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共13篇)(共13篇)
1.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一
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论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情怀的科目,在中职语文的日常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灵活运用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内涵,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的结合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其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还能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语文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快地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予以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前言: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情怀的科目,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就该科目对学生进行教授时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所想所感的“强心针”.在中职语文的日常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时若能灵活运用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内涵,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的结合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其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还能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语文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快地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予以详细分析,现作如下相关报道。
一、情感教育含义与作用
(一)情感教育含义
教育界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利于学生学习的同时,可恰到好处地拿捏住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关系,以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培养的丰富性和内涵性,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新型教学方法称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以辩证客观的心态面对所有事物,并进一步升华对人生的感悟,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自我完善发展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1]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情感教育实际上既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认识并积累生字词、掌握一系列写作或表达知识技能只是该门课程最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如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才是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对课文各方面的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该方法提高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觉悟。
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各方面(词句用法、表达方式等、)均不太熟悉,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古诗文尤其是长篇大论的文言文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但通过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以古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突破点,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进而逐步对课文进行“蚕食”,最终达到掌握全文的学习目的。学生通过对各类课文中或喜或悲,或愤怒批判等多种情感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进一步明了学生对生活各方面的认识,并在语文教师的恰当指导下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和调节这些情绪,使情感的正面作用得以最大化地发挥。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较之传统模式中的教学方法,不断增进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情感教育最明显的优势。学生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主动且耐心地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循循善诱,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鼓励,[2]从各方面了解和关心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情感后,也同样会在情感上作出相应的回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就能够使学生将老师当作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以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师教育责任感,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指引学生领会情感内涵
不管是普通中学语文还是中职语文,在该门科目的考试中,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因此,这便为各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知识技能的明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应将点拨、引导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像直接说出答案这样点拨过度,不给学生一丝一毫的思考空间,亦不能光提出问题却不作任何的提点,造成非常尴尬的教学场面。
(三)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
放眼古今,理论教育和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着重点。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忽视,造成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不良局面。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注重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而是更倾向于吸收实际操作能力卓越的人才。而各中职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教育注重点,力求达到使其所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各岗位需求的教育目的。是以各中职院校应更为注重对语文这一学科教学的实用性[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知识的灵活性和使用性非常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中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而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述第二点中的《游子吟》这一课文,除了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练等方式深化对诗文中心思想以及诗人情怀的理解,还应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母爱:“同学们,既然咱们学了这篇关于母爱的古诗,也从诗人简朴的语言中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几分钟回想一下你们的妈妈带给你们的母爱,然后给大家分享。”实际上,当学生思考完后,内心对自身所受到的母爱是有非常多的感触和领悟的,甚至情感细腻且感触颇深的同学在向大家分享其从自己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母爱时,通常会因情到深处而流泪,同时还会在情感上感染其他学生。这就非常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同时也使得学生所作的文章更具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心,并使其作文的质量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有机结合,既能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亦能锻炼其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结语:
总之,情感教育不仅是顺应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学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更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极佳途径之一。考虑到职业型人才是各中职院校的重点培育方向,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教育来帮助学生不断促进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琳. 情感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刘田田. 中职工科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胡伟. 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
2.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二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主要表现在:
1.中职语文教材的优越性。
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 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多方面表现了生活之美、世界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辩之美。这一切都能够在认识上给人以丰富, 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 在情感上给人以熏陶, 在审美上给人以悦愉。这些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都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除课文教学外, 学生习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设置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灵活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教学更具灵活性。因为语文教学之间的逻辑性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强, 它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感教育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这对于学生在知识的接受、理解等方面并无影响。比如, 针对学生对亲情的漠视, 可以在《我的母亲》等表现亲情的课文教学时, 安排更多的时间、另选更多的题材、采取多种方式集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真正让学生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有所为。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1.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中职语文教学要巧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创造和渲染气氛, 使学生感受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情境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情感, 唤起想象, 入境生情,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深钻教材, 挖掘情感。
语文教材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 这一优势是其他学科没有的。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许多人物对话, 可以被许多情绪所感染, 其中有热爱、悲伤、兴奋、愤怒、同情, 等等。因此, 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 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在教学《生命的化妆》一文时, 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为人为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 与生活发生碰撞, 激发出点点滴滴的火花, 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情感教育。
3.声情并茂的朗读。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诗歌、散文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都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 这是情感教育的好方式。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 针对中职生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 不能理解父母, 与父母关系不和谐等实情, 有意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情感最强烈的语段, 让学生反复朗读, 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完全沉浸在意境中,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作品所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4.组织活动, 培养情感。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 通过组织学生以“克隆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 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挖掘学生优点, 激励学生自尊。
古语有云:“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 从而达成师生的情感交流。
2.增进师生沟通, 加强师生合作。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在发育, 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 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加上知识阅历限制和社会家庭影响, 如果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理解, 而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听之任之、放任自由或者埋怨批评, 粗暴干预, 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增进师生沟通, 加强师生合作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3.换位思考, 加深彼此了解。
角色的互换, 在为双方带来崭新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 融洽双方的关系。在教学上,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学习目标, 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 调动思维, 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师生的互动关系, 使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在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更应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扬民主, 倡导合作精神, 发挥团体力量, 培养凝聚力。
3.试论中职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情感素质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呢?
一、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1、确定文章感情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
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怀鲁迅》一文中开篇写道:“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魯迅逝世的消息”。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句式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倒装句,它所饱含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强调“晴天的霹雳”是为了表现作者在听到消息时内心的震惊与悲愤,而这正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时,只有把握了这点,才能理解下文里作者表现出的异常悲愤以及对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
2、理顺文中情感的变化与层次。好的文章,情感往往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发展、有层次的。《荷塘月色》中,作者总的情感是哀愁的,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心里颇不宁静”的哀愁→充分享受“荷香月色”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淡淡的哀愁,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彷徨和痛苦,理解作者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
3、通过关键词句辨析情感差别。人的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个性色彩浓烈,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会寄托不同的感情。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最能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从而体悟作者情感。如在教学职高语文高教版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笔者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宝黛初见时宝玉和黛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会发现宝玉是“笑”,黛玉是“惊”,在学生的发现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一“笑”一“惊”分别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什么特点?这样,通过抓关键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二、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
1、情感的正确把握是建立在对文章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感知过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在讲解中,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环境,以推动学生充分的认识课文,理解课文,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职高语文高教版第二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查找与作者茨威格和文中要赞美的托尔斯泰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先讲解托翁的生平、思想、著作,培养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再抓住“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2、想象入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透过语言文字领略作者表述之情,即想象入情。此时,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文中的情感特点。
3、激发感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祝福》一文中祝福之夜鲁镇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悲苦惨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这一点能激发学生对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封建思想的痛恨。
4、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一个认知主体,但是这个认知主体是受到他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约的。因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他必须对这个施教的对象有所在意。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因此,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教师都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总之,中职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应首先让自己置身于课文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先感动自己,在饱有感情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整体地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绪,从而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同时,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4.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篇四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小学
李玉珍
王慎茂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
三、优化语言的情感性,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首先,要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把学生带进学习状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文人常借秋景来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
其次,在美读中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悟力。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和情感发展。如《包身工》一课,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重在再现几个女子面对反动军阀枪林弹雨时的镇静与从容。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的同化境地。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具色彩和力量。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虽然教学中有时也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艺术表现,但这种表现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和谐得体,适可而止。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这种非语言行为也即是我们所讲的肢体语言,它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来加强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通过传神的眼神、富于变化的面部表情及各种姿态和手势,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如讲到愉悦处可面带微笑,讲到愤怒处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处就表情凄苦,这样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绝”的境界。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教师本身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五
莲花山小学
张成军
语文教学法美在其中,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与花草对话,与长天吟哦,与鸟虫共语,随春秋更替而动情,随晴雨变化而动心,赋情感与万物,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思索来总结冬季。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积极地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语文。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连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路,今天,我把我的体会称它为“引趣----激趣----探趣-----用趣” 的程序吧,呈现出来见笑于大方之家,请读者指正。
引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饱满的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激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学,充分运用竞赛、实验、故事、音像等多种多样的激趣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探趣:教师通过指导方法、启发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合作,达到孜孜不倦、以苦为乐的境界。
用趣: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评价总结、拓展迁移,感动扩展知识,发展能力。
这正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语文教学法中怎样融入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象。“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情感目标和谐渗透认知智能目标,并起催化作用。
(一)、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唤起学生语文学习喜爱之情
语文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课堂情境。要素之一的课堂情境和软情境(前者指教室各方面,后者指课堂气氛)。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反之,则消极地影响课堂教学。
1.教学语言要艺术化: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个好的口才,能写一笔好字,装一肚子诗文学问。上课之初,作为教师要衣着得体大方,目光炯炯,春风满面,举止端正稳重,精神抖擞,语言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营造教学的氛围。
2.师生关系要融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协调课堂的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既是指教师与学生,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则有助于教学;相反,则消极地影响教学。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格的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装的思维。所以“学生一旦具有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始终处于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从而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正如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更新教法
上课伊始,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护15---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性、情感性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上课上面
1.课前导语: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教学艺术的魅力。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语它饱蘸着丰富的感情,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组织一段或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奠定课堂情感的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神往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留连忘返激发探究欲,效果不需要费言了。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掀高潮艺术
(1)、或表演:如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叫两个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体会动词的妙用、准确;《蚊子和狮子》改成话剧进行表演;歌剧《白毛女》选段,指定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说说唱唱,倒也兴趣盎然。
(2)简洁优美的板书:(3)或仿写竞赛
(4)其它:或用朗读的技巧,重点段句朗读;或用几句精当的表达,适当的幽默,使课堂中掀起感情的涟漪。
3.画龙点睛术
在一节课结束前,或拓展延伸,或时文欣赏;或灵活多样的结束语……让同学们曲径寻幽,文海摘珠。
(三)、善于寻找审美点、动情点进行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我认为,语文教学同样也缘于情。“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为动力,把文中之情挪移到学生心中,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教师情、文中情、学生情三情合流,产生情感和谐共振”。由此,我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情感教育作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挖掘情感资源。
1.挖掘教材内蕴的情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味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因为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要靠语文教师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缘物生情,如莲花、菊花等。其次,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内容,强调诵读,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掌握方法,提纲挈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我们读文章,是遵循文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与文章同悲同喜,与作者同怒同乐。其一,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文,以读悟理,以读悟情。其二,教师导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叶圣陶语:“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与学是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代替的,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唤醒学生“沉睡中的能力”。其三,抓住特点,突破难点,纲举同张。小说教学要三抓(即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散文教学要“三抓一突出”(即抓线索、抓分析意境、抓品味语言,突出散文——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
(四)、广开门路,丰富语文教学情感的内涵
语文,犹如宇宙,有永远探索不完的奥秘。它充满智慧的人生真谛,又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它的魅力早已超出书本而进入无形的生活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今世界,书籍报刊多如牛毛,各种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丰富我们的学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还要是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
1.美文选读,让情长上翅膀
2.寓教于活动,寓教于情感
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活动的魅力。而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词语接力赛,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近义词、反义词、感情色彩不同的词,数字成语,动物成语……让学生步入词语的谜宫;讲故事、表演小品、讲笑话、朗诵、唱歌、跳舞……让学生喜笑颜开,心潮澎湃,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 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3.走出教室,面向社会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教育不是机械加工,教育必须“教”与“育”相结合。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因素来影响培育学生,以使学生自己受教育,自我约束自己,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春天,带着学生去赏桃花,去寻觅春的踪迹;夏天,去观察“荷叶圆田田”赏月亮、数星星,体验劳动了一天人们休憩的愉悦;秋天,去爬山,登上山高处,观察秋天的田野,体会“牧羊女眼里的深情”;冬天,走进山里,去领略柑橘挂满枝头的甜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参观养鸡场、养鱼场,访问专业户,高高兴兴唱着歌去,快快乐乐满载而归(学生记了一大本)师生之间,心心相通。教师不再会讲得口干舌燥,口吐莲花,学生装也不再会听得昏昏欲睡,腾云驾雾,学生作文不再难,而是想写作文,师生之间时时交流,教学是其乐融融。
(五)、师生之间要讲民主、要讲平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好呢?”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不要训斥学生,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⑧当然,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老师悉知学生的长短,学生领略老师的风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3】 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6.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篇六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与学习中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的。当学习获得成功,得到师生的好评,学到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产生兴趣等,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调节、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一、增强“学生观”,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常说的“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能使教与学较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因为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由于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特别是教师是否能对全体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与爱,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人费事,讨厌这门课。反之,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谅解、体谅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兰诺夫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中的人格式教育事业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突出学科特点,做到“三情”统一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课,我国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三、重视情感投资,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1、艺术地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课堂的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特定情绪状态不定,授课前乃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些干扰信息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从现实急剧进入作品意境当中去的目的,增强对作品人物、生活形象、意境感受和理解的效果。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向课文相应的情感方面转换,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独辟蹊径,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更令人耳目一新。
2、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在学习分析课文前,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入境视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种种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7.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调动激情,培养兴趣,引入情感教育
一堂语文课,要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教师就要合理引导,需要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愉快,兴奋,甚至跃跃欲试,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压抑,低沉,那么你的教育必将失败。 文章不是无情物,成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高境界的,润物细无声的,在心灵的碰撞中会达到教育目的。 教师只有自己先动情,才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其受到感染。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对待学生,调节自己的心情,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感悟,每一种情绪,用我的语言、眼睛、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引起情感共鸣,以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想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教师自己先要动之以情, 这才能使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顺利地迁移到学生身上,这样的教育就应该是成功的。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它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认真观察,主动积极思维,大胆踊跃发言。 相反,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倦,即使老师再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那么必然导致情感教学的失败。 因此,老师“动之以情”授课的同时,要即时关注学生对其教学的反应程度,并结合平时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情感教学才会因为“观众”的捧场而精彩。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引入情感教育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课文教学,对反映作者或人物内心丰富的、高尚的情感进行渲染,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与海”、“文章不是无情物”。 中职学生大都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 在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都缺少对事物的情感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使情知交融,情通理达。 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引起情感共鸣,以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师只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酝酿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上课时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共鸣。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入情感教育
人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能够积极地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因此就必然要主动,而主动地思考、体悟、融入情感,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又一主要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如通过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入教学境界,“以情传情、以情染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创设语文描绘的特定境界,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欣赏,入其境、悟其情。 对于那些情节性强、形象鲜明的语段,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推敲,如身临其境。同时,教学需要活跃、民主、和谐、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真情互动的学习气氛,情感教育才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唯有这样,才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才能调动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涌动。
四、巧妙灌输声情并茂,引入情感教育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 ”。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 如果语文教师只有冷冷的推理,公式般语言,文章的情,作者的情,意境的美,那么将如何授之于人呢? 这就要求教师情感的巧妙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然后把学生带入意境中,使学生真正懂得作者的目的。 同时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的情感表露:情积于中,发之于辞,通过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领会课文的优美滋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样的诗句不用多讲,只要熟读成诵,一幅壮丽辽阔的草原画卷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 当我们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一股豪情便会油然而生。 在朗读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在引导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应依据对其的理解与感受,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声情并茂朗诵,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我们说,一个教师拥有了涌动的情感, 生命将因此而灿烂; 一堂课拥有了深刻的情感, 教育将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 一个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情感,那你的教育会影响至深。 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 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充分借助教材的形象魅力,指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意思,陶冶他们的情操。 所以,只要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情感教学上下工夫,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锻炼,相信每一堂课学生就能得到极大收获,并能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最佳良药。
参考文献
[1]黄来仪.情感风帆——情感教育的实践与认识(一)[J].上海教育科研,1994(03).
[2]敖敦.情感教育教学的宏观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01).
[3]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08).
8.中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八
一、充分了解每篇作品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自身经历
要读懂一个人的作品必须要了解这篇作品的作者,了解这篇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我国古代诗词,词句高度凝练,感情沉郁深厚,读来尽管一定会心有所感,但是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不知道他何以出之,那么,感受就不会很真切,所受的感染和影响就不会那么深切。譬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短短56个字写尽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李煜做皇帝时,国势衰微,可是他却整天沉浸于歌舞升平之中,不思进取。及至宋兵压境,他无力抵抗又不能“临危就命”时,竟领着群臣“肉袒”出降,做了宋太祖的“阶下囚”,虽然没有被关在牢里,但也没有了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对故国的回忆使他的精神备受折磨。有了对李煜写作《虞美人》词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的了解,对全词也就能够合情顺理地感受和理解了。因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者对背景材料做到精心选材、言简意赅,而最重要的是教者对作品内在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的准确深入,不可扯得太多太远,成了作者生平事迹介绍,离开了与具体作品的紧密结合也就不能突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二、讲授古典篇目要联系现在生活的实际
讲授古典篇目要联系现在的生活实际。这种联系是很自然的,虽然作品产生的时代离今天已很久远,然而,今人和古人在许多情感问题上的感受都是相同的。《诗经》中的《静女》,是近三千年前的作品。诗中美丽文静的姑娘约自己的心上人在城角处见面,当小伙子来到约会地点时,姑娘又故意藏了起来,急得小伙子挠头跺脚。这里,作者对于细节的抓取和描写十分成功,姑娘的活泼调皮和小伙子的老实憨厚都跃然纸上,使全诗洋溢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么接下来的情景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一下:看到小伙子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姑娘忍住笑,蹑手蹑脚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将一支红色的竹笛送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将竹笛接过来拿在手里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也许,姑娘送的那支竹笛并不完美,只因它是姑娘送给自己的爱情信物,才让小伙子十分地喜欢。随后,两个人手挽着手一起到郊外散步游玩。心灵手巧的姑娘用茅草细茎编了一个手工艺品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同样爱不释手——并不是那草编的工艺品珍奇,而是因为这个手工艺品也是自己的心上人所赠。
《静女》这首诗叙事清晰,人物情感表现细腻传神,尤其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当读到这首小诗时,掩卷静思,不是分外亲切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难道不是古今皆同吗?
三、根据文章的主题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很多同学的家庭并不富裕,很多家长为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艰辛劳动,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为父母考虑过,攀比、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笔者在讲《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作者对自己成长的感受:“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笔者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首先谈了自己的体会:一个家庭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品德好、学习优秀有出息的好孩子。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做子女的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成人成才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都要树立自己的信心,都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有了信心和目标,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有成功的希望。随后围绕着这个主题,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讨论。很多同学谈到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感受,他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他们的真诚和思索出乎笔者的意料。我们不敢说仅仅因为这篇课文,仅仅因为这种交流就会彻底地改变他们什么,但是最起码让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未来有了一些思索,日积月累,谁又能说这种思索不会让他们以后的道路走得更顺利一些,方向更正确一些呢?
四、要用作者本身所表达出的情感丰富性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
作家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作家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所展示的情感世界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教材中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壮烈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慷慨之美,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悔恨哀伤,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美。作家自己人生的真实体验,是感动人心、陶冶性情的力量。就是一个作家的同一篇作品,情感的表达也常常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是多种情感的交织和融合。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之一,但却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凉。他用“梦”景写宏大理想,写豪迈情怀,又用现实写悲痛写愤慨。要理解这些,就要先了解辛弃疾嫉恶如仇的性格,灭寇报国的胸怀和他面对现实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哀。只要把作者的性格和经历彻底了解了,对作品及其包含情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中笔者还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课本中的一些诗词散文。笔者以为,牢牢地记诵这些饱含着作者浓厚情感的诗篇词赋,就可能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就可能会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上点染上美好的情调,就可能在他遇到挫折、触景生情的时候坚定他的信念。情感教育的问题,已经被许多学科注意,这是十分可喜的事。古人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鲁迅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感情在人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是:道理上他知道不对的事,可是他的感情促使他做了。道理上他明白是对的事,感情上通不过就没有去做。一般说来,人的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但是另一方面,感情又常常影响理智,影响人的行为。教育工作要关注人的情感。如果说人的物质需要是大同小异的话,那人的情感需要就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所以孩子对于家长,学生对于老师,个人对于社会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而且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每个人才能幸福,学生们才能真正成才,社会才能更加美好。而在这一点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氛围,决定了他们需要我们教育和引导的可能更多。“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工作在培养和教育学生一线的中职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这也是决定我们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家楣.对中学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任蓉蓉.丰富学生情感重构理性认知[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5).
[4]唐子畏,邹用芳.试论影响教学效果的情感因素[J].教育评论,1989,(5).
[5]马晓霞.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2).
[6]李化树.论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情感投入[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7]付晓颖.教学情绪与教学效果浅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
9.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九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和态度上的`反映,不同的情感可以引发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作用.本文通过课文举例,以语文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为依据,指出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从中带动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 者:刘丽丽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明仁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10.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论文 篇十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情感的创设、挖掘,它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性”的目的。而情感需要双方互相走进对方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如何挖掘、创设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呢?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关系
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
11.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这就告诉我们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一、接纳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能通融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来拨动学生的情弦,就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呢?
首先,接受中职院校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既不能扼制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学生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予以教学。针对中职院校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的现象,教师要深入研究,查找原因,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以及自身教态等多方面加以考虑,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从最基础补起,发现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扩大知识面,多读多练,提高阅读能力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对中职院校这群特殊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耐心进行教育,中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就会有所提高。
再者,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情趣盎然来自于语文教师的睿智机敏、诙谐幽默、博学慈爱……是语文教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根本所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越大,他的意图就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学生的教育也就越成功。人格魅力主要产生于教师的修养、品格、学识、智慧才能以及与学生的感情等。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各个受益匪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学会分享,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健康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就是要能鼓舞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了。
学生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他们对自然界里每一种事物都很敏感。针对这一心理,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的角度去观察大自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会对描绘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自然的陶冶就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郁达夫曾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
另外还可从欣赏课文入手,课文往往蕴涵着作者充沛的情感,新颖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比如学习《春》这篇课文,既要使学生学习散文的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语言凝练美,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这个草长莺飞,鲜花烂漫的季节,让学生感受到春草的蓬勃美,春风的亲切美,春雨的明净美。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审美情趣,让学生发现美;学会用眼睛“摄像”,用耳朵“录音”,用鼻子“探测”,用双手“复印”,用心灵“感悟”,让他们都拥有发现美的“慧眼”,拥有记录美的“神笔”,为描绘祖国美好的明天,尽情的去追求美、感受美、创造美!
三、交流心声,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心理学认为,健全人格应具有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客观理智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以朋友的心态进行交流;在日常教学中,表扬、树立典型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经常介绍一些学校和班级的先进的典型,介绍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人总会与别人交往的,所以别人的反应如何,就可以成为反省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正如唐大宗所言的“以人为镜”,把别人当作镜子,来显出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尽量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次,帮助学生接受自我,沟通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引导他们,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会发展不同的学生人格特征。例如,有的学生在绿茵场上好胜心很强,有毅力,敢拼搏,但在课堂上却不肯动脑筋,缺乏学习热情。这种情况就需要帮助学生,扩大生活的接触面,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锻炼自己,使他更全面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各种特点,并将之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才干,从而激发起做任何事的愿望,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
最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造成挫折的原因,造成学生挫折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造成挫折的事情本身,而是由于学生对挫折本身的认识。一念之间,同样的事件,有的学生可能充满自信,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文学解读流程中的审美心理机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04):65-71.
[2]韩国廷.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1,(36):206.
[3] 李萍.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多元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0,(01):79-83.
12.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二
一、寓情于理,以理育情
中学语文爱国情感教育的特点之一即是情与理的结合。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越深刻,对其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这就是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一个“理”字,深化一个“情”字。“理”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理才能达到情深的目的。例如我们教《祝福》一文时,就可以先在了解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再引导他们探讨祥林嫂惨死的真正原因,进而明晓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他们的爱憎之情就一定会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人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境越生动,其感染力就越强。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移情的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的氛围中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比如教学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在分析讲解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大浪淘沙》的古筝音乐,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青年毛泽东,此时正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同时在内心体验青年毛泽东热爱中华的情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然后请同学带着感情朗读。学生因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因此感情充沛,读得抑扬顿挫,十分具有感染力。又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老师抓住“乡愁”一词展开提问:什么叫做“乡愁”?作者为什么会有“乡愁”?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本诗中“乡愁”具有什么独特性?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作者绵绵悠长的乡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的感情加深了理解,并产生了共鸣。有的同学还展开联想,想象诗人身在海峡彼岸,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如何思念祖国的情景。有的同学遐想着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诗人思乡的情怀便可得到慰藉。所以,教师在小结时说:“假如余光中知道你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能引起如此的爱国情怀,他一定会感到分外的欣慰。”
三、情为动力,以情激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谓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或相应的情绪。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应的感情。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想到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想到周总理为人民疾苦耿耿于怀,关怀备至;想到周总理临终时还要嘱咐把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想到这一切,她情不自禁地热泪横流。学生也受到她的感染,他们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群山回响、大海呼啸、天地万物共悼总理英灵的诗情境界。结果,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心灵获得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教师是课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先动情了,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动。一篇篇课文,就是一支支歌曲,它们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语文教师要着力将这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移植”于现实之中,以情激情,叩击心弦,在学生的心田上,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
四、创设条件,以美孕情
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感染人、愉悦人的特性,这种特性使美的事物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使人们在接触美的事物时,能够很快被它吸引,并且在情感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美学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其中既有知识之美,又有文化之美,既有各种既在的美学形态的显现,又有即时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语文中的美,一般是以鲜明、直觉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学生的。就课文而言,语文教材一般是以感情的、形象的内容为主。一篇篇课文绘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组成绚丽多姿的人生画卷,它吸引着人们去感受、去欣赏。对那些情深感人、联想丰富、充满美感的文章进行赏析,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情的升华。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情景交融、优美动人的短篇小说,它既有小说的故事性和艺术形象,又有散文浓厚的抒情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进行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有位老师在教学这课时,把课文提炼为《荷花飘香》、《夫妻话别》、《淀上遇险》、《伏击日寇》、《成立队伍》等几个画面,制成多媒体课件。解题时采用多媒体投影,点明荷花是美的,因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战士,展示了优美的意境,将学生引进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紧接着播放录音,优美悦耳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声音所传递的美感。然后教师品评语言的格调、情味,再配以画面,逐步将学生引入作品美的意境,领会作品的抒情基调。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景物美、情理美、精神美、语言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13.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情感
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评议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评议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其本原就自然应当追溯到文章的创作者所倾注和表达之情感上。但是,作为学习者,我们又很难感悟到和文章作者完全相同的情感经历。有鉴于此,朗读中的情感投入绝大部分要依赖于读者之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创设出类似情境,从而激发出小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能够让其读出真感情。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
“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让学生“心入于境”
朗读要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为数不少。朗读并不只是单纯的读,它是要为学习课文服务的,要让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
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读。我在教学《小露珠》第7段时,创设了一些训练语言的情境。如小露珠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露珠要走了,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为什么这么迫切地想把小露珠留住?教师进行小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敬佩的感情进行朗读,就能通过朗读体会到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情会于物”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让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到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文章的重点之所在。例如,我在教《西湖》一文时,先向学生提问: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西湖是什么?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随后,再提问: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再引导学生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教师启发,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在学习第3段时,向学生提问: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通过这种“情会于物”的朗读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就能从这些形容词中体会到
西湖之美。
三、让学生“读出疑惑”
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口气,情态,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字里行间读出心中的疑惑,进而深入思考。例如,在《孙中山破陋习》第七自然段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读出疑惑”,从而体味到人物的复杂情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并提问: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之后,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一是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二是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三是要表扬学生: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于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朗读并思考文章上,让其带着“疑惑”去认真阅读全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让学生“读出个性”
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例如,第五册课文《做一片美
的叶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就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教师应向学生提问: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叶子的“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语,阅读句子,并欣赏录像片或者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朗读的方法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这样,就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朗的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因此,让诱导“多读”贯穿语文课堂,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推荐阅读:
谈中职语文愉快教学07-08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9-11
中职语文教学措施10-26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财经教学中的运用06-09
中职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探讨07-27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上传递11-21
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论文07-04
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与改革实践07-27
职业素养下中职语文教学探究论文09-02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