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2024-11-04

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14篇)

1.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一

怎样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学习英语重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技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级方面去做。

一、如何培养听

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必须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并且做到精泛结合,注重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如何培养说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来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英语的说、写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呢?

我认为,对于英语的口语,一定要敢说,多练。即使发音不是很标准,用词不是很准确,但仍然敢于讲出来。所以,对于口语,抓住每个机会,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只要你讲出来,你就是成功的,你比别人有勇气,有胆量,这在口语中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培养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理解课文的词句:整句阅读,利用上下文把握新词和难句的意思;利用词的构成,猜测词的意思;从词典中查阅新词的意思;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2)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各段的主题句;说出各段的大意或要点;指出文章的转折及转折词;指出文章前后情节的关系。(3)摘录文章常用的词汇、词组、警句、重要内容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4)对读过的材料作评价。对读过一篇文章都应写出简短的评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对文章的看法,这样,既练习了写法,也可以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还有助于对课文的复习、理解、消化与记忆。(5)帮助学生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如何培养写

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因此,作为教师要帮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和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把学生 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首先要打好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提高单句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英文语篇结构的特点,掌握英文语篇和汉文语篇的差异,加强语篇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需要两方面的训练:一是语言基础方面的训练,要有扎实的造句、翻译等基本功,即用词法、句法等知识造出正确无误的句子;二是写作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掌握写作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写作方面,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迟性,让学生多读多写,教会他们观察,在读写、观察中积累素材。那么,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与发展。

英语教学的目的重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此训练。

2.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二

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找准德育切入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认知中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靠我们口头上劝戒就能行成的,事实上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来实现,作为课任教师就是要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上帮助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语文课本中那些饱含着人生是非的判断、社会善恶的评价的优秀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三、通过强化写作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理念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强化德育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 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三

一、 精选读写内容,模仿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与写作“结合点”共同或相近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1. 模仿篇章,学习谋篇布局

教材里面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提供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是学生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范例。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作依据,及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理解文字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如教学《石榴》一课,课文内容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楚。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不仅看了石榴,还闻、摸、尝过,接着教师提问:“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石榴的?”学生非常清晰地回答出课文是通过石榴的颜色、样子、味道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师趁热打铁,你最喜欢那种水果?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一下这种水果由外到内的样子、颜色及味道。学生在练笔中自然运用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模仿的片段纵然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但是,这不正是学生刚刚走上习作之路的必经阶段吗?这样的教学以文本语言为依据,学生在模仿练习中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也有意识地让他们了解了描写水果的写作方法和行文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2. 模仿句式,实现个性创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还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完成新的表达。如《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称句式的描绘、长短句的错落,使全文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和深远的意境。学习第1自然段时,面对着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感受语言的魅力,并相机启发:“还有谁也被槐花吸引来了?你也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吗?”一行行诗在学生的笔下流淌:“一群小鸟飞来了,衔走了槐花花瓣,搭成了香香的槐花窝。风姑娘吹来了,挥动着槐花枝,送来了阵阵花香。小蝴蝶飞来了,停留在槐花瓣上,做了个甜甜的梦……”足以见到,利用文本可拓展的空间,适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在模仿中又超越了文本,有了创造,这种练笔不光给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更使学生在课堂的实践中提升了写作能力,完成了个性创作。

实践证明,模仿创作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选读写“结合点”,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训练,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 引导补白,想象体验

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含蓄、简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就要抓住留白,引领学生想象拓展,写得具体、形象。拓展是对文本理解的延伸,是语言训练的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比如《艾滋病小斗士》第5自然段叙写小恩科西与病魔抗争的事,他勇敢坚强,坦然乐观,呼吁人们要关心艾滋病人。读着那些句子,让学生想象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情景并写下来。学生品读句子,想象描写,解读恩科西的内心,我们对恩科西的敬意会油然而生,学生也会觉得这是有感而发,所以写的内容情真意切。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继而写出具有个人创造力的语言。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习作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三、 “变脸游戏”,改写创作

语文课程理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培养兴趣,提升需要。于是,在学习过程中,玩些“变脸游戏”,以变换文章体裁的方式来进行改写创作。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将童话改编成剧本。我在教学中就曾引导学生将《寻隐者不遇》《所见》改写成记叙文,学生们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对作者情感的品味。我班学生还把《小稻秧脱险记》改编成童话剧,自编、自导、自演,学得生动活泼。这样实用的语言训练方式,是扎实有效的,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飞跃、驰骋,又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思想,掌握了写作方法。

4.浅论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四

河南省 郑州市 中牟县 九龙镇 谢庄小学 教师 台德成

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指的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听和读是对知识的吸收,说和写是对运用知识的表达。听、说主要运用在口头语言方面:读、写主要运用在书面语言方面。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既可综合进行教学,又可单一进行教学。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围绕这四项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培养。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规定,在小学阶段“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听、说的途径来传授知识的,学生听、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小学生只有在上课时听力集中,才能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然后通过口头的说,来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听、说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平时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爱他的 小故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去,达到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例如:讲《田忌赛马》时,我就补充“孙庞斗智”的历史故事;讲《鲁班学艺》时,我便补充“腊八粥的传说”。学生听完以后,要求他们把故事的内容能够口头复述出来,并且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由于指导方法明确,学生在课下不但能口述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且还能在镇教办组织的演讲比赛中登台口头演说。六年级学生王磊在《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这篇演说稿中,取得镇教办在评比中89分的好成绩。由此可见,做好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规定“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概括中心思想。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可以看出:阅读能力和默读能力是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重点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凡是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片段,我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学会背。除此之外,我还分别选择一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片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达到会背。例如:《少年闰土》一课的人物外表描写,《第一场雪》一课的雪后景色描写,《凡卡》一课插叙的两件事,《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形状、颜色、滋味、用途的描写。我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达到会背。教师这样要求学生去做了,为今后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三、写作“含写字” 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规定“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对小学生写字提出的要求是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写好记叙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勤观察、多思考、随时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观察,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花生》这篇作文时,事先让学生观察花生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并要求学生把花生的出土、长叶、开花、结果观察清楚。学生通过观察,写作文时都会有材料可写了,写出来的作文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台中强写的作文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因为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提出了观察的要求,结果学生到升学评估的时候,都能写出符合试卷要求的文章来。小学阶段有关应用文的写作主要有请假条、留言条、通知、书信等内容。这些应用文的写作,我在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清楚了写作格式。例如:书信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掌握“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五项内容的书写位置。其它应用文要让学生掌握“题目、内容、署名、日期”四部分的书写位置。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写字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组合,能够把汉字写得端正、清楚,能够按照笔顺要求书写,达到楷书的程度。我平时指导学生侧重练习庞中华正楷字。由于指导方法得当,学生练习认真,我所教出来的学生写的汉字结构匀称,字体工整。学生沈鹏、武帆、刘建芳、耿利欣等八位学生参加九龙镇中心校举办的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深受教育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好评,驳回了个别小学教师只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不教学生练习书法的错误观点。

5.阅读促进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篇五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论不断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同时,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应用现代教学 技术手段,以辅助教师施教和学生认知均达到最佳效果。再有,教师要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指导教学过程。最后,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审美情趣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学好各门学科,有效地接受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训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较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时转变成为自身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本文想借个人经验的总结、反思,展开对有效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听说读写‛能力的研讨,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实施之际,讨论语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为改变语文教学不良现状,一大批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要求着眼,身体力行,锐意改革,为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关于有效教学,仁者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认为跟教师没有语文意识,或者说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有很重要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否有语文意识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有较强的语文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将视野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还是以读为例。对一个具有高度语文意识的教师来说,教授一篇课文,就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换一种写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这个语文意识,语文学习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这个意识,语文学习的效果就好,进步就快。没有这个意识,收获就少,进步就慢。现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怎么培养语感,大家并没有一致的认识。我认为,语感就是语文意识的直觉形式,它就是语文意识不断丰富、提高、强化的结果。语文意识的养成对正确、丰富、敏锐的语感的养成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著名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教诲。‛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在教师指导和推荐下,我们要

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阅读就仿佛是一粒火种,只要时机适当,足以点亮人们心中的那一盏灯。因此,我们要注意鼓励学生。难以想象,一个只读课本的学生长大了会怎么样,至少他的心灵之河不会有丰沛的水源。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力争读透适合自己的优秀书籍。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从而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鉴赏活动成为他们的自觉修养过程。作为一名学生,能独立阅读非常重要。而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家长问卷调查,我了解到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经过反复构思,我设想了一套量化表格,由‚阅读规划表‛、‚阅读摘抄卡‛、‚天天阅读登记表‛等组成。动员家长参与,适时给学生布臵具体的阅读任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诵读活动等,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三、注意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 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学生作文兴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从教师这一块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即过程性指导。因此,要改变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也就是说,作文,要把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的写作实践进行面对面的碰撞,在学生的思维上产生影响。那么,这其中有哪些可以运用的方法呢?举例如下:(1)注重‚两记‛。坚持让学生写好‚两记‛,即日记和读书笔记,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并积累写作素材。(2)现身说法。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3)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4)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铺演和解剖,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5)现场提升。让学生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鼓励合作,提高作文质量。总之,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地发挥效用,发挥老师的导师功能,就一定要想办法去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能只是讲孤立的知识,悬空的技巧。

四、持之以恒抓写字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个人认为美好的字体可以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现代人不可能像汉朝书法家张芝那样天天洗砚台,把池塘水洗黑了,更不可能像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单身居寺楼一练就是三十年。眼下的孩子几乎全是独生子女,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坚持有效地练字,至关重要。而练字比较枯燥、乏味。俄国

6.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

2018年《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认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狠下功夫,要激发听的热情,重视说的训练,加强读的指导,夯实写的基础。

一、激发听的热情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不可急于讲解,而是通过放录音、范读、听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先向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一幅幅春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使学生眼前出现优美的画面,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这时学生都想亲身体会一下春天的美,此时让学生齐读,效果会非常好,再分析讲解课文时,学生会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多彩的四季”这个单元,都能采用这个方法的。通过听带有感情的朗读、动人的音乐,可以展现优美的意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还可以巧设引人入胜的导语,立疑激趣,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弦,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课堂学习状态,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由此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开端。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去学,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正确分配心理能量。如教学《松鼠》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谜语:玲珑面孔大尾巴,身体矫健善攀爬。爱吃杏仁和榛子,漂亮乖巧又驯良。轻快敏捷会搭窝,讨人喜欢惹人夸。这样的导语,直接指向所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听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二、重视说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和写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说的训练。首先,不但会说,而且要说清楚、说明白。如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示意图——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向中间开凿法以及青龙桥火车站的“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这样画的的理由,说清詹天佑开凿的工作原理。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说话有一定的顺序,而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说的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复述故事,复述故事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提高说话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联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四个故事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就是典型的复述材料。让学生养成复述习惯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口头作文,在作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口头作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头作文耗时短、灵活性强、综合性高,它既体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演讲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

演课本剧,遇到故事性、戏剧性强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如戏剧单元的《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一厘米》、《泰坦尼克号(节选)》,部分课文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父母的心》、《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这样,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再现人物个性化语言,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在不同场景不同对象面前“说”的能力。重视说的训练,还要增大说的源流。如果没有充足的素材,那说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资料:积累词语、成语、名言、警句;

摘录读书笔记;

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等。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够出口成章了,“说”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加强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论是字词教学,还是篇章教学,都离不开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是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课前预习要读,教学中要读,课后还要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步读会了,但是还不够,还要在会读上下功夫,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语文实际,怎样才能做到会读呢?围绕课题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理解关键字、词、句、段去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

围绕课后“探究练习”读,抓住课文重点;

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更要加强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讲解,要切准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说读、齐读、分组读、分读、分角色读,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先复述课文的精彩片段,(有如电影中的序幕)从而带动全班学生读的积极性,如教《父母的心》前先指导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复述片段,这样做能激起全班同学读的兴趣,在学生朗读兴趣高潮时,我及时让他们分组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组织复述比赛;

而对那些人物形象多而鲜明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其他能力;

而对于文言文,我采用边读边对句读和内容进行揭示的方式,否则学生难以断句,也就无法理解句意,如《狼》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一犬坐于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许多学生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我领读时告诉学生读成“其一/犬坐于前”。“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名词用作状语,引导学生读好句,把文章读通,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四、夯实写的基础

写是在听、说、读基础上的提高。个人认为,“写”应该包括写字和写作。先说说写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得一手好字,既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俗话说“字是门面,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技巧,夯实写字的基本功。首先让学生练好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其次教给学生写字方法: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做到协调、端正、美观;

平时有意识的创设写字的情景,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讲解书法常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写字活动,对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再说写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首先要清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这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前提。有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对作文怀有一种“怕”的感觉,每当作文课,他们就坐卧不安,感到头痛,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拿笔千斤重,这时候,教师要循循善诱,我的做法是用一些巧妙的手法,清除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如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让学生自编小故事等一些活泼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渐渐地喜欢上作文,例如在教学生写说明文时,学生不知从何写起,这时我精心设计一种玩具的制法,在班上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按制作程序的顺序写出来,学生有兴趣,觉得有话可写。其次给学生创造观察说话的机会,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另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还体会到教师“下水”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和学生一块写,待学生写完后,我读范文给学生听,学生也把自己的作文念给大家听。这样师生相互竞赛,取长补短,写得好的同学加以修改后,更加完善,写得差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作文能力。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听的热情,让他们始终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

加强说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7.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七

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剖析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 其中的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 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根据认知心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输入阶段是个体认知加工贯穿于整个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输出则使初步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更为完善, 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 数学课堂中学生接受信息的输入功能和信息的输出功能的高低, 也就是听、读能力和说、写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并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以及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听、说、读、写离不开语言, “在传统的课堂中, 师生们靠语言交换信息, 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或学生在使用语言”, 数学课也不例外。事实上, 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 例如讲授、解释、提问、回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等, 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 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亦是数学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正如斯托利亚尔指出的:“学生知识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数学语言的学习中语义处理和句法处理之间配合不当。形式和内容的脱节实质上是数学语言符号和公式与它们表示的东西的脱节。”

数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科学的专业化语言, 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表达形式。“特定的教学背景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都影响着数学教学中语言的句法、语义及实效等特点, 因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 他们都与日常用语不同, 它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 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 它的书写形式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和一种不同于自然语言的记号体系, 如十、一、>以及字母、数字, 按照特殊的法则组合起来, 产生合理的表达式。它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词、词义、符号三位一体;2) 精练、准确、清晰, 简明、可变;3) 直观语言 (图形与符号) 与抽象语言互译互释。所以, 数学学习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必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 它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输入信息、快速灵活处理信息、正确输出信息之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 能将自然语言数学化, 数学语言符号化和图式化, 以及进行各种数学语言之间相互沟通”。比如, 当学生听到“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 或者读到符号“A∩B”时, 他不仅能够懂得这段数学语言是表示“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 (即A、B的公共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 而且也能把它与表示交集的韦恩图相联系。再如, 当学生听到或者读到“奇函数”概念时, 他应该能联想起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的性质有f (-x) =-f (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而如果能够针对某个具体函数其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那么也就会判断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听、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对相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表征为目的, 而说、写能力的培养则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因此, 学生数学的听、读能力是将外界 (数学材料和背景) 刺激引起的生理感觉, 通过整合、组织, 准确转化为心理知觉。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受某种需要或目的驱使,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预期要学习的新知识中有关的知识被激活, 做出某种期待和预测, 并不断地验证或修正假设, 从而理解、提取和吸收信息。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 符号的一笔不同, 其意义就相差甚远, 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等等, 学生如果听和读这两种能力弱, 在数学学习的第一阶段 (输入分阶段) 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从而影响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数学学习中说、写能力的培养, 应该是通过自己信息表征、组织、储存有意识的依据线索提取陈述性知识和快速自动地激活程序性知识, 把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认知结构表现为外显的数学认知结果。学生数学学习的说、写能力是在听、读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有的学生把“求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错误解答为“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是4、3、2、1”, 究其原因是概念理解不够准确, 不知道“不大于”就意味着“小于”或“等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听或读、写的能力不强, 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 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 我们要仔细分析, 区别对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1) 适当的知识准备, 包括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语言;2) 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但并非任意的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 课堂教学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影响学生形成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语言是第一因素,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数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 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 对判断、程序的推理把握要准确, 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2) 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样板, 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 规范, 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 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 掌握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科学表达的方法, 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1) 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运用语言技巧, 要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 探求到教师思维的进程, 学习的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 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状态自然地进入数学思维环境之中,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 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互释, 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比如, “任意非零整数”可表达成“任意一个不等于零的整数”, 把“a大于等于b”解释为“a大于b或a等于b”或者解释为“a不小于b”等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对数学语言理解的障碍, 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3) 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有一位数学教育专家曾分析说:“在数学教学中, 通常并不会明确的地教学生阅读、书写和讲述, 因为大家都认为随着教学内容深入, 这些活动的能力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尽管如此, 我们却常常要求学生去模仿书本或教师的语言。”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发展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应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读, 让学生去“听—想”数学语言, “阅读—自学”数学语言, 更重要的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写, 创设名副其实的交流情景, 给学生提供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的活动中,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 使学生能够清晰、精确、毫不含糊地思维和表达, 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品,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真正地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活动效果做出恰当、及时的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通过课堂提问, 其反馈信息甚少, 所以评价往往过于简单, 很难达到调节控制的作用, 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反馈的机会, 比如学生课堂表达或书写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 培养其自信心;错误的不要简单地说不对或打叉, 应该具体地指出错处, 有可能的话, 也可提供正确示范, 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肯定中体验到“欢乐”, 从不足中感觉到“差距”, 进而进入“学不可以已”或“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的学习境界。

8.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与写作 能力培养

杜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极其精当地概括了读与写的关系。语文知识无论掌握到何种程度,最终都须直接表现为读与写的能力。尤其是在以文取仕的科举时代,往往是一诗一文定成败。时至今日,尽管考试方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而读写能力的考核却占比越来越大。在某些单独命题的省份,高考语文甚至是仅有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足见对学生读写能力的高度关注。

现实的问题是,影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考查又不易量化,阅读题甚至很不容易制订标准答案,至于写作分数的评定也往往见仁见智。好在这方面的处理近年来已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宽容或者说睿智,例如一篇诗歌佳作也可以给满分。所以,不论语文知识如何广泛或者如何独到,最终表现为杰出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才真正是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

本文所说的阅读,与考试题目中的“阅读”不完全一样,后者更可归纳为“信息筛选”或者“信息获取”。本文所指更加侧重于传统文学精华的阅读鉴赏和营养汲取,因为它是我们写作(或者说创造)能力的无尽源泉。就以语文教材为例,无论古今,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充沛情感,展示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理想。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甚至可以与古人和前辈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碰撞,只因为那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不散的魂魄,不朽的精神!以现行必修课本为例,可谓佳作星罗棋布,文章字字珠玑!《诗经》《楚辞》、汉赋直至唐宋诗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几乎包揽了中国文学的最精最美;而国外文学则从古典到文艺复兴直至批判现实主义乃至现当代文学无所不包,徜徉其间,可谓享之不尽的丰美大餐,饕餮盛宴!浏览其中,有如尽情观赏千年而来的艺术经典;仿佛与无数伟人圣哲亲密接触 ,他们的思想、他们是情感甚至连他们的心跳似乎也得以触摸。至于他们倾尽心血所雕刻成的那些文学典型,更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美到至纯至真,美到无与伦比,留给我们的除了仰望,只有感叹!无论是花木兰、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还是葛朗台、夏洛克、汉姆莱特、罗密欧,也无论是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还是周朴园、华老栓、骆驼祥子、陈奂生,更不用说《边城》中的至美人性、翠翠的如水清纯。语文课本所呈献给我们的美丽,一如湘西的风情,让我们陶醉和痴迷!而语文课的教与学,便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与美好情感的薪火相传。也唯因如此,语文的教学研究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神圣!

当然,这个“读”的过程,不可以只是走马观花粗浅涉猎,而应该是心领神会,开悟启智。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语的内涵,才能更好领会出作者文章中的意境和情味;当由衷地动情品读文章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领略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承担着讲解与点拨的责任。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通过教师的理解感悟,引申开发,将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得以发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而受众心领神会,有如醍醐灌顶,直至如醉如痴,这便是“讲”的魅力所在。通过精要讲解,再现文本情景,最大限度的缩小学生与文本以及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心理差距,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和持久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进而汲取全人类的文化精华,使其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而这一切,又必然会作用于学生作文的深厚内涵。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的职责,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而最终能够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因为只有人品的提升才能有文章品位的提高。

9.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基础,最终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英语综合交际能力。近些年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大大地弥补了过去传统教学中轻听说重读写的不足,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小学阶段存在过分强调听说教学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导致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平衡,其读写能力较之听说能力比较薄弱。中学教师反映: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英语口语能力比以前大幅度提高,而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却相对滞后。

由于一些教师一味的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他们读写能力的培养,已经造成学生书面理解能力、英语书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现象。如:不会认读单词,写不出完整的句子,看不懂文章等,最终影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不能真正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文盲英语”。

由于教学的偏差,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目前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方面亦存在不足,从写来看,一是缺乏写作素材;二是没有合适的写作方法;三是运用英语写作的意识微弱。从读来看,一是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二是无配套的阅读教材;三是运用英语写作的意识薄弱。

2、研究的意义:

阅读是和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读写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受教师的重视。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读写习惯和读写的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综合训练的要求,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起始阶段的教学中听说比重要大些,此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读写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有所侧重。在贯彻新课标中,我们应该按照课标的要求,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同时着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研究当前的教学现状,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理论假设

1、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通过对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和继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突出了以语言运用作为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学生则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样教”与“学什么,怎样学”的积极适应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英语运用习惯。

2、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3、充分重视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互促功能,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学生“听不懂,说不出”、“听得懂,读不懂”或“说得出,写不出”等“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而探求新的教学路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界定

(一)“读”的界定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读”的要求为: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在中,低年级阶段已经开始认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高年级英语在读的方面应逐渐过度到阅读故事,短文或者其他语言材料,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二)“写”的界定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的要求为:

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书写基础,能够正确抄写单词和句子.写作是写的高级要求,用笔头表达意思。所以写作将作为小学高年级写的重要部分.四、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读写是一个接受语言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技巧。读写的理解作为解码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书写的词与口头的编码匹配或从图形编码转为口头编码,不是音位与字母的匹配。阅读者是一个运用多种技能、策略来促进理解的主动计划、下判断的个体。只有当意义与书写符号联系以及作者欲与读者共知的意义被读者接受时才产生解码。读写也是一个感知过程,一个解释过程,一个理性的和思考的过程,它起始于作者将信息编译成语言的表层体现,终止于读者建立起来的意义。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不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理论上不再拘泥于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倾向于博采众长,有机地结合有关方面的有用部分。为外语读写教学提供了更现实可靠的心理学论据。

语言理解包括对语句、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是把字面上的语句转换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感知阶段,即对输入的书面信息的印象进行早期加工,识别字词;分析阶段,包括语句分析和语意抽取;使用阶段,理解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词语信息的意义制定应用的行动计划、组织中介反应。从语言信息输入的角度看,阅读者是个主动者,他可以决定何时、何处、以何种模式输入或输出语言信息。从语言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读写中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可逆的,具有循环性和反复性。这是认知心理学对读写理解的基本理论陈述。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的获得是靠同化、顺应新知识,以达到平衡。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接受学习主要是靠分析思维和聚合思维,发现学习是靠直观思维和发散思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获得。

阅读理解过程既是信息的输入、传递、加工和存贮过程,又是高度复杂的可控制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于读者的控制之下。从学生阅读理解的环节看,首先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传递、浅层次加工与感觉存贮、中层次加工与短时存贮、深层次加工与长时存贮和信息的输出与文意重建。

二)图式论等

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图式论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认为阅读是一个对文章的意思进行积极预测、选择、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读者的语言知识,同时也涉及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以及头脑中对事物所固有的抽象观念。古德曼(K.S.,Goodman)指出,阅读是一个在读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图式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图式是记忆结构,具有层次性。大的图式中包含诸多小的图式,因而,图式本身就是一种结构,他们相互作用。图式论与奥苏贝尔(D.P.,Ausubel,1963)提出的“认知同化论”或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具有共通之处,都要求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而图式论更加结构化。就读写而言,高层次图式常由文章的标题、主题、主旨句等所激发,读者拥有包括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知识;低层次图式由主题的细节、常识、规程等所激发。图式不仅能使旧知识复现,产生刺激-反应过程,而且能描述认知中的概念,揭示由共性到个性,个性到共性的动态反应规律,所以具有创造性的能动作用。

综上,学生通过训练,基本达到阅读的主要目的;接下来,再经过创造性读写这一读写的升华阶段,使学生不仅深度理解读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是系统论的有序、整体、反馈原理的有机结合使用。通过以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可以看出,语言不等于学科知识,而是技能。语言的学习即技能的培养。所以,反复的读、写训练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读得懂是听得懂、译得出的前提,写得出是说得出的基础。

五、实验变量

(一)自变量

自变量是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即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由学生主体参与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读写课堂教学模式。

(二)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在小学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学习态度的转变、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等。

(三)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是指自变量之外的其它影响实验效果的变量,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情绪、学生的学习动机、习惯和教育实验中的环境及教学条件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变量,这些因素都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中,要求按规定课时开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方法、知识,从而不加重学生负担,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六、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国家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研究在听说领先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研究激发小学生英语读写兴趣,形成读写策略,发展读写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分析、研究产生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差的原因,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英语读写方面的训练,我们将以一套专门训练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教材: IT’S TIME TO READ AND WRITE 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读写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具体地说,我们试图通过研究,使学生大大以下目标: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7.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 8.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9.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短文;

10.写句子和短文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七、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和写作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及读写能力的提高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读写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读写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归纳总结较好的读写课型。

八、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3月—9月为准备阶段)主要是选题,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并申报课题材料。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为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是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按照总课题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自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经验。

九、研究的成果形式

1、子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小学英语阅读材料集

4、学生英语写作作品集

十、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组顾问:伍英(大同小学校长)

杨红(大同小学副校长)

赵敏(大同小学教研主任)课题组组长 :游舸

课题组组员 :彭常清 陶吟颖 戴莹星 唐桃

10.读写结合,优化作文教学 篇十

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严木连

摘要:“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丁有宽老师提出的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读写结合训练创造了条件,解决了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下面就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如何具体运用,谈谈我的一点肤浅看法。

关键词:优美词句

简略处或空白处

典型的段落章节

文章的结构 写作手法

多种形式

(一)抓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读写训练

第一阶段训练时,我注意从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入手,找到读写结合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行精心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时俯下身子喝水,有时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我设计这样问题:“小鹿可爱吗?课文把小鹿比作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接着我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句子的意境美,突出了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幽静、安闲,是动物们生活的天堂,表达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后,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一手法,用一句话描写一种事物吗?”结果练习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写道:“大公鸡高昂着头,大摇大摆,展示着美丽的花衣裳,还大声地嚷着:‘喔喔!我真漂亮!’”“睡莲最具风姿,她浑身裹着一件红色的晚霞鲜衣,在阳光下如彩虹仙子从天而降!”“一阵风拂过,菊花仙子穿着各色的花衣裳,在风中翩翩起舞……”看,多么行生动的描述。这一期来,我坚持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作为读写结合 的训练,进行了大量的句子训练,为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典型的段落章节进行读写训练

我在读写作文训练中,常挑选一些有特色的段落章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理解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及优点,然后进行模仿练习。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片断:“一群群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身上长着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好看极了;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种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学这个片断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弄清文段的结构特点:先具体后概括。写作特点: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动作)等进行描写。接着布置学生到水族馆观赏水族鱼,让学生学习这种构段方式和描写方法,把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学生写出了生动的片断,其中一名学生这样写:

水族馆的鱼把水族馆打扮得异常美丽:有五彩海刀鱼,银子似的白鳞鱼,身体扁长的飞鱼……一群群的鱼儿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活蹦乱跳,有的追逐嬉戏,有的嘴巴一张地合,顽皮地吐着水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金鱼,洁白的身子夹杂着大红和黑色的斑点,尾巴像长绸般飘飘摇摇,好看极了。整座水族馆就像色彩斑斓的水晶宫!

又如《原子时代的先驱》第五自然段“夏天……冬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训练段,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

(三)抓文章的结构进行读写训练

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而我们的教 材也为我们的写作练习提供了大量的典范,沿海版教材六、七、八册中,典型的

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就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鼓浪屿》、《九寨沟》、《松树》、《颐和园》、《卧狮》、《我的家庭》等。结合这些文章,我设计了这些作文训练,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章法结构去仿写:《美丽的××》(××指一处景物)、《我喜爱的×××》(×××指一种动物、植物或物品、人物)、《我的一家》等,其中指导写《美丽的×××》一文时,我让学生学完《颐和园》后,讨论:你喜爱的一处景物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安排提纲?其中在写《美丽的贞山公园》时,我引导学生仿照《颐和园》一文的写法设计了这样的写作提纲:

1、总起交代贞山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公园。

2、按参观游览路线介绍贞山公园的美景。

(1)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草坪……(2)登上石阶,就是贞仙祠……

(3)沿着水泥大道往前走,就来到了天音山脚下……(4)沿着幽深的小径,寻访仙人的踪迹……

3、总结贞山公园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一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的文章就这样写出来了,读写结合的确“妙”。

(四)抓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训练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松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秋天,其他草木生长得怎样?松树又怎样?冬天呢?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不写其它草木行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明白这样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

法,写其它草木在秋天、冬天的生长情况,目的是更加衬托出松树的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在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时,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自己所介绍的植物的特点。又如《红棉种子》、《小画眉说羊城》等文章的拟人手法,《马背上的小红军》、《幸福泉》、《小英雄于廉》等抓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等,我在教学中都注意让学生读写结合,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五)、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由仿写走向创新

11.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早期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读写能力;读写结合;阅读训练;多措并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93-01

小学生年龄太小,生活阅历很浅,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水平等都需要培养和提升。作文教学则能够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来看,想要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能力,切实完成作文教学所负担的教学任务,还是有些难度的。根据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生普遍作文水平很低,多数学生感到作文难,他们无话可写,无话可说,有的甚至对作文毫无兴趣。因此,要想全面完成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读写能力训练。

小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掌握了一些汉语拼音的基础知识,有了很好的拼读基础,他们学会了基本的语言表达,掌握一定的词汇,他们喜欢问、说和听,有着强烈的认识世界的欲望。而且,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语言的良性发展。既要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让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他们读写作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越。让他们不再害怕作文,不再无话可说,而是喜爱作文,有话可写。从而,彻底解决小学生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提升他们的语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强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信息的输入,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写则是信息的输出,是一个运用的过程。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专门设立了阅读课与写作课。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为主,帮助他们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阅读指导。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要求,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让他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类型的课文和报刊书籍,初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二是听读欣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受词汇量的限制,阅读能力自然受限。我们要指导他们通过听读来欣赏一系列的儿童作品。同时,教给他们科学的听读欣赏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听读欣赏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三是阅读活动。我们把读写活动与班会、晨会和队会结合,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朗读、诵读、讲故事等比赛,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第二课堂。每天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指定必读内容,给他们留有一定的自由阅读时间,利用班级图书角、小草阅览室、快乐对话等,选择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课外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

开始阅读时,学生可能只关注书中的画面和情节,往往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没有深入体会。我们要及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他们注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理解其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基本思路、文章特点等。利用改编小故事的形式,要求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同时,写好读书笔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而且有利于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切实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曾经有位学生特别喜欢写景类文章,无论是海滩的风光、荷花的姿色、山村的竹林,他都能很快地背上几段,久而久之,他对自然景物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思维也就特别活跃,哪怕是面对一片片枯黄的落叶,也能够构思一个崭新的意境。他在作文《落叶》中写道:我感觉秋天其实比春天更美,你看,那一片片飘飘摇摇落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像一个个小鸟在展翅飞翔,像舞者轻盈的旋转……我伸出双手接住了一片,哦,它像一只金色的小船呢,我轻轻地把它放进校园的池塘中,池中的水在流淌着,呵呵,“小船”突然轻轻地打了个旋,游走了,开始了它的航行。很好的一段文字!

二、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完文章后进行写作,这种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是很传统的作文经验。作文教学也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学生的作文知识与技能大都是在阅读中获取的,他们可以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学会如何选词造句以及如恶化谋篇布局。学生们读一点、写一点,边吸收边积累,慢慢就能够融会贯通,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而且,这也符合语言的听、说、读、写规律,能够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字、词、句、篇的能力,进而,较好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通过读写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他们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各种儿童读物,能够有重点的写一段话,许多同学写出了一篇篇语言流畅、内容丰富的好文章。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他们写出了很好的抒情文、写景文、写人文和看图文,在学校举办的历届作文比赛中,很多学生获奖。同时,也更加巩固和扩大了他们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学科成绩明显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表现突出。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里挖掘写作素材,童心世界才是绚丽多彩的。我们利用家校活动,建议家长把课余时间留给孩子,由他们自己支配,让他们从从各种渠道中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此,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比如,春游、野炊、踏青、采访、小制作、放风筝等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他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的东西,写出来才更加真实可信,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事件写出来,如,跳绳比赛,从赛前到赛中再到赛后,有顺序地写出一段文字,这样的文字内容真实完整、重点突出。

我们还利用录音机、投影仪、挂图、多媒体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比如,我们把生活中哈哈的笑声、当当的钟声、沙沙的雨声、咚咚的水声等录下来,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联想编写小故事。如此训练,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开辟的《观察日记》、《作文记录卡》、《一周随笔》等系列活动,学生作文都是内容丰富、完整真实、语言流畅、情节感人,深受好评。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思想教育,写作水平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12.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十二

一、加强阅读教学, 打好作文基础

(1) 阅读先行。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长期进行, 就要一定先做好阅读教学这一步, 而且深入下去, 才能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语文基本知识。比如, 感知语言文字, 从字、词、句、段入手进行教学, 进而理解全篇课文, 归纳本文说了些什么。这个指导过程, 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阅读指导过程。第二, 理解全文的中心之后, 再对文章进行分析, 剖析文章是如何选材的, 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 整篇是如何布局的。这个过程, 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写作指导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会“为什么写”, 而第二个过程则是启发学生认识作者“怎么写”, 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通过两个过程的学习, 学生真正理解了读写结合的良好效果, 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2) 双基教学。从低年级开始, 就让学生认识大量的字。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在阅读中要认识更多的字, 多积累丰富的词汇, 语法常识也要有所了解, 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多用, 标点符号运用要正确。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练习, 比如辨字组词、选词填空、用词造句、解词释义与配搭词语, 以及同音、多音、同义、反义词归类比较。这些练习, 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接下来, 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比如, 对词的性质的理解, 如挑选形容词、比喻句、摘抄课文句段、整理句子, 默写、听写、抄写、朗读、背诵, 答问、复述、分段、归纳段意。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训练, 比如总结中心大意、续写内容等。这些练习要多做,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形成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这样一来, 在写作中文字关就没有问题。

(3) 学习写作要领。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 都与课后作文训练相联系。教师要领会编者的意图, 把读写相对应的规律把握准确, 在阅读中向学生传授写作要领, 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

(4) 训练书面语言。作文与口头表达是有一定区别的, 所以, 写作时就要进行书面语言的训练。写作文不是口头语言的原始记录, 文章中语言属书面语言, 在表达上应该比现实中的语言更加严格准确, 具有鲜明、生动、准确的特点。所以, 在阅读文章时要留意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中的选词炼句、表情达意的共同要求和各自的风格, 在写作的时候模仿练习。只有这样, 里面的精华才能被学生掌握, 在写作的时候, 才能写得正确、形象。

二、以范文为依托写好例题作文

学生的读写训练要加强指导, 特别是在写作课中, 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精心指导如何读与写。所用的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属于范文, 不要小看范文, 这些范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的例子。特别是在命题作文中, 有的学生缺乏写作经验, 不知道如何审题、如何组织材料, 写起来没有具体的内容, 很空洞。比如, 教师给出一个题目“植树节这一天”。这是一篇记叙文, 一看题目学生就应该明白:本文主要写植树活动经过, 应该把这个部分详细地写。但是, 有的学生往往在写的时候跳过这一重点内容, 只是简单地写了几句“大家有的挖坑, 有的栽树, 有的浇水, 一会儿就干完了”。这种一带而过的做法, 使得文章没有重点。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引导学生借鉴范文, 鼓励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形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三、多进行读写结合的写作小练习

要结合所读的内容, 进行一些灵活多样的写作实践, 坚持读写结合的写作练习。阅读教学不是独立的, 同样作文练习也不是孤立的, 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读与写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但是, 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读写结合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当然, 在运用的时候, 不要生搬硬套, 而要根据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创新、模仿。写作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 逐步由生到熟, 融会贯通。读写结合小练笔, 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法宝。如果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提高很快。

四、结束语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读写结合, 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练笔, 也可以是扩写或者是改写, 慢慢过渡到命题作文。当然, 教师也不能把阅读看成是为了写作而阅读, 学习写作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的教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强化读写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摘要:运用文献法、实践法, 对运用读写结合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论述, 指出要加强阅读教学, 为作文打好基础, 还要以范文为依托写好例题作文, 多进行读写结合的写作小练习, 逐步过渡到命题作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练笔,命题作文

参考文献

[1]韩炳华.强化互动过程实现读写结合[J].江苏教育, 2015 (14) .

[2]周维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J].江苏教育, 2015 (14) .

13.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篇十三

(第45期)

诗词在线

【诗词原文】

雪中望岱岳

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内容为颂扬秦始皇功德。

【作者介绍】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读后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精美的山水景物诗,叙写了诗人雪霁远望泰山所见壮美景色及无限赞美之情。

B.首句与《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意境相似,“碧海”指天空,“烟”指云雾。

C.颈联写雪落泰山的景象,“齐燕白”从视觉角度写雪之大,“天地寒”则从触觉写天之冷。

D.本诗尾联与杜甫《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手法相同,意蕴相似。

2.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本诗是如何围绕“望”字展开的。(6分)

文学类文本在线

【原文】

(一)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

汪超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找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它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并对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可视化系统分析,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读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情感空间是指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空间或者某些具有一定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

B.利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文学情感空间研究,就是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

C.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清晰、快速地发现作家们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D.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颠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诠释“文学情感空间“,为后文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打下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时,着重阐述其优势,条理清楚。

C.文章多用举例论证,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个例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D.文章在阐述可视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与现,这是文学研究与现代技术联姻的结果。

B.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建构的规律,进而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这是文学情感空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

C.某一具体地方的情感空间可能具有固定的类型属性,但也可能因为作家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D.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研究,体现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加深和拓宽文学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原文】

(二)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量限制。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会是戏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老师,是被送进了奥斯维辛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命危急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开化的轶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了一则轶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她和孩子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了天空和草地。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读后思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穷)

A.“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女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将“我们“童年时的床单和女教师的床单进行了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C.“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包含着“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和伙伴们身处和平时代,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

D.女教师和孩子们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他们热爱艺术,艺术之梦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3.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4

分)

4.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

诗词在线

1.D[对两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意蕴的判断不够准确:表现手法同中有异,意蕴有高下之别——都运用了想象(或虚写),但本诗尾联想象秦碑矗立在绝壁之上,并进一步追问:是否有人拄着手杖去观赏那瑰丽的景观呢?可见,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愿望。杜甫《望岳》尾联直抒胸臆:一定要(或真应该)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再看其他的山就觉得小了。在这里,泰山的最高峰又可象征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人生最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见,D项的表述有误。]

2.①首联大处着笔,仰望云天,一碧如洗;远眺晴峰,积雪初融:雪后天晴为下文“望”岳铺垫;②额联变换视角,近观山泉,凝结成冰,冰柱悬垂于崖壁之上;仰视山路迂回曲折,云雾缭绕,突出山之高;③颈联将视线转向积雪,想象雪花飘落,齐燕大地竟因此而蒙上了一片白茫茫的影像;④尾联诗人于静静地凝望中,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愿望。(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赋满分;意对即可;其他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有理亦予认可)

文学类文本在线

(一)1.(3分)C

2.(3分)B

3.(3分)B

(二)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无奈“表述不正确,这句话包含着一些遗憾,但没有深深的无奈。“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说法欠妥遍戏寄寓期待,跟时代和平与否没有必然关联。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分析错误,此内容是要突出表现女老师,而并非强调“我“。

3.文章将“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同女教师的床单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认识的肤浅,更加突出了女教师坚定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也在对比中表现了和平年代的幸福和战争年代的残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显了文章主题。(每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意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找到答题切入点,一般从结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标题“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既指女老师将床单染成绿色,在排戏中想象成天空和草地,概括了小说二主要情节,同时富有象征意义,喻指在生命危急时刻对未来的希望,“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文章的抒情载体,文章用围绕这—点血展开叙述。“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道口。它派载着女教师对孩子深切的关怀和爱,通过它展现了女教师坚韧、乐观向上、传递希望的形象,也表现了“我“的感动及敬仰之情。(每点2

14.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篇十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上一篇:初中作文:爷爷和“铁扫帚”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社会优秀教案《我长大了》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