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2024-09-03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精选18篇)

1.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一

小说描述的故事是菲利普夫妇面对自己的弟弟于勒(妇女的小叔)的不同态度。一直以来叔叔于勒都是一个不务正业,总是花钱,而且还花掉了哥哥的那一部分财产。因为这样,本来不富裕的菲利普夫妇的家庭就更难过了。后来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了。菲利普夫妇有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若瑟夫。日子过得很拮据。有一天,接到叔叔于勒的来信,说是在外面发财了,有时间会回去看他们的。这样,菲利普夫妇有了盼望,总是盼望叔叔于勒的归来。正因为这样,姐姐也有了未婚夫。可是当一家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于勒竟然已经落魄了,在船上买杜蜊。菲利普夫妇的盼望变成失望了。恐怖又回来了,没有敢认于勒。当若瑟夫给杜蜊钱的时候,还给了于勒一些小费。

这些看起来是小说中让人觉得很正常的一些事情发展与改变,可是它也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改革后的法国人民的思想,每个人都充满着金钱利益。菲利普夫妇因为金钱的关系从厌恶于勒到盼望于勒到对于勒失望,都是因为金钱,但是因为于勒的贫与富。而小说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为看了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那封说他发财了并且会回去的信,才会和姐姐在一起的,这不是也为了金钱吗?那时候的人们的心灵仿佛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当若瑟夫给了于勒杜蜊钱的时候还给了他一些小费。或许在当时的社会,只有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最善良的,他还是很在乎亲情的,对于他来说还没有金钱利益的这个概念。

现实中有句话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万万不能。或许真的是这样吧!是的,谁不需要钱呢,没有钱能做的了什么呢?说实话,我确实也很喜欢有钱的生活,有了钱,可以做N-1件事。对于金钱虽然喜爱,但我绝不敢丢下良心,那是万万不能的。把钱看淡一些,毕竟金钱能做的,是N-1件事,而不是所有事。希望在现在的人中,金钱利益少一些,多学学小孩的纯洁善良。不要因为金钱而对别人改变看法。没有什么东西,是比良心更重要的。少一些菲利普夫妇,多一些若瑟夫。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2.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二

一.小说叙述者与叙述视角的解

首先, 在课前发下莫泊桑的原作《我的叔叔于勒》 (未删节版) , 让学生仔细阅读, 比较与课文的异同, 并把这种异同用旁注的形式写在文章旁边空白处。

一开始, 学生会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 其实, 于勒只是作者设置的一面镜子而已, 在这面镜子中照出的是人性的美丑。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是想知道我们怎么看待于勒这样的人。因此小说的叙述视角尤为重要了。在小说中作者虽然是一个隐形的人, 但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都加在了这个叙述者身上。小说的叙述者“我”———若瑟夫、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于 勒的侄子, 还有这个“我”还包括成年若瑟夫 (小说开头和结尾) , 较为复杂 (这可能也是人教版编者删除开头结尾的原因, 这样叙述者就单一了) 。用孩子的眼来看他的亲叔叔于勒, 用孩子的口来讲他的亲叔叔于勒的故事, 为避免叙述视角的单一, 又用成年后的若瑟夫再来回顾这个故事, 莫泊桑不愧是一个高超的小说家, 文中处处可见他的这种用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用心, 于是, 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讨论:

1.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关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是为了找出谁在讲故事, 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是成年若瑟夫说他小时候所经历的事。在小说开头结尾处, 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若瑟夫毫不犹豫的给乞丐五法郎, 他保留了童年的纯真、爱心, 仍然帮助像他的叔叔一样的穷苦人, 这是人性的光辉, 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作者通过成年若瑟夫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之爱, 从对亲人的爱扩大到对所有穷苦人的爱。

同时保留开头和结尾, 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 故事套故事, 增加可信度, 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2.小说叙述者为什么不选择菲利普先生或夫人?

小说叙述者的精心选择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明的艺术技巧。因为叙述者往往承载着作者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处世态度。如果叙述者是菲利普先生或 夫人, 小说的金钱味就太浓, 人情味太薄, 不禁令读者身处冰冷的地窖, 感叹世态炎凉, 人性淡薄。小说人物和主题就浅显了甚至变味了, 情节也变得平淡无奇, 根本无法成为一篇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 精于讲故事的莫泊桑显然不会如此。

二.小说主要人物的深入解读

与原文比较, 课文删去了很多内容, 主要集中在对菲利普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 包括平常拮据的、憋屈的生活和周日的散步;菲利普一家想掩饰、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等方面, 可以让学生找出删节的内容读一读, 思考一下编者删去这些内容是否妥当?

两文的比较阅读, 就需要学生的自主比较, 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从作品的完整性、人物的多面性等角度分析均可。让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为了更深入认识和评价菲利普夫妇, 不妨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1.菲利普夫人做了哪些事, 说了哪些话, 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如菲利普夫人:“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 姐姐的胳 膊。”“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 痛苦, 时常找着好些尖刻的话, 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顾信义的闲话去对付我的父亲。每逢这种时候, 这个可怜的男子汉总是一言不发, 张开手掌在额头上抹一下, 像是要揩掉并不存在的汗水似的。这一动作使我心酸, 我体会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母亲为了不让于勒叔叔发现我们, 让我去付牡蛎的钱, 并对我多付十个铜子的钱表示生气。

我母亲有点犹豫不决, 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的说:“我怕伤胃, 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 可别太多, 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 又说:“至于若瑟夫, 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从以上内容看出, 用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来形容菲利普夫人是不够完整的, 她固然有可恶、可笑的地方, 但也有可悲、可怜、可取之处。菲利普夫人不是自私、冷酷、贪婪的代名词, 她还是称职的母亲, 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努力保护着自己的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生活的卑微和辛酸。

通过对删节内容与课文的比读, 学生们找出了课文中没有的而原著中写得较精彩的人物描写细节,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如果你有一个嫁不出去的姐姐, 或者有一个败家的叔叔, 你爸爸会怎么办?你妈妈会怎么想?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也是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家庭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每个家庭的特点不同, 自然, 版本也是多样的, 家境富裕的可能就宽容大度了, 因为不多一个吃闲饭的。家境不佳的父母可能就斤斤计较了, 因为经济的拮据毕竟是一个家庭的大问题, 根本容不下一个满身是债的亲戚。

王富仁老师在《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文中也写道:“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不在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和金钱的世界上, 不在于我们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关心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 而在于我们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颠覆自己家庭的经济基础、使我们不是越来越富裕而是越来越贫穷的亲人, 一个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 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 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

希望学生跳脱固有的框架, 对菲利普夫妇抱有一定的怜悯, 从而感受作者莫泊桑的悲悯情怀。少一些“批判揭露”等单一主题表述, 多一些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比较复杂的情感的眼光。只有这样, 我们学生的内心情感才会不断丰润, 胸怀才会豁达。

三.小说主题的深层解读

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小说, 不是让我们来嘲笑或是一味的谴责某些人, 而是真诚的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思自己对于他人的态度里是否还有爱和同情。小说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人, 他用这种亲情关系看于勒, 自然也会用这种亲情关系看自己的父母, 所以在文章的叙述中体现了“我”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 这也是莫泊桑的同情和情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知道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在批判菲利普夫妇, 而是体现在现实社会金钱关系对人性的破坏上, 似乎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 可作者却试图让人性回归爱和同情, 所以他让成年后的若瑟夫仍然保留这些人性光辉, 正如钱理群教授说的“莫泊桑本质上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钱理群《略说<我的叔叔于勒>》) 。改编后的小说情节线索清楚明白, 更适合初中生阅读。但改编后的课文淡化甚至改变了原作中成人视角对世界上所有不幸者的悲悯情怀, 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精神世界的理解变得简单化, 小说就简单的成为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 小说内部隐含的悲剧氛围也改变了, 谴责、鞭挞代替了悲悯, 小说的主题也改变了。

3.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篇三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简析】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学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即将接触到这篇课文。

小说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无情寡义,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小说波澜起伏,情节巧妙曲折,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刻画生动,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致。

节选文字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描摹,层次鲜明地展现了菲利普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害怕起来,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那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但当她亲自看清楚果真是于勒,并且等丈夫确认后,终于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非常生动、传神,让人印象深刻。

4.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四

一封来自美洲的书信,改变了昔日被逐出家门的“流氓”、“坏蛋”的于勒的形象,他成了全家人翘首盼归的“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了,使原本因家境拮据而无人垂青的二姐终于有了求婚者,使一个小小职员家庭竟充胖子去邻国哲尔赛岛度假,但是当菲利普夫妇发现那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竟然是弟弟于勒时,他们一下子从惊喜的企盼跌入极度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们知道这个狼狈不堪的卖牡蛎的老人就是亲叔叔。他们如躲瘟神,避之犹恐不及。涉世未深的若瑟夫给了于勒10个铜板的小费,也受到母亲严厉的斥责。于勒在兄嫂的眼里又成了“流氓”、成了“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是金钱!只要有钱,于勒就会受到全家的欢迎,菲利普不是总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吗?“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就连人间最纯洁的爱情也会随着金钱而降临,要是没钱,哪怕是手足至亲也会被遗弃。真是六亲不认啊!当我们撕下那层罩在菲利普家庭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时,看到的分明是“金钱”那既诱人又狰狞的真面目。

19世纪的法国,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资本的不断积累,工业的畸形发展,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金钱万能的黑云笼罩市井,物欲横流的毒雾弥漫城乡。金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人痴迷、使人疯狂、使人腾达、使人堕落。对金钱的顶礼膜拜改变了亲情、友情、改变了整个社会,金钱主宰了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当时的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这种现实使富有正义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愤然提笔,让我在金钱离散骨肉的惨状中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5.《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 篇五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于勒年轻时败光了父母留给他的微薄的家产,还拖累了哥哥菲利普一家,他是该受到诅咒的。于勒接受了惩罚,被正义的人们驱逐出境,送上去美洲大陆的船。于勒在美洲做生意发达后,就给哥哥菲利普写信,说要用他赚的钱帮助哥哥一家过上富裕的日子。这说明于勒还是有良心的。后来于勒生意失败,又回归贫穷。他觉得惭愧无比,没有脸见哥哥一家,就在游船上卖牡蛎为生。“我”看到于勒叔叔的时候,他衣衫破烂,一脸愁容,一双水手的手上布满皱纹。于勒叔叔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让“我”心酸,但“我”又无能为力。“我”多给了他十个子作为小费,还被妈妈训斥了一顿。

菲利普夫妇自从接到于勒那封让他们倍受鼓舞的信后,已经盼于勒回来盼了十年了。他们计划着用于勒的钱换一栋大房子,添置家居物件,让自己过上上等人的生活。当他们再次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后,美好的计划落空了,他们便像躲瘟神一样悄悄地躲开了。

亲情淡薄至此,让人产生诸多慨叹和悲凉之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亲戚是一种很庸俗的关系,你有钱的时候,所谓的亲戚们就想方设法又理所当然地沾你的光,你倒霉了,一无所有了,他们除了看笑话,就是躲你远远的。孙少平去黄原打工投靠的远方亲戚让他寒透了心。

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也不少见。朋友小娟给大哥拜年,大哥大嫂冷眼对之,连顿饭都没管,因为有钱的二妹那天没来。大哥大嫂经常区别对待她们姊妹,她心里极不舒服。小娟念及亲情,不给大哥拜年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那次以后,不管二妹在不在,他和丈夫放下礼品就走,再不争吃那一顿饭。今天,小娟丈夫的生意有了起色,日子越过越好,大哥大嫂见了他们,脸上立马堆上了笑容。小娟跟他们仍是不远不近,礼节走到就行。

凯瑞的舅舅,姨母们过去因为他家穷,多有慢待。现在他们求凯瑞帮忙,凯瑞妈妈以牙还牙,开始不让帮,后来拗不过凯瑞,就对她兄弟姊妹一顿痛斥。有的姊妹自尊心强,听姐姐说话难听,转身就走,忙也不让帮了。凯瑞给他二舅帮了忙,他二舅就乖乖地听她姐训斥了半天。

6.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200字 篇六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家住法国哈佛尔的一户人家对于自己的亲人于勒的态度的转变而反射出在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社会状况。

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连亲人也认为他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以至于被送到美洲,到了美洲,赚了小钱,然后又发了大财,并来信说要补偿菲利普一家,于是成为大家的”福星“。把于勒当做是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在船长那里得到了证实。于是菲利普夫妇又变回以前的态度,菲利普先生变得惊慌失措起来。不但改变生活状况和地位的梦想化为乌有,满足虚荣心的美梦成为泡影,连二女儿的婚事也面临危险。最后全家人躲避于勒回到家里。

学完这篇文章以后,我感到很震惊,难道金钱比亲情还重要吗,但事实却就是如此。我不禁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感到憎恶和痛恨,在社会中虽然金钱很重要,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还有许多它买不到的东西。难道真是验证了那句”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我感到茫然,但还是坚信自己的想法,于勒已经从以前的”败家子“变成现在知道生活艰苦,靠自己双手吃饭的”卖牡蛎的老人“了,他已经改过自新要自力更生。而克拉丽丝却看他现在没钱,怕他回来拖累他们,而躲避他。这说明了她的冷酷自私。而父亲连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认也和母亲一样”见利忘义“,实在是有太强的虚荣心。

7.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七

关键词:“把脉”,文本探讨,问题,倾听,点拨,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文本需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文本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这需要学生透过文本把握内涵。而在深刻的领悟中需要真正的讨论交流, 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教育, 更多地是去激励、帮助、参谋;学生学习的灵感不仅仅是在自学中产生, 更多的是在积极讨论交流中闪现。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就不是探究式的学习了。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脉象”:他们的讨论交流或浮躁、或形式、或“热闹”。这些脉象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文本交流, 影响了我们的教学。

所以我们提出要为我们的文本教学:把脉。把脉在医学中又称为“切脉”, 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 根据脉象, 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而在本文中,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在文本教学的互动交流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诊断:

【脉象一】:在平时的文本探讨中, 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出现了只为“讨论”而“讨论”, 为“交流”而“交流”, 或者说只是把讨论变成落实“学生主体”的工具。学生只是在应付了事, 就像一堆被输入指令的机器, 让他们讨论就讨论, 让他们停就停。

【脉象二】:我们知道, 文本的讨论, 需要学生发表意见, 难免有点“乱”。适度的“乱”, 如果能在教师控制的一定的空间内自由表达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文本的探讨中。但往往是课堂太“乱”, 简直是“热闹非凡”, 甚至有些学生在里面“浑水摸鱼”。但是后来汇报时, 却没讲出点名堂来。

【脉象三】:学生对文本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时, 很多学生不是在听, 而是在小声或大声附和, 导致整个班级没有倾听的环境。学生参与的氛围并不是太好。

【脉象四】一节课下来, 喊声, 表扬声, 声声入耳, “你真棒”, “你真行”课堂气氛热烈, 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判断式的评价中, 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评价没有方向性, 只是模糊的评价而已。

通过以上几种“脉象”, 我们意识到讨论交流的举足轻重, 说道底, 有效的讨论交流就像我们的“动脉”一样, 需要顺畅地流淌。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观察, 给学生在文本的讨论交流中提出相关的“诊断”措施:

一、带着“问题”出发

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 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与能否调动学生讨论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通过文本,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 进入探讨的最佳状态。

二、学会“倾听”表达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抓住关键处, 听懂别人的意思, 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 调整自己的观点。同时, 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 敢于质疑, 这样才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 请同学们辩论一下, 谁是本小说的主人公?有的小组说文题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 而且文中也多次出现了于勒, 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于勒。有的小组认为:本文从头到尾, 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 所以“我”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的小组认为:作者安排在游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 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 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 因此, 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学生七嘴八舌的辩论, 让笔者感到惊诧。在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显得极其活跃。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辩论。

三、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难免出现思维的碰撞。当他们意见分歧时, 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 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适时的点拨, 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自信力。

比如在本文中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学生的讨论意见很多, 但还是没有揭示主题, 这时候需要老师点拨:菲利普一家生活十分拮据, 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 这个发了财的好心的于勒一旦回来, 境况就可以改变了。这样的点拨, 切近学生的认知心里, 学生易于接受。

四、找到评价方向

在文本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老师的评价只是漂浮在模糊表面上的评价, 对学生的导向价值却不得而知。要夸学生, 应该让他们知道:好在哪里。比如“你的思路清晰流畅, 让我们一眼看穿了菲利普夫妇的心态, 分析的真好”, 这样的评价, 才能让学生找到新的方向。

总之, 文本探讨, 需要学生思维的碰撞, 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更需要我们清晰的评价。只有这样, 我们的文本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闻诸.《倾听的训练方式》[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3

8.《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篇八

一、从悬念设置的角度看情节的波澜起伏

小说在介绍“我”的家境后,突然亮出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如果于勒竟在这船上该有多好啊。”于勒是谁?为什么父亲对他如此期盼?接下来关于于勒的零星介绍,令人疑云更生:于勒怎样了?为什么十年没有音讯?作者好像并不急于让于勒出场,而是先写了由于勒的一封来信给二姐带来的婚姻。从而有了凡尔赛岛之旅。在吃牡蛎的特定环境中,穷苦的于勒终于出场了,这是真的于勒吗?他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家里又发生了什么?更大的悬念在小说结束的时候发生。

一次次的悬念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顶峰,却又在大起大落间延伸着读者的阅读感受。

二、从叙述者的角度看小说的思想意义

莫泊桑精心选了于勒的侄子,以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视角感受来讲述故事,我们就要以“这个孩子眼里看到了什么”的角度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他看到了怎样的父母。多变的称呼,见到于勒后恐慌、焦躁的言行,以具体的文字作为揣摩人物性格的抓手,字里行间可见钱和利在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份量。如果单以唯利是图来定性这对夫妇,未免有失偏颇。结合文章开头关于家境的介绍,第三段对于勒的介绍及“姐夫”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深意,可知对父母以钱论人这一点,“我”不无嘲讽,但生活所迫、世风影响让“我”对二人也有理解、也有同情。

其次,我看到了怎样的于勒。“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可谓点睛之笔,道出了“我”判断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亲情!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张伟忠老师认为这篇小说有一个不可删去的结尾,深有同感。拿五法郎给要饭的——这是成年后的若瑟夫由对一个人的爱和同情而扩展到对所有穷人的爱和同情的体现——爱一切不幸者是这文字背后的含义。

站到读者的角度看莫泊桑想借“我”表达什么?作家看似隐身,实际借叙述者的选择不动声色的传达这样一层含义:可鄙的小人物固然令人气愤,拜金主义世风固然要批判,但淳厚的亲情,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性之本。

介于以上理解,我将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学习目标:1.学习悬念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人物形象,揣摩小说主题。

学习重点:悬念作用,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难点:主题揣摩。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你喜欢看电视吗?考考你,你印象最深的亲情电视剧是哪部?

二、梳理情节,了解悬念

许多优秀电视剧都是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今天我想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拍成电视剧,有几个问题和各位编导商量一下:

1、首先,如果我们要把《我的叔叔于勒》拍成电视剧,拍几集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2、有经验丰富的导演提示我:拍电视剧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这个故事中有悬念吗?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情节脉络。2、教师板画情节发展折线图,总结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三、改叙述者,探究主题

1、请大家看,文章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是以“我”的角度来讲的,于勒戏份太少,所以我想改编一下,改成由于勒来讲自己的故事行不行?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由于勒讲故事有哪些弊端?由“我”讲故事有哪些好处?

(2)“我”讲故事的好处需明白“我”看到了谁?

(3)看到了怎样的父母?

活动设计:菲利普夫妇是故事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拍摄效果,请以小组为单位,为年轻演员说戏。

学生研讨交流,教师重点点拨两方面:

从对于勒称呼体会菲利普夫妇的特点;

从课文22至23,25至29,34至38言语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式以语言赏析,分角色诵读相结合进行,体会我对父母嘲讽的一面。相机以菲利普夫妇只有唯利是图、无情的一面吗?引导学生学课文第6段,理解父母的包容、善良;学习1、2段,理解父母家境;学习17、18段借姐夫了解世风,进而理解“我”对父母同情、理解。)

(4)我看到了怎样的于勒。

请大家读出描写的语句,重点品读:“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中饱含的丰富情感。

教师相机出示“删”结的开头结尾,学生读结尾部分,借谈疑问,理解文章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四、巧设作业,拓展思维

电视剧播映后,观众要求改拍结尾,请编写改拍的剧本。

9.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九

这个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看了以后也会给人很大的回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是它却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要是因为于勒是这篇小说线索,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也是通过对于勒的态度。我觉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很势力,一开始于勒很穷的时候,就叫他坏蛋,流氓,在于勒有钱了之后又变成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于勒。当在船上看见了变成穷光蛋的于勒,又骂他是讨饭的,那个人和流氓。他们夫妇的种种举动真的很让人恶心。人家是富翁时,又是正直,又是有良心,变成穷光蛋后就是流氓,讨饭的,再说于勒并不是在讨饭,而是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说你长没长眼睛啊?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认,他能冷血到什么地步,他还是人吗?连动物都知道保护自己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妇看见了于勒,不但不去认于勒,反而走开。而且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多么的冷血,无情,爱慕虚荣而且六亲不认。

我敢说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的是一个大富翁,他们一定去讨好于勒,肯定马上和于勒相认,而不是走开。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极度的贪婪和爱慕虚荣。

但文中的若瑟夫却是一个正面人物,作者用我的叔叔为题,表达了虽然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之所在.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这样的人。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文中作为菲利普亲弟弟的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这在穷人家里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于勒成为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惧,菲利普的夫人克拉丽丝,也就是于勒的嫂子更是视他为瘟神,说他是个流氓、坏蛋,甚至不顾亲情把于勒打发到美洲,任其流浪,任其辛苦。然而,于勒到了美洲之后,不久就写信回来告诉菲利普夫妇,说他赚了点钱并希望偿还他们的钱时,菲利普夫妇喜出望外,滔滔不绝地夸赞于勒,说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两年后,当于勒第二封信到来时,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这封信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人看,更加欣喜若狂。甚至就连菲利普嫁不出去的女儿也因此而“名花有主”,因为有一天晚上菲利普一家给那个青年看了于勒的信.而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却偶遇落魄的于勒,一个又老又脏卖着牡蛎的老水手,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菲利普夫妇失去了之前的“热情”,转瞬间变得更加冷酷,更加无情,“逃之夭夭”,骨肉亲情自此再不相认。恰似一幅对联所述:“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该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们精神的堕落。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当今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一种关注内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者。我想,我们更该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以清丽的双眼凝眸世界,用爱与责任铸造生命的意义,谱写新世纪的辉煌。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正如某个作家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由此可见,拥有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 1

10.《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十

西峡县双龙二中

余芳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根据情节发展,抓住人物神情,语言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珍惜亲情,分献爱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研讨小说的主题,受到珍惜亲情,奉献爱心的教育。

[ 教学 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法国作家莫泊桑,初步了解了他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的文章内容,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莫泊桑一起回到19世纪的法国去看一看,去体会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板书(投影):我的叔叔于勒 二

设疑自探

同学们,大家回忆下上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请大胆提出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归纳整理:)1.小说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说中的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多媒体投影出示 自探提示)(好,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批画。)

方法指导: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 解疑合探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有等生评价,教师讲解补充。难度较大的小组讨论后,教师在讲解?点拨。)

1.指名学生概述故事情节,老师引导归纳:(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从文中具体段落中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看看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归纳、明确:

课文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悲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混蛋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人物性格及人情的冷漠)

3.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

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金钱势利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伪的心理。

另一方面,小说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谊、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运用马克思的话证明主题,让学生感受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画面,更深刻地了解另一主题思想。)六 质疑再探(课件出示)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一起探讨。(教师预设:

1、本文主人公究竟是谁?

2、文章有两处环境描写在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七 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结合现实,你想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说点什么? 2.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当时腰缠万贯的于勒,他们会怎样?(提示: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 谈收获(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畅所欲言和大家一同分享收获的快乐。)

九 教师总结提升(课件出示)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希望同学们在金钱面前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的人。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亲情,奉献一片爱心,让世界充满爱。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让我们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首歌曲中结束本节课!(播放音乐)[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故事情节:盼——赞——遇——躲 人物性格: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无情、势利、虚伪 若瑟夫---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主题思想:

1、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1.《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探 篇十一

关键词:主题探讨;紧扣文本;个性阅读

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通常有以下“三说”:(1)金钱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虚荣说。通过盼于勒、去旅行、吃牡蛎等情节的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丑态。(3)同情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单从小说的文本出发,还有一个主题可挖掘,那就是人世间充满未知和变数,不妨称之为“变幻说”。

一、于勒:命运多舛,浮沉不定

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大树。”用这句话来概括于勒的命运再合适不过。他起初是一个只会“糟蹋钱”的败家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结果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于勒打发到了美洲。没想到,这个被看做“坏蛋”“流氓”“无赖”的于勒,竟然在美洲“赚了点钱”,并且还来信“希望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成了家人口中“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成了菲利普拮据家庭“唯一的希望”。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日夜盼望于勒归来。二姐也因为于勒的这个“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引发了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早已沦为衣衫褴褛的穷水手。于勒命运的跌宕起伏,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纵观于勒命运的走向,不难看出,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未知。其实,身处于竞争的社会,出现类似“过山车”式命运的人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且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出现的频率也会加大。于勒式的人会越来越多。于勒命运是不幸的,但就因为这些“不幸”,才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成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往大处说,正是无数个的“幸”与“不幸”人物及命运的存在,才构成了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二、菲利普夫妇:同频共振,喜怒无常

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命运的“蝴蝶效应”,十多年来,幸福指数也同步摇摆不定。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使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夫妻俩对于勒可谓恨之入骨。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点燃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之火。从而也产生了一系列效应:促成了二姐的婚事,促成了全家“哲尔赛岛”之行。后来他们却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生活又陷入了往日的拮据之中。他们曾坚信“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本来就是件痛苦的事。更何况他们把宝押在“当初行为不正”的于勒身上。这样的寄托,注定过程是漫长而无常的,结局是失望而痛苦的。

三、二姐的婚事:悬而未决,败多成少

文中的那位公务员之所以看中二姐,并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现在,发财的于勒叔叔已化为乌有,对那位公务员来说,吸引他步入婚姻殿堂的筹码已荡然无存。二姐婚姻的进展与结局,文中没有作进一步交代。但顺着情节的发展可以预见,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命运沉浮飘忽,菲利普夫妇的生活喜怒无常,“我”以及二姐等人的生活充满变数。我们可以推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生活充满着未知,充满着变数。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紧扣文本,体现个性阅读和自由表达,就能激发出思想火花。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集中学生思维的力度,引导学生挖掘和拓展,一堂课有一得,一篇文有一得。这样,师生就能够获得更多语文学习的妙趣。

参考文献:

刘恩樵.新语文叙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2.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十二

于勒和菲利普是亲兄弟,但于勒行为不正,爱糟蹋钱。终于,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于是,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于勒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这里“人们”恐怕主要是指菲利普和他的妻子克拉丽丝了。这也怪不得他们,看看他们的生活吧!平日里,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女儿们的长袍是女儿们自己动手做的。更要命的是,因为家里穷,大女儿28岁了,二女儿26岁了,还找不着对象。为此,不要说一个世纪前的菲利普夫妇了,就是今天的我们恐怕也都会打发于勒走的。

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永远都是一个谜。被打发到美洲的于勒,竟然发了财,他来信说要赔偿哥哥菲利普的损失。打这以后,尽管生活仍然拮据,可是每到星期日,菲利普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样的情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整整上演了十年。在十年的殷殷期盼中,菲利普夫妇一边做着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的美梦,一边收获着于勒带给他们的惊喜。

对待穷于勒和富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截然相反。直觉上,人们都会斥骂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但细细想过之后,你就会觉得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无可厚非。避害,是人的本性;趋利,也是人的本性。菲利普夫妇赶走弟弟于勒,帮助女儿找到幸福,这没违背常理。趋利避害常常是个体的一种自卫行为,目的是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客观上,这种行为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天意难测,于勒在美洲发了财,阔绰了一个时期之后,破了产,重又沦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认出落魄的于勒后,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是不同的,菲利普张皇失措,克拉丽丝则是暴跳如雷,但有一点儿他们又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他们都迅速地做出了反应,像避瘟神一样,他们避开了于勒。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路上走,遇到了一个水坑,他不假思索地绕过水坑,径直向前走去。

重读《我的叔叔于勒》,我惊异于我的发现,我发现莫泊桑满怀无奈地讲述这个故事,无非就是想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人在,人性在,写人性的小说就在,所以《我的叔叔于勒》就在,而且它必将过去在,现在在,将来还在。

我不知道九年级的学生们会怎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但我想他们的解读一定会很有趣,那么教读这篇文章时,就不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偏颇,教师可以稍稍地加以引导;学生的观点合理,教师就点个赞,不要拿既定的观点来束缚学生。《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尺幅千里,除了主旨外,曲折的情节、典型的环境、鲜明的形象、传神的描写等都值得学生好好品读。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句环境描写,只一句话,二十多个字,却让许多读过它的人记了一辈子,这是为什么呢?一定得让学生们好好品一品。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所有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 该满足于 ‘差不多 ’……”上面这段话中“托”“伸”“动”“吸”“扔”是否体现了老师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影响呢?学生也得好好品一品。

另外, 《我的叔叔于勒》以一个小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呢 ? 菲利普一 家人中只 有“我”这个小孩同情叔叔于勒,有什么深意呢?

13.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篇十三

从哲尔赛岛回来后,父亲心中几次萌出撕毁于勒叔叔的“福音书”的想法。他对我的亲叔叔,他的亲弟弟充满了恨意。为了不让于勒叔叔不在回来吃我们的,我们还搬了家。但为了不让二姐夫起疑心,父亲依然常常带着那封“福音书”四处宣传,唯恐有人不知的样子。每个星期日,全家仍然是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望着冒着黑烟驶过来的大轮船,父亲总是说着那句用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是在这艘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与往常不同的是,父亲的语气变得不再那么激动。这中的原油只有我、父亲还有母亲知道。其他人当然都被蒙在鼓里。

三年过去了,我的两个姐姐与二姐夫对于勒叔叔归来的盼望之心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了。

二姐夫对我们家依旧很好。虽然生活比较拮据,但他总会努力的省钱,然后带我们家四处游玩。虽然都是些穷人们喜欢去的地方。但他尽力了。

大姐今年31岁,已经略显老态了。母亲为她的婚事也很操劳。但总找不到合适的人家——有钱人家。大姐又何尝不想快点找个人嫁了呢?只是她心中的王子看不上她罢了。

日子依旧平静的过着。

又是一个星期日,父亲带领全家衣冠整齐地来到海边栈桥上。对这冒着黑烟驶来的大轮船大声的说着那句用不变更的话:“哎!要是于勒竟是在这艘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与往日不同,这次二姐夫也对这海大喊:“于勒叔叔,您快回来吧。”

这一喊倒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但有一个人的神色不一样。那是一名身着绅士服的男人,约四十来岁的样子。他快步地走过来。急切的问我们:“请问你们是菲利普·达尔芒斯的家人吗?”

我的父亲显然为这位富气逼人的男人的到来而感到高兴。他兴奋地回答:“是的,先生。我就是菲利普·达尔芒斯。请问您有什么事?”

那男人彬彬有礼地答道:“我叫伊万。我是为您的亲弟弟,于勒·达尔芒斯先生工作的。”

我们全家人听到“于勒·达尔芒斯”时,眼里都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很快,母亲镇静了下来,但也压抑不住那兴奋的神情(我认为我的母亲是在想,为于勒叔叔工作的人穿着都这么好,那么于勒叔叔就更加好了),问道:“于勒有什么要对我们说吗?”

伊万答道:“是的,太太。我会尽快通知老板我已经找到了他的亲人。到那时,他就会回来和你们一起生活了。”

母亲又追问:“于勒现在什么身份?”

伊万说:“他现在是海运行的老板。近年来赚了不少钱。但他准备不干了,说是要靠他赚的钱和你们一起过完下半年辈子。”

母亲听到后,很是兴奋,说:“哦。是这样啊!真实太谢谢您了。”

说完,又将我们的新地址写给了伊万。

伊万接过字条,很有礼貌地说:“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说完,伊万就道别离开了。

晚上,母亲为于勒叔叔将要回来的事举行了一次晚会。而我,也因此吃到了很多以前吃不到的美味。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当我们在打扫卫生时,门铃响了。我把门打开,那是一位双鬓微霜,身着贵族绅士装的男人。

那男人温和的问我:“请问,这里是菲利普·达尔芒斯先生的家吗?”

我回答道:“是的,这里就是。我想您就是于勒叔叔吧?”

“是的.,看来哥哥添公子了,都这么大了呢。”于勒叔叔风趣地说。

父亲和母亲闻声而来。

母亲一见于勒叔叔,就惊声道:“哦,是于勒啊。你知道这些年我是多么地想你吗?我真后悔当初把你赶了出去。请你一定要原谅我。”

父亲也说:“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让你再走了。”说着,就与于勒叔叔拥抱了起来。

于勒叔叔想了想,说:“哦,大嫂。您没有错,是我错了。我不应该在吃掉自己应得的遗产的情况下还吃掉了哥哥的应得的大半遗产。应该请您原谅我。况且,如果当初您没有将我赶出去,哪会有今天的我啊!我要和你们一起过完下半辈子。”

说着,于勒叔叔从怀中掏出一沓钱,交给了母亲,说:“这是我欠您的,请您收好。”说完,又转过身去,对门外喊:“喂,把我的行李搬进来吧!”

一个明显是搬运工的人将一个大行李箱半搬进了房子。于勒叔叔从口袋中掏出三十法郎,递给那人,说:“辛苦你了,这是你的小费。”那人接过钱,连声说:“谢谢……”然后就走了。

父亲看到这场景,脸上现出羡慕的表情,也不知是羡慕那搬运工,还是羡慕于勒叔叔。

很快,因为于勒叔叔的到来,我们家住进了一幢大别墅,姐姐不用因为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而讨价还价半天了,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大姐也很快找到了夫婿。

二姐和二姐夫也搬进了别墅,和我们一起过生活。大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用于勒叔叔的钱去周游世界。

但不幸的事情发生的,于勒叔叔患了严重的风寒,危及到了生命。医生说他最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让我们尽快准备后事。

每天,父亲和母亲在医院里精心照顾于勒叔叔。但一回到家却说,希望这家伙快点死。我们是他唯一的亲人,他的遗产都应都属于我们。

于勒叔叔死后,母亲为他置了最便宜的墓地,将他葬了。

两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里,家人们愈加潇洒了,挥霍无度,终日在欢乐中度过。而我却在痛苦的念叨:那可是我的于勒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人,声称自己是律师,十来宣读于勒叔叔的遗书的。

他读道:“亲爱的哥哥,大嫂。请允许我将我的所有遗产捐给慈善机构。在我第一次准备回来找你们时,那大概是四年前的事了,我误食了护照。身无分文的我只好在一艘游轮上卖牡蛎。后来我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船长,他将我带到南美,我在那里创业。短短两年内,我就挣下了一笔不菲的钱财。我坚信你们比我更会挣钱。而且,你们的条件也比我好。还有,这段日子我过的很开心,我也满足了。最后,代我祝侄子,侄女过的快乐。”

母亲听到这里,脸色已经煞白了。夺过律师手中的遗书,看了后脸色更加的白了。她狠狠地撕毁了那封遗书,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这臭小子宁愿把钱送给别人,也不愿意留给我们,亏我们对他那么好……”

不知怎么的,当我听到这封遗书后,心中有股莫名的高兴。

14.《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篇十四

于是我们围在桌子旁,听着父亲读信:“亲爱的哥哥菲利普,我在美洲赚了一大笔钱,我得到钱后,就迫不及待得回家找你,在船上,我看见有牡蛎卖,我突发奇想,要不然自己也试试看卖卖牡蛎的感觉,于是我让船长给了我一套破烂的衣服,并让他不要说出我的身份,好让我卖牡蛎卖的更投入。在卖牡蛎过程中,有个男孩不仅给了买牡蛎的钱,还给了小费,对此我感到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我再遇到他,我会毫不犹豫得带他去美洲一起去旅行,我喜欢和他做朋友。对于多年前我败光了家产,我感到很羞愧,这信封里有一万法郎,你先拿着用吧,我会定期给哥哥你们家寄钱,以改善家庭条件,好了,就写到这吧,等有机会我会再回来的,不过可能要几年后了,因为我正打算去环游世界。——于勒。”父亲读完后,整个人摊在椅子上,妈妈大叫:“哦!于勒真的发财了,我还那样不待见他,我真是后悔,假如再看到他,我一定会好酒好肉招待他,无论他是穷还是富,再怎么说也是一家人啊!”

父亲呆呆得坐在椅子上,突然想起了什么,从椅子上跳起来,开门并跑出去寻找于勒,找了许久,还是没见于勒身影,父亲灰心丧气得回到家,他宣布说:”以后我们每天都要为于勒祈祷,祈祷他早日回来,外面的世界多危险啊,一定要保佑他安好。“在那天下午,父亲用于勒给我们的钱,买了很多东西,甚至有些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母亲感叹道:”有钱就是不一样啊!于勒可真是我们的福星。“

15.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十五

1.把普通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深刻独到, 耐人寻味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给人们的是社会大画卷, 在其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曲折复杂, 看起来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而莫泊桑却善于从百花丛中采摘最有价值的一朵, 尽管在常人眼中并不是最鲜艳的;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生活小事揭露大的社会现实。《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平常事。

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对比十分鲜明强烈, 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 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马克思、恩格斯语) 《我的叔叔于勒》中, 于勒是败家子, 一般人的思维就主写于勒, 以于勒为主线, 小说却以于勒的遭遇为暗线, 简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而将重点放在了写“我”的一家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 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其取材与布局新颖别致, 井然有序, 详略得当, 生动清晰地描绘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现实生活的画面, 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刻独到。

2.情节看来平铺直叙, 实则波澜起伏, 张弛有节

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 盼星星, 盼月亮, 盼望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 盼了12年, 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 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 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 使情节舒缓下来, 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 令人发笑, 心情松弛下来, 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之中, 不知不觉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在没有确证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 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 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但作者在此没有立刻解开这个谜, 而是跌宕一下, 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 又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 故事发展到了高潮, 他们如临大敌, 到了疯狂的地步。到底有没有认出来呢?由于筹划有方, 退却有序, 安然脱险, 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 把气氛平息下来, 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 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

这样普通的情节, 莫泊桑能处理得有起有伏, 有张有弛, 曲折跌宕却无斧凿之痕。

3.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刻画人物

小说人物寥寥, 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 有明有暗, 有虚有实, 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小说中的“我”, 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 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 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在“我”身上, 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 然而, 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两个女儿、女婿等人物, 小说更是寥寥数语, 一笔带过, 对他们的外貌心理和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交代, 他们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丰富情节, 活跃场面的作用。那么, 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读后看得很清楚, 是菲利普夫妇, 小说又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呢?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

这种内心世界的描写, 作者首先从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中来揭示。如在刻画菲利普夫妇时, 作者让他们在自我言行的前后尖锐矛盾中揭露其以金钱为轴心而转动的人生哲学。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恐怖—希望—恐怖—激怒—仇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因为:于勒当初花了他们的钱—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 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 又可能回来花他们的钱。作者毫无评述之词, 而菲利普夫妇一副拜金的嘴脸, 已跃然纸上了。其次, 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描摹。当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 作者着力描写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时, 菲利普的脸色和眼神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通过这些脸色和眼神的描写, 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16.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十六

一、政治教育取向的一元解读——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莫泊桑是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一身份及其艺术造诣使《我的叔叔于勒》顺利进入1961版的语文教科书。然而,即便原文经过大幅的删动[1],小说描写的依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和事。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选材标准”中要求“对于稍有消极因素的作品,为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应该在注解、提示或练习里指出消极因素,作适当的说明或批判”[2],与此相匹配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学习活动把主题指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要求学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经过动荡的“文革”,语文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还十分明显,“思想内容好”成为选文的第一标准,在历年的大纲中出现四次之多。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3],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选入少量带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4]的要求。因此,从1978版到1992版四个版本中的学习活动的主旨题都在1961版的基础上展开,一般要求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以及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这在教师的教学中有所体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这两个环节,例如前“盼”后“骂”、自私、虚荣、冷酷这样的词汇反复出现,以“钱”为核心的板书设计受到教师的欢迎[5]。1992版还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这段材料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部分教师在教学收尾时使用这段材料来强化学生的学习。

二、人文精神取向的多元解读——生活的无奈和无限的悲悯

随着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的深入探讨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6],政治意识形态已经十分淡泊,创新精神和主体人格得到充分的重视。1993年教学大纲首次提出语文学科具备“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2003版语文教科书的预习提示把主题定位为社会问题,06版在课前导语表述为“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在学习活动中不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一词,编者开始站在人道主义关怀的视角重新界定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且,03版和06版学习活动都注意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理解,例如,06版第一题让学生站在菲利普夫妇的视角上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评价。除此之外,03版学习活动把“我”定位为一个孩子,从儿童的视角审视父母对叔叔的冷酷无情。但06版学习活动中,补充课文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增加成人了的若瑟夫的叙事内容,让学生思考增加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主题解读取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政治教育对主题阐释的规约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并没有立刻解冻。在学习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依然局限于1961版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也能看到明显的政治解读倾向。可以看出,这是建国特殊时期教科书塑造国家认同的文化语境产物,文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到严格控制。《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篇外国小说,其中异质的社会文化背景自然成为批判的标靶,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菲利普夫妇的家庭悲剧成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丑恶面貌的“典型事件”[7]。

(二)成人视角对儿童视角的超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重视,语文教科书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教师对《我的叔叔于勒》开始出现个性化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表达空间,通过对话启发学生。例如,同样是假定学生是菲利普夫妇,此刻在船上看到多年未见的弟弟,让学生猜想在这一情境中自己接下来的行为。1997年的学生和2009年的学生都选择和于勒相认。不同的是,1997年的教师是让学生对比自己的选择和菲利普夫妇的选择,进而揭示其贪婪、冷酷的内心[8]。2009年的教师是代入成人视角,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年菲利普夫妇,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和生活的残酷,反思自己的初次选择[9]。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中,发掘更深刻的内涵。教师把独到理解分享给学生,有利于增加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成年若瑟夫的无奈的情怀,是对儿童若瑟夫单纯眼光的一种超越。

(三)教学惯性对语文教师的同化

笔者梳理了近十年的教学案例,发现这些教学案例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教学惯性,即主题解读通常滞后于教学大纲和学习活动中的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案还是教学实录,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主题阐释方面沿用传统的政治化解读。同时,知识教学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对话式教学往往只是表面的繁荣。其次,对于06版学习活动中增加开头和结尾一题,许多教师似乎没有理解编者设计的用意。可见,有关《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解读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都保持着强大的惯性,悄然同化着一线语文教师。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教学,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型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流变规律与现实影响”(项目编号:13YJC88008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占杰,辛志英.有意误读的缺憾——谈中学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问题[J].石家庄学报,2010(2).

[2][3][4][6]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荪,陈根生,元以勤,杨令华,陈希川.《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五篇)[J].语文教学通讯,1980(5).

[7]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J].中学语文,2007(10).

[8]宁鸿彬.《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2).

[9]王君.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学习,2009(3).

17.我的叔叔于勒反思 篇十七

我的教学片段是讨论于勒的人性特征,学生积极动脑,畅所欲言。课堂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的,由此,我感慨如下: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18.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450字 篇十八

文中的`于勒叔叔并没有错,从船长说于勒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钱。不难看出于勒叔叔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过去,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而反观文中的父母,起初得知于勒叔叔发财了,心中对他的态度就好了许多。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心中的态度未曾变过。因为至始至终他们都不是对于勒叔叔有好感,他们眼中在乎的只有钱!那肮脏的魔鬼已经蒙蔽了他们的心灵,它的魔性让他们忘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他们一开始把于勒叔叔打发到美洲去开始,于勒就已经绝望了。到后来父母得知牡蛎小贩就是于勒后,生怕被他认出来,对他敬而远之,如同避瘟神一般。到最后连我给他10个铜子小费都要暴怒,而这10个铜子还不够姐姐买一条一米长的花边。无不看出于勒叔叔有钱时,哪怕只是小道消息,他们都对他尊重,希望抱上他的大腿。而当他失去这加身的“黄袍”时,等待他的是被他们彻底地抛弃。

即便他们学会那两位太太高贵的吃法,也做不了那样的人。因为一名真正的贵族,高贵的并不是仪态,而是灵魂和高尚的情操!即便家道中落,也依旧会有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上一篇:资产管理公司公司章程下一篇:国库支付中心创先争优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