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精选13篇)
1.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一
县房管中心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新型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全力服务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中心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重在以下几点予以加强:
一、开拓思想,紧跟步伐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加快我县新型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也是促进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中心要紧跟上级的步伐,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调研论证,制订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主意、献良策。
二、加强监管,建设社区
中心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本着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思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因
地制宜、加强监管、突出特色、集约服务。一要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区物业管理工作,对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及时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依法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业主委员会,维护农村业主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为。二要建立小区住宅区绿化建设标准、养护标准,对绿化管理责任等均作出了规范化责任制,对新型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排放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等问题防患于未然,并逐步推行规范有序的物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待遇。三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规范住宅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提高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水平,重视矛盾纠纷调处,不断开展自查自纠和改进完善措施,加快我县新型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三、优化意识、集约服务
一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意识,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到为农民群众和企业提供快捷、方便、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上来。二是在立项、规划、用地、建设、产权办理等环节,健全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完善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较为完备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村镇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机制,及时掌握和解决农民在城镇化建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房地产业营造
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建设一个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设施设备完善、和谐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做好准备,让农民过上城里人同质化的现代文明的生活,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2012年8月7日
2.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二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四)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七)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控制发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淘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十一)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二)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十三)加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十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加大退牧还草力度,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五)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严格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核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十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全面推进,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十八)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要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鼓励各地区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
(十九)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调整主要污染物指标种类,纳入约束性指标。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二十一)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红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二十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调整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相关收费基金,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二十三)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全面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二十四)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二十五)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二十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七)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八)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二十九)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三十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三十二)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探索有效模式。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十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三
今年以来,市建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扎扎实实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组织和指导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
从2007年初开始,建委先后组织了规划、测绘等专业人员,对市域内各乡镇的规划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重点对交通干线走向、集镇村庄布局、地形地貌进行了勘测、摸底和调研,为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按照省厅要求,建委积极开展全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初步完成,并且两次征求了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的意见,预计12月底可完成评审和报批工作。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内容覆盖市域内城乡产业空间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中心村设置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成为指导我市村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迁村并点的纲领性文件,对有效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城乡建设与耕地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 1 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以试点引路,示范引导,指导各乡镇进行了乡集镇和村庄规划。截止目前,15个乡镇、6个办事处,有196个行政村已与设计单位签订了规划编制合同。其中贾岭镇14个村、李寨镇12个村、高寺镇8个村已完成了测绘和基础资料收集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官会、丁集等乡镇的村庄正在进行前期勘察、测量工作。
(二)发挥部门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市建委努力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一是配合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技术导则,主要有《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村镇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的建议》、《项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择标准、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项城市垃圾处理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这此文件和技术导则,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二是积极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年初在党校举办了二期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班,对全市所有村支部书记进行了技术授课;在建委建设职工教育中心,连续3年对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重点为村镇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集镇和村庄整治技术要点、村镇建筑
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三是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建委每月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乡镇在建工程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技术指导。重点检查学校、敬老院、卫生院改造工程、工业厂房等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质量安全保证条件、现场文明施工、结构实体质量和监测情况,监管力度的加强,杜绝了施工阶段各类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积极开展对口试点村帮扶。我委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组,积极配合市直单位和乡镇搞好帮扶工作。我们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指导村庄完成路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住宅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象我委对口帮扶的火张营村,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已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个别乡镇和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性不够,过分依赖上级政府,工作推进力度不大。二是村镇规划经费欠缺。致使规划完成率较低,很多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三是村镇建设机构不健全。镇村一级没有专门建设管理机构,缺乏执法队伍,集镇及村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设管理难度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有重点的对中心镇和中
心村进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专项考核等手段,促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二是各乡镇应设立村镇规划建设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三是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发改委、建委、国土资源、新农办、交通、水利、环保和乡镇、村委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方力量,避免多头管理和资源浪费。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委下步将积极推进和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全市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编制任务。使各乡镇的规划突出特点,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确保规划的针对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农村住宅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村住房改造。对农房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出农房改造的支持政策和举措,大力推广节能、节地型住房建设。
三是搞好环境整治。从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情办起,以三改(改路、改厕、改圈)、一清(清运垃圾)和一排(明沟排水)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技术服务。
四是抓好“迁村并点”试点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村镇规划的指导下,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迁村并点”的工作内
容、标准和措施,尽快启动试点村的“迁村并点”工作。
五是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提高各相关部门对村镇建设管理的认识,探索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管理内容;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管理队伍,落实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五、保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二是提高认识,树立长期、连续作战思想。摸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集镇村庄规划。
三是广泛发动,齐心协力推进。突出乡镇和村庄的主体地位,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
4.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四
西属巴街道党工委(2013年12月12日)
12月11日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会召开后,根据区委要求,我街道当晚召开专题会议,参会人员有:街道班子成员、各村支部书记、沿川村主任、机关全体党员。会议在认真传达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会的同时,还就我街道如何贯彻会议精神,怎样抓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总体思路
会议决定,街道党工委要着眼于新城建设的长远发展要求,以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要职责来抓,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上,解决好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明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村级组织换届奠定坚实基础,为未来的新城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二、具体安排
(一)有效结合“两个宣讲”工作,把思想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抓好抓实
在“两个宣讲”工作中,我们统筹安排,分层次开展,把街道办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全部纳入宣讲范围,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实施细则,同时重点对宣讲学风和宣讲效果进行督促指导,坚决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着力提升理论素养。同时,要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等形式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顽症,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二)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把维护稳定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书记在推进会上指出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组织不健全、活动不正常、基层干部存在违法乱纪现象等突出问题,我们要深刻反省,重点整改。一方面要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积极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宽容看待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紧抓信访问题化解,为全面开展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造应有的社会环境。
(三)对照构建“四大体系”要求,把落实各项推进措施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领导体系,丰富方法体系,建立创新体系,构建这四大体系是区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纲领,也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我们要围绕区委整体安排,重点做好各项推进措施的落实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1、严格落实书记党建工作责任,确保基层组织建设有人抓,抓得住。
一是要在抓好基层组织素质提升、选拔、任用的基础上,健全工作责任落实机制,继续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为落实“书记抓”打好基础;二是要围绕“怎么抓”作好任务分解,以各支部书记与街道党工委书记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将基层组织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分解到各支部,明确目的、任务、时限,并硬性要求各支部具体将任务再分解到班子成员。
2、深刻理解各项推进措施的内在联系,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确保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惠及民生,赢得民心。
区委确定的“四大体系”囊括的各项具体推进措施,是总揽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的系统要求,是我们基层从事此项工作的指导纲领,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消化吸收,以确保实施效果为根本原则,立足于街道各村实际,着眼于新城建设即将带来的深刻影响,突破其它乡镇街道的现有做法,紧紧抓住新城建设的发展契机,统筹规划安置社区和移民社区,创新组织设置,培育配套产业,探索建立党建机制,以适应未来新城的发展要求,为新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注重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基层组织提档升级。
5.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五
各位领导:
新度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区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新度镇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学习载体、改进学习方法、做好考核表彰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有秩序。镇党委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区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两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党支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机构,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努力把新度镇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务实、廉洁、创新”的学习型团队。
(二)抓好宣传引导,确保学习声色。为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确保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镇党委充分运用宣传栏、简报、横幅等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主要原则和内容要求,宣传各村党组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进展情况和重要成效。同时,为深入贯彻学习
1实践科学发展观,镇党委还为全镇干部职工和各村党支部配备了《七个怎么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基本知识问答》等有关理论书籍,努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创新学习载体,确保学习有质量。我镇除了采取召开学习会、坚持“三会一课”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大规模学习培训外,还积极创新学习载体,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质量。一是举办政治理论培训。建立健全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季度举办一次理论知识讲座,邀请党校领导、专家授课。今年以来,镇党委中心组先后组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三个理论专题学习,集体参学率达100%,推动了全镇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二是积极开展周一学习活动。镇党委中心组针对乡镇服务部门多,学习提升难度大的特点,创新建立了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周一学习制度,明确主讲人、主持人和研讨题目,利用利用每周一下午下班后半个小时的时间,集中全镇全体干部职工,集体上党课,交流工作经验。我们还利用学习机会,根据区委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荔城新区建设”精神要求,积极开展学教活动,镇学教办还专门针对此次学教活动制定了一些问答题,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上台一起交流。如十七大中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论述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请你说说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如何围绕做一个学习型干部而深入刻苦学习?你认为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乡镇干部?当好一名乡镇干部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等课题,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为全镇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改进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有实效。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镇党委在改进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让党员干部互相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坚持重点发言与交流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坚持本地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的新鲜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
(五)做好考核表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我镇将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作为评先评优、年终考核以及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制定了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方案,在全镇28个农村党组织及全体党员中评选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积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目前,全镇涌现出如郑坂村、港利村、沟口村等先进党支部和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我们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激发全员学先进、郑先进的热情。
二、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政治素质。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使广大干部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了全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了宗旨意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培养锻炼了队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培训,全镇干部职工形成了“靠学习立身、靠学习进步”的共识,提高了大家分析问题、沟通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推动了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了工作作风。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全镇
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不断提升。
三、存在问题
我镇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是虽制定有学习计划,但学习内容还不够全面、系统,政治学习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各基层党组织在抓政治学习存在不平衡,有的支部抓得紧、抓得及时,而有的支部抓政治学习的力度不够。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少党员干部学习存在实用主义倾向,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联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或干脆不学,尤其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研究得不够深透。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的组织领导,做到领导重视亲自抓,做到观念和思路上有创新,机制和制度上有创新,方式和方法上有创新。
(二)要坚持建立长效的思想教育、监督制约、奖惩激励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支部组织学习的作用,通过抓好支部的学习,促进和确保各项学习计划与任务的有效落实。
6.加快推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 篇六
1、设备配置落后, 现代化水平偏低
财务信息化建设中,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财务信息化设备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军队信息化设备配置相对落后, 现代化水平偏低。但从总体来看, 军队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基础较为薄弱。办公系统科技含量较低, 自动化程度不高, 软件兼容性不高, 各成体系, 共享程度低, 功能单一, 妨碍财务工作顺畅运转, 管理效率低下。各单位各自为政, 研发适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比较简单的财务信息化设备, 而没有综合考虑全军整体的环境和因素。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 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体系中, 信息化设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财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如果各单位的财务信息化设备各不相同, 就存在不能兼容的问题, 而不能将各自信息化设备与整个财务信息系统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因此, 现有的财务信息化设备还不能满足当前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
2、数据共享困难, 集成化水平偏低
目前军队网络化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仍是单机结构, 停留在局域网的状态, 各个子系统自立烟囱, 相互孤立且接口不统一;即便在一个子系统, 也只是简单聚合, 各程序运行之间的信息不连贯, 无法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 使财务管理的很多环节处于黑箱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一是由于体制机制的缺陷, 信息化网络平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自为政, 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导致相当大的资源浪费, 极大地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二是军队财务数据资源基于安全需要而相互独立, 相互屏蔽, 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三是社会数据资源基于商业需要而对外封闭, 军队财务建设必需的社会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缺乏政策法规的制约和引导, 人为地造成了军队财务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障碍。由此造成, 系统不能适时精确反映财务保障整体情况, 制约了系统整体保障的效益, 同时信息散落在财务部门的各个角落, 部门之间重复统计普遍存在, 而且数据还存在差异, 无法保证数据准确性, 财务工作的效率也不高。
3、防护能力薄弱, 安全化水平偏低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度关注网络安全。”随着信息网络水平的提高, 财务信息的集成共享, 加上系统功能的不断拓展, 各单位的财务的开放性随之也就会提高, 由封闭型变为相对开放, 然而财务信息秘密性高, 单位的编号、编制、驻地和供应实力等绝不能被泄露窃取, 这就要求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但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 传输环节复杂, 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威胁。软硬件损坏或财务人员操作失误也导致信息资源丢失或篡改, 各种病毒入侵和软件炸弹都有可能使财务网络系统瘫痪或财务信息泄露, 而且隐形病毒越来越难以防范。而网络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财务信息化网络的稳定性。因而在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网络的安全。可是军队目前的信息化网络安全性较低, 还达不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要求。这极大地阻碍了财务信息在各个单位之间的传递, 影响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二、加快推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进财务信息化硬件研究, 优化信息系统
(1) 推行“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主要是通过ADSL专线或电话线连接互联网后, 登陆“网上银行”系统和使用POS消费点终端系统, 办理经费结算、资金划拨等业务。“网上银行”使管理部门、被管理部门和银行三者之间实现了在线连接, 各单位只要使用一台银行提供的专用终端机和ADSL专线 (或电话线) , 经银行设立的安全认证系统的解密认证后, 足不出户就可以安全快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等账户业务, 可以随时随地对本单位的资金进行调度, 建立起资金流向、流量、存量分布的实时监控体系, 还可缩短资金划拨的在途时间, 做到资金24小时随时提取、全天候划拨、确保事业急需。
(2) 推广POS系统。POS (point of sale) 系统即销售点信息管理系统, 也就是我们常称的“电子货币”。银行卡是POS系统的必要载体, 单位财务部门应办理一张银行卡用于单位银行账户与业务部门公务用卡的资金划转。单位业务部门选择适合本单位财务结算管理需要的银行卡作为公务用卡, 用以办理公务结算。业务较少的小单位可直接用个人工资卡 (或其他银行卡) 代替公务卡办理公务结算。公务卡可用于公务活动经费预借、消费支付和财务结算报销等, 具有结算便捷、使用安全、携带方便、资金流转速度快等特点。
2、创建网络化平台和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1) 全军财务信息联网。目前, 军队局域网建设已初具规模, 团以上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业务部门都有了自己的网页, 为实现全军财务数据联网提供了有利条件。总后财务信息管理中心建立财务网络总站, 各信息中心在上级指导下, 建立本级财务信息网站, 由本单位计算机终端登录网站, 直接经过网络功能进行远程业务处理, 通过网络进行本单位文件、数据的上报与下达, 实现全军各级财务办公、业务核算、经费管理、监督检查联网。
(2) 资金管理军银联网。搞好资金拨付, 抓好账户管理, 提高资金保障效益。首先, 利用财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中的资金拨付功能, 协调开户银行开通直连式网络服务, 在保证安全保密的情况下, 通过网络进行资金划拨, 实现资金实时到账。其次, 利用网络银行实时查看所属部队银行账户资金, 监控资金流向, 掌握部队资金余缺, 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防范资金风险。再次, 军银联网可以利用银行网络与各专业商业银行相联, 可随时监管各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 防止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现象的发生。
3、加强信息系统监控和保密, 确保信息安全
(1) 做好保密工作, 确保财务信息安全。一是从主观方面克服安全漏洞问题。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的分类教育, 培养其强烈的信息安全保密意识, 对财务机构的信息安全状况和信息安全活动进行监管, 从而维护军队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要提高军队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确保其严格按制度规定操作计算机。二是建立健全有关军队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财务信息安全规章, 使军队财务信息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目前, 由于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 总部还没有制定很细致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仍有不少漏洞, 因此, 完善军队财务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三是从客观上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一方面, 在设计、审查和验收军队财务信息系统时, 要确保其安全性、合理性, 如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 配备适宜的信息安全产品等, 另一方面要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当前, 网络犯罪活动十分猖獗, 信息被窃取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各种病毒入侵和软件炸弹都有可能使军队的财务信息系统濒于瘫痪, 因此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力度, 如实现军地双网的物理隔离和专用防病毒卡, 设置防火墙等。
(2) 实现财务监督智能控制。一是实现自动审核钩稽关系。财务信息化管理必须做到各种财务数据对应关系、核算关系和逻辑关系正确无误, 实现自动审核, 自动链接相应数据, 自动提取对应数据平衡账务, 出现差错自动报警提示。做到财务工作按职责分工同时登记, 远程账务处理。二是实现自动审计预算执行。预算编制改革实行项目预算, 使用系统控制按预算开支。程序是:年初将年度指标按预算项目分别录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系统按项目、季度划分开支限额, 上季度未开支完的自动转作下季度指标, 实际报销与项目不符、超过限额的系统自动报警提示。这将有效地控制不按预算项目开支和超预算现象, 杜绝预算、执行两张皮问题。三是实现自动监督资金收付。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做到与网络银行相连, 资金流转由用户操作通过网络进行, 实现自动控制, 汇出资金必须按照指定单位的银行账户和金额划转, 资金进账回执自动反馈给对方, 该回执具有法律效力, 可打印作为收款单位收据使用, 是付款单位记账依据, 这样就在资金支付终端多了一道安全门。四是实现自动实施岗位制约。在信息化财务管理中, 程序分配给各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专项业务, 除此之外只有查询的权限, 没有编辑的权力。每个人只要恪尽其职, 系统就会自动进行提取、汇总、分析处理, 完全达到手工操作的效果, 系统会“机械”地按照设计要求操作, 决不“越位”, 达到岗位制约的目的。
4、注重现代人才引进和培养, 提升信息素养
(1) 丰富财务信息化人才引入渠道。以往军队财务人员的来源渠道主要依靠军队院校的培养和一部分人员转行到财务岗位, 总的来说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单一的来源渠道制约了军队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信息化条件下, 军队将向知识型军队方向发展, 军队的战斗力水平直接取决于部队的人员基本素质之高低。为吸纳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部队军队财务管理, 必然要创新人力资源引进渠道。信息网络系统为创新人力资源引入机制提供了条件。据有关资料显示, 美军招募后勤财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 就是军方网站公布一些适合具有丰富财务知识技能的民间人才担任的空缺岗位, 然后通过网络对意向人选的能力进行初步测试, 再从中选优入伍。通过网络选拔人才的优点在于, 它极大地扩大了人才的筛选范围, 使人才来源渠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 提高了人才的引进质量。随着军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军队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借助网络平台, 通过向全社会招募高素质的军队财务人员, 不断提高军队财务人才的引进质量。
(2) 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多元化培养。目前, 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软件多是通过和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取得后经过二次开发投入使用的。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及保密性的要求, 这并非良策。培养和吸收一批既懂军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又懂信息化知识的人才, 自主开发切实适应军队财务管理实际的财务与业务相统一的软件, 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 军队财务作为一个综合系统, 系统优化的关键是人, 军队财务信息化也必须建立在对军队财务人才队伍组建与优化的基础之上。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 克服各类短期行为, 树立新的财务人才培养理念;要改革教育训练体制, 提高军队财务专业的培训起点, 促进财务人才的全面发展, 提高财务人才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培养智能型、复合型人才。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庞大工程, 需要一大批敢于创新、能够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高级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因此, 军队院校要构建以学科信息化为主线、以信息科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科体系, 完善信息化教学内容, 加大培养力度;充分依托国民教育体制, 利用地方高等院校优势, 实行军地结合, 加大人才培养的宽度和厚度, 培养大批军队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各级领导要积极倡导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加强财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通过短训班或进院校再深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文君、蔡燕淮: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09 (6) .
[2]宋莉华: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10 (4) .
7.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七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5年又通过省政府的“双高普九”评
估验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x市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校,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主要抓好下面四项工作:
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均衡
目前,xx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将按照xx市的要求,在2008年前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100元以上,初中达到250元以上,今后还要逐年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薄弱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农村寄宿制乡镇中心小学和“四有”初中校建设。继续抓好教育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根据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继续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长效机制,将危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户管理,确保每年新增危房得到及时改造和修缮;对已经立项的危改工程项目,积极落实资金投入,确保按期完成。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实现xx市提出的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配置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求,结合xx市城乡中小学生源和布局情况,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按班生数比配备,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班级数比即1:1.5配备教师,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教师配置,切实解决部分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核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继续实行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补贴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xx乡及xx镇、xx镇的部分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发给岗位津贴50元,今后随着财力的增强,再逐步提高津贴标准和扩大津贴范围。鼓励和引导新分配的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继续实行到岗工作第一年直接享受转正后的工资待遇。积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骨干教师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三、落实扶助机制,保证困难群体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力
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金专户,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学杂费、人助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继续贯彻落实特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政策和残疾学生“三免一补”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完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工作,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使农民工子女100%入学。重视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和厌学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重视做好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档案登记、结对帮扶和应急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四、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双证”教育,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加快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结合。大力推广“订单教育”,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有效手段,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巩固xx职专作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地位,教师职称职数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向上浮动30%;积极聘用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xx职专担任专、兼职教师,其工资由财政按学校教职工的平均工资予以核拨。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市财政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抽出不低于20%比例的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校舍建设、设备添置等。同时,要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8.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八
一、加大创建力度,夯实基层基础
林业站是林业工作的基石,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矗xx县将加大林业站建设力度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在去年已验收成为“全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合格县”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及时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提升”的思路,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示范县”活动。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将从加强林业站的站房建设、制度建设和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入手,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成为全省继桃江县后第2个“全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示范县”。今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全县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20个林业站撤并为12个,通过撤并林业站,整合了林业资源,优化了人员组合,强化了职能履行,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创建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矗我们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积极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加速林业站建设步伐,今年计划县局投入100万元,建设好3个林业站,按桃江县经验规范12个林业站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林业站管理水平。目前,春华、路口两个林业站的站房工作顺利通过验收,二、加强培训服务,发展花木产业
xx县的花卉苗木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忧,如花卉苗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从业人员由于农民身份,没有途径获得社会公认的园林技术职称,在拓展业务时受阻碍。为了突破这一制约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瓶颈”,xx县林业局多次与盛市人事部门协商,终于获得上级人事部门的理解和支持,11月24日,由市人事局举办的xx县第一届园林绿化工程师资格培训班在县林业局开班,共有87名长期从事花卉苗木产业的农民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组织多名专家为学员授课,让他们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学员通过严格的考试和理论答辩后,将获得全国通用的园林绿化中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园林绿化工程师资格培训班一方面提高了人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重要的是为花农拓展市场提供了一块“敲门砖”,必将为全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三、加大鼓励措施,加强生态建设
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引导全社会办林业氛围的形成,xx县以鼓励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参加社会造林绿化为切入点,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造林绿化。
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社会造林绿化工作,既不是国家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的范畴,也不等同于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贩卖木材的行为,而是“全党动员全社会办林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林业发展中投资主体单一,造林质量低下,资源增涨缓慢的重要措施,xx县本着是否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增涨,是否有利于林农利益得到保障,是否有利于林区秩序稳定的前提,放手发动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经营,并以此带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规定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在业务考核合格以上的前提下以个人名义可以入股、联营、独资承包等方式参与造林绿化。如承包宜林荒山、采伐迹地。营造速生用材林基地;受让经营乡村集体林场;投资兴办名优特新林果基地;投资经营生态公益林及治理水土流失等。
对于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社会造林的,xx县将给予诸多奖励措施,如:积极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项目工程,充分享受政策给予扶持;干部职工投资所造林的申请采伐的在符合采伐条件下优先安排采伐计划,所征收育林基金全额返还至生产单位;对于干部职工参与社会造林绿化,每年造林规模在100亩以上,造林质量优秀且能带动周边群众投资造林,县林业局一次性给予奖励。
9.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九
1 当前渔业发展的六个不适宜的观念
1.1 重渔业经济总量提升, 轻渔业生态养护
2009年, 我国水产品产量5 120万吨, 增长了4.6%。渔业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07亿美元, 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30%, 连续10年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然而, 在渔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 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众对渔业的片面认识对渔业发展的制约加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发布并执行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不容忽视的是, 负责捕捞管理目标还远未实现, 捕捞作业方式粗放, 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养殖用水大进大出的现状在很多地方还存在, 新时期渔业自身节能、节水、减排的要求更加迫切。更重要的是, 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对渔业水域的占用、污染严重, 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建筑采砂等对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和生存、繁殖场所破坏严重, 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1.2 重水产品产量提高, 轻水产品质量和营养改善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 养殖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的70%, 是世界上第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引领了世界渔业的发展方向。水产科技也主要以增产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 育种目标主要是高产、抗逆, 关于提高鱼类营养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的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以确保水产品数量供给为主要目标的时期是正确的, 但是当前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乡居民对水产品供给需求的重点已经从“供给充足”转变为“优质营养”, 而质量安全是优质营养的应有之义。从经济属性和功能上看, 水产品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及畜产品有较大的区别, 属于农产品中的“奢侈品”;从长远来看, 水产养殖只有在突破质量安全这一关后, 在营养和优质上多做文章, 才能提升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实现我国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转变。
1.3 重养殖规模扩张, 轻效益和竞争力提升
长期以来, 我国水产养殖规模扩张较快, 然而对产业长期效益和竞争力提升考虑不够。养殖业的效益主要来自品种的不断更新和产量的不断增长, 对品种更新、规模扩张和产量增加的过度追求, 加剧了渔业资源衰退的进度、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削弱了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养殖成本。当前土地、水、投入的资源成本压力注定这种依靠规模扩张的产业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国缺乏像挪威那样“一条鱼、一个产业”的发展理念, 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水产品价格偏低, 效益差 (如:虽然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冻全鱼出口国, 但价格几乎处于美国该产品市场的最低价, 2008年该国由智利进口冻鱼片价格约7.5美元/千克, 中国同类产品只要约3美元/千克。) 在国内市场缺少“长青”主导品种, 也间接培育和纵容了国内“挑花眼”的不健康的水产品消费习惯。加之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渔业产业链偏短, 加工、物流等产业环节还较弱, 导致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据渔业科技委员会专家调研,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当前已经进入了平台期, 短期内难以再有大幅的增长, “零增长”、“负增长”的捕捞方针也限定了捕捞水产品产量, 因此, 必须扭转产业规模无节制扩张的观念, 转向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业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来。
1.4 重经济发展, 轻渔业权巩固与拓展
多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渔业产业经济发展, 但是, 对巩固和拓展渔业权则办法不多, 力度有限, 有关部门推动出台的海域使用法导致了渔业捕捞、养殖生产结构的深刻调整, 截至目前, 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对依法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保护不力。工业排污、工程建设等导致的渔民“失海”、“失水”现象多发, 相应的损害赔偿和占用补偿制度建设滞后。海洋渔业准入制度不健全, 无法对商业捕捞渔业和生计捕捞渔业加以分类指导和区别管理, 一定程度上导致对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
1.5 重市场资源配置, 轻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当前, 现代渔业管理的职责任务已经从主要发展生产、保障市场供给拓展到保障供给、质量安全、资源养护、维权护渔、安全生产、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多领域、多功能上来。多年来, 渔业产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不足、不稳, 面对水产养殖病害增多、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 渔政渔港设施、安全救助设施、养殖池塘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 水产养殖良种、病害监测和防治体系建设等渔业基础性、公益性、保障性体系建设投入滞后。渔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不稳定已经成为制约现代渔业建设的突出问题。
1.6 重产业经济功能, 轻产业多功能性拓展
水产品提供和渔民就业增收等渔业传统的经济功能是渔业发展的基础, 应该始终加强。但在此基础上, 要关注渔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在国际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渔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统一、产业拓展和海洋权益相联系的产业, 其特有的多功能性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和凸显, 2009年的渔政311南沙巡航护渔, 以及发生的钓鱼岛我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抓扣事件更加彰显了我国渔业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方面的独特作用;渔业与食品产业、海洋产业、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渔业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增殖放流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的功能愈加显著;突出现代渔业文明成果、传承渔业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 拓展渔业多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
2 理清新时期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新时期, 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就必须在扭转上述六个不适宜的观念, 实施渔业“四化”战略, 突出强化五项工作。
2.1 实施渔业“四化”战略
2.1.1 实施规模化战略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渔业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充分尊重渔民意愿的前提下, 逐步推进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单位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大幅提高养殖水产品产量, 规模经营大户和养殖场比例。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 因地制宜发展品牌渔业, 拓展渔业产业链, 促进水产品加工增值。
2.1.2 实施标准化战略
把标准化工作贯穿渔业生产、管理各环节, 使渔业资源、环境、养殖、加工、渔船、渔机、渔具、工程等各个领域和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提高渔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加大渔业标准推广实施力度, 强化对标准实施的监督, 同时不断增强渔业标准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2.1.3 实施组织化战略
按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要求, 巩固已有集体渔业公司、渔业合作组织、渔船管理服务站等合作组织, 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增强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发挥各级水产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优势, 与渔民联办专业合作组织, 重点抓好科技推广、苗种与饲料供应、病害综合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
2.1.4 实施信息化战略
适应产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 充分利用物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以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及计算、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中应用, 加快现代渔业装备升级、配备和管理信息化, 提高现代渔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与传统的渔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 实现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
2.2 突出强化五大任务
2.2.1 突出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
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 大力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 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 积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努力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把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把渔业作为国家水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
2.2.2 突出强化水产品优质安全供给
13亿人的水产品消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渔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保障有效供给,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 防止渔业生产和产品价格出现大起大落。同时, 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健康和营养需求, 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在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安全、优质的水产品有效供给, 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满足国民营养需求做贡献。
2.2.3 突出强化渔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稳定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养殖权制度, 全力落实支渔惠渔政策, 突出强化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渔业公共服务的基础体系, 夯实打牢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重点加强和拓展渔业部门的执法监管能力, 着力改善对渔船的监管和渔业信息的采集。围绕优势主导产品, 构建包括良种繁育、养殖、加工、储运和市场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
2.2.4 突出强化渔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 加大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力度和技术推广力度, 提升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 推进传统养殖业优化升级和捕捞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物流、休闲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 培植、壮大新兴海洋生物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高渔业劳动力职业化素质。
2.2.5 突出强化渔业的多功能性拓展
在确保水产品提供和渔民就业增收等渔业传统经济功能实现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渔业在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环境美化、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当前, 尤其要强化渔业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方面的功能。建议通过财政和政策积极支持渔政船等渔政执法装备建设, 支持渔民到我主权海域进行养殖和捕捞, 支持水产科研机构到主权海域开展科研和资源调查活动, 将主权海域列入国家级水生生态保护区进行保护, 以强化我国渔业的实际存在和国际影响。
10.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十
市委办:
根据《关于开展在全市开展“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建言献策活动的通知》(瑞办字[2011]143号)文件要求,为认真开展好“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建言献策活动,我局党委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现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9月9日下午,我局党委专门召开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组织学习了市委办《关于开展在全市开展“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建言献策活动的通知》(瑞办字[2011]143号)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学习,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建言献策活动的重大意义,同时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活动。
二、及时制订措施。根据瑞金市委办《关于开展在全市开展“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建言献策活动的通知》(瑞办字[2011]143号)文件,我局及时拟订了《关于开展 “一个突出、四个加快”建言献策活动的通知》(瑞水利党字【2011】34号文)。该通《通知》明确了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活动时间,并提出相关要求:一是系统每个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撰写对策建议文章或点子,机关支部要上报3篇,水保支部和水库管理站支部要分别上报2篇到局党政办。二是局党委将对各支部的建言献策及时进行审核,并推荐到市委宣传部。对被市委、市政府采纳的优秀对策建议,除市里表彰外,局党委还将给予一定奖励,以资鼓励。
11.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篇十一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13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城镇,建设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活力等都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以认真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管理不到位。编制小城镇规划定位不高,缺少超前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步。加之镇(街)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规划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管理不严,镇容镇貌与当地经济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发展速度。
2、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多。小城镇城市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攻坚性工程。目前,国家的投资主要倾向于大城市,对小城镇投入明显不足。省市县财政对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小城镇本身融资渠道少,大部分建设资金靠当地农民自行筹集和当地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开发,吸纳社会资本、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能力较弱。资金问题仍然制约着城市化发展速度。
3、基础设施配套力度不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一些镇(街)的供水、排水、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低,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部分镇(街)停电、停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小城镇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主导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乡镇企业发展是一些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部分乡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群,而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企业,发展速度较慢。一些乡镇主导产业不明晰,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效果不明显。
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重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直接进入乡镇土壤、河流中。多数乡镇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为简易填埋,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高水平管理小城镇建设。建议实施“小城镇,大规划”,即统一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小城镇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规模,注意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功能分区趋于合理。从长远考虑,把村镇建设纳入统一管理,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小城镇。国家要把小城镇建设提升到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小城镇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省(市)级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两级政府向中心镇投入逐年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增长比例不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允许中心镇自行实施土地占补平衡。
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完善交通、供水、通讯、供电、供暖、供气、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上下工夫,小城镇的城乡建设维护税,要用于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加强城镇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体育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抓好小城镇中心区域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4、以主导产业带动战略建设小城镇。在小城镇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时,应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的合作,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拉动小城镇经济增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做好环保工作,治理污染,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条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好环评关,杜绝污染项目建设,切实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加快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并注意采取多种控制手段预防小城镇周边化肥、农药及集约化养殖场等农牧业水污染,确保进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前较好的水质,以满足各类污水再利用的水质要求。切实制定垃圾处理方案,加快建设标准化、无害化的集中处理设施。
12.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十二
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 它是集景点整合、线路开辟、票务、购物、餐饮、住宿、交通等为一体的综合化服务平台, 正不断成为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作用机制为:基础服务部门为游客提供硬件、政策等服务;配套服务部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景区部门为游客提供景点选择等服务。这些部门共同衔接到旅游服务中心, 以该中心为综合服务窗口为游客构建一个一体化旅游平台 (如图所示) 。
二、郑州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1) 散客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郑州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自主消费意识越来越强, 以往随团出行、单位组织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当前, 私家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道路交通越来越便捷, 自驾游、自助游、亲情游等小众旅游方式受到了人们的亲睐。这使得郑州市旅游市场中散客数量不断增加, 而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目的在于为散客服务, 因此郑州需要兴建旅游集散中心。
(2)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
郑州市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城市, 随着经济区建设序幕的拉开, 郑州旅游业定会得到显著的发展。旅游集散中心是方便游客和市民出行的基础设施, 同时它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一个对外宣传城市的窗口。随着郑州市未来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汇集于此, 他们通过游客集散中心这一窗口, 将会加深对郑州、对河南的认识和了解, 树立友好郑州、文明郑州、绿色郑州的良好形象。
(3) 整合我省旅游资源的需要。
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位置, 是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经济区建成后将实现以郑州市为中心, 一小时内覆盖河南全省的目标。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后, 可以通过此窗口向全省各个旅游景区输送大量游客。同时, 一些不太知名的景区也可以依托此中心向更多的游客宣传和介绍, 这有利于均衡我省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局面。
(4) 其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成功经验的证明。
当前, 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南宁、沈阳、乌鲁木齐、洛阳等城市已建成属于自己的旅游集散中心, 有些已经形成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如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纷纷实现跨区域联网, 游客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所有费用支付和手续办理业务, 大大节省了游客出行时间, 赢得社会好评的同时也给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
三、郑州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议
(1) 强化基础服务和配套服务建设。
完善的基础服务和配套服务是旅游集散中心得以顺利运转的必要保障。完善的基础服务建设不仅包含交通、场馆建设, 也包含政府职能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的政策方针和监督管理, 这些游客无法观察到的基础服务更应该被落实到实处。同时, 餐饮、住宿、购物、休闲于一体的配套服务建设也要跟上步伐, 相比沿海发达城市, 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起步, 不少配套服务不尽完善。只有通过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协调发展, 才能增强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服务的能力。
(2) 因地适宜确立经营方式。
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纯公益性模式;一类是政企合作经营的半公益性模式。前者的优点在于, 完全由省、市政府筹资兴建, 在资金使用和政策法规上具有很大优势, 但是办事效率低下等弊端也很明显。后者的有点在于, 企业参与经营管理, 可以促进竞争机制产生, 推动企业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的改善, 但企业也很可能以此作为摇钱树, 强迫或变相向游客收费。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 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在未来的营运过程中应当因地适宜, 找出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3)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是增加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公交车站、长短途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以及即将建成的地铁站设立旅游集散中心的广告牌或发放宣传海报, 这些地域人流量巨大, 而且是很多游客出行的必经之地, 在这些地方对外宣传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如今网络、电视媒体、报刊是非常流行的广告媒介, 很多游客在出行前通常会借助这些渠道获取一些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相关部门可以在此投放广告来增加旅游集散中心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再次, 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 而以政府等公益性组织的名义投递手机短信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外宣传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
四、总结
1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篇十三
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情况的汇报
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11月22日
9月8日全市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汇报会后,我委组成四个检查组,围绕承担的四项牵头、六项协办任务,按照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重点检查、专项检查和巡回检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一是积极营造创新环境。积极落实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制定实施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组织召开了“唐山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大会”,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注重进一步加大引导支持力度,2011年,全市财政安排科学技术预算支出1.65亿元,比去年增长22.9%;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300万元,激励中小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二是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实施创新研发平台培育计划,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研发、合作、服务和产业化平台。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43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引进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6家,引进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技术成果150项;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三是实施技术创新行动。以钢铁、装备制造、焦化、水泥、电力、陶瓷六大行业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标行动,全市应用推广技术成果200项。围绕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组织实施了高速动车组、采选煤机械等工艺技术研发。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性。今年以来,燃煤自动管理系统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3个项目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支持。四是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推进“院士联谊”、“假日博士”等引智工作,年内新增特邀院士10人以上,引进培养博士100人以上、硕士1000人以上,引进8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6万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着力推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努力推进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制订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年内确保淘汰高炉4座,涉及炼铁产能163万吨;转炉28座,涉及钢产能1032万吨。在全行业大力推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同时,加快推动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唐山渤海钢铁集团搬迁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突出优势产品引领,重点支持铁路客车、冶金机械、选煤机械等优势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全市装备行业已有4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39个品牌或产品获省级名牌称号。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唐山丰润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唐山(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区、迁安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等三个装备制造业工业聚集区获政府批复为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1-8月份,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92.93亿元,同比增长38.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7%,比重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推进化工、建材和能源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延伸化工产业链条。以京唐港煤化工、南堡盐化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一批延伸产业链条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达产或开工建设。1-8月份,全市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35.6亿元,同比增长19.3%。下大力调优建材产业结构。按照“等量置换、上大汰小”思路,积极推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加大落后水泥机立窑淘汰力度,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较去年底提高9个百分点。构筑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重点抓好煤炭集约化开发利用,推进支撑电源优化升级和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等工作。全面关闭和兼并重组小煤矿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三)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明确发展重点和目标。立足我市资源、区位、人才以及产业等优势,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达到5%,建设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继组织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链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关于支持建设高速动车组研发基地和配套产业园区的相关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和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召开唐山市产业资本战略性转移工作动员暨项目对接大会,动员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实施二次创业,把创业重点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通过项目对接活动,确定首批资本转移意愿企业116家,可用资本212亿元;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市直相关部门现场发布200多项技术成果和招商项目。四是加快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协调和支持力度,重点推进了高速动车组扩能、大型号钢板桩、焊接机器人、大型多向模锻液压机以及风电和电动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25项,总投资785亿元。
(四)着力发展服务业。一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清理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为发展服务业创造出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今年已安排2000万元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唐山港的港口优势和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示范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完成310亿元,增长15%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1.0%。三是全力推进既有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出台了《唐山市推进既有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实施方案》,在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共分离出现代服务业企业222家,全年可实现税收近5亿元。四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在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同时,着眼于提升产业层次,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商贸综合体、十大五星级酒店和十大高端写字楼项目。目前,已有丰南维景酒店、新华贸、南湖美食广场等3个项目竣工运营,其他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覆盖面。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家店2400多家,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等13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双百”市场。目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9亿元,同比增长17.1%。五是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实施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和丰南运河唐人街等一批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今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36%。
(五)着力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抓好一批城市新区建设。以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等5个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27个,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92亿元。南湖生态城西北片区回迁安置房、唐山湾生态城青龙湖商业街、凤凰新城新青少年宫等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抓好一批城区改造项目。以环城水系公园广场建设及周边区域改造、丰南运河唐人街、古冶金山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步伐。其中,环城水系公园广场建设及周边区域改造作为三年上水平的一号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8.82亿元,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我市景观建设、旧城改造和三年上水平的制高点。三是抓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契机,重点实施了新火车站改造、城市路网综合改造、污水处理厂等25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新青少年宫、新工人医院等15个重点公益设施项目。同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推进“绿、美、亮、净”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四是抓好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重点推进了香格里拉等十个五星级酒店、硅谷国际等十大高端写字楼、新华联等十大商贸综合体,以及银水集团总部等13个总部基地建设。
(六)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是严格控制能耗和排放量过快增长。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把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新建项目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和前置条件,严格节能减排关口,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的盲目扩张。对高出本市单位GDP能耗的高耗能项目和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一律不予审批环评,一律不批准开工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予发放贷款。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严格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或年耗电20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对845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审查,不存在违规审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问题。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今年我市共有153家企业的284座(台套)装备,列入国家及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共涉及我市钢铁、焦化、水泥、造纸4个行业,按照省政府要求,所有列入今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装备必须于11月底前完成拆除工作。钢铁行业:今年省达计划为淘汰高炉4座,淘汰炼铁产能163万吨;淘汰转炉28座,淘汰炼钢产能1032万吨。目前,拆除高炉2座,产能77万吨,另有1座高炉停产,1座仍在生产;已拆除转炉9座,淘汰落后产能332万吨,另有13座转炉停产或正在拆除,6座仍在生产。焦化行业:今年省达计划为淘汰焦炉10座,淘汰落后炼焦产能145万吨。目前,全部正常生产。水泥行业:今年省达计划为淘汰水泥窑1座,产能10万吨;淘汰水泥磨203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215万吨。目前,水泥窑已经拆除,水泥磨已拆除193座,淘汰水泥产能2015万吨,另有8座正在拆除,2座仍在生产;造纸行业:今年省达计划为淘汰造纸生产线38台套,淘汰造纸产能40.8万吨。目前,已全部完成淘汰任务。三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我市重点推进了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污水处理厂、电厂及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等节能减排工程项目。2011年全市共实施111个节能项目,预计11月底前全部竣工投产,年节能能力150万吨标准煤。截至目前,节能项目已完工76项,正在建设35项,已完成投资39.29亿元,完成投资率达到90.7%。其中,“双三十”单位重点实施了62个节能技改项目,年节能能力144.96万吨标准煤;共实施173个减排项目,预计11月底前全部竣工投产,可削减二氧化硫2.3102万吨、氮氧化物0.3704万吨、化学需氧量0.2781万吨、减排氨氮0.0252万吨。截至目前,减排项目已完工140项,正在建设33项。其中,“双三十”单位重点实施了33个项目,可削减二氧化硫1.64万吨、氮氧化物0.23万吨、化学需氧量0.56万吨、减排氨氮0.011万吨。全市建设污水及再生水处理项目14个,分别是唐山市丰润区再生水工程、东郊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工程、古冶区再生水处理工程、南堡开发区污水管网及再生水处理工程、海港开发区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遵化市及再生水污水处理工程、迁安市再生水处理工程、滦县县城污水及管网工程、迁西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唐海县城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乐亭县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玉田县污水处理厂工程、滦南县城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曹妃甸工业区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双三十”县(市)区2个再生水处理工程已完工投运。全市计划建设9个垃圾填埋处理项目,已建成9个,分别是市中心区、遵化市、滦南县、乐亭县、玉田县、迁西县、唐海县和滦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古冶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双三十”县(市)区暂无垃圾填埋处理项目。四是开展能效对标行动和实施限额标准管理。制订了《唐山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实施方案》,根据企业现状,按照不同起点、分档对标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分年度落实对标措施。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对企业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超过部分电量每千瓦小时加价0.3元,对超过限额标准且未达到一倍的,超过部分电量每千瓦时加价0.1元。五是强化监督检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2011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和预考核,检查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节能减排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分解落实市达节能减排目标、制定综合性实施方案、淘汰落后产能、谋划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等工作进展情况,并向全社会公布。对目标完成仍低于全年计划目标的县(市)区和企业,实施约谈、项目禁(限)批和“两高”产品限产,实行更加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节能减排项目不按时开工竣工、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差别电价执行不到位、减排设施运行不正常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曝光一批反面典型,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对节能减排违法违纪案件一经查实,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结构偏重,上半年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95.7%,工业内部依然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6和1.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受环境、资源约束的压力依然很大,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9个百分点;全市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3件和1.9件,远低于全国8.3件和5.5件的平均水平。劳动者整体素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高耗高排还较突出。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仅为2.70%,距省达计划目标相差1.43个百分点;新增能耗量355万吨标准煤,占全年新增能耗控制量的6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2.90%,距计划目标相差3.1个百分点。没有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全市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难度很大。四是经济运行效益还偏低。上半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占比最高的年份,但仍低于全国和全省同期13.4个和 1.1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造利润为1577.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0.6元。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一)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推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继续深入推进对标行动,引导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首钢二期、中石化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渤海钢铁集团等一批产业升级龙头项目的前期工作,引导传统支柱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三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行“二次创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龙头项目,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机器人、大型多向模锻件等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步伐。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力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重点物流项目、城市中心商务区改造、大型商贸综合体等高端商贸项目和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河北创意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旅游文化创意项目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科学调节经济运行。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势,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主导产业预警分析,增强经济运行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控物价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稳定物价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抓好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优先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民生领域的需求,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做好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先进适用技术信息的发布推介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全面提升现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转移,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三)扎实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城建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对照年初计划目标,加强协调联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努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年初确定的“六个提速”、“六大改造”和“六项攻坚战役”中的重点工程和项目达到时间进度要求。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组织开展好城市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道路交通、公用事业服务、便民设施、容貌环境整治、城管执法水平等七大专项提升行动,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新民居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35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确保完成省达目标任务。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上,稳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出台改革总体方案和分系统具体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任务,确保年底前医改试点工作取得突破。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国家、省要求,研究制定我市具体实施意见。开放上,继续组织开展好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活动,要对重点外资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力促外资到位、项目早日落地。全面落实好各项出口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出口企业和出口基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特别是引导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走出去,拓展生存空间。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07-07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有关工作的汇报10-05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09-06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2-16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10-23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