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2024-07-19

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精选11篇)

1.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一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意义类答题模板

第一单元

富强

与创新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6)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1)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4)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5)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

(6)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

(3)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4)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6)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7)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1)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3)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5)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6)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识和情感。

(7)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8)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9)有利于推进两岸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10)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3.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

2.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1.谈话:我们今天来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题目《出塞》,教师引导学生破题。

“塞”是什么意思?(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远出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写边塞生活和战事)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场景给你什么印象?心里会产生什么感受?

追问:如果让你去视频里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为什么?(预设:环境差)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PPT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我们今天学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过渡:边塞诗或悲壮、惋伤,或豪迈、勇敢,或凄厉、惆怅;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王昌龄的《出塞》属于哪一种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直观感受边塞诗的基调。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朗读古诗,检测字词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要求:(1)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音。

(2)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

(3)感受古诗的韵脚。

2.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强调“将”在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少,借助注释,学生课前可以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注释读诗,掌握方法

1.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古诗。

2.学习第1、2句诗,讨论交流。

(1)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出征的时间长)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4)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争时间长,老死边关;战死沙场)

(5)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提到“明月”“边关”呢?(想念亲人)

(6)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3.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于沙漠戈壁上,活着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4.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龙城飞将”的典故,写出了保家卫国的愿望。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3)指名读古诗3、4句。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环节设计,旨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导言:我们学习了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再给大家介绍一首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1)简介作者王翰。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位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教师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这首诗是为戍边将士饯行的诗,让我们品读边塞送别诗的别样风情。

3.朗读古诗,读懂诗句。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3)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2.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六、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塞、秦、征、词、催、醉。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说,边塞诗实际上是连年不断的战争的产物,无论哪个朝代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国破家亡。在风雨摇曳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2.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思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的?(悲愤、激昂)

引导学生对比前两首诗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不同。

3.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她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公元1127年,李清照因北宋灭亡而南下,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

仃地度过晚年。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的气节。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了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1.根据三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范读。

2.小组内赛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由“感”入“悟”。

3.全班展示。

四、朗读比赛,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杰”四点底要托住“木”,“雄、项”左窄右宽。

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边塞生活或战事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反思

4.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5.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五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刘长卿一生遭遇两次贬谪(),他像一只“绕树三匝”,却不知“何枝”可以栖()息的乌鹊,孤单落寞。

(2)“朝()奏”“夕贬”的韩愈,回望秦岭,云遮雾锁;眼前蓝关,大雪拥塞,他慷慨悲叹“好收吾骨瘴()江边”。

(3)槲()叶随风飘落,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制温庭筠思乡的愁绪。

2.杜甫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以下哪个传统节气?

()

A.芒种

B.霜降

C.白露

D.小满

3.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就出自一首望月怀思诗。请问,这两句诗出自哪里?

()

A.杜甫《月夜忆舍弟》

B.张九龄《望月怀远》

C.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苏轼《水调歌头》

4.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B.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C.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5.古诗词默写。

(1)“月亮”在古诗词中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在诗人笔下它往往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       ,       ”的隐逸情趣;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       ”的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       ,       ,       ”的旷达情怀……

(2)《长沙过贾谊宅》中,“          ,          ”两句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语双关,既写出关山险恶,又写出诗人自己前途渺茫,表达了对亲人的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7.普天之下的月亮明明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2.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4.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的意思。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思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诗人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诗人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6.赏析“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拥”字的表达效果。

17.“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和“路八千”都包含着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1)zhé qī(2)zhāo zhàng(3)hú zhǐ

2.[解析]

C 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得知当时的节气正值“白露”。

3.B

4.[解析]

C 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1)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3)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6.[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和“雁声”写出所闻,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写出所见,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环境的。由此可知第一、二空的答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的是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凄楚哀伤。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是用家书难以收到反映战争的残酷。由此可知后两空的答案。

[答案]

视觉 听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7.普天之下明明只有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会让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8.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9.示例: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10.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

11.“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出行之早。

12.①内容上:点明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②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

13.D

14.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15.[解析]

D 诗人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一联中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并无屈服之意。

16.“拥”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6.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六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

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

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mǔ

mù)

瑟瑟

(sè

bì)

投降(xiáng

jiàng)

二、辨字组词。

幕()

吟()

峰()

暮()

拎()

锋()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mù√

yín√

xiáng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山峰

锋利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第二课时(课件出示11)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

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课外诗句,更利于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

板书

内容

《题西林壁》

苏轼

变幻莫测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

()

章()

峰()

阔()

障()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

真珠——

缘——

三、我会理解。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

一、锋利

山峰

阁楼

阔气

文章

障碍

二、可爱

珍珠

因为

三、1.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运输()

暮色()

瑟瑟()

降落()

二、给多音字注音。

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2.蒲公英的种子降()落在大地上。

三、《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__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_________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作者通过描写

_____与

_____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______,梅花更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yùn

shū

jiàng

luò

二、xiáng

jià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1.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卢钺

梅花

五、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六、略

7.部编版语文八上古诗文默写 篇七

一、直接默写

1.东皋薄暮望。树树皆秋色,。,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2.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3.,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4.,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万里送行舟。

5.,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6.,路远莫致之。,将以遗所思。7.,志在千里。,壮心不已。8.,松枝一何劲!?松柏有本性。9.,寄身于草野。,行止依林阻。

10.问君何能尔。,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11.,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12.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报君黄金台上意。

13.,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14.,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风休住。

15.,似曾相识燕归来。

16.轻舟短棹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17.,?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8.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

19、居天下之广居。得志,;不得志。20、。此之谓大丈夫。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9、人恒过,;困于心,而后作;,发于声,而后喻。人则,出则,国恒亡。然后知。

30、虽我之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何苦而不平?

二、理解默写(一)古诗

1、《野望》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引用典故,追古怀伤,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2、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采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5、《钱塘湖春行》抓住早春特点,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 ,。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 ,。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

6、《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 , ; ,。

7、《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 ,。

8、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

10、《雁门太守行》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 ,。用典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11、《赤壁》运用议论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 ,。

12、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

(二)古文 《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 ,。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水势盛大的句子是: ,。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 ,,。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色彩配合之美)。。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8.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xxxx”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三、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四、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 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9.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九

部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专项练习

一、选择。

1.下列关于诗句中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中“供”的读音是“gōng”,意思是“提供”

B.“敲成玉磬穿林响”中“磬”的读音是“qìng”,它是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C.“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卷”的读音是“juǎn”,它的意思是卷起

D.“五千仞岳上摩天”中“仞”的读音是“rèn”,“摩天”的意思是很高的天

2.下列诗句的作者姓氏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静春山空

②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唯见长江天际流

④乡村四月闲人少

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3.下列诗句按照敬亭山、华山、庐山、天门山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④③①②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A.初春

B.初夏

C.盛夏

D.初秋

5.我们常说的“耳濡目染”和下列哪句话意思相似?()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6.关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选自王昌龄的《凉州词》,主要写戍边将士的怀乡情

B.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杨柳”是指塞外的杨柳树

C.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说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实则是指朝廷的恩泽到达不了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皇帝不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D.这两句话笔调苍凉悲壮,感情消极颓废

二、填空。

1.亲情和友情是古诗中常常为诗人们所赞颂的,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别诗是诗人表达和朋友深厚感情的一种诗体,李白就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到了朋友走后自己的孤独之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在送朋友出使安西时,写下诗句表达和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

中告诉了我们同情心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做了以下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册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农村勤劳的农民的农忙生活,如《田园四时杂兴》中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乡村四月》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语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用心。

5.王之涣和王昌龄都是唐朝著名的____________诗人,写下很多描写关外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凉州词》中描写了凉州萧索壮阔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军行》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动物、植物名称。

(1)昔人已乘黄()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4)路遥知()力,日久见人心。

(5)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三、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关于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改正。

1.三千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对偶、夸张

()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喻

()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拟人

()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反问

()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

五、按要求写诗句。

(本题答案不可重复)

1.分别写一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句。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珍惜时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思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飞花令。

游戏规则:琳琳和小龙人各说一句带有“月”字的诗句,谁先答满三句,谁就是赢家,你加入哪个队伍,就圈上相应图片,然后帮她(他)完成吧!(帮助一位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

1.《村晚》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雷震,抒发了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稚子弄冰》《田园四时杂兴》和《乡村四月》都刻画了勤劳可爱的孩童的形象。()

3.“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人有了羞耻心,就不会无底线地做事。()

4.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和孟郊合称“王孟”。()

七、在下列括号里各填一个字,使竖排组成成语,横排连成古诗。

1.好

穿

()()()()()()()()()()()()()()

2.春

在秋

其()()()()()()()()()()

八、古诗猜谜连线。

谜面

谜底

绿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探头迎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无与伦比

春风不度玉门关

脸面尽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瞻远瞩

人面不知何处去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解析:A“供”的读音应该是四声,意思是“从事”;B选项“磬”不是金属打击乐器,应该是玉石打击乐器;D选项“摩天”的意思是碰到天。

2.A

解析:①作者是王维,姓氏音序为Wang;②作者是陆游,姓氏音序是Lu;③作者是李白,姓氏音序为Li;④作者是翁卷,姓氏音序为

Weng。按照A-Z排序,首先是选L,因此②③在前,而i排序在u前面,所以③在②前,同样的①在④前。

3.D

解析:①选项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②选项“五千仞岳”指华山,③选项选自李白《独坐敬亭山》,④选自李白《望天门山》。

4.B

5.B

6.C

解析:A选项作者错误,B选项“杨柳”不是指杨柳树,而是《杨柳曲》,D选项感情虽有抱怨但并不消极颓废。

二、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边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鹤

茱萸

荷花

桂花

三、1.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和天光交相辉映。

2.孩子们不懂得耕织之事,也学大人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习种瓜。

3.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落日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水波中。

四、1.√

2.夸张

3.√

4.设问

5.√

五、1.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六、1.×

解析:雷震是宋代诗人。

2.×

解析:《乡村四月》没有孩童形象。

3.×

解析:这句话出自《朱子语类》。

4.√

5.×

解析: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

七、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八、谜面

谜底

绿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探头迎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无与伦比

春风不度玉门关

脸面尽失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瞻远瞩

10.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十

一、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漂亮。

zǎo shànɡ kāi xīn shū běn shuǐ ɡuǒ lì zhènɡ

xiǎo dāo chǐ zi zì ji wǒ men wǔ yuè

二、我会写音节。

ú y y n è y sh z ú

鱼 有 右 牛 业 影 谁 最 服

ìn áng ān sh l ǐ sh h zh

进 旁 办 睡 绿 以 诗 很 找

三、我会变魔术

1、加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云()目()月()

2、加两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口()巴()日()

3、减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禾()田()白()

四、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1、“四”字共 画,笔顺是,第四笔是

2、“地” 在“土地”中读(),在“慢慢地”中读()。

3、“书”字共 画,笔顺是,第二笔是

4、“女”字共 画,笔顺是,反义词是

5、“林”是()结构,“早” 是()结构。

6、“东” 共有()笔,第二笔是(),可以组词为()。

五、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1、青蛙在洞里睡着(zhe zháo)了.2、小猴子长(cháng zhǎng)一条长(cháng zhǎng)尾巴。

3、一(yī yì)群大雁一(yí yì)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排成个“一”(yī yí)字。

六、比一比,再组词。

刀()去()木()作()工()

力()云()本()昨()公()

把()牙()自()力()和()

巴()芽()白()立()禾()

七、我会把下列的句子补充完整。

1.远看()有色,近听()无声。春()花还在,人()鸟不惊。

2.锄()()当午,汗滴禾()()。谁知盘()餐,粒粒皆辛苦。

3.众人一条(),黄()变成金。

4、一()之计在于春,一()之计在于晨。

5、早晨起(),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

八、连一连,组成句子。

白马 在水里 洗衣

小鸡 在草丛里 吃草

妈妈 在山坡上 捉虫子

弟弟 在学校 游泳

水牛 在家里 上课

九、读一读,连一连。

前 正 开 有 远 男 晚 左

关 后 反近无 右 女 早

十、看图说话,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11.部编九语文上册古诗文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1世纪 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6、商人的变化: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者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生产方式控制生产、交换等环节,他们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市民阶级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3、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议会,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课堂练习: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 ② ③B.① ② ④C.① ③ ④D.① ② ③ ④

2、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3、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②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3、庄园的衰落

4、租地农场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6、商人的变化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市民阶级的出现:

上一篇:暑假防汛应急预案下一篇:第三期师德大讲堂网络直播观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