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2024-09-16

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11篇)

1.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一

传统教学方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在实际地理教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只用传统的言语讲授,这样的方式会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理概念与原理,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很显然,演示法有突出的直观性特点,通过形象、逼真、动态的过程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到“有用地理”的真正内涵,加深了学习印象,慢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地图法

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共有47条标准涉及到“运用地图学习”,它包括“运用地图说出/描述/归纳/概括……”“在×××图上识别……”“阅读×××图”“在×××图上指出……”等具体的标准。

地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方法中无可替代,地理教师要多用、常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使用地图的习惯,慢慢提高学生的综合使用地图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纲要法

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纲要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这种方式比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点效果更好,印象更深刻。

四、探究法

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育不是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探究法注重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往往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运用。探究法不仅仅适用于课堂的某一环节,也适合于整节课。

五、生活教学法

生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记忆会更加深刻。

将热点时事融入到教学中,如:“西成高速铁路,2017年12月6日全线开通运营”,这可以联系到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形、气候、农业生产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全球最长海上公路——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1月1日正式通车。”这可以联系到中国的海陆位置、气候、交通以及区域地理等内容。

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教学法的运用会逐渐促进学生形成关注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的良好习惯,并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原因,进而想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来促进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慢慢将学生变成“地理人”。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1、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必修1),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必修2),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3、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总之,学习地理不是用时间来学,而是用头脑来学,相信大家只要有了兴趣,经过努力,一定会换来理想的成绩。最后,愿大家承载着自己的梦想,以北极星为方向,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星空。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

2.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二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伴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地理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在向学生解释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时,运用的就是此法。首先日地距离适中,太阳光照稳定,这就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其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就使地球具有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是保证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再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吸引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层。最后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水是生命之源。通过讲授,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的条件。

谈话法。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此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由于谈话法是在师生交流中、生生交流中完成的,这就更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这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如我在上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一课时运用了谈话法,问学生中国的水问题有哪些? 学生经过思考做出正确回答。回答如下:水多:洪涝灾害多,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水少:供需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引起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谈话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习惯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演示法。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如我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究竟是怎样公转与自转的,无论我怎么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学生就是听不明白。这时,我拿起地球仪一转,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明白地球是如何自转与公转的。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对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 也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案例, 这样可以让单纯的理论知识渗透现实生活中,既增长学生的见识,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阅读、领会,以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如地理必修3教材中的“万家寨引水工程”、“雨林———人类医学的宝库”、“深圳的出路何在”等内容即可用读书指导法。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辨明是非,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例如:现在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安装使用。如何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率,热水器集热面的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当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倾角应达到什么数值范围,才能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呢? 让学生边观察有关的地理现象边议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内涵、展开讨论。这样的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良好的认知体验。又如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气压带和大气运动会怎样变化呢?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温带范围将如何变化呢? 等等。这类问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实地考察法。对于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识,我们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之后可以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考察学习。比如在教学旅游地理之后,可以就近到一些景点参观学习,进行实际观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降低难度,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

地图教学法。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图, 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地图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区域, 然后具体地分析相应区位发展农业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这样再配上文字介绍做到图文结合,学习自然会轻松起来

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当中。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较高的交互性能、极大的共享性等特征,能够图文并茂甚至可以加载声音和视频信息,从而摆脱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等特征, 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 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并且图文并用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地理;悬念导入;竞赛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比较注重每一节课的导入艺术,往往每节课开始的最初几分钟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识最迅速的时刻。良好的课堂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良好的桥梁,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借此,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展开必要探讨。

一、悬念导入法

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关注,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七年级下册的“印度”一文为例,在设置悬念的时候可以这样引导:“在我国的东南部有这样一个国家,他的瑜伽风靡世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典型建筑代表是泰姬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借助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再以板块构造学说一文的内容学习为例,让大家谈谈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样防范?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而然地引入本文的学习,让大家带着问题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竞赛导入法

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初中生的竞争意识最为强烈,学生往往都会怀着不服输的精神积极参与竞争,这也为我们优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发。通过竞赛开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中国的民族”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布置竞赛任务:运用已有的查找地理信息的方法去查找不同民族风俗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看谁获得的信息最有价值,通过竞赛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地图导入法

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可以传授知识、说明地理原理和分析地理现象,对此,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来导入新课,以此突出地理的学科性质,用地图帮助学生打开地理世界的大门,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讲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前,在教室挂好地图,详细地为学生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也更为直观,同时能将很多需要用言语表达的知识点用地图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地图上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柯志坤.小议初中地理课堂导入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5):154-155.

4.高中生物常用的记忆方法 篇四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高中的作文一般是议论文。高中写作文不用太担心,文笔虽然重要,但是更注重你的论点论据,逻辑严密。

首先看到题目后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切入,切入点尽量小,这样子议论比较深刻,在字数范围内才能有说服力,最好论点要新颖,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其次,在论点确定后,一般会选择三个分论点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者是使用两个正反对此),分论点格式尽量统一,单独一行或放在每一段开头,这样子老师能一眼看到你的分论点,结构层次分明。

再次就是论据的选择,这点也跟重要,主要看学生日常的积累。论据一定要与论点契合,全文最好是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显示学生阅读面宽广知识丰富。另外在举例时最好是今多古少,中多外少,可以用排比句将多个例子串起,不需详细论述。而且举例时要注意不要将事情描述的太细,交代清楚即可,重点是举例后一定要论证,否则就是生搬硬套。

最后,文采方面也是要有的,凤头猪肚豹尾,开头一定要精彩,排比比喻不要吝啬,显示文采,开头最好不要超过两百字。结尾简短有力,得出结论或呼吁人们怎么怎么样,或者是表达期盼。

全文思想要积极向上,富有青年人的朝气,虽然可能例子中会有反例,但一定要对未来有信心。

5.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五

(1)比较法证不等式有作差(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变形的主要方向是因式分解、配方,判断过程必须详细叙述如果作差以后的式子可以整理为关于某一个变量的二次式,则考虑用判别式法证

(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换元法、放缩法、反证法、函数单调性法、判别式法、数形结合法换元法主要放缩性是不等式证明中最重要的变形方法之一.有些不等式,从正面证如果不易说清楚,可以考虑反证法 凡是含有“至少”“惟一”或含有其他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 典型题例

例1证明不等式1

121

31

n2n(n∈N*)知识依托 本题是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首先想到应用数学归纳法,另外还涉及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法、构造法等 例2求使xy≤axy(x>0,y>0)恒成立的a 知识依托 该题实质是给定条件求最值的题目,所求a的最值蕴含于恒成立的不等式中,因此需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把a呈现出来,等价转化的思想是解决题目的突破口,然后再利用函数思想和重要不等式等求得最值例3已知a>0,b>0,且a+b=1求证(a+11)(b+)ba证法一(分析综合法)证法二(均值代换法)证法三(比较法)证法四(综合法)证法五(三角代换法)巩固练习已知x、y是正变数,a、b是正常数,且ab=1,x+y的最小值为xy设正数a、b、c、d满足a+d=b+c,且|a-d|<|b-c|,则ad与bc的大小关系是 若m<n,p<q,且(p-m)(p-n)<0,(q-m)(q-n)<0,则m、n、p、q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 已知a,b,c为正实数,a+b+c=1求证1(2)a23b2c2≤6

312已知x,y,z∈R,且x+y+z=1,x2+y2+z2= x,y,z∈[0,] 23(1)a2+b2+c2≥证明下列不等式bc2ca2ab2z≥2(xy+yz+zx)xyabc

yzzxxy111(2)若x,y,z∈R+,且x+y+z=xyz,则≥2()xyzxyz(1)若x,y,z∈R,a,b,c∈R+,则

已知i,m、n是正整数,且1<i≤m<n(1)证明 niAi

m<miAi

n(2)(1+m)n>(1+n)m

若a>0,b>0,a3+b3=2,求证 a+b≤2,ab≤1不等式知识的综合应用

典型题例

例1用一块钢锭烧铸一个厚度均匀,且表面积为2平方米的正四棱锥形有盖容器(如右图)设容器高为h米,盖子边长为a米,(1)求a关于h的解析式;(2)设容器的容积为V立方米,则当h为何值时,V最大?求出V的最大值(求解本题时,不计容器厚度)

知识依托本题求得体积V的关系式后,应用均值定理可求得最值

例2已知a,b,c是实数,函数f(x)=ax2+bx+c,g(x)=ax+b,当-1≤x≤1时|f(x)|≤

1(1)|c|≤1;

(2)当-1 ≤x≤1时,|g(x)|≤2;

(3)设a>0,有-1≤x≤1时,g(x)的最大值为2,求f(x)

知识依托 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函数的单调性,绝对值不等式

例3设二次函数f(x)=ax2+bx+c(a>0),方程f(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x1<x2(1)当x∈[0,x1)时,证明x<f(x)<x1;

(2)设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 x0<

x

1巩固练习

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为增函数,偶函数g(x)在区间[0,+∞)的图象与f(x)的图象重合,设a>b>0,给出下列不等

式,其中正确不等式的序号是()

①f(b)-f(-a)>g(a)-g(-b)②f(b)-f(-a)<g(a)-g(-b)③f(a)-f(-b)>g(b)-g(-a)④f(a)-f(-b)<g(b)-g(-a)①③

B②④

C①④

②③

下列四个命题中①a+b≥

2ab②sin2x+

4≥4③设x,y都是正数,若则x+y的最小值是12④=1,2

xysinx

若|x-2|<ε,|y-2|<ε,则|x-y|<2ε,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

已知二次函数 f(x)=ax2+bx+1(a,b∈R,a>0),设方程f(x)=x的两实数根为x1,x2

(1)如果x1<2<x2<4,设函数f(x)的对称轴为x=x0,求证x0>-1;(2)如果|x1|<2,|x2-x1|=2,求b的取值范围

设函数f(x)定义在R上,对任意m、n恒有f(m+n)=f(m)·f(n),且当x>0时,0<f(x)<

1(1)f(0)=1,且当x<0时,f(x)>1;

(2)f(x)在R上单调递减;

(3)设集合A={(x,y)|f(x2)·f(y2)>f(1)},集合B={(x,y)|f(ax-g+2)=1,a∈R},若A∩B=,求a的取值范围

2x2bxc

已知函数f(x)=(b<0)的值域是[1,3],2x1

(1)求b、c的值;

(2)判断函数F(x)=lgf(x),当x∈[-1,1]时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t∈R,求证 lg

711≤F(|t-|-|t+|)≤566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命题趋向】

数列与不等式交汇主要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试题还可能涉及到与导数、函数等知识综合一起考查.主要考查知识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归纳与猜想、数归纳法、比较大小、不等式证明、参数取值范围的探求,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要注意放缩法的应用.【典例分析】

题型一 求有数列参与的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参数问题

求得数列与不等式结合恒成立条件下的参数问题主要两种策略:(1)若函数f(x)在定义域为D,则当x∈D时,有f(x)≥M恒成立f(x)min≥M;f(x)≤M恒成立f(x)max≤M;(2)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数列知识化简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解得.11

1【例1】等比数列{an}的公比q>1,第17项的平方等于第24项,求使a1+a2+…+an>…恒成立的正整数n的取

a1a2an值范围.【例2】(08·全国Ⅱ)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a,an+1=Sn+3n,n∈N*.

(Ⅰ)设bn=Sn-3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Ⅱ)若an+1≥an,n∈N*,求a的取值范围.【点评】 一般地,如果求条件与前n

项和相关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则可考虑Sn与an的关系求解

题型二 数列参与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此类不等式的证明常用的方法:(1)比较法,特别是差值比较法是最根本的方法;(2)分析法与综合法,一般是利用分析法分析,再利用综合法分析;(3)放缩法,主要是通过分母分子的扩大或缩小、项数的增加与减少等手段达到证明的目的.【例3】 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a3=7,S4=24.(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Ⅱ)设p、q都是正整

1数,且p≠q,证明:Sp+q<(S2p+S2q).【点评】 利用差值比较法比较大小的关键是对作差后的式子进行变形,途径主要有:(1)

2因式分解;(2)化平方和的形式;(3)如果涉及分式,则利用通分;(4)如果涉及根式,则利用分子或分母有理化.【例4】(08·安徽高考)设数列{an}满足a1=0,an+1=can3+1-c,c∈N*,其中c为实数.(Ⅰ)证明:an∈[0,1]对任意n∈N*11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0,1];(Ⅱ)设0<c<,证明:an≥1-(3c)n1,n∈N*;(Ⅲ)设0<c<,证明:a12+a22+…+an

2332

>n+1-n∈N*.1-3c

题型三 求数列中的最大值问题

求解数列中的某些最值问题,有时须结合不等式来解决,其具体解法有:(1)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不等式确定变量范围,进而求得最值;(2)首先利用不等式判断数列的单调性,然后确定最值;(3)利用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确定最值.【例5】(08·四川)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4≥10,S5≤15,则a4的最大值为______.【例6】 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1=2002,公比q=-.(Ⅰ)设f(n)表示该数列的前n项的积,求f(n)的表达式;(Ⅱ)当n

取何值时,f(n)有最大值.

题型四 求解探索性问题

数列与不等式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型,解答的一般策略:先假设所探求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以此假设为前提条件进行运算或逻辑推理,若由此推出矛盾,则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否定”的结论,即不存在.若推理不出现矛盾,能求得在范围内的数值或图形,就得到肯定的结论,即得到存在的结果.【例7】 已知{an}的前n项和为Sn,且an+Sn=4.(Ⅰ)求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Ⅱ)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

【点评】在导出矛盾时须注意条件“k∈N*”,这是在解答数列问题中易忽视的一个陷阱.【例8】(08·湖北)已知数列{an}和{bn}满足:a1=λ,an+1=n+n-4,bn=(-1)n(an-3n+21),其中λ为实数,n为正整

3数.(Ⅰ)对任意实数λ,证明数列{an}不是等比数列;(Ⅱ)试判断数列{bn}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Ⅲ)设0<a<b,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都有a<Sn<b?若存在,求λ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数列与不等式命题新亮点

例1 把数列一次按第一个括号一个数,按第二个括号两个数,按第三个括号三个数,按第四个括号一个数„,循环分为(1),(3,5),(7,9,11),(13),(15,17),(19,21,23),(23)„,则第50个括号内各数之和为_____.点评:恰当的分组,找到各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决之道.此外,这种题对观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例2 设A.bn

Sk+1-2

>2成立.Sk-2

an是由正数构成的等比数列, bnan1an2,cnanan3,则()

S

cnB.bncnC.bncnD.bncn

点评:此题较易入手,利用作差法即可比较大小,考察数列的递推关系.例3 若对x(,1],不等式(m

m)2x()x1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A

B

D

A.(2,3)B.(3,3)C.(2,2)D.(3,4)

例4四棱锥S-ABCD的所有棱长均为1米,一只小虫从S点出发沿四棱锥的棱爬行,若在每一顶点处选择不同的棱都是等可能的.设小虫爬行n米后恰好回到S点的概率为Pn(1)求P2、P3的值;(2)求证: 3Pn1Pn

例5 已知函数

1(n2,nN)(3)求证: P2P3„Pn>6n5(n2,nN)

4fxx2x.(1)数列

an满足: a10,an1fan,若

1对任意的nN恒成立,试求a1的取值范围;2i11ai,Sk为数列cn的前k项和, Tk为数列cn的1bn

n

(2)数列

bn满足: b11,bn1fbnnN,记cn

Tk7

.10k1SkTk

n

前k项积,求证

例6(1)证明: ln

1xx(x0)(2)数列an中.a11,且an1

11

an2;n1

2n1n

2①证明: an【专题训练】

7n2②ane2n1 4

aaD.a6a8()D.bn≤cn

()

1.已知无穷数列{a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则有

aaA.<

a6a8

aaB.

a6a8

aaC.>a6a8

2.设{an}是由正数构成的等比数列,bn=an+1+an+2,cn=an+an+3,则

A.bn>cn

B.bn<cn

C.bn≥cn

3.已知{an}为等差数列,{bn}为正项等比数列,公比q≠1,若a1=b1,a11=b11,则()

A.a6=b6 A.9 A.S4a5<S5a4

B.a6>b6 B.8 B.S4a5>S5a4

C.a6<b6 C.7 C.S4a5=S5a4 S

(n+32)Sn+1

1C.

D.a6>b6或a6<b6()D.6 D.不确定()

150

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9n,第k项满足5<ak<8,则k=

5.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q>0,其前n项的和为Sn,则S4a5与S5a4的大小关系是()

6.设Sn=1+2+3+…+n,n∈N*,则函数f(n)=

A.

120

B.

130

D.

7.已知y是x的函数,且lg3,lg(sinx-),lg(1-y)顺次成等差数列,则

A.y有最大值1,无最小值B.y有最小值

()

1111

C.y有最小值,最大值1D.y有最小值-1,最大值11212

()

D.(-∞,-1∪3,+∞)

8.已知等比数列{an}中a2=1,则其前3项的和S3的取值范围是

A.(-∞,-1

B.(-∞,-1)∪(1,+∞)C.3,+∞)

9.设3b是1-a和1+a的等比中项,则a+3b的最大值为()

A.1()

A.充分不必要条件 11.{an}为等差数列,若

A.11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比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

B.2

C.

3D.4

10.设等比数列{an}的首相为a1,公比为q,则“a1<0,且0<q<1”是“对于任意n∈N*都有an+1>an”的a1,且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小值,那么当Sn取得最小正值时,n= a10

B.17

C.19

D.21

12.设f(x)是定义在R上恒不为零的函数,对任意实数x、y∈R,都有f(x)f(y)=f(x+y),若a1=an=f(n)(n∈N*),则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取值范围是

1A.,2)

B.[,2]

()1

C.1)

D.[1]

S13.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4-a2=8,a3+a5=26,记Tn=,如果存在正整数M,使得对一切正整数n,Tn≤M都

n

成立.则M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14.无穷等比数列{an}中,a1>1,|q|<1,且除a1外其余各项之和不大于a1的一半,则q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a+b)

215.已知x>0,y>0,x,a,b,y成等差数列,x,c,d,y成等比数列,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cd

A.0

B.1

C.2

D.

416.等差数列{an}的公差d不为零,Sn是其前n项和,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A.若d<0,且S3=S8,则{Sn}中,S5和S6都是

{Sn}中的最大项;②给定n,对于一定k∈N*(k<n),都有ank+an+k=2an;③若d>0,则{Sn}中一定有最小的项;④存在k∈N*,使ak-ak+1和ak-ak1同号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17.已知{an}是一个等差数列,且a2=1,a5=-5.(Ⅰ)求{an}的通项an;(Ⅱ)求{an}前n项和Sn的最大值.

18.已知{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a1=1,且点(an,an+1)(n∈N*)在函数y=x2+1的图象上.(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Ⅱ)

若列数{b}满足b=1,b=b+2an,求证:b ·b<b2.n

n+1

n

n

n+2

n+1

19.设数列{an}的首项a1∈(0,1),an=

3-an1

n=2,3,4,….2

(Ⅰ)求{an}的通项公式;(Ⅱ)设bn=a3-2an,证明bn<bn+1,其中n为正整数. 20.已知数列{an}中a1=2,an+1=(2-1)(an+2),n=1,2,3,….(Ⅰ)求{an}的通项公式;(Ⅱ)若数列{an}中b1=2,bn+1=

3bn+4

n=1,2,3,….2<bn≤a4n3,n=1,2,3,… 2bn+

321.已知二次函数y=f(x)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f(x)=6x-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点(n,Sn)(n∈N*)均在函

数y=f(x)的图像上.(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m

(Ⅱ)设bn=,Tn是数列{bn}的前n项和,求使得Tn<对所有n∈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m

20anan+1

22.数列,是常数.(Ⅰ)当a21时,求及a3的值;(Ⅱ)2,)an满足a11,an1(n2n)an(n1,数列an是否可能为等差数列?若可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Ⅲ)求的取值范围,使得存在正整数m,当nm时总有an

一、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一)、利用导数得出函数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

0.

利用导数处理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某个区间上导数大于(或小于)0时,则该单调递增(或递减)。因而在证明不等式时,根据不等式的特点,有时可以构造函数,用导数证明该函数的单调性,然后再用函数单调性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

1、直接构造函数,然后用导数证明该函数的增减性;再利用函数在它的同一单调递增(减)区间,自变量越大,函数值越大

(小),来证明不等式成立。

x2例1:x>0时,求证;x-ln(1+x)<02、把不等式变形后再构造函数,然后利用导数证明该函数的单调性,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例2:已知:a,b∈R,b>a>e, 求证:ab>b a,(e为自然对数的底)

(二)、利用导数求出函数的最值(或值域)后,再证明不等式。

导数的另一个作用是求函数的最值.因而在证明不等式时,根据不等式的特点,有时可以构造函数,用导数求出该函数的最值;由当该函数取最大(或最小)值时不等式都成立,可得该不等式恒成立。从而把证明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求最值问题。例

3、求证:n∈N*,n≥3时,2n >2n+1 例

4、g

x2(b1)2的定义域是A=[a,b),其中a,b∈R+,a

(x)(1)Aax

若x1∈Ik=[k2,(k+1)2), x2∈Ik+1=[(k+1)2,(k+2)2)

3、利用导数求出函数的值域,再证明不等式。例5:f(x)=

3x-x, x1,x2∈[-1,1]时,求证:|f(x1)-f(x2)|≤

二、利用导数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到求参数范围,往往把变量分离后可以转化为m>f(x)(或m

a

(9(aR),对f(x)定义域内任意的x的值,f(x)≥27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x

nn

1例

7、已知a>0,n为正整数,(Ⅰ)设y=(xa),证明yn(xa);

n

(Ⅱ)设fn(x)=xn-(xa),对任意n≥a,证明f ’n+1(n+1)>(n+1)f ’n(n)。

6、已知函数f(x)

三、利用导数解不等式 例8:函数

6.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六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活在学生与化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们既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来辅助学生的化学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 学好化学;同时也要让学生利用所学来解决现实生产问题、解释生活现象, 用好化学。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来丰富课堂, 激活课堂, 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汽车里放置的苹果花为什么可以一直摇摆?对于这一生活现象, 许多学生都司空见惯, 但是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 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教学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亲和力, 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化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会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提出问题自然要比枯燥的讲述与问题的直接提出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认可, 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问题本身是枯燥的, 如何呈现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呢?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黑白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呈现方式,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以图片、图像、画面、音频与视频等丰富的形式来呈现教学信息,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 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浓厚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行为。同时, 多媒体可以将抽象深奥的化学知识与形象直观的感性事物结合起来, 这样更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知, 为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同时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 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 从而可以透过大量表象达到对概念的本质认识。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投射出这样的问题: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将这些微观的内容宏观化, 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电子如何由原电池的负级流向正级,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用实验来展现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推导与论证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这是研究与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有着鲜明的实验现象与结果, 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采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在教学中, 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探索性实验, 先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进行猜测, 进而制定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这样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 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不断猜想、验证、归纳与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寓问题于趣闻轶事中,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有着许多关于真理发现的趣闻轶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 而且还要多方面地收集与整理, 以化学家的故事、发现真理的小插曲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故事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苯的相关内容时, 我为学生讲述这样的小插曲:法拉第对生产照明煤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油状液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在大量的实验与长期的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苯。后来, 日格尔等人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分子式为C6H6, 其含碳量之高令人惊讶, 那么如何来确定苯的结构式呢?这样将问题寓于故事情节中, 增强了问题的趣味性,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学生能够在听故事中激起强烈的科学探究精神, 进而会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来进入问题的探究中来。

7.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原理 篇七

1.正比例函数

例1 调查某草原的田鼠数量时,在划定的1ha的调查区内,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求该地区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

(2)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比例均为1∶ 1,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是多少?

简析 (1)第1个问题可利用重捕标志法,根据样本来估计待查区田鼠种群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的理论依据是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

设该地区田鼠种群总数为y,第一次捕获的数量

为x只(全部标志再放掉),第二次再捕获的数量

为a只,其中带标志的有b只,有 y x = a b ,因为 a b 为定值,所以y是x的正比例函数,这也说明在某地区捕到的动物越多,该地区此种动物的量就越多.把a=30,b=10,x=32分别代入y= a b x中,则y=96,即为该地区田鼠种群的总数.

(2)由题意可知,田鼠的增长量符合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J”型曲线,“J”型曲线表示一个指数函数:Nt=N0λt,此函数反映的是理想条件下某种群的初始数量是N0,经过时间t后,以增长率λ连续增长达到的种群总数Nt的过程,得出

t=n,N0=a.因此,解题的关键是求出λ.由于一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且各代雌雄比为1∶ 1,只有雌鼠才能产仔,即每只雌鼠一生都可产生8只雌鼠,故λ = 8,所以,Nn=a8n,即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8n.

2.极值问题

例2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为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m.问在“草——鼠”食物链中,鼠从中获得的能量至多为多少?

简析 从数学角度看,鼠与草的能量关系是函数关系,如果以常数n代表能量传递效率,消费者营养级的数量为自变量x,则鼠获得的能量可用函数表示:y=m·nx.n的取值范围是:10%≤n≤20%,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3.单调性和单调区间问题

例3 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强度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如图1.

图1

其结果正确的是( ).

简析 这是事物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关系问题.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到达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强.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当超过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使之变性甚至失去活性.结合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关系,应当选择C.

二、集合原理

图2

例4 一对夫妇,男性为色盲患者,基因型为AaXbY,女子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XBXb,aa表示白化个体.求他们的子代患病的概率及子代患一种病的概率.

简析 解此题的方法并非一种,如果采用几何分析方法是最直观、最简便的.如图2所示,可设这对夫妇所生子女为全集,记作I.子女中只患白化病或色盲的集合分别记为A、B.则A∩B为子 女中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概率,子女患病的概率为A∪B子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A+B-2(A∩B).

(1)子代患病的概率为:

P=AB=P白化+P色盲-P白化×P色盲=1/4+1/2-1/4×(1/2)=5/8

(2)子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P=A+B-2(A∩B)=P白化+P色盲-2P白化×P色盲=1/4+1/2-2(1/4)×(1/2)=1/2

三、排列组合原理

例5 (200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理论试题第17题)一个二倍体物种,在A基因座位上有10个复等位基因,在B基因座位上有8个复等位基因;A、B两个基因不连锁,请问可能存在的基因型有几种( ).

A.18种 B.1260种 C.80种 D.180种

简析 假设当复等位基因为n个时,设复等位基因为A1、A2、A3……An.(1)以棋盘式表达之,设计棋盘式的行与列,分别表示雌配子和雄配子;

(2)将雌雄配子组合在一起构成合子的基因型.见下表:

A1 A2 A3 …… An

A1 A1A1

A2 A1A2 A2A2

A3 A1A3 A2A3 A3A3

…… …… …… …… ……

An A1An A2An A3An …… AnAn

(3)统计表2所示棋盘式中的合子基因型种类:1+2+3+…+n=n(n+1)/2(种),其中:

对角线上的纯合子有n种.

杂合子有n(n-1)/2(种).

(4)计算复等位基因数量: 由于A基因座位上有10个复等位基因,则基因型有:10(10+1)/2=55(种),杂合子有:10×9/2=45(种).B基因座位上有8个复等位基因,则基因型有:8(8+1)/2 = 36(种),杂合子有:8×7/2 = 28(种).

由于A、B两基因不连锁,则基因型组合有:55×36 = 1980种.两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的概率为45×28 = 1260种.因此,上述题目无正确答案.

四、归纳法原理

例6 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在图3中,能够正确表示其自交代数和纯种占第n代个体比例关系的是( )

图3

简析 此类问题宜用数学归纳法对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概率进行推算,则F1的杂合子概率为1/2, 纯合子的概率也为1/2.F2的杂合子概率为(1/2)2,直到Fn,杂合子的概率为(1/2)n,故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在结合图形中的生物学含义,选择D.

五、二项式展开原理

例7 (2009高考广东理综卷20题)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病概率是( ).

A.10/19 B.9/19 C.1/19 D.1/2

简析 本题目的隐含条件:题目中的研究对象是“某人群”,数量较多,且随机婚配,符合遗传平衡,解此题涉及到二项式展开原理.

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通过分析两种基因型都可生出患病的孩子,直接计算后代的患病率,需要对两种基因型进行计算,比较复杂,本题可以反向计算后代正常的概率,计算过程是:发病率为19%,即AA与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是19%,正常的概率(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q表示),q2=81%,则q=9/10,由p+q=1,可以求得,p=1/10.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有AA或Aa,两种可能,先求妻子基因型为Aa的概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基因型为Aa的概率=2p×q=2×1/10×9/10=18%,但已经确定妻子是患者,因此,妻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18%)/(19%)= 18/19,后代为表现正常(aa)的概率=1/2×18/19=9/19,所以这对夫妇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0/19.

六、乘法加法原理

例8 对轻度智力低下(feeblemindedness)隐性基因杂合的双亲,若有4个孩子,其情形如下,问概率各为多少?(1)全不正常(2)全部正常(3)3个正常1个低能.

简析 假定双亲的基因型为Ff,则各类型子女出现的概率是:

Ff × Ff

1 4 FF 2 4 Ff 1 4 ff

3 4 正常 1 4 低能

各种情形的概率是:

(1)全不正常:C04( 1 4 )4( 3 4 )0=( 1 4 )4= 1 256

(2)全部正常:C44( 3 4 )4( 1 4 )0=( 3 4 )4= 81 256

(3)3个正常1个低能

C34( 3 4 )3( 1 4 )1=4( 3 4 )3( 1 4 )1=

8.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八

一、案例选编策略

选编好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只有建立在对案例作用和地位准确认识基础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广泛关注社会实践,才能选编出最适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的案例。选编案例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向性和复合性共存。

案例用于表述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因此,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导向性。首先,案例要具有典型意义,否则难以代表同类地理事物,往往会误导学生以偏盖全地推出伪规律;其次,案例要能明确表示主要原理和规律,如果案例与其要揭示的地理原理间对应关系不明显,会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走弯路,甚至步入思维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干知识。导向性并不排斥案例的复合作用。一个案例在明确表达出主干知识外,还可以具有论证旧知、引导新知的功能,好的案例能反映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其中阐述不同章节、不同层面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而同一案例可以用于不同内容的教学;学生中存在着基础、智力和情感上的差异,因此,案例的复合作用还表现在一个案例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递进特点,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分析、讨论过程中去。

2、启发性和探究性并重。

案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活动由学生完成,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过于直白的案例会减小学生的思考量,不利于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晦涩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冲淡了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因而案例的组成要素(图、文、表格等等)宜通俗易懂,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内容和要素组合上应尽可能增加思考容量,突出启发性,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案例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形式和结论具有开放性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开放性案例还要求在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前提下适当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同时整合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趣味性和多样性共融。

案例是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载体,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导下真正投入到分析、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而“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逐步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案例的多样性是揭示地理规律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不同的地理原理要求由不同内容、形式和来源的案例来推导和证明。如果案例全来自于教材,形式千篇一律,揭示原理的途径相同,会将案例教学教条化,误导学生**记教材中的案例内容,淡化对规律性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相反,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案例的表达方式要变、涉及内容要广、收集渠道要多,同时还应有反面的例子,用于反证地理原理。案例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因材选例”上,即根据学生情况、当地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案例。

综上所述,案例应为揭示普遍性地理规律服务,以使学生最轻松、最透彻理解地理原理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案例前要吃透教材中原理性知识,根据需要选用或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中案例;要求教师熟悉乡土地理,熟悉热点内容,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编出最合适的案例。选取案例还包括案例数量的选择,即根据内容难易、课堂容量确定每节课中需使用案例的数量。

二、案例展示策略

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又可以在上课伊始抓住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1、展示案例的方式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化。

展示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地理案例要涉及到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性材料,并运用电教、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展示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展示案例要符合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总目标。展示案例是学生从个案到共性规律分析的开端,案例展示机智对课堂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不能将展示案例的功能简单化,要将案例展示和提高课堂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暗示对推导地理原理有重要作用的信息,使学生在案例展示阶段就能从材料中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进而缩短展示案例时间和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使学生更从容地分析、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同时,展示案例还可以运用统筹学原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空间。

3、展示案例要抓住最佳时机。

将选定的案例安排在课堂上什么时间展示出来,要根据案例和地理原理的特点灵活安排,通常情况下,案例和地理原理出现的时间顺序有四种组合形式。

(1)例导型。即先“案”后“理”,出示案例后,让学生熟悉、分析案例,进而讨论、归纳出相关地理原理,这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最为常见。

(2)例证型。即先“理”后“案”,在说明地理规律后出示案例,用以论证、强化和巩固地理规律,这种案例通常起到例举的作用,与例举不同的是,案例中的情景更完整,可以更全面、更具体地论证地理规律,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学习难度较小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

(3)例说型,即“案”、“理”同步,在展示案例过程中分阶段分析、推理地理原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地理原理层次多、案例内容复杂的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在逐段分析前要展示出整个案例让学生通读。

(4)复合型。实际课堂教学中,案例和原理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案例可以用于导析不同原理(一案多理),有些原理要用几个案例来推导、论证(多案一理);以“多案一理”为例,展示案例常采用复合的方式:①例—理—例组合。即先给出案例,分析、推导相关规律后,再以另一案例进行论证、强化;②例—例—理组合。先展示多个案例,使学生在熟悉和比较不同案例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案例不可能用以分析所有的地理原理,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上往往要留出时间解决案例难以涉及的内容。

三、据“案”析“理”策略

根据案例分析地理规律是案例教学的最高目标,推导规律包括学生分析、归纳和教师总结、概括两个方面。

1、学生分析案例的组织形式。

学生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⑴个人思考。对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或学生生活中多见的案例,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规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静思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

⑵小组讨论。有些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地理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大,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研讨习惯和合作精神。

⑶分组辩论。有些案例及其所反映的规律具有开放性特点,甚至结论不唯一,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发表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⑷现场考察或情景模拟。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或通过地理实验的方式进行准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

⑴对比分析。通过对同一案例的不同侧面或对不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而推导出相关规律。

⑵变式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再通过改变案例中某些要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分析,使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或理解地理规律。

⑶延伸分析。在完成地理规律分析后,根据案例中可能隐含的其它信息,进行延伸分析,以充分利用现有案例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⑷反证分析。有些地理规律通过正面案例难以顺利分析出来,不妨采用反面案例,反证地理原理和规律。

3、教师总结案例的方式。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⑴纲要型总结。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教师绘出知识网络图、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⑵强调型总结。对贯穿整节课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强调,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⑶提高型总结。对学生已得出的结论进行加工、提炼,适当拨高,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⑷矫正型总结。对学生分析、推导结论中可能存在着内容缺漏、规律不普遍、知识不严谨乃至科学性错误进行弥补、矫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科学、完整。

9.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九

孙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乐”指的就是兴趣与爱好。有些人误以为,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就必须得使教学内容离奇多彩,其实那只是激发了一点直接兴趣而已。我们更艰巨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间接兴趣,因为间接兴趣才是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才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氛围,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控制和调节作用。

一、以“目标”创设情境

人类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目的性。学习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具有目的性,因此,明确教学目标而创设教学情境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像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与教师共同参与。例如:复习《城市与环境》这一单元时,我们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1、这一单元是前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深化和延续,因为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就是城市,人类对环境改造最大的地方也是城市,而且现代城市的地域结构与规划常常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2、本单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地理论是把城市看作一种中心地,是从宏观层次研究城市地域结构。

3、复习好这一单元内容,对于解决城市规

划题、商业网点设置题及工业布局题都是很有作用的。

二、以“趣味”创设情境

这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创意,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引思。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讲大陆气候时,不妨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峰面雨时,我们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这样的地理课堂自然是味道十足。

三、以“疑惑”创始情境

教师以“疑问”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具体做法有:

1、跨学科生疑。地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因此我们常常可以从其他学科引入,并设置疑问,巧妙地创设一种情景。例如:在讲季风气候时,我们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学生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又如:讲承压水时,不妨先讲讲物理上水汽饱和原理和冷却凝结之理,并以此提出一些地理上的疑问。

2、实验生疑。地理实验往往是以模拟性演示为主,巧妙应用,也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创设一种求知若渴的学习情境。例

如:讲密度流时,可以在玻璃容器内演示不同密度的液体的相互渗透过程,最后,密度大的液体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那么,为什么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可以长久地持续存在呢?在这样的疑惑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高涨。

四、以“叙述”创设情境

生动叙述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若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则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时,就可以讲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都十分熟悉。

又如,在讲中国的人口迁移时,可以叙述三个感人的故事:杜甫的流离失所,60年代知识青年的支边行动,现代人才的孔雀东南飞。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到我国三大时期人口迁移的教学情境去,并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五、以“生活”创设情境

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的一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也非常有利于地理教学,我们不妨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可以讲粤菜与湘菜——它们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清淡与辛辣风格;还可以讲南方与北方的屋顶不一样;还可以讲南船与北马等等。讲“环境

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时,可以从世界各人种的身高特点谈起,甚至可以从体育运动谈起,这都是一些学生有实际体验的事例,非常有利于激发课堂合适的学习情境。

六、以“图景”创设情境

地理,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图文并茂。充分利用景观图和地图创设情境,能大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纬度与气候的关系时,我们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冬季的海南两幅景观图,并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的海南岛,人们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叙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以“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

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加以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我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推迟了一个月的现象;还有用“马前桃花马后雪”来夸张得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所经过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

八、创设教学情境的注意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情感基调,内容不同,情境设

计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了解学生的“期望”和“满足”,设计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10.高中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篇十

一、直接法

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性质、定理、法则等,通过准确的运算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总之,选择题是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大头,因此快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对提高高考数学成绩有很大作用.然而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希望大家能掌握.当然,有时一道题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家能灵活运用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责任编辑钟伟芳)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都稳定在12题,分值为60分,占总分的40%.高考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既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又能充分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一般来说,解选择题的原则是准、快、巧.要做到这几点,方法和技巧是少不了的.下面举例说明,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一、直接法

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性质、定理、法则等,通过准确的运算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总之,选择题是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大头,因此快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对提高高考数学成绩有很大作用.然而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希望大家能掌握.当然,有时一道题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家能灵活运用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责任编辑钟伟芳)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都稳定在12题,分值为60分,占总分的40%.高考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既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又能充分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一般来说,解选择题的原则是准、快、巧.要做到这几点,方法和技巧是少不了的.下面举例说明,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一、直接法

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性质、定理、法则等,通过准确的运算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总之,选择题是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大头,因此快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对提高高考数学成绩有很大作用.然而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希望大家能掌握.当然,有时一道题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家能灵活运用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1.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一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 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 以情激趣。

(1) 教态表情。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 包括和蔼的面容, 期待的目光, 适当的手势等, 流露出真挚、亲切的感情, 学生受到这种情感的体验, 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 从而启迪智慧, 开发潜能。

(2) 语言传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 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 讲起课来深入浅出, 妙趣横生, 往往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表现教材的喜怒哀乐, 引导学生体验情景, 感知形象, 使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 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的语言美。地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 因此, 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 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 久久难以忘怀。

(3) 以情动情。

研究表明, 善于与学生交流, 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 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 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 深入了解某个学生, 对“情感障碍”作细致的疏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决不能动辄批评, 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拉近师生的距离, 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 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 评价激情。

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 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 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 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 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 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 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 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则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完全否定, 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 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 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程度。

2. 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 以境促情。

(1) 活动创设情境。

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 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 媒体营造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 以期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 音乐烘托情境。

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 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 可用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 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 表演创造情景。

课堂不应死气沉沉, 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 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复习中, 教师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海洋、国家及城市, 从而准确地定位。我们还以10°—20°度为单位划分区域, 提问地区地理特征, 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区域图, 又训练了学生的答题能力, 一举两得。

二、巩固基础知识, 构建脑图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 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 所以, 拿到题后, 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 看命题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内容, 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学自然地理时, 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 所以学习这一部分时要多思考, 熟练地掌握原理, 真正地会用原理。对于人文地理, 记忆内容较多, 学生一定要把常用的课文原话多背几遍, 因为高考答案往往就是这些句子。在读课文时, 学生要理出课文线索, 不能迷迷糊糊、云里雾里、没有效果, 要争取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 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 在某种意义上, 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 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 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如“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 等等。考试不外乎这些, 若脑中有图, 考试还用怕吗?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区域切割图”, 近年来高考往往从微观入手, 以某地的切割图为载体考察知识点。

三、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变难为易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 看不见也摸不着, 教师也很难讲清, 学生也难以理解, 一堂课下来, 教师口干舌燥, 学生云里雾里, 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活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变难为易, 增强效果。

1. 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 形成表象, 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如:很多学生反映:对“时区”和“区时”感到难学, 难掌握, 特别是在钟点不变的情况下:“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 日期要减去一天”, 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 日期要减去一天”, “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 日期要增加一天”,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 日期要增加一天”这四句话, 难以理解, 甚至认为这四句话有错误。这时,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利用一本书自制教具, 将书本分开, 装订线表示本初子午线, 封面表示东十二个时区, 封底表示西十二个时区, 将书本合为圆柱, 合拢的交界处的经度就是180, 即理想日界线。将合拢的部分面对学生, 这样, 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东十二区在180经线的西面, 西十二区在180经线的东面, 形象地看到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是怎么回事。学生便不会被抽象的知识弄得头昏脑胀, 问题不再是问题, 难点如此容易突破,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使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2.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化大为小”, “化抽象为直观”。

上一篇:最新销售辞职申请书格式下一篇:道德讲堂主持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