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2024-08-29

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精选13篇)

1.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一

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 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 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 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 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 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 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这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 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地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曾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 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了。象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 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学生写自己的话,强调倾吐胸中的积蓄,使学生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又不致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米饭》、《第一次学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 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 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 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 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 的话。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 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4 8名学生竟有19名写拾到钱交给教师,16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 都是真实的,但就取材范围来看,却窄得令人可怜。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 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 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 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 心应手了。”

二、面向社会生活,提高鉴别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一步深入,各种思想、各种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教师在指导学生 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 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 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此类文章时,往往只写人物的优点,不 写缺点。这次把写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作者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 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比如在《给爸爸(妈妈)打分》的作文命题中,提出了上述要 求,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不料这次作文在班级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三天全部交齐。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家 长核对,家长一致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些家长简直不相信是他孩子自己写的文章。有一名学生写道 :“爸爸,您大概已经忘记了,有一次我向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但没给,还批评了我,您把我叫到厨房,背 着妈妈又给了我十元钱。„„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和妈妈一同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 打75分,而妈妈要打100分。”还有一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爸爸或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有位家长深有感触的说:“我这点毛病平时连自己都没有察觉,没想到会给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起来 以后还真得改正。”学生们也一致反映这次作文没费劲,观察分析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 了学生。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情节是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而全面观察的取 向要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政治色彩,如何定性,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 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目前似乎尚无定论。我认为不应该将 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写作文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 力的极好的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今年春天我给毕 业班辅导作文,有一名学生在《我的爸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在区民政局工作了16年,他对工 作非常认真负责,都说他是单位的工作骨干,还多次受到表扬。这些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叔叔们都先后当 了官,可爸爸还是一个普通干部。听妈妈说是因为没给管爸爸的官送礼。”抓住这个情节,我在班级进行了公 开讲评,做了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行贿受贿是一种腐败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它不是 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本质。党和政府已制定了严厉的措施,决心铲除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那些行贿受 贿的腐败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 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 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 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了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 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哪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 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 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 陶,这样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一条是传授作文的基本知识,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忽略了哪一条线,都会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二十一小学)

2.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二

一、网络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价值观是反映网络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 是人们基于网络化生存、网络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网络一般价值的根本看法, 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由技术塑造的全球即时连通的社会, 所以, 网络价值观有自己特殊的形成机制。

(一) 内生性形成

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虚拟创造和交互活动的系统, 它不仅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了非线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还大大彰显了人的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和主体性, 从而形成了与现时相适应的网络价值观。另外, 互联网所具有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经济实惠性, 使网络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 形成了独特的网络价值观。

(二) 强制性形成

网络方面的先进技术主要是由美国所掌握和主导, 尤其在网络软件和硬件方面, 更具有强大的优势;网络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强行地纳入它的价值观体系。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看, 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CPU芯片制造 (WININTEL联盟) 以及全球统一的网络协议和设备基本上都是由美国首先发明和开发的, 而这些软件以及网络硬件及其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它还包含发明者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社会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支配着技术市场各种游戏规则, 通过网络所具有的无穷魔力及其携带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 企图消灭世界上的一切异己因素, 从而强制性地形成了网络价值观。

二、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 它以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及个体参与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变化, 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 网络的发展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

网络所渲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 向涉世不深的小学生展示着新异、甚至诱人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其快速而全面的传播, 逐步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而以前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视、广播、报纸等的传媒作用则正在相对弱化。

(二) 网络易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冲突

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和观点比较敏感, 经常探索那些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部分小学生在网络大家庭中, 通过网上聊天、浏览信息等方式, 经常和外面新奇的世界进行交流。网上所充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 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 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击, 如果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无疑会对他们的思想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

(三) 网络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不再单调地重复书本知识, 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而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稳定性的互联网正在构成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小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当现实世界不如他们的网络情境时, 他们会更加依赖网络, 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得到全面的变异。

(四) 小学生很容易陷入网络误区

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结构,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封锁和控制;同时, 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了人们充分的自由, 使外界不易监控。而小学生一般都具有进入网络的客观条件, 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极容易陷入网络情境不能自拔, 从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甚至诱发网络犯罪。在我国当前的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领域内, 它的负面作用绝不亚于正面作用。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是学校思想教育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是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用网络优势, 推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 完善规章,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应大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通过一批有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专门网站, 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头羊。

教师要发挥互联网的守门员功能, “堵”是不现实的, 往往也是无效的。正确的方向是主动出击, 积极引导。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要积极上网, 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 并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发言。对于有益的信息, 要扩大影响,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特别要注意过滤不良信息, 通过教育和交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要加强对网上内容的审查, 利用必要的网络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加强对流入校园网的信息的监控, 规范网络运作和网上行为, 尽可能消除网络消极内容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网络监控员, 对校园网各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保证校园网的健康发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一方面, 要采取监控措施, 对非法网站进行打击;另一方面, 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 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 精心策划,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

网络的生命在于内容、在于特色, 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而不能简单地将传播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移植到网上。

坚持网上有班、队组织的声音。我们可以开展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 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站, 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空间, 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 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 净化学生的心灵, 振奋学生的精神, 提高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口味, 增加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进而努力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使其不受各种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如开设网上论坛, 网上游戏竞赛, 各种设计比赛, 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契机, 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

(三) 建立一支精干的思想品德教育队伍

3.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理论探索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4]李红.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J].成功(教育),2012,05:315.

[5]陈宜挺.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

4.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四

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光华小学

杨慧萍

摘要:时事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时事教育,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时事教育 资源 整合 正文:

时事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加深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时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时事不太关心,对国家或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知之甚少,即使关心也大都是看看热闹而已,缺少自主的分析与判断,更缺少自主学习时事的能力和习惯。这说明在时事教育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时事教育呢?

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

教师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好学懂,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持之以恒地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掌握时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纷繁的时事中把握重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实际,进行合理的开发、挖掘和提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并且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闻,在认识上、选择上难免会有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适时开展展示或竞赛活动,例如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新闻评说”或“时事知识竞赛”,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奖赏,培养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调动学生整理分析时事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日新月异的时事。

由于时事资料的收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这方面教师还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了解学习时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走出收集资料是耽误学习的误区,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的氛围。

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个个话题范例,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也都是比较陈旧的,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也很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拓展延伸,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时事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恰当使用时事材料,开展时事教学,犹如为课堂教学注入涓涓清泉,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使学科教学与时事教育的整合,成为了让课堂教学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让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第一.利用时事新闻,设计有效导入。时事新闻本身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真实性等,在导入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目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战争是在哪里发生的,那里人们的生活怎样,学生根据最近掌握的有关战争的新闻纷纷回答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正在发生着战争,那里的人们无家可归,背井离乡,到处都是饥饿和疾病。可以看出学生对战争问题记忆犹新,并且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这不能不说是课前对时事关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更加投入了。

第二、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知识建构需要情境支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相关的时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六年级《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参与的国际活动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我让学生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讲一讲过去,然后还要讲一讲现在,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当学生们讲到前几天习近平主席及夫人彭丽媛参加联合国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大家的情绪都异常高昂,为国家的强大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时事热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了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了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感受身边时事,丰富实践活动。时事教育不仅仅是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身边小事,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对这类时事的发掘、调查、讨论、分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在学习四年级《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时,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最近在家里、学校或小区里遇到的危险事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危险发生的原因,并且找出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这些隐患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安全意识,懂得了在学习生活中要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

第四、抓住时事契机,延伸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间和空间范围。在时事教学中,利用一些契机,创设条件尽可能将品德课堂的范围向社会延伸,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中得以践行和彰显。六年级《学会拒绝》一课时,课前学生收集到一些时事资料,包括当时娱乐圈一些明星吸毒被公安机关逮捕,还有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诱

发犯罪的新闻。课堂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网络、毒品等的利与弊,懂得了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否则,就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在现实中的典型性和时效性,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选一个专题,选择一种形式,设计自己的宣传手册。可以独立做,也可以选择伙伴一起做。之后展示自己做的宣传资料,然后以评价作小结。本次课后活动,抓住了时事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实践中受到教育,学会运用正确实用的方法抵制诱惑,提高了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

5.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五

班级:____年级_____班班主任:____________

问卷时间:2008 年 1 月____日

1、你的班主任老师除学校的校会外,是否经常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A、很少;B、经常;C、太多。

2、在班主任对同学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你记忆中的内容有哪些方面的?

3、你对你所在的班级评价怎样?

4、本期中,你班受学校处分的同学有哪些?

5、开学至今,你班中途离开的同学有哪些?

6、你最想对班主任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六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小学品德与社会 《独特的中国汉字》

执教者: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 李丽

指导者:朝阳区教研中心 王颖 教学目标

 感受汉字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产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愿望,增强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责任感。 能够借助网络和教材中的资源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并能清晰的表述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从而逐步提高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初步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和造字特点,感受书法艺术的美,知道在这一领域内,我国书法名家辈出。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感受汉字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产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愿望,增强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责任感。2.2 教学难点

能够借助网络和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并能清晰的表述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从而逐步提高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教学方法

以体验学习为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板电脑

第 1 页 共 1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5.1活动

一、说名道姓引汉字,引发体验激兴趣

【设计意图:利用平板电脑互动平台,以聊学生名字为切入点,紧贴学生生活,既巧妙引出课题,又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初步感受到汉字内涵丰富的独特魅力。】  聊聊名字引课题

师: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小名字 寄深情”的活动,说一说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通过平板电脑的摇号游戏,摇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师:一个个汉字组成了意蕴深刻的名字!这节课就从大家的名字说起,走近中国汉字,探寻汉字独特的魅力。 完成档案明任务

师: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节课我们利用平板电脑通过研究咱们的名字,给汉字制作一个小档案。

5.2 活动

二、前世今生话汉字,促进体验增自豪

【设计意图:利用平板电脑,了解汉字基本信息,感受汉字的价值与独特魅力,深切体会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爱国情。】

(一)观看视频算年龄,感受汉字古老  摇号游戏猜姓氏,引出甲骨文

第 2 页 共 2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的摇号游戏,分别摇出“李” “王” “马”等字的甲骨文,学生竞猜摇号抽取到的甲骨文姓氏,并借助人机反馈功能检验自己的猜字效果。 利用平板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提信息,计算汉字年龄

观看平板电脑资源包中的“甲骨文出现”的视频,提取信息,并借助人机反馈功能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效果。 小结:

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推测,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看来,咱们中国的汉字怎么样?(历史悠久、古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汉字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二)结合动画找变化,体会汉字发展演变  

提问:汉字是一下子就从甲骨文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吗?

利用平板自主学习:从平板电脑的资源包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汉字,如:马、鱼、饮、龟、林、女„„,观看这些字演变过程的动画,体会汉字的成长历程。点拨:从笔画、形状等方面观察体会。

第 3 页 共 3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 提升:小小的汉字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是向我们看起来这样简单,说起来这样容易,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这个演变发展过程无不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

 追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还出现过其他古老的文字吗?这些文字现在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  利用平板查阅资料:在国家典籍馆的官方网站上查找古文字的相关信息。小结:

我们的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代代相传,是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也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

(三)模拟考古探汉字,感受造字巧妙 

创设情境,提出研究问题:这一个一个汉字是怎么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的呢?下面咱们当一回汉字考古员来研究研究。

 利用平板分层学习,自主学习探秘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从平板电脑资源包《汉字里的小秘密》系列微课中选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探究造字的方法,为合作探究做准备。

第 4 页 共 4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 小组合作,探究名字秘密:

合作探究要求:

(1)打开平板电脑的字库;(2)找到组内同学名字的相关汉字;(3)按照微课中解密汉字方法研究相关汉字。

(4)每组选择2-5个典型汉字发布到教学平台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 汇报分享,巧妙提升

学生借助教学平台浏览大家上传的汉字资料,并通过平板电脑的摇号游戏,学生抽取2个名字,探究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从而感受造字的巧妙。

第一组汉字:直接勾画事物特征:牛、(云、子、王、阜、吕等)(以象形的独体字为主)第二组汉字:记录生活状态:嘉(佳、思、程、宗、然、安等)(其他5种造字方法的合体字)

预设机动:音同义不同、义同因不同等现象,体会汉字的独特之处:是音形义三者完美的结合体。

第 5 页 共 5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 小结提升:祖先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勤于思考,运用巧妙的造字方法把大自然的特征、当时他们生活的状态熔铸在这一个个汉字中。这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正是汉字独具的魅力。这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正是汉字独具的魅力。

  谈感想:通过探究活动你觉得我们的祖先怎么样? 总结:小小的汉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三)欣赏书法体会美,感悟民族情怀  电子书法展:利用平板电脑开展“笔墨留香”电子书法展,学生赏析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体会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学生交流分享对中国书法形象美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字体、风格的不同方面进行欣赏和表达,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书法已不只是简单的书写,而已成为表达中华民族审美的载体和审美的标准。书法很美,有的字体端庄秀丽,有的字体或潇洒飘逸;很有意蕴„„古往今来,我国书法名家辈,创造了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美,相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 以学生的书法作品“孝亲”为例进行赏析,结合“孝”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体会“孝”字里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

追问:那我们再来欣赏这副作品,你还觉得她只是外在的视觉上的形象之美吗? 点拨:汉字除了外在的视觉上的形象之美,还着内在的意境美,内涵之美。其实,像“孝”这样的字还有“德”信、仁、忠„.第 6 页 共 6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 小结:

我们中华民族很内敛,祖先通过一个字,来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一个孝顺之人,一个忠义之人,一个诚信之人,有德之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大思想、大情怀熔铸在一个个小小的汉字中,这也正是我们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根源所在。这正是“圣人传汉字,字字藏珠玑,谁解其中妙,人生获真谛。” 环节

三、迁移拓展赞汉字,深化体验强责任

【设计意图:利用平板电脑搜集“汉字文化热”的新闻时事进行播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文化已经走向国际舞台,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 激情表达情感:此时此刻,你觉得我们的中国汉字,我们的中华文化怎么样?怎么表达对古老、智慧的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 热点新闻报道:利用平板电脑搜集阅读“汉字文化热”的新闻时事,进行“热点新闻播报”。

对比反思,强化责任感:在学习生活中,你是否有小小的差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独特的中国汉字,怎样对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

 提升:尊重汉字。用心去学汉字,端端正正地书写汉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让小小的汉字继续传承中华文明。(继承、发扬、传承)

第 7 页 共 7 页 首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主题四第4课

第一课时

 发号召: 我们学校马上就要启动“小小方块字 浓浓爱国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同学们争当汉字文化小使者,尊重汉字,热爱汉字,了解汉字,从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做起„„老师相信大家会竭尽全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也是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 完善《汉字小档案》并发布到教学平台上和同学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7.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七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创客教育是一种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培育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视野以及意志品质方面为目的,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具有无限的价值潜能,将对个体发展、课程改革、教育系统变革以及国家人才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通过做中学,协作学习,持续分享和跨学科学习,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使课堂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为什么要开展创客教育

2.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创客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把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项目中。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所培养的人适合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

2.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觉意识和自身努力,在此基础上,只有实施创客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进取和创造精神。

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怎样开展创客教育

3.1 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情绪、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充分激活学生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提高其对品社知识的吸收率,并促进知识向道德能力的转化。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3.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这样综合性课程,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让学生快捷地了解社会,了解大千世界。

3.3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探究性学习

如《品德与生活》中《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设计基于现代教育专家何克抗教授的“主导——主体”网络教学结构的理论,注重教学内容,道德启蒙的探究式:1)网络环境创设品德探究情境。2)网络环境下激发品德探究的热情。3)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3.4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获取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方式而获得,其中,情境、协作是学习环境两个重要因素,网络环境的特殊优势,正为学生这种协作学习方式形成营造了良好氛围。(2)优化资源,交流共享。(3)历史回放,唤醒责任。(4)网络游戏,协作拼图。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做中学、协作学习、持续分享和跨学科学习,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优势,而且多层面、多角度提供儿童了解世界窗口,从而为儿童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道德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创新,多快好省地提高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

[2]吴俊杰,周群,等.创客教育:开创教育新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

[3]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

[4]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5]王珠珠.中小学电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6.

8.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八

在教学上要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在组织每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总体的教学目标,但不可平均用力,而应在具体主题单元中有所侧重。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學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挑战学生的智慧,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人格培养。对不同内容的活动主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有所不同,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不同,应针对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合作讨论、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操作实践、欣赏活动等。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并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等)和多维互动(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技能方法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探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等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真实的道德表现,仔细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及时捕捉学生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并有效纳入学习内容。活动要自主,教师不能统领、导演和指挥。

9.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九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 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0.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十

灵璧县九顶中学肖兴明

2012年9月22、23日两天,在淮北实验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培训班。作为班主任的我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专家们的报告,内容精彩生动,个案典型且具有普遍性,时常迎来阵阵掌声。可掌声之余,更多引发的是大家对自身常规教育与管理的感慨和共鸣。

一、以人为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以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人本主义疗法与积极心理辅导应用”的主题报告,结合了自己多年心理健康咨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别从 “教育有效的必要条件——真诚、通情、尊重”“表扬为主——塑造学生良好行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滥用惩罚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表现。例如“两个看书睡觉的学生”,一个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另一个是成绩差、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两人看书时都同时睡着了。试问,我们班主任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状况?莫让偏见蒙住眼睛。可现实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却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但你可知,你的一个小小举动或一句很平淡的话语却会影响或制约着孩子的一生。

二、净化心灵,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职业倦怠,在每一行从业人员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随着社会巨变、市场竞争、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偶尔会出现“这山望那山高”的现象,心理产生犹豫和波动,但又担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或“前怕狼后怕虎”的选择冲突,从而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倦怠。我个人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就

应该在教育岗位上“好好过日子”。“克服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教师压力与情绪管理”郑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启发教师重新审视教育以及教师这一职业为出发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宣泄、转移、幽默、放松、脱敏、满灌、暗示、升华、代偿、希望、自慰、助人等12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思想冲突或思想悲观状况下,我们教师更应该理智,力求做到“三思”:一思是否有理,二思发怒后果,三思替代办法。“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我们只有首先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善待别人。

三、调整心态,踏踏实实做人师。

人的成长是不可预测的,而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优秀、让人幸福,为受教育者指明一个方向。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用文化来“化”人,使人文化,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自我的人,即是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别人的人。一线的全国十佳班主任、特级教师郑立平老师以“七个问题、五点感悟”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郑老师认为教育有两个任务,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成长道路以及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发挥人的真、善、美。报告中,他以七个问题即“你如何理解教育?”、“你如何认识工作?”、“你怎么看待学生?”、“你如何对待选择?”、“你如何证明自己?”、“你怎样理解人生?”、“你如何拥抱未来?”,引发所有教师的深思。尔后,结合案例谈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传达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他认为,导致班主任工作“五无”(即无情、无趣、无闲、无序、无效)的重要原因是被动等待、反应过度、主次不分、无视规律、急功近利。他以自己的人生实际感悟,引导了班主任老师去重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帮助老师们树立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

四、放手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等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在所有教育活动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国家关工委特聘专家、湖南省优秀班主任郑学志老师关于“自主教育管理的机制建设”的报告围绕了“七个机制”和“八自教育”两方面展开。其中,“七个机制”包括:全员参与机制——全员参与才能确保管理无死角;竞争机制——让学生身不由己地为你奔忙;奖励机制——恰当的奖励让学生喜不自禁;协调机制——良好的协调机制是班级自主的润滑剂;干部机制——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独当一面的领导;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个阳光、透明、高效的监督机制;自纠机制——让班主任彻底放手的关键武器。“八自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责任自知(基础)、学习自主、道德自省、精神自强、意志自制、人格自立——终极目标。郑老师提出,班主任带班有四种境界——权利管理境界、情感管理境界、制度管理境界、文化管理境界,认为这四种管理的境界逐次提升并以四种境界结合为最佳。

11.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品德;教师;教学;生活

一、品德与生活教师的素质取向

专任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教师,要求具备各种文化素质。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是在于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想做到这一点,本身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更全面的素质取向和要求。

品德与生活教师必须具有超乎基本师德的道德水平,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能够主动,深刻,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探究,作为专任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社会履历的多样化汲取,是品德老师获得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主动游弋于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生活,规范过滤来自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提取健康的有机养分,铺排出现代品德教育所需要的分子排列方式,以简单的生活常理去感染学生,引领童心。教的是生活,达到的是品德,一种追随时代气息的品德。

现代教育方向下的品德与生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各种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内容和知识。使自己不断丰满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提高自己融通各类各方的知识能力,这样才能符合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成为一名具有真正现代教育理念新方向的专任思想与生活的好老师。

二、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从生活中提炼品德

现代教育的新方向旨在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等理念,既表明了可采用千变万化的教育手段,又预示了如何真正达到学生自如获得,快乐获得相应知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人类的最高境界源于生活,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同亦如此。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主导生活,把平常的生活梳理清楚,品德的理念也就清楚了。在学生尚未清楚思想品德为何事何物时,其实思想品德已经实实在在地进驻了学生的生活了,这就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在让学生认识《春天的歌》这一单元时,教师大可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教室外的校园绿地,社会公园,野外山地,广阔田野进行观察,零距离体验,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发挥,随意组合描绘出一幅关于春天的故事的画。

当学生沉浸在春游快乐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亲近春天,感受春天,喜欢春天,从而达到学生在不经意间的生活中映衬出品德的存在,品德的高尚。

三、快乐的生活中体现创新,无忧无虑中培养品德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应该是考究其如何获得成就的泛过程,考究的是其获得成就过程中童心的张扬程度,考究的是其成就获得的快乐程度,这是一种终身培养要求,是现代教育手段所追求的必备理念。

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及行为规范的养成,无需也没必要设定所谓的范畴及途径,不经意间,无忧无虑获得才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最新理念。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只是一个学生具体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精彩也许在他们的家庭生活,假日生活,社会生活中。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同样需要创新,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质疑能力开始。学生会对生活中的问题不断质疑,不断的质疑,就是创新意识的提升。不管学生质疑的问题有时会不着天际,但也许这就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开始。例一年级的学生问,“为什么花一定要在春天开?”,“许多花为什么不在春天开?”等等,其时,只要老师给予真诚的鼓励,其实就是评价,学生就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经常质疑,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这也就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了;同时,给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间的完美评价,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在快乐中创新,达到创新中不断培养和不断修正学生的品德。

品德与生活中《今天我当家》单元中,“上超市,进厨房,有人生病时,当好小主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生活,教学时如何紧握现代教育新方向这根弦,不断创新,多元化,差异化酝酿新时期学生的品德精华。

例进厨房一节,对蔬菜的感知,认识,对用餐的讲究,无需老师大讲特讲蔬菜的颜色,形状,营养,制作,用餐方法和过程,只要让学生分头扮演戴上蔬菜标记的头衔或人物头衔,轮换演练几次,学生应该啥都心知肚明了。给爷爷奶奶盛饭,品德就在过程中,只要学生之前之后有过这样的情景出现过,你还用肆意强调“尊老”是品德吗?

四、结语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个性品质。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就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体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差异性地因材施教,尽可能尽早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人性化,信息化,终身化教育价值的取向,始终贯穿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沿着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努力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2]徐晓莉.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三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2)

12.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 篇十二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转移

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学一方面以学生分数为主,另一方面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应试科目为主,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期望与要求并不高,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再加上必要的教学反馈工作不到位,整堂课就是成为教师主导学生剖析教材的过程,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始终较为低沉,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对此,我认为教学不能够以教材为中心,也不能够以教师为中心,我们需要不断理解与掌握素质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其实,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学生去独立完成,而是教师要从主导学生学习变为引导,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多讨论、多交流”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另外,这种体验式学习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更为活跃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推进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尚幼,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到学习当中去,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更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高涨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成效低下的情况。对此,我们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发掘、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互联网等多媒体不仅可以检索到一些教学灵感,还可以用来制作、投影教学课件,既可以用这种想象化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加清晰全面的讲解,又可以利用颜色搭配、声形并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来推进情景教学法。活动情景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结合教材的活动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比如教《过家家》一课,教师可利用道具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妈妈买菜回来了,客人到我家,给外婆过生日,爷爷生病了……让学生想象面对这些事情,他们该怎么处理,并分小组演一演,演毕,老师为孩子们颁发“最佳节目奖”、“优秀创意奖”、“最佳演出奖”、“最佳合作奖”等。情景的触动加奖励措施,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会处理一些家中事务。

三、注重个体发展

素质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就当下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讲,家庭情况与类型也较为复杂,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问题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13.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三

镇雄县雨河中心小学

吴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在当前强调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笔者认为有机地分配调控、使用有效机制等教育手段,细致工作,长抓不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如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发现本班不少学生,作业总是拖拉,而且一部分学生有自由散漫的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留心观察了一段时间,暗地里寻找他们的优点和能力,两周后,我召开了一次“看谁贡献大”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大集体,看今后的日子里,谁对这个家的贡献大”。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将班级事务分工到人,这样既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在以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个班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集体如同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对全班同学起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直接发生影响。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开展新课程以来,少先大队部通过隐性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在队员中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要求于人多,奉献于人少等思想道德缺陷。大家都知道,责任感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实施体验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围绕培养队员的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四个系列,以“我爱我家”、“大雁齐飞”、“走近社会”为主题发起了有关征文,组织队员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等领域,开展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学做小老板”、“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一日小交警”、“仓库保管员”等等,生动有效的体验活动,队员们纷纷争戴“责任章”“合作章”“家务章”等,在活动中,队员们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上一篇:读《关键在于落实》一书心得体会(2012.6)下一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