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14篇)
1.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一
大学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意义和对策论文
舞蹈是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这门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的发展和变化。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人们通过舞蹈表达意愿、想法和内心世界,体现了舞蹈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舞蹈表演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结合的盛宴,在欣赏舞蹈时,观念通过视觉与舞者产生共鸣,通过听觉获得艺术的典型化感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知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性,并将此种专业技巧和技能体现在实际教学中。
一、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现阶段部分高校舞蹈教学更加注重强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了专业的、准确的舞蹈表现形式和动作规范,但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上,学生所表演的舞蹈仍缺乏动作之外的韵味。例如,学生换上民族服装去表演民族舞蹈,即使学生的舞蹈动作要领掌握的极其精确,但仍与该民族本身的舞蹈存在视觉差异,导致这种视觉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情感表现力。但由于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过分重视形式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舞蹈动作中蕴含的实际意义或舞蹈本身的意义,更缺乏个人对舞蹈动作的思考。因此,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舞蹈动作只是单纯的按照要求完成指定动作,几乎不存在自身对舞蹈动作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对舞蹈意义的了解越来越少,舞台上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缺乏舞蹈专属的情感表现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习舞蹈的内涵意义和舞蹈情感超越了学习舞蹈本身。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延伸舞蹈作品内涵、增强舞台表现力、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1.延伸舞蹈作品内涵
舞蹈作品本身具有深刻内涵,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舞蹈作品本身的内涵与情感表现力相结合,可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在舞蹈台上的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舞蹈属一种表情艺术,但表情的呈现需要以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为基础,并在基础上进行延伸。因此,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可使学生对舞蹈作品产生全方面的审美体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和情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增强舞台表现力
舞者的舞台表现力不仅体现在优美的舞姿和完美的舞台适应力,更体现在舞者对自身内心情感和作品主题的舞蹈动作表达。
通过舞者的情感表现,可让观众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舞台效果。舞者通过眼神、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舞蹈作品的内心想法,使观众与其产生强烈共鸣,增加舞蹈作品的可观赏性,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准确的情感表现方式,提升学生的舞台技巧和情感表现,增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
3.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高校舞蹈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专业素养、舞蹈技能、舞台演绎等方面,还包括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的目标下,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可增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具体策略
舞蹈作品与肢体动作的本质区别在于,舞蹈作品是对舞者情感和作品本身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肢体碰撞。
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充分认知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意义,在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可从以下五方面开展: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增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力、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学习力、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力以及提升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
对于舞蹈这一门特殊艺术的教学而言,每段舞蹈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都是完整的教学素材。作为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必要的舞蹈技巧和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榜样性和表率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需要对每个作品的每个舞蹈动作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和斟酌,并深入挖掘每个动作本身内涵及情感内涵,对作品创造时的情感等进行研究。以芭蕾舞中经典的《天鹅湖》为例,在教学前,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天鹅湖》的创作历史,并播放舞蹈视频,讲解舞蹈的分解动作,着重讲述每一个动作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更具有真情实感的舞蹈作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促使其自主欣赏或学习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提升自身的舞蹈鉴赏能力和情感表现力。
2.增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力
对于舞者而言,每个舞蹈作品之所有具有足够的魅力,是因为舞者本身对舞蹈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较高。同样,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若想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则必须增强其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欣赏能力。对于高校舞蹈学生而言,审美力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同一个舞蹈作品,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闪光点,从中获得的信息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舞蹈审美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每一段音乐下的每一段舞姿都赋予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在舞蹈作品鉴赏时,教师和学生均要将自身的.感情和思维投入到作品中,陶醉其中,方能达到内心情感的升华。通常情况下,舞蹈作品的欣赏主要包括视频欣赏和现场欣赏,若将两者充分结合,则可深度升华学生情感,使其对舞蹈的舞台表现和舞台情感表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将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最佳的状态是达到忘我的境界,真正将自身融入到舞蹈之中,实现人舞合一。在欣赏作品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欣赏时的心境和对舞蹈的感受。教师的作用在于合理引导,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和鉴赏力。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积极性评价。
3.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学习力
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舞蹈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且对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注重对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低下,难以诠释感情丰富的舞蹈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偏重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知识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舞蹈学习提供更多的理论动力和支持。通过强化舞蹈知识学习,可让学生领略到舞蹈这门艺术带来的特殊情感和不同的文化魅力,延续舞蹈的生命和发展长度。
4.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力
舞蹈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仍历久弥新,这不仅得益于舞蹈自身的传统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是发展和创新的结果。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这是舞蹈的情感体现,但每段舞蹈作品对于每个人而言并非是完全一致的,由于个体的经历和想法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对舞蹈作品本质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每位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舞蹈作品虽是固定的,但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尽的,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增加舞蹈教学的多样性和多彩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身的方式诠释一段舞蹈,或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公开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和想法,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每位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创新力没有固定的要求和规则可言,学生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
5.提升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为舞蹈教学的中心环节,高校舞蹈教师在提升情感表现力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呈现正比例关系。作为一名舞蹈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舞蹈经验,还需要储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准确认知每一支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并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点评和示范。同时,教师也处在时时学习的情境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舞台经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理解每一段舞蹈所呈现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并将自身完全投入到舞蹈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引导和示范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是不断填充情感的过程,而情感表现力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就,而需要舞蹈学习者不断沉淀和积累。作为高校舞蹈教师,首先应认知到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同时更应认识到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探索并发现丰富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真正体现舞蹈的灵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勤。探究高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3)。
[2]司丽艳。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影响学生表现力因素与培养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3]冯婷。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影响学生表现力的因素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4]李淑华,胡童。对提高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主导性与主体性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4)。
[5]王丽君,鲁哲。论如何培养高校非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7)。
[6]王栎,徐婷婷。由“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中探究民间舞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
[7]周梅。“舞美”之形体“悟美”之灵性--浅议高师舞蹈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
2.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二
一、关注聋儿的生活经验, 培养聋儿对舞蹈的表现力
舞蹈源于生活, 舞蹈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聋儿对来自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 而这又能迅速促进聋儿形成健康的情绪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聋儿感兴趣的、易理解的、能掌握的舞蹈内容, 引导聋儿感受、发现美, 使舞蹈内容贴近聋儿生活,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教学中, 我利用聋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鼓励聋儿用自己的动作“讲述”自己的有关经验, 从而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 促进表现力的提高。聋儿的生活中有许多内容在舞蹈中都能用动作灵活表现。比如, 可以将洗漱、运动、游戏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用动作模仿出来, 还可以模仿成人活动的动作, 如锄地、摘果子、开车等。聋儿对类似的舞蹈素材十分感兴趣, 学习时积极性较高。聋儿因为对这些贴近生活的素材有深刻的认识, 易与素材所反映的内容产生共鸣, 从而能进行模仿, 在模仿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快乐, 这样无形中就让聋儿理解了音乐, 体会了音乐内涵, 提高了表现力。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发聋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培养聋儿的表现力
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能够吸引了聋儿的注意, 也能体现“玩中学, 学中玩”的思想。比如, 在教学舞蹈《拔萝卜》时, 我先准备好各种头饰, 有老爷爷、老婆婆、小姑娘、小弟弟和各种小动物, 一个一个拿出来, 让聋儿学一学老爷爷、老婆婆、小姑娘、小弟弟和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然后我戴着大萝卜的头饰, 让聋儿模仿拔萝卜的样子, 并体会拔不动萝卜时的那种焦急心情。这种教学形式所产生的刺激, 容易引起聋儿的兴趣和吸引聋儿的注意力,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聋儿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意识, 使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主动地参与音乐律动。
三、利用图片帮助聋儿理解舞蹈主题, 培养聋儿的表现力
聋儿对形象化的内容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 利用图片再现舞蹈内容, 实际上就是把舞蹈内容形象化。比如, 在教学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时, 教师首先用图片再现小姑娘采蘑菇的情景, 然后引导聋儿观察图片中小姑娘是怎样采蘑菇的?观察小姑娘采到蘑菇时的表情, 想象小姑娘当时的心情。通过教师的指点、启发、描述, 聋儿能够充分感受形象, 很快就进入了情境, 很好地体会和理解了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表演时就能很好地把舞蹈中小姑娘采到蘑菇时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四、通过舞蹈作品欣赏增强对聋儿舞蹈的表现力
例如, 在教学民族舞蹈时, 为了让聋儿熟悉各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先让他们欣赏了一些民族舞蹈:新疆舞蹈《摘葡萄》、蒙古族舞蹈《筷子舞》、藏族舞蹈《美丽校园是我的摇篮》等。在欣赏过程中, 我引导聋儿观察、体会, 使聋儿既欣赏了美的形象, 同时对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 对舞蹈所表达的气氛、情节也有了较好的把握。
五、激发聋儿的想象力, 增强聋儿对舞蹈的表现力
例如, 在教学舞蹈《美丽的大自然》时, 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自然”的意境:“在美丽的大森林里, 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来飞去。”然后让聋儿想象小鸟是怎样飞的, 并和我一起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这样使聋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鸟, 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小朋友来到美丽的草地上, 看到许多美丽的蝴蝶, 小心翼翼地抓到一只蝴蝶。”我一边说一边让聋儿想象小朋友小心翼翼抓蝴蝶的样子和抓到蝴蝶时的心情, 然后用动作表达出来。这样, 在整个教学中, 没有讲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而是通过想象, 使聋儿从中感受情趣和美感, 自然地提高了音乐的感受力和舞蹈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 教师对舞蹈的示范要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美的语言、动人的舞姿、对舞蹈深刻的理解等, 无不影响着学生对舞蹈的学习。由于聋儿的模仿能力较强, 对舞蹈所表达的内涵领会多是以视觉为主, 因此, 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相当重要。
总之, 聋儿除听觉有缺陷外, 其他器官均健全, 他们也有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聋儿的对舞蹈的表现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这需要我们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摘要:聋儿由于听觉缺陷, 无法体会音乐的内涵, 难以表现舞蹈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聋儿的生活经验, 培养聋儿对舞蹈的表现力;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发聋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培养聋儿的表现力;利用图片帮助聋儿理解舞蹈主题, 培养聋儿的表现力;通过舞蹈作品欣赏增强聋儿对舞蹈的表现力;激发聋儿的想象力, 增强聋儿对舞蹈的表现力。
3.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 篇三
关键词:舞蹈教学 情感 表现 艺术
音乐是通过音符、音调等音乐语言表现人类心理情感的。而舞蹈糅合了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情感表现。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舞蹈表演的优秀程度往往与学习者的情感表现能力有直接关系。能否将舞蹈情感贯穿于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也是判断一个学习者是否具有较高舞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如何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加强舞蹈表演情感训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对舞蹈教育者的专业考核
舞蹈教育者是开展舞蹈教学的主导者也是重要参与者,舞蹈教育队伍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名优秀的舞蹈教育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舞蹈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的舞蹈情感表现能力、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较强的舞蹈教育能力。因此,要开展针对舞蹈教育者的专业考核,以保证舞蹈教育队伍的高水准,从而确保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细化舞蹈情感教育,提高学习者对经典舞蹈表演作品的情感感知能力
舞蹈不是单一的肢体语言表达,而是由人的身体姿态、音乐艺术以及人的情感三部分组成。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无论在肢体表达上,还是情感投入上都应具备超高的水准。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加深学习者对以往经典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从而提升学习者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能力。首先,舞蹈教育者在授课之前要将舞蹈艺术的背景以及舞蹈作品本身富含的艺术情感向学习者做好细致的分析与讲解,能够让学习者形成关于舞蹈情感的整体感知。其次,教育者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学习者舞蹈基础不可能相同,这就需要舞蹈教育者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舞蹈教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解析,尽量将舞蹈的情感做到全面教授与传递。最后,舞蹈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口头的教授,应通过大量的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让学习者直接感受舞蹈情感,熏陶学习者的舞蹈艺术气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情感表达水平。
三、重点加强学习者的艺术审美训练,丰富其舞蹈艺术情感
艺术是人类寄托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种类与不同方式的舞蹈表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人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以及对于美的不断追求与超越,并向更高级别的情感层次发展。而审美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追求与创作,也能够展示出人们心灵最深处隐藏的内在情感。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要让学习者就舞蹈本身富含的情感做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理解,从而促使学习者自身舞蹈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舞蹈艺术的美完全等同于舞蹈姿态的优美与流畅,应该就每一个表演动作做语言性的情感解析,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即是通过经典舞蹈作品的讲解,在音乐与舞蹈的双重美学氛围中进行艺术情感的培养。
对舞蹈艺术美的欣赏方式包括两个模块,即舞蹈作品视频与现场表演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开展舞蹈欣赏课程时,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都应将自身对于舞蹈情感的认识放置一边,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对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的关注中,将舞蹈教学的质量及其实际作用大幅度提高。在完成规定的教学欣赏内容后,教育者应组织开展艺术欣赏感想报告会,让学习者组织好语言,表达自身对所欣赏的舞蹈艺术的真实感受,这样在感受交流中促进学习者的艺术情感表达。
四、培养学习者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提升学习者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境界,从而不断丰富学习者的舞蹈情感
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在于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训练,要通过多项形体锻炼,以及舞蹈动作训练强化学生的舞蹈功底。然而,舞蹈艺术的严苛要求使许多学习者在入门阶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甚至完全失去舞蹈学习的兴趣。因此,舞蹈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采取全面的、带有鼓励性或是刺激性的措施,给予学生以舞蹈学习的引导。首先,让学习者对舞蹈艺术形成一种优质、高雅的认知,将舞蹈练功房看作是修炼自己、提升自我的圣地,还要不断给予学习者鼓励,不断增加学习者的自信以及丰富他们的肢体情感。表演者只有本身具有舞蹈作品演绎的自信,才能将自我情感完全贯穿于艺术表演过程中,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形成无形的共鸣效果,这是舞蹈表演的最重要的艺术追求目标之一。
舞蹈学习者在舞蹈艺术追求上的信心能够激发舞蹈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身的兴趣驱动获得更多的舞蹈艺术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舞蹈艺术情感,最终结合自身的舞蹈语言锻炼让自己的舞蹈情绪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当舞蹈艺术与学习者的心理追求达到一定的一致程度,舞蹈对于学习者来说再也不同于一般的表演才能的学习,而是上升到情感表现的高度,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表演、不断的艺术情绪累积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五、重点训练学习者的舞蹈艺术创新能力
舞蹈艺术是糅合了身体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优秀的舞者除了在舞台上完美地展现舞蹈艺术动作,并将丰富的内在情感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以外,也需要在舞蹈表现形式以及舞蹈艺术的内涵、精神上做出创新。每一位舞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内在情感也不一样,而舞蹈艺术正是需要舞者根据自己的内在情感进行舞蹈文化创新。舞蹈学习者正走在追求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其舞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能够在舞蹈教学中专门针对学习者的舞蹈艺术创新能力进行训练,发挥学习者的舞蹈艺术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便能取得更好的舞蹈教学效果。
总之,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切艺术情感都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感悟。舞蹈艺术则是人们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以及美学追求的最直接方式。一般舞蹈艺术作品的优秀与否,需要结合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形态以及情感语言做出综合的判断,只有两者达到高度一致时才能做出优质艺术表演的评判。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育者除了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标准化,也始终不能放弃舞蹈情感表达的优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林琳,李伟.舞蹈形象的产生——浅谈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
4.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四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舞蹈技能训练对舞者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辛苦、乏味的感受,使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提高舞蹈训练的成效。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提高学生舞蹈训练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技能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对学生舞蹈情感的积极培养,也能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激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帮助挖掘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更加勇于表现自我,并获得直观、有形、可感的深刻体会。良好的师生活动改善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主动、愉快地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经验,有利于新情感的.产生;还能丰富学生已获得的艺术表现能力,形成正确的舞蹈艺术审美观,从而创造更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课堂,通过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维系着和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舞蹈技术动作。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对于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好的音乐能对舞蹈训练的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好的舞蹈,离开了音乐的衬托,亦将失去生命和意义。音乐可以说是舞蹈表现情感的依托。不同的舞蹈,其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不同,对于所选择的音乐也要有区别,不能千篇 一律。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舞蹈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效果辅助自己的舞蹈教学。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音乐的烘托下,舞蹈表现才多姿多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音乐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舞蹈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和理解水平,将舞蹈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源泉。一个人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自身的情感生动性,才能体现在表现的舞蹈形式中。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设定不同的舞蹈情境,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创新能力。想象力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很多灵感的出现,都是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舞蹈想象力的激发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3]例如:在表演维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时,笔者先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热烈奔放、粗犷欢快的音乐,然后以音乐带动肢体动作,并且还要在情绪与动作中体现出维吾尔族人的热情与奔放,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进而通过舞蹈创造性地展示出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无限的想象与创造,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舞蹈本身的情感和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有力保障,也是舞蹈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只有将音乐、表情、想象力与创造力完美地与舞蹈技巧相结合,才能准确地表达舞蹈情感,达到舞蹈表现的最高境界。[4]
(四)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对于初学舞蹈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舞蹈功底,只能从基础练习开始,从掌握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而模仿是学习舞蹈的最快途径。通过模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组成,从而体会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所流露的情绪,使他们在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熏陶的同时,激发舞蹈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应该贯穿于整个舞蹈学习的过程之中,模仿优秀的舞蹈动作,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肢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和舞蹈知识,充分表达自己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和认知。[5]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过程,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模仿,对于一些好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深化这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
(五)结语
5.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五
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差下生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对此,我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探讨,下面谈几点本人肤浅的认识。
要改造事物,首先必须认识事物。而不能正确对待后进生,就不能使他们转化。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为不良环境的影响,毛病很多;或因为成绩差,同学们看不起,老师也视为包袱,有些同学想上进,但没有勇气冲破受歧视,被冷落的众位;有些学生走不出心理误区,干脆破罐子破摔。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失去信心。要正视他们的后进环境,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流露出任何厌恶感,更不能唾弃和放任自流。在某些方面后进生比其他学生还敏感,教师要格外重视感情投入,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人是有感情的、重感情的,后进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也需要温暖和爱,但他们常常受到冷眼、排斥、讽刺,会感到孤立,因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卑感,不敢主动接近老师,甚至想法设法避开老师,这不利于老师对他们开展转化工作。因此,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只要从爱心出发,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动员,进行感情投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像朋友一样多方面关心他们,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这样能增进了解,换取信任,后进生就会消除和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的心里话开始对老师讲了,思想上的疙瘩、学习上的困难、成功的喜悦都向老师倾诉,使老师准确把握其心理动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育人效果受到良好的效果。
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谈到后进生的自信心时,有些老师摇头、或叹气,有的干脆说:“这些学生屡教不改自尊心从何谈起。”其实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发育成长,他们在心理上的变化也很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增强了,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过多地管教。凡学生都有自尊心,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烈,因此我们要处处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后进生做错事时,不大声训斥,不说消极话语,而 是肯定他的进步,然后再严肃指出错误及危害性,最后再予以鼓励,指明努力方面。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利用他们的特长,如体育、文艺、书法、绘画、演讲、劳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鼓励;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为集体做好事,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进步。
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六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小学生的.情感稳定性差,可塑性大.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非常重要,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 者:马振洪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东营小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培养 教学方法
7.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七
一、认清大学舞蹈的发展形势
舞蹈相较于21世纪之前的中国大学它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就各大学内部而言, 除专业舞蹈学校和专业班级外, 大学学生学习舞蹈大多是以爱好为主的业余学习。相应的, 这种大学舞蹈教学的水准是比较滞后、单一的, 不是特别专业的。这个课程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 缺乏专业化的教师、缺乏专业程度极高的配套设施和场合、学生的音感和动感等基础差、学生舞蹈的情感表现力缺失等诸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
二、认知情感表现力的必要性
舞蹈是舞蹈者追随音乐韵律而做出的肢体动作上的变换, 舞蹈的分类更是多彩多元, 舞蹈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格的、古典风、现代风等多种类型的舞蹈, 而各种类型舞蹈内又包含了诸多小的舞蹈种。舞蹈这一艺术分支可谓枝繁叶茂, 内容及其丰富多彩, 而这些内容再丰富也只是舞蹈这支大学科的外在条件和表现形式, 而真正的舞蹈的内涵却是文学、历史、宗教、政治、科学等多层次的文化素养, 而舞蹈表演真正的灵魂便是情感表现力, 深情演绎舞蹈的内涵和故事, 是舞蹈的血液和表情。
情感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 即在舞动肢体的同时, 投入适宜的感情, 以使得舞蹈的表现更加的动人。一方面, 提高情感的表现力, 可以形象生动的向人们展示舞蹈和舞曲的内涵和故事, 使得舞蹈的表现更加全面。另一方面, 舞蹈时的情感表现力也反映了舞蹈者的能力, 不仅是舞蹈肢体动作的技能, 更是反映一个舞蹈者的内在素养和悟性。如果掌握了情感表现力, 并且生动的融会于舞蹈表演中无异于画龙点睛之举。所以, 大学生舞蹈教学作为未来舞蹈的起点, 一定要全面的掌握舞蹈的技能, 一定要在源头就重视情感表现力, 并且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和舞蹈技能。
三、研究如何有效提升情感表现力
情感表现力, 顾名思义, 是情感的流露和表达的能力, 即在舞蹈中通过舞蹈者自己对旋律和舞蹈动作的领悟, 准确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和表情, 使观众投入其中、沉浸其中。而寻找提高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的方法, 一是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认知, 二是要培养学生情感的表现能力, 三是要解决学生在舞蹈情感表现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
(一) 加强学生情感认知
要想在舞蹈中表现情感、流露感情, 就首先要求舞蹈学生具备敏锐的情感认知能力。敏锐的情感认知能力是提高情感表现力的基础, 就是人对于感情的认知度, 对愉悦、痛苦、寂寞、悲伤、惆怅、愤懑等情感的准确认知。结合到舞蹈中, 就是舞蹈学生对于舞曲旋律、词作和舞蹈编排的动作准确而深入的把握, 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舞蹈有着不同的情感流露。
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有以下几个办法:
1.音频影音的赏析
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不同感情的经典影像和音乐, 先以老师自己的角度鉴赏之, 然后再多次放映, 让学生自己品味, 互相讨论回答学生自己对影音作品中感情的见解。比如, 放映电影《阿甘正传》, 电影中每个情景和片段都富含了不同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分片段的回答自己的想法。
2.深入了解, 实践感受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的了解每个舞蹈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背景, 再引领学生回到作品创作的环境来激发对作品感情的领悟。对于民俗舞蹈, 老师可以带领同学深入民间乡土, 通过听、闻、看、摸的触觉去体会其中的感情。
(二) 培养学生情感表现
1.掌握心理和表情学理论
学生掌握了舞蹈的感情就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够正确的实践动作。教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 通过书本、多媒体等传统方式教授学生特定情感的心理反映和微观、宏观表情的本能。
2.反复进行动作培训
学生在掌握了表现特征明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以后, 就要反复的进行动作的演练。这个时候, 老师要负责抓动作、抠细节。让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能有所突破。
(三)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到每个学生自身, 其在感情表现上的瓶颈和困难是各不相同的, 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有特别强的专业程度, 能够因人而异的对学生在舞蹈表演上进行纠正和指导。但同时也要注意, 每个人对每种舞蹈的情感认知是不同的, 而且对于同样的感情的表现形式也是各有特色, 教师切不可片面和独断。
四、小结
面对大学舞蹈教学现存的问题, 我们要深入探讨并且逐步解决。就目前而言, 提高舞蹈的情感表现力是迫在眉睫, 我们要在培养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础上, 融入情感表现力来为舞蹈注入鲜红血液, 是我国舞蹈能够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寒冰.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音乐时空, 2014 (22) .
[2]唐敏.舞蹈学专业学生情感表现力培养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文化教育, 2014.
8.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八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自然形式,是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然而,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孩子们缺乏经验和情感的积累,往往是一个腔调、一种表情的“喊歌”、“叫歌”,歌曲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绪,很多孩子都无法理解,只是机械性的一遍又一遍地背唱。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倡导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增进幼儿唱歌的表现力,更生动的表现歌曲呢?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期达到完美的歌唱效果:
一、拉近距離,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
二、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
三、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
四、创设意境,理解歌词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幼儿不能到位地演唱歌曲,跟他们对歌词的理解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可以从歌词下手。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歌词要意境化。幼儿对于故事类的东西接受能力很快而且特别感兴趣所以将歌词用故事形式,烘托出歌曲意境,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理解。
五、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
六、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孩子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录音带。在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模仿录音,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七、教师引导、辅助律动、激发情感
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孩子们初步学唱歌曲后,如果能引导幼儿用动作加以表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增强幼儿声音的表现力。
声音是我们唱歌必备的条件,没有声音就没有歌声的产生。现在幼儿声音表现主要为以下三种表现:1.声音微小,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2.大白嗓子喊唱;3.音量适中。
如何让三种声音发挥得最完美,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要求幼儿尽量用把嗓子放开唱,用平时讲话的感觉去唱歌。
童声是是最纯最美的,在幼儿阶段没有必要让他们用轻声去唱歌,应该把他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
2、抓住声音的可塑性。
音乐的情绪是由速度,力度等方面来表现的。人声是可塑的只要用心去教,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对塑造声音是很感兴趣的。
九、加强对幼儿的表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低龄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他们唱歌的表现力更强。在这个低龄阶段,成人的言行对他们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所以老师的行为都具有楷模作用,试想我们教师每天在唱歌教学时仍用陈旧的方式灌输,我想孩子们的表现会让你失望,你的表现也让孩子们失望。
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
9.浅谈幼儿舞蹈教学 篇九
浅论幼儿舞蹈教学
摘 要:幼儿舞蹈教学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部分。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较,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她的动静结合,音形协调,感官刺激,身体反应的等要求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这就使它成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但与此同时,许多相关问题也伴随而生,给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诸多困难。本文立足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根据学习舞蹈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论述幼儿学习舞蹈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从兴趣、开发学生舞蹈潜能、教学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应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幼儿 舞蹈 教学
1.前言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和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发展,舞蹈这门人体艺术将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较,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她的动静结合,音形协调,感官刺激,身体反应的等要求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这就使她成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不过,由于学龄前儿童(3-7岁)和小学阶段(7岁以上)少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所不同,所以在舞蹈教学方法上不能一视同仁,而应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启蒙式教育。
2.幼儿舞蹈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这里,我所指的幼儿是指学前期儿童,即:儿童从3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又叫幼儿期。这个时期,是儿童的动作和认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是智力和舞蹈等才能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幼儿舞蹈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分析,这是教师和家长正确解决问题的客观前提和基础。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动作的渐趋完善和口头语言的出现,并且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流机会的增多,智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儿童4岁左右时,左右手开始分工,动作逐渐灵活,对于精细的动作也有了一定的协调力。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各方面都还处在初步阶段,注意力不稳定、兴奋强与抑制,身心两方面都极易发生疲劳和受到损害。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下:
2.1儿童行为的随意性、不稳定性。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因此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幼儿还是受外界印象支配的,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舞蹈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的真正原因。当儿童上课时,老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及周围的环境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儿童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时,他们便可以“专心听讲”;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声音、别人的谈话,或是其他小朋友的玩耍„„都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时他们就跟不上节拍,甚至脱离队列。
2.2儿童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可知,幼儿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的。当然,他们也能形成一些低级的概念,并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所谓直观形象性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针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联系的理解,即凭借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因此,幼儿在实际舞蹈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幼儿在学习舞蹈《小蝴蝶》时,他们只是通过挥动手臂,应用走跑的形式来表现蝴蝶飞翔,而不能感受到舞蹈的基本动力是踮起半脚尖,轻盈的走碎步。
2.3幼儿个性倾向的发展。
在学前时期,早期教育的影响和自身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促使儿童的自觉性逐渐发展。从这个时期起,儿童就开始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父母们选择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儿童的全面素质,是非常明智的举措。通过学习音乐、舞蹈等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这将使儿童终身受益。
3.幼儿舞蹈教学新尝试
几年来,我一直在幼儿园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些经验,对如何解决上述学龄前儿童学习舞蹈面临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3.1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对于有兴趣的活动,人们会比较积极地参与,效果也比较好;反之,则不然。舞蹈,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比较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幼儿学好舞蹈的一个关键,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动力,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3.1.1兴趣的产生
我认为,兴趣的产生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也就是幼儿自身对某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倾向性较强,这是一种客观行为。另一种是培养的只要创造出一种环境和氛围来,兴趣是可能培养出来的,但应该说这种兴趣不一定稳定。兴趣的发展又有着不同的程度。最初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属于“有趣”,这时的兴趣并不专一,也不稳定,可能是暂时性的。随着兴趣的不断发展,“有趣”会变成“乐趣”,这是的兴趣就是比较专一稳定,此时,便不会觉得学习很苦,却把其作为一种乐事。在家长确定孩子是否学舞蹈时,一定不能忽视孩子兴趣问题。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自己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较差,因此,开始时,也许 是儿童对舞蹈怀有一种好奇心,于是便“翩翩起舞”,这也许只是有趣;也许当她第二次再将腿搭上把杆时,就不再感兴趣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的原因。
3.1.2兴趣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我认为,兴趣应该在游戏、在玩中培养。在学前期,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游戏。游戏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形式。在游戏中,可以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提高舞蹈兴趣。
在幼儿初次接触舞蹈教学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该让孩子觉得困难,要使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抛开任何一个来参加学习的孩子,让学生跟老师能愉快地进行合作。幼儿舞蹈课应从儿童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是初学儿童所喜爱并容易接受的练习。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学会了动作却记不起音乐的基本旋律,儿歌朗诵顺口、好记、比记忆音乐难度小,练习中孩子们自己又念又做,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为每一个来学习的儿童所掌握。如我们上课所跳的《小小指挥家》、《小白兔》等舞蹈就属这一类型范畴的。
在教材上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和儿童所熟悉的歌(乐)曲进行编排。如《丢手绢》的儿童音乐结合东北秧歌的手巾花,《小鸭子》的音乐结合藏族踢踏,《摘葡萄》音乐结合维族绕腕,《挤奶员》结合蒙古的挤奶动作等,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
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我们过去上课提到的软开度训练,许多孩子就感到害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韧带都比较紧)。对此,我没有进行强制性练习,而是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朝这方面发展,用儿歌结合舞蹈动作和舞蹈小组合的兴趣教学,为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铺垫。孩子们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动力,他们就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努力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实在行动上。在学校、家里的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很自觉地练习。“一切从兴趣出发”使教与学双边活动顺利开展。
3.2充分发挥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开发学生的舞蹈潜能。奥尔夫认为,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密切相联。在儿童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且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寻找机会给他们讲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别于音乐课堂教学。如:“节拍训练”通过呼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一个明确概念。
告诉孩子们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会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儿童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学习中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在舞蹈教学中,当孩子们掌握了所学的动作时,不要忙于合音乐,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舞曲,可以边听边略加分析,使孩子们对舞蹈音乐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而重复听音乐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通过重复,使孩子们熟悉了音乐并开始喜欢它们,每重复一次印象会更深。通过多次的聆听和动作的练习,音乐和舞蹈熟悉到好像成为儿童自己的“东西”,这将非常有利于教学、训练、和排练。音乐和舞蹈的互补,使孩子们艺术表演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2.1音乐的选择
舞蹈音乐应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性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光儿的性情和品格。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的动感。节奏的强弱、动静、停顿等都应鲜明。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乐句最好是整齐的,这有利于幼儿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并且幼儿思维又要比较具体形象,他们对事物的爱憎直接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例如,幼儿舞蹈《一分钱》,通过儿童的口,叙述他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中这一件小事。曲调天真活泼,充满幼稚雅。歌调完整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音乐形象唤起了孩子对美的向往,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种程度的启迪。所以选择形象鲜明、乐曲短小、简单易懂、节奏性强、旋律优美、有感染力、易被幼儿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高尚音乐,是搞好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前提。3.2.2“乐感”的培养
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表现人类内在情感的三要素,而舞蹈则依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确,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乐感”的培养。
首先要把“节奏感”的认识教给学生,使他们懂得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该怎样配合。舞蹈和音乐一样,也被叫做“时间的艺术”。诚然,我们的舞蹈老师们都在大声数着拍子,特别是在设计动作时,在训练过程中都需要这样做。我们出于权宜之计,必须以它来说明舞蹈和音乐这两种相互合作的艺术语言的结构,在时间方面使它们互相协调,达到和谐一致的融洽关系。但“拍子”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僵化的,而学生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失去了舞蹈的个性特点,缩小了舞蹈的表现范围。所以,学生在把杆动作和中间动作的基础训练时,我采用了钢琴伴奏。举个例子,如腰,以训练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目的,因此动作过程要求呼吸均匀、自然,腰部柔软自如,但又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音乐可使用3/4和4/4拍子,慢下腰和慢涮腰要求音域宽阔,色彩丰富,音乐如能与动作十分均匀地合上节奏,对训练缓慢自如的控制能力将受益非浅。快涮腰的音乐则要有流动感,右手旋律优美,线条起伏,左手可采用和弦流动或琶音伴奏来加强音乐的动力,使音乐如动作一样,做到柔中有刚,刚柔并重。音乐伴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时,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完美、更准确。实践证明,这比原先的“一嗒嗒、二嗒嗒”的“吆喝”更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如“控制”,这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腿部和上身的控制,使腿静止在空中,形成各种舞姿并充分表现出美感,因此,我选编了艺术较高、和声织体较丰富的乐曲。另外,动作的特点是要加强腿部和上身的控制能力,因此伴奏音乐要有起伏、有动力,要连续不断地把乐曲一气呵成弹奏完。这样的控制音乐促使舞姿更优美、更抒情、更富有表现力,更可以延伸动作的控制力量和时间,以最佳的水平把动作圆满完成。
其次,我还经常播放一些舞蹈名作,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乐感”,如何掌握“乐感”去塑造舞蹈形象。例如欣赏课《顶碗舞》,在学生观看录相后,我提问:“刚 才的舞蹈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朝霞,有的说彩云,还有的说牧群、骏马„„接着我又播放了录相,边诵读画外音:“二十位身着橘黄色蒙族长袍、头顶瓷碗的姑娘,簇拥在舞台中央,在悠扬的长调女声乐曲中,姑娘们由半跪的舞姿徐徐立起,宛如草原天边升起的朝霞,随着音乐转换,姑娘舒缓的舞步,充溢着整个舞台,似金色的阳光撒满草原。在马头琴欢快急促的乐声中,演化出多组穿插流动延绵不断似行云流水、错落有致。时而似天边飘动的彩云,时而似草原上游弋的牧群,时而似奔腾疾驰的骏马„„”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配合音乐来塑造这些形象。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音乐氛围,给他们以情感、意境、想象等大量形象思维的启迪,换句话说,从头到尾培养的是“乐感”,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肢体上的表现能力,为创造完美的舞蹈形象打下基础。
3.3“开放式”教学,为幼儿舞蹈插上快乐的翅膀。
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创编,是每个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根据何德维的“自然学习模式”——幼儿在学习环境中需要建立他们的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去尝试他们的新想法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和辅佐者,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
3.3.1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动作设计
在设计幼儿舞蹈表现的动作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幼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幼儿处在生理上发展时期,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应选择简单、生动、明快、富有幼儿情趣和生活气息,具有形象性,能反映幼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动作。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有时会出现下意识的手势动作,所以幼儿舞蹈还应以模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动作为主,去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比如小鸭一摇一摆、小兔子一蹦一跳,生活中拍拍手、跺跺脚、跳一跳是幼儿舞蹈动作的原型。这些动作来自幼儿本身的生活,幼儿做起来也亲切。又如幼儿舞蹈《我有一只小木枪》,此舞表现的是一群活泼的幼儿在愉快游戏中,模仿解放军的操练、打靶等军事活动,老师根据孩子们日常游戏中的形象动 作,及幼儿喜欢模仿解放军的操练、射击、打仗等心理要求,把动作加以提炼,变得活泼、夸张。设计幼儿舞蹈动作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自然素质,克服其不足,力求舒展、开放、动作鲜明欢快,丰满又有朝气,充分把握幼儿思维形象具体性、好奇性、幻想性和模仿性。发挥其长而避免其短,使他们的表演动作更有感染力。
3.3.2幼儿舞蹈教学中队形与角色的安排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幼儿舞蹈常常是以整齐的队形统一动作来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所以幼儿舞蹈教学的队形变化简单明显。无论表演舞还是娱乐性的集体舞,都不宜太繁琐、复杂。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如一个顺时针大圆圈内再加一个逆时针小圈,或横线前进、竖线推进等都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尽量少用那些歪、斜等不规则的对形。在角色的安排与变化上应简单好记、角色单一,故事情节与人物不宜太多,使舞蹈队形既丰富明了又简单合理。另外,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 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0.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篇十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作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舞蹈的年龄跨度一般为4-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性强,思维方法简单,性格情绪落差大,身体各部机能不协调。因此,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每个幼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为此,我对幼儿教学体会和对幼儿舞蹈教学的认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舞蹈的特点是边歌边舞,形象直观,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表现是以错综矛盾和身体机能的改变为突出特点的。主要表现在:
1.好奇心与注意力: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处于兴奋和抑制功能不平衡阶段,兴奋占优而抑制较弱,此时期表现出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奇心强但热情持续时间短,学习能力强却易于产生疲劳、厌倦。
2.情绪的起伏与冲动:幼儿时期思想方法较为简单,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于产生情绪波动,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欣喜若狂或痛苦绝望,导致冲动行事,不计后果。
3.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4.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上、空间上、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判断力。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舞蹈作为学前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一条件作用的结果,他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1.要善于发现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幼儿对舞蹈活动产生兴趣。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要丰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随目的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动作来感染幼儿,来促进了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3.在活动中保持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主要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游戏的重要性。如果把动作融入游戏中,这样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提高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
4.在活动中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学道具要突出主题,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出示教具要适时,并要不停地变换教具演示的方式和顺序,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来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舞蹈活动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并不断地激发、保持、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才可以调动幼儿?W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对舞蹈活动的兴趣不断强化,兴趣水平不断提高。
(二)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领悟力、创造力
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对幼儿的尊重和自信心的树立
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只要教师用点赞许的眼光或口吻进行鼓励。如点头、微笑、拍手、伸拇指等,对幼儿都能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舞蹈水平编排相适应的舞蹈组合,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既能保持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又让他们不会因太简单而感到乏味,也不会因太复杂而感到缩头缩脚。
总之,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各种策略、方法,给幼儿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舞蹈的氛围,幼儿的舞蹈水平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幼儿的表现力、节奏感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促使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11.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教学途径;方法
舞蹈是一种心灵与情感共鸣的艺术,舞者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宗旨。对于小学生而言,肢体表达能力已经逐渐提升,而情感表现力则落后于肢体表达能力,因而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表现力教学。当前,舞蹈教学中对于情感表现力教学相对不足,如何寓教于乐,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认知水平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需进一步探索该方面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表演信心
在小学生学习舞蹈期间,学生动作规范相对容易达到,但是表演中较容易出现面无表情的情况,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生活阅历较浅,二是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前者可以通过学生生活阅历逐渐增加而改善,后者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表演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应告知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动作,更要结合音乐了解舞蹈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现出来。发现学生存在畏首畏尾、自我评价过低等情况时,应及早进行干预,告知学生其表演效果不错,但缺乏一些情感表达,让学生在舞蹈中放松,自然地流露出情感,而不要刻意限制自己的情感。当学生尝试情感表达,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虽然其无法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但还要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改善其表达方式和表演张力。
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情的含义
要想准确抓住舞蹈情感的表现力,就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舞蹈中的情感。小学生好奇心较强,要尽量选择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表现情感,如,低龄的学生尚不了解舞台情感的夸张表现手法,教师选择动画片《猫和老师》片段引导学生查看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如猫惊恐时瞪大双眼,捂嘴后仰,小老鼠灵机一动时转动眼珠和耳朵等;老师可以定格某个表情,向学生讲解表情的含义,告知学生微小表情对于情感表达的重大影响,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即可了解各类表情的涵义,指导学生自我练习,应注意不要抹杀学生的童真表现。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因而舞蹈教学中以了解和模仿部分情感表达为主,用到位表情诠释情感即可。
三、促进舞蹈细腻情感表达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进一步了解舞蹈细腻的情感,开始训练学生如何把握感情的深度和强度,鼓励学生感知发自内心的情感,然后自然地表现在肢体、肌肉和面部表情中。
学生在训练表情程度时,要注意表情的自然,为求自然,教师可以选择道具进行帮助。例如,在组织学习《采花》题材的舞蹈时,学生要以各类微笑为主要表情;教师选择一朵新鲜的玫瑰花,让学生自然地嗅一下,记住闻到花香时自然的微笑,让这种微笑与劳动时咧嘴大笑进行区分,让学生有直观区别感受。
心灵是情感发生的沃土,教师要多启发学生用心灵感知音乐节奏变化带来的情感波动,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舞蹈叙事的情境,陶醉其中自然流露感情。此外,教师要鼓励具备一定情感表现力的学生揣摩人物的情感,尽量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四、训练学生灵活掌控情感表现的能力
舞蹈作品多存在一个情感基调,同时也伴随着较多情感的转变,而灵活变化情感表现方法是学生需掌握的技能。较多舞蹈作品情感变化起伏跌宕,如时而欢快,时而抒情,时而低落,学生需要自然地表达处理情感变化和衔接,教师要增强学生处理能力。以大型情感多样的舞蹈作品为例,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观看音乐剧《音乐之声》,音乐剧中人物饱满、流畅的感情处理方法可为舞蹈作品所用,引导学生学会夸张、悲伤、惊喜等情感处理和衔接;然后,教师要将舞蹈作品以情感为基线,分为各个段落,逐一分析各个段落情感特点,学生尝试如何表现情感,并适当放大使之具有舞台效果;最后,让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规律,将各个段落情绪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减少衔接时的刻意感觉。通过学习和分段演练,学生对舞蹈作品情感表现有了细节和整体的理解,可更加灵活掌控情感。
情感表现力是舞蹈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如何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是一项长期任务。小学是促进情感表现力启蒙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情感表现的能力,为学生艺术及综合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薇.浅谈提高小学舞蹈情感表现力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J].艺术教育,2011,10(3):96-97.
[2]张楠.浅谈小学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上,2014,9(7):178-179.
12.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十二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艺术。幼儿舞蹈教学是音乐艺术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 它对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 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智力发展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 幼儿学习舞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
情感、道德意识与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养成的环境因素有很多, 舞蹈学习因其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幼儿如果能够接受良好的舞蹈教育, 就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 通过肢体语言去感受音乐的形象, 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性格。例如:在学习舞蹈《十一点半》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排练洗手、排队、吃饭等舞蹈动作, 告诉孩子们吃饭之前, 要洗手讲卫生, 吃饭时, 不挑食、不挑菜, 懂得节约,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身体规训的角度来说, 舞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 其训练过程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许多动作是要付出艰苦努力才可以完成, 这就要求孩子们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 刻苦训练的过程, 也是培养幼儿吃苦精神和坚毅品质的过程, 能够让其在其中磨练品性提升品质。
(二) 幼儿学习舞蹈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学习舞蹈, 必然会经历一个从笨拙、幼稚模仿到逐渐协调平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幼儿的肩、胸、腰、髋、膝等关节韧带逐渐得到训练, 使得肢体更加灵活、挺拔, 其动作也会慢慢的自然协调, 从而、节奏感与协调性也会大大增强。
舞蹈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舞蹈基训中有着强度较大的体能训练, 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体能, 促进身体骨骼、肌肉的机能发育, 加快机体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能力。
(三) 幼儿舞蹈学习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舞蹈学习不仅使身体的柔韧度、协调力得到提高, 同时, 孩子们在音乐中, 通过感知形象来认识事物;在动作中, 通过模仿来认识理解世界, 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舞蹈动作是一门无声的语言, 需要孩子们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和表现动作中的内涵。而动作, 又可以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 开拓新的思路。在舞蹈学习、模仿、排练、表演等活动中, 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表演能力与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 有利于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 通过幼儿舞蹈学习, 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智力发展。
(四) 幼儿舞蹈学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毛诗大序》中, 有这样一段话:“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行于言, 言知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说明了舞蹈是表达情感最准确的方式, 幼儿在优美的旋律音乐中, 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形象去感受认识五彩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 从而培养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是一门表达情感的艺术, 在舞蹈学习中, 幼儿或蹦或跳, 或编或演, 都是对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在这个工程中间, 幼儿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因此, 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如何培养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 兴趣在学习过程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 才能跳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自觉的、认真的接受与学习舞蹈。怎样可以躺幼儿更愉快的学习呢?我发现有以下几点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 舞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言传身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言传”用语言来讲解、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的艺术性。由于, 幼儿舞蹈教师所面临的传授知识对象是幼龄学生, 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述时要生动形象, 不能过于生硬。比如:在练习压腿时, 幼儿的膝盖弯曲, 腿伸不直, 这时老师可以说:“某某, 要把你的膝盖放平, 腿伸直, 像小树干一样笔直, 不能做的像枯树枝一样弯曲。”这样子讲, 孩子们就会注意到自己的腿是否伸直了没有, 谁都不会喜欢自己的腿像枯树枝一样弯曲。而不能直接说:“某某, 你看你的腿, 伸不直, 丑死了”, 这样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降低学习兴趣, 同时也会减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
教师语言除了要生动形象, 更要精炼、准确, 不能过于啰嗦。在表述时, 要掌握好语速, 不能过快。在教授重要动作时, 有些语句可以着重强调。同时, 教师要贪图清晰, 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 避免出现方言的使用。
2.专业的技能技巧
技能技巧是指舞蹈教师所具备的舞蹈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这是作为教学展开的基础。由于, 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韵律的运动, 而语言是无法全面做清楚解释的, 这种“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特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生动形象的“言传”还不够, 还有能做到“身授”, 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专业的素质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 寓教于乐, 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的教学内容与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与舞蹈就犹如空气与人一样不可分离。一首幼儿舞蹈音乐、因其形象生动, 节奏鲜明, 而易于孩子理解接受与掌握。幼儿舞蹈学习的音乐最好是孩子熟悉并且喜欢的儿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 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音乐, 比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 当然, 我并不反对。但是, 我个人认为孩子们由于天性纯良, 适合她们的音乐还是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简单明了的词义易于孩子理解。儿童歌曲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 幼儿舞蹈到中, 选择适合的音乐尤为重要。
在幼儿舞蹈中, 不仅要教会幼儿舞蹈动作, 更要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动作的含义。教师不要让孩子们重复、反复练习一个动作, 哪怕是一个小动作没做好都要重头再来, 这样, 时间一长, 不仅体力消耗大, 精神也会疲惫。简单, 重复的训练不仅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幼儿容易理解的与生活有关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三) 幼儿舞蹈教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于幼儿年龄的不同, 他们的舞蹈水平也存在着差异, 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水平编排相适应的舞蹈组合。在教学时, 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这样幼儿才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例如:幼儿在舞蹈学习中, 要从最基本的动作学起, “走不”“拍手”“勾绷脚”等, 只有先学习基本简单的动作之后, 才可以再去深入的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组合。就如幼儿舞蹈考级, 训练同一个关节或部位的组合, 在不同的级数里, 组合的难易是不一样, 级数越高, 所加的花样越多, 也就更加练习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 循序渐进, 幼儿们会更加容易接受, 不会因为复杂难做而感到缩手缩脚, 甚至对舞蹈排斥。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兴趣。
(四) 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 让她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只重视幼儿对于舞蹈的动作与技能的掌握, 动作是否规范、准确, 而容易忽视幼儿对于舞蹈动作含义的理解, 较少考虑幼儿在舞蹈学习里获得的喜悦与成功感。我们现在教学的目的, 应该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过程中, 应都让幼儿自己多去理解、感受和表现。幼儿通过在学习中自己实践, 来提高歇息舞蹈的积极性。例如:我曾在给幼儿排练舞蹈《十一点半》的过程中, 中间有一段音乐表现吃饭时的情景, 我没有去固定的编排动作、队形, 儿时给她们描述了一群小朋友在幼儿园围在一起吃午饭的情节, 让她们自己去理解、编排自己合适的位置与吃饭时的动作。我发现, 虽然每个人的动作, 位置都不一样, 但是却都是围绕吃午饭的情节来做的, 且在这一小段的音乐里, 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自然投入, 比我教给她们的其它动作更加的自然协调。所以,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 要尽量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要只是一味的追求动作是否准确、到位, 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评价幼儿的成绩, 如果这样, 只会扼杀她们的创造力, 使幼儿对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
(五) 及时捕捉孩子的优点, 给与表扬和鼓励
在教学中, 要时常表扬、肯定孩子们的表现, 给予鼓励。孩子天生就是自信的, 她们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 所以, 哪怕孩子的动作不够规范、到位, 都不可以对孩子进行过于严厉的批评, 而是要适度的去引导孩子把错误纠正。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 要及时给以孩子表扬, 哪怕只是她们对于学习舞蹈的态度, 积极性与坚持。只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己想学, 愿意去学, 她们的舞蹈水平才会提高, 才会继续保持兴趣学习下去。
三、结语
美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家约翰博士曾说过:“如果我们是为了自己高兴而跳舞, 我们就会更多的去关注身体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去关注身体运动与音乐运动地共鸣所带来的快乐。”的确只有培养幼儿对于舞蹈的喜爱,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跳舞, 她们才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因此, 幼儿舞蹈教育要把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 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 才能使得幼儿更好、更投入的学习舞蹈。
摘要:幼儿学习舞蹈在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 促进智力发育, 提高审美能力与自信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需要教师针对认真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和激励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 孙光言.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 (第一级)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8, 1.
[2]王晓琴.中国舞蹈技巧教材.吉林音响出版社, 1998, 12.
[3]朱畅.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律动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7.
13.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篇十三
摘 要:幼儿园中班的早期阅读活动对于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可以从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的活动中习得关于阅读的知识、方法,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有针对性的教导使得幼儿喜欢阅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兴趣;兴趣培养;幼儿教育;绘本
受国际早期阅读研究蓬勃发展的影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了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研究,如今早期阅读教育已经得到我国幼教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配套的一些教育形式及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阅读是一种能力,它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学习内容,它的习惯养成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未来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纲要中指出“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儿学前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有目的有次序的翻阅图书,理解内容,提高观察、表达、思维创造力,这是对我们幼师的一个重大考验。
而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幼教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与分析,深刻体会到正确使用绘本对于培养中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好的。
一、正确认识绘本,客观对待绘本,科学用好绘本
绘本有点类似漫画书,是用鲜艳的色彩,形象夸张的图画以及少量简易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叙述一个小的故事,绘本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感而且主题也比较的简单,非常适合幼儿去阅读。因为绘本的这些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都开始喜欢和重视它,用绘本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非常好的,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学习和阅读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来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绘本,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绘本教学该有的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幼儿的对绘本的内容的兴趣和渴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要简单的作为一个看图说话,否则就失去绘本教学的真实意义了。比如下面的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经典的儿童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
老师读,讲解,学生们参与,从而明白他们现在有多么的幸福,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学生,触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首先让学生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爱,很多小朋友都认识的。
2.老师开始看图讲故事,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他拉着妈妈的耳朵,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接着就把手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
老师提问1: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说明他对妈妈的爱啊?那小兔子到底有多爱他的妈妈。
老师提问2:小兔子说,我跳的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那么小朋友,你们爱你自己的妈妈吗?那你们认为你们有多爱你们的妈妈啊?
老师提问:小兔子说,妈妈,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朋友们,你们也自己想一句话,来告诉妈妈,你们有多么爱她。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幼儿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都提倡师生间要尊重、平等,教学互动等教育理念,要求给现在的孩子愿意表达内心的意愿,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的空间,同时以前的那套的,老师说幼儿听,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教学状况了,所以就要求我们大家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实自己,充实思想,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针对幼儿不同个性,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内容的绘本故事
根据新的教学纲要的指示,幼儿教学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早期阅读要选择合适的绘本教材,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爱好,满足幼儿的学习生活及智力成长的需要,使得幼儿乐在其中,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中班的孩子已经不是小班了,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长处发挥”,有了自己的简单的“学习观”,“人生观”了,如果在这个开始的阶段,把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开发出来,那么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将是受益匪浅,因此我们的中班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能力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引起他们想倾听想去看想去读的兴趣,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方法是很多种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对中班老师的素质来说是个考验。例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引起有幼儿们的倾听兴趣,比如刚开学的时候,新来的孩子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哭闹不止,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不适应,我连忙选择了一些适合中班年龄孩子听的绘本故事,并运用图片、动物毛绒玩具,肢体动作,边讲边演示绘本故事里 的不同角色的语气、表情、心情,尽可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果然被深深吸引,渐渐停止了哭闹。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使用投影仪,有时候使用绘本图画,有时候做一些PPT给孩子们欣赏,从而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去仔细的观察画面里的情节以及一些细节,如画面角色的表情、动作等,培养幼儿们的细心、耐性;指导他们去了解故事情节的一个又一个环节,去挖掘故事内容上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且引导幼儿们去发言,去讨论。在进行的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耐性的给儿童讲解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并且预先选择一些合适的图文让学生去阅读,不要太多的去干涉和左右他们的想法,给他们的思维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说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就是很不错的绘本,现在还多学校都在以此为教材来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们理解鳄鱼与牙医从逃避、害怕到忍耐到面对再到克服的故事内容,让学生们体会丰富的人物表情,以及从中学到如何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教学环节分几个阶段来进行。
1.老师提问,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小朋友们,你们有蛀牙吗?你们去看过牙医吗?还有你们牙医的时候,心里怕不怕啊?
据学生的表情与回答可以知道:原来,看牙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几乎全部的小朋友都哭过。
2.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秀,并且讲解内容
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鳄鱼现在在做什么啊,它又是在想什么呢?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回答:鳄鱼也蛀牙了,它捂着大嘴巴来看牙医了
但是这时候提问:鳄鱼在想什么?这个回答就千奇百怪了,同样也就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积极程度。
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鳄鱼要去看牙医了,鳄鱼怕怕,牙医看到鳄鱼来了,牙医怕怕,它们害怕的心情竟然一模一样,它们都很害怕,都想逃避。
3.扩展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老师说:当鳄鱼与牙医都没有办法逃避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他们怎么办的。
提问:当电钻伸进鳄鱼的嘴巴,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们讨论。
提问:鳄鱼怕不怕啊,鳄鱼会怎么做呢?小朋友们,你们紧张吗?
最后老师总结:它们很害怕,一边在努力的克服着恐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最后老师说:终于好了,现在你们还害怕吗?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以后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让孩子们尽情的开动他们的脑部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老师通过绘本原著所传达的自我评价上的认识,结合幼儿自身的评价,从而传播正确的知识,我认为效果非常显著,体现了老师独特的教育机智与情感互动,很有启发。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绘本形成互动
有著名学者说过:“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孩子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因此设计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氛围对幼儿的学习生活发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我班级开心一角里合理地摆放了软垫子、触手可及的图书,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壁画或者绘一些图画作为图示,提醒幼儿阅读区应该遵守的规定,营造出安静的阅读氛围。这样的一种环境氛围,可以温馨地提醒每一个来“开心一角”的孩子阅读活动时要养成的好习惯,让他们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更加专心于阅读活动。在创设这样一个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重复考虑这个环境的气氛是怎么样的,并且做出一点的规划,而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去想怎么做比较好,动手去做,怎么摆放怎么处理,这样不但基本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墙上,都会非常的兴奋,而且对于这个环境有了一定的归属感,所以说这样的一个活动是我们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本学期我们就以“童谣乐园”作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并且自制一些工具,创设了具有早期阅读氛围的活动范围,比如“拼图游戏”、“我的照片故事”、“童谣大挑战”、“字宝宝找妈妈”等等,在这些活动区里投放了一些常见的汉字卡片、植物卡片、水果卡片,以及各种难易不等的拼图等,让孩子们阅读认识,火鹤与同伴们合作玩玩、说说、做做,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发展了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以及人与人相处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引导孩子们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整理脏乱的图书角等,让幼儿从中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去丰富图书角的图书、去保护图书角的图书,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来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同时每月都会让孩子们带一些自己家买的图书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各种各样好看的书了,他们和同伴交换看书,懂得了分享的快乐。我们教师要在班级里多多的表扬和鼓励表现不错的孩子,让孩子们为大家讲讲所看的书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分享书里的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和同伴分享的快乐,还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与兴趣。
(三)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学者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因此良好的习惯不但能让孩子懂得阅读,懂得去看去了解到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故事内容,从而喜欢上了书以及书里的内容,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当他们对书产生了兴趣之后,老师最迫切的事就是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班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含:爱护图书、会整理图书、保护图书,看完后会把书放回原处;认真看书,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地看;初步学会倾听,能认真听别人讲故事,听别人读书;能简单的复述别人讲的故事。
中班幼儿已经有点懂事了,也开始明白大人的所言所为,正常情况下他们都以成人的言行为自己的参照标准,而白天陪伴他们共同生活的是教师,同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就是
幼儿们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时刻要求自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把书卷了起来,就马上说:“你这样,图书要疼的。”在拟人化的语气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发挥,他们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引导孩子将不同的书整齐摆放,我们给每一种书按照封面的大小分成几组,用卡片或者颜色做上标记,贴在图书角相对应的位置。我们对孩子们说,这里就是书的家,就好像你们的家一样,让孩子们知道了看完了书要把书放回去,就好像孩子们放学了回家一样,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放书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书的摆放,也不会再将图书乱放了。在图书开心一角的活动过程中,我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阅读时的状态,当发现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就及时指出,并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候也列举一些他们更加可以接受的例子来教育他们改正,有时也激发幼儿互相监督,让一起看书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结论
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因此我们要始终关注这个问题。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的挚友。”,绘本是如今幼儿学习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助手,启蒙导师,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绘本市场,我们也要用理智的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去选择合适的绘本教材,真正的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GeorgesMorrison:《当前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崔同华:《幼儿全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5.陈国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李彩云:((幼儿心理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
14.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十四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
一、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舞蹈就是情感领悟的过程
舞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对于舞蹈有一个彻底地,全面地展示,就要对舞蹈的情感有深入地把握。舞蹈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层次的表现。舞者通过对每一个旋律,每一个章节情感的把握,来诠释舞蹈的真谛,因此舞蹈的诠释过程就是情感的释放过程,就是每一个舞者对情感的抒发过程。舞蹈中的差异性是舞者在其专业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但这并不只是技巧上的表现,也是对舞蹈情感的独特掌控。另外,舞者要有专业化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比仅仅需要后天的长期的训练,还来自舞者的天赋和对舞蹈事业的不懈追求,这些都对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2、舞蹈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舞蹈的编排体现的是编导者的内在情感,编导者通过对舞蹈的编排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艺术上的追求和舞蹈梦想。编导者是要表达思想,而舞者是在这种情感之上的在创造,因此编导者和舞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十分重要。编导者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转化成为肢体语言,这使其不仅对舞蹈本身所赋予的情感负有责任,而且对于指导舞者准确的领悟情感负有责任。只有编导者和舞者达成共识,才能为思想情感奠定基础。编导将思想情感付诸于舞蹈之中利用表演这种外在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提供动力。
二、舞蹈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在舞蹈教学方面,我国还处在片面的效仿动作层面上的起步阶段,只是在片面的学习舞蹈的动作,而不能准确把握舞蹈动作中所赋予的情感,不能够结合自己的思想对舞蹈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舞蹈现阶段的初始水平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方面的发展,使我国很难创造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和富有魅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因此我国现阶段急切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得每段舞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情感的领悟决定舞蹈表演的成败
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特征是感染力,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情感的释放。情感是人类思想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如果在舞蹈的表演中只注重技巧而没有恰到好处的情感渲染,那么舞者很难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舞者对情感的领悟。舞蹈中附带了情感会使舞者表现的更加富有魅力。通过对情感的把握,舞者在对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演绎中,会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舞蹈陶冶情操的功能。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情感是舞者和观众的重要的情感纽带,因此舞者需要将技巧和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情感贯穿于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从而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对于广大观众来说,舞蹈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升华,也是情感上的触动。
2、情感的领悟影响舞蹈表演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舞者来说,舞者的情感表达才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者对于舞蹈的情感把握才会使得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舞者在舞蹈的的整个表演过程中就是对情感的一个综合性的表达,也是对舞蹈艺术性的一个体现。一个好的舞者,不仅要能够准确的把握舞蹈的内容,还要深刻地理解舞蹈背后的内涵,要恰到好处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的情感中去,这样才能更加增加舞蹈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因此舞蹈的艺术性不能缺少对舞蹈的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舞蹈才会更加具有魅力。
三、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方法
1、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学舞蹈的同学相对会轻视理论的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往往只是重视舞蹈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毫不放在心上,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对舞蹈独特的理解和舞蹈艺术修养水平,很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象。在这方面,需要舞蹈教学工作者让舞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得学生明白舞蹈的涵义和舞蹈的风格。舞蹈教学者还可以向舞者传授一些舞蹈上的文化,如服饰和背景音乐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对舞蹈的喜爱程度。另外,需要提高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视,通过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指导,领悟舞蹈学的内在美和独特的韵味,从而最大限度表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和活力。
2、丰富情感领悟,激发舞者情绪
舞蹈作品都来源于并且高于生活,因此需要舞者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当我们对生活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时,我们就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由的表现出我们所憧憬的美和现实中的美,通过不断的情感的领悟,发现美,创造美,用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丰富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领悟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将艺术与情感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者形象。
3、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素养,有效的引导教学
舞蹈教学者要想在舞蹈教学中感受到舞蹈的情感,首先教师要自己对舞蹈的情感有独特的理解。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的理论素质,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舞蹈技巧巧妙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舞蹈教师无论是在肢体动作上的演绎还是专业知识上的传授,都要注重将思想情感渗透到其中去,只有教师投入进去了角色,才能跳出有感染力的舞蹈。教师要由内到外,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舞蹈学习的爱好,帮助学生对舞蹈角色的领悟,以情动情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舞蹈,从而避免了学生实只是简单的去提高舞蹈表演的技巧。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教学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舞蹈训练教学10-20
幼儿舞蹈第一学期教学计划09-17
幼儿舞蹈创编基础09-16
幼儿中班舞蹈教案10-27
浅谈舞蹈教学的模式与创新方法的探讨08-28
年中班幼儿舞蹈教案07-14
幼儿舞蹈课流程教案10-08
幼儿园舞蹈报幕词07-29
幼儿园舞蹈课堂教案09-22
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