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

2024-06-23

个性化(12篇)

1.个性化 篇一

..。..小议个性化作文

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张良英

一、什么是个性化

对人而言,个性指其比较具体的性格特征。但对文章来说,个性指一篇文章不同于其它文章的地方,这个“不同”表现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结构安排、表现角度、主题表达、语言特色等等各方面。作文的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一篇作文没有了个性,就像人一样失去了吸引力,不仅不能深深打动人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与陈腐。只有饱含个性的作文才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使之达到某种共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样的作文才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什么是个性化作文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呢?简单说,就是学生能独立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就是学生根据自我需要,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文中体现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着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文中写的是“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等等,写出“我”的喜怒哀乐,写出“我”的独特经验和真切体会。同时重视独立思考,不落俗套。从而显现个性,敞开心扉,抒写性灵,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不说假话,不生编乱造。让作文成为自己真实情感的载体。敢于打破旧条条旧框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加工,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写作风格。也就是作文中要体现出作者特有的悟性。

三、为什么提倡个性化作文

(一)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

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干扰,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学生的思想、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想象力遭到了扼杀,个性的发展受到了压抑,翻开学生作文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内容:教师规定的内容和教材要求的内容,没话写;学生拥有的个性化内容没有机会写。

2写法:构思、表达上雷同,教师的教学模式单

一、指导过细,是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中心就是政治,脱离学生的认识,脱离学生的实际。3评价:教师统一尺度、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理念落后——以“纠谬”为主,所谓“优点不找少不了,缺点不找不得了”。打开学生的作文本,只见画了一大堆红杠子,圈出一个个错别字和病句。这样,严重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得许多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

(二)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写作是最具有个性的,因为学生的先天禀赋中蕴藏着个性,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尽相同、观察事物的角度因人而异、获得的体验更是千差万别。学生个体的出生环境、成长过程、学习经历以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智力特征、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造成他们各自表达、交流的内容、情感、方式、欲望等的不同。教师的职责就是承认差异的存在,尊重差异,挖掘差异,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差异。给学生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空间,学生才可能有兴趣、有意识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并把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所见所闻及其心灵感受表达出来。

(三)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二、个性化作文之我见

1、个性化选材

(1)、课本资源探索

以课本为例子、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向自己周围辐射,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鼓励他们注重平常积累,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作文来 可以改编文章,续编文章,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看法,也可以结合实际写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课文是例子,生活是影子,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学习,怎么会不有所感触,有所体会呢?

(2)、生活资料选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来创作怎么会千篇一律呢?

平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趣味相投的几个人成组,也可以是同村的学生一组,如小动物观察组、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小分队等,共同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观察感兴趣的事物,每星期活动一次,将组里所得结果集体创作下来,每次轮流执笔,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每月集中交流一次,吸取别人的长处,还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3)、想象作文

尝试让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设想我们现在所不能见的,没有做的。学生在思维的空间中自由发挥,没有什么束缚,自然会有自己的东西创作出来。很多学生都喜欢畅想未来生活,描写未来世界先进的科技,舒适的生活,希奇古怪的事物,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写出了每个人不同的精彩世界。

这类作文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展开,如课文《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你想发明什么样的电视机。学生就会结合实际生活需求展开想象,有的说想发明黑板电视机,老师就不用吃灰尘了,多懂得体贴老师的学生啊,他观察到老师满手粉笔灰,课堂中不经意扇灰动作而想到的;有的则说想发明送餐电视机,可以边看电视边享受美餐,不用在看到精彩处被叫去吃饭了。相信这位学生很爱看电视,虽然这种思想不是很健康,但它的确反映了学生为解决实际困难而所做的创造啊,科学家不正是这样产生的吗?想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像《新型玻璃》、《未来的桥》等。当然教师还可以确定主题让学生想象,比方说《走进未来》,学生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环境,未来的能源等,一篇篇不同特色的文章展现在眼前。

(4)、童话故事

童话是最美好的故事,有作者丰富的想象,有生活点滴的折射,有人性美丽的反映。

这种训练随时都适合,教师随意出一个题目,如《小鸡和玉米棒》,学生就会编很多的小故事。亦可让学生自己出题,他们兴趣可大了,有《冬孩子的肚兜》、《森林里丁冬》„„俨然一位位小童话作家呢。

2、题目的个性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采用“套式”命题,按既定的角度去思考,去作文,学生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题目要在“趣”字上下工夫,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会童心闪烁,文采飞扬,焕发生命的活力。教材的作文题目比较普通,对此题无话可写,或写作范围较窄,我们可以更换题目,为学生设置有趣的习作练习。

让学生也参与到作文命题中来,或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由、快乐地作文,一些独特的见解也跃然纸上。如《我爱家乡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兴趣不大,我稍微改一下,换成《夸夸我的家乡》,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又如《汗水换来的欢笑》,要求用这个题目,以参加过的一次劳动为内容,写一篇短文。这样内容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窄,我稍微放宽了要求,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写通过你的努力得到了收获都可以说是汗水换来的欢笑,这样学生的思路拓开了,有写劳动中的收获,学习中的收获,学会了一件事的,帮亲戚做生意的,有写带小孩的经历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3、语言的个性化

用个性化的语言写鲜活的作文,不是鼓励学生猎奇,也不是为了新奇而生造词语,只是要让学生平时多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可见,作文中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竖起耳朵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灵活地运用生动的口语,让所写的人和事更贴近生活

3、评价的个性化

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可以是自评他评,同桌评,朋友评,小组评、家长评。也可以是发展性评价(指优缺点,各人都发展)和全方面评价(语言锤炼,材料安排,构思新颖,个性特点)结合。

形式也可多样化:

1、面批形式,直接讲解

2、自批形式,找出特点

3、互批形式,取长补短

4、分组交流,展示特色

一篇文章经过反复的修改才能逐步完善。先自评,划出自己觉得满意的地方和有困难的地方,再同桌评,帮他找出有误之处和不恰当的地方,初步修改。接着小组评,小集体讨论优缺点,让他再一次完善。然后全班评,小组中拿出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全班一起讨论,从各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语言的锤炼,结构的把握,材料的安排等,做最后的修改,然后定稿,誊抄到作文稿上。教师将学生的文章都订成册,编班级的作文集,在班级中传阅。让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人人都有学习别人的机会。

2.个性化 篇二

关键词:高校,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辅导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 个性化教育中学生工作将如何开展, 如何引导学生正视和挖掘自身所具备的个性化特点等问题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新的方向。

一、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量”的需求转变到“质”的需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从“全才”教育逐步着眼于“专才”教育, 各高校针对这一变化也在探索改革学生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经济背景日益复杂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学期待、学习能力、学业成就、在校生活方式和就业选择等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通过尊重在校学生的个性和对个性潜能的挖掘, 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 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 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历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 将学生分为能力型、潜力型、学术型,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方案。

在我国, 个性化教育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教育命题, 从古至今, 众多教育家们都始终将个性化教育放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孔子在教育弟子时, 主张“因材施教, 从实出发”。孟子将孔子的教育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 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 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者, 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 毋宁展个性”。教育家们都秉承一个理念, 就是作为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具备的个性化特点和潜能优势, 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并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实施个性化辅导的必要性及意义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其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应具备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道德素质, 更应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这是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针对大学生个性化辅导的开展顺应了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实施个性化教育, 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存在的深层思想问题。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大背景下,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身的特点和潜能, 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将不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 分别予以教育和引导, 需要教育者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所具有的教育空间和潜能。因此, 教育者应该以“立志、潜能、空间”三个方面为中心开展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同时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是实现大学生“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不违背高校学生工作规律和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 教育者应从“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张扬个性”的角度拓宽学生工作的思路, 丰富学生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三、实践个性化辅导的途径

1. 始终抓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发展。追求个性、展现独特风格以及标新立异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如何将这些特点正确地运用到学生自身发展中是当下学生工作的新课题。因此, 开展个性化辅导必须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和优势, 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以及辅导对象所具有的特点开展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 发挥自身优势, 得到长远的发展。

2. 坚持“个性”与“共性”教育相结合。

个性化教育过程中,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平衡, 个体差异明显, 必须采取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应该做到因人取材, 因材施教。比如新生入校前, 学习英语的环境不一样, 教育资源不平衡, 英语成绩也呈现分极的现象。针对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 学校采用进入提高班学习的教育模式, 使得这批学生能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过于刻板地追求统一, 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共性的教育不能放松, 比如新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所有学生必须统一达标的要求, 大学生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提高意识、规范行为, 须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心理素质,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共性教育应该达到对学生的全覆盖, 这是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的必要过程, 是基础教育;个性教育就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 是潜能教育。

3. 引导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实施个性化教育中将学生科学地分为“能力型、潜力型、学术型”。根据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长引导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 使学生能够及早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在班级中非常活跃的学生, 又有为班级服务的精神, 这类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承担一些班级事务管理, 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工作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某一些专业课非常感兴趣, 有钻研的精神。这类学生可以鼓励他积极参加一些专业竞赛, 在竞赛中强化理论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突出, 有强烈的愿望学好本专业, 是专业的“学霸”。定位这部分学生除了引导他们及早树立考研志向以外, 还可以要求他们积极帮助专业的“学困生”, 不仅能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还能够从团结同学、帮助他人的角度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四、结束语

3.个性化 篇三

一、创设个性化氛围,发挥学生潜能

1.转变观念,创设个性化氛围。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简单转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广施博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现时表现出来的知识、智慧、才能、兴趣、情感、追求,并促使其不断发展,而且应当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尚未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

2.示范引领,培养个性化潜能。教师的个性就像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或封闭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教师个性的影响力形成特定的教学氛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强化个性化训练,提高作文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写出个性化作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

1.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写出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思想深刻的文章来。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另外,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

2.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深深认识到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感受最深,写起来既具体又生动,甚至还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惊叹不已的见解。

3.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要把终极目标定位为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地反映生活。

三、注重个性化的选材、立意,提高习作能力

1.独特的选材显个性。作文选择材料,怎样才能有新意呢?首先要选人无我有的材料。学生写有新意的文章,除了平时要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脑子里积累素材之外,还必须注意文章的选材的角度要新。

2.新奇的立意显个性。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意识地开展学科间互动、课内外统一、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引导小学生去关注社会,在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体验活动中,运用学到的方法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1)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缺乏个性。应进行立体化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受,都有许多话可写,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2)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爸爸》,大多数学生只是写爸爸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启发学生从爸爸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教师在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小学生的作文个性,并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4.个性化作文 篇四

一、深化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强化课题的研讨交流与践行。

学年初,课题组将课程标准的学习列入计划中,把课标的学习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教师进一步树立新理念,感悟新课程,将新的教学观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积极稳步推进新课程,本学期以来,各学段的教师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示范课,以课题组的研讨重点,选派青年骨干上好研讨课,王丽老师大胆尝试从学前班口语训练,马莉老师和何仁英老师围绕看图作文进行积极探讨,王霞老师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尝试,陈少乾老师开展班级辩论会,多方位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听课、评课,不断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拓展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广大教师在研讨与交流中,及时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促使了课程标准、教材运用、课题研究有效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取得成效最大化,也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二、明确细化课题阶段目标,形成个性化作文教学风格。

随着课题研讨的不断深入,各学段教师逐渐自觉地把课题与本人特长、班级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使课题成为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研讨的内涵。如第一学段的王丽、陈淑琴、黄云老师从语言训练开始,注重词语积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第二学段的邹雅迪,马莉、何仁英老师,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大胆想象,以读促写,写实想象联动,第三学段,重点实施作文写法的创新和突破,注重示范引导,创设作文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三、拓展课程资源、延伸作文教学链条。

成立写作兴趣小组,通过讲座、同题作文、作文手抄报、作文朗诵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作文水平。(2)、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开设“佳作欣赏”、“校园通讯”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做文展示交流的平台。(3)、积极组织参加各级的征文活动,如“我爱茶乡“、”少儿书信大赛“、”小论文评选”、“感恩、因为有你”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培养社会参与与意识、从而展现作文的综合效益。(4)、协同少队部举办了演讲比赛及作文朗诵大赛,彰显了作文的感召力和表现力。(5)、积极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在教育网站,省市报刊上发表交流,显示我校个性化作文的综合实力。(6)、积极整理汇编学生《个性化作文选》、动员学生自编作文小册子,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多种途径,有效拓展作文教学的链条。

四、丹心妙手花香艳,万紫千红总是春。

《个性化作文、梯级式发展》在我校尝试两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们大胆尝试,不断总结,两年来,近五十篇教学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五篇,省级奖励二十余篇,学生在教育网站刊发作品二十余篇,刘万万的《七月,月儿圆》在2008年《少年月刊》第五期发表,陈肖的《梦奥运》荣获《少年月刊》征文二等奖,柯文杰的《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在《安康日报》上发表。石顺根老师的《怀念那场雪》、《生命的意义》均在《安康日报》上发表,陈宗明老师的一组三首诗在省级报纸上发表,学生喜爱习作,教师热爱创作,相互激励,形成浓愈的师生写作的热潮。

5.个性化评语 篇五

1.该生能以校纪班规严格要求自己。集体荣誉感强,劳动积极肯干。尊敬师长,为人诚恳,团结同学,会待人接物,会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劳动和体育运动。是一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合格中专毕业生。

2.或许你有些调皮,有些好动,也常挨批评,可在老师的心中,一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是靠持之以恒的,你能把学习的激情融入每时每刻,静下来思考,勤奋学习,那么,你中考会有所成绩的。

3.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火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你就是一个极有天赋的孩子,脑子灵,反应快,希望你能早日振作起来,让智慧的火花早日闪烁起来。

4.你很聪明,通过你的努力,这学期你的成绩进步了,可你的身边也还有“粗心”这位朋友,使你和好成绩还有一定距离。聪明的你想获得优异的成绩,一定知道怎么做了,对吧!相信你中考一定会成功的

5.如果生命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你语、数基础好,头脑灵活,如果能树立奋斗目标,勤奋、执着地去追索成功,你的生命之树一定会开花结果。

6.你心直口快,做事积极主动,思维敏捷,课堂上经常听到你响亮的回答。你待人热情大方,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每次活动你都踊跃参加,尽心尽力,如表演小品,为本班足球队呐喊助威等。但人非完人,你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往往粗枝大叶,书写也有待提高,张老师希望你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博览群书,做任何事情都细致扎实些,争取优异的成绩!

7.你活泼大方,心直口快。你劳动认真,待人热情,敢于伸张正义。课堂上你清晰响亮的回答、“一语中的”的见解令人心悦诚服。忘不了你精彩到位的节目主持,忘不了你声情并茂的朗读,忘不了你越来越漂亮的书写,望不了你让人舒心的试卷……张老师期待你在学习中能更胆大心细,博览群书,不断积累,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8.你是我心目中比较认真、善于自学的男孩,你的思维敏捷,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对学习充满信心,但又是个令人捉摸不透、思想起伏不定的男孩,常常“让我欢喜让我忧”,所幸的是,你醒悟得早,愿你执着、上进!

9.你秀外慧中,温文尔雅,待人文明有礼。英语晨读由你主持真是有条不紊,令张老师一百个放心。你学习自觉踏实,作业工整清楚,默写总是较好。你还能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的歌咏活动。希望你课堂发言更加热烈一些,争取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且学会博览群书、举一反三,张老师相信这样你会成长得更快,成为班中的佼佼者!

10.你忽闪着一双聪颖、智慧的眼睛,在全班同学和老师心目中树立了优秀小干部的形象,全部同学都默默地把你作为榜样。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你团结同学,待人有礼貌,诚恳。老师布置的事情,你能默默地记在心里,积极去做,从来不用老师操心。学习上能刻苦钻研,课堂上常能听到你那清脆悦耳的回答声;你工作积极,乐意当老师的小助手;成绩总是保持优良;平时你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与同学友爱相处。希望寒假里能多看些课外书,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相信你在20xx年将赢得更多的掌声!

11.或许你有些调皮,有些好动,也常挨批评,可其实在老师的心里,一直认为你也很不错你并不是个坏小孩,你知道吗?学习是要靠持之以恒的,如果你能把学习的激情溶入每时每刻,静下来认真思考,勤奋学习,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佼佼者。试试看,老师等你的好消息!

12.撒下一路笑声,好象从未体验过忧愁,你的快乐感染了与你一起生活的小伙伴,因此,大家都喜欢接近你。你当劳动委员工作得很辛苦,也卓有成效,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你。老师还喜欢你在课堂上聚精会神的神态,喜欢你字正腔圆的朗读,更喜欢你在英语节上上表演的英姿。要是你多看书,勤练笔,你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得更快,愿意试试吗?希望20xx年的你更出色!

13.你是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孩子,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能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与同学们相处愉快,在小朋友中有很高的威信。你学习认真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老师很喜欢你,希望你继续努力,早日成才!

14.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上岂有平坦的大道?不付出艰辛的代价怎能有辉煌的成就?你天资不错,又有求知欲,有上进心,父母也对你寄予厚望,为什么不努力进取,勤奋学习,为自己开创出美好的未来呢?

15.你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总是缺乏信心,好好努力,学好每门功课,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向前进。

16.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小姑娘。从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表现堪为同学表率。工作很能干,是班上的小能手。能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望继续努力提高成绩,争取各方面更上一层楼。

17.回想你,你的真诚,你的善良,加上你的勤奋,让你的学习和生活如此快乐和充实,硕果累累。你的沉稳,你的机智,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踏实,充满信心。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你会表现得更出色,你会是最棒的!

18.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学习比较自觉,听讲专心。你主动竞选为小组长,工作认真细致,你坚持参加女足训练和长跑训练,意志顽强,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学习方面经过自己的努力有较大的进步,忘不了有几次你的默写和测试令全班同学望尘莫及,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张老师期待你在课堂上能大胆热烈地发言,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到那时你会感到所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

19.该生率直、聪颖、上进,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主见,对事情能够认真分析。在校期间严守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专业能力强。同时重视文化课,积极思考,能够把知识融汇贯通,对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为班集体争光,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20.你是位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课堂上你专心听讲,作业本上那端端正正的字迹让老师好喜欢,但老师更喜欢积极开动脑筋,勇敢地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你一定会的,是吗?这样你肯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1.你善良朴实,诚恳率真,乐于助人,甜甜的笑容予人很多温暖,是大家的好朋友。你能严于律己,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上进心强,做事认真仔细,颇具责任感。你笔耕不辍,笔法愈益熟练,文字流畅细腻,想像丰富,情节动人,令大家佩服。你学习勤奋刻苦,进步很大,相信你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猪年到了,祝你一马当先,再创佳绩!

22.你是个文明热心的孩子,平时总是严守纪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你在这一学期中学习较踏实,能积极向上,书写比较漂亮,上课能积极发表见解。忘不了你在成语接龙大赛中的精彩表现,也忘不了你在绿荫场中为班拼搏的矫健身姿。张老师希望以后你在学习中也要像在这些活动中一样尽力地展现自我,释放灵气、锻炼胆量,改进方法,且与好书为伴,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6.客房个性化服务 篇六

要使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光凭标准的、严格的、规范化服务是不够的,只有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给客人以惊喜,才能让客人感觉到“宾至如归”,才能使客人“留连忘返”。下面列举几个客人可采纳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供大家参考。

1、绝大多数客人晚上休息时,喜欢将客房的遮光窗帘拉合好,才会睡得香甜,因而客房服务程序中规定对住客房间开夜床。然而有的客人却因一天的工作劳累,常常一觉到天明,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繁忙工作,希望将遮光窗帘中间留出一条缝,这就需要细心的服务员发现、分析、判断,在夜床服务时提供客人满意的服务。

2、服务员早上清扫房间进发现,客人将开夜床时已折叠好的床罩盖在床上的毛毯上,再看空调是23℃。这时服务员立即主动加一张毛毯给客人,并交待中班服务,夜床服务时将温度调到26℃左右。

3、服务员为客人清扫房间时,发现客人的电动刮须刀放在卫生间的方石台面上,吱吱转个不停,客人不在房间。分析客人可能因事情紧急外出,忘记关掉运转的刮须刀,这时,服务员要主动为客人关闭刮须刀开关。

4、服务清扫房间时,发现一张靠背椅靠在床边,服务员不断地观察,才发现床上垫着一块小塑料布,卫生间还晾着小孩衣裤,服务员这才明白,母亲怕婴儿睡觉时掉到地上,服务员随即为客人准备好婴儿床放入房间。

5、服务员清扫房间时,发现床单、毛毯、床垫等各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秽污。服务员马上意识到,是客人外出游因饮食不慎引起肠胃失调,应将所有脏的物品更换一新,还应通过楼层主管及时与导游联系,并通知医生及时治疗,让客人得以康复。

6、一次服务员清扫住房时,发现暖水瓶盖开着,不知是客人倒完开水,忘记盖好瓶塞,还是客人喜欢喝凉开水,故意打开瓶塞的?疑虑不解,难以断定。为满足客人的需要,服务员为客人送去了凉水瓶装满的凉开水;同时,暖水瓶照例又更换好了新的开水。

7、服务员发现客房中放有西瓜,想必是旅客想品尝一下三亚的西瓜,绝对不会千里迢迢带个西瓜回家留个纪念。所以服务员主动为客人准备好了一个托盘、水果刀和牙签。

7.个性化 篇七

1.1 理论背景

(1) 个性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19世纪末期, 有人开始倡导“按学力、成绩分班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以纠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遭到非议:不民主、易造成对“低能儿童”的歧视和“高能儿童”的娇宠。1957年, 苏联卫星上天, 欧美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落后的危险, 产生了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的紧迫感, 于是, 对上世纪的“分组教学”又重新认识评价。

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论。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人三千”呢?个性差异使之然。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 因材施教” (《二程遗书·卷十九》) , 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 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 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 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教育。

(3)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 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再创造教学的理论。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 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 感觉到创造的需要, 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 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 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主动学习原则。

G·波利亚提倡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 最好的途径是自已去发现”, “为了有效地学习, 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 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

1.2 生源背景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对学历的追求日益加剧, 高中热、大学热的不断升温, 使得职业高中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几年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 我们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 其中语文基础的层次跨度较大,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觉和经验出发, 也发现接连几届的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纵比还是横比差异性都较大。以前总认为, 在众多的学科中, 语文是最平衡的科目, 学生之间拉分不多, 但现在看来, 以前的认识只能说“非也!非也!”了。

1.3 实施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意义

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个性极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职业高中学生, 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 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 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课堂难于管理。另外, 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对那些本来就是数理化学习失败者的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流失。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 实施个性化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职高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内容

个性化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它包含大纲所规定的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考虑职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 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 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 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 具有普适性, 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 具有挑战性, 属应用范畴, 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个性化由教师把握, 与学生密切联系, 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 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为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 具体如下:

(1) 个性化教学前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情况, 掌握学生的意愿, 为个性化分层教学作准备;

(2) 适应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在层次适应度, 以便作小范围的调整;

(3) 中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的适应程度等的要求与建议等。其中如果了解到学生认为班级之间缺乏竞争的信息后, 教师马上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参与层内竞争及层间竞赛, 以期取得各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

(4) 调整期作一个调查:了解分流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的影响, 以便作学生的心理辅导;

(5) 后期作一个调查:对个性化教学的整体认识, 以作今后全面铺开个性化教学的依据。

3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预期目标

采用了“个性化教学”后, 老师觉得教得较为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教学效果要显著提高。

3.1 学生学习有较大进步

(1) 愿意学习。

目前, 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部分学生厌学, 特别是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分析, 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基础差、对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弃。个性化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 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 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 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开始尝试参与学习。

(2) 参与竞争。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 因此, 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 对那些要求上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 将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那些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置身在这竞争的氛围中, 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2 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 认真备课。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更加精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更加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关心每一个体, 这促使教师要更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 积极教研。

个性化教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另一方面对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技巧大有裨益, 对师德修养、敬业乐业精神也是一大促进。教师之间的教研气氛比传统教学时更热烈, 集体备课、说课、评课, 外出调研、学习机会增多, 各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中得到提高。

4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条件分析

以往几年的探索表明, 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时, 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弊端, 如占多数人的中间层在教学目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 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 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和懈怠情绪, 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愿再往上一层学习;而部分处于较为低层的学生由于在降低教学目标后仍未能完成学业从而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心。为了尽可能地顾及到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个性化教学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差异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事实上, 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忠.语文个性化教学理念与策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

[2]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8.别让“个性化”没了个性 篇八

行业维度的个性化

现在热谈的“个性化”主要是站在用户的维度,着眼于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除了用户这个维度,“个性化”至少还可以再增加两个维度:行业和品牌。从行业的维度来谈,个性化就是一家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行业中其他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比,要与众不同,亮点和特色要比较突出,颇具个性。注意这里的个性是在与行业同类竞品的比较中产生的,而不是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举个例子,电动汽车对我们来说并不算是一种新产品,第一款电动汽车的诞生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对电动汽车的认知是模糊的,然而在特斯拉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横空出世后,我们对电动汽车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鲜明了许多,这是因为特斯拉电动汽车和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如下个性:高端的品牌定位、前卫的外形设计、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强劲持久的动力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这些个性不是为了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实现的,而是体现在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特斯拉电动汽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创新性的手段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外形、动力等方面的共性需求,而不是个性化需求。基于行业维度的产品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产品创新,而用户不一定要参与这种创新,甚至没有提出什么个性化需求。

产品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个性化实践。而越伟大的产品创新,它离当下消费者所明确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似乎越不搭调。紧跟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基于现有标准化产品或服务进行零敲碎打的个性化改装并不是个性化的全部,创新出消费者想都没想到的、让人尖叫的产品,那是更高境界的个性化。很多公司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都喜欢做消费者调查,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种种预期和需求,而乔布斯一直不屑于做这种调查。因为他认为伟大的产品不是亦步亦趋地紧跟消费者既有的需求,做需求的跟随者,而要做需求的引领者。他不无尖刻地提到,在汽车诞生之前如果调查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很多消费者可能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是汽车。接着乔布斯“马和汽车”这个比喻来说,个性化有两种。一种个性化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即当消费者发现大部分人骑的都是黑马,而他更喜欢白马时,一家企业向它提供了一匹白马。另一种个性化则是站在行业的产品创新角度,在以马车主宰陆上交通业的时代,一家企业不管消费者想要的是黑马还是白马,而推出了一辆黑色的汽车。行驶在满是黑马的街道上,到底是白马更有个性还是黑色汽车更有个性?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行业视野来看“个性化”。

品牌维度的个性化

从品牌的维度来讲,在各色商品、服务极大充裕的现代社会,品牌是让某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的宝贵无形资产。其实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品牌力本身也是一种个性力。一家企业肯定有自己的牌子,但不一定有自己的品牌。有没有牌子是企业自己定的,有没有品牌则由用户来定。对品牌概念的阐释有很多种,无所谓孰对孰错,只是不同的阐释方式其关注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所谓品牌就是“消费者心中对某家企业的产品、服务所产生的独特的、正面的、稳定的情感反应和理性认知”。而这种独特的情感反应和理性认知反过来会赋予产品以个性化的附加值,而提升附加值则是中国的很多产品和服务所要追求的。

当前国内外一些互联网巨头企业都在通过投资不同领域的企业来进行多元化发展,搭建生态圈。其实这些互联网巨头向各个企业输出的不仅是资本,还有基于自身优势品牌的个性力延伸。某家企业提供的一款产品可能之前在消费者心目中平淡无奇,然而一旦该企业成为某互联网巨头公司旗下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贴”了优势品牌的标签,那么消费者就马上对它另眼相看了。所以说“个性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上,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属性。当然品牌也不是仅仅能通过高明的品牌营销活动所能完成的,更是基于优质产品、服务的长期积累。《中国制造2025》就指出,“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个性化、大数据与硬功夫

比“个性化”更火的一个词是“大数据”,而且这两个词还有着比较深的关联。大数据很是神通广大,其中比较神的一个地方就是能高效率地洞察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没有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就很难实现。然而个性化的基石并不是大数据,而是硬功夫。我说的硬功夫是指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大数据只是告诉了我们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什么,但能否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靠的还是硬功夫。就像一名厨师,即使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数据积累,不等顾客亲自开口,就获取到了餐厅中各位顾客饮食喜好方面的大数据,顾客A喜欢偏甜的,顾客B喜欢吃辣的,顾客C喜欢吃酸的……这名厨师是知道了顾客们的个性化需求,顾客们也兴奋地感激涕零、大呼神奇。但是假如这名厨师厨艺一般,连标准化的可口饭菜都做不好,更别说“众口难调调众口”了。即使这名厨师端出了为每位顾客“量口定做”但并不美味的饭菜,相信顾客得到的也不是酸、甜、辣等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而是很“苦”的用餐体验。所以说我们在热谈个性化、大数据的同时,也不能冷落了硬功夫。没有硬功夫,个性化永远也就是谈谈,难以落地、难以做好。

一些传统行业的中国企业在谋求转型升级的征程中,十分关注个性化、大数据的新趋势是件挺好的事情。放眼未来才能把握未来,然而当下一些中国企业在关注个性化、大数据的同时,更要关注硬功夫,要练好内功。拿制造业的企业来说,什么是硬功夫?就是能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地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并掌握相关核心科技。我一直有个看法,或许是偏见,那就是如果一家制造业企业连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的硬功夫都没有,让它马上去搞个性化,很不现实,其中的阵痛会很大。就像一个小孩还不会走路,就想跑。目前在产品服务个性化上做得比较出色的一些中国企业,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练好硬功夫、做好相关积累下的顺势而为。以成功探索个性化服务定制的青岛红领集团为例,它成功地将传统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与客户大数据资源相结合,利用过去十多年积累下的超过200万名顾客个性化定制的版型数据,建立了一个量体数据与西服版型和尺寸的数据库。由此可见,练好标准化的硬功夫,积累下个性化的大数据资源,企业才有做好个性化的资本。

对于一些已经练就一身硬功夫、相关积累深厚的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探索个性化生产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正逢其时,然而对一些功夫还不够硬的中国企业,我认为在个性化生产上可以缓一缓,先练好内功,把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做“硬”,企业的发展也会更上一层楼。其实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便是硬功夫不足的体现,比如《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共性需求与极致的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些传统企业之所以热谈“个性化”,是因为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一些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获得很大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创造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创造了极致的用户体验。极致的用户体验需要企业沉下心来去用心打磨,而这就是硬功夫的体现。在一些行业,广大消费者面临的痛点,或许不是没有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他们摆在桌面上的共性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因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跟不上。所以说一些企业最需要做的事情还不是着力提供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先做好能满足其共性需求的、拥有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9.家庭个性化教育 篇九

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能够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所以,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好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首先家长要对家庭个性化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应该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1.重视个性化教育,但更要重视共性化教育

相对于家庭个性化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共性化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虽然也强调注重学生个性,但是在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采用统一的方式,注重的是标准化规范化。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可以更好的保证孩子们按部就班接受系统化教育。也有些人把家庭个性化教育走到了极端,不让孩子上学,结果,孩子个人能力得到了发挥和开发,但是,却丧失了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社会能力。

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绝不可以替代学校教育。这就是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定位。

2.不能单纯的用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好坏

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能力。所以,绝对不用某次考试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和他一样高兴,孩子考得不好,我们会鼓励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用其他方面的进步来鼓励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很有上进心,那么,这时候,如果再横加指责,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永远不能是我们指责孩子的理由。

另外,我们也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于别的同学,也鼓励他找出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别的孩子的长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指责自己孩子的理由。

3.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一直认为,在人格上,不能区分大人和孩子,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现在也确实如此,孩子的个头已经超过了父亲,孩子可以和父亲勾肩搭背了。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只有成为朋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平等,才会无拘无束,能够和父母自由的交流思想。

但是,这种尊重,决不是一切由着孩子。我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非原则问题,可以讨价还价,但是,原则问题绝不能轻易让步。比如,在品德上、在金钱上,都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4.不仅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能力

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学校做得更好,因为学校已经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了科学的知识传授计划和传授方法。而且一般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当的知识传授,也许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作为大学教师,作为新生班主任,我也发现并深有体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差,自制能力差。学生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由别人给安排好,没有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别人的督促和监督,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做不好,自己就不会约束自己的欲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在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在家庭个性化教育上,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自理能力、自制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中学生开始。

二、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做法

1.加强沟通,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会使我们发现孩子身上那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长处和进步。

而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交流,是一起相处。所以,在孩子放学之后,我们常常和孩子一起玩,或者一起做事,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当然,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必须真正平等的对待孩子。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拿出父亲的威严。因为对于中学生,父亲的威严,不是来自于父亲的身高,也不是来自于高声吼叫,而是来自于孩子对你的敬重和佩服。你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敬重你,他才会和你真心交流。

2.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

我们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自己的事情,就是需要自己去做,要自己去完成。比如,从孩子上学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帮孩子整理过书包,更没有帮孩子背过书包。记得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出门晚了,我送他去坐班车的时候,班车已经启动了,我们俩只好快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帮他背书包。

在平时他自己的事情,我们会让他去做,为了防止忘记,让他自己写个计划贴在墙上。到了假期更是如此,自己制定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当然,有的时候做得并不好,但是,至少给他一种意识,他自己的事情,就该他自己安排。

在平时学习中,让他自己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在作业方面,都是他在自己房间里独立完成,我们不陪在身边。如果他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找我,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导他分析,教给他思考方法。

3.发现长处,及时鼓励

孩子需要家长的肯定,这样才会增强他的自信。比如,国庆节全家跟随旅行社到曲阜和泰山旅游,孩子的表现就很独立,不再和父母走在一起,而是自己走在前面,而且主动地帮助导游做一些事情,帮助导游组织游客。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由衷地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同样,我们也对他的做法大加鼓励。再比如,今天放学回家,他兴高采烈的说他今天受到表扬了,我就仔细问了表扬的原因,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他自己也很高兴,表示自己会做得更好。

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有句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我的理解就是,教育,不要拘于什么形式,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比如,去年和他妈妈到北京游玩,他妈妈就让孩子自己看地图,决定去什么地方,怎么坐车。在无形中,就培养了他出门旅行的能力,也让他很有成就感。我喜欢背古文,在高中的时候学的一些古文,也能背诵。前两年,我就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背给儿子听,儿子对爸爸很佩服,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地跟着背诵,时间不长,也会背了。用这种方式,还学会了背诵其他几首长诗。儿子很得意,也成了自己的保留节目,在带他参加大学生联欢会的时候表演给大家。我也喜欢和孩子一起骑车,在前年的时候,我们两个就骑车去了胶南县城,更多的时候是在开发区内。在骑车的过程中,就告诉儿子交通规则,也应到儿子学会欣赏开发区的美,让孩子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再比如,有一天他放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只有各种银行卡、身份证、名片。回家后他给了我,我就和他一起和失主联系,第二天一起交还给失主。通过这些过程的参与,让他学会对类似事情的处理,该考虑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说话。

5.对待缺点,及时批评。

因为毕竟是孩子,缺点在所难免。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是个孩子呢。所以,孩子有缺点,我们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绝对不纵容。如果孩子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我们会给他指出来,督促他改正,甚至进行批评。在批评的时候,尽量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和语气。另外,批评一定要就事论事,他做错了什么,就批评什么,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说“你真笨”,“你怎么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6.鼓励与惩罚并重

对待孩子成绩,我们总是肯定,但是从来不提奖励。我们总是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自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好是应该的。比如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应该的,不是给家长的,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奖励。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他考试成绩很好,他回家后对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对我说,他要是考得这么好,他父母会奖励给他五百元钱。”我对儿子说,我们不会奖励,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庆祝。所以,考试之后,我们安排和他一起出去玩,[~课件]和他一起出去吃饭。我们绝对不想让孩子把从父母这里得到奖励当成学习的动力。

另一方面,对做错的事情,也会严格处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是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的。有一次,他在家里洗碗,把碗摞得过高,而且是小碗放在下面,结果,哗啦一下子全倒了。我们肯定了他做家务事,但是,也对他打碎碗作出了惩罚,罚掉了他一个星期的零花钱(我们要求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袜子等,然后每个星期给他六元钱。)。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要让他明白。出了问题,就要受到惩罚,就要承担责任。也让他明白,即使是做好事,造成了坏结果,也要承担责任。

当然,庆祝的方式和惩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随时灵活运用。

7.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可能外向,有的可能内向。我们希望孩子能有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内心,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视角。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周围的世界。,绝对不能让孩子怨天尤人。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学会幽默,学会欣赏幽默。幽默,不仅仅能带来给人快乐,也是一种智慧。

三、结语

对于家庭个性化教育,谈不上有什么体会,只是从孩子小时候就想着尊重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目前来看,孩子还是很快乐的,每天上学、放学,都是高高兴兴。

10.去个性化案例 篇十

案例一:

有过一则报道,说高楼顶上有个小伙子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至,警察在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哄,最后在众人的“怂恿”和“鼓励”声中,年轻人对人间不再留恋,从楼顶飘然而下。在这种情境中,“看客”们是去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匿名”的、和他人无差别的人。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应。

案例二: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浦,金巴尔多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者将若干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这些被试经历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种种事情,如戴脚镣手铐,全身喷消毒剂,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衣“,而且,”犯人“不再有姓名而只有一个号码。”看守“也一样。然而,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如扮演“犯人”的被试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案例三:

1969年,心理学家金巴尔多试图发现,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的去个性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些平时很老实的人,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也会变得疯狂。他做了一个有趣的电击实验。金巴尔多召集了一些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她们说:实验要求对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完全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通过镜子被试们可以看到那个被自己电击的女大学生。实际上这个女大学生是金巴尔多的助手,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但当被试按下电钮时,她假装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使那些作为被试的女大学生们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都穿上了带头罩的白大褂,每个人只露出了两只眼睛,因而彼此间谁也不认识。主持人请她们实施电击时也不叫她们的名字,整个实验在昏暗中进行。这种情景被金巴尔多称为“去个性化的条件”。第二组被试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挂着。在实验时,主持人很有礼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房间里的照明很好,每个人彼此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一情景称为“个性化”。金巴尔多预言说:在去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将比在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在按电钮时将表现出较少的约束。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去个性化小组比个性化小组按电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更有意思的是金巴尔多在又一次实验前安排被试们听一段录音,内容是金巴尔多与两位将要被“电击”的女大学生的谈话。这个谈话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其中一个十分可爱,乐于助人,而另一个则很自私自利,让人厌恶。同样在去个性化条件和个性化两种情景下让被试实施电击,结果非常有趣。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不管面对的是可爱的人还是令人讨厌的人,被试都去按电钮。金巴尔多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相反,在个性化条件下,被试们就非常有鉴别力,他们按被电击者的人格决定自己按电钮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案例四:

1952年,费斯廷格(L.Festinger)、佩皮通(A.Pepitone)和纽康姆(T.Newcomb)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它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去个性化与社会攻击

个体常常会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现。

案例一: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 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 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或者学生犯了错误后在老师面前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某也做的”。这种现象就是“去个性化”行为。

“去个性化”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自己仅仅是以整体中的一员身份参与到某行为之中, 人们的注意都指向在整体身上, 教师不易觉察出自己的言行, 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自己也不会被教师发觉, 自己不会承担由不良行为所招致的谴责, 而责任将由所有参与的同学分担, 即“ 责任扩散”,这样, 每个人的责任观念就淡漠了。这部分学生往往失去原有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削弱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沉溺于冲动、无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之中, 完全依从于该群体所处的情绪状态, 能作出平时自己独自一个人时所不敢、不愿做的事情。

案例二:

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正以不可抗拒之势渗入我们的生活, 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盗版、散播病毒和垃圾邮件等等,这种网络中的去个性化是去个性化现象发生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情况。

网络中去个性化行为发生时,个体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人格扭曲等问题,从而导致个体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这种行为会给网民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案例三:

11.个性化导入 篇十一

其实,之前我也给大家说过,各个剪辑平台都有不同的好处,苹果不是万能的,同样它并不代表着方便快捷。言归正传,前几期我给大家讲过一个批处理的方式,那就是使用苹果的刻录软件Toast。或者使用iMovie也可以,但是这些相对Final Cut Pro来说都是“旁门左道”,不过雕虫小技有时候也是非常有用的。

现在给大家来讲一个正宗的方式吧。要不大家就太小瞧Final Cut Pro了。

新建序列

新建一个序列。

我们可以看到Final Cut Pro里有很多关于视频类型的选择,这么多的格式还肯定有一款适合你。

然后选择一个适合使用的格式,我选择了通用的AIC苹果中间码。

在文件菜单下点击“记录和传输”。处理MTS文件需要使用到传输的方式。

另外,我们不要用导出素材存放的硬盘连接非编线,我们要使用DV直接连接电脑,让Final Cut Pro软件认出外接设备。

记录和传输

连接好DV之后,会看到弹出的“记录与传输”界面。

在上面的窗口中可以看到DV机中的视频素材,他们都是MTS格式的。

素材转码之后,拖拽在时间线上就可以看到清晰的预览画面了。双击素材可以在编辑窗口中打开,这样就可以进行快速编辑了。MTS格式的导入非常简单便捷。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要使用DV机连接电脑,这样才可以使用传输功能。

12.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发展个性 篇十二

一、营造和谐氛围, 尊重个性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气氛,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态度, 敢于“俯首甘为孺子牛”, 没有师道尊严,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绝对权威。在探究中, 老师与学生作“公平”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完全能通过与教师的平等争论, 获取满意的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甚至是“出格”的言论, 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 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甚至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 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 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践自己的设想。教师若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 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 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 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 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 导致学生既不敢想, 又不敢说。

过去的课堂上气氛是平静的, 但实际上师生的心里距离的遥远可以随时撕破这种表面的平静, 即使教学能够在老师的“威严”之下维持下去, 但是这种紧张、专制的氛围却使学生的创造性等优异的思维品质不能有效的发展。因此, 只有营造出一个真正意义的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 老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学生才敢说真感受,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二、尊重阅读感悟, 发展个性

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在阅读实践中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生成性问题”。面对生成性问题, 教师不能采取逃避态度, 对学生的“生成问题”不予理睬, 不能用标准化答案予以压制, 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教材中心意义不一致而视为干扰因素加以拒绝或打击。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迅速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和扶持。学生在阅读中有时会出现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朦胧的、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亮点加以放大, 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例如, 我在教《囚绿记》一课时, 在讨论中, 有个学生提出:“这篇课文讲的是如何对待爱情的问题。”他说这篇文章的含义与“爱情就像捧沙子, 抓得越紧, 失去的越多”是一个道理。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新问题, 幸亏我在备课时参看了作者陆蠡的《<囚绿记>序》, 我自己也曾有过相同的认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一思想亮点放大, 肯定了学生的观点, 可以理解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因为, 我所教的是九年级的学生, 可以讨论一下感情与理智的问题了。于是我说:“你们每个人今后都会碰到感情问题, 怎样处理感情中的矛盾, 这篇课文已经告诉了你们, 课后, 可以到我办公室或学校阅览室去借《<囚绿记>序》读一读, 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由此, 我感到, 阅读既要领会作者的原意, 还原作品的原貌, 又不要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 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见仁见智, 多几分见解, 多几种收获。

又比如, 对于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篇结构简单、文字质朴、蕴涵浓浓亲情的文章,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形成情感的共鸣?我执教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了解当时父亲、作者所处的境遇之后, 抓住关键的一“笑”、两“泪”, 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自身实际谈谈为什么作者“笑”父亲的“迂”?为什么在“买橘”之后, 再也“笑”不出来了, 而转变为“哭”?这一问题激发起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 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探究, 同时又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位学生这样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觉得很一般, 似乎称不上名篇, 一点也不感动, 可是经过这堂课的学习, 我深深感到最伟大的爱就蕴涵在这平凡的生活中, 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着我们?可是我们却没意识到, 有时还笑他们太啰唆, 管得太宽……”不难看出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通过文本融合在一起。

三、引导情感体验, 读出灵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学习过程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这样, 学生就会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出自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 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例如, 我在教《三峡》时, 通过播放有关三峡的风景纪实影碟, 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雄伟壮丽、巍峨雄奇。学生看着三峡两岸高山, 听着奔腾不息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 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在此基础上来阅读课文, 学生自然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 读得趣味盎然。

又如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 出示了令学生感受深刻的语段:“病人一声不吭, 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 手背青筋暴起, 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 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并请学生在读中想象语言文字中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回忆在平时的生活中被小刀或其他利器割伤时自己的感受;接着播放课件《青年刘伯承》的片段, 创设生动可感的情境, 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最后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而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则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地流露。

四、鼓励多元解读, 张扬个性

任何一本书, 都有作者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 我们要区别不同的情况, 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同龄人的思维特点, 也因家教、智力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我们对学生加强个性化阅读指导的时候, 要讲究一要全面, 既要从整体上把握, 又强调针对重点, 通过引导阅读让学生情感的激发能很快进入个性化状态。二要根据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指导。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 由于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不同, 知识背景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因此,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带有个体的特点。

在教《我的母亲》一课时, 学生都认识到了母亲的善良、宽容、坚强。当我问及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是否赞成时, 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不赞成母亲约束“我”与伙伴们玩耍, 认为这扼杀了孩子好玩的天性, 阻碍了孩子将来的发展, 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幼时教育与成长关系的思考, 也使更多学生明白要从多方面探讨文本, 辩证地看待问题。

另外, 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不应受到名家或权威的约束, 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那种将作品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藩篱, 并将学生的思维拘禁其中的做法, 不仅是荒谬的, 而且是对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的恶性扼杀。如教材将《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为:“《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檄文。”显然, 这个主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出于茅盾先生的看法, 在它的上面存有着特定的政治背景, 残留着特定的时代暗影。当然, 笔者并不是说这种理解全无道理;相反, 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解读。而鲁迅先生自己却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凭什么强制学生接受茅盾的“戕害”说而否认鲁迅的“凉薄”说呢?对这个小说主题的解读难道就没有其他说法了吗?如“反封建”说、“等级观念”说、“兼有”说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 我看就可以接受, 就应该肯定!这正是主题多元性的表现。

五、把握阅读的“度”, 完善个性

我们在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 也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字, 不要因为学生“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

如《背影》中学生解读出父亲穿越铁道去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教授《愚公移山》时, 学生则批评愚公移山缺乏环保意识。对文本进行如此解读, 这能算是“有创新精神”“见解独到”吗?这能说是个性化阅读吗?

我认为这种标新立异并非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应该而且必须遵循作者甚至是编者的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 个性化解读并不等于标新立异, 其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 仍然必须依托于作品本身。个性化阅读实质就是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 养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认识, 而不是一味强调标新立异, 违背原作。

上一篇:新任教师个人教学总结下一篇:初中美术的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