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共7篇)
1.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一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及改善对策探讨
摘要: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了农业面源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隐患,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作 者:段玉杰 DUAN Yu-jie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期 刊:中国环保产业 Journal: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X592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危害 对策2.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二
1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1]。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2]。
1.1 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这3类物质引起的。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为了保证粮食的最大量增产,广大农村地区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在使用这3类物质增产粮食的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致使残余的化肥和农药渗透进土壤和地下径流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农户在使用农膜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未及时或者疏于处理使用完的农膜,致使残余的农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1.2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面源污染一个最突出的危害性在于其严重危害着水资源。目前,公认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3]。滇池、太湖和巢湖由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过高而产生了富营养化的现象。由于农业中不恰当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多余的氮、磷随着水体流入到这些湖泊中,并最终导致这些湖区的富营养化。
1.3 监测困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不易监测性。分散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不是集中污染,而是大面积的非集中污染。隐蔽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和排放的分散性致使其不易识别。不确定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分散性而不易确定空间位置和范围。不易监测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隐蔽性而使监测变的很难执行。
2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困境
中国真正开始着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在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问题时,农业的重要性稍次于工业。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时,政府在执行上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诸多的政策困境。
2.1 针对性法律不完善
中国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到目前,中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化肥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和《农药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在这些已经成文的法律中,大都涉及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和削弱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化趋势。但是这些法律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针对性。中国目前成文的法律中只有针对秸秆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针对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具体管理制度。这对于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和有效的环境管理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现有法律执行力不足
政府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时,往往只是停留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上,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执行力,即政府没有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采取足够的重视。使得虽然执法人员发现有人违法,却不能采取恰当的处罚措施。例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第19条、《水污染防治法》第39条等都涉及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但都没有规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但由哪个主管部门进行处罚规定不明确[4]。
2.3 法律体系不完整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机制影响着政府偏重工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而忽视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已经成文的法律条文中,多数提出的措施都是按照处理点源污染的模式提出来的[5]。这种照搬治理点源模式的方法并不适宜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重点在于治理工业和城市的点源污染,农业污染和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框架。
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它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化的今天,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借鉴国外成功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面源污染的法规,尽快完善和制定健全的农业污染法律法规体系,为控制和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切实有力的法律保障[6]。
3.1 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一点,即立法摆在了突出和首要的位置。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一个普遍做法。因此,中国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时,应该要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制订出一套符合中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7]。3.1.1完善专项法律规章。政府应该联系现有的成文法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转变城乡二元和工业农业二元的思维模式。从现有的法律来看,政府处理面源污染问题的措施受到处理点源污染问题的影响,处理农业污染的问题受到处理工业污染问题的影响。因此,政府立法要做的首要事情是转变思维模式,认识到面源污染问题和农业污染问题的实质,进而制定适宜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切实有效的法律方针指导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合理。
3.1.2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政府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实施细则,使各项法律措施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如可修改《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第19条、《水污染防治法》第39条,明确规定相关违反法律的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应该要规定由哪些主管部门处罚相关责任人。在《化肥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中,政府可以对化肥进行限量使用的控制,对超过的部分实行征税制,并对大面积的农业主体施肥过程进行监测,若监测发现有产生严重化肥流失的主体,则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如征收土地污染治理税。在《农药安全使用环境管理办法》中,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农药的过量和滥用,对过量出售农药的生产商征收农药税,对个别滥用的农业主体征收土地污染治理税。政府在制定法律时,应该将法律与其可操作性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性和可操作性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有效避免“政府失灵”的现象。
3.1.3 明确法律责任。
政府应该根据各省实际,让各省拥有自主处理其管辖范围内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权利。而对于关涉全国整体利益的地区,则应该以中央政府为主,以地方政府为辅共同行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该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即落实中央责任性和地方责任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具有中央性与地方性,只有责任明确,法律法规才能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1.4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将其内部化,其中,生态补偿是个有效途径[8]。因此,政府在制定法律时,应该在实际行动中采取补偿机制、科学研制技术等相应措施实行法律化和常态化。如目前各省在实行清洁生产和科学生产的情况下,会根据农业主体的生产行为、生产成果等作为实行补偿的依据,那么政府就应该将这种情况以法律的形式作明确规定,并且制订出相应的补偿标准措施,涉及到各省的经济情况,可由各省根据实际再进一步细化补偿标准。在将补偿机制法律化和常态化的情况下,有理性的市场主体行为才会逐步减轻非理性因素的趋向,从而有效避免“市场失灵”[9]。同时,这种补偿机制能够提高农业主体的清洁生产和科学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中央政府应该划拔部分专项资金用以资助科学研制技术。如国家可以给生产高效低毒的化肥和农药生产商提供资金补助,对使用高效低毒的化肥和农药的农业主体免征土地污染治理税,并根据其生产的田地总量进行资金奖励制。国家应该对监测土壤污染成分含量的科学家们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基金支持,以资助该类机构的正常运转。
3.2 加强执法
3.2.1 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主体。
目前,中国尚未成立一个专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执法部门。为了配合相关法律的准确执行与高效落实,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执法部门。该执法部门可以根据其管辖范围分为地方性和中央性。地方性执法部门指由各级省政府成立的执法机构,专门应对小范围区域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该类部门可结合各省实际,制订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在如何处理滇池的富营养化问题时,可由地方性执法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理。中央性执法部门指由中央政府成立的执法机构,专门应对大范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如在治理长江、黄河的水污染问题时,应该主要由中央性执法部门依法治理。在具体处理地方性问题时,中央性执法部门可以联合地方性执法部门,解决相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如在如何治理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时,地方性部门应该与中央性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3.2.2 加强执法监督。
执法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监督、管理和制裁。监督主要包括定期检测农业面源污染地区的污染成分含量,并做好相关记录。管理和制裁主要指执法部门根据相关法律对农业主体的相关行为进行奖励和处罚。在明确责任和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执法部门方能高效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3.3 严格执法与有效管理相结合
执法部门应该根据农业面源污染地区的严重性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一些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执法部门应该以制裁为主。执法部门应该定期对这些地区进行有害成分氮、磷等的监测,并且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法严格惩处那些违反法律的民事责任人。同时,对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农业主体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在依法惩处的同时,执法部门应该对相关民事主体进行法律教育、环保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使有理性的市场主体真正做出理性的行为。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的地区,执法部门应该以管理为主。执法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对当地农业主体宣传相关的环保意识和普及简单实用的科技知识。执法部门同时也应该监测土壤中的污染成分如氮、磷的含量。在执法部门严格依法执法和农业主体提升环保意识的情况下,将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10]。
4 结语
当前中国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时,应该主要考虑到法律的完善性、执法部门的严格性和农业主体行为的合理性,只有这三者协调、有效和高效的运行,才能确实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因此,立法应该是中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当务之急。
5 致谢
本文承蒙周早弘副教授指导,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燕惠民.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54-56.
[2]孙皓,刘淑梅,方鸿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导报,2006(6):32-34.
[3]张维理,冀宏杰,KOLBE H,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18-1025.
[4]李曼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财政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付永.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中的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村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39-340.
[7]卢亚丽,薛惠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269-270.
[8]曲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9]高千.提升公共服务控制农业面源污染[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三
罗定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概述了罗定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可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作 者:梁山然 陈沃路 作者单位:罗定市农业局,广东,罗定,527200刊 名:广东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4.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四
控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宁段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对策:严格划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宁段的保护区,明确治理目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教育培训,增强农民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新农村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完善农业环境监控体系和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作 者:李辉 姚丽萍 Li Hui Yao Liping 作者单位:李辉,Li Hui(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济宁,27)
姚丽萍,Yao Liping(济宁市市中区水务局,山东,济宁,27)
5.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五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特点,治理对策研究
一、清河流域概况
清河发源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西北的转湘湖村三家子西南老虎顶子山。全长171公里, 为辽河干流左侧一较大支流, 流域面积达5674.3平方公里。清河流经清原县英额门镇、土口子乡、大孤家镇、开原市李家台乡、八棵树镇、林丰满族乡注入清河水库, 水库泄水由清河区至开原市老城街道、流经开原市八宝镇、业民乡汇入辽河。
二、清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特点
通过对清河流域实地调查, 总结出清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包括3大类: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废弃物污染等。
1. 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拉动使人们对肉类消费要求大增。消费种类也从猪肉为主向牛、羊、禽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促使清河流域养殖业迅速发展。随着养殖业迅速发展, 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 使得清河流域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农户饲养牲畜, 大多数牲畜粪便用作化肥, 尿和其它粪便几乎是直接排入河流。近年来, 规模养殖户逐渐发展, 但污治理设备昂贵, 规模养殖户几乎只设计简单的设施。总体上讲, 粪尿使用率还比较低, 随着养殖业的逐步兴起, 污染情况也有所加重。
2. 农药化肥污染
通过对清河流域各乡镇初步调查, 大多数农户在施肥方法上较粗放的采用表层散施, 加上大量作物多在春夏多雨季节施用化肥, 加剧了其流失量, 而施用化肥中氮肥主要为尿素和氨态氮肥。尿素分解成铵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过程中, 若巧逢大雨, 则流失就相当严重。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 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通过调查, 清河流域使用主要农药为甲胺磷、杀虫双、扑虱灵、三唑磷和三环唑等, 均为可降解农药。
3. 农村废弃物污染
目前清河流域农村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塑料农膜、人粪尿、生活垃圾及污水等。
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禽垫圈材料后作为厩肥返回耕作土壤或直接还田方式利用, 还有少量作为堆肥材料利用, 部分用作柴火燃料利用及作为猪、牛、羊、兔等的饲料, 秸秆焚烧主要用于烧土泥灰的方式利用, 少量直接田间焚烧, 造成暂时空气污染, 部分作物收获后直接堆放或散放于田间路边等处, 随日晒雨淋自然分解, 由于秸秆成分不同且气候影响微生物活动, 分解速度不一, 分解后养分释放也不一样。基本上是秸秆残体分解成简单养分为其他植物吸收。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 蔬菜类作物种植大面积扩大, 塑料农膜的使用量有着逐年增加趋势, 大部分农膜回收来年利用, 少量废弃农膜则堆弃在田间, 部分被雨水冲入溪沟, 少量为农户在烧土泥灰时一起烧化, 由于目前使用的农膜大多为不可降解的, 在土壤及溪沟中自然解体很难, 而部分烧化的农膜则在燃烧时发出有毒气体, 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污染主要是农膜碎片在土壤中形成局部隔离, 影响作物扎根及土壤结构的破坏。
生活垃圾主要指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煤、废菜、废弃食品) 以及废玻璃、废纤维、废塑料等产生量的总和。目前清河流域农村垃圾没有进行分类, 干、湿、有毒、有害, 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堆放, 并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 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堆存在农村的道路两侧、村头、田间地头、河岸两侧、水源地上游和水库周边地区。有部分村庄虽有垃圾箱、垃圾池, 但也没有发挥很好作用, 垃圾的最终去处是路边、河边, 或沟塘 (所谓的垃圾场) 堆放, 基本没有卫生填埋。在非汛期, 堆满垃圾的地方气味难闻、蚊蝇滋生, 传播疾病, 危害人类的健康;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排入河流、水库, 不仅造成河道堵塞和河床滚落, 更主要的是对河流、水库水质产生严重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未经处理而直接外排。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 污染负荷相对要高。大部分直接排入流域内进入农地、河道, 造成暂时的水体环境污染。
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筛选和优化
1.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环境保护重在预防, 重在宣传, 以防患于未然。农村面源宣传教育应针对农村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以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着手, 引起民众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如积极宣传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等, 从技术上控制化肥、农药、秸秆等的污染。另外, 进行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环保法规和环保科普教育, 使群众能实现自我控制, 自我约束的目的, 真正有效地控制畜禽粪尿污水的排放量、秸秆田间焚烧量、塑料农膜的废弃量等。
2. 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步伐
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 发动群众, 在清河流域各乡镇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有针对的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从而实现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 有效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降低农产品中化肥和农药引起的污染, 全面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开发和生产。
3. 全面强化管理, 实行废物最小量化
实现清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区域环境综合防治, 主要是控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达到总量控制的目的, 同时推行秸秆、污水、塑料农膜的再利用, 使废物成为资源。
4. 完善经济政策, 重视面源污染防治
树立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新观念, 继续坚持环境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综合决策, 把环境保护贯穿在领导决策的全过程, 使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从而实现清河流域农村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虎陈霞, 周立军, 黄祖庆等.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 2011, 23 (6) .
[2]金黎明, 张奇, 李恒鹏, 等.西苕溪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7) .
[3]张忠明, 周立军, 宋明顺, 等.太湖苕溪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探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9月, 33 (5) .
6.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六
1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
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较为突出, 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农村面源污染的来源主要有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水产养殖业污染[2~4]。
1.1 种植业污染
目前在镇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中, 有机肥已很少使用, 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在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盲目地加大土壤肥力, 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落后, 造成了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 农业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 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这样做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 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 对水质造成污染。
镇江市目前使用的农药种类主要有四类:杀菌剂类, 包括三环唑、多菌灵、粉锈宁;杀虫剂类, 包括菊酯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除草剂类, 包括草甘膦、有机杂环类、酰胺类、苯氧羧酸类等;生物农药类, 包括井岗霉素和春雷霉素等。在各类农作物中, 水稻是使用农药量最多的品种, 其使用量约占农药使用总量的60%。近年来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生物农药的使用量都在逐年增加。镇江市目前施用的各类化肥中, 以氮肥使用量居首, 其次为复合肥。近年来氮肥和钾肥单亩使用量有所下降, 磷肥单亩使用量上升较明显, 而复合肥的使用量基本保持稳定。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目前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全市规模化养殖业和养殖大户少, 多数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以一家一户的形式为主, 缺乏统一规划, 加之布局不合理, 养殖业整体污染治理能力较弱。再加上全市畜禽养殖范围分布较广, 因此长期以来各地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视不够, 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 仅有少部分被综合利用, 利用途径一般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其余大部分则直接进入周围环境中。大量畜禽粪尿还未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占农村面源污染的比重较大。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镇江市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由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也日益增多。造成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和过度开发、防治与保护配套措施跟不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导致水域环境不断恶化;二是渔民在发展养殖过程中, 为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大量使用或滥用复合饲料和抗病害药物, 造成了水域环境污染, 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 水产品质量在下降;三是大部分养殖塘是连片养殖的, 共用同一进出水道。当某一养殖塘发生病害后, 未经处理的水就直接排放出去, 造成了水质污染, 严重的还会污染整片养殖区域。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来说存在着污染成因复杂、点多面广、环境管理难度大的特点,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地表水体未加保护
目前全市农村的河流与湖泊等水体大部分已多年没有进行疏浚, 淤积情况逐年加重, 水容量在日益减少, 水体自净能力也在不断变差, 这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也直接造成了地表水体水质整体在恶化, 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较为普遍。
2.2 农村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都较为落后, 垃圾、生活污水污染较突出。虽然部分农村地区已有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 但由于现有的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投资和运行费用高, 要维持正常运行还存在着资金短缺等多方面的困难。
2.3 农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虽然镇江市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 但资源总量仍然不足, 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森林资源分布十分不均, 森林林种、林龄结构不尽合理, 单一树种成片种植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旦遇上森林病虫害, 林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很容易被破坏, 将会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
3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3.1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以及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以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 还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 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
3.2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提高公众参与度
实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定期公布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发布饮用水水质、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蓄禽粪便排放量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 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积极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 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强化社会监督。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还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舆论引导, 推广先进经验, 曝光反面典型, 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创建生态农业县的有利时机,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广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 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 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加快产业化进程, 推广标准化生产
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指导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5]。
同时, 各地还应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态区划, 运用生态技术进行农、林、牧区域性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建立优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发展立体农业, 将农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多层次、多级利用, 以达到增产增值、消除污染、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
摘要:针对镇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分析了污染来源于种植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水产养殖业污染三个方面。剖析了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以达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勇, 郭占锋, 靳乐山.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 2011 (11) :79-83.
[2]尹丽辉, 刘钦云, 谢可军, 等.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控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23) :61-64.
[3]王丽娟.鹤壁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18) :6-7.
[4]高月秋.吉林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 2011 (11) :160.
7.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 篇七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空气、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分复杂,比较难以控制等特点。
2过量施肥对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影响
2.1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
从化肥原料的开采到生产加工,都会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研究表明,无论任何土壤长期施用化肥都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饲料添加剂越来越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但其中一些饲料添加剂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随畜禽粪便以有机肥料的形式进入土壤,造成土壤面源污染。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
2.2土壤酸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目前,农民肥料施用普遍存在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从而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逐渐酸化,严重板结。而且过多的施入化肥,土壤水溶性养分等物质被农田灌水或雨水淋溶到地下水及河流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导致藻类滋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继而破坏水环境,造成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及河流污染。
3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恶化的原因分析
3.1农村环境治理发展滞后,对农村农业污染重视不足
人们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民对污染的负面影响尚没有主动防治的意识,对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重视不够,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加之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超前于农村环境的治理,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观念落后而且适用性不强。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与激励不相容,导致农民对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的指导缺乏积极性,使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3.2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够宽广,扶持措施不力
经梳理近几年的资金来源情况,本地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仅限于上级拨款项目,资金渠道相对比较窄。环境保护属于没有投资回报、公益性强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由于对农村污染防治缺少扶持政策,治理的资金又匮乏,导致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立难度较大。
3.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形式化,缺乏强制有力改善措施
目前,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上大多只限于对农村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对农村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场的末端治理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往往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最小经济规模限制而不可行。加上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农民对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认识不清,导致农业污染调查、监测多,改善、改良手段少,农村污染治理效率缓慢。
4改进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对策
4.1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途径,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清洁生产宣传力度,宣传肥料使用常识,提高科学使用肥料水平,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在生产中自主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生产水平,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使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4.2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向农民推广降污平衡施肥方法
在技术上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推进肥料使用减量化,大力推广配方肥、缓控释肥、叶面肥等高效新型肥料,大力推广叶面喷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作物施肥上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方式,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指导,改盲目施肥为优化配方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作物对外来化肥养分的依赖。
4.3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加大农村降污政策支持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摘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肥料的过量施用是构成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就肥料过量施用对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并对因肥料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行探讨。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变化特点及防污对策】推荐阅读:
宁波市政府机构11-20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07-10
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网10-06
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文件06-13
宁波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09-24
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1-23
宁波市召开旅游规划工作座谈会06-18
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12-13
宁波住宅报告08-07
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办法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