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15篇)
1.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一
校园课外活动总结集萃
【导语】课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校园课外活动总结集萃,欢迎阅读!
【篇一】校园课外活动总结集萃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因此,抓好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课外活动及英语学科的特点,我对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做了如下的尝试。
活动开展的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依据不同季节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更为全面的教育与引导。
一、教唱英语歌曲
唱歌能陶冶人的情操,优美的旋律能给人带来欢乐,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而英语歌曲,他们更觉新鲜、有趣。因此,学生常常是积极地主动地请老师教,自己自觉地练。我在这近五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间教了近10首歌曲。由于学生对英文歌曲特别感兴趣,他们便经常唱,反复唱。这样,他们的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不自觉地复习或学习了一些单词、句型,从而提高了他们记忆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民主选举组长,使合唱队的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得到了家长和学校及社会的支持,使合唱队成为一支有影响力和充满活力的新型队伍。
生物实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器乐组的成员是自由报名参加,由最初的两人扩展到了九人,组员们在组长的带两下每次练习都很认真,一学期下来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班里组织的元旦联欢会上都进行了成果汇报,取得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器乐组在训练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从选曲选材、从技能技巧到情感的处理上再到乐曲的整体演出效果上等方面狠下工夫,争取在今后的的比赛和演出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和效果。
总之,这一学期,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把好的发扬下去,把不足之处努力克服,继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有好表现的班集体。
【篇二】校园课外活动总结集萃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不仅使对学科有兴趣和有才能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通过课外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现将本学期的课外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校各组领导很重视二课堂工作,一把校长亲自挂帅,动员每一位教师参加这一重要的工作。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限制,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四化建设的需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便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校领导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安排固定时间为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时间。
二、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课外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1.教师要提前备课。课外活动和其他课程一样,也要有一定内容,但还要更能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之前多方搜集材料,精心备课,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以免活动时失控。
2.内容要多样化。本学期主要以任务完成型完成,还有集体活动型,教师讲解型。任务完成型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集体活动型可以集中全组学生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灵活、更全面。
3.针对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使音乐、美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三】校园课外活动总结集萃
本学期根据总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课外活动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学期初成立了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班主任共同负责学校的课外活动工作。首先做好宣传工作,使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其意义,踏踏实实的既安全又顺利的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好活动内容及各种活动项目,安排好辅导老师,培养各种活动的骨干力量;安排好各班活动范围、活动场地;建立健全实行评比制度,一月一小评,一学期一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活动课程进行改革与调整,开设阅读欣赏与趣闻数学、舞蹈、电子琴、书法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内容。这些课程项目的设置与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地实施。
我们在兴趣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实行双选制度:活动前,学校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选择辅导教师,同时根据课程的开设情况,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学会分析,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
为加强常规督促管理,避免兴趣小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坚持“五定”一定活动课程,在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开设兴趣小组课程;二定活动目标,针对重点项目,学校将在确实可行的情况下把它作为评优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三定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每周两课时的固定活动时间;四定辅导老师;五定活动地点,我们会确保各兴趣小组固定的活动地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文学艺术类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书法绘画、舞蹈、电子琴等展开。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乒乓球班今年代表中心校参加线上组织的乒乓球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提高。我们得继续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外文体活动中去,体验到一份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我校建设成“全面加特色”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二十世纪接班人。
2.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二
一、健美操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1、健美操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高层建筑的有机整体, 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以严谨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 又需要以活泼多样的文体活动作为丰富的血肉。而作为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的健美操可以说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最强劲的催化剂,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健美操是高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 它不仅是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健美操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就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得到普及, 短时间里即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热点。因其健身健美的实效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等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 健美操课程的普及和活动的开展可以带动校园体育热的升温, 也可促进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的体育内容呈现出一派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
2、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健美操的发展
健美操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我国高校的时间不算长, 普及、推广程度与其他一些传统项目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其他项目一样, 它必须适应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一方面, 首先表现在学生不断增长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与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和体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上;其次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观念的新陈转换上。另一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使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将使更多的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健美操活动中, 由此可以培养学生运动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当然, 如果没有其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支撑, 健美操也将独木难支, 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二、开展课外健美操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健设的作用
健美操以健身为目的, 广泛地吸取体操、迪斯科等舞蹈及其他体育艺术门类的动作造型, 并借助音乐的旋律和风格来调控动作, 使人在运动中体验情感和感受美。它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体验的体育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1、能够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课外健美操活动是体育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又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开展课外健美操活动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 能够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进身体健康, 并使其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实现内在的体态美与健康美。健美操运动具有健康、活泼、高雅的娱乐功能, 大学生通过这种文化艺术活动,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个性和品格得到完善, 课外健美操运动的深入开展将是稳定校园秩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构建不容忽视的问题。
2、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它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协调而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这种力的作用下, 其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即便存在个体差异, 也能共同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轨道, 并整合为一种具有趋同现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趋同现象的发展和走向虽可能有时间性和群体选择性, 但这种作用力能够紧随校园文化的转换而成为持续存在的一种粘合剂, 它能把大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交融在一种基本校园文化的认同之中,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态度。
3、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课外健美操活动, 大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通过参与健美操运动, 大学生将密切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关系, 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能够提升大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文化品位
与社会其他社区一样, 大学校园同样存在着休闲生活方式的空间, 在这里高雅与低俗共处, 积极与消极并存, 健美操这一文化艺术活动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注入校园, 它那迥异的风格、欢快的旋律以及健美有力的动作令人耳目一新, 给大学校园灌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给校园休闲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从而提升了大学生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品位, 同时也抵制了消极颓废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结束语
总之, 健美操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魅力, 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广大学生所钟爱, 课外健美操活动的积极开展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改善大学生态度和行为,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它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稳定校园秩序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摘要:健美操以其健身、健美、健心的整体实效性吸引着众多大学生, 课外健美操活动的积极开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改善其生活态度和行为, 对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及提升其课外休闲娱乐的文化品位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外健美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利:《浅析健美操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 (1) .P34-35。
3.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三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课外活动健康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校园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体育竞技、健身、休闲、娱乐为表现形式,以校园为空间,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开展形式多样化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自身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态度,是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和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体育行为方式等多因素组合的结果[1]。他们的体育健康观、价值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它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制度与方法。既是校园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意识的体现。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熏陶、凝聚、导向和教育功能,具有隐蔽性、全面性、主动性和持久性[2]。校园体育文化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领悟体育的魅力,宣传体育知识和技能,感染和激发校园内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因此,学校领导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其中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3]。体育教师通过运用体育课、运动竞赛、理论知识和课外体育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实施体育教育,建设体育文化。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平台和载体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
二、体育俱乐部模式
(一)体育俱乐部的网络模式
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目前各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比较普及,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但是其现状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过程中,总是不能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二是没有把体育俱乐部放在整个教育、体育和社会大系统中去整体考虑和研究;三是俱乐部改革实践滞后现象突出,没有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四是把高校体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分离开来,没有真正研究、领会终身体育突破口[4]。应该从体育俱乐部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灵活性、点面结合、内外结合、有偿与无偿结合、自愿与要求结合、有组织与无组织相结合的特点出发,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网络。
(二)体育俱乐部的实施
制定完善的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管理和操作,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建立多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利用校园网向师生介绍各单项俱乐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活动的时间安排,包括院级代表队、年级代表队等形式的比赛和交流,让学生参与、观摩、学习和交流。采用讲座的形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向学生传授自我身体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锻炼项目,制定健身计划,科学地进行锻炼,进而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健身意识,且具备一定的健身文化素养。
三、课外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功能
(一)体育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体育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师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良好的课外活动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作风和个人修养。高等学校应该着力从体育俱乐部入手,建设具有传递、感染、渗透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参与体育俱乐部的人数越多,体育文化事业越发达,教育效果越良好。
(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现代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把发展身体素质理论、身体锻炼方法、人体运动基本規律、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等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抓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体系不完善、管理比较薄弱、工作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他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因此要像抓课程建设一样,建设体育俱乐部的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改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构建体育俱乐部运行网络,增大投入。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人翁的作用,建立全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评估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陈建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中最理想的潜在课程[J].四川体育科学.2002.
[3] 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体育课外活动方案 篇四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体育组、各班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时间安排,体育组负责活动安排与指导,督查组负责活动的检查、评比及学生考勤评定。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校决定按计划开展系列体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把学校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工作重点
1、激发体育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关键在兴趣。我校紧紧抓住学生活泼好动、追求新鲜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2、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矛盾。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玩规定的体育项目;②不规定的活动项目必须在完成作业或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玩,否则,发现后前两次批评,第三次就把他从体育兴趣小组中除名。
3、抓好常规工作。一是要求各位老师上好两课,做好三操;二是坚持开展评比活动:每天坚持开展课间操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问操比赛。
4、做好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广播站、固定宣传栏大力宣传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益处。对在体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表扬。
三、具体措施
健康是学习的保证,本学期我校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1、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口号,掀起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潮,努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保证让每一名学生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2、每天课间操、课间活动外,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下棋、踢毽子、仰卧起坐、跳绳、跳高、跳远、赛跑等等。体育兴趣活动我们做到“三不五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尽量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尽量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体育锻炼和成功的快乐。
3、按时让学生做好三操,检查人员进行巡视,确保三操的顺利进行。
4、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的监查力度,确实上好体育课。
5、每天进行体育课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各班的特色项目为主进行活动。各班设立一个安全督导员配合学校的检查人员负责活动安全。
5.体育课外活动总结 篇五
2010—2011学年
我校体育组课外活动总结情况如下:本学期体育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课外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具体,教师提前备课,活动时扎实有效。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我校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项目的选择上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不感觉到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负担,只是普通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同时辅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锻炼热情,学生又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从不歧视与挖苦,而去安慰和鼓励他们,使他们不但在体质上得到锻炼,在心灵上更树立了自尊与自信。
有计划、有措施之后,星期二至星期五第八节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个年级、每个班成立了兴趣小组。学校有具体安排表,明确的规定,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得当的班级不能参评“文明示范班”。班主任不能参评优秀班主任。学生不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缺勤3次以上的,不能参评“三好学生”,体育教师不及时给予班级指导的也不能评优。这样学校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大家都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学生体质的增强,光靠一周的两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需求。为此,我校结合“冬锻”校内竞赛,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操等形式来补充锻炼的不足。开展冬锻期间,学生保证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绳,并利用课间操练习踢毽、跳绳及各种素质练习。每月两次的校内比赛几乎都是全校性的参与。鼓励班级利用早晨时间晨练等手段,有效的开展。坚持课外体育活动,我校每个星期利用升旗仪式大力宣传表扬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好的兴趣小组和班级,推动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6.中专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探析 篇六
如何领会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标准的精神, 如何通过体育课使高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受到很大的启发, 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教学工作总的来说,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发展不平衡。目前, 课内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 而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就显得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首先, 学校不够重视。目前很多中专学校只采取将体育老师分工专门指导工作, 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各有不同, 教师本身的局限等原因, 导致指导缺乏广泛性、多样性,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要, 不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没有很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 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 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活动过程中比较散乱, 较普遍存在的是“放羊式”的活动过程。导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 趣味性不足, 积极性不高, 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甚至远离运动场。其次, 学生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自己又不肯在体育锻炼中吃苦, 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了, 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好时机, 从而导致体质下降, 由于恶性循环, 直接导致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不断下降。
2. 体育设施不能保证
体育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改进。近年来, 学校规模不断发展, 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没有标准的田径场, 没有琳琅满目的健身器材, 没有丰富多样的体育用品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兴趣广泛, 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 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 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使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二、改变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对策
1. 确定目标,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 必须建立相应的课外管理目标, 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 做到有职有权, 职责统一。中专学校己发展成熟, 在教学方面要接近高校的教学水准, 特别是体育教学中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依照《体育法》的要求, 根据各中专学校的具体情况, 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主管领导, 应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不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管得过死, 而要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要把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宣传教育等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 努力拼搏, 协助学校领导、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勤奋、踏实工作, 干出成绩, 从而为正常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证, 防止流于形式。
2. 设施改造
学校应从有限的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专款, 用于改善体育活动设施, 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所。
自制器材。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携手制作简易体育器材, 既可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难题, 也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变废为宝, 把废旧布头装入沙子制成沙包、沙袋;废弃木板制成跳踏板操用的踏板;废弃的矿泉水瓶装入沙子或水制成简易小哑铃等。
改造器材。充分利用体育器材多种功能, 提高现有体育器材的利用率。如实心球可用作负重物和打保龄球;跨栏架可用作小型足球门和钻越的障碍;篮球架可用作手球门;降低的排球网可用作羽毛球网或网球网。
资源共享。一部分器材既不能自制, 而且价格昂贵。像钉鞋、跳高用的海绵垫等。这些器材又是教学所必须的, 因此可以采取与相邻学校共同出资买器材的办法, 使学校与相邻学校的这部分器材实现资源共享。在安排课时, 几个相邻学校相协调, 错开教学时间, 交换使用这部分器材, 一样能达到正常教学的目的。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发育发展、提高机能、增强体质, 形成多种身体技能, 早为实践所验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身体、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以及作为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 都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它是学生在校参加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全民健身计划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 1995 (5) .
7.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探究 篇七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课外体育活动 教学效果
在中学时期,学生模仿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这有利于体育课训练任务的完成。但是,在学生时期,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到其他新奇的事物上,这对训练中动作完成的完整性有着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中学生个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最大化地发挥中学生肌纤维工作效率和相关肌肉的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任何比赛活动都必须在一个有条不紊的规章制度下进行。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对学生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规章意识可以大大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一、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有限,中学体育活动基础设施不完善,单一性和枯燥性随之成为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诸多学校在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加上升学考试体育项目运动的束缚,学校的课外活动项目随之就围绕此展开训练。相对于一些大众化的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未能进行有效的指导,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学校外聘的体育教师要求单一,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使农村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灵活应变能力与城市学生出现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是摆在农村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农村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措施
根据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
中学生体育分层教学法契合了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庞大的中学生群体具有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倘若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不仅会拉低专业学生学习的预期水准,也会对技能差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失去继续学习体育科目的信心。采用体育分层教学法,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课程的一种尊重,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目标,是让每个中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的一种途径。
(二)体育结合舞蹈
近些年来,中学体育运动负荷控制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舞蹈作为减轻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中学体育结合舞蹈,兼具了健身锻炼与娱乐的优点。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含有社交礼仪的成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降低运动负荷,有益于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和身心发展。体育舞蹈也具有团队性质,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自二十多年前的标准化体育舞蹈进入我国以来,中学体育舞蹈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降低学生运动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体育结合游戏
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段决定了其对体育游戏的认可,我们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小游戏。例如,跳箱子练习可提高跳远起跳高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运动状况,选用5~10个小箱子进行跳跃练习,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细化为单脚跳和双脚跳两种模式。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3~5步的助跑更易达到预期效果。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也可对出现失误的学生进行自我才艺展示的“惩罚”,在一个娱乐的环境中解决学生运动问题。但是,中学生对外界新兴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容易在体育课上分心,对体育课堂安排的活动内容不能及时完成,叛逆抵制行为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在游戏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
教师还要注意训练中学生自身负重与其身体的移动速度,爆发力量只有在超负重的情况下才会提升,但是也应该注意移动速度的快慢,二者只有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教师也应该注意中学生跳远力量发展的黄金期,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经过剧烈的运动后,要进行一些伸展运动的练习,以保持身体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也影响了课堂的训练效果,只有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肌肉、肢体等部位运作时才会协调统一,才能增强动作的准确性。例如,在“手足相连”的体育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竞技意识。根据实际场地,平均分配几个学生为一组,手脚相互捆绑,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四)明确要求
无论大小型体育比赛,都会涉及到学生违反相关标准的规定。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模式进行规章知识的普及。比如,在“三人制”篮球比赛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犯规的错误性和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任何体育比赛活动都必须在一个有条不紊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缺失了标准的评判,比赛就会失去本身具有的意义。然而,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其中包括学生对体育游戏和规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这些状况进行细心观察,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予以引导和教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普及规章知识,对每一节体育课堂上的安全制度足够重视,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心智和身体机能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对枯燥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把体育锻炼当做一种负担,失去了原有的上课兴趣。为降低体育课中学生运动负荷,进行训练方式的创新,融入游戏、舞蹈等对于改善学生消极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俊.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开展策略[J].生活教育,2014(17).
[2]李瑞洗.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索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4(8).
8.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八
圣诞狂欢开始了,欢乐的气息涌入教室,同学们十分兴奋,都在等待节目的开始。在《Jingle Bell 》的音乐声中,两位主持人走进长方形的舞台。第一部分是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诵读《古风雅韵》中的宋词。这个节目同学们诵读了本学期积累的宋词,每个同学都能上台展示,很好地锻炼了大家的胆量。其中第一小组的诵读别出心裁,他们搜索了苏轼的资料,男生诵读时女生侧耳倾听,女生诵读时男生侧耳倾听,动作可真有意思。第二部分是游戏---比手画脚,同学可积极了,抢着要参加。出题目的同学也很搞笑,什么“跳舞 哄宝宝 伤心……”表演者表演得惟妙惟肖,猜的同学也很厉害,一下子就猜出答案。第三部分是吟唱宋词,全班同学和着音乐吟唱宋词,一句句经典从大家的嘴中飞出,用不同的方式让大家感受经典,喜爱经典。节目最后是全班齐跳骑马舞,。音乐响起,长方形的舞台上挤满了同学,大家认真开心地跳着,经典与时尚相结合,预示着我们不但不忘经典还是走在时尚的前沿……最后是抽奖环节,大家互换礼物,互相祝福。
每年的圣诞节商家都抓住商机进行炒作,我们渐渐已经都习惯过上洋节了。这次的圣诞狂欢,老师让我们感受到洋节的同时不忘我们传统文化。结合圣诞节我们进行感受经典文化。本次活动从活动方案的制定、主持人的确定、工作人员安排、主持人串词、节目排练、音乐下载等都由我们班班干部自行策划与安排,老师只是在旁边进行协调与指导。通过本次活动,班干部的组织能力都得到锻炼。
9.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计划3 篇九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活动分成七年级组,八年级组同时开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体育组、各班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时间安排,体育组负责活动安排与指导,督查组负责活动的检查、评比及学生考勤评定。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包括:
1、早锻炼:晨跑
2、课间操:广播操或十分钟室外活动
3、校运动队训练:健美操队、篮球队、武术队等体育锻炼
4、课外锻炼:课外活动 七年级组课程设置如下:
1.体育游戏;2.跳绳;3.乒乓球;4.棋类(以象棋、跳棋为主)5.羽毛球;6.美术、手工实践(以绘画、折纸为主)八年级组课程设置如下: 1.田径;2.乒乓球;3.羽毛球;;4.篮球(基本技术及小比赛);5.跳绳(单人或花样、集体);6.棋类(以中国象棋为主);7.美术、手工实践(以绘画、剪纸为主);8.拔河。
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时间:
(一)早锻炼:周一至周五早上6:45分至7:00分
(二)课间操:上午09:50分至10:10分
(三)课外锻炼:下午第四节课
三、活动要求
课外活动必须落到实处,指导教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认真安排好活动内容,及时地做好相关记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保证每次活动质量。
四、活动组织
1.学校根据实际条件,设置活动项目,统一安排活动的开展。2.各年级的活动要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步骤、;活动内容切实可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教师做好活动情况记载和活动小组学生的管理工作。3.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督导,认真巡视,切实保证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活动效率,杜绝将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移作它用,并确保活动安全!
五、课外活动锻炼的方法
1、体育教师
各年级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体育课任教师承包。
(1)制定各年级学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体育竞赛计划(2)按计划辅导课外体育活动(3)组织年级体育竞赛活动
2、班主任
(1)组织本班学生正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2)负责本班课外体育活动的考勤。
(3)活动中要保证时间、注意安全、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3、学生(1)根据年级“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和体育教师的辅导下积极参加活动。
(2)体育班委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按热身、实践、尾声三部分进行。
(3)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六、课外体育活动评比等级
(一)课外体育活动每学年评比一次,评比等级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课外体育活动评比标准:
1、优秀标准:
(1)班主任重视,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2)本班学生出勤率达到98﹪;(3)做好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4)积极参加校级活动。(5)遵守体育道德行为准则
2、合格标准:
(1)班主任重视,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2)本班学生出勤率达到95﹪;(3)做好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4)遵守体育道德行为准则
10.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篇十
关键词 课外体育 活动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呢?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快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受課程、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 ,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进行锻炼。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强行统一。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同时这也是课程标准内容设计不到的,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在锻炼中应注意:第一,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在讨论和研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首先应弄清楚它们的概念与内涵,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体育课要按照体育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系统的进行教学。每次课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全学年,全学期的一部分,以保证其系统性与连续性。体育教学在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上,能够首先得到保证,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系统的成绩考核,并评定出优劣。
体育教学比起课外体育活动与其它一些体育组织形式更有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法定性。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优越性。
11.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健康关系 篇十一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他们生长发育的特点、性别和健康状况提出不同的卫生要求,并且要求进行医务监督才能促进生长发育,防止事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贫困地区的学生还没有摆脱过去的那种生活水平低、营养差、严重影响身体发育的状况;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又存在营养过剩,过度发育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影响的研究方向
1.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有力因素
解放初期,注意利用自然因素——空气、日光、水对幼儿进行三浴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就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证明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皮层指挥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灵敏性等都有促进作用,对形态和机能方面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观察到,如果体育不与卫生结合,不加强学生的健康管理,运动量不适当,没有相应热量和蛋白质的补充,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目前一般高等学校三年级不上体育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减少,普遍出现体质下降的情况。
2. 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把重点放在中、小学方面,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研究不同年龄联合体符合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学生训练的效果。如6~8岁训练滑旱冰或骑自行车较适应,因为这一阶段是平衡器官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女孩9~10岁,男孩8~11岁跃进耐力猛长,宜于训练跳跃动作。应与体育部门共同研究最佳年龄进行不同训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课外游戏活动,也会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有益于学生健康。
二、如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外体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使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解决需要新鲜空气多而肺活量小的矛盾,弥补呼吸功能不够完善的缺陷。儿童在户外与自然界接触,充分利用日光、冷空气和冷水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因此,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1. 锻炼小组
锻炼小组是在体育教师的领导下,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组成锻炼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进行锻炼。在文化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脑力疲劳,要特别注意安全保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含体育课),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2. 业余体育训练
各学校都有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校、年级的运动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凡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都应该是体格检查和心血管机能试验为正常的人。同时学生每人要定期做好自我观察登记,女生要建立月经卡,供体育教师和学生本人及时了解健康状况,以便调节训练时的运动量。
业余体育训练的运动量应以从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严格控制。9~11岁每周训练1~2次,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12~15岁每周可2~3次,每次1~1.5小时;16~18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运动训练一般安排在下课后。但要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不影响休息、进餐和睡眠。目前有的学校或业余体校对运动队学生供应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参加短时剧烈活动项目的运动,神经高度紧张,故应多增加糖类。脂肪只在参加游泳或寒冷条件下运动时才稍增加一些。
维生素B1、C和PP均需增加约1倍左右。短时剧烈活动项目比赛前40分钟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到比赛时服葡萄糖100~150克,持久类项目比赛前1.5小时服葡萄糖,到比赛时才服维生素C。
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C有增强白细胞吞噬机能作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与血液含维生素C水平有关。维生素C充足时(血液含0.15毫克%),此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下降。在一般训练时每日补充维生素C150毫克,维生素B14~5毫克。
运动时大量出汗,必须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在运动中间或运动后立即大量饮水,以免血容量骤增,使心脏负担加重,口渴不一定反映机体缺水,多数情况下只要湿润咽喉,少量饮水就能止渴。在补充水分时,还应适当加盐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进食时间必须与训练或比赛时间适应,一般体育训练应在饭后一小时开始,因为进食后肠胃道充盈,横膈上顶,使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而且食物消化过程需使血液集中于肠胃道,因此进食后立即运动不仅不利于消化,有时甚至可引起腹痛和呕吐。运动后应有充分休息时间才能进食,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比较集中于肌肉及皮肤血管,肠胃处于一时缺血和抑制状态。运动结束后,应当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食,在大运动量后,应当休息45分钟以上才能使心肺活动基本恢复稳定状态,使肠胃道有了适当准备后再进食。
3. 野营活动
学校应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锻炼学生身体,如组织夏令营、春游、旅行等。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眼界,增长知识,而且促进身心健康。组织这类活动时,都应事先了解该地的卫生情况,如路途远近、交通饮食的供应和住宿条件(如需住宿)。如步行就注意学生的衣着和鞋帽,行程应适合学生年龄的体力。应备简易药箱,饮水、卫生用具和干粮。野营活动要特别注意生活制度,保证休息和睡眠,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注意饮食卫生。
12.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 篇十二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篇二: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拓 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贯彻《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新概念,它已经不是“踢踢腿”、“弯弯腰”、的课间操了,而是逐渐发展成一门有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体育课的延伸,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才干与开拓精神。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除了要复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师所提出的其他锻炼内容之外,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锻炼内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仅要依靠体育教师、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干部,而且还要依靠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并通过实践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方法要丰富有内涵、有创造性。
大课间要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学生生活实际、锻炼兴趣、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大课间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融体育、美育、艺术于一体,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经过组织培训整合,内容较丰富、多样、趣味性强。在各班自主活动项目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全校进行了一次大整合,这样就把大课间活动的框架搭了出来。成型后,各班又不断进行深加工,力图做精做细。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基本流程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井然有序地进入操场。1-3年级可背三字经、顺口溜、歌谣进场,4-6年级可背唐诗、宋词、名言进场。自主活动的音乐响起,各班在相应的区域内进行特色项目展示,在指定位置,各班活动的内容五彩纷呈,有舞蹈、武术、阳光伙伴合作跑、花样跳绳、踢毽子、校园秧歌舞、呼啦圈、游戏、乐乐球、儿童健身操等。
大课间活动每天都要进行,而且时间长,人数多,不好控制,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大课间活动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
1、首先老师要提高安全第一的意识,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
2、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场地设施包括场地的合理布局,设施本身的安全功能等等。
3、运动项目的安全问题,运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可行性、对场地的要求等等,比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老鹰抓小鸡”“摸瞎子”等一些游戏。但是在大课间活动时这些游戏由于学生多是不方便开展的,安全的隐患比较大,所以更应该注意安全问题。
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要结合是实际,进行整合、拓展、延伸。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开展要体现体育的开放、自主性、愉悦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我认为:
从形式上以班级或者年级按项目以及兴趣自由结组;还可以设置提高组(以小组形式组织,打破年级和性别界限等);周至少两小时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从内容上可以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的竟赛活动;还可以设置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如独轮车、腰鼓、飞碟、武术、轮滑、舞蹈、溜旱冰、花样跳皮筋等项目。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使让校园“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把校园营造成为孩子们欢乐和谐的乐园,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强壮起来,让学生在快乐幸福的环境里逐渐茁壮成长起来。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两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目的,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篇三: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 拓展课外锻炼
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 拓展课外锻炼 作者:梁晓庆
单位:昌邑市饮马镇赶仙庄小学 摘要:结合《体育课程标准》,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有力更新的标准,健康、创新、和谐。以此为研究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活动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完全体现出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种新型的体育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在,健康所依,和谐所赋。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制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竞赛、游戏等形式开展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创新思维。为培养素质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关键词:创新 健康和谐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校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课后安排25-30分钟的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传统的课间操活动进行改革,改变了学校课间操长期固守的一种模式,使得其时间延长、项目增加、内容丰富,充分使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休息调整等功效。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落实“阳光体育”工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实施活动的方法所在。首先,以操健体。
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孩子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此时适当、适时、适度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大课间体育活动,处于学习之间,在长久的坐姿以后起到放松是作用。有的学校“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薄弱,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知识传授,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殊不知没有身体放松的疲劳战术,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着适得其反“成效”。有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一些活动更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体力。
其次,以操益智。
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师生走到操场上,阳光下,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转变,让教学与教师一样充满活力;另外,学生在研究新游戏,新活动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参与思考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让他学”到“他要学”,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再次,以操促德。
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少年儿童喜爱,他们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们设计了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体育活动的内容游戏化、乐趣化。在集体竞赛中,跨班级跨年级甚至到课外活动竞赛,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全体师生的系统工程,就需要学校明确认识,统一思想,积极配合指导,针对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学校基本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对学生,作为农村体育教师应多利用开学前期,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基础的体育知识宣传,鼓励学生利用课文活动时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比赛中享受快乐,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们在课间活动中的“活跃”得到保证。
对于教师,要唤醒他们的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意思。学校应根据情况适当地安排体育课,并组织老师参加教师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篮球比赛等,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体育活动的益处。让他们经常组织学生比赛,让他们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共同享受运动的快乐。要想搞好大课间的组织,学校必须要有严谨的纪律和统一的规则要求。指定场地、特定限量的器材在班主任带领下进行活动,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提前训练好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学校在当天表扬队伍整齐的、遵守纪律的活动起来最投入的班级,采用每天一小评、每周一大评和学期总评。
总之作为农村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有团结协作意识和不断创新的勇气。其实大课间活动好比盖高楼大厦,我们要从基层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大课间活动很快就会走出初级阶段。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吧!让将来中国孩子更加活泼、聪明、健康、强壮。让祖国的将来体育事业更加出色。参考文献:
13.体育课外活动安排表 篇十三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课外体育生活,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学生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精神文明,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生机勃勃,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学校研究,制定以下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郭霞年
副组长:沈文涛
成员:郭万良 窦发祥 王国良 董雄 康小玲
张玉荣 葸天萍 李成文刘万霞
二、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
1、以加强安全教育为保证,以突出健康教育为主题。
2、各班班主任有组织、有计划、按时组织好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管理,确保活动期间的安全。
3、体育教师协助各班班主任进行组织实施,并给与技术上的指导、提供活动所需要的体育器材。
4、各年级任课教师可随任课班级进行活动。
5、活动内容要求尽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根据学校场地器械,根据达标项目,根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组织开展活动。
白板滩完全小学
14.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十四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1. 学生参加课体育活动的态度
参加课外体育人数是衡量中学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 可按个人兴趣爱好, 不论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参加, 因而能吸引绝大多数学生。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这表明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 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 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反映。针对中学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调查表明, 身心健康动机排第一位, 调节紧张学习及兴趣爱好各排第二、第三位, 提高技能居第五位。由此可见,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普遍缺少统一管理, 这一情况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应该引起重视。
3.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是衡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保证学生增强体质状况的前提条件。调查表明, 学生每天课外活动的时间1小时以上的仅占6.3%, 仅20分钟左右的学生占了48.6%, 还有34.7%学生每天只有1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仅限于学校的两操 (早操、课间操) 。2005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小学体育工作座谈会, 会后起草、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 (简称“意见”) , 国务委员陈至立给予肯定并在文件上作了重要指示。“意见”明确阐述了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而目前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间与此差距太大, 情况令人担忧, 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校领导的重视。
二、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1. 运动场地不足, 经费投入少
运动场地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 学校的运动场地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场地不足已严重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当然与此有关的还有体育经费投入问题, 这是能否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前提。
2. 教师指导不力
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目的性普遍不明确, 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多呈无序松散状态, 根本谈不上学生素质有步骤有计划的提高。
3. 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
为争取重点高中升学率, 语、数、外等主课教师经常挤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补课, 周末还有不同形式的补差班, 有爱好活动的学生即使想要活动也无法抽出时间。
4. 学生可选择项目的范围小
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与学校原有设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使课外体育活动局限于一部分人, 当然也谈不上整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了。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1) 调查表明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 这为在中学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各有不同, 但主要目的大都是锻炼身体, 调节学习, 发展兴趣爱好。
(3) 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项目以球类为主,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远远不足, 与教育部《关于落实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的要求相差较大。
(4) 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设施缺乏, 以及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引导不够, 是影响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2. 建议
(1) 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把自由锻炼的时间还给他们, 校领导要注意这个问题, 体育教师要负起对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监督管理的职责, 并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2) 要千方百计解决部分中学体育场地不足、质量不高、设施不齐全的问题, 力争政府、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3)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要内容丰富, 适应面要广, 注重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汉超, 秦椿林.体育管理学 (修订本)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P299——P3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
[3]夏峰.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第6期.
[4]吴秋林.中国教育科技2002年 (第38卷) 第6期.文章编号1002—9826 (2002) 06—0041—04.
15.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学校 高中生 课外体育活动 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110-0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是学校体育的“正业”[1]。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都对体育活动有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了课外活动在中学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一定作用。也是贯彻《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的具体措施。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活动形式、锻炼时间、场地器材使用情况等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原则及管理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高一、高二级4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50人),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14份,回收率92%。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2.1.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有81.4%的男生与72.8%的女生认为,体育对人的体格发展很重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提高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展。有84.5%的男生与70.7%的女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表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有58.8%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强健身体,增强体质;有16.2%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休闲娱乐,丰富生活;有10.2%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有14.8%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减轻学习考试压力。
2.1.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
从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5次的男生为18.2%女生为0;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4次的男生为57.3%,女生为35.7%;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2次的男生为24.5%,女生为54.3%;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为0,女生为1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多,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相对不足。从调查结果(见表3)可以看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以1-2小时所占比例较高,达到70%左右。说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正确认识和自觉参与的态度。
2.1.4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从问卷调查(见表4)统计可以看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依次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武术、体操等。这可能受粤东地区体育传统项目的影响有关。
表2:学生每周活动次数
表3:学生每次活动时间
表4:学生喜欢参加活动的项目
3.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3.1场地缺乏制约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调查,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特别是女生活动的场所更缺乏。除少部分学生能在学校较正规的场地活动外,大部分学生是利用学校边角空地,校园附近的空闲场所和公园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造成20%的学生放弃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此,场地不足是制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瓶颈。另外,由于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活动较少,且受参赛人员的限制,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实现参加体育比赛的愿望,所以有6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班际或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
3.2 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相对不足
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达5次的学生仅占18.2%,而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学生占22%左右,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还有差距,也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认识不清,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 [2]。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通过对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良好动机,认为能增强体质,提高学生机体能力;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也是体现“身体好是工作好的基础,是学习好的本钱”的措举。更是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相对不足, 主要是场地缺乏制约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4.2建议
4.2.1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器材的缺乏。因此,要针对学生喜爱的项目,加大运动器材、场地的投入与建设,使学校师资力量、场馆、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得到改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4.2.2 建议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系统地、有效的管理机制。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在安排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时,要从学生的要求出发,选择一些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又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具备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具体管理方法,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安全、正常有序的开展;要强化指导,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合理规划和配置体育场地、器材,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4.2.3完善制度。完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比赛制度,组建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3]。
4.2.4成立学生喜爱的课外体育协会[4]。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等等,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晓阳.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分析[J]. 广东教育·教研,2007,(7、8):149-150.
[2]赵新平.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7):219-220.
[3]赵连现,张明记.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8):113-114.
[4]王泳.如何构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38,140.
【校园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推荐阅读: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09-07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06-1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分析07-06
班级体育课外活动方案08-01
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计划10-04
谈如何辅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论文07-06
大学生课外论文07-05
课外校外活动07-31
学校课外的活动方案08-04
课外活动实施方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