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影像学检查

2024-10-26

诊断学影像学检查(精选8篇)

1.诊断学影像学检查 篇一

医学影像学检查室工作制度

1、医学影像学(我院)检查包括:B超、心电图、阴道镜检查等。

2、需作检查的,由医师填写申请单,检查人员在检查前应根据申请单的内容,了解受检者是否按要求做好准备。需预约的检查项目应向受检者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受检者为传染病患者,应安排于最后检查,检查完毕消毒液擦拭仪器,更换床单和用具。腔内B超应注意一人一套,防止交叉感染。

3、检查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准确报告检查结果,遇疑难问题应与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4、保持室内整洁,严格遵守各类仪器的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对机器进行检查、保养、维修。确保操作安全。

5、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6、应保管好各种仪器检查记录,建立检查结果档案。

2.诊断学影像学检查 篇二

临床分五型, 即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混合型。该病的及时准确诊断, 对治疗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非创伤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影像学检查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 其中男59例, 女43例, 年龄31岁~78岁, 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各种各样, 不同类型不同表现, 主要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 颈部僵硬, 活动受限, 有的伴有头晕, 房屋旋转感, 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 少数可有眩晕, 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 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 上肢无力, 手指发麻, 肢体皮肤感觉减退, 手握物无力, 有时不自觉地握物落地。脊髓型患者下肢无力, 行走不稳, 两脚麻木, 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视力模糊, 两眼发胀、发干、两眼张不开, 耳鸣、耳堵、平衡失调, 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 甚至胃肠胀气等症状。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 性功能障碍, 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 大半能自行恢复, 时轻时重, 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 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 会引起心理伤害, 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临床上许多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容易忽略该病, 造成诊断治疗不及时, 费时费力。

1.2 检查方法

X线六位片:即颈椎正侧位, 双斜位, 过伸过屈功能位。正位是仰头, 球管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侧位是双臂下垂, 自然抬头。双斜位是身体及头同时旋转45°, 分前后及后前斜位。过伸过屈功能位即过伸过屈侧位。根据侧位必要时摄环枢关节张口位。

MRI检查:T1和T2加权像, 部分椎动脉血管成像。

CT检查:在X线平片基础上有选择地薄层扫描。

2 结果

2.1 X线六位片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89例, 前突中心点上移40例, 椎体不稳定51例, 部分椎体旋转41例, 三弧线不连续, 台阶出现39例, 骨质结构增生76例, 椎间隙狭窄63例, 椎间孔变形21例, 钩突椎小关节肥大硬化35例, 韧带骨化36例, 椎小关节是否模糊及双边征28例。

2.2 MRI

肥大性颈椎病, 椎管变细, 串珠样外观, 椎间隙水平, 硬膜囊和脊髓前后缘受压改变39例, 间盘突出性颈椎病, 相应水平硬膜囊和脊髓前或侧前缘有弧形或半圆形压迹, 脱出的间盘可向上下迁移29例, 脊髓内稍高信号36例。

2.3 CT

椎体及上下关节突等的骨质增生, 周围韧带骨化, 钩突增生肥大硬化, 椎间孔狭窄, 椎管狭窄。

3 讨论

X线六位片观察颈椎序列侧弯, 生理曲度变直或前突中心点上下移位, 椎体的稳定性及旋转靠功能位及侧位观察颈椎三弧线是否连续, 台阶是否出现, 椎小关节是否模糊及双边征[1]。钩突椎小关节肥大硬化, 椎间隙变窄, 特别是椎体前部间隙的改变。骨质结构增生, 韧带骨化, 相对应的椎节的退变。椎间孔变形, 尤其是椎间孔下部分, 上下关节突、钩突的肥大增生, 因为脊神经根从椎间孔下部引出。另外, X线片对颈椎的先天畸形, 比如椎体联合阻滞椎, 骨性侧弯, 颈肋, 齿状突阙如, 终末齿等, 有较直观的价值[2]。

MRI检查对两类颈椎病诊断有较大价值:一类是肥大性颈椎病, 椎体、钩突或小关节增生, 前后纵、黄韧带肥厚钙化。多见较大年龄者, 平均年龄约50岁。另一类是椎间盘突出性颈椎病即椎间盘突出或脱出, 累及1~2个椎间盘, 常见年龄较小, 多个椎间盘发病常见年龄较大。

(1) 矢状位:T2WI肥大性颈椎病, 椎管变细, 串珠样外观, 椎间隙水平, 硬膜囊和脊髓前后缘受压改变, 增生骨质, 骨化成分及韧带肥厚钙化为低信号。 (2) 间盘突出性颈椎病, 相应水平硬膜囊和脊髓前或侧前缘有弧形或半圆形压迹, 脱出的间盘可向上下迁移, 突出的间盘无钙化T2WI上呈高信号, 如钙化则呈低信号。 (3) 脊髓受压, 急性引起脊髓的髓内水肿, 长期压迫则导致脊髓不可逆损伤, 继发神经胶质增生, 脱髓鞘改变或脊髓软化。T2WI上若髓内出现灶性、线性高信号, 预后不佳。MRI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有很大优势。血管成像对椎动脉的狭窄、扭曲、堵塞、闭塞有很好帮助, 是创伤检查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前重要的筛选手段。

CT椎体及上下关节突等的骨质增生, 周围韧带骨化钩突增生肥大硬化, 椎间孔狭窄, 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 硬膜囊受压变形等有价值[3]。

总之, 颈椎病的非创伤影像学检查的顺序选择, 要根据临床表现, 首先摄颈椎六位片, 特别是颈椎侧位片必须摄, 进一步是MRI检查, 必要时CT检查, 都是无创检查, 基本能解决问题。有创检查DS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是金标准, 脊髓造影是较早的有创检查方法, 目前MRI检查已取代之。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33~444

[2]李景学.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377

3.诊断学影像学检查 篇三

【关键词】 肠胃道间质瘤;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4-02

肠胃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症通常发生于胃部,继而发生于小肠、结直肠、食管,主要表现有:隐痛、腹部包块、腹部不适等,一般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过去常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或者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科技发展,认为肠胃道间质瘤具有与神经源性肿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不一致的临床病理特征。目前CT检查对GISTs的定性,由于缺少特异性诊,还存在着争议,为了研究分析CT影像检查在诊断肠胃间质瘤时的应用表现和临床价值,笔者选取我院进行手术确诊的肠胃道间质瘤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和其他临床资料,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3月到2012年11月进行手术确诊的肠胃道间质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6例,年龄为27-73岁之间,平均年龄38.7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其中消化道微出血患者14例,体检过程中胃部异常患者18个实例。

1.2 CT检查方法 手术前,对6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盆腔螺旋 CT检查和腹部检查,增强双期扫描。患者检查前10-12小时禁食,距扫描时间还有2小时的时候饮入 1200 毫升的水,接受扫描检查之前再次饮500 ml 的水。患者采取正常仰卧或者俯卧方法,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区域由患者病理而定,若患者病情不稳定,则进行全腹扫描。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检查,层距、层厚为9mm;扫描参数:螺距数值为1.0;电压数值在100-150kV、150-210mAs之间。

2 结 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本组患者GISTs的发生有40例位于胃部,15例发生于小肠,5例发生于直肠;36例患者肿块≥5cm,24例患者肿块<5cm;肿块形状为:圆形及椭圆形38例,分叶22例;边界模糊15例,清晰45例;出现中心坏死43例,无出现中心坏死17例;交界性以及恶性39例,良性21例。

2.2 病灶大小、内部密度与边界 患者病灶大小悬殊,直径最大大于20cm,直径最小3cm;GISTs呈蜂窝状,密度不均,肿瘤内部见单个或多个大片低密度坏死;60例GISTs中28例存在瘤内钙化,大部分位于病变边缘,少部分位于肿块中心区域。

2.3 CT表现 6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中,肿瘤边界清楚41例,边界模糊19例,主要原因是恶性及交界性病变。进行CT手术前诊断转移有17例,经过病理证实后,有无转移的诊断合格率为94.4%(17/18),常见为肝转移和肠系膜转移。

3 讨 论

GISTs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目前认为其无论良恶性都具有恶性倾,临床主张手术治疗。目前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的定性诊断还有一定的争议,通常认为良性肿瘤直径≤5cm,密度是均匀的,瘤体的边界是清晰的,隐现单个坏死灶密,进行CT扫描时发现肿瘤大多呈现圆形和椭圆形状块,少数呈现分叶状块,很少影响到邻近器官,并且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均直径>6cm,此时边界已经变的很模糊,并且非常的贴近邻近的器官,形状呈叶状,中间出现坏死的现象,分布的密度也是不均匀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CT在用于治疗肿瘤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可以更好的观察肿瘤瘤体的生长的状况,再此,它图像高清,可以看清瘤内的构成情况和分清楚临近的构成关系;CT的分辨率高,所以可以帮助医师更好的明确瘤体的血供的特点和邻近血管与瘤体的关系。多排螺旋CT是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根据对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资料的调查分析,因此医师认为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术前价值,非常有利于判断、制定治疗措施,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我们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进一步的严格检查和确诊。

参考文献

[1] 方一,赵俊功,程英升.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33):3527-3532.

[2] 黄文才,李国雄,曾小华,陈信坚,金德勤.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05):423-425.

[3] 何志兵,陈敏,杨全喜,李光,周洲.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10):1184-1187.

[4] 李艳,王得志.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2,(13):135-136.

4.影像诊断学总结 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 X线、超声、CT、MR、核素 2.X线特性和医学的关系

• 穿透作用:医用X线波长短,故穿透力强,可穿透各种密度不同的物质。• 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感光作用,X线可使胶片上的 溴化银感光,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经显影处理,胶片呈黑色,经定影、水洗把未感光的溴化银冲掉显出一张X线照片,这是X线照片的基础.• 电离作用:X线穿透任何物质都使该物质产生电离,电离的程度与X线量成正比,这是放射计量学的基础.• 生物作用(效应):X线照射生物体,可使细胞产生损伤,甚至坏死,其程度与X线剂量大小有关,这是放射线治疗的基础 3.X线成像原理

天然对比成像:人体各组织有密度差异,这种差异称天然对比.a)

1、高密度:骨,钙化

b)

2、中等密度:肌肉,内脏,液体,软骨

c)

3、低密度:脂肪气体

人工对比

d)由于人体组织器官密度近似,为显示缺乏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引入密度更高的物质如碘,钡剂,或更低的物质如气体,形成人工密度差别.此法是造影的基础,导入的物质称造影剂(contrast medium)

*【分类】

(1)低密度造影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2)高密度造影剂: 硫酸钡.消化道造影

水溶性有机碘:离子型如泛影葡(Urogrfin)非离子型:如碘(Iopamidol优维显)

无机碘:碘化油(Lipoidol)子宫输卵管造影 【方法】

(1)直接导入法

口服法:如消化道造影 ; 灌注法:如钡灌肠,支气管造影

(2)间接导入法(生理排泄法): 通过造影剂生理排泄,显示器官,如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胆囊造影 4.X线图像特点

重叠图像 影像密度

a)普通X线图像是人体不同密度组织结构的综合投影,与影像密度概念不同的是胶片密度可用密度仪测量,在胶片上白色为高密度,黑色为低密度,灰色为中等密度,透视荧光屏上则与胶片相反.影像的放大与失真

b)由于X线束呈锥形,它能使物体放大投影周围产生一圈模糊的半影,从而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和失真度.焦--片距离越远,X线越趋于平行,半影越小,清晰度越高,反之则大,照片清晰度下降 5.X线防护原则

时间防护:尽量缩短曝光时间,根据情况减小照射野.距离防护:尽量远离X线源(X线管球)屏蔽防护:利用屏蔽、铅衣等使X线与工作人员隔离,从而起到减少或杜绝X线辐射的作用.6.CR与DR的优缺点(两者都是X线的发展)

CR优点

(1)灵敏度高.采集微弱信号不被噪声 掩盖(2)分辨力高.可观察细微结构(3)后处理功能:测量、放大、剪影等后 处理 CR缺点

(1)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显示(2)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胶片(即:图象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3)设备较昂贵:IP板属于易耗品 DR优点

1.曝光宽容度大 2.后处理功能 3.工作站出报告,无胶片,DIcom3接口,储存传送方便 4.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DR缺点:设备成本高;专机专用 7.CT计算机断层扫描

*概念:CT是人体某个断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以X线作为照射源,由探测器接受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再通过数/模转换显示在屏幕上。特点: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干扰少。

成像原理、图像特点:断层图像 有厚度,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数字化图像;重建图像 进行各种后处理;灰度图像 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 黑影 低吸收区 低密度区

– 白影 高吸收区,高密度区

• 密度分辨率高,对钙化和固执结构敏感 • 用CT值量化密度的高低 • 窗技术: 窗宽和窗位

8.*CT值:将单位体积的衰减系数(u值)换算成CT值,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同一单位。

水的CT值=0HU;空气的CT值=-1000HU;骨皮质CT值=+1000HU 9.MRI磁共振【成像特点】 • 数字化图像 • 重建图像

• 窗技术

• 灰度图像: 代表MRI信号强度

• 多参数成像 T1WI,T2WI,PdWI,DWI • 成像基础:是组织及病变间弛豫时间的差别 • 直接多方位成像

• 流空效应:不需造影剂就能血管成像 • 软组织分辨率高

• 功能成像 DWI(无方向性-急性脑梗塞)PWI(矢量,有方向性)MRS(波谱)• 特有的水成像技术,典型MRCP

【临床应用】:尿路成像;肝内外胆管;椎管成像 1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MR胰胆

管成像是一种利用水成像原理的无创性技术,在不需要对比剂的情况下可清晰显示含有液体的胆管和胰管的全貌。主要适应症包括胆道的结石、肿瘤和炎症,胰腺肿瘤和胆胰管变异或畸形。11.*超声:频率在2000Hz以上,高于人耳听觉高限的声波,诊断用超声频率在2.5-10MHz之间。12.B超检查: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无创检查;超声多普勒可观察血流情况,适合心脏及较大血管;适合实性脏器检查;空气对其影响明显,不适合胸部、胃肠道

13.核医学:功能性检查;有创检查;常常用于心肌梗塞、甲状腺功能检查、骨显像、肾动态显像、肝胆显像等

14.影像的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高速计算机设备和海量存贮介质为基础,以高速传输网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终端,管理并提供、传输、显示原始的数字化图像和相关信息的系统

15.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外伤——CT;颅底损伤——MR;椎管、椎体骨折——X线平片检查;炎症及肿瘤性病变——MR(钙化、出血用CT辅助)

呼吸系统:普通——X线平片;纵隔病变、肺间质病变——CT;

循环系统:中等以上血管——CTA、MRA;中等以下较小血管、心脏冠脉筛查——CTA;局部血管病变、心脏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

消化系统:消化道检查——X线造影;慢性胃肠道疾病或临床怀疑有肿瘤疾患——内窥镜检查(次选检查手段);腔外病变——CT增强检查(确定肿瘤分期);肝胆胰脾疾病——超声 ;肝胆胰肿瘤性病变明确临床诊断——CT、MRI; 胆道肿瘤——CT、MRCP 泌尿生殖系统:常规——超声;怀疑尿路阳性结石——腹平片;肾盂、输尿管、膀胱检查——X线造影 ;肾肿瘤——CT、MRI;子宫、附件、前列腺疾病——超声(首)、MRI(次)。骨骼肌肉系统:首选体格检查;骨骼疾病、骨肿瘤——X线平片;骨骼病变内液化、钙化、骨化、瘤骨、脂肪成份——CT;软骨、韧带、肌腱及骨髓——MRI 第二章 骨关节系统影像学诊断

(一)检查方法:常规X线检查、CT、MR、血管造影、关节造影  X线平片:常规摄正、侧位片,必要时摄斜位、切线位或其它位置。对任何骨骼部位的投照都要至少包括一个关节和周围软组织。 骨骼的基本病变:

1.固执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

【X线与CT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

2.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钙盐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骨软化变形。

3.骨质硬化: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是通过成骨细胞形成的骨或软骨内成骨

【X线和CT表现】骨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致密;骨小梁变粗、增多密集;骨骼 粗大、变形(与骨质软化相反)

4.骨质破坏:正常的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替代而消失

【X线表现】:片状或斑片状密度减低影,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正常骨结构消失

5.关节退行性改变:多见于老年人,是生理性退化,以承重关节为主,例如脊柱、髋及膝关节 【X线表现】

 初期:关节软骨变性、坏死,被纤维组织代替—关节间隙狭窄。

 进展:累及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面增生硬化,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6.关节强直:分为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骨性强直:关节两骨端由骨组织连接。纤维性强直:关节两骨端由纤维组织连接  骨与关节疾病

1.骨折:骨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有明显外伤史。

 X线:骨折线,骨小梁、骨皮质中断

 *Colles’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断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常伴尺骨茎突骨折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  多见于儿童

 软组织肿胀,松质骨内的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以增生、修复为主)

a)死骨:致密,骨结构不清楚,周围透亮带

b)骨质增生。c)骨膜增生。

****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区别:急性以软组字肿胀、骨质斑点状破坏和轻微的骨膜反应为特征;慢性则以骨质硬化、骨膜新骨增生显著、骨膜下大片死骨和骨包壳为其特征。4.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强直、变形。【X线表现】

1、软组织肿胀。2、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毛糙、凹陷。

3、骨质内小囊样破坏区。4、骨质疏松。5、关节畸形、骨性强直。5.退行性骨关节病:由于关节软骨变性而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髋、膝、脊柱和指间关节

【X线特点】:关节间隙不对称、变窄。关节面骨质增生,骨赘、骨桥。关节面下假囊肿。关节游离体。关节半脱位。

6.骨软骨瘤:多见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带蒂的骨性突起,背向关节生长,肿瘤的骨小梁与基底的骨骼相连

第三章 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

(一)检查方法:

1.首选方法:胸片(摄片),正位和侧位(普通X线平片)。

胸片要检查:胸廓气管与支气管 ;肺;纵隔;胸膜;膈肌

2.透视(fluoroscopy):对胸部摄片起辅助作用。非常规,应用逐渐减少。

3.CT:进一步确定和诊断胸片上发现的病变;可对临床疑有胸部病变而胸片未能发现异常者进一步检查;用于血管病变、胸部先天异常的诊断;肺部肿瘤分期及随访、肺癌高危人群行低剂量筛查.4.MRI:用于纵隔病变、胸壁病变的诊断及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5.超声:用于胸腔积液定量诊断、胸膜及胸壁、纵隔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和大血管病变的诊断

6.核素:用于肺栓塞及血管病变,包括血管显像;淋巴管显像;肺灌注显像

(二)正常影像

 肺野是x线胸片上两侧肺脏形成的透明区域,为了方便病变的定位,将每侧肺划分上、中、下野和内、中、外带。每侧肺由叶间胸膜分隔为多个叶,右肺由上、中、下三个肺叶组成,左肺由上、下两个肺叶组成。

 肺纹理:是由肺门向肺野外围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是肺动脉、肺静脉分支和支气管的投影,主要由肺动脉的分支构成。

(三)肺部基本病变影像

1.渗出性病变(exudation):是由于肺泡腔内气体被液体及细胞成分所代替,见于肺内炎性改变.【X片及CT片】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或磨玻璃样的高密度影像增殖性病变:见于肉芽肿、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

2.增殖性病变:是由于多种细胞的增生及炎性细胞的浸润形成肉芽肿、炎性假瘤和慢性炎症,【平片或CT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纤维化改变:见于结核、慢性炎症 3.纤维化:由增殖性病变发展而来,表现为条索、斑片、网状及肿块等 4.空洞:是由于病变内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肺结核、肺脓肿、肺癌空洞的CT鉴别诊断 病变空洞 空洞内源 空洞外缘 肺结核(纤维空洞)光滑 清楚

肺结核(干酪空洞)光滑或不规则 清楚 肺脓肿 一般较光滑 模糊不清

肺癌 凹凸不平,可有壁结节 外缘毛糙,有分叶

5.空腔:为肺内生理腔隙的异常扩张,见于肺囊肿及肺大泡。

****空洞与空腔的区别

6.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的过度膨胀。

(四)支气管疾病:

1.*支气管扩张:分四型:柱状扩张、静脉曲张型扩张、囊状扩张及混合性扩张。

【CT片】可见支气管内径增宽,为环行或管状影像,可有管壁增厚,与伴行的血管形成“双轨征”或“印戒征 ”

2.气管及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胸片可显示不透X线的异物,X线可穿透的异物胸片不能显示,只能通过间接征象定位;而CT可发现密度较低的异物,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异物的显示。

3.慢性支气管炎: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胸片表现为肺纹理的增粗、走行紊乱;CT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管束增粗及继发的肺气肿、肺大泡等改变。

(五)肺部疾病  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指由肺炎球菌引起的炎症,可引起整个肺叶的实变。【X线平片】:早期局限性的磨玻璃状或淡片状模糊阴影→进展为片状密度增高的阴影 2.小叶性肺炎:即支气管肺炎,是主要发生在细支气管及肺小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胸片】:肺纹理模糊、增粗,沿肺纹理有模糊的小结节及斑片状阴影。

 肺结核

分为5型: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

浸润性肺结核:

常见的病理改变为肺内渗出性病变,特点:多种形态的病灶并存,如斑片状、结节状、斑点状、空洞及条索等,病变内可见硬结或钙化。 肺部肿瘤

肺部良性肿瘤少见,主要有平滑肌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等。肺部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支气管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从发生部位分中央型、周围型及弥漫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肺门肿块和肺不张。【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比肺不张低。

*周围型肺癌: 早期→结节阴影,密度较低,边缘模糊,有分叶和胸膜凹陷征。

中、晚期→肺内肿块多在3cm以上,多数病变有分叶,边缘毛糙、模糊。肺癌空洞为厚壁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有壁结节。弥漫性肺癌:

两肺多发病灶或肺段、肺叶的实变影像,呈结节或斑片状,结节大小一般为粟粒大小到1cm以上,其密度相似,以两肺中下部较多.(六)胸膜疾病

1、气胸:胸膜腔内进入气体,负压消失,肺脏萎陷。

【CT】肺脏外缘透亮无肺纹理区,内侧见受压肺脏边缘,呈线状影。

(七)纵膈肿瘤

前纵隔 好发胸腺瘤,心包囊肿 中纵隔 好发淋巴瘤

后纵隔 好发神经源性肿瘤 第四章 消化系统影像学诊断

(一)胃肠道检查方法:普通X线,造影检查(首选,主要检查手段),CT,MR,内窥镜检查,内镜检查

1.胃肠道造影剂

阳性造影剂 : 硫酸钡 ;碘剂 阴性造影剂 : 空气

2.食管两个生理狭窄:食管入口处;膈肌裂孔处

三个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房压迹

3.胃的形态:与体型和张力有关。一般分为四种类型牛角型、钩型、无力型、瀑布型 4.胃肠道异常X线表现

【轮廓改变】

 龛影(niche)是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烂,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充填,切线位时形成突出于腔外的钡斑,称为龛影。是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正位投影充钡时表现为一个圆形的钡斑,充气时表现为一环形透亮区。

 憩室:由于钡剂经过胃肠道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状影,或由于管腔外邻近组织病变的粘莲、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其内及附近的粘膜皱襞的形态正常。 充盈缺损:是指充钡的胃肠道轮廓局部向腔内突出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5.胃肠道常见疾病:

 食管静脉曲张: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

表现为粘膜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不规则钡剂通过稍受阻。 食道癌:是食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少数为腺癌。食道癌最常发生在胸中段,其次为胸下段。

【X线造影】

管腔内充盈缺损,呈乳头状,有分叶。粘膜破坏、消失、中断。

局限性管腔狭窄,与正常管腔界限清楚。不规则龛影呈长行扁平状 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X线表现】

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龛影(niche)是钡剂充盈胃壁缺损处;龛影口部: 粘膜线 项圈征和狭颈征 ;粘膜纠集

 间接征象:痉挛性切迹 ;胃液分泌增加 ;蠕动增强或减弱

【十二指肠溃疡X线表现】

 直接征象:龛影 正面覌;球部变形: 呈三叶状 山字形

 间接征象:球部激惹征;幽门痉挛;胃液分泌增多

 胃癌: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以胃窦的胃小弯和贲门常见。早期胃癌定义: 肿瘤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早期胃癌。

【X线表现】

1、胃腔内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表面呈菜花样。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胃粘膜平坦或消失。病变侵犯全胃可以形成皮革胃。

3、腔内龛影,见于溃疡型胃癌,龛影位于腔内、形状不规则、周围饶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轮廓不规则,可见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称为:“半月征”。

 结肠癌:结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位于胃癌食道癌之后居第三位。70%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主要为腺癌

【X线钡灌肠表现】

1.肠腔内充盈缺损,轮廓不规则,粘膜皱襞破坏消失,肠壁僵硬平直,结肠袋消失。2.肠管狭窄,肿瘤沿肠壁环状侵润生长,引起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边缘不规则,易造成梗阻。

3.较大龛影,位于肠腔内,沿肠壁长轴生长。 肝囊肿:先天性病变

【CT征象】:为肝实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锐利,境界清楚,CT值为0-20Hu,无强化。

 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

【CT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典型为渐进性强化,首先从边缘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最后均匀强化,中心可有无强化区,呈“早出晚归”特征。

 ***(今年重点)肝细胞癌:常由肝硬化进展而来;病理上分为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弥漫型。

【CT表现】

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可有假包膜。

增强呈“快进快出”的特点,即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高于肝实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密度低于肝实质。

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形成及肝门淋巴结增大 可见肝硬化的表现

内部可有无强化的坏死区。

 胆囊结石:以胆色素结石常见

【平片表现】为右上腹部肝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致密影。【CT表现】为胆囊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多边形,泥沙状致密影  急性胰腺癌:分为水肿性胰腺炎和坏死性胰腺炎。 水肿性胰腺炎

胰腺体积增大,轮廓模糊,周围见絮状渗出及肾前筋膜增厚。坏死性胰腺炎

 弥漫性体积增大(更凶险)

胰腺密度不均匀,内见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密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及炎性渗出 肾前筋膜增厚 胰腺假性囊肿  慢性胰腺癌

【CT表现】胰腺体积正常或缩小;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 假性囊肿

 胰腺癌(胰腺最常见的肿瘤,去年考题)为少血供肿瘤。常发生在胰头,其次为胰腺体部。

【CT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肿块形成,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时密度增加不明显,而正常胰腺明显强化,使肿瘤边界显示较明显。胰管扩张 胰管受压阻塞引起

胆总管扩张 胆总管受侵,变窄,呈“双管征”。肿瘤侵犯周围血管 肿瘤侵犯周围脏器 肿瘤远处转移  急腹症:

 消化道穿孔:隔下游离气体影为典型表现  肠梗阻:多发气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  急性阑尾炎 腹部脂肪线消失,局部肠淤张

第五章 循环系统影像学诊断 X线平片;B超;CT(包括CTA);MRI(包括MRA);放射性核素检查 心脏大小、形态的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冠脉筛查——CTA,冠脉手术前,仍需造影。中等以上血管——CTA、MRA。

中等以下较小血管——CTA。

(二)X线、CT和MRI比较

1.普通的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心脏的房室瓣、乳头肌和房室间隔等心内结构,不能区分心肌和心包组织,但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边缘和轮廓。

2.螺旋CT:具有各种三维重建和虚拟内窥镜的功能,可以从多方位立体显示大血管的解剖形态和腔内情况。

3,MRI检查:可清楚的分辨肌肉、肌膜、脂肪等软组织;MRI具有任意方向直接成像的能力,获得各种平面、曲面的重建,以及各种三维显示,便于对心脏大血管解剖结构或病变进行立体追踪观察。

(三)心脏X线投射的体位

正位(后前立位)远达片 2米PA:直立,X线右后向前水平穿过人体胸腔,平静吸气位屏气投照;前胸壁贴近胶片-暗盒

侧位LP :患者侧位,左胸壁贴近胶片-暗盒

左前斜位LAO:患者向右旋转60度,左肩贴近胶片-暗盒(从片子左到右: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窗-左心房-左心室-下腔静脉;肋骨在片子右边)

右前斜位RAO:由直立位向左旋转45度,右肩贴近胶片-暗盒(从片子左到右:左心房-右心房;肺动脉及右心室漏斗部-右心室-左心室(交叉);肋骨在片子左边)

(四)心脏和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 1.心脏增大及其外形变化

【正常】心胸比例:<0.5 【心脏增大分型】

 普大型:房室均增大

 二尖瓣型: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突出及心尖上翘,呈“梨形”。 主动脉型:主动脉结增大、心腰凹陷、心尖下移,呈“靴形”。 移行型:混合。2.房室增大的X线变现

 左心室增大:PA(正位)位心尖向左下延伸,并向外侧突出变圆,心脏横径增加;LAO(左前斜位)位左心室向左下膨出,与胸椎重叠,心后间隙变窄。

【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

 右心室增大:PA位肺动脉段膨出,心脏呈二尖瓣型;RAO(右前斜位)右心室向上前膨出,心前间隙变窄或消失

【见于】肺心病、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征  左心房增大:PA位心右缘双边现象,心左缘四个弧,第三弧为左房的耳部,支气管分叉部角度增大。RAO位食管受压后移;LAO位左主支气管受压上移

【见于】二尖瓣狭窄、左心室衰竭、左房黏液瘤、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

 右心房增大:PA位右侧心缘延长并向右侧肺野突出。LAO位心前缘上部向前凸出

【见于】三尖瓣狭窄、右心室衰竭、房间隔缺损、肺静脉畸形

(五)循环系统疾病

1.冠心病:

【CTA表现】:管腔狭窄,管壁见低密度粥样硬化斑块或高密度钙化斑块。按狭窄程度分3级:轻度 小于50%;中度 50%-75%;重度 大于75% 2.主动脉瘤:主动脉局部病理性扩张(并非真的是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 有完整的动脉壁三层组织结构

 假性动脉瘤 动脉壁破裂后由血肿和周围包绕的结缔组织构成。

3.主动脉头层:为主动脉壁中膜血肿或出血。由于高血压导致血流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双腔。

【CT】显示内膜及内膜上的钙化斑块内移;显示真假腔情况;假腔内血栓;动脉分支受累情况 第六章 泌尿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影像学诊断

(本章指出小题,以下为老师上课讲的重点)

(一)泌尿系统检查方法: X线腹平线(KUB)(泌尿系结石首选),尿路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性尿路造影),超声,CT,血管造影,MRI

(二)泌尿系统疾病

 泌尿系结石:分类:阳性结石(结石含钙,X线密度较高)阴性结石

【临床表现】腰疼、血尿、肾绞痛、急腹症

【X线】阳性结石表现为泌尿系内致密影;阴性结石无异常表现

【CT片】 泌尿系内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灶,CT值达200Hu以上,常伴梗阻上方积水,扩张。1.输尿管结石(Calculus of Ureter);常位于生理狭窄处(3个生理狭窄);肾盂输尿管结合部;小骨盆入口;膀胱入口 2.肾结石:多发于肾盂、肾盏内

 肾与输尿管结核:首先波及肾脏,后蔓延至输尿管和膀胱

【病理改变】:结构破坏,空洞形成;钙化;狭窄和积水;肾自截

【肾结核的CT】 肾脏增大或缩小,形态不规则;肾实质内不规则、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呈多房性空腔改变 局部可见不规则钙化;肾盏、肾盂壁增厚、变形,肾盏积水,肾盂狭窄;增强后病灶区无明显强化;晚期全肾弥漫性钙化体积明显缩小形成肾自截。【输尿管结核CT】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上段输尿管积水

 单纯性肾囊肿(最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多发生于肾皮质内,囊壁为一层扁平上皮,血供稀少,多无临床症状,囊肿巨大时压迫症状

【CT】:类圆形水样密度占位,密度均匀,无增强,边缘光整锐利。

 肾细胞癌: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的透明细胞癌,中老年人好发;血供丰富,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常有坏死,出血,囊变;易穿破包膜,邻近侵犯,瘤拴,转移

【CT】

肾实质内实性肿块,较大者可突出肾脏外;

病灶边界不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肿瘤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或消失;

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呈明显不均一强化,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强化而致病灶区相对低密度; 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血管腔增粗且不强化; 淋巴结转移:肾血管及腹主动脉周围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癌(良性瘤)(angioleiomyolipoma)(名解)

肾脏常见良性肿瘤,又称错构瘤。含有血管、平滑肌、脂肪成分。诊断要点:检测到肿瘤内脂肪成分

【CT】可见肾实质内不均质性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可见脂肪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病灶区呈不均匀强化,脂肪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

 肾盂癌与输尿管癌:来源于尿路上皮,多为移行细胞癌;肾盂输尿管内乳头状突起,基部向肾内浸润;早期出现血尿,肾盂输尿管积水

【CT】肾盂内软组织结节;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充盈缺损;继发肾盂肾盏积水及肾脏、肾外侵犯

 膀胱癌:形态不规则,基底部较宽,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

【CT】 乳头状癌

1,平扫见由膀胱壁突向腔内的单发或多发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灶,病灶基底较宽,局部膀胱壁层次不清;

2,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内常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 3,延迟扫描示膀胱内不规则充盈缺损

(三)女性生殖系统影像学诊断

 首选——超声;子宫病变首选超声,次选MRI  X线平片:显示宫内金属节育环;子宫输卵管造影;盆腔动脉造影

 *(名解)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用一定的器械经子宫颈注入造影剂以显示子宫和输卵管内腔的方法。禁忌症:各种活动性生殖道炎症;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月经期,妊娠期或刮宫术后子宫内膜未修复。适应症:不孕症;各种生殖道畸形;子宫不正常出血等  *(名解)IVP,即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有机碘对比剂注入静脉后,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浓缩排入尿路,形成高密度影像。可了解尿路形态和双肾功能。是泌尿系统常用检查方法。

5.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篇五

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

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

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第二章 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

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

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 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

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

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

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

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 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 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T)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

12大不超过

0.52。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第四章 消化系统 为什么钡剂造影技术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改变,全面观察消化道的轮廓及病变的形态,尤其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观察比较理想,还可提供有关功能,张力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胃的形状可分为4型:钩型胃、牛角型胃、瀑布型胃、长型胃。

龛影:亦称之为壁龛,是由于胃肠道壁上的溃烂缺损,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是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腔外的影像。充盈缺损:是指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病变以致钡剂不能在该处充盈。食管癌X线表现:

1、早期:粘膜皱襞的改变;小溃疡;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2、中晚期:髓质型、蕈散型、溃疡型、狭窄型。龛影是胃溃疡的直接征象,多见于胃小弯侧胃角附近。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良性 恶性 龛影位置 胃轮廓之外 胃轮廓之内 龛影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状、半月形 龛影口部 可见粘膜线、项圈征及狭颈征等 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 龛影周围 黏膜皱襞呈均匀性纠集,越近龛影越可见环堤征,黏膜皱襞呈不均匀性纠集,细,可直达龛影口部 可见破坏、中断现象 邻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消失 进展期胃癌的钡餐造影表现:I型:限局限性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可呈蕈伞状、巨块状、息肉状或结节状,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滑可有小的糜烂和溃疡,与邻近胃壁界限清楚。II型:主要表现为癌性龛影。切线位上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多呈不规则的盘状或月牙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周围绕以宽窄不一的透亮带,及环堤征。龛影周围可有黏膜纠集,但至环堤征边缘呈杵状增粗或中断。腔内半月形龛影及其周围透亮的环堤,统称为半月综合征。III型:与II型相似,但其环堤外缘呈斜坡状,宽窄不均且有破坏,与正常胃壁界限不清。IV型:分局限型和弥漫型。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狭窄,边缘不整,蠕动消失,形态固定。弥漫型者呈典型的皮革胃。肝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显示低密度肿块,偶可见钙化灶。肝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不连续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灶互相融合,病逐渐向肿瘤中心扩散,密度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正常肝组织。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征。MRI表现为“灯泡征”。肝细胞癌病理上分3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此外,<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

直径之和≤3cm的肝细胞癌称为小肝癌。简述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论述题)

1、平扫时巨块型和结节型肝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模糊或清楚,多数为低密度。有时较大肿块可发生中央坏死显示为更低密度区;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弥漫型肝癌则可见广泛分布、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小结节。

2、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肿瘤迅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而正常肝组织尚未强化;门静脉期间门静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密度持续下降则显示为低密度病灶。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

3、静脉内癌栓表现为血管扩张,增强后出现充盈缺损;侵犯胆道可引起胆道扩张。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和钙化,胆囊缩小,或因积水而增大。胆囊功能受损。CT表现:平扫表现胆囊壁普遍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见胆囊壁钙化;可伴有胆囊高密度结石。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均匀性强化。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性、胆色素性、混合性胆结石。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模糊,密度明显降低。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胰周积液,肾前筋膜(Jess韧带)。胰腺癌病理上90%的为导管细胞腺癌,为少血管性肿瘤。CT是诊断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肿瘤侵犯胰管、胆总管引起阻塞时,可见主胰管或胆总管扩张,两者同时受累并扩张使形成“双管征”。脾梗死梗死灶形态多呈锥状,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脾动脉造影(DSA)可见显示脾内动脉分支的闭塞不通。气腹征象:站立位检查可见双侧或一侧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隔下弧形或新月形透亮影,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第五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 肾与脊柱之间形成的角度为肾脊角,正常为15°~25°。肾盂X线表现可分为常见型、分支型、壶腹型。

尿路造影时,由于肾盂肾盏内压力过高,对比剂进入肾盂肾盏以为部位称肾脏回流,又称反流或逆流。回流有肾窦回流、肾小管回流、淋巴管回流、血管回流。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即与肾盂相连处、跨越髂血管及小骨盆边缘处、进入膀胱处。

马蹄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融合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肾脏尚未升出骨盆以前,两侧肾脏的下极已融合在一起,形态似马蹄而得名。结石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胱氨酸盐等。

肾自截:肾结核干酪化病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排泄性尿路造影:

1、肾结核:肾小盏杯口边缘不整,如虫蚀状。实质空洞与肾小盏想通时,可见肾小盏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边缘不整。

2、输尿管结核:管腔不规则,粗细不均、僵直,或形成不规则狭窄与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3、膀胱结核:早期造影表现为膀胱轮廓模糊不清,边缘不整齐,容量减少。肾癌尿路造影呈“手握球”状,“蜘蛛足”样改变。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肿瘤内含脂肪,肾细胞癌中极少有脂肪成分。简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可呈多房分隔缺损表现,其内可见脂肪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血管性结构发生较明显强化,脂肪组织和坏死区不强化。并发急性出血时,肿块周围可见高密度出血灶。MRI表现:为肾实质内不均匀肿块。脂肪在TWI上呈高信号,TWI呈中等信号,其内可有

2分隔。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随之下降,具有特征性。多囊肾为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平片表现为双侧肾影增大,边缘呈波浪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呈“蜘蛛足”样改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约有10%为恶性。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约10%发生在双侧或多发。CT表现:平扫为肾上腺去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不均。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第六章 骨与关节系统 由于骨与软组织的CT值相差很大,所以观察骨关节CT图像时,可分别用骨窗(400:1500)及软组织窗(60:300)。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为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明有病变存在。骨折的愈合两种方式: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骨折愈合的阶段: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骨痂连接期、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的观察:骨折1周内形成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X线不显示;约2~3周后,形成骨性骨痂。疲劳性骨折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柯莱斯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远侧断段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反柯莱斯骨折或史密斯骨折:使桡骨远侧断段想掌侧移位和向背侧成角,这种骨折少见。脊椎结核主要X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砂粒状死骨、继发畸形。

骨肿瘤病变部位: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多为长骨的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则好发于长骨之骨端;尤文肉瘤则好发于骨干;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常在骨骺;颅骨和脊椎者是骨髓瘤的好发骨骼。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 恶性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生长迅速,以侵及邻近组织、器起压迫移位;无转移 官,可有转移 局部骨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骨界限模糊,边缘不齐 保持其连续性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骨膜增生 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多无脓肿或肿块影,如有脓肿,其边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周围软组织变化 缘清楚 织分界不清 骨瘤是一种成骨良性肿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骨瘤以构成大量成熟板层骨或编织骨为特点。疏松型骨瘤较少见,可不突出于骨表面,常位于颅面骨内。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窦壁。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骨软骨瘤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骨血管瘤病灶内残存的粗大骨小梁呈纵行排列似栅栏状。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或骨生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基本X线表现:

1、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松质骨出现虫蚀样或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继而出现骨皮质边缘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

2、肿瘤骨: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肿瘤骨”,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

4、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骨转移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T平扫时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急性脑出血的敏感性很高。MRA属无创伤检查,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筛选检查方法。

颅骨内非病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1、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而硬膜外血肿呈梭形;

2、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硬膜外血肿较局限;

6.胸部影像诊断学 总结 个人增补 篇六

密度分辨率:分辨两种组织间密度差异的能力。透视(fluoroscopy)

优点:快捷,可转动病人,改变体位观察,动态观察组织和器官

缺点:空间及密度分辨率不如胸片,不能留下影像记录 摄片(plain film)优点:空间及密度分辨率>透视,发现病变及了解细节能力>透视,可留下影像记录

缺点:较透视费时,需多角度摄片,静态图像。CT

缺点: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X线辐射损伤。高碘过敏风险。

螺旋CT 优点: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肺脏扫描。增强扫描效果优于常规CT扫描,可进行3D重建

MRI 优点:高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功能利于病变部位、范围及组织类型的观察,由于血管流空效应,不使用造影剂即可分辨血管与淋巴组织、结节。

缺点:扫描时间长,受呼吸、心跳伪影多;含H+低的组织器官成像不佳(低信号甚至无信号),如肺、钙化灶、骨,故不利于肺内微小病灶显示,不显示骨折;磁铁性医疗装置不能进入机房;检查空间小,部分病人有幽闭恐惧症。

肺不张:(atelectasis)指肺组织含气量减少,体积变小。

阻塞性~ 原因:腔内肿瘤、粘液栓、支气管炎性狭窄、腔外压迫等。

压迫性~ 原因:例:大量气胸时肺不张。

牵拉性~ 原因:

影像:·肺组织密度增高 ·体积缩小,边缘清楚锐利

·三角形或窄带状软组织密度阴影,尖端指向肺门

·CT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

·牵拉征象:邻近肺组织代偿性膨胀,纵膈肺门可向患侧移位,膈肌上升,肋间隙变窄

·不同部位肺不张形态各异:右肺中叶不张:在中间支气管层面,表现为右心缘三角形软组织密度影,阴影尖端指向肺野,(其他肺不张尖端指向肺门)

右肺中叶综合征:反复咳嗽、正位胸片、透视无明显异常(中叶不张影隐藏在心影后)但侧位胸片可表现为带状高密度影。CT病变也可明确显示。

肺气肿(emphysema):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同时伴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

原因:先天性抗胰蛋白酶缺乏,;继发于慢支,哮喘病

病理基础:细支气管炎及狭窄导致不完全阻塞。

分类:全小叶型~ 中下叶好发

小叶中心型~ 早期多见于肺上部(HRCT可见小叶中心部呈0.5-1cm无壁透明区)

间隙旁型~ 胸膜下,沿胸膜、叶间裂、纵隔分布。肺过度充气(hyperinflation):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扩大但不伴有肺泡壁破坏。包括通常所指的代偿性肺气肿及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多为一侧或某一肺叶过度通气。

(此项不是重点)肺实变(consolidation):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替代。可累及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

引起~的原因:炎性渗出,血液,肉芽组织、水肿液、肿瘤组织。结节:<1~2cm的类圆形肺实变。包括:腺泡结节状影,粟粒状结节影

腺泡结节状影:·腺泡范围的实变 ·直径1~2cm以下(多为4~7mm)

·边缘较清楚,呈梅花瓣状 ·多为肉芽肿,肿瘤,血管炎及其周围

炎,也可以是渗出,出血或水肿。如肺结核的增殖性病变。

粟粒状结节影:·指4mm以下的小点状结节影,呈弥散性分布

·多数粟粒状病变由间质内病变引起

·常见于粟粒性肺结核,癌性淋巴管炎 肿块:·多>2cm,边缘清楚 ·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肺炎,结核球等

CT对肺肿块的诊断较X线优势:①图像无重叠 ②能发现肺内隐藏部位病变如脊柱旁、心脏后方及心膈脚等处的病变 ③CT能发现肿块内的坏死、脂肪组织及钙化 ④通过强化扫描可观察肿块的强化程度,观察病变血供 ⑤利用高分辨率扫描可以显示肿块边缘的细微变化及其周围肺组织关系。

肺良性肿块的特点:·多为圆或椭圆形阴影,边缘锐利,无毛刺。少数可有分叶 ·密度通常均匀,肿块内出现钙化或脂肪组织 ·肿块多在3cm以下

·不强化,轻度强化,环状强化或明显强化 ·肿块周围有卫星病灶,过度充气,纤维条索 ·胸膜处有粘连带及胸膜增厚

空洞(cavity)病变组织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所致

空洞壁厚度3mm以上为厚壁空洞,3mm以下为薄壁空洞

空腔:肺原有腔隙的病理性扩大所形成的含气囊腔,常见于支扩,肺大泡 胸膜病变改变:·胸腔积液、积气及液气胸 ·包囊性胸腔积液,积气于液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胸膜肿块 支气管扩张症(分型、影像表现):·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常有呼吸道反复感染病史及咳嗽、咳血,大量浓痰 ·分柱状、囊状,曲张型 ·诊断主要依靠CT X线表现:·肺纹理改变:增多,紊乱,网状,其中扩张支气管可表现为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扩张而有分泌物的支气管表现为不规则的杵状致密影,囊状扩张可表现为多个薄壁空腔可含有液平·肺内炎症 ·肺不张(多见于中下叶)

CT表现:·柱状支气管扩张呈双轨征,印戒征

·囊状支气管扩张呈葡萄样

·曲张型支气管扩张见粗细不均匀的囊柱状改变 ·杵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

·肺内炎症,肺不张

肺结核的分类:原发型~;血行播散型~;继发型~;胸膜炎型~;其他肺外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初次感染,儿童多见 ·症状轻,病史短,大多自愈 ·多发上叶

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 ·原发综合征为特征 ·多沿淋巴播散

影像表现:

·原发综合征:原发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原发灶:点片状浸润性病灶

·淋巴管炎:肺门与病变间条索状影 ·淋巴结炎: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

·继发征象:肺不张,播散

何为中心型肺癌:·发生于段及段以上支气管 ·多有咳血,阻塞性肺炎 · 临床上有消耗、压迫、侵犯症状 ·生长方式:管内,管壁,管外

影像学表现:·肺门肿块,呈反S征

·支气管息肉样充盈缺损,不规则狭窄,鼠尾状狭窄,管腔截断 ·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转移征象:纵膈侵犯,纵膈淋巴结转移 ·肿块不均匀强化

何为周围性肺癌:X线表现:·结节状或球形肿块 ·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 ·癌性空洞

CT表现:·结节状或球形肿块 ·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 ·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 ·坏死,空洞 ·密度均匀的中等强化

次级小叶 组成:肺组织的微小解剖单位,3~20个腺泡

形状: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向胸膜.直径约1~2.5cm 小叶间隔:结缔组织,小叶静脉及淋巴管

小叶核:小叶中心细支气管,肺小叶动脉

小叶实质: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次级肺小叶:是肺组织的微小解剖单位,包含约3~20个腺泡,切面呈圆锥形,尖端向肺门,底向胸膜,HRCT难以显示腺泡.小叶核:位于肺小叶中央,由小叶中心细支气管,伴随的小叶中央动脉及包绕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HRCT上一般不能显示小叶中心细支气管,小叶中央动脉呈分支状或逗点状,距离胸膜5~10mm 小叶间隔:包绕肺小叶的结缔组织,内有肺静脉和淋巴管分支.HRCT偶可显示小叶间隔,呈与胸膜垂直的约长1~2cm,厚度不超过1mm,无分支.小叶实质:位于小叶核与小叶间隔之间,包括由小气管,肺动静脉分支供应的肺泡和相关的毛细血管床,是功能性肺实质,HRCT显示为无结构的均匀低密度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HRCT表现:·小叶间隔及小叶中心结构增厚 ·胸膜下弧线影 ·长瘢痕线 ·结节影 ·蜂窝状影 ·肺组织扭曲变形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磨玻璃密度影

胸膜间皮瘤的影像表现:

局限型: ·可见胸膜的任何部位 ·呈突向肺野的球形,椭圆形,扁丘状肿块,以钝角与胸壁相交 ·肿块大小不一,密度均匀,表面光滑,带蒂者可移动

弥漫型: ·可见胸膜的任何部位(同上)·广泛胸膜增厚或多发肿块,大小不一 ·常伴有胸腔积液,且增长迅速。

胸腺瘤的影像表现: ·位于前纵隔中部,向纵膈一侧或两侧突出 ·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 ·良性者轮廓光整。恶性者轮廓常不规则 ·均匀软组织密度,少

数斑点状钙化或囊壁钙化,囊变 ·CT增强扫描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心包及胸膜增厚,心包及胸腔积液提示侵袭性

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位于中纵膈上中部,上纵隔向两侧增宽 ·轮廓清楚类圆形,边缘清晰光滑,部分分叶状 ·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 ·轻度强化,易包绕血管 ·侵犯心包产生心包积液 ·侵犯胸膜产生胸腔积液 ·侵犯肺形成自肺内网线状或网状小结节影

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 ·位于后纵隔脊柱旁 ·类圆形或哑铃状,轮廓清楚光滑 ·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少数有囊变或钙化 ·椎管内者使蛛网膜下腔扩大,脊髓受压 ·邻近椎体、椎骨吸收、侵蚀或硬化、少见破坏、椎间孔扩大 ·CT及MRI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相反搏动点: 左心室与肺动脉的搏动相反,两者的交点即~ 肺门舞蹈症:肺动脉段及肺门动脉波动增强

残根征: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时,外围分支变细,肺动脉与肺门动脉之间突然分界,称之为~.蝶翼征:肺泡性水肿时,一侧或两侧肺野出现片状模糊影,典型者呈蝶翼状

左心室增大的X线影像特征:后前位 A、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B、心尖向下、向左延伸。C、相反搏动点上移。左侧位 示心后间隙或心后食管前下间隙变窄或消失。

右心室增大的X线影像特征:后前位 心尖园钝上翘,肺动脉段突出,相反搏动点下移。左侧位 心前间隙减小,心前缘与前胸壁接触>1/2。肺充血与肺淤血的X线鉴别: 肺充血时:①肺动脉段膨隆。

②两肺门影增大,边界清晰,并可见肺门舞蹈。

(肺门舞蹈征:肺动脉段及肺门动脉搏动增强)

③肺内动脉分支增粗、增多,边界清楚。

④肺野透亮度正常。

⑤晚期产生肺动脉高压。

肺淤血时: ①两肺门影增大,边界模糊,上肺门>下肺门。

②两肺纹理增多、模糊,早期以中、下野为著,当有肺血再分配时,则肺上野为著。

③肺瘀血加重、出现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性水肿。风心二狭的X线表现: 心影呈二尖瓣型。

左心房(左心耳常明显大)、右心室增大 主动脉结缩小,左心室缩小 瓣膜钙化

肺淤血和间质性水肿 含铁血黄素沉着

 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

肺充血,肺门舞蹈

二尖瓣型心脏

右房、右室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缩小。

原发孔型可有左心室增大。

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

冠脉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钙化及形态异常

动脉狭窄程度评价 斑块分析

术后随访:支架,搭桥

冠状动脉CT成像平扫:  主要观察钙化和缺血等组织密度的改变,并可观察到心腔形态和大小的变化。 钙化的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沿房室沟或室间沟走行的致密斑条状影, 室壁瘤形成时,局部心肌膨突,如有钙化可见条状高密度影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 分级 分度  <25%,Ⅰ级  ≤50%,轻度  26-50%,Ⅱ级  51%-75%,中度  51-75%,Ⅲ级  76%-99%,重度  >75%,Ⅳ级  100%,闭塞 钙化与斑块成分的关系  斑块成分包括脂质核心、纤维帽、钙化及其他如出血、溃疡等  钙化表明斑块的性质较为稳定  脂质成分多、纤维帽薄的斑块则较不稳定 斑块分析  测量斑块的密度来判断斑块的具体成分  Schroeder等根据CT值不同将斑块分为三类:  软斑块(-42-47HU) 中间斑块(61-112HU) 钙化斑块(126-736 HU) 软斑块富含脂质,易发生破裂,导致冠心病急性临床综合征的发生。支架放置术后评价  支架通畅表现:支架为高于血管密度的栅栏状,内为较低密度的管腔,无明显充盈缺损。 支架不通畅:支架内部密度增高,仿真内窥镜不能通过。 支架术后并发症:血栓形成、冠脉穿孔、支架再狭窄 冠脉搭桥术后评价  评价桥血管的分布及通畅性  观察原主要冠脉分支的状况  常用桥血管:内乳动脉,大隐静脉 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膈上  术后常见并发症:血管狭窄或闭塞 冠状动脉CTA的局限性  辐射剂量: 较大  含碘造影剂,有一定肾毒性,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 CTA图像质量依赖于心率和心律

 很多患者的远段冠脉观察欠佳  冠脉钙化影响管腔的评价  需行冠脉再通等介入治疗的患者还需行DSA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其CT/MR表现: DebakeyⅠ:病变开始于升主动脉右侧壁内,正好在冠状窦口上方,向远处不同程度累及主动脉弓以远范

围;

DebakeyⅡ:病变仅仅累及升主动脉,DebakeyⅢ:累及到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胸主动脉降

部。

Stanford分型

Stanford A: 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伴或不伴降主动

脉的受累;

Stanford B: 病灶局限在降主动脉,可超过左左锁

骨下动脉。

大多数Stanford A(DebakeyⅠ、Ⅱ)需外科治疗,而Stanford B为内科治疗。

MRI表现:T1WI: 真腔低信号,假腔中至高信号,内膜片线状中等信号,可见内膜破口。

夹层内的血栓与假腔内血流信号相似(高信号)。电影MR:血流呈高信号,血栓呈较低信号。

CTA

胸主动脉造影 观察

– 真腔与假腔 – 内膜片 – 主动脉反流

– 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 发现内膜片  显示任何受累的血管分支(大血管、系膜血管和肾动脉) 发现心包积液提示心包内夹层破裂,主动脉周围血肿提示夹层的破裂  夹层的累及范围  评价主动脉腔的大小、评价假腔的开放程度以及真腔的受压程度、帮助寻找终末器官缺血的证据。

7.诊断学影像学检查 篇七

1 心血管造影检查

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及介入治疗儿童CHD最传统、最重要的一种影像学方法[3]。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出现, 电视技术、影像增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DSA技术的突破直到数字平板的出现, 心血管造影设备不断发展, 图像更为清晰, 患者接受的射线量进一步减少[4]。DSA主要特点是将血管造影时采集的X线影像转化成数字信号, 将注入造影剂后的图像的数字信号减去注入造影剂前的图像的数字信号, 消除了原来存在的骨骼、软组织等重叠阴影, 图像更清晰, 影像质量较常规血管造影大大提高[5], 为儿童CH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心血管造影检查一方面能整体显示心脏和大血管本身的结构、大小、瓣环和瓣膜的解剖以及心脏和瓣膜的功能, 另一方面还可清晰显示大血管的起源、排列关系。随着DSA技术的发明, 心血管造影设备与技术也不断进步, 心脏DSA检查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诊断儿童CHD的金标准[6]。根据心血管造影图像并结合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对心血管畸形可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近些年来, 超声检查、螺旋CT和MRI在CHD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多, 可以替代部分DSA检查, 但是DSA在心脏方面的应用价值仍然无法被取代[7]。近年来儿童CHD介入治疗技术也有飞速发展, 大量儿童CHD可通过介入治疗而得以根治, 免于开胸手术;或者可通过介入治疗而得以缓解病情, 争取到进一步治疗的机会, 心脏DSA造影检查往往是介入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2 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儿童CHD首选及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8]。目前在临床上, 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多普勒超声仍然是评价小儿CHD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主要手段。超声影像技术进展, 为临床上更准确地诊断儿童CHD, 更深刻地理解其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新方法。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评价小儿复杂CHD有其独特价值, 还可以测量心腔容积、心肌重量及射血分数[9]。三维超声图像能显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内心腔容积立体形态, 尤其是对形态不规则的右心室与变形的左心室腔, 其测量结果较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更为准确[10]。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获取更为清晰的三维图像, 在术中观察房室瓣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二尖瓣。Balzer等[11]研究表明, 在房间隔缺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封堵、二尖瓣整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电生理研究中, 三维经食管超声可以提供丰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因此在手术室和介入病房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 超声检查出现了许多新技术:组织多普勒及斑点追踪技术。国内外诸多学者应用组织多普勒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了CHD患儿的心脏功能[12]。有研究报道了1~18岁儿童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组织多普勒速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定量评价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的新技术, 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 没有声束角度依赖性, 因此较组织多普勒技术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运动。斑点追踪技术可通过测量组织的位移, 计算出心肌组织的应变, 也可以计算旋转角度及评价同步性。国内李玉曼等[13]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心室局部收缩功能, 结果显示法洛四联症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应变、应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 右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最近发展起来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克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局限性, 客观、形象、快速地反映心肌整体及局部机械力学运动特征[14], 有望在儿童CHD患儿的心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螺旋CT检查

螺旋CT检查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诊断儿童CHD的一种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从非螺旋CT到双源螺旋CT, CT技术发展迅猛, 扫描速度更快, 扫描区域更广, 心电图同步技术与更低的辐射剂量, 这些技术进步都显著增加了螺旋CT在儿童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5]。多排螺旋CT时间分辨率较单排显著提高, 即可获取从心底到心尖完整的全心范围扫描数据, 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及诊断水平[16]。螺旋CT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于形态学诊断心内及心外畸形, 尤其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方面是其主要适应证。心外畸形包括主动脉异常、肺动脉异常、肺静脉异位引流、体静脉异常、冠状动脉异常等。螺旋CT可同时清晰显示支气管及肺叶的形态, 对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左、右心房异构有重要临床价值[17]。

双源螺旋CT是CT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系统同时使用了2个射线源和2个探测器系统, 能够以83 ms的时间分辨率采集与心电图同步的心脏图像。其优点为扫描速度极快, 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 对组织分辨率显著提高及放射剂量明显减低[18,19]。由于时间分辨率高, 不受患者心率快及心律不齐的影响, 可在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心脏图像, 尤其适用于危重CHD患儿检查。双源CT在冠状动脉的成像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较多排螺旋CT优势更加明显。双源CT技术的出现及不断发展, 使心脏的CT显像水平进一步提高[20], 将可能使我们目前有关心脏的影像学检查观念完全改变。

4 MRI检查

20世纪90年代初MRI开始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近年来, MRI技术发展迅速, 作为一种无辐射、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能够对心血管实行任意方位、多层面成像[21], 利用MRI的“黑血”和“亮血”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心腔及大血管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复杂CHD的影像学诊断有很大的优越性, 尤其是合并心外大血管畸形的复杂CHD诊断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2]。MRI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射造影药物后进行心血管MRI扫描, MRI增强扫描在儿童CHD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于儿童CHD检查的有4种序列, 即: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相位对比电影序列以及三维造影MRI血管成像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心腔和大血管结构。可准确获得各项三维数据, 进行任意平面的重建, 完整地显示CHD的解剖畸形。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借助MRI设备的电影回放软件, 可使获得的图像呈连续动态电影回放[23];还可准确地定性及定量地评估整个心脏的形态及功能, 包括分流、反流等异常血流显像、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性成像等。该方法能清楚显示间隔缺损、未闭的动脉导管、血管反流等病变。相位对比电影序列主要用于流速和流量的测定等, 为CHD患者术后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观察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24]。三维造影MRI血管成像序列使用钆作为对比剂的三维血管造影能够非常好的展现血管管壁结构, 并且该序列可以准确无创地展示可能被肺气遮挡的整个胸腔血管的畸形情况, 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手术计划的制订。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完善, MRI在儿童CHD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尤其在儿童复杂CHD诊断方面。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 由于肺静脉位于左房后方, 表面覆盖着肺组织和支气管结构, 超声心动图有时难以准确评价, 而心导管检查对紫绀型CHD患者有着较大风险, 易发生心脏骤停甚至猝死, 而心脏MRI可清晰显示肺静脉的连接关系。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畸形也能利用MRI进行准确诊断, 例如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弓离断、双主动脉弓等[25]。MRI在诊断单心室、单心室型房室连接异常、十字交叉心等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它可通过3个不同切面显示心室的肌小梁结构、室壁厚度、心室形态以判断心室类型。目前, 心脏冠状动脉MRI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开展, 并获得良好的成效, 应用较广泛的技术有屏气及自由呼吸的3D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法 (whole-heart coronary MR angiography) 。MRI被认为是目前诊断儿童CHD最优秀、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5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8.颅脑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篇八

X线平片颅脑X线平片检查最经济,一般采用正、侧位片,看头颅外伤者是否有骨折;如头颅有凸起时,可加拍切线位。但某些位置的拍摄就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如对于视神经孔的显示,需要病人把头的正中矢状面摆成53度角,才能显示清楚;看乳突内有无慢性炎症及胆脂瘤、鼻窦炎、鼻窦积液等,也需要将病人的头摆成各种相应造型。颈椎部位可常规摄x线正、侧位片;若观察椎弓或椎间孔,则需加摄斜位片,通常对于手臂发麻,或脑血管供血不足者可考虑。

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可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判断颅内疾病,并可经导管行介入治疗。主要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脑瘤的供血情况。此外,通过眼动脉造影确诊眶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眼眶静脉造影观察眶内静脉曲张等,泪囊泪道造影观察泪道排空功能及泪囊泪道功能和形态等。

CT头颅CT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扫描。CT血管成像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对于眶内病变,鼻窦炎症及癌肿,鼻咽癌早期与癌肿侵犯范围,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性发育异常,涎腺及甲状腺病变的发现、诊断及其癌肿的侵犯范围,等,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适合于眼眶内占位病变、炎症、外伤和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在耳部主要用于内听道肿瘤的诊断。对鼻窦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可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喉癌和颞颌关节病变提供可靠信息。对显示较小的甲状旁腺肿瘤较为敏感,对甲状腺肿大可区别实性肿瘤与囊肿,胶样囊肿与出血囊肿,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改变是水肿、纤维化或肿瘤复发。但对骨骼病变的显示不敏感。磁共振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用于鉴别肿瘤和水肿,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磁共振弥散加权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可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脑功能成像是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磁共振波谱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磁共振检查能比较全面地显示脊髓全程和病变上下平面,可确切显示脊髓大小、脊髓内外的病变及脊髓移位程度。脊髓水成像可获得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影像,类似椎管造影效果,有望替代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上一篇:四年级感人的礼物为话题的记事作文300字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的笔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