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2024-09-01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精选8篇)

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篇一

组织和管理 1.总则

检验科是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黄冈市中医医院所属的一个科室。主要实验场所位于老住院部二楼。承担本院范围的全部临床检验工作。2.法律地位

本检验科隶属于饶平县中医医院。检验科主任由医院法人任命和授权,全面负责检验科的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质量、人事、运营、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其他管理层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均由检验科主任任命和授权,各专业组内检验人员和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由各专业组负责人任命和授权。本检验科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3.服务范围

3.1检验科提供以下医学检验范围,检验项目详见《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之检验项目:

(1)临床血液学、体液学检验及临床输血检验(3)临床免疫学检验(4)临床生化检验(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6)临床细胞学检验

3.2检验科提供适当的解释和咨询服务,按时将检验结果报告发送给接收人,及时处理紧急/危急情况,咨询服务要求耐心回答,详细解释,主动沟通,满足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的需要。

全体员工熟悉按认可准则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

0

件规定的内容要求并实现持续改进,承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确保检验科提供的检验范围内工作的质量。4.组织机构

检验科的上级主管单位是饶平县中医医院,医院各职能部门对本检验科进行行政归口管理;检验科在质量管理控制方面接受湖北省临检中心的指导,在计量、标准化、质量管理方面接受当地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本检验科设有样品处理组、临床基础检验组、临床输血检验组、临床生化检验组、临床细胞检验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组、临床免疫检验组等7个专业组和一个质量管理组。专业组为实体单位,质量管理组以组员制的形式工作。(见图1.1饶平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和图1.4饶平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外部组织机构框图)。5.检验科管理层职责 5.1 行政管理层

科主任和质量主管、技术主管、专业组组长构成行政管理层,负责检验科的行政、业务、科研、教学、人事、运营、物资、安全等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层和质量管理层在主任的领导下工作。5.2 质量管理层

质量管理层由质量主管和内审员组成,负责检验科质量体系的实施运行、内部沟通以及质量体系文件的现行有效性。5.3 技术管理层

本检验科的技术管理层由技术主管及各专业组长组成,负责检验科的技术运作并提供资源满足检验科程序规定的质量要求。

6.检验科各部门职责 6.1样品处理组

(1)负责接收由各临床科室护理员及门诊采血室送检的所有原始样品,在接收过程中及离心后发现不合格标本并及时与临床沟通反馈处理;(2)对样品进行离心、分类、并送到各专业组,确保及时检测;(3)负责本组卫生除微生物组以外检验科医疗废物垃圾的交接并登记;(4)建立本组的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负责本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项具体工作;

(5)负责本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的维护、保养、保管;(6)负责保证本组所使用的试验场地、设施、安全与环境的整洁;(7)负责检验科外来人员登记。6.2临床生化检验组

(1)负责开展与生化专业相关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2)开展与其相关的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工作;(3)编制和出具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

(4)负责本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证据;

(5)负责本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的维护、保养、保管;(6)建立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

(7)负责保证本组所使用的试验场地、设施、安全与环境的整洁。6.3临床基础检验组、临床输血检验组

(1)负责开展与血液、体液及输血专业相关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

(2)开展与其相关的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工作;(3)编制和出具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

(4)负责本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证据;

(5)负责本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的维护、保养、保管;(6)建立本组的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

(7)负责保证本组所使用的试验场地、设施、安全与环境的整洁。6.4临床微生物检验组

(1)负责开展与微生物专业相关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2)开展与其相关的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工作;(3)编制和出具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

(4)负责本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证据;

(5)负责本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的维护、保养、保管;(6)建立本组的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

(7)负责保证本组所使用的试验场地、设施、安全与环境的整洁。(8)负责本组医疗废物垃圾的高压灭菌与垃圾交接并登记。6.5临床免疫检验组

(1)负责开展与免疫专业相关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2)开展与其相关的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工作;(3)编制和出具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

(4)负责本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

证据;

(5)负责本组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的维护、保养、保管;(6)建立本组的质量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7)负责保证本组所使用的试验场地、设施、安全与环境的整洁。6.6技术管理层

(1)对开展的项目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设备、设施及人员;

(2)负责对申请分包项目的承检单位相应的检测设备和资格进行确认,确保其检测能力符合要求;

(3)负责新开展项目的评审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审;(4)负责检测偏离及标准的控制;

(5)负责检测方法的确认和设备量值溯源的管理;(6)负责结果质量保证,处理技术方面的重大投诉;(7)负责技术方面的合同评审。7. 质量管理体系各岗位人员主要职责 7.1 检验科主任(1)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条例、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负责组织和建立本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和发布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承诺遵循《认可准则》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3)负责学科建设与发展,全面负责检验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负责科室人员梯队的建设,各级人员的安排及关键岗位的授权,人员 的能力评审;

(5)负责本检验科运营和专业组提交购置申请的审批以及资源的调配;(6)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检验、服务的公正性、独立性、诚实性、保密性;(7)负责策划和组织管理评审和运作程序评审;

(8)保证自身并监督员工的行为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和检验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

(9)负责重要事务的对外联络和沟通,向上级汇报工作和向下级传达任务;(10)为检验科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的权利和资源;

(11)执行医院要求的科室主任主管分工负责制,其它方面的以及具体职责在各项程序文件或规章制度中分别叙述。7.2 检验科副主任

(1)协助主任对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沟通、落实;

(2)负责检验科仪器设备的管理、试剂耗材的管理、四防安全与生物安全的管理及内务管理;

(3)当主任不在岗时代理主任职责,并及时与科主任沟通、反馈;(4)副主任外出时,应由质量主管或技术主管代理;

(5)执行医院要求的科室主任主管分工负责制中检验科副主任分管的工作与职责,其它方面的以及具体职责在各项程序文件或规章制度中分别叙述。7.3技术负责人(含技术主管)

(1)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技术考核并协助主任评审人员能力;

(2)负责仪器设备、试剂消耗的技术管理,量值溯源方案制定及检定/校准/核查结果的确认;

(3)跟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检验技术,负责组织检验程序的选择确认;

(4)负责组织制定和审核技术文件;

(5)负责新项目、合同、委托检验协议、申请书和样品、生物参考区间、检验周期、危急值等技术评审以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负责组织对委托实验室、承包实验室、服务方以及供应商的调查、评价、选择;

(7)质量主管外出时,由技术主管代理其职责;

(8)技术主管是技术管理层的总负责人,起组织、协调、归口管理的作用。其它方面具体职责在各程序文件或规章制度中分别叙述。7.4质量主管: 6

(1)监督检查检验科所有活动遵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2)直接向检验科主任汇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3)组织制定和审核质量管理文件,确保检验科所使用的各层次、各类型文件均为现行有效版本;

(4)负责组织对委托实验室、承包检验科、服务方以及供应商的调查、评价、选择;

(5)负责策划和组织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

(6)负责对不符合工作、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等方面的管理;

(7)负责处理检验科用户的投诉;

(8)技术主管外出时由质量主管代理其职责。其它方面具体职责在各程序文件或规章制度中分别叙述。7.5质量监督员:

(1)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是否按要求进行操作;

(2)对本专业组检验工作全过程,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监督;

(3)监督标本交接、查对、检验、保存是否按要求进行;(4)当有新项目、新方法、新设备时实施专项监督;(5)监督试验和样品处置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6)监督实验室服务对象对服务态度或服务质量的投诉、意见或建议有无得到相应处理,处理后实验室服务对象是否满意,如不满意,有无具体改进措施;

(7)填写《检验过程监督记录》,向管理评审提供监督报告。7.6专业组组长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组的日常行政、业务、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科研教学培训等工作和保护患者机密信息事宜;(2)制定和落实本专业组的发展规划,考核本组各项目标实现情况,提供工作总结报告;

(2)按技术主管、质量主管的要求编制/修订本专业各类技术和质量管理文件、作业指导书;

(3)跟踪本专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认检验规程的发展情况,提出选择/确认检验的新标准、新规程的建议或方案;

(4)了解本专业检验技术、检验项目/参数、临床需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提出开展新项目或调整检验项目/参数的建议或方案;(5)负责组织实施本组的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组织参加本专业外部质量评价计划,审核、签发质量控制活动报表;(6)审核和签发本专业组所出具的检验报告;

(7)处理与本专业组有关的技术问题以及客户投诉、不符合工作等;(8)协助技术管理层对本组人员进行考核及能力评审;(9)按检验科的计划在本组内实施资源调配;(10)负责本组内的试剂和耗材管理及运营管理;(11)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12)负责本组的四防安全;

(13)专业组长外出时,临时指定人员负责代理。7.7授权签字人

(1)对检验结果进行系统评审,评价其与临床信息的符合性;(2)签发授权范围内检验项目及参数的检验报告。7.8检验人员

(1)保证质量的完成检验工作,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程序,出具并审核检验报告;

(2)负责使用、保管、维护检验用的仪器设备、试剂、消耗材料;(3)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参加外部质量评价计划和其它质量活动;

(4)负责本专业组内的内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5)参加各级各类各种学术活动、质量管理培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临床交流活动等;(6)负责本岗位的四防安全。7.9文件档案管理员

(1)负责建立本检验科文件资料清单、文件发放登记记录;(2)负责建立和保管本检验科文件资料档案;

(3)负责本检验科文件资料的标识、发放、回收、清理、登记、修改、检索等;

(4)负责科室图书、杂志、内部资料的出入库登记及归档。7.10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员

(1)负责检验科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的管理、维护;

(2)负责保护检验科用户机密信息事宜;(3)负责收集汇总检验科电子版信息;(4)负责检验数据的网络验证;

(5)负责LIS网络数据管理、统计,检验项目的录入与费用的确认;(6)负责检验信息在院内网络的发布。7.11试剂耗材管理员

(1)建立检验科各专业组的试剂耗材库存控制系统;(2)负责汇集各专业组试剂和耗材请领计划;(3)对新进的试剂和耗材进行检查验收;

(4)负责保存、发放试剂耗材,每月底进行试剂及耗材的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上报主任;

(5)建立并保存上述各项工作的记录。7.12仪器设备管理员

(1)负责建立和保管本检验科仪器设备档案;(2)负责建立本检验科仪器设备目录;

(3)负责制定本检验科仪器设备周期检定/校准和维护/核查计划,并监督各专业组按计划实施检定/校准和维护/核查;(4)会同专业组检验人员对新购仪器设备进行验收。

7.13采样人员(本院住院病人的采样人员行政隶属护理部管理,检验科有指导及监督权力)

(1)按照采样手册要求采集原始样品;

(2)将采样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包括样品采集的准确时间);

(3)负责保管原始样品,直到收样人员接收样品;(4)与收样人员进行样品交接。7.14样品运送人员

样品运送任务由本院后勤物业部门及本检验科卫生员负责,各临床科室的护理员负责病房原始样品的准备及临时存放,按规定的技术要求保存和运送原始样品至检验科标品处理组进行核收。7.15样品接收人员

(1)负责原始样品的接收、检查、登录、分发、处理等具体工作,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记录;(2)负责检查确认检验条码;

(3)接收人员在核收标本的同时,必须核查标本的状况,无异常情况方可交至相应岗位检测人员。如有异常或疑问,负责进一步询问检验科服务对象,要求说明或告知检验科服务对象重新采集,同时做好记录;

(4)掌握标本接收及拒收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接收标本。7.16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员

(1)负责审核质量体系要素及检验活动;(2)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出具不符合工作报告;

(3)检查不符合工作的整改情况,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7.17安全管理员

(1)监督检查检验科内务、生物安全与四防安全(包括水、电、门、窗)、环保工作;

(2)负责检验科与安全有关的设备设施(包括生物安全柜、离心机、消防设备等)的管理;

(3)负责落实检验科各项应急预案,培训和组织防火、防生物污染等措施的演习;

(3)保存安全监督检查记录,向管理评审提供安全监督报告。7.18卫生员

(1)负责清洁、消毒盛样器皿、工作服及其它医疗检验用品;(2)负责清洁、消毒检验科公共区域。7.19质量控制管理员

(1)质量控制管理组负责检验科质量控制的检查、监督、评价、指导,发现检验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确保检验工作的质量目的及质量保证;

(2)制定科室参加湖北省临检中心室间质评计划,上报参加质评项目,及时收集室间质评结果数据,分析室间质评趋势,指导提出纠正措施,使室间质评达到符合的要求,分析总结并做检验科室间质评总结;

(3)负责填写《内部质量控制计划表》,及时与各专业组沟通,使其了解本组的室内质控质量控制计划和实施落实情况;

(4)帮助各专业组分析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督导失控后的纠正措施,检查《室内质控失控报告表》等表格记录的情况;

(5)负责各专业组每月室内质控的批号、总数、失控个数、每月均值、当月标准差、当月CV%,设定靶值和允许范围,并且组织每月

在全科会议上对室内质控进行点评;

(6)负责检查、监督每月各专业组项目的CV%值变化趋势,达到符合的要求。负责统计各专业组上交的《室内质控总结报告表-年质控分析》,分析总结并做检验科室内质控总结;

(7)负责跟踪、检查仪器校准的周期、性能验证和内、外部控制等与检验质量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7.20咨询服务管理员

(1)负责日常咨询业务工作,有重大或疑难问题时集体讨论解决;(2)咨询应热情、耐心、详尽、及时;

(3)有充分依据,避免随意地或不负责任的解释。尤其是在对检验结果作解释或给出意见和建议时,需综合考虑检验参考范围、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医学决定水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慎重解答;(4)对提出的问题和咨询的内容详细记录,归档保存。7.21投诉处理员

(1)有工作规范与记录文件,对投诉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通报,对重大事件投诉的信息迅速报告科室领导。

(2)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建立适宜的投诉处理的流程;

(3)对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整改意见,及时向科室反馈与落实的情况;(4)应对投诉事件进行定期分析,要从科室管理的机制、制度、程序上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5)建立完善医患沟通体制,增强医患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7.22教育培训管理员

(1)负责检验科的培训工作;

(2)制定科室业务学习计划,组织并实施每月一次业务学习;(3)负责向全科通知院里继续教育学习计划,以及继续教育学分的上报的工作;

(4)协助、支持检验科不同专业组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小组的作用;

(5)定期开会,针对科室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科室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进行研讨。7.23其他人员岗位职责见检验科相关制度 8.关键岗位代理人

检验科主任外出时由副主任代理行使主任职责,质量主管外出时由技术主管代理其职责,技术主管外出时由质量主管代理其职责,专业组长外出时由指定代理人代理其职责。9.沟通

检验科建立沟通程序,并就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该程序包括沟通人员的职责,沟通的内容、渠道、方式、时机等活动,见《沟通的管理程序》。10.本检验科承诺

(1)检验科管理层为上述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岗位职责的权力和资源;

(2)在任何场合开展认可范围内的检验工作和提供的服务均能满足

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认可准则》)的要求;

(3)检验科的检验和服务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和任何压力的影响,不参与任何可能会降低检验科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实性方面可信度的活动(详见《饶平县中医医院院长公正性声明》和《检验科主任公正性声明》;

(4)保证公正性信息保护管理程序,确保患者或其它用户及检验科自身的机密信息不被泄漏或非法公布(详见《保证公正性信息保护管理程序》)。11.相关文件

(1)检验科负责人任命文件

(2)《饶平县中医医院院长公正性声明》(3)《检验科主任公正性声明》(4)《保证公正性信息保护管理程序》(5)《沟通的管理程序》(6)《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2.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篇二

而内部审核则是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而进行的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的内容是, 对设计产品的实现过程与管理过程的检查活动;对设计产品输出文件的检查活动;对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部门的检查活动以及质量分析活动 (见表-1) 。

本文以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工程设计为例 (见图-1) , 论证内部质量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节点。

年度内部质量审核计划与内审计划

年度内部质量审核计划是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标准制定的, 年初将此计划送至各部门负责人处, 审核的方式是通过与员工交谈, 查阅有关文件, 查看工作现场活动等。而内审计划则是对应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关章节条款, 将审核的内容与时间提前通知被审核部门。

制定内部质量审核方案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的要求, 内部质量审核方案是以职能部门为审核基础单元, 制定审核安排应避开生产高峰期。

职能分配表与内审核查表

职能分配表是为审核计划提供必要的细节, 由内审员填写, 是被审核方的职责。在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项目审核中, 质量记录的控制, 与客户有关的过程、设计、客户的财产与满意度, 不合格品的控制、数据分析、改进、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测量和监控等, 是被审核方的职责。内审核查表是审核前内审员根据《职能分配表》、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具体要求提出的问题。在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项目中, 内审核查表提出的问题是工程设计中有无《互提资料表》, 是否有《顾客的财产清单》以及工程设计中执行的国家规范是否详细列表。

首次见面会

在被审核方会议室召开, 审核组全体成员、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 确定审核安排及被审核方向导人员。向导负责导引审核人员, 证实审核情况, 必要的联系工作。

实施审核

查阅文件、员工交谈、观察现场、提供证据。审核员依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标准, 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合同进行审核。并按照内审核查表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核。审核员要求被审核方简要叙述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工程设计中所执行的工作程序, 要求提供必要的证据, 如:质量记录、备忘录、报告、纪要、作业指导书等, 并观察现场情况, 客观公正进行查询, 发现该工程设计质量活动中的异常情况是, 《互提资料表》中日期填写得不全。

总结审核情况, 开具《内审不符合项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后, 总结内部审核情况, 作出审核结论, 确定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项目开具的《内审不符合项报告》, 类别为次要, 属于观察项。对不符合项描述为, 该项目《互提资料表》记录中时间填写的不完全。

末次会

出席首次会的全体人员参加, 签发《不符合项报告》。确认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完成的期限。

不符合项跟踪

审核员按规定的时限跟踪不符合项纠正完成情况。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项目不符合项原因分析为不认真, 通过认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认为不认真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可能造成工程设计的缺陷或质量不合格。改进是永恒的目标。通过整改及验证评价后, 审核组认为质量活动正常进行。

编制《审核报告》, 跟踪监督

内部质量审核全部完成后, 编制审核报告。将所有审核的记录保存在内部审核档案中。下次审核时, 审核组应了解上次审核中开具的不符合项是否得到纠正, 如已完全纠正, 则可将该不符合项关闭。如未完全纠正, 则将该不符合项升级, 并增开“纠正措施不力”的新不符合项报告。

汇总内审资料

将自《年度内部质量审核计划表》起至《审核报告》止所有记录汇总。

结语

通过以上论证可见, 在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 并建立内部质量审核制度, 是确保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节点;内部质量审核也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正常、质量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重要节点;也是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度的重要节点。

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项目就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通过质量目标的实现, 达到顾客满意。被评为2012年大连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见图-2, 图-3) 。

摘要:以花园口经济区1#地块A15#住宅工程设计项目为例, 论证为评价质量关系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而进行的内部质量审核, 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内部质量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3.质量时代建设质量体系 篇三

纺织行业全面进入质量时代

2008年,中国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人民币对美元等世界货币的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家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都阶段性地影响到了纺织行业的景气指数。对于中小纺织企业来说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适度调整期,单纯以成本为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纺织行业将面临更加深层次的竞争质量、创新、快速反映、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目前,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纺织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似乎全体纺织从业人员都在从心理上做着某种准备,随时承受更坏的结果,甚至有些企业悲观地放弃了纺织行业,将投资转移到其他更加具有风险的行业,其实这种判断是偏激的。纺织行业的调整期,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结果,发展还是硬道理,纺织行业还将保持高位增长,但或许增速会逐步减缓,增速将由数量和规模逐步向质量和创新方向转移。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近期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会影响到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却未对那些已经具有知名品牌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企业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宏观调控给他们带来资本扩张的历史机遇。通过收购和重组破产企业完善了产业链配套。“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中国纺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数量上是世界冠军,但这个冠军仅是数量的冠军,如果从交易额上统计,我们屈居人下了。我们把更丰厚的利润空间被迫留给了中间环节,中国纺织工业只获取了不足10%的加工费,随着企业的进一步规范,这一份额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纺织工业似乎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对象,中国纺织工业似乎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尴尬局面。所有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纺织行业,中国只有坚定地走质量和品牌的道路才有长远的出路。质量和创新是中国纺织工业今后发展的主题。中国纺织行业应该迅速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价格,控制产品数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贡献率。用质量和品牌弥补数量,全新审视和定位行业发展方向。

大型企业集团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中国纺织行业质量工作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大型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一手抓中小企业的公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抓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为了推精品,创品牌,建立行业质量示范企业,带动全行业重视质量管理王作,提升大型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抓中小企业的公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从源头上阻止质量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避免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整体提高中国纺织品质量水平。

应该指出,中国大型纺织企业的产品质量总体来说是好的,大部分大企业都是有质量保证体系:如,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企业标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OC),过程检测和质量控制以及成品检验等。我国高端纺织企业的质量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承担了世界顶级品牌纺织和服装的生产和织造,中国高端纺织企业具有和世界任何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但中国大型纺织企业多数是世界品牌加工厂,企业拥有自己品牌的比例不高。加工厂的质量没有执行统一标准,企业往往是跟着客人的要求走,客观上存在质量不稳定、不统一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企业一般贸易的比例不断加大,大部分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自主研发的比重,企业也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产品质量开始向高位发展,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纺织行业推动大型企业建立新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行业质量工作的重点。

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平台的历史作用

有人说:中国纺织产品质量的罪魁祸首是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其实,把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质量问题简单地转嫁给中小企业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解决了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设备投入,缺乏对质量的有效把握,是客观存在的。在意大利也有相当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但地方政府采取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质量问题。使这些中小纺织企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历史阶段。产业集群的升级会逐步向企业数量减少,质量创新能力强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早在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向全行业提出了建立纺织产业创新平台的号召,把中小企业的质量控制和创新服务作为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个平台,五大支柱”构想。一个平台是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五大支柱包括质量检测、产品研发平台、信息中心、技术培训和现代物流服务。中小纺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技术难题,这些技术难题该如何解决,谁来解决一直是老大难。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极大解决了这个问题。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为全行业提供了示范和参考。西樵产业创新平台建成以来,累计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0多项,为企业出具权威检测报告2万多批次,举办各类研讨会、技术培训班30多期,完成1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质量体系建设,获得了七项国家专利。检测中心还通过了CNAS和CMA两项国家认证,承担了两个省部级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已经成为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娘家,被当地广大中小企业亲切地称为中小企业纺织“医院”,成为地方纺织行业的一道风景线。据统计,西樵纺织产业创新平台对西樵镇纺织行业的质量和创新、招商引资、区域品牌建设等产生积极影响,整体带动了西樵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西樵纺织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西樵镇的纺织产品检测通过率已达90%以上。这一案例足以证明: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完全可以通过公共手段解决。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质量和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发动机。西樵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模式给纺织行业的质量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示范,目前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大部分有类似的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已经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质量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间证明: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和政策加以控制和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质量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就要体现在平均水平和整体水平方面。如果纺织行业质量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纺织品服装质量将向前迈一大步,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纺织品服装在世界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将无人替代。

4.服装厂质量管理手册- 篇四

*******有限公司 XDFZ/GS02-2011 管 理 手 册

编 制: 审 批: 版 本:第二版

受控状态: 分 发 号:

2011-03-18 发布 2011-04-01实施 *************有限公司 发布

目 录

第一章 机构设置与职责类文件

第一节 服装厂组织机构图„„„„„„„„„„„„„„„5 第二节 部门和人员职责、权限„„„„„„„„„„„„„6 第二章 管理制度

第一节 管理制度考核办法„„„„„„„„„„„„„„16 第二节 文件管理制度„„„„„„„„„„„„„„„„17 第三节 人员培训管理制度„„„„„„„„„„„„„„20 第四节 生产管理制度„„„„„„„„„„„„„„„„22 第五节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第六节 工艺装备(样板)管理制度„„„„„„„„„„

第七节 采购控制制度„„„„„„„„„„„„„„„„

第八节 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第九节 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程序„„„„„„„„„„34 第十节 进货检验和验证管理制度„„„„„„„„„„

第十一节 过程检验管理制度„„„„„„„„„„„„

第十二节 出厂检验管理制度„„„„„„„„„„„„ 第十三节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第十四节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52 第十五节 仓库管理制度„„„„„„„„„„„„„„.55 第十六节 售后服务制度„„„„„„„„„„„„„„.56 第三章 技术文件

第一节 生产设备操作规程 „„„„„„„„„„„57 第二节 检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62 第三节 防静电工作服生产工艺规程„„„„„„„66 第四节 防静电工作服生产工艺流程图„„„„„„74 第五节 原材料检验规程„„„„„„„„„„„„75 第六节 半成品的检验规程„„„„„„„„„„„76 第七节 成品的检验规程„„„„„„„„„„„„.77 第四章 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安全生产方针、目标„„„„„„„„„„81 第二节 安全工作制度„„„„„„„„„„„„„82 第三节 安全生产职责„„„„„„„„„„„„„83 第四节 安全管理措施„„„„„„„„„„„„„86 第五节 安全文明生产规定„„„„„„„„„„„88 第六节 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90 第七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控制制度„„„„„„„92 第八节 安全检查与处罚管理规定„„„„„„„„93

颁 布 令

本公司依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要求编制完成了《管理手册》第二版,现予以批准颁布实施。

本管理手册是公司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保证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导公司严格按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纲领和行动准则。

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经 理: 2011年3月18日

任 命 书

为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要,经研究决定,自即日起由李孟俊同志担任本公司质量负责人具有以下职责:

1、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实施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负责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各项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负责协调、监督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执行情况;

3、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对产品最终质量负全责;

4、提出质量工作计划和质量改进的需求;

5、代表公司就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方面事宜与外部各方进行联系。

经 理: 2011年3月18日

第一章 机构设置与职责类文件 第一节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

一、经理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和政策,全面负责服装厂的各项工作。2)负责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配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为质量体系运行配备充分的生产和检验资源;3)向企业内部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有关质量和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确保在本厂的贯彻实施,对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负全责;4)批准各项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方式保证全体员工按文件规定执行,并组织有关部门检查督促各种计划和制度的贯彻落实;5)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研究制定质量改进措施,解决重大产品质量问题。

6)负责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和制度及安全生产检查评定工作。

7)负责各职能人员、管理人员的考核。

2、权限

1)有权决定本厂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提供。2)有权对本厂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进行否决。

3)有权决定本厂生产、经营战略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内容。4)有权处理违规员工。

二、副经理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并对生产执行情况总负责。2)协助经理做好销售工作,掌握了解市场动向,及时向经理提供信息。3)向经理报告生产控制过程中的有关情况。4 总负责监督生产产品原料的采购及发放 5)协助经理建立、健全、实施公司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6)总负责产品成本的核算,费用控制,卫生达标工作。7)负责设备及紧急配件的购置和后勤保障工作。8)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2、权限

1)有权分配生产任务,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总经理不在岗时,有权处理公司行政、生产中的重大事项。3)有权对违章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理

三、质量负责人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实施本厂的质量管理制度。2)负责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各项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负责协调、监督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执行情况;3)负责处理进货及生产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对成品质量负责;4 提出质量工作计划和质量改进的需求;5 负责本厂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方面事宜与外部各方进行联系。

2、权限

1)有权对产品质量进行否决。2)有权否决如何处置不合格品。

3)有权对违规的与质量有关人员提出处置方案。

三、综合办职责

1、负责对车间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及对公司供水供电设施的管理。

2、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及维护、检修的管理工作。

3、负责本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工艺技术规程、操作规程、原辅料质量标准、产品标准及检验文件,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

4、负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负责本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5、负责供方进行评价,执行采购作业,并对采购物资进行验证。

6、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实施原辅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独立行使职权,对出厂产品的质量负责;

7、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8、负责市场预测、市场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市场状况和顾客需求,为改进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提供信息。

9、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验证工作;

10、抓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安全措施,清除事故隐患。

四、综合办主任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行政法律法规、集团公司质量和安全方针和目标。

2)负责综合办的全面管理工作。

3)负责制定本厂管理制度及技术文件,报厂长审批。4)负责协助厂长完成各职能人员、管理人员的考核,并组织公司的培训工作。

5)负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负责本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与管理工作;6)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7)负责顾客满意程度监视和测量工作的控制和管理。8)负责统计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工作。9)对本岗工作质量负责。

2、权限

1)有权对厂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进行建议。2)有权拒绝非办公事宜领取耗材及使用微机、复印。3)有权对违规人员提出处理方案。

4)有权对不符合用工条件和违背国家法令、政策的人员拒绝办理录用手续。

五、设备安全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设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保养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2)负责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配备及日常管理工作。

3)协助领导组织推动生产中的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和检查资料,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文件。

4)负责全厂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检查和教育,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5)定期对全厂的设备、设施进行运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带头遵守中石化安全生产“十大禁令”,落实岗位HSE职责。

2、权限

1)对本公司的安全工作有建议权和监督权。2)有权停止不合格设备的使用。3)有权对设备列出大修计划。

4)有权对公司违章作业人员进行处罚。

六、生产技术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2)负责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的管理,同时负责工艺技术要求的贯彻及操作规程的正确实施;3)负责工艺技术文件的发放管理等工作;4)负责车间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负责。5)建立健全各生产岗位的责任制,提高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6)负责有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控制。7)负责工艺装备(样板)的管理工作。

8)负责不合格品的管理和需要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策划和控制。

2、权限

1)有权对本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提出建议。2)有权提出本厂技术文件的修改意见。3)有权停止违反技术规定的产品生产。

七、采购销售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协助领导组织好供销经营活动。

2)及时掌握和收集市场信息及价格信息,掌握供销经营情况,在供销活动中为领导当好参谋,提供决策依据。

3)负责生产用原、辅助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需要。4)负责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掌握物资信息,协助生产办保证合理库存;必须按计划订立合同和实际需要市场采购,要掌握市场信息,坚持货比三家,价比三家的原则,订立合同或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和配件。

5)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及时收集顾客意见,处理顾客投诉或抱怨。

2、权限

1)对采购供方有选择建议权。2)对销售工作有建议权。3)对顾客的要求有保密权。

八、质量检验员(专职质检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实施原辅材料、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独立行使职权,对出厂产品的质量负责;2)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负责台帐的建立及其检定、维护、检修、报废等有关工作;3)负责及时将生产过程的质量信息、顾客反馈信息传递给有关领导和部门;4)确保各类质量报表的准确性,负责保管产品的检验报告、检验资料。5)按照规定及协议确保检验项目符合要求、数据准确,检验记录填写字迹清楚、真实,检验结果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岗位;

2、权限

1)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

2)有权提出建议性的质量管理意见的办法。3)有权拒绝不按操作程序进行。4)有权停止不合格品继续生产。

九、库房保管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仓库管理,保证仓库管理的完整性,符合贮存管理规定。2)对所有入、出库的原材料、产品进行控制,从质量、数量上进行把关,做到帐、卡、物相符。

3)严格入、出库手续,按公司要求执行并做好标识管理。4)按照仓库保管要求进行管理,履行保管员义务。5)做到定期盘点,保证原材料及时供应和产成品持续生产。

6)做好防锈、防尘、防潮、防震、防腐、防水、防漏电等七防工作。7)掌握原材料数量准确,确保材料供应及时。

2、权限

1)拒绝一切未经领导或主管同意的出入库产品。2)有权对不合格产品拒绝出入库。3)有权对手续办理不恰当的出入库及纠正、制止。

十、生产车间职责

1)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具体实施。

2)负责车间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按照设备管理制度和检修计划,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

3)负责车间工作环境的控制。4)负责车间工序的自检、互检。

5)负责对不合格的过程产品、最终产品进行处置 6)负责车间内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十一、车间主任(兼职质检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组织安排生产计划的时限,按时、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保证车间工人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安全文明生产;2)抓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安全措施,清除事故隐患;3)负责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有关问题。4)负责车间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认真执行设备管理制度。5)做好职工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平。6)负责节约成本搞好修旧利废工作。

7)负责车间的现场管理,原辅料、成品、半成品摆放整齐,做好标识;8)负责产品的搬运、防护和交付工作,负责车辆运输、产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工作。

9)负责车间出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置和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2、权限

1)根据工作需要,有权安排和调动车间岗位人员。2)有对车间人员绩效考核权。

3)有对不合格产品生产过程的处理意见权。

十二、操作工人职责、权限

1、职责

1)严格遵守工艺纪律,按规程、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对本工序的质量负责;2)参加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认真学习本岗操作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

3)做好生产过程的各种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4)遵守卫生规范要求,做好本岗位的清洁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个人和环境。

5)各工序必须对本岗半成品质量全面负责,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6)按时按量完成车间主任交办的工作任务。

2、权限

1)有权提议关于本岗操作的合理化建议。2)有权收集该岗操作与质量资料。3)有权拒绝接收上道工序的不合格。

第二章管理制度

第一节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一、为加强本企业的管理工作,使全体员工严格按各项管理制度要求执行,做到人尽其责,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二、本公司内各部门、车间、人员的考核由经理完成,经理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完成。

三、本考核办法采用评分制,每月考评1次,每次10分为满分。年终进行总评分,总分为120分。

四、凡在考核中发现未按管理制度要求执行、履行职责的部门、车间及个人,每发现一次扣1.5分-5分。

五、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每发现一次扣10分,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按考核不合格执行。

六、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者避免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当事人,给予0.5-3分的加分;特殊贡献者,经经理批准,增加5-20分。

七、年终总评比,总分低于100分的,即为考核不合格,扣发部门奖金;高于110分者,发给年终奖金;高于120分者,有公司研究决定颁发奖金或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第二节 文件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保证本企业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得到控制,各使用场所均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使用于本企业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的管理。

三、职责

1、综合办是文件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的发放和管理;

2、综合办主任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各种文件的编写和控制;

3、外来文件由综合办主任负责收集、备案、发放及跟踪管理;

四、文件的分类

1、管理手册:指导本公司行为的纲领性文件;阐述本企业对各管理过程的规定,明确控制的目的、范围、各部门职责和具体工作程序的文件;

2、技术性文件:设计图纸、各工序及岗位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标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检验规程等技术作业文件;

3、外来文件:包括本企业适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外标准,接受顾客提供的标准、资料、规范等。

五、文件的编号

1、管理手册(含技术性文件):XDFZ/GS01(版本号)-2011(年代号)

2、设计图纸:XDFZ/TZ01(序号)-2011(年代号)

六、文件的编写、审核、批准

1、文件的编写:各类文件由综合办组织分管人员进行编写

2、文件的审批 a.文件审批人员对文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负责。

b.审批部门有权将不符合要求的文件注明原因后退回原起草部门重新修订。

3、文件的发放

1)根据文件的使用范围,由综合办主任中确定发放范围和发放数量。2)受控文件发放前的标识:经批准的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外来文件,由发放部门加盖“受控”章,并注明分发号,做好发放记录,便于追溯。

4、文件的更改

1)更改的方法:在原文件上直接划改;将原文件更改部分换页;将原文件换版。

2)在使用中发现有不适用的条文时,使用部门可提出更改申请。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注明部门、文件名称、编号、更改原因、文件原内容、件已更改内容等,报文件原编制部门由其按规定进行审批。

5、文件的销毁

1)受控文件作废或失效时,由文件管理部门及时从所有发放或使用现场收回并做好记录。

2)已作废文件有参考价值需要存档,应加盖“作废”章。3)作废文件集中销毁,报原文件批准人批准,并做好销毁记录。

6、文件的日常管理

1)文件的使用部门和人员,不得随意涂改或损坏文件,不允许丢失。2)未经文件发放部门的许可,使用者不准私自复印文件,更不准外借。3)文件的编制部门为该文件的归档部门,对存档文件应注意防火、防潮、防蛀和防盗,保持文件清晰,便于查阅。

4)各种时效性文件、临时性文件,如各类计划、工艺通知书等,按其使用期限予以控制过期自动失效。

7、外来文件的控制:外来文件经识别、确认后由主管部门进行文件的发放和管理。

第三节 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要求,对企业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以确保各岗位人员满足能力的要求。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与质量有关的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职责

1、综合办是培训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确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需求,编制培训计划,经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2、车间负责确定培训需求,并按培训计划安排协助培训的实施。

四、培训计划的编制

1、综合办主任征询各岗位及车间对培训的需求和意向,根据各岗位人员所必需的能力要求,综合考虑,编制《培训计划》,报经理批准后实施。

2、《培训计划》以外的临时性专业培训,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综合办协助组织。

3、需外出学习、培训的人员,由申请人向综合办主任提出申请,报经理批准后,综合办备案。培训结束后,将学习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交综合办记入个人档案。

五、培训的实施

1、综合办依据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时间要求,分期组织培训。培训可采取下列方式: 1)、综合办举办学习班,集中授课;2)、参加外部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3)、结合各岗位的实际操作,在岗培训。

2、学习中做到“三落实”,即“时间落实、内容落实、人员落实”。

3、技术培训过程中,尽量采用技术人员指导示范与岗位人员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

六、培训的评价和考核

1、综合办根据培训内容和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组织对员工的培训考核和资格确认。考核根据岗位情况可采用书面考试、现场操作和实际技能评价等形式进行。

2、对从事特殊工作人员,包括从事法规章明确规定涉及人身、设备安全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的特殊工种人员(如电工)和从事验证工作的人员(如检验员、内审员等),需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并经经理批准后上岗。

3、凡经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应继续培训或调离岗位。

七、培训记录

综合办负责建立公司的员工培训档案,保存与质量有关的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及有关培训工作的记录。

第四节 生产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保证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达到生产过程能力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服装厂生产过程的控制。

三、工作程序

1、由厂长下达的生产任务指标,结合本部的生产实力,综合办具体组织生产计划的实施工作。

2、车间主任接单后,先组织各组现场管理人员,分析该款标准样衣的工艺特点,仔细阅读工艺单的制作要求。

3、各款在上线生产前即将生产时,有关现场管理人员应组织车间员工开班前会,对该款做详细的说明,并将综合办提供的样衣、工艺单及质量标准书面通知,公布于众。

4、车间操作工人必须执行现场操作规程及工艺流程,使生产的产品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保质保量完成。

5、督促各组员工每天上班清洁设备,检查自用设备是否完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保证设备运作正常。

6、生产技术员对一线生产员工缝制辅导到位,质量检验员进行巡检和半成品抽检。

7、要求半成品、成品要堆放整齐,不可随意捆绑,不能落地,次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渍,对不同型号的半成品或裁片分开,以免造成色差。

8、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卫生清洁,督促有关人员每天打扫生产现场,督促各组员工保持环境卫生。

9、车间主任负责维护好本车间的现场生产秩序,使生产有条不紊,实 现全面均衡有节奏的同步生产,使最终的生产便于包装及装箱。第五节生产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设备条件达到生产过程能力要求。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设备的选型、验收、报废以及设备、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日常保养、检查维修等一系列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生产设备、设施的控制。

三、职责

由综合办负责生产设备、设施的管理工作,车间负责按规定要求操作执行,并负责本车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四、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及验收

1、大型或重要设备的选购由综合办根据产品生产策划的安排,组织调查研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定出最佳配置、采购方案,经厂长批准后报集团公司领导审批。

2、新购设备进厂由综合办组织进行开箱检查,组织有关操作人员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

3、设备安装调试完毕,由厂长、综合办、生产车间及设备厂产厂家共同进行验收,运行效果达到出厂技术要求,技术资料交档案室保存。

五、设备、设施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1、车间操作工人每周对操作设备进行一次保养,检查更换易损件部件。

2、车间必须贯彻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

3、车间应加强设备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调整。

4、每班结束后,操作手对机器进行润滑保养。

5、保持设备清洁,杜绝脏、松、滴、漏、缺,做到不少一颗螺丝,不漏一滴油。

六、设备、设施的检查

1、车间主任每天不少一次对本车间设备状况进行巡回检查,发现机器异常,马上停机检查,防止损害机器和“带病”工作。

2、对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设备、设施,认真检查维修,分析原因,做好记录。

3、设备、设施发生事故,车间应填写“设备检修单”,综合办设备安全员进行调整分析,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七、设备、设施的维修

1、设备设施的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推行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全员预防维修技术,提高检修水平,缩短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

2、车间根据设备出厂要求和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润滑、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3、每台设备工作半年,要进行主要零部件的检修。每台设备工作一年,要对整台机器进行检修。

4、大修计划由综合办设备安全员编制初步计划,报主任审核,厂长批准后实施。大修完毕后,由综合办组织车间有关人员组成验收小组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进行验收、试车,经验收合格后填写设备大修交接单。

5、维修工认真保管设备使用说明书、零部件等技术资料,依据技术标准进行维修。

八、设备、设施的报废

设备、设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报废: 1)、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老旧设备,设备效能已达不到最低使用要求,不能修复者。

2)、型号过于老旧,设备效能达不到最低使用要求,无法提高效能的。3)、严重影响生产,继续使用会引起危险、事故、且不能修复的。4)、因意外事故使设备受到严重损坏,无法使用、修复的。第六节工艺装备(样板)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样板的管理,保证样板正常使用,确保现场操作获得有效版本,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样板的制作和检定、使用、更改、设备和保管等内容。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样板的控制和管理。

三、职责

由综合办负责样板的管理工作,车间负责按规定要求使用。

四、样板的制作和检定

1、公司样板由生产技术员接到顾客的技术资料后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样板的制作与技术文件的编制。

2、样板必须由质量负责人审核,厂长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

五、样板的使用

1、样板由生产技术员负责统一管理,并根据《生产计划》进行发放及回收,发放及回收要保存原始记录。

2、在生产过程使用中,操作员要严格按照样板及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生产。

六、样板的更改

1、生产技术员要定期对样板进行整理归档,结合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

2、在生产使用中,操作员如发现样板出现错误,由其综合办主任填写《样板检查记录表》交由厂长做出处理意见,由生产技术员负责修改后再投入车间使用。

七、样板的保管

1、样板由生产技术员统一保管,复印或外借须经厂长批准。

2、使用人员严禁在样板及技术文件上乱涂乱画,样板及技术文件在回收时出现了缺页及损坏现象,将追究使用部门责任。

3、样板必须统一用架子挂放,注意防虫、防潮、防火。

第七节 采购控制制度

一、目的 通过对采购的原辅材料、包装物及外协加工项目的控制,达到满足整个生产过程的需要,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二、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产品所需要的全部采购的原材料、包装物及外协加工项目的控制。

三、职责

1、综合办是物资采购的归口管理部门,采购销售员负责制定采购计划并执行采购。

2、质量检验员负责制定采购物资的技术要求,并负责进货质量检验。

3、生产车间负责提供生产计划安排。

四、采购物资的分类

根据其对随后的实现过程及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将采购物资分为:

1、重要物资: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的物资,如:布料;

2、辅助物资:构成最终产品非关键部位以及非直接用产品本身起辅助作用的物资,如:缝纫线、拉链、四眼扣等;

五、供方评价规定

1、对新增供方的评价

综合办采购销售员根据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和生产需要,通过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期等进行评价,选择合格的供方,填写《新增供方评定记录表》。采购销售员负责建立并保存合格供方档案。对新增供方的控制方式和程度为: 1)对供应重要物资的供方,采购销售员首先对其设备能力、人员能力及管理水平等进行初步评定,索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必备的资质证明材料,必要时,采购销售员应到供方现场对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验证其是否具备持续生产合格品的能力,填写《供方能力调查表》。其次还需经样品测试及小批量试用,样品合格后,可小批量适用;能力调查、样品验证及小批量试用均合格后经质量负责人批准,方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2)对于批量供应辅助物资的供方,在批量供应前,应对其进行小批量适用,合格者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列入《合格供方名录》,进行批量使用。对零星采购的辅助物资供方,其进货验证记录,即为对此供方的评价。

2、供方的再评价

1)采购销售员每年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跟踪复评,填写《供方业绩评价表》,合格者,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继续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2)评定总分低于60(或质量评分低于48)应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如因特殊情况留用,应报质量负责人批准,但应加强对其供应物资的进货验证,并执行新增供方评价的规定。

3)供方产品如出现质量问题,采购销售员应向供方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如两次发出处理单而质量没有明显改进的,应取消其供货资格。

4、外包方控制

对为公司提供服务的外包供方,也要按照以上规定对其设备能力、人员能力及管理水平等进行评定,合格者,方可作为合格供方。

六、采购实施

1、采购销售员根据生产车间提供的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报经理批准后选择合格供方进行采购。

2、重要原材料采购时,应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品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技术标准、验收条件、违约责任及供货期限等。

3、辅助原材料或在商场采购的只需要在《采购计划》中明确品名、规格、数量、供货期即可。

七、采购产品的检验和验证

1、每批采购品进厂,须经质量检验员的检验,执行《进货检验和验证管理制度》。

2、质量检验员也可在供方货源处抽样,经检验决定是否可发货,货物进厂后仍需进行检验。

八、采购产品的入库

1、采购产品经检验或验证合格后方可入库。

2、采购产品按规定验收入库,并做好记录,做到帐、卡、物相符。

3、采购产品入库后,按品种等级分别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

第八节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一、目的

为加强对生产现场工艺的管理,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操作,遵守工艺纪律,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现场工艺的管理。

三、职责

1、副经理负责组织制定工艺文件,并对工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2、质量检验员负责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工艺执行情况进行巡检。

3、基层班组负责人贯彻落实工艺纪律,并对检查出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

四、工艺纪律要求

1、工艺纪律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保证。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严格执行工艺纪律。

2、必须做到工艺文件正确、完整、统一和清晰,并符合技术文件的审批、修改规定。工艺文件包括配比通知单、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能够及时而有效地指导员工进行正确而规范化操作的文件。

3、一线操作人员上岗前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定人、定机、定工种。

4、车间必须依据工艺文件安排生产,并努力做到均衡生产。

5、凡投入生产的材料、外购件、外协件等必须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6、必须保证工艺装备正常运转、安全可靠,符合工艺装备管理制度。

7、操作人员在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图纸、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生产。

8、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图纸、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查。

五、工艺变更操作

1、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采取工艺分析、审查和试验。必须经过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的共同验证,鉴定合格后纳入正式文件方可正式使用。

2、为均衡生产或生产急需,在不影响整体质量,并对后续工序加工亦无影响,允许临时变更工序顺序或加工顺序,但必须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

六、工艺记录的管理

1、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工艺指标执行情况必须要有记录,由操作人员填写并保留。

2、过程检验人员的巡检记录应保留。

3、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艺纪律检查和考核记录应保留。

七、工艺管理考核办法

为了使工艺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运行,不流于形式,对于违反工艺管理规定的单位,将根据如下规定进行考核:

1、工艺检查由综合办生产技术员负责,质量负责人批准处理意见,每周一次。

2、对于违反工艺管理规定,不按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不符合工艺要求导致不合格品发生的,检查发现后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并对操作者进行罚款100元/次。

3、因上一工序原因导致工序不合格的,若能够及时查找原因并调整,不做处罚,否则,按上述条款进行处罚。

4、关键质量控制点如出现违反工艺纪律现象,通报批评并对操作者处罚200元/次。

5、工艺文件保管不善造成丢失或损坏的,罚款100元/次。

6、对1月内违反工艺管理规定超过2次的操作者,除进行处罚外,要待岗培训一星期,考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7、综合办保留工艺考核记录。

第十节 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程序

一、目的 为了正确把握工序中的重点并对其加以控制,达成工序质量的有效管理, 及时发现工序质量问题并及时解决,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管理工作。

三、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涵义

关键质量控制点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和主导因素。

四、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关键质量控制点是产品制造过程中必须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和环节。凡符合下列要求的工序,需考虑设立质量控制点:

1、关键工序

1)对产品性能、安全、寿命有直接影响的工序。2)出现不良品较多的工序。

3)用户反映、定期检查等多次出现不稳定的工序。

2、特殊工序

1)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2)所用原料价格昂贵、材料特殊的工序。

3)无法采取或采取监测手段不经济的,对该工序的质量进行监测的工序。4)待产品交付后问题才会暴露出来的工序。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确定由质量负责人会同生产、质检人员确定。不得有 漏项。

五、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 本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点为首件检验、裁剪、缝制(绱领子、绱袖子)。

六、首件检验的控制

1、首件检验的概念和范围

1)首检又称首件检验,是指对每批次生产的第一或前几件产品进行检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避免产生批次性不合格品。首件检验主要由专职质检人员进行,操作人员配合。

2)首检范围

a.每个连续生产的批次开始时;b.工艺、材料、设备、人员发生变化时;c.新产品的第一次试制时。d.使用新的工装与模具时。

3、首检实施要求

1)操作人员生产出首件产品后应进行自检,自检符合要求后,交质检人员进一步检验,并填写《首件检验记录》。

2)首件检验项目和流程包括裁剪做口袋 合身缝 绱领子

绱下围 绱袖子 绱袖头做裤口袋 合侧缝 合后裆绱裤腰 合大裆 锁眼 钉扣 熨烫 成品带电荷的检测。

3)在首检过程中,若无法在短时间内判定某些品质特性,则可针对这些特性在新产品试制时的进行检测,首检时可先不检验这些项目。

5)因批量的原因,某些产品检验时要求不止检验一件产品,则生产车间应生产足量的产品进行首件。

6)首件检验必须讲究效率,以免影响生产进度。7)产品试制时,首件经检验合格的产品由质检人员作为样品进行保存。

七、裁剪、缝制(绱领子、绱袖子)的控制

裁剪、缝制(绱领子、绱袖子)是合衣过程的重点,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点,要求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其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确立关键质量控制点,并在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生产车间现场标明。(2)质量检验员必须按规定及时做好首检和巡检,保留检验原始记录。(3)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坚持做好生产运行记录。车间主任需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确认并签字。

(4)裁剪人员对裁剪的服装要认真细致的核对服装尺寸及款式的特点要求以及样板与服装款式要求是否一致,认真细致的检查服装面料有无破损、花色、跳线、断线的现象,保证裁剪质量。(5)在操作电剪刀前,要检查所裁的面料划线是否清晰,重点部位是否标记明显,划片的丝向及数量是否准确,以保证下到工序的产品质量。(6)绱领前定准领口的中心点,领面压领里0.1cm,领面和领里的中心点对齐,做到不偏不斜,保证领面和领里松紧适宜,美观平服,不反翘,不起皱,领角对称。

(7)绱袖前预先收好袖山吃势,保证绱袖圆顺,吃势均匀,两袖长短一致,避免袖山出现拧纹、横纹。

第十一节进货检验和验证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保证公司对采购的原、辅材料、零部件以及外协件质量,把好原材料关,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公司所有原辅助材料和外协加工项目的检验和验证。

三、职责

1、公司质量检验员进货的检验和验证工作。

2、库管员负责验收原材料的数量(重量)并检查包装情况。

四、进料检验流程

1、综合办编制《进货检验和验证规程》,由质量负责人审核交经理批准后实施。

2、《进货检验和验证规程》的内容包括材料名称、提供合格证明材料的要求、检验项目、指标要求、抽样比例、检测方法、使用仪器等。对于检测条件达不到的检测项目,规定出委托检测的频次、项目。

3、采购销售员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通知库房保管员、质量检验员进行进料的验收和检验。

4、接到来料后,由库房保管员核对来料的品种、规格、数量(重量)和包装情况,经核实无误后,放置于“待检区”通知质检人员检测。

5、质量检验员接到检验通知后,首先查看检验报告、合格证等合格证明材料是否齐全。然后依据原材料标准和《进货检验和验证规程》的规定对来料进行检验,填写“进货验证记录”。

6、质量检验员在“进货验证记录”上签字(或盖章)并加盖“合格”章 作为检验合格物料的放行通知,通知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由库管员对来料按检验批号标识入库。

7、对于检测中不合格的原材料根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规定处置,不合格来料不允许入库,应将其从“待检区”移入“不合格品区”,并进行相应的标识。

8、进料检验结果的处理方式

1)检验合格的材料,质量检验员将其放置在“合格区”,或悬挂贴合格 标签,以示区别,等待库房保管员将合格品入库定位。

2)不符合验收标准的材料,首先将进料放置在“不合格品区”,并于“进 货验证记录”上记录不合格项目,经综合办核实后转采购部门处办理退货。

9、质量检验员应保留来料的合格证明材料、“进货验证记录”“检验 原始记录”等相关记录。第十二节 过程检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确保过程质量稳定,并力求改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对在制品、半成品的自检、互检、专检的管理。

三、自检的管理

生产过程中每一位操作者均应按照技术图纸、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对所生产的产品实施自主检验,遇质量异常应予挑出,隔离存放,并及时报告班组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重复发生。

四、互检的管理 对流水线生产作业实行下道工序接到上道工序的制品时应检查上道 工序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方能继续作业的制度。对于非流水线作业,由生产组长负责对组员的制品随时抽样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同时实施。检测依据为技术图纸、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

五、巡回检验的管理

1、巡回检验概念

巡回检查制度时定点、定时,对生产的重要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掌 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隐患,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一项制度。

2、巡回检验的方式: 由公司质量检验员进行,检验方法如下: a.对于批量较大、工艺简单、不易出问题的工序,实行抽样检查制。b.对于原料特殊、难度大、易出问题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全检

制,做到一件产品也不放过。

3、巡回检验的实施要求: a.由各公司专职检验员负责对生产过程巡回检验。

b.各公司依据产品生产工艺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半成品检验规程》, 规划检查点,规定检查人员、频次、项目、方式、方法。选用较合理的检查路线和顺序检查。

c.质量检验员依据工艺文件和《半成品检验规程》各道工序每日分 上午、下午、加班时段进行巡回检验,并及时将检验情况详细记录在“工序巡检记录表”的相应栏内。

d.对于质量控制点经过程检验员查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或 流程;返工品经过程质检专员重检后方可放行。过程检验员每日应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工序巡检记录表”中。

e.在巡检过程中发现生产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发生工艺流程问题

时,巡检人员需要及时生产人员做出调整,并记录考核。f.质量巡回检验应注意工作效率,以免影响生产进度。

g.过程巡检中若发现可能引起重大质量事故的隐患,过程巡检员有

权决定立即停产,并及时通知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

六、记录要求

检验人员应保留自检、互检、专检的有关记录。

第十三节出厂检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使检验人员了解检验方式,确保产品出厂质量,让用户满意放心,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出厂检验的各阶段。

三、职责

1、质量负责人全面负责出厂检验工作,组织制定《出厂检验规程》。

2、质量检验员具体实施出厂检验工作。

四、出厂检验的阶段

1、完工检验阶段

是指产品所有生产工序都已经完成后进行检验的阶段,该阶段检验 合格后,通常除进行打印标识和外包装外,不再做其他工作,即可将入库或交付用户。完工检验是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全面考核,同时也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的最后时机,是质量保证活动的重要内容。

2、包装检验阶段

5.质量管理与认证知识手册(范文) 篇五

1、哪一年启动“中国名牌产品”?

答: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名牌,推动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始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

2、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和管理依据?

答:评价和管理依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进行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于2001年12月29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的第12号令。

3、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

答: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每年评价一次。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总局负责制定中国名牌产品推进工作的目标、原则、计划、任务和范围,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评价、推进、宣传、培育工作。

4、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几年?12号令规定有哪些优惠?

答: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中国名牌产品在有效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坚持不收费。

5、至2006年,全国共评出多少个中国名牌产品?我省几个?

截至2006年,全国共评出中国名牌产品1338个。我省有中国名牌产品76个,总数排名全国第5位。

6、我省哪一年启动“福建名牌产品”?效果如何?

答:1995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以闽政办[1995]74号发布了《福建名牌产品管理办法》,从此福建省开始了福建名牌产品的评价。经省政府批准,1995年全省共有58项产品获第一批福建名牌产品。截至2006年,全省已有福建名牌产品891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的6.7%。合计销售额占全省总销售额的42.58%。

7、怎样理解“福建名牌产品”评价体系?

答:福建名牌产品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4个方面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市场评价包括: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水平、用户满意水平和出口创汇水平。质量评价包括:实物质量水平和申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效益评价包括:对申报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包括: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评价指标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适当倾斜。

8、为何要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答:2001年,国家人事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加强质量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质量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重大举措,是按照国际通行的作法评价质量专业人才、完善现行的专业职务聘任制的一项改革措施。

9、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几级?

答:共分三级: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其中: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都是通过国家人事部组织的统考取得;高级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取得初级资格,可聘任工程技术人员或助理质量工程师职务;取得中级资格,可聘任工程师职务。

10、认证的定义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11、认证的对象有哪些?

答:认证的对象包括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

——产品是指一种过程的结果。

——服务是指一种特殊的、无形的产品。

——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体系又分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

12、认证的依据是什么?

答:认证的依据是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

13、认证的内容包括哪些范围?

答:认证的内容是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

14、什么是HACCP?

答:HACCP是[Hazard(危害)Analysis(分析)and(和)Critical(关键)Control(控制)Point(点)]的英文缩写,代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用来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一种技术,是一种管理体系。

15、什么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答: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以《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标准化法》为基础建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对象为涉及人体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国家技术规范中的强制性要求。

16、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哪“四个统一”原则?

答: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准的原则。

17、我国哪一年开始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产品?

答: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开始正式实施。新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也可简称“CCC”标志。包括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安全玻璃、医疗器械、照明设备、电线电缆等19大类138种产品。

18、地方质检机构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中的职能有哪些?

答:对所辖区内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实施监督;对强制性产品认证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于监督检查和查处过程中发现认证机构、检测机构、检查机构和认证人员违规或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处理。

19、什么叫认证机构?

答:认证机构是指具有可靠的执行认证制度的必要能力,并在认证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从事认证活动的机构。

20、认证机构包括哪些组织?

答:认证机构包括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特种职业人员认证(注册)、服务认证等机构。其中,把验证组织(供方)的QMS或EMS与规定要求(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符合性的机构称为QMS认证机构或EMS认证机构,把验证组织(供方)的产品与规定要求(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符合性的机构称为产品认证机构。在有些国家,称“认证机构”为“注册机构”,此外还有些称为“审核与注册机构”、“认证/注册机构”,这并不代表其带有任何限定性。

20、什么叫有机产品?

答:有机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并通过独立的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

22、什么是认可(accreditation)?

答: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证明。

23、什么是实验室认可(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答: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校准和检测所做的一种正式承认。

24、什么是实验室评审(laboratory assessment)?

答:为评价校准和检测实验室是否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认可准则而进行的一种检查。

25、什么是(实验室)能力验证((laboratory)proficiency testing)?

答: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校准能力。

26、实验室认可是完全自愿的吗?

答:国际上实验室认可采用的四项原则是自愿申请、非歧视性、专家评审和一站式认可(国家认可)。自愿申请原则是指:实验室是否申请认可,是根据其需求自主决定的,即认可机构不会强制任何一个实验室申请。但对于实验室而言,这一自愿性原则实际上会受到顾客需求的制约,即当顾客提出实验室必须通过认可方可承担其检测/校准业务,而实验室又希望承接这项业务时,申请认可便成为一种强制行为;另外,当实验室的母体机构或其管理机构有要求时,申请认可也会成为一种强制要求。无论基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强制的要求都不会来自认可机构。

27、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有什么不同?

答: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适用对象不同

实验室认可适用于检测/校准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适用于产品质检机构,计量授权考核适用于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2)法律效力不同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计量授权考核属国家对检验和检定机构实施的法制管理范围,是强制性行为,其结果将导致对检验和检定机构的授权。实验室认可则是实验室依从国际惯例,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评审的一种自愿行为,通过认可则表明认可委对实验室技术能力的承认。

(3)管理层次不同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计量授权考核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分级管理,实验室认可由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管理,实施一站式认可。

(4)互认性不同

在国际合作中,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考核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各国做法不一,实验室闽不能互认,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校准数据是得到签署了互认协议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认可的。

28、什么是重要设备?

答:国家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等所需的主要设备、国家重点信息系统的重要硬件及相配套的应用软件。

29、什么是设备监理?

答:是指依法设立的设备监理(企业法人)单位,受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委托,并根据依供贷合同而签定的监理合同的约定,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

30、哪些重要设备应当实施设备监理?

答:下列建设项目的重要设备应当实施设备监理:

(一)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

(二)涉及国内生产安全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监理的特殊项目。

(三)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规定使用贷款需要实施监理的项目。

31、如何申请设备监理单位资格?

答:申请甲级或乙级设备监理单位资格需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申请书》

2)随申请书提交如下证明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1)单位章程;

(2)营业执照;

(3)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目录;

(4)单位人力资源状况的详细说明。需特别注明持有效《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情况;

(5)申请设备监理的专业范围的说明材料;

(6)单位的设施和设备情况详细说明;

(7)注册资金证明;

(8)工作场所证明;

(9)设备工程相关业绩及证明材料(有关设备工程活动的记录文件)。

乙级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申请向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6.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篇六

200309

Q/JR.G28.01-2001 质 量 手 册 QUALITY MANUAL 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

JINZHOU POWER CAPACITOR LIABILITY CO.,LTD 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标准 Q/JR.G28.01-2001

质 量 手 册

(第3版 第1次 修订)手册编号: 副本控制: 持 有 者:

2001年5月28日发布 2001年06月01日实施

目 录 发布令

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前言„„„„„„„„„„„„„„„„„„„„„„„„„ 1 0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 1 范围„„„„„„„„„„„„„„„„„„„„„„„ 5 2 引用标准„„„„„„„„„„„„„„„„„„„„„ 6 3 术语和简称„„„„„„„„„„„„„„„„„„„„ 7 4 质量管理体系„„„„„„„„„„„„„„„„„„„ 10 4.1 总要求„„„„„„„„„„„„„„„„„„„„„„ 10 4.2 文件要求„„„„„„„„„„„„„„„„„„„„„ 11 5 管理职责„„„„„„„„„„„„„„„„„„„„„ 13 5.1 管理承诺„„„„„„„„„„„„„„„„„„„„„ 13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5 5.3 质量方针„„„„„„„„„„„„„„„„„„„„„ 16 5.4 策划„„„„„„„„„„„„„„„„„„„„„„„ 17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18 5.6 管理评审„„„„„„„„„„„„„„„„„„„„„ 19 6 资源管理„„„„„„„„„„„„„„„„„„„„„ 21 6.1 资源的提供„„„„„„„„„„„„„„„„„„„„ 21 6.2 人力资源„„„„„„„„„„„„„„„„„„„„„ 22

6.3 基础设施„„„„„„„„„„„„„„„„„„„„„ 23 6.4 工作环境„„„„„„„„„„„„„„„„„„„„„ 24 7 产品实现„„„„„„„„„„„„„„„„„„„„„ 25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25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27 7.3 设计和开发„„„„„„„„„„„„„„„„„„„„ 29 7.4 采购„„„„„„„„„„„„„„„„„„„„„„„ 32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34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36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37 8.1 总则„„„„„„„„„„„„„„„„„„„„„„„ 38 8.2 监视和测量„„„„„„„„„„„„„„„„„„„„ 39 8.3 不合格品控制„„„„„„„„„„„„„„„„„„„ 41 8.4 数据分析„„„„„„„„„„„„„„„„„„„„„ 42 8.5 改进„„„„„„„„„„„„„„„„„„„„„„„ 44 9 质量手册的管理„„„„„„„„„„„„„„„„„„ 46 附录 A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清单„„„„„„„„„„„ 48 附录 B 质量手册编写人员名单„„„„„„„„„„„„„ 49 附录 C 质量手册更改控制表„„„„„„„„„„„„„„ 50

发 布 令

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JR)在多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完善质量体系。依据GB/T 19001-1994 idt ISO 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对原JR《质量手册》进行换版。编写了JR《质量手册》(第二版)。适用于JR产品的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并于1998年4月完成了对GB/T 19001-1994 idt ISO 9001:1994 《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在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应用,同时通过了质量认证。在此基础上,JR基于国际标准的换版,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对质量手册予以换版(第三版),以持续改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手册是JR质量管理的最高法规,是指导JR质量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是对正常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的描述,是JR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

依据标准要求和JR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授权总工程师王毅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及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事宜的外部联络。授权质量管理部负责日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具体协调工作。我作为JR总经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对JR的产品质量全面负责。

为此,我正式批准本手册并发布实施,要求全体员工认真贯彻执行。

总经理:

2001年5月28日 质量手册 前 言

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原锦州电力电容器厂)创建于1965年5月。该公司位于关内外交通咽喉、渤海之滨、美丽英雄的锦州市市中心。锦容公司(JR)是国家大型二档企业,是东北输变电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辽宁省电力电容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机械部重点骨干企业,是全国电力电容器行业三大厂之一。199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500家最大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之一。

JR现有员工1047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2人,中级技术人员87人。

JR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拥有主要设备331台(套),计量检测及仪表设备73台(套)。JR拥有总资产28,7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100万元,流动资金20,000万元。JR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高压并联电容器、高压全膜并联电容器、干式自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高低压并联补偿成套装置、交直流滤波电容器及成套装置、集合式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箱式电容器、积木式电容器、低压自愈式并联电容器、电动机无功就地补偿器、电气化铁道电容器、串联电容器、电热电容器、脉冲电容器、断路器电容器、干式过电压吸收器等二十个品种系列500多个规格。

JR产品质量稳定,创部优3项,国家级新产品3项,机械部科技进步奖2项、省优7项,省科技成果9项、市科技成果18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连续8年占40%以上。

2000年JR产值22,012万元,创造了建厂36年来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2,053万元,创利润973万元。

JR以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保证产品质量为宗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过技术改造,新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形成了年生产各种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900万千乏的生产能力。

JR在多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依据GB/T 10300标准,编写了质量手册(第1版),1996年开始贯彻GB/T 19001-1994 idt ISO 9001-1994标准,1997年将质量手册修改为质量手册(第2版)。并在1998年4月顺利通过GB/T 19001-1994 idt ISO 9001:1994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现在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标准将质量手册转版为JR 2001版质量手册(第3版)。

JR愿热忱为国内外顾客服务,精诚合作,共图发展。总经理才奇向国内外顾客致意!

地 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锦华街49号 邮政编码:121000 电 话:0416-3163853,3149070,3153546 传 真:0416-3148272 公司主页:http:// pclcl@elong.com

0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0.1 质量方针

JR以开发生产电力行业首选精品电力电容器为永恒的宗旨。内涵:

-承诺:JR开发生产电力行业首选精品电力电容器。-精品:当代质量水平的电力电容器产品。-开发生产:包括开发、设计、制造。

-永恒的含义:持续改进,不断改进JR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达到顾客满意。0.2 质量目标

提供100%的合格产品。年损坏率小于3‟。

成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5%,三年内逐年提高0.5%。顾客满意率95%。内涵:

-在JR质量方针的框架内制定质量目标。

-提供100%的合格产品是指提交给顾客的当代质量水平的电力电容器产品,是JR产品所要求的内容。

-满足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按《质量目标分解和考核管理规定》在JR各部门、各层次上进行了分解。附:组织单元质量目标。

组织单元质量目标

组织单元 质量目标 指标 考核周期 销售公司 合同兑现率 100% 月

技术中心 设计任务及时完成率 100% 月 设计重大差错率 0% 月 工艺纪律执行率 95% 月 设计差错率 三年内逐年降低1% 5% 月

质量管理部 质量目标考核率 100% 月 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 100% 月

组织人事部 培训计划完成率 100% 月 用户服务部 服务及时率 100% 月 顾客满意率 95% 季

生产制造部 设备、工装完好率 95% 月 比价采购降低率 2% 年 生产计划完成率 100% 月 各分厂 成品一次交检合格率 三年内逐年提高0.5% 95% 月 成品合格率 100% 月

监视、测量装置及时送检率 100% 月 错、漏、误检率 1% 月 范围

1.1 本手册规定了JR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a)证实JR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JR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和预防不合格品的过程,保证符合顾客需求和适用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达到顾客满意。

1.2 本手册适用于JR生产的500kV及以下电力电容器产品、220kV及以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装置型)生产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1.3 本手册适用于JR与质量有关的各组织单元和人员。

1.4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完全适用于JR的实际。本手册未对标准进行删减。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JR《质量手册》中引用。并结合JR的具体实际,而构成JR《质量手册》的条文。

本手册发布时,下列标准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a)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b)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术语和简称 3.1 引用标准

JR《质量手册》(第3版)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3.2 常用术语 3.2.1 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2.2 要求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3.2.3 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3.2.4 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3.2.5 质量管理体系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3.2.6 质量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3.2.7 质量目标

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3.2.8 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3.2.9 质量策划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3.2.10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3.2.11 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3.2.12 组织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3.2.13 组织结构

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3.2.14 工作环境

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3.2.15 顾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3.2.16 供方

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3.2.17 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活动。3.1.18 产品 过程的结果。

3.2.19 设计和开发

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3.2.20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3.2.21 质量特性

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3.2.22 可追溯性

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3.2.23 合格 满足要求。3.2.24 缺陷 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3.2.25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2.26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2.27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3.2.28 记录

阐明所采取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3.2.29 质量手册

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3.2.30 检验

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3.2.31 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2.32 审核准则

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3.2.33 审核发现

将收集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3.2.34 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3.3 简称

JR-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4.1.1 JR的质量管理体系是JR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JR按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建立JR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予以持续改进。4.1.2 为了有效地实施JR质量管理体系,JR应: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过程及其在JR中的应用;

b)明确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这些过程的接口关系;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可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g)对外包过程加以识别并有效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JR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JR的外包情况有:成套装置框架镀锌、集合式箱体制作、铸铁件加工等;

H)评审改进结果,以确定适宜的后续措施。

4.2 文件要求 4.2.1 概述

为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JR质量管理体系应文件化并加以有效的控制。4.2.2 职责

4.2.2.1 总经理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质量手册的批准发布。4.2.2.2 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策划,主管质量手册的设计及组织编制和控制。

4.2.2.3 质量管理部是文件控制和质量记录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组织质量手册的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文件和质量记录的管理和控制。

4.2.2.4 技术中心负责技术文件的控制,具体组织各分厂技术文件的管理和控制。

4.2.2.5 其它各部门负责职能范围内的文件的管理和控制。4.2.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4.2.3.1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a)JR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JR质量手册;

c)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

d)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要求明示或非明示的有关准则、规定和方法等;

e)JR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要求的文件,包括技术文件、管理文件、适当的外来文件等;

f)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要求形成的质量记录;

g)JR的文件采用书面形式和计算机软盘等形式。4.2.3.2 质量手册

JR按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要求,结合JR的实际情况对原JR《质量手册》(第2版,1997年发布)进行换版(第3版,2001年发布)。质量手册是组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b)形成文件的程序文件(详见附录A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清单); c)对质量管理体系所包括的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表述。4.2.3.3 文件控制

JR编制并实施《文件控制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按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a)按程序规定,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的和适宜的; b)按程序文件要求,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更改并再次批准发布;

c)建立文件清单,文件更改一览表,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JR使用处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加以适当的标识。

4.2.3.4 质量记录的控制

JR编制并实施《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制定并保持质量记录,按程序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进行控制,以提供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4.2.4 相关文件

a)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b)Q/JR.G28.03-2001《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c)Q/JR.G01.01-2001《企业标准的分类与编码规定》。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5.1.1 概述

总经理(最高管理者)对JR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做出承诺,确保在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JR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其领导作用。5.1.2 职责

5.1.2.1 总经理是JR最高管理者,是管理承诺的主管领导。负责JR质量意识的建立,组织制定并发布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主持管理评审,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配备必要的资源。

5.1.2.2 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管理者代表协助总经理在JR建立质量意识的基础上,与总经理共同研究制定JR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5.1.2.3 质量管理部是管理承诺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按总经理所作出的承诺,具体组织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协调各部门对管理承诺的实施,保存管理承诺的有关证据记录;

5.1.2.4 各部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管理承诺相关部分的具体实施。5.1.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1.3.1 为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部通过组织以下活动为总经理做出管理承诺提供依据。

a)汇集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发展要求,上级行政要求(包括东北输变电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b)对JR质量目标按《质量目标分解和考核管理规定》进行考核; c)广泛征求JR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5.1.3.2 总经理对JR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做出承诺,通过开展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采取必要的方式(会议、刊物、培训等)组织建立和提高JR员工的质量意识,使JR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并发布实施JR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总经理依据《管理评审规定》要求按计划组织管理评审;

d)总经理应确保可获得必要的资源,以实现对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做出承诺。

5.1.4 相关文件

a)Q/JR.G28.10-2001《管理评审规定》;

b)Q/JR.G28.28-2001《质量目标分解和考核管理规定》。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 概述

销售副总经理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应把实现顾客满意作为JR的根本目标,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转化为规定的质量要求,并予以实现。5.2.2 职责

5.2.2.1 销售副总经理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主管领导,把实现顾客满意作为JR的根本目标。

5.2.2.2 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管理者代表配合、协助销售副总经理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产品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并予以满足。

5.2.2.3 销售公司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通过适当的方法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5.2.2.4 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将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产品要求,实施设计和开发等过程,使转化的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5.2.2.5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5.2.2.6 生产制造部负责组织各分厂对产品要求实现的具体实施。5.2.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2.3.1 销售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市场开发,与顾客直接接触,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5.2.3.2 技术中心依据销售公司确定的顾客要求,按《设计控制和验证管理规定》、《产品设计评审管理规定》组织进行产品设计,将顾客需求和期望转化为产品要求。

5.2.3.3 生产制造部组织各分厂实施生产、监视和测量,以实现产品要求。5.2.3.4 质量管理部组织各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进行持续改进。5.2.4 相关文件

a)Q/JR.G28.14-2001《设计控制和验证管理规定》; b)Q/JR.G28.38-2001《产品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c)Q/JR.G28.12-2001《(顾客)产品要求的评审规定》; d)Q/JR.G28.17-2001《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

5.3 质量方针 5.3.1 概述

总经理根据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制定、批准、发布并组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施有效的控制。5.3.2 职责 5.3.2.1 总经理负责制定并发布JR质量方针,组织JR质量方针在各层次的沟通、理解,及对JR质量方针持续适宜性进行评审。

5.3.2.2 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管理者代表参与JR质量方针的制定,负责所辖职责范围内质量方针的贯彻。

5.3.2.3 质量管理部是质量方针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JR质量方针的传达、学习。

5.3.2.4 各部门负责质量方针的理解和贯彻执行。5.3.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3.3.1 总经理组织制定JR质量方针,并为质量目标的制定确定框架。5.3.3.2 JR质量方针(见0.1)应: a)与JR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通过培训或其它方式在JR各层次内达到沟通和理解;

e)按《管理评审规定》要求对质量方针持续适宜性方面进行评审。

5.3.3.3 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对质量方针的评审、批准、发布、更改进行控制。

5.3.4 相关文件

a)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b)Q/JR.G28.10-2001《管理评审规定》。

5.4 策划 5.4.1 概述

总经理确保在JR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5.4.2 职责

5.4.2.1 总经理组织在JR各部门、分厂建立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5.4.2.2 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管理者代表协助总经理制定质量目标及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5.4.2.3 质量管理部负责对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并组织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5.4.2.4 各部门、分厂负责所辖职责范围内质量目标的实现。5.4.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4.3.1 质量目标:

a)JR的质量目标在JR质量方针的框架内制定,具体内容见本手册第0章; b)JR按《质量目标分解和考核管理规定》在各部门、分厂建立质量目标,并进行考核;

c)各部门、分厂的质量目标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保持一致。

5.4.3.2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总经理应确保:

a)JR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及本手册4.1的要求。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完 整性。5.4.4 相关文件

a)Q/JR.G28.28-2001《质量目标分解与考核管理规定》。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概述

为了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JR应对组织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规定和沟通。5.5.2 职责

5.5.2.1 总经理批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批准并传达各部门职责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命管理者代表。

5.5.2.2 质量管理部是各部门职责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的归口管理部门,并负责组织信息沟通。

5.5.2.3 各部门按规定实施对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和部门内人员的职责、权限的落实。

5.5.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5.3.1 职责和权限:

JR各部门及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在《质量职能分配与部门质量职责》、《各级人员质量责任管理规定》中予以规定。同时,由各部门传递到全体员工,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5.5.3.2 管理者代表:

总经理应在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其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JR组织内提高对顾客要求的意识的形成; d)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5.5.3.3 内部沟通:

JR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在JR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之间,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方式(如简报、会议、文件、计算机网络等)在组织内建立纵向、横向的联系,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5.5.4 相关文件

a)Q/JR.G28.08-2001《质量职能分配和部门质量职责》; b)Q/JR.G28.09-2001《各级人员质量责任管理规定》; c)Q/JR.G28.30-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

5.6 管理评审 5.6.1 概述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总经理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实施管理评审。5.6.2 职责

5.6.2.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签署管理评审报告。5.6.2.2 管理者代表协助总经理实施管理评审。5.6.2.3 质量管理部是管理评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评审输入资料的准备及管理评审输出结果的跟踪。

5.6.2.4 各部门参与相关的管理评审,负责对评审输出结果的实施。5.6.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6.3.1 总经理依据《管理评审规定》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5.6.3.2 管理评审输入:

质量管理部组织各个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形成记录,其具体内容包括: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c)JR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上次管理评审的结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

f)可能影响JR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资源变化、法律法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的开发等; g)JR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等。5.6.3.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结果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并予以记录,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包括对JR未来所需的资源进行策划。

5.6.3.4 管理评审的输入、输出应形成记录,由质量管理部妥善保管。5.6.4 相关文件

a)Q/JR.G28.10-2001《管理评审规定》。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6.1.1概述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满足顾客需求,增强顾客满意,JR应及时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6.1.2 职责

6.1.2.1 总经理负责确定并批准所需资源的提供。6.1.2.2 生产制造部是资源提供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确定所需要的资源,并组织有关信息的沟通。

6.1.2.3各分厂具体负责提出资源需求,提交生产制造部审核,上报生产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批准。

6.1.2.4 销售公司负责顾客信息的收集和提供。

6.1.2.5 组织人事部负责人力资源的调配、培训和考核。6.1.2.6 财务管理部负责财务资源的计划及调配。6.1.2.7 技术中心负责提供技术信息。6.1.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3.1 JR的资源包括: a)人力资源;

b)信息:相关方信息等;

c)设施:厂房、生产设备、监视测量设备、工装、运输设备、计算机 及备品备件等;

d)软件:技术文件、资料、计算机软件等; e)原材料、配套件、外购件、外协件等; f)工作环境:生产现场、库房、办公室等; g)资金。

6.1.3.2 各相关部门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时确定并提出所需资源,上报总经理。

6.1.3.3总经理对各部门提出的有关资源的计划,及时确定并批准,并指派有关部门提供所需的资源,以:

a)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b)达到顾客满意。

6.2 人力资源 6.2.1 概述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应使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6.2.2 职责

6.2.2.1 人事副总经理在总经理的领导下,主管人力资源,负责批准、任命各级各类人员。

6.2.2.2 组织人事部是人力资源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员计划、调配、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

6.2.2.3 各部门配合组织人事部编写人员计划,服从调配,组织本部门人员参加培训与考核。

6.2.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2.3.1 人员安排:

组织人事部根据《岗位人员能力要求及考核管理规定》有计划地配备人员,提出各部门人员花名册(人力资源表)。并经人事副总经理的批准,实施调配工作,确保能够胜任的人员承担起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职责。6.2.3.2 能力、意识和培训:

a)根据《岗位人员能力要求及考核管理规定》对人员进行评价,明确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人员能力要求;

b)按《培训管理规定》提供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以满足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的要求,并评价培训的有效性。

c)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d)应保持教育、经历、培训和资格的适当记录。6.2.4 相关文件 a)Q/JR.G28.22-2001《培训管理规定》;

b)Q/JR.G28.27-2001《岗位人员能力要求及考核管理规定》。

6.3 基础设施 6.3.1 概述

为确保实现JR产品的符合性,应确保设施、设备、硬件和软件的配备、维护。6.3.2 职责

6.3.2.1 生产副总经理是基础设施的主管领导,负责领导生产所需的设施、设备、硬件的识别、提供和维护工作。

6.3.2.2 总工程师负责领导设计和开发硬件、软件的识别、提供和维护工作。6.3.2.3 生产制造部是基础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生产设备及工装的管理与控制。

6.3.2.4 各分厂提供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工装。6.3.2.5 技术中心负责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管理。6.3.3 管理内容及要求

6.3.3.1 生产制造部组织各分厂按《生产设备管理规定》组织实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以满足生产能力的要求。

6.3.3.2 按确定产品符合性要求,由各分厂技术处提供新工装项目计划,并设计绘图,提出方案和要求,并具体实施,必要时由技术中心组织各分厂进行评审、验证等工作。

6.3.3.3 生产制造部组织各分厂按《工艺装备管理规定》正确使用与管理本分厂使用的工艺装备。

6.3.3.4各分厂根据需求,按生产制造部指令识别并提供生产所需设备、设施、硬件。

6.3.3.5 根据设计和开发的需要,技术中心应识别并配备计算机硬件、软件,作好应用与管理工作。

6.3.3.6 对运输的供方,应予以评价和控制,以满足JR对运输车辆的要求。6.3.4 相关文件

a)Q/JR.G28.25-2001《工艺装备管理规定》; b)Q/JR.G28.29-2001《生产设备管理规定》。

6.4 工作环境 6.4.1概述

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满足顾客要求,JR应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管理。6.4.2职责

6.4.2.1生产副总经理是工作环境的主管领导,负责领导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管理与检查。

6.4.2.2生产制造部是工作环境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管理的实施与维护及监督检查。

6.4.2.3各分厂具体实施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6.4.3管理内容与控制要求

6.4.3.1 生产制造部按生产管理及安全生产的要求,组织对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管理,确保在适宜的环境下生产。

6.4.3.2 各分厂实施对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管理,确保并达到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生产。

6.4.3.2 由各分厂每月对本分厂工作环境、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实施改进。

6.4.4相关文件

a)Q/JR.G28.26-2001《安全管理规定》; b)Q/JR.G28.47-2001《生产现场管理规定》。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1.1 概述

为使JR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确保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对实现JR产品的全过程进行策划。7.1.2 职责

7.1.2.1 总工程师是产品实现的策划的主管领导,负责产品实现过程及子过程的策划,批准开发性新产品的质量计划、工艺方案、工艺路线及其它工艺文件。7.1.2.2 技术中心是产品实现策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产品的质量计划、技术标准等技术文件。

7.1.2.3 质量管理部负责参与产品实现的策划,对质量计划、工艺方案、工艺文件的可操作性提出意见,并予以确认。

7.1.2.4 技术中心组织各分厂制定产品工艺方案、工艺路线、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

7.1.2.5各分厂参与产品实现策划。7.1.3 管理内容与控制要求

7.1.3.1 JR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过程,按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生产的专业技术进行产品实现的策划,策划时应确定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a)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新项目、新产品); b)针对具体产品确定所需过程、子过程,以及所提供的文件、资源和设施; c)具体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对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符合性提供信息化所必须的记录,新产品实现 过程的策划结果应形成质量计划。7.1.3.2 质量计划

表述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及如何应用于具体产品、项目或合同的文件称之为质量计划。

a)质量计划的内容应根据质量策划的内容和结果确定;

b)质量计划的编制、审批和发放,实施、监督和修改,应执行《质量计划编制管理规定》。7.1.4相关文件

a)Q/JR.G28.11-2001《质量计划编制管理规定》;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概述

为满足顾客需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JR应对顾客对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规定的要求予以确认,对产品有关要求的识别、评审和沟通实施控制。7.2.2职责

7.2.2.1销售副总经理是与顾客有关过程的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对重大投标项目及合同的评审。

7.2.2.2销售公司是与顾客有关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顾客对产品要求(投标及合同)的识别、评审与沟通。

7.2.2.3技术中心、质量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生产制造部、各分厂职能部门参与顾客对产品要求的评审,对本部门涉及的内容提出评审意见。7.2.3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7.2.3.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a)确定顾客有关的要求; 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 产品的质量责任要求; 质量保证责任;

满足顾客产品要求的能力;

交货期、交货方式、地点等要求; 付款方式要求;

交付及交付后的活动要求。

b)顾客未做规定,但规定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义务,包括法律、法规要求; d)JR确定的任何附加的要求。7.2.3.2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按《(顾客)产品要求的评审规定》的要求,销售公司组织各相关部门对所有的投标、合同、订单中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进行评审,评审必须在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前进行,并应确保:

a)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要求得到规定并形成文件;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以解决;

c)对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供要求的情况下,顾客要求在接受前应得到确认; d)JR有满足合同规定要求的能力;

e)评审的结果及评审所引发措施的记录予以保持;

f)当顾客对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JR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变更的要求,并予以实施。7.2.3.3顾客沟通:

a)销售公司应从顾客订货开始至交付使用后全过程的各阶段中,与顾客进行有关产品要求等方面信息的沟通。沟通通常采用走访、面谈、会议、电话、传真、问卷等方式进行;

b)识别并实施与顾客的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有关信息;

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的投诉。7.2.4相关文件

a)Q/JR.G28.12-2001《(顾客)产品要求的评审规定》; b)Q/JR.G28.23-2001《服务管理规定》。

7.3 设计和开发 7.3.1概述

为实现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确保JR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的设计质量,JR应对产品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并对JR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和确认及其更改实施控制。7.3.2 职责

7.3.2.1 总工程师是设计和开发的主管领导,负责领导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批准设计成果工作。

7.3.2.2 技术中心是设计和开发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实施JR产品设计和开发全过程的各项工作。

7.3.2.3 销售公司、财务管理部、质量管理部、生产制造部、各分厂参与设计和开发的评审、确认、更改。7.3.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7.3.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按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设计开发流程(见流程图)要求,在实施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时应:

a)明确设计和开发阶段,规定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编制产品质量计划或设计和开发计划;

b)明确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在设计和开发活动中,委派有资格人员承担设计和开发任务,明确职责。确定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要求和进度,配备必要的资源;

c)策划的输出(产品质量计划、设计开发计划等),要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予以更新;

d)规定技术中心各处室、各分厂之间在组织和技术上的接口关系,以确保有效地沟通,并明确职责。7.3.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

a)将顾客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合同评审的结果、适用的法律法规等设计输入要求形成文件;

b)适当时,应提供以前类似设计信息;

c)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作为设计和开发的工作指令;

d)对以上设计文件的充分性进行评审,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7.3.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发放前得到批准:

a)设计和开发输出必须形成文件。如图样、规范、验证要求等; b)设计输出应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并以验证确认的形式来表达; c)设计输出应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信息; d)包含和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e)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7.3.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a)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应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设计开发评审包括: 方案设计评审; 图样设计评审; 工艺设计评审; 改进设计评审。

通过上述的设计评审,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b)设计和开发的评审,由技术中心组织销售公司、质量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各分厂参加进行评审;

c)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应予以保持。

7.3.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应在适当阶段以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包括:

a)变换方法进行计算;

b)对比类似的设计和开发(类比法);

c)必要的试验; d)对文件的评审等;

e)验证的结果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7.3.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或已知预期使用或应用的要求,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应在成功的验证之后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成:

a)通常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应针对最终产品进行确认; b)确认结果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7.3.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

a)必要时,应对设计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 b)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在实施前应得到批准;

c)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已交付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 d)更改评审的结果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7.3.4 相关文件

a)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b)Q/JR.G28.13-2001《产品开发研制管理规定》; c)Q/JR.G28.14-2001《设计控制与验证管理规定》; d)Q/JR.G28.35-2001《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管理规定》; e)Q/JR.G28.38-2001《产品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f)Q/JR.G28.40-2001《产品重要度分级管理规定》。

7.4 采购 7.4.1 概述

为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满足生产需要,JR应对影响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质量的采购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7.4.2 职责

7.4.2.1 生产副总经理是采购的主管领导,负责对合格供方及重大采购计划的审批。

7.4.2.2 生产制造部是采购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供方评价、采购信息的确认。

7.4.2.3 生产制造部组织各分厂对本分厂所采购产品的验证。7.4.2.4 技术中心、质量管理部参与供方评价及控制。7.4.2.5 技术中心、各分厂技术处负责提供采购信息。7.4.2.6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对采购产品的抽检质量验证。7.4.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7.4.2.1 采购过程:

实施采购过程的控制,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a)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按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质量要求,对采购产品按其质量重要程度进行分级:

A级:钢材、铜材、聚丙烯薄膜、电容器纸、铝箔、硅钢片、配套电器物资(电抗器、放电线圈、避雷器等);

B级:漆包线、绞线、绝缘漆、标准件、绝缘子等; C级:各种辅助材料等。

b)根据供方按JR的要求提供产品能力。依据《供方评价管理规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每年确定本年度的合格供方,必要时应对合格供方重新评价); c)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d)采购产品必须在合格的供方范围内实施。7.4.3.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文件包括:

a)技术文件(图样、规范、标准、验收准则)、生产计划(用料计划、配套设计)、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协议)等;

b)采购文件应包括:对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验收要求及供方的产品、程序、过程、设备和人员提出有关批准和资格鉴定的要求; c)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名称、编号和版本;

d)上述文件在发放前应进行审批,以确保规定要求的适宜性。7.4.3.3 采购产品的验证:

a)实施采购产品的检验和验证活动,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b)当需要在供方的货源处进行验证时,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建立并保存验证记录。7.4.4 相关文件

a)Q/JR.G28.15-2001《供方评价管理规定》; b)Q/JR.G28.17-2001《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概述

为确保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按规定要求进行,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应对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进行有效的控制。7.5.2职责

7.5.2.1 生产副总经理是生产的主管领导,负责JR生产指挥;行政副总经理是服务的主管领导,负责JR的服务。

7.5.2.2 生产制造部是生产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的策划、组织实施、现场管理、设备、工装管理、安全生产及标识、可追溯性、产品防护。7.5.2.3 各分厂具体实施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并有效的控制。

7.5.2.4 用户服务部是服务提供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售后服务的实施。7.5.2.5 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各分厂为生产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7.5.2.6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监视、测量; 7.5.3 管理内容及要求

7.5.3.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进行策划,并使其处于受控条件下进行: a)根据电力电容器的工艺要求确定产品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芯子制造:元件卷制→芯子压装→芯子焊接→芯子装配; ――外壳制造:下料→盖、底成型→壳身成型→油箱成型→磷化处理→箱盖焊接→水浸试漏→真空浸渍→热烘试漏; ――出厂检验和试验; ――表面处理;

――喷漆→装箱、标识→贮存→交付。

根据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工艺要求确定产品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芯子制造:元件卷制→芯子压装→芯子装配→真空浸渍; ――电磁单元制造:下料→装配→组装→真空浸渍; ――出厂检验和试验;

――标识→包装→贮存→交付。

b)在工艺策划中,确定出电力电容器产品实现中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

――关键过程:元件卷制、箱盖焊接、真空浸渍; ――特殊过程:热烘试漏。

c)生产和服务提供应从合同评审的结果,生产计划、图样、规范等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d)各生产岗位应按图样、工艺文件、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等实施生产和服务; e)生产和服务提供应使用适宜的设备(工装)并按《生产设备管理规定》、《工艺装备管理规定》对设备、工装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生产和服务的能力; f)生产和服务提供中应按工艺文件的规定获得并正确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并确保监视和测量装置在有效期内合格;

g)按《工艺纪律检查管理规定》、《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服务管理规定》实施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监视和测量。7.5.3.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特殊过程),应对其实施确认。

a)按《特殊过程“热烘试漏 ”管理规定》对本手册7.5.3.1 b)中过程实施确认;

b)按《关键过程管理规定》对本手册7.5.3.1 b)中过程实施确认; c)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设备进行认可确认,保持认可确认记录; d)对特殊过程、关键过程人员资格进行鉴定,保持记录; e)必要时,应进行再确认。7.5.3.3 标识和可追溯性:

a)为防止不同产品的混淆按《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规定》实施产品标识,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标识; b)防止不合格或未经监视和测量的产品的混淆,按《监视和测量状态管理规定》识别产品状态。7.5.3.4 顾客财产:

a)对JR控制和使用的顾客财产,应予以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b)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7.5.3.5 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JR应

a)对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产品生产、交付的全过程,针对产品符合性提供防护;

b)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c)防护应按《产品防护管理规定》实施。7.5.4 相关文件

a)Q/JR.G28.16-2001《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规定》; b)Q/JR.G28.20-2001《监视和测量状态管理规定》; c)Q/JR.G28.21-2001《产品防护管理规定》; d)Q/JR.G28.23-2001《服务管理规定》; e)Q/JR.G28.25-2001《工艺装备管理规定》; f)Q/JR.G28.26-2001《安全管理规定》;

g)Q/JR.G28.43-2001《特殊过程“热烘试漏”管理规定》; h)Q/JR.G28.44-2001《关键过程管理规定》; i)Q/JR.G28.45-2001《物资管理的基本规定》; j)Q/JR.G28.47-2001《生产现场管理规定》。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1概述

为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应识别需要的监视和测量,并提供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及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7.6.2 职责

7.6.2.1 总工程师是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的主管领导,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装置配备的批准。

7.6.2.2质量管理部是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归口部门,负责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及使用中的控制。

7.6.2.3 技术中心负责提供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有关标准。

7.6.2.4 各分厂负责正确使用与维护监视和测量装置,并进行检定,校准,并形成记录。

7.6.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7.6.3.1 按工艺文件的规定配备为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以及必要的档案资料。7.6.3.2 建立相应的过程,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与监视和测量要求相一致。

7.6.3.3 按《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规定》实施控制,当要求保持有效结果时,监视和测量装置应:

a)进行周期检定、校准。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标准,定期或使用前进行校准验证。当不存在上述基准时,应记录校准的依据; b)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c)采取措施,防止可能使校准失效的调整; d)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e)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f)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在有效期间内偏了校准状态时,应再评价其以往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记录应予以保持; g)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进行再确认。7.6.4 相关文件

Q/JR.G28.19-2001《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规定》。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1.1 概述

为证实产品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8.1.2 职责

8.1.2.1 总工程师是测量、分析和改进的主管领导,负责测量、分析和改进的策划。

8.1.2.2 质量管理部是测量、分析和改进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测量、分析和改进的策划和组织实施。

8.1.2.3 销售公司、技术中心、生产制造部、用户服务部、各分厂负责实施与本部门有关的测量、分析和改进。8.1.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8.1.3.1 正确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

8.1.3.2 各相关部门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统计技术管理规定》,在收集内、外部信息的基础上,由质量管理部实施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日常监控。8.1.3.3 销售公司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收集有关顾客的信息并汇总。8.1.3.4 用户服务部在服务过程中,收集顾客有关信息并汇总。

8.1.3.5 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由质量管理部制定审核方案与审核实施计划,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实施审核。

8.1.3.6 对产品质量按检验和试验规程实施监视和测量以证实产品符合性。8.1.3.7 实施生产过程监视和测量,以证实过程稳定处于受控状态。8.1.4相关文件

a)Q/JR.G28.04-200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b)Q/JR.G28.17-2001《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 c)Q/JR.G28.30-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 d)Q/JR.G28.23-2001《服务管理规定》; e)Q/JR.G28.24-2001《统计技术管理规定》。

8.2 监视和测量 8.2.1 概述

为确保顾客满意,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及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8.2.2 职责

8.2.2.1 总工程师是监视和测量的主管领导,负责策划与组织实施监视和测量工作。

8.2.2.2 质量管理部是监视和测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产品监视和测量,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8.2.2.3 用户服务部负责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8.2.2.4 生产制造部组织各分厂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2.2.5 各部门、各分厂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8.2.3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8.2.3.1顾客满意:

a)用户服务部应按《服务管理规定》中获取和利用顾客满意的方法,监视顾客对JR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知的有关信息;

b)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走访顾客、召开顾客座谈会、现场服务、问卷征求意见等;

c)对收集到的信息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统计技术管理规定》进行分析及反馈,作为改进的依据。8.2.3.2 内部审核:

a)建立并实施《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确保: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 确保审核人员的资格及审核的独立性; 记录与保持审核结果; 向总经理报告审核结果;

b)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实施内部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审核准则的程度做出评定,由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采取纠正措施或改进措施,由质量管理部对其结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做为管理评审的输入。8.2.3.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a)按四大过程的有关规定实施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进行监视,适当 时,对有关参数进行测量,保持监视和测量的记录;

b)按《统计技术管理规定》采用控制图、排列图、因果图、对策表等方法,对产品实现过程持续满足预定目标的能力进行证实;

c)对监视和测量所发现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在适当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8.2.3.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a)按《工艺守则》、《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对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生产全过程的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b)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检验和试验记录,检验和试验报告等)。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c)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以及(适用时)顾客的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的活动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8.2.4相关文件

a)Q/JR.G28.04-200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b)Q/JR.G28.23-2001《服务管理规定》; c)Q/JR.G28.24-2001《统计技术管理规定》; d)Q/JR.G28.30-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 e)Q/JR.G28.17-2001《监视和测量管理规定》。

8.3 不合格品控制 8.3.1概述

为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应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状态进行识别和控制。8.3.2职责

8.3.2.1总工程师是不合格品控制的主管领导,负责批准重大不合格品的处置意见。

8.3.2.2 质量管理部是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并组织责任部门对重大不合格品实施处置。

8.3.2.3 生产制造部负责组织各分厂实施对不合格品的处置的控制。8.3.2.4 各部门、分厂负责对监视和测量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作出处置意见,负责对本部门、分厂产生的不合格品实施控制。8.3.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8.3.3.1 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的职责、权限和要求,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对重大不合格品的控制实施,以确保重大不合格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8.3.3.2 各分厂实施对一般不合格品的处置与控制。8.3.3.3 不合格品处置的方法:

a)采取措施(纠正和纠正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

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8.3.3.4 对纠正后的产品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8.3.3.5 应保持不合格品控制的记录。

8.3.3.6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应对不合格所造成的后果采取适当的措施。8.3.4 相关文件

Q/JR.G28.05-200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4 数据分析 8.4.1 概述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应对适当的数据进行确定、收集和分析。8.4.2 职责

8.4.2.1 总工程师是数据分析的主管领导,负责组织重大信息的确定,收集和分析。

8.4.2.2 质量管理部是数据分析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有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并进行汇总分析。

8.4.2.3 生产制造部负责有关产品实现中过程和产品特性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8.4.2.4 销售公司、用户服务部负责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收集和分析。8.4.2.5 其他各部门、分厂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8.4.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8.4.3.1 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各部门收集和分析本部门有关的信息,并向质量管理部反馈,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汇总分析,作为改进的依据。8.4.3.2 各部门收集有关数据的来源包括: a)监视和测量活动的输出; b)相关过程的记录; c)顾客; d)供方;

e)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 f)同行业等。

8.4.3.3 按《统计技术管理规定》采用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图、控制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8.4.3.4 数据分析结果应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进行的改进,a)顾客满意或不满意;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供方(控制及业绩的改进等)。8.4.4相关文件

a)Q/JR.G28.24-2001《统计技术管理规定》; b)Q/JR.G28.30-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

8.5 改进 8.5.1 概述 为持续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进行策划,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8.5.2 职责

8.5.2.1 总工程师是改进的主管领导,负责对重大改进的策划与批准,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8.5.2.2 质量管理部是改进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控制与验证。

8.5.2.3 各部门参与改进的策划,并对本部门涉及的改进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8.5.3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8.5.3.1 持续改进:

JR应通过使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5.3.2纠正措施:

a)建立并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再发生;

b)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c)应按以下规定实施纠正措施: 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投诉);

调查不合格的原因,并确定产生不合格的直接原因;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d)对已决定立项的纠正措施项目,应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在质量管理部统一组织下进行策划和实施;

e)纠正措施在实施中应重点记录偏离规定的内容,待验证有效后,据此履行文件更改程序。

8.5.3.3预防措施:

a)建立并执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发生;

b)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c)应按以下规定实施预防措施: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要求;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d)质量管理部应依据数据分析结果的输出,确定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并指令责任部门实施;

e)对决定立项的预防措施项目,应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在质量管理部统一组织下进行策划与实施; f)预防措施在实施中应重点记录偏离原规定或未予规定的内容,待验证有效后,据此履行文件更改或补充程序。8.5.4相关文件

a)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b)Q/JR.G28.30-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 c)Q/JR.G28.06-200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d)Q/JR.G28.07-2001《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质量手册的管理 9.1 概述

9.1.1 JR质量手册是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基础文件,因此应严格对JR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更改、更新和日常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9.1.2 为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起重要作用的人员能获得有效版本的质量手册,并使其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保持一致,应对质量手册进行管理与控制。9.2 职责

9.2.1 总经理负责对JR质量手册的批准、发布; 9.2.2 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手册的管理和控制。

9.2.3 受控质量手册的持有者负责保管所持有手册,并执行质量手册更改。9.3 管理内容与要求

9.3.1 质量手册编制完成后由总经理终审并正式批准和发布。9.3.2 质量手册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起草,管理者代表审定。9.3.3 质量手册的发放与保管:

9.3.3.1 手册发布后,质量手册正本(原稿)由质量管理部存档保管,副本(印刷件)由质量管理部向使用者发放,质量手册发放范围和数量由质量管理部批准,根据需要确定;

9.3.3.2 内部发放的质量手册按受控版本管理,履行签收手续,对外发放的质量手册,属于非受控版本,应加盖“非受控”标记,修改时不做通知。9.3.4 质量手册的修改、换版

9.3.4.1 对质量手册在实施中发现某些不一致、缺陷,由质量管理部负责批准修改的内容组织更改,并填写《质量手册修改表》。9.3.4.2 质量手册的换版由管理者代表提出,经总经理批准后由质量管理部在管理者代表领导下,组织质量手册的换版。9.3.4.3 导致质量手册换版的因素:

a)企业的质量方针或质量目标有重大变化; b)企业的组织机构有较大的变动;

c)质量保证要求或合同情况有重大变化; d)管理评审提出改进;

e)质量手册采用的标准或法规修改、换版等。9.3.5 质量手册的日常管理:

9.3.5.1 受控持有者要妥善保管质量手册,不得遗失、外传和擅自修改。9.3.5.2 质量手册持有者可及时向质量管理部反馈质量手册的修改意见。9.3.5.3 质量手册持有者应按规定执行质量管理部对质量手册的修改要求,对以换页方式进行的修改应立即执行旧页换新页的手续,对换版的质量手册在发放新版质量手册时应立即收回原版本,确保使用的质量手册是现行有效版本。

附录A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清单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文件控制程序 Q/JR.G28.02-2001 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Q/JR.G28.03-2001 3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Q/JR.G28.04-2001 4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Q/JR.G28.05-2001 5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Q/JR.G28.06-2001 6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Q/JR.G28.07-2001 附录B 质量手册编写人员名单 编制:孙 锦 汪 涛 金祥涛 审核:王 毅 批准:才 奇

JR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号:Q/JR.G28.03-2001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版次号:3 / 0 1 目的

为对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实施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2 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规定了质量记录控制的职责、范围、控制和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2.2 本程序适用于JR对质量记录的控制。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程序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质量管理部是质量记录的归口管理部门。

5.2 各部门、分厂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质量记录的控制和管理。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质量记录的控制范围

6.1.1 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记录:

a)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记录及形成的有关资料; b)管理评审记录及形成的有关资料; c)过程控制的质量记录 d)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记录; e)文件更改的记录;

f)监视、测量装置的检定、校准记录; g)培训和资格认可记录; h)其它必要的记录。

6.1.2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记录:

a)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更改及引发的必要措施的记录; b)工艺评审记录;

c)新产品试制计划任务书;

d)新产品试制计划(质量计划);

e)外购、外协产品、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的监视、测量记录; f)不合格品的处置及复检记录; g)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记录; h)服务记录; i)统计技术记录; j)其它必要的记录; 6.1.3 有关合同的记录

a)合同评审记录(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记录); b)合同修订记录; c)其它必要的记录; 6.1.4 关于供方的记录 a)供方的评定记录; b)合格供方的记录 c)供方控制记录; d)其它必要的记录; 6.2 质量记录的编制

6.2.1 统一确定各类质量记录的编号。

5.2.2 对各部门的质量记录建立相应的清单,并设计表式。6.3 质量记录的填写要求

6.3.1 质量记录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时间明确。

6.3.2 有填写人、核对人、审批人以及公章等内容时,手续应完整。6.3.3 质量记录应填写的项目不能空白、未发生项目应填写“/”符 号或盖“空白项未发生”章。

6.3.4 质量记录勘误处应有更改者的签字、盖章、保存。6.4 质量记录的收集、整理、保存

6.4.1 各部门的质量记录由各部门进行收集、整理、保存。6.4.2 有归档要求的质量记录必须按照规定执行移交手续。6.5 质量记录的贮存、保管和处置 6.5.1 质量记录必须有专人负责进行管理;

6.5.2 各部门的质量记录应由本部门在适宜的贮存环境中保管,并 做好防护工作,为防止损坏、变质、丢失,贮存条件应防霉、防潮、放火、防蛀、防盗,分类存放,便于检索和借阅使用。6.5.3 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

a)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记录保存三年; b)设计控制的质量记录保存十年;

c)供方的评定记录保存到供方与组织的供需关系终止; d)产品最终检验记录保存十年;

e)合同(标书)评审记录保存十五年; f)不作特殊要求的记录保存三年;

6.5.4 凡是超过保存期需作废、销毁的记录,必须由专管人列出清 单,由授权人批准,及时处理销毁。

6.5.5 当合同有规定时,在商定期限内质量记录可提供给顾客或其 代表评价时查阅,并做好登记。7 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质量记录清单、质量记录借阅台帐、作废销毁质量记录清单、质量记录复制台帐、质量记录编号表等 8 附录

8.1表ZJ-01 质量记录清单 8.2表ZJ-02 质量记录借阅台帐 8.3表ZJ-03 质量记录复制台帐

8.4表ZJ-04 作废、销毁质量记录清单 8.5表ZJ-05 质量记录编码表

JR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号:Q/JR.G28.04-2001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版次号:3 / 0 目的

为了验证JR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符合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要求。是否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符合计划的安排,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特制订本程序。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本程序规定内部审核的准备内容,内部审核的职责、实施和形成的文件及记录等要求。

2.2本程序适用于JR所有部门的有关质量的活动项目。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4.1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5 职责

5.1 总经理对内部审核负责。

5.2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核。

5.3 质量管理部是内部审核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内部审核。5.4 各部门、分厂接受并协助实施内部审核,对发现的不合格采纠正措施。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

质量管理部应在每年末根据准备审核的过程、区域、组织单元和

产品状况、重要程度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对下一年度的内部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形成《年度内部审核方案》,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并上报总经理。《年度内部审核方案》应规定:

a)各部门接受内部审核的时间安排;

b)内部审核的范围;过程和子过程、组织单元(部门场所)、产品; c)内部审核的准则: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手册、质量

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管理文件、质量计划、合同、适用的法律法规等; d)聘任或确定年度的内部审核人员; e)内部审核的重点内容;

f)有关审核结果、结论的报告程序。6.2 内部审核准备

6.2.1 成立内部审核组:

a)内部审核员由管理者代表任命,经过内部审核员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以保证审核的质量;

b)内部审核组成员应与受审核活动无关,以保证内部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6.2.2 审核前,质量管理部负责编写《内部审核实施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部审核组组长组织审核员研究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决定是否取得其他文件。

6.2.3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的内容包括: a)内部审核的目的、范围、准则; b)内部审核组成员;

c)内部审核的具体日程及审核路线安排。

6.2.4 按内部审核实施计划的分工,由内部审核员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准备审核的有关工作文件。

6.2.5审核组提前10天发出《内部审核实施计划》,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接受审核准备,受审核部门若对审核方案有异议时,可在2日内通知审核组,经协商可以进行调整。

6.3 内部审核的实施

6.3.1 召开首次会议: 在正式进行内部审核前,召开由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审核员和其它有关人员参加的首次会议,会议内容: a)介绍审核组成员;

b)简介审核的程序和方法; c)落实有关事项和日程安排。6.3.2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a)审核的具体项目按《内部审核检查表》进行;

b)审核员通过交谈、查阅文件、现场检查等方式收集审核证据;

c)对所收集的证据,根据审核准则进行评价,以形成审核发现(分为符合项与不符合项),对符合项和不符合项都要形成记录。6.3.3 编制不符合报告。6.3.3.1 对不符合项,经审核组确定,并得到受审核方的确认,开具不符合报告。6.3.3.2 根据审核发现,确定不符合项的性质,其性质按以下分类:

a)体系性不合格:质量管理体系与有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合同等要求不符;

b)实施性不合格:未按文件要求执行;

c)效果性不合格:虽按文件实施,但未能达到规定要求。6.3.4 审核结果的汇总分析:

由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会议,对各部门的审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a)对不符合项进行汇总分析; b)做出审核结论。6.3.5 召开末次会议; a)由审核组长主持;

b)介绍审核情况,宣读不符合报告并提出纠正措施要求; c)报告审核结论,告知审核报告发送日期; d)宣布本次现场审核结束。6.4 审核报告

6.4.1 由审核组组长编写内部审核报告,报管理者代表批准,作为管理

评审的输入之一。

6.4.2 审核报告的分发:

a)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b)质量管理部

c)受审核部门和相关部门。6.5 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验证

6.5.1内部审核中发现的每一项不合格,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6.5.2 受审核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经审核员认可,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6.5.3 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审核员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形成验证结果的报告。

6.5.4 只有当纠正措施中规定的各项措施都已按期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审核员才能在《内部审核不符合报告单》上签署验证意见。7 形成文件和记录

年度审核方案、内部审核员任命记录、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质量审核检查表、不符合报告单、内部审核报告。8 附录

8.1 表NS-01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8.2 表NS-02 内部审核检查表

8.3 表NS-03 内部审核不符合报告单

JR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号:Q/JR.G28.05-200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版次号:3 / 0 目的

为了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为此特制定本程序。2 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规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环节及控制要求。

2.2 本程序适用于JR外购、外协产品及各种电力电容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经检验和试验判为不合格品的控制。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4.1 不合格 未满足要求。4.2返工

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4.3返修

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对其采取的措施。4.4让步

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4.5 降级

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改变。4.6 报废

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4.7 放行

进入一个过程的下一个阶段的许可。4.8 纠正

为消除已经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5 职责

5.1 总工程师负责对重大不合格品的处置意见的审批,并向总经理汇报。5.2 质量管理部是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重大不合格品的处置。

5.3 技术中心参与不合格品的处置,并提出处置意见。5.4 有关部门、分厂负责对不合格品的处置。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当发现不合格品时,检查人员应及时向分厂主管部门报告,重大质量不合格品应向质量管理部报告,将其标识、隔离。

6.2 重大不合格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技术中心及有关部门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一般不合格由分厂组织评价和处置。

6.3不合格品让步接收时,其使用部门应签署意见并形成记录。6.4不合格品未经处置一律不准使用转序。6.5 不合格品的处置

6.5.1 外购、外协不合格品的处置:

a)外购、外协不合格品的处置申请由各分厂采购人员办理手续; b)处置方法有让步接收(代用)、拒收等。6.5.2 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置: a)各分厂调度施工员办理手续;

b)处置方法有让步接收(回用)、返工降级使用或改作他用、报废等。6.5.3最终不合格品的处置:

a)最终产品入库前不合格,由各所属分厂调度施工员办理手续;

b)最终产品入库后,在贮存、交付过程中受到损坏发生不合格时,由销售公司成品保管员办理手续;

c)处置方法有返工、报废等。

6.6不合格品被判为报废时,要将其隔离存放、妥善处理,并填写废品

通知单。

6.7 对不合格品经过返工或返修后,要重新进行相应的检验和试验。

6.8 合同要求时,若要使用或返修不合格品,应向顾客提出让步申请,同意后,应记录不合格和返修情况。

6.9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时,应采取措施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的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7 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不合格品回用(代用)申请单、返工(返修)通知单、废品通知单等。8附录

8.1 表BH-01 不合格品回用(代用)申请单 8.2 表BH-02 返工、返修通知单 8.3 表BH-03 废品通知单

JR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程序 文件号:Q/JR.G28.06-2001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版次号:3 / 0 1 目的

为了消除已出现的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再次发生,特制定本程序。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规定了采取纠正措施的内容和要求。

2.2 本程序适用于JR对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控制。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4.1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4.2 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5 职责

5.1总工程师负责重大纠正措施的策划、批准和推动,并向总经理报告。

5.2 质量管理部是纠正措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分析不合格原因、立项、跟踪验证及评审纠正措施的效果。

5.3 各部门、分厂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的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控制原则

6.1.1 纠正措施在实施前,应对已发生的不合格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从重要性和经济性考虑是否立项,以便使采取的措施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6.1.2对反复发生的带有倾向性的不合格要采取纠正措施。6.1.3 虽然只发生一次,但损失特别严重,影响特别坏的不合格要采取纠正措施。6.1.4 顾客反馈的质量问题,责任在本公司并多次出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6.1.5 内审中严重不符合项。

6.1.6 对已决定立项的纠正措施项目,应明确负责人(或部门),在质量管理部的统一组织下具体负责策划与实施。对有关文件进行修改或补充。

6.1.7 纠正措施在实践中应重点记录偏离原规定的内容,待验证有效后,应据此履行文件更改程序或制定程序,实施文件的更改控制。6.2 纠正措施的控制

6.2.1 质量管理部组织评审不合格(包括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收集以下信息:

a)市场反馈的质量信息,顾客投诉的质量问题等; b)不合格报告; c)内部审核报告; d)管理评审输出;

e)过程和产品的测量及监控结果; f)数据分析的输出; g)顾客满意度的结果;

h)其它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记录。6.2.2 确认问题: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内、外部质量信息中的不合格及不合格项进行分析,确认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并下达纠正措施表。6.2.3 原因分析:责任部门接到纠正措施表后,应在一周内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记录调查的结果,找出产生不合格的直接原因,并明确主要因素。根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关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报质量管理部并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6.2.4 评价出现的不合格对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价。a)运作成本; b)不合格成本; c)业绩; d)可信性; e)安全性;

f)顾客满意度;

6.2.5 纠正措施的实施。纠正措施实施过程中,由质量管理部跟踪监控,确保其有效性。

6.2.6 质量管理部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包括原因、内容及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6.2.7 纠正措施实施过程出现不协调时,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协调,重大措施由总工程师协调。6.3 验证

6.3.1 当责任部门认为纠正措施已经实施完毕,并达到预期效果时,向质量管理部提出验证申请。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并出具证实材料,对确有成效的纠正措施,应对有关文件进行更改或补充,并做好记录;效果不明显的,要进一步分析与改进;纠正措施无效,重新按6.2.3执行。6.3.2 必要时,由总经理主持对纠正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或确认。6.3.3 对重大纠正措施的实施及其是否有效等情况,由质量管理部以书面材料提交管理评审,对管理评审后决定的措施,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跟踪检查,督促落实情况,并验证。6.4 永久性更改

6.4.1 验证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应修改或补充设计,工艺等技术文件。6.4.2 验证有效的管理性措施,应纳入或修改管理文件。

6.4.3确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失效时,应更改或补充质量管理文件。6.4.4 所有文件的更改或补充应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6.5 纠正措施的有关信息应提交管理评审。7形成文件和记录

纠正措施表、质量信息反馈单、文件资料更改记录等。8 附录

8.1 表JC-01 纠正措施表 8.2 表JC-02 质量信息反馈单 8.3 表JC-03 不合格品评审表

JR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程序 文件号:Q/JR.G28.07-2001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版次号:3 / 0 1 目的

为了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2 适用范围

2.1 本程序规定了采取预防措施的内容和要求。2.2 本程序适用于对JR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发现的潜在的不合格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控制。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3.3 Q/JR.G02.01-2001《质量信息管理规定》。4 术语

4.1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5 职责

5.1 总工程师负责重大预防措施的策划、批准和推动,并向总经理报告。

5.2 质量管理部是预防措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分析潜在的不合格原因、立项、跟踪验证及评审预防措施的效果。

5.3 各部门、分厂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的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原则要求

6.1.1预防措施实施前,应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从重要性和经济性考虑是否立项,以使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6.1.2 对已经决定立项的预防措施项目,应明确负责人或部门,在质量管理部的统一组织下具体负责策划与实施。

6.1.3 预防措施在实施中应重点记录偏离规定的内容,待验证有效后,应据此履行文件更改程序或制定程序,实施文件的更改控制。6.2 预防措施的策划

6.2.1 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分析,找出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措施,达到预防潜在不合格的发生。6.2.2 质量信息的收集

6.2.2.1质量管理部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搜集质量信息,质量信息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 b)顾客反馈的质量问题和意见; c)有关部门的质量报表; d)有关纠正措施的信息;

e)生产过程中反馈的质量问题和建议; f)不合格报告;

g)过程和产品测量结果; h)市场分析。

6.2.2.2 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a)各部门按《质量信息管理规定》收集质量信息,并上报质量管理部;

b)质量管理部对收集到的质量信息及时进行登记,并汇总分类,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不合格信息,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6.3 预防措施的实施、跟踪检查及验证 6.3.1 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在分析确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的基础上决定立项,有关责任部门制定预防措施,报质量管理部并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重大的预防措施报总经理批准。

6.3.2 预防措施实施过程中,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当责任部门认为预防措施已实施完毕,达到预期效果时,应向质量管理部提出申请,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出具证实材料并做好验证结果记录,确有成

效的预防措施,应对有关文件进行更改或补充,做好记录;效果不明 显的,要进一步分析与改进;预防措施无效,重新按6.1、6.2执行。6.3.3 质量管理部对预防措施从原因分析、确认立项直至实施结束,应建立并保存预防措施分析记录。

6.3.4 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在预防措施完成后,评价预防措施结果达到预定要求的程度。

6.4 预防措施永久性更改的要求同纠正措施的相同。6.5 预防措施的有关信息应提交管理评审。7 形成文件和记录

预防措施表、质量报表、质量信息反馈单、文件资料更改记录等。8 附录

表YC-01预防措施表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设计控制与验证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28.14-2001 设计控制与验证管理规定 目的

为对JR设计和开发的策划、组织和技术接口及设计和开发各阶段的质量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适用于JR设计和开发各阶段活动的控制与管理。2.2 本程序适用于JR的设计控制与验证。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总工程师是设计与验证的主管领导。

5.2 技术中心是设计控制与验证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对产品设计和开发各阶段的质量控制与验证。

5.2.1 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开发性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及工艺文件的编制工作。5.2.2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派生产品的设计及工艺文件的编制工作。5.2.3 各分厂在设计和开发的新产品时,由技术中心负责组织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和开发,并按规定要求形成必要的文件。

5.2.4 技术中心负责质量计划、产品设计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及标准化审查工作。

5.3 生产制造部、销售公司、质量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各分厂参与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

5.4 生产制造部负责新产品投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准备,负责设计提出的原材料、外购件、特殊供货要求的审查。5.5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相关活动。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6.1.1在新产品开发之前,为了确保新产品按计划实现,并能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由技术中心制定产品设计计划,内容如下: a)确定质量水平目标;

b)确定目标成本界限和所需资源;

c)确定类型及选定的产品开发设计程序;

d)确定质量控制措施;把规定的专门质量措施项目分配到相应的承担部门,并明确其责任和权利;

e)提出随工作进展修改和完善产品质量计划的程序和环节。6.1.2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活动,必须明确主设计者与辅助设计者及审查人员、试验人员的责任:

a)主设计者的责任:指导辅助设计者的工作,对设计质量负责; b)辅助设计者的责任:对所负责部分的设计质量负责;

c)审查人员的责任:负责设计的审查工作,对所审查的工作内容正确性负责,同时将审查意见填写传递卡反馈给设计者;

d)试验人员的责任:对设计和向顾客提供的试验数据的正确性、真实性负责。6.1.3 为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任务,必须为设计人员和试验人员配备必要的手段和资源。

6.2 组织和技术接口的控制

6.2.1 对设计和开发的每项活动应明确各组织接口关系。

6.2.2 技术中心负责组织接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有关设计和开发的接口关系。6.2.3不同部门之间的接口关系:

a)技术中心完成的新产品图样、技术文件要形成记录;

b)生产制造部负责组织各分厂编制月份生产作业计划; c)生产制造部负责组织各分厂完成生产计划中规定的要求; d)各分厂技术处负责将产品设计图纸发放至有关部门;

e)各分厂技术处负责编制为实施监视和测量作依据的技术条件、规范等。6.3设计和开发的输入

6.3.1技术中心根据新产品开发任务或顾客委托的设计项目,明确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内容与要求并形成记录。

6.3.2 JR产品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内容: a)产品设计计划书;

b)合同评审结果(合同评审表、合同修订申请表等); c)技术协议书;

d)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e)设计需要的其它资料等。

6.3.3对设计和开发输入的文件应进行评审,确保输入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对其中不完善的、含混或矛盾的要求应予以解决。6.4设计和开发的输出

6.4.1产品设计完成,应编制完整、明确的设计输出文件。6.4.2设计输出文件的内容: a)产品设计计算书;

b)设计说明书(生产流程及工艺要求); c)产品试验、检验要求; d)设计评审报告;

e)产品结构图样、零部件图样及所必要的明细表。

6.4.3设计输出文件在发放前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确保输出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

6.5设计和开发的评审

6.5.1 按设计计划的要求实施设计评审。

6.5.2 按JR产品设计工作程序规定进行下列设计评审: a)方案设计评审; b)图样设计评审; c)工艺设计评审; d)改进设计评审。

6.5.3 按产品规定组织实施设计评审。

6.5.4 做好设计评审记录,编制设计评审报告。6.5.5 对设计评审提出的问题,由责任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实施,记录应予以保持。

6.6 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6.6.1 为了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在适当阶段与设计评审的基础上,实施设计验证。

6.6.2设计验证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a)进行设计计算;

b)将新设计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 c)采用的试验方法;

d)对发放前的设计阶段文件进行评审。6.6.3 对工艺设计阶段和工装试验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补充有关的工艺文件、工装等。

6.6.4 对设计验证形成记录,编制设计验证报告。

6.6.5 对设计验证中提出的问题由责任部门采取措施纠正。6.7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6.7.1 在设计验证完成后进行设计确认,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6.7.2 将确认结果及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作为设计改进的依据。6.8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6.8.1设计更改由设计者提出,技术中心组织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由设计者实施更改。

6.8.2 对重大的设计更改,必须经评审并通过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由设计者实施更改。

7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设计任务书、设计输入文件、设计输出文件、设计评审记录、设计评审报告、设计验证记录、设计验证报告、设计确认报告、设计更改记录等。8附录

产品设计流程图

8.1表SK-01 设计任务书 8.2表SK-02 设计计划表 8.3表SK-03 设计评审记录 8.4表SK-04 设计验证记录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统计技术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28.24-2001 统计技术管理规定 目的

为有效地确定控制和验证过程能力及产品质量特性,应正确和有效地运用适当的统计技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对运用统计技术的管理职责、内容和控制作出明确规定。2.2 本规定适用于JR统计技术的确定和应用。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统计技术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JR整个统计技术的实施。5.2 组织人事部负责统计技术的培训考核。

5.3 各有关部门负责统计技术的正确选择和应用。5.4 质量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参与统计技术的应用。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根据需要JR统计技术应用的领域是: 6.1.1 确定、控制、验证过程能力。6.1.2 确定、控制、验证产品质量特性。6.1.3 数据分析、质量改进。6.1.4 但不限于此。

6.2 统计技术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6.2.1 排列图。6.2.2 因果图。6.2.3 波动图。6.2.4 调查表。

6.2.5 抽样检验方法等。6.3 统计技术的确定

6.3.1 各部门应根据生产特点、工作环境条件,针对需要绝迹的具体问题,按统计技术本身的适用范围,合理选择恰当的统计工具(附表列出常用的统计工具)。6.3.2 统计技术应用的提出

c)技术中心根据统计技术推广和工作需要,每年年初提出推广统计技术应用的种类;

b)各部门根据当年质量活动和工作项目的需要提出采用统计技术的种类、范围和要求,并填写统计技术选定表;

c)由技术中心对各部门拟采用的统计技术进行审查、确定。6.3.3 统计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

a)技术中心列出统计技术需培训的内容和要求,确认后交组织人事部统一组织实施培训;

b)组织人事部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员对实施统计技术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c)各部门具体组织有关项目或岗位有关人员,按要求正确应用统计技术,并做好记录。

6.3.4 统计技术应用成果的评价和总结

a)由技术中心不定期组织对统计技术应用情况的检查验证,做好记录或按年度做好总结;

b)评定统计技术的应用成果,并组织有关部门予以验证,对确有成效的应予以推广应用。

6.3.5 统计技术的应用资料由实施部门存档保管,验证记录或总结由技术中心保管。形成的记录

统计技术选定表、统计技术成果审批表、验证记录或总结等。8 附录

8.1 表TJ-01 统计技术成果审批表 8.2 表TJ-02 统计技术选定表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技术文件审查会签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18-2001 技术文件审查会签管理规定 目的

为确保JR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文件管理的标准化,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JR产品及技术文件的标准化审查、会签。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3.3 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技术文件审查会签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分厂对技术文件的审查、会签。

5.2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对本部门相关技术文件的审查、会签。5.3 各分厂负责本分厂相关记录的整理、存档。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各种图样、技术文件的审查由负责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审查,经各负责单位技术主管批准后会签,必要时上报技术中心。

6.2 工作图、零件图、部件图等按审查要求进行。

6.3 技术中心负责开发性新产品相关技术文件的会签。6.4 各分厂负责本部门技术文件的会签。

6.6 一般技术文件按审查要求完成后由负责单位会签。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工艺装备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28.25-2001 工艺装备管理规定 目的

为使工艺装备管理实现标准化,确保生产秩序条理化,提高JR生产效率,特制订本规定。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工艺装备(包括胎具、模具、夹具、工位器具等)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保养。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标准采用GB/T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工艺装备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分厂工艺装备的控制和管理。

5.2 各分厂负责编制工艺装备更新计划。

5.3 各分厂负责工艺装备的生产制造和维护保养。

5.4 技术中心组织对工艺装备的评审并参加验证工作。5.5 各分厂负责工艺装备的验收与记录。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工艺装备计划的提出

6.1.1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提出满足生产需要的工艺装备项目要求,并组织计划图样、设计绘制,提出方案和要求,提交技术中心。

6.1.2 各分厂根据需要提出新工艺生产计划或对原有工艺装备更新计划,报技术中心审批。

6.1.3 技术中心组织各分厂制订设计方案,完成图样设计。

6.1.4 各分厂提出工艺装备设备设计的全套图及工艺方案和要求,由技术中心组织评审工作。

6.1.5工艺装备评审要求主要是对设计的结构性能及工艺流程和合理性、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

6.1.6 评审会议结论形成记录,作为追溯依据之一。6.2 工艺装备设备的制造

6.2.1 新制造的工艺装备经调试、检验、验证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6.2.2 工艺装备验证由使用部门组织进行,并填写验证卡(表格)。6.2.3 正确使用工艺装备并检测被加工零部件尺寸符合技术工艺要求的,即为验证合格。

6.2.4 保管人员做好标识,登记入库保管及正常使用。6.2.5 保存验证卡并填写工艺装备台帐。6.3 工艺装备设备的使用

6.3.1 当所用的工艺装备设备使用的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做好检验记录和质量分析,报有关部门处置。

6.3.2 有关人员参与处置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6.3.3 经过维修的工艺装备使用前重新验证,并做好返修时间记录。

6.3.4 经多次返修或没有修理价值的应在验证结论栏中提出报废,并形成记录,上报技术中心处理。6.4 工艺装备设备台帐

6.4.1 投入使用的工艺装备由各分厂按规定要求建立台帐。6.4.2 使用部门按台帐编号逐一做出明显标识。6.5 工艺装备设备的维护保养

6.5.1 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各种工艺装备设备。

6.5.2 使用过程中要掌握主要磨损件及磨损极限情况,及时判断工艺装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防止意外损坏。

6.5.3 工艺装备应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

6.5.4 所有完好的工艺装备都要入库保管,作到摆放有序、对号入座、整齐、清洁无尘无锈。

6.5.5 非完好状态的工艺装备,应及时进行处理。

6.5.6 长期不使用的工艺装备按指定地点摆齐封存,并做好标识。7 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工艺装备设计评审表、工艺装备验证表、工艺装备维护记录等。8 附表

8.1 表GZ-01工艺装备设计评审表 8.2 表GZ-02工艺装备验证表 8.3 表GZ-03工艺装备维护记录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工艺纪律检查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49-2001 工艺纪律检查管理规定 目的

为确保JR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考核JR员工对工艺要求的掌握程度,以满足产品实现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适用于JR工艺纪律检查、考核与管理。3 引用文件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工艺纪律检查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分厂制订工艺纪律的检查内容和考核办法。

5.2 各分厂负责对工艺要求及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提供相应的记录并实施改进。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JR应制订健全实用的工艺纪律检查和考核制度。6.2 工艺纪律检查内容: 6.2.1 工艺执行情况:

a)操作者对岗位操作规程的熟悉掌握情况; b)操作者岗位规程执行情况; c)岗位生产符合要求情况。

6.2.2 生产所需资源符合技术要求情况。

6.2.3 生产设备运转情况:

a)生产设备运行情况是否完好; b)生产设备维护、保养情况; c)生产设备状态标识情况。6.2.4 工作环境情况:

a)工作环境清洁、整齐情况; b)工作通道是否畅通;

c)工作环境现场标识是否齐全。6.3 工艺纪律考核内容:

6.3.1 依据检查项目,编制工艺纪律检查和考核表。

6.3.2 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工艺纪律执行情况,形成记录。7 形成的文件和记录 工艺纪律检查和考核表 8 附录

8.1 表GK-04 工艺纪律检查和考核表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工艺文件编制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34-2001 工艺文件编制管理规定 目的

为规范工艺文件的编制和使用,做到有效的受控,以指导设计和开发工作,特制订本规定。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对JR工艺文件编制的内容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2.2 本规定适用于JR工艺文件编制的控制。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3.3 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工艺文件编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新设计开发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和组织实施。

5.2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对本部门相关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和实施。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编制依据

6.1.1 产品图样。

6.1.2 设备条件、生产计划、员工技术水平等。6.1.3 各类标准、技术文件等。6.2 编制要求

6.2.1 工艺文件要完整、正确、统一,并能确保产品质量。

6.2.2 技术上先进、可靠,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6.2.3 确保操作安全,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6.3 工艺文件类别内容 6.3.1 工艺路线图。

6.3.2 工艺方案和工艺守则。6.3.3 工装设备设计图样。6.3.4 材料定额等。

6.4 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等应符合《文件控制程序》规定的要求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36-2001 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管理规定 目的

为对作废、实效的图纸图样、技术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实施作废、销毁控制,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对JR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的控制作出明确规定。2.2 本规定适用于JR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控制。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3.3 Q/JR.G28.02-2001《文件控制程序》 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JR开发性新产品图纸图样、技术文件销毁的批准与组织实施。

5.2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对本部门相关的图纸图样和技术文件的销毁。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凡是作废、污损的图纸图样、技术文件由相关分厂有关部门组织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进行处理。

6.2 销毁的图纸图样、技术文件必须经部门有关领导审核批准。6.3 图纸图样、技术文件在销毁前应逐一进行登记,并保存一份完整无损的文件存档。

6.4 图纸图样、技术文件在销毁时至少有3人在场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产品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42-2001 产品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目的

为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进度满足计划或合同规定的要求,将产品先天不足的缺陷控制在设计过程中,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规定了JR产品设计评审的职责和控制要求。

2.2 本规定适用于JR设计评审,包括方案设计评审、图样设计评审、改进设计评审、工艺设计评审等。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总工程师是产品设计评审的主管领导。5.2 技术中心是产品设计评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开发性新产品设计评审及对评审结果的处理。

5.3 销售公司、质量管理部、生产制造部、财务管理部、各分厂参与开发性新产品设计评审,并实施相关的评审结果的处理。5.4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相关产品的设计评审,必要时上报技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参与设计评审。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方案设计评审内容

6.1.1 产品任务来源及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数量及样品完成情况、工作进程等。

6.1.2 产品结构、设计参数,主要原材料变动情况。6.1.3 产品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6.1.4 分析预测技术经济指标与实际完成指标情况及主要差异。6.2 图样设计评审

6.2.1 图样及技术文件验证情况,6.2.2 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6.3 工艺设计评审内容

6.3.1 必要的生产工艺、工装配备情况。6.3.2 主要生产工序加工质量、装配过程。6.4 改进设计评审内容

6.4.1 产品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动情况。6.4.2 主要原材料变动情况。6.4.3 产品质量情况。

6.4.4 产品符合顾客要求和产品标准(技术条件)的情况,并对出现的异常(如电容值、损耗值偏差等)进行对比分析。

6.5 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7 形成的记录

设计评审记录、设计评审报告、必要的措施的记录等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产品经济技术分析报告编制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43-2001 产品经济技术分析报告编制管理规定 目的

为有效地对新产品寿命周期内技术经济作出正确分析,以指导设计和开发工作,特制订本规定。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对JR新产品技术分析的内容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2.2 本规定适用于JR新产品技术经济分析的控制。3 引用标准

3.1 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2 Q/JR.G28.01-2001《质量手册》(第3版)。4 术语

本规定采用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术语。5 职责

5.1 技术中心是产品技术经济分析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产品经济技术分析的准备和组织实施。

5.2 各分厂技术处负责对本部门相关的分析。

5.3 质量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参与产品技术经济分析。6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6.1 产品的主要结构 6.2 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及成本费用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技术经济分析。

6.3 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6.4 产品推广可行性分析。

6.5 产品寿命周期及总体效益状况分析。7 形成的记录

产品经济技术分析报告等

JR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规定 版次号:3 / 0 产品特性重要度分级管理规定 文件号:Q/JR.G07.45-2001 产品特性重要度分级管理规定 目的

为对JR产品生产关键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对产品特性重要度进行分级,并予以控制,特制订本规定。2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1 本规定对JR产品特性重要度分级作出明确规定。2.2 本规定适用于JR产品设计开发中产品特性的控制。3 引用标准

7.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篇七

一、ISO9000标准对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和广泛的认可, 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ISO9000标准颁布后,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 相继出现了许多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相关行业的 (质量) 管理体系标准, 主要有:ISO14000、QS-9000、TL9000、CMM、OHSAS18001、ISO/TS16949、AS9000、ISO22000等, 这些标准与ISO9000标准印证了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ISO9000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SO9000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 表面上是质量管理的管理要求国际化, 实际上是质量管理范畴在广度上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社会组织可能包括:供应商、本企业、协作厂商、企业联盟、代理商、客户、用户、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

同时, 本文的观点还要进一步说明, 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维度, 就是质量的概念在深度上也同样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质量的概念在通常——可用性、成本、可靠性、安全、寿命、功能、性能的基础上, 已扩展到环保性、健康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也就是说, 之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质量管理或在日本称为全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向企业外部社会层面延伸、最终形成以整个社会为活动主体的质量管理。

ISO9000标准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二、“社会质量管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 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朴素的社会质量管理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公开发表的资料中,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始见于1985年广东《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第10期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陈见南先生题为——《关于“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的论文中。在该篇论文中, 陈见南先生指出:“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 是我国质量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继续和发展。它使质量管理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抓住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以社会性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隔12年, 1997年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二期发表了孙博年教授撰写的题为——《论“社会质量管理”》的论文。该文对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 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低角度, 提出了社会质量管理的见解。该文指出:对质量的治理和保证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 应该把质量管理提高到“社会质量管理”的层次。文章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改良:①质量管理的社会性;②质量管理的社会治理作用, 即社会责任;③完善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 社会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我国民间已有一定的认同和基础, 在一些研究论文和著作中, 出现了“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提法。

21世纪, 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 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社会诸要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质量、自然环境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 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 21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即第四阶段, 我们称之为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末“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 到新世纪“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概念的提出, 说明人们对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 在我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在迎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 在国际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下, 对质量管理进步与发展新的理解和期盼, 这就是后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1. 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

在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政府宏观质量监督、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三者相互作用成为显著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结合更紧密, 质量的职能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按岗位分立、强化逐步向企业全体人员职责融合、内化转变。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②质量管理与业绩管理紧密集成;③领导质量决策决定质量。产品技术标准将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符合社会需求将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2. 社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经营目标;②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向的领导;③与整个社会相关利益方的互利关系;④突出强调产品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四项基本原则——产品社会责任, 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角度作一分析。十九世纪出现了产品 (质量) 责任理论, 到二十世纪社会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 再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立法以及召回赔偿制度的推行, 可以看出产品社会责任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产品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产品要符合或满足顾客在安全、环境、健康、人性和功用等方面的要求。

四、明确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社会质量管理要求, 在企业内部, 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企业向整个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的角度看, 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所承担的责任, 就是最高管理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为企业质量战略、质量决策、质量经营负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督、质量立法管理职能的实施。

8.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篇八

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技术机构;检测能力;世界贸易组织

我们常说:“质量兴国”,这句话足以说明质量的重要。温家宝总理说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和负责的。

1.加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A.什么是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微观质量监督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又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三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

质量监督作用:技术保障作用;树立产品信誉的作用;保证消费安全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作用。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B.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质量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二是符合性质量低,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低;三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可靠性不高,部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较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质量监督,需要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的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用铁腕抓质量”,并采取有力措施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的放心、用的放心、行的放心、玩的放心。抓好质量问题,仅靠质检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企业和每个人的参与,尤其要提高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质量意识。

2.入世十年我国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入世后如何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步,此后我国的经济将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我国与先进国家在产业链分工、标准、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企业、资源、资金、技术、质量与市场乃至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都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存在差距。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创新意识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技术骨干的后备力量不足。大部分企业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紧迫感,处于观望状态,更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贸易中使用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搜集困难。社会各界对商品出口应遵循的绿色法规和标准知之不多。信息不灵,产品出口需要进行的符合性评定程度不清。

许多企业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标准管理工作急需加强。一些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低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检测手段落后,基础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无法保证。

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联系协作不够。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弱,企业的技术改进、改造和开发,很少向我们咨询联系;技术机构设备陈旧,所承担的检测项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综合质量监督管理中倚重于行政执法,缺少对各国技术壁垒等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监察与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未充分发挥标准、计量两大基础工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受限制的品种越来越多,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步增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冲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今后将怎样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

入世后,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入世有关规则,研究制订和实施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设置相应的技术壁垒,保护民族工业和我国市场。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和质量管理。

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内部人员和企业决策者,学习WTO/TBT的有关知识,提高认识,减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根据环境变化的特点和本身条件作出战略调整,以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建立现代化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确定了“市场引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指导、国际接轨”的采标工作方针,加快采标工作步伐。瞄准世界标准化发展的动向,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网,广开情报来源,形成标准信息情报有偿服务。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抓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冲破贸易技术壁垒。通过引用高水平的标准和有效的计量检测手段,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认证。集中资金,建立高水平的检测中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委托检测,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委托检验和强制检验结合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还担任仲裁检验、计量检定、标准制定的任务。形成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突出特征。

4.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等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建立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申报“名優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政府质量奖”,推进名牌战略。向先进的国外质量认证迈进,特别关注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强制认证。

强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力度,根除“假冒伪劣”,保护民族工业产品,形成一整套严格的产业和产品保护法律程序、标准和方法,充分运用认证、检验程序,有目的地进行保护。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强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款,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部培养一大批熟悉WTO/TBT的专门人才,应对入世的挑战,充分发挥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贸易的需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完善技术法规,完善标准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壁垒,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加大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的服务性管理工作力度,使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现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使企业质量管理、资源利用、加工工艺、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都处于最優化程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产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质量监督,但最终还决定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因。因此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企业行为。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必将是质量的竞争,大力推行和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强有力武器。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关键基础。世贸组织总干事帕卡尔·拉米说: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无法担负“世界”之盛名。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之路,才是迎接新世纪的明智抉择。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国民的质量意识,使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稻香歌词韩语翻译下一篇:催款律师函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