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4篇)
1.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篇一
一、直接信息题(细节理解题)
直接信息题多从文章的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出发来设计题目。其题目设计的方式一般有:
1、以who, what, when, where 等疑问词开头提问短文的具体内容。
2、以true or false 形式,让考生判断文章某一事实或细节。
3、以According to the text, From the text 开头,考查某一细节。
4、句意转换理解。
5、就文中具体内容进行简单计算,排序,识图等。
解题方法:这类题目的信息一般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大家只要抓准文中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词、句,稍加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1、句意理解题
它不仅考查读者对句子的表层理解,有时还需要读者结合上下文和平时的知识积累,生活常识来判断或推测句子的深层含义.
1)表层理解:根据题干,缩小需要理解的相关段落范围,锁定句子中的关键词,明确句子中的语法关系
2)深层理解:结合语境,抓住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的连词,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背景知识,结合作者的语气,综合分析.
2、计算,识图题
1).弄清楚文字,材料,图表和图形.
2).整体把握,分析文字和图表或图表之间的联系
3).利用史地和数学知识等计算
解题注意项:
1).抓住解题的关键句,理清含义.
2).利用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的连词,准确把握句子间的关系
3).辨清文章结构:全文是总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文章各段之间有何联系?所举例子是正面例证还是反面例证?
4).特别注意一般信息和最终信息之间的区别,本质和现象的区别,避免以偏概全.
5).排除文章中已明确表述,无需再度推断的事实,以及与文章明显不符合的选项.
二、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此类题目难度大,设计面广,如人物的性格、心理、故事的结局、寓意、文章的出处、体裁,作者的倾向、态度等。其题目设计的方式一般有:
We can infer(推断)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
The story suggests(暗示)that _______ .
We can conclude(得出结论)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happened later ?
The passage is probably taken from a ________ .
The writer of the passage considers it _______ .
要求: 从文章的某一细节或者某些段落推断出文章没有直接表述的内容,即那些不言自明的情节和结论.
实质: 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获取未知的信息.分析,研究文章是根本.
命题形式:直接型和间接型
直接型:
题目中出现infer , suggest, imply, conclude等字样,明确指出需推断的内容.
间接型:
题目中没有出现”需推理”字样,但是只有推断文章的某一部分内容的言外之意才能得出答案.
态度观点题
解答思路:
1).抓住文章和选项中反映态度,语气的关键词,特别醒目的形容词和副词,分清是褒还是贬
2).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出题角度:
a.主题观点态度:考查对整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态度的把握.
b.细节观点态度:分析和领会作者对某些描绘的意图
提问方式:
a. What is the writer/author`s attitude/view towards…?
b.The writer/author believes (implies,suggests) that ______.
c.The writer/author seems to agree(think) that…
d.The writer/author tries to tell us _____.
e.The writer/author`s tone would be best described as _____.
应对方法:
1.仔细审题,准确理解各选项的含义,找到文章中有关的句段,切忌脱离原文,只凭自已的主观臆断、想象。
2.抓住关键词句,辨清相关内容的语法及逻辑关系(因果,对比等等)。
3.排除文章中表述明确而不需推理的事实和与文章明显无关的选项,可以结合常识判断,但决不能以自已的常识代替逻辑推理。
三、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型主要测试读者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也就是读者从阅读的材料中概括和归纳出文章最核心的内容.
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针对主旨问题的提问一般比较笼统,不涉及具体内容,所以有时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
为了要准确而又迅速地找到短文的中心句(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句),我们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结构。
1、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出现在篇首。
2、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出现在篇末。
3、含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出现在文章中间。
4、文章中没有哪一句明确表达主旨大意时,主旨大意已隐含在全文中。针对短文中心思想或主旨大意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The best title for this article is ______ .
2. The passage is about ______ .
3.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
5.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
答题注意点:
1).研究文章的题目和副标题
2).浏览全文的各个段落,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
3).逐段阅读文章,集中理解关键词,抓住每段的主题句,对阐述主题的例子可跳过
4).抓住每一个段落的大意后,综合概括全文的中心.一般来说,全文的中心就是在每个段落都进行了描写或论述的内容.
5).阅读该小题的所有选项,对比分析其异同,并尝试用所选选项带文章中印证各段内容是否支持这一主题.
四、猜测词义题
1).利用上下文. 上下文即语境.或者上句或者下句,或者对陌生词的对比和解释.只要仔细寻找,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就会找到理解的关键线索,然后根据逻辑推理得出词义.如该词的同义词,反义词或近义词往往会在上下文出现
2).利用构词法.英语中许多名词是利用派生,合成,转化等方法形成的,因此要积累常见的词根和词缀等知识.
3).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进行推断
此类题的常见题型:
a.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closet in meaning to “…”?
b.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mean most probably?
c.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 means______.
2.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篇二
古诗词赏析历来都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提起古诗词就一阵阵头大,畏之如虎。什么欲抑先扬、借物喻人、移景移情……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云山雾绕,无从理解,以至于一下笔就错,失分现象十分严重。
其实,古诗词赏析还是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今天一起来学如何鉴赏古诗词吧!
01人物形象鉴赏
▌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6、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2分)
【解析】首先要用概括性词语对诗中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02景物形象鉴赏
▌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示例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
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解析】对于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描写的意象——长江,其次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诗人情感上确定意象的特征——“万里”“九龙盘”写出了长江的恢宏博大,“豁”“飞”写出了长江的水势浩瀚,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对于形象作用、用意分析要从结构、主题情感两个方面着手。
03事物形象鉴赏
▌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示例如下:
荒村
倪瓒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
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
萧条①阮遥集②,几屐了余生。
[注]①萧条:犹逍遥,闲逸貌。②阮遥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之子阮孚,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给鞋涂蜡),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甚闲畅。
1、诗题虽是“荒村”,但“荒村”不荒。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案】翠竹梧桐在秋雨中一碧如洗,晶莹闪亮;荷花艳红,菱叶鲜嫩,在傍晚粼粼波光映照下,明丽异常;穴里老鼠学人打拱作揖,池中鹅声如鹤鸣。秋雨过后,荒村洗碧明丽富有情趣,毫无荒凉之感。
04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
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05形象鉴赏失分点
1.不会结合原文分析。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分析不具体。要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再现景色(画面)。三要素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空间)和具体景物(动态的、静态的)。解答时要侧重分析体现景物、景色特点等要素。
3.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篇三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7)黑: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 1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答题示例: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南柯子 王炎
式回答)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若没有可以略过)〔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3)抒发什么情感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
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
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 2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答题示例: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早行
陈与义
了这种手法。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
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小总结:(1)写作方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化用,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2)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4)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5)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第 3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答题示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南浦别
白居易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描述景象。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
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
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作用:答题示例: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从该词(句子)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虑。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 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第七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 4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答题示例: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春怨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骤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八种类型:评价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答题示例: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赤壁 杜牧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简要说明
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
■第九种类型: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4.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 篇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
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李汉超刘耀业)
11.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作者:搜集整理 阅读鉴赏本站原创 点击数: 760 更新时间:-5-18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08-09
其他 -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12-21
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及答题技巧总结11-07
古诗词鉴赏解题策略10-18
古诗鉴赏思路点拨(答案)06-23
《望洞庭》古诗鉴赏阅读答案12-02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06-11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方法09-17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