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精选12篇)
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篇一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者,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教的活动”完整有序,而学生“学的活动”零散而无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学的活动”机械、单调。所谓的教学流程,应该从学生角度进行,是“学的活动”的展开。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学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而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这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教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教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力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另外,不同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关键在于“用心”,做有心人。至于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这里的观察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教师臵身于学校内、课堂中,可以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观察要做到准确、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持久进行。但在日常教学工作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意识和洞察能力,即善于处处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的思维活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交谈,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使教师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想使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前应该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为交谈对象;谈话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诚恳、和蔼,针对不同气质性格特点,注意说话的方式;谈话后做好必要的记录。
(三)问卷法
除了采用编制有关知识、技能的小测试等形式进行摸底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专题问卷或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大致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前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于统计,只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后者不仅提出问题,还列出供选择的答案。
(四)实验法
对某些问题、练习题或实验、演示设计的适用性没有把握时,可以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试做或演练一下,了解学生的反应,为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题过程,包括独特的解法或错误。初任一个班的历史课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成绩册和前面的测试卷来了解该班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
(六)访问调查法
必要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刚接手的班,还可以通过请教原任课教师来了解该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分析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又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情分析”是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是当代学生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然而,学生的种种情况常常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学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视或未深入探究的实践领域。本文从教师开展“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方法。然而,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今后,作为一名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一线教师,我将在理论的引领下结合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的对“学情分析”进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篇二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业需要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精心选择的, 而且经过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加工处理.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了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 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安排.因此在教学设计前要先考虑三个问题:学生已经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他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已经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我们分析的学生起点, 有了起点, 我们才能根据学生的起始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创设适合学生掌握新知的课堂情境.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 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 自主参与购物活动,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并运用乘加乘减运算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果整数的四则计算, 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与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这七种运算中的任何一个没有掌握,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 学生必须掌握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否则将不能自主地归纳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
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 总要与以前的知识发生联系,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来理解新知识, 在头脑中构建新知识.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不仅要分析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 还要分析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之前,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时初步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 根据余数的多少分析判断相关情况, 在三年级初步掌握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所以老师在课堂设计上直接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周期现象, 并且摒弃了一些外在的因素, 直接用圆圈图形来表示花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第15个花盆里花的颜色, 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想法, 把本课的研究直指根据发现的规律用除法计算.在用除法计算来判断的时候, 结合计算结果商几余几, 用问题“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把判断“第几组”和“第几个”的方法提炼出来, 使学生能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准确地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状况, 才能确定他的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情况, 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对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分析
我们以为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 其实不然.好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较多的是课上怎样进行教, 却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如何学的, 学生又是如何进行思维的.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 各自的个性风格与学习特点总会存在一些差异.如果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实际状况, 其结果很可能与教师的预设大相径庭.某教师对四年级下册“不同物体之间的搭配”一课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幅场景图, 图的上方是三顶帽子, 下面有两个木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 接着让学生根据场景提出问题:两个木偶选配三顶帽子共有几种选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在实际进行教学时, 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提出两个木偶选配三顶帽子共有几种选配方法, 而是问:木偶1与木偶2哪个戴第一顶帽子更漂亮?帽子数量比木偶数量多多少?第二顶帽子更适合哪个木偶来戴呢?帽子与木偶一共有多少个?急得老师是一头汗水, 学生就是没有提出他所预设的问题, 最后只好自己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造成老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教学差异的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没有很好的分析.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 往往会较多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等, 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状况的分析这一环节.
3.学情分析与中职基础课教学 篇三
关键词: 中职基础课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互动
目前,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样难逃厄运,教师之间谈得最多的是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考试成绩不好;而学生则抱怨语文教师授课平淡,文言文难学,教学太呆板,认为日后就业语文无用处等,造成教师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则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大睡特睡的现象。
为什么在中职学校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中职教师忽视学生的专业要求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因此,基础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生理、心理的实际情况,在备课、上课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标准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数、外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相反,在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数、外处于次要地位,学生往往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放在学习的首位,认为在中职学校,学好专业主干课程才是重中之重,才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标准分析学生的学情,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有可能乐学、好学。比如“导游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导游专业的专业标准去设计教案和授课过程,导游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导游的职责是为游客介绍沿途游览的名胜古迹和山水风景,让游客有更好的感受,同时解决旅途中的突发事件和常规生活问题的专业。因此,从事导游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应当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听、说”的环节。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紧密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学生生理、心理、个性出发分析学情并融入备课与授课过程中。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有些是“00后”,这些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普遍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溺爱,从情感上看,他(她)们行事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沟通较少;在性格上,许多家长担心子女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幼儿园开始,甚至有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他(她)们学习英语、读经,学各种乐器,不一而足,家长忽视他(她)们爱玩的天性,造成他(她)们普遍具有反叛意识,厌学、恶学情绪大。此外,过于富裕的生活、长辈的过多疼爱,也让他(她)们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他(她)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忍耐力差,没有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往往产生逃避心理,容易自暴自弃;从行为上看,他(她)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更重,有些学生上课看电影、玩微信,有些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查资料,但他(她)们往往脾气较暴躁,难与群体融为一体。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不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是正确分析学生学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素养、操作素养(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学结合等)。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热爱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各种选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所教学生的学情,备课、授课才可能有针对性。
四、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各专业的操作技能。针对中职学生文化理论基础差、个性躁动、自暴自弃、逃避社会、社会交往能力差等特征,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备课、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文化基础现实和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各种生动有趣、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案与教学实施过程,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出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案与教学实施方法。如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应在提高学生的诵读与口语能力上下工夫,在提高学生“听、说”水平上下工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选择地重点学习那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文章设计教案。合理整合学科资源,如学校可将景点导游词的学习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一篇景点导游词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景点导游词的讲解教学于语文常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景点导游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情分析是根本,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与授课,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邵燕楠.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2013.(2).
4.小学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篇四
第一学段:
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差。
造型表现:
低年级阶段,一般意义上美术学科分类界限非常模糊,造型活动均是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和游戏性,丰富学生的感受。
设计应用:
低段年级的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尝试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
在1-2年级中,能从对事物的形和色有一定的了解,从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中的兴趣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简短的话语表现自己的感受受。
综合探索:
在低年级,综合探索的内容是以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通过过造型游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小学三四年级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
造型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的造型游戏的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也增加了包含构成意识的造型游戏。
设计应用:
学生开始引入一些知识系统的学习,如果“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稀”等组合原理,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和设计,旨在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欣赏评述:
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
进行造型游戏活动,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自己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5.浅论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篇五
泊头市富镇中学 李冬艳
学情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形成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认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什么作用,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学有延续性的特点,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直到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材和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一、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存在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对 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但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往往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知识本位的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时强化知识,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只有对所教知识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和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
(二)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知道学生才学过的知识,对于要教学的新授知识,哪些学生已有了解,了解了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缺乏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是他们进行真实教学活动前的真实状态,这些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缺乏了解,就会使教师完全凭经验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在一个不合适的起点上进行,也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甚至不知道把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
(三)忽视学生个体潜在的状态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表现不放心,一遍遍的重复讲解和示范,没有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通过教师的替代思维来表现教学的完美;还有的教师上课总是喜欢让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好学生的替代思维使教师顺利完成教案。
(四)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顺利进行,以理想的状态进行教学,教学只是为了走过场。因此,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而不见,用划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和唯一的评价标准备课,进行“一刀切”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新理念
学校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并发展其优势智慧。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慧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慧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发展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慧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师看待学生应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种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二)个性化教学
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智力特点,学生不可能在单一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某一种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些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及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智 力特点,允许并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三)个性化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三、学情分析的落实
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备课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要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老师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来灵活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又要适度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 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内驱力,将外在教学目标系统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动力。因而在设计中,教学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备课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学生的认知倾向分析
6.教学设计不可忽视学情分析之我见 篇六
东关小学 葛舒琴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学情分析的理解。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带饿学习动态。
学情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可以是分析下面的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不具备时,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如果弥补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具备了,应该回忆什么?)
(2)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新课的有关内容,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教师在课堂上要如何点拨和引导才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何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明白的是:哪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亮点或学生的兴趣。
关于学情分析的一点说明。
7.体育教学学情分析之我见 篇七
一、学情分析的现实缺陷
1. 教学设计中忽略了学情分析
在去年的市优质课评比活动中, 笔者聆听了14所学校20多位体育教师的课, 并仔细翻阅了他们的教案设计。结果发现, 大部分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 在教案中只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但在学情分析这一块, 很少有人涉及, 忽视学情分析现象十分严重。另经统计, 在第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现场优秀展示课的31篇教案中, 只有19篇有学情分析, 在2010年第1~11期《体育教学》杂志“实案选登”栏目上, 共有教学设计样本57篇, 其中有学情分析或说到学生情况的只有21篇。优秀范本尚且如此, 体育教学学情分析缺失状况的严重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 注重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 淡化班级个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这些全国级优秀教案的学习分析, 发现有学情分析的40篇教案中, 虽说课前预设中也进行了学情分析, 但很大一部分分析都是简单随意, 泛泛而谈, 缺乏针对性分析, 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有的仅从学生整体所处年龄阶段特点分析, 忽视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分析。如“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 学生注重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 喜欢新鲜事物, 乐于表现, 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选自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箱上前滚翻教学设计) 。有的仅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的总体倾向角度来分析, 忽视个性倾向、兴趣特点和班风纪律分析。如“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和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选自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课六年级肩肘倒立单元第三课次教学设计) 。此类教案的学情分析显得笼统、片面、抽象, 根本无法反映授课学生的特征, 也不能体现出关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学生情况, 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相吻合, 可见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几乎形同虚设, 很难真正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3. 关注课前学情分析, 忽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即时分析
在观摩的诸多体育课中, 发现教师习惯于根据课前教案的预设, 按部就班的层层深入实施教学, 极少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需求。如果发现课堂教学进程或学生表现脱离课前预测分析, 教师马上把它调整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根本不管这样调整是否已经脱离课堂实际, 是否违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本市的一节“不同形式的篮球传接球”优质课评比中, 当教师要求学生4人一组进行四边形传球练习环节时, 有几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一会儿后, 自作主张采用2传2抢小组打比赛的形式进行传球练习, 教师发现后马上给予制止, 说:“传球都还没学会, 打什么比赛, 按照老师要求好好练!”学生只好垂头丧气地乖乖听教师的话停止练习。课后, 据了解, 这几组学生的篮球水平已经相当不错, 是该校篮球队队员, 可惜任课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因势利导, 想出更好的对策, 而是粗暴地制止他们, 一成不变地按照计划执行教学进程。这种不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课堂, 表面上看似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但缺乏灵动与创新, 不利于学生发展。
二、学情分析的两大层面
1. 学生群体共性层面的分析
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 主要是对某一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特点和规律、运动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逻辑起点等方面的分析。这一点在平时的学情分析中关注得比较多, 分析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 , 学生的这些特征是相对不变的, 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 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但由于学校的教学更多的是以行政班为编制的课堂教学, 因此群体共性的分析更多地落脚在具体班级学生的共性上, 可以通过资料查阅、集体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交流谈话等形式, 对某一特定授课班级四五十个学生的共性特征进行了解、分析。从中了解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在课前所具有的一般状况, 即哪些知识、技能、经验是这一群体的大多数已经具有的, 哪些是他们还不具备的, 哪些是现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还必须知道所要授课班级的男女人数、教学进度、班风纪律、课堂常规落实等等情况,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这些对借班上课的教师尤为重要。
2. 学生个体差异层面的分析
尽管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龄阶段, 但不同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爱好、特长、个性心理和身体形态、素质等各方面是有差异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群体的共性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平时课堂仔细观察、交往接触, 按照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 大致将学生的水平分成一般程度的学生、技能 (体能) 困难学生、尖子生等几个层次;按照个性心理特征, 将学生分成活泼好动型、安静本分型、调皮捣蛋型等不同类型。教师尤其要对一些特殊学生着重关注, 把这些有个性、特殊的学生牢记于心。只有了解了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才能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更好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事实证明, 准确、客观、细致的学情分析是攻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更是优质课堂的奠基石, 但为何出现学情分析的缺失现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们缺少对学情分析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的了解。笔者认为, 学情分析并不是指单纯的课前分析, 它应包含课前分析、课中分析与课后分析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才能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1. 课前分析——深入了解教学起点
在课前, 首先要求教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掌握、个性倾向、特殊群体、班风班纪等方面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针对将要教授的内容, 在前期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已知”与“未知”, 为将要进行的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询问, 以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了解, 或者通过问卷、提问的形式进行调查, 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较准确的预判, 从而仔细分析学生对于新学习内容的兴趣点在哪里?技术难点在哪里?掌握动作的盲点在哪里?常见的错误动作会有哪些?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如何?他们喜欢怎么学?怎样更利于他们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了解, 教师就能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明白学生能学会什么, 怎样才能学会, 对于易犯错误应采用什么措施, 就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提高教学效率。
2. 课中分析——动态把握发展现状
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态的、变化的个体, 随着教学的展开,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很可能脱离教师的预想, 再说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不稳定性, 因此, 最重要的学情分析还应是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高度关注和清晰判断。
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准备阶段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辅助练习, 或者是与主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活动, 并根据学生的练习和掌握情况进行判断, 以此来作为后继教学内容的基础, 分析判断出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切入点;其次, 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加强巡回指导, 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 判断学生对已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难点, 分析教学难点和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施教,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再次,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诱发其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不明白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分析学生对本课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最后, 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 其表情、眼神、语言、动作、神态都是教师关注的范畴。我们可以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 从他们的神态表情、言语交谈中及时了解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判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从而采取有效的办法, 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积极性;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参与练习的气氛、情绪中觉察到参与学习的兴奋程度, 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 技术动作学习的难易程度, 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情况, 根据发现的问题, 及时运用自己的课堂智慧去调控动态中的教学。
3. 课后分析——及时积累学情资料
课前与课中的学情分析容易被教师们所接受, 但对学生学后状况的反思性分析往往被人所忽视。课后的反思也仅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成败去思考, 很少记录与思考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这样无意间就错过了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期。其实, 课堂教学后, 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对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意表现有了更多的了解, 将这些认识与了解在课后进行记录、总结, 不仅能有效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最直观、最深刻的学情资料。
此外, 对学生课后的交流也是获得学情资源的重要渠道。可以从“这节课有趣吗?你学到了什么?你累不累?”等等问题的问答中了解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和体能状况, 进一步了解学生技术动作习得情况, 为今后教学积累学情资料。
教师唯有从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际出发, 关注静态学情和动态学情, 关注学生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分析思考, 才能有效把握学情;唯有做好学情分析, 才能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 轻松驾驭课堂教学,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 2010 (7) .
[2]周雪莲.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情分析[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 (10) 。
[3]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如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09 (1) .
[4]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资料汇编[G]2008.
8.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方法 篇八
由于学习能力、智力状况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笼统做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和把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工作重点。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原因
1.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花园里的园丁,园丁的职责在于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花朵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情,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改进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基于这一情况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透彻,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就犹如空中楼阁,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3.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蓝本,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判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指标。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不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不能找出对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就阻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
1.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
对小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日月潭的传说》,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朗诵课文;其次,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所描绘的内容;最后,教师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试着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并为其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标注文章的段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对这些学情进行了解和分析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在学生掌握基本课文知识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统一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了解、认知的事物也不一样。北方的孩子难以想象南方的江南水乡,南方的孩子也无法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雪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雪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雪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4.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学好语文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具体的方法如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对学生的兴趣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掌握学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到的,要对学生进行教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学生学习的具體情况,为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就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这样一来,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也就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一定会实现的伟大目标。
搞好学情分析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时,教师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课外语文,2012.
9.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浅析学情分析在学习起点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偏离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起点的模糊化”。偏离了“学生经验”,将造成“起点”过高或过低;偏离了“教材内容”,将造成“起点”的“去教材化”。
例如在制定初二课文《春酒》的教学设计时,注意到本文的主旨是思乡,《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而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思乡的名句有一些积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新课程要求“从讲课到教学”,从教师的单项传授到师生的双向互动。分解难点。师生互动,课堂一半是老师的一半是学生的。动的基础,所讲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因学定教、因学施教”,让老师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叶老曾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指导下,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立足文本,贴近生活。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篇目,思想渐趋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如:从修辞角度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对布局谋篇进行简单评价。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描写过大年的情景生动而颇具情趣,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其人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了解到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在《春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逐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青春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而本文语言平易典雅、情真意浓、意蕴丰富,非常适合中学生的阅读口味。只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很少有离别家乡的经历,因此,在体会作者思乡苦楚时要适当进行资料补充,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主旨。
10.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篇十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了解信息的多种表现形式。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能借助信息技术用不同形式表现信息,能辨别信息的真伪。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内容的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表达 难点: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课堂预设)
二 次 调整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生喜欢的侦探柯南的形象导入,拉近学生和信息的距离。通过侦破失物招领的案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因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
(一)寻找失主,引出课题(导入激趣)
1.播放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同学们看看认识他吗?(柯南)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朋友吗?(柯南带着一副黑色眼睛,老师用 3D 打印机打印了一副柯南的眼镜准备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
今天我们就学着柯南来侦破一起案件。今天早上有位同学在我们校园里捡到这个包(课件),他把包交给了大队辅导员。根据包里的几样东西,请我们的小侦探们分析一下这个包最有可能是谁的,好吗?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样东西口红,分析:包的主人可能是女的 这里还有本一年级的数学书,分析:包的主人可能学生、家长、老师 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一本书,上面写着“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分析:包的主人最有可能是一年级数学女老师 3.小结 你们真棒,从这三个简单的物品中找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板书信息)谁愿意交流一下,通过查看不同类型信息文件,将抽 象 概 念 具 体化,总结出什么是信息。因为是使用电脑查看文件,所以此处也在潜移默化的渗透最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你还从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等问题,培养学通过上面的案件分析,你有什么心得和收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信息无处不在。(板书:一、信息时代)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二)多种类型,感受信息(重点部分)
1.信息的表现形式 老师要通过计算机给同学们看几个不通类型的文件,找一找里面包含的信息,比比谁的速度最快。第一个文件是老师的自我介绍,学生可以找到老师的姓名、学校、爱好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文字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第二个文件是小心触电的符号,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形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第三个文件是老师的照片,学生可以找到老师拍照的地点、季节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像类型的信息。第四个文件是上课铃声,学生可以的到该上课的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声音类型的信息。第五个文件是大白机械臂的视频,学生可以的找到这个机械臂很软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视频类型的信息。
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边信息的多样性。
通过游戏教学法解 决 本 课 的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增进团队默契,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信息”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过游戏变得好玩、有趣,并通过使用计算机初步感受到现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出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板书)
2.小结 同学们真棒,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信息吗?小组互相说一说(这些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还有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消息就是信息。)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三)游戏互动,传递信息(重点部分)
1.接下来我们来玩个“你比我猜”的游戏。出示游戏规则:每次请一个小组上台,一个人比划三个人猜。比划者可以用语言或动作传递信息,但语言中不能带有要猜的词或字,否则按不计分处理。每组 5 个词,计时 30 秒。
第一组:举重 小白兔 上蹿下跳 奥特曼 电脑 第二组:街舞 蜗牛 手忙脚乱 喜羊羊 手机 第三组:打篮球 大象 三头六臂 哆啦 A梦 iPad …… 恭喜获胜小组每人得到两个印章奖励,其
代信息技术在传递 信 息 时 的 便利,为下一环节信 息 技 术 做 铺垫。
通过学生自学和交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课下去了解更多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故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通过我国成功 发 射 “ 墨 子号”,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参与小组每人一个印章奖励。
2.接下来我们难度升级。出示游戏规则:将扇子图片通过教室软件在规定时间内传给老师的获胜。时间 10 秒。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不仅能用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而且还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四)信息技术,开阔视野 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除了计算机你还知道哪些信息技术工具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四页,时间 2 分钟。学生自学后发言交流(获取、加工、存储、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数码相机、卫星系统等是信息技术工具)
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计算机,课件出示计算机家族中的明星。那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
除计算机技术外,还包含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通过“墨子号”发射的新闻视频让学生再
通过实例分析和微视频等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突 破 本 节 课 难点。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观看微视频,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能够掌握简单的信息保护方法。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当堂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将“小组得分表”贴在黑板上,展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短片)看完短片,交流感受。
(五)信息安全,社会责任(难点部分)
1.上课前老师收到一条短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播放中奖信息。提问:你觉得老师应该去领奖吗?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原来我们收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对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要加以区分。信息和信息技术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但是,同时也衍生出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犯罪。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一下(应当明确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使用规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作为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是信息侵害的受害者,那么接下来老师要通过一段微视频教给大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播放视频。
2.总结 最后通过问卷星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所学吧。公布答题情况,请组长将得分表贴到
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黑板上,根据得章数颁发最佳侦探奖(3D 打印眼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好奇。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这样抽象的词语只存在一些懵懂的意识,并没有系统明确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身边的信息缺乏归纳总结。学生使用电脑的水平是有限的,像通过教师软件传送文件和问卷星的操作还要提示和指导。
效果分析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文字 0 0% B.计算机(答案)35 97.22% C.声音 1 2.78% D.图形 0 0% 正确率:97.22%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打印出来寄过去 0 0% B.网络传输(答案)36 100% C.自己送过去 0 0% D.没有办法 0 0% 正确率:100%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直接删除短信;(答案)33 91.67% B.置之不理 2 5.56% C.打个电话试一下 1 2.78% D.去领奖 0 0% 正确率:91.67%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姓名 0 0% B.学校 0 0% C.家庭住址 0 0% D.以上都是(答案)36 100% 正确率:100% 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理想。其中第三题学生出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会认为置之不理也是正确的,此处教师再加以引导。
教材分析 《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课。是理论知识课。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重要一课。(不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上网课)本课教材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为依据,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理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因此这一课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评测练习信息和信息技术
学号: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
A.文字 B.计算机(正确答案)C.声音 D.图形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 A.打印出来寄过去 B.网络传输(正确答案)C.自己送过去 D.没有办法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 A.直接删除短信;(正确答案)B.置之不理 C.打个电话试一下 D.去领奖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 A.姓名
B.学校 C.家庭住址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课后反思 1.结合《指导纲要》和《课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站在四年级学生的立场进行了思考。
3.注重了学生在课上每一个环节和整堂课最后的评价,使用了“打分表”和问卷星等形式。
4.《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一节课上既想把相关内容都呈现出来,但实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这个题目在课时设计和内容设计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也是下一步我要研究的重点。
课标分析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1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篇十一
一、初中语文议论文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所以此处的学情是指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学生的普遍特点、学习方式和需求进行分析。议论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新的学习内容,所以应该以学习的起点能力分析为主。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的学习阶段,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会不适应,不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他们对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多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七年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初步阶段,缺乏议论文基础知识。但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还没有形成定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八年级学生由于对学习环境熟悉程度加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圈子,再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多较为叛逆和贪玩,对学习的热情削减,上课积极性不高,成绩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靠,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学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自制力增强,较为懂事,也较易管理;另一方面,考试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细化,有着比较理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很好。该阶段,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一般达到了较为高层次的理解与运用阶段。
二、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基于以上对初中各年级的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步阶段,应该以了解议论文基本认识和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为教学目标,争取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较快掌握新的知识,即学生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后能正确辨别议论文文体,掌握议论文的特征。教学内容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先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形成概念性认识,侧重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和基本的议论文结构讲解。
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八年级的议论文教学则应该对议论文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初步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和学会使用方法在议论文中进行论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行文结构为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做到宏观把控,能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九年级是议论文学习的重点阶段,应以议论文的分析与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上注重议论文的系统逻辑性讲解,巩固基础知识和议论文阅读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总括,学生应该在掌握好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上,对议论文进行深度剖析,探索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论证方式,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感知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三、基于学情的议论文教学方法
1确立总体设想
初中的议论文教学要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到全面了解,即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清楚各册教材中的议论文的分布情况和内容,同时进一步学情分析,细化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学习能力。
2方法教学
议论文的讲解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如结构讲解法:为了方便教学,一般把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分为论证试、评论式、阐释式、辨析式、感想式、引申式等六种小类,抓好这些基本模式,注意段落结构的分析总结以及过渡、总领和归纳等特殊方法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套公式似的的学习训练;要素教学法: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明确论点在文中的常规位置、论点的种类和各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辨不同的论据,总结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法教学法:不同议论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一般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总结这些论证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议论文的迁移学习。
3读写训练
课堂的讲解主要起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要真正掌握知识运用,必须通过一定的实操训练来实现。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很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议论文的学习最终目的也是学会使用这种文体。关于读写训练,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及时规律的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在学习之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是及时的和有规律的。及时即在结束某篇或者某个单元的讲解之后,根据讲解内容的特点布置相关的阅读训练或者写作训练,可以是类似的议论文阅读分析题训练,也可以是运用所学论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来写一篇小的议论文,加强对所学论证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规律即必须有一定训练周期,既要符合教学进度和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层次要求,来确定周期和写作训练深度,做到由浅入深,反复加强。
(2)丰富训练方法。
教师要敢于打破训练方式的单一性和传统性。频繁采用一般的试题训练和写作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灵活的训练方法。例如,以当下热点问题开张一次辩论比赛,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论点,收集生活中有趣的论据素材并组织论证,从而将所学用于实际,既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又能在无形中加深对议论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3)指导论据收集。
议论文的写作,合适的论据使用十分重要,缺乏论据的议论文就显得空乏简单,没有深度。然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经历有限,在论据方面的收集和运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扩展或推荐相关类的资料供学生泛读,给予相关论据指点,即扩大知识面可以积累论据素材。也可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阅历,积累写作素材。
(4)专题训练与总体训练相结合。
1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学情分析,具体策略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二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障碍。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本文将从“学情”的角度对有效推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学情分析的基本概述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预设,抑或课堂生成,甚至课后思考,都应该基于学情。只有基于学情的分析,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关于文言文教学理论日益浮出水面,但是关于学情分析的理论目前仍是冰山一角,有待语文教师去研究和实践,结合知识能力和教学经验,笔者对学情分析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和分析。
(一)学情分析的含义解读
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学情含义的界定尚无定论、各言其是。但笔者个人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施行,学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当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情分析,应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影响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的内外部因素,根据不同的文言文教学环节或者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要“以学生为本”,从而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结合本人在高中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文言文学情分析重在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
1.课前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Wilbert James Mckeachie把学习策略分成三种情况:一是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和组织);二是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和调节);三是资源管理策略(时间、努力、学习环境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管理)。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不仅注重“授人以鱼”,而且更应注重“授人以渔”。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学情分析,应按照学习效果来进行。比如一是对学习效果良好的学生,课前学情分析应注重聚焦学生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策略,然后根据学生所采用的这些策略,为了维持和强化这些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如何采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二是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同样也应研究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并对这些学习策略在应用过程中为何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逐步纠正偏差,完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课中学情分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努力引导学生,期望学生按照教案预设进行回答,学生配合老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学情分析视角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课堂视为一个动态的课堂,一个生成的课堂。因此,文言文课中学情分析,既是对学生进入课堂状态的分析,又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状态的分析。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将会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这种状态主要有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工具的准备状态;学生课堂表现状态因学生的差异性从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认真听讲,主动积极地接收领悟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两种状态进行恰当的文言文课中学情分析,形成一个分析、实践、总结、再分析、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言文课堂。
3.课后学情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文言文课后学情分析正是基于对教学三维目标实现程度的分析,分析学生是否对知识达到了了解、理解和运用,分析学生是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的课堂经历、反应和内化程度,这在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视角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对学习特点、方法、习惯、兴趣的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简单地说,讲清文言文知识点,疏通文意即可。但这样一来往难体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又要注重文本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上基于学情分析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学情分析下注重备课精当
学情分析下的有效备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以及人格魅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甚至得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这句话我认为也更能说明形象地表明对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应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备课常常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的,往往高考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决定了语文教师课前备课的内容,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点,结果一篇文言文教学下来,学生学得云里来雾里去的,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还能勉强适应,稍差的学生,则是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变成了“鸡肋”,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差等生。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首先就需要基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真实需求出发,对考纲中所提的知识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克服高考功利性的短视心理,以便备课时做到不限于文本知识点,并且注重追求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为例,这些篇目都比较长,知识点繁多,并且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这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文言知识,更需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在备课时只注重对文言知识点的备课,而对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历史故事不进行准备,就会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传授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长期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下要注重选择内容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对文言文进行面面俱到的教学已经远去,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选择日益摆在老师们面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学情出发,识别和掌握学生能懂的和不懂的,以此选择所要教学的文言文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要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实现高效的文言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史记〉选读》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是先布置学生自己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后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并且自己先做一点思考,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先行备课,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与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中提出来的典型问题作为课堂重点解决的内容,并且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和延伸。
(三)学情分析下要注重培养学生
语文教师要通过方法的活用与深化,培养学生学情分析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比如在苏教版文言文里,要让学生懂得这些文言文既传承了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又时刻突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例如在《陈情表》《报任安书》等篇章中,我国古代的失意文人表达了自己的焦灼与寄托,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是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体现了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这里有亲情的歌哭,有爱情的悲欢,还有友情的冷暖,真挚、丰富而又高尚。还有《五人墓碑记》《指南录后序》等篇目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体会到人类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是,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者社会的良知。唯有懂得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努力是有价值与方向的,这也终将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学情分析09-24
学情分析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12-17
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08-15
掌声教学设计及分析10-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10-0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8-04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0-0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1-18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1-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资料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