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

2024-08-04

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精选5篇)

1.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 篇一

小学六年级毕业复习分类练习之

一、修辞手法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4、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5、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

二、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孩子。()

表达效果:

2、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表达效果:

3、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表达效果:

4、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表达效果:

三、写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照样子写句子。

1、春雨像牛毛。():()。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

4、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5、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

2.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 篇二

以下就对小号基本功的训练及方法分别进行论述:

一、嘴唇的练习

小号的吹奏, 嘴型是重要的基础。一定要让嘴唇完全振动, 最好的状况是上下排牙齿成一致平整的状态, 这样嘴唇也才会上下平整, 使其自然振动。嘴唇出力的方向不是往外推, 而是往中央集中, 这样可以让嘴唇厚实饱满, 这样嘴唇就能得到充分的振动, 上下嘴唇的发力必须是一致的、平均的;如果长期的上下嘴唇受力不均, 长期如此就无法感觉出上下唇完全振动的状态。

在练习时, 要不断的聆听自己的声音是否饱满圆润, 不要无意识的练习, 当从第二线s o l往下吹奏时尽可能维持同一嘴型, 反之, 从s o l往上吹奏时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吹低音时, 喉咙会比较开, 当吹奏上行及下行音阶时的方向感觉都是一直往前行, 气息要保持一致, 没有高低音的差别, 气息永远往前行, 要保证气息的通畅;当吹奏第一个音时, 一定要做好准备, 并且吸完气后给足气吹奏, 即使音量小也是一样, 不要因为小声就减少气息量;舌头只是跟着气轻轻带出, 不要用很重的舌头吹奏, 气是最主要的。

二、面部肌肉的练习

许多小号学习者会遇到下意识的脖子用力过大, 引起面部肌肉过于用力, 从而导致耐力降低的问题。如何解决学小号时脖子用力?

每天坚持长音练习, 从低音到高音, 反复几遍, 每次大约1 5分钟, 练习时手臂尽量不要向嘴的方向用力拉, 脖子也放松。主要靠嘴的肌肉张紧度来达到吹奏出准确饱满的音。下嘴唇可以适当压紧, 上嘴唇一定要放松。如此训练只要长期坚持, 就可以解决脖子用力的问题。

三、舌头的练习

在小号的演奏中, 舌头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速度较快的乐曲中更要充分发挥舌头的作用。舌头的运用主要是吐音, 吐音一般有单吐、双吐、和三吐。在练习吐音时要牢记:舌头要靠气息来带动, 在气息通常的情况下舌头才能活动自如。在这一前提下舌头的训练才能有效果。为了使舌头更加轻松灵活, 可以使用一些轻的符号发音。

四、腹肌横膈膜的练习

在吸气和演奏的时候, 体内的气息都必须是通畅的。这有很大一方面是取决于演奏姿势的。我曾看到许多演奏者低着头演奏或者胳膊夹着低头演奏。这些姿势将导致演奏中处于一种喉咙封闭, 气息很浅以及无力的支撑。这些都不利于演奏。

在保持体内气息通畅的方法中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支点”。在演奏的过程中感到气息不畅时可以适当的抬高或降低乐器的喇叭口, 这样会获得更通畅的气息和更清晰的音色。随着演奏更高或更低的音符, 进入号嘴的气息也会有细微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喉咙、气管整齐的接近直线, 就会获得更好的声音。

五、气息控制的练习

在打哈欠时, 口腔自然打开, 哈出的气流带有体温, 用这种方法吹出的气流流速较缓和, 使用这种气流吹奏小号, 嘴唇的振动比较充分, 振动面积大, 发音的泛音就会增多, 其音色柔和、圆润、甜美、感人, 富有包容性。

相反, 让气息快速地离开口腔, 这时, 气流的速度很快, 使用这种气流吹奏小号, 气流通过嘴唇时, 对嘴唇的作用力较大, 嘴唇肌肉使用的力量也多, 嘴唇的振动相对受限制, 振动面积相对小了, 发音的泛音也随之减少, 其发音音色嘹亮、激昂、雄壮、辉煌, 富有震撼力。

小号基本功的练习是能够轻松、准确演奏乐曲的基础, 必须每天都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在练习好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音乐感觉和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 把握各种乐曲的不同风格。能很好的做到这些, 也就达到了练习基本功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启东《阿尔班小号-短号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

[2]朱启东《小号独奏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

[3]卡巴科夫[德]《布尔姆小号练习曲62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

[4]陈锐《T小号考级教程》百花文艺图书出版社2007.9

[5]阿尔班[法]《小号-短号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2

[6]柏林《中央音乐学院小号考级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7]王琉建《小号练习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

[8]陈建华《小号练习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9]天文乐谱基地《科普拉斯60首精选小号练习曲》天文乐谱2007.1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之我见 篇三

问题一:滥用形式——问题都需要探究吗?

案例:《厘米、分米的认识》一课中“1分米=10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宽度是40厘米(师板书40厘米),看到40厘米,同学们想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认为40厘米宽的桌子太窄了,这样书本经常会掉在地上。

生2:40厘米宽的桌子不宽也不窄,刚好。

生3:老师,书本会掉在地上是因为他自己不小心,40厘米的桌子蛮宽的(下面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老师皱皱眉头)。

师:看到40厘米,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了吗?

生4:40厘米比30厘米多10厘米。

生5:40厘米比50厘米少10厘米。

……

这时,老师似乎有些急,阻止了下面举手同学的发言,演示了课件,画面上出现“课桌宽40厘米,也就是4分米,40厘米=4分米”。

分析:“你想对40厘米说些什么?”教师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当时,听课老师都一头雾水,不明白上课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看到了课件上演示“( )厘米=4分米”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教师是想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厘米与分米的关系,也难怪学生揣摩不了老师的心思,说了些不着边际、与教学重点无关的话。这一教学片段引起我的思考:难道新课程背景下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一番吗?像“1分米=10厘米”这种概念性的知识,就算教师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也难以发现,这样的探究有什么意义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老师过高地估计了探究学习的价值,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的思想误区,从而在认识上形成“探究万能论”思想,在实践中走上了凡课必“探”的极端化误区,滥用探究学习的形式,使探究式教学变成了新瓶装旧酒的时髦标签。

对策:探究学习与传授学习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在体验科学探索的同时,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在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的探究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规律和结论。然而,数学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完成,像一些概念、名称、意义等是约定俗成的,这样的知识没有必要让学生去猜测、探究,还是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

上例中,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就不可随意引导学生探究,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知道40厘米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如果学生说不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40厘米也可以说4分米,这样,避免了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问题二:放任自流——探究过程教师如何引导?

案例:《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

师:(通过例题导出算式÷2,从图中观察出结果是)刚才通过图形观察,我们知道了÷2=,那是不是分数除以整数都要通过画图来得出答案呢?你觉得通过计算能得出答案吗?试着算一算,想一想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

教师请学生不断说说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未作任何引导,含糊其词,课堂教学结果是生7的正确解法被绝大部分学生否定。

分析:这节课上得很失败,探究的结果是学生犹如坠入迷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题,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由于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探究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探究任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采取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及时地在学生徘徊迷茫之时进行引导所造成的。

对策:自主探究与有效引导相结合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但是自主绝不等于自己,主动也绝不等于自动。其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潜在距离),所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需要“脚手架”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所需要的“脚手架”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分析、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这样,学生的探究才能确保取得成功,学生的学习也才能确保获得持久的动力。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探究时出现了非理性的思考,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调控、拨转方向,终止学生错误的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索。

上例中前面四位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可进行评析,引导学生得出三种计算方法:①把分数化成小数;②把分子除以整数;③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哪种方法最好,出示÷2、÷5、÷7这三道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通过探究,一定会发现方法①和方法②只适用于一些较特殊的算式,而方法③适用于任何算式,这样的探究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问题三:按部就班——探究价值如何体现?

案例:《年、月、日》探究“一个月有多少天?”教学片段

揭示课题后,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让学生去观察年历卡,说一说一年有几个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找出31天的月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找出30天的月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看看2月份的天数,哪些是29天,哪些是28天?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依稀可以看出“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影子,教师把要探究的内容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骤,每一步包括内容很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执行老师命令的操作员,教师已给他们指明了唯一的方向,再差的学生也能按图索骥,找到教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他们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吗?

对策:知识探究与能力发展相结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各有各的方法、思路,教师无法代替所有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思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价值才能体现,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在上例中,教师可改变这种“问+答”的师生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探究前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然后布置学生观察手中年历卡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出规律。

4.初三作文练习之母校记忆 篇四

©WanGol Mars

岁月如梭,时光如流,转瞬间便将与母校告别。对于母校,我难以忘怀;对于母校,我难说再见。

依稀望见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汗的情景。只见转身、跳起,篮球逃离双手的束缚,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入框中;又是一道弧线,伴着一声“啊呀”,球重重地砸在板上,弹开,飞得好远好远„„

依稀闻到了春天“野芳”的幽香。只见同学们面对黑板上的数学题一筹莫展,此时,窗外吹进一阵微风,夹带着那股新生植物淡淡的清香,心旷神怡,使人神清气爽,欣然提笔,写下解题过程。

依稀听到了那悠扬的下课铃声。只听“金哥哥”眯着小眼说道:“好,下课了。”课间的教室还是那么的安静,有“反刍”上课内容的、自顾自写作业的、凑在一起讨论题目的,我们为着各自的理想,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说,这些校园的点滴回忆只能算作是绚丽的糖纸,那么正真称得上是糖果的,就属于陪我们走过初中生涯的老师们了——刚哥、小迪姐、金哥哥„„

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如轻烟般却又吹不散的同窗谊、师生情。在我意识里,“母校”二字不单单指教学楼的一砖一瓦、也不单单指操场旁的一草一木,而更应该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会在他人伤心的时候送上安慰,每个人都会在他人失落的时候给予鼓励,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的快乐、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

5.小学数学练习之我见 篇五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87-01

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对教师提出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时,也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学中,以小组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全体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改变传统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作用,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为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研究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科学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意识,奠定合作基础

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必须要有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这个小组组成需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要做到科学合理,优秀和后进合理搭配。小组的组建要以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人数一般在5左右为佳,人数过少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人数过多不能确保全体小组成员都能参与,从而挫伤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分确保小组内成员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要指导各个小组根据成员的情况进行具体分工,学习的每个阶段,每个人该干些什么,明确哪个作为小组的负责人,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尽量做到轮流负责,,角色互换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同学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让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提高。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积极动脑,专心思考,积极发言,让学生身在课堂,心也在课堂,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善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想法,与组内其他成员主动交流,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帮助其他有困难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具体可以采取双人互说、4人互说、分组比赛等形式进行。比如,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后,可以让组内的成员两两一对,相互说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互当观众,通过这样的训练,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前后两桌的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明确探究要求,促进学生思考

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实施的重点。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讨论就能回答,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问题过于困难,学生根本无法解答,这样只能挫伤各个合作小组的积极性,完全没有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目的。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各类问题,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问题不要过于死板,答案总是唯一,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允许多个答案。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野外郊游,每个学生可以随身携带25元的食品,超市中的食品价格如下:矿泉水1元、橙汁4元、面包4元、饼干3元、牛奶5元……如果请各个小组帮助设计一份交流食物购买方案,你们将如何设计,可以提供几份方案供大家选择。这样的问题,做起来不难,但要合理完成方案,并完成多个方案,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充分研究讨论,共同探索思考,强化合作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给予小组讨论充足、合理的时间。时间太少,学生还没思考或是刚开始思考就结束了,这样根本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要保证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时间太多,学生经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后,要么能够得出问题答案,要么无法解决问题,无论哪种情况,时间给得太多也是浪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做到充分而不过分。比如,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变换新图形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其面积。这个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拼一拼、算一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圆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再找了拼成图形与原图形的各边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有了具体的印象后,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巩固学生记忆,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也能进一步提升合作的水平和效果。

四、集体互动交流,合理评价小结,激发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还需要一个全班集体互动交流,学生合理评价,教师课内小结的环节,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始有终,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步继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集体交流互动的目的是让小组交流其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小组内分工原则和办法,另外的小组给予评价,让各个小组在交流与评价中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为下一次的合作学习的改进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还要结合小组学习情况,给予科学、合理、全面的小结,给予学生鼓励,对小组内存在的问题客观指出,共同分析原因,帮助小组共同提高,让学生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宁林宝.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上一篇:班风班训班规下一篇:社会流行励志的好句子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