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025-01-13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共17篇)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一

摆正上下级关系

同在一个办公室,你是下级,要接受上级领导,就要尊重他。不能因为上级平易近人,就可以嘻嘻哈哈。当然有的领导,喜欢嘻嘻哈哈,不喜欢绷着脸干工作。即使如此,作为下级也要有分寸。

摆正同事的距离

有的同事,平时与人为善,对人亲热。有的同事,表面上很好,暗地里喜欢做别人的私活。你不能好人歹人分不清,老少胡子一把捋。对任何同事,都应有原则,不卑不亢大方得体。

摆正对事的处理

任何单位都会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不能什么事,都要过问。有的事你过问人家会领你的情,对你很感谢。而有的事你就不能过问,你热心过问,有时反而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

摆正好与坏界线

同事接触,说话做事,都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区别。有的人敢于说真话,并不问对方能不能接受。有的人就像薛宝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真话的,当时并不一定好;说鬼话的,也许能得人喜欢。对此,你要有识别能力,分别对待。

摆正态度分场合

不同场合,应有不同的态度。如果你始终用一种态度,去对待不同场合的同一件事,肯定要将事情办糟。也许你还想不通:“我并没错啊!怎么会这样呢?”这时,你可以读读辩证法,场合变了,就是条件变了,你还不变,能不糟吗?

当然,事物是变化的,处好同事关系,要适时而动,因人而异,不可千人一法,万事一方。

1.职场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职场女性人际交往的四大原则

3.职场女性人际交往10规则

4.解开职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死结”

5.职场人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6.职场人际交往基本常识

7.职场怎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8.职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9.职场人际交往口才技巧

10.职场人际交往口才技巧办法

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二

“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网上的这则消息使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连小小的宿舍关系问题都解决不好,何谈走向社会呢?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就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漓尽致。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不断出现;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不足常常凸显。很多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抱怨,现在的人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很多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于是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小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关心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平时懒得跟身旁的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更不愿主动和家长、老师交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慢慢地被边缘化。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的中心即是语言交际。那么只要善于使用语言交际,人际关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他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话语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质的原则(Quality Maxim):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evan Maxim):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话语简练井井有条,不晦涩,无歧义。

为了对合作原则予以补充,又有人提出“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将语用学(Pragmatics)中的礼貌原则划分成6个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语用原则。然而大学生们正是欠缺将二者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欠缺对礼貌原则的运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有它的积极因素,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导致个人本位主义形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私利,他们往往在平时的言谈中不注重说话的真实性,往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原则。

(二)现代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受功利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想把读书当作手段,当成大学唯一的重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我封闭,忽略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相信自己考上了大学就跳出了龙门,因而不再用功学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暇顾及人际交往。因人际交往欠缺,对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就更难以把握。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不曾有过与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儿童相处的经验,不大知道忍让,不太会妥协。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使得他们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被其视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便养成了。于是他们说话不讲策略,不够委婉,也不管受话者是否能够接受,只为自己一吐为快;对于别人的有意或无意的话语却斤斤计较,不肯原谅,甚至不愿试图原谅;对于别人的长处或优点不是赞扬和欣赏,而是嫉妒,避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时滔滔不绝,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味夸大或吹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唯恐天下有人不知;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等等。他们明显违背了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这些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环境适应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经过10多年寒窗苦读,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天外有天”、“强者更有强中手”之后,不仅良好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而且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缺乏信心甚至害怕和别人交往。他们对于语言交际中的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都不能很好把握。

(五)人际关系协调问题。

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只强调自我意识,不为对方考虑。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难以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紧密结合。

以上诸多原因使得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孤芳自赏,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如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合理地利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那么“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的悲剧会不断上演。由此可见,高校也应在各个专业中适时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等,以弥补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合理运用会有助于培养其优良品质、儒雅风格、高雅气质,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现实的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展示自己的能力,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同,是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胡壮麟等.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与艺术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与艺术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全新的生活时,大部分人都有强烈的与他人交往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有的同学会适应环境,踌躇满志,有“如鱼得水”的感觉;有的同学却感到孤独,离群索居。这表明,只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它包括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为了使自己的交往行为能够引起对方良好的反应,从而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在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平等待人应该是为人真诚、待人诚恳。大学生来四面八方,年龄、学识、经历相近,虽然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个人能力有差异,但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真诚原则

真诚是大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表现,只有真心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做到与人相处有诚心,襟怀坦荡,表里如一。这样才能使对方放心,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彼此间相互理解,并为进一步交往奠定基础。

3.宽容原则

宽容要求相处时为人要豁达开朗,做事不斤斤计较,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消除彼此间的紧张和矛盾。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由于認识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要求同存异,虚怀若谷,要学会忍耐和控制,要理解个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存在,要用宽容心去对待别人的缺点与不足。

4.互助原则

互助表现在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互助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感情。但如果一方只是索取,而不付出,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尽义务,相互付出,多献爱心,解人之困,救人之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行为得体、合乎分寸、恰到好处。适度原则影响着其他的原则,有很强的普遍性。适度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常见的有:自尊适度、热情适度、豪爽适度、言谈适度、信任适度等。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尊适度、热情适度和信任适度等。自尊适度一是防止自尊心太弱,从而产生自卑;另一方面是要防止自尊心过强,产生自傲、自负。热情适度也是一样的,一方面不能热情过度,另一方面也不能热情不足,两者都会令人产生不快的感觉。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处于一个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但只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不少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有的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交往的技巧。

1.真诚地肯定对方

自尊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需要,人对肯定的渴望绝对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要。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倾向与选择能给予自己肯定的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对方,努力发现交往对象身上的闪光点、长处,并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赞美对方时要选准角度、恰如其分,同时要具体、实在,还要真诚,不能华而不实,这样才能使对方感觉到你的友善,为良好的关系打好基础。

2.善用语言的技巧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和手段,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中善用语言、乐于交谈,有利于人们交往的顺利发展。运用语言的技巧,首先说话要看对象,不能千人一律;其次,表达要准确,用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切忌词不达意、喋喋不休;第三,要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不能自说自话,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第四,说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最后,交谈要选择双方都感兴趣、能够交流、沟通的话题。

3.耐心地聆听对方

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首先,态度一定要诚恳、认真;其次,姿势要恰当;再次,就是要配合对方讲述的内容,不时进行正确的反应。在聆听时,最好的方式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集中精力去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真诚地投入情感,切忌在聆听中频频打岔或发表评论甚至不耐烦。

4.展现友善的微笑

在交往过程中,真诚、友善的微笑会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自然、得体、大方的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得到它的人,尤其是在对方遭受不幸和不快、承受着压力时,一个笑容能够使对方感受到生活充满希望。笑不仅能够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驱除疲劳,而且能将快乐传递给对方,使对方也从中感受到快乐。

5.展示幽默的光辉

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摩擦是难免的,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双方没有恶意,用幽默来化解应该是一个好办法。幽默是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人们往往将它与机智、诙谐联系在一起。但幽默不是讽刺、挖苦别人,因此在交往中宁可取笑自己,也不能取笑别人。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立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同处一室却形同路人。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明明,冯清梅,韩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基本的交往礼仪》教案 篇四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交往礼仪的原则、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讲述法、启发式、场景表演及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礼貌言行的重要性,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交往礼仪的原则、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礼貌言行的重要性,并自觉将之付诸于行动。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林森的故事,请同学谈谈对林森的评价及他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的交往礼仪。

二、场景表演

学生分四组表演四个场景,把平时最真实的做法表现出来。具体内容略(健康书第73页)

表演完讨论:你认为在刚才的表演中,谁的做法注重了交往礼仪?这四个场景中哪一个本身就有违于我们的基本交往礼仪?

学生汇报。三:金钥匙

现在,我想请同学谈谈你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礼 仪。

小组讨论,汇报,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

(一)基本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

充满自信,平等待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二)基本交往礼仪的方法和艺术1、2、3、4、5、6、7、8、态度应诚恳。仪表应大方 语言应文明 行为应得体 学会谦让、互敬互让 学会道歉

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爱弱者。入乡随俗。

四、实战操练

活动:前往礼仪王国

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一列特殊的列车,前往礼仪王国。我们必须要经过三重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吧!

第一站:语言站。

我知道的礼貌用语: 第二站:态度站。生活考场一:前面有人挡住你的去路你会怎么做?

生活考场二:在很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你又会怎样做?

第三站:行为举止站。

怎样的举止才合乎礼仪呢?两人一组上台表演。第一组:优雅的举止 第二组:丰富的表情 第三组:肢体动作

第四组:让我来表示(致意、感谢、鞠躬)第五组:待人接物有讲究

同学们都顺利通过了三个考验,也明白了要想顺利到达礼仪王国必须要从三方面提高自己。一是待人接物语言要礼貌文明;二是态度要温和友善;三是行为举止要端庄文雅。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努力,成为“礼仪王国”的优秀公民。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基本交往礼仪》一课,同学们了解了基本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不断提升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我们,喜欢我们!

5.人际沟通的四大黄金原则 篇五

人际沟通的四大黄金原则

有社会学家指出,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争吵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谁也不服谁,不懂得欣赏对方,看不得对方好,恐怕也是同事、朋友交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没有了偶像,不懂得欣赏别人,较少合作,较多算计,结果大家谁也不开心。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的困境”推论告诉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双方合作比双方背叛好,做的好的关键不在于征服对方,而在于引导合作,一句话,合作优于背叛,被认为战无不胜的“黄金四原则”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告诉别人你是谁

在人与人之间,模糊有利于审美,而清晰则有利于合作。客观地说,人与人交往都是有一些或表或里的缘由的,而这些缘由的目标都是合作,商务往来是一种合作,摆脱寂寞也是一种合作,即便是复仇也要在你的合作下才能如愿以偿。

而合作的基础是资源。你如果没有对方需要的资源(资源、权势、美貌、才华、个性、善良等等),就不要指望对方会积极,持久地对待你,其实我们也是这样,你在乎的东西才会吸引你。

为了很好地与人合作,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机会,我们就必须和清楚地表现自己的资源和做人的原则,所谓“丑话说在前头”,就是使大家都知道你的原则,你不能接受什么,你不可失去什么,你的原则表述的越清楚,别人也就越知道该怎样对你,就像领袖必须让所有人敬畏一样,表现出个性中强悍的一面不是坏事,事实证明,这更有助于导致长期的合作,同时也更公平,就像在运动员比赛前一定要让他知道比赛规则一样,这种意义上说火比水更安全,因为人们知道火的厉害故而比较谨慎,而水却很难让人觉得敬畏,这使人们更容易在水中犯错误。

学会感激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颗感激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够聪明的话,就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

“领袖的责任之一便是谢谢。”那些当选的领导人,总是要拿出一些时间去答谢曾经支持和帮助过他们的人或组织的,非如此,他便不可能得到继续的乃至更多的支持,过河拆桥的人是走不远的。

无数的事实证明,及时回报他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这不仅会赢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而且还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嫉妒逼人不仅难以使自己“见贤思齐”,虚心向善,而且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外在形象,更主要的是,这会使自己失去盟友和潜在的机遇,甚至还会树立强敌——因为一般来说,被别人嫉妒的人应该不会是弱者,以“一报还一报”的心理,他也不会对你太客气。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一个过路人到加油站问路,并打探前边镇子的人怎样,加油站职员反他从前的住的镇子怎样,过路人回答“糟透了”。职员于是说:“我们这个镇子的人也一样。”随后,第二个人驾车来到这里,并问了相同的问题,当驾车员回答说他们原来镇子人很友好后,职员说:“我们这个镇子的人完全一样。”

人际关系就是善意的关系。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士为知己者死,从业者可为认可自己存在价值的上司鞠躬尽瘁。“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 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这就是心理学互惠关系定律。

如果你拥有对别人有用的信息而不与别人交流,那么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既别人拥有的对你有用的信息也没有告诉你。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你自己。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去绊倒他们。一个与人为善,一心做事的人也许会流一些血,但胜利最终回属于他的。

惯子如杀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惯子如杀子”。这句话用于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传统的中国伦理教育我们,要做君子,要宽容,不要与小人一般见识。但问题是你做君子,他未必做君子,你宽容,他未必宽容,你不和他一般见识,他未必不找你的晦气。做人不能太一厢情愿了,一厢情愿是一种主观的做法,一种谦虚中的傲慢。

一味迁就挑衅者和违规者的结果往往是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就像在一个房间里,你气喘吁吁,却有人坐在你旁边好不体贴的冒烟,如果你不告诉他你的感受,你就得走开;而如果你走不开,你就得忍受下去,而冒烟的人也决不会感激你的“宽容”。你在帮助他养成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习惯和性格。你害了自己也害了他,因为一个人是迟早要为性格的缺陷付出代价的。

有容乃大是结果,不是前提。对敌人容忍,就是对自己的扼杀和残忍,慈悲对某些人可能有帮助,但对某些人可能有坏处。慈悲必须因人而异,决不能对每个人都用同样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一百人有一百种样子,因此必须用一百种不同程度的慈悲对待他们。

我们提倡合作,但我们也不惧怕冲突,而且常常是,我们在冲突中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变革的时代,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须要学会在冲突中成熟和成长。人无论矛盾轻飘飘。

一切着眼于未来

就像女孩子需要真诚(真诚就意味着花时间,有耐心)地去追求一样,人迹关系是需要一些耐力的。在这个意义上,宽容就是耐心,就是给第二次机会。即便有过一次背叛和冒犯,但只要不是死怨,就要以一切着眼于未来的心态,给对方改正的机会(但只给一次机会),从而有助于重新合作。

事实上,这种机会往往也是给自己的,就像自己会荒唐,会短视,会无意冒犯别人一样,别人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同样的错误只能犯一次,确认可以无意一次,却不可能无意二次,如果不是对方弱智,至少说明他不在乎你说过的话,而不在乎你说过的话,其实就是不在乎你。

“精神之路与人类命运都要经过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没有吸收的东西极少有机会幸存。”宽容有一种浅移默化的力量,它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吸收彼此的营养,从而一同强大。

“弱者才会残忍,唯强者懂得温柔。”用体谅改变别人,和不相投的人相处是一种思维艺术。只有强者才会宽容,宽容的基础是强大,是自信,是不易受伤。

要学会对事不对人,在你给别人第二次机会之前,一定要告诫自己“是事错了,而不是人错了。”这样你就可以给他一个完整的机会。

永远不要和人正面冲突,永远!伤人的话永远不要说出口,要给双方都留有余地。下棋讲余味,做人也是,不要忘了,你留给别人的余地也是留给自己的。

使未来显得比现在重要,也是利于促进合作的,古语说:无希望处无努力,无梦想处无民生。那些成功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用灿烂的前景吸引追随者,他们向追随者灌输一种信念,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看法,人格以及对未来的理念。同样的,为了使人们乐于你合作,你也需要用合作的前景鼓舞彼此,一起游向最明亮的所在。

6.必学的职场人际关系22原则 篇六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职场里,充满着阴谋与陷阱,如果有人莫名对你好,就代表有人要害你,如果有人巴结你,就代表有人想利用你!正所谓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作为一名新人,怎么做,才能在职场中混得风生水起?今天告诉你的这些原则,坚持下去,你会发现,玩转职场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困难,

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

4、言多必失。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为每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17、要知道感恩。

18、学会聆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1、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7.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七

1 企业管理中的个别化原则

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遗传、智能、体质、环境、经历、情绪、记忆等等, 企业的每个管理和生产的部门不但由不同思想、感情、行为的个人组合而成, 而且更有其不同的背景、历史、结构与动力, 这使每个部门都各有其独特性。作为管理者必须理解员工的个别特性和需要, 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其实, 个别化原则不单是根据员工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管理, 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对人的价值观的尊重。管理者通过相应的方法, 让员工体会管理者尊重他们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在细节上, 了解员工的个别情况, 顾及他们的情感、考虑和困难;另外, 无论是以面谈、小组, 或以会议形式的接触, 管理者能够根据员工的特点, 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还有管理者应让员工参予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他们表达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感受、期望、解决方法等。

2 企业管理中有目的地表达情绪原则

有目的地表达情绪是指管理者重视员工有表达情绪和感受的需要, 所以应协助员工把感受表达出来。在指导过程中, 管理者不但留心聆听、不阻碍员工的表达, 有时还鼓励和激发员工去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更不会因员工所表达的负面情绪而表示厌恶, 或对他们责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处于一个极度焦虑、悲伤、无助的心理状况下, 是没有能力去思考、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有目的地表达情绪能让员工借着表达去克服情绪, 从而内在地促进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时, 很多时候只着眼于一些事实资料, 例如什么事件、为何会发生、发生于何时、何地、有些什么人物牵涉在内等, 而忽略了当事人的情绪感受。要落实这项原则, 管理者首先自己要相信表达情绪的重要性。其次, 在指导过程中, 管理者必须以员工为中心。指导过程的目的、内容和步伐, 都要以员工的需要为依归, 员工才有空间去表达。再次, 管理者须切实地面对员工的情绪。不能因为员工陷于痛苦的情绪中, 自己于心不忍, 便企图把员工的问题简单化, 或向员工提出一些毫无根据的保证。

3 企业管理中控制的感情投入原则

控制的感情投入是指管理者同时把自己代入及抽离于员工的经历、处境、思维、感知、价值观和情绪中。首先, 管理者要想象自己是员工, 去感受员工的需要、员工对自己的问题的理性和感性的反应、对解决问题的期望、能力及限制。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能让员工觉得管理者与自己结伴同行, 从而赢取员工的信任, 令员工对其产生共鸣;与此同时, 管理者又必须能抽离于员工的经历、处境、思维、感知、价值观和情绪, 清楚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角色, 履行自己作为管理者的任务, 运用自己的自我、知识和技巧, 冷静、客观地指导员工解决问题。控制的感情投入中控制一词, 是要求管理者在投入与抽离两者之中, 拿捏准确。过份投入, 会令管理者处于员工相同的处境, 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过份抽离又失去帮助员工所须有的感同身受。

要做到控制的感情投入, 管理者必须乐意放下自我。管理者必须清楚认识自己对员工的处境, 和员工对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的想法、态度、情绪和期望;这些想法、态度、情绪和期望如何受员工自己的成长背景、人生目标、喜恶、感情等个人因素影响;和这些想法、态度、情绪和期望对指导目标和过程的影响。故此, 管理者无论怎样重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又多么反感员工的思想和感受, 在感性上, 他们也要把员工的想法、员工的情绪当作是自己的情绪, 这样才能完全体会员工的感受。

4 企业管理中的接纳原则

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 管理者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当面对员工的时候, 无论对方曾经有什么经历、背景, 无论他的问题因为什么缘故而产生;无论他对自己的问题需担负多少责任, 管理者都应当认为对方是有尊严和价值、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和改善生命, 都是值得我们去指导和帮助的。无论员工是怎样一个人, 管理者都要尊重这个人, 就是接纳。只有在管理者能接纳员工的情况下, 员工在管理者面前才无需掩饰或隐瞒自己, 敢于向管理者坦白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感受, 管理者才能对员工有充分和真正的了解, 亦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能有效地帮助员工。

要贯彻这项原则, 管理者必须要以员工为中心, 尊重员工的思想、意愿和感受, 而不是要员工迎合自己的喜恶和要求。此外, 管理者要相信员工能够帮助自己, 对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有信心, 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会不论眼前的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 都仍然对他尊重, 和乐意帮助他。最后, 管理者不单要响应员工的想法, 同时亦要响应员工的感受, 让员工觉得管理者重视他的感受、尊重他的个人。

5 企业管理中不批判的态度原则

不批判的意思是指我们不会对员工的个人作出批判, 我们不会批判他们的对与错、是否值得我们指导、对讨论中的问题需负上多少责任等。这个原则强调在攻克难题时, 诸如脑力激荡等活动中, 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 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 所以我们亦无需再去判断员工是否有价值去获得指导。同时, 如果无论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 管理者都能接纳他们的话, 管理者亦无需批判员工了。

管理者不批判员工, 不等于不需要判断力。我们在不批判员工之余, 却会对他的行为、价值观、态度、道德标准进行分析而作出评价。我们会评价员工的行为, 因为我们需要协助员工去除一些社会不接纳的行为;我们要评价员工的价值观, 因为我们要协助员工将一些不合乎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矫正过来;我们要评价员工的态度, 因为我们要协助员工建立一些积极、有建设性和有助员工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面对问题。

简而言之, 不批判的态度就是指管理者不会对员工的对与错、或员工在问题上所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加以批判, 但会对员工的行为、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标准等作出分析、评估。

要让自己能实行这项原则, 管理者首先要保持自我警醒, 经常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 并在与员工交往时, 尽量控制自己, 避免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来批判员工。

其次, 管理者须对员工的感受、反应保持敏锐。有些时候, 管理者在不知不觉间, 会在言语、态度、语气上表露了自己对员工的批判。若能注意员工的感受反应, 便能对自己的批判态度提高警觉, 以避免员工感到受批判而管理者仍不自觉。

最后, 要表达不批判的态度, 有些时候, 言语未必是最有效的途径, 管理者须透过说话的语气、表情、举止去让员工感受到他不批判的态度。所以, 管理者要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并时刻留意个人的态度表现。

6 企业管理中的自决原则

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和尊严, 有能力和动力去改善自己, 而且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些信念, 社会工作认为人有权利和有能力去决定自己的事情。管理者的责任, 是协助员工为自己的事作出选择和决定;而非替员工选择和决定。同时, 只有由员工自己作决定, 员工才会有较大的动力去执行决定而达致管理的目标。

企业的管理者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实践员工自决的原则。首先, 管理者在员工作出决定前, 自己要能对员工的问题和需要作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进而协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意愿, 好让员工能根据自己的目标作决定。其次, 管理者须指导和协助员工认识有关的资源, 让员工认识各种不同选择的可行性及了解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令员工在充分的考虑后才作出他们个人的决定。最后, 管理者需要与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让员工无需因为恐怕引起管理者的不满而不敢作决定。

7 企业管理中的保密原则

保密固然是指社会工作者不能将从专业关系中获取有关员工的资料向其他人透露, 而在企业管理中这项原则, 并不单单牵涉员工与管理者二人, 而实际是一个集体保密。

这个集体包括机构内部, 例如上司及其他有关连的人员;亦包括机构以外, 即其他会提供服务予员工的机构。但要留意的, 是无论向机构内部, 或向其他机构提供员工的资料时, 必须以员工的利益为大前提, 所以管理者应知所筛选, 只透露与员工所需要的服务有关的资料。

管理者要实践保密这项原则, 必须注意以下各点:第一, 除非有特别需要, 不要将载有员工资料的档案夹带离机构;另外, 亦要小心处理载有员工资料的纸张;在离开座位时须将正在处理的档案合上并放回抽屉内;也不要提问与员工的需要无关的事件, 以免让员工感觉管理者有不恰当的好奇心。

总之, 企业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课题, 它需要广大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借鉴、不断创新, 才能找到适合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摘要:人性化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潮流, 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文尝试借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成果, 来为企业管理的人性化提供更多的方法, 同时,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方法的借鉴,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内涵。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性化管理,社会工作,交往原则

参考文献

[1]李饶生等.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6.

[2]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辑)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Malcolm Stuart Payne.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批判的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5.

[4]宋林飞, 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吴亦明.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的构建[M].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王思斌, 谢立中, 马凤芝, 程为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 1996.

8.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八

课堂教学交往是一个复合概念,从多种角度考察可以有多种交往方式。按参与交往主体的不同,课堂教学交往可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前者包括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后者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个体与全班、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的交往等。

课堂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种交往方式以不同结合形式出现。可能是学生个体与内含多种交往关系的全班之间的双向互动;也可能是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单向交往;还可能出现无交往的情况,即教师和学生都没说话或者学生讲闲话,老师没管。

课堂教学交往中,师生结成“主——主”的主体际关系,还与课程结成“主——客”的主客体关系,并借助课程这个共同的交往客体形成共同主体,具有共同主体性。即是说,课堂教学交往的实践结构是由“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客——主”结构。作为中介联结的“客体”是广义上的课程,可以是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实物、环境等,也可以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信仰等。

二、课堂教学交往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彼此之间结成主体际关系。教师是内在于教学情境的指导者,而不是外在于教学情境的专制者。要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实现话语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教学主体之间结成亲切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冷冰冰的“我——他”对象性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达到精神相遇和视界融合。

2多向互动性原则。课堂教学交往应强调多边互动,使学生不但能与教师直接交流,也可与同学进行多向沟通。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弥补,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团结合作、共商互谅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实现自身的文化和社会化。

3理解性原则。交往是参与者彼此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彼此承认个体思想观念的合法性,能够理解对方的观念及其何以获得,彼此坦诚、直露表白、真诚接受。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师生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此外,课堂教学交往的语言及辅助方式也应具有可理解性,在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交往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的精确性。

4生成性原则。交往文化是一种场景文化,课堂教学交往具有情境性,会以即兴的、互动的、灵活的、变化的、偶然的、复杂的、个性的、情感的活动方式发生在个性多样的生动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设。教师应根据课堂中不断变化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调整交往方式,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冲突与理解、发现与认同,引导教学交往过程不断改变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5综合性原则。新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交往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断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世界,同时跳出自身的经验世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味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交往的合理化途径

1树立交往意识。首先,要有一种介入的态度,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允许有旁观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相遇过程,师生、生生间结成平等的“主体际”关系。是教学主体“我——你”的共同在场和相遇,而不是“我——他”的在场但不相遇。课堂教学交往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展示生命的力量,在交往中,师生是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及其进程不断实现自我生成和自我超越。

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外在于学生情境的领导者转变成内在于情境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保持有必要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以一种传统角色消解的方式步入教学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贴近学生心灵,实现“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

2促进双向理解。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目的,也是形成主体间性交往关系的唯一方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理解是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统一的过程。这种意见一致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致,不是在运用策略过程中的客观的一致,也不是通过规范等外力达成的意见一致,而是在相互信任和共同信念基础上的意见一致。这种意见一致必须通过理解来达到。交往双方要想真正理解对方,必须对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并对对方的言说方式及其言外之意有切实的理解。在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导向某种认同。交往主体从各自的理解结构出发达成视界融合和精神世界的敞亮,实现“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3重建生活世界。进行交往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相互理解的。这个生活世界是由主体和客体之间、特别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同时也是由分散的、但都是确实的背景构成。在生活世界中,一个集团的成员既接受了过去的解释成就,又与过去的解释发生矛盾,于是,他们通过解释、争论,达成对传统重新理解并达成相互理解。即是说,他们的解释成就来自传统,也来自他们对于客观世界、他们的社会和他们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他们由此形成合理的生活指导。

课堂教学交往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话人生,是一种相遇人生,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使师生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意识,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自主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交往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知识,交往的方式不能只流于交谈,交往的场所不能只困于课堂,而是要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使交往主体在接近真实情境的交际活动中感受到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

4展开平等对话。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交往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主要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双方的内心世界坦诚的敞开和接纳,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双方精神交互性的承领。教学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交往主体诉诸对话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师生在互相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主体间性,建立和谐关系,并完成各自的意义建构。

在师生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将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坚持基本的话语规则,彼此用心交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持有宽容的态度。教师还要树立公正观,确保课堂教学交往的公平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对话得以维系,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9.改善人际关系基本法则 篇九

宽容,但要学会自我保护选择释然是因为不要因为他人的过错让自己陷入困境,要从中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再受到伤害。避免消极的自我对话不要进行负面、消极的自我对话,有什么比自我否定更让人沮丧呢?

不在问题上徘徊,关注解决方法如果你只聚焦于眼前的问题,会让你累积负面情绪。当你积极地解决问题、改善处境,你可以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情绪。别让别人的评价,左右你的快乐你不必要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对别人的意见要有所保留。要记得,你的自我价值源于内在。

10.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十

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交往技能的热潮。在儿童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遗传、母子关系、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家庭的文化与教育背景等有密切关系。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呢?下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家长应该注意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而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和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我国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家里吃好吃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充当分东西人的角色;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鼓励孩子想到别人,把玩具分给别人,等等。

其次,要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有的研究者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技能,如对别人微笑、分享行为、发起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种行为。研究者还发现,榜样与儿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当榜样的孩子起先也是内向、退缩的孩子);对榜样演示的行为当场作出评价,提醒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会增强榜样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向孩子作解释。

第三,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国外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让儿童在一个由木偶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他人解释参与到一场冲突中去的所有当事人的心情,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作出的攻击性的解释就越少;而且,由于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在同伴中的表现也有明显改进。

11.人际交往的高招:快速亲和 篇十一

我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常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能否在短时间内取得对方信任,打开一个人的心扉呢?那就需要一种“快速亲和”的本领。其实,不仅是心理医生,其他行业的人,只要是与人打交道,都需要具备“快速亲和”的能力。

我在与一些“大龄青年”接触时发现,恋爱婚姻屡遭挫折的青年,往往与他们的亲和能力有关。除了大龄青年外,其他人也同样存在着亲和能力欠缺的问题。你想,若是你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式,对方还怎么与你相互了解呢?缺乏亲和能力的人,会从他(她)们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如冷漠戒备的情感,傲慢自持的姿态,敌意攻击的语言,怪僻生硬的态度,还有挑剔苛求的目光等,都会使人产生别扭、反感、逃避,甚至恐惧的心理,别人只有敬而远之,还怎么可能与你成为朋友呢?要学会人际交往的高招,应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快速亲和”。

1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人物和事物。

在电话咨询中有一位秦女士向我倾诉:“我是一个工厂的检验员,我工作勤奋认真,业务拔尖,就是脾气有点倔。自打单位来了那个小姑娘,我心里就不舒服。其实她工作挺不负责任,可是头头偏偏看重她,老跟我犯别扭。我想向上级反映,‘告’这个头头一状,说他们关系不正常,以解我心头之恨!”我反问她这样做的利弊,她无言以对。我提醒她:首先不要忘掉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是惟一目标,其他的事管不了就不要去管,更不能一时冲动去做傻事;其次要学会“快速亲和”,说话、做事要善于“借力”,留个心眼。我建议秦女士应该主动与这个女孩混熟,使自己成为一个呵护女孩的“好阿姨”。这样,女孩就会得到情感的依赖和业务上的帮助,而这是那个头头做不到的。你帮助她适应新的环境,她反而成了你的良好陪衬。两周后,秦女士来电话告诉我:“我跟那个小姑娘处得挺好,她口口声声叫我秦师傅。我的处境跟以前大不相同了。真要谢谢您!”其实,我想这只是一层窗户纸的道理,一点就破。

要想在人群中学会快速亲和,应注意以下4点:

一要了解别人的心理需要,尽量做到雪中送炭。如有时你借了一点钱给别人,或是帮人修好了自行车等,解决了别人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够结识几个朋友。

二要善于掌握时机,有“眼力架”。如你不要偏偏在中午休息时找人谈工作,不要在别人痛苦时视而不见,照常欢声笑语。要做一个体贴他人、招人喜欢的人。

三要细心体察他人情感,有“机灵劲儿”。说让大家高兴的话,会应用幽默改变气氛,做一个别人不可替代的活跃分子。

四要舍得主动出力,做群体需要的事。比别人多做点事又算什么,“吃亏是福”;要解决别人舍不得花力气去解决的难题,做一个大家需要的人。

2掌握良好的言词策略。

高级工程师吴畏业务上很强,就是有时不善体察别人。加上又不善言词,而常把好事弄糟。一次,他的两个年轻助手为了一件小事刚刚争吵了一顿,小伙子怒气未消,姑娘还趴在桌子上委屈地抽泣。此时的吴高工只知专心考虑他的方案,全然没理会周围发生的事,竟在这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之中,突然宣布“都围拢过来,开始讨论咱们的新方案。”这时,小伙子狠狠地白了吴高工一眼,扭过身去;而姑娘猛地站了起来,跑出了办公室。吴高工立时张口结舌不知所措。这是一个“言词失策”的实例。若是不知体察别人的情绪,往往被人视为缺少起码的人情味,哪还谈得上亲和力?

言词策略的技巧有许多,以下“10法”可供参考:①从侧面委婉地说看法,避开正面回答敏感问题的“避重就轻法”。②不直接说长论短,而是以称赞业绩的方法隐含批评的“褒中藏贬法”。③对非原则问题引起的争论,可用含糊其词的“减弱锋芒法”。④对周围的人多褒扬不贬低的“扬长避短法”。⑤有明显相悖的观点、意见时,多找共同点,尽可能引起共鸣的“求同存异法”。⑥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尤需高姿态,多用严己宽人的“责任独揽法”。⑦当对对方的现状不满意时,可以鼓励对方继续努力,争取达到理想境界的“婉言期待法”。⑧别人在争论不休,而你已胸有成竹时,不外露锋芒,要启发大家,让别人说出来的“大智若愚法”。⑨当所论问题僵持不下时,你引开话题,开阔思路的“声东击西法”。⑩在自己十分被动、尴尬时,或引开话题,或自嘲,以模糊别人对你的注意的“金蝉脱壳法”。

12.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酒店大堂;人际交往;空间设计

0前言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因素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人际交往模式下的空间设计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设计要点:1)距离公共活动之间的距离(观望公共活动),距离公共走道之间的距离(观望形形色色的人)都应该保持在公共距离的尺度上(>3.75m);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设计要点: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设计要点: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2-3.

[3]唐玉恩.旅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xx.

13.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十三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14.看清人际交往中的弱点 篇十四

1.坚持己见

2.希望再和对方多沟通沟通

3.不想跟对方争,即使自己是对的,也不去坚持

4.请第三者来评理

【分析】

选1:你是一个很有主见,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但是,可能是太过自信,自我意识太强烈,不站在别人立场设想。人与人共事,最重要的是合作关系的和谐,这种团队精神是促进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因为,这件事是需要大家的力量合作才能完成的,如果都听你一个人的,那就根本不需要一个团体来合作了。所以,你的自信可能是你成功的条件和本钱,但也很可能是你人际关系的致命伤。最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就算要坚持己见,也要通过沟通让人心服口服。

选2:你有这种沟通习惯和观念,表示你很适合团体工作,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你的这种合群观念而拓展顺利。不过,虽然沟通是好事,但绝不要为了搞好人际关系而去沟通。因为这样一来,你会给人家虚应、爱表现、底子空洞的感觉。更不要为讨好同事而委曲自己的本意。如此一來,你的主见和个性就会荡然无存,埋没在一个团体之中,既不起眼,也不受尊重。这应该不是你所想要的吧。

选3:你这种放弃自己主见和权益的做法,会让人家觉得你根本不重视这个工作,也不尊重团体中的参与。你的心态可能是怕和别人形成一种对立状态,你本身又不擅于处理这种敌我关系,所以你选择退缩让步的做法,来逃避这种敌我关系。事实上,你为成全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做让步,这种做法不但不会让你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此得罪许多想做事的人,这是你所想不到的吧。

15.人际交往的八大定律 篇十五

人与人在一起,是个奇怪的事情。

有的人,热情,却遭遇“热脸贴冷屁股”;有的人,耿直,却可以收获很多真正的朋友;有的人,”笑面虎式“狡猾,认为可以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被人玩弄;有的人,一言不发,却一鸣惊人;有的人,天天夸夸其谈,却没人搭理……

人际交往,是门学问。你看不起和|,他却可以坐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际交往,其实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针对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总是可以找到“生存”的游刃有余的原则。

1,首因效应:首次见面给人好感觉。

“第一印象”效应,产生了多少“一见钟情”的故事。所以人强调第一印象,以及外表。七分打扮,在相亲以及人与人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帅哥与美女,自动生成好感,容易拉近距离。所以“丑男”们,只能以才与德来慢慢“润物细无声式”的俘虏美女的芳心。

很多公司进行职业装的统一,也有此意,为的是让客户看到公司的人与行为是统一的,从而产生更强的信任感。

2,诚信定律:热情是焦点,真诚是最高点。

诚信,其实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人与人都是在试探中,判断对方的习性与爱好,但诚信往往是“一票否决制”。热情待人,只是个表面的东西,不然为什么会有“表面叫哥哥,背后操家伙”的俗语,那就是在热情的背后,没有诚信,所以到最后也只能是分道扬镳,“道不同不相为谋”。

做到真诚,不容易。真,就是真实,不虚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欺上瞒下,实事求是;诚,不光是诚实,还需要忠心。忠心耿耿的人,往往能收获更长的友谊与信赖,

而相互信赖又是彼此合作的基础,有了信赖就不能疑神疑鬼,就敢于放手与授权。

做个真真实实的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个让别人放心的人。诚信至关重要!

3,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

赞美是免费的午餐。赞美首先自己要敢于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这个世界就你行,其实社会上行的人多如蚂蚁,你不干了还有人抢着干。这就需要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一个人个人能力再强,脱离了团队与社会,其实是一文不值。把一个自认为能力超强的人,放到一个孤岛,还生存的能力连个普通的岛民都不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其次,要有敢于大声说出赞美的勇气。很多人,心里暗暗地佩服对方,就像暗恋一个美女一样,却一直鼓不足勇气告诉对方,结果美女跟别人还不如自己的男人走了。其实想想,其它的男人有自己的优点,勇气就比自己稍胜一筹。有句话,“爱就要大胆说出来”;我说,赞美就要随时随地大声说出来!

最后,要从心底彻底培养尊重别人。不愿意赞美,往往就是自己的心底认为,自己强于对方,说些虚伪的话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过高地评价了自己。越是能力超群的人,往往越是很“小意”。

他们往往这样做,更能收买人心。而你自以为是,看着看着朋友越来越少,都剩下些嘻嘻哈哈的人伴随左右,一到关键时刻,跑的比兔子还快。

人生能得一知己,甘愿为你付出一切的人,着实不易,就像古代甘愿为你死的,容易吗?刘邦与项羽在创业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甘愿为自己肝脑涂地的人不一样。

4,面子定律:给人面子才善交际。

面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爱这个,有的人甚至是痴迷。其实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看,就是一个受人尊重与得到认可的需求。人,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是为了面子,他不是虚伪,而是人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真实需求。

不要看不起爱面子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为了办成事情;这样的人,往往是知恩图报的人,也是值得交易的人。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种交易。那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只有是伙伴关系,才能维持住长远的利益我来。

16.阅读基本人际关系技巧 篇十六

2.接到朋友等人的求助电话后,一定要先问清楚对方有什么事情,然后再告诉他(她)你到底能不能帮助他(她)。

3.如果没有编造善意的谎言的必要,就不要轻易说假话。

4.少提自己的私事,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背景和隐私。

5.管住嘴,守住心。

6.人家请你吃饭,你也要请人家吃饭,人家送你礼物,你也要回赠一份,如果你手头拮据,请在对方在场额公共场合里当着外人面说一句,谢谢。

7.当别人问你另外一个人如何的时候,你可以说中性的话,但不要说他好或者坏。

8.不要被情绪左右,在有情绪时一定要尽可能保持冷静;情绪冷静下来后再做决定,否则将可能无法挽回。

9.出言有尺、戏谑有度。很多事都是祸从口出。

10.别人跟你说一个秘密时,不要觉得被信任应该说一个自己的秘密回馈。

11.处理比较关键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上司的命令让你感觉不太妥当,或者同事的说辞令你有点怀疑,尽量保留好一切聊天记录相关文件,避免被甩锅。

12.习惯夸奖别人,除了要乐于给别人肯定和赞美外,也要善于夸赞。

13.把所有的负能量关在心里。负能量,自己处理掉,改发泄发泄,不要殃及池鱼。

14.不要和一个人熟得太快,切莫交浅言深。

15.自己办不到或为难的事,尽早拒绝。

16.不要刻意讨好任何人,这样不会有效果反而降低你的人格。当你想讨好的那一刻,你们依旧不在平等的地位。

17.沟通很重要。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对同事,还是对家人。

17.成长的里程碑:人际交往 篇十七

安全型交往模式启动

常有妈妈问:“孩子特别胆小,让她跟同龄的小朋友玩她也不肯,总是躲在我身后怎么办?”这个羞怯感一般体现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下子面对太多陌生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就开启了。这时家长不要着急,因为自我保护欲望强烈的孩子通常是很聪明的孩子,也更善于观察外在世界。在这类孩子心里,有一个先后顺序必须明确,那就是“先摸清情況,才能暴露自己”。

这就是安全型的交往模式,家长必须要了解并且理解,不然就会误解孩子胆小而强行地把孩子推到外在世界去。通常越往外推孩子,孩子越害怕,越不肯与外界接触,结果适得其反。在这类孩子潜意识中,需要先充分观察和了解外面的情况,这一步对孩子来说正是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看到孩子躲在角落其实是在观察和探索,而这本身就是人际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孩子启动了安全型交往模式,你就要改变策略了。

错误的做法 有妈妈硬是要把孩子从背后拉出来,拽进小朋友堆儿里,甚至当众指责孩子胆小。孩子会因此受到强烈的挫折,因为他没有准备好走进群体的时候你把他拽进去了,他还完全不知所措,仿佛一只惊弓之鸟。这种体验非常糟糕,会在早期的人际交往经验中给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家长准备好了,不代表孩子也准备好了。

正确的做法 妈妈的原则是要坚持与孩子一起留在群体范围内,不要离开即可。首先你得允许孩子“躲藏”,但是不要答应孩子“离开”的要求。如果孩子要求离开,妈妈应带孩子到距离群体稍远一点的地方,让孩子渐渐适应。其次,妈妈要尊重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要跟孩子一起默默地观察,不要反复地劝说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妈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经常带着孩子到这种群体环境里。只需找一个角落,渐渐地,你会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了,他有一点想要尝试走进这个群体了,他有点儿不太好意思地靠近这个群体了……直到孩子行动起来。这个过程,必须不给予任何的推动力,绝不说服和鼓励,因为任何的鼓励都是阻力。妈妈只需要耐心地陪伴着,等待孩子自己迈出这一步。这不仅仅是交友的一步,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一步。

杂乱群体=有益群体

妈妈总喜欢经常带着孩子与小区里其他孩子玩耍,这是就近原则,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让人喜欢。有的孩子任性、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撒谎,有的孩子很不讲卫生……这就成了妈妈的心头之患,怎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呢?妈妈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做不到给孩子筛选朋友,难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在杂乱的群体中,孩子会自己选择相处起来舒适的伙伴,并会培养出自己适应各种类型同龄人的本领,这就是社交技巧。如果从小生活的环境简单如一,那么孩子的人际体验会在进入更大的群体时受到更强烈的挫折,不见得是好事。早点儿让少不更事的孩子在摩擦和矛盾中适应,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复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涉世的价值观和技巧。妈妈要知道,越是早期的经验,越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群体复杂多类不是件坏事。再说,学龄前的孩子能复杂到哪里去呢?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孩子解决不了就会找妈妈,妈妈再加以引导,毕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主要的。

交友注意事项

对于1~3岁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比较模糊,妈妈带孩子出门与社区的小孩相处时,要注意两件事。

不要离开孩子身边。因为3岁之前属于依恋期,这个时期孩子对妈妈的需求是最强烈的。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跟小朋友玩,会趁着孩子不注意悄悄地躲起来,远远地看着。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刺激,给孩子留下“外出是极不安全”的心理印象。

不要强迫孩子让出自己的玩具。这是大人常常喜欢做的事情,其实际意义就是分享嘛。妈妈要知道幼儿期的孩子是不能理解分享的,因为你的孩子尚且不能把自己认得清楚。所以,妈妈切记因为玩具的分享使得孩子很讨厌跟朋友玩哦!

幼儿园是最适宜孩子的交往群体

孩子真正的社会群体在幼儿园,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里与“同龄孩子”接触,是人际交往模式的前提条件。这里强调“同龄人”,是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哪怕是大一岁,都是不同心理层次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汇报年龄时总要加上几个月,例如2岁5个月大。不要小看年龄差距,一岁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心理差距。为什么幼儿园不把小中大班放到一起来培养,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只在学龄前这个阶段,要强调同龄化的交往。

有的妈妈希望孩子懂事,就经常把孩子带进大孩子的圈里去。这种做法让孩子在心理先有了“大小之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交往就失去了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自己的意义。包括与亲属的孩子交往、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这些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人际关系,虽然也是人际的一种,却不是主流。学龄期孩子在幼儿园与同龄孩子交朋友,才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因为“我们一样大”。孩子看同龄人就像看自己,好的行为会模仿,不好的行为会警戒自己不要这样做,这才是人际交往的真正意义——发现自己、磨练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摘自《亲子》)

上一篇:人与动物作文600下一篇:二年级的数学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