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共10篇)
1.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一
第3课 《看一看》 教案
一、教材分析
《看一看》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位于教材第8至9页。本课建议教学时间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眼睛的作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观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观察。
2、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镜子、七巧板。师:镜子和七巧板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学具展示给老师看。
师:很好,都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学具走进科学的课堂吧!
2、活动过程(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镜子,通过镜子看一下我们自己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面着自己的镜子看自己的眼睛。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生纷纷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2)师:那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看七巧板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 生:红色、绿色、黄色、蓝色……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眼睛看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教师向学生明确,这就是眼睛的本领:观察。
(3)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生1:前两幅图都是松树,后两幅都是花生; 生2:第2和第4幅图片,是对1和3的放大; 生3:……
学生积极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观察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并且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
(4)师:既然我们的眼睛这么重要,那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生1:做眼保健操; 生2:写字姿势要正确: 生3:不走路看书: 生4:……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如何保护眼睛:正确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走路、坐车时看书;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等。
三、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请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呢?
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明确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2.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搜集病毒的有关资料,学会查阅、整理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在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
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教学难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有关病毒的视频资料以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今年的非洲埃博拉爆发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2、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二)、新授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3、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3.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观察实验,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讨论与交流
四、活动准备:
塑料棒、木条、布条、玻璃片、吸管、报纸、水槽
五、活动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演示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把餐巾纸系在小棒上,将纸的一端放入玻璃杯的水中(为便于学生观察,在水中滴入红墨水)仔细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侵入水的纸变红了,没侵入水的纸也变红了,水自己上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进行猜想。
(二)探究活动
1.实验设计:老师已给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动手之前要先动脑筋,想想你们准备怎样来设计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总结:水能沿着布条等有空隙的物体上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拓展活动:
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动浇水器。
用心爱心专心 1
4.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并学会交流。
3.经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简单的比较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研究简单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延续,激发兴趣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整理,大家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自己的书包、卧室等,深深地感受到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处,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画(出示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的衣服多?„„)
小组讨论。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
你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根据生活经验直接想到妈妈衣服多。
数一数。
根据衣服的厚薄。
„„
2.活动二
谁的衣服长?谁的衣服短?
引导学生比较小明和妈妈的衣服的长短。
学生可能用量一量、比一比,根据生活经验,根据个子高矮等来比较。
3.活动三
还可以比什么?
引导学生比橱柜上其他物品,如比轻重,比高矮,长短,宽窄,远近,粗细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会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4.活动四
在我们周围,还可以比什么?
(三)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
1.比较容易,让学生独立完成。
2.先让学生认识天平,再进行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4.可组织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5.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五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
李俊堂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加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3、?能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重点难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观察理解房子和横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认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2、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是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选用薄纸板裁成长度相同,宽度成倍不等的纸条做成纸横梁。
2、纸条垫起的高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次以纸条中部接触桌面为最大弯曲度。
3、纸条的厚度、长度、弯曲度和架空长度都要相同,实验只改变纸的宽度,而且要成倍地增加。
4、要先预测后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宽
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
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厚度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表格设计: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解释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1、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3、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用手弯折尺子,平着很容易折弯,立着折不弯。说明厚度比宽度更容易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来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释问题。重点难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提高抵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和宽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观察铝合金和钢架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做成这样,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2、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形状?、预测抗 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
3、?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三、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我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大家可以把这种纸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度、软硬、形状如何?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试着解释;你认为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2.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2、认识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能力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向学生介绍瓜皮拱的搭法,要求学生课外去完成。?
五、向学生讲述我国赵州石拱桥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2.4找拱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顶形、球形等都有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用已有的知识对常见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3、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了解圆顶形、弧形、球形等都有拱形相似的特点,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们先回忆一下拱形承重的特点,观察一些拱形、弧形的东西,指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圆弧形的东西,把学生引到本课的研究课题上来。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1、观察一些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图片,想想它们的承受力如何?
2、通过对乒乓球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一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它的软硬。
6.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六
联系电话 5282664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11-20之间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 “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11-20各数的认识 1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1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会数、会写、会读11-20各数。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2)教师将10个圈起来:10个一是1个十。一个我们就叫它“一个一”。10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1里面呢?
(3)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数宝宝和我们人一样也要排座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这个数?为什么这么表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总结得出: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你能看着计数器上的珠子写出这个数吗?为什么那样写?该怎么读?
(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摆一摆、圈一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这个数怎样写?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
(5)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数一数,再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如果10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几捆?一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几个十?2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个十是多少?怎样写?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 个
2 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
(2)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海边的美景,怎么样?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 + 12 = 15 17 - 4 = 13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7.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新科技,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
2、能巧妙运用大气压力改善生活。
三、教学准备
广口瓶,熟鸡蛋,火柴,酒精棉,盘子,镊子,热水,水槽 注射器,挂钩,玻璃杯,硬纸板,玻璃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猜谜语,谜底:空气。一.魔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节目:瓶吞鸡蛋。
(出示瓶子和鸡蛋),同学们请看,鸡蛋比瓶子口大,装不进去,现在老师要施魔法了,让瓶子把鸡蛋吞进肚子里。师表演瓶吞鸡蛋。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看了老师的魔术,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瓶子能吞下鸡蛋。生2:为什么点了火放到瓶子里,鸡蛋就进去了。
师:那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揭开: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
2、提出猜想
师:下面请小组交流一下,你认为瓶子为什么能吞下鸡蛋呢? 生讨论,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是和空气有关,瓶子里的空气被火一烧,变热上升了,外面的空气就把鸡蛋推进去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应该是空气把他推进去的。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和空气有关,也就是空气的力量让鸡蛋进入瓶子的,是吗? 生:是!
师板书:空气的力量(辅板书)
师: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应该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3、设计实验方案
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空气的力量。下面请小组讨论,你们打算利用这些材料设计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力量。生分组设计实验
4、汇报实验方案
师:你们小组设计的哪些实验来证明空气有力量的?
生1:我想把杯子装满水,用纸板压住,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看看纸板会不会掉下来,如果纸板掉不下来,说明是空气的力量把它压住了(托住了)
师: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我们其他小组也可以这样试一试!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证明空气有力量呢? 生2:我想用吸盘来做,把吸盘按在玻璃上,看看能不能吸住,是怎么吸住的
生3:我们想把两个吸盘按在一起,看看会怎么样 师:恩,不错!
生3:我打算玩一玩注射器,看看把注射器装满水,水会不会流下来。师:这个方法好,我们都可以试一试!、那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1:我认为不要把水弄的到处都是!生2:不要把玻璃打碎了 生3:要注意安全!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来补充几点。
做杯子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的实验时,不要离开水桶的上面,免得水撒出。
做的时候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把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最重要的一点,小心玻璃,不要划伤手。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来亲自动手实验吧!
5、生自由实验,师巡视辅导
打开投影仪
6、汇报实验发现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做的非常的认真,谁来向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找生展示记录单。
生1:把瓶子装满水纸板压住倒过来发现水没有流出,纸板没有掉下来,我的结论是空气托住了纸板。
生2:把吸盘的空气挤出以后,它就牢牢的贴在玻璃上了,吸盘周围除了空气什么也没有,所以我觉得也是空气给了吸盘一个推力。生3:我把注射器装满水以后,水没有顺着小孔往下流,但是把塞子拔开,水就流下来了,我们的结论是空气托住了水。
7、师总结
师:像瓶子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没有掉下来,吸盘能吸在玻璃上,注射器里的水没有流下来,都是因为空气有压力。我们把空气的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什么是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大气压力,这里有一段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放课件,读资料,画地球,大气层。
师:是呀,大气不仅有压力,并且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那我们怎样证明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自由的体验一下,大气压力的方向到底是怎样的。生自由实验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证明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生1:我们把刚才的实验又做了一遍,发现杯子不管往哪个方向转动,纸板都没有掉下来。
生2:吸盘怎么转都没有掉下来,也说明了大气压力的方向 板书:(四面八方)
三、自由活动
师:看来大气压力的本领可真不小,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大气压力有关呢? 生:钢笔打水。
拔火罐
玩具吸盘枪
师:老师也找了一段关于大气压力的应用的录象,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四、拓展延伸
师:下面谁来解释一下,瓶子为什么能吞下鸡蛋啊?
生:瓶子里的空气被火加热以后,变热了,膨胀上升了,瓶子里的空气就少了,压力就小了,大气压力就把鸡蛋给压进瓶子里了。师:你说的真好。表达的也很清晰完整。
那我们怎么才能让鸡蛋完整的从瓶子里出来呢? 生:用火烧瓶子
把瓶子灌满水鸡蛋就出来了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下亲自来试一试,大家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8.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八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五、学具准备:
生活常见实物
六、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P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二分硬币、花生米、黄豆粒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1)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2)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玉米粒、黄豆粒)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瓶矿泉水放在手中掂一掂,试一试有多重?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3)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自主练习P6-
1、2
2、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你身边的物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P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学习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生活实物 学习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
3)2瓶矿泉水重约1000()4)7粒黄豆约重2()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P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学习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观察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
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P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1、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学习重难点:
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学习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3吨=()千克 2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50吨=()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3、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再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鲸鱼体重34()
袋鼠体重30()每小时跑100()
每小时游30()
每小时跑50()(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苹果
300kg 梨
400kg 香蕉
200kg橘子
50kg芒果
50kg桃子
200kg西瓜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1)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一千克„„
1克„„ 4.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6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观察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
9.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 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 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 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 八千九百 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 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完成做一做
2、例3
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 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10.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四种运动方式;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及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
4、知道移动、转动、滚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重点: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及相互联系,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难点: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具学具: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小盒等学习用品、多媒体课件
一、开门见山式引出课题
提一个问题:一个物体运动起来会有哪些方式?
学生回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玩玩具,观察运动方式-----移动 玩一玩手中的物体,让它们运动起来。
你能让这些物体在桌面上产生什么样的运动?做一做吧。学生实验。(让学生可以灵活的使用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上台演示重复动作)给运动方式取个名字(移动)。
描述移动特点
小结:不论木块怎样运动,一个面上的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都不发生变化。这两个红点代表物体上的各个点,也就是说明整个物体的各个点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管运动的方向和路线是怎样的,都叫移动。
三、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闭上眼睛,想象木块的运动方式,把它运动过的路线想象出来,画在纸上。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图示。
(在黑板上画出简图。)点代表什么?箭头代表示什么?运动方向。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动?(滑雪、推车、滑滑梯等)
四、用以上方法认识转动、滚动、摆动
1、(出示风车)怎样运动?起名字。发现转动特点。
转动用简图表示出来。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转动?(电扇、陀螺、车轮)
2、(出示易拉罐,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取个名字(板书:滚动)
自己利用标注红点的方法找出滚动的特点。请同学描述一下滚动的特点。把描述的特点用图示法画出来。
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生:(在黑板上画出滚动。)再找找看生活中滚动的物体。
3、荡秋千是什么运动?(板书:摆动)用简图画下来。
4、用以上的方法认识振动
生活中的科学:出示图片)你能不能找到他们里面有哪些运动方式?
作业设计:
请同学课后研究书上的其它物体的运动和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移动 转动
滚动 移动+转动 摆动
【一年级上册科学1.1教案青岛版】推荐阅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1-19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11-08
青岛版科学上册教案01-09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2起点和终点10-13
一年级科学科学上册教案09-29
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09-01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26
六年级科学上册 能量与太阳教案 教科版06-15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