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精选8篇)
1.杠杆的科学 篇一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这样一个小组从前往后做,另一个小组从后往前做,最后两个小组可以把实验结果合起来,我们看看哪个组做得快?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
今天进行了《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可有不少学生做完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这一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很有难度的。
难度一:
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平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
难度二:
感觉出力臂。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平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难度三:
学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难度四:
实验设计方案能否完备。就算有一个猜想,学生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吗?依据设计的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吗?也就是说逻辑严密吗?
学生照葫芦画瓢也不完整。因为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必须得做二次以上实验,但学生绝大多数只做了一次。这不能怪学生,应该说也不能怪我这个老师,因为上面已经讲了实验探究的难度,学生要真想做得好,只有把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记下来才行,他们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几乎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如果在事先我们知道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办法让学生严格按标准来做。
从教材来看,让学生有探究意识就已经很够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绍一些,让学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3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4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平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6
这一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没思考过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认识杠杆采用了讲述的方法,学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采用杠杆尺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不拘泥某个特定的结论。
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但在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结论显得有些仓促。这应当是我们新手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我多加注意。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8
这是第一课时,在设计上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物理课堂,走进物理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物理的艺术性、语言的激励性。坊子区教研室王局长对本节课评价中提到备课、讲课、学生互动常态高效、老师学生主动思考,教师环卫思想为了学生去指导,教师把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当作自己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学生的活动方面小组的活动不够大胆,学生的心声未能充分、大胆、积极的表达出来。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结论未能充分的落实。通过全区物理教师同仁们帮助和指点我对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思考并进行缜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关注与高中课堂知识的连贯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点的理解与高中的轴联系。
2、在对杠杆的概念进行总结使用“模型法概念”时,多给学生准备点可以动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铁丝、钉子板、剪纸、细线等可以用杠杆器具操作时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强化力臂的画法时结合中考,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练习。
4、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对结论的分析进行讨论,对于结论中出现的问题如力与力臂相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师代办。(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这样的数据教师可以举例动力等于阻力时的特殊情况)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9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
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平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
分析一下原因,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也与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科学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大胆推测大胆动手,可是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啃书本,读死书,这样就不利于科学的学习了。另外,二班上课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学生在人家做实验的时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意科学实验时的引导,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做实验,会做实验。
最后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时,课堂结尾总结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时,下课了,没能把这个让学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节课。以后应该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我先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3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4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2.杠杆的科学 篇二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尽管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但有证据表明,诸如企业规模、盈利性、成长机会、经营风险、财务困境、资本支出、股利发放、治理结构、税收、产业特征、市场时机、外部的宏观与制度环境等均会显著地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Titman和Wessels,1988;Harris和Raviv,1991;Rajan和Zingales,1995;Baker和Wurgle,2002;Welch,2004)。但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纳入这些因素的回归统计经调整的R2却仅在16%-30%之间,一旦再纳入企业固定效应,则经调整的R2达到60%左右。不仅如此,在纳入企业的固定效应后,上述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还会发生较大的变动(Lemon等,2008)。在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顾乃康、张超和孙进军(2007)通过对37个资本结构影响变量的检验发现,纳入这些因素的回归统计经调整的R2为41%(账面杠杆)或21%(市价杠杆)。在纳入企业固定效应后,经调整的R2分别上升至74%和71%,且回归系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表明:上述传统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仅能解释可观察到的资本结构变动的一小部分;一些被遗漏的不随时间而改变的企业特征变量在决定资本结构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被遗漏的企业特征变量可能与上述决定资本结构的传统因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些现象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探索资本结构决定的兴趣。在这些新的探索中,有的强调了公司对影响资本结构的各种冲击的反应(Flannery和Rangan,2006;Leary和Roberts,2005),也有的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讨了历史因素对当前资本结构的影响(Baker和Wurgler,2002;Welch,2004;Kayhan和Titman,2006)。Lemon,Zender和Roberts(2008)(以下简称LZR)沿着后一个研究方向探索了公司的初始杠杆对当前资本结构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间杠杆的差异具有很高的持久性,即公司在初始时杠杆较高(低),则20年后仍会保持较高(低)的杠杆;但杠杆的演进也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高杠杆的公司会逐渐调低其杠杆,原先低杠杆的企业会逐渐调高其杠杆;在纳入初始杠杆这个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公司特有变量后,回归统计所得到的经调整R2具有相当程度的提升。
本文的目的是运用LZR的基本方法,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特性,探索我国上市公司的杠杆演进趋势以及初始杠杆对当前资本结构决定的影响。研究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为了避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不足并充分体现杠杆演进的趋势特征,本文在更大的样本期间(1992-2005年)以及在总体样本、存续十年以上的子样本以及IPO子样本下进行研究;二是研究不但考察账面杠杆的演进趋势,而且还在样本期间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运用不同定义的市值杠杆考察市值杠杆的演进趋势;三是在采用回归统计方法考察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时,进一步研究了初始杠杆对五年以后以及十年以后当前杠杆的影响,以验证杠杆演进趋势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所研究的样本为深沪两市2004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样本期间为1992-2005年。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选择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剔除资产负债率为负或缺失或大于等于1的样本;剔除年度报表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和“无法出示意见”的样本,以保证所使用数据的可靠性;剔除有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数据异常的样本(包括销售成长率绝对值大于200%的样本)。据此,在1992年至2005年样本期间内,共获得9797个观察值。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在样本期间1992年至2005年间依照三个样本,即总体样本,存续十年样本和IPO子样本分别进行研究。三个样本的选择方法如下:(1)总体样本。总体样本即为按上述样本选取原则获得的总共9797个观察值的样本。(2)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存续十年样本是指在样本期间(1992年至2005年)存在十年以上的公司。具体该样本是指总体样本中在1996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且上市后连续存续10年以上的公司。在此范围内,依据总体样本的选取原则,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共获得4832个观测值。(3)IPO子样本。IPO子样本是指在1992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期间上市的公司,即从总体样本中去除1992年以前上市的公司。据此,共获得9677个观测值。
(二)变量定义本文使用账面价值计算的杠杆(TDB)以及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杠杆(TDM)来衡量资本结构。TDB:账面负债总额与账面总资产之比。TDM:账面负债总额/(账面负债总额+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股价×流通股股数)。由于在本文设定的样本期间,我国股市面临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割的局面,所以对权益市场价值的测定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本文采用了另一个市值杠杆指标(TDMˊ)进行稳健性检验。TDMˊ:账面负债总额/(账面负债总额+股价×总股数)。可以看出,TDM的定义低估了权益的价值,TDMˊ的定义高估了权益的价值,而实际的市值杠杆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本文引入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初始杠杆。具体的,对总体样本和存续十年以上的子样本来说,初始杠杆即某公司进入样本时最初的杠杆水平;对IPO子样本来说,初始杠杆即某公司IPO当年的杠杆水平。账面的初始杠杆和市值初始杠杆分别使用TDB0和TDM0(TDM′0)表示。在资本结构决定的回归统计中,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为:(1)企业规模(LOGA)。企业规模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并预期与杠杆呈正相关。(2)盈利性(PROF)。盈利性以折旧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所体现的资产利润率来反映,并预期与杠杆呈负相关。(3)成长性(GROW)。成长性以销售额增长率表示,并预期与杠杆呈正相关。(4)税收因素(TAXR)。以企业名义所得税率来反映税收状态,并预期与杠杆呈正相关。(5)行业因素(INLEV)。本文使用同行业的杠杆中位值来体现行业的资本结构特征,并预期与杠杆呈正相关。
三、杠杆演变的趋势性统计分析
(一)统计方法本文使用深沪两市在1992~2005年期间的总体样本数据进行杠杆演变的趋势性统计分析。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所以研究中所设定的事件年份数最多为10年。杠杆演变趋势分析的统计方法如下:首先,从样本期间的起始年份1992年起,将该年所有的样本公司根据当年期末的财务杠杆由高至低排列的四分位值分成高、较高、中等、低杠杆四个组合,并将该年定义为事件0年,然后计算每个组合在包括事件0年及其后9年每年的平均杠杆(组内均值)。其次,对样本期间的其他每一年份(1993~2005年)都重复前一步骤,但应注意到,从1997年及以后各年的事件年份将不足10年,且依次递减。第三,经过上述步骤后,可获得高、较高、中等、低杠杆四个组合每个组合在事件0年共13个组内均值,在事件1年共12个组内均值,依此类推,至事件9年有5个组内均值。最后,针对每个事件年,再计算出组内均值的算术平均值;由此,高、较高、中等以及低杠杆四个组合在事件0-9年分别获得10个杠杆的算术平均值。
(二)统计分析将上述四个组合的结果表述于(图1)。(图1)反映了杠杆的演变趋势,其中图1(a)反映的是总体样本账面杠杆(TDB)的演变趋势,而图1(b)反映的是总体样本市值杠杆(TDM)的演变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在四个组合形成的事件0年,各组合的平均杠杆在横截面上体现出较高的分散性,平均的账面杠杆和市值杠杆的极差分别达到65%和63%;四个组合随时间推移都体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10年以后,高杠杆组合的平均账面杠杆由原来的78%下降到60%,而低杠杆组合的平均账面杠杆则由原来的13%上升到42%,市值杠杆也体现出相似的趋势;高杠杆组合和低杠杆组合的收敛趋势较大,而中间两个组合的收敛趋势较平缓;即使杠杆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但四个组合的平均杠杆在多年以后仍然保持明显的差异,初始杠杆均值高的仍高,低的仍低,尤其是账面杠杆的差异更为明显;尽管高杠杆和较高杠杆组合的市值杠杆均值趋势在最后两个事件年出现交叉,但不影响基本趋势。
(三)稳健性检验为进一步考察这种杠杆演变趋势是否具有可靠性,针对不同的样本以及定义不同的市值杠杆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一是针对存续十年以上的子样本进行杠杆演变的趋势检验。考虑到在总体样本中某些样本个体会因中途上市或破产、停牌等原因进入或退出总体样本从而影响统计结果,所以本文针对存活十年以上的子样本进行了同样的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见(图2)。二是针对IPO子样本进行杠杆演变的趋势检验。本文的统计分析从1992年开始,但在此之前某些公司已经上市并进入总体样本。在进一步剔除了1992年前上市的样本基础上,采用前述同样的处理方法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见(图3)。三是针对不同定义的市值杠杆进行杠杆演变的趋势检验。上述统计处理中所涉及的市值杠杆均按TDM的定义进行,但在本文的样本期间内,因我国股权分置现象而导致对市值杠杆的定义有不同理解。为此,依据另一种定义的市值杠杆TDMˊ在三个不同的样本下进行了同样的趋势分析,结果见(图4)。
从(图2)、(图3)以及(图4)可以看出,由(图1)所反映出来的总体样本下四个组合杠杆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性———在初始时的分散性,随着时间推移的收敛性以及10年之后仍保持的差异性,并不随样本的改变或者市场杠杆定义的改变而改变,表现出相当高的稳健性。统计结果基本与LZR(2008)针对美国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检验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只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样本区间选择不同。LZR表明,在平均意义上,四个组合的杠杆在初始时分散随之收敛,即使在20年后仍然保持足够的差异性。
四、初始杠杆持续影响的回归统计检验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样本和IPO子样本的账面杠杆(TDB)均值相同均为0.45,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的均值稍微高些,为0.48。总体样本和IPO子样本的市值杠杆(TDM)均值都是0.34,而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的均值为0.36。此外,总体样本和IPO子样本的初始账面杠杆(TDB0)均值均为0.37,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的均值为0.4;总体样本和IPO样本的初始市值杠杆(TDM0)均值均为0.26,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的均值为0.28。本文针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从结果看,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3;而初始杠杆与应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最高达0.9以上。
(二)初始杠杆持续影响的统计结果杠杆演进的趋势统计结果表明,公司的当前杠杆与该公司的初始杠杆存在密切的关系。然而,趋势图只能对这个结论给出直观的诠释,还不能就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程度给予量化的说明。为此,本文建立如下基本模型,以检验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Leverageit=α+βXit-1+γLeveragei0+ηt+εit其中,i表示某公司变量;t表示某年份;X表示滞后一期的控制变量向量集合(本文所控制的变量包括LOGA、PROF、GROW、TAXR和INVLEV);ηt是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与单个公司观测值相关但在各观测值之间独立的随机误差项;Leverge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的财务杠杆(即TDB、TDM或者TDMˊ);Leveragei0表示公司i的初始杠杆(即TDB0、TDM0或者TDM′0);α、β和γ为回归系数。本文要考察的关键系数是γ,即初始杠杆的回归系数,其反映了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程度。
针对总体样本的回归统计结果见(表2)。回归统计以TDB和TDM为应变量分别进行。(表2)中的模型(1)和(5)是对单一自变量初始杠杆进行的混合回归;模型(2)和(6)是针对控制变量进行的混合回归;模型(3)和(7)是在控制了各控制变量后对初始杠杆进行的混合回归;模型(4)和(8)是在纳入时间固定效应后进行的回归。报告的回归结果都是异方差稳健性的回归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1)和(5)的结果表明,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可解释当前账面(市值)杠杆变动的32%(27%);模型(2)和(6)的结果表明,在仅纳入传统的5个影响杠杆的控制变量下,其回归统计经调整的R2仅为0.14(账面杠杆)或者0.28(市值杠杆);模型(3)和(7)的结果表明,当模型中加入公司初始账面(市值)杠杆以后,调整的R2增加到了0.35(0.40)。这意味着,与传统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相比,初始杠杆似乎是一个解释当前杠杆变动的更为重要的变量;模型(4)和(8)的结果表明,纳入时间固定效应后,账面杠杆为应变量的回归统计得到的调整R2略有增加,而市值杠杆为应变量的调整R2的增加程度稍大些。即与账面杠杆相比,时间固定效应对当前市值杠杆变动的影响程度更大些;在纳入控制变量以及时间固定效应后,初始账面(市值)杠杆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稳定在0.55(0.45)左右。从平均意义看,初始账面(市值)杠杆变化1个单位,将引起当前账面(市值)杠杆发生0.55个单位(0.45)的同向变化;还可注意到,在纳入初始杠杆后,有两个控制变量——盈利性(PROF)和行业中位值(INLEV),无论在账面杠杆还是市值杠杆的回归中,其回归系数的下降幅度较大,即初始杠杆的纳入可能减弱了盈利性和行业特征对当前杠杆的解释能力。总之,实证结果表明,初始杠杆——这个在公司间不同但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变量,是一个对当前的资本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即使在控制了影响杠杆决定的传统变量以后,初始杠杆仍然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作用;各控制变量与杠杆之间的统计关系与理论预期相一致。
(三)统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为了对在总体样本下所获得的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分别针对存续十年以上的子样本和IPO子样本进行了同样的检验。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的检验结果见(表3)。依据不同的市值杠杆的定义,以TDMˊ为应变量进行了同样的回归统计,其结果见(表4)。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这些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在总体样本下的检验结果(表2)是一致的,即初始杠杆与当前杠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纳入初始杠杆变量后模型所得到的经调整R2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初始杠杆的进入回归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ROF和INLEV的回归系数。
上述检验相当于是针对样本公司进入样本1年以后(t>1)的情形进行的回归检验。与LZR不同,本文进一步对样本公司进入样本5年以后(t>5)以及10年以后(t>10)其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程度进行回归统计分析。(表5)列示了在总体样本以及存续十年以上子样本下应变量分别为TDB和TDM下的统计结果。以总体样本的统计结果为例可以发现,在t>1、t>5以及t>10下,在应变量为TDB(TDM)时,初始杠杆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5(0.46)(表2)、0.37(0.29)以及0.20(19)(表5),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始杠杆对当前杠杆的影响程度减弱了,从而导致杠杆演进呈现出收敛的趋势。然而即使在10年以后,初始杠杆仍对当前杠杆产生显著影响,即初始杠杆变动1个单位在十年以后仍对当前账面(市值)杠杆平均产生0.2个单位(0.19)的影响。从(表2)和(表5)还可以看出,存续十年以上的子样本也具有相同的统计结果。对于IPO子样本以及应变量为TDMˊ的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其结果与前述杠杆演进的趋势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始杠杆对公司当前杠杆的影响程度会减弱,但初始杠杆却持久地影响着杠杆的决定。应注意到,初始杠杆是一个公司固定且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变量,但正是这个变量对公司资本结构决定产生着持续的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三个不同的样本以及不同的杠杆定义下通过趋势分析以及回归统计发现,在初始时较高和较低杠杆的组合体现出较大的分散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且即使在10年以后仍保持着明显的差异性。即初始杠杆即使在10年之后仍会显著地影响当前杠杆的决定;尽管存在收敛的趋势,但10年前相对较高(低)杠杆的公司10年后在平均意义上仍保持较高(低)的杠杆。由此可见,公司杠杆的决定可能受到某些尚未发现或重视的长期因素的影响,而初始杠杆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因素。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与LZR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文认为,这些事实的经济意义在于:(1)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可能符合存在调整成本下的动态权衡理论的预期。这是因为,一方面杠杆演进的收敛性体现了均值复归的特征,另一方面公司间杠杆的持久差异性反映了因调整成本的存在公司倾向于持续地而不是一次性地向目标值做出调整。(2)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可能呈现出路径依存的特征。持积极融资政策(保守融资政策)的公司会持续地保持相对较高的杠杆(较低的杠杆),或者因某些制度原因引起的较高(较低)的初始杠杆状态将在未来相对长的时期内得以延续。(3)初始杠杆是决定资本结构的重要变量之一,这个变量的特点是不随时间而改变且体现了公司初始时的企业特征;可能是因为调整成本的存在以及某些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企业特征的存在,所以当前的杠杆受到多年前的初始杠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贵海、宋敏:《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1]黄贵海、宋敏:《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
[2]顾乃康、张超、孙进军:《影响资本结构决定的核心变量识别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2]顾乃康、张超、孙进军:《影响资本结构决定的核心变量识别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
[3]Titman,S.,and R.Wessels.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ournal of Finance,1988.[3]Titman,S.,and R.Wessels.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ournal of Finance,1988.
[4]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1991.[4]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1991.
[5]Rajan,R.G.,and L.Zingales.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ournal of Finance,1995.[5]Rajan,R.G.,and L.Zingales.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ournal of Finance,1995.
[6]Baker,M.and J,Wurgler.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2002.[6]Baker,M.and J,Wurgler.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2002.
[7]Welch,I.Capital structure an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7]Welch,I.Capital structure an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
[8]Lemmon M.L.,Zender J.F.and Roberts M.R.Back to the Beginning:Persistenc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forthcoming.2008.[8]Lemmon M.L.,Zender J.F.and Roberts M.R.Back to the Beginning:Persistenc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forthcoming.2008.
[9]Flannery,M.,and K.Rangan.,Partial adjustment toward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9]Flannery,M.,and K.Rangan.,Partial adjustment toward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
[10]Leary M.,and M.R.Roberts.Do firms rebalance their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2005.[10]Leary M.,and M.R.Roberts.Do firms rebalance their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2005.
3.融资的功能杠杆 篇三
现实中,中国企业中也常有此类极端的行为。有不少企业家认为,只要企业的现金流能够维持,能不融资就不融资,不借钱就能发展是自己实力的象征。但是,持相反观点的企业家则认为,做事情如果总用自己的钱才让人笑话,借鸡生蛋才是王者之道。一时间,众说纷纭,仿佛融资与否只是经营哲学的差异。孰不知,融资解决的不仅仅是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许多与资金短缺不搭界的难题,也是可以通过融资的功能杠杆来解决的。
杠杆一:丰年储得饥年粮——经营信用
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基之一。谁先他人一步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谁就在商界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所以,运用平时充裕的资金做一些拆借行为,然后按时归还,这样就会为自己建立良好的金融声誉。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赢利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赢利的占69.3%,其他企业赢利的占49.8%;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亏损的占17.8%,而其他企业亏损的则占32.1%。这说明企业信用越好,赢利状况就越好;赢利状况越好,也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从企业信用与资金状况的关系来看,调查结果显示,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55.6%,其他企业“资金紧张”的则占65%。这说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相对缓和。
本来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构建、经营信用级别的方式有很多。但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框架刚刚确立,经营信用的方式很有限。由于没有什么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评估,所以,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信用状况如何。在这种状况下,人为制造“优良借贷客户”的形象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做法。在资金充足的时候向一些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然后按期归还,就能塑造出一个经营前景看好、财务状况可信的形象。然后在企业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可以凭借过去的良好借贷记录吸引来救急的资金。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商业社会的时髦现象。
杠杆二:战略转移
为了达到持续的高增长,企业不能仅仅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自己的主业上。此时,对其他行业进行投资是一个简单的途径,这其中收购又是最直接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而言,一个稳定的产业往往无法保证公司业绩达到投资者要求的增长率。于是,为了达到增长需求,许多中国的上市公司往往涉足从电子产品到保健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行业跨度极大的相关产业。
虽然在跨行业的投资案例中不乏失败者,但是,企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战略调整也是必要的。这当然需要巨额的资金。这时,自有资金就成了杯水车薪。此刻,融资的杠杆效应是巨大的。在著名的宝洁对吉列540亿美元的并购案中,就引入了债务、股权、现金以及直接、间接融资等多种手段。可以说,融资是企业战略转移所必须的手段。
杠杆三:改变企业权利构架和治理结构
改变治理结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事务,牵动企业的未来定位、内部权利分配以及重大人事变动等。治理结构变动的根本基础,在于资金结构的变化。外部资金的介入最终会引起治理结构的彻底变化。
中国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普遍存在缺陷,在治理水平上也远远落后于西方企业。面对全球竞争时,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新的资金引进将打破原有的公司权利格局,并且迫使公司必须为新进入者腾出一定的权利空间。从而,在新投资者的介入下形成治理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引入产业投资者的资金时,就把自己绑在了投资者的产业战车上。有经验的产业投资者,给企业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多重利益。
杠杆四:攀政府高枝
这是一个在中国一直挥之不去的影子。自从有商业两个字存在开始,中国的商业人士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没有官方的鼎力支持,商业行为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官、商二字在自由市场国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中国(包括韩国和日本)却几乎是一个统一体。没有官方背景的商人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在这些国家是真理。只要是经商者就要和政府搞好关系,最好是将其纳入自身的利益中。
在当今的中国,官员已经被政策禁止经商,但却无法禁止其荫庇他人经商。所以,那些纯粹的民营企业就要通过吸引政府资金的方式让自己和政府官员成为利益统一体,这样自己的事业可以减少很多阻力。归根结底,在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今天,没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千方百计攀政府的高枝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此外,当前我国还有许多特殊行业还没有向民间开放。民营企业想进入这些市场,则必须通过与政府搭上关系,在自己的股权结构里注明有国有股东,这样或许能更快地走上“金光大道”。
杠杆五:土鳖变海龟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制定了一条非常有益于当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那就是以税收区别对待来吸引外国投资。作为外资,在国内就被别人高看一等。所以,只要沾到“外资”两个字的边,就被奉为上宾。什么简化办事程序、免费提供土地、低价劳动力……地方政府能给的优惠全给。20多年过去了,国内企业要求内外资统一税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前外资企业越来越多,该政策调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无奈之下,许多国内企业想到了改换门庭。
为了获得“人上人”的待遇,许多本土公司开始千方百计为自己谋求外资的背景以换取巨大的政策优惠。近年来,国内企业开始和一些海外公司合作,哪怕这些公司只是在某些自由岛注册的空壳公司。这样国内的公司就可以从股权上获得外资或合资的背景,在国内的商业活动中占得先机。更有甚者,通过一系列与外资的股权安排,将自己最终转化成为外资占大股的背景,由本地商人一举变为外商。
杠杆六:减轻财务负担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成本,钱也不例外。企业在用钱的时候,就要琢磨安排一个合理的资本和资金结构。如果只用内部资金来发展,可能会制约企业资金利用的有效程度。而如果所有的资金全来自举债,到了宏观经济不景气时,则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过紧,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组合,保持内在合理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做到既充分发挥了财务杠杆的作用,促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又保持适当的现金流量,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4.《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四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
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
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两个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提问: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一定影响着杠杆的平衡吗?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上的实验2的内容,同时引出力的作用线。结论:由学生总结。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结力臂: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画力臂:请同学在学案上画出力臂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动力臂:
阻力臂: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1F2L1L2 活动
三、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6.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 篇六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 “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7.高效政治课堂的杠杆 篇七
“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即把一节课分成相互联系的五个小环节,每个环节各具功能,真正实现每个环节的优化,以此促成政治课堂的高效率。
一、创设情境环节
一课开讲,以情境创设巧妙引入,方法简便易行,而又容易操作。一般来说,它从小处入手,展示给学生的可以是问题、游戏、名言警句、图片、新闻、漫画、故事、情景剧、歌曲,等等。总之,只要能很好地为本节教学关键性内容服务,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均宜。这一环节功能有二:一是使学生思想收回迅速;二是由此及彼渗透新知,可谓一箭双雕。
我在讲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时,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进行“夹豆子比赛”,方法是:给学生一杯豆子、两根吸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杯中豆子移到桌面上。学生情绪高涨,想出多种夹豆方法,并且惊奇地发现用两根吸管同时吸豆的方法更为快捷。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此种方法优点显著?大家争相发言,较为准确地说出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小小的比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思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融入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文之中,可谓事半功倍,学生一开课便成为课堂的主宰,这样好的开课,自然是高效的。
二、尝试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它包括两个环节。
1. 引领探究。
课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内容精心拟定,将学生读课文要弄懂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制成课件,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比如,学习《心灵导航》一文,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前到后、由浅入深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沿着问题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学无方向、学无目标、一切放任自由,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收效甚微的现象。这样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这一法定时间有效服务于提高学科质量,真正让课堂出实效,出高效,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2. 质疑互探。
在上段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如所质疑的问题,学生确实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教师再作讲解。比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学生提出质疑:“不打不相识”中的“打”算不算文明交往?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共同探讨找到基本满意的答案,对课文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深度,避免了只在同一浅层面上的学习讨论,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把学生的“探”与教师的讲巧妙结合,主体和主导双双发挥作用,课堂自然高效。
三、应用示范环节
应用示范环节中的“示范”指的是举出其中实例;“应用”指的是将前段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所举实例中去。换言之,运用“尝试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印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非常灵活而且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基于此,有时我把课本探究中的案例当作“应用示范”的例题,有时精选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比如,我在讲解《生命宝贵》一课时,“应用示范”的例题是让学生谈论自己家庭中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以及周边乡村种植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如何。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2010年冬至2011年初春连续几个月大旱,造成干旱的原因是环境被破坏。通过这些熟知现象的分析,学生体会到要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保护我们自己,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示范这一环节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例题,力求少而精。当然,还要做到难易适度,以让学生“掂掂脚跟就能摘到果子”为宜。
四、训练深化环节
顾名思义,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而且在“训练”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当然也可叫做“深化训练”。
训练需要题目,拟题时,要抓最关键、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来设计题目,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做到因教材拟定训练题目,书面的、口头的、肢体的、虚幻的等均可,只要有利于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题目设计。
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精选最能印证新知识点的训练题,有时从练习册上精选,有时从网络上下载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材料,设计成问题进行训练深化。比如,我在讲《我和父母》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汶川大地震中有关母爱的典型事例和图片,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的洗礼,被母爱的力量所震撼。
“应用示范”和“训练深化”两个环节是有区别而又有相似点的,其区别在于,“应用示范”是通过训练印证新知、领悟新知,通常是较浅层次的,而“训练深化”是通过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常是较深层次的。二者形成阶梯形,一般情况下逐环进行;但是,如果教材比较简单,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二者就可以合二为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总结体会环节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而后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或谈本节课的主旨,或谈人生感悟,或谈本节收获,或谈学习新发现,或谈学习此文后萌发的理想追求,等等。当然,也可以先在小组内发言,还可以直接在班内发言。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问题补充整合,对本节所学知识给予整体小结。当然,最后的小结有时也可以由教师来完成。“总结体会”环节做得好,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反之,忽视“总结体会”这一环节,这节课所学知识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8.杠杆枪的天下 篇八
它不仅在战争中大出风头,而且与科尔特左轮组成的一长一短最佳拍档也是牛仔们的最爱。它们一起见证了美国的西部拓荒史,成为日后碧血黄沙西部大片中不可或缺的枪械道具(图1)。
虽然如今它早已退出了战争的殿堂,但作为19世纪后期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它曾带动了枪械科技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拥有过一片属于自己的——
在反映拓荒时代的美国西部大片中,牛仔们的“标准装备”是腰间挎着著名的柯尔特左轮,在马鞍子旁还斜插着一把长枪。这种长枪在现代的军队当中已经看不到了,但在民用市场上仍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就是杠杆枪。
其实,就杠杆枪而言,在西部拓荒时代被广泛应用已是后话。要讲这种枪的出现与成名,还要从美国的南北战争说起。
慧眼识才名枪出世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由于定装式枪弹已经出现(定装式枪弹是将弹丸、发射药和底火一起装在弹壳内的枪弹,通过击发便可发射。而燧发枪则需先从枪口倒入火药、舂实后再装上弹头,靠燧石与钢板撞击产生的火星来引燃火药完成击发的过程),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装备的都是底火击发式前装步枪,各大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的也都是这种步枪。底火击发式前装步枪的装弹方式,就像现在仍能见到的撅开式猎枪一样,将枪从中一撅装上枪弹,合直后射击,射击完毕再一撅,退出弹壳再装入枪弹射击。这样循环往复地使用,已比燧发枪时代一个熟练士兵每分钟2发的射速快多了。
当时一名叫斯潘塞的青年发明了一支相比于底火击发式前装步枪射速快、动作可靠、操作方便的新型步枪——杠杆枪。这支枪在枪托内装有一个可以储存7颗子弹的供弹管,通过一个具有机械杠杆作用的装置可完成进弹、闭锁、击发、开锁、抽壳、抛壳、再进弹、闭锁等全套动作,大大提高了射速(图2)。但是,据说当斯潘塞到华盛顿陆军部献枪时,却遭到冷遇被拒之门外。后来,是一个看门的老头直接把他带到了林肯总统处,他还和林肯总统在白宫的花园中用这支枪进行了一场射击比赛。林肯总统对这支枪大加赞赏,最终杠杆枪得以量产、列装。虽然后来史学界对上述说法颇存质疑,如一个青年如何能集当时世界上众多枪械大家发明之大成,不仅造出了这样一支出色的枪械,而且能预见到自己的发明一旦被采用将推动战术的变革?他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勇气敢闯陆军部大楼献枪?那个看门老头怎么和林肯那么熟?林肯总统在日理万机中竟然有那么高的兴趣去看一个小人物的发明等等,但战争期间北军共装备了6万余支杠杆枪却是史实,杠杆枪为北军迅速取胜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枪械的威慑作用,据说南军听说北军装备了这种枪械,非常恐惧,当时南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这种可怕的枪械装一次弹可以打一个礼拜。
名枪易主西部扬名
美国历史上征服西部的时期从19世纪南北战争以后到90年代,仅仅持续了30年。但就是在西部拓荒的这30年间,枪,充当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动荡不安的西部,枪是自卫的武器、是谋生的手段、是生存的工具。其中,自然少不了斯潘塞那款在刚刚结束的战争中出尽风头的杠杆枪。但这时,它已名枪易主了。
原来,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政府大量裁军,也不再购买枪械了。这使得年轻、涉世不深的斯潘塞认为造枪、卖枪“没戏了”,便将杠杆枪的专利及剩余库存全部卖给了一个在美国枪械制造业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奥里弗·F·温彻斯特。温彻斯特在斯潘塞枪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多方改进,将枪托内的供弹管改为与枪管平行的供弹槽,这样可随着枪管的加长增加储弹量;还有,斯潘塞枪杠杆与枪机位置的安排不很合理,不熟练的人弄不好就会被很惨地夹一下手指头。而温彻斯特的改进将杠杆和扳机连在了一起,从而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图3)。经诸多改进后的杠杆枪在当时众多武器中异军突起、独占鳌头。尤其对于终日在马背上颠簸、四处游走的西部牛仔们而言,细长扁平的温彻斯特枪可以插在马鞍旁的枪套中,在颠簸的马背上也不会丢枪;杠杆与枪机的完美组合使枪身非常直顺,减少了不必要的“枝枝杈杈”,可以迅速拔枪而不会使枪钩住或别在什么不应该的地方,影响击发速度;再就是在马上操作便利,无需再装填便可不停地射击……因此,它不仅很快成为牛仔们的最爱,就连印第安人也把它当作一种倍受珍视的财富。但是,昔日成群的北美野牛却倒足了大霉,几乎亡族灭种。
可以说,杠杆枪见证了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
一战成名闪光一瞬
到了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西部开发已初具规模时,思想保守、优越感十足的欧洲人尚不认为杠杆枪是什么先进的东西,甚至对它嗤之以鼻。欧洲人对自己的后装单发步枪仍信心百倍(图4)。恰在这时,正是并不为欧洲人所看好的杠杆枪,在一场“及时的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认识,从而掀起了一场枪械科技大发展的浪潮。
这著名的一役发生在俄土战争期间,称普列佛那战役。当时,交战双方的大军对峙于现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东北部约130公里处的普列佛那,准备进行一场大会战。战前,俄军只知土耳其人装备有单发的英国造马提尼—亨利步枪,相信自己军队手中的单发别旦步枪足以与之抗衡。但是,当时土耳其人还从美国进口了一定数量的温彻斯特杠杆枪,虽不能装备所有部队,但却“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俄国人所面对的正是一支既装备有马提尼—亨利步枪,又偷偷装备了温彻斯特杠杆枪的“双枪部队”。战斗打响后,面对俄军的集团冲锋,土军先用马提尼—亨利步枪远距离进行稀疏射击来消耗敌人,同时也让俄国人觉得没什么,大胆向前冲;待敌人冲近后,土耳其人马上更换温彻斯特杠杆枪快速齐射,俄国人两次进攻折兵数万、大败亏输……
这一仗,宣告了单发装填步枪时代的结束,各国纷纷开始研发、列装军用弹仓步枪。很快,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就都换装了弹仓步枪并开始进行相应战术应用的研究,如奥地利、荷兰、罗马尼亚装备了曼利夏弹仓步枪,法国装备了莱伯尔弹仓步枪,英国装备了李—恩菲尔德弹仓步枪,俄国装备了莫辛—纳干弹仓步枪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德国人装备的毛瑟弹仓步枪。而正如成语“成败萧何”所说的,温彻斯特杠杆枪促成了军用弹仓步枪的大发展,而军用弹仓步枪的大发展反过来却宣告了杠杆枪将辉煌不再。
在射程上,杠杆枪由于只能发射装药较少的短弹,因此射程被限制在大约300米内;弹仓枪可根据不同装弹要求设计,能发射射程达数千米的长弹,而且同样具有足够的杀伤力;
在射速上,杠杆枪的储弹必须一发一发往里装填,而弹仓枪已开始使用操作被大大简化的定装弹夹,因此几乎在杠杆枪装一发子弹的时间内便可视弹夹容量装十几发甚至几十发子弹(图5);
从设计和制造上看,杠杆枪发射靠的是杠杆往上顶的力量,只能发射低威力弹,不仅操作复杂、易出故障,而且制造上也比较麻烦;弹仓枪采用的是直动式闭锁,可靠性强,不仅适用于大威力弹种,而且皮实耐用(图6)。
……
【杠杆的科学】推荐阅读:
科教版杠杆的科学教案01-07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9-22
杠杆的科学说课课件07-07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9-03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08-28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课堂实录09-19
财务杠杆原理案例分析08-30
初三物理杠杆说课稿09-09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创造财务杠杆效应08-09
初二下册物理杠杆与滑轮名补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