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2024-06-16

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9篇)

1.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研究生贬值论”开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归根结底,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是学生的学历不等于能力。毕竟,任何岗位的人才,要的是其驾驭岗位的技能,而非代表其能力的文凭。“我们做技术研发的,要的是文章和专业技能,今天的招聘会,前来应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中意的”一位企业人力资源高管叹言。问其原因,给出的回答让人咂舌:有学历的没文章,有文章的又大多是专科。现在这种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中国市场这种高学历就业难,企业人才又严重匮乏的畸形状态,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班的招生老师表示,选择在职研究生,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

方法/步骤

1

要从“研究生贬值论”说起。其论据无非就是两点:一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增多;二是研究生培养上存在问题,质量不行。

所谓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扩招,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如同本科普及一样,同时,研究生普及,在培养上难免就会僧多粥少。并据调查发现,很多人选在读研完全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专业不对口或不感兴趣,最终导致花了银子有浪费了时间。而在职研究生,则避免的这一缺陷。据了解,一般的在职研究生学完毕业时间为两年,学费也在在职人士承受范围。边工作边学习更不会浪费时间,文章有了,专业知识学习还更有针对性。自然较普通研究生更有竞争优势。

2

针对普通在职研究生学历不代表能力的现象,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则更注重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3

针对企业渴望文凭与能力并存的困惑,在职研究生班也为学员们提供了申硕的平台,只要符合条件者,均有机会让自己“咸鱼翻身”。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其含金量和普通研究生是一样的。

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班的招生老师坚信,院校一流的师资,最具优势的专业特色和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的目的,定能实现研究生培养的本义,让学员 “专业对口”,让知识在实践中增值,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

[让青春与劳动共舞]

2.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二

职工文化的新特点

职工文化是职工群众通过信念、劳动和生活长期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和血脉,也是工会工作的土壤和成果。新时期职工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劳模文化始终是职工文化的核心和导向。一个企业的发展靠文化,良好的职工文化是打造基业长青的保证。在企业发展困难时期,职工文化往往成为支撑企业向前发展的轮毂。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劳模精神是影响和带动职工凝心聚力克时艰、化危为机促发展的动力源。职工提出“我们左右不了市场,但我们能够改变自己”“视厂如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等观念成为企业克难制胜的强大支撑,有力地诠释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内涵。职工的行动体现了“为国分忧、为企业解难”的大局意识,“不怕各种艰难困苦、不畏任何风险挑战”的拼搏精神,“立足岗位挖潜增效、创新超越”的励志情怀。

创新文化为职工文化增添时代特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创新。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职工群众是企业创新体系的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一是体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树立了“人人可创新、事事可创新、时时可创新”的创新观,职工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各种创新活动如雨后春笋;二是体现在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学习观,争当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职工;三是体现在蓬勃开展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各项成果上,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学习型实验室、技师工作站、QC质量活动等载体搭建了多种创新成长平台。职工创新文化挖掘了职工创新能量,调动了职工创新积极性。

和谐文化为职工文化注入新活力。和谐文化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共享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诸多管理问题的核心,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共同追求,发挥着“总开关”“总枢纽”作用。职工群众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最广大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共建共享相统一,和谐建设给职工带来福祉。和谐建设唱响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主旋律,倡导“给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新型人际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利益兼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和谐文化内涵,“共建”“共享”相统一,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社团组织成为职工文化建设的纽带。各类群众性文体娱乐协会蓬勃发展。莱钢现有14个文体协会,基层单位还建立了名目繁多的协会组织。这些业余的、非正式的社团组织由广大爱好者自觉自愿参加,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这些职工社团组织自我管理为主,各类人才在团体里展示其才能,促进了职工文化全面发展。

职工主体意识为职工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职工群众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职工的文化主体意识体现在活动的参与性、人员的广泛性和效果的创造性上,职工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价值和生活的乐趣。“我运动、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成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共识。

职工文化品牌提升了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品牌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职工文化品牌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体现了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实力,对内提升了凝聚力,对外增强了竞争力。由莱钢职工组成的拔河队,凭借自身实力不仅在国内赢得了良好声誉,而且数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拔河赛并取得好成绩,为国家争了光,为企业添了彩。

职工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它对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职工体面劳动以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搞好职工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明确职工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要高度重视职工文化建设,制订长远目标和步骤、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职工广泛参与为活动方式,以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一批职工文化活动阵地、一批职工文化优秀团队、一批职工文化先进典型、一批职工文化工作品牌,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职工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塑造健康、繁荣、充满活力的职工文化。

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一是提高认识。从文化的角度开展工作是工会工作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当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制定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工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把握职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发挥组织引导、规划指导、协调推进、创新发展作用;三是加强支持保障能力。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要积极争取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加强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职工文化建设大格局。

形成“四位一体”的职工文化建设体系。建设劳模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以及群众文化为一体的总体格局。一是弘扬劳模文化,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推进创新文化,促进职工素质提高;三是提升群众文化,增强文化感召力;四是打造和谐文化,营造“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职工比较喜爱大众化、传统性、时尚性活动项目,在活动中健身、娱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际交往,实现社会认同。职工文化需求是一种社会现象,要引导支持、关心扶持,引领职工文化方向,倡导体现时代特征的、群众化广泛参与的、娱乐健身性的职工文化。一要发挥职工群众的文化自觉性和主动性,挖掘职工当中蕴藏的巨大的文化能量;二要积极倡导健康向上、职工乐意接受的好项目。排舞的兴起就是全总举办培训班、不断推广的;三要培育职工文化品牌,增强职工自豪感。发挥品牌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抓出品牌效应、抓出影响力。

探索群众化、社会化的职工文化工作方法。职工文化是一项群众性、社会化的活动,组织方式不同于行政化方法。要注意发挥协会等群众社团的作用,让职工群众自我参与、自我运行,工会等组织和部门积极支持、适度引导。要发挥骨干人员作用,骨干人员影响力大、能量大,是积极参加者组织者。探索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路子,利用商业化机构优势,探索社会联动。做好项目、队伍、载体、阵地、经费“五要素”的优化配置。

3.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三

关键词:基层艺术团队;培训运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7-01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在新的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艺术培训工作也在各地区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诸如资源缺乏,文艺培训工作薄弱等问题。因此,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应该着重解决当前存在问题,整合艺术教学资源,提高基层艺术培训工作效率。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艺术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艺术培训人员资源紧缺。

基层文化站作为政府举办的提供服务指导及协助管理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单位,有义务对基层群众提供完善、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但是目前基层文化站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工作人员,有的工作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成为一大难题,所以只有借助县级文化馆或者聘请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到乡镇进行培训。文化馆、文化站专业干部人员配置现状与群众日益增加的活动需求不相适应,文化站工作人员同时要兼顾基层政府其他的行政事务,难以全力开展文化业务工作,这导致对团队的日常管理缺失、服务指导力量不强,很难满足日益壮大的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需求,已成为制约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桎梏。许多

(二)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缺乏后劲。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村级文化室建设已开始普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设施基本得到了较好的配置,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后期的管理及日常维护导致许多设施设备闲置,设备无法更新等问题,加之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专人管理及维护,现有的资源缺乏专业的人员加以充分利用,基层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立足难。

1.日常运作经费不保障。通常文艺团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自筹、拉赞助、地方企业和单位适当支持、政府奖励等,经费普遍不足且来源不稳定,设备、服装、道具等条件较差,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所需配套设备、服装、道具等不断变化,淘汰更新快,群众业余团队运作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日常活动的开展和团队长足的发展。

2.团队人员不固定。文艺团队是由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基层大部分都为留守儿童、妇女及老年人,经济基础差,家庭事务繁杂,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

3.排练场地不固定。基层文艺团队最需要的资源就是排练场地,但现在的状况是:有场地的没人用,团队排练却找不到场地,团队与各种排练场所缺乏联系机制。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着眼于引导和教育,着重于创新和发展,着力于探索规律和建立机制,包括建立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投入机制和齐抓共管等机制。在领导机制上,把基层艺术团队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考核机制上,把基层艺术团队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基层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基层艺术团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文化馆、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积极承担起指导与服务的责任。对业余文艺团队进行常规性免费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作用,为文艺团队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提供公共会议室和培训、排练场地以及必要的后勤综合服务。并积极为文艺团队进行技能培训,帮助邀请指导教师等个性化服务,为团队提供展示平台,推荐、协助团队人员参加有关展示及比赛活动,协助策划、组织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针对有文艺专长或爱好、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按兴趣和专业水平分门别类组建歌、舞、戏、曲艺类等文艺团队。建立固定人数在在10人以上的队伍,建制完备、有规律开展活动并具备较成熟的专业素质能独立完成演出任务的团队。了解团队的归属性质和活动情况,扩大团队之间的交流,提供最新的文化艺术信息,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引导,肯定他们在整个文化建设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使社会艺术团队能够有序地发展。

(四)城乡统筹抓互动。要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不断加大向农村的辐射力度,带动农村文化通过展演、调演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突现个性,促进繁荣发展。

(五)经济作为维持团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对业余团队奖励实施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扶持活动影响力大、社会效益高的团队,各文艺团队代表参加大型赛事,奖金发给该文艺团队作为活动经费及演职人员奖励。同时基地视情况给予奖励。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市场费改税后,应确定适当比例返还文化部门。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基层文化发展。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布局,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4.让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经验分享 篇四

——2011年国培经验分享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 冯鹃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与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

2011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学习结束了。回想我们兴宾小学数学2班53位学员在一起学习培训的日子,几多欢乐,几多收获,几多不舍,几多惆怅溢满心头。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我们缘聚国培,珍惜机会,多种渠道,提升自己。

在来宾市兴宾区2011年12月4日结束国培学习统计之时,我们兴宾小学数学2班各项学习指标一直排在广西前十名;全班53位学员学习成绩全部100分,这在广西属于数一数二的好成绩,我们班级受到来宾市教育局主管领导的表扬。我作为兴宾小学数学2班的班级管理员与指导教师,很荣幸地被中国教师研修网特邀参加第五期学情交流会,并作了题为《让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的经验交流。这一年,我获得“2011中国教师研修网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当我收到中国教师研修网快递过来的荣誉证书和印制有我照片的台历纪念册时,我由衷地感谢中国教师研修网!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

我其实做得很不够,国培开始之时正好在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恰好遇到我们学校教师教学大练兵比赛,书法、简笔画、看图编故事、说课、上课等等比赛充斥着我的每一天。期间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区级的说课比赛。初赛、复赛一环扣一环地比赛下来,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我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尽自己作为一名班级管理员与指导教师的责任。参与课程学习、参与评论、撰写研修日志、批改200多篇作业、精心制作班级简报......那段国培的日子,我简直成了一个工作狂。

具体总结如下:(课件)

一、QQ群上显真情

开班伊始,我开通了兴宾小学数学2班班级QQ群,邀请来自兴宾区第三小学、第四小学、镇西小学、河西小学、八一小学、宁柳小学、水落小学的53位学员。在班级群里,我们商讨:如何进入培训班级看视频?如何发起班级沙龙话题?如何参与沙龙讨论?如何参与协作组专题讨论?如何上传资源?如何申请加入我们的兴宾小学数学2班协作组?......我们的班级群里不时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更闪现着乐于助人的人性光芒。

班级学员中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他们为了参加国培学习,每天坚持上网,不耻下问,特别感人。比如黄桂秋老师,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可是她每项学习指标都遥遥领先,经常在班级QQ群里回复学员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再如莫四清老师,她为了参加国培,刚刚学会上网,每天不断地摸索、探究,最终把“国培计划”学习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真可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班级简报展风采(空白键+D返回桌面,展示班级简报)班级简报——是我们兴宾小学数学2班的一大特色。为了激发班级学员的学习热情,我充分利用班级简报简约、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学员们的学习成果。每一期简报我都力求新颖,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也更好地展现我们班级学员的风采。

要想做好一期简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首先要下载学情统计,编辑所需要的内容,用剪切的方法还是用PPT制作?整个页面的风格是清新的还是热烈的?都需要我认真地想一想。所以每次制作班级简报,我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进去,总想一气呵成,如果过了一天再做,之前下载的学情统计也过时了。每做一期简报,我都要加班做到半夜一两点,第二天还会不停地修改,以增加简报的美感或充实简报的内容。我的辛苦没有白费,我制作的班级学习简报,每一期都被中国教师研修网国培项目组作为优秀成果展示,很多班级管理员慕名加我QQ向我讨教如何制作班级简报,我们的班级学员也被我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染,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以提升自我为主题的国培研修中。

三、培训班级、协作组里共商讨

有了班级QQ群背后的具体操作指导,学员老师们进入班级培训变得轻车熟路。我们班级成员数为53人,上传班级资源303条,上传作业222条,发起沙龙话题475条,在班级里留言81条,制作班级简报6期。

在培训班级里,我发起的第一条沙龙话题是《参加国培,你最想收获的是什么? 》让老师们明确国培的意义,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班级宣言:“参与国培,提升自己!”这条班级沙龙后来成了广西最热话题,有157人跟帖参与讨论。在培训班级,我发布了23条班级公告,时刻提醒学员们跟进学习。我们的班级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大家踊跃发起班级沙龙话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我自己发起了12条班级沙龙话题,其中有3条被推荐为广西最热话题。班级学员陆小容老师发起的班级沙龙话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被推荐为广西最热话题,有93人参与讨论。班级学员谭冠团老师发起的沙龙话题《你对本学期小学生的段考形式有何看法?》也被推荐为广西最热话题,有35人参与讨论。

“如何让校本研修与国培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这是我成为“2011国培计划”的班级管理员和指导教师最初的想法。因此,我创建了我们班级的协作组——兴宾小学数学2班协作组,并在班级公告里发出公告,热诚邀请班级学员们申请加入。虽然协作组里的统计数据并没有展现在学员老师们的学习统计里,但老师们把我们的协作组当成我们自己班级学习提升的平台,谈论的都是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疑难话题。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在班级协作组里发起专题讨论21条,参与讨论、上传资源就有几百条。

四、让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

当时机成熟后,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的具体方案: 第一步,把老师设计的教学设计(国培第三模块作业)上传到我们的兴宾小学数学2班协作组。

第二步,鼓励老师们在协作组里参与讨论。

第三步,以学校为单位,定下一个研修主题,由各校组长组织老师面对面深入研讨一次。第四步,把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定稿(国培第四模块作业)。第五步,由一位学员老师上实战课。

我们的班级学员张凤娟老师率先发来校本研修的照片并附言:昨天我们学校数学课题小组成员和刘亚男老师一起就她在班级协作组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集体研修,大家对她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环节提出了个人看法与修改的建议。我们着重从落实数学四基的角度进行研修。活动结束后布置刘亚男老师利用本周的剩余时间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下周一试教。

紧接着,河西小学、水落小学、镇西小学、第三小学的学员们陆续发来校本研修的图片和相关总结。看着一张张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的动人画面,我由衷地为老师们感到高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让国培与校本研修共舞是通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快捷之路!

国培,让我们不同学校的学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提升,共同成长。我们把校本研修和国培上交的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参加国培的老师专业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请看,这是参与校本研修的刘亚男老师写的教学反思,我们的国培作业里并没有这个作业要求,但是,正因为刘老师有了这次课例研修机会,这个教学反思是自发的,深刻的,这就是专业的快速提升,我把这篇反思收录到我们的班级简报里,让更多的老师学习。(课件)

同样,国培作业里也没有写总结的作业,张凤娟老师作为八一小学国培组长,她也写出了一篇凝聚着心血的总结,我也收录到我们的班级简报里,请欣赏。(课件)缘聚国培,珍惜机会。缘聚国培,收获喜悦。缘聚国培,硕果累累!这是我们班级简报中的标题,也正是我们的心声。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交流中解惑,在探索中感悟,在研修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多种方式的学习培训,使我们的学员老师无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上,还是在教育理论上,都跃上了新的台阶。在短短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来自研修网教育专家的谆谆教诲,来自同行们的相互切磋,来自各个学校校本研修的成果分享,汇成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的,就让校本研修与国培共舞,行思结合,在无止境的追求中实现我们的教育梦想吧!

5.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五

编者按

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人注目。连续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09年实现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5.2%,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一个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财政与人均收入相对较弱的地区,为何文化产业成绩斐然?《光明日报》 11月18日第九版刊发该报专题调研组撰写的调查报告,对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度系统分析。报告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源自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灵魂——产业领军者、行业精英以及湖湘文化人脉的价值与贡献;源于以人为本,尊重文化创意及人才价值。现转载以飨读者。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湖南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湖南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原创动漫、娱乐演艺等优势版块均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被誉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湖南出版集团连续5年进入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连续4年被列入中国文化企业50强;湖南原创动漫产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重点动漫产品和动漫企业排名全国第一;新兴产业蓬勃涌现,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数据库之一;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2006年到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了222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文化品牌31个,占14%。湖南文化不仅全国闻名,“湖南腔调”正在全球唱响。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正式开播,并与阿里巴巴、盛大网络、腾讯信息等著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探索电子商务与电视内容融合;湖南出版集团与日本角川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其跨区域经营模式下开发的动漫产品将在日本、欧美市场同步推出;金鹰卡通等7家企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6个项目被商务部等四部委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总数居中部地区第一。

什么原因使一个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财政和人均收入相对较弱的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绩斐然,领先全国?人才,这个文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正是一批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文化领军人物,一批热爱文化、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才群体,托起了湖南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

为全面了解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探求“湖南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光明日报与湖南省委宣传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单位开展调研,形成了这个报告。

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产业丰富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湖南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充分利用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体制内与体制外、事业与产业资源,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努力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发展的丰沃土壤。

1、人才培养由单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与过去大都只注重完成选拔推荐和培训指标相比,现在湖南文化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基础上,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各市州和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也组织实施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通过选拔推荐、重点培养,开展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湖南广电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方法,注重提高受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培训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湖南新闻出版行业2007年就开展了首批领军人才遴选,建立了领军人物培训和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支持领军人物开展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并实施跟踪考察、动态管理、滚动培训。湖南出版集团与圣智、麦格劳·希尔、英国《卫报》等世界领先传媒集团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送十余名优秀骨干去学习,加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在上市公司拓维信息,员工接受培训甚至成为一种“规定动作”,对因工作或任务无法抽身的培训对象,不惜采用“强制脱岗”的举措,从而在公司制度层面保证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流于空谈和形式。

2、人才选用由单靠“相马”向借重“赛马”转变

湖南宣传文化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机制,特别注重从实践中选拔人、任用人,“相马”与“赛马”结合,借重“赛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湖南省文化厅不断改进和优化产业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作用。2009年首次实施面向全国公开招考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百人工程”;大胆引进著名相声演员大兵,并破格提拔担任省话剧团副团长;根据旅游演出市场需要,通过网络海选“韶山升起红太阳”一剧的毛泽东特型演员。湖南广电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不唯背景、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专业,只看实践。汪涵、仇晓只有中专学历,龙丹妮只是大专,何炅是大学老师,策划《超级女声》的廖珂学的是英语专业,《湖南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马昊是学化学的„„湖南日报确立了“新闻立报、产业兴报、人才强报”的发展战略,破除论资排辈思想,重业绩,看能力,先后将薛伯清等一批有实践经验和成绩的年轻同志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带出了一批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人才团队。湖南红网《红辣椒评论》负责人杨国炜,是湖南安乡县一个48岁的普通农民,一无学历,二无职称,但热心网络论坛,在互联网评论领域崭露才华,闯出了名气。2003年,红网打破原有岗位设置,破格直接录用他为正式员工,并委以《红辣椒评论》栏目建设的重任,之后对其重点培养,设立专门津贴,网民戏称他为“湖南史上最牛的农民”。

3、人才引进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为应对湖南由于经济、地域的相对劣势,海外或一线城市的人才不愿来发展的现实,湖南在文化人才引进方面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不断突破身份、资历甚至地域的限制,人才引进逐渐由“刚性”向“柔性”转变。湖南广电下属的快乐购公司,专门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子公司,就地招聘、延揽

各类人才,使很多优秀人才没有离开一线城市,就能为湖南文化产业作贡献。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合作新模式,邀请原广东漫友集团总经理刘煊伟加盟集团,创立了湖南天闻动漫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动漫杂志《虹猫蓝兔》首发即突破35万册。湖南日报旗下的华声在线,为了抢占新媒体领域,早在2006年就在北京成立了新闻聚合频道,利用跨地域的优势,吸引了毛钊等一批网络媒体人物、创新人才和营销专家,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资本运作创新。《体坛周报》为了聚集国内外最好的体育信息资源,把总部从长沙搬到了北京,并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时向欧洲、美洲的体育强国派出常驻记者和聘用当地体育记者。在法国《队报》等著名传媒机构,《体坛周报》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桌,全程参与国际著名媒体的策划、采编流程。

4、人才激励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为更好地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湖南对于文化人才的管理,正在由以往单一的精神激励向多元化激励转变。一是事业激励。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产业,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人生事业上感到“酒逢知己”,干劲十足。湖南出版集团根据首席专家、品牌策划人建立项目制、事业部制,授权其自行组建团队,给予完全的“责、权、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合力。二是薪酬激励。制定与绩效挂钩的待遇和薪酬制度,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湖南日报首创在收入分配上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每月工资随绩效、业绩上下浮动。以广告发行中心主任为例:完成了目标任务,年薪可达50万元,没有完成则自动下岗,每月只拿几千元的底薪。三是荣誉激励。通过评功、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荣誉激励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省里定期评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表彰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四是情感激励。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注重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进行关心,使人才感受到组织和单位的温暖和温情,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新机制带来的新变化

聚贤育才,万木争春。湖南通过加强和改进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壮大了力量,改善了结构,带来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可喜变化,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1、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全省文化从业人员和人才队伍数量都快速增长。据湖南省统计局测算,2009年底,湖南文化从业人员总量达97.16万人。省会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更加明

显,2006年至2009年,长沙市文化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3%,达到47万人。市州宣传文化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体制内人才队伍由1996年的2270人增加到2008年的5233人,12年增长2.3倍;常德市近10年来,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0%,广电系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以上,媒体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2、知识层次不断提高

文化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比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较多。全省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5%。24家出版社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3%,中级以上职称占34%,其中高级职称占12%。省社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学历占66%,中级以上职称占74%,其中高级职称占47%。省会长沙社科理论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占93%,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75%,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2%,均高于2003年的90%、56%

和36%;还有一大批人才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认证。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是知识密集、专业性强、创新要求高和个性鲜明的人才群体,在社会上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比较大。

3、人才主体日趋年轻

近几年来,一大批年轻人进入文化领域,使整个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人才活力进一步凸显。如广电系统的中青年人才比例达到70%;新华书店和印刷行业的中青年人才也占到60%,而网络出版业的中青年人才比例占99%。全省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中青年的比例为63%。

4、新型人才崭露头角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新的文化业态和新兴媒体发展迅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的新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网络传播和文化创意等新型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47%。湖南实践的启示

湖南的探索,适应当前新的形势,为解决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而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湖南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遵循文化产业市场规律,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的选用上,“不唯背景、不唯学历”,不用党政干部的标准苛求专业型人才;在人才的管理上,“察其能不恤其失,用其长不用其短”,充分尊重特殊人才的个性,允许人才的适当流动;同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尽力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各类人才提供舞台。这种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湖南广电集团著名主持人汪涵面对外界的优厚待遇,曾动情地说:“我不会离开的,这里上有一片蓝天,下有一片沃土。”这“蓝天、沃土”所营造的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重视领军人物作用的发挥,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领军人物贡献大、团队效应突出,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灵魂”。湖南省将领军人物的培养选拔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在政治上进行引导,在工作上压担子,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下大力抓好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造就了谭盾、郑佳明、欧阳常林、覃晓光、龚曙光、唐浩明、陈刚、舒斌、罗浩、贺梦凡、李新宇、梅帅元、叶文智、唐五

一、余德华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传承、传播和发展湖湘文化的领军人才。同时,面向国内外产业界,采取多种措施引进吸纳。这些领军人物发扬湖南人特有的“霸得蛮、耐得烦、不怕死”的开拓精神,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缔造了湖南文化产业一个又一个辉煌。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凝聚起一个创新团队,实现一个文化行业的高水平发展——这是湖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3、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湖南注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建设面临的普遍性矛盾和问题。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着眼推动发展,先后出台了《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试点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较为完整,符合文化产业人才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释放了文化生产力的内在活力,为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4、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6.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六

强力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努力推动全市文化发展繁荣

“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新创作了歌曲《汾州核桃甲天下》、配乐诗朗诵《核桃颂》、群舞《核桃熟了》,制作了参加吕梁市“荧屏大舞台”百首爱国歌曲万人唱专题片,并分别获得五项大奖,市文化局还设立了创作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对即将建设的“汾阳市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和立项,全市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已完成6个,建设农家书屋21个。农村文化大院挂牌6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14个基层站105个服务点;文化市场监管工程,全市文化市场有证照经营户81个,今年已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案件3起,立案查处非法订购违规教辅读物案件20起,收缴盗版光盘500余张、软件50盘、图书500余册,公共文化场所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市首次普查收集线索1200多条。目前已公布三批市级保护项目12项,申报成功2个吕梁市级、5个省级、2个国家级保护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文化系统专业艺术人才达到140余人,书法等16个文化社团和协会组织的会员达到1000余人;发展文化产业工程,市政府制定并完善《汾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重点打造省政府确定的农村题材影视摄制基地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汾阳地秧歌的产业化发展,全市涌现出了贾家庄腾飞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

7.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七

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 地貌多样, 自然风光绮丽, 民族文化丰富。抓住国家建设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机遇, 通过整体规划、区域合作、政策扶持等措施, 繁荣民族文化, 唤醒沉睡的旅游资源, 形成大旅游、大配套、大线路、大产业的旅游发展格局,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经济产业化, 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连片扶贫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及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渝东南秀山、酉阳、彭水、石柱自治县及黔江区为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 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20.6%, 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 占该地区人口的59%,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鳞次栉比。原生态的青山绿水孕育了风景如画的乌江画廊、桃花源, 有保存完好的世界地震遗址黔江小南海、幽深逶迤的阿蓬江、阿依河, 举目苍翠, 步步成景。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宗教圣地, 如黔江的山阳岭恐龙化石遗址、红土湾旧石器时代遗址、仰头山佛教道教文化遗址、石钟山天然巨佛等;石柱的三教寺、秦良玉陵园、西沱云梯街、龙河崖棺、太白岩碑刻、沿溪明朝摩崖造像等;彭水的郁山开元寺、蚩尤庙遗址、张飞岍古石刻、乱石坝苗族传统民居群等;酉阳的大车湾墓碑石刻、摆手堂等;秀山的扁口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堤古城、打妖洞故城遗址、清溪古地道、宋龙土王庙等, 文化源远流长, 极具开发价值。民族风情绚丽多彩。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礼仪、民间工艺、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和说唱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尔调、南溪号子、秀山花灯、土家摆手舞等11个项目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众多。渝东南民族地区均为革命老区, 有黔江区黎水、水市、濯水、冯家、马喇等十余处重点革命遗址;武隆的坨田红军战斗遗址和苏维埃政府遗址;酉阳的龙潭古镇赵世炎烈士故居、南腰界红三军旧址、红二军和六军团会师纪念亭;秀山县城南郊红军二野司令部旧址和刘邓大军入川洪茶渡口旧址;彭水红三军司令部汉葭镇旧址、南渡沱红军渡口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

1.1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种类多, 数量大。文化遗产方面, 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9处区县 (自治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柱西沱、酉阳龙潭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有口头传说、节日文化、表演艺术、饮食文化、古建筑技术和民族手工艺等。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达69个, 黔江板夹溪十三寨、石柱冷水—黄水民族文化旅游带、酉阳河湾山寨、彭水鞍子苗寨等一批发展旅游产业的特色村寨初步形成了以“村”带“游”、以“游”促“村”的格局。

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成果丰硕。有序推进重庆民族歌舞团、民族博物馆、石柱民族文化演艺中心、秀山花灯博物馆、酉阳摆手舞博物馆、彭水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改造, 编辑出版了一批重庆少数民族文化丛书, 支持《大美桃源》《娇阿依》《天上黄水》等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的策划和制作。协调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华民族一家亲”下基层活动走进彭水、酉阳。组织民族地区五区县在美国洛杉机成功举办了“中国·重庆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展”等。

二是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 组织有关专家收集整理民族文化精品, 实景、实地、原生态地拍摄了少数民族歌曲、舞蹈、器乐、建筑、民俗等五大类122个传统民俗文化项目, 印制了民族文化典藏画册, 开通了民族文化网站。渝东南民族地区有11个项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58个项目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口头传说、节日文化、表演艺术、饮食文化及土家吊脚楼、土家族西南卡普、苗族蜡染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口头传说包括土家族、苗族的神话传说、历史传说、人物传说、民间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民间故事等;节日文化有土家族的“舍巴日”“族年”“赶年”;苗族的“过苗年”“七月七”“羊马节”等;表演艺术主要有花灯戏、摆手舞、土戏、傩戏、薅草锣鼓、三棒鼓、竹琴 (酉阳) 、苗族芦笙舞及木叶吹奏艺术等;饮食文化主要有土家族糯米粑、养面羹、火炕腊肉、菜豆腐、酿豆腐、血豆腐、豆腐鱼、咂酒、灌灌茶等, 苗族的油茶汤、酸鱼、酸肉、酸汤、辣椒骨等;另外还有土家吊脚楼、土家族西南卡普和苗族蜡染手工艺等。

三是精心打造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品牌。挖掘和开发了一批极具民族特色、浓郁表现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的文化产品。如酉阳的土家摆手舞、秀山花灯、彭水《娇阿依》等民族歌舞多次进入重庆主城演出, 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国际、国内的展演、比赛, 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合川钓鱼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金奖, 黔江区少数民族作家何炬学撰写的中篇小说《摩围寨》获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彭水自治县文化宫原生态表演唱《诸佛盘歌》在第六届中国西部民歌比赛中获金奖。同时, 重庆民族歌舞团打造的“云上太阳”在巴西巡演倍受观众欢迎。渝东南民族地区还举办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节会活动, 如黔江区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中国酉阳土家摆手节、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等。

1.2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把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把旅游作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 在渝怀 (沪) 铁路、渝湘 (沪) 高速路、黔江舟白机场的带动下,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成为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一是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拟将渝东南民族地区建成国内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 截至2014年, 区域内仙女山、桃花源、乌江三峡、小南海、濯水古镇、龚滩古镇、西沱古镇、黄水名镇、太阳湖等大项目已完成投资达100亿元。

二是旅游接待能力逐年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以“食、住、行、游、购、乐”等要素为主体, 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 渝东南民族地区拥有旅行社近30家, 星级宾馆饭店40余家, 分别占全市的6%和13%左右。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随着武隆的芙蓉洞、仙女山, 黔江的小南海、濯水古镇、阿蓬江, 酉阳的桃花源、龚滩古镇、龙坛古镇, 彭水的阿依河, 石柱的黄水、西沱古镇, 秀山的石堤古镇开发, 一批初具规模, 展示乌江画廊、武陵风光、民族风情的景区已成为中外旅客游览的重点项目。

2 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通过“五大功能区发展规划”以前, 受保守落后思想影响, 对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认识不足, 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软指标, 导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欠帐多, 对旅游产业带动小。

2.1 缺乏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渝东南民族地区财政实力薄弱, 投入文化建设的经费较少;市级财政未设立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按规定需要配套的项目资金也很难到位;缺乏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有限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运转十分困难;旅游交通条件差, 断头路多;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接待能力弱。

2.2 缺乏大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撑

一是缺乏跨区域总体发展规划。重庆市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地区,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但分散于不同的行政单元内。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 缺乏牵头部门, 没有总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二是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撑。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 又缺乏高层指导, 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但由于口径不一, 强度各异, 有的甚至相互抵触, 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武陵山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2.3 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民族文化人才匮乏, 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编制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旅游产业发展缺乏高层次规划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导游人才。虽然举办了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如黔江区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中国酉阳土家摆手节、石柱森林文化节等, 但缺乏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未能形成协调推进格局, 特色、亮点和品牌不多, 对旅游产业带动不大。

2.4 对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不够, 开发不力

渝怀铁路、“渝张常长”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建设开挖和弃土对乌江画廊造成严重影响;对体现重庆民族特征的南溪号子、傩戏、罗尔调、土家摆手舞、秀山花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利用不够;对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藤编、油纸伞、竹编、挑花、刺绣、花烛、傩戏面具、民族服饰及民族特色饮食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3 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扶贫攻坚顶层政策设计,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一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渝鄂湘黔政府联合争取国家设立和增加武陵山区产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及扩大信贷规模等扶持, 重点支持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民俗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争取中央财政对生态保护发展区、长防林、天然林、石漠化治理区抚育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 逐步提高补偿额度;争取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项, 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对武陵山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产生的税收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逐步取消专项资金项目地方配套要求。争取国家支持在武陵山片区各区县 (自治县) 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定年限全免政策, 在国家政策没有下达之前, 可先由市级财政进行补贴, 在武陵山片区形成招商引资洼地,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效果。三是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将财政、发改、交通、水利、扶贫、国土、电力、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民族等部门资金集中设立“渝东南产业发展基金”,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粘合计”和杠杆作用, 专门用于该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企业银行贷款贴息, 撬动社会资金的投资, 促进旅游、种植、养殖、加工四大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

3.2 加强政策引导, 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武陵山区区域合作政策法规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 整合力量, 从更大的空间谋划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抓住国家对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机遇, 突破武陵山地区行政区划分割障碍, 加快推进国家对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协作立法工作。二是加强渝鄂湘黔四省市区域规划合作, 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国家民委牵头, 统一协调武陵山区各地文化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提升民族文化内涵, 规范旅游市场, 共同打造武陵山旅游品牌, 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三是渝鄂湘黔四省市共同推进国家出台武陵山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四省 (市) 边区地方政府分别争取当地省 (市) 级政府的支持, 联合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告, 争取把促进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 出台有利于促进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发掘、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如《武陵山地区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意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交通发展意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旅游发展意见》等。

3.3 发掘文化内涵, 科学编制民族文化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打破区域界线, 推进武陵山旅游整体规划建设。避免单纯的景观规划, 把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优美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丰富旅游资源, 提高文化内涵。由武陵山少数民族区连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 编制武陵山地区文化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打破武陵山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界线, 强化大整合、大合作、大市场意识, 统筹开发、合理布局旅游资源, 实现武陵山旅游产业整体推进。二是优化资源布局, 推进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规划融合。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普查, 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重庆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按地域相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做好文化旅游发展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依法保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强区强县、强乡名镇、美丽乡村、民族村寨保护建设统筹规划。三是按照武陵山区域总体规划, 完善渝东南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紧密结合重庆实际, 确立以民族文化为主线, 特色自然景观为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指导方针, 突出重点, 加快芙蓉洞、仙女山、天生三桥、乌江画廊、桃花源、黄水森林公园、小南海等著名景区, 西沱、濯水、黄水、龙潭、龚滩古镇建设,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推进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及其艺人的认证工作, 对通过认证的民族文化产品, 发放专用商标, 保护知识产权;对通过认证的民间艺人, 授予称号, 颁发证书, 鼓励其领衔创办民族文化企业。

3.4 创新营销模式、优化合作机制, 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手段, 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 联合发布信息, 统筹旅游宣传促销,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现代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文化旅游商业模式, 深入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消费内容的启发效应和消费方式的创新带动, 支持企业将高科技手段融入主题乐园、情景体验、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再现、建筑景观及特色演艺中, 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二是建立营销合作机制, 争取宣传最佳效果。市内宣传媒体、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好宣传造势、产品和项目展示、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广泛运用新兴媒体、大数据和创意策划创新宣传营销方式, 根据不同客源地、年龄段、收入群体的游客偏好, 精准投放广告信息, 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引导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围绕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创作影视、动漫、图书、演出等文艺作品, 实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三是做强旅游产业基础, 培育壮大旅游精品线路。发挥重庆主城、张家界、三峡、乌江画廊、芙蓉洞、仙女山、桃花源等知名品牌的作用, 以旖旎的自然风光为载体, 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主线, 科学构建旅游精品线。以重庆和张家界为基地, 形成张家界—恩施—黔江—彭水—武隆—重庆, 张家界—怀化—吉首—铜仁—酉阳—黔江—重庆旅游线;以石柱旅游为中介, 形成三峡—张家界、三峡—梵净山等旅游热线, 重庆—万盛—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旅游线。

3.5 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 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加强旅游产品创新。自觉将旅游建设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 把抽象的土家、苗家文化品牌商品化, 创造出具有市场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二是推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依托鲜明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生态旅游特色村寨建设为突破口, 开发集自然风光、民俗活动、民族饮食、民族风情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 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三是开发民族特色餐饮文化。依托武陵山区绿色食品资源优势, 结合独特的土家、苗家饮食文化, 开发地方名特食品、风味小吃等, 通过定期组织民族地区名特美食展、烹饪技艺表演活动, 建立民族餐饮开发基地, 优化民族餐饮结构, 打造民族餐饮品牌, 发挥特色饮食对游客的吸引力,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3.6 创新融资服务, 突破旅游相关产业资金瓶颈

一是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 促成文化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通过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设立政策性开发银行, 推行小额贷款, 提高生态旅游、农村特色产业贷款贴息标准, 延长贷款时限等;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 扩大对区域银行的业务授权范围和额度, 放宽区域内中小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允许多样化资金进入县域金融体系, 解决武陵山片区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投融资需求, 破解旅游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过程融资难问题;旅游企业贷款在确认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 可采取差额部分由公司担保、仓储、应收账款、采矿权、商标权、股权、农村承包土地及森林经营权等多种担保方式和有效手段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进行补充, 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同时,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担保公司及行业协会, 形成相互联保的信用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企业融资能力。二是推进旅游企业诚信建设。结合大多数生态旅游企业“短、频、小”的贷款需求, 创新服务手段, 开辟“绿色通道”, 提高服务效率, 向企业做好标准化服务流程及优惠政策宣传, 银行信贷人员深入企业宣传信贷产品、信贷流程、办贷条件、结算程序、利率定价及服务承诺, 帮助企业掌握金融业务知识, 为银企构建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健全财务制度,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指导企业提高信用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 使企业树立起守信用、重管理的模式,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旅游企业利率定价机制。根据区域企业特点和差异, 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级制度, 对企业的纳税情况、销售收入、经营管理及法人道德等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及信誉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守信程度等建立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在授信范围内允许循环使用、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充分利用国家利率杠杆作用, 促进生态旅游企业稳步发展。根据国家利率政策、企业风险程度、信用等级、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效益目标及信用合作等因素确定和调节贷款利率水平, 对优质客户在覆盖风险的情况下实行利率优惠。

摘要:笔者按照中央对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根据“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要求, 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大变革、产业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实际, 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 分析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 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促进城乡统筹及连片扶贫开发, 提出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8.让思绪飞扬,与心灵共舞 篇八

全诗共有六小节。诗人从祖国召唤起笔,又以祖国召唤收束全诗,首尾呼应,构思精巧。第二、三、四、五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象,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课本”是全诗的“意象”所指,“绿色”是全诗的。“诗眼”。课题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比喻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句话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同时,“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其中有许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

诗歌的第二、二三、四、五小节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分别写了发现大自然的。绮丽、动物和我们联欢、山水的召唤、天空大地给予我们美好的一天等内容。诗歌总能在个别的同汇中告诉我们本小节的主要意思,在学习“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一句时,同学要知道“翠竹”和“松柏”是事物,而“挺拔”和“苍劲”才是对事物特点的修饰,所以我们一般会出这样的填空题:()的翠竹、()的松柏。当然,在本小节中,这两种事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代表事物,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事物呢?因为这两种事物都有一种品质,翠竹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中的一位,而松柏也拥有四季常青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联系以前学过的《竹石》和《青松》,对这两种事物就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诗句的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篇末是全诗的升华。

9.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 篇九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云 杉

来源〆http:///llxxysxjy/index.shtml

湖北教育考试院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出处〆求是理论网-《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编者按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本刊将分三期陆续刊出。

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〆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〆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々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回顾近9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1〃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清晰的过程,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当立足时代和实践新发展,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〆“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战略都应当维系于这个轴心而展开。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可能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十六大之后,我们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

第二,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我们以往比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对文化与民生的关系认识不深。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无疑应当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恩格斯说过〆“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解决人们“文化饥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々我们讲公帄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々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々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从我国情况看,近些年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帄均增速达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可以说,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帄,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生动实践,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加一条,就是也要靠文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2〃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应当看到,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文化发展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概括,见仁见智也属正常。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建设,尤其需要我们在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这三个方面,不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科学把握。

第一,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也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既有历史的延续,又有着阶段性差异。这表明,任何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更不是空中楼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上的不发达、制度上的不完善、发展上的不帄衡,必然对文化发展产生制约和影响。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现阶段我国文化构成和状况的复杂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第二,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来展现的,但其中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占据主导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尽管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文化长期并存,但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更加自觉。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新加坡为团结国民共同致力于本国发展,以国会法案的形式,确定了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等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社会加以推行。可见,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第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能见效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大的飞跃。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问世和诞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现的。有人说,如果政治制度变革需要6个月,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那么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但文化的变迁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3〃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历史使命的政党,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的执政党,要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

第一,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观念、新的意识不断生成,这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同时,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帄和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第二,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哺育了我们党,我们党也一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展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这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不仅来自外部的冲击,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自我放弃。还有人讲,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在你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我们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中坚,作为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执政党,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第三,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多方面需求,是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执政职责的必然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人,是人的精神的丰富、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我们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第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囶”、“文化主权”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同世界互动中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特别要看到,中国还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当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

(未完待续)

二、文化自信〆传承、开放与超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1〃不忘本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々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表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摒弃。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如毛主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我们现在讲“老祖宗”不能丢,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应当看到,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

2〃吸收外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々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比如,汉、唐时期,印度的佛教、西域的文化传入中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传入中国,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大量外国人来中国游学、传教、经商,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历史证明,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二,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如果不加鉴别、好坏不分,甚至把糟粕和垃圾当宝贝加以引进,就会贻害无穷。现在,西方文化以其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在世界居于强势地位。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那种对西方文化“全面拒斥”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势力打着文化开放的名义,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其目的就是试囶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对此,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

第三,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应当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目的是为了转化再造、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然导致消化不良。毛主席讲过〆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々要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々要同中国人民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创造适合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只有通过转化再造,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着眼将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当代中国文化正展示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

第一,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这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现在一些外国学者提出“世界文化东移论”,认为“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认为“未来在很多方面西方要向中华文明取经”。这些观点不一定准确,甚至有“捧杀”成份。然而,中国影响在扩大、中国文化吸引力在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文化兴盛的势头不可阻挡。只要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在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来审视和推进,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展示新优势、创造新天地,就一定能够使中国文化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在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的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考验,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孕育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精神风貌的变化。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帄稳较快发展〇为什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〇为什么中国能够举国一致办大事、同心同德克难事〇贯穿其中的,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铸造的思想文化的力量。国家兴旺,文化兴盛。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地推进,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第三,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关系文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领导和全方位的推动。各个地方在文化建设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纷纷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社会各方面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度、参与度空前提高,一股强劲的“文化热”正在形成,加快文化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现在,我国人均GDP已达37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有关单位按国际经验进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应该是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只有1万亿元上下。这样的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市场。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国有文化企业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共同发展,文化市场之繁荣,文化产品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前所未有。这一切都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打开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汇聚各个方面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第四,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当今时代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过去我们谈网络,往往只是把它作为虚拟空间,现在互联网已成为现实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众化、媒体化、现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网民已达4.2亿,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文化建设,借助博客、播客、维客等进行文化创造,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享受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网络技术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激发人们创造热情的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催生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化样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内容。有人预言,今后文化的消费享受、创作生产和交流传播大都要通过网络这个帄台来实现。谁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上抢得先机,谁就能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只要我们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帄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一定能够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

(待续)

三、文化自强〆方向、目标与路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々“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在国际社会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更应当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的问题,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真正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实现文化自强〇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研究解决好自强之魂、自强之路、自强之本、自强之源、自强之翼等问题。

1〃自强之魂——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全局和战略的考量,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帄正义”、“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历史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曾经发挥了进步作用,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历史要求。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在价值观念上,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世、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独创性,就是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不断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原创性强、普遍意义大的价值观念,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淬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提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内核。同时,面向世界,关注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阐明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主张,敢于在超越他人中引领潮流。当然,塑造核心价值观还有表述形式的问题,要尽可能鲜明、简洁、凝练,让人们易懂、易记、易表达。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更好地感知、领悟,更好地遵守、践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与无孔不入的渗透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影视作品、主流媒体等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相比之下,我们有的传播媒介、文化作品却没有他们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巧妙,有的甚至宣扬“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贬损、亵渎、消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确保一切文化阵地、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2〃自强之路——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路就是路径,这里主要是解决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紧密结合文化建设的实际,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々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努力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々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帄。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格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了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可以说,提出事业产业两手抓,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是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正是有了这个飞跃,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把握。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了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方针,找到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用不同的思路来推进事业、产业发展的办法,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是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文化领域同样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在文化发展方式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还很不帄衡,各类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在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在农村、基层相当薄弱、相当缺乏,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们的基本文化温饱还难以保障。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都还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非公资本比重低,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文化产品还不够多。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我们所有出版社的年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及一家贝塔斯曼,我国海外商演的年收入总和还比不上国外一个著名的马戏团。在资源配置上,既有“投资饥渴”的问题,也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一些地方文化项目雷同、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当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树立长远眼光、系统思维,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起来,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

3〃自强之本——把握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文化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创造,是文化兴盛的可靠保证。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追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人民大众不仅创造着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着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在谈到文化的源和流时,毛主席曾指出〆“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々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那种认为文化是少数人把玩、少数人享用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完全背离的。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摒弃“小众”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开辟渠道、搭建帄台、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专门人才的作用和贡献。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文化人才。人才强文化才能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我国春秋战国出现思想文化高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卓越建树密不可分々我国唐宋时期诗词、散文发展之所以形成鼎盛局面,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欧洲文艺复兴铸就的艺术辉煌,离不开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艺术创造々18世纪下半叶欧洲古典音乐的兴盛,离不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维也纳三杰”的音乐成就。这表明,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々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々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囶,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这些年,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的看,文化人才队伍状况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还不相适应。应当把文化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战略思维、改革精神谋划和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世界级的文化代言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域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群体,肩负着精神文化生产、创造和传播的重要使命,搞好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要按照“尊重、包容、服务、引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4〃自强之源——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是什么〇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年,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显现。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文化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主要是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帄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越是向广度深度推进,越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需要打攻坚战。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有人说,美国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上。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三片”,实际上都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水帄上胜人一筹。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在这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々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々有些过去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々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5〃自强之翼——插上文化腾飞的强劲翅膀。在当今时代,科技和市场在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市场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古代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代以来,无线电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使人类文化进入了一个视听传播的新时代。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舞台表现上,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技,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环幕4D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增强科技意识。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帄台、创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当然,技术是手段、是途径,是为内容服务的,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依附于内容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广度。必须把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运用好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现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市场越来越成为扩大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的文化发展情况看,凡是市场发育较好、市场体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比较强。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市场体系建设水帄整体上还不够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产品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存在许多障碍,市场机制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大众化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产品、文化要素的供给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即使是那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也可以采取招标竞价购买的形式从市场获取,把文化生产和消费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扩大到市场的“大循环”。不但要完善国内市场,还要关注国际市场,努力掌握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和营销策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统筹扩大出口规模与调整出口结构,着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着力加强出口帄台和营销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同时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也有其固有的弱点,也有“失灵”的时候。发展文化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更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为市场所左右。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努力做到两个效益双丰收。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改进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上一篇:2017民主评议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道士塔读后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