、ACDE

15、ABCDE

16、ACDE

17、BC

18、AC)。6

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附:参考答案

1.商业汇票 解答: 商业汇票是汇票的一种。它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款项的票据。2.信用贷款 解答: 这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借款人的良好信用而无需提供任何财产抵押或第三者担保而发放贷款的一种方式。3.流动比率 解答: 流动比率这是反映企业资金流动能力或偿债能力的一项指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4.票据贴现 解答: 银行发放贷款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也就是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承兑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在扣除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款支付给持票人。5.贷款的流动性原则 解答: 贷款流动性的含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贷款本息能够按期足额收回,以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存需要;二是指银行能够及时满足客户新的、合理的贷款需求的能力。6.打包放款 解答: 借款单位根据国外开来的信用证,在货物装运前,以出口商品为抵押向银行申请的贷款。

 简答题复习指导

一、复习重点和难点 1. 风险转移 2. 票据贴现贷款业务

3. 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保本性原则 4. 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因素 5. 担保贷款 6. 存贷分户

二、练习题

1.简述银行如何进行风险转移? 2.简述银行发展票据贴现贷款业务的意义。

3.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保本性原则。4.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担保贷款方式的特点。

6.简述银行如何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账户进行分析。7.存贷分户账户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1.简述银行如何进行风险转移? 解答: 贷款风险转移是指银行以某种业务手段将贷款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来承当。转移贷款风险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1)贷款担保。

(2)贷款利率的浮动。(3)贷款证券化。

2.简述银行发展票据贴现贷款业务的意义。解答:(1)票据贴现贷款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它是西方商业银行发放短期贷款的主要方式。

(2)大力发展票据贴现贷款业务的主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商业信用的票据化,规范我国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行为,减少“三角债”现象。

其次,有利于把商业信用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克服商业信用本身固有的弊端,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和引导。

第三,有利于实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第四,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调控。3.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保本性原则。解答:(1)政策性贷款的保本性原则要求政策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能仅仅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能只求保本,不求盈利。

(2)政策性银行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作为独立企业法人,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经济效益,这样才能维持政策性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政策性资金的良性循环。

(3)政策性银行实行保本经营,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利率优惠与保本经营的关系。政策性贷款的利率总体上应低于商业性贷款利率,但贷款利率的降低应以不影响政策性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前提。

(4)政策性贷款由于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而提供优惠利率,财政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补贴。

4.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 影响并决定贷款规模的基本因素有三个:

(1)贷款的需求量。如果社会再生产过程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增加,银行的贷款规模必然相应扩大。反之亦然。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在紧缩银根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的提高,会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加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减 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会促使商业银行缩小贷款规模;反之亦然。

(3)贷款的可供量,即银行的可用资金量。5.简述担保贷款方式的特点。解答: 担保贷款是指银行凭第三者的担保而对借款人发放的贷款。与其他贷款方式相比,担保贷款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双重的还款保证。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本身的良好信用作为还款的保证,而担保贷款除了作为第一债务人的借款人信用保证外,还获得了负有贷款连带责任的第三者(即担保人)的信用和财产保证,这样,银行贷款的安全就获得了双重的保证。

(2)体现多边信用关系。一般贷款涉及到贷款人和借款人,体现的是一种双边的信用关系,而担保贷款牵涉到借贷双方及充当担保人的第三者,这里既有贷款人与借款人的关系,又有借款人与担保人、贷款人与担保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边的信用关系。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仅要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而且要审查担保人的资信状况和担保能力,以避免出“空头担保”的现象。

6.简述银行如何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账户进行分析。解答: 应收账款是企业偿还短期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流动资产中流动性仅次于现金的资产。银行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分析,应掌握三个重点:一是应收账款账户的分布;应收账款集中于少数大户,坏账的风险往往要大于应收账款分散在众多小户的情况。二是应收账款的账龄的分布。企业应收账款的账龄过长,大大超过规定的收账期限,则预示着这些应收账款存在着不正常的现象,或是过期账款,或是虚假账户。三是应收账款的账户抵押。如果企业应收账款中有抵押出去的,则应从应收账款中扣除,不能再作为偿债来源,因为这些抵押出去的应收账款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债务。7.存贷分户账户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解答: 采用存贷分户账户,对于银行和企业都各有利弊:(1)存贷分户账户的主要优点:

对于银行来讲,首先,它有利于银行管理和监督贷款的归还和使用,了解企业的支付情况及信誉状况。其次,由于贷款单独列账,贷款余额明了,也有利于银行按期计收贷款利息。

对于企业来讲,这种账户也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财务收支状况和支付能力,以便于企业监测和控制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

(2)存贷分户的主要缺点:

这种账户的结算户需要经常性地保留一定的存款余额,作为支付准备,以备支付的需要,这样就使企业资金有一部分经常性以货币形态存在,从而增加了企业资金占用额,有时候往往出现一方面大量贷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存款的现象,造成资金的浪费,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

 计算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回答这一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 如何计算拆入资金上限 2. 技术改造贷款的周转期

三、练习题

1. 假设某银行报告期内各项存款预期增加5 000万元,库存现金增加500万元,向中央银行借额减少500万元,同业往来应收额增加400万,联行汇差应收额增加400万元,到期可承兑的票据为200万元,资本增加额为2 000万元,各项贷款增加额4 000万元,到期应归还中央银行借款为400万元,调增准备金为100万元,上缴利税额为800万元。试问:如果不考虑资金拆借比率限制,该行拆入资金上限为多少?

2. 某银行发放一笔金额为3 000万元的技术改造贷款,该技术改造项目的工期为2年,项目投产以后,每年可创利润500万元,提取折旧200万元,如果该项目以全部新增利润和新增折旧的80%用以归还贷款,请计算该笔技术改造贷款的周转期。附:参考答案 1.解答: 可拆入各项存款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 资金上限增加额增加额增减额同业往来联行汇差到期可承兑应收额应收额的票据 _____资本金各项贷款到期应归还增加额中央借款 增加额__________准备金利税额

_____=500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 _____+400万元+200万元+2000万元 _____-4000万元-400万元-100万元 _____-800万元 _____=1700万元

因此,该行报告期可拆入资金的数量不应超过1700万元。2.解答: 根据贷款周转期的计算公式 贷款周转期=贷款回收期+工期

利润、折旧和12()其他还款资金来源回收期总额 贷款贷款应调增上缴=3000万元×12÷(500万元+200万元×80%)

=55个月或4年零7个月 该项目的工期为2年。

因此,该笔贷款的周转期=4年零7个月+2年

=6年零7个月

答:该笔贷款的周转期是6年零7个月。

 论述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检查学生对重点理论、重点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这类问题有两种:一种为深入阐述题。要求通过说理或对比分析,说明问题的实质。回答时,要求首先解释本题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问题的基本要点,要点要完整、全面,分析时要有条理、清楚。一种为联系实际题,回答时要求首先解释本题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最后联系实际时来证明理论或阐明现实意义,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最后能根据要点联系实际得出小结。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 贷款政策

2. 存款在金融体系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3.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题

1. 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试述当前我国银行应当采取的贷款政策。2. 联系实际论述存款在金融体系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3. 联系实际论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银行贷款政策的基本点为: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合理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在贷款规模政策方面,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严格控制存贷款比率。

商业银行必须真正建立起贷款规模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社会信贷总量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贷款投向政策或结构政策方面,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分行业、产品,优化贷款投向,调整贷款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答案要点:

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中介,又作为存款者与借款者之间的信用中介,存款是其发挥调节作用的基础条件:

(1)存款规模的大小,直接制约着银行调节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银行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信贷活动来实现的。贷款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银行存款规模的大小,存款规模的大小最终制约着银行调节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2)银行吸收存款可以协调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3)银行吸收存款可以调节货币流通,促进货币流通的稳定。在市场商品供不应求,流通中货币量偏多的情况下,银行吸收存款,扩大积存性存款的比重,就可以减轻市场供求矛盾。

3.答案要点:

从总体上看,这三项原则是统一的,其中安全性是关键,贷款的盈利要以贷款的安全性为前提,贷款只有盈利才是银行补偿贷款风险损失的资金来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 标,银行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包括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又往往存在着矛盾。

7.中药药理学复习总结 篇七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

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四性(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从机体对药物产

生的反应来判断:减轻或消除寒性—热性药;减轻或消除热性—寒

性药

中药的五味:酸:有机酸、鞣质; 苦:生物碱、苷类; 甘:糖类、蛋白质,苷

类;辛:挥发油; 咸:盐离子

归经:药物对脏腑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实质:①与有效成分的分布有关 ②与药理作用有关(化痰药100%入肺经)

③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补肾药含Zn、Mn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 ②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③中药

作用的双向性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①发热和促进发汗 ②解热,降温作用 ③镇痛,镇静作用④抗炎,抗过敏作用 ⑤调节免疫作用 ⑥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⑦抗菌,抗病毒 祛痰:药物可促进支气管的分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

麻黄药理作用:发汗,解热,平喘,利尿,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作用机理:麻黄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引起汗液分泌。

宣肺平喘: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②抗炎,抗过敏 ③减少粘膜肿胀

消除水肿:利尿,发汗

开发腠理,驱除风寒表邪:发汗解表,抗菌,抗病毒

柴胡药理作用:

1.与透表泄热功效有关:①解表降温 ②抗炎作用 ③抗菌,抗病毒作用 ④镇痛,镇静,止咳作用 ⑤促进免疫功能

2.与疏肝解郁有关:①保肝利胆 ②降血脂 ③中枢抑制

3.与升阳举气有关:①对胃肠道功能影响(有抗溃疡作用;调节胃肠动力)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葛根药理作用:1.解肌退热,生津止渴:①解热 ②降血糖

2.活血通脉:①降压 ②改善脑循环 ③扩张冠脉 ④改善微循环⑤

抗血栓形成 ⑥改善血流柱变性

清热药药理作用:①抗病原微生物 ②解毒作用 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④解热镇静,抗炎作用 ⑤其他作用

泻下药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 ②利尿作用 ③抗菌,抗病毒 ④抗炎 ⑤抗肿瘤⑥

攻里通下治则用于急腹症的治疗 促进胃肠道推进功能

大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作用:①泻下作用 ②保肝利胆 ③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④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抗感染作用: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②抗炎作用 ③解热作用 ④免疫调节作用

3.对血液系统作用:①止血 ②活血化瘀 ③治疗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4.抗肿瘤作用

5.其他作用:抗精神病作用、强心作用

秦艽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 2.抗过敏作用 3.解痉,镇痛,镇静作用 4.抗菌作用5.利尿作用.利水渗湿药作用: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3.利胆作用

4.其他作用: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②影响脂质代谢 ③降压 ④利

胆保肝作用 ⑤抗炎作用 ⑥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利水消肿通淋药作用: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3.免疫增强作用(双向调节)4.降血脂:抗脂肪肝作用5.抗肿瘤

利湿退黄药作用:1.利胆保肝 2.抗菌,抗病毒作用 3.其他作用:①降压②对平滑肌的影响 ③镇痛,消炎,解热 ④利尿

*温里药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强心: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2)抗心律失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3)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①扩张血管:冠脉扩张—冠状动脉流量增加

②对血压的影响③抗休克

2.抗炎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对神经系统作用:镇痛,镇静,局麻,抗寒冷

5.其他作用:①降血脂 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③增强b-R,CAMP系统的反应性

乌头碱中毒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及全身麻木,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心律失常,死亡

理气药药理作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对胃肠平滑肌作用:调节作用:①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②增强胃肠运动

2.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

3.利胆作用

(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止咳祛痰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四)对子宫的调节作用

(五)升高血压:强心

消食药药理作用:1.消化酶和维生素作用 2.促进消化液作用 3.增强胃肠功能(排除体内积气)

山楂药理作用:1.助消化: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消化酶分泌。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强心②增加冠脉流量 ③抗心律失常 ④

降压

3.降血脂作用4.抗菌5.对子宫作用:促进子宫收缩

三七药理作用: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活血止血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①抑制心脏,降低心肌耗氧②扩张冠脉增

加冠脉流量③扩张外围血管④抗心律失常作用

3.抗炎,止痛作用:①抗炎作用②镇痛作用 ③抗菌

4.其他:①保肝利胆作用②人参样作用

* **活血化瘀药:

血瘀:1.血液流变学异常

2.微循环障碍:①微血流缓慢,瘀滞,微血管变形 ②微血管周围出血,渗

血③微血管缩窄或闭塞

3.血流动力学异常:①心功能异常,如冠心病 ②血流量下降,血液流速下

降 ③血氧含量下降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内的流动性,变形性,凝固性,粘聚性的学科。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药理作用:1.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作用:①改善血液流变学 ②抗血栓形

成及血栓溶解作用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

3.改善微循环

作用表现为:1.改善微血流2.微血管形态改善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4.其他作用:①加强子宫收缩作用 ②镇痛作用 ③抗炎作用 ④治疗自家免疫性疾病 ⑤抗肿瘤作用

平肝熄风药(天麻)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抗惊厥作用

2.镇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①降压 ②扩张血管 ③提高机体缺氧的耐受力 ④抑制血小

板聚集

4.其他作用:①抗炎 ②促进免疫 ③延缓衰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①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②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下淋巴细胞数量 ③双向性免疫调节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健脑益智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对代谢的影响:①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对糖代谢的影响:双向调节

③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促进骨髓的造血机能

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①促进小肠吸收功能 ②调节胃肠运动 ③抗溃疡及胃黏膜保护作用

8.对呼吸系统作用:补肺平喘

9.延缓衰老作用:①清除自由基 ②强壮作用 ③改善多系统功能失常

补益药的作用:

1.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① ACTH样作用

② 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8.职称考试药理学复习总结三 篇八

第一篇 生理学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②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峰电位的引起;③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②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考点纵览」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2.判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兴奋性与阈值成反变关系,即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

3.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四种: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入胞。人体内绝大多数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钠泵活动的意义:①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防 止细胞水肿;③建立势能储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4.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主要由K+ 外流形成。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两侧发生的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上升支由Na+ 内流产生,下降支为K+ 外流产生。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5.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而在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呈跳跃式传导。传导的特点为双向性、安全性、不衰减性。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其末梢释放Ach,与终板膜 N2受体结合,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收缩。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在一起的中介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耦联的最重要物质是Ca2+.

「历年考题点津」

1.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

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

答案:D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A.Na+

B. K+

C. Cl-

D. Ca2+

E. Mg2+

答案:B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γ-氨基丁酸

答案:C

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则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和动作龟位的幅度将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前者增大后者减少 [医学 教育网 搜 集]

D.前者减少后者增大

E.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答案:B

5. 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答案:B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钾平衡电位

B.钠平衡电位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

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答案:E

7.根据Nernst公式,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神经细胞外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A. K+浓度

B. Cl-浓度

C.温度

D. pH

E.缺氧

答案:B

8.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答案:A

9.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腺苷酸环化酶

B. ATP酶

C.胆碱脂酶

D.单胺氧化酶

E. Na+ -K+ 依赖式ATP酶

答案:C

10.形成Na+ 、K+ 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

A.安静时K+ 比Na+ 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 比K+ 更易透过细胞膜

C. K+ 的`不断外流和Na+ 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 -K+ 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答案:E

11.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 - K+ 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答案:D

第二章 血 液

「考纲要求」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①内环境与稳态;②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③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及其功能:①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②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总数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③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血液凝固和抗凝:①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②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4.血型:①血型与红细胞凝集;②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考点纵览」

1.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稳态是一动态平衡。

2.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70~80ml血液。

3.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健康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4.血浆渗透压包括两种: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保持一定的血浆量。

5.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85% NaCl和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液,反之则为高渗液。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血沉表示,血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血浆白蛋白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血沉减慢;球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增多,可使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6.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9.血液凝固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步,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的过程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Ⅻ,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在血管内,凝血的速度慢;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Ⅲ的释放,凝血速度快。

10.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1.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进行分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只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既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者为O型,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历年考题点津」

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B

2.关于血浆蛋白生理功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运输物质

B.缓冲pH

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D.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E.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答案:E

3.一位A型血的男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男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男孩的血型可能是

A. A型或B型

B. A型或AB型

C. A型或O型

D. B型或O型

E. B型或AB型

9.法理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九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法学

所谓法学,也称法律学,法律科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索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2、法学的职业性

就是法学的专业性,即通过系统的法学专业学习培养职业素养,而所有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员是在统一的法学语言中对话。或者说,要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法律专业问题进行思考。

3、法学体系

也叫法学的分科体系,是指法学各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法理学的地位?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一致的,即,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第一、法理学是研究法学的一般理论的学科。

法理学以一般法——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具体分析法律制度和部门法问题;将部门法的具体制度抽象为法律的一般问题;运用一般理论指导具体的法律活动,解释具体的法律现象。第二、法理学研究法学的基础理论。

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法理学研究法的普遍问题,即适用于一切部门法的理论基础,其二,法理学要提出和构建系统的、统一的法学范畴——具有内在意义的概念系统,如法、权利、义务规范、法律原则,等。

第三、法理学研究法学方法论。

可以理解为法理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判断法律问题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法律推理方法和法律解释方法。

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法学

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学科。

2、法系 是指由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系不是一个国家法律的总称,而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3、英美法系

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习惯法)为基础和传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又叫做普通法法系。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法是调整人们关系行为的规范? 第一、法是一种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标准,针对不同的人有效。如果只针对特定的个人,则不是规范。法律的规范性表现为三个方面,法律调整一般行为,具有概括性;法律表达一种规则,就是规则性;法律明确地表达抽象的意思,以此区别于宗教与道德,因而具有明确性。

第二、法调整关系行为。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单个的个人行为受意识支配,在社会中受道德支配。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之一。(1)法只能针对人的行为,而不能是思想。(2)法只针对关系行为,而非个人意义上的个体行为。(3)法所针对的关系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即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2、为什么说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的效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这就是法的国家强制性。法的国家强制性表现在:第一、法具有规范的强制力。强制力就是约束力,这是任何行为规范都具备的要素。强制力不是暴力。法的国家强制性表现为特殊强制力。第二、法的实施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必要性。如果缺乏国家强制力,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就难以完成,因此,对法律的违反必然会引发国家强制力的运用。

3、大陆法是如何形成的?

大陆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是由五个支流汇合而成的:罗马法、教会法、商法、西方革命对大陆法系的影响、德国法。最古老的渊源是罗马法。罗马法给现代大陆法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典编纂和法律注释方法。大陆法的第二个最古老的组成部分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法。在意大利大学里,从十二世纪开始就遵循罗马法与教会法的互相研究和教学。现代大陆法中的家庭法、继承法、刑法和程序法深受教会法的影响。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大陆法系各国开始制定商法典,并不断与民法融合,形成了现代民法与商法关系的两个趋势:民法的商法化与商法的民法化。大陆法的许多公法,尤其是宪法和行政法不在五个法典之列。它们是革命的产物,从1776年开始的西方世界的革命使现代宪法和行政法得以产生。并且使司法组织、司法行政、司法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革命。德国法,它使大陆法变成“纯粹”的真正的法学,十九世纪以萨维尼为首的历史法学派,也称潘德克顿派学者(Pandektistik,也称学说汇编学派)的积极贡献。

4、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有什么不同? 主要是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A、法律渊源的不同

主要是看判例是否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大陆法系里,一般情况下,制定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判例则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英美法系里,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律的直接渊源。

B、法典编纂的不同

大陆法系里,一些基本的法律往往采取比较系统的法典形式,在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上,法典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尽管制定法也在不断增多,但其制定法一般采取单行法规的形式,不采取包罗万象的法典形式。

C、法律分类的不同

在法律的分类上,两大法系也有不同。大陆法系一般按照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作基础;而在英美法系,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分类是基础。

D、诉讼程序上的不同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中心,积极参与法庭审理活动,影响案件的审理过程,具有纠问式诉讼特征,被称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英美法系里,诉讼的进程以诉讼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及其代理律师为中心,法官只是诉讼的消极仲裁人,不能积极参与案件证据的调查和争论,因此,其诉讼程序通常被称为对抗式诉讼,属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是指,在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行为自由和行为控制,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由他人的法律义务和国家的强制力加以保障的权利

2、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自然人或法人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它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从性质上说,民事责任是补偿性的财产责任。责任的承担者是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3、归责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二、问答题

1、权利和义务分类

第一、根据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或者说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或者说在权利和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划分为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第二、根据权利义务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权利和义务与相对权利和义务。绝对权利又叫对世权利;绝对义务又叫对世义务;相对权利又叫对人权利或特定权利;相对义务又叫对人义务或特定义务。

第三、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义务与第二性权利义务。第一性权利又叫原有权利;第二性权利又叫补救权利或救济权利。

第四、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2、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根据构成违约行为和违法行为的要素,可以将法律责任要素分为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二,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该要素是法律责任构成的核心要素。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即作为与不作为。

第三,损害结果。行为侵害他人或社会,给其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损害结果的确定性,表明损害事实在客观上能够认定。

第四,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法定性,即,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因果关系。

第五,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在民事法律中,法律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规定;刑事责任中,无过错即不犯罪,即不受罚,过错亦为必要的犯罪构成要件。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指法律规则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来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2、行为模式 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3、法律后果

所谓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3、法律原则

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法律体系

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问答题

1、比较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权利性规则中,有些属于任意性规则。

2、简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及法律部门划分。当代中国法律部门可分为:

(1)宪法法律部门。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是最重要的法律部门。包括宪法;宪法性法律;宪法解释。(2)行政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是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3)民商法法律部门。民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民法通则和单行民商事法律。

(4)经济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有关国家对衽宏观调控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具有极其广泛的范围。

(5)劳动法法律部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6)科教文卫法法律部门。科教法是调整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资源环境保护法法律部门。简称环境法,是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8)刑法法律部门。刑法是规定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程序法或诉讼法法律部门。诉讼法是有关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称诉讼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基本法律。

(10)军事法法律部门。军事法是有关军事管理和国防建设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

是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形式,法律主体基于一定法律事实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保护性法律关系

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的是法的保护功能,实现的是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部分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3、双向法律关系

是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关系。例如买卖合同关系。

4、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现实地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二、问答题

1、法律关系有什么特征?

A. 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规则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一种思想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物与物,亦非人与物之间关系。是合法关系:有法律依据。

B. 法律关系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法律是意志性与规律性的统一。除依法律设定之外,可以通过约定而成立。C. 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此所谓为法律关系之内容,使法律关系成为一种形式上可把握的关系,技术性要求,法律对话共同体。

2、试述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构成分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权利能力。

权利能力也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公民权利能力可以分类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一般权利能力为所有公民都同时平等具有的法律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特殊权利能力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具有的基于基本权利能力的法律资格。法人权利能力皆为一般,始于成立,终于解体。但其法律资格诉范围由法人成立时的宗旨和业务而定。(2)行为能力。

也可称为意思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意思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公民行为能力的取得依照法律的规定,其有无取决于两个标准: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法律上一般将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即,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如此划分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达到一定的法定年龄,二是法律认可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法人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是同时产生和消灭的。也同样受到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3、法律关系客体有哪些种类?(1)物。

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法律关系客体所称的物,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的许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第四,必须具有独立性。(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书本、纸张、胶片、磁盘等)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无体物。我国法律上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4)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是特定的,指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能够满足权利人利益要求的结果。物质结果和非物质结果均可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行为

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2、单方法律行为

即一方法律行为,是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或由一方当事人主动作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3、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者必须遵守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4、主行为与从行为

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所作的分类。主行为是指无需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从行为是指其成立以另一种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二、问答题

1、法律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第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所谓社会意义,是指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人际交互性。单纯的自我指向的行为,不具有社会意义。

第二、法律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具有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

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在法律上,纯粹无意识(无意志)的行为,例如完全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第四、法律行为具有价值性。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利益和价值的认同。

2、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是什么? 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大体分四点。第一、外在行动(行为): A.身体行为;

B.语言行为;分为书面语言行为和言语行为。C.默示行为。

第二、行为方式(手段):

行为人为达到预期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第三、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

行为人的行为对外界造成的变动。表现为:行为或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发生物质性或精神性的损害。第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无论是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法律皆关注因果关系。

第七章 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名词解释

1、立法

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2、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

3、立法程序

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4、司法

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法的实施方式之一。

二、问答题

1、试从广狭两方面说明执法的概念。

执法即法律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狭义上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2、司法的特点有哪些?

司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实施法律的活动,它有自身的一些独有特点:

(1)司法具有专门性。司法是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也就是以国家名义行使司法权的活动。

(2)司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权威性。司法是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依靠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以国家的名义运用法律于案件的专门活动,因此,它所作出的裁决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3)司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或称司法程序的法定性。司法是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所进行的专门活动,因此,程序性是司法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4)司法必须具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第八章 法律推理

第九章 法律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的主体这里特指享有法定法律解释权的人或组织。法律解释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

2、文义解释

又称文法、文理等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法律解释一般都是从文义解释开始的。解释可以分为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3、历史解释

是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法律条文的内容和含义。

4、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二、问答题

1、法律解释有什么意义?

法律解释在法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又是法的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一,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第二,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第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2、简要概述我国的立法解释。

从狭义上说,立法解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做的解释;从广义上说,则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这里所说的立法解释是广义的。它包括:

(1)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法律的解释;(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的解释;(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第十章 法律渊源

一、名词解释

1、正式法律渊源

主要指权威国家机关经常据以作为法的来源或据以作为处理法律问题根据的法的渊源。

2、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 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自治条例

自治条例一般是指规定关 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以及其他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4、“禁止拒绝裁判”原则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是指法律禁止法官借口没有制定法或制定法不明确、不完备而拒绝受理案件的原则。主要发生在民法领域,刑事法上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二、问答题

1、现代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有哪些?

现代国家法的渊源主要包括:(1)立法;(2)国家机关的决策、决定或阐释;(3)司法机关的判例和法律解释;(4)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5)习惯。(6)道德规范、正义观念、宗教规则;(7)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8)乡规民约、社团规章以及其他民间合约性规则;(9)外国法;(10)国际法。

2、非正式法律渊源有哪些类别?

非正式法律渊源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材料、观念和有关准则,如正义和公平之类的观念,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习惯,乡规民约和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还有外国法等。

主要有:第一,判例。判例,是指审判机关对于某具体案件作出的判决。判例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有法律拘束力。第二,习惯。在中国法的渊源中,习惯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法理。这里的法理不是法律学说,而是指普遍的正义观念与要求,根据学者观点,法理即伦理。

第十一章 法律效力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各种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的通称。其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法律文件。分为对象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三种。

2、法的溯及力

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一般说法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法律的失效时间

指法律从何时起开始消灭作用力。一般根据法律的规定、立法发展、客观情况变化等因素决定。

4、法律溯及力 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以适用的效力。如果不能适用,则称无溯及力。

5、法律的域外效力

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主权领域以外的效力。域外效力是域内效力排他性的例外。各国基于保护原则、互利原则和国际义务的理论,以条约、公约等形式确认一国法律的域外效力。

二、问答题

1、简述法律的生效时间。

法律生效时间是指法律从何时起开始发生作用力。一般根据法律的规定、惯例、具体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通常有:自法律颁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以确定本法律的生效时间;自法律试行之日起生效;以送达期限为生效时间。

2、简述我国法律的域内效力。

法律的域内效力,是指法律基于国家主权原则在一国领域之内有效。当一国的立法体制规定中央和地方均享有立法权时,域内效力原则又被进一步延伸为法律在其制定机关管辖的领域内有效。在我国,法律的域内效力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由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在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有效。包括领陆、领水(含内湖、内河、内海等内水以及领海)、领空,还包括延伸领土(驻外使、领馆舍,航行在外的船舶和飞机等航空器、航天器)。

3、法律对象效力范围有哪些原则?

法律对象效力范围的原则有:①属人原则。又称属人主义,即以公民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和组织,不论其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和组织即使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该国法律。②属地原则。又称属地主义,即以地域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一国的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和组织,不论其是否为本国的公民和组织。本国公民和组织不在本国内,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③保护原则。又称保护主义,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确定法律的效力范围。无论行为人的国籍和行为地域如何,只要侵害了本国利益(包括本国国家、公民和组织利益),都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④综合或折中原则。又称折衷主义,即以属地原则为主并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为补充形成的综合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一国领域内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法;其次,外国人和外国组织以适用居住国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特殊犯罪等,仍适用其本国法;再次,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的人,则适用其本国法。由于在确定一国法律的对人效力范围时,既要坚持本国主权,维护本国利益,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故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综合原则,中国也不例外。第十二章 法的演进

第十三章 法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法本身的作用或法的专门作用。

2、法的预测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

二、论述题:试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

法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法之外,还有政策、纪律、规章、道德、民约、公约、教规及其他社会规范,还有经济、行政、思想教育。

2、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

在不少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领域或很多问题上,采用法律手段是不适宜的。例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或一般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不宜采用法律手段。

3、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

法作为规范,其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制定出来之后有一定稳定性。法不能频繁变动,更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和确定性。但是,它要处理的现实社会生活则是具体的、形形色色的、易变的。因而,不可能有天衣无缝、预先包容全部社会生活事实的法典。这就使得法不可能不存在规则真空和一定的不适应性。

4、在实施法所需人员条件、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系,其实行必须有人来运作。即使有最良好的法,如果缺乏具有良好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法律专业人员,这样的法也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

第十四章 法的价值

一、论述题:法对自由的保障和限制。

(一)法对自由的保障:

1、法律以自由为目的。法律规范系为确认和保障自由而设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系为实现自由而设定。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以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自由为核心;法律的实施必须以自由为宗旨,法律的保护或打击、奖励或制裁都应以自由为依归。

2、自由需要法律的保障。用法律保障自由是保证自由免受侵犯的需要。用法律保障自由是保证自由不被滥用的需要。法律保障自由是宪法的使命,是其他法律、法规的重要追求。法律确定自由的范围的方式包括:确定基本自由;确定自由的量度;法律确定自由的边际。

3、法律保证自由的实现。为解决自由与其它价值的张力和冲突提供法律准则。法律解决自由之间的冲突,确保自由的共同实现。法律为自由的享有者提供实现自由的法律方式、方法。法律以防止自由被滥用的方式来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实现。法律防止对于自由的破坏和妨碍,以保障自由。

(二)法对自由的限制:

事实上,自由一方面强烈地要求摆脱限制,另一方面又迫切地需要限制。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如果自由不受限制,那我们最终也就失去了自由。

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愿望和权利,一般说来,接受约束和限制也是人们所理解和同意的。有学者综合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概括出对自由限制的四项原则:第一,伤害原则,即对伤害他人的自由应该加以限制;第二,立法伦理主义原则,即对不道德行为的自由应该加以限制;第三,冒犯原则,即对冒犯他人的自由应该加以限制;第四,亲缘主义原则,即对伤害自身的自由应该加以限制。

总之,一个健全、理性的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在自由与限制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否则,社会可能因缺乏自由而面临极权统治和失去活力,也可能因缺乏限制而陷于混乱和堕落。这既是一个法哲学的理论性问题,又是人类无数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实践性问题。

第十五章 法与其他社会因素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二、试述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政策和法律在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和差别。

(一)党的政策是党的意志的体现,表现为党的文件,这些文件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内部”的;而法律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表现为由立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则,它们必须是公开的,面向社会公布的。

(二)政策可以主要由或完全由原则性的规定组成,可以只规定行动的方向而不规定行为的具体规则;法律则是以规则为主,不能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否则,权利和义务界限不明,难以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加以有效调整。

(三)政策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纪保证实施,但党纪只能适用于党内;而法律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可以对任何违反者(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组织,包括在中国境内违法的外国人和组织)实施制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四)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虽然党的根本政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大量的具体政策往往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否则便不能发挥及时的指导作用;而法律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法律一般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如果变动周期过短,则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便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这样就不能建立起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十六章 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一、试述我国的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一般表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产阶级在创建无产阶级政权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是法治政府的核心,亦是二十一世纪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规规定。

(三)司法独立原则。

所谓司法独立,就是指司法审判机关及其法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在不受外界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审判案件,公正地作出裁判。对司法独立的具体内涵,应当包括司法权独立、司法机关及其法官独立和司法活动独立等方面。

(四)保障人权原则。

上一篇:描写栀子花的语句下一篇:礼品发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