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公务员辞职(共7篇)
1.第十一章 公务员辞职 篇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人()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A.马克思B.傅立叶C.欧文D.魏特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应该是社会主义()
A.经济建设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D.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社会稳定B.社会富裕C.社会和谐D.社会发展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B.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并由此实现社会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C.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D.和谐社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7.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A.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B.2005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D.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
8.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民主政治
C.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D.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
1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
17.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发展B.党的领导C.制度D.发展社会事业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9.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 ”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21.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
A.发展教育B.扩大就业C.社会管理
22.()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A.教育B.就业C.社会保障D.医疗卫生
23.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是()
A.收入分配制度B.廉租住房制度C.社会保障制度
D.养老保险制度
24.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多项选择题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A.教育
B.就业C.收入分配
D.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
2.和谐社会是()
A.不是社会形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 B.不是单
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C.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D.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也是为了应对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趋势的无奈之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D.二者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5.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充
满活力
D.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民主法治D.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7.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
A.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贫富差距得到大幅度缩小D.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
然的关系
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A.以人为本,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民主法制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D.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确
1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14.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
A.公众参与B.党委领导C.政府负责D.社会协同15.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
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6.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第一步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步也会进入困境,还可能全局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需要原则包括()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实现社会稳定座位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
要结合点
17.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
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
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C.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
A.思想道德素质C.身体素质
三、判断题
1.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需要提高的执政能力之一。()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人民内部矛盾。()8.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就最终完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差别和矛盾。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等作用()
B.科学文化素质
D.心理素质
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四.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2.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有()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12.广大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1)小康社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14.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不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7.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就要提倡多样化,不必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9.节能低耗、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
容;(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
取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8.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9.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五.辨析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七.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分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
1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十分不满,反映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和“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答:错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答: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发展。
答:错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六.论述题
请下载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联系实际展开学习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
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
——摘自《学问时报》第298期材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摘自《人民日报》请回答:
(1)我国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答案:
(1)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前瞻性。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它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措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材料分析题2材料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5页。
材料2:
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
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请回答:
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参考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1)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
2.第十一章 公务员辞职 篇二
生命之灵是一种物质,一种能够承载信息和能量而没有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多维时空特性,在四维时空中我们无法认识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生命活动中占相对主动的地位,传统的中国人(以下简称:中国人)常常把这种物质称之为:元气,认为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是说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物质世界的原本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物质看成是彻底无形的物质、彻底自由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自由运动会导致物质的聚合。就像是自由市场经济会自然地导致市场垄断,导致财富大聚集一样。在原始的宇宙中只有自由运动,导致物质能量的大聚集,而最终又引发大膨胀。是膨胀运动支撑起了四维时空。膨胀运动势力与原来的自由运动势力相互抗衡把原来作自由运动的物质挤压成作旋转运动的物质。是旋转运动让物质有了形态。基本粒子在旋转,原子在旋转;地球在旋转,太阳系、银河系在旋转。多层次的旋转运动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一旦膨胀运动势力减弱或消失,现在的宇宙会在瞬间恢复到原来的无形物质状态。这是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混沌;现代系统科学也认为:任何系统都起源于混沌。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宇宙观遥相呼应。所以研究系统科学越是深入就越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越是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明智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远远超过了现代科学。
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生命的呢?虽然现在的宇宙是膨胀运动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但是自由运动的势力仍然是无处不在,自由运动的物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看不到,现代科学认识不到它的存在。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认识到的不确定现象其实就是两种势力相互抗衡的表象。在现宇宙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星球,只要能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让自由运动势力能够相对地控制分子、原子的运动。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就是自由运动势力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中国人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形和无形物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是元气相对地控制着有形物质;一般的物质是元气完全依附着有形物质。
生命之灵大致可以分为生灵和亡灵两大类。中国人对生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占卜巫祝等等方面;对亡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鬼魂、神仙的认识方面。在灵或者说在元气这个物质层面,人和动物、植物的灵气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到后面我将按照这样的分类,大致上谈谈自己对生命之灵的系统认识。
2.研究生命之灵的意义
A.重大的历史意义
认识不到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科学的巨大缺陷。这是现代科学的先天性的一个残缺。因为现代科学孕育产生于宗教文化之中,宗教文化的思维缺陷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代科学的灵魂深处。尽管现代科学是以质疑宗教起家的,二者看似相互对立、水火不容,其实他们是同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两个部分,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立足基点就是对生命之灵的认识不足。宗教把生命之灵表现出的种种自然现象统统归属于神灵、上帝的创造,阻止了人们对生命之灵的深入认识;而科学是以实证的思想方法去质疑上帝,用尽各种办法去否定上帝,同样也失去了对生命之灵的正确认识。加上实证的科学方法只能认识四维时空中的物质,不能认识生命之灵这样多维时空的物质。相同的思维缺陷向两个极端发展,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统一,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结构。
科学的迅速发展,让西方文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溃不成军濒临于消亡的边缘,只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传统技艺苟存于世,像中医针灸、武术气功之类,对科学的发展无法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对科学的制约能力也日渐消失。现代科学在残缺的思维方式驾驭下狂奔,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彰显出来。由现代科学完全主导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在畸形发展。因为,对生命之灵缺乏认识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生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长此以往,人类社会前途可悲。
现代科学的思维缺陷是先天性的缺陷。他很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目前系统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息论已经发表五、六十年了,什么叫“信息”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同态学等等,这些系统科学理论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犹如一盘散沙怎么也统一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宇宙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只能到此为止。整个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发展。
什么叫“信息”?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信息是哲学层次的东西,在数学这个知识层次是不可能认识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的。我现在的理解就是:只有进入到“灵气”、“元气”这个物质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什么叫“信息”。
现代科学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生命之灵”的时候了,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的唯一出路。
中国人认识世界是从人体自身开始的,透过人体这个小宇宙来感受和认识物质世界大宇宙,用的是心灵;而现代科学则是从一般的物质运动入手逐渐认识复杂的人体,用的是大脑。一个是透过复杂去认识简单;一个是通过简单去认识复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宇宙观和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相互贯通的时候了。相互贯通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出路;相互贯通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科学向中国文化的贯通就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承认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B.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北京坐火车沿京广线南下,一路上可以看到新盖的高楼、厂房日新月异,同时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十字架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来到瑞士,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非常虔诚地在教会受洗。这究竟是怎么了,中国文化难道真的低俗难耐,不能承载和护佑现代中国人高雅的灵魂了吗?不过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科学而不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看成是封建迷信,岂不是更可悲!与其成为一个偏执的科学狂人、科学怪人还不如有一个宗教信仰更好一些。所以我也很同情和理解这些接受洗礼的年轻人。
但是,毕竟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出现的全面西化倾向让我倍感痛心。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通过对生命之灵的客观认识,带领我们从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中走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几千年之后,我们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竟然要回归宗教,这究竟是谁之过?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太偏执了,学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家每天都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沉思,思维机械化,思想物质化。他们确实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国人对生命之灵的认识,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归属。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不相信《易经》能算命,不相信气功能产生超人的特异功能。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他们是现代化的中国人,是科学化的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丢弃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未来中国人能站立到世界发展前沿的根本。
中国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对生命之灵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认识生命之灵是中国人的立足之本。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客观系统地研究生命之灵。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可以让我们站在比现代科学更高的高度去认识世界,从而引领现代科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系统地认识生命之灵更现实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充实。
3.研究生命之灵的基本思路和愿景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是通过人体自身来认识生命之灵的。通过像练气功那样,古人称之为:引导,坐忘,冥想之类;还有可能通过一些经络敏感人来认识经络;通过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去认识鬼魂;通过占卜去感受生命之灵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感受和摸索,中国人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物质性,从“以神为本”中走了出来,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此。
在科学发展全面成熟的今天,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方法去研究生命之灵显然是行不通的。实际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探讨生命之灵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中医经络的实质性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展?关键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科学家们总想用科学的方法、用电磁波来认识生命之灵。其实,按照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之灵是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把生命之灵认定为某种电磁波的研究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说,科学研究生命之灵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
有一个研究思路是:生命之灵存在于每一个生物细胞,毫无疑问,生命之灵可以在生物细胞内不断地产生。由于它是一种电磁场产生之前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把生物细胞内复杂的磁电场变化模拟出来,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出来。应该说,生命之灵就躲藏在磁场的背后。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这种物质的测定问题。用电磁波来测定生命之灵的存在是根本行不通的。说不清还需要借助人体对生命之灵的感受,让气功师去感觉生命之灵的存在。
还有一个大的研究思路: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并不是生物体所独有的物质,它是膨胀势力创造出四维时空之前的物质形态。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体只要能摆脱了膨胀势力的控制都会迅速回归到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状态。现代科学在黑洞附近发现有大量离子体的存在。离子体是万有引力与膨胀势力相互抗衡,物质在脱离膨胀势力控制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如果能让离子体自由运动起来就可能产生大量的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由此我曾经断定: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将是具有生命灵性的计算机。
总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的物质(能量)形式已经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最根本是思想障碍。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能很快接受中国人的宇宙观,几年、几十年内人类就有可能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能量)。
人类一旦开始掌握和利用生命之灵这样一种物质,世界要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这种能量可以向人体直接输送,可以减少人类粮食需求,可以防病治病。现在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加油站,将来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的应该是人体加能站。
我们可以让人体和物体变化成无形状态然后再进行远距离转运,比现在节约90%以上的能量,而且速度极快,向地球上任何地方转运物质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上火星也就几分钟。现在的航空航天业都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事情距我们并不遥远。
4.生命之灵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工医商无不是围绕着《易经》展开理论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而《易经》本身就是一本占卜专著。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与占卜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不要把易经和街头算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街头算命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经济利益在里边,他们要用100%的准确率来满足顾客,而占卜是没有100%准确率的,一般来说有70-80%左右的准确率。他们需要用各种技巧来蒙混过关。我们不能由此就对易经占卜一概否定。
人们常说易经是一本天书,实际上它是一本把生命之灵与现实物质世界相互衔接起来的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潜意识。用易经摇卦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暗示或提示。在算卦人面前摇卦,算卦人的神灵就参与其中了。生命之灵是多维时空的物质。它可以向我们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所以摇卦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们一些警示。
在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从小就接触易经摇卦的。我们常常把摇卦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把玩。过年过节大家聚在一块,你一卦我一卦看看来年运气。遇到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了,摇一卦看看神灵的提示。满有意思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奥秘也似乎有所感觉。比如,有时候会出现错卦的现象。在卦摇好了以后,在计算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算错了。算错的卦是非常准确的,而原来摇的卦一点不准确。这说明是我的潜意识,或者说是我的神灵在有意调整我摇卦的准确度。这样的事情不仅多次发生在我摇卦的过程中,我在网上、书上也看到其他人谈到这样的事情。
下面我介绍一种简单的用《易经》摇卦的方法:
准备8枚小一点的硬币。
放在手里多把玩一会儿。
摇三次。第一,第二次都是用8枚硬币,第三次用6枚硬币。数一下有几个国徽面向上。摇三次的可以得到三个数字。假如摇三次得到是5、3、2三个数字。
按乾1,坎2,艮3,震4,巽5,离6,坤7,兑8.顺序,第一个数字5得到:巽卦。
第二个数字是3,就把巽卦从下向上变三个爻。得到:益卦
第三个数字是2,打开易经书,看益卦的第二爻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提示。
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易经摇卦方法,挺准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其中体验生命之灵的客观存在。
5.中医对生命之灵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生命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物质运动。而元气又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初始。元气在人体沿经络不停地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元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开来称呼。在体表运行的是“卫气”;在体内沿血脉运行,蕴藏在体液之中的是“营气”;运行在胸廓心肺之间的是“宗气”;运行在小腹内,两肾之间的仍然叫“元气”,是人体本原的意思、狭义的元气。沿经络运行的是经气。藏于五脏的元气分别以五脏命名: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元气产生于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又相对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实际上,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就是元气与有形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的控制关系,元气只是相对占主动一些而已。每一个细胞都产生元气,除了维持本细胞的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元气走出来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代谢平衡。走出细胞的元气聚集到一起在机体内循环运行,其运行轨迹就是经络。由于元气具有多维时空属性,在体内运行不需要有形的通道,所以我们看不到经络的存在。
元气在人体不仅控制着机体代谢全过程,而且还参与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讲的神、魄、魂、意、志都是不同功能的元气。由于元气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与功能的同一,让我们很难理解它就是一种物质。有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就是经过心脏置换手术的病人,往往会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不爱看书的屠夫因为换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脏而手不释卷;一个从未钓过鱼的人因为心脏置换而突然喜欢上了垂钓。这不正是中医《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最好解释。
我们只看到了生命的灵性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无形物质——元气。实际上,大脑本身就是在元气的控制下产生出来的。大脑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元气的参与下进行的。甚至有一些信息的处理是在元气这个物质层次进行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元气就象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而中医比较看重这个董事会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心领神会”,“聚精会神”,“三心二意”等等一些说法。中医认识不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吗?不是,中医不仅知道大脑的功能,还明白大脑背后元气的功能。中医不仅知道人体这个企业的总经理是谁,还明白他背后的董事会在干什么。
有一位信奉上帝的朋友给我讲:“宇宙产生之前的混沌就是上帝;中医讲的元气就是上帝。上帝知道我们都长了几根头发”。我不这样认为。元气虽然是一种能够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物质,在它没有参与生物的生长、进化之前是没有承载生物信息的自由运动的能量。只有在它与分子、原子、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生命活动之后,它才开始携带生命信息成为具有生命灵性的物质。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活动是无形的元气与有形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6.生命之灵与人体特异功能
目前一般认为: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形体和调整意识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开发潜能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科普水平的说法,没有道出其实质性的内涵。因为现代科学认识不了气功的实质,真正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超越科学地去解释气功,只能被看作是假说而不受重视。气功实际上就是元气之功。练气功就是增强人体元气功能的过程。
不管是站桩,还是马步,多数功法都是“下紧上松”,让下肢的肌肉处于静态的、持续的做功状态。这是一种让下肢肌肉细胞产生更多元气的方法。更多的元气从细胞里走出来进入整体经络循环是练气功的首要目标。
元气是人体的客观意识;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观意识。为了给元气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还需要抑制大脑的主观意识,让大脑处于安静的朦胧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客观意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最原始的生物机体自控能力。当元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主观意识再逐步与客观意识融为一体。人体就能显示出一些特异的、潜在的功能。
元气是自由运动的能量,具有超越四维时空的特性。它既可以储存信息,也可以处理信息,还能直接做功。所以元气功能增强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如:腋下认字、透视人体、意念折断钢丝、意念搬运物体等等,不可胜数。还有一些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质因素所决定的。
人体特异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视而不见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科学的。有些魔术师在舞台上,时而运用技巧,时而运用科学知识,时而运用特异功能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由此就把特异功能都看作是魔术。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2011年春节的舞台上让两个鸡蛋融合在一起,很明显就是一种特异功能表演。
7.中国人对“鬼神”的认识
生命可以说就是元气相对控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肉体腐烂变质回归大地,变成其它生物生存的营养;他的元气,特别是参与全身经络循环的一部分元气,会离开肉体飘荡在空中,逐渐地支离破碎,最后回归到地球的元气场中去,成为维持其它生灵的精神食粮。元气是一种信息物质。它可以存储信息,处理信息。脱离开肉体的一团元气它承载着这个人生前的生命信息,并且它还能自动进行一些信息处理工作。在它没有完全支离破碎之前能够影响活着的生灵,偶然还会导致鬼魂附体、灵童转世这样的鬼魂现象出现。
由于元气的多维时空特性,在现实的四维时空世界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鬼神”如同虚幻一般,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不清的事情。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明智文化以后,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就是说:相信鬼神不迷信鬼神;尊重鬼神且远离鬼神,才是聪明之举。中国民间世代相传,比较流行的鬼神观也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通过祭祀,占卜,中医针灸和气功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之灵的客观实在性和他的不确定性,为中华文明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不可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鬼神问题呢?我有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仅供参考:
在瑞士家中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当大家谈到是谁在主导社会发展的时候,我曾经比喻说:“上帝(鬼魂)是什么?上帝就是中顾委;上帝就是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上帝就是家属院里、马路边上晒太阳的老太太、老爷子。我们要尊重他们,首先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先人;其次他们承载着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再则,在某些时候他们偶然也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我们要敬畏他们,因为在有些时候他们也会惩戒我们。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和迷信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过去的人了”。
3.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 篇三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其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火箭腾空而起的推力B.叉车举起重物的举力
C.人推石头未动时的推力D.马拉木头前进的拉力
2、在举重比赛时,一运动员在第一阶段把150kg的杠铃很快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停留3s。下列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做功.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都没做功.D.他在两个阶段内都做了功.
3、在下面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4、以下实例,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B.小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
C.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走D.用力搬桌子而未搬起
5、用10N竖直向上的拉力,使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8N的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拉力做功为()
A.4JB.16JC.20JD.36J6、一个足球运动员用100N的力踢一个重为5N的足球,球离脚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滚动了30m.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为()
A.3000JB.500JC.150JD.0J7、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50N的物体,用10N的水平推力使其在10s内匀速前进了20m,则在此过程中()
A、推力做了1000J的功B、推力的功率为20W
C、重力做了100好的功D、摩擦力为50N8、小明在水平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加速推着一辆重120 N的小车,前进了10 m,小明的推力做功是________J.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做功是________J.
9、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50N的箱子,4s内前进了6m,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J;工人对木箱做功为J;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
10、东风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60m,所用时间为10s,若此时卡车所受的牵引力为5000N,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4.第十一章 装配图教案 篇四
配
图
课
题: 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教程:
一、装配图的作用
用途:
设计 — 先画装配图,再根据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生产 — 根据装配图将零件装配成部件或机器。
作用:
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位置关系。(表达机器或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路线和零件装配关系的图样,称为装配图。作用——是制定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检验、安装及维修的技术文件。)
二、装配图的内容
1、一组视图
表达各组成零件的相互位置、装配关系和连接方式,部件(或机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等。(表达机器或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各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
2、必要的尺寸
必要的尺寸包括部件或机器的规格(性能)尺寸、零件之间的配合尺寸、外形尺寸、部件或机器的安装尺寸和其它重要尺寸等。(机器或部件的规格、配合、安装、总体尺寸)
3、技术要求
说明部件或机器的性能、装配、安装、检验、调整或运转的技术要求,一般用文字写出。
4、零部件序号、明细栏和标题栏
标题栏:说明名称、重量、比例、图号、设计单位等;
明细表:列出机器或部件中各零件的序号、名称、数量、材料等。(在装配图中对零件进行编号,并在标题栏上方按编号顺序绘制成零件明细表)
附:装配图的内容图。
三、总结
四、作业
课
题: 装配体的表达方法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教程:
装配图对零件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
一、规定画法
1、相邻两零件接触表面和配合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不接触表面画两条线。
2、两零件邻接时,不同零件的剖面线方向应相反,或者方向一致、间隔不等(如下图)。
3、对于紧固件和实心零件(如螺钉、螺栓、螺母、垫圈、键、销、球及轴等),若剖切平面通过它们的轴线或对称平面时,则这些零件均按不剖绘制;需要时,可采用局部剖视。
二、装配图中的特殊表达
1、沿结合面剖切和拆卸画法
假想沿某些零件的结合面剖切或假想将某些零件拆卸以后,绘出其图形,以表达装配体内部零件间的装配情况。
沿轴承盖与底座的结合面剖开,拆去上面部分。零件的结合面不画剖面线,被横向剖切的轴、螺栓或销等要画剖面线。
2、假想画法
为了表示运动零件的极限位置或部件相邻零件(或部件)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双点画线画出其轮廓,如图所示,用双点画线画出了扳手的一个极限位置。
3、夸大画法
对于直径或厚度小于2mm的较小零件或较小间隙,如薄片零件、细丝弹簧等,若按它们的实际尺寸在装配图中很难画出或难以明显表示时,可不按比例而采用夸大画法。
4、简化画法装配图上若干个相同的零件组,如螺栓、螺钉的连接等,允许详细地画出一组,其余只画出中心线位置。
装配图上的零件工艺结构,如退刀槽、倒角、倒圆等,允许省略不画。
滚动轴承可用简化画法或示意画法表示。
三、视图方案的选择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课
题: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尺寸标注
装配图不是制造零件的直接依据。因此,装配图中不需注出零件的全部尺寸,而只需标注出一些必要的尺寸。
1、性能(规格)尺寸
表示机器或部件性能(规格)的尺寸,在设计时已经确定,也是设计、了解和选用该机器或部件的依据。
2、装配尺寸
包括保证有关零件间配合性质的尺寸、保证零件间相对位置的尺寸、装配时进行加工的尺寸。
3、安装尺寸
机器或部件安装时所需的尺寸。
4、外形尺寸
表示机器或部件外形轮廓的大小,即总长、总宽和总高。
5、其它重要尺寸
如运动零件的极限尺寸、主体零件的重要尺寸等。
二、技术要求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主要是针对该装配体的工作性能、装配及检验要求、调试要求及使用与维护要求所提出的,不同的装配体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附下图: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
课
题: 装配图的零部件序号、明细表和标题栏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编写零件序号的一些规定
1、编号方法
序号由点、指引线、横线(或圆圈)和序号数字组成。指引线、横线用细实线画出。指引线相互不交错,当指引线通过剖面线区域时应与剖面线斜交,避免与剖面线平行。序号数字比装配图的尺寸数字大一号或两号。
2、序号编写的顺序
零、部件序号应沿水平或垂直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次排列整齐,并尽可能均匀分布。
3、标准件、紧固件的编排
同一组紧固件可采用公共指引线(如图示);标准部件(如油杯、滚动轴承等)可看成一个部件,只编写一个序号。
4、相同零部件的标注
装配图上凡相同零件只用一个序号且一般只注写一次。
5、很薄的零件或涂黑剖面的标注
由于薄零件或涂黑的剖面内不便画圆点,可在指引线的未端画出箭头。
二、明细栏
明细栏是机器或部件中全部零、部件的详细目录,国家标准没有统一规定它的内容和形式。
下图为推荐学校用标题栏、明细栏。明细栏应画在标题栏的上方,零件的序号自下而上填写,如位置 不够可将明细栏分段画在标题栏的左方。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课
题: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在设计和绘制装配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装配结构的合理性,以保证机器和部件的性能,并给零件的加工和装拆带来方便。
一、轴和孔配合结构
要保证轴肩与孔的端面接触良好,应在孔的接触面制成倒角或在轴肩根部切槽。
二、接触面的数量
当两个零件接触时,在同一方向的接触面上,应当只有一个接触面,这样即可满足装配要求,制造也较方便。
三、销配合处结构
为了保证两零件在装拆前后不致降低装配精度,通常用圆柱销或圆锥销将零件定位。为了加工和装拆的方便,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好将小孔做成通孔。
四、紧固件装配结构
为了使螺栓、螺母、螺钉、垫圈等紧固件与被连接表面接触良好,在被连接件的表面应加工成凸台或鱼眼坑等结构。
紧固件连接处的装配结构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课
题:装配图的识读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读装配图的目的,是从装配图中了解部件中各个零件的装配关系,分析部件的工作原理,并能分析和读懂其中主要零件及其它有关零件的结构形状。
一、读装配图的步骤和方法
1、概括了解
看标题栏了解部件的名称,对于复杂部件可通过说明书或参考资料了解部件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
看零件编号和明细栏,了解零件的名称、数量和它在图中的位置。
2、分析视图
分析各视图的名称及投影方向,弄清剖视图、剖面图的剖切位置,从而了解各视表达意图和重点。
3、分析装配关系、传动关系和工作原理 分析各条装配干线,弄清各零件间相互配合的要求,以及零件间的定位、连接方式、密封等问题。再进一步搞清运动零件与非运动零件的相对运动关系。
4、分析零件、读懂零件的结构形状
二、读装配图举例
1、概括了解
由标题栏知,该部件是蝶阀;由明细栏知它由13种零件,是较为简单的部件。它是连接在管路上,用来控制气体流量或截止气流的装置。
2、分析视图
蝶阀采用三个视图。主视图表示了阀的主要件阀体、阀盖的外形结构,两个局部视图分别表示了阀盖与阀体 的配合关系和阀杆与阀门的连接关系。
俯视图采用全剖视,表明了齿杆与齿轮的传动关系,并表达了阀体的外形结构和阀盖的内外形结构。左视图采用全剖视,表达了阀体φ55的通路和阀盖的内外形结构,表达了阀杆与齿轮、阀体、阀盖的关系,螺钉与齿杆的防转关系以及阀盖与阀体由螺钉连接的关系。
3、分析装配关系、传动关系和工作原理 配合关系:
连接、固定关系:
齿杆上有长槽由固定螺钉11限制齿杆传动,当齿杆沿轴向滑动时齿杆上的齿条就带动齿轮7转动。齿轮由半圆键8和螺母9与阀杆4连接,由阀杆轴肩在阀体、阀盖中实现轴向定位。阀盖与阀体由三个螺钉连接。阀杆与阀门2由锥头铆钉3连接。当齿杆带动齿轮转动时,阀杆也随之转动,并使阀门启开或关闭。
4、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
顺序:
先看主要零件,再看次要零件;
先看容易分离的零件,再看其它零件; 先分离零件,再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
蝶阀立体图
课
题: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拆画零件图的步骤:(1)按读装配图的要求,看懂部件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和零件的结构形状。
(2)根据零件图视图表达的要求,确定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案。(3)根据选定的零件表达方案,画出零件工作图。
2、拆画零件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1)在装配图中允许不画的零件的工艺结构 如倒角、圆角、退刀槽等,在零件图中应全部画出。
(2)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案应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确定,而不能盲目照抄装配图。要从零件的整体结构形状出发选择视图。(3)装配图中已标注的尺寸,是设计时确定的重要尺寸,不应随意改动,零件图的尺寸,除在装配图中注出者外,其余尺寸都在图上按比例直接量取。对于标准结构或配合的尺寸, 如螺纹、倒角、退刀槽等要查标准注出。
(4)标注表面粗糙度、公差配合、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时,要根据装配图所示该零件在机器中的功用、与其它零件的相互关系,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方面知识而定。
课堂小结
1、掌握装配图的规定画法、特殊画法。
2、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和步骤。
3、根据尺寸的作用,弄清装配图应标注哪几类尺寸。
4、画装配图首先选好主视图,确定较好的视图表达方案,把部件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零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和重要零件的主要结构表达清楚。
5、分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零件间的装配关系。
6、确定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这是看图中的难点)。
7、通过拆画零件图,提高看图和画图的能力。附下装配图:
课
题: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的画法 课
型:新
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道部件测绘,掌握装配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装配图的画法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部件测绘简介
在生产实践中,对原有机器进行维修和技术改造,或者设计新产品和仿造原有设备时,往往要测绘有关机器的一部分或全部,称为部件测绘或测绘。
测绘的过程大致可按顺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测绘的对象和拆卸零、部件;
2、画装配示意图;
3、测绘零件(非标准件)草图;
4、画部件装配图;
5、画零件图。
二、由零件图画装配图
部件由一些零件组成,那么根据部件所属的零件图,就可以拼画成部件的装配图。
1、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
2、视图选择(1)、装配图的主视图选择
装配图应以工作位置和清楚反映主要装配关系的那个方向作为主视图,并尽可能反映其工作原理。
(2)、其它视图的选择
其它视图主要是补充主视图的不足,进一步表达装配关系和主要零件的结构形状。
3、画装配图的步骤(1)、确定图幅
根据部件的大小,视图数量,确定画图的比例、图幅的大小,画出图框,留出标题栏和明细栏的位置。(2)、布置视图画各视图的主要基线。并注意各视图之间留有适当间隔,以便标注尺寸和进行零件编号。
(3)、画主要装配线
从主视图开始,按照装配干线,从传动齿轮开始,由里向外画。
(4)、完成装配图
校核底稿,进行图线加深,画剖面线、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编注零件序号,注写尺寸数字,填写标题栏和技术要求。
本章小结
5.第十一章和谐社会 篇五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等。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两者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
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可能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七大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
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本章小结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第十一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 篇六
一、概念
1.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2.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一项
研究。
3.行动研究: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
4.经验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研究。
5.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6.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二、填空
1.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3.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两种重要的研究;
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交集”称为校本教研。
4.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三、简答
1.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
1)课题选择2)查找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资料的处理与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7)课题结题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 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
3.调查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制订调查计划3)制定调查工具4)试调查5)实施调查
6)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果7)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4)研究的循环性
5.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设计研究方案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经验研究的步骤
1)积累经验,提炼问题2)分析经验3)撰写经验研究论文
7.个案研究的步骤
1)确定个案2)收集个案资料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8.叙事研究的特征
1)呈现事件情节2)重视背景3)凸显个人4)重视反思
9.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
7.毛概第十一章ppt文本[推荐] 篇七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 十三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1.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要带领人民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社会共同建设。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一章 公务员辞职】推荐阅读:
毛概第十一章课件09-29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卷10-25
2018党课第十一课07-12
第十一单元教材分析08-24
第十一周班会教案09-15
儿童歌曲教案(第十一周)06-10
第十一册教学计划07-26
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09-24
第十一周大班安全教育10-02
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