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精选4篇)
1.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篇一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五、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篇二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 ) 解惑( ) 愚笨(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李潘( ) 经传( ) 或不焉( ) 嘉( ) 贻( ) 句读( ) 读书( ) 嗟乎( ) 长幼(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吾师道也:(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吾从而师之:( )
⑥则耻师:( )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 )
③古之学者:( )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⑦其可怪也欤:( )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生乎吾前:( )
③固先乎吾:( )
⑺【于】
①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翻译: )
⑵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翻译: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 翻译: )
②吾师道也(活用: 翻译: )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 翻译: )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 翻译: )
(活用: 翻译: )
⑤则耻师焉:(活用: 翻译: )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 翻译: )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 翻译: )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 今义: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 今义: )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 今义: )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 今义: )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 今义: )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 今义: )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 今义: )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 今义: )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 今义: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u hu ú uè ú tán cháng xiā ng dān pán zhuàn fǒu iā í du dú iē 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名词,老师) 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动词,从师)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动词 拜师) ⑦(名词 老师) ⑧(名词 军队)
⑵【之】 ①(代词,指代人) 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结构助词,不译) 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 ③(人称代词,他们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 ①(名词,疑难问题) 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 ①(名词,道理) ②(名词,风尚) 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 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介词,相 当于“于”) 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 ①(介词,向) 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 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 ②宾语前置 ③被动 ④状语后置 ⑤状语后置 ⑥判断句 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3.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篇三
一.词类活用 1.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2.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 使„„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 使„„来).
二.实词虚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且尔言过矣(错).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厌恶)(找托辞,找借口)..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表转折)..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表转折).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表转折).8.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表转折).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表转折).10.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11.不患寡而患不均(连词,表并列).12.是社稷之臣也(助词,的).13.吾恐季孙之忧(助词,的).14.夫子欲之(代词).15.先王以为东蒙主(当作).16.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17.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18.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目的 来).19.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20.虎兕出于押(介词,从).21.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三.文言句式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语气词 1
“也”,表判断)2.求!无乃尔是过与(揣测语气)3.何以伐为(反问句)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倒装句 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倒装句 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倒装句 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
四.句子翻译
1.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去招抚他们,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4.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篇四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古今异义。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⑴不能独完。(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⑵函谷举。(拔,攻占)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推荐阅读:
必修二文言知识总结06-15
文言文知识点11-05
蜀道难文言知识点11-30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06-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言知识09-08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09-10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06-19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难点07-16
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06-17
文言文《河中石兽》的考点知识总结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