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024-09-03

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精选8篇)

1.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一

第十八条 材料和工艺

一切材料和工艺应当是合同中和根据发包方的指令所记述的各种类别,并是应当时时接受发包方可能在加工厂或制造地或者在施工现场或合同规定的其他地方以及任何这类地方进行的检验。承包方应当提供通常为检查、测量和检验任何工作和任何使用的材料的质量、重量或数量所要求的帮助、仪器、机械、劳动力和材料,并且应当为发包方所选择和要求的检验在材料用于工程前提供材料的样品。

一切样品应由承包方提供,如果这种提供已经由合同规定,则费用由承包方承担,否则,费用由发包方承担。

如果检验已经由合同规定,并且,仅就负荷检验或者确定任何已完成的设计或部分完成的工作是否适合其想要达到的目的的检验而言,在合同中以充分的细节列举了以使承包方能在确定价格时或在其投标中考虑这些时,进行检验的费用应不由承包方承担:

如果任何一项检验是由发包方以下列任何一个方式指定的:

(1)未被这样设想或提出;或者

(2)(就上面提及的而言)没有这样列出;或者

(3)尽管是由发包方这样设想或提出,但是由一个独立的人在施工现场或材料的加工厂或制造地之外的任何其他地方检验的;

如果检验显示工艺或材料不符合同的规定,那么这种检验费应当由承包方承担。

第十九条 施工中的检验

发包方和其授权的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工程地点和所有的正在开展工作的或为工程存放材料、人工制品或机器的地方,并且承包方应当为获得这种进入的权利提供每一项便利的帮助。

没有发包方的认可,任何工作不应逃避检查,并且承包方应当为发包方提供充分的机器检查和测量任何可能将逃避检查的任何工作和在永久性工程施工前检查其基础工程。无论何时,这种基础工程工作为检查做好或将做好准备时,承包方应当向发包方发出到期通知,同时,发包方应当没有不合理的拖延为检查和测量这种工作或检查这种基础工程的目的到场参加,除非发包方有根据地认为不必要并向承包方提出了建议。

第二十条 不合适的工程和材料的返工和更换

发包方在工程进展期间有权时时以书面形式命令,

(1)在命令所规定的时间中从施工现场更换任何在发包方看来与合同不相符的材料;

(2)合适的替代物和合适的材料;并且

(3)更换并正确的再执行,尽管任何对其预先的检验或为此的临时工程,在发包方看来,在材料和工艺方面是与工程不相符的一切工作。

就承包方在执行这种命令中所作出的违约而方,发包方应当有权雇佣并且付款经其他人以执行同样的工作,并且所有因其发生或附带的费用应当由发包方从承包方取得补偿,或者由发包方从付给承包方的到期的或即将到期的任何款项中扣除。

第二十一条 工程的中断执行

根据发包方的书面命令,承包方应当在发包方认为必要的任何时候和方式中断工程的进展,并且应当在中断期间正确地保护和保管工程,就发包方看来是必要的。承包方在执行本条项下的发包方的指令所发生的额外费用应由发包方承担和支付,除非这种中断是:

(1)在合同中其他方面规定的;或者

(2)由于承包方所作出的一些违约的原因的必要;或者

(3)由于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的原因的必要;或者

(4)为正确执行工程或为工程或其任何部分的安全的必要,就种必要性而言,不是由于工程师或发包方引起,也不是由于本合同第八条第二款所规定的预期风险所引起的。

倘若承包方没有被授权获得这种额外费用,除非他在发包方命令之日起二十八天内向发包方发生书面的意向通知提出要求,发包方应当处理和决定就这种在发包方看来是公平的和合理的要求而言的本合同第二十三条项下的对承包方造成的额外费用和/或时间延展。

如果工程或其任何部分的进展因发包方的书面命令而被中断并且从中断之日起九十天内发包方没有给出继续工程的许可,除非这种中断是由于第一款的(a)、(b)、(c)段所列的,承包方可以向发包方送达一份书面的通知,要求允许自其收到该通知之日起二十八天内继续进行工程,或者被中断进行的那部分,并且,这种许可没能在那段时间内被承认,承包方通过进一步的书面通知的送达可以,但并不受此束缚,决定或处理这种因为本合同第二十八条项下的部分的不作为仅影响工程的部分的,或者因为发包方对合同的放弃影响整个工程的中断。

第二十二条 开始和终止的时间

承包方应在合同签字后15日内在施工现场开始工程,但无论如何,不得迟于2个月,承包方应当迅速地并且没有拖延地开始工程,除非由发包方特别认可或命令,或完全超出承包方的控制。

除了合同可能规定的承包方时时被给予占有权的施工现场和其依命令能够得到的在合同中任何要求下执行工程所命令所部分范围之外,发包方将根据可能的要求给予承包方这些施工现场的占有权,以使承包方能依照同意的计划开始和进行工程的执行。如果承包方承受了由于发包方给予占有权的任何失误所造成的拖延或费用发生,发包方应当为工程的完成许可一个延长的时间,并且以其观点证明这种公平的足以补偿发生的费用的数目。

承包方应当承担他自己要求的与进入施工现场相联系的特别的或临时的通告权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和责任。承包方也应当以自己的费用提供任何在施工现场以外的为工程的目的由其所要求的附加的膳宿。

在整个工程完工前就工程的任何一部分的完成而言在合同中的任何要求的条件下,整个工程应当在与本合同先前的第四条第二款相一致的情况下完成。

第二十三条 工期的延展

在这些条件中提到的任何额外或附加工程的任何种类或任何原因的拖延的时间量或者异常的不利的条件,或者他们的无论可能发生的任何一种的特殊的环境,除了承包方违约之外,应当为工程的完成公平地授权给承包方一个时间的延展,发包方应当决定这种延展的时间量并且据此通知承包方。

第二十四条 工程的进度

如果因为任何没有授权给承包方时间延展的原因,工程或其部分的进展速度,以发包方的观点,在任何时间太慢以致于到规定的时间或为完成而延展的时间时不能保证完成,发包方将以书面的形式通知承包方并且承包方应当因此采取必要的且发包方可能认为加快进展的步骤,以便到规定的时间或延展的时间时完成工程或其部分。承包方不应被授权为采取这些步骤而增加款项。

第二十五条 工程延期损失的计算

如果承包方没有在本合同第四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那么承包方应当为这种违约向发包方支付按每天_________%的比例计算的损失,并且不是在本合同第四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时间和证明工程完工的日期之间消失的一种违约金。发包方可以在对任何取得赔偿的方法没有偏见的情况下,从在其手中的对承包方的到期的或即将到期的任何款项中扣除这种损失的金额。这种损失的支付或扣除不应解除承包方完成工程的义务或合同项下任何其他的责任和义务。

2.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二

1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占资金有的高达总投资的1/3以上。要达到优化地基造价的目的, 设计人员应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并熟悉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造价。据调查, 天然基础的造价为桩基造价的27%-67%。因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天然基础而不是桩基可以避免浪费。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如此。目前, 民用建筑物逐步向高层、超高层发展。高层、超高层对地基的要求很高, 而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其工程需要。一些底面积小, 净高偏高的建筑, 特别是建在填海地段的高层建筑, 为满足沉降量和承载力的要求, 往往需要采用桩基。

目前采用较多的桩基处理技术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碎石桩、粉喷水泥桩、高压喷射水泥桩、双灰桩、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粉喷石灰桩等。在桩基选型时, 应充分考虑场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场地的土质条件、单桩承载力的范围值等。在高层、超高层及一些特殊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中, 适合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 结构设计人员应和造价师紧密配合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加强对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 以最优的地基处理技术和施工技术, 最终选择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的地基处理方案。

2 上部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及构件尺寸的选择

2.1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建筑物地面以上的结构形式对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民用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装配式大板、大模板结构、排架结构等。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各有优劣, 应比较各种结构的布置方案、受力体系及经济性能,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尽量采用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建设出低造价、高质量、高标准的民用建筑。

混合结构的造价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的60%-70%, 其钢筋混凝土用量少, 适用于7层以下的建筑物。但混合结构是由墙体承重, 对墙体布置有一定要求, 不如框架结构灵活, 其使用功能受到限制。7层以上12层以下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 在其合适的位置上设置几道抗震剪力墙, 可减小柱、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从而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 且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框架结构一般适用于12层以上20层以下的建筑物, 为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可其适当的位置上设置刚性筒体, 也可以起到节省材料的效果。

2.2 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结构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 既可以满足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质量的要求, 又达到可以节省资金, 降低造价的目的。因此, 需要在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质、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类型建筑材料的价格, 按照灵活、经济、适用的原则选用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安全适用、造价合理、施工方便为基本原则, 应就地取材, 减少运输费用, 降低造价。以砖混结构为例, 由于其保温性能不好, 须通过增加墙体厚度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采用空心砖或具有更好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 对减少墙体厚度、降低工程造价效果显著。高层建筑中非承重墙对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有许多隔音、隔热、轻质、价格合理的新型建材可供选用, 采用新型建材, 不仅可以减少梁、板、柱的截面和配筋, 大量减低基础的负荷, 起到降低造价的作用, 而且对减少非承重墙的自重及美化结构外观等, 均有现实意义。

2.3 建筑物构件尺寸的选择

建筑物构件尺寸的选择, 包括合理地选择柱及梁截面尺寸, 混凝土墙体及板的厚度等。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构件尺寸减小, 造成配筋率过大, 钢筋用量增加, 工程造价增加;构件尺寸增大, 可以减少该构件本身的配筋, 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 增加了建筑物荷重。因此, 需要结构设计者将混凝土构件的配筋率控制在一个经济合理的范围内, 并经过计算比较, 选定一个最优的方案, 以满足建筑物净空、美观与结构构件经济性的高度统一, 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

3 配筋率的控制

3.1 配筋率的控制

在充分保证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 控制配筋率尽可能合理化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 钢材价格的暴涨, 钢材成本占总工程造价的比例逐年加大, 从减少钢筋用量来降低建筑造价的效果越来越显著。首先, 应根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材料、施工技术水平等综合情况, 选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在满足建筑功能布局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考虑到结构规范的各项限值, 尽可能保证建筑平面、立面的规则性, 控制长宽比、高宽比、平面凹凸尺寸、楼板开洞面积, 避免建筑立面刚度突变等, 有效控制钢筋的用量, 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其次, 应注意使其截面尺寸与构件钢筋用量达到经济配筋率的高度统一。在多层结构基础设计中, 可采用“隔震”技术。其主导思想是将建筑物的基础与主体之间用一种特殊的橡胶垫即所谓的“隔震垫”隔开, 使基础和主体之间的刚性连接变成柔性连结。当建筑大多数房间较小, 而仅1-2处房间较大时, 在承载力能满足要求的条件下, 在大房间中部垫“隔震垫”卸载, 按小房间确定基础板厚, 这样, 整个结构受力构件的配筋及截面尺寸都可以减小, 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3.2 钢筋的选用

在满足结构设计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相对造价低的钢筋方案, 可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大多数设计人员一般把重点放在配筋的计算上, 往往忽视钢筋种类的选择。目前建筑市场上的钢筋种类很多, 如Ⅰ级钢筋、Ⅱ级钢筋、Ⅲ级钢筋、新Ⅲ级钢筋、冷轧扭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等。

过去的大跨度无梁板设计中, 常采用Ⅰ级钢筋。尽管Ⅱ级钢筋比Ⅰ级钢筋单价略高, 但却它能大大减少钢筋用量, 相比之下达到了降低造价的目的。但这并不是说Ⅱ级钢筋就是最佳选择。新Ⅲ级钢筋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新型钢筋, 它比普通Ⅱ级钢筋提高强度近20%, 每吨价格增加不超过10%。因此新Ⅲ级钢筋的选用, 在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和建筑物安全储备的同时, 还节省了用钢量。另外, 钢筋的连接宜优先采用闪光对焊, 且普通焊接或电渣压力焊接比搭接经济。

摘要:建筑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应合理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主要探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韦果鱼.浅析优化工业建筑设计与造价控制[J].化肥设计2006, (4) .

[2]蒋根谋, 熊燕.基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造价控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 .

[3]汤远红, 石洪利, 杨林.影响民用建筑设计工程造价的因素[J].交通科技经济2000, 3 (2) .

3.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三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0.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能源紧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资源,确保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五年之内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资源消耗量降低五分之一等约束性的指标。这些指标的提出给我国的能源使用方面敲醒了警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的发展,很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这也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

1.电气节能设计规范的探讨

在我国,一些民用建筑的节能工作,其关键所在是设计的完整性,提出合理的方案才能够保证整个建筑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提出了绿色照明、科学节约的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在国家有关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研发的,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对于整体的电气发展不会带来威胁,甚至起到帮衬的作用。对照明等的控制可以有效的达到节能的目的。

然而,怎样才能合理的进行电气节能设计呢,这是众多电气专家关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用建筑在我国的种类,根本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我国的民用建筑主要有居住和公共两种,这两种建筑在生活交错分布,没有规律。其次,在现在的电气设计中,一些主要的规范和标准主要是按照一定的相关的要求和应用制定的。总结近些年的经验,不难看出端倪,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1现行设计规范对电气节能设计的要求和应用

为了我国的电气事业能够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对新建建筑的节能方便的改造和控制,在这个方面,我国制定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从这些标准和规范入手,会对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1.1.1民用建筑中公共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相关要求和应用

我国的一些民用建筑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对于建筑中的节能方面的设计进行了重点的控制,主要还是从照明灯的方面入手,进行装置和功率方面的控制,同时对相关的数据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进行操作。而在照明的选择上,需要注意:

第一、照明时应该选择那些显色性强的光源,根据基本的关于和灯具进行处理,分析其寿命、功率和价格之后才可以进行综合的考虑。

第二、一般在照明的设计中要注意按照一定的条件选择光源,比如对于一些较矮的房屋,可以选址荧光灯,而对于店铺等一些需要多种形式的灯棍,需要选择紧凑型的荧光灯或是小金属性质的卤化物灯管。

第三,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所内需要选择功率较大的白炽灯,这些场所包括瞬时启动的场所或是光照资源不足的场所、因电磁干扰不能正常工作需要使用白炽灯的场所、对于像公共厕所等一些开关灯比较频繁的场所、以及一些对于照明程度的要求不高,所需照明时间较短的工作场所。

(1)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而在照明灯具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需要选用一些高效的灯具,符合基本的灯具要求,同时,对于一些高强度气体的灯具,需要对其功率进行控制,令其不得超过标准。

(2)照明设计时按下列原则选择镇流器:

①自镇流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

②直管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③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应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电子镇流器。

④采用的镇流器应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1.1.2民用建筑中居住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相关要求和应用

综合分析国家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要求,民用建筑中居住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控制重点在建筑公共区域照明的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方面,从照明光源选择、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照明与控制、用电计量、设备控制等方面对电气节能设计提出明确要求。

(1)照明光源、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原则与公共建筑相同。

(2)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

居住建筑每户照明功率密度值:现行值7w/m2、目标值6w/m2。规范一方面从设计角度限制了住宅户内宜考虑照明功率密度值;另一方面,由于居住建筑户内装饰、装修效果依个人喜好不同而效果迥异,也从设计角度对其照明用电功率进行一定限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3)照明与控制。

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

1.2当前电气节能设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和对其他设计检查的体会,当前电气节能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不够规范,对技术措施的图纸表达不够严密、节能设计深度不够,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内容不齐全。

(2)节能设计要求的深度不够,如:不同种类节能灯具选型的明确;公共建筑照明功率密度的设计核算;需二次装修设计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要求等。

(3)公共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图和节能设计报审表中个别电气节能指标不一致。

(4)节能专篇、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中无电气节能相关内容。

上对国家于电气节能设计的规范、标准的一些主要要求和应用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当然电气节能设计还有很多方面的潜力可发掘。

2.电气节能施工规范的探讨

电气节能施工作为建筑电气分部工程施工内容的一部分,常规施工内容仍然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系列国家规范、标准进标为完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国家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建筑市场节能工程施工。

2.1电气节能设备材料要求

(1)照明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进场组织验收。根据灯具、进场提供的资料(技术资料和性能检测报告等),重点应检查灯具的效率允许值、镇流器能效限值、照明设备协波含量的限值是否符合要求。

(2)低压配电系统选择的电缆、电线截面不得低于设计值,进场时应对其截面和每芯导体电阻进行见证取样送检。该内容为强条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未成立具有见证取样送检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2.2低压配电系统调试工程安装完成后应对低压配电系统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应对低压配电电源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有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公共电网谐波电压限值、谐波电流允许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等参数,可使用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测试。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为了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我们需要开发更多的产品,严格测试其性能,完善基本的施工工艺,使得我国的节能减排步入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锐.浅谈建筑外窗节能设计[J].科技资讯,2010(13).

[2]马莹华,王绍君.对节能型建筑幕墙设计及其未来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4.民用建筑设计中如何降低工程造价 篇四

1、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目前,建筑物逐步走向多层、高层、甚至超高层。对地基的要求越来越高,天然地基已无 法满足工程需要,地基处理方案也越来越多。就桩基而言就有好多种,如现浇钢筋砼灌注桩、预制钢筋砼桩、双灰桩、碎石桩、高压喷射水泥桩、粉喷水泥桩、粉喷石灰桩等。事实上, 各方案造价往往有较大差距,选择经济好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价。

2、钢筋种类的选择、现在市场上钢筋种类很多,如Ⅰ级钢筋、Ⅱ级钢筋、Ⅲ级钢筋、新Ⅲ级钢筋、冷轧带肋 钢筋,冷轧扭钢筋等。大多数设计人员一般把设计的重点放在配筋计算上,忽视了钢筋种类的 选择。在满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选择造价低的钢筋方案,可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如 在一些大跨度无梁板设计中,过去常采用 φ10-φ12Ⅰ级钢筋,若采用 φ12Ⅱ级钢筋,可减少 30%的钢筋用量。按我省现行材料价格信息Ⅰ级钢筋 2620 元/吨,Ⅱ级钢筋 2670 元/吨,价格 基本相等。显然,使用Ⅱ级钢筋要经济得多。新Ⅲ级钢筋、冷轧扭钢筋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 新型钢筋。新Ⅲ级钢筋是专门为建筑结构应用开发的新型钢筋,比普通Ⅱ级钢强度提高近20%,而每吨价格却增加不超过 10%。选用新Ⅲ级钢筋,不仅可以节省用钢量,同时可增加建 筑物安全储备和砼结构强度,对高层和重要建筑作用尤其显着。冷轧带肋钢筋是以普通低碳 钢或低合金钢热扎园盘条为母材,经冷轧减径后在其表面冷轧成具有三面或二面月牙形横肋 的钢筋。在现浇板中大多数用 φ6-φ12 热轧Ⅰ级钢,强度值 210Mpa。若用冷轧带肋 550 级 代替,其强度值 340Mpa。用等强代换计算,可节省用钢量(1-210÷340)×100%=38%。且它们 与砼的粘结强度相当于光面钢筋的三倍以上。冷轧扭钢筋,是将低碳钢热轧园盘条经专用钢 筋冷轧扭机调直,冷轧并冷扭一次成型,具有规定截面形状和节距的连续螺旋状钢筋。由于其 截面形式的变化,使其强度提高近一倍,连续螺旋状与砼的握裹力提高近80%。不仅节约钢筋 用量 35%左右,且提高钢筋与砼的协调工作能力。

3、框架结构的非承后墙体种类选择、在目前高层建筑中非承重墙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粘土空心砖,自 重大,保温性能也差。现在有许多轻质、隔音、隔热且价格较经济的新型建材可供选用。如 加气砼、砼空心砌块、水泥玻璃纤维板、石膏条板、膨胀珍珠岩空心条板等。

4、控制层高、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层高,会使工程造价降低。有资料表明:层高每下降 10 厘米,工程造价降低 1%左右,墙体材料可节约 10%左右。

5.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五

①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及交通危险安全地段; ③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0 m ;

④ 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其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门外应留有足够的人、车停留空间;

⑤ 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 /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之外。)中小学校

②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的安全地段。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等场所毗邻与公共娱乐场所、网吧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 m ;

③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 0m,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 0 0 m ;

④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广场用地。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

⑤ 学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同侧边缘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 0 O m ;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或的城市主干道的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 0 m。当小于8 0 m 时需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等措施;

⑥ 中小学校应设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小学需设6 0 m 直跑道和2 o 0 m 环形跑道。中学需设置10 O m 直跑道和2 0 0 m 环形跑道及篮、排、足球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宜设置4 0 0 m 环形跑道;

⑦ 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最小允许距离应为2 5 m ; ⑧ 学校校门不宜开向城镇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临街时,校门外应布置缓冲场地。如一般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 m 以上足够的缓冲距离,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3)高等院校

①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用地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共同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见本措施第一部分附录2); ② 高等院校用地分为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专用绿地; 实验、实习各类用地,按学校自然规模(学生人数)确定; 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③ 注重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学科的建设留有一定的空间; ④ 改建普通高等院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⑤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注意相关科系的相对集中,便于形成网络化联系及设备共享;

⑥ 重视校园的社会开放功能,增加多种教育方式的可能性及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潜能; ⑦ 校内道路应至少有两处以上与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衔接。4)综合医院

① 综合医院规模根据床位数量确定;

② 综合医院应保证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交通方便,并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③ 基地内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晰,主体建筑需满足日照和自然通风; ④ 太平间如独立设置时宜设于隐蔽处,并与周围建筑及设施有适当隔离; ⑤ 职工住宅不宜建在医院基地内,如用地毗连应分隔,另设出入口;

⑥ 医院基地内应留有足够的机动车停车用地。停车场出人口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5)体育建筑

① 体育中心规划,由于是多个体育场馆组成,项目多、占地面积较大,应考虑统一规划,分项实施; ②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重交通与出入口布置,出入口不宜少于2 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

③ 体育建筑观众总出入口的有效宽度按其容纳人数不宜小于0.15m/100人确定; 室外安全疏散指标,集散场地不得小于0 .2 m。/l0 0 人;

④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意其交通组织,疏散道路应避免机动车和人流的相互干扰; 其疏散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⑤ 大型体育场馆应考虑多功能使用要求,及其设备、器材的出入等要求; ⑥ 基地内应考虑机动车停车用地,如基地内不能满足要求,可在临近基地的地区设置,但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专用停车场宜设在基地内。)老年人设施(包括: 老年居住建筑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① 老年人设施宜靠近居住人口集中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捷并距医院或其他医疗建筑交通方便的地段;

② 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处于阳光充足、朝向、通风良好、卫生、无污染及噪声环境中;

居住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宜靠近生活服务设施,并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与庭院绿地结合

老年人设施宜在室外留有适当的空间,其出人口处有不小于1 . 5 0 × 1.5 0 m 可供轮椅回旋的面积,⑤ 其室内外高差不宜大于0 .40 m ,并应设置缓坡;

⑥ 老年人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动及游憩空间,并应结合绿地选择在向阳、避风处; ⑦ 在非居住区内建设的老年人设施绿地率不应低于4 0 %,集中绿地面积不低于2 m。/人;

老年人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 %,在步行道中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 ⑨

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应设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卫生间。

⑩ 2 .1 .1 0 总平面图中建筑物、构筑物定位一般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一般宜以轴线定位,圆形与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建筑物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含外保温层)之间距离标注尺寸; 以相对坐标系统定位时,需注明原点位置与坐标网角度及坐标网格尺寸或与测量坐标网的关系。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 2 . 1 用地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类工程项目的用地界限;道路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城市道路路幅(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界限;绿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的控制的界限;紫线: 国家和各级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黄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的用地界限。. 2 . 2 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退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兰线、紫线、黄线一定距离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过的界限,退让距离及各类控制线管理规定应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3 临街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排风口、出人口、集水井、采光井等)、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2 . 2 . 4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 .7倍,为保证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的实施,其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 m。旧区或用地紧张的特殊地区需考虑开挖时的施工设备用地及地下管网铺设最小不得小于3 m。2 . 2 . 5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图2 . 2 . 5)。1 有人行道时 无人行道时

图2 . 2 . 5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的建筑突出物 注: B 为人行道宽度。. 2 . 6 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设置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3 . 6 m,步行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 . O m,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O . 1 ~ O . 2 m。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见图 2 . 2 . 6 .. 3 建筑高度计算 . 3 . 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航线、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等地区内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最高点,包括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天线、避雷针等。. 3 . 2 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 坡屋顶房屋建筑按外墙散水处至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计算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 屋顶面积2 5 %,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3 . 3 特殊体形、屋顶有特殊变化的建筑及构筑物,或建筑物地面四角高度不同时其建筑高度计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2 . 4 建筑间距。4 . 1 总平面设计中,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2 . 4 . 2 日照间距 1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按所在气候分区日照间距系数要求确定建筑间距如所在地有主管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则可按当地规定执行.2 居住建筑间距除以日照系数控制间距外还应以日影图进行检验。但不宜仅依靠日影图确定建筑间距,以免建筑间距过小影响建筑通风、场地道路、环境绿化以及管线布置的合理性。3 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表2 . 4 . 2 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lh 标准。. 4。3 住宅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2 . 4 . 3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4 . 5 进行日照间距计算时,应考虑室外地坪高程变化对建筑计算高度的影响,计算方法见图2 . 4 . 5 . 4 . 6 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是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即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室的日照标准。. 4 . 7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非居住建筑时,住宅间距计算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4 . 8 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

1托儿所、幼儿园: 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3 h 的标准。

2小学、中学: 教学建筑中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3医院、疗养院: 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居住建筑: 不应低于冬至日2 h 的日照标准。2 . 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5 . 1 总用地面积系指用地红线坐标范围内的用地面积。如总用地面积内含有代征城市道路用地、代征城市绿化用地或其他不可建设用地时,总用地应减去上述不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以可规划用地面积作为总用地面积计算各项技术指标。. 5 . 2 道路用地面积系指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用地。居住区用地平衡中道路用地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计算,车行道旁设有人行道时计人道路用地面积,不包括宅前路用地面积。. 5 . 3 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内广场可单独列项计算面积,居住区内人口及公共空间的广场面积可计人道路用地,属于环境绿化设计的铺装面积不计人道路用地面积。2 . 5 . 4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可单独列入用地平衡表内,如计人道路用地面积时需在备注中说明。. 5 . 5 公共绿地应为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最小规模1 . 0 0 h a,居住小区绿地0 . 4 h a ; 组团绿地0 . 0 4 h a,且有大于1/3 的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带状公共绿地的宽度应大于8 .O m,面积不小于0 , 0 4 h a。. 5 . 6 基地内公共绿地面积包括人工水景面积,不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归属于城市水域的面积。. 5 . 7 绿地率系指建设用地的总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与宅旁绿地; 以及满足当地植物种植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建筑的顶部绿地,可计入绿地面积。宅旁绿地从距建筑外墙1 . 5 m 以外开始计算; 院落式组团绿地从距组团道路1 . O m 以外开始计算;图2 . 5 . 7 种植乔木停车场示意图. 5。8 地上建筑屋顶绿化面积根据各地有关部门规定计算,墙面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 5 . 9 容积率系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及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定,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计算。. 5 . 1 0 用地面积单位以公顷(h a)计,其他长度、面积、尺寸、标高均以m 计。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2 . 5 . 1 1。表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6 . 4 学校、托幼临城市道路一侧时,宜设5 — 1 0 m 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以减少噪声。. 6 . 5 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的措施。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 8 m。. 6 . 6 住宅区应避免光污染,不应设置霓虹灯和强烈灯光广告,并应有效防止镜面玻璃幕墙等产生的 光污染的措施。. 6 . 7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空问): 应设有保障生命线(即含应急照明、避难空间通风换气系统、应急水源、食品备用库、应急厕所等)的系统,并符合国家有关避震(灾)疏散场所的相关规定 竖向设计(了解掌握)3 . 1 一般规定 . 1 . 1 竖向设计的内容包括: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 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场地的地面形式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2 确定场地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制定合理利用、储存和收集雨水的方案。在干旱、贫水地区,竖向设计应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在降雨量大、洪涝多发地区,为减少排放至市政管网及江、河、湖、海的雨水量,竖向设计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与利用,以利于排洪调蓄。5 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结合道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竖向设计条件与要求。3 . 1 . 2 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各项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3 场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4 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场地设计高程与周围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及规划控制高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建筑物与道路停车场、广场之间,关系合理。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3 . 1 . 3 不同类型场地竖向设计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场地的设计高程,应依据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城市道路标高、基地附近原有水系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洪水位、临海地区的海潮防护标高、周围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进行竖向设计。2 地形平坦的场地,首先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及建筑室内地坪标高。3 地形复杂的场地,首先对场地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地形不同分类(如陡坡、中坡、缓坡等),以及各类用地的不同功能(如建筑用地、道路、绿地等),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确定各地形高程与周边控制高程的联系。4 大型公共建筑群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不同性质建筑的室内外标高,并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1 . 4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对起控制作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给定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表3 . 1 . 4 的规定。2 当场地周围市政排水管线埋深浅时,场地设计标高须根据地下排水管线标高,采用最小纵坡和最小埋深反推确定。占地面积不大、且地形平坦者,可只定出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外四角及场地内部道路交叉点标高。占地面积大、或地形起伏复杂的场地应做竖向布置,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做到填挖方接近平衡。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设计:)按照符合地下空间利用、地上建筑布置、结构和基础处理的设计要求,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场地平缓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同一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3)地形起伏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对于长年雨水贫乏地区,合理利用和收集地面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不可渗透地表的面积,设置阻水措施,减缓径流速度,增强雨水下渗,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并安排储存和处理设施。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竖向设计: 1)设置雨水下渗设施,使场地雨水就近下渗。但须结合场地和土质情况,保证雨水下渗设施不影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2)利用绿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使路面设计标高高于绿地地面标高0 . 0 5 ~ 0 . 1 m,并确保雨水顺畅流人绿地。)设置无硬化铺装的浅沟或洼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但集水深度不宜超过0 . 3 m。4)采用渗水路面构造,铺装渗水材料(如渗水砖等)或渗水路肩(如干铺的碎石、卵石、渗水砖等),使雨水就地下渗。)采用道路渗水立缘石,使路面雨水从侧面就地下渗。)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和处理设施,使屋面和场地雨水就近收集储存以便再利用。采用地下管网,将雨水收集到储水设施。)通过合理的场地坡度,使雨水流向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等)。8)利用人工或景观水体,将雨水就地储存。对于长年雨水丰沛地区,合理排除场地和路面雨水。场地内应设有排除地面水和路面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设有雨水利用设施的场地,也应设有雨水排水设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地形特点确定。1)场地内应采用雨水管(暗沟)排除地面水,但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除设施宜采用明沟。2)当采用暗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0.4 % 以上。3)在埋设雨水管(暗沟)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当采用明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O . 2 % 以上。5)当排水明沟直接排入江河时,其出口标高不得低于正常水位,且宜在洪水位以上; 当排入市政管道时,应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管顶标高。6)如需设置急流槽,则应合理计算流速、流量和断面,使急流槽的坡度控制在O . 7 5 % ~ 1 . 5 0 % 的范围内。7)处理好不同底面标高的排水暗沟与明沟之间的竖向连接。8)当场地平坦、平整坡度难以满足场地最小自流排水坡度要求时,宜采用加密雨水井的方式排除地面水。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等于城市设计防洪、防涝标高; 沿海或受洪水泛滥威胁地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设计洪水位标高O . 5 一1 .O m,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8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场地设计标高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 . 2 m 以上。1 0 场地设计标高与住宅建筑首层地面标高之间的高差宜为0 . 15 m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易下沉软地基地区应适当加大其高差,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0 ,45 m。3 . 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2 . 1 场地的适用坡度,可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 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O . 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 % 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当地面坡度大于8 % 时,宜采用台阶式,台阶的高度宜为1 .5 ~ 3 .0 m ,台阶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连接。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阶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2 .3 场地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 .2 % ;坡度小于0 . 2 %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 .4 室外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全场外侧应设有漏水盖板排水沟。(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水坡度及排水方式如下: 足球场:场地排水坡度0 .3 % ~ O.8 %。天然草坪的坡度宜为不大于0 .5 % ;人工场地:有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3 %,无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8 %。场地排水沟位置及排水坡度见图3 . 2 . 4 一l . 2 . 5 湿陷性黄土地区,场地的设计坡度,在建筑物周围6 m 以内不宜小于2 .0 %,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在建筑物周围6 m 外不宜小于0 . 5 %。在采用雨水明沟或路面排水时,其纵坡不应小于0 .5 %。3 . 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 3 . 1 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加以利用。配合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设计,控制合理的场地坡度。同时,应少开挖土石方,做好场地的护坡及挡土墙。3 . 3。2 山地地形坡度划分及竖向处理,见表3 . 3 . 2。表3.3.3山地地形坡度利用. 3 . 4 山地可采用边沟或排(截)水明沟组织场地地面雨水排除。不同坡度不同处理手法的经济性。. 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4 . 1 场地平整应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 4 . 2 应本着满足使用要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确定平整方案。3 . 4 . 3 土石方平衡应遵循“ 就近合理平衡” 的原则,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周围 . 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3 . 5 . 1 不同类型的土壤,经开挖、回填、压实,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土石方量计算须依据不同的可松性系数进行。见表3 . 5 . 1 . 6 标高注法 . 6 . 1 竖向设计标注有等高线和标高两种方法。通常采用标高法,所注标高宜为绝对标高; 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当地形复杂且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等高线法,所绘等高线为设计等高线,并注明等高线标高及等高距。3 . 6 . 2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沟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标高: 1 建筑物室内地坪,标注建筑图中± 0 .O 0 处的标高,对不同高度的地坪,分别标注其标高。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或对称两角处的室外地坪标高。3 构筑物标注其有代表性的标高,并用文字注明标高所指的位置。4 铁路标注轨顶标高。5 道路标注路面中心或变坡点标高。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脚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脚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场地平整标注其控制位置标高,铺砌场地标注其铺砌面标高。3 .6 .3 水系、水体的标高注法: 自然水系、水体应标注常年水位标高和水底标高。2 人工水系、水体应标注设计水面标高和设计水底标高。道路及停车场 . 1 一般规定 . 1 . 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便于管线敷设。. 1 . 2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联系通畅、安全,避免迂回,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物、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1 . 3 居住小区内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人口(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是同一方向)。居住区规模较大时,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 5 0 m。. 1 . 4 居住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l2 0 m ; 应设置不小于12 m × l2 m 回车场。回车场型式见图 . 1 . 5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交角不宜小于7 5。距相邻城市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 0 m,图4 . 1 .5。3 基地出人口与城市道路成角度连接时,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可按当地规划部的规定执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 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 0 m。距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1 . 6 人员密集建筑,如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应有足够宽度的空地,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42234 · 1 山区道路布置要求 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山区道路主干道宜沿等高线布置,设在平缓坡地或谷地,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性。3 山区道路宜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设置自成系统。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自行车行驶坡度宜在3 % 以下,坡度达到3 % 时连续行驶距离应小于5 O m。4 · 4 · 2 山区可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标高的道路横断面以节约土石方。如图4 . 4 . 2 所示

. 5 停车场 . 5 . 1 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m.4.5,1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米尽量不影响居民生活安静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3.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为25-30平方米。停车位尺寸为2.5*5.0米计算划分(地面尺寸划分),摩托车每个车位为2.5*2.7平方米。

5停车场的停车方式,根据地形条件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有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种。其之间最小距离以小型汽车为例,机动车停车场的停车方式见图 . 5 . 1 — 1。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问最小净距,见本措施第二部分表3 . 4 . 1 3。7 机动车停车场,少于等于5 0 辆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采用双车道; 5 1 ~ 3 0 0 辆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 大于3 0 0 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其宽度不小于7 m ; 停车数大于5 0 0 辆时,应设置不少于3 个双车道的出入口。停车场车位宜分组布置,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 0 辆,组与组之间距离不小于6 m。9 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点要求,并应右转出人车道。1 0 停车场坡度不应超过0 . 5 %,以免发生溜滑。需设置残疾人停车位的停车场,应有明显指示标志,其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出入口处,残疾人停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留有轮椅通道,其宽度不小于1.2 m。1 2 为公共建筑服务的停车场,当停车数大于5 O 辆时,应在主体建筑人流出入口附近设置专用的出租车候客车道。1 3 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车位标准参数以小型车为计算标准,见表4。5 . 1 — 2。1 4 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可节省用地,提高停车容量。可参考国标图集0 8 J9 2 7 — 2 《机械式汽车库建筑构造》。)室外机械立体停车多为简易型,在露天存放车辆或设简易雨棚; 2)简易型立体停车,见图4 . 5 . 1 — 2 ;)升降横移式及垂直循环式,见图4 . 5 . 1 — 3、图4 . 5 . 1 — 4 ; 4)室外停车数量超过10 个机械停车装置,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 m。

. 5 . 2 自行车、摩托车停放 1 自行车停放每个车位按1.5-1.8平米。,摩托车每个车位按2.5--2.7平米。计算 2 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设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自行车停放宜分段设置,每段长度15 ~ 2 0 m,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小于3 m。当车位数量在3 0 0 辆以上时,其出入口不应少于2 个,出入口净宽不宜小于2 . 0 m。5 自行车停车方式以出入方便为原则,停放方式有垂直式、斜列式,其用地面积如图4 . 5 . 2 — 1 所示 自行车推行坡道的坡度见本措施第二部分第8 . 4 . 2 条。4 . 5 . 3 停车库出人口 住区内坡道式地下、半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置与基地外部道路连接顺畅,与基地内车行、人行路网无交叉干扰。宜按照车辆管理“ 右行右出” 的原则确定出入口位置,尽量减少交叉。机动车停车库出人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其与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距离不应小于7.5 m。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5 m。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线,在距出人口2 m 处作视点的1 2 0。范围内至边线外7 . 5 m 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见图4 . 5 . 3。4 停车库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距离应大于5 0 m ; 地下车库的车辆出入口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 m ;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 0 m。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 % 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坡道出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 m ; 坡道与道路垂直时,出人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 . 5 O m 安全距离。汽车库地面出入口的宽度,小型和微型车直线单行不宜小于3 . 5 m,直线双行不宜小于7 . 0 m .曲线单行不宜小于5 . 0 m,曲线双行不宜小于10 . 0 m

5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 1 广场 . 1 . 1 广场设计应按其使用功能确定广场类型,如交通集散、集会、纪念、游憩等,面积不宜过大。. 1 . 2 广场应满足人们活动功能要求,与周边环境、空间、景观相融合,并合理解决广场与周边交通的联系。. 1 . 3 交通集散广场,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出入口不宜大于5 0 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能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5 . 1 . 4 广场的尺度宜根据其功能、规模、周边围合建筑的尺度而定。5 . 1 . 5 广场地面铺装应考虑防滑,并采用渗水构造,材料宜选用渗水且环保的材料。5 . 1 . 6 广场内应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景观设计及设置服务设施,如售货亭、电话亭、标识、公厕、休息座椅、垃圾箱。. 1 . 7 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根据广场不同类型适当布置集中成片绿地,绿地面积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 5 %。. 1 . 8 广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城市广场无障碍设计宜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连接。5 . 2 商业步行区。2 . 1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宽度可采用lO ~ l5 m,每5 0 0 m 宜提供一处可供人们停留休憩的室外空间或配置小型广场。

.2 .2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 0 m。. 2 . 3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 0 0 m,步行出口距公共交通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 0 m。.2 . 4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距离不宜大于100 m。. 2 . 5 商业步行区如上空设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 . 5 m,并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 2 . 6 商业步行区垃圾存放间、转运站及公厕宜设在建筑物内或临次要道路。5 . 2 . 7 商业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5 . 3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 3 . 1 室外活动、健身、游戏等场地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并应避免干扰周边环境。. 3 . 2 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应与城市道路有5 ~ l0 m 隔离带,并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提供方便。. 3 . 3 室外活动场地,需采用适宜的环保铺装材料,宜采用渗水砖,便于场地渗水或排水的构造。1 设置健身器材,供成年人健身活动场地应独立设置,健身器材应选用有专业资质生产的合格产品,器材布置应考虑运动时的安全距离。

6.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民用建筑行业,目前该行业消防给水设计收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用建筑消防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投资是否合理、灭火控火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等,文章首先介绍了民用建筑给水系统的选择,然后具体介绍了给排水设计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指出了目前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文章的工作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经济发展;设计步骤

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变革,其可靠性、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相关部门为了对民用建筑进行约束和调控,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如《民用建筑给水设计总则》、《高层民用建筑排水设计规范》等,这些文件对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的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提升建筑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建筑设计方案及相关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民用建筑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选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1.民用建筑中消防给水系统的选择

1.1根据消防给水压力进行选择

根据给水压力来进行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利用高压给水,第二种为临时性高压给水。第二种给水系统又可以细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压力由管网本身提供,压力的来源包含了一些增压设备,通常情况下在泵房中装设一定数量的消防用水泵,当民用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可迅速开启消防泵来保证管网有较高的水压,从而满足救火所需要的水压。第二类是当管网中某部分水压及水量都非常有限时,根本无法满足消防所需要的水压,当火灾发生后,需要理科启动消防泵,以保证管网中的水量满足灭火要求。所谓的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则非常简单,它是指不经过任何的增压设备就可以满足灭火所需的水量。在实际的建筑中,民用建筑通常采用高压消防系统,应为这个方法不仅高效,而且简单方便,为后续的快速灭火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供水范围进行选择

消防供水系统因其供水的距离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两种即区域性给水和独立性给水。以上两种消防给水系统都有独自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区域集中性高压供水系统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投资低、方便后期管理控制,特别适用于民用高层建筑。独立供水系统不方便管理,且分散性较大,后期的投资成本明显高于第一种,因此十分适用于那些建设分散的建筑。

1.3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灭火方式进行选择

根据消防灭火的标准,将民用建筑消防排水系统分为自动喷水和消防栓给水系统,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建筑消防灭火系统就是自动喷水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优点如:可以实现自动报警、自行控制灭火和喷水,该系统灭火十分有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这个系统也存在一系列的缺点,其中价格较贵、使用中的可靠性有待提升。与自动灭火系统相比,消防栓的优点是造价低但是灭火能力有限,不能够做到快速性,一般情况下,火灾发生的前几分钟是灭火的最佳时刻。

2.民用建筑的消防给排水设计

2.1消防水池的设计

民用建筑中的各类设施有时并不是很完善,当消防管道或市政设计的管道内的供水出现严重短缺时,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立一定数量和容积的消防用水池,具体的水池容量计算可根据火灾持续的时间、建筑物体积、室内室外灭火所需的水量等来决定,另外,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在消防水池实际的容量下应适当进行扩容,以便存有足够的灭火用水。值得一提的是消防用水需要保持一定的清洁度,水池建造的.材料不可以选用普通建筑材料,而应选择具有耐污染、高可靠性的材料,此外水池内进水管应选择两个以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将水池里的消防用水引入至水泵之中,如果水池管道在进入泵房时由两条变为一条,这就会引起很多麻烦如:供水不足、供水压偏低等。有关部门规定水池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1)存放消防用水的水池容量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外部管网内的水能否满足实际用水量。(2)当民用建筑中给水网供水量较多时,那么民用消防水池用水量的补水速度需小于3m/s,补水所需时长应尽量低于一天一夜。(3)当发生严重的火灾时,消防水池可以为消防车提供足量的灭火用水,那么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取水通道,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与取水处的距离不应低于20米。(4)消防水池需要给予一定的保护,一般保护范围不大于150米,且水池内必须存有足够的民用建筑灭火用水。

2.2消防水泵与消防水泵房的设计

下面简要介绍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泵的设计内容,我国相关规范规定建筑物与水泵房若分开进行建设,那么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当泵房被安放在民用建筑物底层或上层时,其逃离门应该和建筑物安全出口紧邻,一旦消防水泵被安置在第一层,那么逃离门就需要和室外进行相通,逃生门的材料一般应具有甲级耐火标准。水泵房的出水管道至少要有两条或以上,这样当某条管道发生故障的时候,其他的管道可以流入灭火所需的水。在消防水泵房建设时应该同时建设多个水泵,@样当主泵出现问题后,备用泵也可以立刻就启动,从而保证了民用建筑消防供水。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消防给排水的安全性,出水管处需要安放一些测量水压的装置,从而防止管道应压力太大而爆裂,消防水泵需改为自灌式,每组水泵应该具有三至四条吸水管,且为了使吸水管便于维护可以在官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检修阀门。下图为某消防水水泵房的照片:用中为了方便检修人员进行工作,通常会设计出水阀及稳压模块,当消防水泵排水量非常大时,需要将水再次排人消防池,若消防水泵排水量较小时,就需要将水排放到蓄水池中。此外,稳压回流非常重要,在建筑物消防给排水中经常会出现排水量过小的情况,此刻若缺乏稳压回流装置,则可能会增加消防管网的内部压力,一旦压力太大将会出现各类安全性事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设置一定数量的稳压阀,这时只要有超压问题出现就可采用相关措施来减小压力。

3.民用建筑消防及排水设计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室外地下的消防栓设计问题

不管是室外消防用水还是消防车补水,室外的消防栓都非常的重要,为此,建筑物消防给水设计中需要重视室外消防栓,其具体数量与室内面积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它的分布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且要注意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3.2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内高位水箱的设计

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高位水箱的设置,其应该将消防和生活用的水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且利用重力来达到自动流淌的方式,单个的建筑物需要依照相关的比例来进行确定,同时为了满足建筑物发生失火前20分钟所需的水量,可以通过添加消防管道来直接与室外管道进行连接,高位水箱必须在有火情时才能使用,平时不得使用。

3.3管道和增压用泵的设计

由于民用建筑中,水管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决定了管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与此同时,需要建设增压用泵,泵的功率在300w左右,由此可进一步缩短救火所用时间,从而极大地保证了消防给排水系统的可用性。

3.4底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室内消防栓的系统设计

民用建筑排水系统设计中,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是不同的,那么很明显高层居民消防用水压比较低,为了保证高层住户消防和生活用水需要采用加压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加压装置,采用该装置后能够有效提升压力。确保高层住户享有同样的安全等级。

4.案例分析

下面以某高层为例进行说明,甘肃高层大概有1000多幢,在这些高楼大厦中一类高层大概占比为20%,二类占比为80%,高层民用建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这些民用建筑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发生火情,将会迅速蔓延,人员的施救难度非常大,由此消防给排水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设计极大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结语

7.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七

为了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控制因室内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 国家不断出台和修订有关规范和标准。目前, 我国涉及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标准主要为经过多次修订的强制性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 50325—2010) (以下简称《控制规范》) 和推荐性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以下简称《质量标准》) 。由于《控制规范》为强制性标准且针对性较强, 因此在民用建筑装修工程验收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控制规范》将民用建筑工程分成两类, 对于环境要求更高的建筑给予了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对采用集中空调和自然通风的建筑设定了不同的检测条件, 其思路符合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的原则。实践证明, 对于工程验收单位来讲, 《控制规范》所采用验收方法简单易行。但是, 对于装修工程的设计者来讲, 则较难把控《控制规范》的要求, 如功能相同但换气方式不同的两个建筑, 为了达到同样的污染控制效果, 往往要采用污染强度差别很大的装修方案;又如:对于采用集中空调的敏感性建筑 (如医院) 来讲, 环境质量要求越高、新风换气量越大的建筑, 越容易满足《控制规范》的验收要求, 装修设计中的污染控制要求也越低。设计是避免装修污染至关重要的环节, 《控制规范》是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控制规范》则具有积极的工程意义。

另外,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雾霾”现象也促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议《控制规范》的有关问题。因为室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往往小于甚至明显小于室外环境[1,2], 对于自然通风的建筑来讲, “雾霾”发生时, 减少外出且关闭门窗被认为是一种减缓“雾霾”危害的有效措施。但是, 关闭门窗减少换气量后, 装修材料排放的污染物会更快地积累, 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可见, 提高自然通风建筑的质量标准也是势在必行的。

自《控制规范》和《质量标准》出台以来, 受到诸多研究者、设计者、验收人员的广泛关注[3~6], 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两个标准比较、检测数据可靠性等方面, 对于从新风换气次数和换气方式角度讨论该标准的文献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照《控制规范》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以下简称《设计规范》) 之间的有关数据, 分析了新风换气次数和不同换气方式对装修工程设计的影响, 提出了对《控制规范》的修改建议, 以期为装修工程设计者、施工者以及管理者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为了体现不同人群不同对待的原则, 《控制规范》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Ⅰ类建筑为住宅、医院、老年公寓、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敏感空间;Ⅱ类建筑为办公楼、商店、旅店、娱乐场所、图书馆、体育馆、餐厅等公共建筑。Ⅰ类建筑被赋予了更加严格的浓度限值, 如表1所示。同样为了体现不同人群不同对待的原则, 《设计规范》规定了不同民用建筑的最低新风换气次数 (以下讨论中, 均假设实际运行新风换气次数为最低新风换气次数) , 如表2所示。可见, 《控制规范》通过降低污染物浓度限值的方式, 提高建筑的健康安全性, 《设计规范》则通过提高人均新风量或换气次数的方式, 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健康安全性。

在进行装修工程验收时, 《控制规范》对不同通风方式的民用建筑设定了不同的监测条件。根据《控制规范》第6.0.17条规定: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浓度检测时, 对采用集中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 应在空调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对于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 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1h后进行。以上污染物是当前我国室内装修污染的重点[7,8], 而居住建筑和医院又是最受关注的建筑, 为突出重点, 本文不对其他污染物和其他类型建筑展开讨论。

从下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控制规范》未能处理好换气方式与新风换气次数, 以及新风换气次数本身的关系, 而导致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不合理现象。

2.2 条件设定

图1、图2分别为集中空调、自然通风民用建筑装修工程验收检测示意图, 为简化分析, 进行如下假设: (1) 除了通风方式不一样外, 两个建筑物的房间本身、装修方案、污染物排放强度均是相同的; (2) 检测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不变, 排出的气态污染物是化学和物理稳定的; (3) 密闭房间在关闭门窗前, 所测污染物浓度为0, 门窗关闭时间即污染物释放时间为1h; (4) 集中空调房间仅考虑新风风量, 新风中污染物浓度为0, 室内污染物浓度已经处于动态平衡阶段。

根据以上假设, 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 因集中空调建筑室内污染物浓度已经达到动态平衡, 所以单位时间内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量与排风中所带出的污染物量是相等的, 其数值等于单位时间新风量与浓度的乘积, 新风量越大则浓度越小, 反之亦然;

2) 自然通风建筑密闭后, 污染源所排出的污染物将不断在室内积累, 其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增高;

3) 因两个建筑物的房间本身、装修方案、污染物排放强度均是相同的, 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污染源所排出的污染物量也是相同的。

3 分析与讨论

3.1 新风换气次数对装修工程设计的影响

参见图1, 根据以上有关假设和初步结论, 当某集中空调房间装修污染物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时, 污染物排出量与释放量相等, 浓度则随新风换气量变化而变化, 但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保持不变, 如式 (1) 所示:

式中, W为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 mg/h;Q1, Q2分别为情境1、2下新风换气量, m3/h;CJ 1, CJ 2分别为情境1, 2下室内污染物浓度, mg/m3。将公式 (1) 整理可得公式 (2) 、公式 (3) :

式中, H1, H2分别为情景1, 2下的新风换气次数, 次/h;V为室内容积, m3。

从式 (1) 、式 (2) 及式 (3) 中可以看出, 集中空调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新风换气量或新风换气次数成反比, 对于同一个房间而言, 新风换气次数越大污染物浓度越低, 反之亦反。

从表2可以看出, 根据建筑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不同, 不同民用建筑的新风需求量是不同的, 居住建筑换气次数为0.45~0.7次/h, 医院建筑为2~5次/h, 环境要求最高的是医院手术室。对于居住建筑来讲, 人均居住面积越大, 换气次数要求越小, 但是总体计算下来, 人均居住面积越大则人均新风量要求越高。假设房间高度一致, 人均居住面积50m2, 20m2的最小人均换气量分别是人均居住面积10m2的1.7, 3.6倍。

人均新风换气量是和建筑物舒适度及健康安全性成正比的, 这也是为什么医院建筑特别是手术室选用了更高的新风换气次数。在《控制规范》中, 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为同类建筑, 执行相同的验收检测标准, 但在《设计规范》中, 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的最低新风量要求却相差很大。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 采用集中空调的医院建筑新风换气次数多、稀释能力强, 但是对装修污染的控制要求远远低于居住建筑。对医院手术室和人均居住面积>50m2的住宅进行比较, 可以得到一个极端的结果:如果两类建筑的大小相同、室内环境验收和正常使用时污染物浓度监测值也相同 (执行相同标准) , 那么手术室的装修量或污染强度将高达住宅的10倍以上, 一旦集中空调停运, 手术室的污染物积累速度也必定高达住宅10倍以上, 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诚然, 医院建筑装修和居住建筑装修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差异, 但是与从事住宅建筑装修工程的设计者相比较, 从事医院建筑特别是手术室装修设计的设计者所面临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压力要小得多, 在设计中也更容易忽视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对于集中空调住宅建筑来讲, 同样面临上述问题, 即人均居住面积不同的建筑, 装修工程环境验收难度不同, 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也不同。

3.2 换气方式对装修工程设计的影响

原则上讲, 相同功能的建筑应该采取相同装修设计方案, 装修污染强度自然也是一致的。但是, 从以下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通风方式不同时, 因工程验收检测条件的不同, 相同装修方案所检测的污染物浓度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参见图1、图2, 根据以上有关假设和初步结论, 尽管通风方式不一样, 当房间本身和装修方案相同时, 自然通风和集中空调建筑内的污染源排放强度是相同的, 在相同时间内所释放的污染物总量也是相同的, 如式 (5) 所示:

式中, V为室内容积, m3;CZ;CZ0分别为自然通风房间t时刻、初始时刻 (零时刻) 污染物浓度, mg/m3;CJ为集中空调房间污染物动态平衡浓度, mg/m3, Q为集中空调房间新风量, m3/h;t为污染物释放时间, h。

根据以上假设, CZ 0=0, t=1, 带入式 (5) 并经整理后可得公式 (6) :

从式 (6) 可以看出, 其右侧的Q/V正是新风换气次数。显然, 与自然通风建筑相比, 集中空调建筑的新风换气次数越少, 污染物浓度越高、验收难度越大, 反之亦反;只有当新风换气次数等于1次/h的时候, 相同装修方案不同换气方式的污染物浓度、验收难度才是一致的。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居住建筑最小换气次数均小于1次/h, 为0.45~0.7次/h, 医院均大于1次/h, 为2~5次/h。对照式 (6) , 如果集中空调建筑新风换气次数按0.5次/h计算, 相同建筑采用相同装修方案, 污染物验收检测浓度值将是自然通风建筑的2倍;换句话说, 如果集中空调居住建筑想达到与自然通风居住建筑相同的验收难度, 装修工程量必须减少一半。同样道理, 如果医院建筑换气次数按2计算, 相同建筑采用相同装修方案, 集中空调建筑的污染物浓度检测值仅为自然通风建筑的1/2;换句话说, 集中空调医院建筑装修工程量是自然通风建筑的2倍, 两者验收时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将为一致。可见, 尽管室内污染物标准值相同, 由于检测条件不同, 相同居住建筑采用集中空调时将面临更高的验收要求, 而医院建筑恰好相反, 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将面临更高的验收要求,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综上分析, 检测条件的不同将使装修工程的设计师陷入工艺要求和环境要求相抵触的两难局面, 在进行相同功能、不同通风方式的装修工程设计时, 如果采取相同的设计方案, 室内环境验收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 达不到同等的艺术效果和技术指标。对于采用集中空调的医院建筑来讲, 达到室内环境验收标准的难度非常低, 这将导致设计者和施工者轻视装修污染的危害, 而一旦集中空调系统出现故障, 室内污染物的积累有可能迅速上升, 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环境风险系数较大, 这显然不符合制定《控制规范》的初衷。

3.3《控制规范》修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如果采用相同的装修方案, 按照《控制规范》进行验收检测, 不同建筑的装修工程验收通过率排序为:集中空调手术室>其他集中空调医院建筑>自然通风医院建筑=自然通风居住建筑>集中空调居住建筑。验收的高通过率意味着环境的高风险率, 在上述各类建筑中, 医院建筑特别是医院手术室对安全性的要求是远远高于住宅建筑的, 但是由于《控制规范》验收检测条件未能充分考虑《设计规范》对该建筑新风换气次数的高标准要求, 从而使集中空调医院特别是手术室成为装修污染风险最高的建筑。因此, 应该进一步提高医院建筑的装修工程验收标准。

对于居住建筑来讲, 采用集中空调建筑的换气次数的保障率要大于自然通风建筑。雾霾来临时, 自然通风建筑如果关闭门窗躲避雾霾污染, 就有可能受到更多的装修污染, 而具有新风过滤功能的集中空调建筑, 就不会面临两难的局面。因此, 自然通风居住建筑也需要提高装修工程验收标准, 使其与集中空调建筑验收难度保持相对一致, 既可以减少装修工程设计师的尴尬, 又可以减缓雾霾天关闭门窗造成的污染积累。

通过以上分析, 为了达到使《控制规范》更具合理性、同类功能建筑的验收难度更为接近、降低医院建筑的污染风险、避免给装修工程设计造成困扰等目的, 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条款内容, 建议以“20m2<人均居住面积≤50m2”集中空调居住建筑为基准, 对《控制规范》做以下调整。

1) 集中空调建筑进行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浓度检测时, 正常运行新风换气次数小于等于0.5次/h的, 现有浓度限值不变;正常运行新风换气次数大于0.5次/h的, 现有浓度限值乘以“0.5次/h实际新风换气次数”的修正系数。

2) 自然通风建筑进行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浓度检测时, 门窗关闭时间由1h改为2h。

表3是集中空调建筑的修正系数 (居住和医院建筑为理论值) ,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不少建筑的验收标准将有较大提高, 验收工作可能会变得更为精细和复杂, 但是对于装修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来讲, 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却简单了许多。经过以上调整, 不同类型建筑基本可以采取较为统一的装修方案, 这将有利于装修工程设计的精细化、规范化以及对污染的预测性, 对于从源头控制装修污染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4 结论

1) 按照现有《控制规范》进行装修工程检测验收, 自然通风居住建筑相比集中空调居住建筑中更容易通过验收, 集中空调医院建筑相比自然通风医院建筑更容易通过验收, 不利于按照使用功能进行装修工程设计;

2) 为达到相同验收和正常运行污染物检测值, 新风换气量大的建筑对装修污染控制的要求更低, 验收更加容易, 同时环境风险也更大, 不符合环境要求越高验收标准越严的原则;

3) 建议对《控制规范》的有关条款进行修订, 使其更加合理、有助于通过设计进行装修污染的前端控制。

摘要: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10) 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中有关条款和数据, 从新风换气次数和通风方式两个层面, 分析了装修工程室内环境验收所面临的一些设计和工程问题, 指出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装修工程,空气污染,通风方式,换气次数

参考文献

[1]章燕, 冯智田, 秦红梅, 等.沈阳市公共场所室内外PM2.5浓度监测结果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 (2) :173-174.

[2]刘阳生, 沈兴兴, 毛小苓, 等.北京冬季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TSP, PM10, PM2.5和PM1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4 (2) :190-196.

[3]兰军明.GB 50325—2010与GB/T18883—2002的比较和分析[J].标准规范, 2012, 30 (5) :25-28.

[4]黄峰, 赵克荣.《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有关问题的讨论[J].标准规范, 2010, 28 (1) :53-56.

[5]苏君, 刘玉琢.《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值得商榷[J].新疆环境保护, 2009, 31 (2) :37-39.

[6]曲建翘, 王新社, 高天清, 等.实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工程学[J].2003, 2 (4) :205-207.

[7]朱迪迪, 戴海夏, 钱华.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调研与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 2010, 29 (4) :174-180.

8.探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篇八

关键词:民用建筑;建筑节能;节能设计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危机加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建筑方面的能耗,建筑设计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建筑设计迫在眉睫的要求,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正在迅速膨胀的建筑群,却消耗了中国很大一部分珍贵的能源,而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步上升。

1民用建筑节能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民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但是除了大城市外,在地区城市,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政策法规总体不够完善,国内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而且即使发布了相关的规定,也是强制性居多,而缺少经济激励。但国外民用建筑节能,为了鼓励建筑节能设计技术开发等,会根据节能的百分比或者安装新设备等措施,给予适当的激励,促进建筑师、建材商和业主主动达成节能共识。2)上到主管部门下到群众,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不足,主管部门监管不力,而且没有专门的部门及机构进行监管及宣传,而群众更是不甚了解。综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3)节能建材市场化程度不够。我国专业建筑节能改造公司不多,节能建材、供应等都无法满足建筑节能的需要。而且如何对已建住宅进行节能改造也迫切需要专业的建筑节能改造公司及合适的节能建材。4)缺乏足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在节能建筑方面,一方面节能人才缺乏,一些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无法从设计节能方面进行规划,加之上文提及的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使得节能产品、材料、设备无法供给。加之现场施工的技术标准及施工队人员不达标,而使得民用建筑节能的效果无法达到。而本文针对民用建筑节能工作问题中的节能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研究了建筑规划、平面布置、围护结构及其他等综合设计技术措施,期待为节能设计技术的发展有所借鉴。

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

2.1民用建筑屋顶的设计

屋顶的作用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还具有保温、隔热等作用。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用作保温,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等(此为正铺法);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此为倒铺法)。屋顶隔热降温的方法有:架空通风、屋顶蓄水或定时喷水、屋顶绿化等。这些做法都是从保温,隔热两方面来进行节能的。当然,在上面整体分析中利用屋顶采集太阳能,这也是屋顶节能的一个体现。同时,屋顶开有天窗,一方面是为了采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风,因为热空气因为密度小,会往上走,这时候有了天窗则可以在室内形成通风。夏天打开天窗,可以将热空气带走,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净化,同时也能带走热量,保持室内凉爽。冬天则可以将天窗关闭,偶尔天晴可以打开通风。

2.2民用建筑窗帘的设计

窗帘一般是用来遮挡阳光的。尤其是在夏天烈日之下,人们为了避免刺眼的阳光,会将窗帘拉上,而这时,室内会变得比较闷气,而且也会比较热。这是因为拉上窗帘一般会阻挡空气的流动,造成室内空气混浊而呼吸不畅,同时,窗帘也将室内的热量阻挡在房间里,不会散发到室外。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运用双向窗帘,就是在窗户的内侧与外侧都安装窗帘。首先窗帘是运用百叶窗帘,这种窗帘的优势就是能在遮挡阳光的时候让空气从缝隙中通过,使得室内空气能与外界的空气进行交换,得以保持室内空气纯净。运用双向窗帘则是为了解决热量处理的问题,如果是在夏天,外界温度很高,为了保持室内的凉爽,则应该是将室外的热量阻挡在室外,不让它渗透进室内,这时就可以考虑将室外的窗帘拉下,因为这时室外的热量就不能透过窗帘,就不会到达窗户,就算勉强达到窗户,这时也只是很弱的一部分热量了,也只能逗留在窗户与外界窗帘中而无法传到室内。而如果窗帘是在室内的,则外界的热量虽然不能透过内部的窗帘,但是热量大部分会透过窗户的,这时热量就会逗留在窗户与内部窗帘之间,最后还是流入室内的。所以同样的道理,冬天则只需要将内部的窗帘拉上,就能阻挡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外面了。当然,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把内外窗帘都拉上则绝对能做到与世隔绝了。下表为窗户传热系数计算值。

2.3民用建筑外墙的设计

就墙体节能而言,传统的用重质单一材料增加墙体厚度来达到保温的作法已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而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目前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膠粉聚苯颗粒浆料等。这些材料的生产、制作都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特殊的设备,而不是传统技术所能及的。值得一提的是胶粉聚苯颗粒浆料,它是将胶粉料和聚苯颗粒轻骨料加水搅拌成浆料,抹于墙体外表面,形成无空腔保温层。聚苯颗粒骨料是采用回收的废聚苯板经粉碎制成,而胶粉料掺有大量的粉煤灰,这是一种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这里主要利用夹心保温层,即在最外侧与最里层放置的是保温材料,既能阻挡外界的热量,也能减少内部的热量流失。中间的一层则是支撑层,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支持墙体,是重要的承重结构。下表为表2 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

2.4民用建筑灯的利用与设计

上面都是与外界有所接触,来处理室内的热量与外界的热量,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而这里却是通过灯的利用与设计来节约电能,更为人性化,节能化。首先则是无人灯的问题的处理,经常会出现屋内没有一个人在,但灯仍然亮着,这是多么浪费电啊!尤其是经常发生,电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设计的是利用红外感应来控制灯熄灭与否。当室内有人的时候就通过红外感应出来,则自动将灯亮起,当没有人的时候则会自动熄灭。这样就能确保室内没有人的时候灯就不会白白亮着。另外就是灯的耗能处理,很多时候不需要那么大功率的灯,亮着呢浪费,不亮又不行,这时候,设计的就是利用可控制亮度的灯,当不需要很强烈的光时可以选择小功率的亮度,这样就能节约很多不必要的电能的浪费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建筑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它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能做出的。鉴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对于我国建筑发展和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辉,翟荣兵,马文涛.民用建筑中结构节能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125-126

[2]李洋.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其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34-37

[3]王玉玲.谈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10):135-13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如何折玫瑰花下一篇:消防安全消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