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2024-07-22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8篇)

1.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一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三)练习

(十一)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之,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 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1.“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一句译文正确的是()

A.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B.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C.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

D.送给先生吃,先生又不肯接受,这难道不是君主的命令吗?

2.“以人之言而知我。”一句译文正确的是()

A.根据别人的话才了解了我。

B.根据别人的话才认为我是聪明的。

C.根据别人的话才认识了我。

D.根据别人的话才与我交好的。

3.文中“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这一复句,要是给它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的话,应当是()

A.既然……那么…… B.虽然……也……

C.如果……那么…… D.只要……就……

(十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 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吞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第归,杀而鬻之: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A.不先入之说: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之: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人:悦,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5.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6.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7.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8.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

(十三)

仆射柳元公家行为士大夫仪表。居大官,奉继亲薛夫人之孝,凡事不异布衣时。薛夫人左右仆使,至有以小字呼公者。性严重,居外,下辈常惕惧。在薛夫人之侧,未尝以严颜色待家人,恂恂如小子弟,敦睦内外,当世无比。宗族穷苦无告,因公而存立者甚众。在方镇,子弟有事他适,所经境内,人不知之。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求公为市宅,公不与。潜语所亲曰:“柳应规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及水部殁,公抚视幼孤,恩事加厚,特为置居处,诸子皆与身名。族孙立疾病,以儿女托。公廉察鄂州,嫁其孤子,虽箱箧刀尺微物,悉手自阅视以付之。公出自清河崔氏,继外族薛氏,前后与舅能、从同时领方镇、居省闼,又与薛氏舅苹同时为观察使,妻父韩仆射同时居大僚。未尝敢以爵位自高,减卑下之敬,其行已如此。

(选自《唐语林》)

1.“虽箱箧刀尺微物,悉手自阅视以付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虽然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全都亲自检查以后,才把它们作为嫁妆送去。

B.虽然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也很熟悉,亲自检查,才把它们作嫁妆送去。

C.即使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全都亲自检查以后,才把它们作为嫁妆送去。

D.即使是箱笼、剪刀、竹尺之类小东西,他也很熟悉,亲自检查,才把它们作嫁妆送去。

2.“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求公为市宅,公不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请柳元公替他买一座房子,公没有答应。

B.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请柳元公替他买一座房子,公买了不给他。

C.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托柳元公造一所大宅院,公没有答应他。

D.同族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员外郎,托柳元公造一所大宅院,公不给他造。

3.选出与刻划人物性格无关的一项。()

A.居外,下辈常惕惧。

B.及水部殁,公抚视幼孤,恩意加厚。

C.公出自清河崔氏,继外族薛氏。

D.未尝敢以爵位自高,减卑下之敬。

(十四)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授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建德初,授宣纳中士。高祖作相,授内史上士,参掌机要。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听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时山东霖雨,自陈、汝至于沧海,皆苦水灾。境内犬牙,独 无所损。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 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

(选自《隋书·辛公义传》)

1.“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一句的意思表述正确的项是()

A.参军到平陈,因立功转任为岷州刺史。

B.在随军灭陈后,凭功劳转任为岷州刺史。

C.参军平陈后,因功劳被任命为岷州刺史。

D.在随军灭陈后,因立功而任命为岷州刺史。

2.下面两句文意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国罄心 ②此事有程

A.①为国尽力尽心 ②这种事情自有规矩

B.①侍奉国家尽心 ②这种事情自有制度

C.①侍奉国家竭力 ②这种事情有一定程序

D.①为国家尽心尽力 ②这种事情自有规章制度

3.下列文句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数被嗟异 ②此风遂革

A.①多次被人惊叹为奇异 ②那陋俗马上革除

B.①数次被人惊叹是奇异 ②那陋俗就革除了

C.①经常被人叹为异才 ②那陋俗革除了

D.①经常被人叹为异才 ②那种陋俗便被革除了

4.下面与辛公义力主移风易俗、重在教育疏导的做法有关的一项是()

①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②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

③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④始相慈爱,此风遂革。

⑤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⑥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十五)

仓慈传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郡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为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 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 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新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使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之。

[注释]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年)。②黄初——魏文帝年号(220—226年)。③ 太和—魏明帝年号(226—232年)。④雄张——豪雄自大。⑤众猥——众多、琐碎烦杂。⑥为封过所——为他们封盖官府印信,发放过境凭证。过所,古代过关津时的凭证。

1.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稍稍使毕其本直 ②先是属城狱讼公猥

③慈皆之 ④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A.①稍微 ②案件 ③辛劳 ④交易

B.①渐渐 ②监狱诉讼 ③慰劳 ④交到市场

C.①稍微 ②监狱诉讼 ③辛劳 ④交到市场

D.①渐渐 ②案件 ③慰劳 ④交易

2.对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长安令 ②迁敦煌太守

③遂以为封过所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②③④全不相同。

C.①②③④全都相同。D.①②④相同,③与其它三个不同。

3.下列句子译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旷无太守二十岁 ②循故而已,无所匡革

③慈皆随口割赋 ④使吏民护送道路

A.①有个叫旷无的太守二十岁时。②因循守职而已,没有什么改革。

B.③仓慈都随口派定赋税数目。④派小吏百姓保护道路。

C.②因循守职而已,没有什么改革。③仓慈都按人头多少分割土地,收取赋税。

D.①空缺太守二十年了。④派小吏百姓看守道路遣送他们。

4.以下各句中,能反映仓慈“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品质的一项是()

①为长安令,清约有方。②太和中迁为敦煌太守。③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④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⑤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⑥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5.对这篇传记主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勤政爱民、大胆果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

B.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办事果断,为民兴利,善于理财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指出他有拥权自重,自作主张的毛病。

C.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的品质,突出了他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D.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集中反映了他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勤政爱民、处理公正、为民兴利、注重发展的优秀品质。

6.对这篇传记的有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传记看,仓慈是一个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深受人民受戴的好地方官。

B.本传记作者以客观的笔调,从容叙事,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仓慈的歌颂。

C.本传记语言平实,于平实中寓含褒贬色彩,表现作者既赞又责的鲜明态度。

D.从本传记中,读者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好的地方官能使一地安宁,所有地方官都好,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十六)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三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事以自便。奉 太妃郑氏孝闻。上元初,京师旱,斗米数千,死者甚多人。皋度俸不足养,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风岁,州有官粟数十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北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 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初,皋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不敢有闻”。

(选自《旧唐书·李皋传》

1.下列对于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米数千 直:价值

B.请外官 亟:急忙

C.非不敢有闻 疾:病

D.小法 坐:因犯……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事以自便 上书言理道

B.奉太妃郑氏孝闻 擅贷之罪飞章自劾

C.皋御史覆讯 及潮州

D.入孝 入公服

3.下列各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掾吏)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 B.(皋)对曰:“李氏之妇,……”

C.(皋)由是举奏 D.及为相,(杨炎)复拜衡州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安暇禀命——怎么敢禀报皇上下命令

B.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怎么置身于列卿之间

C.并除名勿齿——并且建议除名以后不要再说起他们

D.至是复位——达到首肯,官复原位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既有表现李皋孝敬母亲,又有表现李皋忧虑百姓的一组是()

①夫人日不再食,当死。②于是开苍尽散之。

③由是举奏 ④以良政闻 ⑤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

A.①③⑤ B.②④① C.①② D.③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为了自己活命,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他就故意犯一点小罪,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他被降调潮州时对太妃谎称升迁以免母亲担忧,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逆子就是因他弹劾而被免官的。

C.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后受到掾吏的举报,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

D.李皋在处州代理知州时,在任上政绩斐然而闻名四方,后来被征召到京师,因犯一点小法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

(十七)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 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qū衣袖)犹在,女其行乎。”对曰: “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矣。除君之恶,唯力 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狄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 之。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蒲城之役: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曾使寺人披伐公子重耳于蒲城。公子出奔,披斩其祛。

②入:指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一事。

③齐桓公句:当初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争立为君主,管仲用箭射中桓公衣带钩。后桓公置射钩之事不问,任管仲为相。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使之 ②且焉 ③其后余从狄君以渭滨

A.①请 ②告别 ③田野

B.①责备 ②拒绝 ③打猎

C.①谦让 ②辞谢 ③耕种

D.①责备 ②言辞 ③土地

2.“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的正确意思是()

A.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知道有灾难来临。

B.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懂得做人君的道理了。

C.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接受过去的教训。

D.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懂得统治之道。

3.“除君之恶,唯力是视”的正确意思是()

A.替国君除去恶人,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B.替国君除去恶人,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C.解除国君的罪恶,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D.解除国君的罪恶,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4.“君若易之,何辱命焉”的正确意思是()

A.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屈辱您下令赶走我呢?

B.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

C.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

D.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委屈您下令赶走我呢?

(十八)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为之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兴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心,既胜养其气。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 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 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注释]

①斥堠:侦察敌情的哨兵。

②缒zhuì:坠。

1.对下面句中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丰犒而优游 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C.欲不尽则有余贪 贪:追求

D.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侮:侮辱

对下面句子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A.大凡士兵,都要讲究道义;不讲道义,即使对自己有利的事,也不能做。

B.大凡战争,行动在于崇尚正义;不是正义的战争,即使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发动。

C.大凡军队,都崇尚正义;没有正义感的军队,即使想取得胜利,也不能轻易出动。

D.大凡兵器,都要用在正义的战争上;非正义的战争,即使兵器再锋利,也不能轻举妄动。

3.①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A.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B.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C.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D.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4.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A.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B.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C.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配备是否得当,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D.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配备是否得当,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十九)黄 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分毫 溢:增益,超出

B.其义何 居(jī):语助词

C.又复从而之 刻:苛刻、刻薄

D.反似之者 德:感恩

2.比较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岁长一寸是 ②见天地之私

③又复从而刻④孰知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文中“茂叔”、“笠翁”与下列篇目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A.《陋室铭》《采草药》 B.《爱莲说》《芙蕖》

C.《爱莲说》《雁荡山》 D.《陋室铭》《活板》

4.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A.以黄杨的“知命”规劝世人要逆来顺受,安守困境。

B.以黄杨的“知命”为奉劝世人要矢志奋斗,战胜逆境,必有出头之日。

C.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D.以黄杨的“知命”,为封建时代穷苦知识分子编织一个在困境里创造虚假繁荣来自我安慰的玫瑰色的梦。

(二十)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 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如为群牧判官。

官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 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善属文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

C.风俗日以衰败

D.患在不知法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文彦博相 欧阳修荐谏官

B.士大夫谓无意于世 唯患不就也

C.倾骇天下之目 患在治财无道

D.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

3.下列各句括号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每欲舁(安石)于美官

B.及(安石)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C.召(安石)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D.(欧阳修)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

4.下列各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效法那些(治国的)基本原则,我来一番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

B.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行事果断自信,慷慨激昂常有矫世变俗的志向

C.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向仁宗)介绍了他恬淡退让(的行为),请求(对王安石)破格进用

D.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欧阳修认为他必须用公家的俸禄来供养,(于是)再次向朝廷推荐

5.以下六句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王安石才干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擢进士上策,授淮南判官

②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③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④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⑤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⑥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6.从分间句的关系看,以下各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②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

③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④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⑤朝廷每欲舁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十一)1.A 2.A 3.B

(十二)1.D 2.B 3.A 4.B 5.C 6.D 7.C 8.B

(十三)1.C 2.A 3.C

(十四)1.D 2.D 3.D 4.C

(十五)1.D 2.A 3.C 4.B 5.D 6.C

(十六)1.C 2.D 3.C 4.B 5.A 6.B

(十七)1.B 2.B 3.A 4.D

(十八)1.D 2.B 3.A 4.C

(十九)1.C(减损、减少)2.C(①同“矣”,②已经,③④的“之”同为代词,代黄杨。)3.B(“茂叔”为周敦颐之字,“笠翁”为李渔之号)4.C(注意题干“最为”二字,从积 极的方面来把握文旨)

(二十)1.B 2.C 3.D 4.D 5.A 6.A

2.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二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因为文言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并且文言字词句的用法和现代白话文相比有很大不同, 所以现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吃力、枯燥无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 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缺少可以“养眼”的文言文成绩的激励, 一些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2.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错误的学习方法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厌学心理。在学习文言文时, 学生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或者会采用费时地把课堂上老师的翻译抄在书本上的方法, 久而久之感到学习文言文煎熬“难产”、枯燥无味, 效果不佳, 最终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在没有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时, 要提高语文成绩, 无异于纸上谈兵。

3.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某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层面, 常常是逐词逐句地解释、翻译。尤其是一些特别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 比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等, 更是一股脑儿地全部教给学生。这种操之过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只会引起学生学习方面的“消化不良”、“急性腹泻”。很可能一篇文言文讲完了, 学生还没有完全自主地读过这篇文章, 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加强精品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程中节选的古代文言文数量很多, 其中不乏精品, 值得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精讲几篇美文范文, 让学生在慢慢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 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逐步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学生通过慢慢学习, 领悟到精华, 体会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比如教学《归园田居》这篇文言文时,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 可能被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那种欣喜之情所感染, 认为他内心是高兴的, 因为他说:“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但是在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时, 学生明显感觉到诗人在看似潇洒的背后蕴含着深深的忧愁、无奈。他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这些无奈之语, 又让我们感到一丝沉重。通过认真对比诗人内心的喜悦、愤懑, 我们明白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丝毫不关心时事的隐士, 他还是想对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但事与愿违。这样, 学生慢慢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领悟到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2.加强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有效提问, 适时展开互动式教学。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范增口中吐出的“竖子”到底指的是谁? 学生立即就会看到课文下面的注释, 了解到指的是项羽, 但后面又为什么改口称“项王”呢, 难道真的是指项羽吗?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范增的改口, 是因为毕竟作为一名臣子, 必须顾及项羽的颜面。他的“竖子, 不足与谋”这句话既表现了他对项羽优柔寡断性格的愤怒, 又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人物的特性, 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感受到了文言文用语的巧妙之处。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给学生、并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方法, 因为其是进入文言文殿堂的金钥匙。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来说, 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不断积累实词, 实词最鲜明的特点是一词多义。因此, 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 教给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既多又牢固, 且学得有趣味, 不枯燥, 比如教学生用“关联法”学习“朝”字。“朝”字原本的意思是“早晨”, 但在我国封建社会臣子早晨必须拜见君王, 于是就有了“朝拜”之意, 而拜见君王的地方也可称为“朝堂”, 而朝堂又是封建王朝权力与国家的象征, 就产生了“朝代”之意。同时大臣拜见君王必须面向君王, 就又出现了“朝向”之意。一个简单的“朝”字, 如此一分析联系, 妙趣横生、词义也丰富许多, 学生也更愿意接受。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好文言文非常重要。此外,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悟性, 慢慢爱上文言文。

4.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近年来, 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考试命题的主要趋势, 在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 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 通过比较训练,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进而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如教学《登高》时, 可将其与《登池上楼》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师:大家都知道, 《登高》是杜甫作者写的, 而《登池上楼》是由谢灵运而作, 两位采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 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 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深入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呢? 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这种形式表达呢? 当然, 在进行比较训练时, 在文言字字落实的基础上, 可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 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

三、结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策略, 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和语文素质培养方面, 更体现在语言价值方面, 但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困扰高中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印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5) :79-80.

[2]孙利龙.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3) :124-125.

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三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四

设计与执教: 南安二中 黄种丁

教学设计及施教过程设 计 目 的教研组点评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教学策略:

1. 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 指导解题方法; 4. 反复训练,形成能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一)课堂调查

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学生回答:平均8—10分,失分较多)

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 2)答题后没把握。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 4)要点不全面; 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 6)答非所问。

(二)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板书】 失 误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 惟恐漏答,多多益善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对 策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 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取得成绩

二、指导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一)明确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板书】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 读文章 第二步 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二)阅读操作——读文章《山腰的风景》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语境(1)要求:

① 用2--3分钟速读全文; ② 边读边做记号; 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

④选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方法指导:

①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②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

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3)组织讨论:

学生用50—100字概括全文大意。教师点评。

(文章大意:作者山腰的风景感悟到 :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即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精读:深入研读,把握思路、主旨(1)要求:

①圈划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等); ②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2)方法指导

①借助圈划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路及主旨,而一些重要的语句又是答题的依

据,需重点研读。②留意标点符号。

(3)教师巡堂观察学生的阅读实践并给予指导。(4)组织讨论:筛选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如:“优秀的行者应该学会在山腰上仰望,……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当我们在风景中仰望和跋涉的似乎,里必须拿出真诚相互叩闻……。” “我们要深入到风景的腹部,倾听它血液的欢畅和剧烈的心跳……”等)“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三)读试题 1. 要求: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找准对应点(文、题结合)2.方法指导及训练操作:

(1)结合原文回答:筛选有效信息区域。

①学生完成第①题: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5分)②提问学生,并根据学生答案,引发学生讨论 第一:3个学生的答案:(略)

第二:让这3个答案的学生给自己的答案打分;并让全体学生给3个答案打分。(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第三:老师点拨:

首先读试题要求,明确“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 其次:找准对应区域:文章的第1、2段中均有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

再次:扣住题目要求准确、全面作答:“风景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

(四)指导学生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1)要求:

① 明确试题要求,准确理解显形要求及隐性要求(隐性要求如:高考是踩点给分,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有些试题虽没有字数要求,但由于现在的高考是用答题卡,写在规定范围之外的答案无效,等等。)② 问什么答什么

③ 结合原文,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④ 规范答题

⑤ 语句通顺,杜绝语病(2)方法指导及教师点拨

①组织有效语言表述: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相互照应。②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风景”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它的寓意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用“山腰的旅行”做标题? 第一、老师指导学生做题 第二、展示学生的部分答案:

第三、组织四人小组打分。(所有打分均应说明理由)第四、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答案:

(正确答案:风景的寓意是美好的理想(完美的目标,成功的欲望)。用“山腰的旅行”作标题更能表现追求贵在仰望和跋涉的文章主旨。③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首先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把文中附着的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指导学生完成第2题:.提炼文中的词句,归纳概括作者在第3、4段中的感悟。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且每句不超过25个字。(5分)教学步骤 与上述环节相同。

(正确答案:①美好的风景不可穷尽,不能只欣赏、等待,而要追求。②不要轻信风景之外的流言,要倾听、体会和学习风景。)

(五)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归纳。明确:四种方法:(每点都能展开解说)(1)满足要点法:

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其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标点算字,超字扣分。最后,一定要在规定区域作答,不能超出规定区域。)(2)原句移用法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4)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以上(2)(3)(4)点是整合信息的方法。

三、实例训练,能力迁移

指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行完成第4题:

(参考答案:AC(A没有把握“风景”在文中不仅指自然的风景,而且指心灵的风

景;C原文中有“所有的解释对风景而言都是苍白的”和“更不要把那些虚无当作传说和真理”两处提示。)

四、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形成全课板书:

五、巩固拓展

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相关题目。

从阅读与解题两个方面制定训练的目标;其次,信息的整合与表述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难点;再其次,阅读技能的训练不是从零开始的,故训练课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但求突出重点就可以了。

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掌握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益。

指出失误、给出对策,从整体上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向。授之以渔。

速读的指令包括了时间、任务、完成的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给出方法,易于操作。在阅读与理解时,先要快速浏览整篇文章,以求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解题作好准备。

由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题目又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且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读解题目是阅读的第一步。精读是为了把握有效信息。

圈画重要的词语句子是阅读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应养成习惯。要明确,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中,学生所要抓的关键语句应指的是能反映上述内容的有关语句。

重视题干的要求,力图弄懂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答题方法。方向明才能任务成。结合原文作答:是准确地解答阅读题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专家云:“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展示学生的答案,在分析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数意识,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引导他们反思、分析失误的原因,从而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巧妙作答: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归纳方法,从认知角度来说,既符合分总的规律,又能检测学习主体内化知识的情况。

总结的要点,基本是学生在整合信息时易犯的毛病及其应对解决的方法。程序性的知识需实际训练才能内化学生的能力。1.目标的制定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阅读、解题水平。

2.加强主观表述的指导与训练,符合学生的实际,也符合今年我们提出的“加强Ⅱ卷的训练力度”的教学建议。

3.方法指导纳入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4.不足:“阅读的一般方法与解题思路”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凑效的,宜将目标再分解、细化,这样,将更有利于课堂的操作及目标的达成。

教学伊始,对教学对象的需要、困惑,作大致的了解,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往往“需要”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

阅读训练课须强化程序性知识的讲授与掌握。学生只有通过训练,掌握阅读与解题的一般程序和要领,才能形成阅读的技能。

教师在指导速读前,应让学生明确:整体感知文本大意,把握文本语境,是阅读解题的关键程序,因为所有试题的解答,都必须联系这个语境换言之,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每一项训练前,都有必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等。精读是对文本深入解读的方法,也是解题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如根据要求迅速圈划有效信息区域、把握文本主旨等)

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阅读训练的难点,不少教科书或辅助材料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或介绍,但免不了有偏离学生实际之嫌。能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与学生应对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其效率比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地介绍解题方法要高得多,同时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不足:目标不够具体,解题的程序未能细化分解。且在训练的时候,应将方法逐一讲解,并指导同步训练。大凡程序性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技能,须经多次反复的训练,方能凑效(这是基于斯金纳行为刺激心理学理论的一种训练理念)任何的训练 均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的。

课堂的训练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即从自己的答案中找出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并

增强他们采分的意识,有利于刺激学生积极投入训练的兴趣,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答题的效率,故组织学生讨论答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整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形式,以上教学环节虽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对此仍欠缺总体的阐说与归纳。第五部分“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中的(2)(3)(4)三点其实就是整合信息的方法之一了。

高三阶段良好的阅读与做题习惯须经强化训练方能养成。故,举一反三的迁移性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集中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宜定期反复训练)教学反思:

1)导入 问题的设计学生反应热烈。直抒心中苦恼,提出急需老师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为下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打下了基础。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做题的答案与教师给出的答案有较大差距,得分较低。

2)边讲边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听课效果较好。

3)3分钟基本完成速读任务,大致能把握文意,但学生在原文圈画的习惯尚未形成,习作中出现概括不全的毛病。老师及时纠正。

4)学生能认真圈画。并较准确地找出关键语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存在问题也不少:多数学生答案要点不全面,个别学生的答案要点存在顺序上的失误。

5)亮出的要求可能不够简要,学生不能一下子记住。仍需改进:今后的课堂训练,力求逐一击破,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6)个别学生答案离开原文的语境,教师及时点拨。不少学生的答案有语病,反映表述能力未过关,今后应加强主观题型的训练。不少学生只会机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未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7)教师点拨: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的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基本能说出方法,但未能加以阐述,说明每一种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确实需要反复的训练。

8)实例训练效果良好。附:课堂阅读材料及参考答案:

山腰的旅行

风景都是建立在无穷的想像之上,一个优秀的行者应该学会在山腰上仰望,而不是践踏和逾越头顶的风景,因为任何事物的头顶都是一片巨大的虚空。人永远达不到自然的高度,如同爱情在征服面前失去了颜色一样。

美好的风景使人憧憬,更叫人窒息,她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她使人们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永不停蹄地行走在路上。

美好的风景都是神性的、不可穷尽的,哪怕它是一堆烂石,或是生僻的山谷,哪怕仅仅是一段干涸的河流和一片沉默无语的荒原。因为她们都已完成岁月的所有苦难,透析了所有的灵魂的血液,她把太多太多的传说化为不朽,她把生命这幕大戏演绎成千千万万种精彩。所以,当我们在风景中仰望和跋涉的时候,你必须拿出真诚相互叩问,你必须学会把那些纯粹的石头当成另外一种鲜活的生命,你必须用心灵的疼痛抚摸风景灿烂笑容后面的沧桑,你必须与她水乳交融在一起。面对风景这座高大的绝壁,我们所做的不是欣赏,更不是等待,而应该像山间的青藤那样,不管风风雨雨,不管烈日暴晒。登顶不是目的,只有向上才是惟一的追求。哪怕被山洪冲垮,哪怕被日子风干,我们也要紧紧贴在风景的绝壁,留下一丝丝的血痕,或者在秋天的石头上舞蹈,留下一行行狂草的碑文。

所有的解释对风景而言都是苍白的,那些强加在风景头上的故事往往都是软弱无力的、莫须有的,或者媚俗可恶的,别有用心的。它们是描在美女嘴唇上的胡须,是水晶中的斑点,它们就像天体的黑洞,吞噬的往往都是世上最美最夺目的星辰。不要轻信这些风景之外的流言,更不要把那些虚无当作传说和真理,我们要深入到风景的腹部,倾听她血液的欢畅和剧烈的心跳,体会她的湿润、柔软、宽容与博大。学会她在蓝天下发出带着鲜泥气息的呐喊,学会她在嘈杂蛮荒围困的窘况下露出目空一切的微笑。

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心灵的风景,在自然这个风景的上帝面前,我们更像赎罪的仆人,我们要用山泉洗涮心灵的污垢,用瀑布洗涮眼泪的灰尘,用冰山上的雪擦热自己快要僵硬的身躯。作为一个奔向穷途末路的使者,我们都应该记住:其实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1.作者为什么说:“美好的风景使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答:_ 2.提炼文中的词句,归纳概括作者在第3、4段中的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景”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它的寓意是什么?联系全文主旨说说为什么要用“山腰的旅行”作标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文章描述了一个优秀的行者对美好风景的向往和追求,心理描写细腻真切。B.散文意象鲜明,寓意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C.作者认为对风景的解释都是虚无的传说,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真诚和鲜活的。D.在作者看来,心灵的风景和自然的风景应该是相通相容的,在风景面前,我们应该不懈地追求。

E.全文以形象的语言诠释人生哲理,给人以美好的艺术愉悦和睿智的思想启迪。

5.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五

丹阳六中

刘阳

【教学目标】

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教学过程】

一.试题反馈

(2012语文苏南一模真题)8.(1)既及公而问焉,公变更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现场答案: 等到公询问贼人后,公改变名来应对贼人,捐献家人亲属来当礼送给贼人。(0分)参考答案: 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交付给贼寇。

(2)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3分)

现场答案:公点头流泪,积累计算谋划。(0分)

参考答案:柳公磕头流泪,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

二.总结文言文翻译存在问题:

1.审句不够精细,字字落实不到位。

2.疑难词句推断盲目、随意,语境意识不强。3.句意表达不够流畅,拗口甚至违背 常理。

三.明确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强化训练 《李疑尚义》

1.(1)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3分)

参考答案: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存放在他的乡人家里。(2)(胡)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归必三鼓。(4分)

参考答案:胡颖经常穿着一般人的衣服在各个军营间行走,观察了解士兵的想法和动向,三更时分才回来。《富郑公神道碑》

2.(1)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4分)

参考答案:(黄德和)倚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这个案件。(2)德和竟坐腰斩。(3分)参考答案:德和最终被判处腰斩。

五、复习小结

6.高三语文文言文精选知识点 篇六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万,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7.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七

一、精挑细选, 取一舍众

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较多, 信息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在依据课标、高考要求的基础上, 联系单元目标和文本特色, 对诸多篇目细心比较, 精心挑选。

(一) 选篇目

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大家言论众多, 充满了卓绝的智慧, 充满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 如果每一则都精讲细读, 则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 若泛泛而谈则浅尝辄止, 毫无意义。于是, 抛弃面面俱到的无主化教学, 抓住重难点, 设计选取那些代表各学派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 如儒家的“仁义观”“义利观”“治学观”, 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爱”“非攻”, 在少而精中引导学生体悟先哲思想, 聆听圣贤教诲。

(二) 选重点

一篇文言散文往往内容丰富, 写法多样,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培养学生的种种语文能力。所以找好切入点, 以四两拨千斤, 细中见全文。如《阿房宫赋》侧重理解借古讽今的创作目的, 《秋水》只说其中的道理。

二、诵读涵咏, 浸润文本

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的作用, 只有细细读、反复读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涵咏中“每有会意”, 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 浸润思想。

(一) 舍得读

往往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省略读的环节, 一味地让学生思考, 拉着学生按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思路走, 消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实, 读是一切理解、感悟、鉴赏、思索的基础, 舍不得读, 去搞空中楼阁似的分析, 意义不大。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读, 在诵读的同时布置好明确的任务, 以使诵读高效化。一般可分为预习读, 初步熟悉课本;提出新问题, 有疑而读;重点处再读一遍, 给学生思索的时间;需要品味的语言再读几遍, 让学生加深印象。如此方可还语文课堂以朗朗读书声, 给学生有无师自通的体悟可能。

(二) 指导读

诵读不是声音平平地从头读到尾, 那只停留在识字的层面, 诵读是心浸润文本, 体悟理解中的情感流露, 冰冷的文字才能在学生有温度的诵读中焕发生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三、师生问答, 有章可循

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 无论是师问生答, 还是生问师答, 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避免无效提问。

(一) 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时, 因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高大上, 所以在沿着这个方向向学生提问时, 往往大而无当,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仁义思想?”“孟子是何如游说君主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 看似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其实会乱成一锅粥。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散而无主, 回答也就会飘忽不定。教师设置问题时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设置一些针对性强、切入点佳的问题, 以达到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 学生提问

我们鼓励学生有疑而问, 但是也要加强指导。有些学生随意发问, 不想就问, 只是因为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对于这类现象, 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答案, 而要逼他动脑。如文言知识的以旧带新, 触类旁通, 对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仅点明方向, 让其自己研究。有些学生思维活跃, 提问超越教师预设,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要备好学生, 做好功课, 不能打压学生。如《齐人一妻一妾》中, 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对“穷得乞讨的齐人却为何有一妻一妾?”产生疑问, 质疑文章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从生活的合理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两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

四、比较阅读, 激活思维

俗话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将对比阅读引入文言文教学, 有利于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一) 选修必修的比较阅读

选修课本是建立在必修课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的文言文时, 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和已学的做比较联系, 以温故知新。可以抓住“对比”的写法, 把《六国论》《阿房宫赋》和《过秦论》放在一起, 学习横向、纵向等对比方法。可以再读《寡人之于国》, 以加深对《孟子选读》中民本思想和譬喻说理的理解。

(二) 课内课外的比较阅读

语文与生活同在, 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所以语文教学要有开放性, 构建课本与课外资源整合的桥梁, 让语文变得鲜活起来, 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学习《论语》时, 在学习了“仁义礼智信”等为政为人的主张后, 可以补充介绍“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样的关于日常饮食方面的言论, 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读了《孟子》《庄子》《韩非子》, 可以补充“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等小寓言故事, 这是先哲们深邃细想的体现。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的文言文阅读应该在必修课本知识点上再拓展, 能力水平上再提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不落入重复必修模式的窠臼, 是我们要探求的命题。

关键词:选修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学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 2015 (45) .

8.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八

摘要:高考对每个学生而言,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考试,高考成败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未来。当然,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成败具有决定作用。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题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全国多地高考题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同省份的变化也略有不同。本文以2005年山东省独立命题为起点,以2013年为终点,寻找山东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在九年间的发展变化,分别从文言阅读文本、试题及试题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在选材、命题等方面的规律。

关键词: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绪论

近几年,随着高考材料和试题命制的不断探索发展,不同省份自主命题逐渐走向成熟,也呈现出了种种规律。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许许多多的研究角度较为宏观,如对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命题趋势的研究,由于不同省份命题侧重点不同,这样的研究对山东考生了解本省的命题趋势帮助不是很大。针对近年来对山东文言阅读研究很少的现状,笔者在阅读了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从较微观的角度对山东省高考文言文阅读进行较细分析,该方向的研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有助于命题者更充分地发挥高考的评价、选拔和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校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1]

其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法:

笔者利用网络设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在图书馆对大量文献资料、论文、著作等进行学习研究,以此了解高考文言阅读的知识。

定量研究方法:

主要对山东省2005—2013年间的文言文阅读真题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他省份的真题。研究九年真题既不繁杂,同时也具有代表性。

对比研究法:

对近几年山东文言阅读题目进行对比研究,从纵向方面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命题方向。

一、山东省语文文言文选材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不同省份在高考试题改革方面也有所不同。自1999年至今,许多省份开始了高考独立命题,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其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题目命制,既顺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自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2],结合山东省的地域特点进行命题,符合山东省考生的实际,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逐步探索中,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及考查角度逐步稳定。其中,在文言阅读材料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2005—2013年的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材料长度变化

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文言阅读语言较为难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阅读理解。文言阅读长度的不同是判断文言试题难易程度的重要方面,如表1:

表1:2005—2013年高考文言材料字数统计

年份2005200620072008

字数610531729834

20092010201120122013

736738827839758

由上表可知,2005—2013年文言选材长度基本稳定在530—850字之间,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受课程改革的影响,文言阅读字数浮动范围进一步减小。近九年文言选材字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5、2006年的五六百字增加到之后的七八百字。阅读字数的增加,使得文言阅读难度也相应增加,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言出处、体裁统计

文言阅读的选材是决定文言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山东文言阅读选材紧紧围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命题思想进行题目命制。其中,材料的体裁、出处等是文言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考生能否读懂文章、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如表2。

表2:2005—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内容、体裁等相关信息

年份出处体裁主要

人物

2005《周维城传》历史散文周维城

2006《史记·儒林外传》历史散文辕固生

2007《晋书·王戎列传》历史散文王戎

2008《聊斋志异·张诚》历史散文张诚

2009《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诸子散文

2010《尧峰文钞》历史散文申甫

2011《管子》历史散文

2012《后汉书》历史散文阴兴

2013《宋濂全集》游记文

由上表可知,自2005年山东自主命题至今,语文高考试题有所创新,也渐趋成熟,当然,在选材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特点:

1.山东文言阅读紧紧抓住命题说明中的“浅易”二字选材。

浅易是指选材难度适中,适合考生阅读,语言浅显易懂,不过于晦涩。文章中出现的多是常用词,非常用词很少出现。文言句式也是平时学习中要求掌握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词类活用等。“浅易”还包括选文的背景、人物、故事情节等并不复杂,易于考生理解。纵观近九年山东高考文言选材,考生较为容易理解,符合“浅易”的命题标准。

2.体裁着重考查散文,历史散文比例较大。

文言试题选文体裁有许多类,如: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序、杂记、笔记小说、寓言故事、赋和论说文[3]。纵观近九年山东文言文体裁,重点考查的是散文。九篇文言阅读中,历史散文有七篇,而诸子散文和游记文各有一篇。其中,散文内容多涉及人物传记,如2005年《周维城传》,2007年《王戎列传》等多篇都为人物传记。

3.选材范围丰富多样,打破了之前“二十四史”“一统江山”的局限。

据统计,1978年到2010年,高考语文文言阅读题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次数共有74次[4]。可见,二十四史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二十四史在山东高考中也占有较大比重,2005—2013年九篇文言文中就有三篇出自二十四史:2006年选材选自《史记》,2007年选材选自《晋书》,2012年选文选自《后汉书》。山东文言虽然也重视二十四史,但在自主命题中逐渐扩大选材范围,《韩非子》《聊斋志异》《尧峰文钞》等选段在山东高考试题中的出现,丰富了选材,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江山”的局面,这是山东高考文言选材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山东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设置发展分析

文言文不仅仅对选文材料进行考查,而且也重视考查文言题目的设置。文言题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在分值、考查点、备考等方面不同类型的题目有所不同。

(一)分值及题量情况

表3:2005—2013年文言分值及题量统计

年份分值题量

总分

值客观

分值主观

分值总题

量客观

题量主观题量

200520128541

200620128541

2007221210541

2008221210541

2009221210541

2010221210541

2011221210541

2012221210541

2013221210541

2005-2013年九年文言阅读题量设置较为稳定,都设置了五道考题,其中四道客观题目,一道主观题目。2005—2006两年分值都为20分,其中客观题目12分,主观题目8分;2007—2013年总分值为22分,其中客观题目12分,主观题目10分。山东省在自主命题和新课改的进程中,加大了文言主观题目的分值,更加重视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山东高考在自主命题的探索创新中,文言阅读分值和题量也在探索中渐趋稳定。

endprint

(二)题目设置情况

2005—2013年文言阅读都是由主观和客观两大类题型构成。其中,客观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考查点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主观题都是对翻译题型的考查,具体分析如下。

1.文言实词题

文言实词题是对选材中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实词进行考查,这九年都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题。考查的实词多为古今异义、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下表。

表4:2005—2013年文言实词统计

年份考查实词年份考查实词

2005无聊、生产、

自觉、生平2010濒、客、薄、卒

2006匡、践、假、征2011已、修、渝、济

2007奇、适、减、坐2012躬、称、固、能

2008饵、值、恶、颐2013茹、秀、被、狎

2009期、会、犯、过

2005年“无聊”“生产”“自觉”“生平”涉及古今异义;2013年考查的是通假字“被”;2007年“奇”理解为“认为……奇”,是对意动用法的考查;其余年份重点考查的是多义词。

通过上表中出现的实词,不难发现,设题以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120个)和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依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常用实词的能力。[5]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要注重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掌握,加大实词记忆力度,提高文言修养。

2.文言虚词题

文言虚词题目的出题形式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也就是说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选项。每个选项都由两个句子组成,其中第一个为选文中的重点句子,第二个为高中文言课本中的重点句子,需要考生根据平时积累和对选句的理解做出选择。文言虚词考查点是高中课程中常见的虚词,如下表。

表4:2005—2013年文言虚词统计

年份考查虚词年份考查虚词

2005以、其、乃、与2010之、于、以、其

2006为、者、而、以2011而、于、则、之

2007而、与、之、以2012而、为、以、乎

2008焉、何、而、以2013因、于、而、乃

2009者、而、以、且

2005—2013年考查的虚词都是平日课文中最常见的,共考查了15个文言虚词:以(7次)、而(7次)、之(3次)、于(3次)、其(2次)、乃(2次)、与(2次)、为(2次)、者(2次)、焉(1次)、何(1次)、且(1次)、则(1次)、乎(1次)、因(1次)。有的虚词出现次数较少,有的出现次数较多,但15个虚词都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范围。2013年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考文言文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6]这些虚词在教材和作业练习中经常遇见,难度较小,考生要注重对这18个虚词的掌握。

3.筛选提取信息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5]

2005—2013年山东文言筛选提取信息类出题形式为:“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属于/(直接)体现****的一组是()”。ABCD四个答案都是由三个选项组合而成,这三个选项都出自题目中列出的六句话。题目常常对选文中人物性格特征、优良品质、原因表现等进行考查,如07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2010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等。

这类题型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筛选能力。考生应该对全文有大体理解,解决选文中的生字词的含义,并对文中重要信息有敏锐的发掘;并且要读懂题干含义,弄清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注重题目细节。如2012年题目“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除了清楚是对人物“美德”进行选择外,还要注意“直接”这一细节,有的选项虽然也是体现人物美德,但如果不是直接体现的,就不能选择;最后要把每句话带入原文中看看是否真正符合题目要求,综合考虑选出正确答案。

4.综合理解分析题

山东文言对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对选文整体内容进行考查,看看考生对全文及局部细小内容是否能够理解。

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对选文整体内容有一定理解,然后在文中定位ABCD四个选项,将选项中的内容逐一与选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看备选选项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命题者往往将选项设置得很巧妙,如对原文重点字词或者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看似正确,却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2006年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答案为B。选项B错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不是无法评判二人辨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二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命题者在这里设置了一定陷阱来迷惑考生。

因此,考生应该对选文认真阅读并深入理解,尤其是重点生字词和重点句子,不要被这些陷阱所迷惑。

5.文言翻译题

山东省自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主观题目都是以文言翻译的形式出现,2007年翻译分值由原来的8分升至10分,加大了对文言主观翻译题目的考查力度,相应提高了该考点的难度,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8]考生一方面要对重点实虚词进行积累,另一方面也要对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多加关注,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词类活用等,以此来应对高考文言翻译。

(三)能力层级情况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收益。[9]

《2013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层级规定如下: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上一篇:民主的细节 读书报告下一篇:即将毕业的学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