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院感防控制度(精选5篇)
1.眼科院感防控制度 篇一
儿科院感防控措施
(一)、病房管理
1、对所有病人实行标准预防,传染病人及特殊感染病人有隔离措施。
2、每天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隔一天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要求有记录。
3、每天地面湿式清扫,有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后拖净,拖布洗净悬挂备用。
4、每天床单位保持清洁,被服每周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
5、每日晨间护理采取湿扫法,扫床套及抹布一床一柜一套一巾,用后清洁备用。
6、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弯盘、治疗碗等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
7、对各种监护仪器每日清洁消毒。
8、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9、各室拖布固定,标志清楚,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二)、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
1、各室布局合理,洁、污区划分明显。室内清洁整齐,无私人用物。
2、洗手设施齐全,使用洗手液。各种操作前后要洗手。
3、每日紫外线灯消毒一次,有登记,每周用95%酒精擦拭灯管一次,有记录可查。
4、治疗柜、治疗车等物体表面每日消毒二次,有登记。地面每日湿式清扫二次,有污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后拖净。
5、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
6、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整齐,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使用
前必须检查相关内容。
7、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排放,有取放标志,无过期物品。
8、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时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其他情况时,立即停用,及时记录,报告院感办、药剂科,不得自行处理。
9、所有需要清洗灭菌的物品使用后由供应室统一收集、清洗、灭菌。
10、无菌容器中的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必须注明开启时间。
11、酒精、碘酒、碘伏密闭保存,用后加盖。每周更换两次,容器灭菌两次。
1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使用,溶媒瓶上不得插针头与外界相通。
13、换药室的无菌持物钳干燥保存每四小时更换每一次或保存于戊二液中每周更换、灭菌一次。
14、治疗车上层为清洁区,下成为污染区,进入病房的治疗车、换药车配备手消毒液,每治疗一个病人要洗手或手消毒。
15、止血带一人一带一消毒,用后交供应室处理。
16、各种治疗、护理、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的顺序进行。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等严格隔离,处置后就地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器械就地 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后再用同样的浓度时间消毒一次后送供应室清洗灭菌,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密闭运送,及时处理。
17、定期每月对治疗室、换药室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 毒液进行生物学监测,有记录,有整改措施。
18、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科室主任确认后立即通知感染办,并做 好调查和登记工作。
(三)、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科室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有记录。
2、医院下发的有关院感资料齐全,科室及时组织学习。
3、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考核合格。(四)、抗生素应用管理抗生素使用率<50%,医院感染病例使用抗生素前菌检率>50%。
2、抗生素联合使用有指征,有上级医生意见,联合使用合理。
3、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越级使用有上级医生或科室主任同意记 录,病历明确记录。
4、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5、无菌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
6、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五)、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标志清楚。
2、专人收集、运送医疗废物,交接清楚,登记齐全,交接记录保存三年。
3、输血完毕后,科室保留输血袋24小时,无异常后按照感染性医疗 废物处理。
(六)、人员及手卫生管理
1、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操作时戴口罩,接触血液、体液和排泄物时 戴手套。
2、严格执行洗手指征,操作前后、脱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等要洗 手。
3、执行标准预防控制措施。
4、洗手步骤正确
5、执行手消毒指征。
6、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损伤能及时处理。
2.眼科院感防控制度 篇二
关键词:国外风险防控制度,检验检疫,风险管理
一、前言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是世界产品的制造基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机构就承担着“严把国门,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 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检验检疫面临着检测工作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媒体舆情风险等多重风险。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事件、卫生安全事件,频频把检验检疫推向风口浪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风险的防范、预警、分析、应对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时下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研究了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在风险防控方面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制度, 从而为中国检验检疫更好地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提供帮助和启示。
二、美国的HACCP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
美国是最早在食品行业中应用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管理体系的国家,HACCP管理体系被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法。 它强调从企业自身开始预防,从而从食品源头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有效地防范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HACCP主要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各关键的控制点,然后在关键控制点制定关键限值,建立一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监测系统,在监测系统发出失控警告后,确定应该采取的纠正行动,与此同时通过认证程序保证HACCP系统的良好运行,并且建立有关以上原则和应用方面各项程序和记录的档案。
HACCP目前在很多国家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由此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 HACCP管理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强化了企业自身的约束,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体系,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同时在每个供应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三、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俄罗斯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 农产品进出口在其外贸总额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近年来,在俄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成分农产品事件不断曝光, 俄肉类加工企业使用美国转基因的大豆酱油事件也浮出水面。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产品,俄国制定了一系列进出口农产品的严格监测措施,最为突出的就是“绿名单”和“黑名单”分类管理策略。 绿名单公布了获准进口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产品和一些转基因食品)的企业以及相应的产品清单,黑名单则是恶意隐瞒不符合标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厂家,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责令限期整顿并严格检测, 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通过“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甄别出重点监测对象, 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层层配合和把关,建立了一套由上而下的全方位监控系统,使得食品安全风险无藏身之处。
四、加拿大的水产品风险等级制
加拿大水产品的管理实行双部门负责制, 一个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下属的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另一个是加拿大海洋水产部。 双部门负责制一方面可以强化总体监督力度、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又形成了内部间的一个监督约束,促进更好地履职。
加拿大根据水产品的特点,将其食用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风险”类,主要是熏鱼、烤鱼,这些水产品被加工后,很容易出现微生物、 细菌超标等情况,此类食用水产品为高风险类;第二类是“中等风险” 类,主要是真空包装的罐头,加拿大罐头类水产品销量很高,这类产品容易出现李氏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污染;第三类是“低风险”类,主要是冰冻和冰鲜水产品,这类产品必须保存在规定的温度内,以防止变质, 变质的水产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CFIA根据高中低档风险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的产品,确定不同的检测标准进行各类风险防控。
五、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国检验检疫的启发
(一)检企联合,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
从美国的食品风险防控体系———HACCP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原理可知,在检验检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找准风险防控关键点。 企业作为产品的源头, 如果能够将国内外控制标准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监控中,不仅能够满足产品合格,还能够最有效的节约检测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 因此,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并且建立一套诸如HACCP类似的从源头进行监测防控的体系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 不放过每个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真正做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二)划分风险等级,建立动态电子信用档案
进出口产品风险分为很多类别, 并且不同的风险在一定的领域内其危害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针对食品类产品,安全风险就是第一位的风险因子;而在机电等大宗商品领域,产品质量风险则较为突出。 有效识别不同种类的风险, 同时通过风险分级进行合理程度地防控既可以有效节约检验检疫资源,也可以达到既定的防范效果。 加拿大在水产品上的风险分级就是上述理念的实际运用。 汲取加拿大的风险分级制度的优点,改变以往的“一刀切”的无重点检验模式,通过高、中、低风险分档,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检验检疫工作。 同时还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综合评定尝试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动态地对信用评级不同的进出口厂商,确定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关注度,从而推进企业逐步加强自身质量的风险控制,节约社会成本和资源。
(三)构筑全方位风险防控和监督体系
由于我国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比较晚, 目前尚未形成上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检验检疫可以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明确各监督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沟通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改革检验检疫行政监督途径和方式,构筑全方位的监督网络,构建检验检疫重大业务事项监控体系。 可见,要想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实现风险防控的进一步发展,检验检疫就要在监督技术上,要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防范与控制机制;在机制上,积极创立业务督查、执法稽查和纪检监察的 “三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度。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新形势下, 一方面检验检疫的工作重点在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检验检疫正处于各类风险的高发期、敏感期。 构筑一套全方位而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既是保障国内市场安全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浪潮所需。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认知、风险管理等优秀的经验对我国有着诸多的启示和借鉴。 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所有机制的建立都要服务于风险管理, 唯有充分做好风险预警,并逐步把潜在的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从而更好地促进检验检疫事业的筹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GB/T 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S]
[2]SNT 2486-2010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3]陈孟裕,高保立,毛唯君,等.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J],检验检疫学刊,2011,21(4):49-52
[4]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向韩国出口水生动物有关事项的通知[Z].质检办动函[2009]180号
3.眼科院感防控制度 篇三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院感防控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干预组,期间院感防控持续实施规范化管理,将既往收治的25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评价两组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医护人员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均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交叉感染,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49-0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易并发各种感染和机会性感染,肺结核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使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复杂,传播途径更广泛,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更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我科室自2015年1月起采取了规范化管理,即从管理策略、环境控制、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42例HIV合并肺结核的患者,女1例,其余均为男性,均有咳嗽,发热,年龄21~60岁,平均(38.7±13.5)岁,病程1~19年,平均(7.3±5.1)年,痰菌培养均为(-),期间科室院感防控持续实施规范化管理;另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AIDS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23~58岁,平均(40.2±12.7)岁,病程1~16年,平均(6.9±4.6)年,痰菌培养均为(-),期间院感防控实施常规化管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痰培养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规范化管理方法
1.2.1建立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科与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对科室医护知识技能、患者收治状况、环境设施等维度进行评估分析,建立科室感控管理组织体系。经测评后选拔科室两医两护为感控小组成员,常态培训并履行感控小组成员职责。根据国务院、卫计委等上级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指南,结合院情,完善和修订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消毒隔离方法、治疗护理的操作流程、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职业暴露紧急处理方法等制度流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考核。医院感染管理科每2个月督查,科室感控小组每月自查,解决存在困难,分析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小组共议,改进措施,并及时反馈教育。
1.2.2规范病房布局,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病房设立病员、工作人员双通道,规范管理不交叉;严格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功能明确;保持病房环境良好通风,达到12ACH/h;完善手卫生设施,配备感应式水龙头、干手纸等,不仅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更注重手卫生效果;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安排在病区规定区域病室,并根据涂阳培阳、涂阴培阳、涂阴培阴、CD4值高低等指标分别安置病室,根据病情予患者配备合适口罩,多重耐药菌结核单独住一病房,病室门口醒目标识,提醒非正确防护不随意出入,降低传播风险;施行血液、体液隔离和抗酸杆菌隔离。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消毒半小时,保持空气新鲜;地面、门把手、床旁桌均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每个患者发放盛有消毒液的痰杯;所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物品、生活垃圾用两层黄色医用垃圾袋密封标识,由专人密闭运送至指定医疗废物暂存地;严格执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流程,感控小组指导并检查。
1.2.3加强科室全员的感控知识及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科室利用晨会、业务学习日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及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相关理论、职业防护等知识的学习和提问。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考试成绩与绩效挂钩,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取得执业资格,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工作。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反复对护工、保洁人员职业防护、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等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
1.2.4规范职业安全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的随意性,用制度与流程规范行为,减少不良操作习惯。使每位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采取双向防护,树立安全的防范理念。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N95口罩,在工作中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时戴乳胶手套。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严禁传递,避免回套针帽。锐器避免二次处理,随治疗车备锐器盒,规范安全动作,细化环节。广泛推行使用安全采血针、安全可回缩式留置针,接液中使用无针接头。正确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飞沫、空气隔离,严格消毒,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入院后发放一次性外科口罩,外出检查时佩戴。医生开具的检查单上特殊标记,以便医技科室做好防护。
1.2.5强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相关知识,讲解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时间长,患者害怕面对疾病,表现出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甚至产生绝望和恐惧心理,徐艳等报道了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有效沟通,尊重人格,鼓励其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不良行为,配合治疗及护理,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患者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习惯,不随地吐痰,不直接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以防传染他人,痰菌阳性的患者外出时戴口罩。细心体贴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增加机体抵抗力,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4.眼科院感防控制度 篇四
继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因之一是某些特殊病原体感染肺部,其中就包括血行性肺结核。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阳性的患者为传染源,做好此类病人的医院感染管理,在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应按照呼吸道隔离的要求安排病房,有条件的单居一室;保持室内
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通风每日不少于3次。病室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次,地面擦洗每日2次。患者一般不能外出,如要到其他科室检查时需佩戴口罩。
二、切勿随地吐痰或将痰液咽入胃中。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双层纸巾遮住口鼻,纸巾焚烧处理。痰液要吐入盛有消毒液的带盖痰杯中,痰液要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倒掉;餐具、痰具及洗漱用品每日煮沸10分钟消毒或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咳痰或咯血后要以漱口液或生理盐水漱口。
三、医务人员及其他接触患者时应戴帽子、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穿隔离衣、佩戴护目镜。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四、患者转院或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做好防护。病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被服在烈日下暴晒6小时以上,病房物品及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五、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5.耳鼻喉院感制度 篇五
(1)严格探视、陪护制度,控制人员流动是防止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医院有专门的探视、陪护制度,耳鼻喉科病房要严格遵守,以控制人员流动。(2)加强病房通风换气,合理使用空调,尤其是中央空调,减少病房的漂浮性微粒和微生物的含量,为病员创造一个舒适清洁的环境。(3)加强病区清洁工作的管理,对清洁工人实施严格的岗前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院感和隔离、预防知识,并固定工作时间,搞好病房的清洁卫生。病区各区的清洁用具不能混用,浸泡拖把和抹布,消毒液配制准确,地面湿式打扫,保证病区环境的干净整洁。(4)加强病床的清洁卫生,保持病床的整洁、干净、舒适,每日扫床时做到一床一刷一套,病员出院后认真做好终末消毒处理,病室用空气净化机消毒2 h。严格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处置室的管理
2.1 加强治疗室的消毒管理 治疗室是医护人员每日为患者做治疗、大输液的工作室,其消毒灭菌管理直接关系着病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治疗室应每日定时紫外线照射消毒1h,治疗室桌面每日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培养,监测室内空气菌落数。
2.2 加强换药室的消毒管理 换药室的环境一定要保持清洁,室内按时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1h。在为病员换药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洗手,做到一人一换药包,一用一消毒灭菌,对于切口换药遵循的原则,是先处理清洁切口,再处理污染切口,最后处理特殊感染的切口,处理特殊感染的物品一定要单独消毒、清洗,灭菌。
2.3 加强检查室的消毒管理 在检查室里,为病员作鼻内镜检查、电子纤维镜检查、咽扁桃体检查、间接喉镜检查等,都是医护人员与病员的近距离接触,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戴口罩、帽子、洗手,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严格操作规程,时刻为病员负责。室内每日用空气净化机消毒2 h,检查台的血迹、污物及时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次,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一次。
2.4 加强处置室的消毒管理 处置室的化学消毒剂要求按规定比例配制,浓度精确,不可估计,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对挥发性溶液应定期测量浓度。输液网套、压脉带、湿化瓶、雾化管道用后完全浸泡于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里面,30 min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加强消毒隔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1 护理用具的消毒 体温计做到每个病人一个,每次用后用75%酒精浸泡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不能每个病人一用一消毒,只能用75%酒精擦拭,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分类回收、毁形、焚烧。
3.2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医疗废物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供应室统一发放,使用时要先检查有无破损或过期,并做到一次性使用,用后初步毁形,消毒后交供应室彻底毁形,针头及其他锐器应盛放在耐刺伤防渗漏有明显标志的容器内。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开放置,做到无害化处理。
3.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耳鼻喉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静脉使用的无菌液体开启后不能超过2 h,抗生素应现配现用。操作中应避免在局部有炎症的部位穿刺,长期输液的患者24 h内应更换输液器1次。注意避免被锐器刺伤或刺伤他人。4 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
4.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感染知识培训 重视医护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耳鼻喉科病房管理人员的感染知识培训。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感染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对医护人员分批进行感染知识培训,每年年底进行科室感染知识闭卷考试,使科室职工牢固树立感染意识,严格无菌操作,把控制感染的具体措施变为自觉行动,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2 医护密切配合 医生和护士是医疗实践中的重要角色,二者在加强病房消毒管理中也需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还应起督促检查的作用。例如:治疗班护士对检查室、换药室的管理要严格,必须提前为医生准备好所有的检查、换药物品,同时将医生当日用过的检查、换药物品浸泡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中30 min取出,清洗、晾干、擦净,再高压灭菌。
4.3 增强消毒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 医务人员手部带菌率高,在引起医院的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医务人员应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有足够重视,增强消毒观念,加强个人防护。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耳鼻喉科医护人员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自觉洗手。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黏膜等必须按标准预防进行消毒隔离,被污染物污染后要对手进行消毒,如被锐利器械不慎刺伤时,除要对伤口处理外,还要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
【眼科院感防控制度】推荐阅读:
2024年血液透析室院感防控存在问题08-12
眼科学眼科学基础09-30
眼科06-29
本院眼科护理常规08-11
眼科医院设置标准11-11
眼科护理工作计划10-18
新护士眼科个人总结11-12
眼科高级职称历年试题06-15
眼科护理安全管理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