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2024-11-20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8篇)

1.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考点2019年硕士研究生现场报名确认公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425考点确认时请明确自己的网络报名编号前4位是4425

一、特别提醒

1、根据省招办的文件精神,请当地或就近有报考点的考生(东莞、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汕头、梅州、中山、韶关、深圳、珠海),无论报考全国的哪所学校,都须选择当地的报考点报名和现场确认。

2、选择我校报名点考试的考生一般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并且在现场确认的时候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1)户籍证明(户籍在广东省);(2)在学证明(广州市高校学生证或学校开具的在读证明)(3)工作证明(工作单位在广东省)(4)报考广东省境内招生单位的在广州实习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凡未提供相应材料的不能在本考点现场确认。

3、由于预计本报考点的考生人数较多,考试阶段的周边住宿和交通压力极大。为了方便考生顺利参加考试,请考生务必查询本报考点地址,提前落实好考试期间周边的住宿,稳妥后再选择本考点。

二、现场确认流程

时间:2018年11月6日至10日(每天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00)地点:广外北校区研究生院一楼106房(正门前行500米左右)1.材料审查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或复印件。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自学考试机构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成绩单)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现场确认时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

(2)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3)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2.交费

考生向工作人员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和报名编号,按规定每门考试科目40元现场缴纳报考费,请考生提前悉知本人的考试科目数,并自备零钱(考生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领取《交费发票收据》。然后凭交费收据、网上报名编号到摄像打印处摄像。3.身份证扫描与摄像

在摄像打印处排队等候。考生凭各类证件原件、交费票据、报名编号和二代身份证进行扫描和拍照。拍照完毕后,领取本人《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情况登记表》一式两份。4.核对信息简表内容

到核对处,请考生认真核对网报信息打印件上“毕业证书号”等报考信息并签名确认。认真逐项核对《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上的各项信息。5.交表

签字后,将一份《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和个人有效证件一并交到收表处。经收表处核对无误后,自出口出场,报名结束。

三、注意事项:

(1)教育部网上报名系统只在10月10日至31日期间开放,过期原则上将不再补报。

(2)《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上信息一经考生签字确认,即为安排考试内容、将来录取招生的基本信息。因此表信息不准确造成的一切问题,均由考生自己负责。

(3)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请考生务必妥善保管个人网报用户名、密码及《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证件,避免泄露丢失造成损失。

(4)初试时间: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5)在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期间,教育部研究生报名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必须在复试前提供学历认证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否则不予复试。

(8)考生不要购买任何形式的往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不要参加任何单位或个人举办的专业课辅导班,谨防上当受骗。

(9)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10)考生应树立诚信考试观念,遵守本人签署的诚信考试承诺书,珍惜个人名誉,遵守考试纪律,不要寻求“枪手”替考,也不要充当“枪手”替他人应考,违者将受到严厉查处。严禁考生携带通讯工具进入试室考试。考生考试时如有作弊行为的,最高处罚将取消各科考试成绩并通报给招生单位和考生的用人单位,且其作弊情况将记入全国统一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和考生的人事档案,当年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2.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二

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 (以下简称网上报名) 是指考生在教育部指定的网站注册、凭注册名及密码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填写、提交、修改报名信息, 获得网上报名号的过程。要完整的报名, 考生还需现场确认。即在规定时间内持网上报名号及报名点所需材料到网上选定的报名点现场拍照、确认报名信息、缴纳报名费 (北京地区可网上缴纳报名费外, 其他地区都不能缴纳报名费, 也不能在网上提交照片) , 经过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 研究生报名才完整、有效。

一、网上报名存在的不足

网上报名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报名管理模式, 简化了现场报名程序。考生可以在任何地方报考自己想要报考的高校或科研院所, 扩充了考生信息量, 减轻了考务管理工作的负荷, 提高了考务管理的质量, 也能够为后续的考试研发提供信息来源。确实做到了“减负增效”, 这些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网上报名仅实行5年, 正如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 只是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一) 不加限制的网上报名产生很多的垃圾数据, 不能准确地预测报名人数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虽然有170多万人, 但是排除身份证号重复等因素, 实报人数130万人左右, 而真实的报名人数仅为117.2万人。据新华网浙江频道报道, 杭州市无效报考人数占当地在线报名总人数的25%左右。这些虚假报名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 也对社会可能产生了一些误导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06年网上报名人数3 631名, 现场确认考生数2 751名, 确认率仅75.8%;2007年网上报名人数3 887名, 现场确认考生数2 928名, 确认率仅75.3%;2008年网上报名人数3 397名, 现场确认考生数2 440名, 确认率仅71.8%;2009年网上报名人数3 424名, 现场确认考生数2 399名, 确认率仅70.1%。这种不加限制的远程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报名模式不能准确地预测报名人数, 而且在报名信息中产生很多的垃圾数据。

(二) 可供招生单位使用的信息不足

外语水平的高低是反映考生学习好坏的标准之一, 也是考生今后阅读国外科研论文, 写出高水平毕业论文的基础,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的计算机技术是检验考生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 在网上报名系统的库结构中却没有体现考生外语水平的字段和计算机水平的字段。

网上报名系统对同等学力考生字段不明确。教育部要求:“对同等学力考生除严加复试外, 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但网上报名系统库结构中没有直接体现考生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研究生的字段。每年招生单位要从考生来源 (KSLYM=6即考生来源是“成人应届本科”) 及学历码 (XLM=3即本科结业、XLM=4即高职高专) 来判断考生是否以同等学力报考, 这给招生单位在复试前筛选同等学力考生带来了不便。

此外, 没有报考导师字段。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 对研究生将来的科研、学习甚至生活等影响深远, 导师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学生也应有选择导师的权利, 许多考生想在网报时填报导师, 复试时导师也想知道报考自己学生情况, 但网上报名系统的库结构中没有导师这一字段。

(三) 网上报名系统中未能实现网上支付报名费和提交照片

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只是采集考生报考信息, 即用考生通过互联网填写、提交报名信息代替了以往由考生填涂信息卡、再用光标阅读机采集考生基本信息的方法。除北京地区可网上缴纳报名费外, 其他地区都不能缴纳报名费, 也不能在网上提交照片。

网上报名极大地提高了报考效率, 但因不能实现远程交费、采集照片等问题使人感到有点缺憾。

(四) 选择的不对应性网报系统不能逻辑校验

使用中, 我们发现网上报名系统中存在选择的不对应性网报系统不能 (实现) 逻辑校验的问题。如教育部规定, 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研究生, 但考生在“考试方式”中选择了单独考试, 在“报考类别”中还可以选择“自筹”或“非定向”。

学历码 (XLM) 选为3 (本科结业) 或4 (高职高专) , 但学位码 (XWM) 还可选3 (学士学位) ;

若字段毕业年月 (BYNY) 为次年毕业且考生来源码 (KSLYM) 为5 (应届本科毕业生) 时

(1) 学历码 (XLM) 应为2 (本科毕业) , 但考生却可选填3 (本科结业) 或4 (高职高专) , 这样考生就报成同等学力;

(2) 学位码 (XWM) 也应为4, 但考生却可选填3 (学士学位) 。

以上这些在全国联检时是错的, 必须更改, 但要招生单位填写更正清单, 考生要提供证明材料。

(五) 软件部分设计欠妥

每年现场确认时, 总是发现部分考生将报名信息选错, 问及原因时, 考生也不太清楚。笔者测试发现, 许多选项, 如:考试科目、学历码等虽然用下拉菜单选中了, 鼠标没移走前, 因鼠标滑动 (有滑轮的鼠标) 所选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 将填报信息选错的多为此种情况。

此外, 网报中每个注册的用户名, 报名成功后将对应一个报名号, 只能填报一次。考生在网报期间可以修改一些基本信息, 但一旦提交信息后, 招生单位、考试方式和报名点等信息不允许修改, 致使一部分考生因招生单位或考试方式或报名点选错, 不得不重新注册后再在网上报名, 这不但浪费考生宝贵的时间, 也产生许多无用的网上报名记录。

二、网上报名系统存在不足的解决思路

目前网上报名系统的不足给考生带来诸多不便, 也给招生单位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针对网上报名系统中的不足, 特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一) 实现网上支付报名费及照片上传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目前, 每年考生网上报名后, 还要在所选报名点现场确认。而报名点则要投入咨询组、收费组、摄像组、错误信息修改组等人力及计算机、摄像机、打印机等物力进行现场确认, 这对考生及报名点都很不方便。

从目前的情况看, 实现网上支付报名费及照片上传是可行的。一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为考生上网报名提供了基本保障。现在上网越来越方便, 大多数学校、单位都可以上网, 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不断增加, 网吧星罗棋布, 这些都为考生网上报名提供了上网条件。②二是有关招生部门通过在北京地区几年网上支付报名费的试点, 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及易用性积累了丰富经验。三是网络、计算机技术应用日益成熟 (如视频聊天、网上拍照、网上传照片等) , 网上提交照片所需要的网络系统也完全能够应用于网上报名, 无需过多的资金便能投入使用。

笔者于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随机抽取了500名参加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场确认的考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发放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获取调查数据。80%的考生认为应将现场确认内容融入网上报名之中, 10%的考生认为现行的网上报名很好, 还有10%的考生认为无所谓。可见将现场确认内完全容融入网上报名是大部分人希望的, 当然也很有必要。

实施网上支付报名、提交照片等后会简化报名工作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真正做到了“减人增效”和“减事增效”。同时, 与现行报名系统相比, 技术更为先进, 更人性化。如果实施网上支付报名费, 那么多次在网上报名的考生将有所顾及, 也不会使本不想报名的考生随意在网上填报报名信息, 当然也就不会有大量的垃圾数据了。

建议在现行的网上报名系统中增加子系统, 如:摄像子系统 (供考生在网报时进行现场摄像使用, 基本功能包括:考生登陆、照片采集、照片确认、照片上传管理、相片上传浏览、相片上传记录) 、③网上支付系统 (供网上支付报名费使用) 等。

(二) 网上报名系统的库结构中增加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是否以同等学力报考、报考导师姓名等招生单位所须信息

如:外水平栏中选项为“全国大学生外语考试英语四级”“全国大学生外语考试英语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全国大学生外语考试小语种四级”“全国大学生外语考试小语种八级”“无”等选项, 学生根据自己外语水平在选项中选定即可。

此外, 由于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均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 建议将网上报名系统设置为只要考生选单考, 报考类别就只能选定向或委培。或若考生选错, 系统进行提示并不许通过。

若考生学历码 (XLM) 选为3 (本科结业) 或4 (高职高专) , 学位码 (XWM) 自动生成4 (无) , 不需考生再选择。我校每年都有同时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的考生, 因误选或操作不当, 学历码选为本科结业或高职高专, 但学位码却填报正确。如果在程序中这样限定, 一方面会使本身是同等学力的考生填报信息减少, 同时也会提醒本身不是同等学力的考生误填为同等学历。

若考生将字段毕业年月 (BYNY) 填为次年毕业且考生来源码 (KSLYM) 为5 (应届本科毕业生) 时:建议将网上报名系统设置为 (1) 学历码 (XLM) 自动生成2 (本科毕业) , (2) 学位码 (XWM) 也自动生成4 (其他) , 不需考生再选择。

(三) 进一步完善相关软件

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是给考生报名用的, 如果用起来易出错就难于推广, ④所以网上报名系统应充分的考虑到考生的客观情况, 使网上报名系统操作简便且不易出错, 从而真正发挥网上报名的优势。针对因鼠标滑轮滑动造成所选报名信息误选, 可否在技术上解决只要选定的选项, 滑轮滑动不会改变原选项。

在线报考应适度赋予考生选择的权利, 尤其是招生单位、报名点等重要信息, 允许考生修改才能体现在线报考的优势。在2008年随机抽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00名参加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场确认的考生中75%的考生对不能修改招生单位、考试方式和报名点很不满。所以建议对网上报名系统可进一步人性化设计——提交信息后考生还可对招生单位、报名点等信息允许修改。

因考试方式不同如:推荐免试、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农村师资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五类考生网报时, 需要校验码, 网上报名系统中的程序不易改动, 考试方式可不允许修改, 但当考生提交信息时可先提示考生“考试方式是否已确定?提交信息后将不能修改!”, 考生确定后, 可提交信息, 这一提示将大大避免考生因招生单位或考试方式或报名点选错, 而重新进行网上报名的几率。

注释

1吕森林.在线报考调研与观察, 中国远程教育, 2004, 60-61.

2顾群, 林文普.成人高校网上报名的可行性分析, 继续教育研究, 2004 (1) , 77-79.

3陈楚鹏, 黄啸波.网上报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自考研究, 2005 (11) , 31-33 .

3.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我国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今年大多数学校专业分数线下调后,招生规模也明显增加了很多,据2009年3月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表明,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75000人,其中国家计划386931人,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招生计划88069人。招生规模中,博士生60000人,硕士生415000人。因此在扩招政策下硕士研究生入录同学的考研动机如何,他们考上研究生的心态如何,他们对国家政策所持何种态度,以及他们对未来研究生学习生活有何想法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情况,我们于2009年6月组织了对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考上研究生的67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重点在于了解2009年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

一、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包括保送的同学),共发放了“2009年硕士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67份,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88.06%。

在这59位学生中,从性别来看,女生40人,占67.8%;男生19人,占32.2%。从所学专业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7人,占28.8%;法学专业27人,占45.8%;哲学专业7人,占11.9%;国际政治专业8人,占13.6%。

二、思想状况

根据我们的设计,将2009年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分为六个方面,分别为考研动机、录取后的心态、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未来研究生学习的忧虑、未来学习生活的构想和对政策的理解度。

(一)考研动机

调查显示:选择“热爱本学科,想继续深造”达到52.5%,选择“考研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同学占23.7%,这表明大多数同学考研是出于自身内在的喜好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这种考研动机具有原始意义。当然在残酷现实面前,有的同学考研带有现实意义,要么为了规避就业压力、要么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调查显示:选择“混个文凭,出去找份好工作”和“规避金融危机就业严峻的形势”两项的同学各占10.2%的比例。

(二)录取后的心态

多数同学被录取后的心情是比较高兴而愉悦的,调查显示:有45.8%的同学获知被录取后感到非常高兴,35.6%的同学感到比较高兴,10.2%的同学表示没有什么感觉,而8.5%的同学感到有点忧虑。据我们了解,很多同学对所考专业的满意度比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同学占16.9%,比较满意的占69.5%,感到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各占11.9%和1.7%。当问及选择考研是否后悔时,84.8%的人表示不后悔,有点后悔的占11.9%,还有3.4%的人感到非常后悔。

(三)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这些即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同学中,有71.15%认为研究生教育是趋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教育,11.9%的同学认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10.2%的同学则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而6.8%的同学选择研究生教育是很普通的高等教育。

(四)未来研究生学习的忧虑

扩招政策下,有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感到忧虑,主要来自以下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是就业压力,占79.7%的比例;其次是学习压力,占74.6%的比例;再次是经济压力,占61.5%的比例;其它还有婚恋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各占30.5%和20.3%。其中,对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业感到担忧的人数占74.6%(包括15.3%感到非常担心和59.3%感到有些担心)。关于是否会担心扩招后的教学质量问题,除了3.4%的人没有想过和10.2%的人不怎么担心外,其余86.4%的人都担心,其中25.4%人非常担心,61%的人有些担心。

(五)未来学习生活的构想

当问及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作何打算时,有64.4%的同学选择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做点与本专业有关的兼职以此锻炼实践能力,27.1%的同学表示要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6.8%的同学表明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做点兼职以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此外只有1.7%的同学打算把主要精力放在兼职上。如果面临学习与兼职发生冲突的时候,52.5%的人打算以学习为主而减少兼职,44.1%的人觉得以学习为重而放弃兼职。

(六)对扩招政策的理解

调查显示:40.7%的同学对研究生扩招政策持理解态度,30.5%的人没有什么感觉,22%的人明确表示反对,只有6.8%的人表明赞成这一政策。在最后一个主观题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不希望扩招政策持续下去,他们认为社会并不需要如此多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应该精英化,扩招只是缓兵之计,在逃避问题本身,会带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等更大的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则希望扩招政策持续下去,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同学读研深造的机会,同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三、原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之所以在思想上出现以上高兴与忧虑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考研主要是源于自身内在的需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从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选择考研的原动力是来自于内因。因此,一方面,他们获知被录用后的心情很愉悦,为自己能继续深造接受高层次的专业化和学术化教育感到骄傲,对自己所考的学校和专业感到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他们坚守自己选择,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即使在当今扩招政策下和硕士生就业艰难的现实情况下,还有71.2%的选择考研,大多数同学还表明在未来几年的读研时期要努力学习,踏踏实实搞学问做研究。

(二)入录学生比较客观理性地对待现实

大多数同学并没有为自己考上研究生而洋洋自得,他们具有忧患意识,能够比较客观理性地思考未来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来自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难,毕竟硕士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处于22-28岁之间,的确有很多现实问题得好好处理。虽然有不少人反对大规模的扩招,明确赞成扩招政策的比例很小,但更多的同学能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从而持一种理解态度。

(三)研究生扩招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了5%,这种较大规模的扩招可能只会带来数量的增加,无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的同学认为这种速度发展下去,会导致研究生贬值,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学校相关的配套措施的发展跟不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调查显示:有66.1%的同学担心教学资源的匮乏,67.8%的同学担心师资条件有限,还有49.2%的同学担心科研经费不足。另外,单位选人时候,从投资成本等因素考虑,更多倾向于要比研究生学历低的毕业生。总之,研究生面临着缺乏学校和社会在学习上和求职上支持的困境。

(四)近年来硕士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

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很不乐观,在不少高校里,研究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出现了倒挂怪圈。这种严峻的现实,使得考上研的同学感到无比沉重和忧虑。调查显示:20.3%的同学认为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有74.6%的同学认为这一政策虽然缓解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同时增加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他们担忧扩招后今天暂时能上学明天怎么办?

四、对策与建议

鉴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为了解决即将迈进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负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更好地进入研究生学习,我们建议:

(一)进行研究生的信心教育

这些研究生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担忧归根到底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因此,要好好充分利用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对所考专业的喜爱和对学术研究的追求,全面系统地介绍本专业的地位和具有的价值,并展现其研究成果,以此为其指引努力的方向,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奋斗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加强对国家扩招的解读

不少研究生从自身或者从现实了解的情况出发,对扩招政策产生了质疑,以为它只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缓兵计会留下后遗症。不可否认,这种政策会带来一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从整体来看,这是时代发展所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其中扩招就是一种培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向学生说明扩招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施人才强国政策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所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

(三)对硕士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且专门开设了相关的指导课程,而对于研究生则不重视,以为已经“长大的”研究生不需要这方面的教育。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研究生学习盲目、茫然,就业意识不强,待找工作时候才开始慌乱,不知所措。所以,应该加强对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四)采用学、产、研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区别于本科生的教育,真正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培养方法。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研究二字,目的要培养出研究性专门人才,那么教育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社会发展所需采用研究型教育,使其产生学术成果的同时产生社会价值。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是响当当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五)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

可以预测,研究生每一年都会扩招,这是好事。然而,如果不注意对研究生教育的资金设施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鼓励措施,那么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所以,上至国家,下到每个具体的学校都应该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以此跟上扩招规模的增长的速度,从而保障优良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优质的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艳.大众化时期研究生扩招模式研究——以几所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变化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2]廖中武.在扩招中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天中学刊,2009(2).

[3]韩银安.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2).

[4]李玉婷.浅谈研究生扩招与就业问题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7).

[5]朱萍.对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

4.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四

《流行病学》(代码827)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本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I.考试性质

流行病学考试是我校生物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流行病学考试要求考生: 1.2.3.4.准确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熟悉其研究范围与应用。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常用指标。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各分类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 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5.6.7.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30% 基本原理 40% 方法应用 3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0分(1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

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分析计算题

20分(1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

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

3.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第五节 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1.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2.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3.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

1.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2.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4.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

1.概念

2.现况研究的目的

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 2.确定研究的对象

3.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4.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 5.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6.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7.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3.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4.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2.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3.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4.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5.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1.基本整理表

2.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

3.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4.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3.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第三节 实例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一般步骤 2.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整理

2.数据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 3.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2.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3.混杂偏倚

第七节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2.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明确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3. 确定实验现场

4.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5.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6.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7.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2.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 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第六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第七章 筛检

第一节 概述

1.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2.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3.筛检实施原则 4.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1.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第三节 筛检效果评价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第四节 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 研究的真实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偏倚

 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 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 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病因的定义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第三节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第四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第五节 疾病监测

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 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 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 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5.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2、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3、B(价值补偿)

4、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5、B(决定性作用)

6、A(实行差额选举)

7、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8、A(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9、D(他认定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10、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11、C(“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12、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13、A(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14、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15、D(为民务实清廉)

16、C(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二、多项选择题

17、BD(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8、AD(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理的结果;每个人对社会法治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19、AB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0、AC(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

十分明显)

21、BCD(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22、AB(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3、ABD(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24、BCD(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25、ABD(增强公民的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6、ABCD(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我国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27、BCD(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8、ABC(《日本投降书》;《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

29、AB(参加政协会议并维护政协协议;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30、AD(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31、ABC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2、ABC(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33、ACD(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反映了中国周边外交行动的延续和加速、顺应了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

分析题

34.【参考答案】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35【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主要是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中国式难题”主要是指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括生态平衡被破坏,雾霾污染严重等等。

2.按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按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6【参考答案】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

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两个不能否定” 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当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作出的又一个准确务实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述。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这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前期,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作,既没有现成的书本答案,又不能照抄外国经验。因此,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出现了许多的曲折,甚至是弯路。然而中国却依然在西方国家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极端困难的国际环境下,发展“两弹一星”等高端战略后盾并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7【参考答案】

1.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即是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是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煞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矛盾时,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是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要求当代年轻人要有勇气有信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第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理想需要有执着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第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奋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38【参考答案】

1.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发展的世界,特别是在信息化日益增强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增强个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进而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涌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人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生活

技能,提高自己认识新事物,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2.从“抢饭到抢饭碗”说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和平崛起。但是,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中国不谋求地区霸权和势力范围,不排挤任何国家,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6.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六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般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山西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间安排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山西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间安排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至28日进行。

注意事项

1、考前14天考生须登录山西招生考试网(http//)认真阅读《山西省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疫情防控考生须知》,下载打印《山西省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体温监测表》,如实填写并签名承诺。考生于首场考试进入考点(考场)时将体温监测登记表按考点要求交工作(监考)人员,否则不得参加考试。

2、考前14天内有境外或非低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考生须提供考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否则由此造成不准参加考试的责任自负。

3、考生进入考场时,须主动配合接受体温检测,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

4、考试期间,考生应按照考点所在地疫情风险等级和防控要求科学佩戴口罩。

5、考生要加强自我防护,做好食宿卫生和手卫生健康防护。赴考时要提前准备好口罩等防护物资,考试当天要采取合适的出行方式前往考点,与他人保持安全间距。如需入住宾馆或者酒店,在考点就近选择卫生防疫条件较好的.酒店或宾馆食宿。考试期间全程做到食宿地与考点之间“两点一线”,不得参加与考试无关的聚集性活动。

6、考试结束后考生要按监考员的指令有序离场,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离场后严禁聚集和逗留。

7、备考期间做好防护,考前14天内尽量不出省,低风险等级地区考生考前应尽量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8、境外直接来(返)晋考生,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落实闭环管理。从其他地区入境后,隔离期满来(返)晋考生,入晋后实施“14+2”(居家隔离14天,检测2次核酸)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参加考试。

7.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七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省(市)科委(科技干部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总政治部干部部,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狠抓考试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和招生服务,切实提高招生质量,维护公平公正。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工作责任,狠抓考试安全

当前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安全工作仍然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形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招委)、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4号)精神,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安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狠抓考试安全,确保研究生考试安全平稳。

省招委主要负责人对考试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考试招生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省招委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本部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全责。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招生管理机构要

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工作责任体系,要对照《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方案》(另行下发)制订本地区安全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考试安全责任制、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位考务工作人员,确保试题试卷安全。要加强系统内部治理和监管,全面梳理排查研究生考试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强化对关键岗位的监管和考试安全的监督检查,强化对考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涉密人员的法制警示教育和业务管理培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要全部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实施,要确保考点的作弊防控系统、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等全程正常使用。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撤并一些报名人数较少的报考点。所有考点均要配足配齐第二代身份证识别仪、金属探测仪等能够有效防范作弊的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一配备考试文具、考场电子挂钟和指纹识别仪等,不统一配备考试文具的地区要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规定检查考生携带的文具。

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主动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联系,切实做好2014年研招考试的安全保卫工作。要继续开展打击涉考犯罪、销售作弊器材,净化网络环境和考点周边环境等专项行动,严密监控考前及考中通过网络、通讯设备等传播涉嫌泄露试题及答案等有害信息,严厉打击考试舞弊及相关犯罪活动。

二、强化综合评价,提高选拔质量

研究生招生工作要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核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选拔的根本标准。要树立科学的人才选拔理念,改革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围绕选拔培养目标建立健全能力与知识并重的考核体系,强化对考生知识成就和能力潜质、考试成绩和学业表现的综合评价,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潜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转变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强化招生单位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规范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群体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提高导师群体科学选拔人才和规范执行政策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要高度重视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对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复试办法、复试名单、复试成绩、录取办法、录取名单等重要信息要进行及时、充分、规范的公开。拟录取名单要按规定要求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要充分利用本单位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信息公开工作,为社会和考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负有对本地区所有招生单位监督管理的职责,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机制,强化对招生单位招生工作的监督,对招生单位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公开信访举报受理渠道、程序和时间,对出现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和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理念,切实提高招生考试管理服

务水平。要充分利用招生简章、网上招生咨询等渠道,帮助考生准确及时了解招生及有关方面的政策,特别要做好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后国家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和建立多元奖助体系以及调整后学费政策等的宣传咨询工作。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和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要设立招生咨询电话,主动向社会公布,并派专人负责解答考生的问题。要做好考试期间的组织工作,加强综合保障,完善应急处理预案,为广大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做好复试、调剂、录取阶段的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合法权益。

附件: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教 育 部

2013年8月26日

附件:

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三条 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

第四条 招生单位及其招生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必须经教育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

第五条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

第六条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初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

全国统一考试是指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命题的考试。

联合考试是指教育部批准招生单位在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联合(或统一)命题的考试。

单独考试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命题的考试。

推荐免试是部分高等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

第七条 全国统一命制的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试题,包括副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绝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绝密级事项管理;招生单位联合命制和自行命制的试题(包括副题、单考试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后至使用完毕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考生答卷(含答题纸、答题卡,下同)在成绩公布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

第八条 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九条 教育部归口管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其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办法,部署全国的招生工作,发布招生简章,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二)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并下达招生计划。

(三)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联考科目并审定考试大纲。

(四)组织全国统考、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和组织实施全国硕士研究生

招生考试。

(五)公布组织单独考试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单位名单及其招生限额。

(六)制定推免生工作管理办法,并对全国推免生工作进行管理。

(七)组织招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生宣传和研究工作。

(八)推进招生信息公开,并对各省级教育考试招生管理机构、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

(九)调查处理或授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 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必要的补充规定,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根据新形势和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要求,合理设臵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专门常设机构,合理确定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的编制,配备必要的专职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做好本地区招生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三)组织本省(区、市)招生单位制定发布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

(四)组织并做好试卷印制及保密、保管工作,确保试卷绝对安全。

(五)做好考生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六)设臵报考点和评卷点,组织报名、考试、评卷等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按时、准确、规范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七)全面负责本地区考试安全工作,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考试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分

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本部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全责。

(八)按有关规定做好招生信息公开相关工作,并对本地所有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九)协调并监督检查招生单位和报考点的招生考试工作,根据职责分工受理考生信访,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报告。

(十)依法维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十一)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和研究工作。第十一条 招生单位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拟定本部门所属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调查处理本部门所属招生单位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问题。

第十二条 招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招生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教育部关于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办法和上级主管部门、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补充规定以及本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实施细则,开展招生工作。

(二)设臵研究生招生机构,合理确定必要的人员编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负责招生工作,并组织培训招生工作人员。

(三)根据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社会需求,制订本单位的分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招生方案。

(四)遴选指导教师,制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定期开展新导师培训。

(五)编制公布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在招生简章中按相关规定公

布本单位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费具体标准和奖助办法。

(六)参照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体检工作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情况,制订体检要求。

(七)按有关规定做好本单位招生信息公开工作。

(八)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和研究工作。

(九)审核考生的报考资格。

(十)组织命题、评卷、复试、体检、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考核和录取等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安全保密工作。

(十一)做好考生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十二)对入学新生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复查。

(十三)依法维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十四)接受考生的申诉,负责作必要的解释,处理招生中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十三条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确定各学科(类别)、各专业(领域)的招生人数。

第十四条 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第十五条 国家对所有纳入国家计划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均安排定额拨款,所有纳入国家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国家和招生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

第四章 报 名

第十六条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第十七条 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2.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2.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方可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六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四)报名参加除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第十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第十八条 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十六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

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学术学位各学科和专业学位中的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林业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类别可设臵单独考试。

第十九条 推免生须是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其报考单位复试并被录取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凡按规定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

第二十条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具体办法由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布。

考生须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第二十一条 报考点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确定并公布。报考点接受考生咨询,办理报名手续,安排考场,组织考试。

第二十二条 招生单位根据考生报考信息和教育部的规定,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准考证由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

第二十三条 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第二十四条 考生应按要求在报名网上准确填写报名信息。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第五章 命 题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统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联考科目考试大纲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第二十六条 命题人员应为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且近期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命题人员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并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经验。每位命题人员只能参加一门考试科目的命题工作。命题人员要遵守工作纪律,特别是要信守承诺,保守秘密,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活动,不参与任何与考研内容有关的咨询活动,不参与任何与考研有关的复习资料编写、出版等活动。命题人员要签订《保密责任书》,过失泄密和故意泄密人员均将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相应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招生单位自命题试题不得委托非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或个人命题;委托其他招生单位命题的,要签订《保密责任书》。

第二十八条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试题应能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

第二十九条 试题不得有政治性的错误,并应避免出现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问题。

第三十条 单独考试初试科目设臵与相应学科专业全国统考初试科目设臵相同,单独考试的各考试科目可由招生单位命题,也可以选用全国统考试题。

第三十一条 各考试科目均应根据考试大纲(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和对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参考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进行命题。招生单位不得指定考试科目的参考书目和参考材料。

第六章 初 试

第三十二条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日期和时间由教育部公布。第三十三条 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臵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三十四条 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臵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设臵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设臵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初试设臵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第三十五条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一、英语

二、俄语、日语、数学

一、数学

二、数学

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西医综合、中医综合;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

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

第三十六条 招生单位必须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并使用相关试题。

第三十七条 初试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第三十八条 初试的组织工作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十九条 因试卷错寄、漏寄、邮递故障等非考生本人原因而无法正常考试的考生可参加补考。

补考程序为:招生单位将初步审查同意补考的考生姓名、报考单位、补考科目及补考原因一一写明,报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自行安排或协商有关考点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补考。

各补考科目均由招生单位命题。补考试题的形式和难易程度应与原试题相一致。

补考一般安排在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进行,具体时间由相关招生单位确定。

第七章 评 卷

第四十条 全国统考科目的评卷工作由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统一组织,具体的评卷细则、工作程序、要求和纪律,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制订。全国联考科目的评卷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

第四十一条 全国统考科目评卷工作实行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领导、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统一组织、评卷工作承办单位具体

实施的管理体制。招生单位有承担当地统考科目评卷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十二条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加强评卷点建设。各评卷点要成立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负责人和承办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评卷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评卷工作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评卷工作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评卷工作质量监督保证制度;要逐步完善评卷教师的聘任机制,保证评卷工作的需要。

第四十三条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成立由相关招生单位各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的全国统考科目评卷工作专家组,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答案及评分参考,负责本地区全国统考科目评卷工作细则的拟定、试卷的试评、评卷教师的培训、评卷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组织实施、试卷评阅过程中争议问题的仲裁等工作。

第四十四条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专家组的提名,聘请有关教师承担各学科评卷工作,招生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要求选派所需评卷教师,无正当理由不得推辞拒绝。评卷工作由评卷教师所在学校以适当方式计入本人工作量。

第四十五条 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的评卷工作原则上由招生单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参照全国统考科目评卷管理体制、办法和自命题评卷的有关要求实施。各招生单位在评卷结束后,应将自命题科目的成绩上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在评卷结束后,应将统考科目成绩返回招生单位,同时将统考科目成绩和自命题科目成绩合成后,在规定时间上报教育部。

第四十六条 考生成绩由招生单位在教育部规定时间内向考生公布。考生对评卷结果有异议,可以依程序申请成绩复查,具体的复查办法按照教育部相关考务文件执行。

第四十七条 进行电子扫描的纸介答卷保留1年,其电子扫描版答卷保留3年;不进行电子扫描的纸介答卷保留3年。

第八章 复 试

第四十八条 复试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招生单位以国家基本分数要求为基础,确定本单位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可自主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

第四十九条 复试应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按照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单位,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招生单位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本单位的复试工作办法并严格执行,复试工作办法要在本单位互联网平台上事先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条 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应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以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所获得的文凭为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招生单位应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第五十一条 招生单位对拟接收的推免生必须在网上报名结束前1周完成复试及接收手续。复试工作由招生单位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实施。

第五十二条 对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必须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或旅游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第五十三条 审计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第五十四条 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第五十五条 招生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第五十六条 考生体检工作由招生单位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招生单位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

第九章 调 剂

第五十七条 招生单位要重视做好调剂工作,特别是对进行初试科目改革的学科专业跨学科的调剂复试要给予支持。对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农学学科门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考生(仅限于参加统考或联考的考生)的调入和调出在考试科目的要求方面可从宽掌握。

第五十八条 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

第十章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第五十九条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保证入学新生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招生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第六十条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招生单位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记录,对考生在报考时填写的考试作弊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将考生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

第六十一条 招生单位在复试的同时应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招生工作部门、导师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招生单位还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

第十一章 录 取

第六十二条 招生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录取工作规定和要求以及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补充规定,根据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考核情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录取工作要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三条 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各招生单位要严格执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加分优惠政策,除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之外,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另设标准。

第六十四条 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应按国家规定对招生单位的录取工作进行检查,实施监督。录取名单须经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检查省级招办联合办公会议审查。

第六十五条 招生单位为录取考生打印《录取登记表》,盖章后存入考生的人事档案。

第六十六条 被录取的新生,经考生本人申请和招生单位同意后可以保留入学资格,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第六十七条 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单位请假。无故逾期2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第六十八条 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应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章 信息公开公示

第六十九条 各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和招生单位应积极推进招生信息公开。

第七十条 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应公布本省有关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规定、考试组织的相关情况、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违规事件处理结果等。

第七十一条 招生单位要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政策和规定、招生专业目录。招生简章应经当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备案。

第七十二条 在复试、录取阶段,招生单位要提前在本单位的网站上开辟专栏,向社会公布本单位复试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生人数,参加复试所有考生(含拟录取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加权后的成绩)等信息。拟录取名单,要由招生单位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

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

第七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招生单位在公示有关信息的同时,应提供举报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受理举报单位和通讯地址,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三章 违规处理

第七十四条 对在报名、初试、复试、录取中有违规或作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含推荐免试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第七十五条 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对严重作弊的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严重作弊的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七十七条 对在招生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违反有关规定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由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所在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严肃追究责任。

第七十八条 对出现大面积舞弊现象,未能及时有效制止的考点,要追究相关考试部门的责任。

第七十九条 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政策,禁止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乱收费

行为,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章 附 则

第八十条 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及军队系统的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办法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参照本规定另行制订;招收港澳台地区人士、外籍人士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由教育部另文规定。

8.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篇八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要点】(1)我国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只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义务。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35.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答案要点】(1)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及原因

①表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②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人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人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2)我国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

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措施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36.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的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时局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调整了若干政策,会后,中共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②1936年初,国共两党开始了接触。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8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致中国

国民党书》,表达了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必要前提。

③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决议表明国民党从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对内和平、对外抗战转变,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官方通讯社公布了这一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的合法地位。中共宣言的公布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37.道德模范的作用及郭明义事迹的启示?

【答案要点】(1)道德模范的作用

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跋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锤炼个入品德,要自觉向郭明义这样的道德模范学习,这样的道德模范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印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郭明义事迹中蕴含的人生价值原理

在人生价值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内容中,社会价值是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的。郭明义同志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他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3)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和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需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必须做到坚持四个统一。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第二,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

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自强不息,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38.中国的外交政策、核心国家利益及朝鲜半岛局势?

【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2)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是指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

(3)朝鲜半岛同中国山水相连,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关系世界和平稳定大局。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和谈判等外交手段解决半岛的无核化问题。这两条都关乎东北亚和平和安定,六方会谈更具有根本意义,只有实现半岛无核化才能实现半岛长治久安,实现朝鲜半岛问题的最终彻底解决。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卷(二)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

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如何看待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怎样看待我国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就?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是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减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渡索取。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减轻人口压力,改变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国家从西部实际出发,认真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积极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西部地区农牧民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小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5.如何认识和解决统筹区域发展?

【答案要点】(1)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6.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要点】(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

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1)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②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网络风气。

③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针对网络的特点作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38.如何认识和评价中俄关系?

【答案要点】多年来,中俄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领域合作极制有效运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日益加探,双边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发展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原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得益于两国牢固的共同利益基础:

首先,在战略目标上,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的优先战略目标是振兴本国经济,因而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及一个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环境;

其次,在安全上,中俄各自的国家安全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俄罗斯仍面临北约东扩的挑战,中国正面临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加强所造戚的外部压力,此外,中俄还共同面临中亚三股势力的威胁。

其三,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是中俄两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两国在经济上各具优势,互补性强。

但中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美国的巨大压力;“*****”在俄国仍有市场:中俄经济关系相对滞后,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将是今后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实质

中国与俄国罗斯立战略伙伴关系,这只是协作关系,不是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对任何国家枸成威胁,目的是加强与该国的合作利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白主,也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3)中国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取措施

第一,增强政治互信,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相互支持。

第二,本着互利共蠃精神,推动两国经贸、能源、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

第三,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为契机,扩大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四,加强两因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卷(三)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上。

34.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度的观点和原理分析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经济责任论”?

【答案要点】1.西方宣扬的“中国经济责任论”成为中国政府必须应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成效积极显著。而西方主要的经济体如今正处在进退两难的政策境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舆论在称赞中国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大加渲染“中国经济责任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与中国有关,中国不仅应承担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还应承担“拯救世界经济”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责任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别有用心的指责,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2.西方宣扬的“中国经济责任论”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责任论”否认中国在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视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因。

3.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中国如何应对西方的所谓“经济责任论”

中国经济责任论”不啻对中国的一种变相“捧杀”,值得警惕。中国绝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而去承担超出自身能力、有损自身重大利益的责任。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

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世界中的一员,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趋势。因此,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通力合作,加强协调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首先就是各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是要维护好和促进好本国的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

(2)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列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列世界100名之后,中国仍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故中国首要的是对本国人民负责,对国家利益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也是对世界经济、对世界人民最大的负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按照自身的承受能力考虑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倡导通过相互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中国出台了新的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这是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这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答案要点】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1)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哪些更高的具体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6.中国***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基本经验?

【答案要点】(1)中国***以自已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中国***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上一篇:迎接省安监局检查注意事项下一篇:局党组书记区园林局2018年党风廉政工作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