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2024-12-13

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精选12篇)

1.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一

行程问题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1、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相遇问题中,总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

3、追击问题中,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第二部分 例题讲解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早上8点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10点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两车继续行驶到下午1点,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第三部分 课堂练习

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4,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5,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每分钟走250米,乙每分钟走90米。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在离B地3.2千米处与乙相遇。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6、小平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去小平家,小平每分钟比小红多走20米。30分钟后小平到家,到家后立即原路返回,在离家350米处遇到小红。小红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7,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又行3小时,两车又相距1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东、西两村相距36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东西两村相向出发,3小时后,丙骑车从东村出发去追甲,结果三人同时在某地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4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求丙的速度。

9,两队同学同时从相距3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出发,一只鸽子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在两队同学之间不断往返送信。如果鸽子从同学们出发到相遇共飞行了30千米,而甲队同学比乙队同学每小时多走0.4千米,求两队同学的行走速度。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

1,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

2,学校运来一批树苗,五(1)班的40个同学都去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人植3棵,全班同学都能植这批树苗的一半还多20棵。如果这批树苗全部给五(1)班的同学去植,平均每人植多少树?

3,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小时比乙快8千米。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快、慢两车早上6时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中午12时两车还相距50千米。继续行驶到14时,两车又相距17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匀速前进。如果各人按原定速度前进,4小时相遇;如果两人每小时各自比原计划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二

一、相遇、追及类问题

【例1】甲、乙两站相距480 km, 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 每小时行90 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 每小时行140 km.

(1) 慢车先开出1小时, 快车再开, 两车相向而行, 问快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解析】设快车开出x小时后两车相遇.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本题的等量关系为:慢车1小时的路程+慢车x小时的路程+快车x小时的路程=480 km.

(2) 两车同时开出, 相背而行, 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600 km?

【解析】设x小时后两车相距600 km.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 两车同时开出, 慢车在快车后面同向而行, 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 km?

【解析】设x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 km.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4) 慢车开出l小时后两车同向而行, 快车在慢车后面, 快车开出后多少小时追上慢车?

【解析】设快车开出后x小时追上慢车.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说明】由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 在审题过程中, 如果能把文字语言变成图形语言———线段图, 即可使问题更加直观, 等量关系更加清晰.我们只要设出未知数, 并把线段图表达的意义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便可得到方程.

二、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2】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一段平路和一段上坡路.如果骑自行车保持平路每小时行15 km, 上坡每小时行10 km, 下坡每小时行18 km, 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29 min, 从乙地到甲地需要25 min, 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

【解析】首先根据题中的描述画出线段图:

由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 往返过程中上坡路程等于下坡路程, 而平路路程是相同的, 且平路的行驶速度不变, 故往返过程中在平路所花时间相同, 由此可知, 往返的时间差主要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时间差, 即:上坡所花时间-下坡所花时间=29 min-25 min.

设上坡路为x km.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

【说明】本题虽不能直接由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 但是线段图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从而挖掘出解决问题的等量关系.

三、利用线段图解决环形跑道问题

【例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 m, 小虎每分钟跑450 m, 小兵每分钟跑250 m.

(1) 两人同时同地背向起跑, 多少分钟后他们首次相遇?

【解析】本题是环形跑道, 虽不是直线, 但是我们可以将跑道拉直, 转化成线段图, 如图:

设x分钟后他们首次相遇.

(2) 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起跑, 多少分钟后他们首次相遇?

设x分钟后他们首次相遇.

由图可得:250x+400=450x, 解得:x=2.

3.行程问题教案 篇三

(一)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教育内部教材六年级《行程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分析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出题目是属于哪类行程问题,利用线段图求出对应时间、速度或者AB两地之间的距离,本节课贯穿了行程问题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基础,是行程问题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小升初考试的必考知识点。

二、学生分析(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相遇问题,会根据路程和速度,求出相遇时间,对于行程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正确的分析出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借助线段图数形结合来理解题意,说出解题步骤,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答相遇问题的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

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四、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补差,满足不同的需求。”

六、教学过程(说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用约3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用约

1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前三道例题的学习。最后,用约2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七、教学预测(反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解答本节课的问题时,不会数形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例2对应的作业题目和例题有点不同,会有少部分学生按部就班,不认真审题,看到题目就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一)、故事导入(课前检测)

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O千米的两个地方,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的一只小鸟,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辆自行车车把,就立即转向往回飞行。这只小鸟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车把之间来回飞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每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O千米的等速前进,小鸟以每小时15千米的等速飞行,那么,小鸟总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呢? 提问:这个问题是求什么的?路程=速度×时间,小鸟的飞行时间就是两个男孩的相遇时间,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20(1010)1(小时)15115(千米)

再提问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路程(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知识呈现

1、A、B两个车站相距688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5小时后,甲车到达途中的C站。再过多少小时,乙车也到达C 站?

解析:假设5小时后,甲车行到C点时,乙车行到D点。要求再过多少小时,乙车也到达C点,就要求出CD之间的距离。

(4856)5520(千米)(688-520)56(小时)3

答:再经过3小时,乙车也到达C站。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了3.2小时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假设两车相遇在点C,根据题意可知,客车走完CB用3.2小时,可求出CB之间的路程,也是货车和客车相遇时所走的路程,从而求出相遇时间,再求出路程。

货车速度:50x80%=40(千米/时)

(千米)客车继续行3.2小时,行了503.2160

(5040)4360(千米)货车用时160÷40=4(小时)

答:A、B两地相距360千米。例

3、一辆小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镇开往相距396千米的乙镇,当摩托车到达乙镇时,小汽车离乙镇还有44千米。已知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求摩托车比小汽车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析:由题意可知,摩托车行396千米所用的时间和汽车行驶(396-44)千米所用的时间一样,进而求出摩托车的速度。

小汽车的路程:396-44=352(千米)时间:352645.5(小时)

摩托车的速度:3965.572(千米/时)速度差:72-64=8(千米/时)或者:445.58(千米/时)

答:摩托车比小汽车每小时快8千米。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练习环节。

(三)、操练内化 我要来挑战1,2,3

(四)、课堂迁移延伸 例

4、例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行程问题,已知路程和速度,如何求出相遇时间,以及如何根据题意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必须要把行程问题的三大要素全部找齐,再根据题意考虑运用对应知识点和公式来解答此类题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

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业设计

考虑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衷心希望各位老师不惜赐教。

4.教案 五升六7行程问题 篇四

(一)本讲重点讲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表现为:

例1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3时,甲车到达B地。求A,B两地的距离。

例2小明每天早晨按时从家出发上学,李大爷每天早晨也定时出门散步,两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60米,李大爷每分钟行40米,他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相遇。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门,因此比平时早9分钟与李大爷相遇,这天小明比平时提前多少分钟出门?

例3小刚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2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18秒。已知火车全长342米,求火车的速度。

例4 铁路线旁边有一条沿铁路方向的公路,公路上一辆拖拉机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这时,一列火车以56千米/时的速度从后面开过来,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拖拉机身旁用了37秒。求火车的全长。

例5如右图所示,沿着某单位围墙外面的小路形成一个边长300米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沿逆时针方向同时出发。已知甲每分走90米,乙每分走70米。问:至少经过多长时间甲才能看到乙?

练习题:

1、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出发步行5分钟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又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30米,小明每分钟步行多少米?

2、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

4、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52米,小强每分钟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若小红提前4分钟出发,但速度不变,小强每分钟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小红和小强的家相距多远?

5、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280米,慢长的车长是385米。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5.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前面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后安排学生再次思考,可适当讨论。

3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问题3: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电话计费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

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种计费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6.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六

一、函数图像与航行问题牵手

例1 (2013年重庆) 万州某运输公司的一艘轮船在长江上航行, 往返于万州、朝天门两地.假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不变, 长江的水流速度不变, 该轮船从万州出发, 逆水航行到朝天门, 停留一段时间 (卸货、装货、加燃料等) , 又顺水航行返回万州.若该轮船从万州出发后所用的时间为x (小时) , 轮船距万州的距离为y (千米) , 则下列各图形中, 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像是 () .

解析 (1) 逆水行驶, 船逆流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流速度, y随x的增大而缓慢增大;

(2) 静止不动, y随x的增加, 不变;

(3) 顺水行驶, 船顺流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流速度, y随x的增加快速减小.结合图像, 应选C.

评析船在整个航行过程中, 共经历三个阶段: (1) 逆水行驶; (2) 静止不动; (3) 顺水行驶.三条线段的斜率表示各自的速度, 结合图像判断即可.

二、函数图像与相遇问题同行

例2 (2013年宜昌) A, B两地相距1100米, 甲从A地出发, 乙从B地出发, 相向而行, 甲比乙先出发2分钟, 乙出发7分钟后与甲相遇.设甲、乙两人相距y米, 甲行进时间为t分钟, 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所示.请你结合图像探究:

(1) 甲的行进速度为每分钟__米, m=__分钟;

(2) 求直线PQ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3) 求乙的行进速度.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甲的行进速度为 (1100-980) ÷2=60 (米/分) , m=2+7=9 (分) ;

(2) 设PQ段函数解析式为y=kt+b, 将P (0, 1100) , Q (2, 980) 代入易求PQ段函数解析式:y=-60t+1100 (0≤t≤2) ;

(3) 设乙的行进速度为x米/分.

评析本题求出甲的速度是解题的切入口.两车相遇, 根据甲9分钟行驶的路程+乙x分钟行驶的路程=1100米, 列出方程是关键.

三、函数图像与追及问题交汇

例3 (2013年淮安)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 小明从甲地出发沿公路l步行前往乙地, 同时小亮从乙地出发沿公路l骑自行车前往甲地, 小亮到达甲地停留一段时间, 原路原速返回, 追上小明后两人一起步行到乙地.设小明与甲地的距离为y1米, 小亮与甲地的距离为y2米, 小明与小亮之间的距离为s米, 小明行走的时间为x分钟.y1, y2与x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1, s与x之间的函数图像 (部分) 如图2.

(1) 求小亮从乙地到甲地过程中y1 (米) 与x (分钟)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小亮从甲地返回到与小明相遇的过程中s (米) 与x (分钟)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在图2中, 补全整个过程中s (米) 与x (分钟) 之间的函数图像, 并确定a的值.

解析 (1) 设小亮从乙地到甲地过程中y1 (米) 与x (分钟)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1=k1x+b, 根据图像就可以求出解析式:y1=-200x+2000.

(2) 先根据函数图像求出小明的速度为:2000÷40=50 (米/分) , 小亮的速度为:2000÷10=200 (米/分) ,

∴小亮从甲地追上小明的时间为24×50÷ (200-50) =8 (分) ,

∴24分钟时两人的距离为:s=24×50=1200, 32分钟时, S=0, 设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kx+b, 易求s=-150x+4800.

(3) 先根据相遇问题求出a=2000÷ (200+50) =8分钟.

再由当x=24时, s=1200;当x=32时, s=0.描出相应的点就可以补全图像.

如图3: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追击问题, 另外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解答时灵活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关键.

7.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七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课程标准描述】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习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2.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一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的数学模型。3.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全班观察(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总结观察方法等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全班观察(一端栽)的情况总结观察方法等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2。3.通过巩固练习和课后检测来评价学习目标1、2、3。【学习重点】

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生:学生汇报(棵数=间隔数+1)

师: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生(学生汇报)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评价目标

1)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不同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生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师:在图上该如何表示? 生1:就是有两条线段。师:怎么计算?

生1: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生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师: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 生2: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不能栽树。

师:这种题应该怎样解决呢?你有什么方法?把你能想到的办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评价目标1、3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

19×2=38(棵)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师: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 师:少的“1”在哪呢,请你到图中指一指

师:与昨天那种情况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评价目标1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昨天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例1棵数=间隔数+1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五、利用变式,强化认知(评价目标2、3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1.2.3))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 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

六、课堂小结(评价目标3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走多少级台阶?

课后反思: 板书:

植树问题

(两端都不栽,一端栽)

【学习目标检测】

1.在公园与动物园之间的公路两旁栽树(两端都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公园到动物园距离400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8.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八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5)独立列出算式。(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习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如右图)

1.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2.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设计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100÷5=20(段)

20+1=21(棵)

第二课时

植树问题(二)。(教材第107页)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二新授

1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3)分组看图讨论。(4)尝试列式计算。(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20-1=19(棵)19×2=38(棵)(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7)比较与例1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习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板书设计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60÷3=20(段)20-1=19(棵)19×2=38(棵)

第三课时 植树问题(三)。(教材第10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两节课都学习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1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8)解答。150÷15=10(盏)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棵数=间隔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第四课时

关于“植树问题”的练习。(教材第109~111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解决实际问题。(1)板书: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⑤共6行,每行8张。列式:(6+1)×(8+1)=63(个)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2.拓展。

(1)板书练习。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2)理解题意。(3)尝试解答。(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9.台湾商务访问团七晚八天行程 篇九

日 期

行 程 内 容

交通 飞机/ 巴士 巴 士 巴 士

餐食 晚 餐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住 宿 园山酒店 深圳(香港)—台北

第一天

深圳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后,经蛇口前往香港国际机场,直飞台北,抵11月11日

达后入住园山酒店。台北

第二天

全天在园山酒店参加华人企业高峰会。11月12日

台北

第三天

全天在园山酒店参加华人企业高峰会。11月13日

台北—花莲

早餐后,参观号称世界四大博物院之一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院内珍藏近70万件的中华文物。件件皆为无价之宝,令人目不暇给。

第四天 午餐后,后游览中正纪念堂、士林官邸花园,参观钟表店或百货店,11月14日

之后经苏花公路,眺望太平洋景色,途经鼻头角、阴阳海、东北角海岸国家风景区、台湾东北的谷仓【兰阳平原】,抵达东部花莲市后入住酒店。花莲—台东

早餐后,前往世界十大奇景之一的太鲁阁国家公园(长春祠、燕子口、九曲洞、慈母桥、天祥),后经过连绵曲折的峭璧、断崖的花东公路,第五天

沿途眺望三仙台,顺道观看八仙洞、水上流、小野柳等风景区,参观11月15日

大理石加工厂,后便抵著名温泉之乡-台东(知本温泉区)。在酒店可免费享受泡温泉SPA之乐(自备泳衣、泳帽)。也可在酒店享用卡拉OK、温泉汤泡疍DIY之乐,真是休闲写意!台东—高雄—云林

早餐后经南回公路驱车前往高雄,游览春秋阁,龙虎塔,莲花池等景点.第六天

11月16日 后前往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游览姐妹潭、三代木;茶叶专卖店; 晚上住云林。云林—台北

第七天

早餐后前往日月潭风景区,参观文武庙, 邵族之家等景点.后经中山11月17日

高速公路返回台北,入住台北酒店。

台北—香港

第八天

早上送往台北中正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乘机返回香港机场,乘车抵11月18日

香港市区散团。

巴士 飞机

自 理

巴 士

早 中 晚

巴 士

早 中 晚

耐斯王子 大饭店

巴 士

早 中 晚

知 本 富 野 会 馆

巴 士

早 中 晚

美仑 大饭店

园山酒店

园山酒店

10.七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篇十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读准字音

门钥()携()余往绝壑()槛()外

螺蛳()啾唧()艇()子深邃()

颓()然碧窈()

2、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所园()非显者()刺()

磊()石缘()坡深邃()

颓然()碧窈()无憾()

处处款()之()绝壑()

俱以假山显()坐其()中

3、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

11.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十一

《身边的音乐》

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谭平

课题:身边的音乐

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背景音乐。

设计思路:

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音乐,对生活中、社会中音乐的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伴随我成长”的道理,并能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重点:

在音乐听赏中了解音乐的情绪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为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音乐为《欢迎进行曲》,由几名学生列队进入,并挥手向其他学生致意。)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这首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吧,曲名是什么?那几位同学随音乐进入教室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呀?谁来模仿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态呢?

(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2、我们再欣赏几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找出身边的音乐)

3、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赏。

(《运动员进行曲》、《摇篮曲》、《国歌》等)

4、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音乐。

教师提示:除了刚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以外,还有哪些在你身边的音乐,请大家开动脑筋,找一找,比如你在电视中听到的,在书店听到的,在超市等很多地方都有音乐,你能唱一唱,哼一哼都可以。

5、对找出来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情绪情感分析。

6、试对已经分析的音乐设置场景,学生合作表现。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现音乐,在熟悉的音乐中创设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三、创作与表现

1、试配场景

刚才我们自己找出了许多身边的音乐,也为找出来的音乐配置了一些场景,下面我们来为场景试着配一配音乐。

2、将学生分组,各小组自行确定要表现的场景,并为场景构思配置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3、教师提供音乐片段,学生自由选择音乐。

4、分组展示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课。湘版教案

第七单元 音乐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学生能够:

1、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对身边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3、掌握探索、发现音乐的基本途径与技巧;

4、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大胆、自信地展示出来。教学内容

1、音乐在那里?探索和发现我们身边的音乐。

2、为场景选配音乐。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我们身边的音乐

教学用具

磁带 录音机 CAI课件 多媒体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a、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的进入教室。b、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引导学生站立、庄严行队礼。

2、提问:刚才播放的是什么音乐?一般在什么场合使用?

3、引导讨论,小结:重大的仪式、活动、会议时使用。

4、问: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音乐?

三、讨论激趣,学习知识

1、提问:什么叫做音乐?(教师课件出示:是人们用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意志的艺术。)

2、生活中的音乐一般分为哪几种?请举例说说。

3、小结并引导归纳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音乐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A: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氛,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称作“实用音乐”,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指导讨论例举:哪些属于实用音乐?

1)、播放《摇篮曲》,和《欢迎进行曲》比较,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前者音乐情绪热烈、激昂;后者安静、祥和。)

2)、放《婚礼进行曲》,学生说出音乐的情绪,教师小结

3)、小结:上面三首乐曲都属于“实用音乐”,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再一次强调“实用音乐”的实用性。

B、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饭店等不同环境而使用的陪衬音乐。在商业和旅游上,“背景音乐”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作用。

1)、课件打出一个商厦,播放一段配音:在商业上,背景音乐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研究显示若在超级市场播放徐缓优美的音乐,可以使顾客不知不觉的放慢脚步,同播放快速音乐相比,销售量增加38%。

四、为下列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 略,见教材P40

课堂小结:

音乐可以使人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热爱音乐,就是热爱生活。

布置作业:

1、请学生从生活中找出3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请同学为学校食堂配两首“背景音乐”

结 束:

播放《加州旅馆》,与学生话别,让同学踏着音乐离开教室。

湘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案

第一单元《唱出心中的歌》 作者:(请回贴告知)

课题:唱出心中的歌

教学目标:

1、会唱所教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1—2首;

2、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声情并茂地演唱。

设计思路: 同学们带着兴奋与好奇的心态跨进中学校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尽情歌唱。教学重点:

在歌曲演唱中把握歌曲的情绪,能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故事引入:《高山流水》

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俞伯牙,一次他在山中弹琴,有一个樵夫叫钟子期,从他旁边经过,听到他的琴声,就说:一会儿象雄伟的高山,一会儿象浩荡的江河。伯牙就以他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就摔琴断弦,说自己失去了知音,再也不弹琴了。

2、巩固歌曲:

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

师:在这五首歌曲中,大家会唱几首呀,来,一起唱一唱。

(一)《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是电影《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

A、听我唱: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跟着划拍,感受歌曲情绪

B、大家唱:学生随教师钢琴演唱,要求声音不能太大

C、表演唱:教师请一个唱的较好的同学上台演唱

D、O K唱:全体学生随伴奏唱,教师指挥。

(二)《快乐老家》这是近几年来深受青年朋友喜爱的优秀通俗歌曲之一,由浮克作词作曲,旋律平缓易上口,歌词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A、听音乐,学生随音乐轻声优美的唱

B、教师简要讲解歌曲中应注意的地方,如休止和切分等几个特殊节奏。

C、学生完整随音乐唱歌曲。

3、学习新歌《新世纪的新一代》

歌曲分析:李幼容词、刘磬声曲。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全曲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和热烈的呼吁感,旋律明快奔放,情绪激昂,充满活力,表现了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决心与信念。

A、播放范唱,学生在情绪中感受歌曲的表现意义

B、学习旋律,教师用钢琴弹奏,学生先轻声哼唱

C、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D、学习歌词,以听唱为主

E、学生随音乐再一起唱。

三、小结与下课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每人准备一到两首歌,我将在班上组织一次小型的演唱会,主题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唱出心中的歌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新世纪的新一代》;

2、学唱《啊,朋友再见》和《雪绒花》。教学重点:

在歌曲演唱中把握歌曲的情绪,能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巩固歌曲:

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上节课学习的歌曲。

(一)《新世纪的新一代》

A、听我唱: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跟着划拍,感受歌曲情绪

B、大家唱:学生随教师钢琴演唱,要求声音不能太大

C、跟我学:教师教唱歌曲,先学旋律,然后学习歌词。

D、O K唱:全体学生随伴奏唱,教师指挥。

2、学习新歌:

《啊,朋友再见》意大利民歌,也是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一首插曲。歌曲为一段体,小调色彩。表现了游击队员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眷念和热爱。体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

A、听音乐,学生随音乐轻声的唱一遍;

B、教师简要讲解歌曲中应注意的地方,如前半拍休止和倚音等几个的地方。

C、学生完整随教师钢琴伴奏唱歌曲。

3、学习新歌《雪绒花》

歌曲分析: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深情悠长的歌调以四三拍子唱出,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真挚地倾吐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影片介绍略)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学习旋律,教师用钢琴弹奏,学生轻声随琴哼唱

3、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4、自学歌词,以听唱为主

5、学生齐唱歌曲,教师指挥

三、小结与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零点乐队》 作者:(请回贴告知)

课 题: 零 点 乐 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奏一种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竖笛、各种打击乐器或其他乐器),并能参与器乐合奏;

2、能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参与伴奏,从中体验与他人合奏的愉悦感;

3、了解器乐演奏中“加花”的含义,能在演奏中作“即兴创作”。设计思路:

本课以台湾民歌《一只鸟仔》为载体,旨在建立一支起点为零的乐队,因为合奏曲《一只鸟仔》短小精悍,音域较窄,节奏简单,句逗清楚,采用C调,便于各种乐器演奏,所以学生在合奏过程中也不会感到困难。教材力图通过“试奏体验”加花添彩、登场演练等三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器乐演奏的全过程,感受器乐演奏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激发,以及器乐合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器乐演奏中的合作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器乐曲,以民族乐器为主,给学生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2、教师提问:刚才听到的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你听了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二、感受与探索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乐器演奏,很多同学肯定要说,我们没有乐器怎么办呢?没关系!“拉起你的二胡,弹起我的琵琶,摇响嚓嚓的沙锤,拨动叮咚的吉他。如果你不会演奏乐器,那也没有啥,在课桌上敲起鼓点,用嘴呜呜地模仿喇叭,愉快的合作能把最美的旋律表达”。

2、试奏体验:几种不同的发声体就可以组成一支乐队,让我们一起来试奏一首乐曲。

3、学生随琴视唱旋律,教师指导

4、教师弹琴,学生齐唱

5、用手中的乐器试奏,教师个别辅导

6、齐奏《一只鸟仔》

三、创作与表现——加花添彩

1、大家试奏同一旋律之后,动动脑筋,利用现成的乐器,为乐曲加花添彩。

2、打击乐设计:

碰 铃 叮 — 叮 —

双响筒 各 的 各 的或各x的cx的x各cx的x各cx的3、自制打击乐器(可以课后完成)

4、为主旋律加花:根据乐器的特点,将全曲的主旋律进行恰当的分配,并填空加花,这就是最简单的编配。如:

5、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为乐曲配加花,然后一起演奏。

四、教师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合奏《一只鸟仔》,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小结:我听了大家的演奏,觉得真不错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达到这 种效果,看来下去以后大家还是练习了,我希望以后能保持下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乐曲《雪绒花》。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出示《雪绒花》旋律谱,学生集体视奏。

2、试奏体验:教师安排声部,学生分组自由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弹琴,分声部试奏

5、试合奏,教师再指出其中应注意的地方,学生再练习

6、齐奏《雪绒花》

三、创作与表现——加花添彩

1、大家试奏同一旋律之后,动动脑筋,利用现成的乐器,为乐曲加花添彩。

2、打击乐设计:

碰 铃 叮 — 叮 —

双响筒 各 的 各 的 或 各x的cx的’x各cx的x各cx的’

3、自制打击乐器(可以课后完成)

4、为主旋律加花:根据乐器的特点,将全曲的主旋律进行恰当的分配,并填空加花,这就是最简单的编配。如:

5、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为乐曲配加花,然后一起演奏。

四、教师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美妙的人声》 作者:(请回贴告知)

教学目标

1、对聆听和探索人声具有愿望,在听赏声乐作品的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教学探讨,说出人声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童声、男低音、女高音的音色特点;

2、能独立辨别独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在欣赏声乐曲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运用各种形式(如面部表情、手势、动、等)能对所听音乐作出反 应,并从中体验到欣赏声乐作品的愉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回声》、《闲聊波尔卡》、《春雨》、《跳蚤之歌》等声乐曲,感受不同体裁与形式的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品味人声之美妙,进而激发学生探索人声的分类和常见声乐演唱形式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言:一段优美的旋律能打动亿万听众的心,也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遐想、使人久久不能忘怀!你听完这段音乐你能告诉我什么?

(一)、播放音乐《回声》片断

1、提问: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什么?作品采用什么演唱形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歌曲命名吗? 答案:a、仿佛置身与山谷中,听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对话

b、童声无伴奏合c、〈〈回声〉〉

作品简介、全曲欣赏〈〈回声〉〉

2、听完了这首作品,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艺术都有那些表现手法? 提示语: ①、用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我们称为____舞蹈.②、直接用画笔勾画的我们称它为______美术.③、用语言文字直接描述出来的我们称之为____文学.那么,音乐又是借助什么特殊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就是这种形式中其中的一种(用人声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_____声乐作品)

(二)、请欣赏《闲聊波尔卡》

作品简介:原作是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的同名器乐曲,由我国音乐教育家杨鸿年填词而成提问: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与上一首歌曲有什么不同?作品风格反映了什么?你能用动作形象的表现一下这歌中所反映的情景吗?

(三)、下面请欣赏歌曲《跳蚤之歌》

1、作品简介:《跳蚤之歌》原为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句《浮士得》第一 部第五场中魔鬼梅菲斯托和一群快活的朋友在小酒店里饮酒时唱的歌,其意是借黄帝蓄养跳蚤来讽刺当时德国诸侯豢养的宠臣。

2、欣赏全曲

3、提问: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答案:带嘲讽的口吻、男低音独唱、(四)、请欣赏歌曲《游击队歌》

作曲家简介:贺绿汀

1、歌曲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2、歌中表现抗日游击战士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

(五)、讨论与探究:以上欣赏到的内容你认为人声是怎样进行分类?每类人声有那些特点?你还知道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六)、总结:

(七)、感受与判断:(巩固以学知识)

1、根据聆听的感受,用线条将童声、男声低音、女高音与有关描述声音特点的词汇连接起来。

①、童声的特点是 柔美、抒情 ②、女高音的特点是 深沉、浑厚

③、男低音的特点是 清脆、明亮

2、听录音,说出下列歌曲的演唱形式。

①、祖国,慈祥的母亲()②、当兵的人()

③、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④、游击队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

作者:(请回贴告知)

课题:流动的音符

课时:1课时

课型:创作课

教学内容:“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的方式。

(2)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作8小节的短曲。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2)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价值观: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和创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团结、协作。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引导、启发法,指导法,游戏法

2、学法引导:创作练习法,参与体验法,讨论法,评价法

3、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做多元化评价(自评、他评、师评)

4、教具运用: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音乐《DO RE MI》,学生在音乐中走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计意图:创设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音乐是什么吗?有人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因为他神秘,它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说音乐是魔方,它旋转着,组合着;我们说音乐是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它们性格、长相各不相同,却十分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小矮人的森林里去玩玩,先让小矮人们做个自我介绍:

1、DO 叫万事通,它性格稳重,做事踏实,是个小博士,见多识广。

2、RE 是个糊涂蛋,活泼可爱,但一不小心就会犯糊涂了。

3、MI 是个小能手,勤劳善良,在这个家中它是个得力的助手。

4、FA 叫做捣蛋鬼,性格古怪,爱惹事生非,爱打架。

5、SOL 叫开心果,持家有道,关心他人,能给全家带来欢乐。LA 叫做害羞鬼,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讲话就脸红,比较小家子气。

7、SI 是个瞌睡虫,爱看新鲜,但体弱多病,所以爱偷懒,离不开万事通DO。

这七个小矮人性格各不相同却能十分和谐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其中DO MI SOL三个人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性格最好的,在音乐中,这三个音为骨干音,就像我们班中的班干部一样,由于有了班干部,才建成了我们这个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设计意图:赋予七个音符以活生生的生命,带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玩一玩、学一学

1、玩一玩,唱一唱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七个小矮人,现在小矮人也想认识你们这些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们,想一想怎样用歌声来介绍你自己。

生思考,师唱:5 6 5 4| 34 5| 你叫 什么 名 字?

(生唱,或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或以同桌为单位一问一答)

[设计意图:即兴创作,激发学生初步的创作热情。]

2、唱一唱,找一找

师: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们与七个小矮人互相认识了,下面我们就来和七个小矮人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排一排,我最棒。在正式做游戏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几条乐谱:

[出示歌谱1]

《玛依拉》新疆民歌

1=G 3/4 1 7 1| 7 1 2 7 1 | 7 6 7 2 | 1-||

① 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②找出两个乐句之间的特点。(音符和节奏都是一样,每一小节旋律音高、节奏都相似。)

[出示歌谱2]

《信天游》陕北民歌

1=F 2/4 6 6 | 2 12 3 | 6 6 5 6 | 56 3· | 6 6 6 | 2 12 3 | 532 1321| 6-|| ① 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②找出两个乐句之间的特点。

③请同学们给这首民歌的创作手法取“名字”(同头换尾)。

3、排一排,我最棒

游戏规则:根据给出的节奏型,并且按照我们刚才从民歌中间所发现的创作规律来进行音符的组合。比一比,谁把小矮人排得最好,唱起来最顺口,哪组同学最棒。小组讨论,每组创作出一条旋律,七分钟完成。

[出示节奏型] 1=C2/4

XX XX| XX X| XX XX|X —| XX XX| XX X| XX XX|X —||

[设计意图:在规定的节奏型中进行音符的组合,简单,降低了创作的难度,能引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4、玩一玩、比一比

学生成果展示,每组将旋律写在黑板上,请出一名记分员,其他同学当评委,对评委的要求:

1、要有公正、公平的心态,对所选作品负责。

2、本组同学不参与本组创作作品的表决。

师在钢琴上演奏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举手表决。

[设计意图:在比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结果并不重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1、请学生对本节课作出评价。

2、师作总结发言:今天我们在童话世界里与七个小矮人一起玩游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歌坛上有你们的歌声,有你们的身影。

五、板书设计:流 动 的 音 符

DO RE MI FA SOL LA SI(七个小矮人的图片)

1=C2/4

XX XX| XX X| XX XX|X —| XX XX| XX X| XX XX|X —|| 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班级演唱组合作者:(请回贴告知)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与风格,采用组合的形式创适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当众演唱所学歌曲;

3、能在演唱活动中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情导入

1、引入演唱组合欣赏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充满现代气息的动感组合,请同学们欣

2、播放组合演唱片断,自由欣赏

学生可随意讲出所熟悉演咱组合的名称,也可跟唱所熟悉的歌曲。师生共同营造热烈、民主的学习气氛。

3、指名答问,组织交流

①形式自由,可集体回答,也可单独发言,由教师补充、完善

②要求回答的内容。(演唱组合有动力火车、美少女、神秘男孩、风组合;组合演唱的特点是几个人一组演唱,一般采用边唱边舞的形式,应充满青春活力)。③简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形式,也很了解它的演唱特点,班上有没有同学采用这种形式演唱过,想不想试一试呢?

④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保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今天就让同学们过一把“歌星瘾”我们也采用组合演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大家有没有勇气上台来表演?(生答)好,有你们自信的回答,我就放心了。同学们都知道.组合演唱的第一大特点是几个人用时上台演唱,那我们首先得准备能共同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节奏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歌曲《青春舞曲》。

三、学唱歌曲

(一)介绍歌曲及作者

1、教师范唱歌曲,整体感受。

2、由歌曲引出作者介绍。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二)随乐学唱

1、听赏全曲,按照自己的创意拍击节奏。

2、边拍击节奏边唱歌曲。

(三)随乐舞蹈

1、尝试背诵歌词:

2、激发学生设计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组合演唱的第二大特点是边唱边舞,充满活力。平常同学们都很活泼好动,还有些同学会跳现代舞,现在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跳起来。要求人人都动,动作多样,气氛热烈融洽)

四、复习歌曲

1、推荐适合演唱的歌曲

2、分男女生复习歌曲

五、范例组合

1、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演唱组合形式

2、播放范例,供学生听赏、模仿(如千斤、八只眼、黑鸭子等

3、教师小结师生欣赏J

六、尝试组合

1、提出组合演唱的要求

2、学生尝试组合演唱

七、组合演唱会

1、推选主持人

2、分组合上台演唱(老师当音响师,播放音响或用钢琴伴奏

八、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七彩的管弦 作者:(请回贴告知)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些常见西洋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辨别他们的音色。

2、能够记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日出》的主题音乐。

3、在欣赏《日出》的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听后联想到的景色,让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1、西洋管弦乐队的分类。

2、《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3、《日出》

教学重点:听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教学难点:同类乐器音色特点对比认识。

教具准备:VCD、录音机、磁带、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行音乐课礼式。

二、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同学为了提高素质,学习掌握了一门乐器演奏技术。下面请同学上来为大家演奏。(直观性原则)A、小提琴B、单簧管C、小号

师: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生:

师:它们属于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

生:

师: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属于西洋管弦乐器?

生:

三、新课

1、根据发音原理和制做材料不同,介绍西洋管弦乐队的分类。

(启发性原则)老师出示幻灯片(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

2、出示课件

(直观性原则)让学生了解乐器形状,同时了解主要乐器的音色。

师:下面请大家在乐曲中进一步的了解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各种乐器擅长表现的情绪,抒发的感情。

四、《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老师主导)师:下面请大家听赏一首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学生主体)作者:英国 本杰明.布里顿

乐曲为了使青少年了解西洋管弦乐曲作。

老师放VCD《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

1、学生回答:1)演奏中乐器的先后顺序。

2)学生谈谈在欣赏不同类乐器演奏的不同片断的感想。

例 : 小提琴 :优美、抒情

单簧管: 圆润、流畅

大管: 低沉、恢谐

(注重学生感受,教师只作补充性引导。)

2、放录音片段

(巩固性原则)师:听录音后请同学回答由哪些乐器演奏?

生:

五、《日出》

1、初听全曲

师:下面我们将要听赏的这支曲子,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选自美国作曲家格罗非的《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题目是《日出》,请大家静静地听赏,细细地品味,充分体验音乐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情境,说出每种情景有特色的乐器。(听全曲一遍)

(学生自主)师:1)描绘一下你从乐曲中感受到的情境,或体验到的情绪。

(学习原则)2)主要情景中的主要演奏乐器。

生:……

2、复听片段,主题音乐视唱。

出示幻灯片《日出》的主题音乐,老师伴奏,学生视唱主题音乐。

师:大家唱的好,请记住这个主题,并想一想这段乐曲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

3、复听全曲。

六、小结

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西洋乐器,通过听赏我们了解了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经典乐曲片段,你们说交响乐美不美?

生:

师:可是有许多同学却只欣赏流行音乐,这种做法好吗?

生:

师:大家在学习和了解交响乐之后,要更多地听赏它才能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音乐在我身边 作者:(请回贴告知)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学生能够:

1、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对身边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3、掌握探索、发现音乐的基本途径与技巧;

4、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大胆、自信地展示出来。

教学内容

1、音乐在那里?探索和发现我们身边的音乐。

2、为场景选配音乐。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我们身边的音乐

教学用具: 磁带 录音机 CAI课件 多媒体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a、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的进入教室。

b、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引导学生站立、庄严行队礼。

2、提问:刚才播放的是什么音乐?一般在什么场合使用?

3、引导讨论,小结:重大的仪式、活动、会议时使用。

4、问: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音乐?

三、讨论激趣,学习知识

1、提问:什么叫做音乐?(教师课件出示:是人们用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意志的艺术。)

2、生活中的音乐一般分为哪几种?请举例说说。

3、小结并引导归纳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音乐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A: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氛,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称作“实用音乐”,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指导讨论例举:哪些属于实用音乐?

1)、播放《摇篮曲》,和《欢迎进行曲》比较,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前者音乐情绪热烈、激昂;后者安静、祥和。)

2)、放《婚礼进行曲》,学生说出音乐的情绪,教师小结

3)、小结:上面三首乐曲都属于“实用音乐”,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再一次强调“实用音乐”的实用性。

B、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饭店等不同环境而使用的陪衬音乐。在商业和旅游上,“背景音乐”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作用。

1)、课件打出一个商厦,播放一段配音:在商业上,背景音乐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研究显示若在超级市场播放徐缓优美的音乐,可以使顾客不知不觉的放慢脚步,同播放快速音乐相比,销售量增加38%。

四、为下列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

略,见教材P40

五、课堂小结:

音乐可以使人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热爱音乐,就是热爱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请学生从生活中找出3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请同学为学校食堂配两首“背景音乐”

七、结 束:

播放《加州旅馆》,与学生话别,让同学踏着音乐离开教室。

12.小学四年级应用题一行程问题 篇十二

知识点:

1、在行车、行船、行走时,按照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相依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行程应用题。也叫行程问题。

2、行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距离=速度×时间

速度=距离÷时间

时间=距离÷速度

3、按运动方向,行程问题可以分成三类:(1)相向运动问题(相遇问题)

(2)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3)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

1、相向运动问题 :(1)相向运动问题(相遇问题),是指地点不同、方向相对所形成的一种行程问题。两个运动物体由于相向运动而相遇。

(2)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之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1、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经过3.6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城市相距138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3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在行进中因修车候车耽误1小时,然后继续行进,与甲相遇。求从出发到相遇经过几小时?

2、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

(1)两个运动物体同向而行,一快一慢,慢在前快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快的追上慢的,称为追及。

解答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之差。(2)基本公式有: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1、甲乙两人在相距12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乙骑车在后面,每小时速度是甲的3倍。几小时后乙能追上甲?

2、一个通讯员骑摩托车追赶前面部队乘的汽车。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通讯员出发后2小时追上汽车。通讯员出发的时候和部队乘的汽车相距多少千米?

注意:要求距离差,需要知道速度差和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3、一个人从甲村步行去乙村,每分钟行80米。他出发以后25分钟,另一个人骑自行车追他,10分钟追上。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多少米?

注意:要求“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人的速度差”;要求“两人的速度差”需要知道距离差和追及时间

2、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

(1)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是指地点相同或不同,方向相反的一种行程问题。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

(2)解答背向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乙车每小时快

5.5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而行,3小时后甲车在乙车前方15千米处;如果两车同时同地背向而行,2小时后相距150千米。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注意:根据“3小时后甲车在乙车前方15千米处”,可求得两车的速度差;根据“两车同时同地背向而行,2小时后相距150千米”,可求得两车的速度和。从而求得甲乙两车的速度(和差问题)

3、相遇问题:(1)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

(2)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

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 例1: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

例2: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例3: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习:

1、卡车从南方出发,沿高速公路开往杭州。如果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此时距终点还有20千米,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2、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3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4、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6:30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

5、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3小时,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7、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每小时行7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6千米,8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8、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4 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9、A、B两地相距3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粗,原计划甲每小时行36千米,乙每小时行40千米,但开车时,甲改变了速度,也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这样相遇时乙车比原计划少走了多少千米?

10、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1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中点9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1、小斌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小明步行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同时在某地沿同一条线路到30千米外的学校去上课。小斌到校后发现忘了带钥匙,就沿原路回家去拿,在途中与小明相遇。问相遇时小明共行了多少千米。

12、一辆客车从甲城开往乙城,8小时到达;一辆货车从乙城开往甲城,10小时到达。辆车同时由两城相向开出,6小时后他们相距112千米。甲乙两城间的公路长是多少千米?

13、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同时从起跑线出发,反向而跑,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6米,当他们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点时,他们在途中相遇了几次?

14、小明回家,距家门300米,妹妹和小狗一齐向他本来,王明和妹妹的速度都是每分钟50米,小狗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小狗遇到王明后用同样的速度不停地往返于王明与妹妹之间。当王明和妹妹相聚10米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15、甲、乙两地相距880千米小轿车从甲地出发,2小时后,大客车从乙地出发相向而行,又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已知小轿车比大客车每小时多行20千米,问大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甲乙两城相距29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城出发向乙城驶去,每小时行45千米;一辆货车从乙城出发驶向甲城,每小时行42千米。辆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各自到达终点后休息一小时,然后立即返回。从出发时开始到返回后再次相遇一共花了多少小时?

17、佳佳从甲地向乙地走,彬彬同时从乙地向甲地走,当他两人各自到达终点时,又迅速返回。两人行走的过程中,各自速度不变。两人第一次相遇在距甲地50米处,第二次相遇在距乙地19米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上一篇:物业小区保安员年终下一篇:水处理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