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11篇)
1.社区体育 篇一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体育设施与管理
论
文
学生姓名: 何 庆
学 号: 1104014007 院
系:
体育学院
班 级: 体教1101班
2013年 11月22日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姓名 何庆
班级 体教1101 学号 1104014007)
[摘要]目前,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及水平,是衡量社会繁荣程度以及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尺之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前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兴起的组织依托;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近些年来,居住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同时,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加使得体育休闲活动成为可能,对于设施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而社区体育设施因其具有便利性、可达性、灵活性而成为居民的首选;作为对客户需求的回应,体育设施成为楼盘的重要卖点,投资比例日益提高、小区会所、网球场、游泳馆等成为高档社区的标志;党和政府也把全民健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身体锻炼场所”。
近些年,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设施还十分落后,新建的社区在规划设计上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和发展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体育设施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设社区体育设施设想的一些建议,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设施;建设;使用;健身;不足;严重 社区体育设施在建设和使用现状 1.1 总体数量还显不足。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虽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速度很快,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现有设施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和训练竞赛的需要。市区的体育场馆,在运动项目及功能上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此外,按照建设体育强市的要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低标准,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全市人口的40%以上,这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情况看,大部分住宅小区还没有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部分建成的健身点,器械数量相对于服务人群而言也显得不足。老城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明显偏少。
1.2 开放使用率不高。
现有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体育场,除承接比赛外,还主要由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的运动员和市区部分中小学作为训练场地,没有向市民完全开放。一大批学校体育场馆未向社会开放,处于封闭状态,有的学校甚至由于管理和费用等原因减少向学生的开放时间,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 全民健身点的布局不尽合理。
老城区和部分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由于受场地限制,全民健身设施的定点和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在市民群众锻炼比较集中的广场和公园,全民健身设施普遍缺乏。由于没有健身器械,有些晨炼的市民就以树木、护栏作为锻炼的工具,这样既不安全、科学,也给公共设施造成损坏。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1.4 侵占损坏还比较严重。
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公共体育设施用于非体育活动,更不能改变设施的功能和用途。此外全民健身点的管理和维护情况也不乐观,健身器材普遍老化,有的损坏率达到50%以上。一部分器材超过了使用周期,一部分是人为损坏所致。因缺少维护和修理,残损的器材不仅给市容观瞻造成了影响,也潜藏着安全隐患。1.5 管理机制尚未理顺。
随着全民健身点的逐步普及,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健身器材的维护资金无处落实。体育部门认为,按照原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受赠单位应建立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员队伍,对场地、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安全和正常使用。而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有的能主动对损坏的器械加以维修,保持小区的环境整洁,但也有一部分认为体育器材应该谁安装谁负责,维修费用不应由他们一家埋单。社区对承担维护责任也表示有难处,虽然组织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但由于没有专项维修经费,因而无力承担大型器件的维修和更新。据了解,器材厂商一般也只负责一年时间的保修。可见,如何解决全民健身设施有钱建设无钱养护的问题,关系到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形式
16岁-45岁年龄组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较高。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较多,以方便易行,强度较大的项目为主,如有氧健身操,健身器械训练,游泳,登山,长跑,篮、排、足球等。
46岁-65岁人群以自己锻炼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多为强度稍大的中年交谊舞、棋牌、健身气功类和太极武术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类等,也常利用居住区中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
66岁以上人群以群体性、运动量较小的活动为主,如棋牌类和老年交谊舞等;同时也存在自己锻炼的形式,如健身气功类、太极武术类等。通过访谈得知,其中少部分人长年坚持每天参加体育活动,大部分人为不定时进行锻炼。从对该年龄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6岁以上人群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设施的需求量与依赖性较小,多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3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表5)缺乏体育设施已经成为各个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有紧急条件限制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曾问津的收费场馆,也导致所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调查人群以上班族居多,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的闲暇时间较少,因而为了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各体育场馆及健身会所应调整开放方式及时间,积极挖掘该组人群的运动潜力,满足该组人群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是缺乏组织指导。当问及是否有人指导小区的体育运动时,被调查人均持否定态度。这些小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缺乏专人指导,影响健身知识的普及,不利于培养居民自愿地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 4.1 社区体育资源整合不够
目前,上饶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与其他部门沟通联系不够, 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社区仅片面强调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健身活动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而忽视了社区与学校、企事业等其他部门之间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由于社区“条块管理”的方式束缚了社区体育资源动员和操作协调,难以发挥社区居委会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作用。社区居委会缺乏权威和手段,社区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艰难,现有的体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又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社区的运动场馆设施偏少,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学校与社区组织在体育资源整合的协调不顺畅,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也不能与社区有效共享与利用。4.2 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紧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上饶市社区开展非经常性体育活动所用经费来源渠道虽说是多元的,但大部分社区所用经费还是由政府和体育局拨款补贴,单位出资和社会赞助的比重不大,而其他渠道筹款的比例更小。有些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主要还是由区、街道、居委会筹集,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健身活动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维持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加之政府对社区健身活动的投入相对少、并且都是公益性的。以致于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不足,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5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建议
5.1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重视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老城区改造时,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法规执行体育设施和用地的额定标准,配置修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集中力量建设大型体育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同步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协调、质量上乘、管理规范的全民健身设施,使之星罗棋布于市民群众身边,满足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同时,政府还要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及思考
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健身活动,倡导人人参与健身,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社会氛围。
5.2要在社区认真贯彻执行文件精神,开发和利用学校、企事业的体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
5.3要注意搞好现有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尽可能避免场地器材的损坏。应从构建社区体育人文环境出发,培养人人爱护体育设施的习惯,最终使社区居民们参与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保养。5.4在老城区应注重室内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但是应避免那种高投资、高运行成本的设施,如追求形式,建设豪华会馆等方式,因为这类室内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商业性的,而不是面向广大群众的。5.5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配备上,应考虑它的受益人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建设受益面大、收益人口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5.6需要增添各种体育设施才能满足社区内的居民的要求。例如,增加小型多功能的健身器材,通过现有绿地空地的局部调整,通过建筑顶层、地下空间和社区内闲置住房的利用等方式增加社区的室外和室内的体育设施。
5.7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硬件、软件一起上,社区体育才能不断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推动鄞州区社区走向文明与和谐。
2.社区体育 篇二
一、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 , 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 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 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 在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 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 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 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的中老年晨练活动, 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80年代中期, 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以街道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社区体协, 大单位牵头组织的一条街体协, 打破了待业隶属关系, 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为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进入90年代, 随着居民小区的大批兴建, 出现了住宅体协。1995年6月, 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号召全民锻炼身体。1997年4月, 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五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进入21世纪, 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得更加轰轰烈烈, 社区体育活动进入高潮。
目前,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处于转型期和转轨期, 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俱乐部、晨晚练体育活动等, 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区体育成为居民主要的生活方式,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体育锻炼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以其融洽的地域亲情、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有效的健身效果和便捷的练习方法, 迅速发展起来。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 已经成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是国家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
社区体育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城市居民认识不足,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经费不足, 体育辅导站、固定活动场地、体育中心等活动点较少, 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满意程度非常低, 培训教师正规化程度较低, 缺少专业人才等。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不成熟阶段, 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不够。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 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 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 积极参与, 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均属于社会体育范畴,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 可以看作是群众体育的前奏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 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 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为今后能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能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共同推进社会体育水平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体育理应树立社会体育的观念, 积极投身其中, 帮助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 以满足社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
三、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的优势分析
1. 场地设施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 2008年, 黑龙江省30所高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以看出, 22%分布在体育系统, 29.2%对外开放, 而65.6%集中在教育系统。这些场馆除满足教学、训练使用之外, 仍有潜力可供开发。
2. 体育人才
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人才资源。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年) 》数据, 到2010年,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在48万人以上, 加上高校体育教师, 师资有近百万人。学生们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 教师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3. 技术方法
学校体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 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 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社区服务的能力。学校体育在指导健身锻炼的技术、方法方面具有服务社区体育的优势。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 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
要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同时,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的制度、组织建设。由政府出面, 处于不同管理体系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二者方能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载体之一, 只有结合学校体育协同发展, 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学校体育要进一步发展, 也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建立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体育资源要对社区开放, 应该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建立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共赢。
第一, 学校的体育硬件资源相对丰富, 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在满足了本校的教学与训练任务后, 有很多时间还处于闲置状态, 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 学校应该让这些体育资源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共享体育健身场馆器材。让社区居民走进学校, 进行体育消费, 不但缓解了社区体育资源紧张的社会现实,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功能, 还推动了全民健身向前发展。
第二, 让学校相对丰富的体育人才走进社区。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应鼓励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学生来到社区组织、参加体育活动, 将专业的体育健身知识带到社区, 带动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反之, 也可以将社区开展较好的民俗体育等项目由体育教师带进学校体育课堂。
2. 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和社会需求接轨
社会的实际体育需求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学校的体育内容要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与时俱进,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社会实际需求相关的内容, 紧密联系社会体育的发展实际。另外, 学校可以结合社区机构, 为学生建立体育服务的社区实践基地, 搭建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平台, 积极培养爱好和兴趣, 有意识地加强其对社区体育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基础。还可以与学校的体育俱乐部联系起来, 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形式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论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走“双向参与”之路, 有一举两得之效。现代社区体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体育社会一体化的体育活动, 强调的是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 二者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融于一体, 相辅而行。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 改变自我封闭的思维, 克服影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各种障碍, 进一步密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 做到资源共享, 全面协作互动, 对进一步深化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 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 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阶段的事, 那么体育教育就成了插曲。”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走共同发展的双向参与之路, 可达到一举两得之效。
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使体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 是我们全体体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3.社区体育 篇三
一、高校体育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一:学校由于多年积累,体育场地设施等还是比较完备的。同时,国家规定要求,高校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知识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所以在城市各社区分布相对均匀。再有,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仍占到67%以上。
优势二:高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机构,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经验和能力,能为社区提供全套的、优质的体育服务。
不足之处:当前高校体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在全国都在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在闭关自守搞教学,没能跨出高校门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使高校体育的面向对象受体制、产权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难以使高校体育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一体化。
二、城市社区的体育现状和问题
199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颁发《全民健身纲要》等文件,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同时,城市社区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喜爱,城市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对城市社区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前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多由基层组织,活动多在每天早晚进行,参与人群主要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在组织管理上,一般为行政型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活动场所不正规。自《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稳步上升,特别是群众体育人群数量在不断上升。在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原有的单位体育组织却在逐渐弱化,这都使得城市社区体育的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社区体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义我们知道,体育場地、体育设施是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年来,国家增加了很多全民健身路径,但只限于部分大城市,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基础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的需要。
此外,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缺乏,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状况也十分突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撑,这里的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管理人才,二是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再者,城市社区体育形式、内容单一,参与人群结构不合理。管理层多重视对大型运动表演的投入,只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支持和投入,从居民的健身目的出发,活动缺乏实效性。在体育项目上,一般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传统性、保健性强的活动,或者是适合儿童的游戏项目,比较忽视中青年群体参与,影响了青年群体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得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
三、高校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的条件和途径——体育资源共享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从时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的开展主要应集中在高校的非授课时间,因为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的时间与习惯不同。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而社区大部分成员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以及晚上。如果高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高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从空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高校恰恰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中,这给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共享和体育产业开发利用的角度看,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之一。具体的形式可采用如承接各类型的运动会、比赛、体育表演;设立单项体育俱乐部;联系社会各大型企、事业位,注资建设,互惠互利,共同开发利用等。
高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社区体育不但拥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有发展健康的体育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因此,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城市社区体育缺乏体育指导员、缺乏场地设施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在不断交流活动中,还会使高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对高校来说,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便于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体育兴趣。同时,这样还有助于在较宽的社会领域内宣传高校,树立高校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城市社区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而不是两个体系的问题。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和社区可以利用学生和居民锻炼的时间差,使高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调配,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高校一般均匀分布在城市之中,这给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向社会化发展。
从产权明晰着手,解决高校体育的资源浪费问题,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本质作用,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为社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能够促进社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建议采取调动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有多种优点:便于实施操作,也可以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参加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使高校体育在社区中得到延伸。
4.社区体育指导 篇四
2、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六大要素的关系: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核心)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3、社区功能: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互助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赋予地位的功能。
4、社区划分标准:1.根据社区组织结构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根据社区受益者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为:互利组织、工商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3.根据社区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强制组织、实用组织、规范组织。4.根据社区组织人数的多少划分为小、中、大、巨型组织。5.根据社区组织的性质以及活动内容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群众、宗教等组织。
5、社区服务经历了哪些阶段:社区服务的起步阶段(1986-1989);普及阶段(1989-1993);深化阶段(1993至今)。
6、社区体育经历的阶段:自发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政府倡导阶段(1995-1997);加速发展阶段(1997至今)。
7、社区体育的管理体系: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市体委、区体委、街道办事处文教体科、社区居委会)、协调体系(市体育总会、区体育总会、街道社区体协、社区文体委员会)、操作体系(市单项体育协会;区单项体育协会;街道单项体育协会、文化中心、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俱乐部、体育活动点、体育辅导中心、文体中心)三大组成部分,有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
8、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服务形式:无偿、低偿、有偿。
9、制定社区体育的工作步骤:1.科学论证:要进行必要的社区调查、掌握全面、具体、典型、普遍的体育生活现状,再初步制定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工作方案。2.小范围实验:将计划分别在一定范围和周期内进行实验,再看效果。3.动态调整: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完善计划是社区体育工作良性发展。4.全方位推广:在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后,将成功的计划全方位推广。工作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10、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划分为几个层次: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晨晚练活动点;社区居委会体育组织;街道社区体育协会)。2.农村社区体育组织(镇乡文化体育站;村级体育活动室;农村社区体育民间组织)。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镇级体育行政组织;镇级体育协会;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
11、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包括《制度》(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和《标准》(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中级、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个级别)两个部分。
《制度》的作用:1.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标准》的作用:1.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规范的基础依据;2.是衡量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3.是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4.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5.为合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资源提供依据;6.除《制度》的作用外还具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渠道、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规范和工作质量。
《制度》和《标准》的关系:《标准》是对《制度》内容的发展与补充,是对《制度》中从事经营性指导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标准的具体规范。
区别:《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业余的、无偿或低偿的,其性质不进入国家系列的劳动管理体系,属于公益事业。而《标准》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职业的,有偿的指导工作,其性质是纳入国家劳动服务管理体系。
12、社区体育参与主体:1.社区居民;2.社区内非政府组织;3.体育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
13、社区: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4、社区体育: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15、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多种需求,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
16、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利用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发动和组织社区内成员,应用体育原理和方法,开展各种互助性的健身、娱乐和休闲活动,以不断提高和维护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满足人们相互交往、联络感情等精神生活需求,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
17、社区发展:是指依靠人们自身和政府当局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使社区融入国家生活并对国家进步作出充分贡献的过程。
18、社区体育发展:
19、社区文化:是一定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本社区特有的风格的一种文化。20、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在长期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1、社区体育管理:是指由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去整合社区体育资源、组织和协调社区体育活动、发挥社区体育的高效、和谐优势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
22、参与:是为社区所有成员创造机会,让其能够为更广泛的社会积极贡献与影响的一个发展过程,平等地分享发展成果。
23、社区参与: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
24、社区体育参与:是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社区体育组织、群体以及其他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居民介入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各方共同承担社区体育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共享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25、单位体育:是在厂矿、企事业和机关等单位的职工中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26、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27、家庭体育:是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是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按照一定的体育要求所进行的志在增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各种体育活动。
28、社区体育组织:指在一定体育社区内,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以组织和管理一定社区的体育事业为目的而建立的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它是地方性的群众组织,是构成社区的核心要素。(包含规范、地位、角色、权威四个要素)。
29、全民健身路径:是由若干健身器械组成的健身小乐园,是一种公共体育设施。30、我国家庭体育的结构:当代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扩大家庭;断代家庭。
31、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的特点: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性结合;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活动时间以清晨、傍晚为主;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32、社区体育研究的意义方法:意义:研究社区体育是熟息社区体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社区体育是发现社区体育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社区体育是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功能的重要保证。
方法:访谈法;问卷法;实地研究法;文献分析法。
33、对老年人进行社区体育服务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组织群体性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便于老年人交流。);2.要与防病、治病有机结合(防病、治病是老年人参加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所以要把体育锻炼和防病、治病结合起来);3.运动要求以老年人自我感觉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内容等一切由老年人自己决定,以他们的感觉良好为原则进行指导)。
34、全民健身路径的特点:1.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工程”的投资来源;2.全国以及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投资与管理的主体;3.以城市社区为主导,逐步推向农村乡镇;4.公益性事业,树立体育彩票形象,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人们购买体育彩票,政府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投入人民的健身场所,从而形成良性互动;5.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农村乡镇的规划相配套,作为美化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35、居委会评选优秀先进体育社区的要求(社区体育工作评估):1.政策、法律、法规;2.组织管理(主要看有没有工作规划、计划、制度、措施);3.场地、设施、经费;4.专业人员(考察专业人员的构成);5.健康意识和健身氛围;6.居民生活方式(体育在生活中的比重,体育生活的内容、效绩);7.体育人口;8.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是否丰富多彩);
9、社区“文明病”发生率(是与医疗部否对文明病进行检测预防);10.医务监督(有无体检、有无与医疗机构进行联合、有无对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有无具备医学知识和能力的人员从事社区体育组织管理)。
36、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的关系:
一、单位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2.丰富社区体育的组织关系;3.帮助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困难;4.协助社区举办较大型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对单位体育发展的影响(1.有助于单位体育模式的改革;2.满足职工对体育多方面的需求)。
37、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特殊作用(1.为社区体育提供急需人才;2.增强社区体育活力。);
二、社区体育对辖区学校的影响(1.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2.拓展体育教学资源;3.有助于终身体育的完善)。
38、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设计原则:1.坚持健身运动的属性原则;2.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3.坚持普及性原则;4.坚持趣味性原则;5.坚持创新原则;6.坚持竞争性原则;7.坚持安全性原则;8.难度适宜性原则;9.合理运动量原则。
5.社区体育调研报告 篇五
一 调研时间 2010 6 C19 下午3:30~7:30
二 调研地点 田心社区 杜鹃小区 工人文化宫等
三 调研人员
小组长 朱传奇 组员 李晓利 蔡景 胡镝 周沉拓
四 调研目的
通过对株洲市田心社区的体育调研,从一个方面让同学更进一步的具体的 深入的了解到社会体育的具体情况
五 调研方法
访谈法――街道
观察法 ――观察活动的情况(用手机拍下来了)
六 调研具体内容
1 街道办事处
2 每年社区体育有无规划
3 社区体育的金费来源
调研的具体情况如下:
1今天我们五人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了从来都没有去过的田心社区调研社区体育 ,对于我们几个来说真的很成功!!回来后我做了一些记录
首先 我们去的是南车公司里准备取调研职工体育 可是不能进去 要什么介绍信 ,所以 我们找到了杜鹃小区,来到这里 我 们和门卫很有礼貌的谈了我们的目的,说明了我们的身份,门卫让我们五个进去了 第一关就这样过了 ,下面有我们调研的一些照片。这是我们找到了健身器材 而且发现有人在锻炼,不过那个时候还很早,所以锻炼的人不是很多 ,但是我们想这些爷爷佬佬 了解到一些东西。
社区体育调研报告
这里环境优美,来到这里心情愉快。
他们在这里主要是玩玩这些器材 因为这里主要是没有人进行指导!可看到的都是一些老人,我们了解到有没有中年人来搞锻炼 ,他们说中年人锻炼的很少 ,他们都去打麻将去了 ,但是有些一般是到工人文化宫那里在锻炼! 《1》我们还向这位爷爷了解到他已经锻炼了十几年了,我问到 你打打太极拳吗? 他说,他以前打了十几年的太极拳 太极剑 ,但是现在就没有怎么练了 ,主要是早上起来跑跑步啊,《2》李晓莉问到 : 你每天的锻炼时间? 他回答道:1.5小时
我们在这观察了很多的器材 ,还有一些小朋友也在玩,因为这里环境很好!!
第二个地方是 电影院 工人文化宫 按照他们给我们的一些提示 我们来到那个锻炼人数最多的社区 田心。
这里可是社区体育搞得很好的地方哦!!
这些人是刚刚打完羽毛球!!
可是这个时候还没有认出来搞锻炼啊 ,于是我们五个走进去了,发现了很多新的知识哦!
乒乓球 哈哈 打得可真的不错啊1
都是以小学的学生为主。
我们还和他们打了一下!真的很了不起啊 !
有老师的指导,总共这里我观察到有四五个老师。
这是什么了 ?? 这可是 很多人喜欢的一项运动 羽毛球场
实在是饿了 我们几个在一起吃了个快餐!!
接下来可是要去干事了 哈哈 我 们这是已经七点了 哈哈 我们五个来到了 可能是株洲伴的最好的社区体育!
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
我向教练 问到的一些问题;她说1 这里每天都会进行锻炼,(除了下雨)7:00~8:30 2 每天都有人进行指导,3 指导员是已经退休的老师
4 每一个星期都会有一个新的舞蹈, 5 收费是每人一年交二元
6 还有音箱 和话筒 7 锻炼的人是 男女老少 都有
舞蹈教的很好,我们问了一下学习的人都是兴趣很大的,他们说这些舞蹈既娱乐身心,又可以锻炼身体!! 而且可以交到好多的朋友。
我们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而且相当的成功。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 ,好高兴 ,但是脚都好痛了,收获很大!!!
七 调研报告的结论:通过这次调研报告得出:一 社会体育的发展前景很好。
二 社区体育的功能从调研中也差不多都体现出来了 ,社区体育改善了具名的生活方式 ,使人朝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加强社会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 从锻炼的人群来看主体是老年人 分析的原因是 中国人口老龄化 成为我国社区体育广大的群众基础。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74.3%
四 活动时间以早晚为主
五 活动的场所非 正规化 属地化
六 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型相结合
七 但是 这一次 也有一些不足 :就是到了健身俱乐部 没有问他们的经费来源 只是知道是私人办的 还有就是时间问题和 距离问题 没有找到公园 。
总之 是相当成功 ,希望以后还能够胆子大点,尽可能的多问一些问题
6.社区体育 篇六
1.1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在新的世纪,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中国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此大环境下, 中国的高校体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据了解, 在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上, 我国现有5个专业方向, 351个体育本科专业点, 与此同时和体育相关的交叉学科也有9个专业。除此之外,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时间以及频率都明显增多。但是, 按照我国传统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程所占时数统计, 从小学到大学, 一名大学毕业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在一千个学时以上。然而, 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习惯都处于低水平, 体质欠佳, 健康状况不好, 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让人怀疑。
大学毕业生的这种状况, 问题不仅仅在于大学体育教育本身, 还在于中、小学在改革过程中墨守成规, 缺乏改革精神。例如在体育教师的选用上,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仍有相当一部分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体育课程的教学, 与此同时, 许多体育院校或者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
就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体育内容陈旧重复, 缺乏对民间趣味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研究;第二, 体育科研课题重复较多, 科研成果没有充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多数成果停留在参加学术报告或一本学术刊物上;第三,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 导致科研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 教师缺乏科研精神;第四, 体育场地, 器材不足, 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增加, 体育场地和器材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需求;第五, 高校体育仍停留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缺少与社会的交流, 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强。
1.2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趋势加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对体育消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也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 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使我国的社区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 社会体育理论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后就新增27个, 增幅达7.6%”。
但是,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 我国的社区体育才刚刚起步, 还极不发达, 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区意识淡薄, 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薄弱, 缺乏体育宣传意识。第二, 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第三, 社区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 缺少社区体育指导员。第四, 社区领导对群众的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第五, 政府对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很少, 社区也缺少自身体育经费积累。第六, 社区体育理论建设滞后, 社区体育缺乏理论指导。
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价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 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锻炼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 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主流。但是, 如果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注意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注意学校体育的“市场化”道路, 那么,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 中国的教育形成了“先学校后社会”的模式。“在学校就老老实实读书, 到社会就扎扎实实做事”的思想, 至今仍影响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体育教育方面, 终身体育思想是教育终身化和持续化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 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学校体育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但是, 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盲目性。
目前, 中国的社区体育还不发达, 然而大学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 从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和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 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说, 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 以大学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从而形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 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周边社区, 一般都属城区, 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有体育消费的能力和保障。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 在社区大力修建体育馆也不现实, 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较少, 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 高校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一所高校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不仅实现了学校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 减少了资源浪费, 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而且社区对高校理论研究, 对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样也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所以, 加强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促使其互动式发展, 有着现实意义的可行性。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认识论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到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充分运用了大学体育资源
目前, 虽然存在大学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 但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 高校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特别是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 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 另一方面对高校体育资金的积累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2促进了大学体育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 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 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而高校体育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
3.3加快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发展, 把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 增进了人民的友谊, 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同时, 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 是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3.4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学校当中的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带动的作用, 久而久之, 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5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在大学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 在体育运动自身魅力的吸引下, 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 一个社区带动另一个社区, 长期坚持下去, 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4.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4.1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团体
在高校中的学生会, 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 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 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 共同管理, 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4.2筹集资金, 加强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人才培养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解决的关键着手点不在于社区, 而在大学。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高校的体育资金投入, 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 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 发动群众, 提高认识, 视大学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 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 高校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 社区也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3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
长期以来, 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 系部之间。参赛范围窄, 比赛形式以单人或集体的球类竞赛为主, 内容单一, 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预的体育比赛很少。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 发动全民参预意识, 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 一个班级, 一个系部, 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 大学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4.4实行大学体育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 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走出校门, 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走出社区。高校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 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 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体育事业的发展。
4.5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 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 要按照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喜爱太极拳、门球等慢节奏小力量的运动;中、青年男性喜爱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具有一定身体对抗或者是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中、青年女性则喜爱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不是很大运动量的运动;少年儿童等则
喜爱足球、篮球等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参与的集体项目。针对这些特点,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开办大家喜爱的体育培训班。
4.6抓好宣传工作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过程中, 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高校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 要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 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或者是每年举办一届“体育文化节”, 邀请大家来积极参与。
特别指出的是, 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 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高校校园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和管理, 使之具备基本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从小范围着手, 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纵深范围推进。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 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动简论[J].体育与科学, 2002, (2) .
[2]卢元镇等.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3, (2) :1-12.
[4]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 2003, (3) :11-17.
7.社区体育 篇七
关键词:民俗体育教学;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强国也成为了我国重点建设的方向之一。民俗体育教学及社区体育作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研究二者的互动性发展,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各地社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民俗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反之,民俗体育教学的完善发展也能够为社区体育提供更好地指导与支持。
一、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概述
(一)民俗体育。民俗民间体育包含了民俗体育以及民间体育,一般指的是由人民创造,且通过人民进行传承与传播,结合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与传统习俗的一类有固定模式的生活化的集体体育活动。民俗民间体育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民间体育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并且其活动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1],并且其中大部分活动项目所受场地与器械的限制较小。而作为教学课程的民俗民间体育,其所具备的大众化的娱乐性与游戏性等的特征为学校体育课程也提供了新的生机。
例如,我国已有27 个省进行了柔力球运动的普及与教学工作,在全国有180万人左右参与可柔力球运动,这项运动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象征符合与文化代表之一。在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各地的民俗文化、社区民间体育活动及跟雷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中,均可发现柔力球运动的身影。
(二)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一般指的是成年人为了加强自身体育素质,通过一定的器材或身体运动来获得健美乐的社会现象。社区体育是全民运动的一类重要载体,其具备了娱乐以及健身等多重特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活动也表现出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的复杂性。社区体育活动对内容的选择与参与人员的主观意愿均难于集中统一。第一,社区体育活动作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才能真正地形成社区体育活动的氛围,树立正确的服务于民的观念。第二,为通过社区体育活动来帮助民众有效地达到强身健体与娱乐身心的作用,就需要科学地针对运动强度、运动负荷以及运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共同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等特征,使得二者具备较好的互动发展的基础与可能,构建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助、互利、互惠的互动机制对于二者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2]。
其一,从互助的角度出发,民俗体育教学可利用与社区体育组织进行互助合作,以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工作。在民俗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的师生可在节假日或周末进入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为其提供指导等服务。这样有助于加强师生对于社区体育活动中所需的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可为长期的民俗体育教改提供必需的实践参考与理论基础。同时,社区体育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在高校师生的协助与规范指导下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需求。其二,从互利的角度出发,体育院校也同样具备着大学使命理念,其中包含了教学工作、科学探索以及社会服务这方面的内容。而教学与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均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体育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服务紧密相关。各地省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所承担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及加强体育发展等责任具备着一定的相通性,而这相通性即是民俗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之间进行互动与协作的前提与基础。首先,各省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下属协会可根据各院校的体育专业的课程规划、专业现状以及体育学生的情况等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其次。各院校的体育专业教师可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体育专业学生等人力资源,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管理中心下属协会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与体育专业的教学训练、赛事组织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并可有效地普及、开发有效的实习基地。其三,从互惠的角度出发,社区体育的组织者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提高广大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社区体育以文明、科学、健康的活动形式使得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区秩序更加有序、稳定,满足了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及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专业的社区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整合。可以看出,社区体育在诸多方面的功能有效弥补了民俗体育教学在服务社会、指导社会居民健身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对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民俗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目标对象一般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爱好者,此类人群因各种条件的约束而更加注重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强身健体与身心娱乐等活动,其目标通常具有一定的务实性。对于社区体育活动人群,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等方面并不是其所重视的。所以在民俗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随意地更改动作流程、自我创造不符合运动要求的动作等问题。因此,民俗体育教改应当注重规范化与系统化以及因材选教与因材调赛等重要方法与规范。因材调赛指的是民俗体育教改应当根据社区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以及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去调整比赛的制度、形式以及奖励方式。在比赛时,不同年龄、体重等条件的体育活动者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划分开来,以满足不同条件的体育活动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民俗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的互动研究将民俗体育教学在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出来,有助于正确地认识社区体育活动所面临的客观问题。例如,社区体育活动往往缺少实际的领导团队,没有真正的影响力,无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同时,社区体育活动也普遍缺少专业性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以及进行相关活动的资金,而相关的体育设施也缺乏定期的保养与维修。这些因素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约束。在社区体育活动中,一般包含了以下三类弱势群体:一是经济弱势群体,他们具备较强的健身、运动意愿,然而这类群体无法在体育活动上投入必需的资金与时间。二是生理弱势群体,他们因客观身体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地进行体育运动。三是时间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工作压力与学习竞争等沉重的生活状态的约束,不得不压缩体育运动的时间。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研究,有助于正确地认识民俗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体育院校可针对社区体育的组织、制度、服务等方面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根据体育院校具体实际情况,为社区体育提供一定的体育设施。此外,对二者的互动研究还可以更加明确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改变传统观念中对于社区体育指导与社区体育管理等职业的片面认识。因此,研究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互助、互利、互惠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实现二者的长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65-167.
8.社区体育场地管理条例 篇八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体育场地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舜南社区成员单位的体育设施及其辅助的设施、房屋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体育场地属各成员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根据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体育场地主要用于为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等各类文体活动。
【第四条】各成员单位负责对体育场地及其辅助设施、房屋的日常管理。【第五条】各使用部门、单位和个人必须保证体育场地及其辅助设施的整洁和维持各项活动的正常秩序。
第二章
日常管理
【第六条】日常管理部门要落实安全防火、环境卫生、岗位职责、器材设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加强对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监督和检查,保证体育场地与辅助设施的安全与节能。
【第七条】学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场地时,发现其场地内有安全隐患或能源浪费等现象,应及时向体育场地日常管理部门报告,管理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第八条】日常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场地,准备器材设备。【第九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利用体育场地进行有偿服务。
【第十条】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需要利用场地举办竞赛、展览、文艺活动或集会时,应提前一周告知日常管理部门,日常管理部门根据场地安排使用情况酌情处理。
【第十一条】凡利用场地及设施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竞赛、集会、健身或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自觉遵守场地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对于故意违反制度或规定者,日常管理部门和其在岗工作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章
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各类体育场地要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严守岗位,认真负责,确保各类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安全与卫生。管理人员要协助教师、教练、裁判员维持教学、训练、集会、竞赛等活动秩序,及时纠正任何违章行为,保证秩序正常化。
【第十三条】保证消防灭火器材设备充足可靠,安全通道畅通。体育场地应预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灯和手提喇叭等应急设备,以供突发事件发生时使用。
【第十四条】在承接集体活动时,要请示单位主管领导,并成立临时领导小组。举办方要提前将活动的内容、规格、人员数量、所需设施以及用电负荷、特殊要求等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临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核举办方的活动方案,提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条】若遇初起火灾时。体育场地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并向119报警,积极维持好现场秩序和组织人员有秩序地撤离现场。
【第十六条】若遇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积极维持好秩序,组织和引导现场人员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防止拥挤混乱发生。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条例的条文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9.社区体育服务方案策划书 篇九
1、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全公司协调,包括制度、接待、会议等,属于公司中心决策部门
2、计划营销部:市场营销、市场推广、经营、客户服务、赞助等;
3、培训部门:专门负责各项体育项目培训的部门
4、财务部:专门负责场馆经营的部门,包括负责公司的记帐、做帐、成本控制、资金的管理、财务报表管理、工商税务等;
5、宣传部:专门负责各项体育表演以达到宣传的目的的部门
6、组织部:主要是负责组织一些体育赛事或社区体育活动等
7、行政部:主要负责公司的人事、后勤、考勤、制度管理
8、销售部:主要是负责各种体育产品的流通
每个部门应该互相配合,社区营销之体验营销通过看、听、用、参与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
企业可通过中新网信社区体育市场营销策划机构,通过体育营销、社区营销、社区活动,走进社区,把社区营销模式变为现实,通过体育运动健身赛事活动,塑造企业品牌价值,通过社区营销受众对产品的体验营销,树立成功的口碑营销。
中新网信以社区全民体育运动健身为对象,倡导你运动,我赞助;你运动,我帮助的服务口号,促使每个社区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到体育运动健身行列,通过各种兴趣活动,带领全民健康绿色生活。
10.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篇十
高校体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撑状态,主要包括高校体育人力配置、场地设施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也是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较长时间以来,高校体育场馆教育资源的对象一直是学生。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与国家体育事业密切联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赋予高校体育新的使命。高校体育在保证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前提下,还应为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因此,高校体育如何向社会开放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研究对象
南昌市上海路社区居民群体活动,南昌航空大学老校区体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先后在体育学院阅览室、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等处查阅多种研究论文30多篇。
2.问卷调查法:向上海路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上海路社区群体活动的现状及有关意向,回收问卷98份,其中无效问卷8份,有效回收率90%。
3.访谈法:走访学校6名体育老师,了解他们的体育特长、体育馆开放现状、意向等。
4.实地考察法:对学校场地设施进行统计,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准确数据,并对上海路社区居民在老校区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实地分析。
5.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表1
从表1可知,有57.8%的社区居民的锻炼场地集中在社区的空地、路边等非专门性的体育场地,而利用学校体育场馆的比较少,活动都是在室外场地,经常受到场地的影响。由此反映社区可提供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场地严重匮乏,而大多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又没有向社会开放,群众在社区空地、路边等非正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是不得已而为。
2.表2、表3
从表2得知,64.4%社区居民对老校区无偿开放表示支持,这说明社区群众对拥有健身场地的渴望;从表3得知,上海路居民在南航老校区有偿开放方面仅有35.6%表示支持,说明虽然当前群众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受福利体育观念的影响和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健身消费尚未纳入居民的支出计划。
3.表4
南航老校区有着丰富的场馆资源,虽然有些场地会有部分居民前来锻炼,但是,在大多数时间内,部分场馆因节假日、寒暑假而闲置,少数场馆以办比赛的形式向社会做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田径场在早晚时间段有社区居民在慢跑、散步,羽毛球馆在闲暇时会有社区居民锻炼,游泳池在暑假全面对外开放,收费一般采取“外高内低”的不同标准。由此说明:当前南航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形式单一,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仍然有一定的闲置,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四、结论与建议
结论:
1.社区可提供群众从事健身锻炼的场馆严重缺乏,并且缺乏体育指导人员,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和技术指导已成为制约社区群众活动发展的“瓶颈”。
2.上海路社区大多数居民对老校区体育场馆开放持支持态度,对体育活动的场地、技术指导有着强烈的要求。
3.老校区的体育资源,在对社区开放方面形式单一,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建议:
11.社区体育 篇十一
1 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中期才真正兴起。由于社区体育是新生事物, 再加上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 国人对社区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表现出了滞后性, 一直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 社区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1 场馆设施不足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不足是一个突出的硬件建设问题。因为场馆设施不足, 有体育锻炼意识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无法得以实现, 无体育锻炼意识的居民更难以转变成为体育人口。虽然硬件设施问题仅仅是一个外部的客观因素, 可作为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 实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讲, 现有的经济水平不足以免费提供给每个社区以充裕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路径作为国家提供的简单有效的体育锻炼设施只能满足低层次的锻炼需求。大型的场馆建设仍需社会融资或者投资商出资建设, 然后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在投资体育场馆方面走在了前列。发达城市完善的体育设施看似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越的健身条件, 然而, 高昂的消费却把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挡在了门外, 使得社区居民守着体育场馆仍没有场地可以锻炼。同时,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 开发商的高档体育会所90%都处于亏损状态[1]。受前车之鉴, 多数投资商不愿再冒风险来投资体育场馆。而社会融资建设体育场馆难度更大。因此, 注定了大型体育场馆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在社区得以普及使用, 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无法在社区得以满足。
1.2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发展的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 社会体育发展的速度越快,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需求量也将越大。而实际情况是, 当前我国有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之下,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而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矛盾是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持续上升, 人们的体育需求在逐步增大,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加大。而另一方面, 政府聘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报酬偏低、地位不高, 造成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不稳定;在社区居民现有的文明程度及社区体育知识欠缺的状况之下, 义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十分缺乏;社会体育的硬件建设落后, 场馆设施短缺, 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力用不上,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 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状态。这一对矛盾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 同时也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社会体育无法解决的矛盾。
1.3 社区居民锻炼身体的成本较高
由于社会上提供的锻炼身体的场馆有限, 且投入较大。为了实现盈利的目的, 场馆投资商通常对锻炼者收取较高的费用, 这让多数中低收入的体育锻炼爱好者只能望馆兴叹。对于投资体育场馆的开发商而言, 由于体育消费者有限, 相当一部分投资商面临亏损的境地。这样一来, 愿意投资体育场馆的商人越来越少, 现有的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 选择体育消费的社区居民的锻炼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参加体育消费的社区居民的比例也越来越小。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2 大学体育的优势分析
与社区体育相比, 大学体育的优势显而易见, 优势几乎显现在各个方面。为了突出针对性, 现就场馆设施、体育人才及价格优势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场馆设施优势
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为了更好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大学校园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充裕而集中。由于学校教学的规律性较强, 充足的场地设施在满足学校体育需求的基础上, 总是有一些时段处于闲置状态。处于闲置状态的场地在项目间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 篮球场地的利用率较高, 而田径场地、轮滑场地、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及游泳馆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利用率较低。空闲时段的活动场地作为一种体育资源, 完全可以另作他用。
2.2 体育人才优势
大学的体育人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教师方面, 大学体育教师仅仅是体育人才里的顶尖部分。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学校体育社团的成员、各个专业的体育积极分子等, 他们都掌握着某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体育专业技能及体育相关知识, 他们都是某个项目或者某些项目的体育骨干, 都可以作为体育人才加以合理利用。
2.3 场馆价格优势
大学体育场馆通常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建设, 场馆的运营不存在前期投资成本问题。因此, 大学体育场馆的收费相对社会上的场馆通常具有价格优势。较低的收费标准对于更多的社区居民而言, 使得有偿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加大。同时, 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亦可使大学体育场馆拥有更多可支配的场馆运营经费, 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 大学体育如何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1 大学体育场馆设施面对社区居民开放, 让社区居民“有米可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有体育需求的社区居民而言, 虽然经济问题是个大问题, 但最难解决的却并不是经济问题, 而是场地问题。在拥有锻炼场馆的情况下, 社区居民可以选择多锻炼、少锻炼或者不锻炼。而若没有体育场馆, 那就意味着只有一种选择, 就是不锻炼, 要么只能选择低水平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体育场馆设施若面对社区居民开放, 社区居民就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就有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硬件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在合适的时间段利用大学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美国和日本的大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已经有很多年的时间, 并且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创造出了先进的“学区模式”[2], 很好地体现了“混合使用”的理念。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这些经验, 并把其运用到我们的大学体育场馆管理中来, 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2 大学体育人才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角色, 让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有法可依”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康, 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但做任何事都有潜在的规则, 如果盲目地锻炼, 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让大学的体育人才担任教练, 或者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 一方面可以弥补社区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空缺;二来可以给“学生指导员”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有体育特长且经济拮据的学生获得一些经济收入,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再则让参加的学生提前得到锻炼, 在走上社会之前掌握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技能, 便于其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重要的是, 与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比, 学生指导员具有更多的热情与耐心, 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给社区居民传授更多的健康锻炼的常识, 让社区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让其在锻炼身体时做到“有法可依”。
3.3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让社区居民在进行有偿体育消费时“量力而行”
社区居民的经济条件是不同的, 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同个体的消费习惯也是有差异的。因此, 针对社区居民的收费标准要制定得相对合理:首先不能过高, 不能超过社区居民的承受能力, 要不然就失去了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其次, 不同项目之间的收费标准应适当地拉开差距, 让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习惯自由选择锻炼的项目。同时, 不同的收费标准把消费者进行自然分流, 既可避免消费者的扎堆消费, 又可以保证所有的场地都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三, 相同的锻炼项目亦可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让锻炼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一些对锻炼场地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 :24-25.
[2]王道平.都市化发展与社区体育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0 (4) :78-79.
【社区体育】推荐阅读:
学生体育活动和社区06-28
社区体育比赛策划书10-22
中学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须知09-13
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汇报材料11-05
老年体育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总结09-12
社区文化教育科普和体育委员会职责10-25
体育系社区文化节之争分夺秒大赛策划书10-13
体育教案-小学体育教案06-11
社区创建幸福社区方案06-26
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情况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