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20篇)
1.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一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是充满人文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要让课堂教学氛围活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飞翔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溶入到书中并乐在其中,使学生个个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学生都能成了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的希望。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下为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可设计出很多导入方式:如可配合文章插图导入、让学生猜谜语导入、生动形象地讲故事导入、欣赏景物导入、播放音乐歌曲导入等等。在教学《北京》时,用《北京欢迎你》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用《坐井观天》故事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在教学《古诗四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如《鲜花和星星》一课的导入用谜语为:“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鲜花)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星星)这就把学生引入到了今天要讲的课文是关于“鲜花和星星”的。具体讲它们什么内容的,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喜欢猜谜语,一首谜语就把他们的思维激活了,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Ы?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二、讲课不能浅尝则止,要深挖课文的精髓
教师要深挖课文的精髓,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有特色地设计教学环境和学习形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秋天的怀念》一文在品析重点的语句时,让学生找出“躲”、“扑”、“挡”三个字,并紧扣文句子,“躲”字体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宽容;“挡”体现母爱的呵护。试想想,身患绝症的母亲一系列的表现难道不体现她真实、朴实而伟大的母爱吗?通过真实、朴实的自然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语文,长智慧。从言、行、色三方面入手,借助于文本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不仅看到了纸上的文字,更看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是担忧……像这样,不能学生读懂什么算什么,学生没有深入到此层深度,但老师要领会到,要深入文本理解到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琢磨到,并点拨到。
三、发掘审美意境,引导学生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颐和园》里,我和学生领略颐和园皇家公园的美景;在《巨人的花园》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情感;走进许地山的《落花生》,感受“生长在地下,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特点,懂得“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读李白,领略什么叫大气磅礴;读杜甫,明白什么是深沉爱国…….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意境之蕴,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让学生从内容或表达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上始终把学生当作全面发展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敢于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根源。可许多老师害怕学生提出“为什么?”,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教师本身也不知所以然,但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到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教学为主。
四、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集中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有监督。保证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我们心系学生,不断思索,不断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真正地活起来,真正让兴趣的培养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2.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二
一、灌注音乐, 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向上的联想, 且给人以无限的愉悦感, 让人尽情假想、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与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适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上音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歌曲, 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 给人轻松舒畅的感受, 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意, 给予在优美的乐曲中体验领会课文的涵养。例如:在教学《找春季》《春雨象声词》等一组表达春季景致的课文时, 播放了《春季何在》这首歌给他们听。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更加深切地感觉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形, 进一步感觉到春季的美, 激发孩子热烈地爱春季, 热烈地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谊。
二、动作演出, 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交流, 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 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小学生来讲, 假如能使用一种合适的能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办法,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先天的性情就是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演出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假如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柳树醒了》一课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把“醒了”“软了”“飞了”“长高了”等词和词组让学生用形体动作来体现。在课堂上, 孩子们用自个儿的身板子栩栩如生地表达了“春季来了, 柳树昏迷后醒过来”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不错。
三、涉笔绘画, 增加课堂情致
绘画是情致教学的独特的风格之一, 一篇课文, 用孩童的目光对待世界, 用孩童的思维遐想世界, 用孩童的笔触描画世界, 包含了童真童趣, 很受学生喜爱,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朗读、仔细查看、假想、美读的过程中, 感觉语言优美, 取得阅览的乐趣与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花狸鼠和松果》时, 我预设了让学生将花狸鼠埋松果的地方会是什么模样绘制来, 这么, 学生在饱含情致的气氛中, 尽情地施展自个儿的遐想, 把课文中抽象的书契转化为直观的画作, 孩子们的遐想力十分浩博, 绘制的画好看极了, 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胡蝶翩然起舞……直观的画作加深了对课文正题的了解——尽力照顾背景, 绿化背景。
四、应用多媒体, 增大课堂容量
如:在教学《北京》这课时, 因为政治中心北京对于小学生来说, 既清楚又生疏, 要各个方面地理解北京, 困难还是真的非常多。但令人高兴的是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我们教学提供了方便的平台。我借助PPT课件, 把具有活力的银幕、鲜亮的色彩、形象的声响及完整的经过展现在孩子们前面, 给他们身临其境之感。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 还创办了美好的教学境地, 为加快教学的音节, 增大课堂容量, 打破教学中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指导学生扎扎实实了解课文。
3.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三
一、语文课堂以“情”为首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刻浓浓深情的语文时光。
1.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高潮,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4.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四
摘 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能够听到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能把孩子们封闭在课堂之上。孩子具有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大胆地探索新事物,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如何对待这一点成为关键。
一、要活跃课堂气氛
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另外,科学地采用一些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尤为关键的。比如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没有集中起来,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接力游戏,也可以设计一个词语接龙游戏,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上的游戏更能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先和学生开展了一个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橙、黄、绿、青五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且记录中奖结果。做完游戏,我问同学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会想到什么?”“猜想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几种可能呢?”“有五种可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做游戏,看出了可能性大小的一些规律,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游戏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了。
二、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打破单纯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课,为我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素材。比如,在上《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时,我带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跳绳、赛跑、踢毽子、拔河、等游戏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数数、序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统计等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运用,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认识人民币》这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贴的很近,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带学生走进超市、儿童服装店,向售货员询问各种物品的价格,指导他们自己参与购物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人民币的重要性,学习人民币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学习需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解决了课堂问题,由此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实践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获得是他们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努力探索的结果,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真正地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朝气蓬勃,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我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比如,练习课上,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竞赛,开展一些速算比赛;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后开展作图比赛,让学生画出有创意的画,画出心中理想的东西并解说,可以是自己房间的布置、心中理想的校园或关于太空、月球及以后人类生活等。这样多种形式的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新知识得到了巩固。另外,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学具,进行评比,评出优秀作品加以鼓励,学生都踊跃参加,尤其是学困生,也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
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通过竞争比赛,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师生都是课堂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和学生都比过去更积极、更主动,教师必须具有灵活调控能力,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开发与设计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等的学具材料,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他们自己来归纳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节课从始至终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讨论,虽然没有教师讲解,但是学生都掌握得特别深刻,都积极主动的介入。
5.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五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孙洪刚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六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一小 何利群 [ 案例 ] :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 、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
[1][2]
7.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七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使课堂“活”起来
1. 教师要对导入语和结束语精心编制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 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回味无穷。一堂好的语文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情境……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作总结。通过这些方法, 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学习效果。
2. 教出新意, 寻找切入口
设计出有新意的教学思路, 需要教师自我不断地发现, 不断地寻找契机。我的做法是紧扣文本, 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 优化课堂结构。例如我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 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熟读, 然后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追本溯源, 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文章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毒”?哪一种最毒?为什么?教师抓住实质问题对学生启发,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从教学内容入手, 让课堂“活”起来
1.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旧知相联系, 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探索;但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 使学生认识到旧知不够用, 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而且对她有着深厚的情感,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儿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当学生在美好的回忆中品尝着对故乡的爱意的时候, 教师再设问题:作者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学生热情顿时高涨, 不由自主地学习了课文。
2. 设计开放性的话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创造的空间, 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 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会学生打破常规去分析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运用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起来
运用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1.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 激发学生思维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其思维的欲望。例如教学《背影》一课, 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 你如何构思呢?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境问题, 学生学习情绪顿时高涨, 思绪也就“活”了起来。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境, 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我设计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话题:课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 让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那么, 倘若我们身处“百草园”之中, 会遇到哪些充满情趣的事物呢?请以我在“百草园”为话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问题一出, 学生纵情想象, 创造出许多奇妙而有趣的情境。
3. 注重课外题材的渗入
在以教材内容为主阵地的同时,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 广采博引, 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开设“三分钟演讲”“即兴一首诗”等等, 同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并且每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8.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有的只注重表面的热闹,而忽略了教学的实效。笔者针对此类问题,旨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让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的问题。
1.以活动激“趣”,建好语文“大舞台”
小学生大多爱玩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大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切实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人都渴望表现自我,而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愿望。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表现自我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大舞台上激发兴趣。对于一些具有丰富故事剧情的,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为了表演成功,在表演前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广泛收集资料,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参与排练。在表演时,更会竭尽所能地展现自己最美的风采。由此可见,通过构建语文活动大舞台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教师在创设语文活动大舞台时,要尽可能放大学生的亮点,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用猜谜语、生字找朋友等活动导入新课。在中高年级,则可以设置表演式情境导入新课。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导入时,课堂刚开始就出现五个头戴八路军帽的小战士,他们挥动着手中拳头,口中喊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做出英勇跳崖的动作,谢幕离开后换下帽子回到座位。其他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怔住了。此时,教师则顺势点拨,这些就是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狼牙山五壮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随机板书课题。故此,教师应为学生学习语文积极创造机会,多用有趣的语文活动导入新课,开启快乐语文学习之旅[1]。
2.以活动激“情”,奏好读写“两首曲”
一是在“悦读之旅”中激情。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交流中,感受、体验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佳作,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悦读,让学生在悦读中学习先贤的智慧,折服哲人的睿智,惊叹文人的才华,膜拜伟人的超脱,感动善良的心灵,感恩人间的真情。故此,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悦读”二字,可以开展“读书论坛”、“小书虫我最棒”等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读好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眼界、激活思维、增强体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是在“习作之梦”中抒情。如果说阅读是吸取养分而成长的过程,而习作则是花朵绽放的美丽。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我手写我心”抒情言志的过程,还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嫩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快车道”。在语文习作活动中,要坚持在“玩、做、走、看”中写作。也就是要让学生在经过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后,才能动笔习作。如让学生过了中秋节后,再寫以中秋节有关的作文,学生就会感到笔下有物、心中有情。又如要求学生写校园一角,就应该先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再进行习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再进行习作。在这些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充满了真情实感[2]。
3.以活动激“励”,驱动前进“助推器”
一是在畅谈交流中放飞梦想。小学生都正处于爱做梦、爱幻想的年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个特点,通过一些活动来点燃学生的梦想激情。如可以开展“二十年后的我”作文交流会、“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读和多写一些童话、科幻类文章,给自己插上梦想的翅膀,使自己始终充满昂扬向上的斗志和驰而不息的激情。二是在百舸争流中奋发拼搏。小学生正处于好胜心较强的年龄阶段,教师要合理巧妙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一些语文竞赛活动,如听写比赛、朗读比赛、读书比赛、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猜谜语比赛等等。学生为了赢得这些比赛,往往会比平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比赛,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将此转化为更上一层楼的动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来之不易,必须再接再厉,倍加努力,才能收获更多的精彩。同时,还能够让一些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激发他们不甘于人后的拼搏精神,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3]。
4.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摸清并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活动激“趣”,建好语文“大舞台”,以活动激“情”,奏好读写“两首曲”,以活动激“励”,驱动前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武云英.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活动课[J].学周刊,2011,14:126-127.
[2]李敬军.小学语文活动课必不可少[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156.
9.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 篇九
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 李彦泉
做为一名硬笔书法社团的教师,从教几年来,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在刚入社团的时候,满腔热情,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应付了事,再过后,就把书法练习当成了负担。这里面有学生的倦怠心理,更与老师的授课方法有直接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既然在报社团时选择了硬笔书法,就说明起初时,他对硬笔书法是有向往和喜好的。怎样让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持续下去,是我们书法老师们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几年来的书法教学,来与同仁们分享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自身书法功底要好,以已示人最有说服力。
打铁需要自身硬。做为一名书法老师,你本身的功底对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你在课堂上的范写就是最好的教材。老师们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对你崇拜,你的书法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对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他们最想得到的奖赏,就是我亲笔写给他们的书签。
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不要拘于形式。
教无定法。书法理论大同小异,但授课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让书法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所教的硬笔书法社团学生多,34人,无法面对面直接观摩授课。我就用班班通中的实物投影,把范写过程全部呈现在显示屏上。对于间架结构的练习,我就在网上把名家名帖下载到课堂,供学生临摩。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静下心来研习书法,我在他们习字时,常常还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来烘托气氛。在书法的布局谋篇课,比如临李清照词《一剪梅》时,我给他们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学生边临边唱,印象深刻。
三、学会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表扬肯定。
我们都知道被别人认可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做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书法练习中出现的点滴进步,并加以展示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他会更加卖力投入到书法的学习中去,期待得到老师的再次认可。
四、实行书法等级评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从我校班级星级管理得到启发,对学生对书法学习也实行星级管理。我先对刚入班的学生进行初步评定,并将他上交的作品存档。在阶段性授课后,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对比分析,也让全体学生进行互评,学生评定与老师评定各占一定比例。每学期最少评定三次,综合评比过后,在期末进行表彰,五星为满分。每位学生都以成为“五星上将”为荣,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生在对他人作品的评定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书法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书法鉴赏水平。
五、定期举行书法展览。
学校为了展示书香校园,在甬路两侧布满了书法绘画橱窗,为了更新作品,我们需要随时征选作品充实,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我校在校园艺术节中,还有现场展示书法作品环节,我们要把书法学习好的同学推送到学校,这更是一个莫高的荣誉。繁多的展示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也使得书法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泉头活水来”。
10.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十
南乐县梁村乡宋庄小学 杨志民 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轻松突破重点难点,还能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活力无限。
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的新知识,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使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强烈的探究知识的热情。例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课的开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美景的风光片,那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使学生如醉如痴,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们对文章很有兴趣,很快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在语文课上,经常要理解课文,而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读《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给学生配上动听的乐曲,那优美的乐曲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进入那优美的情境,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文中.那动听的朗读声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其他学生,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能突出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我在实践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例如,我在讲《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如何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章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电视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边飞嘴里发出超生波,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嘴里发出的超生波快速的传到它的耳朵里,小蝙蝠迅速的绕开飞走了.....我在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在认真的看着,看完后,我说,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轻松的观看中解决了.当然动画的使用一定要适度,做到该用的地方一定用,不该用的地方绝对不用,以免干扰正常的课堂学习的氛围.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能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电教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 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适时的运用媒体能擦燃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地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大屏幕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五、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善于挖掘资源拓展学生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说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是无比浩瀚的大海的话,那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使用就是那一颗有分量的石子,“小石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使用,必定会激起语文教学上的大浪滔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它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会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还须根椐语文教学的需要全面考虑、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要考虑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比用一种媒体效果要好;还要考虑教学需要和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并把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11.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十一
一、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先乐起来
语文是学生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兴趣,谈何积累和博采众长。学生乐不起来,语文课堂即使再美妙也是白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呢?
1、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维,愉快的参与学习。如教学文言文《蜀鄙之僧》时,教师可以先讲故事,讲到“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时,让学生想象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富者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改编剧本,为课文设想不同的结局,都可以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觉得语文不难,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困难,教师可以教给学习的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第三,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坏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
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播放英勇跳崖录像片段,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提问:“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为什么前面用“眺望”,后面用“望望”呢?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当中体会“眺望”“望望”的含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理解“眺望”是向远处看,“望望”是向近处看。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寻求词语的内涵,体会“眺望”一词流露出五壮士的喜悦心情,“望望”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由此,学生领悟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就会表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
学生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必须经过思维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让他们围绕知识点进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空间、一种氛围,使质疑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活动,而不是走过场,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不要整齐划一,更不能以追求标准答案为目的,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里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地写出一个成语,背出一首古诗,答出一个问题时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
12.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课堂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 老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 尊重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所谓的“活”起来, 就是不呆板、不被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现我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论述如下。
一、课堂“活”起来, 教师起关键作用
教师讲课时的情绪表现, 无形中会对整个教学气氛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许多学生会在无形中产生对语文课的喜爱。所以, 老师要带着笑容走进课堂。微笑是世界共同的语言, 是人际交流中最好的一种方式, 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 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用一些鼓励的语言。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 多鼓励、表扬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语言、表情, 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 而不是消极的。教师如果经常用“好极了”、“你真棒”等表扬的语言, 就能够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 也能够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活”起来, 学生主体参与是关键
在学习中, 我们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作为老师, 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从学生丰富的、纯洁的、个性化的认知角度, 汲取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思维火花恰恰是调节教师思维的一剂良方。只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活”起来, 师生问候是关键
之前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问候方式一般是:“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好! ”“坐下! ”这种不变的公式化问候形式, 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潮流, 显得机械、呆板。所以, 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如在课堂中, 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 (课文中的人物) ,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 ”通过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想象, 也通过这种语气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 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去感受。此外, 教师还要做孩子的好朋友, 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 老师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在课堂上, 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使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多途径改善师生之间不和谐的因素, 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师生关系融洽, 则课堂气氛就活跃, 也就能够吸引学生进入好的状态。
四、课堂“活”起来, 开放式教学是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我们就得好好利用教材中的例子,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此外还要有大量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所谓开放式教学, 就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 我们要将《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一些好的课外名著及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 让学生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感受到生活过程中语文无处不在。这样一来, 学生对语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就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学习。
五、课堂“活”起来, 自主学习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 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可见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反而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做。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学生也是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就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可见, 老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活力得到焕发。总之, 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关键。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设身处地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六、课堂“活”起来,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关键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 要激活课堂的活力,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关键。所以, 应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如果仅仅靠老师的嘴、黑板和粉笔、书本等就想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则是很难实现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导入是这门艺术的序幕, 好的课堂导入, 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迅速集中, 学习兴趣能否迅速激发。所以, 老师要通过情景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十三
课外活动是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学生特长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的情操、独立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各种兴趣爱好和发挥个性特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农村学校却忽视了这些重要作用,把课外活动上成了虽活但无获的的耍课。或者让学生在教室读书,做作业,有的教师干脆把它上成辅导课,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方法陈旧落后,违背了新课改精神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那么,农村学校应如何上好课外活动课呢?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期初制定详实的计划和内容
农村学校的课外活动都是以课节的形式安排的,并且都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既然课外活动是以一节课的形式安排出来的,那么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切合实际的内容。我在制定计划和确定内容时,全面考虑了学生的愿望、爱好、特长、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环境、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季节的变化等因素。例如三月份、四月份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
二、教师要处在辅导地位,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
现今农村的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到活动场所去玩,而教师不加指导,放任他们“单干”。学生活动的内容只有简单的打球、跳绳、打沙包,并且由于活动场所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的差异,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例如打篮球,年龄小的、个子矮的学生抢不到球,时间一长,就抹灭了他对篮球的兴趣。长此以久,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无法得到培养与发展。课外活动变成了少数学生的纯体育课,大多数学生只能做自己简单游戏,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发展和提高,更谈不上培养什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因此,需要教师参与活动,对学生的内容、方式进行指导,让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来,把活动当作自己的事,做活动的主人。
三、教师之间要加强配合由于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学生爱好多样,一个教师不可能把众多的兴趣小组都照顾到,这就需要教师间的紧密配合,相互支持。这样就可以保障活动由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在指导。
14.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篇十四
华容县注滋口镇中心小学 llxudong
我在英语课堂中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就是把音乐、简单的舞蹈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⒈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爱表演,所以我给每首歌都编了简单的动作,例如“Twinkle,twin-kle,littlestar.”;“Grass grows.”;“Iamalittleteapot.”(动作示范)等等,尽管有些动作很简单,但是学生却很乐于参与。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孩子们更是喜欢,甚至有些孩子编的动作比我编的还要好。
⒉把英语儿歌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针对第一单元关于颜色的单词,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瞅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
3.当“小老师”,“模仿秀”,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说“Talkabout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am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amthirsty.(可以作口渴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老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up.”;“Verygood.”;“Sitdown,please.”etc.。
4.把身体语言带入教室。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比如说在教单词“big,small,short,long”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表示很大;“small”用两个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做出这个动作,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个单词。
5.幽默―――课堂的“调味剂”。学生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对于女教师来说,这似乎比较难做到。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比如在教“sweet,sour,yummy,yukky”这几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明同学回家以后,感到特别的thirsty,于是他去找water,可惜water已经没了,这时小明发现家里厨房里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哇,soyukky,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sour的醋。”这时班里哄堂大笑,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掌握了这几个词。
6.相信学生,大胆地分配任务。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地下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15.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 变枯为趣
实践证明,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已被规定了的. 如符号、 规则等.在教学中, 这些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探究的空间.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 教材是这样呈现简写规则的:a ×4 或4 × a通常可以写成4·a或4a;a × a可以写成a·a, 也可以写成a2, 读作 “a的平方”. 这样的规则教师怎么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 我试着以儿童的眼光把简写规则这样的规定性知识镶嵌在一个有趣的数学童话中,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某天早朝上, 0 国王正在听小不点儿乘号汇报工作“:陛下, 因为我和×很相近, 许多人总把我们混淆. 请陛下想出一个对策才行啊. ”于是, 0 国王传下口令:加号、减号、除号先行退朝, 乘号留下议事.
第二天早朝, 0 国王宣布了3 条制度:
第一,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 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小圆点, 也可以省略不写. 如x × 2 或2 × x都可以记作2·x或2x, 但要注意, 在省略乘号时, 要把数写在字母的前面.
第二, 1 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1 可以省略不写. 如1 × b或b × 1 都记作b.
第三, 字母和字母相乘, 中间的乘号也可以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 如a × b记作a·b或ab;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 如a × a记作a2, 读作 “a的平方”. 这样就把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活了起来.
二、贴近生活, 有话可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事实上当数学贴近生活经验时, 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服务于数学. 如我在上第八单元统计《栽蒜苗》一课时, 我提前两周布置让学生回家栽蒜苗, 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助你, 但是请同学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 然后每天量一量它生长的高度, 并且记录下来. 等到上这节课时, 两名同学把他栽的蒜苗带到班里, 让同学观察并且让每个同学把自己记录的情况交给组长并进行统计, 然后制成统计图. 数据的获取如果仅仅是给出的, 制成统计图匆匆而过, 留下的仅仅是数据. 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栽蒜苗, 除了留下数据, 也留下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 学生测量了蒜苗的高度, 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 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 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 如果把读出的数理解为一个点, 这些点连接起来不就是一个折线统计图吗? 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些体验, 将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 统计意识的形成. 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三、注重合作, 精彩生成
精彩的课堂都是知识生成的课堂, 合作学习是课堂生成的关键. 例如, 教学“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后, 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 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 一名学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个一个的读? 如16.48, 为什么不读成十六点四十八? ”, 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小组合作学习说为什么呢? ”班里顿时热闹起来, 一会儿, 有学生举手了. “小数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为了区别整数和小数部分, 所以小数部分的要一个一个的读. ”另一位学生解释道. “因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 大小都一样, 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楚了. 比如, 16.48 如果可以读做十六点四十八, 那么16.480 就读作十六点四百八十, 四十八怎么跟四百八十一样? 所以, 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个一个的读. ”“我发现从意义上来说这种读法也是不妥的. ”还有一名学生说, “如16.16, 整数部分的16 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 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 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六. ”……经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让课堂有了精彩的生成.
四、自能练习, 展现活力
自能练习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尝试解决数学中的一些问题, 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所得所惑, 将课堂知识和生活有效地结合. 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关注全体学生, 注重学困生, 把握好机会, 恰到好处地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让练习过程充满活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后, 让学生看书上面的“试一试”, 比较0.4○0.7. 我刚刚说完, 学生就说出了0.4 <0.7.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从图上看的”, 0.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 份, 取其中4 份, 所以0.4 < 0.7.我期待地望着大家, 欲言又止……. 这时, 又一学生站起来说:0.4 是4 个1/10, 0.7 是7 个1/10, 4 个小于7 个, 所以0.4 <0.7. 又一学生站起来说:0.4 是4 个0.1, 0.7 是7 个0.1, 所以0.4 < 0.7. 这时我说话了:“刚才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对, 但老师觉得道理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来说明吗? ” 班里善于思考的刘露同学站起来:“0.4 与0.7 的小数点前面都是0, 小数点后分别是4 和7, 因为4 < 7, 所以0.4 < 0.7”. 小机灵鬼王军强也站了起来:“我认为0.4 可以看出是4 角钱, 0.7 看成是7 角钱, 4 角钱比7 角钱少, 所以0.4 < 0.7. ”本来一道极普通的习题, 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出了不小的文章.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6.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课堂;疑问;读;情境教学
一、课堂教学应该以疑问激起千层浪
语文学习何来疑问之说?有的教师不明白其中缘由,固执己见地认为语文不就是认字、学话那么简单,不识字查字典即可,用不着耽误课堂时间。此观念大错特错,把语文简单地归结为识字断句显然有失公正。语文课堂中疑问的出发点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其内在的含义,通过怀疑,扩展思维。
比如,在安排学生阅读《枣树》后,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明摆着的两棵枣树鲁迅要不厌其烦地写到“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呢?难道文学家不懂赘述?再比如在《月球的足迹》中,教师可以延伸出来,为何上世纪美国可以登月,而现在却毫无动静呢?通过对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把握教学的重点。同时,进行思维的延伸,学生可进行天马星空的想象,课堂自然活跃。
二、通过读振奋学生士气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是语言性学科,应通过读来品味其中的奥妙,尤其是经典文章,更要鼓励学生多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广为流传并出现了一首同名歌曲,其在国人心中的知名度不言而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舞女的裙。”此等优美的描写,怎可静静地品味。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荷塘之韵味。
三、情境教学活跃课堂
情境学习法是经常采用的方法。通過把语文教学内容搬到现实中来,学生必然爱好学习。比如,在教授《口技》中,我们总是被其口技所折服,好奇为何能模仿的栩栩如生。这时教师不妨要求学生表演口技,看看自己能学会多少。另外,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录音设备,播放口技录音,让真正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周围。
另外,教师还可调动学生感官,在手、脑、眼并用下学习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突出应该给予褒奖,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总之,活跃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马百强.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几点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3(5):102.
[2]张冬.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科教导刊,2012(20):114-115.
17.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篇十七
——《可爱的家乡》教学设计
“松绑”就是解脱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让作文课“活”起来,让作文真正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活动。现以《可爱的家乡》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自由感受生活——源头活水
《可爱的家乡》这堂作文课前,我有意识的借宜昌市创办“三峡国际旅游节”为契机,通过游家乡的名胜古迹、赏家乡的自然风光、看家乡的发展变化、品家乡的风味小吃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现状,感受家乡的美丽,体验家乡的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这样,在交流信息时有话可说,在酝酿构思时有所思,有所感,有内容可写。
在收集资料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没有规定学生一定要收集什么资料,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去收集和体验。我只注重了收集材料的指导工作,给他们提示观察和收集的方法,和他们一起编写“导游式”的调查访问提纲,让他们充分自由的体验生活、收集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二、自由交流沟通——激活情思
《可爱的家乡》这堂作文课一开始,我请学生把他们调查了解和收集体验到的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最能触动情感的讲给大家听,学生都争着上台介绍,有的介绍了家乡的城市建设,有的介绍了家乡的变化,有的介绍了家乡的自然风光,有的介绍了家乡的人文景观,有的介绍了家乡的特产,还有的介绍了家乡的风味小吃„„在说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起了他们爱家乡、夸家乡的情感。
在调查学情中,我了解到学生写作中的困难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为了帮他们解决困难,我创设了“当小导演”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自由选材。我让他们假设自己是一个导演,要拍摄一部三分钟的反映家乡的专题片让他们想想会选择哪几方面来反映自己的家乡。然后同学们自由组合后商量讨论。在让学生充分沟通后,请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在说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和遗漏的地方,请全体同学都帮他补充和修改。这样一来,全体同学都“有事可干”了,大家都积极的帮这位同学修改和补充。通过指导一个同学来教给全体学生写作的方法。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学会了“怎样写”。
18.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篇十八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来”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
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
19.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活”起来 篇十九
我们都知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数学教学尽可能地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 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也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枯燥乏味,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只要用心, 自己也能成为小小数学家。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起来了, 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从而使课堂“活”起来。
(一)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讲解都配有生活实例, 但是学生之所以对其不感兴趣, 其中很大原因在于这些例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多下功夫, 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 让学生听上去既有亲切感, 容易理解, 又感兴趣, 有听下去的欲望, 最重要的一点, 还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这样课堂就“活”了起来。因为, 学生有了兴趣, 有了好奇心, 思维就会活跃, 就会激发起自身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 多积累一些具体生活中的实例, 以备不时之需。
(二) 使数学问题回归现实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将其灵活转化为生活实例, 或者请学生举出相关的身边事物, 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 更好地想象出问题的空间展现。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很多学生紧皱眉头, 表示不能想象出来, 理解不了。这时我让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例, 可以是他们平日感兴趣的游戏中的情境, 这时很多学生可以理解了。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 可让学生报数, 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 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
这里, 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 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 把控着整个课堂的流程走向, 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也少之又少。久而久之, 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套路已经了如指掌, 没有了期待也就没有了学习欲望, 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迸发不出思维的火花, 毫无生气可言。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 复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 其他学生喊起来:“老师, 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这时, 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 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 其实他很了不起, 这道题他没编错, 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 (同学们一脸诧异)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 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 怎样添上一个数, 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 就是63÷9=7
生2:在“3”的后面添“6”, 就是36÷9=4
……
这样的课堂教师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 只是起到提醒导向的作用, 而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即使答错, 也是自我思维的结果, 这一点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要多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 并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放松心态, 大胆发言, 大胆设想, 出现问题大家一起找原因解决。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一切为了学生而努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平台。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妨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多动手实践, 一方面可以使数学知识学起来更有趣, 学生可以一边动手一边不知不觉就理解了知识要点, 比教师单纯地“满堂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另一方面,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是不容易分心开小差的, 从而很好地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学得更加认真、投入。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圆形卡片, 在课上动手操作, 经过对折、、量折痕, 使他们先自己总结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 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对折后, 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 大小是一样的。最后教师总结:“大家把圆对折后, 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 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学生会发现, 自己动手一番所感悟到的和教师说的基本一致, 由此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们会觉得原来这些知识是刻意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来的, 从而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结语
充满活力的课堂, 无疑是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参与度高, 问题驱动设计新颖, 教师的授课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思维能力、问题生成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要想让课堂持续“活”起来,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科学的教学风格, 打造轻负高质的教学常态, 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慧珍.探析如何站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J].文理导航, 2016 (2) .
20.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二十
一、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二、利用教材,放飞思路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要把教材放在首位。把教材内容灵活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尝试把各种艺术形式、生活常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相补充、相拓展。在多变的形式和多层结构框架的结合中,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快乐语文课堂。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这句话。抓住文体巧设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主体参与,点化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组织者、设计者的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从学生丰富的、纯洁的、个性化的认知角度中汲取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思维火花恰恰是调节教师课堂思维的一剂良方。
一次,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讲到“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从中,杜鹃花也红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她想为这样的春雨景图配一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说法,开启了我的思路,我接着安排了一项活动,每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来表现你对春天的热爱。结果大出我意料,有的是画,有的是诗词收集,有的是歌词,有的是自己创作的广告词,有的是小童话、小寓言,有的是对联,有的是谚语,有的是图片。小小的一个“春”却是大大的一种快乐体验,教学相长真是力量神奇。
五、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而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主题、写法、语言等学习的问题。如《荷花》中想象手法的作用?《燕子专列》中环境描写对小姑娘贝蒂有什么作用?《画杨桃》中从不同角度可看出什么样的杨桃?《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文章一个个的亮点,而学生能提出这一道一道的题目,正是我们授课时把点亮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机会,是一个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由于我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種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快乐地学习。
于漪老师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让我们在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中,快乐教与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推荐阅读: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01-09
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10-06
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10-28
如何让语文课生动起来10-16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06-16
如何让语文课堂增色12-20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10-30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11-15
小学语文课如何构建高效课堂07-09
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