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的收获

2024-07-11

地理课的收获(11篇)

1.地理课的收获 篇一

今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疫情的侵犯——蔓延——控制,至此,我们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得知假期延长,我的心情不是高兴,反而有点郁闷,宅在家里太久了,有点想念老师,想念同学,甚至想念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木棉树。

“停课不停学”,老师通知我们可以宅家上网课。网课,这是个新名词,也是一次新鲜的尝试,让我兴奋不已。

我第一天接触网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手机屏幕比较小,眼睛看久了很费劲。妈妈为了不影响我的视力,第二天急忙从舅舅家借来一台电脑。不过这两天的网课学习,我觉得网课还真不错,可以重复看视频的讲解。对于记忆力不怎么好的我来说,回看可以把中间忘记的部分重新找回来,可以加深印象,这是上网课的好处。不过也有缺点,就是有不理解的问题不能举手提问,板书也不能及时记录。上完网课后,我还要做完作业,拍照上传给老师批改。

宅家上网课,带给我不一般的感受。但是我更喜欢在学校学习的气氛,真希望疫情快点过去,让我们重返校园。

2.地理课的收获 篇二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要求积极构建“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任务要求,让互动的英语课堂鲜活起来。其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每个单元教学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任课教师都会通常将Reading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围绕课时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让课堂鲜活,有效。

案例背景

2016年4月21日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教学内容为8Bunit5Manners in the UK。两位教师公开课引发了本人的一些思考。下面是两位教师的精彩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片段1:创造情景,教授生词。

教师先把本班学生在学校不同场景中的照片制成PPT,然后呈现,这样很接地气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T: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sks“Who are they?”.Now they are in our dining hall.They shouldqueue for their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S:Smile and repeat queue for their 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T:In the playground,S1 bumps into S2.S1 should say“sorry”.

S:Say together bump into others.

T:When w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we can shake our hands to greet each other.

S:One student stands up and shakes hands with the teacher.

接下来,类似又呈现了一些生词,例如read or shout loudly,greet relatives or close friends.

收获: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老师首先要解决一些生词,那该如何教授这些生词呢?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呈现,然后读读,解释一下中文,就过去了。而本节英语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照片,创设情景,从而顺利过渡到生词学习,学生就能够很感兴趣学习,理解单词,并会很容易掌握单词。同时,在单词教授过程中,教师方法多样。例如,在学到shake sb’s hand教师运用了肢体语言——握手。相信和老师握手的学生,终身都不会忘记这节英语课。所以,就生词教学而言,这个环节是生动,有趣的。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

片段2:用四个问题串成一根主线——设疑,解答。

Activity1

T:Give advice to me when I greet people for the fi rst time in the UK.

S:You can shake their hand.It‵s the proper way to greet people.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star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S:should do,should not do,avoid doing sth.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am in public?

S:shout loudly,keep your voice down,always queue,behave politely,push in before others.

收获:此节课是Reading的第二课时,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本节课中,上课教师充分展示出他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打破常规,即一些教师习惯于将英文逐句翻译成中文,然后,画出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即罢。此节课教师将文本设计成四个场景,四个问题作为一个主线,老师变成真正的导演,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解决问题,学习文本中语言点。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反思

两节公开课听下来,收获颇多,但本人也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也是本人在平常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第一位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先为学生解决文中的生词生句以及新的语法结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就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但本人认为该模式没有重视语言篇章层次上的语言意义和阅读理解必须有的分析、推断等思维能力及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其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文本中出现的生词,本人认为不需要一定要提前全部教授,解释。

第二节公开课是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在于语言点的传授。其目的是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文本的语言点表达,从而模仿运用这些语言点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本节课教师设计新颖,巧妙。学生可以在教师引领下轻松,绕有兴趣的学习本节课内容。但是,本人设想换一个思路尝试Reading第二课时。就是尝试“放开手”。第二节公开课中有这样的尝试,但本人想是否可以再大胆些,再放开些。让学生自己在合作讨论中质疑,解决文章中出现重难点。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互学,掌握一些语言点的。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会摘苹果”的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个体活动转向小组配合的过程,活动开展由点到面。这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爱学习模仿、自我表现和获得同伴认同感。所以,小组合作可以激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建立思维链路,探索新观点和新思路,提高英语课堂质量。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努力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3.地理课堂教学收获 篇三

关键词:基础知识 地理术语与语言艺术 图式教学 合作探究 信息化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地理是一门设计内容极其广泛的学科,它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有些还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热点问题与地理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要走出课本,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改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与同行共勉: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基础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落实分三步:1、课前组织学生自学,使学生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初步的了解;2、课上对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和记忆,像一些概念就可以找出关键词;3、定时进行检查,要注意遗忘规律,比如,地理一周有两节课,在下节课上课之前把前一节学的进行提问,一周的第一节将前一周进行提问,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现在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建议提问能以写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精确使用地理术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第一次见到某个地理术语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但以后就要精确的进行使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当然,教学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艺术的应用,比如将时事新闻纳入教学环节,讲解人口增长时,可以引入中国第六次人口状况,尤其是中国老龄化达到8.9%,会让学生感叹不已,兴趣立马提升。将诗词引用进教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似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逐令东海变桑田,表明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的是城市热岛效应等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提升课堂文化品位。

三、引导学生重视读图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也是地理学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我们现在的地理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分布图,剖面图,地理统计图,地理事物示意图等,在教学中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比如在讲人口迁移这节课时,就可以利用课本1-2-1和1-2-2两幅图,让学生找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点,进而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尤其让学生明白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中,经济是主要影响因素。

四、重视提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八位顾问》的诗,指出: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几何?姓“何”的八位贤人“肯把万事指导我”,“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由此可见,教学中提问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明白那些内容可以设疑,需要设疑,然后精心设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疑,将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难度,设计递进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地理探究。地理探究是学生从地理图表、案例等认知材料中,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帮助,归纳得到地理结论的过程。首先教师提供案例材料和思考问题,创设探究情境,第二步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关注探究进程,提醒时间把握,探讨完毕后,教师组织反馈、追问、引申, 学生解答、相互补充、小组间互评。然后教师让学生整理知识、表达学法。最后进行练习考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并生成地理新知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灌输式教学,被动学习和记忆性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还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我们也应该尊重,合作是对个体有限性的补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什么时候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阐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使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化,尤其是自然地理中,地球这一部分,学生空间概念模糊,知识不易理解,如果利用动画来进行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是教学的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有的课堂改革都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增强学生地理观念,使学生获得广泛的地理生活经验为目的。

参考文献:

1、,诗参考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新视野 ,69页,刘星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陶行知 八位顾问

4.试水课的收获与感悟 篇四

敦化市高级中学刘华娟

从泽州一中学习回来,满载着收获的喜悦与新课堂的革新理念,我积极准备了导学案,带着激情与冲动走进我的第一节课,用泽州一中的专业术语就是所谓的试水课。

我提前发的导学案,并且收上来认真批改了,所以我的试水课是展示课,因为事先有交代,所以同学们课前就准备好了教材、红色的修改笔等相关东西,没有用老师操心、督促,课上学生展示时候虽然不会质疑,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但是看到有其他科任教师听课,就自觉的约束自己,废话不说,所以本节课的纪律很让我满意,不理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每组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同学积极地参加,其他同学都好像这事与自己无关,第二节课刚发下我批改后的导学案,第四节课就有好几个同学导学案不见了,根本不当回事,课后我让学生将修改后的导学案重新上交,三分之二的同学根本没有修改笔迹,老师只能是由三发二收变成四发三收了,但班级确实有好的同学,认真做导学案,认真修改,比如高一三班的王丽同学,是我的课代表,非常勤奋认真的孩子,不懂就问,作业很认真,可惜这样的孩子班级里太少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差,加上学习基础再差,所以特别懒惰,贪玩,厌学,不仅独学过程很难完成,告诉正确答案再去修改都懒得动笔。

这样老师的任务就非常艰巨,督促、跟踪、做工作,软硬兼施,有时候学生很反感,还会闹得师生对立,甚至学生公开和你抗衡,做这样的教师很难,既要斗志斗勇,真的还要海纳百川,学会极大地包容。

其实我们的高效课堂如果学生真的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去做,真的特别锻炼他们,比如认真独学,就能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来大学还是步入社会都很重要,对学、群学能锻炼他们集体合作的意识,展示课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真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自己而言,课堂流程基本和我们以前差不多,需要努力的是导学案的制作要深入研究,既要熟悉模板,更要重难点突出,有限的空间争取做到有的放矢,习题练习要适合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5.晒晒我上网课的收获作文 篇五

疫情阻断了出行的道路,但不能阻断我们学习的步伐,刚开始在家上网课时,也会因为没有老师监督和提醒,就放任自我而被老师点名批评。妈妈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对你要求严格的老师,你不要心生埋怨,反而要心怀感激。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你越努力,越自律,就会越优秀,越美好。

自那以后,我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遵守作息时间。每天7点起床,7:30早读,8点准时坐在电脑前,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迎接每一节精彩的课堂。我在房间里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圈点批注,积极参加课堂互动。课下认真写作业、复习,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每天都非常忙碌,但看到老师评得每一个“优秀作业”,我就特别开心,特别有动力。在老师们悉心的教导下,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上网课已经快三个月了,彻底改变了我刚放假时的好吃贪睡的不良习惯,也让我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滋味了!上网课会使眼睛疲劳,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走到晾台上眺望远处,看看美丽的家乡,看看蓝蓝的天空,看看远处云雾绞绕的山,看看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屋。网络课堂的知识丰富多彩,学习内容除了主要课程外,还有美术,有音乐,有体育等等。课后我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到劳逸结合。

6.浅谈演讲与口才课的收获 篇六

在我们的世界里,最常见、普通的也不过于讲话吧。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我们私底下可以口若悬河,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公共场所讲话时,有的人就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脸红耳赤,说话断断续续、结巴、语无轮次。在某某教授老师演讲与口才课下,我对于演讲与口才有了一个新且较全面的认知。演讲并不只单单是讲,同时也要会演。

在我们周围的很大一部分人,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紧张,主要是羞怯,怕人笑。我们身边的部分人,没开口便怕人笑,若与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闭口无言,造成这种不敢说话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怕人讥笑,也有可能是因其他许多原因:

一、可能是因为从小缺乏集体生活,孤独惯了,对人不太了解,也不作努力去了解;

二、可能是因炒在某个场合说话产生了不好的效果,便吸取“经验教训”、因噎废食,酷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可能是自己觉得口才较笨,各自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中的,因而产生了少说为佳或者干脆不开口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克服羞怯、胆怯、自卑、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这样才能解决怕人笑的心理。

平常不要拘泥,要多多参与,多参加活动,多与人接触,做好一件事情,不忘自己庆祝一番。确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摒弃一切不利的想法。调整心理、呼吸、自我鼓励。

演讲、演讲,顾名思义是演+讲。演讲=演+讲,从这就足以呈现出演讲的技巧了。在演讲时人的态势语在演讲中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态势语是我们向观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态势语言包含:

1、声音;

2、面部表情;

3、眼神;

4、手势;

5、站姿。

声音:要美化你的声音,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的控制气息,字音纯正,要完全符合普通话发音的标准,准确把握演讲词的情感蕴含,适时调动情感,情与声相容,恰到好处的使用高音中音低音颤音拖音。

面部表情:卡耐基说过“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对你就会产生喜爱的感觉了。”要懂得如何应用微笑,微笑使你变得坚强,表情丰富些,你的演讲将更出色。

眼神:眼神的运用有点式法,环视法,虚视法。演讲时,要面对在场的观众,与观众有目光的交流,演讲时要加上态势语言,张扬气势,要充满激情与活力,以情动人。演讲时目光做到“近到点,远到片”。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与变化,都能从眼睛显示出来,眼睛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忠实地显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手势:在体态语中,手势使用率最高,表现率最强,使用最灵活,最方便。手势在演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势活动的区域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演讲时的手势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随意摆放,一定要自然,切不可让观众觉得你有“画蛇添足”之感。

站姿:正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站姿规范“挺胸,抬头,精神饱满,气下沉,两肩放松,中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上,脊椎后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腿应绷直,稳定重心位置。”站姿有丁字步,稍息式,自然式,前进式。

演讲中多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比如朗诵诗词是练习的一重要种方式,我们可以大声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沁园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等。当然,读绕口令也是一种常用的练习方式,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讲准四十、十四、四十四,谁来试一试,、、、、、、”“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等等

人的发音部位很多,也可通过耳、腹发音。

7.浅析中学地理课的学与教 篇七

一、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的莫威尔曾说过:“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乐观、稳定的情绪, 能使人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行有效的学习、工作;悲观、动荡不安的情绪, 则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 降低学习工作效率, 甚至使人失去常态。教学中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 使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 学生就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而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也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学习、生活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并能适时调整。反之, 如果教师板着面孔上课, 对学生关注不够, 气氛紧张严肃, 学生就会厌倦、畏缩, 产生“情感饥饿”,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逐渐失去信心, 消极悲观。这样下去, 学生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就是消极的, 就会逐渐丧失进取心, 并且造成情绪多变和极端发展。因此, 课堂的创设,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确立和情绪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需要的是教师开放的思想, 民主的观念, 实用多变的教法与和谐幽默的教学技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模式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形式是可行的:教师引导, 学生动脑、动手分析, 学生教师共同补充。课堂学习过程和人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一样,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劳动、创造的过程。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脑力劳动、探究的过程, 请学生动嘴、动手才能达到勤于思考、理解。如同日常生活上, 作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们做家务、参加劳动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不断提高实际学习、工作、生活能力, 活跃思想, 达到我们期待的要求。

三、抓好基础教育为根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所以, 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 即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 以基础教育为本。学生没有最基本的基础, 哪来的综合、分析、比较?就如:学生没有“字”的认识, 就没有词, 也就不会有句, 有文章;认识地图要先从它的制作原理说起, 就是从比例尺的概念说起, 要给学生分析清楚, 接着才有方向和图例。

四、加强综合分析和比较

这是地理学习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地理知识不断积累的步骤和过程。例如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 要大致从七个方面去分析;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的关系, 要用比较法去认识, 如同数学中的交集和并集;最后还要用探究的观念去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变

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是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从地理角度上看, 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学生时期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1. 课堂知识要简单、突出重点

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教学课时安排中, 绝大部分处在下午或上午的最后一节课, 特别是下午又与体育、美术、音乐科目相连, 容易使学生处在兴奋之余的疲惫状态下。这样, 在上地理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许多知识内容、知识点, 是不切合实际的。

2. 学生学习地理要经过不断讨论、分析,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讨论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来引导。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把知识点如数学教学中的公式、定理先作解释, 分析其原因、过程, 再通过新课本中的活动加以分析、讨论和扩展, 以达到学生学习领会的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 教师要关注差生的理解, 提出问题给他们, 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掌握他们的理解程度, 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精力集中, 而且能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这样, 无论结果是对与错, 通过纠正, 都能使差生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和知识的积累。我认为知识的巩固, 不是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就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 它是通过学生不断讨论、分析、完善, 最后作出正确的理解,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 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 举一反三, 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懂的知识中也会不久又忘记, 需要教师再度引导, 使学生想起来, 经过反复浮现, 把地理的基础知识学扎实, 成为自己的“东西”。

3. 做好相应的课堂笔记, 为复习和将来运用作参考

我认为笔记是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补充、解释, 笔记应该做在书上 (地理方面) , 学生要保存一些所学知识的书籍作为以后的参考, 这是非常必要的。书一般会被人们保存, 而单独的笔记大部分人容易丢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把笔记做在书上, 甚至将步骤和过程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由于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很多, 有一部分知识内容或许掌握得不够透彻, 容易忘记, 而做笔记是保存以前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这样在需要时翻一翻、看一看, 不仅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同时也能将不清楚的、忘记的知识拣起来, 用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

4. 加强作业的订正、讨论, 进一步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虽然课堂上能领会地理知识点的含义,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融会贯通, 错误不断, 不会总结或回答不完整, 在作业上就能明显表现出来。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订正、修改作业, 讨论作业, 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 加深印象。

5. 与生物、历史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为一体

在初中地理教科书中, 有许多地理知识上参插着历史和生物的有关知识。如: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北京, 有许多历史的有关内容;第三节———台湾, 有一个“樟脑” (樟脑丸, 俗称卫生球) 的概念, 是要从生物角度去了解的, 这样的知识, 有许多学生知道, 但也有一些学生不知道, 要提出来, 让了解的学生和教师加以解释和补充 (上网查寻) ;生物教科书上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的许多内容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与地理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 可以在高中和初中的地理教学中联系、互补。

8.对上好中学地理课的浅见 篇八

无可否认,作为每位新地理教师都有接触一个新班上第一节地理课的时候,教材上也有如何上第一节课的内容。然而,有些老师直接进入新内容上课,或者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其实,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上一堂生动形象具体、引人注目的第一节地理课。笔者建议地理教师上第一节地理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学习。

一、正确认识地理

在古时候,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通常叫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今,作为一名地球球村村民,最基本的地理常识还得具备,因为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如出门辨别方向,看云识天气,旅游时看地图,农耕与二十四节气等,若一窍二不通,那就会造成诸多麻烦与不便。又如中国位于北半球,在土地利用面积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房屋选址的朝向及楼距大小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你是采购员,鲜花和茶叶应分别到那里采购才最新鲜最实惠?为什么云南的鲜花如此出名?这些与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若你一知半解都会适得其反,商场失利。一位孕妇乘轮船在海上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恰巧生了一对双胞胎,先生下的是弟弟,后生下的反而是哥哥,这是为什么?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月又为什么有阴晴圆缺?农历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更替?为什么新疆会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有春耕秋获,为什么贵阳又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线”之说?为什么昆明四季如春……凡此种种,都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了地理,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还能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广集地理信息

上课45分钟永远是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要认真听讲,善于思考,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外。还要勤于动手、动嘴、动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地图”是地里学科的第二门语言,看书、学习时要“书图文“并用,尽量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图一一对应,使各项地理知识在地图上活灵活现,一目了然,“心中有图文,图中有文,文中有图”。课余时间要多看与地理有关的电视栏目(百家讲坛、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动物世界、CCTV10等),用智能手机工具关注相关QQ,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地理,地理视觉,中国国家地理......)地理频道,地理报纸,地理图像,地图册等,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对自己感观和大脑进行地理知识的积累与刺激,广泛征集与地理有关的地理信息,保障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全面性。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读多了解地理书刊,如《鲁滨逊漂流记》《一本书掌握世界地理》《读写算》等,在家中、宿舍、教室的墙上挂上中国和世界地图,随时在图上落实相关的地理事物。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就能胸有成竹,放眼中国乃至世界。在图上旅游,在图中找快乐,在图上熟悉中国和世界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景观、农工业、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真正体会地图的魅力价值所在。

三、旅途中学地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了解,明察,感悟地理万事物,无不实践之,新课标明确要求要上野外课。然而,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的获取都要求亲历亲为,视情况而定。一些人错误认为能力比知识重要,笔者认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书本知识永远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只单方面强调知识和能力都是错误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运用到能力中,才是恰到好处。要想体会三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知道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风光,西藏青藏高原的高原景象,内蒙古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情怀,哈尔冰的冰雕,最好是亲自领略,方能有深切感受。作为我们农村学生或许会受条件的限制,不能远游,但是可以到家乡附近去看看,瞧瞧周围的工厂选址,三废排放情况,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何建议;住宅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留守儿童情况,城乡规划是否合理;这些环境的选择考虑了诸多自然要素,对我们答题也是信手拈来。河流,植被等,这些地理知识无不需要精心的考察和践行。要多看、多想、多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善于观察,注意点滴,拍景观照片,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的美好田园,获取地理课程资源,学习对生产生活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中国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大地南北,写出了《徐霞客游记》,是闻名于世的地理学家。旅行中阅地理、学地里、欣赏地理洞察大千世界。

四、养成良好习惯

1.专心致志听课

课前最好安排学生预习,把预习的重难点内容用思维导图写出来,特别是疑难点一定要做好标记,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讲,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如此以来,课上抓住重难点听老师讲解,疑难点着重解决。例如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原因?单凭看书很难回答这问题,必须上课专心听老师从纬度、信风、洋流、地形、水文等因素加以分析,弄懂原理,才容易掌握。无数事实和笔者长期经历经验证明,上课认真听课至关重要。若不认真听讲解,课后付出双倍的时间都是枉然,认真听讲不一定有收货,不认真听课一定没收获。

2.踊跃主动发言

地理课上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挂图、地图册、歌曲等教学用具引出各种问题,通过活动、角色扮演、引起同学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生生互动,积极主动发言,不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课堂的步伐,便不会“走神、开小差、打瞌睡、”之类问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3.认真做好笔记

一般而言,初中地理课笔记不用记太多,但高中则不同。现在的课本即使是新教材也有很多日新月异的地理知识的缺乏,许多新知识不可能及时写到课本上。需要查漏补缺,老师强调的重难点和补充的知识一并记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不仅能增长知识量,丰富课外知识,还能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另外,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如果课堂上未能理解(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或自己认为非常重要内容,课上都要认真记下,然后消化,有不懂之处,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五、关注热点问题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解释热点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学生应初步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生态观。平时要多了解,多收集,多分析思考热点素材,形成有疑—有思—有解—有答的思维程序。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人们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内部联系与变化规律认识的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反映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在学生地里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随处可见。特别是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分析综合数不甚数,在地理思维能力中占主导地位。然而,有些热点问题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地理问题,但是它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可以分区域状况、区位条件、区域背景,例如“四川九寨沟”多数旅客乘飞机到达原因分析。

3.培养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存在兴趣才会“想学—要学—会学”,教师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活用书”,积累地理有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例 (2015年高考文综卷第13~14题江苏卷)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图7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14.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m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这些看起“高大上”以热点问题为主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目,我们学生是否有去留意、分析、思考?能否答好?如果看到就陌生短路,又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热点问题就是地理问题,所以关注热点、关注身边、关注祖国和世界……即关注我们地理。

9.学习形势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想 篇九

马英九执政二年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趋势审慎乐观”的态势。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两岸繁荣稳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面临一些变数。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台湾日月潭像中华五岳一样受人欣羡。公元三世纪以来,台湾岛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没有中断过。即便是国共争执后的两岸分治时期也是这样。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邻里关系。无论处于弱势也好,强势也好,振兴中华的重任不能遁词而丢。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事实,两岸终将走向统一,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全球亿万华人共同的愿望.1949年12月,国共战争,国民党败退,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统治权,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到此,共产党统治大陆,国民党治理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局面延宕至今.1949年蒋介石坚持“反攻大陆”的方针.蒋氏父子虽与大陆采取敌对政策,但反对台独.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上台后抛出“一边一国论”.陈水扁步其后尘,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采取“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虽大为缓和,但本质未变。

目前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首先,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两岸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邮已变为现实,“大三通”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日生活圈””,这些举措,都更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其次,两岸人员交流不断增多。一是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到大陆寻找就业机会;三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白领阶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四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学;五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收看大陆的文艺节目和旅游风光节目。这些情况有助于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

同时,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 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然而,虽然台海局势得到很多的改变提高,但是在两岸关系在经济、军事、民生上的一些差异成为两岸统一的障碍。

从军事上说,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和大陆大搞军备竞赛,每每花大价钱从美国那里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给台海安全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大陆虽谴责美方,但是毫无效果,只得自己加紧武器研发工作。从陈水扁时的兵棋推演,到现在马英九的“不武”,一直在军费开支上居高不下,这是他们用来对抗大陆的手段。从大陆的战略角度看,台湾是出入太平洋的关口,若不能收回,将严重制约我们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台湾的GDP比大陆任何一个省的都要高出许多,我们的贫穷使得台湾人不屑与我们统一,但是现在台湾要把经济搞上去,还是得和大陆合作,加强交流,所以马英九才“不独”,现在大陆的经济比之三十年前以天壤之别,有经济实力和台湾来一场战争,但是我们不能以改革三十年的成就都拼在这场战争上,如果打,我们的经济起码倒退三十年,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会越来越艰难。

从民生来看,就其制度与大陆的不同,比较接近西方的民主制度,如果就业,教育,保障问题搞不好的话,这个执政党就很可能会下台。其实台湾一直秉承的三民主义,到现在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很难说清楚,这也是台海的矛盾所在。

目前马英九实施的是“不独,不统,不武”的政策,其目的是维持现状,能在发展经济方面无战争之虞。其实三通,都是方面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要走出经济危机,无暇东顾,台湾当然不能有什么大的动作,要不一旦冲突,对谁都不利。再者,台湾不能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没有认同感,台湾人民需要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这是需要意识形态方面对其改造。

就这几个方面,我们如果要实现统一,必先在经济上远胜台湾,虽然美国一直在制衡,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下,美国并不想被台湾托下水。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好时机,真到了我们国富民强的时候,台湾自然统一。危机只是一时,但这个危机是中国有能力解决的。

回顾大陆对台政策,在江泽民时代是以著名的“江八点”为主导,希望“三通”促进交流来逐步争取和平统一。这个时候两岸的主导权掌握在了台湾当局的手里,玩弄台湾主体意识的族群对立、扮演“悲情英雄”成为“台独”势力政客惯用的手段而且屡试不爽。大陆方面要么是缺乏力度的国台办的声明,要么是过于强势的军事演习,这样的“文恫武吓”恰恰中了岛内“台独”势力的下怀。而现在胡锦涛对台政策发生了渐变,首先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我们在反“台独”方面走入了正轨,这个轨就是法律的轨道做到了“有理”也给我们做出任何的反“台独”反应奠定了法律基础。因此,在统一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大方面讲,《反分裂国家法》给予了我们对台政策很大的弹性空间,“反分裂”什么是“分裂”言行,什么程度的“分裂”言行触及这个法律是由这个法律的制定者大陆所决定的。那么就可以将台独分子和台湾、台湾人民、企业、友好或中立团体分开看待,这有助于瓦解台独势力,为其他强力解决的方案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措施讲,当坚持以下原则:坚定立场、开拓思路、手段灵活、主动出击、认清形势、对症下药。在追求文化认同感、紧密经济联系上做文章,重点做好宣传工作,主动争取台湾民意。

1、坚持立场不放松。我们的立场就是绝不允许台湾独立,只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但绝不放弃武力,这一立场我们绝不后退,这不仅仅是大陆政府的立场,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立场,这一条我们的政府作的很好。统一模式上有要有新思路,新内容。要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要告诉台湾人民统一的好处,分裂的弊端,要给台湾当局以一定的利益,充分调动台湾统一的积极性,争取主导权,要注意两岸统一与收回香港、澳门是有相当大的差别。

2、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个中国”的核心就是一个文化中国,两岸交流不能仅仅是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如果台湾民众都有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对台湾年轻一代,那么台独分子怎么跳也不能把台湾带向独立。经济上,要在“台湾边缘化”上做足文章,把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即使台湾要走向独立,只要我们一拿起经济制裁的武器就可以吓阻台独。

3、主动出击。首先应主动争取台湾人民,把主战场放在争取台湾民意上,只要把反对台湾独立的民众转为支持统一,就有希望。其次,积极拉拢反对台独的台湾势力,尤其是以蓝营为代表的台湾政治人物。第三,在国际社会上,继续孤立台湾。台湾当局现在能够与我们抵抗主要是有美国和日本的支持,而如何消解美日对台的支持,需要我们的外交人士以卓越的本领进行外交努力。

学习形势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想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包括大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本学期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帮助我正确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极大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我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把握未来。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令全世界瞩目,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又为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腾飞的契机,历史悠久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焕发着青春,复兴崛起。

但“福兮祸之所伏”,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国内的突发事件也频频发生,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08年春节期间,南方各省遭遇特大冰雪灾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交通中断,电力、供水设施遭受重创,春运受阻,群众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党和国家及时作出战略部署,发放救援物资,是受灾民众安得一个祥和的春节。“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四川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同时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但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人民子弟兵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持续作战把大批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又为灾区群众运来了大量急需物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国各族人民以捐款等形式为灾区群众送去了温暖。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极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暴力事件,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了恶劣影响,党中央在第一时间平息了暴动,遏制了不法分子企图分裂国家主权的行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拉萨“3•14”暴力事件不是偶然、孤立的活动,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09年7月15日新疆又发生了一起打砸抢烧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一些暴徒袭击无辜群众,打砸公共设施,哄抢店铺商场,破坏社会秩序,行为之恶劣、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谴责暴力行径,打击犯罪活动,努力维护法律尊严,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看出,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难不倒伟大的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都无法阻挡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热情和信心,都不能击败生命力强盛的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作为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更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些事件的性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坚决与一些不发组织,妄图分裂国家主权的行为作斗争。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例如,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在55年,印度又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兼则马尼,并一度入侵塔马顿和朗久等地,在马及墩地区挑起了武装冲突,气焰十分嚣张。1959年3月,西藏反动农奴主上层集团发动叛乱后,印度当局趁机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要求中国承认印度占领的中印边境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和中段2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合法的,而且要求中国政府承认从未被印度占领过的中印边境西段3.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即阿克塞钦地区)也属于印度。印度政府还多次派军队和飞机入侵中国领土和领空,挑起武装冲突。1962年10月1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解放军被迫向入侵印军发动猛烈还击,一举歼灭印军8700多人,把所有盘踞在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全部拔除,给印度侵略者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近几年来,印度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其军事战略目标也有所变化,即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最终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在这种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印度近年来每年投入100多亿美元的军费发展军事力量,并将在今后逐年增加,争取在2015年前进入“世界一级军事大国”的行列。印度海军已拥有包括2艘轻型航母在内的100余艘舰只。为了获得海上强国的地位,印度海军的主战装备正向大型化、导弹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目标是控制印度洋,而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为了适应与中国未来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目前,印度中印边境上部署了印全部军力的1/3以上,特别是空军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另外,印度在中印边境还部署有担任边防警戒、巡逻和配合作战任务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武装警察10余方人。印度退役将军活拉在其《战略分析》一书中提醒印度军队:“印度在中印边境的防御计划必须确保有进行反击的能力,而中国的新藏公路的脆弱性是值得注意的。”在中印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边境中,印度重点强化西段边界的战备活动。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资在地理环境恶劣的中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全面进行战场建设,目前该地区的战场准备已具规模,囤集了7倍于中国的兵力。此外,度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举行了数十次以中国为假想敌的作战演习。1998年5月,印度连续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强行跨入了“核门槛”。而印度进行核试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在核试验前,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公开宣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在核试验后,印度总理又公然声称,印度是在“对地区和全球安全形势作了全面、认真的评估”后决定进行核试验的。他说,“印度处在核武器包围之中”,它与两个邻国的“互不信任”是其进行核试验的原因之一,其中一个邻国指中国,另一个指的是巴基斯坦。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叫嚣说“中国是印度的最大威胁”。有关专家称,他通过出访日本和加强同美国的军事关系,正在构筑对中国的封锁。在该部长的亲自主持下,印度军方正在加强同在南沙问题上与我有主权争端的国家的军事关系。2000年10月,印度本计划与越南等国在中国南海举行针对中国的联合演习,由于中方的抗议,此次演习才未如期进行。印度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封锁中国的“南大门”。种种现实和迹象已表明,印度对中国的安全已构成现实威胁。破碎的海洋国土 中国除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之外,还有300多万公里的海洋国土,但环顾海洋,我们发现,那是一片破碎的海洋国土。钓鱼岛自隋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和渔业资源,且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谁控制了它,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对方。日本政府不顾历史事实,自70年代初起就实际占领了钓鱼岛,并在上面修建了包括直升机场在内的许多设施。日本历史学家井上靖曾说,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等于把枪架在了中国的鼻子上。日本占领钓鱼岛之后,派大量舰船对该岛进行了控制,使中国渔民无法去该岛附近海域打鱼,并使中国正常的科学探测活动也无法进行。加之,日本右翼分子在日本政府的纵容下,每年都在钓鱼岛挑起事端。再看中国南海,更是令人目不忍睹,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南海岛屿大部分已被侵占。越南侵占了南海西部和西南部的27个岛屿;菲律宾侵占了南海东北部的8个岛屿;马来西亚侵占了南海南部的4个岛屿。侵占中国南海岛屿的国家已捞取了巨大的好处。这些国家从上述海域中打出了120余口石油天然气井。其中马来西亚90口,1985年产量达250万吨,2000年产量达350万吨;菲律宾和越南各7口。越南曾是贫油国,在此之前每年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但现在的石油年产量却达400多万吨,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可以说中国南海已被搞得千疮百孔。从战略上来看,中国南海的地位更是重要。它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冲,被地缘战略学家称为“亚洲的地中海”。南海海域南接马六甲海峡,东北部紧连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它不仅是西方尤其是日本海上运输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必经之路,也是美国海军从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该问题国际化,甚至不惜“引狼入室”,把美国等外部势力引入其中,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越、菲、马等国为了长期侵占中国南海的岛礁,经常进行接触。三国在划分南沙势力范围、维护各自既得利益方面,已达成了默契,彼此互不影响,共同对付中国。特别是菲律宾,近几年在侵占中国南沙岛礁问题上更是不择手段。1996年,菲律宾政府邀请数十名外国记者至其非法占领的岛礁上参观采访,试图使其侵占中国岛礁成为既成事实,并得到西方承认。1998年12月,菲律宾政府又拉美众议员罗拉巴克尔乘坐菲空军飞机飞抵南沙群岛,特别是在美济礁上空盘旋了几圈。罗拉巴克尔看后声称,他将向美国会提出报告,敦促美国政府“以外交和经济手段促使中国设法放弃使用武力,撤回军舰和拆除防御工事”。等许多事情都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为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他滔滔不决的话语,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国家高干所具备的良好素养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因知识的积淀所带来的无限欢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容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又曰:“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出生南方属地的刘博士更是见学精要,这充分体现在其讲演过程之中。对2005年关于民族方面的八件大事的精辟叙述,以及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有力诠释,都体现出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精深的专业素养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而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的独到分析和良好的建言,更增进了我们的感激之情。但是,正因为这些,我们在感慨之余不禁产生了几许遗憾。第一、全国的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长期贫穷落后,并看不到缩小差距的迹象,这对于全国所有的民族工作者来说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用现今国家上通行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来计算,虽然统计的口径各不一样,结果也存在争议,但查看大多报刊、杂志上散布的各个计算结果,可以肯定,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关于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可以说,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主要来自东西部,特别是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第二、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还是要促进充分就业?当一国的就业压力大到连作为“精英”的大学生们都无法获得工作时,我们是否考虑过是不是我们的机制出了问题?抑或我们的指导思想有偏差?我们有一个通行的想法,那就是把大学生作为人才引向西部,帮助当地建设和致富,但这样做会产生几个问题。一是把他们引到西部会加重西部地区的就业负担,对本已严重的就业形势有如火上焦油。广大的西部地区学历不高这是事实,中专或大专文凭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们拥入西部,不但会挤掉他们的饭碗,还会给现在正就读的中专或大专学习者以致命的打击,而一旦没有了工作,脱贫致富、小康等各种目标的实现谈何容易。二是把他们引到西部能否该政策的实现预期效果值得商榷。我们都知道,人们在作投资时总要考虑回报,而一旦投资产生无回报或低回报时,便会引起撤资或在下一阶段无法融资,大学生到西部去很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投资”现象。所以说,在政府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情况下,将就业压力转移给西部地区未必是明智之举。第三、过分强调民族性与特殊性,是否会掩盖某些问题的存在和延缓搁臵解决现存问题的良策?总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并不表示我们无所作为,只要我们本着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用的心态,积极构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脚踏实地,刻苦专研,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欣欣向荣!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自己已经大四即将面临毕业,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也陪伴自己了四个年头。回头想这四年间,或许在只有这门课上才能真正找到那种关注国家,关心民生,胸怀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或许这就是青年,就是年轻!

记得第一次上这门课是在一个大教室里,那次我们看了一个荡气回肠的视频,视频回顾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顺势铺开,经济总量的增长,民生的改善,一股甘愿做社会主义大厦上的一小块砖那种想法就油然而生。当时的自己甚至对自己这种想法感到吃惊,兴奋。或许是由于高中时的自己只是关注于学习,心中只想着怎么考得好成绩,怎么才能上一所好大学,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生活圈子里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外面发生的一切都好像与自己无关。那时的我没有时代的感觉,更没有胸怀天下关注民生的青年使命。自己的理想也只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至于为什么要考大学?考大学时候干什么?我该干什么?为什么?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深刻的体会过。那节课之后我如醍醐灌顶,回去之后想了很多很多,关于自己,关于未来。

通过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我意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我们每一个青年的未来,我们青年应该把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与民族的使命感结合起来,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形势瞬息万变,只有跟得上它的发展方向适时的调整自己才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未来,理想。历史环境,形势,政策等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决定着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的发展空间和限制。我们要不仅要学会依据形势与政策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升自我包括个人能力和素质方面,同时还要学会适时的利用形势和政策因素,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等因素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培养把握时代命脉,大胆预测形势政策的胆识,自觉利用形势与政策形成自我发展的良好外部因素从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民族有用的人。

毛主席曾所过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的太阳,未来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青年人从古至今都是推动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一支主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向来都是如此。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是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因此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

当代世界形势瞬息万变,表面的平和下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谁都不知道下一刻将是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正是因为此我们才要以一颗大胆谨慎的心去积极的迎接面对,把握时代命脉,走在形势的最前沿,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10.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悟 篇十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与主阵地。经过三个学期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有利于我们树立更好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学习,把握未来。

关键字:形势 政策 体会 两会 认识 感悟

学习《形势与政策》,了解当今国内外的情况,有助于我们大学生增加知识,看清形势。从大一开始,学校就开始给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虽然课程并不是那么的多,但依然了解了一些当今社会的情况。让我们毕业走出社会时不那么的迷茫。

经过这三年来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世界形势,国家政策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跟随时代形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如何了解去分析,判断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制定。为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

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这门课对我们大学生的意义有:(1)了解国内外形势,认清时代的潮流。

(2)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3)明确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成材意识。

这门课为我们提供一个看中国、看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可以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放眼世界,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可以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可以及时调整

自己的努力方向,拓展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认清形势有助于我们立大志、成大业。通过形势政策课程的学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极大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我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把握未来。

2013年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因此“两会”的召开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关注和他们有关的一些热点话题。我看“两会”,一方面是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说自己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个人看法,在关注的同时培养自我思考和相关意识。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我们的发展和走势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态势和政治格局。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不关心中国的情况,两会就必然地成为国际看国内的一个重要窗口、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会议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会议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了解到了过去五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2012年工作的部署和展望,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光明的未来,全身充满了干劲儿!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

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这五年,改革开放也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

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前进。

2012年,党和政府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新的一年,我们党和政府有信心将工作做的更好。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我深为自己所处的盛世感到自豪和兴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为我们每个青年知识分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十分感谢这些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为培养我们这些青年所付出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本人将竭尽自己所能,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日常工作和社会实践,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决不辜负师长、家人的期望和嘱托。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

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但同时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阻碍,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在看国内外的时事时,我会看的更深刻,更透彻。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11.浅谈地理学案教学的收获 篇十一

关键字:浅谈;地理;学案教学;

地理学案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已被许多学校所接纳,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不是件容易事。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注意到编写学案的几个环节:第一、就是提前分配好任务,每个老师负责一部分,下去研究教材、课标、查阅和收集资料,编著初稿。第二、是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各抒己见,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学案中体现,围绕学案要适用于全体学生,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家共同讨论。最后由 编写老师汇总大家的意见,进行学案的修改。第三、学案定稿后,老师们再根据学案编写自己的教案,这样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负担就轻些。第四、每学期的学案使用完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所编写的学案才是切实可行的,能提高课堂效率的学案。

一、重点设计学习环节、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

1、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日常的教案学习中,教学的目标程度和教学行为通常用理解、了解和掌握来描述和评价,但是导学案与之不同。学生首先自己按照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然后当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自己在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所以这里在设定学习目标的难以程度是关键一环,其难以程度应恰当把握,或者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过像简洁易懂、准确、由易到难和灵活性等特点是必须应该有的。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方法如下:(1)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相辅相成。(2)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是学习目标常考虑的三要素。(3)在教学中,在概括学习重点内容方面要交给学生,且时教学中的重点(4)学习目标、课堂作业和课堂检测要求尽量保持一致,达到加强记忆深刻理解的效果。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根据课本中内容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当然老师在旁边也要辅之以指导学生的困惑,其是一种师生合作双赢式教学。具体学习方法如下:(1)按照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将散乱的知识点串联成线,线再连成网,使学生的较容易忘记的散乱知识点映入脑海中。(2)归纳表格;将课本中文字叙述较长且需要记忆的内容用醒目表格表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3)图标资料索引;给定学生某一范围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上所示是什么,经常看天气预报中区域图就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易于记忆。(4)典型题型;选择考察知识点多,能巩固重点知识点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典型题型。

二、怎样使用导学案

1、课前编写好导学案,为学生预习做准备;都是过来人,学生一般在课前都不会预习,所以,如果学生对课前的内容一点都不熟悉,甚至干脆就没看过书,然后就按导学案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学生一节课下来可能就是像走过场,看电影似得,脑海中留不下多少东西,也不知道老师的着眼点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事哪方面不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本,查一查资料,相互交流交流,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心理就有个谱,会重点听哪方面知识,这样学生听课也效率高,老师也上课带劲。

2、课下交流讨论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本里知识,哪是

还不是太懂,哪些已经理解深刻。把大家都还不是太懂的问题在导学案中明确提出,然后学生组成小组来讨论、研究。让他们去独立分析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3、课上归纳总结学案,实现释疑解惑。新课改崇尚合作、自主、研究,但并不反对教师的讲解和归纳总结作用。将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对于课本中的难点、重点、考点得以提前展现,这样做老师讲课就很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导学案收获

1、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案”教学最多的收获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学案导学主动落实每个知识点。每节课的目标也很明确,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学案”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

3、能有效地利用学案,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回顾反思习惯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在学案中对美国知识环节提出了具有归纳总结性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对每一环节的归纳总结都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去总结,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存在的问题

1、地理学案的编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要追求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要多反馈,勤检测,多提问,学案的习题一定要精选。每节课最好能进行当堂检测,哪怕是一两个小的题目,检测一下学生当堂的接受水平,对学生意识一种激励和促进。

3、巩固练习。地理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设疑,是学生有为指导有知、有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4、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包办代替现象仍然存在。还是持有不放心的心态,所以讲解时间过长,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应缩短。

地理学案的编写初期是件艰难的事,但只有大家努力了,付出了,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淑芹.初中地理兴趣教学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3):104.

[2]刘涛.地理兴趣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实践-9研究。2008(1):33.

[3]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4—5.

上一篇:关于为自己工作下一篇:政务系统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