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大纲

2024-09-25

翻译硕士大纲(精选10篇)

1.翻译硕士大纲 篇一

2018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861翻译与汉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翻译部分

英译汉、汉译英两部分

英译汉部分题量500词左右;汉译英部分含两段短文,题量共500汉字左右。汉语部分

(1)汉语言学名词解释(2)汉语言学简答题(3)汉语作文

汉语作文根据题干的信息和规定写一篇800-1000汉字的作文,以分析性、论证性文体为主,避免感性、抒情的文体。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翻译与汉语》包括翻译和汉语两部分,翻译部分主要测试考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和翻译技巧,汉语部分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汉语写作能力(以分析性、论证性文体为主,避免感性、抒情的文体)。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英汉/汉英翻译

第一单元 翻译的历史、本质、创造与主体 第二单元 翻译的过程、标准 第三单元 直译与意译 第四单元 归化与异化 第五单元 翻译与语境、风格 第六单元 翻译的功能与批评

第1页,共2页

第二部分 汉语知识与能力

第一单元 现代汉语概述、规范化 第二单元 语音 第三单元 文字 第四单元 词汇 第五单元 语法 第六单元 修辞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翻译通论》,刘敬国、何刚强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现代汉语》增订第5版(上、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翻译》(双月刊),中国翻译杂志社。

(4)《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北京外国语大学。

(5)《外国文学评论》(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6)《读书》(月刊),三联书社。

第2页,共2页

2.翻译硕士大纲 篇二

近年来,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成果的日益加大, 对口译、笔译类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提高国家在国际的竞争力,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 , 首批批准北京大学等15家高校为教育试点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 截至2014年7月, 翻译硕士获准试办的高校已达206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更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发展途径, 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发展指引了方向。

自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 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就开始与国内的翻译行业合作, 探索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途径。2008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了《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 (学位[2008]28号) , 允许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报名考试工作, 同时在报考等级考试的过程中可免试部分口译、笔译专业性科目, 只需参加具有实务性的科目考试。这是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 该考试作为国家翻译人才评价的统一标准已纳入职业资格的统一规划。这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 (水平) 实现有效衔接, 从而促使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的特点, 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能”标准, 这个通知同时也标志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职业管理机制实现了有机结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通过几年的发展壮大, 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 但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在探索中总结经验的初级阶段,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仍在研究如何较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获得的从事翻译职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 以及如何把翻译硕士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 这些问题存在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些方面。

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大招生, 大量没有职业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攻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行列, 这些研究生英语的理论基础较好, 但缺少实践经验。翻译硕士培养年限一般为两年, 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在经历第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 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一般经过半个学期的实习实践, 但他们要胜任翻译口 (笔) 译的职业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需取得相关的翻译职业资格证书。

相对于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教育,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步较晚, 在其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 不可避免的是在翻译硕士的培养过程可能沿袭学术型学位教育的模式, 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导师指导、毕业标准等诸多环节都以学术型学位为参考或完全依照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 完全没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 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定职业背景这一重要属性。以前, 我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时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实习实践, 忽视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考试的工作, 使在校培养不能与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效衔接, 造成了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学位教育后,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费用去考取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 以使自己能获得在相关行业任职的资格。

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 注重课程设置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符合职业需求, 力求达成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相互支撑, 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应针对着重培养学生的笔译和口译实践能力。针对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考试可适当更新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考试。此外, 在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越来越注重采取突出实践与职业相结合的手段。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市场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因此, 口译教学应以实践为主, 口译课的内容应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和实际工作的要求而设置, 目前的口译教学往往离不开外交题材和重大记者招待会、国家领导人讲话等。笔译课程设置主要是控制翻译理论的课程比例, 加大文学翻译的课程比例,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题材的笔译讲解, 过分追求笔译的译文效果, 从而降低了实践课程的实际意义。

(二) 优化教师结构

重视师资能力培养翻译人才, 目前我国的翻译硕士师资水平仍有待提升, 部分学校存在师资不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鼓励校内教师接触实践丰富翻译经历, 并给予支持, 为教师开展翻译实践提供必要的平台, 同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资深翻译工作者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 专业指导与实践指导的相互配合。翻译硕士研究生从校内导师学习了专业知识, 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 能够加入到导师的翻译工作中, 参与中外名著、学习书、学习资料等翻译工作, 再经过校外导师对处理实践问题和发展职业技能提供指导和支持下, 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 增强了职业能力。

(三)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终目标, 是相关的职业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这就必须考虑相关职业场所的实际需求,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校内训练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对内, 建立了口译实验室、同声传译室、多媒体教室等为翻译硕士提供了方便的实践场所;对外, 培养单位与一些大中型的翻译公司、政府机关、出版机构、语言服务企业等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地, 保证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 切实把翻译硕士研究生送到职业培养的第一线。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职业能力和素质, 真正做到培养能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 2010 (7) .

[2]苗菊, 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 (MTI) 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3) .

[3]张旭东, 王颖鹏.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MTI) 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J].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 .

[4]张淑林, 夏清泉, 陈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关问题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1) .

3.翻译硕士大纲 篇三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念,术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083;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15-0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erminology Training for MTI Students

LENG Bingb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rminology courses offered by 18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their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graduate progra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erminology training is indispensible for MTI student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TI terminology course.

Keywords: MTI teaching principle, terminology courses, necessity

引 言

翻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应对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批准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1]。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取得试点资格。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近两年来以《中国翻译》为代表的期刊讨论中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宗旨、教学方法等内容已经成为时下翻译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当前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已日趋清晰,穆雷在2012年中国职业翻译交流大会发言中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语言服务行业和产业所需人才,而今天的语言服务产业是曾经的翻译作坊无法比拟的,其时效性和规模性导致了为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而出现的职能专业化分工。

“不管是一般性译者,专业性译者,还是字幕译者、本地化操作人员,译者都在依次履行以下职能:译前准备人员、档案员——资料员、术语专家、惯用语专家、校对人员、审校人员、编辑、掌握多种工具的电脑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管理译者和翻译任务)。一名译者在履行翻译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同时肩负若干职能。在恰当的环境下,这些职能还会演变成对应的翻译的不同职业。这种演变,在翻译的各部门,尤其是在提供语言服务的行业中得到了体现。”[3]

本地化教学的探讨和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内容的本地化培训的开展就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翻译行业高度的专业化导致了译员的不同职能,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特征的本地化技能培训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语言服务产业中拥有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打下了基础。

本文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是否应该有“译员术语能力培养”的一席之地呢?为提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但近两年讨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国外大学开设术语课程的引介成果,梳理总结国外术语课程在“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情况,来证实术语教学应该并且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并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开设原则作简要探讨。

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1.必要性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内在需求

穆雷、王巍巍在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如何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问题时,列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学校的八个办学选择方向,其中有六个方向,即通用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翻译管理对应的课程组都建议学生研修“术语学”课程[4]。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各个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进行办学,从以上75%的特色方向都建议开设术语学课程来看,研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非常有必要。

又如,现今学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讨论热点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因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建立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明确评审标准”[5]。陈琳、章艳在当下认同的四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他们不仅对文本翻译的述评写法做了分析,还将术语翻译述评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一种可能范式。同时指出“术语翻译的写作模式还没有付诸实践,囿于认识的局限,具体的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 [5]。由此可见,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研究应当有所作为。

2.必要性二:语言服务产业的重要环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可能成为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各类从业者,如软件编制者、术语专家、项目管理者、译员(口、笔译)、测试人员等。在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中,术语专家可以被称为“术语表制作者”。随着各种翻译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对术语一致性与准确性要求的提高,翻译项目提供者的需求远不止对材料进行翻译。他们对术语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材料,并要求对术语进行特殊处理。正因为如此,即使翻译的各个部分已普遍开始使用辅助系统和翻译机器,术语专家的工作仍必不可少[3]。术语专家作为语言服务产业上不可或缺的职业角色,应该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nlc202309041247

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可行性参照

国内术语学专家梁爱林、邓愉联介绍国际上5所欧美大学的术语教育情况[6];李健民还调查了德国15所高校及奥地利和瑞士5所高校开设的术语课程[7]。在此我们来梳理这23所国外大学(两份调查都介绍了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课程,从“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角度入手,来论证:参照国外大学的术语课开设经验,具有一定特色的术语课程是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联系产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实用性课程”的教育宗旨,具有开设的可行性。

1.开课层次

在李健民调查的德国15所开设术语课的高校中,有10所术语课程是针对翻译硕士层次,有3所高校术语课程不仅开在翻译硕士层次,而且还用于翻译本科;奥地利排名前三位的大学也都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还有瑞士的两所大学同样如此。根据梁爱林、邓愉联的引介,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也开设了术语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23所高校中设有翻译硕士项目的18所高校,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术语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欧美大学的翻译硕士项目中,为翻译硕士培训术语能力是一种广泛的做法。

2.术语课程共性

为便于分析、总结规律,我们将18所高校翻译硕士项目开设的术语课内容整理如下:1)德国安哈特专业学院:术语的收集整理方法和术语工作的原理;2)柏林洪堡大学: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导论、建立术语库和术语工作实践;3)海德堡大学:开设与翻译相关的术语工作课程,内容包括术语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4)西尔德斯海姆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有4个主要课程模块组成,包括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及术语学论文;6)莱比锡大学:面向翻译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学,传授术语学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7)马格德堡专业学院:术语学工作方法导论、普通术语学课程;8)美茵茨大学:术语学和计算机辅助术语学的深化知识;9)慕尼黑语言与口译学院:专业翻译领域的术语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方法;10)慕尼黑专业学院:术语工作导论;11)慕尼黑外语学院:面向高级口、笔译人员的职业培训;12)萨尔布吕肯大学:包括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应用术语管理软件的实践工作;13)维也纳大学:包括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的术语表、学生日后从事翻译职业后的发展等,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关系;面向译员的课程还着重探索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如机助翻译系统、联机(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等;1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为了把更多的内容融合或者压缩到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术语管理基本原则和问题导论、术语数据库管理入门、术语管理实践应用(包括练习)、术语库的准备(大约50个术语条目)、因特网通讯和万维网研究、术语与翻译管理的高级应用(如翻译记忆系统和机器翻译);15)格拉茨大学:面向翻译的术语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成果可在最后的考试中作为辅助工具使用;16)茵斯布鲁克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包括3个部分——针对概念的术语工作方法(理论部分)、术语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相关软件方案;17)日内瓦大学:术语学与术语工作方法导论,以及用于翻译和术语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18)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在术语学导论讲座的基础上,辅之以术语工作、术语学相关工具等实践课程,全面传授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是大多数翻译硕士项目设定的课程。特别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教学方案注重术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具有以上高校术语教学的典型特征。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3所大学中,有3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活动提及与企业挂钩。其一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该校与联合国驻维也纳的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面向高级翻译的术语教育,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其二是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大学,学生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总是尽量选取那些必须对概念和名称进行双语术语处理且有具体需求企业的专业领域,作为论文工作的研究对象。经导师同意,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第三方委托的研究项目来完成[7]。其三,芬兰瓦萨大学与同行或者业界展开课题合作对术语学的教学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瓦萨大学的在职术语学培训计划就是与诺基亚(Nokia)电讯公司和ABB公司(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联合筹划的产物。此外该校与芬兰一家ABB分公司还有用术语分析的方法为公司开发新的文献著录系统的横向课题[6]。

根据以上对国外大学术语课程的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问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外翻译硕士项目中开设的术语课程完全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可以成为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置的有力参照。

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以上18所国外大学翻译硕士项目共同的术语课程内容来设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语言服务产业中术语专家的岗位职责描述来安排。正如穆雷所说:“清晰地描述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把握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以进行与人才规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2]。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的术语专家,其岗位职责一般包括:1)找出所有现存的术语资源;2)找到资源,尤其还要找到能够回答术语问题的信息提供者,这些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所有待译文件,有时甚至来自外包的翻译资料;3)创建翻译记忆库并及时更新;4)创建译前词典;5)创建翻译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源,并及时更新;6)就术语的选择向译者提供建议,尤其在使用标准、本地化的地道用法和新词的使用方面提出建议;7)简化资料查阅,更新资料并补充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料;8)告知译者所有与术语相关的问题:新出版的词典、使用标准、修订后的内容、客户评价、典型问题的解决等[3]。

nlc202309041247

此外,梁爱林曾从术语的属性出发,深刻地论证了中国术语学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术语教学要做需求分析”和“术语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术语能力”[8],由此我们反思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术语教学开展的原则,可以得到如下启发:第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培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目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仅在翻译技术类课程中开设术语管理或术语工具课程,无法真正打造学生的术语能力,我国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应当开设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术语课程。第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要重视机辅教学: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考虑到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流程特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机辅术语教学将直接服务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特别要将教会学生使用术语工具、能用计算机化的术语工具开展术语管理、利用好在线的术语资源和术语产品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中的机辅内容可与现有的翻译技术课程打通,以共享师资。第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这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如术语库、词典)或者系统化的术语工作成果。因此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术语培训,应该在传授基本的术语学理论、方法与原则基础之上,突出实践性和术语使用的标准化,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各试点学校的办学方向,安排个性化的案例教学内容等。

四 结 语

本文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基于前人对国际上18所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的情况引介,提出并论证了术语教学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还就术语课程开设原则提出了一孔之见。鉴于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术语课,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术语课师资就成为当务之急。庆幸的是,与本地化课程相比,我们开设术语课的前期基础要厚得多。此前,许多前辈都曾提出在中国大学开展术语课的构想,而且他们对教材、师资、教学法等实际问题也曾讨论过,而今面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这样一个更加具体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术语教学进入大学讲台、术语学在翻译界取得学术地位的一次契机。在此笔者分析讨论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开设术语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学课程,以实现一直以来术语学同人在大学开设术语课的夙愿,同时也能为培育我国高层次、职业化、专门化的翻译人才这一跨学科的事业尽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EB/OL].[2012-10-19].http://baike.baidu.com/view/2381566.htm.

[2]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4.

[3]达尼尔,葛岱克.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8-49,57,52.

[4]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31-32.

[5]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譯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49.

[6]梁爱林,邓愉联.谈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J].中国科技术语,2007(6):5-8.

[7]李健民.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26-29.

[8]梁爱林.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34-35.

4.在职硕士政治考试大纲(精) 篇四

2010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精)

1.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运动之中包含了静止的因素,静止之中也包含了运动的因素。掌握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当前改革开放中保持安定团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之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也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向前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不断地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任何分裂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都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3.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外因是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都会导致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

4.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5.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它是发展的环节。3)它是联系的 1

环节。4)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会导致复古主义,否定一切会导致虚无主义)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6.实践对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上述两种情况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认识是一个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各走一个极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2)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主要作用: 1)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2)价值规律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3)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具有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按照各处的私人利益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多少,这就调节着商品生产者将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从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利润少的部门转移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利润大的部门,从而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将社会资源分配到社会各个部门。

13.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和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流动资本。

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当中所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14.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2)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自己特殊国情。3)20世纪30年代,党内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4)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15.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农民阶级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鸦片战争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的和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又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3)中国军阀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对敌人进行瓦解、分化,争取那些哪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以打击主要敌人。4)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7.科学发展观

1)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8.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具体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抓好以下工作:1)加速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2)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挑战的要求。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2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自主的基础。

1)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农业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3)农业、农村是工业品销售的重要市场。4)农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5)农业为国家提供税收。6)有些农产品还可以出口创汇。

5.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推荐] 篇五

一.课名:英语文体学

二.英语名:English Stylistics

三. 编号:

四.总学时数:36学时

五.学分:2

六.适用专业:应用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

七.选修课要求:须先修语言学概论、英语修辞学、英美文学。

八.开课学院:外语学院

九.课程简介:(性质、地位、作用)

该课程是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并通过运用文体学知识分析和研究文学语言的规律,逐渐掌握语言运用中规则和变异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语言的兴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十.教学基本要求:

从修辞、语体、语言学基础理论出发,探讨语言变体,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修辞、写作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运用文体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十一. 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各章节学时)

Part One: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6hrs)

Part two: Genesis of Stylistics(8hrs)

Part Three: Three Views and Approaches(8hrs)

Part four: Phonological Over-regularity(4hrs)

Part Five: Rhythmic Patterning(4hrs)

Part Six: Surface-structure Deviation(3hrs)

Part Seven: Deep structure deviation(3hrs)

十二. 推荐教材:Essentials of English Stylistics(《英语文体学要略》)十三. 主要参考书:

1.Crystal, David and Davy, Derek.1969.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London: Longman.2.Leech, Geoffrey.1969.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London: Longman.3.Leech.Geoffrey & Short.Michael H.Style in Fic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4.Traugott, Elizabeth and Pratt, Mary.1980.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5.Widdowson, H.G.!992.Practical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6.秦秀白,1986,《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7.刘世生等,2006,《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6.翻译硕士大纲 篇六

考试科目名称:渗流物理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一、考试要求:

要求掌握油层物理及渗流力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试卷结构一般如下:

a.基本概念题;b.填空判断;c.分析简答题(包括绘简图);d.推导计算题。

二、考试内容:

(一)油层物理要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组成及分类

石油的化学组成及分类、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储层烃类的相态特征

有关相态的基本概念;单、双、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相图的应用;典型油气藏相态特征。

第三节 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亨利定律、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相态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平衡常数定义及确定方法,理想溶液平衡常数及应用;油气分离方式、特点及多级分离计算。

第四节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的基本物性参数(组成、视分子量,相对密度,压缩系数,体积系数,压缩因子,天然气粘度)定义、特点及其应用;天然气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缩因子状态方程)及其应用;对应状态定律、天然气压缩因子图版的应用。

第五节 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油基本物性参数(溶解汽油比、体积系数、两相体积系数,密度及相对密度、压缩系数、粘度)的定义、随压力的变化及其应用;地层油PVT测试中闪蒸脱气、微分脱气、多级脱气原理及主要测试参数;凝析气PVT测试中定质量、定体积测试的原理及主要测试参数。

第六节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矿化度和硬度定义,地层水分类方法。第二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岩石的骨架性质

粒度组成定义、测试及表示方法,不均匀系数、分选系数定义;比面。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孔隙、喉道、孔喉比、配位数、迂曲度等)相关参数定义;储层岩石孔隙度定义、计算、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定律、达西公式的推广;气测渗透率原理、计算及特点;常规岩心气体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方法;非均质储层岩石渗透率计算。

第四节 储层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的定义、测试方法及原理。

第五节 岩石的胶结物及其胶结类型

常见粘土矿物结构,不同粘土矿物对储层的潜在影响;灰质及硫酸盐胶结特点;岩石的胶结类型;储层敏感性的基本定义。

第六节 毛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

泊谡叶(Poseuille)公式推导;岩石渗透率、比面与平均毛管半径的关系推导及应用。第三章 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

第一节 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界面能定义及影响因素;界面张力定义、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主要原理;吸附概念、气液界面吸附特点。

第二节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油水分布

润湿的概念、衡量标准、规律;润湿反转概念及特点;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润湿滞后;岩石润湿性的测定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岩石孔隙中流体分布特点,吸吮过程、驱替过程概念。

第三节 油藏岩石的毛管力

毛管力定义、毛管中气-液界面、液-液界面毛管压力公式推导及其应用;任意曲面的附加压力公式、贾敏效应;毛管力曲线测定原理、曲线特征及特征参数;毛管力曲线的应用。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

绝对、有效、相对渗透率;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第四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及应用

第一节 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天然驱动方式、驱油能量及采收率预测及对比;波及系数、洗油效率概念及其与采收率的关系,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第二节 提高采收率方法简介

各种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的机理。

(二)渗流力学部分要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渗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油气藏及其简化

油气藏定义及类型;油气藏在渗流力学中的简化。

第二节 多孔介质及连续介质场

多孔介质的概念、孔隙结构分类和基本特点;连续多孔介质及介质场。

第三节 渗流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及驱动类型

力学分析、与油藏有关的压力概念。

第四节 渗流的基本规律和渗流方式 渗流的基本规律;渗流速度、真实速度的定义及二者关系;基本的渗流方式。

第五节 非线性渗流规律

非线性渗流;非线性渗流的判断方法;非线性渗流规律的表达方式。

第六节 在低速下的渗流规律

吸附膜和水化膜对渗流的影响;气体滑脱效应对渗流的影响。

第二章 油气渗流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建立油气渗流数学模型的原则

建立油气渗流数学模型的基础;油气渗流数学模型的一般结构;建立油气渗流数学模型的步骤。

第二节 运动方程

线性渗流时运动方程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状态方程

液体、气体、岩石的状态方程。

第四节 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原理;单相渗流的连续性方程及推导;两相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第五节 典型油气渗流微分方程的推导

单相不可压缩液体稳定渗流、弹性多孔介质单相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推导及适用条件;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推导及适用条件。

第六节 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三类边界条件的定义;要求能够写出典型的完整渗流数学模型。

第三章 单相液体稳定渗流理论

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单相液体稳定渗流基本方程的解及其应用

单向流、平面径向流及球面向心流的压力和产量公式推导;流线、等压线及渗流场图;平均地层压力公式的推导;渗透率突变情况下的产量及压力公式推导。

第二节 井的不完善性及对渗流的影响

完善井与不完善井的概念;不完善井类型;评价不完善性对产量影响的方法。

第三节 油井的不稳定试井

稳定试井的概念及用途;采油指数的概念;采油指示曲线的常见类型及原因。

第四节 势的叠加和多井干扰理论

多井干扰现象及压降叠加原理;势的叠加原理;渗流速度的合成原则。

第五节 势的叠加原理的典型应用

势的叠加原理在等产量一源一汇、等产量两汇及多井情况下的应用。

第六节 考虑边界效应的镜像反映法

边界效应,汇源反映法、汇点反映法的原理及方法;镜像反映法的原则及其应用。

第七节 复势理论在平面渗流问题中的应用 势函数、流函数、复势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互求;复势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第八节平面渗流场的保角变换方法

保角变换原理;已知特殊渗流情况的变换函数,求解其渗流规律。

第九节 等值渗流阻力法

水电相似原理;等值渗流阻力法在多井排上的应用(步骤及阻力计算)。第四章 弹性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一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水压弹性驱动和封闭弹性驱动两种情况下压力传播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特点及能量来源;拟稳态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无限大地层典型解

无限大地层典型解的求解思路;无限大地层典型解的形式、适用条件、简化条件及简化形式。

第三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有界地层典型解

弹性不稳定渗流有界地层典型解的求解思路。

第四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叠加和映射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叠加和映射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节 圆形封闭地层中心一口井拟稳态时的近似解

拟稳态的近似求解方法;要求能够写出拟稳态的产量公式。

第七节 油井的不稳定试井

不稳定试井的概念及用途;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的分类;开井压力降落试井的概念、原理及可求解的参数;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的概念、原理及可求解的参数;影响实测压力恢复曲线形状的因素。第五章 气体渗流理论

(只要求基本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气体渗流的数学模型

气体渗流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形式。

第二节 气体的稳定渗流

气体稳定渗流单向流和平面径向流解的应用。

第三节 气井的稳定试井

气井的二项式和指数式公式及应用;绝对无阻流量的定义。

第四节 气体不稳定渗流微分方程的典型解

无限大地层定产量解、圆形封闭地层中心井定产量解、定压外边界圆形地层中心井定产量解的应用。

第五节 气井的不稳定试井

压力降落试井、压力恢复试井的原理及可求解的参数。第六章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考虑毛管力、不考虑毛管力及考虑重力三种条件下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各自的适用条件。

第二节 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的定义;单向流和平面径向流两种情况的产量公式和油水界面移动到任意点的时间公式。

第三节 非活塞式水驱油

水驱油的非活塞性及其影响因素;油水两相水驱油理论及其应用;油水两相区的渗流阻力及产量变化规律。第七章 油气两相渗流理论

(只要求基本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油气两相渗流的物理过程

油气两相渗流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特征及原因。

第二节 油气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油气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及形式。

第三节 油气两相稳定渗流

油气两相稳定渗流的生产气油比的特点;H函数的定义及意义;油气两相稳定渗流产量公式的应用。

第四节 油气两相不稳定渗流

马斯凯特法的基本假设;含油饱和度和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稳态逐次替换法的求解思路。

三、参考书目

1、李爱芬.油层物理学[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主要参考)

7.翻译硕士大纲 篇七

1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的必要

一门课程是否具有设置的必要, 主要似应考虑其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

1.1 目标需要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可以与专业紧密结合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只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当前不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纷纷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大形势下, 仅开设单纯为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性的课程, 从长远的观点看也不失为一个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但毕竟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稍远了一些, 在一定程度上势将被压缩, 代之于某些与实际应用结合更为紧密一些的课程, 而科技英语翻译在其中似应占有一席之地。

1.2 社会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发展和全球化速度的加快, 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社会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仅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 显然已满足不了我国社会不同专业对翻译的需求, 用人单位也更青睐那些专业精通、外语能力同时又很过硬的双料人才。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条件下,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成功转型屡屡出现,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也并非无此可能。因此, 高校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促使这种变化的发生, 实可谓顺势应时之举。

1.3 学习需要

在课程设置的设计过程中, 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 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成败与优劣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教育改革层层深入, 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入学英语水平已大为提高。虽然各个院校情况不一, 转变时机也还需要根据本校的生源时机进行选择, 但毕竟已使得硕士生教育层次的课程有条件从单纯的语言文化基础类课程向高级应用类课程转化。从实际情况看, 他们也有对词类课程的学习愿望。笔者所在院校研究生处曾陆续对2007-2010级研究生进行课程设置调查。从已回收的293份问卷来看, 虽则所列课时不等, 但希望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者为253人 (占86.3%) , 不希望开设者仅40人 (占13.65%)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这一实用性课程的开设确有必要。

2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科技英语翻译与其他课程一样, 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 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点。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 应将其建立在科学而合理的基础上。因此, 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似应考虑这样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和材料的针对性。

2.1 内容的系统性

科技英语翻译是翻译学科下面的一个分支。既如此, 编排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就应当考虑到该课程的系统性。

传统的翻译教学基于认知学习理论, 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讲究循序渐进, 翻译理论的介绍和翻译技巧梳理得脉络清楚, 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其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之后, 最后可打下相对良好的翻译基础。过程虽然慢一些, 但功底扎得相对比较扎实。只要工作中结合实际翻译需要多加实践, 翻译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虽然事事讲速度, 可单凭感觉什么能立竿见影就随时教什么, 当然也能学会一些有用的技能, 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支离破碎, 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 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保持。如果每个教学单位都能有一套内容系统而实用的教材自然最好, 若条件不具备或现有教材中无切实可用者, 即便采取拼盘教学, 也应适当注意整个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2.2 材料的针对性

在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的前提下, 具体选择课程中使用的翻译练习材料时, 则同时应照顾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实践性很强这一明显特点。过于强调经典, 固然也能为学习者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提高学习者的欣赏水平和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免也会发现, 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所减退。鉴于此, 还是需要尽量贴近各院校硕士生的翻译需求为佳, 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经在本院研究生中调查发现, 硕士生在翻译方面比较普遍的需求大致有三:一是在校期间的学术需求, 二是毕业时的考博需求, 三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资料翻译或专业交流需求。在校期间的学术需求指的是研究生为完成学业对翻译方面的需求, 如有的导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对部分专业资料进行翻译、写毕业论文时要对摘要进行翻译以及部分学生在对外发表学术论文时习惯于先写后译再寄出等情况。考博需求则主要源自各高校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在外语方面, 博士生入学考试一般比较侧重考查与该学历层次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 翻译这类应用性很强的题型总是会频频出现在各高校博士生英语入学考卷中。专业资料或专业交流的需求虽然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后都会涉及, 但凡是进入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者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有可能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通过对部分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得知, 以上几种需求比较普遍。

需求一旦明确, 选材的难易度就相对降低了。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适合每一个具体专业, 但针对大专业选材, 使翻译材料具有相对的针对性还是可以做到的。

3 教学模式的选择

相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模式的选择则应更为灵活, 可以因教材、教师、教学班规模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线来展开的, 但科技英语翻译既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突出特点, 在教法上则注定不能单纯采取传授或曰灌输的模式, 而应当以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原则。目前, 在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正趋于多样化, 见诸刊物的包括互动式、答辩式、任务式、体验式等。由于教学班规模不是很大, 我们在开设科技英语翻译课时主要以研讨的方式进行, 姑且称为“研讨式” (Seminar Approach) 教学模式, 实施程序主要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 课前由学生围绕任务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媒体搜集资料或翻译材料, 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首先由个人就任务进行陈述, 尔后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乃至争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此种方式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启发思维, 二是可以拉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深层互动, 三是有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 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变量很多, 教学模式也不应当一成不变。一种教学模式在某种教学环境下适用, 换了一种环境可能不适用。在某个时期适用, 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就不适用。因此,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不拘一格、不断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凡是适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者均不妨尝试应用。

4 结束语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不改革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更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因此, 科技英语翻译之类实用性课程的设置是必然发展趋势, 本文仅就其设置的必要、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发表了一孔之见, 如何开设得更好, 尚需要我们今后在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探讨和研究。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是为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着转型与变化。该文基于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调查结果, 探讨了我国理工科院校, 尤其是军队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在这一转型时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问题。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 .

[3]陈秀.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5) .

[4]李亦凡.信息技术观照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

[5]秦洪武, 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J].中国翻译, 2007 (5) .

8.翻译硕士大纲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理工科院校;MTI培养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与将文中的词语用软件作简单过程处理的机器翻译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够利用数据库功能和翻译记忆程序,为翻译人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节约翻译时间及成本,同时确保翻译品质和风格的一致性。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也就是当译者在前台进行翻译工作时,CAT的后台同时自动进行语言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

CAT在国内作为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最初是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设立在翻译方向课程体系下的一门选修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授课方式上,该课程均以课堂理论讲授和掌握翻译软件原理为主,真正与实践结合的翻译活动不多,考核方式也均以给定的翻译语篇为主,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真正领会和展现应有的翻译技能和方法,甚至造成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自从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翻译专业硕士在多所高校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种全新模式,CAT也成为MTI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俞敬松、王华树(2010)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课程设计定位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王立非、王进铨(2008)着重介绍了panaconc软件在翻译语料库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张霄军(2010)以英国四所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工具和资源课程为例,讨论了我国MTI教学中相关课程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批准开设MTI培养工作的高校中,大多数理工类院校专业英语开设时间相对较晚,与校内强势学科相比普遍较为薄弱,但理工类院校专业的大背景恰好为MTI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如何能充分挖掘理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真正能够发挥其优势,这是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二、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与CAT课程设计

燕山大学于2011年正式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在此之前,学校已开设学术型翻译方向硕士课程多年,并在科技翻译与文学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由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如何既能发挥学校已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科研积累,同时又能借鉴学校在工科领域的强势研究特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之初,我们已充分意识到依托校内强势学科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雄厚基础的重要性,努力挖掘二者之间合作的接面,而CAT是相比其他MTI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为,一方面它具有能够借助英语专业语言翻译优势和翻译辅助软件快速处理大批量翻译文本的强大功能,为理工类项目提供专业而准确的翻译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课堂项目模拟训练逐步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熟悉项目整个流程及岗位职责,为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设计适用于理工类院校MTI教学大纲中CAT课程大纲的总体思路和培养目标。课程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所涉及的处理翻译相关任务的高级技能,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至少一种国际通行的机器翻译工具的用法,通晓机器翻译和CAT的工作机制。通过前期选修语料库语言学课程,让学生熟悉其基本原理,逐渐掌握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技术与工具进行翻译工作的技能,并依托专业语言服务商和校企合作项目所提供的真实产业实践语料,突出科技类文本翻译实践的比重,了解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学会并自主创建具有理工类特色的双语术语库和翻译语料库。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对于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双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包括最新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及其他工具(俞敬松、王华树 2011),而纯粹的英语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课程实际要求,因此,我们参照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建设中的经验(俞敬松、王华树 2011),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阶段性地聘请我校及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实践环节。这种以实例讲解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充分整合了理工类院校传统优势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资源,符合MTI培养目标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在具体实施环节,本文提出适应理工类院校的CAT课程的培养模式,即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院校CAT课程的培养模式

(1)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目前,国内大型语言供应商和软件开发企业在针对CAT技术开发方面,尤其是适应MTI教学需要的具体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例如云计算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突破性地实现了翻译、审校的并行工作模式,并且可以在同行的WORD文档中实现自由翻译,不必单独运行任何程序。同时自动断句,支持网络辞典聚合功能。具备翻译协同功能,使译员之间,译员与审校之间实现实时交流与协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国内主流的CAT系统提供了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创建自己的教案,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过程。学生对自己翻译的句子没有把握的,可以提出求助,老师将实时看到并可给出指导和改正。求助、指导和改正将自动以不同颜色字体显示,而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做出面向全体学员的回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任务素材进行扩展,制作新的任务素材并导入实训平台。任务素材导入时,教师可以参考岗位等级设置素材的难度等级,从而系统帮助老师根据岗位等级筛选对应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分析单个学生翻译的以往成绩,这样既可以了解全班教学情况,也可以掌握单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查询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针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在语料库和术语管理系统设置方面,国内成熟的翻译软件开发商所设计的语料管理系统提供专业的建库工具套件,具备术语语料文件上传、术语语料文件导入和导出、术语语料编辑、术语语料审核、语料检索、术语检索、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通过引进适用的CAT设备资源并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实训平台为整体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

(2)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目前市场上对翻译人员的各行业专业要求及翻译速度、翻译实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国内大型语言服务提供商与高校共同建立的翻译实验室,将外语教学和相关企业项目实践活动结合可为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教学素材,而翻译产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翻译项目的管理经验也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从业必须掌握的辅助翻译工具和软件。根据我校在机械制造、材料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我们鼓励CAT从业教师和学生联合申请有关科技类别语料、术语项目建设等科研课题,联合专业翻译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课题组,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各种语料工具。通过联合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不但会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提供翻译服务平台环境,逐渐创建以工程技术领域项目为特色的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提高我校各学科学术论文外文翻译水平,各学科外文文献利用水平,而且必将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中外文文献利用,使其成为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用的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3)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翻译实践平台应充分发挥理工类院校现有的教学和实验资源,以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应模拟项目翻译平台为支撑,结合项目对翻译任务进行详细的流程设计和任务分解,以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和翻译团队成员为参考,针对翻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特点围绕团队的核心成员,设计整个流程,重点突出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环节上。翻译活动中的非核心流程和成员则可先由项目翻译平台系统通过情景模拟和虚拟角色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实训的针对性,又保留了翻译场景的完整性。我们将现有产业项目纳入到翻译教学环节中来,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练,并参考翻译团队的实际分工,让师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了解该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协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等职业技能。通过创建不同的项目组合模式和流程,我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如何在纯商业模式下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学校外语教学、翻译课程教学、软件辅助翻译工具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体系。我们通过加强学生在软件辅助翻译学习中对翻译流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技能,为社会培养既胜任外语翻译工作又懂得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模拟项目实践,该翻译实践平台可依托我校工程技术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有机会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进来。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为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翻译技术支持。

(4)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学生缺乏足够的指导,教材和课后练习内容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以及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上面临很大压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因此MTI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巧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仲伟合 2007)。CA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翻译实训与实习应基于理工类院校在工程技术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以及校企合作项目中所逐渐积累的专业素材,凭借翻译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实训教学平台,以人机模拟实训为切入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对实训平台所打造的各领域的双语稿件进行自主练习,并且采用网络版CAT工具便捷地进行翻译、定义术语、求助、查看指导信息等。在针对翻译能力的单项训练过程中,实训平台系统会根据学生当前的翻译情况给出实时的指导供学生参考。在训练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译文,原文—译文,原文—译文—标准译文3种对照方式,对自己翻译的成果进行逐步查询,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和实践的同时,我们邀请专业项目翻译团队中的项目经理、译员、审校来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学生可组织模拟团队,在平台上开展团队实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理工类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所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开拓更加畅通的渠道,而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对实习就业人员开展工作培训,以提高毕业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的模式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学到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网络化技能应用和团队协同等工作模式,创造一举两得的机会。

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行业和专业特色(李丽君 2011),只有立足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打造契合时代发展的CAT课程培养模式,将翻译辅助软件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自主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译语料库和术语语料库,大力拓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动,才会使学生获得更具指导性的翻译实训与实践机会。这对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加大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必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丽君. 论翻译专业硕士在理工科类院校的发展[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0-121.

[2] 王立非,王进铨. 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41-44.

[3] 俞敬松,王华树.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38-42.

[4] 张霄军. 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2010(6):76-79.

[5]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2007(4):4-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GPA115034)]

9.翻译硕士大纲 篇九

——美术学专业技法(4小时)考试大纲

1.油画方向:以考油画胸像写生为主,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水平,时间4小时,尺寸:80*60cm,(油画框、布、画具等绘画工具自备)。

2.中国画方向:以考线描人物写生和山水画、花鸟画命题创作为主(考生可根据专业方向在三项中任选一项),该专业方向考生还需加试书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法水平。时间4小时,宣纸尺寸四尺对开,(宣纸、画具等绘画工具自备)。

3、壁画方向:命题创作,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时间4小时,尺寸:20*60cm,画在整开素描纸上,300字左右设计说明。(图纸,绘画工具自备)。

4、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书法临摹与创作。临摹主要从真草篆隶历代经典法帖中选取2-3种临摹,创作为命题创作,以自己擅长的书体创作作品一幅,时间4小时,宣纸尺寸四尺对开,(笔墨纸砚等工具自备)。

面试:

10.翻译硕士大纲 篇十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企业管理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案例分析题

1、综合案例素材

2、围绕案例素材回答问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信息管理、创新与创业等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企业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企业的法律形式 第二章 管理与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一节 管理的任务和定义

第二节 管理者

第三节 目标管理

第四节 管理职能

第五节 学习企业管理的目的

第1页,共4页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

第二节企业的管理者

第三节企业环境 第二篇 组织与战略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思想

第四节 企业变革与发展 第五章 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第三节 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第四节 企业战略评价与控制 第六章 企业管理体系

第一节 管理体系概述

第二节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第三节 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四节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与实现要求 第三篇 资源管理

第七章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评价

第五节 人力资源的组织与使用效率管理 第八章 公司理财

第一节 公司理财的有关基本概念

第二节 财务分析

第三节 投资管理

第四节 融资管理

第2页,共4页

第五节 股利分配管理 第九章 企业设施与工作环境

第一节 基础设施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第三节 工作环境管理

第四节

5S管理

第十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一节 信息、系统与管理

第二节 信息系统基本分类与架构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IT基础 第四篇 产品运作

第十一章 市场研究与市场营销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研究

第二节 市场营销策略

第三节 市场促销策略 第十二章 生产运作管理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运作

第二节 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

第三节 生产运作流程分析

第四节 牛产计划组织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述

第二节 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常用的几种工具 第十四章 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一节 企业物流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以信息为摹础的企业物流系统

第三节 物流领域的若十新观点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

第六节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理 第五篇 创业与创新

第十五章 创业和创立期企业管理

第3页,共4页

第一节 创业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融资过程

第三节 创立期企业的组织体制与管理 第十六章 企业创新与创新管理

第一节 企业创新概述

第二节 企业创新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 企业创新管理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企业管理概论》尤建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上一篇:党员星级管理制度下一篇:四边形证明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