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精选11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篇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篇二
一、借鉴国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经验
在国外,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大重要主体是政府及民间组织。其中, 政府是主体, 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导向、扶持作用, 主要表现为资金和政策两方面的扶持;民间组织主要是负责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例如, 韩国于1962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 1976年通过了《民俗保护法案》, 为本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设立专项补贴, 并将其衍生出的活动和产品加以推广, 提高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法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法国的文化部承担, 其下属的历史纪念物基金会、文化艺术遗产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具体负责实施这项工作。英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机构是文化、媒体与运动部, 但英格兰遗产和英格兰皇家历史遗迹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日本政府曾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 每年投入巨资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英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 其基本活动方式是招收会员和志愿者、筹募资金、宣传协会宗旨和思想、定期组织会员活动等, 较大的组织还会设立奖金进行相关培训和鼓励个人保护行为, 提供相应咨询服务, 出版自己的书籍和电子期刊等。
二、依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探讨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
民间组织是传统文化延续所依赖的主体之一, 在开发保护传统文化中作用不可磨灭。与国外的此项保护工作相比, 我国在规模、数量和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处于不足的态势, 仅仅在某些特定地域内, 拥有规模小、职能单一的开发与保护协会, 对整个保护工作来说, 可谓杯水车薪。而且我国的民间组织在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也与国外无法比及, 水平居下。尤其是在当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 我国主要强调以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实施。例如在文章开头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 突出政府部门的保护职能, 并将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确定为各级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政府部门的保护职能是: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组织、开展调查, 确定传统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
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其它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 用以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鼓励、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并且开发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从这个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 与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模式, 以政府为主, 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发参与, 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而这种扶持以何种方式出现, 法规没有明确表述, 这就使得具体落实时, 出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 非物质文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我国应采取将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政策,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和发展。例如, 可以以旅游开发为背景, 将开发商或经营户纳入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系统中, 并将其作为保护开发的主体, 与政府、民间组织同等地位。而当前,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商业组织, 商业组织主要利用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具体开发的形式有:展示、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游客参与体验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产品等等。旅游项目的运营模式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 公司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接待任务分散给农户执行, 旅游公司和农户按照协议约定分享经营收入。这种形式, 容易出现两种效果:对于有较好市场效益的传统文化遗产, 主体会竭尽全力挤入保护行列;而那些市场效益不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 则不闻不问。这种简单化、利益化的开发, 不仅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反而会使开发主体为追求短期效益而过度开发, 可谓得不偿失。
综上, 保护开发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 政府、组织及个人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使这项工作开展的更好, 笔者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主体的联合机制:政府为主体, 商业组织、社区为协作组织, 多渠道、多途径并举。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大重要主体是政府及民间组织。与国外的此项保护工作相比, 我国在规模、数量和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处于不足的态势。因此, 借鉴国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经验,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是成功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证。本文通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指出中国应建立以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为基础的多重主体合作机制, 并将其衍生出的活动和产品加以推广, 提高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发,保护,主体
参考文献
[1]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族民族研究, 2009 (6) .
[2]党红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三
关键词:莲湘;继承发扬;价值;风格
如皋如歌,常来长寿,如皋坐落于长江以北,属于苏北一带。其文化渊源,孕育的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如安定先生胡老先生,名满九州的词赋大家王观,家喻户晓的戏剧大师李渔,一代名将吕岱,清节自励的封疆大使戴连奎。途经此地的墨客文人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在这以长寿闻名中外的城市,各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生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种类繁多,且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风格最独异的就属如皋“莲湘”了。“莲湘”是如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起源于清朝。据说是起源于古时一个名叫“莲湘”的女子。虽只是个传说,无从考证,但其内容却令人不禁唏嘘。美貌的农家女莲湘因为贫穷被卖给了富人家为奴为婢。富人见色起意,强纳莲湘为妾。莲湘受尽了委屈终还是为富人生下一子,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其悲惨的命运,被赶出府门。若干年后,莲湘的孩子科举及第,却不知其生母流落街头。隆冬季节,莲湘衣衫褴褛,手持一根嵌着铜钱的竹竿,边敲边唱,其声如泣如诉,呼失子之痛,号饥寒之苦,闻者无不泪沾衣襟。后人同情莲湘,便创下这独树一帜的莲湘舞。
莲湘舞属于花鼓舞,其发展前期打为辅,唱为主,可以有戏子“旦”“末”角进行演绎,表演形式多样,也可以在花鼓中演绎,后期发展方向多元,吸收了腰鼓,秧歌,京剧等技巧动作,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民族舞,且适应于群体,流传甚广。
莲湘舞的演奏形式是朴素的,不需华服的烘衬,也不需名贵的乐器,它运用的器材是将竹竿去除两头,中间系上铜钱,以彩色丝绸作为舞具,舞者挥动竹签打击地面进行节奏敲击,通过眼、手和脚的节奏配合进行演绎。舞者多以爽棍结合,声势浩大,唱曲声音越大,舞姿越加酣畅,到达一定境界时,闻者见者无不被这气氛感染,更有甚者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虽手中无舞具仍跟紧节奏,进行哼唱。这就是莲湘舞的独特之处,它身为民族舞,不需要过于精湛的舞蹈技巧,也不分男女老少,它亲民却又不落俗套。跟如皋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马夫相比,它适用广泛,不局限,它大气,不挑人。身为一个吉庆的民族舞,“莲湘”充分体现了如皋和谐的民间风情,活泼却不失大气,亲民却不沾俗粉,简易却内涵深远。身为如皋的子女,无不为此自豪。
岁月悠悠,如皋的子女是不忘历史的。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这个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古老质朴的莲湘舞也带现代的皋人融入了源远的历史。皋人从中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他们庆祝时随性跳莲湘,跳的是一种乐观豁然的民风民情,不仅娱乐了自己,放松了心情,同时也将对莲湘的继承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点上,皋人是积极的,他们在岁月中进步,也在岁月的流淌中见证着莲湘的发展。据记载,如皋县城二次解放后,如皋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杨冰等人在原有莲湘舞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兴的快板、对打、朗诵、快板等形式,对双棒动作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在全校组织了近百人的莲湘队伍,这对当时的如皋城是有撼动的。在这个古老的县城里,对文化的渴求,对艺术的崇拜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皋人都希望看见自己本土的文化得以发展,让世人得以铭记。铭记下这片滋养皋人的乡土。可想而知,当时的莲湘发展是一个飞跃,打莲者手捧双棒,载歌载舞,莲湘在如皋,成为了一个必不可缺的吉庆文化风俗,饮誉大江南北。
如皋莲湘舞名扬四方,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7年11月被列入如皋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它既具有北方的粗狂,又有南方的柔美;既具有丰富的舞蹈语言,又蕴含丰富的民族风俗。表演灵活,易教易学,便于传播。根据80年代的记载,莲湘舞在各类庆祝、游行活动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莲湘舞蹈形式。当时有著名的“土改大莲湘”、“抗美援朝大莲湖”等,莲湘舞,被恰当得融入到时政的宣传,影响可想而知。何谓价值,价值是事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莲湘舞的价值已不仅仅存在于其深刻的舞蹈内涵及其独树一帜的舞蹈品格,更存在于其承載了皋城的涓涓历史长流,它对当时皋城的时政有了文艺方面的积极推动。推动了当时时政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莲湘舞本身的发展,它的舞蹈语言开始多元化,内涵也更为深远,更具有历史价值。不光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素养,又融入了新兴时代的新兴元素。打莲湘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皋城急切需求的,同时也是值得皋城全体人民所铭记的。
历史悠久,文化如涓涓细流,或实为物,或虚及气,都是值得后人用一生去铭记的。不谈承载发扬,起码多了一份对悠远文化的尊敬之意。莲湘,打莲湘,唱莲湘,莲湘的传说,莲湘的诞生,莲湘的发展无不见证着皋城的历史的推进。爱莲湘,敬莲湘,敬这个未被家乡遗忘的文化遗产,敬这个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独特民族舞。它引领了皋城的文化传扬,诠释了皋城人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其别样的情怀。值得深思,同时也值得铭刻于心。
参考文献:
[1]如皋资讯网之百科如皋.
[2]如皋县志.
[3]如皋文化志.
[4]中国民族舞舞蹈集成【江苏卷】.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篇四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5.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五
罗燕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
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文章着重论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提出对水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对策。使水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永续发展.关键词:扶贫;水族;保护传承
水族有近4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福泉市,黔东南州的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剑河县,广西的南丹县,云南的富源县等地区。
一、水族文化资源
1、水族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族口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宗教、历法、民俗、生产技术等。
水族口头文化通过民间口耳相传,世代沿袭,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繁多,以神话、歌谣、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民间。
⑴、神话。水族的神话格调高昂,思想健康、气魄宏伟,具有激发和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构思巧妙、幻想新奇,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水族的社会发展和每一个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低级经济基础和贫乏的知识,决定了水族先民认识世界的水平,从而才以他们奇丽的幻想创作了极为丰富的神话。按其内容可分为:开天地类,如《开天地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等;人类起源类,如《人类起源》、《牙仙造人》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神话中了解到水族先民为了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以及人类自身演变的情形。
⑵、歌谣。水族的歌谣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等。按内容分为古歌如《人龙雷虎争天下》、迁徙歌如《在西雅,上广东》、生产歌如《造房歌》、风俗歌如《端节歌》、苦歌如《苦难歌》、酒歌、丧葬歌、婚嫁歌、情歌等等,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言语简练、风格刚健清新,所反映的内容充满了劳动的美、斗争的美和情感的美,渗透在水族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具有民族凝聚功能、历史功能、寄托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功能等多种功能和研究价值。
⑶、传说和故事。水族的传说和故事的产生是继承了神话流传的影响,随着现实生活视野的逐步扩大,而逐渐产生和不断丰富。水族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题材广泛。从内容上可分为迁徙如《燃火》、风物如《温泉的传说》、爱情如《韦光与石仙》、善恶如《石马宝》、抗暴起义如《简大王的故事》、机智人物《金贵的故事》、动植物如《满懂满》、物产《漆树的来历》等方面至今尚在水族人民生活中流传,由于它是在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从人们的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⑷、童话和寓言。水族童话是对儿童进行人生启蒙教育形象化的教科书深为水族人民所需要和喜爱,因而世代相传,久经不衰。水族童话的内容是扬善怨恶,赞扬勤劳、忠厚、善良的美德,批判贪婪、狡诈、恶狠的恶行。具有代表性的有《包谷姑娘》、《葡萄姑娘》、《兄妹斗虎》等。
水族寓言以教诲为主要目的,含有较深刻的意义,大体可分为道德性寓言和哲理性寓言,道德性寓言从各方面反映了水族人民长期纯朴的道德和真诚、谦逊、无私、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如《乌鸦和老蛇》、《蜘蛛网和蚊子》等。哲理性寓言揭示事物的规律,含有一定的哲理,知识性强,能启人以思,晓人以理。如《石匠和木匠》、《脚和眼睛》、《鹌鹑和老鼠》等。
无论是水族童话还是寓言,都是水族人民对积累生活、生产经验的一种总结。是水族人民智慧的一种结晶,是非常珍贵的财富。水族口头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全面纪录了水族历史根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揭示了水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征。
2、水书
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均为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它源于洛书、周易。2006年被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其象形原理亦与甲骨文相似。行文体例,先注年月日时方,下注兆象及说明,犹甲骨文先注占卜时间,下注贞兆。又有许多表达宗教内容的文字,有些字近似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水书)
水书是水族先民用以记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历法、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的抢救、征集、整理,对进一步研究水族古代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天文、历法、语言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解读人类发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水书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显示了水族先民的天文知识水准,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民俗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水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社会生活价值,更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
水书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目前我国稀有的、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应用至今的古老文字。水书不仅仅在水族社会应用,水族聚居区周围的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相信水书、认可水书、应用水书。水书就其应用范围来说,是开放型的,可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水书结构较为丰富,可分为
1、象形字。
2、指示字。
3、会意字。
4、假借字。
5、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水书是我们今天推断文字历史的重要依据。
3、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2006年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马尾绣)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马尾绣、平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水族姑娘用这种手法绣出来的花纹图案有很强的浮雕美。刺绣手法与西周时期辫子骨刺绣填彩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征都是以流动曲线组成的对称图纹,似花非花、似蔓非蔓、象波涛滚滚、如行云,似流水,叫人瞩之神往,似乎让人进入一个完全抽象的空间和另外一个神奇的远古世界。水族通过这种传统的刺绣得到不断的传承、补充和发展。
4、庆典活动——端节 卯节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006年也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端。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独山县、荔波县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端节的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如都匀市奉合、阳河等地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过第二个亥日;恒丰,三洞地区过第三四个亥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敲铜鼓)
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大叶韭菜、广菜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相传,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往北迁徙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这食物充饥来到黔南落户,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祭祖)
端节清晨,水族村民在长老指挥下敲起了神圣的铜鼓,大家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人寿年丰,然后随着铜鼓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语:干杯!干杯!)的欢呼声中干杯,一边吃些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也不敢冷落他们。赛马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跑马之前也要举行--个简便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当夜幕降临,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人们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芦笙悠悠,情意绵绵,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幽坐在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池塘边;他们无所顾忌,纵情歌唱,相互倾吐衷肠。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过卯节的这些村寨把水历九月或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作为新年节日,叫做“借卯”,意为“吃卯”。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
赛马
二、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1、物质文化
⑴水族村寨大多数是依山傍水而立,人们居住“干栏”式房屋,这些村寨需要进一步维修并培植环境。⑵与水族衣着有关的水族刺绣、剪纸与印染艺术是水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水族的石雕、木雕、工艺美术及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的商品价值的潜在力也是不可忽视。铜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功能也是急待开发的问题之一。
⑷水族的饮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开发使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才能改善水族地区的同胞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2、精神文化 水族的水书、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它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通过研究使之变成文字的表达,图画的宣传,艺术象征的表演,最终达到物化和商品化,其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的自我意识,其次才是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产品商品化,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3、观念文化
水族人民的观念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原始宗教的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的。通过民族文化、商品经济的交流,使世人从中了解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扶贫开发使民族文化商品走出村寨、走出国门。
三、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要实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与水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扶贫开发工作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一个新的突破。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扶贫的重点,投入一定的资金抢救、保护频临失传的民族古籍,扶持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译、出版。扶持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突破。贫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只有消除贫困,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才能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要在统筹发展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扶贫开发部门应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作出新的贡献,扶贫开发要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人文、地理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的开发,发挥少数民族特色,形成特色产业,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增强生机与活力,迅速发展起来,持续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依据。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同样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宗旨,把握全局,因地制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使少数民族地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部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扶贫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机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加大投入,扶贫工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获得生机。否则,还没等到国家投入的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是人亡艺绝了。获得传承的生机根本出路在哪里?还是在于要让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获得社会对其内在价值的认定,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知。当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缺失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感到扼腕惋惜、感到千金难求的时候,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真正获得传承下去的强大动力和内在生机,才具备了传承下去的根本条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不同,传承条件也不相同,要针对各自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不同的扶贫开发对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道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扶贫开发之路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正确理解传承,建立科学有效扶贫开发机制,对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很多的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保护任务,迫在眉睫的保护重点将是如何扶贫和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本质不在“物”与“非物”,而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人,保护好他们,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保护的责任和权利交给传承者,交给传承的群体或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肯定会产生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应该先让传承者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有规律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重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特殊保护。
目前对传承做法各有不同,主要有:(1)只认可传统的传承,否认其他的一切传承。(2)坚持自然传承。所谓自然传承,就是民间父子师徒传承。但实际上,经过社会的变迁,大部分自然传承的条件已经消失了。(3)当今世界已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了,归入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的归宿。(4)办班传承,进入学校传承是许多人的观点,如民族文化进课堂等。(5)扶贫开发传承,这是靠扶贫工作部门的资助开展传承的做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项长期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重视、参与、支持,传承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扶贫开发行动计划,我们水族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水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扶贫开发将会促进水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水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都有独特的特点,把民族文化保护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人文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建设并举、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注重保持其独有的民居、民俗和民族风情、科学搞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好民族村寨、改善水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相互结合,利用扶贫开发方式,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变水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推进水族地区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遗产、对外开放、走向小康的目标。在扶贫开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要加强对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扶贫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现代文明水平。要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扶贫工作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出版、语言文字、报刊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承载点,也是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效结合点。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重要特色的旅游的快速发展,不断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珍贵价值的认识,极大促进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界、各方面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相较于政府传统的倡导、投入和扶持而言,这种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更加持久、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1、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
2、贵州民族出版社:《水族简史》
3、三都县:《水族源流考》
4、贵州省水家学会:《水家学研究》
5、上海文艺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选》
6、贵州人民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
7、三都县:《石马宝》
6.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篇六
下午上课以后,我们满怀期待的来到会议室,等待老师的到来。过了一会,老师走了进来,对我们说“同学们,我是教你们做香包的王老师”。王老师三四十岁的样子,长得十分和蔼可亲,,我们都特别喜欢她,王老师和蔼的对我们说:“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方形布头,然后对折成三角形,然后用针和线从右下角从下往上缝到上面那个角,再从上面那个角缝到离左下角三公分的地方,再把缝好的布反过面来,从这个角往里装棉花和香料,最后把这个口缝好,就做成了。如果有挂饰的,比如小铃铛之类的会更加好看的,下面就开始动手吧!”
我们开始按照老师说得做了起来,但是到缝的时候我才发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一直缝不好,只好向同学请教,他耐心的教了我很多遍,但我还是学不会,我很着急,有点想放弃,我突然想到了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于是我想:“我一定要坚持!”于是我就又认真的反复练习,终于在同学们都快做好的时候我才缝完,这才松了口气。
看着我那虽然缝的破破烂烂。上面有着无数针孔的香包,但是我还是开心的笑了,因为这个香包凝结了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啊!
7.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篇七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公约》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为了便于了解和实际应用,我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这样三种形态是不是便于掌握些:第一种,是相对独立的、 非物质属性的,如传说、故事、语言等;第二种,是必须依附于物质属性的,如工具、实物、工艺品、文化场所等:第三种,是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相互结合作用的,如表演, 不仅需要词曲唱腔音乐等,还需要服饰、道具等,再如手工艺技能,不仅需要软性的知识,也需要硬性的工具和生产过程。
二、视角视野的交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学科交叉的情况,但我们又要避免交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以文化部门为主的,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很多东西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庑殿顶”、 “飞檐”、“斗拱”、和上面的“chi吻”、“五脊六兽” 以及“琉璃瓦”的颜色,还有“门钉”、和门环上的“淑图” 等,不仅都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建筑等级,还包含许多神话故事与传说,表达着中华民族向往平安吉祥,人尽其才, 物尽所用的人文理念。这些古建筑上所附加的内容,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但是,它是依附在有形的中国古典式建筑之上的。
因此,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通盘考量, 把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这两个方面,都要纳入我们工作视野之中。以此为例,就需要把中国古典式建筑,从设计,到建材, 到施工等技术问题进行每个细节的记录,以达到能够复制再现的水平。这样,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就会出现。对超出了文化部门能力与专业范围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做好配合与协调。
三、“硬件软”和“软件硬”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人或物,我们估且叫做“硬件”。
那么,“硬件”怎么“软”呢?那就是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过程中艺术或技术的精确标准,要通过软件既文字、图像、声音等科技手段详细记录下来,即使在遥远的将来,这一硬件没有了,我们根据保存这些资料的软件,也能进行复制和再现。这就是“硬件软”。
比如,对赫哲族鱼皮服饰这一遗产,实物可以收藏保存;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它来源于哪一条江哪一种鱼,以及鱼皮如何扒下来,鱼皮又是如何制成皮革,怎么缝制和用什么样的线和材料,怎样镶嵌花边等等。对这些都要有详细的交代。 把“硬件”做“软”,这才是给后代和人类留下一个完整的硬件。这样 “硬件”放进“软件”系统保存,人类才可以世世代代认识它和再现它。
同样,对萨满教所用腰铃和单鼓等遗产,不仅要有腰铃和单鼓实物,还要有腰铃和单鼓所用材料、工艺和制作过程的交代和演示。如此等等。
利用电子、文字、声像等软件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专业性分类、记录和整理,我们估且叫做“软件”。
所谓硬,就是说对某一具体遗产的整理中,要对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有要记载到位和准确;同时对其物质性的一面,如所用工艺、材料等,也要有详细精确的记载。只有软件把某一项遗产中的“软”、“硬”两方面, 都做出标准化专业化记录,这就是过硬的软件,即为“软件硬”。
四、价值标准认定
文化遗产应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三方面价值。
历史价值主要是指:某一项遗产形成产生的年代,地点及其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包括形成的过程以及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科学价值主要是指:某项遗产在相关学科或专业中的学术地位、参考价值和考古价值与研究价值等。
艺术价值主要是指:某项遗产的艺术成就艺术特点特色等。
因此,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整理中,要注意对这三方面价值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记述。
我认为,这三个价值基本通用于所有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整理规则。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在此建议制作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立项填报表》,在这个 “填报表”里,可将项目名称、形成时间、形成地区、现存地区、不同区域的代表人物及风格特点流派、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资料存档级别等内容填写进去。然后, 以这个“填报表”作为审批的依据,对不同地方的同类项目, 加以对比综合取舍,以确定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地区组织“工程”实施,或另有其他地区配合实施。
一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就应有“质”和“量”的终极目标管理,以确保工作有效完成。对此,可制作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程审核表》。在这个“审核表”中填写: 项目名称、产生形成时间地区、现存地区及代表人物及风格特点流派、历史及传承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艺术价值报告、 审核意见、资料存档级别等内容。
当然,上述设计,只是我一人之见,不尽完善,或有偏颇,在此权作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大家讨论拿出更好意见, 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科学规范有效。因为,无论哪一项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和全人类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它凝结着人类情感与思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元素结晶,是我们人类更好走向未来最深的根基!
8.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篇八
环顾那些曾经举办过奥运的城市,我们不难发现在奥运结束之后,伴随产生的奥运场馆、奥运村、奥运博物馆等都成为了许多游人光顾的地方。从申办奥运成功到成功举办一次奥运,需要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关奥运的东西太多,奥运城市名片、奥运徽章、奥运吉祥物、奥运场馆、奥运纪念物……仅一座奥运博物馆无法将所有的这些与奥运有关的事物容纳其中。所以,我们现在将与奥运有关的一切都归入到“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来,其中包括我们的奥运理念“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奥运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一个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将一个国家人民(更小的来说是奥运城市)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向前推动一大步。
奥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我们旅游更为看重的“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的奥运城市北京、上海、香港、秦皇岛、青岛、沈阳都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如何将奥运的元素结合到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上,是每一个奥运旅游城市都应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奥运城市,十多天的奥运比赛里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将获得很多收益。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奥运前和奥运中的努力,我们希望奥运将成为每一座奥运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奥运精神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9.“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 篇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晶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1.C(C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求各个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2.B(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3.B(A原文没提到这一点,C原文只说是更有价值并不代表更值得保护。D并不是所有社会传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xx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xx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难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民间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这正是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用巨额的时间白银换来的,用我们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着消失。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联系。
——选自《承传活态文化》
5.下列对“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该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该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6.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变化。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强势文化对后者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化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5.C(题干为“对于许多民族”,C项误解为“每个民族”,以偏概全)
6.A(各种传统文化中既包含非物质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
7.D(根据3、4段文意可得A不是原因是条件,B是实质,C是文化消亡流变的原因)
8.C(A错在“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与元化的趋势”,B错在“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强势文化对后者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D错在“定能免于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沉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一种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一种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都能弹奏古琴。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1.C
2.B
10.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篇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不够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等。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的特点,所以造成了对它的保护的艰难性。有资料显示:每一分钟就有可能有一首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消失。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非遗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只剩28个了,也就是说,有24个有着悠久历史、众多剧目、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在短短的20年里永远地消失了。
我们山东青岛胶南市虽然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过去没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持续抓好。比如上世纪80年代文化馆曾组织有关人员对茂腔、藏马大鼓、宝山地秧歌等进行了采集和整理,但没有注意组织老艺人传授技艺,因此,这些艺术门类也就没有规模性的发展,一些老艺人已相继去世,还没有去世的年事已高,有能力传授的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已迫在眉睫。
胶南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有千古名胜琅琊台、大珠山、小珠山、灵山岛、石门寺、齐长城等等,也有很多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和传说。比如胶南手绘年画、胶南剪纸、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就享誉中外。上世纪80年代年画和剪纸就曾到南美的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等地展出,大珠山的传说、琅琊台传说、徐福传说、藏马山的传说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琅琊酒酿酒工艺、藏南手工编织技艺、灵山岛祭海、王戈庄大集也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胶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年画和剪纸的发展,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抓年画和剪纸培训,为年画和剪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5年首届中国·琅琊旅游文化周的举办提升了胶南的城市形象,扩大了胶南年画和剪纸在全国的影响。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胶南年画和剪纸一定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出自广大的农村,在农民中间。因此,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也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近年来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就是农村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淳朴的民间文化的回归,所以,保护民间习俗对民间文化价值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更是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群文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文化馆到底应如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工作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第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要保证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和人员。第二,突出特色,搞好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类培训班,对胶南而言,特别要重视年画和剪纸、泊里红席的创作和培训。第三,注意挖掘,及时整理。第四,重视人才,加强传授。对在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现的老艺人,要进行关心和保护,并及时地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向老艺人学习,让他们传授技艺,避免让技艺失传。第五,重点培养,以点带面。也就是重点培养骨干人员和试点村镇,以实现带动全社会的目的。第六,注意展示,取长补短。将培训或传授的成果经常性地进行展览或展示,实现加强交流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的目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将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世代永葆。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篇十一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客体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
从哲学角度来说, 保护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 对客体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人就称之为保护主体。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将人类作为保护主体, 将自然的、天然的物体作为保护客体, 由这两者构成最基本的主客体关系。人类作为保护主体的重要原因是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强烈的意识概念, 能够对保护客体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实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 人类需要借助范畴和概念的作用, 将主体进行清晰的分辨, 将其上升到能动主体, 将非主体升华成被动的保护客体, 进而通过概念作用, 形成特征明显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 人们能够在主观世界的引导下, 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遵守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传统的少林功夫,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少林功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作为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少林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社会和政府的保护。少林功夫最初是由少林寺内的僧人修炼的, 属于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只有僧人才是少林功夫的继承者、保护者, 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少林寺以及少林功夫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 少林僧人为了保护它也进行了激烈的搏斗, 就比如说在文革时期, 僧人采用转移、埋藏等方式, 保留佛教经世流传的宝典、武功秘籍等。再加上新时期的发展, 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依旧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世人采取新的措施加以保护。
首先要求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利用行政力量和法律效应防止出现“少林功夫”侵权现象, 如2000年, 中华人民工作国宗教事务局向多家媒体公开说明:任何盗用嵩山少林寺名称的少林功夫表演, 都属于侵权行为;为了进一步保障少林寺以及少林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003年登封市政府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规定, 将少林寺景区内部的不合法建筑和不协调建筑进行拆迁。其次少林寺自身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少林文化, 如成立武僧团、出版少林功夫典籍, 建立学校培养武术人才, 积极参加国际武术文化交流, 努力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少林寺这则例子中, 能够鲜明的发现, 社会各界都投入到少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 政府、社会、高校、国际等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这是促使少林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途径。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客体
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 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再现。历史呈现的方式的丰富多样的、而历史文献大多是以文献形式存在发展的, 后期人们对历史资料的认识大多融入了很多个人意识, 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社会风气等的影响, 同时社会信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风俗, 例如:国内云南大理的白族, 作为国内众多民族之一, 白族的存在和发展通过一种十分特别的方式——“绕三灵”, 这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文明以及稻作习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风俗, “绕三灵”以娱乐族人、娱乐众神为目的, 通过歌曲、舞蹈、祭祀等形式, 记录民族发展历史、宗教进程、民俗形成、艺术积淀商贸活动等众多的传统民间活动, 反映的本民族本土信仰、人际构成和真实的生活场景, 是白族文化传承的核心。“绕三灵”的存在从另一方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作用, 即记录信息, 弥补了历史空白, 使历史更加切合实际和真实的生活。
再如一些神话故事、民间歌谣等都以特殊的形式记录着社会发展的某些信息, 用口头相传的形式, 对历史信息进行记录、继承, 知道文字的诞生, 出现一些史官, 才开始用文字形式对历史进行记载, 才使后人对古代有全面的了解。
其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身份的象征;存在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受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的深入分析, 其中克莱尔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黑格尔认为存在只是人类理念上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感知;例如国内传统的24节气的存在,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 总结出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 并借此作为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标准, 古代劳动人民用这种方式将个体和自然联系起来, 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指导生活的重要作用。
最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综合, 包括一切能够记录历史、收集信息的载体, 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创造离不开传统的支持, 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脱离的, 而有着万千关联, 人们如果无法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作用, 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法正确认识社会, 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定义新事物。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责任细化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框架
第一,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开以来, 政府在其中一直扮演着主导作用, 从国际上来看, 国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交流, 努力将国内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在国内, 国内政府也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 设置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 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监督, 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社会范围内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使社会大众也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近几年来, 国内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这并不是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再也没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依旧面临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国内在宣传传统文化时, 面临着“将什么样的文化传播出去”、“如何使世界更了解中国”、“使世界了解到什么样的中国”这些问题都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 并做好宣传保护工作。
第二, 社会各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推崇, 对新文化的崇拜, 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遇到很大困难, 同时也更加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遇到的一大挑战和机遇。其中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活动中, 社会组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 企业也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综合社会各界认识的力量, 共同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建设。
在这个过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实际行动中存在很大盲目性, 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有很多不足和误区, 甚至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质疑, 民众很可能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激动的叫好, 却不了解为什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社会组织机构或者政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第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法律是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对一切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 近几年来, 国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法律越来越完善, 其成就也是备受瞩目的, 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 国内政府还考虑到了国内多民族共荣的现状, 对不同的传统文化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保护, 体现了国内多民族统一、共和的特征, 并在逐渐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责目标
首先,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要凸显出高效性和针对性;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政府自身的文化职能以及社会管理职能, 在正常工作中, 政府有责任履行自身的文化职能, 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 对社会行为进行严格管理。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加强民族融合、实现繁荣昌盛, 而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自觉性。特别是针对基层政府来讲, 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展开针对性、高效性措施,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深入人心。
其次, 提高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是某种文化概念和文化活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 建立起自觉保护道路势在必行。反过来讲, 要想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就必须使群众切身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及其对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 提高资金投入的规范性和目的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少不了资金的支持, 而资金投入的规范性和目的性直接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效率, 换句话说资金是保护工作的核心, 没有资金的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寸步难行, 如:景区得不到有效建设和保护、传承者无法正常接替传承工作、存档等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等等。而做好资金安排工作, 第一步要从数量上进行合理安排, 做到主次分明, 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保护措施;第二步要促使资金来源多样化发展, 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拓宽资金渠道是确保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例如依托基金会以及金融项目等等;第三步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保护概念,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利于明确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在保护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有利于明确问题意识, 建立健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有利于使全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应该是文化形式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艺术, 而并非单纯的物质载体。该文在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 对保护主体的责任目标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客体,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建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 [J].美与时代:下, 2013 (3) :29-34.
[2]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途径[J].文化学刊, 2012 (5) :117-122.
[3]侯洪澜, 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J].社科纵横, 2012 (8) :129-130.
[4]陈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浙江经验[J].文化遗产.2012 (3) :2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推荐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10-09
文化遗产知识竞赛10-19
故宫文化遗产作文11-20
南非八大世界文化遗产06-22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11-05
文化遗产日宣传口号12-04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片10-09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1-27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07-1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