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2024-06-19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16篇)

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学生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很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教学方法】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寻找传统文化(举例)

教师: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那么大家觉得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请举例说明。

中秋)、故宫(建筑)、书法(兰亭集序、西安碑林)、戏曲(京剧、秦腔)、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谐、仁、礼)。

了解传统文化(表现)

教师:传统文化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板书)大家举了好多传统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我们的课本和课堂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角度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1)传统习俗(板书)

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春节和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学生:放鞭炮、吃月饼、赏月。等等。

教师: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些传统习俗的?它们是不是都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学生:鞭炮、烟花等带来空气污染,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

老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传统习俗?它们对个人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地位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

教师:传统习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故宫的例子,它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除了故宫,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传统建筑?

学生:北京四合院、万里长城、苏州园林、蒙古包、布达拉宫。等等。教师:作为达州人,我们的家乡又有什么样的传统民居呢? 学生:石桥古镇 大竹清河古镇等。

:那么,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是传统建筑?它们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呢?

学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兰亭集序、西安碑林、京剧、秦腔等例子,那么它们概括起来可以称为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举例分析。

学生: 中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

(4)传统思想(板书)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41页的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除了“大同”思想,在我国还有“和为贵”的思想仍被继承,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思想和政策。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传统思想?它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和为贵”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它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中

认识传统文化(特点)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那么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共同点呢?

过去有现在也有——继承性

现在的传统文化既继承了过去的优点,又随时代而变迁——相对稳定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民族性

概括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即与时俱进则促进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发展。

第四环节:评价传统文化:论传统、谈弃留(正确态度)

教师: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那么认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照课本第43页的观点

一、观点二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二进行讨论。

导学案合作探究二: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议一议:①燃放烟花:禁止?允许?②四合院:拆除?保留?③京剧:国粹?守旧?④传统思想:精华?糟粕?

学生:按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观点陈述。教师:(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从社会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保持和发扬。糟粕部分(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

4.课堂总结,回归生活(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话题。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节日的严峻挑战,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资料,为我们家乡达州未来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我们的家乡达州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罗家坝遗址 三星堆遗址 巴文化等。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请你为达州未来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九、板书设计

2.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篇二

首先, 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 “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 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 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 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 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 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 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 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 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 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 所谓“传统”, 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 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 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 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 必须是因其有价值, 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 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 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 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可流传下来的,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 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 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 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 还如何枝繁叶茂?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 比如专制主义, 官僚主义, 特权思想和家长制, 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 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 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

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我们观赏名胜古迹, 朗诵诗词歌赋, 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 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 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 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 人际关系, 价值观等。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 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 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共度难关, 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 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 不论何时何地, 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3.姓氏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篇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董事长侯建芳说,“‘姓氏’是现代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姓氏把一个个小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而一个个小家庭最终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得姓故事】

侯部分源于河南,当今第77大姓,源于陕西白水、山西翼城及河南辉县、洛阳。

起源简述

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始者仓颉(即苍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简称为侯氏。春秋时,晋昭侯(姬姓,今山西翼城西)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下传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子孙逃亡他国,以祖辈原来的爵号“侯”为氏,也称侯氏。春秋时,郑庄公(姬姓)之弟叔段,因谋反被伐,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死后,庄公赐其子共仲为侯氏。此外,鲜卑族原有四字姓胡古口引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侯氏。

姓氏是连接家庭的纽带

出生于“黄帝故里”新郑薛店的侯建芳,无疑是地地道道黄帝的“老乡”,这份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使他在数十年的从商经历中,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不仅是个人,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侯建芳认为,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个世纪,很多观点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仍有指导意义,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礼尚往来”等,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之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为黄帝故里的一分子,侯建芳对根亲文化、姓氏文化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姓氏就像一条‘链子’,把一个个小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这些小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小家庭的幸福,是建立在大家庭的温暖基础上的。”侯建芳表示,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就能知道姓氏的起源、发展和流变,就能了解那个阶段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姓氏是继承传统文化很好的载体,从长远来看,对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提到侯姓起源,侯建芳也有所关注,“我查过一些资料,‘侯’这个姓主要来源有几个:出自姬姓、出自姒姓的,还有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的;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等。”侯建芳还幽默地说:“这个姓历史很悠久,尤其是提到仓颉,想到‘仓颉造字’,我就有想练字的冲动!”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鹰的性格是刚毅的,拥有远大的理想,即使在极端环境也能够生存;而‘雏’,则是小、稚嫩的意思,其内涵是低调做人。”说到“雏鹰”的得名,侯建芳的答案也烙印着父辈的深远影响,“我的父母经常教导我,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与人为善、不怕吃亏。老实做人、扎实做事,‘雏鹰’才能赢得广阔的未来。”

事实上,“雏鹰”从无到有,再到翱翔蓝天,与父辈挂在嘴边“吃亏是福”的质朴思想密不可分。侯建芳坦言,抱着“吃亏是福”的思想,他处处主动“吃亏”:最初开办家庭养殖时,他先把小鸡苗发放给农户饲养;饲养过程中的折损,他让农户自己上报具体数目,然后进行补贴,“刚开始大家害怕上当受骗,如果损失了100只鸡苗,可能会上报300只,我明知道没有损失那么多,也会全部承担下来。到后来,农户们经过接触,就知道我们侯家人不是骗人的,也就不好意思欺报数量了,再到后来,他们都很乐意跟我们合作。”

一路“吃亏”下来,侯建芳渐渐创立了雏鹰农牧的大事业。

践行着“吃亏是福”,主动想办法让对方获益,使“雏鹰”在农牧行业安然度过1995年的瘟疫、2 0 03年的非典、2004~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热病等对养殖业来说的“灭顶之灾”。

尽管2010年就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养猪第一股”,而雏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是在2012年以侯建芳为代表的侯氏家族为慈善事业捐赠1亿元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那次活动我们并没有声张,没有主动通知一家媒体、没有安排一个员工到现场,我们只想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名不名的。”侯建芳提出,不是有多少钱才有价值,而要看把钱用在哪里,才能体现价值。侯氏家族捐出的善款,将用于帮扶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帮助老区人才培养,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将传统文化消化吸收于企业发展之道,侯建芳总结出了“走正道、做好人、行善事”的企业文化,对应地也形成了“责任、成长、价值”的核心发展理念。

“赚钱的机会很多,但不是什么赚钱我们就会去做什么,不是正道,我们不干。”侯建芳说,身处食品行业,“责任”需要时刻牢记心头。这种责任,有食品安全的责任,也有帮助农民致富的责任。

和万千农民一起成长

出生于农民家庭,创业过程也一直和农民打交道,侯建芳把自己的“理想”仍然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农民一起成长。“农民质朴、善良,但学识不够,缺乏技术,这需要我们的帮助。”侯建芳提出,经过实践的打磨,雏鹰农牧集团形成了独有的“雏鹰模式”,其核心理念就在于“人人是老板”,公司与农户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这种惠农利民的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有效保证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如果一个项目,理论上算公司特别赚钱,收益特别多,发展前景特别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猛一听侯建芳的这个理论,很多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他后面的话更令人深思:这个社会是公平公正的,你赚那么多钱别人还有钱赚吗?别人都不赚钱了,都活不下去了,你跟谁合作呢?

鉴于此,侯建芳认识到,要做好“雏鹰”的发展,其首要目标则是让与自己合作的农户赚到钱、得到发展,雏鹰才能和中国农民一起成长。

得知《百家姓?起源故事》4月16日在横店影视城开机,侯建芳为郑州报业集团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行动点赞,并表示自己也会和侯姓子孙一起继续关注、支持姓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不忘祖先根本。”侯建芳说,走得再远,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新郑、根在河南!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篇四

①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②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能力目标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本课重点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本课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谈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思考] 你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请对观点一、二作简要评述。提示:(1)文化继承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

(3)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发展是继承的。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这就是。

2.文化在 发展,在 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 与 的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必要前提 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 新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 发展 批判地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

,也决定着。每当 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 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和,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思想运动往往,促进文化发展。社会制度的 变化

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制度

新的政治、经济力量 旧的政治、经济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 催生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 的能动性活动,具有、、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 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 的不断变革,教育在 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传承文化

选择

传递

创造文化

传道、授业、解惑

浓缩的形式

既有的文化财富

教育方式

人类文化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意:(1)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序。(2)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首先,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人类文化既是人们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新生一代进行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人类文化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同时,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文化,这一过程的完成,除了教育,别无他法。任何一种文化

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其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就日益突出。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愈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愈频繁,内容愈广泛,社会对教育选择文化的要求就愈高。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继承,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再次,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往来、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体内的人们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而语言文字上的沟通和理解又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的外民族语言教育。通过教育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而最为有效。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这种心理优势对吸收和融合外民族文化是极为有利的。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吸收、融合和创造更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例1](2009·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解析] 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体现,选d。[答案] d

[例2](2009·江苏)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答案] b [例3](2008·江苏单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例4]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表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 a [例5] 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解析] 韩非子推出的“法治”,在当时的社会应是一种先进的理念,但实质却是维护君主利益;现在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其实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故②③应选。“法治”在不同时代实质不同,说明④也是符合题意的。①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 b [例6](2007·广东单科)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此题为一漫画题,题目的本质要求,往往在漫画的标题中,画面则是对标题这一本质的展示,可以对回答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取”和“翻拍”说明有可取之物,有“取”的价值。“不尽”说明其内容的丰富性,“翻拍”意指“翻版”缺乏创新、发展。“古典”说明是传统文化,从这些字里行间获得了这些信息、综合梳理,答案便渐趋明确了。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的两个方面评价,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1.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师道尊严”“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要正确对待这些教育思想,就必须()a.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b.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d.推行素质教育

2.社会制度的更替,是________推动的()a.经济和文化的矛盾运动 b.经济和政治的矛盾运动

d.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答案] d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________发展的重要因素()a.生产力

b.文化 [答案] b 4.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享用文化遗产。由此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a.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b.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答案] a 5.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些思想运动既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a.经济制度 b.社会形态

6.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每一次教育方式的变革,都让受教育者的人数更加广泛,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而教育方式的变革是直接由()a.文化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命引起的 b.科技革命引起的

d.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 [答案] a 7.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今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必须注意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①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70

ⅸ-10

山西省太原市福建省晋江市、永定县

971

ⅸ-11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

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潘高寿药业 广州陈李济制药厂

贵州省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972

ⅸ-12

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内蒙古自治区

973

ⅸ-13

(痧症疗法、六神经络

骨通药制作工艺)

974

ⅸ-14

瑶族医药(药浴疗法)

贵州省从江县

975

ⅸ-15

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

贵州省雷山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976

ⅸ-16

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977

ⅸ-17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5.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篇五

①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②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能力目标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本课重点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本课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谈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思考] 你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请对观点一、二作简要评述。

提示:(1)文化继承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

(3)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 ,发展是继承的 。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 ,这就是 。

2.文化在 发展,在 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 与 的关系,

继承传统文化,不断 , ,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6.继承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六

教材,是一个时代教育水平的载体,一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而不断更新,其本身的特色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蒸蒸日上,新时代的翻新版教材也层出不穷,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眼球。但近来,一系列民国时期的老教材却在师生、家长之间走红,受到热烈追捧。教材翻新与复古,这两种潮流势均力敌,不得不引我们深思:到底何为真正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以时代为基点的概念,创新的要求也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赋予新的定义。所以,翻新是创新过程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那么怎样的翻新才能为优秀的创新奠基呢?近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售的旅游纪念品被进行了一次可圈可点的大翻新,一改往年固守传统的面目,将现代生活要素与古代美学价值相结合,推出了朝珠耳机、官银储蓄罐等实用性与兴味性兼备的创新型纪念品,让游客们频频称奇。故宫纪念品的成功翻新,便是对创新的绝妙诠释,与不断翻新的中学教材一样,它们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只有在翻新的过程中注入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完成一场有价值的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更是创新的重要追求。

创新,是在一定历史传统基础上而衍生出的行为,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来民国教材的.走红,掀起了一股复古的潮流,我们不禁会思考:复古与创新一定是相悖的吗?其实在近年,复古之流并非只存在于民国教材的走红,一股重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再到《于丹论语心得》,从古装影视剧再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种种现象都表明了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受到了熏陶,也使中国文明古邦的风采愈发地展现在国际舞台。所以,复古与创新,并非永远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复古并非一昧地坚守旧文化,而是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失去了传统的基石,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台。

7.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篇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

要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捉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宋时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形象的表述了我们传统美德,当发现别人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一个小孩都能有如此传统美德,何况我们大人,同时也教育我们现在的小孩要勇敢自强、团结互助,弘扬正能量。“孔融让梨”也是流传已久的一个古代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这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撰写的蒙学书,它流传至今还脍烫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性皆善。当人们想起这一小句子,即可知道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是做子女的最基本的人格,社会上也就少见些子女不供养父母甚至抛弃年老穷困的双亲。这也就应言:人初生时聪明或愚蠢、贤惠或不肖都相同,生性本来也相近没什么区别的。当开始学习知识时各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导致了人的区分,所以从孩童时期就要注意教导其学习好习惯,培养其正人君子的行为。我们不是圣人,哪能一生下来就什么都能知晓,我们做父母的就要亲自教育子女,没有教育是不行的是不会成才的,孩子小不懂事,外面的诱惑又多你不教育他就有可能变坏走上邪道。怎么教育好孩子呢,从小就要言传身教多做忠孝、仁慈、友爱、善良之举。教育他们尊敬老师、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对人文明礼貌,对事明辨是非,学习知识要有恒心,这也道明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教育之重要性。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仪轨、规范。有了“礼”,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不轻易发生争执。“和”就是“礼乐”之“乐”,就是教化人们以和谐、调和为做人的可贵品德。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制度、行为规范,也就是“礼”来作为标准来进行节制约束。同时我们也提倡人性化管理,也就是用“乐”来加以调和的,那么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比较畅顺,也就能很和谐圆满地达到目的。

论语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一个人有信用而且行为规范、言论也比较切合实际,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我们作为经验和榜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有礼节地恭敬谦逊地待人处事,那就能够避免因干坏事而受牵连的耻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循礼仪礼节,谦逊诚实待人处事,注意自己的言行、道德规范,关心周边及亲人,他这种高尚品德修养,关心体恤他人的品质,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的。

论语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对于自己的欲望不会过分地追求满足,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也不过分追求安逸。能够勤勉处理大众事务,积极工作,对于自己的业绩、自己的成果不过分宣扬。我们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那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一个正人君子了。这也告诫人们个人的欲望不能无节制膨胀、凡事不能过分,人们享受正常的生活和拥有居住的环境,不要过分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我们要发扬传统美德勤俭朴素。你就不会因为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而作出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有些不法商人为追求过分高利润,置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不顾,食品过分增加添加剂、建筑偷工减料,使得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文化艺术类方面也有个别人过分追求高的头衔和身份,弄虚作假,有叫人代写代画,明目张胆的拿了别人的作品写上自己的名字,送展览参加比赛,用以能获得奖项荣誉。更有些人把传统艺术,个人行为地搞成另类表演,使得人们的心灵受污染。如社会上有人手脚并用或反转倒立写字画画,甚至选取一些低级庸俗的题材来大肆宣扬所谓的“艺术”,大肆宣扬以丑的书法丑的画作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用以吸引人们的眼光和一些不明真相的传媒报道。作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更要认清真相,不传丑,同时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人脉资源多传播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采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作为艺术的创作点,创作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美德的艺术作品,来进行表演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前来观看,通过以上的对外演出来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使其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这种文化宣传来净化文化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分清什么是丑的坏的形象,什么是美的好的文化艺术。当大众都懂得欣赏健康纯净的文化艺术作品,就自然排斥那些不健康的丑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作品”,那些坏的不健康的垃圾的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市场,也就没了立足之地。人们也就有了清净健康的艺术园地。

可以利用我们文化馆站的场地免费开放,开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各种活动。各级文化馆利用自身的场地免费开放,结合公益举办一些讲座。通过举办讲座这一形式,向大众输送国学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作为国粹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是中华大地上流传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还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艺术。古训有:“字如其人”“练字先练人”,就是说练字就像做人一样,先要学会修心、立德、树人;也有话:“画品如人品”,要画好中国画也需要有好的文化素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也说明中国书画是一种修心、立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雅事,也可以通过举办书画作品展览活动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过来,让他们亲身参与,我们搭平台,群众自己来展示。这种群众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会把自己亲身感受向周边的人们传播开、向自己的亲人传播开;

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运用我们文化馆的网站平台向外界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通过网站发布文字、图片,更能运用会动的视频影像来宣扬。视频影像更能客观形象的再现场景,也更能直接的告诉观众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央视有播出这样的公益宣传片:从小孩受到母亲的呵护、长大了母亲在前面拉着他的小手上学校,上大学了母亲还能迈着轻盈的步伐跟上孩子。当孩子成熟了、工作了,母亲也开始老了,母亲跟在孩子后面散步,当母亲老了、走不动了是孩子搀扶着母亲的手在回忆。这场景“天伦之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画面也传播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爱,从孩童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代价,当孩子长大成才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了也要为父母为家庭有所担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积极健康的思想精神和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播种在人们心田,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精神为主导,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三字经》《论语》来分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发挥文化馆的场地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编印.《理论学习参考》,2016(3).

8.继承传统,文化育人 篇八

在费孝通心中,永远抹不去对振华母校(我校的前身)的记忆。他自豪地说:“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学校。现在的校址是织造府。苏州的织造府谁不知道?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

2008年5月28日,李政道来到母校。他步入红楼,即兴给学生作了物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幸福生活的演讲。他勉励学生,好好学习迎接科学的挑战。同时,李政道先生还告诫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要培养精英人才;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够放弃“最后一分”,把时间、精力和才智,用在培养兴趣、挑战科学上。

回顾历史,一百年来,学校教育的魅力,就是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渗透在文化影响之中。学校经常请名人大师作演讲,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于右任、杜威夫人、陶行知等。春风化雨,耳濡目染。不要求学生读死书,经常带学生深入社会。

我校一直提倡简朴,提倡多读书。校友杨绛曾说,振华的办学条件不是一流的,但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质量却是一流的。校园的环境、课程的开设,都体现“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包括美德,以及人类许多文明成果,在振华(十中)的校园,随处可见,而且其生存方式都转换成即时状态,又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和演绎。

现在,我校正践行着“诗性教育”。这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让“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即“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能够唤醒他们自觉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创造意识”的教育场景。这种场景是师生交互的、愉悦的、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智慧的教育教学平台。我在2010年高三毕业典礼上,作了《从母校带走一生的礼物》的演讲:“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诗的情结,只是常年会被忙忙碌碌所压抑,我们必须在自己的生命中闪现理性与诗性的灵光。在你们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希望从学校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与超然。本真就是希望学校教育能成就师生的本色人生;唯美就是希望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态度与能力;超然就是希望学生能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本真、唯美与超然”也正是“诗性教育”的内涵,那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9.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篇九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漫漫长河,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又应如何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这次团会的主题。

首先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文化,辩证地去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要看到不足的方面。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精华的部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继承和发展,以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柱和思想的引导。而且这种保护不是盲目的保护,而是有方向的保护。第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第二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即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最后,我们要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只有当我们正确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地历久弥新,泽被后人。

例图

******学院

*****班

***

10.专题八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篇十

1. 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把握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文化内容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从影响的过程看):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对于文化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从影响的效果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正确理解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表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错误倾向&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二是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看不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③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 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对待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为什么: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怎么样:①价值认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③遵循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6. 文化创新

(1)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为什么:①创新是使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怎么样:(途径):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7. 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辨析比较

[内涵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也是个人的一种素养&传统

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先进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外延不同&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8.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 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 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误区提示 本题是一道因果类选择题,同学们最容易把“为什么”与“是什么”混淆而误选B项。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先进的文化是一种正确的精神力量,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现实有重要的影响,C项说法符合题意。A、B项均与题意不构成因果关系,与题意不符;化解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实现,D项说法错误。

正确答案 C

例2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nlc202309032240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误区提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认为当今的文化交流会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错误的。

解题技巧 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①④正确;②的观点认为当今的文化交流会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错误的;③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题目强调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故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 B

例3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误区提示 本题的关键是要能把文化创新的实践性(源泉和动力)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区别开来。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主题应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故排除。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奋斗历程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故④不符排除。①③切合主题,B项正确。

正确答案 B

[【考题预测】]

1. 与往年相比,2011年票房过亿的国产贺岁影片明显增加,《大笑江湖》《赵氏孤儿》等均宣布过亿,其中,《让子弹飞》更是单日票房突破6000万,打破了2010年1月9日《阿凡达》创下的5760万元单日票房纪录。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中国人喜欢喝茶,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青年学生都要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④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某校开展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 河南安阳殷墟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 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 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5. 出于举办世博会的需求,上海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提出从“旧城改造”到“旧城更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尊重旧城区的现状,对旧城区内的现状区别对待,保留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层,让“旧城更新”不仅能解决居住问题,更通过保护城市遗产,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区生活。上海市的这一措施说明( )

①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④必须承袭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6. 对下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

[阻碍我们进步的并非是未知

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①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7. “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 2011年6月22日《海峡都市报》报道漳州城市精神表述语出炉,历时近一个月投稿3000多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风格的大局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漳州110的服务精神,这五种精神成为了振兴漳州的精神动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9. 2011年5月18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在山东省滕州市开幕,本届文化节围绕“弘扬优秀文化,宣传城市形象,促进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突出“践行和谐理念,构建幸福家园”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社会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滕州文化和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和谐文化发源地、世界小孔成像发源地”三大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期间还举办辛卯年祭墨大典、“百工拜鲁班”暨鲁班纪念馆开馆仪式等重要活动,弘扬“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滕州日报社撰写一篇文章,分析举办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的意义。

10.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10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5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11.中华典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篇十一

典籍是指古代图书和重要文献的总称。中华典籍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最基本而又不可替代的大量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探索古人的智慧,传播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

进入近代史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摧残,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国家没有了可以重建,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了就意味着永远的灭亡,而我们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伟大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改变一百多年的文化断层现象,所以必须拯救中华传统文化。

(二)拯救中华传统文化。

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先拯救中国典籍。中国传统典籍地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载体。现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保护传统典籍的完好,只有保护好完善好传统典籍才能进一步去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明。

二、图书馆古籍的收集

(一)收藏特色。

各个级别的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服务定位和地区文化量力而行,大而全小而全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容易弄成没有自己的特色的大杂烩。

(二)合理收藏。

根据图书馆的资金实力合理选择适当的古籍进行收藏,可以适当选择影印版古籍进行收藏。影印版古籍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书籍,可以为图书馆节省资金并且也比较好维护。

(三)加大收藏深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生动的视频编辑和展示,让传统的纸质式枯燥的阅读方式转变为现代多媒体式、趣味性的接受方式,让更多的大众对中国古籍产生广泛的兴趣,推动和挖掘古籍的信息服务价值。

三、信息环境下典籍的整理

(一)传统的典籍整理。

古籍整理是对原有的典籍进行再整理、分类,以便于读者的查找,以便于发挥古籍的最大潜在价值,其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是所有工序中最主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工序。

(二)传统古籍整理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古籍整理方式完全依赖于人力,其各个工作环节都是手工作业。古籍整理时不仅需要人工翻阅大量的文献,进行大量的人工传抄;而且古籍整理所需的大量知识也是全凭人脑的记忆。因此,古籍整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仅取决于整理者的知识基础,还取决于整理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三)信息时代下典籍数字化整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古籍的保存和整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利用图书馆的电子信息系统、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互联网络,可以为古籍图书建立智能数据库系统,利用数据库对古籍进行储存、编目、索引和对古籍进行大数据统计,方便读者对古籍的快速查找并且可以针对读者的专业问题给出具体的答案,充分挖掘古籍的利用价值。1.古籍智能数据库建设。古籍的智能数据库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智能类的专业咨询服务,不仅是储存方式的改变,还是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为充分挖掘古籍的利用价值和快速查找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将古籍图书进行扫描储存变成电磁类信息,然后对数据库编目、索引、整理,建立与数据库接口的智能问答系统和统计系统,针对读者的专业问题都能有智能系统给出解答,并可以对一般提问进行统计形成智能专家库。2.网络古籍检索和利用。古籍典籍在网络上是用元数据来查找和组织的,元数据是对图书馆资料的属性的描述,它可以支持数字化古籍的利用效率的统计分析。元数据还是图书馆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对象,对网络古籍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进行计算,以便分析人们对哪类古籍的偏爱程度。

四、信息时代环境下的典籍保护

(一)建立现代化典籍保护室。

古籍典籍是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和战火的破坏才幸存下来的,难免会有发霉和虫蛀的现象。而且用药物保存虽然能防止霉变和虫蛀等现象,可是对古籍也会有所损伤。

(二)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古籍保护。

建立古籍图书智能保护室能有效地长久保存古代典籍,但是为了保护图书却阻碍了图书馆的最基础的借阅功能,古代典籍不能借阅的也就失去了承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保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建立信息环境下的数字保护措施,既能最好的保护古典书籍又能更好的借阅查找资料,做到鱼与熊掌的兼得。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弘扬需要有载体来记载,这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典籍文献,而中国国人却由原先的“知东不知西”变成“知西不知东”。现代图书馆具有收藏典籍、保护典籍、推广典籍的重要使命,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中国的典籍文化,做好典籍的收藏、典籍的整理、信息环境下典籍的保存工作,建立现代典籍智能保存室,典籍数据库、典籍的网络多媒体、数字典籍系统,不仅更好地保存古典书籍而且更好的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传承和发扬中华典籍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华,典籍文化,古籍

参考文献

[1]郭金钟,唐玉斌.基于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4):319-320.

[2]方敏.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27-28.

[3]史岩松.谈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河北科技图苑,2012(6):84-86.

12.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篇十二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 探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一些创新途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创新

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寺庙,无论是陵寝还是园林,在世界建筑之林都独树一帜,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

1、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 的秩序感和中轴对称的均衡层次。例如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故宫、孔庙、寺院、道观,这些建筑中的坡屋顶、木构架和斗拱等,由受力形式和结构需要而产生,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进步而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馆的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经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着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着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2、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巧妙,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均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重意境、讲求人伦、礼乐并行、情理有度,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最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实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及构件运用上注重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建筑形象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内外结构、色彩、装修、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

3、从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自然而不造作。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思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陶。从自然的意境美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得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这些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 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误区三: 就是体系的对立。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再加上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必然导致不顾传统而想方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开发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有一位著名的外国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看到的建筑基本上只有两种: 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看来我们真的到了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三、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形态、注重环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念都是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2、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术,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建筑整体而言是新的。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生长的土地,离开了人们固有的传统,一时的“新”就无法永远“新”。不尊重传统、吸收传统的做法,最终只会迫使建筑创新丧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迷失方向。创新不是根除传统,而是要从传统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寻找其新意。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只能称作建设大国,而不是建筑学大国,建筑设计从质量到创新都未达到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与模仿,很难形成开阔的思维。虽然国内各大理工科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为表面的层次,设计建筑时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观的想象。而国外采用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多讨论、多思考,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不重复别人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表达建筑师个人的特质,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环境,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四、结语

中国建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题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姓名: 许 敏

班级: 09级小教普通

13.继承传统文化作文 篇十三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上精神上却在迅速的空虚。时代不断的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停地被遗忘。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很多,我们身为中华儿女,更应该让所有人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有多么深奥,有多么深厚,中国有多么强大,可现在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很多智能的东西,传统文化渐渐被替代了,很多人已渐渐忘记了很多传统文化,这样,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对得起自己伟大的祖国吗?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还是有很多中华儿女,你们的心中仍是多么的激情澎湃,一想到自己的祖国,你们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你们心系祖国,因为你们时刻记得,你们是中华儿女,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你们是永远都不会忘怀的。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家是在中国,我们是中华儿女,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才创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祖国犹如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他们的怀抱里长大,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难道我们要把它们遗弃吗?这样,我们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吗?我们很多人要求什么都要新的,可是却不懂得很多被遗弃的东西才是文化瑰宝,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要一点点拾起那些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现在,每当在传统节日里,看见很多人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14.值得继承的语文教育传统真经 篇十四

作为文明古国, 我国的语文教育内蕴深厚宏富, 理念朴实纯真, 方法异彩纷呈, 经验独树一帜。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 成为夺目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文化遗产。毫无疑问, 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真经, 才奠定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真经之1言文教育的原始情结———生活、言语、文字

我国的语文教育孕育并起始于原始时代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言文教育。所谓“言文”, 即当时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交际言语和文字符号。当时的言文教育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但它对于生活、言语、文字的原始情结, 却为我国此后的语文教育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生活、言语、文字, 正是我国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1.生活教育是语言学习的课堂

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出来, 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因此那时的语言学习始终渗透并融合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基于吃、穿、住的需要, 必须学习和参加渔猎、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制造生产工具等活动。在氏族村落内部, 人们也需要参与选举、管理、集会、习武、祭祖祀神、节日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这样的过程中, 就处处包含着语言学习的因素。那时人人参加劳动, 人人也同时接受教育;成人做什么, 儿童也就跟着做什么;大人怎么说话, 小孩也就学着怎么说话。学生活就是学语言, 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语言既来自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可见, 当时言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生活, 生活教育是语言学习的大课堂。

2.言语习得是母语教育的胚胎

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就是言语习得的母语环境。人们在这样的群体中, 以口耳授受的方式, 运用口头言语传授和推广生产劳动技能、交流和推广生活常识, 而言语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进而形成了许多口头言语作品, 除了一般的见闻、故事和传说, 更有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可以想见, 丰富多彩的言语作品, 正是言文教育取之不尽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此为载体的母语教育, 就是通过“言”的口耳授受形式实施的。可以说, 这种粗糙但生动的原始的言语习得过程, 正是母语教育的胚胎。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言语, 在言语实践中了解和把握语言规则, 通过把握语言规则提高言语能力和水平, 这一过程所体现的异常朴素的道理, 正是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母语习得规律。

3.文字读写是国文教育的滥觞

在氏族公社末期, 文字产生了, 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们利用文字, 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 又便于知识的广泛传播, 从而使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正是从文字产生以后, 在口头的言语教育之外, 又有了书面的文字教育。但是, 掌握文字并非易事, 要进行文字教学, 就要有传授文字、从事施教的专门人员和专门场所。那时人们在雏形的学校里学礼、学射、学御、学艺, 同时也学习说话、文字书写和认读。从此, 比较完整的言文教育就以最粗放的形态得以实现了。

于是, 言文教育就有了又一条重要途径, 那就是文字读写训练, 它是国文教育的发端, 是后来语文教育的基础。由于文字数量多、结构繁, 难认难写, 花费时间, 因而使得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商代的学校还开始出现单独的文字读写教育。甲骨中发现了不少练字的骨片, 反映当时曾选用笔画简单而经常使用的干支文字作练习, 习字经历了示范、模写、练习的过程。例如一甲骨片上有五行字, 重复刻着从“甲子”到“癸酉”十个干支, 细加比较, 其中一行刻得整齐精美, 其他四行则歪斜不整, 中间还夹着二三个刻得整齐的, 很不协调。据郭沫若分析, 那一行整齐精美的字是教师刻的字样, 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 当中夹着那几个较整齐的则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所刻, 因而显得较合要求。这是商代文字教学的实际物证, 反映了当时文字教育的情形。从那时开始的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 对以后绵延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重视。

真经之2古文教育的执着追求———读写、教化、交流

紧接着言文教育期, 我国从奴隶社会末期开始, 进入了语文教育的古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区别, 主要在于有无正式学校的设立。自从有了教与学的固定场所, 包括学习语文在内的文化教育就走上了比较正规的道路。那时除了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仍然延续着口头言语学习, 在学校中比较普遍的做法, 学的都是书面的“文”。而“文”的学习多以“五经”“四书”为教材, 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读专书的, 也有读选文的。不过, 那时包含语文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不分文、史、哲, 也不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若说这也是一种语文教育, 自然只能说是广义的语文教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在这样的文化教育中, 语文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当时的学校十分重视读写的基础训练, 重视诗书的教化作用, 重视文化的交流发展, 这可以说是我国当时古文教育的执着追求, 也可以说是古文教育的主要理念。

1.读写基础观

读写基础观是古文教育的执着追求和重要理念之一。这一基础观一般分为两步落实:第一步是学习识字和写字, 第二步是学习阅读和写作。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识字和写字, 把它视为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蒙学课本多以“三、百、千”1为代表, 教学时都从教识字开始, 进而再指导练习写字。

读书和作文则是在识字和写字训练的基础上学习的。王充所说“手书既成, 辞师受《论语》《尚书》, 日讽千言”2就是这个意思 (“讽”指诵读) 。而多读, 则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神奇效果。

古文教育期对写作训练也足够重视, 当时在强调多读的同时, 还强调多写。例如欧阳修就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又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就说:“文章惟多作始能精熟”, “读十篇不如作一篇”。可见, “多读多写”早就被历来学者认作是语文学习的地道真经。

2.诗书教化观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古文教育期, 诗书教化向来广受重视。教化的宗旨, 在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教化的方式, 则所谓“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寓教于诗, 寓道于文”, 即在诵读诗书的过程中以和风细雨的方式促使人伦道德的潜移默化, 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强暴和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和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和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和人定胜天思想等。

诗书教化需要有诗书教材, 当时主要借助于“五经”“四书”。同时还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代神话传说, 先秦诸子百家、诗经、楚辞, 两汉的史记、汉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历代散文等。此外还借助于各个时代的典型文体和名篇佳作。通过这些典范性作品的教学, 达到“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一时期的诗书教化中, 诗教是一种特别突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而《诗经》则是诗教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强调:“不学诗, 无以言。”3又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4随后, 韩愈也十分重视诗书教化, 要求通过诗教提高人们的人伦道德水平。同样, 朱熹也主张“读书穷理, 当体之于身”5, 即达到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

古代语文教育中的诗书教化观, 对于我们客观地审视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 通过消解时代局限、剔除封建糟粕, 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 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示作用。

3.交流发展观

古文教育理所当然地是在内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发展的。就内部交流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大学派, 后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南北朝时期更是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流的阶段。文化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使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理论得到蓬勃的发展。

至于对外交流,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就有很大的发展。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特别是印度佛教以及雕刻、乐器的传入, 使我国的文化教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 当时中国与西方、南方及东北各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包括与日本、朝鲜互派留学生,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到了魏晋时期, 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 佛经用玄学语言加以翻译, 使汉语吸收了不少外来语, 部分佛经也作为汉语文教育的教材使用。隋唐五代对外文化交流更是日益频繁, 成为唐朝社会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唐朝高僧玄奘为探求佛理, 历尽千难万险, 终于从印度取到了真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里有许多词汇如“世界”“刹那”“功德无量”“五体投地”等都来源于佛经。日本在我国隋唐两代不断派僧侣和学生来中国留学, 把中国的文化和各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差不多和盘吸收了过去。与此同时, 国外的逻辑学、音韵学、新医学等也相继传入中国, 明代杰出的启蒙教育家徐光启还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当然, “学习西方”与“全盘西化”正如“继承传统”与“全面复古”一样有着本质的区别, “洋为中用”跟“古为今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在学习理科和数学等的同时, 也引进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先进的思想成果, 从而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内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对于今天我们探索语文真谛、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

真经之3语文教育的朴素经验———学法、教法、家训

注重“过程与方法”是语文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要义之一, 我国古文教育时期就十分重视学法、教法和家训, 而且具有学法与教法并重、读法与写法并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的特点。所有这些, 都不仅可供吸收精髓, 从中得到借鉴, 而且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创新出符合现代要求的新手段、新方法。

1.学法普及化

我国古文教育期的语文教育中, 执教的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对学子的学法指导, 简直达到普及化的程度。由于这些学法都来自执教者自身, 然后又用来指导学子, 所以“学法普及化”其实就是“学法教法化”, 大有我们今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味。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仍有很多。例如记诵和积累, 即多诵读, 边读边记忆。又如多闻和阙疑, 也即要常见、常闻, 多观察、多体验;读书时做到先要有疑, 有疑处又“须看到无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6。又如熟读与精思, 即读与思互相为用, 熟读与精思也互为表里。古代学者十分讲究和强调这一点, 要求熟读以诵读为基础, 熟读又是深思的依据, 不深思就得不到书中的情味和理趣。由于读和思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熟和精的关系也就不可分割。

古人指导读法的书相当多, 如《朱子读书法》 (宋·朱熹) 荟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取其要, 定为读书法六条, 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又如《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元·程端礼) 强调读书要遵从一定的程序, 同时汇集了许多读书方法。与此同时, 指导写法的书也很多, 如评点文章精粹的《文章精义》 (宋·李深) , 评介名家名篇命意布局独到之处的《古文关键》 (宋·吕祖谦) , 倡导写“放胆文”“小心文”的《文章轨范》 (宋·谢枋得) , 以及《古文笔法百篇》 (清·李扶九) , 《学海津梁》《幼训》《少学》 (清·崔学古) 等。古人的这些经验之谈, 对于今天广大学子的读书作文仍然有着十分有益的指导意义。

2.教法学法化

如上所述, 古文教育的通常教法, 都来自执教者自身学习的实践, 是他们自学方法的提炼和升华, 真所谓“教法学法化”。正因为如此, 当时最受推崇的教法, 至今仍是我们语文教育中值得借鉴的。

当时关于阅读的教法, 已经十分成熟。例如导与喻。导, 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诱导和引发学生思考。喻, 要求教师善于打比方, 使学生触类旁通。又如序与贯。序, 强调了教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序列性。贯, 强调了教习方法的连贯性和原则性。朱熹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列入书院教育的学案, 视“学、问、思、辨、行”为序, 把由学到行作为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再如适与问。适, 即因材施教。问, 即启发提问、适时反问。所有这些教法, 因为都与学法紧密相连, 所以都具有“学法化”的意味, 因而也更具有实际的效果。

关于作文的教法, 同样是执教者切身感受的体现。例如关于作文指点法, 强调多读多作虽然必要, 但还需要先生指点作文法度。又如关于集中作文效果好, 认为它可以集中全副精力, 且目标明确, 致力专一, 有利于激发写作灵感, 越做越巧, 越做越灵。再如关于讲究改文的教学技巧, 要求改文时精思细致, 要待心意虚平时细改, 修改时不可追求靡丽等。

古文教育期的私塾中还常有一种融合教法和学法、体现师生合作互动的功课叫对课, 即对对子。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道:“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对课实际上是一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训练, 还包含了修辞和逻辑的修养, 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 应用范围最广泛, 生命力最强, 最精练也是最经济适用, 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是一种值得发扬光大的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言规律的极好的教学方式。

3.家训示范化

古人很讲究家庭教育, 而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更认为“天下之本在家”, 家齐, 然后国治;国治, 才能天下平。他们在家教中“教书育人”“身体力行”, 为学子作出示范, 而其家训又可作为广大学子和家庭的样板。北齐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0篇, 是我国最早的家训书。之后, 宋有司马光的《家范》, 明清时这类家训书更多。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世称《朱子家训》, 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家教书, 几乎成为全社会家庭教育的教科书。诸葛亮《诫子书》、司马光《训俭示康》等也都是家训名篇, 而且都曾被选作语文教材。这些家训书尽管在宣扬忠臣义士、贤妻良母等封建意识方面有很多消极因素, 但还是在培养社会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古代的家训启示我们, 语文教育确实不应限于校内, 每一个学生家庭, 乃至整个社会, 都应是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的大课堂。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语文教育, 就只能是一种跛足的语文教育。

摘要:作为文明古国, 我国的语文教育内蕴深厚宏富, 理念朴实纯真, 方法异彩纷呈, 经验独树一帜。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 成为夺目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文化遗产。毫无疑问, 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真经, 才奠定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 王充《论衡·自纪篇》。

(3) 《论语·季氏》。

(4) 《论语·阳货》。

(5) 朱熹《学规类编》。

15.浅析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篇十五

一、德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综合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振奋而统一的民族精神,国家就很难保持统一和稳定,更谈不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德育思想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注重成人之道的教育和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加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论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时强调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方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和金钱,不讲理想和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动力和价值源泉,就会从整体上缺乏競争力和生命力,也很难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了更好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道德需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创造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道德文化氛围,而这就离不开对传统德育和优秀伦理文化传统的开发和发掘。

二、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资源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全盘否定势必导致德育观上的虚无主义,全盘肯定势必导致德育观上的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而这两种观点和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和古为今用以及综合创新的方针,并给以创造性的发掘与现代化的转化。

古为今用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伦理文化遗产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它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古”和“今”即伦理文化传统和时代伦理精神的关系,既不能盲目地迷信和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伦理文化,也不能割断当代伦理文化与古代伦理文化的历史联系,应当开发古代伦理文化的资源为当代伦理文化建设服务。

我们应当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待伦理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针,对主要是糟粕性的部分予以彻底的批判和抛弃,对其民主性的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对其精华和糟粕混杂的部分予以全面地清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的方法

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必须尊重传统德育资源,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造。尊重传统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德育资源的发掘整理上,其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我国的传统德育资源,不仅为我们民族在历代的文明进步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例如,古代圣贤所提倡的“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取向,“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朴素情怀,如此等等,不仅在封建社会受到政治家、思想家甚至平民百姓的重视,而且到了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赢得人们的青睐。中国的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在东南亚影响极为深远。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是以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效法东方,借鉴中华文明成果。199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儒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一致肯定儒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提升精神、形成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实力和青少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伦理文化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育,需要我们发掘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源头活水,把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深厚土壤里。

(作者单位:四川江油教师进修学校)

16.继承传统文化高三作文 篇十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继承传统文化高三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继承传统文化高三作文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间工艺也是五花八门,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和面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家通过使用当地材料并手工制作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今天,老师让我们欣赏四张漂亮的剪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装饰着紫色牵牛花的剪纸。图中,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认真看书,旁边有两只蝴蝶在飞舞。这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谁知道这张剪纸讲的是什么故事?

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名叫卓玛,住在草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因为卓玛聪明可爱,村民们都很喜欢她。卓妈不喜欢一直待在村里。她整天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她喜欢知道各种各样的树和花。有一天,病悄悄地溜进了村子,病飘到哪里就蔓延到哪里。结果,村里所有的人都得了不治之症。就在卓玛出去玩的时候,他没有生病。为了救村里的村民,卓妈每天都要翻遍各个地方收集的药材。很多天过去了,村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当她看到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死去时,她很难过,决心尽快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

好事多磨和卓玛终于找到了一本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医学书籍。天亮了,第一朵牵牛花刚开,卓玛坐在桌前,专心读着医学书籍。卓玛看完整本书,知道只有找到冰山上的雪莲,才能治好村民的病。

今天下午,卓妈拿着干粮和水,向村民们告别。她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克服了困难和障碍,才爬上了冰山顶。在冰山顶上,一朵雪白的雪莲正在盛开。卓玛不顾疲劳,兴奋地摘下了雪莲。卓妈顺利回家,村民们带着她生病的尸体出来迎接。卓妈开心的抱着雪莲,告诉大家只要她喝了雪莲煮的汤,大家就都得救了。说完,劳累过度的卓玛因为疲惫而永远睡着了。当她摔倒时,嘴角挂着甜蜜的微笑。村民们伤心欲绝,天天求神救卓玛。天上的神感动了,把卓玛变成了永不凋谢的牵牛花。现在的人,只要看到盛开的牵牛花,就像看到勇敢善良睿智的卓玛。

听完这个故事,我才知道,每一张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故事王国。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普通的彩纸就能创作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

继承传统文化高三作文2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继承传统文化高三作文3

“鱼离不开豫园,大国兵器也不能给人看。”在当今社会,国家的武器是国家繁荣的象征,值得我们夸耀和骄傲。国家的武器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从小就开始写方块字,尝过真假美丑善恶;我们读诗词歌赋,感受唐诗宋词中文人的才华。20--年,北京高考语文成绩从150分上升到180分,英语成绩从150分下降到100分。这个举措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大国的武器,母语教学。随着中国的改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少年强就强,独立就独立,欧洲男就欧洲男。”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对国家几千年历史的理解。在当今社会,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当然值得认可,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韩国申请端午节的冲击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各地孔子学院的建设也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国家的利器是文化。想象有一天,我们将不再用方圆方言写方块字和说汉语。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衰亡的标志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入侵,“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了一股猛烈的文化浪潮。“忘汉字”不仅标志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母语的疏离,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事物的兴衰。它从几千年前带着书香来到我们身边,激起了我们对文化的渴求。

新华网说:“降低英语成绩绝不是减缓从外部学习的速度。”中国很繁荣,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对于外来文化,要正确对待。盲目的拒绝,只会像腐朽的清廷一样带来自我毁灭。只有我们坚持自己,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把它们变成我们的养料,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陈吉宁说:“无论如何,请记住,你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觉得中国怎么样?有光,中国就不黑暗。”我们是祖国大树上的新芽,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手持大国的武器,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上一篇:描写赏樱花作文下一篇:工商行政调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