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12篇)
1.《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观潮》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体验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阔景象,写出钱塘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思想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贴切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面,进行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2、说重点和难点 :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是,大潮的壮观我们无法耳闻目睹,要充分去想象才能体会到。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相结合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2.《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二
(一) 课程标准
“离子反应”是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电解质溶液导电,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重要内容, 编排在《必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它紧随在“从实验学化学”“物质的分类”之后, 是人们认识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为今后学习电解质溶液知识奠定基础, 还能检验学生对“从实验学化学”中的方法和程序的掌握情况。
(二) 教材分析
1. 知识内容:其一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其二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 从教材体系看, 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内容安排看, 知识内容前后有交叉和重叠, 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3) 从研究方法看, 它是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
2. 重、难点:
重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
难点: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概括能力及思维训练。
3.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解质 (非电解质) 的含义;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建立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本质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中, 帮助他们获得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基本程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从实验学化学的方法和程序, 规范学生“设计并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全过程, 从中进行一丝不苟、严谨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知识储备量较少, 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
2.能力水平:好奇心强、缺少理性思考、逻辑思维处于日趋发展的时期。
3.本校学情:基础知识不牢固、自主学习意识欠缺, 习惯“填鸭式”教育。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学案后附) ;启发式教学、实行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虚拟动画演示, 使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学习方法:自主式学习: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体验式学习: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体验求知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依据课标要求不涉及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将以“电解质概念”为主线,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 知道非电解质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名词即可, 并适时加以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一) 情景线索
[视频情景]“溶液导电性实验” (未标注溶液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
[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
1. 这些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回答]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 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动画情景]观看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动画
1.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电离过程”。
[练习情景]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为从电离的角度总结酸碱盐的本质做好铺垫。
[探究情景]探究实验乙醇和氯化钠导电性、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性实验。
(二) 活动线索
在整个情景设计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活动线索,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鼓励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 也可以导电,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 这样就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分组讨论:通过对比概括“从电离的角度, 分析酸碱盐的本质”。
(三) 知识线索
知识顺序:强电解质的概念→电离过程→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酸的定义→碱、盐的本质
在学生对课标要求的内容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适度延伸, 对比电解质的概念, 引出非电解质概念、强弱电解质的名词。
通过实验探究相同浓度的一元酸灯泡亮度不同, 说明在相同条件下, 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效果不同, 说明电解质也有强弱之分。
引导学生根据酸的定义, 从电离的角度总结概括碱和盐的本质: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叫碱。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 (铵根)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四) 巩固练习, 理解内化
完成学案中的练习,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电解质概念:
1. 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 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 (如铜) 、混合物 (如硝酸钾溶液) 不是电解质, 也不是非电解质。
3. 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 (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 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 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而碳酸是电解质) 。
4. 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五、课堂教学反思
1.准确了解学情, 正确把握必修教材难易度。
2.“从实验学化学”的方法, 还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坚持和不断的创新,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3.《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海燕》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美丽的景象,都化做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本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19,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据此,我以深层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文中对比、衬托象征等写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目标引领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细致的描写分析海燕形象。
(2)体会本文运用对比、衬托、象征写法的运用。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燕的第一课时,初步的了解了海燕的形象,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学习第二课时,细致、具体深入地理解海燕的形象。
三、自学精导
1、自学指导一
任务:跳读全文,分析海燕的形象。
方法: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海燕的句子,简要赏析并做好批注。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前3分钟自己勾画,后2分钟小组讨论)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抽各小组代表回答回答,朗读所找的语句,分析全面加2分,不全面加1分。
2、自学指导(二)
任务: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分析写其他动物的作用。
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的4----9段,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并做好批注。
时间:3分钟
检测方式:找同学汇报自学结果。
3、自学指导(三)
任务:文中只是单纯的写海燕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写什么?填好表格,总结文章主旨。
四、目标测试
1、完成当堂训练一题、二题。
五、作业
5.《金色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金色花》是本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中孩子变作了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文中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继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3人,重听学生占总数80%。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两级分化较严重,因此在课上我着重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的要求,本课时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2.过程与方法
⑴教法:启发点拨法;美读感知法;多媒体演示法
⑵学法: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情感、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4.发挥聋生视觉优势,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补偿缺陷。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诗歌体裁的特点,以及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造成语言感悟能力受限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聋生的语感培养尤为重要。我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讲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小故事,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故事联想到母亲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引入课文的学习。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从感知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入手,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
首先让学生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合作朗读诗歌,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
然后讨论“孩子与妈妈在诗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并提供句式:
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我是从 看出来的。
我看到了一个 的妈妈,我是从 看出来的。
来辅助学生梳理思路,规范语言。
学生边读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通过学生对第1~8自然段个人独特感受的讨论,师生互动探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适度采用换词赏析、变换语序、标点的朗读等不同途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及时点拨、指导,最终实现“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问题的探究,体会诗歌语言优美含蓄,人物感情细腻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4、拓展运用,丰富语言。
首先提供《人民日报》曾举办过“献给母亲”一句话活动中的两则作品: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 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则作品与《金色花》在写法上的相似点(都是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一步骤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练笔中突破教学难点。
5、小结及作业
对本课学习的重点加以总结:情感与写法。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我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赵普》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选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现华夏文化魅力》、《赵普》等五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写平凡的小人物,有的写光彩夺目的明星,而本课主要写的是“以天下人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的形象。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本课选自《宋史》,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这两件事。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维角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概括课文的中心。
3、能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
4、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说出赵普其人其事的现实意义。
由于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运用了细节、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细节描写并体会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围绕中心,对文中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细节描写
由于本课是一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言文,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风采方面用小事来叙述,又因为对象是初一学生,还需要深入理解本文的内涵,我设计的教学难点为:
在了解赵普性格的基础之上,学习赵普的精神,做到有所学有所用,要学会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毅力的人。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会领会其中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并熟读成诵,做到课后的背诵要求;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4、、收集法:收集关于赵普的故事,用于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分析法:从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3、积累法,积累有关古人刻苦勤奋,胸怀天下的事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计划二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采用明确目标、分析人物、感悟中心、拓展延伸四个模块共八个板块进行我的教学:
(一)、明确目标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熟读课文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赵普这个人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赵普,去感受他内在的精神境界。接着出示学习目标。(此导语设计简洁明了,直接引出人物,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分析人物
1、复习回顾
在学习之前,先对上堂课的学习做一个回顾。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大意。(有利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2、概括内容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使学生明确课文内容,便于把握主题。)
3、分析人物
回顾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出细节描写的知识,并提供例子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细节描写。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人物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读书批注、合作交流,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
(三)、感悟中心
1、感悟中心
以两个事件引出问题:那么赵普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又为什么要 “奏荐人才”呢?自然揭示中心。由于有上一板块的铺垫,中心揭示就很容易。
2、生动复述
要求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口头复述训练细节描写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①、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在了解赵普性格的基础之上,学习赵普的精神,做到有所学有所用,要学会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毅力的人。 )
②、假如赵普穿越时空来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 (古代人物穿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结合现今社会分析赵普,告诉学生分析人物要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课后学习:
①、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 刻苦读书,请你再积累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或成语吗。
②、“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历代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对历史人物的举例,使他们巩固了知识点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解决了教学难点。)
根据农村缺乏文化氛围、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少信息闭塞的现状,最后提供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
1、以人物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可以帮助形成知识网络,拓展阅读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即:编织知识网络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温故可以知新。
2、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文意,再由教师评点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既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索,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七
《趙州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趙州橋》是人教版第五單元の第三篇課文精讀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の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の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の堅固、雄偉。圍繞“設計” 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の特點,再寫這樣設計の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の……有の……有の……所有の……”の句式,把欄板上龍の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の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縣、濟、匠”等10個生字。會寫“縣、設、參”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設計、參加、雄偉”等2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の段落。
過程與方法: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在讀中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瞭解趙州橋の建造特點。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の特點及其好處。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の指導,培養學生の自學能力和良好の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 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の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Fpg
Fpg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の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の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の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圖片、動畫の配合使用,實驗の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の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の學習方法,在扎實の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1、興趣導入。
“良好の開端是成功の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の情緒和強烈の求知欲,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の效果。教學開始,設計這樣の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通過上節課の學習趙州橋給你留下了怎樣の印象?讓學生回憶
其次,課件出示了學習過の詞語,讓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達到鞏固復習の效果。
2、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指導學習方法。
先讓同學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趙州橋の?請自讀課文,完成填空。通過以練代講の方式瞭解課文の主要內容。
第二段の教學,整體感知→圍繞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の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1)承上導入: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座世界聞名、歷史悠久の石橋到底是什麼樣子の。默讀第二段,想一想這段話共有幾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2)找中心句:大家都已經瞭解了本段の大意了,那你能告訴老師,這段是圍繞那句話來寫の嗎?(趙州橋非常雄偉)
(3)理解中心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趙州橋雄偉堅固の詞語和句子,並結合圖片,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練習用“因為……所以……”の句式。第三自然段の教學,利用設問:想一想第3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樣聯繫起來の?讓學生帶著疑惑去讀課文,讓學生體會過渡句の使用。從而理解本段都是圍繞“美觀”來寫の。
通過展示橋上の精美圖案,讓學生感受橋の美。
第四自然段教學:通過前面の學習,學生對第四段の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の感情。藉以說明趙州橋是勞動人民智慧の結晶
Fpg
Fpg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認識了《趙州橋》,在我國還有很多有名の橋,下課後,大家可以搜集和交流有關橋樑の資料。有興趣の,還可以瞭解家鄉の古建築或家鄉の橋樑。
六、說板書設計
我の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讓學生一眼就可以知道課文の主要內容,更好の抓住文章の脈絡,學習課文。
8.《高山流水》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八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谈谈我对《高山流水》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传说: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难觅知音,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知音钟子期,两人相约来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来的是钟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知音”友谊,将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为“碎琴山”,并将“高山流水”这个乐曲的名称固化为成语,象征友谊。这段流传几千年的佳话让我们认识了一对忠贞不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教育我们要珍惜友谊,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快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是抓住这些内容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写作方法的好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除了常规的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之外,我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态、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学生做到读句子,想画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读,边读边思,划词句批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的教学准备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通过自学完成生字词掌握、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实现感情朗读等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有:自学检测、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学检测、导入新课
此环节准备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以及熟读课文的情况。
1、听写“磅礴”、“渺”、“捺”四个字,检查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老师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设计检测“一见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诉”等;
3、按小节轮流读文,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回顾文章大意,并板书文章的四个小标题——难觅知音、偶遇知音、凭吊知音、纪念“知音”。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步骤既检测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读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又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同时基础知识的落实也为精读课文、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设计初衷:“偶遇知音”和“凭吊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一个表现出兴奋,另一个表现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的自然衔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准备在板书小标题后,直奔文章重点。
(一)偶遇知音激动万分
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导学课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那么“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交流。(择机板书“激动万分”)
①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啧啧赞叹”、“意味深长”以及钟子期的两句话,体会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评价后的言行举动,来体会俞伯牙偶遇知音的兴奋;
④为什么伯牙遇到能听得懂自己音乐之人竟如此兴奋?引导学生回头体会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指导学生读出“琴艺高超”的自豪和“始终”的遗憾。
⑤抓住“一见如故”进行拓展。什么叫“一见如故”?结识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伯牙和子期共处了日子里,他们会做些什么?
⑥总结学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对一见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知音”不仅是听懂音乐,更是“知心朋友”;对学法的总结,为下一环节自学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终重情重义
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与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但“月无常圆”,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到汉阳江边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听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来导学课文第三部分——“凭吊知音”。
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
1、自读文章8—12小节,用“——”画出伯牙的语言,在描写伯牙神态的词语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写伯牙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后是什么样的变现?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自学汇报……
2、教师点拨、补充:
我准备这样设计,处理伯牙摔琴这个句子:
①学生试读,通过读好“忽然”、“站”、“摔”、“粉碎”,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换做“扔”或“丢”行吗,换一下读读看;
③加上导语,导读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学生齐读)……c、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要琴何用呢?——(示意学生齐读)……
④为什么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呢?连个反问句道出了其中缘由。请大家齐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通过改写成陈述句,对比体验,并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从此,伯牙的琴无人能懂,伯牙的心无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对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对知音的敬重。岂止伯牙如此,子期对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书“重情重义”)(指引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伯牙对子期的敬重和对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充分感悟,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义,结局虽悲,但友情至真至纯,永存人间。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真心待人”是学习本文的首要收获,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学文后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获;
2、但是,千百年来,对伯牙摔琴之举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学生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我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针对伯牙摔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或批评、或劝慰,既能体现自己对伯牙的理解,又学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养。
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九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10.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1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2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3【教学思路】
本课为精读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字词,初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以列宁的故事引出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谈话,从中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以及列宁的教育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出示幻灯片或挂图,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情景。引入课文:
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多媒体,体会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提问: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朗读课文第二段。用多媒体演示灰雀不见了的情景:
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它究竟到哪儿去了呢?
3、朗读第三到第十自然段:
多媒体演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情景。
学生默读课文,将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分别划出来。
分析小男孩的话(重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 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
⑶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提问:小男孩的话中有一个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说自己没看见灰雀,最后却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分析列宁的话(让学生体味列宁的教育艺术):
⑴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从小男孩的话中,已经听出来灰雀是被小男孩带走了,可他并没有指责小男孩,却顺着小男孩的话说下去,为什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⑵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真的只是言自语吗?列宁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和声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的转变和列宁的教育艺术。
4、朗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由多媒体演示这一情景:
提问: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虽然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惭愧。)
列宁为什微笑?
(他为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感到欣慰而微笑。)
列宁为什么问灰雀说话而不问男孩?
(列宁不问就已经知道小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问灰雀,既照顾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表现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诚实行为给予无言的鼓励。)
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1、文章写了第1天和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宁、小男孩和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不见了回来了
灰雀
列 宁小男孩
教育艺术 诚 实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4【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推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过程】
1、讲述蜜蜂引路故事。学生简单叙述。
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2、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板书:灰雀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
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回答。(美丽、漂亮、可爱)
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4、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5、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仰望、经常”体会。
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关心灰雀)
②“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灰雀)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伤心)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爱”
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知错就改
(4)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5)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一)、同学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
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二)列宁爱小男孩。
1、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2、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爱
3、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惹人喜爱)
喜爱 捉
担心 放
爱
列宁 男孩
(爱鸟爱孩子)(知错就改)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5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11.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 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1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四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坡、割、闷、伸、喊、潮、湿”等12个生字。
2、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三、说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理解小燕子、小鱼和蚂蚁回答小白兔的话。
四、说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中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预知天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说教法
本节课我以一个教练的身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图片、朗读、各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等,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创造了一种形、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六、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运用听、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七、说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多媒体播放器
八、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要下雨了
2、提问比较:“要下雨了”和“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还没有下,“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起来了。)
(二)、启发激趣。
下雨前大自然给我们传来一些信息、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看到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下雨前小动物们会出现什么自然现象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要下雨了》。
(三)、初读课文内容。
1、生听课文录音。师提问: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动物?师出示动物图片。
2、生自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
3、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字标出了吗?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并组词,说一说字的结构?
5、让学生看书中各幅图,找出每幅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并指导朗读。
第一幅图:(1、2、3自然段)让生表演对话,从对话中知道了怎样的天气常识?
第二幅图:(4、5、6自然段)让生表演对话,从对话中知道了怎样的天气常识?
第三幅图:(7自然段)让生表演对话,从对话中知道了怎样的天气常识?
第四幅图:(8、9自然段)让生表演对话
6、师:课文中写了下雨前的几种动物,他们都有哪些表现?
7、完成课本“读读说说”的习题。
8、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生活在农村,平时多留心观察这三种小动物,预知天气变化,告诉家长安排好田里的农活,尤其是在农忙季节更要如此。
师:小朋友们你们自己还知道那些小动物下雨前的反应吗?举手说一说?
(五)、观看《要下雨了》动画片。
(六)、拍手歌结束。
九、说板书 要下雨了
小燕子 飞低
小鱼儿 游出水面
小蚂蚁 搬家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2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第六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预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话分明、结构大体一致,不需要教师做更多讲解、分析。所以本节课我以一个教练的身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儿歌、图片、朗读、各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等,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创造了一种形、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妙在导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运用听、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上课,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教认字、组词、说话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导课,儿歌内容是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我首先说了这样几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吗?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了,想知道它们干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边听录音,一边看课文。然后让学生说出找着的动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简笔画画出小动物,这样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我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要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不仅是手段,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四)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朗读氛围,让不同角色相互配合,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这些提问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布置作业。
要下雨了说课稿_要下雨了说课设计我设计的作业是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且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家长做了反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不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从老师那儿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3一、说教材及学情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螺旋上升的这一特性,结合新课程提出的低年级学习要求,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综合文本内容,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依据跨越式课文课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主,本班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儿童有与生惧来的探究需要,好奇心强,喜欢追根问底,他们已经初步有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体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超越,辅以“思、议、评、演”等手段,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为此,我把教学目标拟订为:
知识目标:认识“坡、割”等生字,会写“吗、吧”等生字。
能力目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悟课文第一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基础教育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基本点之一便是面向全体,从‘无人教育’转为‘为人教育’,将学生看成人,具有很大潜能、具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把学生自主质疑或交流讨论后的处的难点、疑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努力引导学生体悟、欣赏小鱼的内心世界,抓住文章中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的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结合跨越式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动画及提问启发,点拨。
四、说学法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有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周我们这里下了几场春雨,谁知道春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呢?
2、这节课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夏天,共同感受下雨前的天气变化(课件播放视频《小雨沙沙沙》)。(板书题课:要下雨了)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读课文,读完之后请学生将认读字在文中圈画出来,自己练读。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读音,同桌不会的你教教他。(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采用同桌互助识字的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对于识字快的同学而言,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去教识字慢的同学,又能满足孩子们的成就心理,能够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4、出示本节课的生字。(幻灯片出示)
5、拼读生字——小老师领读。
6、开双向火车认读。
7、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字不认识,交流识字方法。(1)以四人为一组交流记字方法。(2)按不同的识字方法展示记字的成果
A、熟字带生字记忆:池---潮---湿悄---消吃---喊门---闷
B、加一加记忆:申---伸车---阵华---哗
皮---坡害---割
C、数笔画记忆:虫也可以熟字去部分记忆:蜂—虫
8、新词: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啊!把这些生字宝宝都记住了,你们看这些词语宝宝也等不急了,都跳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山坡割草搬家潮湿消息伸手叫喊阵雨闷得很
把生字放到课文中,看你是否还认识?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认读要求书写的字。
2、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范写“得、很”。
3、学生描红、书写,作业展示、评议。
识字通-读一读181-182页
用本课所学的生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4一、导语
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不但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同时还要动耳,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老师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轰隆隆,沙沙沙…
……
下雨的时候,大自然有着许多变化,那么在下雨前,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要下雨了。
“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有什么不同谁能来说一说(你说得这么清楚,老师都有点佩服你一)那我们在读课题的时候把“要”字重读一下好吗?好再来一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下雨了,大自然有哪些特别的现象发生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做到吗?
1、同学们读得这么专心,不知道你有没有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呢?看,生字宝宝已经等不及要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热情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2、谁敢单独向生字宝宝挑战?(读得真好,我们把机会让给下一个同学好吗?你来)
3、下面我们做一个开火车游戏,看哪一列火车开得又能快又稳
4、读词语,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了,那你能读出这些生词吗?(大家跟随着小老师一起读,这个小老师真棒,来,你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读会这些词的吗?)(从课文里找出来多读几遍)你可真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
5、生字同学们都学会了,我们来填一填这些生字好吗? 点击写一写 ***注意写字姿势,“三个一”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谁的收获多?
2、谈收获:
①你标了自然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也和她一样吗,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你们同意吗?
②燕子低飞 哎你的收获很有价值,老师帮你记下来。
③鱼游水面 你的收获也很重要。
④蚂蚁搬家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3、分段读典 (点击相关段落图片)
师泛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
①当小白兔直起身子时,看见了谁,小白兔怎么问小燕子呢?
②听了小燕子的话,小白兔心里么想的?是要下雨了吗?你觉得小白兔相信燕子的话吗?(相信、不相信、有点信、不太信,是呀,小白兔半信半疑)那请同学们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继续往前走,往前边池子里一看,他看到了什么?它跑过去问什么?小鱼怎么回答的,读下一个自然段,你们知道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了吗?说得好!你看这个“闷”字,一颗心老关在屋子里,不出门,多透不过气来呀!其实记生字有许多好的方法,就看同学们动不动脑了。
④这次小白兔相信相信要下雨了吗?它又遇到了谁?蚂蚁说什么呢?是要下雨了这句话后面还有问号吗,请同学们注意读出肯定和语气,好大家一起来。
⑤这时候,轰隆隆……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谁听出来,动量老师哪个词语重重读了(真的)。
4、比赛读,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读一段,看看谁读的最好!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宝宝,而且知道了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就是要下雨了。看来,在大自然里,在生活训,到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只要大家像小白兔那样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就会有更多地发现,希望你们都像小白兔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5《要下雨了》这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第11课看图学文。它是童话故事,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揭示了下雨之前的自然现象, 这篇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符合聋生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童话。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让学生知道燕子低飞, 鱼游水面,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初步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新课程提出的低年级学习要求,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综合文本内容,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是至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特别在聋校,发展聋生的思维,使聋生有观察力,朗诵能力优为重要,同时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改培养目标,在现今的教育形式下,聋生接受此教育势在必行。
2教学难点:理解产生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这篇童话道理浅显,但对聋生掌握下雨前动物活动产生的原因却是不易理解的。)
3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积极倡导合作方式,
(说: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在培养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道德素养优为重要)
由于聋生缺少必要的获取信息的主主渠道———听。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聋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数是被动接受,机械式的,他们仍对许多事物有好奇心,学习兴趣也仍然可以激发,但他们的兴趣表现仍不稳定,"转移仍然迅速,聋生大多对语文书中新知识或有趣的课文直接产生兴趣,但随着对教材的熟悉和产生兴趣情境的消失,兴趣就会下降,如果老师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方式运用生动,学习内容又难易适中,他们会学的津津有味。反之则会兴趣锐减。另处,学生们在学习中乐意自主发现。也开始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的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动画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有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读,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课题"要下雨了"
师问:"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出示动画,一个是黑云压下的景色,另一个是雨的景色,让学生区别这两个词的意义,)
("要下雨"说的是将要下雨,"要"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二)启发激趣
师:其实大雨前大自然会给我们传来一些信息,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下雨前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小动物们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你想知道这些知识吗?
(三).带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出感情,初步了解课文,提醒学生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通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说:四年级聋生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本领,放手让学生自读既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也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动画与文结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动画,让学生观察)
师:谁在山坡上做什么?(板书:小白兔)小白兔是怎样割草的?(弯着腰,用动作演示。这时小白兔感到天气怎么样?"天气很闷"时会让人感到怎样呢?(师生用直观的呼吸体验生活很闷的感觉)。那么小白兔直起身子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自然段动画结合
(1)燕子从谁的头上飞过?(板书:燕子)
(2)燕子和平时一样不一样?从哪看出来的?
(3)小白兔是怎样喊燕子的?
(4):燕子是怎样说的:边飞边说:边飞边说
说明了什么?(在这里让一个学生表演边飞边说的动作)说明很忙,
(5)"空气很潮湿"说明空气中什么多了?什么时候空气很潮湿?
(6)燕子为什么要飞的这么低(板书:捉虫)
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动画)
(1)听了燕子的话,小白兔是怎么想的?
(2)小白兔相信燕子的话了吗?(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将信将疑)
(3)这时候小白兔又看到了什么?(板书:小鱼)打出动画小白兔是怎么问的?小鱼是怎么说的?
(4)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上?板书:小鱼透气
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相信要下雨了吗?
(说明小白兔相信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赶快做什么?
(5)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谁?(板书:蚂蚁)
学习第四段
出示动画让学生观察
(6):蚂蚁是多少?他们在做什么?(往高处搬家)
师: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是怎么做的?
学习第五段
(加快步子)他一边跑一边喊什么?(出示动画)
正在这时,一阵雷声,哗哗 哗雨就下起来了
(7):这雨下的怎样?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想小白兔回到家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呢?你还能告诉小白兔哪些要下雨的情况呢?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课,你知道要下雨了会出现什么现象?除了这三种现象,在下雨之前,自然界还有许多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自由发言,找一找在下雨前身边还有那些现象,希望同学们像小白兔那样看到不明白的现象积极地问别人,还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有趣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这也是一本不错的童话故事,希望你看完以后给老师讲一讲》补充说明:
板书设计
板书 小白兔 燕子捉虫低飞
小鱼 透气出水 要下雨了
蚂蚁往高处 搬家
这个板书设计是为揭示课文中下雨前三种动物的反常现象这一重点,更好地突出文章的内容及段落自身的内部结构而计设的板书,左边的文字是指"谁"中间的文字是说为什么,右边的是讲"怎么样"连起来即是谁?(燕子)为什么?(捉虫)怎么样?(低飞)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6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要下雨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的看图学文。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四幅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白兔和燕子、小鱼、小蚂蚁的对话,懂得下雨之前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勤学好问,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据我课前了解,四年级聋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接受、机械式的,但他们仍然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让学生知道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初步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促进理解,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遇到问题勤学好问,善于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产生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教学难点:抓住对话、重点词语来体会、揣摩小白兔的思想变化过程,即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完全相信的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针对我班的聋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教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我准备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三)学法。
本科时我将充分发挥聋生的主动性,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讲述,我把教学流程分成四个环节:
(一)检查复习
复习分两部分内容。一是上节课学习的字词;二是让学生说一说“要下雨了”和“下雨了”有什么区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题,为下面学习各种自然现象都发生在下雨之前打下基础。
(二)由扶到放,突出重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要求学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和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弄清这三种自然现象,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首先抓住“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抓住燕子说的话,边读边想,燕子说的话中,哪一句是与燕子低飞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空气潮湿,翅膀沾上小水珠,虫子飞不高,小燕子正忙着捉虫”与燕子低飞有关系。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回答,如: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所以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燕子飞得低。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事物因果之间的联系。学完这部分内容,师生共同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方法:小白兔遇到了谁?看到了什么现象啊?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学生掌握方法后就可以自主探究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小鱼为什么游出水面”和“蚂蚁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在自学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还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本课可以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也可以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和“小鱼为什么今天有空出来呀?”要读出问话的语气,这是小白兔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读“要下雨了吗?”却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从中体会小白兔对燕子说的话表示怀疑。“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家呢。”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蚂蚁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诉的,而是蚂蚁事先就知道了。“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要加强语气来读,证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说的话没有错。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变化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完全相信的过程。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学了这课,你们知道要下雨了会出现什么自然现象?除了这三种现象,在下雨之前,自然界还有许多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找一找在下雨前身边还有哪些现象,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或图片拿出来分享。或者让学生回忆三年级曾经学习的一篇课文《雷雨》,上面就介绍了雷雨前蜘蛛从网上逃走了,禅一声也不叫等自然现象。这样就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和联系,把知识学活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个板书设计是为揭示课文中下雨前三种动物的反常现象这一重点,更好地突出文章的内容及段落自身的内部结构而计设的板书,同时也反映了小白兔的思想变化过程,即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完全相信的过程。
11要下雨了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不相信
要下雨了小鱼透气——半信半疑小白兔
蚂蚁搬家——完全相信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7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这是一篇知识童话,讲的是生活中的气象常识。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下雨前的天气及物候,并作记录。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
五、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学习。
六、学法
阅读、问答、讨论、交流,体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育理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下雨前有哪些预兆。
2、除了这些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也能预示天要下雨呢?以这样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目的在于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拨动其思维的弦,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投入到主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之中。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把生字的音读正确。设计这一环节的依据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还要读出感情;其次,认字、识字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此项教学任务,我给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个自主学习,引导发现的学习环境。故在新课教学起始阶段并让学生自由读文,与生字初次见面。
2、学生相互提醒要注意的字音,设计这一环节的理由是,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多次与生字碰撞必然有利于生字的认记。
3、认读生字(采用指名读、小老师带读等。),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争取当小老师的愿望,让孩子体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一环节紧扣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交流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
3、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因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参与发言交流,故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交流。
(三)、细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分小组读文。
2、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文,用“——”画出小白兔的话;用“~”画出小燕子的话。
4、指名读并评议。
5、小组分角色朗读。
这样设计此大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了阅读教学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流利和学生练习读书、积累语言的过程。采用自由读,合作交流,画出小白兔、小燕子的话,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学生由读通课文到读熟课文甚至到熟读成诵,既使孩子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训练了思维。
(四)、写字指导。
1、出示“吗、吧”两个生字。
2、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落实写字教学任务,采用“指导+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中认记生字,书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深化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8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夏夜多美》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及思维。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习字、词和初步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预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浅显易懂,对话分明,结构大体一致的特点,及聋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学生。
三.学法
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
导入新课前,我采用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字,组词,说话。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那个和谐的童话世界,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知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以情景激趣。我首先说了这样几句话:“要下雨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了,想知道它们都在干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用笔划出文中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说出找到的小动物,教师按顺序出示图片。这样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条理。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以情景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为了体现师生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思想,我也参与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在共同参与情景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分角色扮演,深化体验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表演,老师为学生创造表演氛围,及制作各个小动物的头饰,让不同角色相互配合。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引导质疑,拓展思维
在本课结尾时,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雨天气变化有关?”这些提问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布置作业
我设计的作业是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切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下雨前还有那些自然现象。将本堂课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家长做了反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不仅书本上可以学习,从老师那可以学习,生活也是个大课堂。
五.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
燕子空气潮湿飞不高
小兔子 小鱼水里闷透透气
蚂蚁高处搬家
说板书: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说课稿9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是快要下雨的征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征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这节课时,应用“3143”情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贯穿课堂,以情境教学为核心,按四步教学流程进行操作,这四步是: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凭借情境,自主构建;在这一步里,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再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探究点拨;
3、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4、聚焦情境,评价反思。学生通过“看图体验,思考问题,朗读,拓展”等学习方法,在扎实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看图片,揭示课题。
2、过渡:除了这些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也能预示天要下雨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要下雨了》
3、板书课题。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认读字词。
2、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顺序号。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用“—”画出小白兔的话,用“﹏”画出小燕子的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重点指导读“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句话。
(5)、小结方法:读、画。
2、按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学生读、画。
(2)、汇报交流。
3、放手学习八、九段
▲启发学生思考:
(1)、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2)、天真的下雨了吗?
▲指导学生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语气。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我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____正_____呢?
2、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____________。
(2)、要下雨了,小鱼____________。
(3)、要下雨了,蚂蚁____________。
(4)、要下雨了,天气____________。
3、课外拓展:你还知道下雨前会出现哪些现象吗?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12.《小橘灯》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十二
《小橘灯》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课。该课文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较好地体现单元学习重点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单元知识点“感知全文,提炼主旨”,下启第四单元的“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对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感性体会课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本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结合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有从文字上获得感性认识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本目标,一是体现教学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体现理性——感性——启发运用,这一引导训练过程。而整课的教学思路则体现:整体感悟——具体分析——欣赏与探讨,这一教学主线。
三、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的定位理由是:因为该单元的知识点是“把握文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就必须把学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内化,从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学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来,那么对文意的把握就更准确。因此这一重点与单元知识是符合的。而难点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方面,作为语文课,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知识的训练;而是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课文,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课文。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整体教学法、读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五、说该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出示小黑板)
1、《小橘灯》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触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呢?
2、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与作者非亲非故,那么,作者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访她,事后又深深地怀念她?
3、作者用“小橘灯”为题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题,第一题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也是为本节所要讲的内容作好铺垫。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开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第三个问题侧是第二个问题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文章整体框架内做到有总有分,在教学过程中,除第一个问题可以马上得出确定答案,而二、三个问题则无需马上确定,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使教学环节紧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带着以上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与思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读后从六个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1、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作者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提示:联系所学知识、文章着重从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着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2、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小姑娘产生一种怎能样的情感?(怜爱)
3、因为作者有了这份怜爱的情感,再加上寻友不遇的情况,使作者产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过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现?品读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语句。
4、探访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与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怜爱——敬意)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5、在写探访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补叙了一段与朋友的谈话,这使我们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况及产生的根源,你能用几个词简洁地表达出小姑娘一家境况吗?(父亲失踪,母亲重病,生活贫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师明确:内战、反动统治。)
6、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面对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着那份镇定.乐观,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你能不为之感动吗?所以从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样的情感?(深切怀念之情)
(以上六个步骤是对开头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细化,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二是体现出课文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体现出教路的条理性;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五是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回顾性小结。
1、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开头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这样回顾总结前面的课文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从整个故事来看,“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品读文中有关描写“小橘灯”的语句,体会文章用“小橘灯”为题的用意何在?)
(这一设置,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实质,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1、运用了对比艺术。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形成对比。(教师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对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分析)
(3)结合小姑娘家境贫寒,不幸遭遇与小炭炉的热气、热情待客,可以归纳为的现实和的人情作对比(凄凉;温暖)。
(以上对比写作艺术分析,体现出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在训练的形式上,采取归纳——分析,分析——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学会如何理性地赏析课文,从中体会到作品中艺术的魅力。)
2、巧妙的伏笔与照应
(1)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说说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这一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习作典范。”把作品赏析与指导学生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五)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一设置部分主要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也有利教学信息的反馈。)
(六)作业布置。
1、归纳课文的主旨。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这一作业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现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让学生在作业中重新感悟这种善良的人性本质。)
六、说该课的板书设计。
小橘灯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言谈
行动
语言
动作
怀念心理深切思念
【《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穷人》说课稿12-29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说课稿07-28
《去年的树》第二课时说课稿06-17
爱之链第二课时说课稿06-28
《丑小鸭》第二课时说课稿12-09
珍珠鸟第二课时评课稿12-09
大象的耳朵第一课时说课稿10-01
高一数学《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说课稿12-03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