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2024-10-08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精选16篇)

1.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一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

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人乘公交车需要多少钱吗?如果小明爸爸也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商品如下:车5元、本5角、铅笔2角、钢笔3元5角、故事书3元、冰淇凌1元、巧克力2元、尺子1角、方便面1元5角。你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下该买点什么?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2.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二

一、把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在设计教学时,应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校园中的数。同学们有的数教室,有的数小树,有的数捡来的树叶,等等,在学习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了生活,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习者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要有一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先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一分”“指一指”“看一看”“描一描”“摆一摆”“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教师先不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拼摆相应的图形。事实上,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拼,学生会拼得比教师预想的要好得多。正是通过这样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的认知活动。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其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给予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受表扬,因此从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有时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学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中应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强化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上课时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3.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篇三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教学探索

目前,对于不少执教一年级数学的教师,由于教材知识点相对较少,往往一节课只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讲解,但是在批改学生作业上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作业中经常出现课堂上讲解过的错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相对不高的问题,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以期促进一年级小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的提高。

一、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刚刚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自身学习的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语文上,有些学生可能认识了不少常用的汉字,不过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很多习题即使学生能够解答出来,但是,因为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往往会出现解答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时,首先就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不会在面对作业时无法着手解答,更加不会胡乱猜测题意了。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正确掌握题意呢?为此,教师需要总结题目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比如,“最长、最短、最多、最少、总共有、数一数”等,并制成相应的生词卡片,通过课堂内早自习等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认读。借助于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更有助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准确掌握题意,进而提高自己作业的正确率。

二、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对于家庭作业的各种题型,往往都是第一次遇到。因此,不少小学生就算理解了题意,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指导的话,学生只能借助于自己没有系统化的认知来解答问题,而题目形式的多样化将会混乱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造成一些学生错误解题。对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指导时,还需要传授一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同时,不少教育学者赞同“小孩子天性”好动的观点。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与好动的特点相符合。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与心智,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满足小学一年间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促使其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具体来说,在指导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枯燥、单调的作业内容游戏化,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有效提升其数学成绩。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材中,会出现“在()里写出小于9大于4的数”之类的问题。对此,在指导该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题目,而是与班级学生进行一个数字游戏。首先,教师准备好0~10的数字卡片,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到讲台参与该游戏,在11个学生拿到相应的数字卡片后,教师指导其在讲台前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提问,请小于9的学生蹲下,然后再请大于4的学生蹲下,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小于9大于4的数是哪些了。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为健全人格的构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将对其一生的长远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而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小学生的细节,注重其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比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评价的环节中,应当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笔者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质量进行评价时,一般给学生评两个成绩,一个是常用的百分制,另外就是奖励学生小红花。百分制主要是对学生对错进行评价,而小红花则是用来奖励作业整洁、端正的小学生。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小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往往会在作业质量上狠下工夫,这有助于减少写字潦草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细节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其数学作业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上数学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更要对作业指导的方式进行优化。本文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形式多样,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指导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天性,关注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苏宁.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

4.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四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所以教学设计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散他们灵活的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熟练思考,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填空。

7+( )=12 8+( )=14

6+( )=13 9+( )=15

2.口算。

16-7= 15-6= 12-9= 17-8=

16-8= 12-7= 11-6= 13-6=

3.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新课之前,针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掌握的计算方法,方便学生迁移类推,顺利地掌握新知。

⊙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4。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我发现这些减法算式的减数都比较小,不超过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例4中的题。

师:请你从这些算式中任选一道,先算出得数,再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1:12-5=7,想10-5=5,5+2=7。

生2:11-4=7,想4+7=11,所以11-4=7。

生3:12-4=8,想4+8=12,所以12-4=8。

……

(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观察比较,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

师: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呢?

预设

生1:我觉得“破十法”更实用,因为先算10减几比较容易。

生2:我觉得“想加算减法”更实用,因为只需要一步就能算出结果。

生3:我也喜欢用“想加算减法”,因为用一道加法算式能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生4:“想加算减法”虽然简便,但有时要很快想出另外一个加数比较困难,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用“破十法”。

……

师:运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只要能迅速、准确地算出得数即可。

5.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认识1~10的数;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

【教学难点】理解基数、序数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猜一猜

活动目标:通过猜一猜活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一位小动物要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你猜它是谁?

2.到底是哪一种动物呢?它有两只长耳朵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电脑出示:小白兔)

3.可爱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略)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_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活动二:夸夸美丽的家园

活动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10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过夸夸美丽的家园活动,启迪智慧,拓宽思路,培养观察能力,丰富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

1.(指着画面)这真是-个美丽的家园,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小白兔一定感到很快乐。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谁能说出图上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生自由说)

3.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的个数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1”来表示。(电脑出示“1”)“1”的威力可真大,它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可以表示由许多个萝卜组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一座高山,一颗小草等。

(电脑同时闪动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座高山、一颗小草。)

4.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同时举起实物或做手势。)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说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

6.那3能表示什么?4能表示什么?(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的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

[设计意图: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认数这个知识点。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零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培养]

活动三:小小足球场

活动目标:通过小小足球场活动,理解基数和序数,初步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刚才同学们说得挺好的,现在我们带着小白兔去足球场看看:(图略)足球场上正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没有,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2.老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3.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

4.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5.实际操作: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看图,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你喜欢的运动员他排正确了吗?你自己上来数一数。(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6.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小足球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会判断正误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l

活动四:练一练

活动目标:通过练一练活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好啦,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图见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5页)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在练习题设计上,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家园》优选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1、2、3、4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结绳计数”,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点评:以结绳计数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点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1”的概念.)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点评: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点评:由“1”的学习,引申到2、3、4的学习,学生借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学习.)

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如果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点评:组建小足球队,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活力.在老师示范性的采访后,学生在模仿提问中,感知序数.)

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家园》优选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2、3、4”的含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二)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漂亮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 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演示课件:漂亮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三)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四)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假如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 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五)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五、教学反思:

6.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海版)第一学期P30

认知目标:

1、通过补充,会求缺少的加数。

2、会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情节,并解答。

能力目标:

1、还缺几个可以继续往前数,也可以对和进行分拆。

2、培养学生看图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补充求缺少的加数。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的情节,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设计思想: 新教材十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认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时间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尽量遵循二期课改理念,体

现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1、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新知作准备。因此课伊始,我设计了“上超市”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活动中做好学习的准备,并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室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展现生活情景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本课中,我分别设计了“小亚和乐乐在干什么”和“小猫过生日”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求新知的过程中。

3、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教学。新课标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为体的能力。在本课中我设计了“鱼缸里还缺几条鱼”、“乘车游戏”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7.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的利用 篇七

一、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新入学的准备课中的“数一数”, 出现的主题图是“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校园”为小朋友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同学、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我认为他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 作为开学的第一课, 他们学习数学的第一课, 帮助小朋友了解学校生活, 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 培养他们爱学校, 爱集体的良好情操, 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一上课, 我在屏幕上展示“美丽的校园”图之后, 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 因为小朋友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学校被搬上了屏幕, 每一双小眼睛都盯着画面.于是, 我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谁想和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先让学生随意看, 随意说, 自由发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后, 我又说: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 先数比较少的, 再数比较多的, 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在这里, 我在出示主题图后, 不急于给出数数任务, 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并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等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 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 学生的注意力就放在数数的活动上了.然后, 按事物数量的多少依序找出数量是1, 2, 3…的物体.最后, 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由数画上的物体数量到数身边的实物,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的主题图能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 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 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 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 我不但让学生“看看, 说说”, 而且还注意关爱每个学生, 对他们及时给予鼓励, 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主题图, 把所学知识编个故事

低年级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 好奇感,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要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 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 嘴巴动起来.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 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 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一册第29页“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时, 我编了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 (第1幅组图) 今天是小猴的生日, 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 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展示“盘里有2个桃”) 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演示小猴吃桃) 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继续演示小猴吃桃) 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 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第2幅图) 猴宝宝吃完桃子, 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 猴宝宝看到了什么? (出示“鸟窝图”) 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 就靠近它, 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 (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 .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 (第3幅图) 走出大森林, 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西湖的荷塘边, 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 (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 .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了理论的认识, 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 “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三、利用主题图, 把所学知识动态化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 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 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 增加实际体验, 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例如, 教学第一册第18页“第几”, 呈现了5个人排队去买票的情境, 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 是要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含义──序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排在第一的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 后面的人依次上前.问:这时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前面走了一个人, 剩下的人的总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接着演示———最后面的那个叔叔走了, 这时队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后面走了一个人, 前面的人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主题图的现实感, 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 如此动态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四、利用主题图, 给所学知识版本化

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图场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吻合时, 可把主题图进行“班本化”处理, 这样做学生感到亲切,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第5页“位置”的主题图时是这样做的: (1) 你能向老师做个自我介绍吗? (我在第几组第几个) 把你的位置填在座位卡上. (2) 打乱座位卡后再重新分发给每个学生, 让他们重新找座位, 再请几个同学读出新位置号. (3) 开展“猜猜我的邻居是谁”的游戏. (4) 让学生当回小老师, 用第几组第几个给某同学安排座位.又如在教学第二册第72页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作业评比”的主题图时, 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红花的数目相比等等, 让学生结合本班实际从自己非常熟悉的班级中去搜集信息, 提出问题, 直接开发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主题图,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但在教材中不是单独进行教学, 而是融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新入学时上的第一节课, 也就是“准备课”这一单元中第2, 3页“数一数”, 出现的主题图是“美丽的校园”.在这幅主题图中, 不但给初入学的小朋友展现了校园生活, 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而且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出示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貌, 要尊敬老师;出现垃圾桶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跳绳、踢足球等场景教育学生要坚持锻炼身体等.并且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 要尊敬老师, 关爱同学, 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 锻炼身体, 我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8.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八

一、放低起点,设计层次化

在农村小学,大部分一年级的孩子就只能数出1-10的数字而已,学前知识薄弱,起点很低。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大多数留守孩子受到长辈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这一切,如果还是按照统一学标去开展教学,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孩子的落后及厌学情绪。

教学中,我放低了教学期待和学习目标,解放数学课堂,注重目标及内容设计的层次性,让一部分孩子先“富”起来,针对无知识基础的学生设定的目标要求起点低,让每一个学生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材编排注意了方法多样化及方法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一年级开展此内容教学时,我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由于农村家长的辅导方法不对,一部分孩子20以内的加法一直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小孩子觉得这样形象好记,对所教“凑十法”比较排斥,以至于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对于这部分孩子,刚开始我允许他们数小棒来进行退位减法,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为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二、细化要求,数学生活化

在农村,课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太空洞、太笼统,学生根本不懂如何去操作。上课组织教学时,如果只是要求孩子上课专心听讲,孩子其实不能理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新版苏教版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有48人开会,有20张桌子,才有4把椅子,还要搬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这道题出现了三个已知条件和两个问题,读题之后大部分孩子不能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于是我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设了“家里请客”的情境:“小朋友们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说有20人要来吃饭,让小朋友帮忙搬凳子,数一数,才搬了4把,算算还要搬多少把椅子呢?每人再分一个碗,才拿来了10个,还要拿几个呢?”顿时,小手都举了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进而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的图文,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趣味操练,实践促内化

农村孩子持久性差,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更有甚者,爷爷奶奶会帮着孩子说谎、找借口,从而养成孩子依赖、懒散的性格。因此,算术操练是督促农村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的良方。但我们发现,畏难情绪会使很多孩子“讨厌”数学,所以一年级的数学操练一定要注意趣味化。比如在计算操练时,我经常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测试纸,出示同数量、难度相当的两组题(A组、B组),同桌两人分选一组,进行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既防止了抄袭现象,又收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但对于一些“比一比、选一选”之类相对抽象、思维度较高的题型,例如,“小明和小丁在50米跑步比赛中,小明跑了9秒,小丁跑了8秒,谁跑的快?”“小红和小芳看同一本书,小红看了59页,小芳看了72页,谁剩下的页数多?”……如果只是画面呈现、师生对话、总结讲授,那只会使极少一部分思维发展相对较快的孩子掌握。根据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针对农村一年级儿童,我经常会安排趣味实践课,使这些抽象的描述具象化。“我是小小计时员”一课中,我设计安排了“谁跑得快”、“谁看得多”、“谁剩得多”、“谁抓得多”,让孩子亲身实践,使用计时器计时,从而有效理解“用时长的人跑得慢,看的页数多的人剩下的少”等。农村孩子的生活见识不够丰富,数学课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现实思维素材、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发挥各自潜在的智慧,真正使他们爱学习、去学习、懂学习。

四、示范要多,学习严谨化

教育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示范。在数学课堂,语言示范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思维完整性、条理性的重要内容。如,在 “比一比”的概念教学中,当我出示了实物图后,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一根长,一根短;苹果树高,石榴树矮……”这是学生的生活语言,为了让学生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说话,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完整”,虽有几位孩子做了补充,也基本不能表达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之类的话。在农村小学一年级的课堂,这些也需要示范,如: “红色跳绳比绿色跳绳长,绿色跳绳比红色跳绳短。“苹果树比石榴树高……”“XX最长,XX最短。”……

数学课是一门艺术的学科,如何教好不同学段的数学更是有待终身研究的课题,只有不断地追求、探索教改新路子,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途径。我们期待着发现、期待着成功。

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10.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教案 篇十

本节课是按照“图形间的规律―数字间的规律―数组中的规律―找规律解决问题”这一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在细节上又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点、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层次清晰,难易适度。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板书:找规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找规律的知识呢?

(图形的排列规律,数字和数组的排列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找规律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复习作铺垫。

⊙复习整理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两方面的知识。

1.复习图形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组图形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你能继续画下去吗?

预设

生1:这组图形是按照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

生2:如果要继续画下去,应该接着先画出一个正方体,再画出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

(3)如果只出示

这一组图形,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排列规律吗?(引导学生说出不能找出规律,只有三组以上重复出现的一组图形才能确定排列规律)

(4)提问:如果用数字表示出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该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

(5)巩固练习。

□△△△□△△△□△△△ ____ ____ ____ ____

(6)教师小结。

图形、数字或其他事物以不同的颜色、形状及其他形式为一组重复排列,就称之为有规律的排列。

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是相对应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数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3 6 9 12 15 ____ ____

(2)仔细观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所给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加3得到的)

(3)根据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

(4)教师说明:这组数中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一列数叫等差数列。

提问:你能根据等差数列的特征,自己写出这样排列的一组数吗?

11.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习惯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

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首先要注意教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图片、模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某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也不错。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地“教”知识,而应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8加几”的学习时,也许你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8+3=11、8+4=12、8+5=1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幼儿园时学得好的,而那些幼儿园没学会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可以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8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8的学生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輸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不发言或怕发言是因为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要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还可以让怕发言者复述敢说者发表的想法,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那些较简单的问题,就把说话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教师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6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4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3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学习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坚持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

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要求书写数字清楚,整齐、美观、格式正确,并且要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要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12.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趣味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 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课堂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教学开始时, 我给学生出示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学生很快猜出是钟表。我问学生:“你会认钟表吗?”不少同学摇摇头。这时我及时引入新课:“那么,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 好吗?”这样,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由于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容易产生亲切感,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差, 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 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 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 我边写上5。接着, 我又贴上三个, 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 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 我启发学生, 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 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 5+3=8。”这样, 通过图画的诱导,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 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习6的分成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 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 比如, 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 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 一边是12345, 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 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 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7可以分成 (123456) , (654321) 。这时, 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 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 我发现规律了, 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 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 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枯燥、单调,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春天来了, 美丽的大森林里, 动物们准备召开迎春联欢会, 这时, 树上有3只百灵在唱歌, 树下有5只小兔在吃草。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学生很快写出算式:3+5=8。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8+5=13。然后继续展示:从池塘里跳来3只青蛙。问题:这时有几只动物?13+3=16。不一会儿, 刚才唱歌的百灵飞走了, 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6-3=13这时, 4只乌龟慢慢地爬过来了, 问题:最后剩下几只动物?13+4=17。由于课件直观、形象, 对学生极富吸引力,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 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五、建立竞争机制

一年级小学生都争强好胜, 荣誉感比较强。因此, 我采用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全班比赛等形式,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设计了50道计算题, 让全班同学抢答, 每答对一题给一朵小红花, 最后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班级的“算题小明星”。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进行了小组比赛, 把全班五十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两部分, 最后以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还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比赛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比赛中去。比赛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性, 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1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三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月饼图、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主题图

1、观察图画,说出图意,列出算式。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机引入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引入新课

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月饼图。

三、探索新知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

2、学习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拨。

3、巩固练习:口算卡片。

四、学习例2

1、分析题意月饼图,学生观察。让学生明白要把这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

(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讨论结果: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五、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1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四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15.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十五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靳玉乐在《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一书中,给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形成和发展其科学素养为目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的一种综合性,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策略

基本策略有: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持续发展的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注重探究过程的策略;学会分享、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开发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策略。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对比

从师生关系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合作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而共同学习。从教学目标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情意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他们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只从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争强好胜,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但集体观念不强;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标准主要来源于学习活动,存在偏差和局限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习惯。并且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好动、好表现、好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时必要的。而且这种探究式主要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组织良好的素材;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设计全面有效的探究活动;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总体说来就是要求老师们做到:采用的教学教学素材要充满吸引力,力争做到“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设计问题空间的大小得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要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科学、规范地进行,单凭数学教师内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多方力量参与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有利保障。在开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设计与开发中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参与协助。广大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非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校领导,以及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之间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广大教师要转变学科课程下独立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合作性原则。

摘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 还从未接受过正式学校教育, 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学生的自控与自觉能力还很差, 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注入为主, 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 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成功体验, 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16.童玩理念下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六

一、创设情境,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的年纪十分幼小,对童话故事、谜语游戏的兴趣要远高于学习。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教师在讲解关于“计量单位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先要选好要学的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等,与之对应的是厘米、千克、毫升,教师要依次进行讲解,就拿千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小朋友称体重”的游戏,假设这里是体检室,要大家进行体检,那么同学们的体重的计量单位就是千克,某学生40千克,某学生39千克,这就是千克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是通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得来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自主参与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不仅令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会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更加崇拜。教师在“商场购物”一课中设计了有趣的数学活动,活动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人民币面值“元、角、分”的认识,上课时将班级假设为“某某商场”,学生5个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记账员、收纳员、以及评判员等角色,然后将某些“商品”进行标价售卖,游戏开始后模拟商场购物进行货币交易,此过程中要模拟生活中真实购物的场景,不仅问价还要讨价还价,交易时注意钱的换算,贴近生活的情境会加深对数学应用的认识,让学生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二、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内涵

实践活动的感染力非常巨大,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多种数学感官体现出来,激发数学实践的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案例素材,数学应用的表象更加清晰的建立,对材料分析、比较、概括、整理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教师要多多开展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内涵。在进行“圆周长”课时学习时,教师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将卷尺、细绳、直尺、硬币准备好,关键的道具还有容易折叠的圆形纸片,教师先让学生用细绳和卷尺测量圆形纸片和硬币的周长,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让学生测量它的周长,学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测出了黑板上的周长,教师接着问:如果测操场的周长还能用绳子去量吗?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地点拨,推导出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

任何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将童玩理念和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接触数学的本质核心。在“自制年历卡片”活动中,教师要向创设环境,将精美的年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同学们,学生欣赏年历时,教师要对年历的历史、文化和用途加以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年历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年历。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加深年历的了解,对年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有了深入的掌握,这就是在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童玩理念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数学环境。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充满挑战和趣味性。就像在“乘除法练习”中,有一个小例子:森林着火了,猴子们要过河避难,每个大木筏只能载六只猴子,小木筏能载四只猴子,一共有四十八个猴子,那么都乘坐大木筏要几个?都乘坐小木筏要几个?首先让学生养成思维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程度,结合实际内容就会将题目解决出来。还有在“表面积变化”相关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几个体相同的正方体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进而完成以下的表格。

然后学生们通过观察,互相交流讨论,总结出表格内四项要求的关系,教师此时要用挑战的方式提问学生们:如果用更多的正方体拼接会是什么情况?像6、10、100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刚刚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推导计算,直接算出结果。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数学思维,做到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上一篇:城镇排水下一篇:科技节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