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2024-07-27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精选14篇)

1.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一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

[摘要]教学中的情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是化学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情景的创设既能出自教师、学生的语言,也可来源于化学的实验、实物,还可出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感画面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情景

1利用实验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景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初中化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往往让学生感到活泼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探究热情。

教学案例: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内容时,教师在引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先演示两组实验:(实验一)在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将装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塞上锥形瓶,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左盘的质量;然后把胶头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入锥形瓶,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实验二)在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放在天平的左盘,再用镊子取出几块大理石放在锥形瓶的旁边,称出左盘的质量;然后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倾斜,小心将大理石放入,以免酸液溅出),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2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创设情景

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学案例:在讲授化肥时,举一例子:有一位农民发现地里的禾苗植株矮瘦,叶片发黄,叶边焦枯。他决定将草木灰掺碳酸氢铵施肥。请问:你们来判断该禾苗缺啥?他使用的肥料是否合理?为什么?

3利用漫画创设情景

在讲“温室效应”的知识时,选取一幅漫画:画面里海边的房子快要淹没了,北极冰山融化……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4通过化学史创设情景

记得有位化学家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景的一种有效途径。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要求教学中善于创设化学史教育时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教学案例:学习初中化学教材“空气的成分”一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材料,使学生了解到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是科学家通过严密的实验测定得出的,而稀有气体的发现更是科学家在对实验的严谨思考中发现的,以此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5利用新科技成果创设情景

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很多科技问题与化学有相关性。教师要利用新科技成果为题材创设教学情景,对学生会有极大吸引力。

教学案例:我国载人航天连续获得成功,举世瞩目。火箭发射时燃料是液氧和液氢,为什么要用液体而不用气体?……这样的情景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启迪思维。

6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情景

由旧知识拓展引出新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和冲突,产生学习新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求知欲。

教学案例:将镁条点燃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时,剧烈的燃烧让学生们惊呆了……太不可思议了!原来燃烧也可以不需氧气的,教师引导下重新理解燃烧的定义。正是有了这情景,才使学生们对燃烧有了更完整正确的理解。

7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情景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景。

教学案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能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综上所述,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发现。情景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景”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景”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景”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景”,通过“情景”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景”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二

纵观21世纪世界各国,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邓小平同志曾号召:“要善于学习, 更要善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见创新教育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投入到创新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去。

2 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2.1 创新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是由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创造动机、意向或愿望。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 他们精力充沛、不安于现状, 乐于开拓, 具备了创新的心理基础。然而, 由于个体原认知结构、思维定势及传统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惰化”了。如何“活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到呢?笔者认为, “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以“奇”激。

“奇”是不一般、意想不到的意思。在创新训练中, 墨守成规、平淡无味的问题怎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呢, 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观察事物、形成创新意识的内部动因。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 我们应以“奇”激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是学生都知道的事实, 但如果将红色的铜丝放在稀硫酸中长时间加热, 则铜丝变黑、溶液变蓝并放出刺激味气体, 这些现象能不引起学生的好奇吗?而好奇心必然驱动学生主动打破原有认知结构, 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意识。

(2) 以“驰”激。

激活潜意识的途径很多, 如偶然机会诱发、外部信息刺激等。对学生而言, 最实际的方法莫过于“有劳有逸”、“一张一弛”了。在一定的紧张思考后, 中断思考, 去干别的事情, 使显思维松驰下来, 从而有助于潜意识摆脱显意识的控制。凯库勒不就是由于长期的劳累而进入梦乡, 梦见蛇咬住自己尾巴的故事的启发而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吗?因此, 在学生思考问题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要鼓励他们去散步、玩耍, 或者闭目小憩, 充分松驰下来, 这除了有利于身体健康外, 也许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呢!

(3) 以“疑”激。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从创新意义上说, 有疑才有创新意识, 才有创新的开始。“疑”其实就是质疑, 就提是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 需要一定层次的训练。首先是教师示范, 如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提出“排在前面的金属都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从而激发学生求新的意识;其次是“授之以渔”, 即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对立提问、反向提问、类比提问、比较提问、“异常”提问等等;最后是自主提问。达到这一境界的学生, 其创新意识基本形成, 而且随着所提问题的逐一解决, 创新意识会愈发地强烈。

2.2 创新精神教育

(1) 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新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 就会形成稳定的创新动机, 发挥其强大的动力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 能激发创新热情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 讲碳酸钠时, 介绍侯氏制碱法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使学生产生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以维勒打破“生命力论”、门捷列夫创立元素周期表等外国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作为中国人不甘人后的责任感;通过参观化肥厂、硫酸厂、氧气厂, 进行工业生产调查, 使学生认识到, 守旧就会落后, 落后就会挨打。面对充满挑战性的未来, 只有创新, 不断地创新才有进步和希望。

(2) 培养创新勇气。

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魄。敢不敢怀疑他人的成果, 敢不敢打破传统观念, 敢不敢向权威挑战、标新立异, 也就是有没有创新勇气和胆魄, 将直接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指出的错误, 使他们不要畏惧权威;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 由浅入深, 使他们不再畏惧困难。其次要消除他们的羞怯心理。有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 人前羞于讲话, 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发言会受到别人的讥笑。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各抒己见的自由、民主的气氛, 要鼓励、甚至“强迫”他们提出或回答问题。久而久之, 羞怯心理定会消除, 胆量就会越来越大。三是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勇气源于自信, 缺少勇气, 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挫败与否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用心呵护创新的幼苗, 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坚决克服讽刺、挖苦以及其他有损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语言和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新的勇气。

2.3 创新能力教育

(1) 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和手段, 是创新的基础。夯实基础知识不是空谈, 它需要教与学双方面的科学化、合作化。教师要转变观念, 避免“填鸭式”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地位, 改变“你讲我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消化理解、主动探索、灵活运用, 优化对知识的存储加工方式, 不断完善学习品质。

(2) 熟练基本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做技能的练习通常是指“动口、动手”训练。例如, 实验技能的练习不能只靠教师的演示, 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以把操作权交给学生。实验室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最佳场所,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定期开放实验室为一种很好的做法。

智力技能的练习也就是“动脑”训练。练习中, 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例如, 在掌握了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之后, 再引导他们去发现、确定有机合物合成路线的不同方法——正推法和逆推法;再如, 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指导他们如何分析、归纳、综合, 建立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系统, 从而很好地储存于头脑之中。

(3) 融合多门学科知识。

纵观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创新成果,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把本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

化学学科中的许多知识、方法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密切联系着, 例如, 晶体结构与立体几何, 利用压强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等。所以, 教师要加强“融合”意识, 尽可能把与化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在不断创新的时代大潮中, 作为创新教育者, 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贺善侃.“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内涵及二重性之我见[J].哲学动态, 1999 (9) .

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培养更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的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新课题。作为化学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化学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新闻——:《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让学生对这段新闻有一个心理上的接受,而不是认为老师在为引出新课而自创题材创设情景。通过这段新闻的一系列描述“本报讯: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被有关部门成功打捞,在整个过程中,幸无人员伤亡。”学生自然会对金属钠产生兴趣,想要知道为什么金属钠会爆炸?从而要了解金属的性质来解决水雷爆炸的原因。学生通过研究课本,掌握了钠的相关的性质从而自己就解决了水雷爆炸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激励了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处理教材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等化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选修模块各有自己所侧重的方面。新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化学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高分子污水分离膜,海水淡化,太阳能利用,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应用等;反映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锅、盘、碗、碟,炊煮燃料,各种调味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法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不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一个装有Cl2的大注射器,先观察并记录Cl2的体积,然后抽入少量水,振荡,再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由学生回答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是从注射器中取出少量氯水,用玻璃棒蘸一滴氯水滴到pH试纸上,然后要求学生看书,并分析pH试纸中间变白,周围一圈显红色的原因。

三是演示氯气通入干燥和湿润的布条实验,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数据,不仅掌握化学知识,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FLASH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使化学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上学期我所上的公开课《二氧化硫》一节中,首先在上课前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有关酸雨产生危害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酸雨的危害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引起他们的思考,酸雨的成分是什么呢?正好引入这节新课,再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知识。

五、改进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评价主体上: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

在评价标准上: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等方面,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

在评价类型上: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一个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之间进行比较,以便了解他的优势和弱点;或者以他过去的成就与后来的成绩相比,以便了解他的进步情况。

六、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扩充知识信息

4.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四

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学习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教学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能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老师还要做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解决疑问而精心设计的具体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使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疑问,由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即能形成“愤”与“悱”的情境。一般我从这几方面创设问题的情境。

1.用有趣味的导语设疑创境

即把情境化问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

2.用多媒体课件设疑创境

多媒体教学是改进课堂环境的重要环节,能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传播媒体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的传播以交互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三、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

所谓“成功情境”,就是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的情境。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凡满足学生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会表现出满意的、愉快的、积极的、增效的体验。然而,教师面对是参差不齐的四五十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就要提倡“异步教学”,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措施,让他们都能从独立的自我调节中获得成功。

四、创设矛盾的情境,把握迁移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这样一种气氛,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习者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习者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习者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识内驱力,为困难情况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教师根据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本节课所要形成的新的概念或规律或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是马上能够回答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通过设置的系列阶段问题(阶段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提出。它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最后利用得到的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创设期望的情境,激发情感机制,使学生对学习有激励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如在实验课上,当学生经过努力或帮助完成某一实验并符合要求时,给予赞许的点头和会心的微笑,使学生感到自己具有成功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应鼓励学习困难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当他们答题不畅时,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他们用心思索,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鼓励效应”形成心理上的正强化,从而不断地追求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5.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音乐属于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音乐教学从社会的发展意义上来说,对于主体教育的模式发展等,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在利益趋势上的潜能应用,通过在学生成长中的学习深造作用等,加强对学生在积极性方面的有效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需要从现代的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执行,从根本的教育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下面,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发展进行简要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艺术;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一、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价值

现在属于一个典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进行创新的教育执行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热点词汇的执行应用,就需要从创新的教育理论上,加强对人才能力的有效培养,并通过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对创新理念的应用推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上,为更好地满足在现代教育的创新能力推进,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创造能力来进行意识方面的`全面培养,并通过现实的教育可能性,加强对传统应试教育的相互对比,并以此来促进对教学教育目的上的改革。在教学中,由于青少年儿童自身的自制能力极差,从而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学习上的兴趣价值观取向问题,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惰性出现。因此在进行此类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目的,就应当以挑起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为目的,并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音乐方面的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创新思维。

二、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音乐的审美。因此在进行此类的教学中,就应当以为学生塑造一个更优良的音乐欣赏环境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如教师的一刻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更具有兴趣因素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艺术意识及良好情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教学中,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基础,并结合相应的学习基础进行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就可以从学生学习环境来进行课堂形式上的调节。而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习环境的改变作用,就成为了影响整体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在进行教学环境的创新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的美感形式,进行整体的教学模式调整,并依照相应的音乐教学需求,进行音乐形式上的画像悬挂,给学生塑造一个更具优雅的学习环境。

三、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对策

从近年来我国所大面积开展的音乐课程教学情况来说,进行创新教育,对于音乐教学的进程,以及创建教育的效果来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效果,一方面激发了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心理视野。对于音乐性人才的培养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在此类人才上的培养,并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型教育人才的全面塑造。对于学生在基础音乐理论上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进行这一类的教育推进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想意识方面的执行调节。在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中,为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需求,并结合教学的中心应用理论,可通过现代的音乐教学认知来促进对教学活动和应用地位多个层面的权威认知,并以此来促进对地位和抵触心理情绪上的全面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修养成长,就需要结合艺术课程的基本需求,实现对教学模式方面的改良改进。在音乐的教学中,不管在那个阶段,都是对艺术创造性上的一种完美展示,通过声乐从而引导人内心灵魂的释放。而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只有更好地确保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的夯实,才能够在当今这个依靠现代化教育的时代中,能够发光发热。而从现实的意义来说,创新思维时一个民族科技成长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所在。而艺术的在扩展人思维创新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只有在创新的能力上,加强对创新精神层面的优势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全面开发。而小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也在于此。是辅助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培养基础模式,应当在现代化教育建设中,进行推广应用。

四、结语

6.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六

参考文献

[1]罗丽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J].都市家教,2014,2:248-250.

[2]张璐璐.创新教育下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4.

[3]李雪莲.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咨询,2015,17:170.

[4]林元生.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7.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设,情境

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将教学融入到情境当中,这样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教学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一、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定义

情境教学,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不遵循严格概念的教学,情境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目的。情境教学最大的功效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 创新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 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才是创新性教学实施的主体,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无论自身拥有多大的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也无从说起。

二、高中化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生活联系化学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了教学能够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能够创设出更多符合生活特性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关注营养平衡”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接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这些对于人体健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掌握人体糖类、油脂、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的百分比呢?如何才能够确保营养的平衡呢?通过这样的情境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学生为了掌握自己的营养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能挖掘众多的情境资源来供教学使用。

(二)提倡问题性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问题性的教学方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当然,我们所制定的教学情境还需具备新颖性、目的性和适应性。新颖性主要指的是在设计问题、表述问题上能够具备生动性、新颖性,能够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性指的是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的,而这也体现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适应性指的是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能够满足学生的水平,能够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例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当今的市场上,由于黄金价格昂贵、稀少,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赚取暴利,利用黄铜来冒充真正的黄金来欺骗顾客。由于从表面上来看,黄铜和黄金非常相象,不通过鉴定,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学习了化学之后,能够找到如何来区别黄铜和黄金之间差异的方法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对于金属性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化学实验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如何强调实验教学都不会过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于每一项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牵引学生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才能够积极地讨论、思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情境创设出一个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唯一这一说。强化化学实验的表现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例如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获取一定的教学效益。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师只能作为一名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当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对于学生的环保教育也不能够忽视。

例如,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这一章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懂得改善大气质量、处理垃圾、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介绍来进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等会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一氧化碳、乙烯、甲烷等是造成机体缺氧的有害气体;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在高中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同学生一起处理实验之后的废水、废气,强调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验当中所产生的废气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废水需要倒入指定废水缸,做好集中处理,绝不污染环境。在做雨水PH的测定实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酸雨严重的腐蚀性,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使用化学原料来避免污染的出现。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拥有非常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找寻切入点,大胆创设情境。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创设情境不能够一味盲目进行,更多的是需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如此才能够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峰, 《多媒体与化学实验教学[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4

[2].方保中, 《乍看异常, 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 《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06

8.浅析化学教学中创新力的养成 篇八

【关键词】创新力;核心素养;化学教学

创新力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门学科的内涵也满含创新于其中,因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是这门学科与生俱来就应当承担的重责。但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创新力的培养前景却十分不乐观,各种低效、无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斥于其中,化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和能力发展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不容乐观的化学教学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大刀阔斧地对现有对教学进行改革,将创新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呢?

一、重视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

好奇心是促使思考活动开展的思想动力,而创新又属于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好奇心是创新力的源头。要想培养学生创新力,就要保护源头,从保护好奇心开始做起。怎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受侵害,始终充满生命力呢?教师可以从增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开始入手,一般而言,人们会对有趣的事物或者现象更容易产生好奇心,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足够有趣,学生的好奇心也会在同时被激发起来。例如,笔者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若按照教材要求,只需完成三组对比实验就可以达到讲解要求,但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做下面两个实验:一是“烧不坏的手帕”,即用酒精和水按二比一混合,手帕浸入,取出稍挤干,点燃后能看到手帕熊熊燃烧,但是手帕却没有烧坏;二是将白磷放入热水中,并通入氧气,可以看到水火相容的奇妙景象。而学生看到这些现象以后,个个都感到十分惊异,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从而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以上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在科学发展史中,因为好奇而产生的重大发明创造的实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利用好了好奇心,它会给创新带来无限的原动力。

二、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

现如今,无论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对个性的保护做得十分不够,我们很多的教师都希望学生做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凡事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走,不能走叉路、走小路,否则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获得好成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常常被消磨殆尽,都变成了一样听话的“好孩子”。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彰显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一旦个性特征被剥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很难出现了。因此,我们要对现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打破教师的“一言堂”,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和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走“寻常路”,大胆彰显个性,只有思想解放了,学生才可能在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下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想法。

三、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倒过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思维的方式,逆向思维本身就是创新思维诞生的摇篮,很多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正是在不同寻常的逆向思维中诞生的。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培养之初,我们可以先从教材中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或者实验现象入手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如,根据教材内容我们知道,酸能够让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条件和结论调换一下,这样来思考:是不是能够让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就一定是酸?经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答案:能够让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也可能是酸式盐。类似这样的逆向思维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获得很多新的知识,或者对已知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使得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变得更强,这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四、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拍档,实验的开展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很多的优势功能,但如今我们所开展的实验教学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模仿式、跟做式、验证式的方式,这些形式的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验的机会很少,在实验的设计环节,学生基本上少有机会参与进来。事实上,在实验活动的所有环节中,设计环节是最能够体现创新能力的环节,实验设计过程在培养创新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果我们不注重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会严重浪费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力方面的价值。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一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设计放在重中之重,让学生通过设计来实现创新力的增强。例如,铁钉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除了有红色固体覆盖在铁定表面,还发现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而反应产生何种气体,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借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设计一种方案,试着检测一下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为了保证效果,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实验设计,待方案出炉以后,再将几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实验设计要求提出以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开启了思维的马达,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各种创新的想法在此次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力的一次有效的锻炼。除了独立的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对原有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改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大有效手段,并且也是初中阶段更加常用的设计手段。例如,在讲到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由于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会污染空气,为此,笔者借着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原有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以减少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学生开始了思考和尝试,有学生想到了用密闭的反应容器,以防止五氧化二磷的逸出,但又遇到密闭容器中红磷如何点燃的问题,又有学生想到用白磷代替红磷,并用放大镜聚光点燃白磷或放在热水中点燃白磷等方案。这个实验改进设计不但让学生有了一次思维创新的体验,更在创新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妙举。

创新来源于大量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也是来源于教师对一次次教学活动的实践、思考和总结。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将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实施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用心来体会创新,为创新的实现提供更多的条件,这样的化学教学才是有活力的教学,才是符合化学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第10期

9.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九

论文题目: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名:吴海萍 指导教师:叶阳永

业:学前教育专业 年

级:2008级 类

别:高起本

学习中心: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完成时间: 2009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实例来分析绘画学习中创新意识培养所带来的影响和对幼儿学习绘画策略的潜要发掘及运用。[关键词] 绘画教学 绘画策略 创新意识

绘画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儿童绘画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及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1、儿童绘画的形式往往具有单纯化、平面化,形象、色彩夸张的特点。例如:画面中人的身体和四肢可以自由弯曲,任意加长或缩短。儿童画中的这种形象语言,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这些奇思遐想,往往会令成年人刮目相看。

2、儿童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他们画地球与月亮握手,画太阳公公向月亮婆婆问候„他们能把想象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现了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儿童绘画作品构图的随意性。儿童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有时他们会边画边移动视点,有时会转动画纸反正结合表现,有时在画纸上尽情地画,直到无处可画为止。这种自由随意的画面,体现出画面构图的多样化。

4、努力追求成人审美趋向。儿童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逐渐丰富,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成年人的审美标准,学习用成人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来进行自己的绘画,这一时期,需要对他们适时地加以引导,使他们的绘画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

(二)绘画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儿童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美感。儿童在没有掌握运用文字表情达意之前,绘画创作是他们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们不受拘缚地运用绘画工具,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儿童美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儿童自身的创造和对美好事物的再现。

2、儿童绘画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作才能。有资料表明:人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认知水平。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手指的动作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从而使认知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儿童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儿童绘画创作能促成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对涉及到的问题更加敏感,对生活更加热情。使他们觉得生活更亲切、更有趣,并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美术创造的成功,需要他们的专心和耐心,这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个性有很大帮助,因此,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手段。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习得美术技能为目标的模仿性学习,只注重临摹训练,把幼儿是为被动的学习者,教师教的重点是一个一个的具体图象,以模仿的像不像作为衡量幼儿作品的标准,压抑了幼儿的主动性,阻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甚至泯灭了孩子创造的天性。如:让学生临摹一只小鸟,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小鸟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小鸟,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小鸟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

(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活动,就要使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善于从特定的环境和偶发的事件中捕捉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契机,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并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假如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了蜗牛,对蜗牛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并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并进行主题意愿画《快乐的小蜗牛》。蜗牛是绘画的主题,围绕小蜗牛,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去表现某一个情节。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绘画表现经验各不相同,所表现的主体情节也不相同。在这里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既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又使绘画的主题与幼儿的兴趣发生了联系。避免过去形象单一,简单模仿的现象。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亲近生活,选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亲近生活,激发创造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想象

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造欲望。

2、选材有启发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利于幼儿情感体验的表达。

教师的选材要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教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其实绘画最主要的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充当“照相机”的作用。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过程,建立起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二)以幼儿的兴趣、情感为先导,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愿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动力。儿童对绘画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内部情感,使绘画活动更加生动而有趣。春天斑斓的色彩,夏天缤纷的花朵,秋天灿烂的田野,冬天飘飞的雪花,天上变幻莫测的云彩,大自然中的千奇百怪,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素材。兴趣是活动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孩子才会创造出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

(三)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的绘画教学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合创造 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不要去约束和禁令幼儿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意图,去约束他们的头脑。认为幼儿超出常规的绘画是违背客观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是不合常理的。要求幼儿的绘画必须按照教师的意图去进行,教师让你画树,你就画树;让你画花,你就画花。不允许有任何多余的成分出现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幼儿便会变得墨守陈规、只能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要求。

陈鹤琴说:“图画是小孩子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幼儿在绘画中的创作是不受控制的。幼儿绘画时,教师尽量不采用固定的模式,而是只教幼儿基本的方法,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在绘画中开启想象的大门,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1、注重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所画主题的认识,使幼儿从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感受中形成表象。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外,还要给幼儿讲述有关主题的神话和童话故事,神话和童话故事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生活的丰富性,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危险,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充实幼儿的内心,为幼儿再造想象奠定基础。

2、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引发联想与想象。

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幼儿了解一定美术表现方法后,就要引导幼儿“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物多用或一形多变”,加大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创造出新的美术形象。

一题多画。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表现或同一种主题用多种角度去表现。如同是“爱”的主题,可以表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人对动物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加大幼儿思维广度的培养。

一画多变。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引发幼儿联系和想象,通过变化背景或添画局部,表现不同的绘画主题或表现不同的事物。

一物多用、一形多变。利用手工材料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引发幼儿的联想或想象,巧用材料,在基本形式进行添加、变化,表现不同的美术形象。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要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精心筹划。

(1)幼儿绘画活动的名称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以激活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所以,绘画活动多以“„„的故事”、“快乐的„„”等为题目,如果题目只是“我画机器人”,幼儿画的重点或注意力只局限在所见过的机器人的表象上,如果题目只是“机器人的故事”或“未来的机器人”,幼儿想象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绘画的重点则放在了创新形象上。

(2)欣赏的选材要富有新颖性和多样性,开阔幼儿的眼界,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如同是欣赏作品《小鸡》,可以欣赏线条装饰的、色彩装饰的、水墨画的、油画画的、抽象画法的小鸡等多种。不同的画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幼儿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在创作中选择的方法也不同,有利于幼儿有个性的创作。

(3)指导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约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即教师指导的语言要开放,能引发幼儿的联想,积极肯定、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性的表现,(4)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方便性,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创作的愿望。丰富的材料既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美术创作,又可以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尽情发挥。

总之,通过幼儿绘画教学,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鼓励幼儿打破常规,超越常理,培养幼儿的扩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

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教师在绘画过程引导幼儿突破定势的同时,老师自身也应甩掉包袱,打破传统的教师范画的“权威性”,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超越老师,超越自我。通过绘画教学不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考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2、范琼芳:《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心理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三版。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18—20页。

4、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5、张福芝:《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五版

6、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第二版

7、李生兰:《学前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8、李睿明译:《儿童美术与成长》,世界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9、郑明进:《怎样了解幼儿的画》,台交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十版

10.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篇十

汇 报 材 料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芜湖市第四十三中学创建“三山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汇报

芜湖市第四十三中学坐落在岳山南麓,紧靠闻名全国的“江南第一茶市”,淮九公路和芜铜铁路从门前穿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学校占地面积约22 667㎡。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阴。目前学校有12各班级,教职工48名。

近年来,我校把禁毒教育作为安全工作、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宣传教育主题,以创建“三山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为契机,全面深入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禁毒意识和抵制毒品为根本,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现将我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保障。

1、我校成立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和责任体系。由龚成军校长任组长,王元豹副校长、政教主任管怀胜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担任组员,并确定龚成军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职责明确的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工作方案,将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的范畴,常抓不懈。

2、我校按照《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制定毒品预防教育教学计划、制度及相应工作责任制,并制定了毒品预防教育例会制度,学校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每年专题研究禁毒教育工作会议都在2次以上。

3、我校制定了家校联动制度、回访制度、监督考核制度,我们利用“三结合协调委员会”、“家长学校”实现了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并把教育机构与毒品预防教育制度在学校范围内予以公示。同时,我校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毒品预防教育专项工作计划。聘请了校外法制副校长、法治专家及校内政治、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和班主任担任教员,有组织、有计划、有次序的开展活动,做到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二、基础设施与投入保障

学校配置了供学生集体观看毒品预防教育片的教学设备和集会场所。在校园橱窗等部位设有经常性的禁毒宣传专栏,校园公共部位设有明显的禁毒教育宣传标志。七、八、九年级学生下发了《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各年级组配备了毒品预防教育影音、视频等宣传材料。建立了“四十三中毒品预防教育档案”。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活动

1、我校每学期开设毒品教育课两课时,其中八年级每学期开设四课时。各年级配备1名兼职禁毒教育课教师。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都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毒品的危害,上好我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第一课。通过作业布置、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增强拒毒防毒意识,促进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落实。

2、按标准要求配备毒品预防教育教员。禁毒教师受过专门的禁毒教育知识培训,熟知禁毒教育业务。利用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系统、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课、法制教育课、播放VCD、张贴宣传画、通过“校讯通”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学生对毒品认识水平的得到了提高,我校学生及学生家庭没有一例吸毒、贩毒现象,学校的毒品预防工作深受上级的称赞。我校的毒品预防教育逐渐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形成长效机制。截止目前,学校师生员工无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率达到100%。

11.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化学实验

传统的教学教师作为主体,上课枯燥乏味,积极改革传统教学寻求有效教学途径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探究,通过设疑、实验、学生生活经历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自主学习。

一、一堂课的成功取决于开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身边发生的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指路到学生找路走,利用化学故事和学生知道的事来保持学习兴趣。例如,教材中涉及到的空气、水、溶液都是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化合物,对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的意识,也让学生从化学角度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

二、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设疑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途径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有意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金属活动顺序的学习,与酸反应,可根据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定金属的活动性,那么如果两种金属都不与酸反应,又如何确定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从而引出金属与盐反应的学习。从问题的设出有利于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创设科学途径的教学方法。

三、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组织好学生实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推理分析实验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让学生亲自去做,重点放在实验活动上,增强对物质的感性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对发展能力有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亮.创设初中化學教学情境的四种方法.新课程:上,2012(3).

[2]蔡冬燕.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3).

12.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 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 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 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选演讲, 让能者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能够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材料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 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三、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这些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想像能力, 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 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 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 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 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 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 教育, 特别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此高中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13.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 篇十三

环境污染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的大事,我们在地球上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污染了,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

环境污染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都有关系。

其中,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引进绿色化学的概念,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化学教育与我们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通过学到的化学知识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等知识。

通过向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不仅可以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而且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

二、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

1.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在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只是化学课本中常常会将它当成一种科学来教育,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题来教育,有些知识仅仅只是给出一个概念。

而随着绿色化学教育的提出,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时,将其中化学教育的内容专门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比如初中化学中提到化学肥料,教师可以对学生专门讲述氮素是化学肥料中最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它的使用能决定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然而,氮素使用过多,则会使土地的性质改变,下一年,甚至好几年水稻的产量不会增产反而下降。

这种改变土质性质的化学转换,就是一种化学污染。

课本中提到的绿色污染可能篇幅不多,但是教师可以提出其中绿色化学的知识给学生思考。

2.实验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要让学生理解到绿色化学,就要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之所以现在环境污染现象很严重这是由于很多人都觉得污染一点点环境不要紧,然而积少成多,我们的地球就负担不起这样的污染。

要减少化学污染,就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才会有一个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要做到化学实验,教师可以从实验中引导学生去思索绿色化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化学中了解怎样减少污染,并用实际行动自觉减少化学污染。

3.实践中的绿色化学知识

化学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人们研究化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生活的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中,常常常要用到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化学,那么,可以将绿色化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教师可以将绿色化学做为一个项目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式的化学学习,可以自主的思考、自主的实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转化,这样能对化学知识和绿色化学知识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三、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1.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绿色化学知识产生思考

课本中谈到的一些知识仅仅只是概念,学生要能把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才算是真正完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自己的结论才算真正学懂了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化学肥料讲述氮素使用过多会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国外氮肥用量的吸收率、我国氮肥用量的吸收率。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比较资料能了解到我国在氮肥化学的应用中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索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优化氮肥的使用效果?部份的学生通过思索得到减少氮肥挥发、通过减少氮肥的使用加大钾肥的使用到达增产的效果等等方法来优化氮肥的使用。

虽然学生的设想仅仅是设想,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成熟甚至没有条件证明自己的思索答案,但是当他们展开思考时,就是未来愿意走上绿色化学实践的第一步。

2.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减少环境污染的真谛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经济要用到化学物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思考绿色化学的知识。

比如学生要学习到物质的转化的实验时常常要用到硫类的物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大量的硫类物质通过转换在空气中就会形成二氧化硫,它能让空气受到污染。

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完成化学实验时,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既完成实验又减少硫的用量?有没有办法尽量让实验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怎样让生成的二氧化硫不排放在空气中?教师通过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并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到可以通过绿色化学的方法抑制环境污染。

3.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化学从理论走向生活

化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们从生活上发现物质转化的现象,然后对此展开专门的研究,以后这类现象的科学就成为化学。

人们学习化学,可以控制物质转换的过程,并可以通过化学转换让物质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目前由于环境的污染,大量有益的物质被转化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有害物质,那么通过化学转换,则可以将一步份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的物质。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这种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改变周围的生活。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塑料、化学反应和能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使用难以二次利用的塑料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将废旧的电池随意丢弃会有怎样的影响。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自发的思索在日常生活中,从此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环保的意识。

在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学生不仅自己去超市会使用布制购物袋,而且会将垃圾分类丢弃。

同时他们也会自发的让身边的人也这样做。

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大家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就会减缓我们地球的污染。

14.初中化学教学教育随笔 篇十四

一、注重情感教育

人的成才有智商、情商和外界因素几个方面协调进行。其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但许多家长忽略了情感教育;而孩子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愿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航员。尤其是中等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心念不专、思想压力小,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无较理想的成绩。面对他们,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老师的辛勤和父母的劳苦来感染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只要掌握差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耐心地辅导和帮助,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差生也是会转变的。课堂提问要照顾差生,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答不出来也不要训斥,尽量启发他回答出来,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的课后辅导是转变差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差生提问题。一旦差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优先给予解答。这对差生精神上是很大鼓舞,同时也是差生转变的开始。给差生讲问题时,要启发诱导差生积极思考,能考虑出答案的,要给予表扬,说他脑子灵、聪明等,以满足中学生强烈的争胜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反思=成长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活跃密切相关。教师除认真设计好每节课外,还要注意化学知识和语言美的关系。例如,讲考试经验时 说我们都是经过分子、原子、离子的高速碰撞,一定会临危不乱,考出高水平。化学知识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新颖、别致,既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乐趣,又让学生提高了文学修养,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化学的催化剂,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一季梨花一生情作文下一篇:社保处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