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

2024-10-03

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共9篇)(共9篇)

1.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 篇一

本来以为有了孙子,自己的辈份会陡然提升,晋级为爷。可是,当现实突兀到来的时候,发现不是,众人都围拢着“小爷”,完全无视大爷的存在和感受。

说是小爷,其实只是5月20日才问世的孙子,但是,情势发生了逆转,当爷的热情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感觉直接被人踹到了孙子辈!

自从当了人爷,地位一落千丈,被人无视了,忽略了。虽说以前吧,家长从没有餐桌上弄个三碟五碗丰盛着,更无一杯半盏水酒伺候,但是总归不至于不管不顾吧?或一碗面条,或半碗稀饭两个面包,命一直被维系着。然而,自从“小爷”出生,家长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犹如我是空气一般,任之风来雾去,长期待住在儿子家了,把孙子当爷了服伺,把他爷晾一边了。

想着也奇怪,自结婚后二十六七年了,从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拱着的家里“大掌柜”,突然间被之前从没有见过面的这位小新人取代了,心里那个落差呀,感觉世道真个变了。下班后一个人落寞的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转出转进,连个找茬的人都没有。就早早地爬上床,看看手机,想想心事。第二天一大早起床,嚼着从冰箱里拿出的面包,没滋没味的,提水杯去接热水,发现饮水机里面已经干涸了,才想起还可以热包酸奶解解渴。时间紧迫了直接下楼驾车即赴厂里,下午下班才再次姗姗回到一个人清冷的家。

唉,这爷当的,没一点分量。

有时,感觉早早回到家,时间难以打发,就腆着脸去儿子家看那新贵——小爷!一直眼巴巴地盯着她们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睡觉、等孩子睡醒,感觉她们似乎在有意拖延冷落我。那个磨蹭呀,以为孩子只属于她们。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抱到孩子了,家长是左叮咛右嘱咐,好像我这亲爷会虐待亲孙子似的,只能忍气吞声了。

小心翼翼抱着他,他就静静的看着我,我在研究他,他也在研究我,不哭不闹的长时间盯着。有时候他眨巴着眼睛,似在想心事,估计感觉这人面善,似曾相识,在脑海里搜索,在记忆中寻找。总之,看着我好像对他无害,虽然小心谨慎,但也一脸从容淡定坦然。盯一会儿,又东张西望起来,然后再回过头继续望着我。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家长就沉不住气儿在微信里发声了:“终于熬到婆咧!”得意之色溢于字间。我咋感觉是在向我挑衅呢。又过了两天,发了我抱着孙子的照片,说:“看我们家这二位爷!”哼,把小爷当爷拱着,而大爷一点爷的感觉没有。

围着小爷的,是儿子、儿媳,家长以及亲家母。有时候,正在面临中考的孩子的小姨也放学后不回家直接奔来看望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外甥了。我呢,往往被圈在了最外层,抱孩子的姿势一再的被纠正,抱孩子的时间一再的被限制。然后,一个人再落寞的回到一个人的家。身后,似乎一直回荡着她们逗孩子的喧嚣声。愤懑呀!

不是为爷抱不平,是为儿子抱不平。

那年,儿子出生时,被放在了隔壁房间的保温箱里。大夫交代要经常把儿子口里的脏水倒出来。我一触摸它的小脸,软乎乎的,让我心生畏惧,下不了手,就折回身去病房告诉病床上疲惫的妻一声,赶紧跑去六路车站乘市郊车去阡东镇,再步行八里到烽火镇,借一辆自行车气喘吁吁回到老家,马不停蹄地接妈来医院照料妻儿。出院后,直接送到老家由妈服伺她娘俩,满月后才接回咸阳,住在了我的办公室。公司当时办公条件差,租住在一个招待所三楼的七个房间。那办公室,我用资料柜隔了两个空间,里间,是我们的一张床,一个小木箱做衣柜,另有一个电炉子,一块小案板。外间,是两张桌子,我和一位同事的办公桌。白天,儿子哭闹时,我和妻就紧张了,怕吵扰了公司的工作秩序。夜里,儿子哭闹了,怕惊扰了招待所其他楼层住宿的客人。儿子当时还算争气,没有让我们很难堪。

恍惚犹在昨日。

如今,这“小爷”可以大声的哭闹,尽情的任性,无需顾忌,不必压抑。成长需要空间,宠爱任凭放肆,你是天,你是地,你是爷!

公众号:咱们村

2.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 篇二

一、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释义) :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 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所以, 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 就可叫“用兵如神”。

(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改造事物, 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在战争中, 敌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应该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例题:《孙子兵法》中写道“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蕴涵的辩证法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B.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简析:A选项为唯物论, 所以不选, C、D选项不符合题意, 通过对“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这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B选项为最佳选项。

二、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

(释义) :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 作战中的取胜方法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

(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 而且还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首先,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再次,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战争中, 应该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去选择作战的方法, 而不应该采用千篇一律的作战方法去应对不同的敌情。

例题:《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

(1)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 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2)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3) 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事物变化无常,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 (1) (2) B. (2) (3) (4) C. (1) (4) D. (2) (3)

简析: (1) (4) 错误, 所以选择D, 根据这句话的释义可以看出 (2) (3) 是正确的, 且符合题意。

三、无所不备, 则无所不寡

(释义) :如果处处设防, 必然是处处兵力寡弱, 陷入被动。

(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 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在战争中, 要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的要害、关键部位, 如果兵力过于分散, 在战争中就会陷于被动。

例题:《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 则无所不寡。”其包含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答案:B

简析:这道题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 主要是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有翻译对了, 知道这句话体现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才会选择正确。在学习当中, 学生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 所以在做本题时学生易选C。

四、乱生于治, 怯生于勇, 弱生于强

(释义) :士气, 是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高昂的士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士兵所蕴藏的战斗力;低下的士气, 衰败的斗志, 也可以使战斗力受到极大的损伤。但士气的高低是可以转化的, 正如孙子所说的混乱可以转化为严整, 怯懦可以转化为勇敢, 弱小的态势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态势。

(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即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另一方面,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混乱和有序、怯懦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例题:《孙子兵法》曰:“乱生于治, 怯生于勇, 弱生于强。”体现的哲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即对立统一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A

3.《孙子兵法》的外交思想 篇三

【关键词】孙子兵法 外交 思想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经典的军事学著作之一,它博大精深,不仅阐述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和谋略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外交思想。不但在几千年前对国家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穿越时空,即使在当今世界,孙子的外交思想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孙子对外交的基本态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孙子对于外交非常重视。他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把取得战争胜利的手段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谋略手段,第二等是外交手段,第三等是与敌人的军队交战,第四等是攻打城池。他认为,伐谋和伐交是处理国家关系应该首选的手段,是上等的策略,而通过战争、运用军队则是“为不得已”,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事实上,伐谋也就是国家战略以及整个的用兵战略,也是国与国战略思维之间的一种对抗和制衡,这同样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外交。由此可见,孙子极力主张以战争以外的手段,也就是外交手段来谋求胜利。孙子之所以如此重视外交,源于孙子的慎战观。孙子是主张谨慎对待战争的,他在《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于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孙子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造成的负担和伤害,他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则十万之师举矣。”大凡用兵打仗,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两,然后集合十万军队,越境千里,远途运输,前方后方的费用每天要耗费千金。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军力耗尽,财富枯竭,国内家家户户空虚。正因此孙子十分清楚战争的危害,因此,孙子尤其重视通过谋略和外交手段来处理国家关系,解决国家争端。

二、孙子的外交战略——全胜战略

在孙子的战争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理念——全胜战略。所谓全胜,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的是两国两军交战,以保全敌国、敌军,使之完整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手段击破敌国、敌军就是下策。在孙子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手段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就是孙子的全胜战略。全胜战略应该说是孙子的用兵战略,同时也是孙子的外交战略,它的核心精髓就是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解决国家争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进入当今社会,这一战略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关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鉴于新的国际形势,尤其是核武器出现以后,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家、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指导和借鉴,成为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首先注重《孙子兵法》这一思想研究的是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1963年,他在格里菲思的英译本《孙子兵法》序言中写道:“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他在《战略论》一书中又说:“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尽管这种不流血的胜利是极其罕见的现象,但是物以稀为贵,它的意义不是迅速减少,而是不断增大。正是他吸收了《孙子》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认为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的“间接路线”战略。1978年,美国战略中心领导人福斯特和三好修等人根据《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和“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民——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思想,提出了以“相互确保生存和安全”取代“相互确保摧毁”,由美、欧、日共同围堵、压垮联的新战略。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运用孙子伐谋、伐交的思想正式提出“相互确保生存”的战略思想。他的另一部被称做“为西方世界设计的综合性全面战略”的著作《不战而胜》,书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缩略语。1986年,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运筹帷幄》一书中提出利用中国钳制苏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压倒对方的地缘战略思想,也是受启于孙子的思想。在结论性的最后一章开头,就引出《孙子·谋攻篇》“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和“故上兵伐谋”这两句话。在书的末尾他说,“孙子说,‘上兵伐谋。进行持久的历史冲突,情况亦然。模仿孙子的话来说,美国欲在美苏争夺中不战而胜,上策是挫败苏联的政策和利用苏联的弱点。”而新中国从万隆会议以来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以战争以外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这与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念是对先哲“全胜”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大势。这是孙子兵法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三、孙子的地缘外交思想——衢地交合

《孙子兵法》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在孙子十三篇中专设两篇阐述地理环境因素,而孙子的地缘思想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外交领域。他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也就是说,军队出征遇到难于通行的地区,千万不可宿营扎寨;行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区,要联络诸侯,结交邻国;适逢交通不便,水草皆无,难于生存的地区,要急去勿留;误入进退两难,易被敌围的地区,要巧设计谋,防敌袭击;陷于前不得出,后不得退,非死战就难于生存的地区,要毫不犹豫,殊死奋战,死中求生。endprint

“衢地合交 ”本来是一种战场情况,而现在经常应用于国家战略和外交中,即在多国交界地带,注意结交各国盟友,以为己援。中国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也是幅员辽阔的陆海复合型大国,目前,中国与陆上邻国边境领土争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与周边国家解决岛礁归属和海洋争议问题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无论是陆上方向还是海上方向,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中国与邻国之间、邻国与邻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矛盾错综复杂。众多邻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多元、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遗留的宗教矛盾和领土纷争交织,构成了长期以来的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连续不断。面对的现实是,西部近邻的阿富汗战火尚未停息,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活动猖獗;东部近邻的日本急于成为军事大国,军事外向化渐趋明朗。尤其是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导致中日关系降至了冰点。朝鲜半岛更是热闹非常,朝鲜以战为恃,动辄嚷着要打仗,已经进入了全民战备的状态。美国称之为“战争讹诈”。而越南渔船更是多次非法入侵我国领海,不断试探我国底线。西南邻国的印巴克什米尔问题根深蒂固,南中国海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战略交通位置,更成了多国利益的交汇点,争端迭起,这里的地缘战略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些“热点”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对我国安全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孙子提出的“衢地合交”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周边形势错综复杂,中国政府按照传统的“和为贵”思想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指导原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周边国家之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存在的差异,特别是伴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交恶成仇,蒙受灾难。对于国家间历史遗留的争端,要努力通过政治舞台,以外交手段加以解决,对于现实存在的利益争端,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但要避免使利益磨擦迸发出“火星”。周边的安全环境对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部兵书,却深具外交思想的内涵。军事和外交思想向来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后盾,有效的外交活动又是军事行动的保障与先导。日本学者福本椿水指出:“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教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孙子兵法》中的外交思想,千载而下,依然予人启迪。

【参考文献】

[1]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读孙子兵法的启示 篇四

读《孙子兵法》的启示

秦敏钧

专家评语:[《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完全读懂不易,恰当运用更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之人要有悟性,能巧妙运用更需要悟性,正如岳飞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篇读书笔记显示出读者有很好的悟性,不仅能较完整地理解孙子兵法,而且能把兵道与商道很好地结合起来思考,其中有关“企业家的素养特质,是„道‟的根。像兵法那样系统化思考与管理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管理者的悟性是发挥优势的核心。度的把握决定于领导的力量。以正合奇胜的兵法思想理解„红海‟和„蓝海‟战略的关系”等见解都很有新意,也有很好地实际运用价值,是一篇较好的读书笔记。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文字表述在逻辑上有些松散。]

评阅人:储小平

天下第一兵书,经商的圣书——《孙子兵法》时下已成为烫手的山芋。若有人说没读过此书或理解不了,此人肯定是“道行不深”、“水平有限”。于是,很多人都会跟风读起来,附和着吆喝着,甚至有人不时找出一两句词来高谈阔论,以示自己的学识才华。试问有多少人能将《孙子兵法》深耕细作、融会贯通,真正在实际中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无法将此书读下去的人,古文难于理解,且自己缺乏耐心,有幸中大MBA企业家商会给了我们的压力,迫使我们写读书报告,我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思考对自己有何启示。谨此浅谈以“兵道对商道”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它,才能应用它。因为,知识的全部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应用。

一、企业家的素养是“道”的基础。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死而不会惧怕危险。有了道就能建立一个卓越的团队和伟大的组织,这种组织来源于企业家必须承担起一项足以让人生畏的任务:就是创造出一种人们愿意、能够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至的环境,使他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组织目标迈进。

企业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正确的价值观,团队建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他要有对市场的敏感,有创新的意识,有决策的艺术,有吸引人才的魅力,有诚信的品格,有推进工作的刚毅。在追求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所经受的挑

战之严峻,所遭遇的困难之巨大,能承受的心理和人格压力之沉重,所要求的动力之持久和强大,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比拟的。

在企业家的素养中,人的个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理性、高情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让!”不能逞英雄、好大喜功,要沉着谦让、不骄不躁,要经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可谓性格决定命运,企业家之道,决定企业发展之道。企业家的素养特质,是“道”的根。

二、“系统”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书中“五事”、“七计”、“十四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逻辑之严谨、系统之周密、制度之完善,阐述得淋漓尽致。在当今企业的管理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企业未来的格局是系统工程的竞争,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薪酬设计、预算管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降低成本、客户服务等等。效益决定于哪一块板最短,必须是齐头并进、资源合理配置,进行科学管理,拍脑袋的时代已过去了,管理没有表单就不是管理,管理没有流程就不叫管理,管理没有知识、没有工具就不是管理。流程的整合就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企业需要悟性与谋划。

不闻道不足以明理。

不悟道不足以成器。

不行道不足以立业。

不明道不足以善终身。

闻道、悟道、行道、明道,为帅之才和全身之道的根源。因此,悟性是发挥优势的核心,它必须广泛收集信息、深入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克服官僚主义,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明辨虚实,分清真假,看清楚事情的本质,这是“悟道”的前提。“悟”,思考也,必须有丰富知识和充满智慧,还要有坚定的信念,思考是一个问和答的过程。人生的全部尊严在于思考的力量。人生进步要“悟”;企业创新要“悟”;企业发展要“悟”。不下功夫思考、不苦思苦想的悟就会成为胡思乱想,将会误入歧途。同时,悟与度之间有一个高超的艺术,度的把握决定于领导的力量。

谋划是兵书中重要的核心,“仁心为本,佐以权谋”,“道、仁贯穿谋术”。这和企业中的战略规划、营销策略一样,要围绕公司的愿景,核心价值观与公司的目标相一致。以人为本,诚信经营,不断提升顾客的满意度,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无不用以道、仁,这是体现企业家胸怀和智慧。有人视竞争者为仇恨,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充满血腥的残杀导致两败俱伤,贯用的伎俩和唯一的兵器就是“价格战”。若熟读兵书以下金句,自会觉得渺小和可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明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意思是说,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企业要摆脱“红海”——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并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企业就有可能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即可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是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激烈和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修炼,才能提升悟性和谋划的水平。

通过浅谈《孙子兵法》,引起了对它的兴趣,不断对它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难怪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流行于世界,成为取之不尽的经营战略资源,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说:“必须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尊重的那些以价值为驱动的公司,正在从他们的无形资产——人、品牌、供应商、战略伙伴以及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合力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价值。这些都需要企业家来驾驭的。无论是在繁荣昌盛时期,还是在平淡无奇的年代,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再好的思想、目标以及希望,如果不能由某一个人把它们传播出去,那也只会停滞不前。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领导都是任何一个伟大企业的基石。

那么,《孙子兵法》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的作用不言而喻。据说拿破仑说过:“倘若我早日能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5.学习孙子兵法的一些体会 篇五

一、我眼中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13篇共约6000余字,加之后人的断句标点也不过8000来字,但却文字苍古雄劲,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故争的最一般规律,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全胜”为上,“破胜”次之。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2.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

孙子的胜负观,除了“全胜”之外,就是“破胜”。“全”是政治解决问题,“破”是战争解决问题。“全”是不流血的战争,“破”是流血的政治。孙子虽然以“全胜”为其最理想的战略追求,但是他的十三篇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是论述的“破胜”之法。用兵打仗,毕竟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内容。

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是孙子对交战而胜的追求。孙子关于用兵打仗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追求一个“善”字。“全胜”是追求“善之善”,“破胜”是追求“战之善”,即他所一再强调的“善战”。孙子的“善战”思想其实质仍然是“全胜”思想在作战过程中的延续。他说:“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为什么善战者打了胜仗却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绩呢?

因为在孙子看来,真正的善战者他所打的胜仗,决不是那种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浴血苦战、拼死激战,而是“胜于易胜”―――打的是好打易打之敌,“胜已败者”―――打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之敌。

军队要想打胜仗,取决于国君要英明,将帅要贤能,士兵要勇武,装备要精良,民众要拥护,保障要充足,联络要通畅,诸如此类,孙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精辟论述。这里,我只想就孙子战术思想的三大支柱略加阐述。

从作战指挥的角度看,《孙子兵法》也是一部深富创意的兵法,从中可以发现,孙子其人想象很特殊,思维很超常,善于化平常为神奇,以四两拨千斤。他在军事学上,首创了一系列概念范畴,其中“形势”、“虚实”、“奇正”三个范畴构成了孙子战术思想的三大支柱。

我们知道,“形势”是讲军事力量的积聚,“奇正”是讲军事力量的使用,“虚实”是讲军事力量选择的打击目标。这三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一支军队由军队士气和兵力、兵器构成了一种军事力量,这就是“形势”;正确地指挥这支军队并灵活地使其变换战术,这就是“奇正”;根据敌情我情,巧妙地选择这支军队的最佳作战方向,这就是虚实。

其实,古往今来,中西方的战略指导者们,无论是中国的孙子,还是西方的克劳塞维茨都懂得谋略,懂得力量,差异只是表现在对力量的认识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而已。孙子以水来比喻“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种水势是一种冲击力,而不是爆发力。爆发力就像火力,猛打猛冲,胜负立见。冲击力就像水力,连续攻击,使敌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还手的时间,没有变更战术的余地。

在力的使用上,孙子十分重视奇正,重视作战方式,主张“巧能成事”,用巧劲而不是使蛮力。孙子之所以论述“十围五攻”的不同战法就是讲究策略的选择,力争上策,准备中策,避免下策。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的办法就是上策,庖丁解牛,迎刃而解,就是上策。庖丁用的是巧劲,费力少而收功多。打蛇要打七寸,不要对蛇全身乱打,这是孙子的思维。这种思维反映在军事力量的使用上,就要求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很有些像太极拳的原理,尚柔、尚智、尚谋。

孙子讲“以正合、以奇胜”。从字面上看,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其实它还有一层意思,正合是用常法布局,用奇法胜敌。用常法排兵布阵,这是一般规律。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没有这一条,打仗就成了机器人对垒。正因为有这一条,才有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从作战角度看,“形势”、“奇正”、“虚实”这三者,最吃劲、最较劲的是“虚实”。因为“虚实”问题是要最终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敌人无备是虚,敌人不意也是虚。无备和不意都是指敌人的关节点而言。

3.“令文齐武”是孙子治军思想的主线

如果说“全”与“破”是贯穿孙子作战思想的一条主线,那么,“文”与“武”就是贯穿孙子治军思想的一条主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提出的又一个巨大的思维框架。文武两手包含恩威并用、信赏明罚、爱卒善俘、严格要求等诸多以法治军之义。

指挥作战的主体是将帅,管理军队的主体也是将帅,而《孙子兵法》详细论述了在治军作战中将帅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将帅学或统御学的著作。

春秋末期,将军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刚刚萌芽,孙子敏锐地看到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对将帅的地位和作用,选拔和任用,品德和修养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极富指导意义。

孙子认为一个优秀的将帅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政治品格,具备“智、信、仁、勇、严”的为将标准,练就“静以幽,正以治”的德才修养,深怀“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的爱兵情怀。孙子关于将帅诸如此类的要求不仅对于战争形态发生重大改变的春秋时代是至理名言,对于后世治军也是科学的真理。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与它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密不可分的。孙子研究战争问题十分注意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矛盾及其矛盾运动,做到“知彼知己”,从实际出发,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

《孙子兵法》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既看到了争取战争胜利的客观条件,又看到了人的因素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孙子兵法》中的“形”论述的就是运动的物质,“势”论述的就是物质的运动。在孙子那里,战争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度、量、数、称、胜”、“五事”、“七计”、“十围五攻”、“逸劳饱饥”等等都是战争的物质力量,通过它们表现出强弱攻守,它们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客观基础。孙子看到它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能动地促进其转化。他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知彼知己,战术正确,“胜可为也”,弱军可以打败强军,少兵可以打败多兵。他举例说,如果敌人十倍于我,克敌制胜的办法就是“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意思是说,通过战术蒙蔽和兵力佯动诱使敌人分散兵力而我则集中兵力。这样,虽然在全局来看,也就是在战略上我是以一击十,但是在局部、在战术上我是以十击一,是以多胜少,是以强击弱,是以优胜劣。每战如此,便可每战必胜,然后再及其余,各个击破,最后赢得全局的胜利。

诱敌、误敌是以少胜多的克敌之法,打敌要害,避实击虚,也是以少胜多的克敌之法。《九地》写道:“敌众整而将来,待之如何?”孙子说:“先其所爱则听矣。”意思是说,敌人气势汹汹,大军压境,怎么对付呢?孙子认为只要率先攻击其要害部位就能反被动为主动。

我们知道,西方军事学的理论基础是逻辑思维,西方的军事术语是以概念元素的分解与综合为特征的。与中国传统兵学相比,西方军事思想具有偏重微观的思维特征,强调具体的操作,缺乏长远而宏观的战略意识,这是其明显的缺陷。中国传统兵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辩证法为主体的,经验的、非形式逻辑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固然有其弱点,然而与形式逻辑相比,它注重对事物进行整体的、动态的把握,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与形式逻辑相比,它更适于从主体的角度来反映和驾驭经验知识,反映和驾驭现实矛盾运动,具有深谋远虑的全局意识和远观意识。这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的灵魂所在,是中国传统兵学的长处所在,也是中国传统兵学给我们所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二、《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上的应用

著名军事将领活用《孙子兵法》而取胜的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不乏记载。如日本八幡太郎曾向太江匡房学习《孙子兵法》,在陆奥战役中,他看见雁鸟乱飞,想起了《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的“鸟起者,伏也”,遂判断敌有伏兵,改变了作战计划,脱离了危险。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海军总司令东乡平八郎在出发时没有带任何日本典籍,只随身携带了一册《孙子兵法》。在对马大海战中,他大败俄国海军,其阵法就出自于《孙子兵法》。战争结束后,他曾用两句话概括他战胜俄军的道理,这两句话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以饱侍饥”。而陆军大将乃木希典,在战后则以私费出版《孙子谚义》赠友。可见《孙子兵法》在日本将领指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982年8月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贯彻其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性思想。了解这一《作战纲要》制订过程的前美国驻华陆军武官白恩时上校曾撰文说:“这一新的理论所体现的特点是:在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和孙子理论之间,在火力与机动之间,在直接手段与间接路线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1971年爆发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以印度获胜、巴基斯坦被肢解而告结束。印度的H·c·卡撰《印度军史》中评价这场战争时,认为印军的胜利,也得益于孙子的理论。他说阿波罗(印军东部军区司令)按孙子的名言‘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行事,战术计划是包抄、侧翼迂回,到达达卡,而不是进攻边境防守坚固的重镇被箝制„„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印军在孟加拉国的所作所为的的确确是照此做了。”

”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演讲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其后这一理论逐步发展为“空地海天一体战”,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原则。

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制订和实施的攻打的伊拉克的一些作战计划,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先胜后战”、集中优势兵力、“上兵伐谋”等思想。比如,美国在战前和战争过程中十分注意分析研究萨达姆的政治和军事谋略,破坏萨达姆的战略意图,摧毁其指挥系等,这些都是经过认真谋划的,用孙子的话说,叫作“庙堂多算”。美国国防部在总结海湾战争的报告中说:“总之,联军取得了孙子所说的最大成功,即‘上兵伐谋’。萨达姆的战略是通过使联军遭受伤亡消磨其意志,通过使以色列卷入战争瓦解联盟,通过使以色列遭受伤亡声称阿拉伯人取得了胜利。萨达姆本指望联军会落入其圈套,但他大失所望„„”

6.孙子兵法的感悟与启发 篇六

孙子在《作战篇》中提到“其用战也胜”,即“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这样便可以保证军队后勤供给与保障系统的力量。陈胜吴广大起义中就用到了这一思想。若将其引申而言,即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拖沓,否则就会耗费时间,精力,金钱。

孙子在《谋攻篇》中讲军事谋略。他认为战争不是解决敌国间纠纷和争议的唯一手段,用兵的上策是打破敌人的战争谋略与部署。他还提到“全胜”的计谋,提出要通过智谋使敌国军队屈服而不靠作战;获取帝国的城邑不靠强攻;控制敌国不靠持久作战,不使自己疲惫而又可获取全胜,充分阐释了谋略的重要性。此外,孙子还提出国君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主张国君不宜干涉军队的具体指挥事务,否则将自乱其军而致敌胜利。韩信攻燕就运用了这一思想。

孙子在《军行篇》中说擅长用兵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再伺机去战胜敌人。孙子提出应加强防御,进攻得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敌人兵力多,就采取守势:敌人兵力少,就采取攻势。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可取得胜利。

7.《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探究 篇七

关键词:《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孙子兵法》在战争史上的重要意义使其被后人称为谈兵之始祖, 其中所蕴含的并不仅是战争智慧, 它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 从孙子到老子到韩非子, “由兵家到道家到法家再到道法家, 是一根很有意思的思想线索”,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是从《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发展为《老子》的哲学思想, 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为《韩非子》的帝王术。何炳棣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论证》中也持这一观念。《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过程启发我们从中找到理解事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他的所虑所思有术有道, 被后人不断利用, 一方面演变成中国文化中的诈道、诡道和权谋思维, 另一方面显示出深厚的人文智慧和大道忧思。

一、“知”与“道”

《孙子兵法》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兵不厌诈”, 二是“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所谓诈其实是计谋, 春秋无义战, 贵族式战争开始瓦解, 打仗不再只讲求兵力多少和原始拼杀, 谋略成为制胜关键。所谓谋略就是诡计, 而弱者最需要诡计, 兵不厌诈的思想便源于此。“诈”是抛弃道德跟常规, 用一切手段保住性命跟利益。《孙子兵法》的精髓便是讲“诈”, 在不讲规律, 不求定性, 没有规定的战争中, 孙子想把难以把握的狡诈之计写成可以研读的兵书, 把变化中的不变固定下来, 靠的是他说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知”。“《吴孙子》认为战争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知的。战争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1]“知”是一个动词, 是认知的开始, 有“知”的欲望与自觉才有“知”的结果。《孙子兵法》的智慧始于“知”。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老子》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道之玄妙难解在于它的不可捉摸和不确定性。老子强调“生”, 强调辩证, 用现在的术语便是“二元”。后来的中国哲学离不开“源流”的辨析和“辩证”的二元思维。源流便是追根溯源。二元便是由分而合, 由利而弊, 由此及彼, 由人及物, 对称之中讲求变化不息。“孙子哲学的精髓在于它的能动辩证的思维方法, 即以对立统一的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视野和途径。”[2]可见, 孙子的“知”跟老子的“道”, 有着很深的关系。

孙子讲“知”与“道”, 是把“知”放在自觉的高度讲的, 是一种谋略和研究, 是认识对象之前对对象的分析。后来荀子说的“大智在所不虑, 大巧在所不为”和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问题, 都是对“知”的探究。知的最终极目标就是“道”, 万事皆有道, 打仗要知战争之道乃死生之地, 用兵要知用兵之道在诡诈, 取胜要知胜之道在可知可为。而最根本最重要的“知”之道的完成要靠人最本初时认识己与彼开始。知的过程就是认识己与彼中所含之道的过程。孙子讲的“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把战争立场中的“己”与“彼”发展成了最朴素的辩证起源, 成为人认识自己、区分自己的开始。“己”是一个对比的标准, 一旦有了对“己”的自觉, 便产生了“彼”的差异, 这个分化的开始就是人脱离万物把自己单独列出来的开始。

二、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强调己彼, 人我的关系。把外界放在自己的认知坐标中考量, 是人把握外在认识自我的开始。

孙子是从战争中讲认知的, 战争中有很多“己”与“彼”的关系, 首先是人与国, 国与国, 然后是国与战争, 人与战争, 最后是人与人。一场具体的战争涉及君军, 将兵, 敌我, 胜败。孙子讲谋略, 战争中的诡道有奇正、虚实、形势、众寡、上下、主客、全破等等, 这些最朴素的辩证皆因立场而均可赋予其“己”与“彼”之名。对“己”的自觉从人对自我的认识开始, 人类思考的一个前提是范围的存在, 对自己的认识是从周围的“彼”中映射而来的。“己与彼”像镜像一样, 从对方可以了解到“同与异”, 从彼的范围产生了相似性的类同和不同的差异。思维的范围便在“己与彼”中产生和延伸, 从对方的身上来认识我方的优劣, 没有对比和范围, 概念与研究就没有可供认识的前提。

“己与彼”不是单一的敌我相对, 己中又有己, 彼中可有彼, 变化多端, 相生相灭, 循环往复。这种二分如太极, 精髓在于“变”, 外界条件变了, 己方与彼方就需要重新认识。把“己”中所含的“己与彼”再次细化、分离, 就如孙子所说的“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使敌之必可胜。”[3]“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3]何示之不能, 便必须考虑“己”之不能是如何表现, “己”中的对立又产生了“己与彼”的不同。认识自己与对立方变成了认识自己内在的矛盾, 把“己”中的各要素分化出来, 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深度进一步了解。矛盾不仅存在于分离的、对比的两方, 也存在于一个事物中不同的面, 这些面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真实存在。

“己”和“彼”是各自不同的两个事物, 犹如“二”的分划, 己与彼的区分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体现。孙子讲“知”最基本的就是知己知彼。在战争中己与彼是相互对立的双方, 两者相区分的前提便是相互分离不融合。诚如《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这是一种由区分而生的对比继而到对立的哲学。“春秋时代的老子已从较广阔的领域论述了矛盾及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揭示了对立的必然性, 从而做出了“反者, 道之动”的最高概括, 最初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在矛盾双方相反方面转化的本质。”[4]这种哲学能催生出后来儒家的“中庸之道”, 源头便是战争思维所带来的彼此对立的立场, 取“中”是这种哲学的发展, 是从不平衡到共赢的稳定状态。

三、知“天”知“地”

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天”在哲学中是与人相对应的重要范畴。它是自然界中未知力量的代名词, 是虚化的名词也是实体的自然。人从脱胎于自然组成社会到融入自然尊重自然是漫长的过程。从原始部族到稳定的社会的形成是人对自身能力认识的飞跃, 从祭天地到利用天地之名, 是人渐渐脱离自然走向进步的开始。春秋战国之际的人是很难脱离鬼神思想的, 而《孙子兵法》却是一部相当理性的书, 它没有把妙算、胜利归于天, 他讲究人的力量, 它相信人力多于鬼神。是战争给了孙子现实的理性, 但是孙子并不是不讲天, 他只是非常理性地认识天时跟地利。“天和地”也是一对“己与彼”, 是人与自然界, 自然界与自然界的相互区分。人类社会最初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天之道与地之道启发了人之道, 把人与天分离出彼此来, 最后才有合一的观念。

孙子非常重视“天”与“地”, 历史上《孙子兵法》的二分就是从第六“虚实”和第七“军争”来划分的, 前六篇是谋略, 而后七篇多是与战争实际相关的因素。不知天地不可胜, 天地是人之外最大和最重要的“彼”, 天时在不断生变, 四时相交, 地理没有完全雷同, 山高水长。天地之道在于变化, 而天时之规律、地理之固定又是可以学习的, 认识天地就是谋划胜利, 利用天地之道来作战, 就是到达了在战争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对天地的重视不是鬼神观念与畏惧思想, 而是理性分析自然, 利用自然的开始。

天人是一个整体, 是“一”中生出的“二”, “此”中生出的“彼”, 它们是对比相知,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孙子讲知兵用兵, 治众如治寡, 使整个军队如一人一样, 前后相应, 让战争中的人力与天地之力相融。“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 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 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 胜之半也。故知兵者, 动而不迷, 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3]彼与己, 天与地是战争中最重要最应该“知”的要素, 不知者不胜, 这种简单而重要的划分是孙子最朴素的认知智慧, 是他理性认识外在世界的结果。

《孙子兵法》把己与彼、天与地作为胜利的关键, 把诡诈之谋的学问用兵法表现出来, 分而析之, 细致入微。“孙子吸取了春秋以来进步的‘天人相分’的观念, 完全打破和摆脱了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束缚, 把自然观推进到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辩证的阶段。”[4]在讲求“知”的方式上, 佛教理性主义是通过涤除知来达到所谓真知, 西方理性主义是通过明晰知来达到所谓真知, 道之无知是彻底否弃任何思虑而非通过思虑来达到无知。破对待, 空物我, 泯主客, 齐生死, 反认知, 重解悟, 亲自然, 寻超脱的哲学与孙子的战争理性和重视人事与天道的认识方式虽有不同但受其启发,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孙子兵法》中已初见端倪, 一分二, 二生三, 己中有彼, 彼中有己, 天人合一, 乃制胜之宝。

曾仕强先生曾说《易经》是古人的慈悲, 是先贤目睹人民的苦难想让今生后世之人避免苦难而留下的泣血之言。《孙子兵法》也是如此。曾有人说, 去掉《孙子兵法》的战争言辞, 是一部老子《道德经》式的论著。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李零.伟大传统:孙子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3:66

[2] .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及其现代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 2006, 5

[3] .孙武著.赵国华注说《孙子兵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108、100~101、130

8.孙子兵法中的炒股谋略 篇八

疾如风徐如林

疾如风一般适用于行情突发时刻的快速跟进,或者在目标价格出现时毫不犹豫地建仓或平仓。快到什么程度?可以快到先开枪、后瞄准。尽管这种先行动、后思考的做法,看似鲁莽,但前提是更早以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

徐如林一般适用于大资金,尤其在行情不温不火的时候。强调一个慢字,需要意在长远的耐心,逐步地收集或者派发。股市的操作尤其不能急,因为一只股票连续上升或下跌的时间还不足全部时间的1/3或1/5,多数时间是牛皮震荡和磨洋工,直到把没有耐心和缺乏信心的投资者都磨出去为止。

侵掠如火难知如阴

什么人会侵掠如火呢?庄家或者老辣的短线中户。前者吃足底仓后,一定会反复震荡,时间或几天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待基本面配合以及技术指标到位后,就该拉升了。这时一般会高举高打,连续放量冲关,行情进入主升浪。此时此刻,老辣的中户资金最喜欢跟进。这批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始终屯留大部分资金专俟这种一马平川、长驱直入的机会出现。众人添柴之下,行情愈加火爆地放量上扬。题材够好的甚至能屡屡惊艳全场,招致更多人跟进捧场。遗憾的是,散户往往不是跟进过早就是过早出局,能从头到尾吃下来大部分涨幅的少之又少。真能从第一次突破就跟进直到放天量那天高位出局的,那是段位极高的神仙了。在股市,高手总在寻找可能或正在侵掠如火的那些个股。平庸之辈呢,总在那些来回拉锯、不死不活的个股上耽误工夫。侵掠如火的场面多发生在牛市中后期。单边下跌的恐慌抛售,也可以叫做侵掠如火。

难知如阴是说一个人或一种情势很高深,神秘莫测如阴天,不知下一步将雨将晴。这话落实到操盘手,就是在隐藏自己或迷惑对手的时候,叫人永远琢磨不透。散户经常有这种感觉:一只股票好不好?有没有庄家?庄家是在洗盘还是在出货?眼前的拉升是真还是假?风传的题材到底可信吗?其实,除了部分老手能从基本面、量价关系、走势形态等因素分析并接近真相外,乍看图表和乍听人言的新手,看来看去,听来听去,总是不免难知如阴的困惑。老子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真正的操盘手不会乱讲话,一怕害己,二怕误人。神奇如巴菲特者,也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这样的行为准则。

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不动如山往往让人联想起巍峨的高山,稳稳地屹立着,纹丝不动。操盘到此境界,也是让人无比崇敬的。想起武圣的另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该动手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为之所动,甘于寂寞方能成为世外高人,该坚持的时候,就像高山迎风矗立,耐心地守候,冷峻而坚毅。前者往往能让你少一些冲动,多一些完美的建仓机会,一开始就注定了你必将在跌宕起伏、风险莫测的市场中始终处于一个十分安全的部位;后者则往往能让你少一些不安,多一些让利润奔跑的时间,到最后总能证明你是真正远见卓识、超凡脱俗的王者。可见心态以及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打麻将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新手火力壮,主要还是由于他们心态比较好。

至于什么时候该动手?什么时候该坚持?这的确是个很深奥的问题。不同段位、不同级别的操盘手认识不一。为了提高胜算,所有操盘手都知道,必须主动减少作战目标。无论对于哪个级别的操盘人,都需要谨记无胜算不战。操盘有术的人,自然能识别和把握更多的必胜机会,一般人只要不经常鲁莽行事,就能最终取得不错的战果。时间长了,熟能生巧。

动如雷霆讲究的是速度和气势。速度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水能漂石者,势也。作为操盘手,速度就意味着财富和生死抉择。面对重大而确定的转折点,能否坚决而快速地采取行动,是衡量一个操盘手水平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在发现自己失误和开始出现亏损的时候。市场之害大多来自于温水煮青蛙对人的麻痹作用,只有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毅然决然的正确行动的,才配得上顶级高手的称号。实际上很多人的投资灾难都始自关键转折点的行为取向:转涨的时候买就买了,会一直买,这就跟对了牛市的趋势;转跌的时候卖就卖了,会一直卖,这就跟对了熊市的趋势。就怕一开始就拧着,拖拖拉拉、将错就错,最终铸成大错特错。一个是良性循环,一个是恶性循环,差别之大,无需言表。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与以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认为,这就是文武之道、张弛之道,静如处子与动如脱兔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好的操盘手能切实印证这一点:他们多数时间都表现得心无旁骛,恬静而安然,但在必要时刻,其思维、悟性和行动都十分敏捷。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似乎就是“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的最简洁的解释。想做顶级操盘手,不但要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还要反复研习《孙子兵法》,时间久了,就会明白:靠别的都不成,靠别人更不成。

市场如水操盘手应如水中鱼

行文至此,不禁感叹,市场之复杂,做个顶级的操盘手实属不易。俗话说:“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这就要看你是否具备操盘手必备之素质,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种专业修为,更是一种“特殊的禀赋”(巴菲特语)。所谓“小胜靠智,大胜在德”,这个德字应该就是那种内在的禀赋,就是那种良好的心态和过人的素养。

做一个好的操盘手,就要尽量融于市场之中,甚至与市场合而为一。如果市场是水,操盘手就应该是水中鱼。要想做一条快活游泳的鱼,需要感知两个事情:冷暖和方向。这决定鱼的速度乃至生死。好的操盘手也需关注两个关键因素,那就是量和价。每当遇到矛盾和困惑时,他们宁肯相信自己基于市场本身的判断。仅此足矣。听起来十分简单,遗憾的是一般人做不到。多年的实践和观察使我对此深信不疑:多数投资人就败在自己的主观上,或者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或者盲目自信、侥幸行险;或者疑神疑鬼、偏听偏信。

9.孙子兵法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1

匆匆读完《孙子兵法》,似懂非懂,自叹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涩,云里雾里,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经老师的分析和书后的注解才略知一二。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而我也被孙子的才干所深深折服!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作战基本上是人与人的搏杀,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抵得过拥有一座易守难攻的大中城池,一位明君会降低身段,寻一名良将并对他深信不疑。而孙武应该说是幸运的,他有好友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使图有霸业的阖闾拜他为上将军,使他能在军事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真是不变的真理。战场,要分胜负,考场,要分输赢;官场,要论升降;职场,要论得失。当今的商场不正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旧定式,那么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说很多企业便在创新及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方面有些遥远,但如果就学习而言,难道不需要多变的计策吗?自学的时间多了,老师也不会像高中那样压着你,看着你,于是乎有人开始遨游在游戏之中,有人却在暗自奋斗;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识,有人却绞破脑汁还是一知半解。沉迷游戏者忘记了虚实,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只图一时的快意,孙子的作战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诫我们要运筹帷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吗?第八篇——九变,讲的是随机应变,出神入化的观点。孙子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于九变之利者,只用兵矣;讲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孙子看来“通变”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用计,又要变通,好的学习方法胜过埋头苦干,在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的同时又要学会寻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径。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军队形象。风、林、火、山四个字可谓是孙子兵法中的精髓。孙子很崇尚“兵贵神速”。商场之道也亦如此。如今在手机产业,诺基亚可算是巨头,三星,MOTO等等紧追其后,竞争相当激烈。于是乎时间成了关键,新产品,新功能一直在更新,不单单是硬件方面,外观上各品牌也下足了功夫,价格战也是必不可少,而今各大厂商又在环保领域抢占商机。如去年LG推出的太阳能充电手机GD510便取得了开门红,短短几个月便在欧洲地区已突破百万销量,配置一般,也使其价格也较低,也因此赢得低端用户的喜爱。中国企业在这些巨头的夹击下,生存有些艰难,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在这方面我其实为中国感到悲哀与痛惜,很多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贴着国际品牌的标签便自觉高档,许是品牌效应吧,好像买国产货会低人一等,其实不以为然,就像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这狭缝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气质,为了突围在做工和价格方面做了不错的榜样!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商场中的勇士靠的是信誉、自己产品的与众不同和最优化。国货想要站立起来,首先自身的产品要有创新,抓住天机,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则需端正态度,不能太过崇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完美得近似妖化,但其中的计谋在施耐庵老先生的布局下,堪称一绝。有许多计策其实在《孙子兵法》中已经有所描述。很喜欢走中国象棋,可总是以败局告终。开局冲锋杀敌,却并非愈战愈勇,常常落得顾此失彼,有时因贪吃一子而瞬间败北。如今细细想来大概是自己过于莽撞,犯了军中大忌。读《孙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浅,一遍已不足矣!有胆有勇,有虚有实——《孙子兵法》也!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2

据史书记载,在赵括率兵出征前,赵括之母曾劝告赵王千万不要派赵括挂帅,此去必定失败,因为赵括“目空一切、视打仗如儿戏”。但赵王不听,结果赵国兵败,被坑杀将士40万。

马谡在出征时也是立功心切,并自认是孔明第二,结果痛失街亭,使整个战役功败垂成。

美国二战著名将领麦克阿瑟因对日作战有功,同时凭借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便骄横跋扈,最终败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手下。

所以,不用算命就可以通过将帅的情绪和性格看出未来的必然结果。

在《平汉录》中记载了一段明代初年军事家刘伯温的一段战前分析:

(陈)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张)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若先攻士诚,(陈)友谅必空国而来,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先攻友谅,(张)士诚必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

此段话语中,没有提及对方是否精通兵法,所分析的都是对方将领在性情方面的弱点。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可以作为证明: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收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够这样吧。”子路说:“您假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一定是面临工作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诚任务的人。”

另外,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所论的都是诸侯、统帅的志向和器量,而不是武器的精良和拥有军队的数量,只是对敌方庞大的军力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在著名的“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所作的精辟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袁绍性格方面的弱点和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优势,最终促使曹操敢于与之决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纵观历史,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以上都能充分证明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所具备的品格。因为军队的命运全系在主帅一个人身上,主帅如果被喜、怒、哀、乐等情感所困,再好的计谋也是无用的,再强大的、拥有最先进武器的军队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说明:再高超的聪明才智都会被情感所压制或埋没!

现在经常有人在“人才”的概念问题上争论不休,主要原因是在感情和公私原则方面概念不清楚。首先,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动物就是畜生,而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动物才是人,很有学问和本领而又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为公)可以称为人才(廉颇、诸葛亮等人),很有学问和本领但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为私)就会畜生不如(赵括、马谡之辈)。只有从公共利益出发,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廉颇知错必改,诸葛亮鞠躬尽瘁,百姓能够蒙其福荫;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必定助长傲慢情绪,赵括和马谡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干,以至断送了全军将士的性命甚至国家的命运,所以说“畜生不如”。同时,这也是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看到这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作者的见解过于偏颇。

其实不然,《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火攻篇》又说: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百姓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必须认真仔细研究体察的。”又说:“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考虑这一问题,贤良的将帅应该认真处理这一问题。没有好处就不采取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用兵,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危急关头就不用兵。国君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的怨恨而出阵交战。符合国家的利益就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的利益就停止行动。因为愤怒之后可以重新欢喜,怨恨之后也可以再有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便不可能复存,人死了就不会再生。所以,对于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对待,优秀的将帅要小心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那些“调和派”的论点,在《孙子兵法》面前就是小人之言!奸佞之言!亡国之言!

刘备为替关羽、张飞报仇而引发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是“主以怒而兴师”招致惨败的典型例证。“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司马懿宁忍诸葛亮所施“脂粉之辱”,兵不齐而不出战,可谓典型。也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最好例证。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

读书,就像是谈恋爱。

当你遇到一个人,有了余生要执子之手的觉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生了感情;

当你读到一本书,有了余生要与书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现了好书。

第一本被笔者列入人生必读、常读、精读的书籍,著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过战国的烽火,经历秦汉的纷争,穿越唐宋元明清;从竹简,到帛书,到宣纸;从卷轴,到线装,到平装。

该书为《孙子兵法》。

一.爱其苗条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以书比人。厚可当枕之书,是丰腴之人,却不免有肥头大耳之憨;薄如蝉翼之书,是瘦削之人,却难有风姿绰约之态。

而《孙子兵法》,堪称绰约多姿,有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瘦的妙处。

好书不在于字数多少。

《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不过大部头小说的一个章节,甚至比一篇论文的字数还少。但是,就是这么五千言的著作,自成书之日起,便历久不衰。堪称倾国倾城倾天下,让无数人尽折腰。如三国时的枭雄曹孟德,为之作注,成为《孙子兵法》注家第一人。这位“观兵书战策多矣”的枭雄称《孙子兵法》“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如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提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为习武而不晓文也。”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诸如此类的盛赞,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数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简约瘦削的著作,却在两千五百年间深得众人欣赏与热爱,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岂是颜如玉可媲美?

二.爱其多姿

纵观古今对《孙子兵法》的赞誉,横看中外对《孙子兵法》的致用。《孙子兵法》的意义已经突破了作为兵书的范畴了。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经渗透到经济、商业、教育、管理、体育、医疗、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管理者,率先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推广到企业间竞争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巧用兵家谋略,获得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

如日本兵法经营塾的塾长大桥武夫,1957年便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指导其公司的经营管理,开始了他的“兵法经营生涯”,后来,大桥武夫发表了专著55部,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日本台湾南朝鲜的经济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坂泰山、土光敏夫、王永庆、孙法民等人,大多想当熟悉《孙子兵法》。

在美国和日本的体育界中,棒球足球等体育竞赛也普遍采用了《孙子兵法》的竞争原则,许多运动员对《孙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脱口而出。在医学界,有人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治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还有许多人应用《孙子兵法》的原则,写出了《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孙子兵法与恋爱》等大众读物。

未读《孙子兵法》时,对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读罢《孙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实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实则别有天地。

三.爱其亲切

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己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己前行。

四.与书偕老

在处事之先,《孙子兵法》告诉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让我凡事先有计划。

在困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让我明白,在难以战胜的困境中,要自强,达到不可被战胜,以待时机。

在愤怒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可因为愤怒而下不理智的决定。

在顺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让我不敢放下前进的脚步,步步为营……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感情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爱的。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对我而言,在读书的历程中,这苗条不失绰约,深入不乏浅出的《孙子兵法》,最是让我难以释卷了。

为此,如何能不执起这五千言的书卷,与书偕老呢?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4

《孙子兵法》是古人传下来的一本书,它记载着古人打仗时用的计谋和策略,还有办法。《孙子兵法》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这几类,记载着很多的知识。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属同一时代而稍晚。每个原文后面,都有一个写那个意思的战例。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5

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我最的文章是檀道济唱筹量沙,里面写的是:

公元420年,刘裕废去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军又来进犯济南,檀道济率领大军应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双方交锋三十余次,每次交锋都是宋军获胜,北魏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山东历城。宋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有些轻敌,防备也有些松懈。北魏军征战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粮草重要。他们趁宋军不备,派精锐骑兵突袭宋军的粮草,放火把宋军的粮草烧了。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粮草就没法下去。檀道济懊丧之极,与百般无奈中准备从历城退兵。北魏军得知宋军缺粮撤退,急忙派大军追赶,想把宋军围困起来。魏将暗暗想到:眼下没有了粮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战自乱,便可将宋军一举消灭。宋军战士眼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些,檀道济却不慌不忙的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就亲自带领一批管粮草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草。敌人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探望,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都装着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的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打败仗。魏将得到情况,以为宋军虽然被烧了些粮食,并没有断粮,现在撤退,只是想引诱自己上当,这个老狐狸,自己差点就上了他的当!其实,魏将上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房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白米而已……

檀道济真是,靠自己的镇定和计谋,保全了宋军,让宋军安全的打道回府。在里面,许多人都是用自己脑袋里的计谋和策略,打赢了许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办法,烧毁敌人的东西或精兵,或擒拿敌人的精兵。我们只要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头脑里肯定会有许多的知识,也特别聪明。《孙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写的这篇《孙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样,学到很多的策略和计谋。在中,要镇定,不能慌慌张张的,比如说:你遇见歹徒了,然后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张,必须听从歹徒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服从,他有可能把你杀了。到了一定的地点,歹徒把你放下了,你就必须想,我该怎么逃走,有什么方法逃走,这就必须要计谋了,你必须先看看周围的地形,看那个屋子有几个门,几个窗户,你就必须计划好从哪个门出去最有利或从哪个窗户最有利,所以,可能会用到《孙子兵法》哪一篇故事的计谋了。就比如说我在和我爸下象棋的时候,就必须想好策略,比如我的车走哪里不会被他吃掉,比如我怎样才能保护好我的帅,这些都是要策略的。下棋像打仗一样,以前有些古代人不能用嘴说我被包围了,只能靠下棋告诉对方我被包围了。下每一步棋都是要深思熟虑,假如下一盘棋,我输了,可以无所谓,但是打仗是不能输的,可能最后一仗,我输了,那我的城池就可能被别人给抢走,所以要算计要对方下一步该走什么,我下一步该走什么,这些都是要策略、计谋。假如我的车被对方吃了,我就要想我该用什么来保护帅,不能一输了车就特别慌张,要学檀道济那么的镇定,被烧了粮草也不会大叫:“什么,魏军居然烧了我们的粮草,我们的战士怎么办?我们的那些宝马怎么办?我们会不会饿死?我们会不会被魏军抓去?”他不会这样,他在考虑下一步会怎么做,怎样才能让魏军趁虚而入,这些,都需要计谋、策略和镇定。

《孙子兵法》让我们联系生活,让我们学到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这些都很重要,学会这些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


上一篇:端午节小报6下一篇:新闻媒体单位招聘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