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

2024-07-25

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精选3篇)

1.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 篇一

关于四上教材读写结合

之我见

关于四(上)教材读写结合点滴谈

四语

田翠珍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充分发挥经典课文对写作的引领,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诱发,素材的推敲,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个性的张扬,多年来收获颇丰。现将四年级上册教材中读写结合点,随文练笔之处简单地小结一番:

1、《观潮》在齐读后第一自然段后质疑:什么是“天下奇观”?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讲完课文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写写感受,有文写道: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啊!

2、《鸟和天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勾划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抓住重点同体会,批注:如“卧在水面上”的“卧”,“真是一株大树”的“一株”,“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中的两个“到处”„„学完课文后,还引导学生运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写写东校门口的大柳树,人民广场的鸽子楼。

4、《火烧云》是仿写4-6自然段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你想到的火烧云的样子的变化过程写一段话。

6、《爬上虎的脚》学完后安排学生回家泡黄豆,并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并每天记下观察日记,最后在豆芽长出后整理成一篇文章,效果特好。

11、《去年的树》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中抓住“看”展开想象:鸟儿此时在想什么?结尾“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想象:这时候,它又会怎么想?学完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谈感受,读了课文,你想对鸟儿说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先说说,再写下来。

12《小木偶的故事》学完后让学生续写: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接着编下去„„

15《猫》文中有好几个运用关联词语的句子,我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带点词语的作用,如“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之后又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句子。

17《长城》学生在自读时叩问质疑写话,读中批注写话,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从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来。”为什么会“很自然的想起”?从中可体会到什么?

18《颐和园》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学完课文后,我带着学生参观了新学校并让学生仿照写法写《我们的新学校》。

19《秦兵马俑》中让学生仿照第8自然段中的句式,先写动作、神态(看到的),接着写想到的(联想),补充省略号留下的思考。

21《搭石》一文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课后鼓励学生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学生有的写清洁工,有的写看门房的老爷爷„„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完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4《给予是快乐的》文中的保罗体会到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我搭建了一个写话平台:有一次,我___________,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_____________。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第8自然段写的是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中国人受侮辱的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推想:妇女在哭诉什么?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的?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你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此时此景,有什么感受?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从三方面谈感受:一是写作文方面,二是改作文方面,三是做人方面,学生先说后写,写的很好。

27《乌塔》后,引导学生谈“从《乌塔》中想到的”之后把感想写下来。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为让学生练习书信的写法和格式,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样既练习了书信的写法,又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29《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第3自然段说农耕社会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一组句子采用排比手法,我让学生边想边仿说:“农耕社会没有___,没有____,没有___,也没有____。”

以上是本人在本册教材教学中对读写结合点的一些见解与做法,若有不全、不妥之处,希望与各位同仁交流,为以后得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2.三年级体验式读写结合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和头脑, 让他们充分体验生活, 激活他们习作的源泉, 从而达到“自由和快乐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生, 生活环境一般比较固定, 生活方式也比较单调, 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了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增加作文的素材, 发挥潜能, 陶冶情操, 增进学识, 锻炼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生活本身就是大课堂, 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例如:在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 我会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野外, 挖野菜、放风筝, 感受春天的气息;植树节到了, 让学生带上铁锹、水桶等, 到山坡上植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 让学生讲述他们在生活中、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新闻, 讲述班级内发生的事情, 讲述最近看的作文、名著等。让学生通过观察, 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 感受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 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将习作的源泉变为一汪活水。

二、指导习作, 再现生活

1. 开发习作资源,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我们现行的习作教材的使用覆盖面较大, 它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习作教学要想真正贴近生活的实际,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 开发习作资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在四年级的一次习作教学中, 要求学生介绍我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我们班好多学生连本市都没出过, 更别说游览名胜古迹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样子, 我忽然想起不久前带他们去黄河边的情景, 虽然是冬天, 但羊黄滩的美别具一格。岸边的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 摆动着婀娜的身姿;阳光像金子一样洒在水面上, 几只野鸭正在悠闲地游泳, 好一幅美丽的画呀!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冬游羊黄滩》, 何不以此为题呢?听了我的提议, 大家拍手称好。这篇作文大家写得不错, 正是由于调动了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 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 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 鼓励学生多读多记,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 且一旦习惯养成就会影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 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语言, 读中培养语感,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 加强指导, 适当引导他们读书。中年级学生, 由于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 要结合教材, 引导其读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高年级学生学到了一些名著的选段, 就要鼓励他们课外读一读自己喜欢的精彩篇章, 或摘抄优美选段和诗句, 或写下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受,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时吸取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 学生肚子里的“墨水”多了, 写起作文来就显得如鱼得水了。

3.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述

小学作文的性质是以学习语言为主, 同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根本出发点。学生的习作不仅代表其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 还承载着许多人文因素, 它表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道德情操, 透视着学生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因此, 学生习作时, 要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新感受和新发现, 只要学生能文从言顺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即可, 不可用模式化的范文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教师指导太多, 清规戒律限制太死, 学生就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这样如何能舞出富有个性的舞姿?

3.三年级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三

时间:2010-05-10 13:42来源:未知 作者:查澄娟 点击:

474 次

《新课程标准》中把作文教学划分为1-2年级和3-6年级两个阶段。1-2年级的作文叫做“写话”,3-6年级的作文叫做“习作”。从作文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所谓“写话”也就是把自己或者别人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而所谓“习作”,“习”是练习的“习”,“作”是作文的“作”,包含有做文章的意思。习作,就是练习写文章的意思。课程标准的这一设计体现了作文由说到写、由口语表达到书面语表达的发展规律。

目前,对于3、4年级,人们习惯上叫做小学中年级,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能否在这一阶段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习作,对学生日后学习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该在习作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习作。那么,在小学中年级怎样才能够搞好习作教学呢?以下就是我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选材,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意选材。作文选材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单

一、枯燥,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会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

其次,要创设情境。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各种班级活动开展的实况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声、形、色的感观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看、听、想、说、写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简而言之就是导入方式要多样,例如:

(1)故事式导入。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作文课,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学生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最后再分头写作,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批改时,只要故事较完整,错别字不多就判“优”等,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次写作练习中,我给同学们讲了《七色花》的故事,《七色花》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我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也有这样一多神奇的七色花,你打算用来做来做什么呢?同时提出写作要求:请你以《我有一朵七色花》为题,写一篇习作,在文章中你可以用七色花去帮助植物、动物,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也可以是童话故事里的人物。

(2)活动式导入。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小游戏等,让大家参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最后有重点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效果较好。如

在指导写人的习作时,设计了“猜猜我是谁”这项小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班级中某一位同学,让其他学生来猜一猜“他是谁?”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3)情境式导入。就是为班级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音乐、录象、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官体验和新颖的形象感受,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象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最后,可以采用童话故事新编法命题作文。在学习一篇童话的基础上,要求从新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去重新考虑,设计不同的经过,得出与课文相同或不同的结果,因为可以在原有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如学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以后,以“小骆驼和小红马在小溪边又见面了„„”为开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见面会说些什么呢?小红马还会那么骄傲吗?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学生习作明确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俗话说:“观察是最好的老师。”巴甫洛夫也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世界上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如果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在脑海中只留下一个隐隐约约的印象,那么学生习作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作为中年级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围绕这一观点,我提出了以下观点:

1.走近自然,直面自然的美。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值得观察的内容很多:一棵树,一朵花,一处景观„„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留心观察,大胆展开合理想象,才能将大自然的魅力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打个比方来说:春天到了,我们让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大自然中寻找春的足迹,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说说自己的感受,写写春天的景色。夏天,让学生在教室中认真倾听蝉鸣声,从中感受夏日的魅力。秋天,让学生走进金色的田野,欣赏秋天的成熟,享受丰收的喜悦,从中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冬天,让学生在校园中细细观察树木的不同变化,如果是下雪天,就可以让学生尽情观赏那飞舞的雪花,写写在冬天堆雪人的乐趣。每当此时,大自然种种景象所包含的一切都会引起了孩子们的喜悦、惊叹和思考。大自然是学生写作的土壤,它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2.关注生活,品尝生活的美。创作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实践劳动,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如果学生生活枯燥无味,写出的作文也就干巴巴的。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成功地习作,就要找到它的源头。而这“源头”便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苏教版第五册有一篇写关于“观察水果”的习作。我设计这篇习作时,让学生每人带了一样水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留心水果的颜色、形状以及味道。结束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说说你自己的水果是怎样的。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因此,学生说的时候争先恐后,详尽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水果。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观察的结果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学生就会观察得有序仔细,写得真实

具体。我想,只要学生从小养成了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反映生活的习惯,那么,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增强,习作时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3.勤于动笔,记录生活的真实。留心观察了生活,并不意味着只是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为习作提供具有新意的感情基础。坚持阅读课外读物、摘录好词佳句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素材方法。为激发学生摘录的兴趣,我给他们讲了关于鲁迅的一段话,鲁迅先生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基于鲁迅先生的“剪报”理论,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自己记录碰到的好词好句。又例如,在春季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有趣事物,学生认真地记录了许多关于活动的信息。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基础会更坚实,习作的储备回更丰富,学生会更乐于表达,更自由地表达。文从字顺,真情自然流露,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以范文引路,放飞学生想象翅膀。

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当儿童初步“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时,就需要有一个文字表达的榜样作为模仿对象。这时提供必要的例文可以让学生明确一定的写作方法,懂得怎么写。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挖掘语文书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里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或仿写、或想象、或扩充等语文实践活动,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仿写是初学写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独立写作的桥梁。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英国诗人雪莱

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生动、具体、完美地去想象,直到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仿写句子:如三年级下册《赶海》一文中,“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这句话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生动地描绘出了赶海时沙滩上的场景。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根据这个句式,写一写下课后教室里的场景。这同样也是来源于生活,但在做练习时还可以通过想象,联系实际想想在下课后会做些什么,许多同学写得都极具趣味。

仿写片段:三年级应注重段的训练,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构段方式明显、精彩生动的段落,在三年级下册中尤其注重总分总构段方式的训练,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学完了这些课文,我一般都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话。如:学完了《庐山的云雾》,我就请学生仔细观察傍晚的天空,然后以“天空的云彩变幻无常”为开头,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及仔细观察,许多同学都认真完成了这项工作!

仿写文章:学习写人的范文,可模仿范文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和爱好特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2》中,课堂上可让学生按照样模仿写一个同学外貌。其中一个同学写道:“你猜她是谁?只见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像一个十分可爱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大大的,很明亮,像两只带露水的黑葡萄似的。她总是微笑着,噢,原来她是我们班新来的同学许靖。”记事的作文,同样可以模仿范文的手法,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在多次的仿写中,让学生悟出:在写每一件事、每一个物时,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会把内容写清楚,就会写出言之有物、物中有情的作文来。

四、注重多形式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1.善用评语,积极评价。

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应做到细致详尽,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在

适当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佳句,都不能放过,要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也不求责备,泼冷水,而应该以热情委婉的态度给予指导与改正,再提意见时始终以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为目标而展开。批改时,可重点突出优秀作品的优秀段落,中等水平习作中的佳句,让后进生读自己的好词好句。这样,始终坚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习作的信心。

2.班内范读,落实评价。

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努力将学生作品中的亮点找出来,用波浪线着重标出,然后在班级中进行范读,如:一个好句,一组好词,一个引人注目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每次在习作中,找出一句话,一个段落,让学生慢慢地积累这种成功的喜悦,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写作的人才。

3.树立榜样,升华评价。

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舞台,树立班级的小榜样。如通过班级佳作交流、小作家评比、网上学生习作展览等形式,为班级中作文优秀者作品的展示提供各种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报刊杂志投稿。让全班的学生在这些同学身上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从而以点带面,产生整体效应。使之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去更执着地追求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上一篇:初二学生联系册评语下一篇:三分钟初中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