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共10篇)(共10篇)
1.《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倍数、因数。
(二)、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确定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等。
(三)、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四)、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三个单元安排内容,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多边形的面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难点:联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笔算和简算。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3能确定不同方位物体的位置。
4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7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注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3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5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8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给后进生更多的关
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六、课时安排
第1——3周:小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第4——6周: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单元整理与测试; 第5周:国庆放假
第7——9周:小数的除法,理解它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第9——10周:小数混合运算
第11周:半期整理和复习,期中考试。
第12——15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单元整理与测试; 第16周:可能性;; 第17-20周:期末复习。
2.《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二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 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 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 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 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 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 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3.《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三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2、在朗读中理解(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词语。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
3、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根据所提示的问题快速思考,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1)闰土为什么要到“我”家来?闰土长得什么样?
(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
(3)闰土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我”在哪些方面不如闰土?
4、在小组里讨论。
第二学时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建议学生,把“月下看瓜”(第一自然段)、“闰土外貌描写”(第三自然段)、“我”的赞叹和向往(倒数第二自然段)等段落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读后将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评析词句)或谈谈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如:
第一自然段,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作者首先描写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在这样的景色中,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的描写让人想象景色及闰土的形象。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
第四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接着就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圈、见人怕羞。这可与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紫色的圆脸”中“紫色”是闰土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结果。外貌描写可用平缓的语气朗读。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还有“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等。
3、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从“第二日……”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在小组内交替朗读、互相评议。
4、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描
“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5、摘录
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再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6、课后,可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4.《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3.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日出的欣赏片。
教材简析
本文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全文共有9段。第1~3段写父亲到海边看日出,感受到阳光真的很活泼。第4、第5段以插叙的形式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阳光很活泼的画。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课文以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日出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段:写父亲一大早就到海边看日出。满意、起了个大早可以看出父亲的态度非常认真。
* 第2段:写日出的美景和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本段对日出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特别是露出、闪、跳跃、跃出和荡漾等词语非常有动感。
* 第3段:写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新奇、震撼、活泼。教学时应让学生思考:父亲多次观察过日出,为什么这次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日出的千变万化,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从而为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奠定基础。
* 第4、第5段:插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儿子自认为阳光很活泼这个句子造得非常漂亮,因为他自己去看过日出,并感受到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父亲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是因为他珍视儿子的感受。
* 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是父亲画这幅画的动力,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带着新奇,带着震撼,带着对美的热爱,他才画出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
* 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父亲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的话也是这篇文章要对读者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文眼。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 识字写字教学:镶字和嵌字的书写可作重点指导。
* 课后第2题:三句话中的带点部分突出了阳光的活泼,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
* 课后第3题:教师可以带头谈看法,以启迪学生思维。
* 课后第4题: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设计参考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你观察过日出吗?你读过哪些描写日出的文章? 2.观看关于日出的欣赏片,说说你对日出的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一起来感受阳光的活泼(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阳光的活泼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2.再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同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体会阳光的活泼
(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阳光很活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阳光的句子,体会阳光的活泼。2.小组讨论交流。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品读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太阳微微露出一点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害羞似的闪了回去中体会到什么。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太阳出来时的活泼景象,闪字很有动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2)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太阳跃出海平面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中体会到什么,从起伏荡漾中感受到什么。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见日出时太阳光像什么。
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中体会到什么。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学生结合图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感悟日出时阳光的美。
四、品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1.父亲为什么要去看日出?观看日出后,父亲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齐读父亲的信,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想象老师收到画和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做?
五、再读课文,体会插叙的作用
1.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把插叙部分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再让学生读一读,和原来的课文比一比,哪种叙述方式好一些。
六、拓展迁移,加深认识
5.《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顺。
2. 再读课文,读流利,动笔勾画,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做出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研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保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思考,有感情地阅读,抓重点词语剖析等),借助搜集的资料,合作研讨,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拨,想象蜘蛛身陷火海、“海洋”中的情境,引导朗读,感悟险境中的蜘蛛的勇敢坚强。
四、引导揣摩,升华情感
1.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总结升华。
为什么说“可见,在世界上什么都不要怕”?(联系前文思考回答。)老师可相机理出文章顺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谈谈自己学了课文之后明白的道理和感受。
五、阅读相关文章
感受生命在灾难来临时的抗争能力,感受生命的可贵。还可让学生想象“我”的两次历险的具体情况。
六、处理课后题(略)
6.《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六
本课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爷爷的后院,“很少人去”,“里面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成了“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那里有“筷子粗肥大的蝗蚓”,有“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自然也就有了马蜂的踪影,有了爷爷窗檐下壮观的马蜂窝了。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姐姐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马蜂真有那么厉害吗?“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多简童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量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中“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那多么有趣啊!那颗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起强烈的愿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冒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我”先是暗暗吃惊,后又赞叹它“真像一个英雄”,最后“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带着这种愧疚疚和罪孽感,“我”为马蜂的无家可归而担心,期待着它们能回来重建家园。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语,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
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
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
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
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
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
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捅之前,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
学生:“迟疑”、“胆怯”
教师: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
活动汇报:
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
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
问题: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
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教师: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
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3.用辩论作为走出文本的跳板,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结末的教训。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很有意义,它教育我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关爱一切生命,要有爱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伤害其他生命,比如踩死蚂蚁,比如咬伤我们的蛇我们会打死它,再说马蜂如果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是应该捅窝的。
结束:对于学生的辩论,老师不必多说,可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7.《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七
学校:合小 年级 :五年级 学科:语文 课时编号:02
备课时间 .8.29 主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第 1周
课题 1、《看 海》 教材 页码 P2-4 课时安排 共 2 时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我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潮水的千姿百态和变换无穷 ,并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描写细致生动的特点
自学提示 (四个明确) 1.继续学习《看海》2.自学、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课时安排:一节课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预 设 1.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看海的壮美
2.为什么“看海的人却永远不觉得单调无味”
解决办法 预 设 1. 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中感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 学 流 程 集 体 备 课 个人二次备课
一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海》。师板书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请学生认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本节课一定能顺利达标!
三 出示自学指导(一)
边读边用波浪线勾画文中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4分钟,完成后举手指示老师)
1.生思考问题,反馈信息
2.指名朗读 3.齐读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用红色线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注意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分钟)
如:在强烈的照耀下,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将近沙滩时,边都不见了。海岛脚下有时……
教 学 流 程 集体备课流程 个人二次备课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抽生反馈信息,其他找到一样的同学可补充自己的理由
3.积累优秀语句,补充自己的笔记,再齐读
自学指导(三)
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点名看海时间或地点的语句,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钟)
1. 读课文,找语句,体会情感
2. 指明回答
3.回顾本节课知识点,目标达成情况
四 当堂训练
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看 海》
山上 优美
沙滩 壮观 美丽 有趣
(不觉得单调无味:热爱 赞美)
教学反思
备课组成员签字 组 长 签 字 分管领导签字
8.《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八
1. 读题目,质疑。
2. 利用手中资料初步了解长廊。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课文介绍颐和园的长廊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你们知道“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意思吗?想了解长廊这一全球的画廊之冠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一下吧!
2. 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长廊是什么样子的,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5. 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1. 第3~10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2. 默读课文,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适时点拨,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说。)
3. 引读第4~6段。通过引读,感受长廊的“三绝”。
(1)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多读,体会长廊的美,如“依山傍水”、“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
(2)反复品读欣赏下列句子。
A. 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B. 在273间长廊里,一间一景,一景一画,景色变化和谐。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3)再读这几段,通过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因势利导,感受几个句子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
4. 第8~10段。
(1)第8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前面还有起到相同作用的段落吗?
(2)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想象画面的内容,编故事。)
5. 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四、巩固感知
1. 同学们已经领略了长廊的风姿,能按顺序说说吗?
2. 你现在头脑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用上课后4题的词语说给同桌听一听。
五、练习与拓展
1. 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和长廊的资料。
2. 小练笔:校园的一角。
9.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句子练习 篇九
一、词语造句。
照耀: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前赴后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的。
惬意:炎热的夏季,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使人非常惬意。
慢条斯理: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
意味深长: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读书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湿漉漉:小明刚洗完澡,所以头发还是湿漉漉的。
小心翼翼: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肃然起敬:英雄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
钦佩:小明同学品学兼优,令人钦佩。
锲而不舍:我对他这种锲而不舍的工作热情肃然起敬。
惦念:生病住院的王老师非常惦念班里的同学们。
孝敬:我要做一名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好少年。
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1.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了吗?
2.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4.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5、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6、难道这不是祖**亲对我的期望吗?
7、为爸爸找到了病因——二氧化硫过敏,我怎能不高兴呢?
8、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9、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10、雄伟的长江、黄河哺育了我们,我们怎能不爱它呢?
11、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
三、缩句和扩句 缩句方法:
1、找出主要动词。
2、删除句子中“的”“地”前,“在”“从”“得”后的修饰成分。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读改好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动”或“名+动+名”的形式。
5.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练习题
1.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缩句)
2.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缩句)
3.、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缩句)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5、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缩句)
6、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
7、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缩句)
8、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9、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10、草原上有羊群。(扩句至少两处)
11、我们成长。(扩句)
12、周瑜嫉妒诸葛亮。(扩句)
四、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转换
方法:选择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是否定句。将肯定句式改成否定句式,除了将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语(如“能”“会”“可以”等)改成表示否定的词语,(如“不能”“不会”“不可以”)外,还应在原句式的适当位置再添上一个表示否定的词。练习题
1、楚王尊重晏子了。(改为双重否定)
2、2、人人都说“法轮功”是邪教。(双否)
3、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改为肯定句)
4、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改为肯定句)
五、修改病句
(一)、病句的几种类型:
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方法:找出缺少的“谁”,“什么”、或者是“怎么样”以作添加。
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种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方法:找出不当“点”进行合理化处理
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方法:找出顺序颠倒的词再作修改。例: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啰嗦,累赘。
方法:分清大小概念,决定取舍
5、概念不清:即句子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6、前后矛盾:即句子意思前后不一致。
方法:找出矛盾的点,删去或改掉其中的一个。例: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方法:找出不是一类的,进行修改或删除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毛豆、红豆、扁豆等蔬菜。
8、不合事理
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尽量少做改动,忠于原意,尊重客观事实。
例:春天到了,种子长叶,生根,发芽。
9、指代不明。
方法:借助词语讲话说明白。
例: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
(三)、练习题
1、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2、《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3、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5、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6、昨天晚上下了一天的雨。
7、我们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王老师身上。
8、虽然小明进步很大,但是老师表扬了他。
9、我唯一的业余爱好是喜欢打篮球和游泳。
10、《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古典四大名著。
11、李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近视眼睛的同学。
12、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很快恢复的健康。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14、我们迈着轻快地步子和欢乐的歌声去郊游。
15、陈明同学基本上完全改掉了不好的习惯。
16、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17、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18、多读课外书,可以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六、修辞手法
1、小东走得很快,一定是有急事。(改成比喻句)
2、山洪暴发。(拟人句)
3、两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4、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5、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仿写比喻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仿写拟人句)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嗅觉仿写)
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视觉仿写)
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听觉仿写)
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你想去看看吗?(仿写疑问句)
为什么要把长廊建成蝙蝠形呢?因为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仿写设问句)
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仿写反问句)
排比句:
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得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得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
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6、真爱无痕,至爱无声。爱是柔和的灯光,照亮我们的心田;爱是撑开的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爱是—————,—————;爱是—————,—————。
(爱是甘甜的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爱是不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方向;爱是清风,吹醒我们的神志;爱是温暖的阳光,为我们融化冰雪。)
夸张句:
1,这地方只有巴掌大.2,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下地都听得见.3,夜晚,树林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4,他的家只有鸽子笼那么大.5,这地方比蒸笼还热,让人受不了.七、句子排序练习
1、()碧溪河从村前流过。()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水乡的小村庄。()河里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水面上不时溅起朵朵水花。
()春天,桑树抽出新芽,整个桑园就像绿色的海洋。
2、()我们坐在河边柳树下,放下了鱼钩。
()忽然,浮标一沉,我急忙把鱼竿往上一提,一条银白色的小鱼钓上来了。
()星期天早晨,我和小明扛着鱼竿到郊外去钓鱼。()浅红色的浮标漂在水面上。
()我们高兴地把鱼竿举在空中,摇晃着,喊着:“我们钓着鱼了!”
3、()小脸蛋鼓鼓的,像嘴里含着里两个核桃。()身上穿着大翻领西装和蓝色直筒裤。
()我的“小顽童”真逗人喜爱。()脚穿一双特大号皮鞋。
()眉毛下两只眼睛,仿佛在转动。()他头上戴着一顶红白相间的西瓜帽。
4、()地上的水越来越多。
10.《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十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五、教学总结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01-14
《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12-03
28 ☆心田上的百合花(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9-0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24
走进大自然教学反思09-21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6-2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10-22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