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24-11-13

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共14篇)

1.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一

新时期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作 者:张华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必要性 途径

2.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二

1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人文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 内化于医者个体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它更加强调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包括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法、道德理性等方面。

个体素质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当知识被个体所掌握,并且内化为能力和习惯,就成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文化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并影响其行为,就成为素质。[1]而教育是促使文化传承并内化为个体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成为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 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医学对象的人文性、致病因素的社会性、医学研究工具的人文性都决定了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了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作为医学作用对象的人类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其健康与疾病、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自然和社会等错综交杂的因素,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健康也更多地受到人类行为方式、自然环境、卫生保健以及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不仅要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要关照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要注重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医疗技术及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的渗透,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异化,这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者专业范围越来越小,容易造成医务者将患者看做医疗技术适用的对象,当成工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只关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关心患者的切身感受,把“病”与“人”分割看待。出现过于关注和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属性,对患者的人性不关注和尊严不维护等现象,间接导致了医患之间的冷漠。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安乐死等,这些医学技术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如果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将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促使医学对人文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现代医学不能仅把患者当作自然个体看待,而且要从社会角度、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因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医学人文修养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全民医保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健康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以上医院,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对公立医院拨付经费不足,使得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公益性的关注不足,一些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开大药方、拿医药回扣等现象,也损害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使医患矛盾成为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有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也迫切需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打下深厚的医学人文基础,才能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良医。

第四,在我国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亟需改进。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首先,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推动医学生个体理性精神与价值判断的和谐统一,促使更好地运用医疗技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其次,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彰显医学生个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造成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医学院校重医疗技术传授、轻医学人文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师资队伍匮乏、 教育方式单一和教学创新力度匮乏等。医学人文研究相对偏弱,研究深度不够,学科发展乏力,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起不到很好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最高9.3%,最低4.6%,多数院校占7%-8%,平均占7.45%[2],据麦可思公司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数 据显示,2014届医学类专业毕业 生中,分别有63%、61%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提升较少的方面为“人文美学”(占22%)。济宁医学院“儒家文化与医德教育”课题组对济宁医学院等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的1 200名医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65.8%和24.1%的医学生认为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很有必要”和 “有点必要”,二者之和达到89.9%,但受访者并不认同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有45.2%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德教育的“教育形式枯燥、内容陈旧,缺乏活力”,有23.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注重“对书本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医德的要求,其余的受访者则表示医学生“平时到医院实践太少,带教教师对于医德的要求不高”。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中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道、释三家思想交融而成的文明形态,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官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医学文化,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精神。

第一,儒家“仁”的思想,为医者仁术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的医德宗旨是医乃仁术,“仁”是中医的 总原则,医乃仁术 是 “仁”的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 “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儒家“礼”的观念为医德的追求、优良医患关系的确立设定了目标和规范。“礼”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视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人应当“立于礼”。孔子所谓的“礼”指周礼,“礼” 与“仁”密不可分,“仁”是向内求,靠内在的 自觉性, “礼”是向外求,有外在的约束性。“礼”来自于对人性欲望的节制,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中医提炼出学医习业规范、行医施治规范、医患关系规范、医际关系规范、著述道德规范等条文,并强调医患信和、同道谦和,这些引导了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中医拥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追求既治标又治本、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对人整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情感与情绪的关照,与西方医学有时过分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有根本的不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治病先治人”和“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等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非孤立,而是与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识和防治疾病上,既注重躯体又考虑精神,既重视机体本身又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第四,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医学人文思想。中国自古注重的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周朝建立了病案、医事考核等制度, 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促进了古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扁鹊提出 “济命扶危者,医也”,《论语》 等著作问世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认为“生命乃至重之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系统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开篇即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

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路径

第一,确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医学是兼具科学与人文属性的学科,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新医改方案指出,要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物品向全国人民提供,充分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我们应在继承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欧美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为主旨,坚持在医学生培养及医学文人精神培育中的以人为本,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关怀患者。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注重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医学教育应构建“全程化、内省式、全维度” 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全程化”指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入校至毕业,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其从医生涯;“内省式”指将医学人文知识通过课程、讲座等显性教育,以及感悟、体验等隐性教育的成份,内化为医学生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全维度”指从医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入手,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第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

中国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两次大的反思,第一次反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以科学与民主反对中国以“三纲”为代表的政治儒学,所崇尚的西方的自由也主要是政治层面上的,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较多地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对儒学传承带来较大的打击,尽管当时的新儒学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帜,对儒学的现代转化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与实践相脱离,使儒学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继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第二次反思,经过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的交流碰撞,使我们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我们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大医精诚”、“医者怀仁”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应深入解读新医改精神,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把医学人文精神注入到医学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把救治生命和维护健康作为最高宗旨,主动抨击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丑陋现象,自觉抵制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第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内涵。各国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美国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 融合,普遍开设 “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英国以“课程群”方式建立合理人文知识结构,一类以文史哲、艺术为代表的“医学相关人文课程群”,一类是以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为核心课程的“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课程群”,还开设了“医患沟通”,“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等课程, 人文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15%。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包括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承担了部分医学人文教育的职能,但总体看来,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医古文》、《儒医文化》、《道家与医学》等课程,以限选课或公选课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第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促进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中,既有文人社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也有内科、外科、神经科等医学背景的教师,这样从教师本身学科结构上形成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交叉, 有利于传授给学生较全面的医学人文理念。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师资主要是具有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背景的教师,他们的医学知识较浅薄,较难将人文课程与医学有机融合,而医学专业的教师人文底蕴不雄厚,而且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也不愿意承担在短期很难见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建议让医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参加文化沙龙、人文课程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文素养,适当吸收有医学背景的教师讲授《医患沟通》、《医生职业精神》等医学人文课程,同时可以通过让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到医院见习、多接触医生与患者、学习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管理知识等方式,使其达到医学与人文知识的兼具,从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注重环境育人,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医学特色,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医学人文特色,并且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在硬件建设中,学校的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和道路的命名可以体现对中华医学大家的纪念,如扁雀楼、 华佗路、仲景路等。在学校的文化软件建设中,如校歌、校训等,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至善,又要融入医学的求真、求精、求是、博学等特色。学校的宣传栏、校报等更要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主要阵地。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制作成标语牌、横幅、宣传画等,悬挂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走廊等,或将儒家思想凝练成警语等。制作成校园道路中的路牌或镌刻于校园景观中,让学生生活于其中,耳濡目染。通过大学校园的特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医院文化,传播人文情怀、熏陶健康情感,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任何教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更深刻地理解医学人文的内涵与要求,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养成优秀的从医行为习惯。将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品牌活动,如邀请著名的学者到校为医学生做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会,或举办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文化月、文化周等,或开展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活动,“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我与患者”、“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征文、辩论赛,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见习、实习,使医学生多接触患者,了解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将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感情与职业责任感,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慧星,卿涛.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

[2]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66-68.

[3]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12:35-37.

3.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篇三

关键词:人文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94—02

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将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艺术,又要善于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病人的情况。然而,在我国还存在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低、医患关系紧张、行医环境不良等现象。究其原因,同我国医学人文主义思想缺失不无关系。在医学活动中,医学人员大多将患者看成一部生病的生物机器,只关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医疗技术,漠视所服务对象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尊严[1]。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偏低。在国外,医学院校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约20%~25%),英国、日本次之(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并且课程体系偏窄、内容单一。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医学院校的迫切之举。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已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方案。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它的开设,在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近年来教学的切身体验,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着重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以生动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培育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凭借有限的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到达培养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目的。这样,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自觉地、自如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1.培育学生历史性思维。历史性思维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任何超越时代背景,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例如,中法战争的讲解便是如此。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明明战胜的清政府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但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就会看到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之间有着相互利用的一面,再结合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外政策一贯地妥协、退让,这就不难理解了。

2.培育学生辩证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个人的爱憎和喜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现象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辨别。例如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评价就是如此。洋务派主要代表如曾国藩、李鸿章的手上都粘满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但他们却在兴办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做了不少贡献,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医学是一门“仁学”,直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病患。中国自古便提出了“医乃仁术”,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则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温暖病人。这样的职责需要从业者具有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展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抗争,以激发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1.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尤其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外敌入侵,几乎所有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我们。他们凭借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实力,以战争开路,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延缓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一百年来的屈辱,无法忘怀;一百年来的抗争,时时铭记。通过对这段历史形象生动地讲述,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一种大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大爱的胸怀和精神,他们才能形成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帮助并温暖患者,才能在临床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尊重患者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造就良好地医患关系,以显示医学人文关怀的强大魅力。

2.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跨入近代,是以悲剧形式开场的。这一延续了上百年的悲怆历史使人愤怒、压抑,并进而沉思、奋起,这是激发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的一个独特元素。通观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看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或离家别舍或抛洒热血。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去留肝胆两昆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悲慨壮歌书写丹青。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代代的中国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的复兴进行了不断奋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可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关注度,以提高其历史责任感。学生只有对国家和民族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和降低临床的失误,真正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医学是一门“人学”,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其职业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于常人的道德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中国,涵盖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课程中不仅反映治国安邦的道理、外交军事的谋略、科技的创新与发明,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创见,还反映历史人物个人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可以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如林则徐、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近百年来的无数爱国志士、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道德风范,都是宝贵的德育财富,这些同样可以给后人以生动具体的崇高理想和人格的教化。这些史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4],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对于目前仍然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医药院校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具有十分独特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而且可以培育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4.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竞赛探析论文 篇四

1对象与方法

1.1参赛对象所分析的参赛对象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中级412人、级450人、级450人。

1.2内容竞赛内容为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与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竞赛试卷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共150道选择题,总分为150分。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年级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6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1.94分,中位数是71.00分,这说明2006级学生竞赛成绩偏低,总体情况较差,众数为66分。从标准差(12.193)和方差(148.671)值来看,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大,说明学生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竞赛成绩很高,最高分113分,而有的成绩极低,最低分是13分。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22007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2.00,中位数71.00分,众数是69.00分,标准差是14.154,方差为200.347,说明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更大。最高分119分,最低分是8分。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很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32008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5.06,中位数是75.00,众数是76.00,标准差是13.520,方差为182.791,最高分120分,最低分是31分。从各指标可知,2008级学生竞赛成绩较前两届明显提高,但达到及格分数的人数仍然偏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人数(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4各年级不同性别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对3个年级学生竞赛成绩分性别统计显示,男女生成绩差距显著,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

3讨论

3.1竞赛成绩偏低的原因竞赛成绩结果分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竞赛试卷的质量。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2006~2008级学生在竞赛中,平均分均较低,两极分化较严重。可能的原因有: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各学校要求学生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频繁的体育类竞赛、舞蹈音乐类竞赛及过多的社会实践任其冲击着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在纷繁的课外活动中,没有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出现综合素质强于专业知识能力的现象;学生对竞赛没有足够的重视。据笔者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为竞赛进行了复习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马虎应付试卷,没有认真答题。从试卷质量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试题整体偏难;由于试题是以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课时问题,有的内容上课没有上到,从而导致试题的难度提高。

3.2性别间考试成绩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高的结果,通过初步的调查研究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分析出现此差异的可能原因是:①主观方面:男生平时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较女生低,课后复习时间较少。另外,从总体上讲,女生学业观念较强,学习勤奋努力[1]。②客观方面:医学课程以机械记忆为主,而女生在此方面占优势;在我国,大学教育同中小学教育有巨大的差异,虽然在中学阶段男女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大学开始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考研考试,女生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推测大学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女性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展现[2]。

5.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讨 篇五

摘要: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学校应对医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医德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精湛技术的是医务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医护人员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医德修养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是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的。

从医学院校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临床或非临床工作,而工作的对象始终是病人,对每一位病人都应含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发展科学的积极动力,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德教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德情感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医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医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商丘市睢阳区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服务,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使医学生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产生同情、抚慰、捐献、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情绪体验的水平,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寒暑假里,让他们参与研究课题等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如“豫东农村0~3岁小儿‘四病’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河南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现状研究”等课题,在农村调查的日子里,他们深深感到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的距离,农村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性。在农村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危重病人,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在此期间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使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在为人民服务中、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这是医德教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医德培养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6.医学生临床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六

摘 要本文从分析完善临床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入手,建议从要求各教学医院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的硬件建设、渗透人文素质科学思想四个方面加强完善临床教育体系。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临床教学体系 临床技能 实践操作

临床教学环节是医学生本科教育环节的重要一环,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之后,如何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去,如何具备医生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毕竟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型很强的科学。并且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只能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获得。如果在实习中缺少跟病人的接触,对所学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比较抽象,各科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样的毕业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因此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是否合格。并且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文件也明确说明了这一点,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构建完善的临床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为以后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要求各教学医院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

有个普遍的现象是,由于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医学类院校也是如此,随着实习生和进修人员的增多,每个医院的教学资源是变得越来越紧张,因此每个学生得不到充足的实践教学机会,这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影响。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对自己的权益要求很高,时常会发生隐患纠纷。因此教学医院为了避免一定的医患纠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学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这又缩小了学生锻炼自己临床技能的空间。所以,第一,我们各个医学院校在与临床教学医院签署协议时,应该着重强调学生临床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由学校教学单位组织,每年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与学生沟通,保证学生每年有充足的机会与患者接触,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第二,临床模拟训练尽管与临床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模拟训练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教学医院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临床模拟训练具有可以调节控制,且能反复操作等优点,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使学生在进入实战前,可以对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扎实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技能,减少医患矛盾。

2 提高临床教学管理水平

学生在临床教学环节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临床实践技能不高、操作不规范等都是因为临床教学管理系统不规范所导致的。首先,我们应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按照大纲上内容进行,而且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临床技能思维模式。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建立起符合现代临床教学要求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和部门设置、加大教学人员的配备、细化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定。其次,临床带教老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医院带教老师一方面要承担自己的主业,医院的临床业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学生的带教授课工作,所以从工作量来说,是十分繁重的。但是,两方面的收入却是差距很大,临床带教虽然占用医生的精力多,时间长,但是却远没有医院临床收入高。所以导致了,医生比较重视医院的临床业务,忽略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导。针对此现象,医院一方面应该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将对学生的带教工作写入对医生每年的业绩考核中,另一方面,提高医生的带教收入,让医生对学生的付出物有所值。因此,通过提高医生对学生的责任心和付出,来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加强医院的硬件建设

医院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然而临床教学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医院的教学硬件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面对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新形势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亟待加强。医院教学资源不足、床位数不能满足需要、教学设施陈旧、经费缺乏等严重制约了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全面加大临床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比如,改善教学设备、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的条件,添置用于临床教学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开发具有医院特色的多媒体等辅助教材,建设临床技能实验室和手术教学室等等诸多方面。

4 渗透人文素质科学思想

人文素质科学对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传统的纯专业技术训练模式,走文理兼容的综合大学之路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医学应该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学生不仅面对疾病个体,而且面对社会群体。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夕,邀请知名医学专家相继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让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临床教学环节是医学专业在本科学习最后阶段的延伸和升华,要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从要求各教学医院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医院的硬件建设、渗透人文素质科学思想四个方面,来完善临床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临床教学环节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临床实践技能。本研究受研究水平、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更详尽的实践资料支持,缺乏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对于临床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构建临床教育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从业后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此构建完善的临床教学体系,应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吕兆丰,张成兰,郭述贤,赖豫建.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1).

[2] 黄翠萍,杨和平,李伟民,李岱,高卉.新时期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

7.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七

1 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析

总体来讲, 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好的, 通过培养是可以成为合格的医学生的。但是通过对近几年新入校学生的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后情况的分析, 我们感到学生中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心理素质方面

中专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青少年学生群体, 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 正处在心身变化最为关键的时期, 生理、心理素质都极不稳定, 各种心理、生理矛盾和困惑突出:中考失败, 未能升入高中, 自信心和自尊心严重受挫, 缺乏上进心;逆反心理严重, 面对挫折, 极易产生消极反应, 稍不如意, 或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悲观绝望破罐子破摔, 或任意发泄、过激抗争, 以致失去理智走上犯罪的道路, 悔恨一生。

1.2 道德素质方面

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中专生普遍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没有远大理想, 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控能力差, 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能力不强, 意志力薄弱, 在行为或情绪上反复、胆小怕事、拒人于千里之外, 或打架斗殴、随意辱骂他人, 师生、同学关系紧张。

1.3 文化素质方面

中专生因未经高中教育阶段而过早地进入专业学校, 其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断层”, 文化基础较差, 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 而医学专业又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专业, 基础差难以学好专业知识;同时, 因中考落败, 中专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大为衰退, 其毅力严重缺乏, 求知欲减弱, 或厌学而迟到、早退甚至逃课、逃学, 或盲目自信、高估能力, 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模式一时难以接受和认同。

1.4 能力素质方面

高中阶段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的娇惯导致中专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不足, 加之中专生在个人心理、生理仍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就要参与社会竞争, 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显得无奈和被动, 自信心不足。同时, 受重文凭、轻能力等传统观念和风气的影响, 社会对中专生的认同度低, 这无形中也给中专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严重影响了中专生对自身能力素质不断培养、不断提高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综上所述, 部分医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尽管是个别的, 某些素质的不良表现也只是反映在少部分学生身上, 但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素质方面的不良表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教育缺失。通过调查发现, 有问题的学生中70%的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有的是单亲家庭, 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无论什么原因家庭都疏于对子女进行管理、引导, 或者娇生惯养、护短, 或者不愿认真管教自己的子女, 最终害了子女。二是缺乏交流沟通。由于年龄小, 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 很少与子女讨论家庭与社会上的事情, 学生很难从家庭中得到法律、道德方面的引导, 没有是非观念, 因此, 在与人交往、沟通时没有标准, 不能把握分寸。三是学校教育缺失。在初中阶段, 学校只重视升学率, 忽视了对后进生的严格教育, 只想将其推出去, 最好不要影响学校的升学率。目前各学校对学生实行分流, 实际上是把学习差的学生分流到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致使学生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坏毛病。四是缺乏社会意识。由于学生一直在学校学习, 没有社会经验, 对社会认识片面, 想得很简单。有的学生竟然说想要“混社会”。这些原因的多方面作用, 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造成很多麻烦, 这些既是我们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 也是我们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

2 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升其社会竞争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作为中等卫生专业学校, 必须把学生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 才能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医护人才, 达到学习与临床实践零距离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市场需要, 我们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是: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二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三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四要会讲普通话, 能与人交流;五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礼仪。这个培养目标是很高的, 尽管学生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 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学生存在的不足达到培养目标的。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提高其自律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近年来, 我们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实习医院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调查, 了解到就业的学生中存在着组织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如不按时上下班或不上夜班, 不做除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如打扫卫生等, 责任意识淡薄, 只以上班时间为限, 不管临下班时有没有紧急患者需要处理, 到下班时间必须下班, 有的不管工作是否完成不做交接就下班, 不能正确处理与患者的关系, 如收取患者财物, 接受吃请等, 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在抓好一般性教育的同时,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从严要求, 严格管理, 切实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通过严格要求, 不断培养学生的守纪意识;通过督促检查, 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律能力;通过轮流当班干部的方法, 让每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增强其责任意识;严格考勤制度、挂胸牌制度和封闭式管理制度, 开展纪律、卫生评比, 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对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强化对学生荣誉感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工作于一线,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认同感, 明确认识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只有树立起职业意识, 才能主动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要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并为之奋斗,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主动性, 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进行自觉的职业训练, 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修养。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善于抓住机会充实自己, 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从容不迫, 快速、持久地增强职业竞争力, 不断提升内在的职业潜力, 优化职业生涯质量。在具体方法上可采取:一是适当增加劳动课。明确劳动的任务、标准、要求, 严格检查。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要重做。同时, 开展劳动竞赛, 提高劳动效率。开展劳动互助, 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互助能力的培养。二是增加实验实习课, 使学生熟悉专业操作技能, 到医院参观、了解操作程序。三是加强医院实习管理, 强化岗位练兵。真正把医院实习作为岗前培训, 高标准、严要求, 确实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2.3 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技能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这种能力通常来自于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训练。一要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竞赛和技能操作比赛, 动员学生参加技能培训, 以强化、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三要加强实习管理。与医院的带教教师多沟通, 保证学生能上岗实际操作。学校要把技能训练当做重点来抓, 不能听之任之。改变过去只重视理论学习, 忽视技能培训, 不抓实习管理的做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其自我意识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就业资格与能力, 而且要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及应对未来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有4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因此, 必须要把加强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一是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专长, 如音乐、舞蹈、书法等文体特长。二是通过班级活动,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等。三是开展全员的演讲比赛、国旗下的献辞、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是开展文明用语训练活动, 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

2.5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其自我发展意识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定位发生了偏差。一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仍然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才算就业, 到农村乡镇、个体私营机构工作就不算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算就业, 到外地就业不算就业, 属打工;从事专业医护工作是就业, 从事与医护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不是就业等观念, 导致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理想。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是需要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请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谈自己的就业之路, 现身说法,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三是注意收集各相关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 让学生讨论、研究招聘的标准和对应聘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照招聘标准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 如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注重文明礼仪等;四是回访在外地就业的学生, 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介绍给在校生, 树立榜样, 典型引路;五是教育学生树立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择业思想, 正确看待自己、准确定位, 把握机会发展自己。

总之, 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在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 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使学生的个性特征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完善, 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品格的人。

摘要: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学生是医护工作者的后备军, 肩负着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神圣使命。因此, 必须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才能完成医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笔者着重分析医学生的基本素质, 并根据医学生中存在的素质问题, 寻找出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意在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白栋英.关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2 (2) :74~77.

[2]邹嵩晖, 熊佳.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商情, 2009, 10:51~53.

[3]张富国.加强班主任的培训教育, 提高其综合素质[J].社科研究 (香港) , 2009, 5.

8.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八

《意见》要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亦指出“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要求医学院校应当“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由此,本文是在医药协同改革大背景下,笔者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措施进行的简要分析。

一、医教协同大背景下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个体价值观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要抓住医学生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成熟,心理还处于不稳固状态的关键时期,通过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医德教育,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同时,医德教育通过加强个人品德,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医德教育是医学发展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医学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这一根本利益紧密相关,这也正决定了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道德伦理于一身的特殊学科。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是培训具有精湛专业技术的医务工作者,而是逐渐转变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使其能结合医学特点和所学专业,充分认识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医学生是医务工作者的新生力量,他们是否具有良好医德修养将直接影响整个医药卫生行业未来的发展,对医患关系能否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

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患者带来先进的诊疗手段,也造成了医生患者之间关系的异化,当病人面对的只是冰冷的器械,医生看到的只是纯粹的疾病与器官时,任何先进诊疗设备都无法代替医务工作者对疾痛的理解为病人带来的慰藉。患者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正在逐步削弱,医患之间曾经亲密的关系逐渐变得冰冷淡漠。近年来,医患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医患矛盾的成因复杂,但部分医务人员道德修养低劣确是引发医患冲突的首要因素。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驱使下,一些医务工作者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对患者过度治疗、责任心差、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已迫在眉睫,这也是营造和谐医疗环境、改善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必然诉求。

二、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措施

医学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向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重任,通过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升其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不仅是医患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予以加强。

(一)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医学生医德理念的培养与成型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长期过程,因此,应把医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体现在医学院校系统培养—就业后规范化培训——工作中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过程。它在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教育内容,随着医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養培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指的是其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性品质,它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及生活品位的极佳途径。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能够弥补现在医学科技“只见病痛,不见病人”之弊端,改善医学生侧重专业所造成的知识面狭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力差的不足。通过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交叉,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掌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较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三)以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医德思维

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是医学伦理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案例教学是能够达到该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医德课程教学不仅显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生通过正反案例的剖析和交流,不仅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学会了尊重并质疑别人的观点,养成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同时,案例讨论还能够弥补现阶段医学生大规模增加实践教学可行性的缺乏以及课堂理论知识的不足。

(四)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培养医学生“慎独”精神

“慎独”思想运用在医德教育中,就是使医学生熟知医德规范,在医疗行为中以医德规范和要求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演习从“礼”到“仁”的学习模式,即从实践中不断模仿、重复、沉淀,将实践整合为内在医德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在“慎独”思想支配下,医德规范已经被医学生主体化,在医德行为中的价值取舍、行为选择、是非判断等主要听命于自己的主观信念和医德情感而非外在要求与社会舆论,从而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王国”。

9.临床医学生信息学教育分析论文 篇九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10.浅谈定向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篇十

摘 要:定向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需要对人自身的价值加以关注和重视,并且也需要促使医学生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医学生在之后的发展中能够做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当前高校对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上,往往会出现不够重视的情况,使得其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偏离比较明显,使得医学生在行为选择中和价值观都出现失衡的情况,这也促使医学生职业生涯中存在个体失范的情况,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当前的医学生职业价值教育进行反思和改善。

11.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生 素质教育 图书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7-01

习近平同志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国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中职学校图书馆教师要想成为中职生队伍的筑梦人,就应该积极探索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为全面搞好中职生的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一、素质教育与图书馆的关系

1.何谓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要以合理的方式,促进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实现个性化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2.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辅助教育的机构,图书馆较其他部门更能直接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们,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另外,因为图书馆自身的功能、性质以及其独有的工作方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二、图书馆文化的基础建设

1.图书馆与文化的关系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信息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3.中职学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点方面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在当代图书馆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体现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重,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之路。具体到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相对舒适的借阅环境。尽可能向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环境,阅览区要宽敞、明亮,保持清洁、通风;有舒适的沙发和座椅,用绿植布置阅览桌;室内颜色应避免强烈刺激,应以纯度适中,明度较低的深性色为主,(如灰、紫,蓝灰,褐灰)或明亮的无彩色,这些颜色都有助于人的心境平稳、气血通畅。在学生阅览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他们感受来图书馆阅读的快乐,享受到图书馆为其营造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

不断完善藏书质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获求知识的途径,多渠道进书,提高藏书质量,不突击购书,而是常年和书店建立密切联系,有计划采购,对老师们不同的需要和专业要求,要带着他们开列的书单或带领教研骨干专程购书。将新书及时上架,设置“新书”架,使图书馆时刻保持吸引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纯技能的培养,需要在藏书比例上做一些努力,提高非专业书的比例,使非专业书比例达到40%以上。

实现师生资源共享。馆内不分学生库和教师书库,所有的图书资料师生均可借阅,而对于那些青少年不适合看的书,我们可以专门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一本流入学生手中。同时,师生共享书目检索资源。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时间上,教师随到随借,学生借阅安排在下午七、八节课,不影响教学秩序,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挑选图书。借阅方式是全部开架,让师生们直接面对丰富的藏书,选择自己需要的书刊。

三、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拓展与提高

1.读书节活动的开展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努力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中职学校可以在不影响开馆的情况下,定期举行读书节系列活动。比如:新书展览、征文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优秀影片欣赏及座谈、师生荐诗词、评比读书明星等系列活动。而且活动应当创造机会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2.图书馆文化的后续发展

无论何时,图书馆的硬件资源建设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与之配套的文献资源利用平台建设应该是内部硬环境建设的重点。图书馆不仅要有宽敞的实体馆藏资源,还应有设备齐全的虚拟馆藏资源阅览室。此外,内部建设的软环境也有待提高,在馆舍面积充足的条件下,应设立休闲阅览室,比方茶座阅览室、咖啡閱览室,还要设立方便读者的项目,如复印、打印,还可以在图书馆设立ATM取款机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图书馆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平台和基地,因此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图书馆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春仪.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之我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56-57.

[2]周杨秭.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78-80.

[3]孙放.全球化论坛[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4]黄朝熏.高校图书馆应加快网络信息化服务的前期工作[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葛秀芹,张晓燕.论图书馆文化氛围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12-14.

[7]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2)9-12.

[8]潘秀玲.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88.

12.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十二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对策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或技术,而是蕴含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现代医学已经完成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的角色也由单一型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转变为复合型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和健康资源管理者[1]。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相应的医疗保险和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日渐增多。这些现状要求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医疗法规知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多方面素质。因此,对于医学教育而言,在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美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2.1 美国20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在20世纪初美国Flexner 报告所建立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没有否定人文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但将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走向科学化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人文科学教育处于次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这种传统使医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忽视人文教育的负面效应,如医疗实践中缺少人文观念,医生如同看病的机器。因此在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美国医学院协会关于全科医师职业教育的计划》的报告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Project Panel on the Gene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Physician and College Preparation for Medicine 简称GPEP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以适应多元医学模式下的医疗发展需要。自1994年起,美国Robert Wood Johnson 基金向耶鲁大学等8所医学院提供资助,要求其对基础科学部分进行一次综合的审查,推进医学课程改革,其突出表现即为:基础科学、临床科学和生物心理社会科学的结合,加强整个课程计划中人文科学、群体和行为科学的教育。

2.2 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

《21世纪初医学教育概况——来自北美130所院校报告》是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1996年启动的“医学院校目标”的一份报告,其中收集了美国和加拿大官方认可的130所学校对一套标准问卷的回答。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美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相关素质的培养。美国实行以大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有关数、理、人文学科知识,医学生已在学识课程中学习,所以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与医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据1998年资料统计,美国医学院校课程中,人文科学的内容已占到总学时比例的20%左右。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将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和医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例如哈佛大学设置了社会医学系列核心课程,以及整合的临床能力课程“Patient-Doctor” 系列。不仅训练了学生处理疾病的能力,更让他们理解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在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包括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反思能力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融合,强调医学的社会性。临床实践中的亲身经历能够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认识和理解。除了向医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美国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将职业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的训练整合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及与病患或者标准化病人的接触过程中。例如:通过采集病史与病人交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讨论如何用最好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如何为无力负担医药确又急需护理的病人做决策、如何参与到病人的整个环境中来进行诊断治疗等。他们非常强调理解病人的处境,而并不是孤立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来针对病例,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灌输给他们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素质的培养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美国,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监狱、收容所、免费诊所等地方都可以作为医学生实习地点。医学院校要求学生为无家可归的人,滥用药物的人,遭遇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服务。希望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激发他们针对医学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必备的品德,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此外,通过接触各种群体,可以引导学生从群体的角度考虑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理解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建立整体医学观念,培养医学生在群体保健方面的能力,而让医学生具备“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方面的能力也是全国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之一。

3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生是从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录取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建国之初,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施行医学人才单科培养,医学人文教育很少。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根据一项对我国84所医学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为62学时,占总课时的1.71%,在这些人文素质课程当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约占人文课程课时总数的86.21%[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总体上存在学时比重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模式落后等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得到了医学院校的普遍重视,设置专门的医学人文教研室,增加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整合了人文教学和医学知识传授的相关内容,并尝试采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师资队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4 提高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4.1 以国际标准为指导,转变人文教育意识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包含七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七条中第一条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并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3]。国内的医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所缺乏。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转变教师和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增加学时比重,重视师德师风的考核等方面,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来说,从入学教育时就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对医学的重要性,通过课程教育、评价考核和教师的引导,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更是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的培养。

4.2 加快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医学人文类课程门类和学时比重整体偏少,与我国医学课程体系有密切关系。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实施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随着医学学科不断细化,医学专业知识所占的课时数越来越多,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培养的时间就很有限。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进行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减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时数,增加医学人文教学的比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就提出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4]。华西医科大学针对传统医学课程中较薄弱的医学人文素养、交流沟通能力等,专门设计了人文素养模块、临床医学导论模块、健康与社会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整合课程来加以弥补[5]。因此,加快我国医学课程体系的整合,为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4.3 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强调临床医学的社会性,将职业态度、医患关系整合到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人文教育要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有侧重的开展。在讲授医学人文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分析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纯理论式教学。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性、实用化、多角度的教学体系。

在公共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阶段,开设思政类人文课程,同时要注重早期接触临床教育,增设《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等医学人文类课程,让学生初步接触临床环境,了解医学发展的历史,培养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或者学校开展健康咨询、体检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志愿者或者义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医患关系等。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前培训,强化医学伦理学、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制度的教育;其次在实习中开设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相关课程,通过理论授课、经验分享、同学讨论等形式让医学生理解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医患沟通的艺术;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关爱病人的思想,传授医患沟通的技巧,同时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榜样。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到医院的各种活动,例如抗震救灾的宣传募捐、义务献血、社区服务等等。

4.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由于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我国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通常由马列主义教研室或人文社科系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多为从事法学、哲学、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人文知识同医疗实践相联系[6]。因此,医学人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十分必要。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这支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包括专职的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生、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和受过培训患者的共同参与。在师资力量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教师的人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解决医学教育的实际问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多种途径创造交流的平台,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针对人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配置师资,发挥不同教师的优势,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4.5 完善形成性的考核评价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总结性的考核方式为主,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考核或者提交报告的形式开展,比较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测,或分析学生对医学人文问题的感想。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更可能作为错误的“指挥棒”使学生关注于知识的记忆或应付考核上,忽略了如何通过学习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提倡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无论在人文课程还是临床实践中,均应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临床医学导论”课程,通过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试卷成绩等多方面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临床实践中注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端正的医德医风,是否能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的做到关爱病人,理解病人。此外,在临床出科考核、毕业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要将医学人文素质纳入到考核内容。从而让医学生在全程学习中都接受对其人文素养的考核,通过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促进其对人文知识的获取和自身修养的提高。

4.6 重视社区实践教学

社区的实践教学,可以早期培养医学生理解精神和躯体疾病过程,理解社会、环境作为治病因素的重要性,体会与病人相处人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性。当前医学院校的实习场所主要在教学医院的病房和门诊,而对社区实习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多数院校没有相对固定的社区医疗实践地点,缺乏系统的社区实践教学方案以及经过培训的社区临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安排社区实习内容。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通过与社区医患的接触,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的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其对疾病防治并重的思想。

参考文献

[1]Boelen C.The Five-star Doctor:An asset to health care reform[EB/OL].[2008-09-20].http:www.who.int.

[2]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10(5):1-5.

[3]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5.

[4]顾鸣敏,黄钢.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30(5):68-69.

[5]万学红,卿平,石应康.“从树干到树叶”:医学八年制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67-370.

13.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十三

2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致使医学生培养有着自身特殊性,如何在医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其医者仁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医学生以后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医学院校必须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个案,通过对辅导员、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剖析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实效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2.1对象与调查内容

笔者于12月—9月对重庆医科大学2050名本科学生展开“医学生管理与职业素养养成的互动机制研究”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用人单位、学生和教师多重分析角度编制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思路主要包含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途径及效果评价、从不同维度看待学生管理在职业素养养成中的行为三个方面。其中职业素养现状主要从显性维度和隐性维度两方面展开;职业素养养成途径及效果主要从自主性、情景性、实践性、榜样典型性涉及;学生管理在职业素养养成中的作为主要从效果期待、管理现状、文本契约管理、心理契约管理等方面体现,最后达到医学生管理与职业素养互动机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5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7份。调查对象包括临床医学四五年级高年级学生、三年级中年级学生、一二年级低年级学生;包括农村家庭学生、城镇家庭学生;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等。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基本资料、选择医学院校的志愿影响因素、身边同学职业素养水平评价、成长项目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的影响作用、自身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学校学生管理的评价、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素质等11个方面展开。

2.2方法和结果

数据经过系统整理后,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在表1中可以看出调查人群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男、女生分别占比35.28%和64.72%;年级中低年级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学生干部有47.73%;城镇户籍的学生占51.42%;从独生子女的情况来看,独生子女占了47.53%。

在表2学生成长项目的影响因素中,学校专业课老师、医院或社会环境、见习或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有重要的影响。

按α=0.05的检验水准,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对身边同学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总体职业素养五个方面是有差异的;城镇和农村的同学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评价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从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总体职业素养来看,城镇和农村同学的评价却表现出了统计学差异,另外,是否为学生干部,其对身边同学职业意识的评价也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生成长项目的影响因素中,学校专业课老师、医院或社会环境、见习或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在辅导员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的程度调查中,其中辅导员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培养中均具有一定或较强的影响作用;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校管理与职业素养养成途径情况,在管理现状、文本契约管理、榜样作用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管理与职业素养养成途径情况,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自主性、管理现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十四

谢萍

张辉(中华医学会

北京)【摘要】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根据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于近期颁布了《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该管理办法充分结合实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以落实十一五规划为核心,在保证继教项目质量,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具体的规定。涉及继教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对项目评审、抽查及相关监督管理费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一并进行重点阐述。【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监督;抽查;财务管理 1有关背景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的关键时期。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缓解医患关系,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因此,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要求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勇于改革创新,针对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深入调查研 究,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医学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注重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具体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定期对各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每年都要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数不低于10%自9总体目标。并针对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纲领性措施。2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内容

为适应2l世纪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加强中华医学会对所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切实解决目前继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继教工作情况,于近日制定颁布了《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公布之日起试行。管理办法的内容围绕继教项目全面管理展开,对于项目申报、审批、执行中的管理、评估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给予相应规定。特别在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工作措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学会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监督管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前提和条件。

百事管为先,规范管理是一切的基础,管理环节薄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管理办法紧扣“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重点在于如何监督管理好项目,具体体现在相应的条款上。

2.1根据规划中“面向基层、注重实效,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有关规定,本管理办法在项目内容须符合的条件中,除了体现先进性的内容,还加入面向基层(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适用知识和适宜技术以及涉及医学法律法规、指南规范的相关内容。2.2明确学会项目的申报时间,符合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有关规定,从时间上较好地配合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两次,每年12月底之前和每年6月底之前。具体时间和申报事宜以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发布的申报通知为准。

2.3收取一定的评审和监督管理费用。凡申报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且通过形式审查的需交纳项目评审费,作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审批和监督管理费用。收费标准为每个单次项目1000元(包括备案项目)。费用将完全用于项目的管理,包括评审和监督的各项工作。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升项目质量,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继续医学教育从数量向质量,从形式向内容的转变。有关该费用的财务管理情况将在下文详细阐述。2.4充分发挥医学会专家的优势和作用。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专家组由学会领导和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

(1)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制定相关工作标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2)评审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结果作为批准项目的依据;

(3)对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估,即参与实际的项目抽查工作。

2.5规划要求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启、化建设,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构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适用的信启、管理体系。要建立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实时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情况和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完成情况,建立统计报告制度,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也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本管理办法注重收集翔实数据,并逐步加以利用,使之更好的服务于项目管理。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将建立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数据库,以便实时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各项目主办单位在项目活动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须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提供项目有关资料,包括:项目总结、项目活动正式通知、实际执行的日程表(课程表)、培训教材(讲义文本及幻灯片、授课录像录晋、网络继续教育课程的课件等)、学员通讯录、试题、授课专家名单(包括专家姓名、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所在单位、联系方式)、赞助单位名单等。文本文件须装订成册,电子文件须按指定方式提交。所有资料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主办单位存档,至少保存五年,以备审查和查询。如拒绝提交上述资料,或逾期未交者,将影响该项目的备案或该主办单位其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

2.6规划中提出的措施之一为检查监督、定期评估。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监督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本管理办法做出有关项目抽查的具体规定,规定被批准项目应接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的监管。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每年不定期对批准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可以指派专人实地抽检。抽查项目数不低于举办项目数的10%。抽查到的项目主办单位应积极配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做好检查评估工作,主动提交自评报告和项目有关资料,不得存在任何欺瞒行为。检查评估工作人员有权进入会场考查,并向学员、主讲人进行情况了解和调查。各项目主办单位须将确定的项目举办时间提前两个月报送到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将于项目举办前二十个工作曰内通知项目主办单位对该项目进行抽查。

管理办法颁布以后,应加强执行力度,严格管理,并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标准、模板和SOP,重视相关收费及费用的财务管理。在一段时期内试行,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修正和完善有关规定。3 项目管理中涉及的财务管理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所需的经费,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中华医学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是其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对相关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亦是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有效使用经费,节约成本,提高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发挥真正作用,顺利展开对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监督抽查工作,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继续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逐步落实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

3.1依法对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进行科学管理

首先,相关领导要重视财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继教项目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要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科学、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管理岗位和人员职责,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严格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财务管理上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成本费用管理、支出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再次,与相关的价格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办理好有关收费的各项审批手续,使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现合法收费。3.2强化预算管理,做好财务预测

应以继教项目管理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全面反映所有收入和支出,将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特点紧密结合,科学合理地编制详细预算,保证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坚持以收定支,不准随意变更预算,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事后考核和分析。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3.3编制财务计划,从严控制支出

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使用计划,加强成本核算,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式,制定适合自身的内部成本核算管理。认真测算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开支情况,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最大限度地将经费用于项目的评审和监督管理,对于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真正做到取之于项目,用之于项目。

继教评审和监管费用的支出范围主要包括:

(1)工作人员、专家劳务费;

(2)工作人员、专家的往返交通费,评审及监督抽查期间必要用车的费用;

(3)工作人员、专家评审及监督抽查期间的食宿费用;

(4)工作人员、专家的邮电通讯补贴;

(5)有关文件及证件的印刷费和制作费;

(6)有关办公用品费用,办公设备和会议场所租金;

(7)工作人员、专家因监督抽查工作而产生的医疗费用;

(8)其他必需的支出。3.4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杜绝浪费现象

DDI虽,财务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对于继教项目在评审和监督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笔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经过审批后予以报销。制定规范的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的单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签字,主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审核后才能给予报销。加强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坚持按制度办事,抵制不合理开支,杜绝浪费现象。3.5加强票据管理,合法使用票据

税务发票是收费的合法票据,应由各财会部门统一领购和管理,其他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购买,严禁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有关经费支出应取得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始票据,否则应拒绝报销。

3.6强化对于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的控制和监督

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建立相应的管控体系,配齐专职财务人员,规范收支行为。对继教项目评审和监管经费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或解决,并制定防范措施。定期公开财务,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完善有关考评办法,科学考核评估财务管理状况及经费使用效果的各项财务指标,通过制度化的考评促进中华医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效率与社会公信度的提高。3.7建立财务分析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对一定时期的继教经费财务活动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客观地揭示财务工作中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财务活动分析,让有关领导及时了解费用的支出情况和管理状况,不断地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还要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分析,及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

3.8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 “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较高素质。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内部考核,以各种形式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财会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促使其严格履行职责,增强责任心。把好用人关,是实施良好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条件。4 小结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卫生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应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事业改革以至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以此管理办法为契机,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医学教育有效运行机制,不断地完善和落实,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建设。严格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要求,强化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逐步使卫生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生教育,才能终生执业”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卫科教发[2006] 349号,2006.9.[2] 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07.4.[3] 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八制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41 李朝0军,胡巧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6.(4):56.

上一篇:代理进口协议简易版下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