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信用社卡贷通
1.四川农村信用社卡贷通 篇一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探索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农村信用社 (以下简称农信社)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成员, 不断深化改革, 在切实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同时, 自身也获得很大发展, 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机构迈进。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 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而农信社的竞争力仍亟待提升。农信社如何在农村金融供需变化的背景下, 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四川省达州市农信社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趋势, 加快改革步伐, 努力创新, 从而为四川省及全国其他区域农信社在新时期探寻自身发展空间和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有益经验。
一、新时期农信社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发展, 农信社运行面临三大重要背景: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新特点、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自身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1.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新特点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外延更广泛, 资金需求数量和层次都较以前更大、更丰富, 主要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农户纯农业生产性资金需求持续萎缩, 而对子女受教育、医疗保障和住房改善等方面的生活性资金需求居于主导地位。[1]统筹城乡发展以来, 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推进下, 农户消费性的生活性支出比重进一步上升, 部分农民用于投资性、创业性的资金需求有所加大。二是由于农民就业观念转变、资金技术门槛提升等因素, 从事传统种养殖业的农民群体产生分化, 农村涌现出了更多的种植大户, 他们对数额较大、周期较长的生产性资金的需求明显上升。三是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加大以及各地高度重视, 一些针对本地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以及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应用而生, 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强烈。[2]四是部分城镇居民瞄准投资农村的巨大空间, 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进军农村市场, 而一般的城镇居民仍难以仅靠自身积累筹措较多的资金投入。五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提速, 农村人口不断向周边城镇集聚, 部分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 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 由从事农业劳动到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 由此产生对城镇住房、个体经营等多种贷款需求。
2.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 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已改变了过去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 竞争日趋激烈。一是农业银行不仅瞄准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等高端客户, 而且开始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并不断完善试点工作。二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曾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银行, 目前开始探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贷款支持。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凭借全国性城乡通汇网络优势以及长期从事储蓄零售业务的经验, 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积极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四是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试点转为全面推开, 根据银监会编制并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 将在全国再设立约13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主要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贫困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五是省外农村金融机构彰显扩张雄心, 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将在西部七省设立分行。
3.自身改革任务繁重
农信社深化改革试点至今虽已有7年多, 但改革任务仍较为艰巨, 一是股权结构仍较分散, 投资股所占比重较小, 股东质量不高。二是由于股东治理能力较低, 通过投票不能充分反映出资人意愿, 法人治理能力仍未根本改变。三是高风险农信社不良资产依然沉重, 高风险农信社占全国农信社数量的10%, 而不良贷款率却超过30%。四是目前省联社模式仍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信社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五是与商业银行相比, 农信社竞争劣势明显, 资金实力较弱、员工队伍素质层次不齐、产品和服务落后、创新能力有限以及抗风险能力存在隐患。
综上所述, 新时期农信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农信社通过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具有现实基础而且非常迫切。一方面,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依然很大, 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强化风险控制、对融资对象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以及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从而为农信社改革创新提供了空间。同时, 相对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农信社最易洞察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感知地方经济脉搏的跳动, 更能够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创新。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身竞争力不强的现实也迫切要求农信社通过加快改革创新, 壮大自身, 逐步建设现代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二、四川省达州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探索
1.四川省达州市农信社基本情况
达州市农村信用社 (以下简称达州市农信社) 是四川省两家市级联社 (成都、达州) 之一。截至2010年末, 全社共有营业机构320个, 其中1家市级联社, 7家县级联社, 独立核算的法人信用社8个, 非独立核算的信用社机构312个。改革开放以来, 达州市农信社通过恢复“三性”先后成立县联社和市联社, 逐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业务经营不断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2005年6月28日四川省联社成立, 达州市农信社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历程, 积极推进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和消化不良资产等重要工作。进入“十一五”时期, 达州市农信社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进展迟缓、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效益不理想以及发展速度滞后等重大难题。新一届市联社领导班子针对陈弊, 改革创新, 奋勇争先, 初步探索了新时期全市农信社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从而在全省农信社系统中脱颖而出, 并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四川省达州市改革探索的主要做法
为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改革与发展, 达州市农信社主要从以下方面积极探索。
(1) 自我施压, 科学定位。市联社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从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上为达州市农信社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一是达州市农信社制定了《2006~2010五年发展规划》, 提出“全省一流、达州领先”的奋斗目标, 并确定前两年为转换机制、夯实基础年, 后三年为全面提升、加快发展之年, 增强全体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意识。二是达州市农信社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以“错位式、跨越式、多元化”经营战略为指导, 立足自身特色, 逐步培育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 加大改革力度,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达州市农信社为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轻装上阵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是优化股权结构, 7家县联社投资股比例均在30%以上。二是针对全市农信社产权制度设计的差异, 在多方沟通和努力推动下, 达州市7家县级联社相继成功组建。三是各县联社大力采取措施, 解决软硬指标达标问题, 积极配合人行做好持续监测考核, 一旦发现立即整改, 确保5.03亿元央行票据全部按期足额兑付。四是重新修订市、县联社章程, 补选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专设风险、财务、薪酬和内部审计四个委员会, 制定党委和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 实现县级联社理事长和主任分设, 促进“三会一层”相互制衡和协调运转。五是采取领导分片包干、与工效挂钩的工作机制, 推行打包清收、依法清收和责任清收等多种有效手段, 努力化解大额典型不良贷款。
(3) 转换经营机制, 打造核心竞争力。达州市农信社通过转换经营机制, 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稳扎稳打:一是深化劳动用工和薪酬制度改革, 采取“公开竞聘、双向选择”, “凡进必考、下岗分流、末位淘汰”等方式, 优化市联社管理架构、县联社领导班子配置和业务人员队伍。按照效率优先原则, 对员工薪酬推行金融产品营销计价考核, 并探索环境系数薪酬,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二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 重构业务流程以及改造硬件设施, 率先在四川省农信社系统打造精品营业网点。三是7家县联社建立贷款服务中心, 推行贷款营销门市化。同时, 通过实行个人类贷款与公司类贷款分离, 公开办贷流程, 推行限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服务承诺,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贴身服务。四是积极探索统一法人改革后的管理模式, 达县、宣汉县联社撤销监督管理组, 对基层信用社实行扁平化管理, 强化网点现场管理。五是推行授权经营制, 即对财务、信贷管理实行差别授权, 分级审签, 内部核算, 单独考核;针对各信用社区域经济状况和等级, 授权权限一年一调, 做到充分授权与加强制约相结合。
(4)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扩大信贷投入。达州市农信社围绕市场定位, 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一是开发“创业通”、“兴业通”和“商贷通”等小额农贷产品, 将小额农贷发放对象由原来从事种养业的农户延伸到在三产就业的所有农户和城镇居民, 并将授信上限从3万元提高到5万元。二是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 如推出库存商品仓单质押业务, 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开办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 畅通汽车经销商流动资金周转;开办土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对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的专业担保公司, 担保贷款比例放大到5至10倍;以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及其家庭成员或第三方作为保证人, 扩大第三方保证担保范围, 开办第三方保证贷款。三是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信贷政策, 重点支持对春耕备耕生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建设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 达到优化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目的。四是目前全市64个乡镇中仅有一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为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 全市农信社开展金融流动服务, 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5) 拓展业务范围, 提升经营绩效。达州市农信社努力拓展业务范围, 以开展中间业务和抢占部分城区业务为切入点, 提升经营绩效。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达州市农信社组建了中间业务部门, 健全专门的中间业务队伍, 先后参加四川省联社、市联社组织的培训班9次。积极向有稳定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拓展代收代付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开办代理理财产品、代办保险和代保管等业务。截至2010年8月, 达州市农信社蜀信卡发行总量位居四川省首位, 累计发行126.8万张;利用蜀信卡发行、结算渠道畅通的机会, 在人口密集地带增设ATM机、POS机, 增加手续费收入。此外, 达州市农信社通过开办汽车、住房按揭贷款等, 抢占城区市场。7家县联社加大了汽车按揭贷款投放力度, 达县、宣汉和通川等联社在开办住房按揭贷款的基础上, 试点开办了二手房按揭贷款、汽车合格证质押贷款。
6.加强信贷管理, 严格防控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大, 达州市农信社运行的潜在金融风险加剧, 因此必须严格防控金融风险。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额贷款“放、管、收”责任制, 增强信贷人员放好贷款、管好贷款的责任意识, 并加大对各种违规放贷的处罚力度, 确保小额农贷放得出、用得活、收得回。二是达州市县联社认真履职, 扎实开展新增贷款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贷款抵 (质) 押风险、资产处置及风险变动趋势等风险提示工作, 从源头上做好了资产风险防范及管理工作。三是推行全面序时稽核、“AB角人盯社”和移位稽核等监督管理办法, 建立远程网络监控管理平台, 缩短管理半径, 规范员工行为, 确保安全经营。
三、达州市农信社改革探索的主要成效
达州市农信社的改革探索已取得了显著的初步成效。
1.自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0年末, 达州市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233.8亿元, 是2005年的1.73倍。各项存款余额206.2亿元, 是2005年的2.55倍, 同比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153亿元, 是2005年的2.61倍, 同比增长23.3%。农信社存贷款余额均居达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2.经营效益大幅上升
2010年末, 达州市农信社经营利润为1.8亿元, 同比增长2.46%, 是2005年的9.88倍, 2006年~2010年间经营利润年均增加4086.25万元。2007年、2008年达州市农信社经营绩效综合考评均居四川省农信社系统各市州首位, 2009年位居四川省第三名。
3.支持地方经济成效明显
达州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以发放涉农贷款为例, 2010年全市农信社累计向农业贷款46亿元, 占贷款总量的30%, 涉农贷款余额102.9亿元, 农贷比67.28%。“十一五”期间, 达州市农村信用社以占全市金融机构22%的资金来源, 发放了全市95%以上的农业贷款, 惠及88万农户。
4.管理和服务水平提档
除组建7家县联社、全部足额成功兑付5.03亿央行票据外, 达州农信社探索的环境系数薪酬等多项改革受到省联社的表扬。目前, 达州市农信社打造的12个精品网点硬件、软件已达到或超过当地商业银行水平, 尤其是倾力打造的达县联社精品营业部, 其已获得“达州市十大服务窗口”称号, 该部员工陈玉莲荣获“达州市十佳服务明星”提名奖。
四、达州市农信社改革探索的有益启示
达州市农信社的改革探索对四川省及其他区域农信社发展具有以下有益启示:
1.以科学定位统领改革探索总体思路
科学定位是新时期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达州市农信社“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既体现了自身特色和优势, 又适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因而具有科学性。一是农信社服务“三农”因机构遍布城乡, 在城乡居民中具有极高的信任度和亲切感, 这一优势是任何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短期内都难以比拟的。二是目前农村人口、中小企业加快向城镇集聚, 而一般的城镇居民、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仍难以获得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这为农信社与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机遇, 要将城区网点打造成为社区居民投资理财的得力助手、中小企业的天然盟友。三是县域兼有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特点,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环节和前沿阵地。服务县域就要改变“重农轻城”、“重农弃城”的做法, 将城区与乡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统筹规划, 积极开拓城区业务, 以城区业务带动农村业务发展。
2.以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内部力量
达州市农信社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在最大范围内解放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合力, 为改革探索取得成效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新一届市联社领导班子以树立先进企业文化为先导, 使“持续变革、创新发展、业绩导向、风险管控、执行落实、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鲜明文化旗帜成为全社核心价值观, 以信合情、信合心、信合人激励干部员工同心同德、奋勇争先, 共创伟业。二是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确立“岗位能上能下, 职工能进能出, 收入能高能低”新经营理念, 扫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固步自封等思想弊端。三是树立“执行就是能力, 落实就是水平”, 坚持“制度先行”, 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3.以经营机制转变为关键点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农信社应对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是最本质的差异化所在。为将服务“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的独到优势变为核心竞争力, 达州市农信社积极转变经营机制, 通过深化劳动用工和薪酬制度改革, 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管理效率, 实行机构扁平化管理。坚持市场化、商业化方向, 率先在四川省农信社系统打造精品网点, 从软硬件上提升自我形象;在县联社设立贷款服务中心, 实行贷款营销门市化, 变等客户上门为主动服务, 适应了培育和扩大客户群的需要。达州市农信社的探索无疑对其他农信社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主要载体加强支农力度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主动对接新时期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的直接载体。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主要在于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不健全, 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为突破这一瓶颈, 达州市农信社放宽抵押物范围, 开展土地使用权、林权使用权抵押和仓单质押等贷款;完善担保机制, 引进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 开办第三方担保贷款等。此外, 达州市农信社创新传统小额农贷服务, 将其移植到社区和中小企业, 加大对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
5.支持县域经济的同时突出重点
从发挥优势与追求效率出发, 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应突出重点, 不宜遍地开花。达州市农信社在整个县域范围内, 确立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两大重点。在“三农”范围内,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特色产业、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及乡村城镇化融资等。由于突出了扶持重点, 达州市农信社加大了信贷投入, 同时优化了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
五、基本判断和简要结论
第一, 从我国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总体要求、城乡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观察, 目前我国农信社正处于自身发展的转型时期, 一方面,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农信社服务“三农”仍具有独到优势, 支农主力军地位仍不可撼动;另一方面, 农信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 要通过业务拓展、经营转型等, 壮大自身, 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第二, 达州农信社案例表明, 新时期农信社通过改革创新、探索自身科学发展道路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四川省及其他区域农信社应充分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遇, 因地制宜地开启新一轮的改革探索, 并力争取得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经验。
第三, 虽然合作金融已不是农信社改革的唯一出路, 而是选择之一;但从现实出发, 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应向完善的地方性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过渡。[1]对达州农信社等的调查表明, 农信社已经全面实施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 具有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轨的体制基础。这就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分工, 尤其是要重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 要发挥其促进农村内部建立合理的金融竞争机制、农民能够获得便利的金融服务的作用, 而非将追求自身规模、经营业绩的提升摆在首位。
第四, 针对理论界和业内对省联社管理模式的诟病, 应加大对省联社的改革力度, 同时防止干预过多和管理弱化的倾向。省联社要切实发挥好“管理、服务、协调、指导”的职能, 以做好服务工作为根本宗旨, 加强自律, 严防对农信社的行政干预。省联社农信社的管理也不能放松, 避免农信社出现管理空白期, 酿成新的风险。管理方法要根据各机构的发展状况区别对待, 实行科学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 (3) 郭晓鸣等著.农户金融需求: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四川农村信用社卡贷通】推荐阅读:
四川省2016年下半年农村信用社招聘:货币的职能 试题09-20
四川省2017年上半年农村信用社招聘:时政重点考试试题07-14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经济法常识模拟试题10-29
关于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12-17
2024年1季度四川省广安市农村经济情况11-29
2017四川公务员面试题及解析: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08-24
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研修总结08-03
农村信用社监管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