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12篇)
1.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翻译材料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说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我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同,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选拔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面。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尽头,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不太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他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出师表》: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出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但是,宫廷内侍卫的官员毫不懈怠,忠诚志勇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逢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待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指日可待了。
(以上第一部分,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臣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
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鼓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斟情酌理,掌握分寸,哪些该提倡办理,哪些该改革废弃,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以上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与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上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该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那我就受恩感动奋发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滚滚,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以上是第三部分,归纳全篇主旨。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
※ 思考: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提出了“开张圣听”的建议,如果刘禅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赏罚分明,使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开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
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潭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
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风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
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心满意足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
《龟虽寿》:
神龟纵然活了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仅七里,用兵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打一座城,一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未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敌人一来)就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能胜利。
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人的寿命长短,不仅仅在于天命,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边塞八月就飞起漫天大雪。就像一夜之间忽然有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满是梨花盛开。
雪花飘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袍没有暖意,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冰凉。
将军的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冷得难以穿上。
连绵起伏的天山雪峰上,厚厚的坚冰纵横交错。万里天空阴云密布、暗淡无光,似乎凝固了一般。主帅的中军帐里摆酒宴请回京的客人喝酒,席间,拉起胡琴,弹起琵琶,吹起羌笛来助兴。
黄昏送客到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狂风劲吹,拉扯红旗,红旗冻硬不能翻卷招展,我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归去,离去时茫茫大雪封住了天山道路。道路顺着山势转过弯去,终于望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着马踏过的蹄印。
2.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二
从学情考察来看,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主要存在几个方面:1.背景陌生。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 “批文入情”、“知人论世”的阅读原则要求读者必须熟知作品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志趣等。2.言语障碍。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习惯和现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 许多词语的意思古今差别极大, 存在着通假、异体、活用等诸多语言现象,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的不便。3.心理排斥。由于以上两种原因, 当代学生热衷于相对易懂的现代白话文, 排斥“枯燥费解”的文言文, 造成学习动机缺乏。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如何突破呢?
一、动机驱动
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学习文言文, 但这并不能深度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应从文化认知、继承和运用的角度去看待文言文,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言文的巨大魅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1.写作驱动。“学生腔”的作品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 其肤浅和做作令阅卷老师心生厌烦, 而熟知文言遣词造句之法、轻车熟路地引用文言名句、故事等, 或仿写, 或化用, 则能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 丰富作品的内容。比如考生模仿《三国演义》写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 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古文的典型例子, 坊间仿写的时评杂文《史记·××列传》等, 让学生真实感受古文的魅力, 这在高中低年级尤为重要。
2.故事驱动。每一个文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 折射出人生的意义, 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教师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 将作家曲折而辉煌的人生故事推荐给学生, 或者搭建交流平台, 能够使他们增强阅读的兴趣, 发挥“爱屋及乌”的心理连锁效应。
二、自主疏通
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首先是要带领学生突破文意疏通的瓶颈, 但如果采取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既枯燥无味, 又不能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而言都不公平, 自然也削弱了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反对逐字逐句讲解, 主张“零敲碎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以前教授《报任安书》时, 也采用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 不仅我自己感觉口干舌燥、疲倦不堪, 而且学生亦步亦趋、跟着盲动, 对于仍然困惑不解的地方来不及探究, 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后来, 我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主疏通, 捕捉重要词汇, 探究、求证难词难句的理解, 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这样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地掌握关注点, 而且教师也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只需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的古今异义、通假、活用、一词多义以及重要句式等现象, 以逸待劳, 两全其美。
三、资源支持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掌握的资源有限, 教师就应当留足够的时间来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 为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身世、作品思想等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教授《报任安书》时, 我甄选了一套资料, 散发给学生供其选择阅读。这些资源包括:司马迁传记 (简缩本) ;《史记》的前世今生;《报任安书·典故集锦》 (钟子期与伯牙、许由和伯夷、汉武帝东巡泰山、商鞅列传译本、李凌之死、西伯受拘等;宫刑、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等) ;《报任安书》的研究文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搜集到的资源, 自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 学生借助这些资源能够破解他们在阅读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 了解了作品的背景, 能够更好地深入司马迁的灵魂世界, 探察《报任安书》一文所传达出的对人生、时事的理解及态度, 体悟作者溢满胸腔的悲愤和立志著述的悲壮, 这样学生就会将本文的学习上升到濡染文化、反省生命的高度上。
四、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受到关注, 就是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这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同样重要, 有利于执教者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 避免灌输式的讲解所带来的食而不化的弊端。如果学生不能充分疏通文言文的文意, 就直接进入文本含义的学习, 这难免有不顾客观学情而揠苗助长之嫌了, 自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梳理文言词语、句式, 一方面督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一方面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 提出交流的问题 (预设问题在课前已下发给学生, 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 , 引导探究, 这样就会带领学生逐步抵近文本内核。比如: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你是否赞赏司马迁的生死观, 为什么?此文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三个问题从背景、观点到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此文最闪亮之处, 也就是说在突破了言语瓶颈后, 带领学生抵近高难度的文学鉴赏。
无论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有多大, 只要教师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多管齐下, 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领略古文化的无限美景, 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三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文言文《李顺》原文及翻译 篇四
《梦溪笔淡》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闲言。
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馀,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
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肴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译文】
蜀地“大盗”李顺,他率领义军攻陷剑南和东西两川,声势浩大,潼关以西州县都受到震动,朝廷为此非常担忧。后来王家军队打败了“贼军”,斩了李顺,收复了两川。事平之后,记功颁赏,再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什么说法了。
到景祐中期,有人报告李顺还在广州,巡检陈文琏把他捉到。这是真的李顺,年纪已经七十多岁,推究检验明白,用囚车把他押解到京师,复查核实,的确没有错。朝廷因为平定蜀乱的将士都已经论功行赏了,不想公开这件事,只是把李顺斩了,赏陈文琏升官两级,派为閤门使,在朝廷做官。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中期告老回家乡泉州,我曾和他见过面。他家里有《李顺案专卷》,详尽地记录了捕获李顺的经过。
5.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五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6.擒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篇六
原文:
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于是窥周去。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
译文:
7.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七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翻译
8.文言文《桑中生李》原文及翻译 篇八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9.嫦娥奔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九
文言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翻译
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于是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有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妖魔鬼怪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后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掉天上九个太阳,杀死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了封豨。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后羿的弟子)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便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后羿听说嫦娥奔月的事情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下界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民间传说:若在月桂树下静静倾听,很多人听到后羿与嫦娥的窃窃私语。
注释
(1)遂:于是。
10.治国安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十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
1.炀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2.已:完毕;
3.黩:随便;
4.堪:忍受;
5.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6.兴:盛行;
7.夫:语气助词
8.治:治理;
9.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0.安:安定;
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思想
11.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十一
一、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实词 通假字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3)从借代关系上看,(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2)一般名词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4)时间名词作状语(5)动词活用为名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8)意动用法(9)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5、六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之、而、然、为、与、以)
二、典型例题剖析 赵 普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6分)wò chuò()循默 补zhuì()旧纸 guǎ()学术 读之jìng()日 hã()户启箧()奏牍掷()地 既hōng()尝奏荐()2.解释下列加点字。(10分)(1)少习吏事________(2)循默___________(3)处决如流_____________(4)岸谷__________(5)虽多忌克___________(6)卒用其人_______(7)每归私第______________(8)及为相_________(9)寡学术______________(10)既薨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8分)
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0分)(1)家人发箧视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2)普颜色不变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3)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4)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5)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5—11题。(20分)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5.翻译句子。(6分)(1)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以天下事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赵普刻苦读书,为什么要插入“太祖常劝以读书”的记叙?(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4分)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末写“家人发箧”有何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普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这给你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找出文中画出赵普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普颜色不变”、“普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属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龌龊 缀 寡 竟 阖 qiâ zhì 薨 jiàn 2.(1)熟悉(2)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3)像水向下流(4)形容人严肃刚正(5)对人忌妒刻薄(6)终于(7)自己的住宅(8)等到(9)少(10)以后 3.为:做 作为,当做 担任 是 以:连词,不译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动词,如 4.(1)发:古义—打开;今义—送出,表达,扩大,产生等(2)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或颜料等,也有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或行动(3)龌龊: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今义—形容不干净、肮脏(4)处决:古义—处理决断;今义—枪毙(5)明日:古义—第三天(过了第二天);今义—第二天 5.(1)家里人打开书箱来看,发现原来里面装的是一部有二十篇文章的《论语》。(2)(赵普)能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6.说明赵普原先并不重视读书,但他能够虚心接受太祖劝诫,终于“手不释卷”,与前形成鲜明对比。
7.第一段写赵普刻苦读书,颇有成效。第二段写赵普执着奏荐贤人。8.补充交代赵普所读究竟是什么书,并给他“处决如流”找到根据,揭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道理。9.略,只要合理即可。
10.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1.细节描写,表现出赵普为国荐贤,不怕挫折的执着与倔强,突出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
三、随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2—15题。(16分)仲永之通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声,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①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⑦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卒之为众人 卒:___________________(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____________________(4)终无济于天下 济: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次课后作业:
黔之驴
1.给加点字注音。(8分)黔之驴()窥之()大骇()跳踉()远循()益狎()慭慭然()噬()2.根据课文翻译下列加点字词。(12分)好事者()船载()庞然大物()远遁()益习()计之()因()喜 稍近()尽其肉()然往来视之()()乃去()3.解释一词多义。(10分)
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分)稍近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以为且噬己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乃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课堂作业
阅读短文,完成5—10题。(38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____________,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____________。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____________,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_______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根据课文,在文中空缺处填上相关语句。(8分)6.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是(4分)()A.不可胜数 B.百战百胜 C.引人入胜 D.不胜其烦
7.翻译下列句子。(15分)(1)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哪六个过程?你认为哪个过程作者描写得最为精彩,试从老虎的动作、心理来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则寓言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的标题虽是黔之驴,实际上描写老虎的情节很多,请你发挥想像,根据老虎的一个动作,来写写驴当时的心理和动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写出两个成语,并用它造句。(4分)成语: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 12.认真体会课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驴子与老虎的性格特点。(4分)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13—17题。(18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1)子无敢食我也。()(2)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1)虎求百兽而食之()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2)虎以为然()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15.为下列句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4分)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1)虎求百兽而食之()(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3)兽见之皆走()16.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终于(2)达到(3)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4)帮助 13(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14.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5.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1.qián kuī hài liáng dùn xiá yìn yìn shì
2.喜欢多事的人 用船 巨大的动物 逃跑 渐渐 无义,不译 因此 慢慢 吃完 然而 观察 才
3.以为:认为 把(它)当作 连词,不译益:渐渐(副词)更(副词)好处(名词)然:然而(转折连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之:的(助词)它(代词)4.稍:古—渐渐 今—稍微 且:古—将要 今—而且 去:古—离开 今—前往
5.慭慭然 觉无异能者 荡倚冲冒 跳踉大阚 6.D 7.(1)老虎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2)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远远地跑开,认为驴子将要吞吃自己,非常恐惧。(3)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4)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较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5)老虎咬断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离去。8.先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了,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仍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子还有什么本领。第六层写虎终于吃掉驴子,取得胜利。
精彩之处不作统一要求。示例:“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慭慭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心惊胆战的心理。
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10.略 11.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告诉人们不能只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判断事物的本质的道理,也告诉人们必须要有真实的才能。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造句略
12.驴子: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愚蠢无能的角色。老虎:在未弄清对方底细之前,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12.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十二
作者:刘向
史举非犀首于王。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王闻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注释
翻译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11-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0-18
苏教版高中语文要求背诵课文06-19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08-2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08-29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预习试题及详解(沁园春 长沙)06-28
高中语文 虞美人教案3 苏教版必修06-25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