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影视

2024-08-14

阅读题影视(精选12篇)

1.阅读题影视 篇一

争取在文化价值方面能够更好地影响世界,是当下发展华语影视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和事关长远的梦想追求。

毫无疑问,华语影视应该讲好华人的生活及故事,这是其能够影响世界的一个重要基础。换句话说,华语影视即便讲述了华人的生活及故事,如果讲得不好或不对路子,那也不可能对世界产生很好的文化影响力,至少其文化影响力将非常有限。溥仪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早在多年前,好莱坞便在绝大多数国人还没有将其纳入视野的时候,就以其为题材创作出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虽然国内也拍摄了不少关于末代皇帝或末代皇后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大多着重于故事情节的猎奇或皇家景观,很少真正关注并认真研究人物深刻而复杂的人性世界。同样的原因,使得具有较佳拍摄条件的《梅兰芳》之于法国影片《玫瑰人生》相形见绌。坚持尊重生活真实和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是影片拍摄成功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华语影视需要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并提升文化影响力,显然不仅需要相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武侠功夫片,而且需要更多闪耀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人物及生活故事。

富有中国特色的百姓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应该并可以很好地走向世界。如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吴天明的《人生》、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其实都是很好的范例。在这方面,我们既需要努力自然地表达好影片的生活内涵和刻画好真切可信的中国人物,又需要培养起足够被人接受和理解的耐心。应该看到,近年来不少华语影视在走向世界的`时候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多是因为一味地着眼于某些文化符号的影像造型乃至缺少了对中国现实生活真切、深刻而艺术的叙述。

和所有能够获得受众好评且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应该尽可能相对完美一样,能够走出国门并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也必须在故事立意、情节设置和细节处理方面都做得很好,不能有偏废,尤其强调要有符合一般创作规律的文化立意及艺术表达。我们有保留地赞同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是因为极力赞成没有文化思想情感驱动与浸润的笔墨一定在文化艺术意义及价值表达方面等于零这样的观点。我们无法想象不考虑宏观文化立意及价值追求的影视作品能够具有很好的国际竞争力,也无法想象只有宏大立意而缺乏艺术笔墨的影视剧能够获得很好的成功。陈凯歌导演著名影片《黄土地》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富有争议,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文化差异和时代认知,而在于作品自身某些方面的欠缺(如情节淡化)。影片《霸王别姬》比较成功,并且被海内外更为普遍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文化思想立意、故事情节设置和细节处理、景观呈现都相对完美地浑然一体。

8.下列对文中提及的一些华语影视作品的认识,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兰芳》成功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融入作品的同时,但对人性世界的挖掘不够,缺乏现实主义精神。

B.《城南旧事》的题材成为华语影视走向世界的范例,主要得益于其耐心的表达、深刻的内涵和真切的人物。

C.《黄土地》争议不断与文化差异和时代认知有着一定的联系。

D.《霸王别姬》的成功在于注重文化立意的同时,也有深刻而艺术的叙述。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华语影视文化价值的基础是讲述了华人的生活及故事,过分地强调某些文化符号只会削弱作品的内涵。

B.走向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挖掘新的题材,如同多年前溥仪的题材还不被关注时,好莱坞就以其为题材创作出奥斯卡最佳影片。

C.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华语影视创作借鉴,因为所有能够获得受众好评且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都应该是尽可能相对完美的。

D.华语影视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故事也至关重要。

10.结合全文,指出华语影视在文化价值方面更好地影响世界的具体策略。(3分)

参考答案

8.B(原文以《城南旧事》为例,意在表明这类题材的影片应该并可以很好地走向世界,而并非已经“成为华语影视走向世界的范例”)

9.B(“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挖掘新的题材”属无中生有)

10.(3分)①坚持尊重生活真实,讲好华人的生活和故事;②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文化思想立意和艺术表达不可偏废。

2.阅读题影视 篇二

关键词:PISA,中考语文,阅读,开放题

自从教育部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之后, 我国的语文中考日益关注开放性试题。一般来说, 多数人倾向于把那些答案灵活开放 (即可以有多个正确的答案) 的题目都归入开放题[1]。相比国内而言,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简称PISA) 命题专家对开放题的界定更为明确:开放题 (Open-constructed response, 全称为开放结构式反应题) 是指那些答案灵活、应答内容较多、通常要求对答案做出解释的题目[2]。而那些答案虽然也较灵活, 但不需要做出较多的解释, 通常只需要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回答的题目, 称为封闭结构式反应题 (Closed-constructed response) 。按照PISA的定义, 中考语文中诗词默写类试题以及部分仿写改写类试题就不属于开放题的范畴。

2009年4月, 上海市正式参加了PISA2009测试, 这为进行PISA和中考的国际比较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下面以PISA2000阅读开放题和上海2009年中考语文试运转卷现代文阅读的开放题为样本, 从试题数量、问题和指导语设计、试题难度和评分标准等几方面作一些分析[3]。

一、试题数量的比较

PISA2000阅读测试和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和数量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在PISA2000提供的141个题目中, 开放题就占了63个, 约占试题总数的45%, 是数量最多的题型 (141个题目被分成9组, 每组题目按30分钟设题, 每个被测的学生需要做其中的2~3组阅读题目[4], 因此, 在同一次测试中, 不同学生所做的试题可能是不同的) 。而上海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共有11个题目, 开放题占了2个, 尚不足20%。两者的比例相差如此之大, 原因在于评价旨趣的不同。PISA阅读评价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理解、运用、反思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这些能力更适于使用开放题;而中考在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 还要兼顾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字词、修辞、句式等。《上海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手册》在语文科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方面就列出了13个考察要点。

二、问题和指导语设计的比较

问题和指导语又称为题干。命题者通过题干明确答题的要求, 落实评价的目标;被测试者则要根据题干明确答题的任务。问题和指导语设计得清楚与否, 直接影响到测试的效度[5]。

2009年上海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设计了两个开放题。第一个是针对文本《漫谈桂文化》的最后一句话设计的, 其表述如下: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 (画线部分) 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5分)

第二个是针对文本《月光启蒙》的最后一句话设计的, 其表述如下:

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 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 和原文比较, 哪一个好?为什么? (80字左右) (8分)

这两个开放题对问题的表述明确具体, 不易产生歧义;设题紧扣文本, 一个侧重思想内容, 一个侧重表达形式, 可谓开合有度, 各有侧重。

但是从其指导语的设计来看,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第2个开放题的指导语中“80字左右”就需要斟酌。命题者的本意可能是担心学生的答案写得过多, 以此提示考生要简单陈述, 不要罗嗦, 可是这一要求同时有可能暗示学生要答到80个字, 不然就达不到要求, 这其实是一种误导, 因此用“不超过80个字”表述更合适。2008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第5题也有“80字左右”的要求, 而2009年的上海语文高考试卷的第6题, 就改为“不超过45个字”。

相比之下, PISA阅读的开放题更注重设计指导语。以下是PISA2009样题中的一个问题的设计语:

题14:涂鸦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叙述的事情 (它的内容) 。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写作的手法 (它的风格) 。

不论你同意哪个作者的论点, 你认为哪一封信写得比较好?请根据其中一封信或者两封信的写作手法来解释作答。

试题设计者在问题提出之前, 设计了两句指导语, 明确了叙述内容和叙述风格的区别, 解释了问题中“写作手法”这个关键术语, 这就避免了学生因为对这个术语不理解而影响答题, 这一指导语充分体现了PISA阅读测试的特点: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 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题难度设计的比较

试题难度的把握, 则主要涉及到测量信度的问题。PISA试题都经过了大规模的试测和精确的数学分析, “打造的是一把钢性的量尺, 试题难度不会像传统测试的弹性量尺随受试人群样本的能力不同而变化”[6]。如上面引用的样题中的第14题, 其难度水平为4级, 对应的分数为581分。在PISA的试题地图 (PISA Item Map) 和阅读素养水平地图中, 这一水平和分数表明学生可以“运用常识或假设, 批判性地评价文本, 展现的是对篇幅较长或内容较为复杂的文本的精确理解”[7]。试题难度的准确定位为国际间学生素养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除此之外, PISA还在每次测试时使用一些相同的题目, 这些题目称为“锚题” (Anchor Item) , 以便对不同年度的测试结果进行更为准确的比较。

与PISA相比, 我国中考在试题难度的确定方面采用的是传统测试理论, 试题的难度没有准确的定位。尽管2009年上海中考的考试细则中规定:“试题的难易比例约为1∶1∶8”, 但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具体到某一份试卷、某一个题目, 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定位其难度等级。以上文提到的2009年上海市中考的两道开放题为例, 很难说哪一个难度更大一些;而分值一个为5分, 另一个为8分, 也很难说出什么依据。可能的解释是参考答案中两个题目的要点多少不同, 而这样给试题赋分恐怕并不合适, 因为决定一个题目分值的, 首先是完成题目所需的文本阅读的深度和长度, 而不是答案要点的多少。

中考采用传统的测量方式, 优点在于简单易行, 试题开发的技术要求和成本较低, 但是不利于测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不利于质量的分析和监控。从长远考虑, 中考应该借鉴PISA测试的优点, 依托专业命题机构, 准确定位试题的难度, 建立自己的试题库。

四、评分标准的比较

语文开放题的优势是便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悟、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展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但是它却给评分工作带来了难度。如何使开放题的评分尽可能客观公正, 是PISA和中考面对的共同挑战。那么, 两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理有什么不同呢?这里以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的第2个开放题 (在整个试卷中的序号为第26题) 和PISA样题的第14题提供的评分标准为例略作分析。

上海市中考第2个开放题的评分标准:

(8分) 观点 (1分) 理由 (6分) (写出两点, 每点3分) 语言 (1分)

原句好的理由: (1) 意境更含蓄 (2) 结构呼应更紧密 (3) 内容上突出了诗情 (4) 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 (1) 直接点明母爱主旨, 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2) 呼应开头

PISA样题第14题的评分标准:

满分:代号1

就其中一封信或全部两封信的风格或形式, 解释意见。可以指出下列特点:

写作风格、论证的结构、论证是否中肯、语气、语体 (正式或非正式) 及说服读者的策略。用词, 例如“较好的论点”等必须有证据支持 (注意:“有趣”“易于阅读”和“清晰”等字眼不够具体)

●嘉嘉的较好。她提出不同的观点让你思考, 她也提及涂鸦艺术家对环境的破坏, 我认为这点很重要

●嘉嘉的文章较有效, 因为她直接提到了涂鸦艺术者。

●我认为两封信中, 嘉嘉的信件较好。我觉得小雅有点偏见。

●我觉得小雅提出了很有力的论点, 但嘉嘉的结构较好。

●小雅的较好, 因为她没有针对任何人 (以内容的特点去解释自己的选择。若诠释为“没有攻击任何人”, 则是一个更清晰的解释)

●我喜欢嘉嘉的信件, 她有力地表达意见。

零分:代号0

就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立场作出判断, 或只简单地意译原文或评论文章内容。

●嘉嘉。我同意她的所有说法。

●嘉嘉的信件较好, 正如她所说, 涂鸦既花钱又浪费。

●小雅的信件较好, 她所说的都重要。

或:判断欠充分解释。

●小雅的信件是最好的

●小雅的信件较易阅读

●嘉嘉的论点较佳

或:答案不合理或与问题无关。

●嘉嘉的写法较佳, 她一步一步分析问题, 以此为基础, 她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小雅的信件较好, 因为她从头至尾都坚持自己的立场。

没有作答:代号9

从上面的两个评分标准不难发现:

上海市中考开放题的评分标准是累积式记分的, 即把总分分解为若干个得分点, 完成一个得分点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它的优点是方便灵活, 便于操作。而其缺陷在于:观点分 (1分) 和语言分 (1分) 考察的都不是学生的鉴赏能力。前者几乎是白送的, 因为开放题的观点本身就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 只有理由是否充分的问题;后者测查的是语言表述能力, 而不是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甚至可能误导评分者片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这些都影响了评价的效率, 即所评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PISA的评分标准是水平式记分的, 即只要达到了测量的水平, 就可以得满分或部分得分。在题14所罗列的满分答案中, 例1显然比例2要完善得多, 但是两者都是满分, 因为例2同样达到了等级4这一水平;而且, 该标准集中在鉴赏能力的评价上, 而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等其它因素, 这体现了PISA对试题效度的要求:只测量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便于评分者对答案做出准确的判断, PISA开放题在评分标准中收录了试测过程中学生的典型答案 (如题14中罗列了6个满分答案和8个零分答案) 。此外, PISA还对学生的答案分类编码, 这为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参见姚永夫.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其解法初探[J].中学文科, 2001, (8) .谢记军.中考语文开放试题比例逐年增多[N].中国教育报, 2006-7-29:7.

[2]Ray Adams and Margaret Wu编, PISA2000Technical Re-port, p21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53/19/33688233.pdf浏览日期:2009年7月14日。

[3]因为PISA2009的评价报告2010年才能公布, 所以本文采用了PISA2000阅读评价报告《为了改变的阅读》 (Reading For Change) 中的数据;而样题则是从PISA2009的样题中选取的。采用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运转卷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在笔者看来, 仅就开放题的设计而言, 它比该年度的正式卷更有典型性。

[4]Ray Adams and Margaret Wu编, PISA2000Technical Report p22http://www.pisa.oecd.org/dataoecd/53/19/33688233.pdf浏览日期:2009年7月14日。

[5]方云龙曾做过详细的举例分析, 见《开放性试题质量分析》,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2年第9期。

[6]王蕾.Rash客观等距测量在PISA中国试测研究中的实践[J].心理学探新, 2007, (4) :73.

3.巧用影视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篇三

【摘 要】影视资源已然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巧加利用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和素材。本文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实践,尝试从创新阅读形式、营造阅读情境、解读文本语言、扩大阅读视野、引发名著阅读、提升阅读审美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努力发掘影视文化中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因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影视资源;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32-03

【作者简介】1.宋薇,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2.李坚,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效果广受诟病。面对阅读教学的困境,我们以为,必须重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阅读教学开辟新天地。这其中,对优秀的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引起重视。

一、利用影视资源创新阅读形式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人们的传统阅读已经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纸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渐地消散。不少教师对此深感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实,在信息化社会中,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欣赏影视节目的方式和内容巧加指导,就不仅能让影视欣赏成为学生阅读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创新阅读形式,让阅读过程与学生的兴趣一起跃动。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教学时正值春节后学生收看过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寒假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体验人间感动,收获真情力量,再书爱的教育,共沐心的洗礼。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深受感染,现在组织一次“感动童年人物”评选活动,高尔基当仁不让地推选了他的外祖母,并提供了这篇课文作为申报材料。作为推选委员会的成员,请大家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完成以下环节:首先,拟写“获奖者名片”:这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其次,讲述“感人事迹”。(细读课文,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最后,撰写“颁奖词”。(总结提升,理解作者的感情。)这节课中,电视节目形式被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现学现用”,学生因此兴致盎然。将电视节目形式转换为教学形式,整个教学流程浑然一体,又能环环相扣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会不断创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形式或创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得以不断丰富。比如: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轮番竞赛的形式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字词默写热情,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中的攻守擂形式可用来抢答文言文词义、句意等语文知识,综艺节目《黄金一百秒》中的限时展示形式可用来对文意概括、问题回答进行计时限制,等等。

二、利用影视资源营造阅读情境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生的直觉思维是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直觉思维形成的过程其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一般不是靠言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语言为唯一的引导方式,而应适当配上图片,佐以影像。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全班从教师到学生无不对世界名城威尼斯充满向往之情,但无一人去过,大家对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貌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文中所展示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了5分钟的电视短片《水城威尼斯》,随着镜头的变换,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对威尼斯城有了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并完全陶醉在那美景中了。再读课文时,无需指导,学生心中已自得一番韵味。

布鲁纳认为,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语言,并从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观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信息传播”单元中的课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还是2003年的新闻通讯,对于今天的教学来说显然已是“旧闻”,那庄重而热烈的送行场景既可以借助播放当年我国首飞航天员出征的震撼录像来回顾经典,也可以播放最近一次的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征的场景,场景是大致相似的,却因时间更近更能唤起学生深刻的记忆和强烈的共鸣,若将与之匹配的新闻稿用来学习时效性会更强。这将比师生对课文苍白、生硬的解读要直观生动许多。

三、利用影视资源解读文本语言

换个角度理解,观看影视作品也是一种阅读,它与文字文本的区别在于影视呈现的是画面文本,这种画面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启智、立德、审美等育人功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叙事性作品,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如果把课文中形象性的文字转换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摄成的影视画面,则能起到更好的解读审美效果。换言之,影视作品给学生太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将影视独有的语言形式运用到文本解读中,使学生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联想,借助于简单的影视知识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如鲁迅《故乡》中有一段对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温情回忆。对这段内容,有教师尝试指导学生运用简易的影视语言整理出几个分镜头。

远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涌动的海面;

近景:碧绿的西瓜,瓜地一望无际;

特写:一个项戴银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拿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远景:猹扭身后飞快地逃走,少年穷追不舍,直至尽头。

只要把这段文字信息转换成影视语言,学生眼前自然就能浮现出月夜海边瓜地刺猹图,少年闰土淳朴可爱、勇敢无畏的特点跃然纸上,此时学生自然能深切地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画面美了。同样的方法用于解读中年闰土穷困潦倒、呆滞麻木的迥异形象,理想和现实版的“故乡”的天壤之别也是显而易见了。

四、利用影视资源扩大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是包罗万象的,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36个单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如何才能把每一篇课文教好,让每一节课都能吸引学生呢?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会为之引来源头活水。语文教材里有不少科技类说明文,其中涉及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的“恒星”“星云”,《叫三声夸克》中的“质子”“中子”“光子”“介子”“中微子”等,学生对这些术语很是陌生,仅凭教师纯粹的口头介绍或呈现图片说明都不能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从而对学生理解文章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所以对此类课文的教学往往是学生越学越闷,教师越教越烦,教学效果低下是必然的结果。兴趣是科技类说明文教学成功的基石,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也是此类文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获取信息,而影视资源则能为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提供激趣的密钥。《探索·发现》《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等电视节目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当前的科学动态,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技信息,扩大科学视野。

笔者教学选自《梦溪笔谈》的文言文《活板》,则遭遇了对古代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不易理解的难题。文言文学习本来就有疏通文意的挑战,要想厘清活版印刷的程序更是难上加难。课上为学生播放影片《毕昇》的相关片段或专题科技短片《活字印刷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印刷现场,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活版印刷有几道工序?”“与雕版印刷相比,活版印刷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评价活版印刷的发明者毕昇?”问题抛出后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致的阅读和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利用影视资源引发名著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可充分抓住优秀的影视作品资源,促进学生重返经典阅读。如今很多中外名著都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有的甚至被多次翻拍,有多个版本轮番上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阅读的六部名著中,除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的内容散见于相关影视作品中外,其他五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施耐庵的《水浒传》、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都有现成的影视资源。许多学生就是在欣赏了影视作品后,对阅读文学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因为有影视作品作基础,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具体的指导中可采用比较欣赏法,如学生初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让学生欣赏同名电影,要求学生能找出“影片着力点”“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影片着力点”是电影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原著中的关键情节,如汤姆和蓓姬的“洞中历险”最能将主人公沉着勇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名著搬上银幕时某些文字内容不便用图像来表现,这就形成了“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则是因电影时长限制浓缩原著精华后可以不必拍摄的次要内容。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当回小编剧、小导演设想如何更能反映原著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酣畅地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锤炼概括分析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欣赏能力。

六、利用影视资源提升阅读审美

尽管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如:都有生动的形象性,都需创造美的意境。影视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提高文化素质、陶冶人格情操有着深层的意义。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一样,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而对影视作品的“阅读”、鉴赏就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让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更具语文的特性。在教学中巧妙借鉴和运用影视艺术的直观形象、声影交融的特点,让影视欣赏和文学阅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意境进行深层次的领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阅读的审美情趣。

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传达出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惜别之情写得极为动人。学生的生活阅历中还鲜有此种送别场面,有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林则徐》中表现林则徐江边送别邓廷桢的场面:邓廷桢的船渐驶渐远,林则徐登高远眺极目送别。加上荡气回肠的配乐,构成了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对这类诗句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得到了深化。此外,在阅读欣赏课或课余时间适时播放中央台的《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节目,对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修养都很有益处。

当然,在影视资源大爆炸甚至泛滥成灾的现状下,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服务,只有通过严格的筛选,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精研课标与教材,放出眼光,找准影视资源与阅读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剪裁、拼接,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茜.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魏传杰.将“一站到底”引入语文课堂[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09).

[4]刘正伟.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03).

[5]许文霞.语文课堂引入影视作品的尝试[J].学周刊,2011(12).

4.题潼关楼阅读题含答案 篇四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注释】

1、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3、华阴:位于关中平原东部,西距西安120公里,东距洛阳230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⑴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⑶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⑴写客行之中匆匆登楼,点题;引出下面登高所见的景象描写。

⑵运用拟人、夸张、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

⑶赞美潼关一带山河壮丽,感叹潼关的地势险要;表达浓郁的思乡愁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

【参考译文】

5.祖国颂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 篇五

祖国的山川大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都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我们游头顶(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黄土高原,有( )的西双版纳,有( )的华北平原,有( )的黄河,有( )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苦心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我们的祖国的土地!狂风曾经扫荡过它,冰雹曾经打击过它,霜雪曾经封锁过它,大火曾经烧灼过它,大雨曾经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铁骑曾经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火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万卉(huì)争荣,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àng)然的生意。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种植庄稼,挑来河水,把我哺育成长。

我怀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哺养我,他用宽厚的手掌抚摩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她怀里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一起跳跃。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和画廊,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

《祖国颂》阅读题目

1、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入第3自然段的括号中。(每个词语只能用一次)(3分)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千年积雪 莽苍 一望无际 草树蒙密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苦心经营!( )

(2) ……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 )

3、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1分)

(1)文章是从( )、( )、( )、( )等4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4分)

6.阅读题影视 篇六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9、【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解析】(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7.本月阅读题 篇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19分)

范增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卷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人臣之分也分:本分

B.人必先疑也疑:有疑心

C.义帝必不能堪堪:胜任

D.诸侯以此服从服从:服气、听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为义帝,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谋害了义帝。义帝的生存或者死亡,也与范增的祸福相关联。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肯定了范增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但主要是批评范增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趁早离开项羽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8分)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1月,闺中只独看。遥怜2小儿女,未解3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4,双照5泪痕干?

【注】1鄜 (fū) 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怜:想。3未解:尚不懂得。4虚幌:透明的窗帷。5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试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第三联中的“湿”字和“寒”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分)

安静人生/马德

1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2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3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4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5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 (他、她) 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7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8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9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写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有何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处说“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C(堪:忍受。)

2.B(均为第三人称代词。A动词,治理;介词,表被动。C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3.D(“但主要是批评”错。)

4.(1) 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秘密的交往,渐渐地剥夺了他的权力。(私、稍、文意各一分)

(2)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用不着等待聪明的人(指点)也能知道的啊。(非、则、文意各一分)

(3) 当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时,范增和项羽肩并肩事奉义帝,君臣的名义还没有确定。(方、比肩、分、句意各一分)

古诗词阅读答案:

1.反衬。用小儿女的“不解”反衬妻子的“忆”。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天真幼稚、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写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2.“湿”和“寒”二字写出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丈夫之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诗人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离乱之痛更兼两地苦思,哀婉至切。现代文阅读答案:

1. 1枝柯比喻躁动的心。(2分) 2根系比喻安静的心。(2分)(大意正确即可。)

2.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虽然壁虎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内心因食物欲望而潜藏杀机(不安静),因此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2分,“蛰伏的身子虽静”但“为食物而潜藏杀机”2分。大意正确即可。)

3.1突出了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的老人的超然与豁达,凸显文章主旨。(3分,大意正确即可。)2结构上,证明上文“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3分,大意正确即可。)

8.阅读题影视 篇八

一、影视的优点

(一)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阅读变成视觉享受。

可以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看电影的心理,为他们精心布置一场电影或者介绍几部电影让他们在课外看,看完电影之后,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看电影的,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就和喜欢看电影的学生没有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远离了这个群体,自然而然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作品了。电影,可以让静态文字变成动态知识,再加上音响和电影里边场景的描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看电影本身也是享受轻松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明星效应。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有的是歌星,有的是体育明星,有的是影星明星,这些人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对人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正如有一些球迷花重金看比赛是为了一睹某某明星的风采,如果有幸得到他们的签名,那更是莫大的荣幸一样。新版《三国演义》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运用高科技手段之外,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明星效应吧。“爱屋及乌”的道理人人都懂,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可以快速获取文本的故事情节和故事梗概。

一本300页的书,有的人可以用几小时就能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一天,一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看电影,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并且里边的情节和故事内容很容易就记住。读一本书则不然,只有记忆力特别好的人才能比较完整地复述作品的内容。

(四)融入作者价值取向。

为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爱好,影视文学不仅仅呈现作品的原貌,而且融入了编导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很多人不喜欢读《论语》,却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不喜欢看《三国演义》连续剧,却喜欢看易中天《品三国》;不喜欢读《史记》,却喜欢王立群品《史记》;等等。这是因为他们都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的阅读和讲解。

二、作品具有影视不可替代的特点

(一)影视不能真正描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里边的刘备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号结交天下豪杰。

生的身长七尺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的人物在影视里是难以刻画出来的。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其实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更难以扮演。

(二)影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红楼梦》里边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见面,黛玉心想:“这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如果不借助文本阅读,这种又惊又喜又好奇的心理以及那种神态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再看看宝玉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理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宝玉这种矛盾的心理仅仅用表演和旁白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体会。

(三)影视创设的场景没有无尽想象的空间。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对“雪”的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这一场景的描写处处都离不开“雪”,“雪”是这一场景的主旋律,用“雪”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场景难以做到。

(四)影视体现出来的主题单一化。

9.山丹题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篇九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10.短文阅读训练题 篇十

冬天来了,西北风hū xiào ãr lǎi(),吹起地上的落叶,吹动了树枝上还悬挂着的残叶。有时天空还飞舞着雪花,被杉树叶铺盖着的地面上,树干上,远处近处的屋顶上,都蒙上一层白雪,大地变成了fěn zhuāng yù qì()的世界。我们和往常一样来到杉树林,高兴地玩了起来,有的堆雪人,有的掷雪球,空中回荡着喊叫声、打闹声┅┅

1、在选文的括号中根据拼音写词语:(2分)

2、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铺()盖,它的另一个音是(),组词()

树干(),它的另一个音是(),组词()

3、缩句:树干上和远处近处的屋顶上都蒙上一层白雪(2分)

4、照样子写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

例:悬挂、(2分)

4、按要求写你课外积累词句:

①描写雪景的四字词、(6分)

②描写雪景的句子:

第一句

第二句

(二)郑板桥爱子(18分)

郑板桥不仅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

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6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默代为抚养,郑默对小宝十分宠爱。小宝常炫耀道:“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事(使、替、让)郑板桥知道了,心里非常焦急,就给弟弟写信道:“(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但教更重于养。”他要求弟弟对孩子严加管教。

当郑板桥病危(后、时、了),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做的馒头,待儿子将馒头送到父亲病床前时,父亲已经断了气。小宝悲痛地大哭,忽然发现旁边有张纸条,上面写道: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2分)

2、“炫耀”中的“耀”字,用音序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应查

用数笔画法查应查 画。这个词语中“耀”应取第几种解释

“耀”的解释 ① 光荣 ② 夸耀 ③ 光线强烈地照射。(2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焦急()清贫()

4、把文中加括号的句子改成陈述句。(2分)

5、文中写了郑板桥爱子的哪些事?(4分)

6、简要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给你的启发。(2分)

7、你的父母是如何爱你的?举一例说明。(4分)

(三)最贵的项链(22分)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

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怀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开在柜台上,兴(xìng xīng)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在上面系(jì xì)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连蹦带跳地回家了。//①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儿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买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是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

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②

1、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2分)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①形容非常的谨慎和小心。()

②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3分+3分)

⑴小女孩很想买那项链,这可以从文章第一节中“ “、” “

这两个词了解到。第三小节中”连蹦带跳“一词写出了小女孩买到项链后

的心情。

⑵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知道,题目”最贵的项链“中的”贵“有两层意思,一是 ;二是

4、概括第一段段意,(3分)

5、想象写话。(4分)

请你根据”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这句中”出神“一词,联系文中的有关内容,想象一下这个小女孩当时会想些什么?

小女孩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心想

6、简要回答。(4分)

请选择店主、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姐姐这三个人物中的一位,说说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用二、三句话说明产生这一印象的原因。

(四)《血染的母爱 》(24分)

有对母女的感情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4年2月,母亲邀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雪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飞机几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很难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了过去。但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 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飞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6分)

(1)没有活动的力量了。()(2)地位低下而渺小。()

(3)没有完成任务就回来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6分)搜寻()辛苦()忙碌()

3、用“ ”划出文中的重点句。(3分)

4、对冰心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5、当病床上的女儿知道是母亲用生命换回了她的重生后,她会怎么做?会对已经死去的母亲说些什么?展开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话。(5分)

(五)《 和平鸽 》(26分)

我家隔壁张阿姨家养了两只鸽子,雪白的羽毛就像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它们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qiàn qiān)着一圈黄色的金边,大大的鼻包,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看起来十分美丽。

这两只鸽子是一对亲热的伙伴,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飞行,整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 有一只鸽子不知怎样走了 另一只鸽子伤心极了 它不吃东西 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 总是 咕咕咕 地叫个不停 每当我一走近它的面前 它就吓得扑闪躲藏(zàng cáng)翅膀拍打在笼上飞出 啪啪 的响声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好像对我抗(kāng kàng)议,叫我不要伤害它。

鸽子很爱清洁,经常洗脸、洗澡。洗澡的时候真有趣,它先把头伸进水里,然后把头一昂,身子一抖,全身撒满了水珠。有时还用它尖尖的小嘴梳(shū shuō)理羽毛。日子一长鸽子就和我熟了,渐渐鸽子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去看它,它也不躲避我,甚至还飞到我的头上、手上、肩膀上。有时它也很淘气,把装水的碗弄倒,弄得满地都是水。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我热爱和平,我喜欢鸽子。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4分)

2、我会写反义词。(4分)淘气()清洁()和平()形影不离()

3、我会在第三自然段没标点的地方标上标点符号。(3分)

4、用“~~~~”画出描写和平鸽子外表的句子。(3分)

5、用“ ”画出文章中的比喻句。(3分)

6、作者由看到的和平鸽,联想到什么?(4分)

7、“我”为什么喜欢鸽子?(5分)

(六)敬重卑微(37分)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体积,()精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分用“√”把短文括号中的用得恰当的词语画出来:在第8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和睦”可重叠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叠成“忙忙碌碌”这样重叠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伟大”、“深刻”、“模糊”这三个词语中能这样重叠的词是。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出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想不到”

(2)“竟”

(3)两个“如此”

4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在第七自然段中共有两个问句。

第一个是反文句,改为陈述句为:

第二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

(2)体会短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把

比作了“一根细小的针”。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

5读第四、五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四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于前文第段相照应。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4)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6、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

(2)你最敬重卑微者的那一点,为什么?

(七)(23分)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才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给下面词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横线。

毛驴(lǘ lú)山芋(yǜ hú)友谊(yí yì)

分(fēn fân)量 耳朵(duō duo)垂(chuí shuí)下头

2、给多音字组词。

bēi()shān()

背 扇

bâi()shà()

3、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缓缓――()友谊――()

4、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谁说的,请在()里打“√”。

(1)、毛驴说的。()

(2)、牛大哥说的。()

(3)老山羊说的。()

5、下面3个题目,那个可以做这篇故事的题目。请你选择一个,在()里打“√”。

(1)毛驴和老山羊()

(2)老山羊和牛大哥()

(3)毛驴和牛大哥()

6、毛驴听了牛大哥和话后“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说明了什么?

7、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8、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11.阅读题影视 篇十一

这里,笔者想以健康体检A卷中的阅读题(以下简称“A卷”)和PIRLS阅读题《倒立的老鼠》为样本,从阅读量、阅读材料、阅读题型及数量、阅读能力要素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为小学语文阅读题的设计及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阅读量的比较

PIRLS阅读材料的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要求学生在90分钟内(中间休息10分钟,实际测试时间是80分钟)进行两篇文章的阅读,完成文后22~30道题。

A卷的题目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总测试时间是60分钟,用于阅读的时间大致为20分钟,阅读文章是两篇,《谁可以做朋友》和《海马爸爸》,总字数约1400字,完成10道阅读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单位时间内,健康体检要求的阅读字数超过PIRLS,阅读量也超过PIRLS。可见,在阅读速度上,健康体检的标准不低于PIRLS标准。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健康体检中文章的篇幅比PIRLS明显要短,这与我国的阅读教学现状相符。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四年级所使用的课文都是短短的300~600字,学生缺少阅读篇幅长的文章的训练。

二、阅读材料的比较

PIRIS认为,对9~10岁的学生来说,两个最普遍的阅读目的是为娱乐而阅读和为学习而阅读。相对应的,PIRLS评价框架中包含以下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文章:一类是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比如叙事故事、小说、诗歌等;另一类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明文、实用文。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材料在测试卷中各占50%的比例。

A卷的两篇文章—— 《谁可以做朋友》《海马爸爸》,都是常识性童话,属于文艺类体裁。

由此可见,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A卷非常单一,偏重文学类作品,更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没有考虑功能性阅读,缺乏为学习、为生活而阅读的理念。

说明文、实用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学生日常生活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我们今后的阅读测试,要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强调基于生活的阅读。

三、阅读题型及数量比较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申宣成教授将PIRLS阅读题题型分为这样四类: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封闭结构应答题(即填空题)、开放结构应答题(即开放题)。

开放结构应答题指答案灵活、应答内容较多,通常要求对答案作出较多解释的题目。如《倒立的老鼠》第11题:

你认为老鼠容易被愚弄吗?并说说为什么。

封闭结构应答题指答案比较单一,不需要作出较多解释,通常只需要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回答的题目。如《倒立的老鼠》第10题:

当拉本把老鼠从地板上捡起来后,他把它们放在了哪儿?

这里,笔者借鉴申教授的这种分类方法,对两份试卷的题型及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题型上,A卷极为单一,只有单项选择题,这虽然为阅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与语文学科的特质不符,使得本来丰富的文、丰厚的意、丰满的形,都被单一化、格式化了,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PIRLS中的开放结构应答题约占29%,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允许有范围广、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观点”, 突出了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个人的地位,尊重阅读者与文本互动中“建构”的意义。因此,较之单项选择题和封闭结构应答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所以,我们应学习PIRLS中开放题的设计技巧,让阅读测试更趋科学。

笔者认为,A卷阅读的第一篇《谁可以做朋友》就可以增加这样的开放结构应答题:

小螳螂自责的原因是什么?

A卷阅读的第二篇《海马爸爸》也可以增加这样的开放结构应答题:

1.海马爸爸的育儿袋有什么作用?请用文中的相关信息来描述。

2.文章还告诉了我们鮣鱼的一个生活习性,请你用几句话描述。

四、阅读能力层次比较

PIRLS认为,阅读能力就是学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从所读的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PIRLS将阅读能力分解为四个层次:获取信息、直接推论、诠释并整合观点、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

获取信息是指从文中找出文章明确传递的信息。如《谁可以做朋友》第3题:

从文中看,能消灭蚊子的动物是( )

A.小燕子 B.蜻蜓 C.蜜蜂 D.螳螂

这一题要提取的信息就在文中蜻蜓说的话里:“蚊子净做坏事,我见一个灭一个!”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只须关注句子和词语层面,不用进行推论,难度较低。

直接推论是指要求学生联系两个以上的信息作出推测。如《倒立的老鼠》第9题:

最后一天早上,当拉本从楼上下来时,为什么地板上到处是老鼠?

A.因为老鼠倒立的时间太长了

B.因为拉本给了老鼠太多的奶酪

C.因为老鼠从天花板上摔了下来

D.因为拉本在地板上涂了胶水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超越文章表面,对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推论,填补文中经常出现的意思的空白点,属于中等难度。

诠释并整合观点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联系文中未直接表达的信息,建构意义。如《倒立的老鼠》第12题:

从拉本所做的事情中,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语言描述一下,并举出两个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

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高,它要求学生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综合信息,并需要依赖他们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

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中的信息。如《倒立的老鼠》第14题:

思考故事中拉本和老鼠的举动。解释一下是什么使这个故事显得不可信。

这一类测试题,要求学生站在文章之外进行审视和鉴赏,从文章的整体价值、可信度及与学生本身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是顶级难度的题目。

A卷阅读题和PIRLS阅读题的阅读能力层次比较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两份试卷中,获取信息类的题目分别为40%和57.2%,可见,两者都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测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从文本中正确提取信息是评价其阅读能力的主要指标。

不同的是,A卷中没有“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题目,而PIRLS中该类型题目却占了21.4%,这使A卷的难度大大低于PIRLS测试的难度,缺少对学生批判性解读文本、建构意义能力的测试。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如果阅读题一直这样命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层次无疑会下降。因而,我们在测试时应增加“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题目。如A卷阅读的第二篇《海马爸爸》就可以增加这样的题目:

1.文章是如何告诉我们海马爸爸会生孩子的?

A. 通过海马妈妈的话。

B. 通过海马爸爸的话。

C. 通过鱼的话。

D. 通过旗鱼的话。

2.在这个故事里,鱼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请说说为什么它对故事的发展很重要。

以上阐述的阅读测试题的差异,体现的是对“阅读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我们应借鉴PIRLS先进的阅读能力素养理念,不断丰富阅读能力的内涵。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阅读测试题的改革左右着阅读教学的改革进程,引发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反思。笔者认为,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和比较。而PIRLS将阅读与生活结合,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因而,我国的阅读教学,在理念上,要建立大阅读观,不仅仅重视改革课内的阅读教学,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建构,让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积极阅读,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在阅读中赢得快乐;在文本选择上,要注意阅读体裁的多样化,兼顾文学性和信息性的阅读,兼顾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教学目标上,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实需要的阅读技能,重视学生深度阅读能力——阅读分析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引导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阅读素养”服务。

12.阅读题影视 篇十二

一部分年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提出问题就是随意的问题;就主要内容通篇撒手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就课文结构让学生读书几遍就去理清脉络;课文理解中指导学生就词语问词语,就句子问句子;板书也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就完成了。他们的教学缺乏了一种整体的概念,交给学生的也只是零碎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提高较慢。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前提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掌握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从题入手,解决阅读问题就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课文的写作规律,被阅读的对象都是一个整体,在题目的统领下一一呈现,不可分割。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阅读大致按以下顺序:了解大意、提出问题、理清脉络、归纳主要内容、明确中心。阅读也是一个以题目为核心的整体。从题入手,一一完成阅读任务。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的灵魂。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题目的作用:抓住题目、紧扣题目、剖析题目、展开题目、深挖题目。从题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一、抓住题目,了解大意

题目是眼睛,观察眼睛就能看见内容。读文先读题,一篇课文简短的题目往往就能透视课文的大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题入手,先读懂题目,抓住题目去了解课文的大意。题目反映课文大意,大概分为几类:1.有些题目一读就知道了课文的主人翁,课文是讲述谁的故事,介绍了谁的情况。如《画家和牧童》《珍珠鸟》《蝙蝠和雷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三个儿子》《普罗米修斯》《赵州桥》等。还有一部分题目加入了修饰补充的成分,具体介绍课文的主角。如《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巨人的花园》《秋天的图画》《小鹿的玫瑰花》《最大的“书”》《数星星的孩子》等。这类题目占一定的比例。2.有些题目介绍了人物和事情,一读就知道了课文讲述谁干什么、怎么样。如《恐龙的灭绝》《爱迪生救妈妈》《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孔子拜师》等。3.有些题目说明了地点和人物,一读就知道课文所描述内容的地点、情形。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乡下人家》《黄山奇石》等。4.还有些题目就是课文的中心词或中心句,读后对课文中心一目了然。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富饶的西沙群岛》《她是我的朋友》《鸟的天堂》《我们成功了》等。这类题目也为数不少,是最能透视课文中心的一类。

阅读一篇课文,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细读分析,很快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意,顺利完成阅读的第一步。

二、紧扣题目,提出问题

了解课文大意后,就要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可以从题入手,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去质疑。紧扣题目质疑可以有两种方法:1.根据题目内容质疑。如《盘古开天地》一课,就题目内容,可以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怎么样去开天地?结果如何?又如《黄山奇石》一课,可以质疑:有几种?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题目内容质疑,很快就能引发对文章的结构、内容的思考。2.抓住题目关键字词质疑。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题目关键词“富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富饶”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怎样理解?课文如何描写“富饶”?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针对关键字眼“游”字就可以提出好几个能引发深思的问题:鱼怎能“游”到纸上?“游”是否用得准确?为什么作者说“鱼游到了纸上”……

紧扣题目,无论是就题目内容还是关键字词质疑,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第二次利用题目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三、剖析题目,理清脉络

阅读的第三步是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课文的脉络。我们依然可以从题入手,剖析题目,理清脉络。一篇课文的题目不但可以反映文章的大意,还可以剖析文章的结构,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不同,先从题目入手,仔细剖析,分清课文类别,很快就能弄清作者写作的思路,理顺课文的脉络。剖析题目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写事类,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的课题,从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剖析,就得出了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对应课文内容,也很快理清课文的脉络。这类课文还有《蜜蜂引路》《找骆驼》《画杨桃》《争吵》等,占较大的比例。

2. 写物类,一般按事物特性写。

如《鲸》一课,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鲸鱼这种巨大动物的。再一分析,鲸的特性不外乎就是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课文也大概就按这样的顺序写。类似的课文还有《新型玻璃》《赵州桥》《爬山虎的脚》《猫》等等。

3. 写景类,一般按游览或时间顺序写。

写景类的课文题目也是一目了然的。《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日月潭》《雷雨》等,课题就揭示了文章的类型。如《雷雨》和《观潮》一课的课题,从时间入手剖析,很快就能弄清课文按雷雨和潮水来临的前、中、后的顺序描写,课文脉络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清晰。

4. 散文类,形散而神不散。

这类课文本来较难从题入手去理清脉络,但只要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对应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也不难。如《落花生》一课,就是围绕课题由表及里进行描写,由种花生、收花生到谈花生、谈做人。围绕着落花生的主题一一展开描述,借物喻人。文章的脉络也能从抓住关键词,剖析课题中理清。这类课文还有《找春天》,抓住课题中的“找”字,一一罗列发现了表示春天的事物就是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时间赛跑》,抓题目中的“赛跑”,从字面意思到深刻含义也就是课文表达的顺序。但很多散文我们并不强求一定要把文章脉络理清。只要抓住中心,重点词句的理解就能可。

剖析题目,可以理清脉络的同时还可借此设计板书。把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课文的骨骼一一呈现,使题目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如:

四、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

阅读课文,一个很关键的任务就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年级开始,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们交给学生归纳的方法有二:一是各段段意串联法;二是问答法。但这两种方法学生都不是太容易掌握。杨再隋教授说:“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还能通过展开题目来归纳主要内容。如六年级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赞美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精神。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展开题目入手,先把“跨越百年”一词展开,归纳出时间:居里夫人从1889年发现了镭,至1998年,流传百年。再把关键词“美丽”展开: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从一个外表美丽的夫人成为一座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成就了终身的美丽。根据题目展开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居里夫人从1889年发现了镭,震惊物理学界,至1998年,流传百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从一个外表美丽的夫人成为一座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成就了终身的美丽。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可以用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的世纪》《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题目较清楚详细的课文中。利用题目,归纳主要内容。此法简单,学生也较为容易掌握。题目又一次在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深挖题目,明确中心

要真正学懂课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明确中心。在此,仍可利用题目这一能透视灵魂的眼睛,深挖题目,明确中心,可以用在三处地方。1.初读题目,抓核心词,感知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2.课文学习,对应题目,理解中心;3.总结全文,回应题目,画龙点睛。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初读课题,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最核心的词语“天堂”,在读题中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做初步的感知;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再以题目“鸟的天堂”为线索,先找出五次出现该词的句子,读后进而思考: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加呢?这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最后总结全文,第三次回应题目“鸟的天堂”,学生懂得了真正的天堂是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题目在明确中心的过程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类似能揭示中心的课题还有很多,《富饶的西沙群岛》《她是我的朋友》《全神贯注》等,都可以使用此法。

只要懂得在课文学习的前、中、后深入挖掘课题的内涵,时时处处以题目作为课文的核心和灵魂。课文的中心也就能一一揭示。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从题入手,充分利用题目,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抓住题目,了解大意;紧扣题目,提出问题;剖析题目,理清脉络;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深挖题目,明确中心。以题目为核心,以题目为依据,指导学生一一完成阅读任务。从题入手在阅读教学中作用显著,画龙点睛。

摘要:文章探讨阅读教学中从题入手,充分利用题目,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抓住题目,了解大意;紧扣题目,提出问题;剖析题目,理清脉络;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深挖题目,明确中心。以题目为依据,指导学生一一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使题目在阅读教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从题入手,充分利用,帮助阅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1~6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学习就业交流会的主持词下一篇:大学生社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