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2024-06-22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精选10篇)

1.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篇一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

古宋一校

梁华超

各位老师好!

今天,由我来给各位老师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201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全国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落实。但要有效地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就必须准确的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因此,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是有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那么,我们今天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内容来解读。

一、背景与作用

二、性质与理念

三、内容与要求

我们不仅要问:教师专业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我们教师以及对中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有何作用呢?专业标准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理念呢?它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一 一落实。

首先我们来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作用。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

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

阐述:

一、背景与作用

(一)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再者是我国复员辽阔,教师专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本 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则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所以,《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之后,基础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质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所以,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需要一个标准依据。

——其次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又需要一个可以比较参照的标准。)

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但教师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①一些不具备培养中小学师资资质的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②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为综合性高校之后,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③为追求规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数,导致质量受到忽视。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机构标准、课程标准等):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师教育机构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所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高素质专业化” 只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

所以,要细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与此同时,要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集体的地位提升:(这包括制定教师素质标准,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服务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同时还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引领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三大背景之下制定的。

那么,专业标准的制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作用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阐述: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我们知道,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的制定为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它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教师的质量。所以,专业标准为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有了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也有利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有利于各教师教育机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质量是意义重大的。所以,专业标准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了具体的标准。这对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因此,专业标准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也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清楚地知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可以对照标准了解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因此,专业标准还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那么,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哪些性质和理念呢?下面我们来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性质与理念。

二、性质与理念

(一)性质 1.“专业”标准 2.“合格”标准 3.“通用”标准 阐述: 1.“专业”标准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就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该法律并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标准》是基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专业”标准,即是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基本规定,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合格”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因此,《专业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统一标准,也是最低标准。

此外,“合格”标准,还具有标准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当然,强调统一性并非要把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而是为了坚守教师质量的底线;专业标准也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标准内容也对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个性化发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

《标准》兼具“评价”和“导向”之特点:

——作为“评价”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3.“通用”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在本质上是对同类事物或活动所作的“统一规定”。但同类事物或活动之中也有不同的类别,所以适用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根据适用对象和范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适用于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和适用于特定教师群体的“特殊标准”或“具体标准”

所以,“通用标准”规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对更宏观、综合一些,它是制定“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而“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则是“通用标准”的深入和细化,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按此划分,我国的三个标准分别是适用于各自学段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二)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1.师德为先: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阐述: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其中,“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 更多地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的继承;“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则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那么,这四个基本理念我们如何解读呢?

教师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专业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专业精神,即把服务对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影响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2.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3.能力为重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

阐述:

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颗“红心”,更要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

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践只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为此,《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阐述:

展示:漫画(信息技术与教育赛跑)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人在拖着教育奔跑着,图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比,显然告诉我们: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已远远地被泡在了后面。所以,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我们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标准》就有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终身学习

《标准》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我们将具体的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我们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内容与要求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三个“维度”下,确立了十三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阐述:

我们接下来逐一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所谓“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那么,“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这一维度主要有四个领域: ——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展示标准内容要求1)1.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职业)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阐述与板书: “职业理解和认识”

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2)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阐述: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3)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4).尊重和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阐述:

“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展示标准内容要求4)4.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待自身)

(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阐述:

“个人修养与行为”解读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故事,它可以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解读做个注脚:(板书)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

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

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

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解读第二个维度:

(二)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小学生发展知识 ;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1.小学生发展知识

(20).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21).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2).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3).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4).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5).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阐述:

“ 教育知识”解读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

2.学科知识

(26).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7).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阐述:

“ 学科知识”解读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3.教育教学知识

(29).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30).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1).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阐述:

“学科教学知识”解读

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提出的一个关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概念,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朱晓民(2007)在博士论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多层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层面是课程与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是教师关于“某学科课程是什么”的认识,比如“语文是什么”;“教材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处理教材的知识),第二层面是方法知识(关于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组织与安排方面的知识),第三层面是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外显、传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主要要求: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

——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板书: 4.通识性知识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阐述与板书: “ 通识性知识”解读

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

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

1.教育教学设计

(37).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9).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

阐述:

“教学设计能力”解读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

《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2.组织与实施

(4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2).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3).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4).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4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阐述:

“教学实施能力”解读

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

3.激励与评价

(49).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50).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51).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2).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沟通与合作

(53).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4).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5).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6).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57).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阐述:

“沟通与合作能力”解读

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5.反思与发展

(58).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9).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0).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阐述与板书:

“反思与发展能力”解读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2.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篇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 对于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功能的改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所谓课程功能的改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本次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不仅减少了课程门类, 而且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 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 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的转变相呼应, 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3)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密切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单纯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使新概念、新知识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填鸭式”学习使得学生变得内向、被动, 缺少自信心, 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 学习方式的改善被视为本次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目标应该多元化, 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 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

(6) 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本次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妥善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二、新课改对于教师的要求

1. 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 新课改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启蒙运动”, 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生活,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2. 转变教师角色

3.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篇三

“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历来是教学争论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①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在语文教学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下呈现其特有的风格: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堂教学的区别:

在这样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从教学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向成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由学生的成绩仲裁者转向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些角色的变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这样的教师角色呢?

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反对“满堂灌”,于是便出现了“满堂问”,由以前的“满堂灌”到后来的“满堂问”,表面上教师由主宰者转变成指导者,其实还是满堂灌的变形,问是由教师问而非真正学生问,教师读文本或参考书、编者读文本的感受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用他的答案移植给学生应该说是不公平的。笔者曾经听过一位高级教师的公开课,他讲的是《病梅馆记》,他设计了许多问题,他在上课开始演示了《己亥杂诗》,后提问:①能否看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②作者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能否看到作者当时的思想倾向?随后教师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似乎不满意,便示意他们坐下,教师就一一列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学生习惯性的点头并记录,教师很自然地让学生朗读,接下来又提问了:①文人画士为什么要伤梅,是不是不爱梅?②为什么把这种美看作真正的美?③结合课文做文后习题一;在整堂课中教师还问了许多类似的问题,结果都是教师回答,学生很认真的听着,老师也激情万分,整堂课表面上似乎摆脱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师的角色好像由主宰者转变成指导者,但问是由教师提而非学生提,学生接受太多的是别人现成的观点,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根本谈不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恰恰相反,教师反而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却成为教师的应声虫,教师不顾语文特性设计问题,不分主次的问题轰炸,使得学生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空间,大而无当的问题,使学生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索性不问了,变成了要学生自己问,教师为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有疑而问,很多老师提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宜少讲多听”,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按理说应该有疑问,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时根本无法把握课文,有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要么什么样的问题都有,要么什么问题都找不到,教师只要学生有疑问就好,就以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了,是否真的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呢?教师是否真的发挥了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呢?教师“缄口不言”,学生茫无目的的学习,教师蜻蜓点水般的附和着,好像皆大欢喜。到如今语文教师也许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不必拘束于一种教法,而应如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从三维角度整体考虑——“情感价值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作为一名引导者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与启发,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情,让学生从“被追问”、“被灌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仅靠热热闹闹的教学形式是无法真正使学生提起兴趣,热闹之后便是冷清,事实上学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赢得学业成就以外的各种奖励所左右。”②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知识,可能是肤浅的,学生的社会阅历毕竟没有教师丰富,因而需要教师引导,不仅使学生想问、敢问,更要让他们会问,“导”中有学生,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而非教师通过自己不分主次的问题轰炸来灌输,也非只是学生在一边盲目目的的问,教师缄口不言,学生的兴趣、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小结的、归纳的,让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更需要学习的方法,而非现成的机械的东西,说到底,“教就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师除了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外同样还是个指导者,同样是“导”,但两者有所不同,引导注重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方面,而指导更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学会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阶段目标,就各阶段各方面提出了要求,从“识字写字”到“综合性学习”均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这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规范、优化学生的言语活动行为,因而指导万万不可少。曾经有这样一堂写作课,除教师开始和结束时的讲课外,其余全部时间都是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学。整个课堂一直都很安静,没有教师的声音,也没有学生的声音。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师生之间的问答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后来问及教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作教学,教师说要把写作与网络整合,让网络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好像教师说得挺有道理的,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教师讲解行为的问题,作为一个指导者,语文教师的“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性,“听、说、读、写”往往是相联系的,即使是写作课,作为一门语言如果仅仅靠在网络上写与交流,不说不听,要优化学生的言语活动、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实在太难了,这样的交流与指导仅仅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不可能不讲,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际是在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为教师的“合理的讲”创造条件,教师“合理讲”要使自己的“讲”具有吸引力,把“讲”与其它类型的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会指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都能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而不是盲目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其放任自流,通过知识指导下的语文技能训练,规范、优化学生的言语活动的行为方式,写作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写,一些基本的写作技能、阅读技能都是可以好好讲的,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重过程。这在阅读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在学生习惯老师帮着精读的状况下,教师应花些时间教会学生略读和浏览,适当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方法,慢慢的就游刃有余了。当然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指导身份,指导并不是强行的灌输,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的指导,教师就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指导成了主导,这万万要不得的,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力,教师更多的是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不管是引导者还是指导者,都必须以协作者为前提,或者我们称做合作者,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性机会,同时教师要有足够余地结合自己个性和知识结构,依据自己的判断力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必须是平等的,戴着面具的教学毫无意义,教师在事先预定的步骤下有板有眼的告诉学生该怎样,不懂这是否是真诚的教学,那又从何而来平等?我们所说的平等并不是相等,而是承认并正视“差异”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意识和态度。在这中间运用语言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成为教学能力和风格的重要标志。从而使我们的课程体系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将对话理论引入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确能改变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存状况。

教师地位的改变从很早就开始提出,但直到现在依然徘徊在主导与非主导之间,教师们习惯于原先的地位角色,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无疑使教师从观念上和教学实践中重新反省自己,面对我们的学生寻找适合的角色加以扮演,引导并指导他们,成为他们真诚的朋友,平等地参与语文教学,这样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更欢迎吧。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②《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篇四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现实意义和优点。

(一)现实意义:如一缕春风吹散了阻碍我校发展的阴霾,即师资队伍建设的缺失和乏力。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师资培训和管理;一是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提高。近几年学校所开展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有效的证明就是效果不明显,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师德意识、责任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举例说明学校近几年所开展的校本专业知识培训的优劣所在。优点:体现了校本理念,突出了技能教学的主体地位,解决了专业教学和实习教学的部分问题;缺点:过于侧重技能,对于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兼顾,导致教师的师德素质、责任心、教学设计能力、德育能力缺乏,从而使日常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所开展的对外公开课、说课等效果较差。另外在教师师德考核、教师专业技术考核排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客观、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实际教学管理效果差的教师,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对自身客观的认识,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解决的技巧。实际工作效果较好的教师同样存在问题,好的效果主要是凭借先天的个人素质,存在着诸如发展不全面,存在短板、遇到新问题(如生源越来越差)也无法解决、不能科学有效总结自身,从而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以及不能将自己的经验推而广之等问题。

(二)存在着如下优点:1、、、、基本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基本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基本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基本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适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适合职业教育的现实适合职业教育的现实。。其中,“学学学学生为本生为本生为本生为本”位于基本理念之首,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它充分表明了教育是要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本身是要去适应学生的,而不是强求学生来适应教育。(生源是我们的生命线,以后实行按员划拨经费,一切工作必须一吸引学生,让学生说我们好为标准。中职生生源素质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意识不强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怎么去改变?必须要深入研究,去适应学生)“师德为先师德为先师德为先师德为先”位列第二,排在了“能力为重”的前面,让我们看到了师德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所谓为人师表即是。做为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鲜明地把“师德为先”摆出来,可见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里“师德”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中职生而言,教师的说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而切实作出的表率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例如晨检和午检)“能力为重能力为重能力为重能力为重”第三的基本理念,这是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中学教师要做“研究型”的教师。(突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从而确保学校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效果,这是最终的效果)“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对教师素质的一个提升,这一点实际上是很多老师所缺乏的,但同时也是新时代老师必需的一种品质。(上文所提到的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这四点理念,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是真正的想去“育人”,而不是简单地“教书”而已。教育的本质更人性化,更符合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2、基本内容中有三大较为突出的地方基本内容中有三大较为突出的地方基本内容中有三大较为突出的地方基本内容中有三大较为突出的地方。。第一是体现了第一是体现了第一是体现了第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发展观”,在内容的第8、9、10、11中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点。“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每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些短句看到了与以往教育的不同。原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被标准化统一设计的,本来千差万别的学生被学校按同一模子生产出来,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完全受到抹杀。第二是体现了二是体现了二是体现了二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追求的目标”,在内容的第12、13、43、46中突

出了这一点。“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育人活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吸收与创造新知识。第三是体现了三是体现了三是体现了三是体现了“教师的全方位要求教师的全方位要求教师的全方位要求教师的全方位要求”,在内容的第3、7、20、22、24、28、39、44、52、61中可以看到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这些之所以详细地列举出来,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中学教师恰恰缺少这些。很多中学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追求,而把教学工作变成了单调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教师原本是一个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但是现在这一点很多中学教师已经丢了。

二、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 基本内容部分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教师是一项专业技术岗位但是它的独特性在于面对的是人的培养,更复杂,更重要,更多的工作无法量化,是个良心活。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研修日志 龙向伟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理念⑴ 师德为先⑵学生为本⑶能力为重⑷终身学习。2.三个维度⑴专业理念与师德⑵专业知识⑶专业能力。3.十四个领域⑴职业理解与认识 ⑵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⑶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⑷个人修养与行为 ⑸教育知识 ⑹学科知识 ⑺学科教学知识 ⑻通识性知识 ⑼教学设计 ⑽教学实施 ⑾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⑿ 教育教学评价 ⒀沟通与合作 ⒁反思与发展。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 1.对教师教育机构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 2.对学校学校活动系列、学校管理 3.对教师个人: 发展方向、行为 4.对公众了解学校了解教育过程了解儿童的成长。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建构 1.与教育场景结合学习与应用  2.与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结合 ⑴年轻教师专业能力 ⑵中年教师活动和技术 ⑶高级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经验。我的思考1.为什么要有教师专业标准⑴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业标准是专门职业必备的构件对自己可以达到专业认同对社会可以达到专业问责。⑵我国教师规模巨大、分布广泛教师专业标准是行业聚集的基础是行业的支柱是行业发展的方向。2.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上有哪些差别 专业知识部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差异很大。⑴内容——小学教师6个维度中学教师4个维度。⑵实质——儿童活动、过程很重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建立在学科基础上。这是中小学教师在专业上的根本差异。3.我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我需要着重加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我的问题 1.如何更快地加强有关教育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2.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怎样克服职业的惰性如何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到底怎样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呢 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教

5.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篇五

通过学习使教育和教学理念得以升华。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和教学应该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应该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使我对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认识得以深化。新课标下,应该改变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应该改变单一的考试测试评价法,而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评价方式,多一种评价就多一群好学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我们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一、用理念坚定信念。

“学生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时时处处以人为本,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组织和提供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师德为先”的理念指导我们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理念警示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是让我们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这四个基本理念,更坚定了我们专业信念,从我做起,做一个勤勤恳恳永不停歇的学习者。

二、用行动践行理念。

无论是新的教育理念还是师德修炼,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都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问,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是一辈子都要不断修炼的课程,他们没有一个定量的标 准,是一门没有定量的教科书;他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用行动去实践,用智慧去反思,用自己的专业和心智去践行。我相信,只有用心付出,坚定信念,努力学习,我们定能 用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不辱历史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

6.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1

我在网上认真聆听了饶从满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到很有紧迫感,感觉新时代对现代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历程,有点感到自己还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就学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谈点心得体会。

第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力为重”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把握好课堂,认真组织与驾驭,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终生学习”是要会不断反思,人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只有把他们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

第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我们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职业、专业成长、社会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我认为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2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已经将近六年了,有幸参加这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通过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让我懂得了《专业标准》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年轻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专业标准的内涵,对我们年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找到了方向,是指引我们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身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强烈的责任感。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此,谈谈我对《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理解: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些年发生过很多起小学生在校失去生命的例子,很让人痛心。小学教师比其他学段的老师更要操心孩子的安全,这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有了安全的保障才可能有快乐的校园生活。教师还要有职业道德,真心的关爱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个性、思想和尊严。尤其是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对孩子们要更多一份关爱。我现在所教学段是高年级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求知欲强,观察能力强,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尊,但实际理解能力还弱,我们要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们有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

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而言举足轻重,我们要学习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如何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还要不断学习课程标准,提升教师自我素质。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从而在教学中抓住孩子的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专业能力。

《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反思自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与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积极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为他们营造快乐、向上的氛围。今后还要善于弯下腰来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运用不同评价方式多激励孩子。同时,现代社会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坚持与同事多合作,与家长多沟通。

身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不能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我们必须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断反思,提升个人素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一边学习,一边反思,逐步达到《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的要求。做一个学生喜欢、人民满意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山下而求索!”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3

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这一课程,我了解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分别从四个理念、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面本人主要从《标准》的四个理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较好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以师德为先,告诉我们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坚持就是胜利、与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道理。

第三,以能力为重,必须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不仅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二十年来,除了平时的业务学习,我还利用网络平台,开通个人博客,加强与同行教师的沟通交流,为开拓自己的视野做了较多的准备。平时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教学论文,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7.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篇七

进入新时期,中国的艺术类院校普遍面临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教师队伍素质不尽如人意等现实。加上高校抢着办艺术学院,美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工作面临以前所没有的问题和困难。作为美术学科中的新兴专业,水彩画专业也碰到类似的问题。

(一)教师手头功夫欠缺

由于办学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学历结构指标的需要,一些绘画水平不太高的硕士研究生也被充斥到教师队伍(当然其中也有既有高学位也有很高绘画水平的硕士研究生),一年招录几十个老师的现象在很多高校屡见不鲜。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艺术类院校,能要到硕士生就不错了,保数量而无法保质量,高学历、手头功夫又好的教师确实难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些硕士生的手头功夫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自己对一幅作品的成功率尚没有把握,更不用说在学生面前从容不迫地演示一幅画的作画过程。而水彩画由于自身特点的原因,在作画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能反复修改,由此造成授课教师产生心理障碍,担心在演示过程中出问题、把控不住画面效果,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作品成功,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敢在学生面前做现场示范。

(二)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现在的一些艺术院校,在校生动辄上万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转学艺术类专业,高二的时候开始利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艺术高考冲刺练习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些学生是被父母逼着学,根本没有艺术的天赋。这些学生已经摸准了艺术高考的考试方式和大概内容,一般来说色彩方面的训练仅限于水粉画,入校以后才接触到水彩画,而水彩画的难度要高于水粉画,不容易掌握。学生在素描方面的功底也不理想,一些学生的造型能力甚至让任课老师对教学效果失去信心。

(三)教师教学精力和能力有待提高

办学规模扩大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增加。一些教师疲于应对教学任务,完成课时量已是筋疲力尽,课堂示范要花很大的精力,偶尔为之勉强可以,坚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是勉为其难。责任心强的教师可能会认真对待示范环节,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就会应付了之。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加强。一些学生的人生规划不是很明确,为什么要学、为谁学、怎么学的困惑在一定数量的学生中没有明确的答案,上课迟到、旷课,人在课堂心在外、得过且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教师示范是解决水彩画教学各种问题的良方

课堂示范是目前水彩画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艺术类院校美术学科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都认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狠抓监督,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对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绘画艺术既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一个技术活。只有精神上的引领,手头功夫跟不上,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再有高深的理论指导,也不能适应美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学科专业教师,除了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必不可少。因此,包括水彩画专业教师在内的高校美术学科专业教师,都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到这个重要性,认真学习,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事业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努力把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具备胜任高校美术学科水彩画专业教师所必须具有的条件。

(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高校的立校之本,教学质量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高。而教师动手能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影响到美术学科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试想在学生面前做示范的勇气都没有的教师,他的教学质量会好吗?而对示范环节充满信心的教师,教学质量一定会与动手能力成正比。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绘画天赋的水彩画专业学生,由于在入学之前少有接触水彩画的机会,对水彩画的特点、技法了解不多,一时间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少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就更难激发学习水彩画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注重示范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水彩画的了解,看到水彩画变化莫测的作画过程、欣赏到水彩画如诗如画的艺术效果,一定会产生跃跃一试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水彩画专业教学中教师示范环节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它与油画、版画在材质、作画过程、绘画效果、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决然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现西洋画的共同特点,又要突出水彩画的语言、技法个性;既要遵循绘画教学的共同规律,又要掌握水彩画教学的不同之处;既要符合当前美术学各专业的教学实际,又要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对于本科一年级学生,示范的内容主要放在材料的种类、性能的介绍上。水彩画的笔、纸张、特殊材料品种繁多,不同的材料和技法产生的效果相距甚远。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主要的任务要放在纸张、笔、特殊材料性能的介绍上,通过演示让学生对材料的性能有基本的认识。

对于本科二年级学生,要侧重于技法和绘画语言的演示。相对于其他画种,水彩画的技法和语言丰富多彩,可以说,对技法和表现语言的运用和创新,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水彩画人才。这个阶段,要通过尽量多的方式和方法介绍各种技法和语言,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法和表现语言,从中找到水彩画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为以后的写生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本科三、四年级学生,要通过一幅水彩画作品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找到创作的规律。尤其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发现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这些素材产生共鸣,通过水彩画作品的创作表达真实情感,从而打动观众。

(二)利用科技,提高效率

当今时代为学习绘画提供了以前不可想象的便利。在教师示范环节,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利用QQ群、微信群等渠道,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拓宽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吸收养分,博采众长

优秀的绘画作品不局限于画种、材料、语言,要鼓励学生关注其他专业教师的示范课程,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参与到其他专业教师的示范环节,从中吸收其他画种的表现技法、语言,丰富水彩画的表现手段,增加水彩画的震撼力,为提高水彩画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更多的途径。

结语

作为高校绘画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示范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示范环节的认识也在变化,示范环节的方式方法、途径也当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创新。可以说,示范教学环节的研究是美术学科水彩画专业永恒的主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挖掘其中的价值,不断提高水彩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由于绘画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绘画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本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方法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绘画水平问题、教学任务太重问题、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问题等因素,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示范、不敢示范的现象确实存在,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8.散文解读“三步法” 篇八

第一步:鸟瞰全文,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解读要领:既快且准,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迅速整合。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2.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即抓住“文眼”。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3.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4.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去肉存骨,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要理清散文的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让它露出骨头来。

解读要领:既剔且抠,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理清层次。

1.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揭示中国人的奴性,中国统治者的残暴与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再分析层次,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古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第三步:剔下之肉,剁成肉泥(理解)

完成以上两步后,对散文的所有鉴赏都有据可依了,这时可正式开始答题。不论解答语言、内容、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

解答要领:分析鉴赏,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材料和中心是统一的,形与神是统一的。分析鉴赏时,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为什么,会怎样。

1.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1)看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2)看词、句前后的意思与关系;词语的意思可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方面;一般的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3)看词、句与中心的关系。(4)看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如鲁迅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2.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1)看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2)看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其他思想。(3)看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4)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3.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首先“定点”,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仍采用剔骨之法,再将其剁碎,把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应明确的是,命题者拟题一般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的说,应该先从多选题入手,既可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照,又可加深理解,准确率也会较高些;然后再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9.对英格兰《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 篇九

本文在分析9月英格兰施行的<教师专业标准>特点的`基础上,以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为例,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现行教师职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改进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 者:白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年,卷(期): 10(7) 分类号:G45 关键词:教师教育   合格教师资格标准   专业标准  

10.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三 篇十

学习心得笔记

今天我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在学习中,我仔细研读,静心体会,通过学习,使我真正的理解了很多过去所不理解的内容,收获了许多相关知识。特别是再次学习标准中的四个理念,既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后,受益匪浅,无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相关标准,只有有了标准,才有个衡量好坏的依据,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简单谈谈几点收获体会:

一、我的体会是要树立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中,学生是第一位的,再高超的技巧,不重视学生,也是枉费)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孩子的发展是有特点和规律的,绝不等同于成人,把孩子当作成人看,或是希望孩子成为成人,这都是极端错误的。教育不是一把不变的尺子,而是应该适合每个不同的孩子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他们的在校学习才能活泼生动,他们的成长才能健康快乐。否则,学校生活会成为他们的噩梦,他们的成长会变得敷衍和草率,此时埋下的恶种也许会慢慢淤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病变成可怕的肿瘤)

(二)师德为先(“德”是一个人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否则,再高超的技巧也只是装饰,稍稍假以时日,外表的粉饰就会剥落。无德无良的教师,任凭其技术多高明,也不会让学生受益,所以,考察教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小学教师辛苦、繁琐、清贫,若没有坚定于心的职业理想,难免被名利所诱,内心的价值体系也会偏颇,从而影响教书育人的态度,会把学生指引向迷茫甚至邪路。就像多年前一件备受热议的事:一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读书是为了高官厚利,是为了娶美女回家。乍看是实在,实际上是扭曲的价值体系。)

(三)能力为重(要搞清楚是什么能力,可不是单纯的讲课能力。这里说的能力是综合性的,发展性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更要看重后期的学习进步的幅度和速度。最优秀的教师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既能埋头苦干,又能抬头思考的人。)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要想提高,成为专业化教师,必须要走这样一条路:敢于也勤于实践—勇于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剔除错误做法,总结出新的思路,创造出新的做法—大胆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边做边思考边改进。只做不思会迷茫困惑,成为机械的匠人,只思不做会成为行动的矮子,思想再闪光也站不住脚。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边思考边实践,这也是造就教育大师的必经之路。)

(四)终身学习(任何人,只要不学习都会落后,可以不知道,但是学而后知,一生坚持。)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教师如果“闭门造车”,学生必定“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二、“我”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语文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1、驾驭教育

教学的能;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较高的创新能力;

4、较强的组织能力(1)组织教学能力(2)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5、较强的教研能力(1)教学研究能力(2)学术研究能力;

6、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举例说明是:

(一)要认真钻研教材,拟写好教案。

教材是每个教师喂给学生吃的“粮食”,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要部分传授给学生。教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充分了,教师才能在上课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很多教师认为认真备课是对的,可是写教案没必要,往往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才抄的教案,对上课没多大帮助,反而浪费时间,不如把写教案的时间花在备课上。

其实,教案,并不是课文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科的掺和,而是教师对课文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加工的成果。在教案中,不仅应该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讲授内容深刻系统,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深度广度;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组织好全部教学过程。课时计划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活泼,越有成效。

(二)切实搞好老带新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

上一篇:给老党员的慰问信下一篇:中班教案《快乐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