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音乐课堂

2024-07-28

戏曲进音乐课堂(共18篇)

1.戏曲进音乐课堂 篇一

小学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课堂的戏曲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音乐课本中已经将戏曲纳入音乐教科书,戏曲艺术也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却对戏曲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感觉戏曲就是音长调高,就连戏词都听不懂,表达的情感也是稀里糊涂。如果在教师本身对戏曲也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很多音乐教师对于戏曲的教学方式十分陈旧,导致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生机,戏曲音乐课要想顺利开展难于登天[1]。戏曲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音乐教师更应该对戏曲提高重视程度,从自身做起,对戏曲进行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戏曲产生热爱,具备欣赏戏曲的能力,逐渐投入到戏曲学习中。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戏曲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将自身的戏曲修养全面提高

教师要抓住音乐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剖析和细致的研究。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时,应该对自身的戏曲知识先进行补充,对自己所掌握的一些陈旧的戏曲知识要不断进行更新,对各个地区的戏曲要深入进行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示范演唱,相应的还要能够进行表演。对于戏曲一路以来的发展状况全面进行掌握,并对其理论知识深入展开学习,让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要体现出高效

运用音语合璧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故事被大众当作最为广泛的诉说方式,音乐教学中,应该也运用故事这个载体让其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戏曲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学模式:1.初始阶段,激发小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在初始阶段,教师可通过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如教师可在课前穿戴好戏曲服饰,先让学生猜自己要做什么,之后给学生唱一段戏曲,借此导入课程,并吸引学生注意力。2.基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唱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向小学生进行提问,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大家听的这些戏曲是我国的戏曲中那一类戏曲,这种戏曲盛行于那些区域?等学生全部回答之后,教师可以逐一进行解答,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2]。为了激发小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可以根据戏曲内容播放与戏曲相关的电影或者动画片,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后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

(三)采用讲故事形式来进行戏曲教学

对小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教学。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戏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师可以在学习该戏曲之前,先向学生讲述一下戏曲有关的.故事。该戏曲讲述的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木兰辞》这篇文言文为学生进行解读,告诉学生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在父亲年迈无力上沙场时,花木兰决然的以女儿身女扮男装上沙场替父从军。教师将这个故事讲述完之后,就直接引入当前的戏曲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背景,这是花木兰在从军路上遇到一位同样步入沙场的男同伴,这位男同伴就抱怨世道对男女不公平,说为什么男的要上战场杀敌,女的就可以在家闲着。木兰在听到这番说辞的时候非常生气,就对这位姓刘的同伴进行了反驳,木兰的反驳让这位姓刘的同伴无地自容,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了改变,和木兰一同步入沙场。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这段戏词进行分析,“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从这一句戏词中就可以看出不凡的英雄气概,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通过对整个故事的深度剖析,学生将会对故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感觉到戏曲的奇妙,对戏曲学习会产生浓烈的兴趣,这样将会给整个戏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让时尚引领戏曲同步

戏曲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离的时间相对也比较久远,多数戏词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场景方面也十分单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戏曲有关系的歌曲,让学生对这些歌曲进行分析,例如:可以选择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很多学生有追星倾向,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对学生说:“大家喜不喜欢周杰伦?”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喜欢,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首歌里边融入了戏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自己能够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戏曲元素的歌曲,这样戏曲会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心门。

三、结语

戏曲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先辈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为了戏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教育部已经将戏曲纳入音乐教材,音乐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戏曲的重要性,对自身的戏曲素养进行提升,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戏曲文化能够在新一代得到发扬。

2.戏曲进音乐课堂 篇二

关键词:戏曲,传承,经典,京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迅猛飞速的发展, 影视等多媒体作品的大量涌现, 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面对这些现代多元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衰落, 较文学、音乐、美术来说, 戏曲是相对退后了, 这是有目共睹的。加之社会竞争激烈, 当代青年人难免会把重心放在西方的实用物质文明的汪洋之中, 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国偏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戏曲演出场次的减少致使许多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次数减少, 甚至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接触过戏曲, 使他们对戏曲艺术缺乏真切的了解, 存在不少的误解, 喜欢戏曲的青少年几乎是凤毛麟角。中国戏曲确实真正到了新的危险时刻。

中国戏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和传承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界大会中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该宣言成分肯定了文化多元化的宏大气势。然而,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就必须依靠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下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即就各缔约国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与发扬以及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同时必须向青少年一代进行其知识的传播与宣传的教育活动。而今年十一月京剧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何等的可喜可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 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别具声色的民族风格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它把音乐、美术、曲词、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美融为一体, 在特有节奏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戏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这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 还存活在世界上并且还在发展的只有中国的戏曲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其根底就是文化的存在, 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堪称国粹是因为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自它的发源就结合了地方的戏种, 京剧曾以“皮黄”来代称, 皮是西皮调, 出于秦腔, 又名汉调, 黄就是二黄, 徽调的演唱, 艺人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 称为皮黄调, 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徽班进京决定了京剧的最后形成。而徽班的流动性强, 使其与其他戏种接触频繁, 进京前在声腔上就与许多戏种互有交流渗透。

由此可见, 京剧是我国各地三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更是中国民族戏剧, 文化的集大成者。北京京剧院的《三打陶三春》在英国皇家剧院没有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的前提下, 引起强烈共鸣的事实可以说明, 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教育部把京剧定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 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树立名族自信心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精神文明家园都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在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过程中, 接受传统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少年如果没有学习接受民族传统艺术, 那么民族文化就会从此衰落甚至断裂。青少年是发展的一代, 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更是未来文化的主人翁, 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戏曲中那些不同种类的艺术丰富多彩, 戏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 启发孩子们的思想, 让孩子们及早地汲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养分, 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许多兴奋点。除此之外, 戏曲中舞蹈和武术对青少年的肢体训练有直接的帮助。服饰、化妆、脸谱的层面又可提高青少年的美育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会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选唱段全部是经典, 而且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接纳程度, 所选曲目及难度也是由浅入深。革命传统曲目较多, 这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低年级以现代剧为主, 且朗朗上口, 不难学习, 如《报灯名》对低年级学生有亲切感, 传统和较复杂的曲目安排在高年级很适当, 对于有些复杂的, 学生们不论在相声或晚会上也是经常能听到的一些唱段, 学生并不很陌生。尤其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历史知识, 对于唱段中的一些深刻内涵也能有所理解。

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认真努力地补上这一课, 不仅是十五个唱段, 还要懂得戏曲的一些尝识, 培训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教师在教学当中还要学会自学, 京剧的灵魂体现不只是唱, 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那麽学校的京剧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曲目, 唱段及人物配备相应的戏服脸谱伴奏带,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京剧教材是一个大问题, 需要教育部组织京剧专业人士, 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 共同组成专家组, 再来审核这项工作。只要大家一起群策群力, 这项政策一定能落实好。戏曲进校园必将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领路先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C].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3.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戏曲教学策略 篇三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最喜欢流行音乐,有自己的偶像。所以要将他们带到音乐课本中,介绍民歌或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而在戏曲教学中,怎样将古老而又陌生的传统戏曲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它,作为音乐老师要下一番苦工。

下面我就将我在戏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重视本土戏曲元素的挖掘教学

首先将戏曲教学的基础知识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在小学曾经发过一本戏曲简介,在课上我与学生一起温故知新,重新回忆书上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从前,在共鸣中将知识长久保存。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互动之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创设具有本土戏曲文化气息的环境,是学生学习本土戏曲音乐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重视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之美。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的自然条件。学校是学生的第三个“家园”,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粘贴具有本土特色的图片,如郑板桥、梅兰芳等名家的图片;介绍本土音乐知识,如兴化的《茅山号子》等。校园广播更是一个传播本土音乐最有利的媒体,将本土音乐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本土戏曲音乐的熏陶。

其次,结合各种文艺活动,为本土戏曲音乐的展示提供平台。在各种文艺活动中,校艺术节、元旦会演、音乐课前5分钟等,让学生收集有关本土音乐的资料。如小戏、道情的图片和剧照,戏服、头饰、道具等进行展示或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音乐的精华所在;动手制作道具、京剧脸谱,师生合作共同设计淮剧、京剧中的各种人物脸谱进行自编自演;在一些传统节日里,中秋、元宵等,可举行花灯比赛、十二月花名猜谜等,让学生置身于民间艺术海洋中,体会家乡的美,现代的音,传统的乐。

二、加强戏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

如果一开始就讲传统戏剧,学生一定是不好接受的,太陌生,太遥远了。所以我先用他们熟悉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一名选手的演唱激起他们的兴趣,而那名选手的成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学生回答说音乐后半部分引用京剧的唱段以及歌手反串的表演等。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妙处。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到戏曲上来。

例如:兴化的《板桥道情》属于歌谣,歌词简单易懂、押韵,内容朴实贴近学生的生活,传唱性较强,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类的作品;而“道情”更是泰州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唱曲艺浑朴抒情、风趣诙谐,曲调简单淳朴,表现力强,语言口语化,也有“即事道情”,将刚发生的事情或是新闻用地方语言随编随唱,创造性极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道情表演姿势(道情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并用方言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音乐的魅力;还可以介绍一些道情艺人的故事,如:板桥先生表演道情,令学生引以为傲,从而喜欢本土音乐。

三、拓展音乐课外资源的戏曲教学

虽然我教的是初中的学生,但在我的眼中,他们还是一群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介绍戏曲时,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戏曲手势,眼神,舞台步伐等。让学生们动起来,增加他们对戏曲的感受力,同时与戏曲人物慢慢的靠近,试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人物表现特色等。让戏剧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流入学生心田。例如《杨柳青》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在拓展延伸中我们就可以引人泰州民间号子《打麦号子》,以此传扬我们本土戏曲;戏曲在课本上出现,可见戏曲这类民间传统剧目的地位之高。尤其戏剧中的京剧更是泰州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是国粹。因此,我们可以在每一个戏曲单元中借题发挥补充来介绍传统京剧,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音乐。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创作的源泉都来源自生活,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的感受与提炼。而人世间只有真情才可以打动人心,就拿我们唱歌来说,在掌握了演唱的节奏音准,技巧等之后,最终的目标是有用真挚情感去演唱。我记得南艺的一位老师说过,有感情的演唱才是歌唱者最终的目标。戏剧同样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同理心,遇到任何事要理解,感同身受。在介绍每一出戏曲时,先要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源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只有深刻了解作品的寓意,才能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其实戏曲舞台也是人的生活的一个缩影,有时台上演的故事情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由此让学生对戏曲有了同理心,有了相同的感受,有了共鸣,也渐渐有了回应。

看书不能只看一遍,学习戏曲音乐同样如此。因此我告诉学生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老师可以利用一下地方资源,而我们这里经常有地方戏淮剧的演出,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一起去观看淮剧演出。让孩子们走到后台去,与演员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采访。让他们身临其近,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戏曲的魅力。

4.音乐课“器乐进课堂”实施小结 篇四

在上竖笛课之初,学生不会吹,觉得学起来很难,有放弃情绪。我在上课时就请吹得好的同学来表演,平时很调皮的一个小男生一曲《龙的传人》征服了不少听众,文静秀气的小蔓吹了一首《希望》让其它女同学羡慕不已。虽然是几首简单的曲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欲望。以致于上课时,其它同学经常会要求让他们来示范。“竖笛小师傅”的头衔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的方法让实验班的学生对学好竖笛这个小乐器有了信心和动力。

虽然在渔坪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感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是通过“器乐进课堂”的活动,转变了教和学的方式。过去的唱歌课,学生不会识谱,老师从头教到尾口干舌燥,而现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节奏型,就可以通过吹奏的方式来识谱唱谱,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竖笛这个工具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竖笛价廉物美,简单易学,同时它有固定音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时值、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使其能够进入音乐之门。在刚把竖笛引进课堂时,很多家长都觉得这对孩子很有好处,至少可以学会一门简单的乐器,甚至有会吹笛子的家长还给我打来电话,询问竖笛和横笛的区别。也有家长因为孩子吹出来的声音不成曲调对竖笛表示质疑,对这些,我都一一给家长解释,我想只有孩子们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就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三是通过器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音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在教学时,我常采用分组训练再合作表演的形式,刚开始有的同学自顾自的吹,不管别人,结果导致小组成绩欠佳,有的同学相互埋怨指责。我及时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合作精神,再美的曲子有了不和谐的音符自然就听起来刺耳,所以我们必须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才行。

在我的带动下,我校其它两位兼职音乐老师也行动起来,二年级音乐老师把竖笛引进了课堂,音乐课上笛声悠扬。而一年级则主要以自制的乐器为主,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沙锤,还有用树叶卷出的笛哨等开展音乐教学,这些小玩意儿既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童趣,又有了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体会到原来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通过县文联陈哈林主席和县研训中心田玉红老师的牵线搭桥,在全国音乐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组织了全国来自各地二十多名音乐教师暑假在我校免费支教,为我们学校捐赠了大量的乐器,并表示要长期关注我校器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一活动的开展无疑给我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了一支强心剂。

5.戏曲进校园范文 篇五

虎林市第一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戏曲培训学习,经过两个月的为期训练,老师们对戏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在手位训练过程中,老师们个个仔细、认真。宋顺燕老师年近50,每次训练后都是大汗淋漓,老师分多个小组训练,自己小组结束后,她总是在别的小组后面跟着学习。她说,这是咱教育从外聘请的老师,咱得把握机会好好学习。刘震宏老师舞蹈基础好,不用说,学起来又快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赵扬老师爱人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自己平时一个人带孩子,但是每到学习戏曲的时候,她总是能按照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场,自己先复习一遍。何丽老师的左脚得了踝管综合征,刚刚扎针结束,但是没有一次缺席,没有一次迟到。

6.戏曲进校园 篇六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戏曲素养,推动戏曲的传承发展,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近日,柳林二小的全体师生观看了在镇中心学校举行的“国粹芳菲,飘香校园”戏曲进校园的专场文艺演出。

演出前,我们的少先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到达会场,演出中我们同学个个看得目不转睛,听得如痴如醉,当同学们看到武生教同学们矮子功时,纷纷要求上台模仿,《吕洞宾戏牡丹》故事情节把同学们深深吸引,纷纷被中国戏曲的魅力所震撼,同学们观看结束后感叹:“看起来很好看,学起来很费劲儿,当戏曲演员真不容易啊!”,真正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内涵。

7.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初探 篇七

就个人而言, 要想真正学好音乐、终生热爱和学习音乐, 让音乐的美伴随生活、伴随一生, 那就要求个人要具备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拥有较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对某项音乐专长的学习, 而在众多的音乐专长里把人声作为乐器的歌唱是最合适的, 它可随身携带, 可随时随地进行练习。面对班级这样群体性的歌唱教学, 合唱既能突出技能学科的特征又能照顾到班级的群体性, 是不二的选择。以下结合笔者“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的心得, 谈谈“合唱进课堂”的基本环节。

一、明确“合唱进课堂”的内涵

理清“合唱进课堂”内涵是实施“合唱进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唱进课堂”不能照字面理解成音乐课堂教学多一项合唱教学的内容, 它是歌唱教学的一种模式———合唱式歌唱教学法。以班级为对象的学生群体与百里挑一的合唱队员有着质的区别, 绝不适合将专业合唱训练的方式套用在课堂的歌唱教学上。因此,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合唱进课堂的内涵, 分清“合唱进课堂”与合唱教学的区别,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合唱相关能力要求, 建立长期的、循序渐进、可操作的训练目标支架, 从心理上放下合唱难的思想包袱, 为合唱进课堂做好心理上的接受和准备。

二、支架引导, 填充、整合难度适宜的合唱素材

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毕竟区别于合唱队的教学, 教师切不可用训练合唱队的要求和高度进行课堂的合唱教学, 那样的教学对师生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也绝不会有良好的效果与收获。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参考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借鉴和吸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根据合唱的训练步骤搭建相应的中、长期支架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必要的简单合唱曲及相关能力练习的补充, 并整合成有梯度、可持续的新教材, 为合唱进课堂提供教学内容保障。

三、完善自我, 掌握和熟练运用合唱教学的方法和要求

合唱教学是以气息、科学歌唱方法 (高位置歌唱状态) 训练为核心, 含音准、听力、速度、节奏、控声、歌唱心理等相关歌唱能力训练的系统歌唱教学。要将这些内容与要求有效地融入课堂歌唱教学, 虽然不要求教师自身有过硬的歌唱能力, 却要求我们至少要拥有听辨对错和正确示范的能力, 掌握和熟悉运用合唱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至少应具备此项能力训练的科学方法。所有的音乐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 都有一定的歌唱基础;大多数教师也都接触过合唱训练, 多少有些经验与积累, 在这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完善自我, 掌握及熟练运用合唱教学的方法与要求, 为“合唱进课堂”提供必要的技术能力保障。

四、“合唱进课堂”的实施

面对班级这样的群体, “合唱进课堂”的实施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要讲究实施技巧, 切不可生搬硬套合唱教学的模式机械地进行各种合唱能力的模块训练, 这样的方法很快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给吓没了, 合唱的实施方法必须做到不是合唱训练却又能达到合唱能力训练的效果。教师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 对所需渗透的能力通过夸张、形象的表演与示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及时切入相应能力的渗透教学, 这种根据目标支架将各种合唱能力的训练无形地融于歌唱教学过程是“合唱进课堂”的有效实施方法, 它既可以完成歌唱教学的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合唱进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渗透的能力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气息训练

歌唱气息控制是歌唱的基本技术, 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气息控制能力决定歌唱者的演唱能力。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流动、张弛可控、有表现力的声音必须以气吸作为基础。气息的训练方法很多, 如“闻花香”、“狗喘气”、“打哈欠”、“吃惊”等,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方法与经验进行, 但都必须给学生一个气吸支撑点的概念和感觉, 让学生深刻理解是科学歌唱的声音由气息带出并支撑着的声音, 而不是用“喉咙”唱出声音。推荐方法:用“ho”、“hu”先进行短促的气息练习感受腹部弹跳的支撑点及气息送经声带的感觉, 然后再用打哈欠的感觉进行有控制气量的叹呼气式长音练习, 最后再选用适合的歌曲旋律进行长短气息练习。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通过范唱或示范音乐, 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有无气息支撑歌唱的区别, 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气息歌唱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气息体验与练习, 达到融气息训练于歌唱教学中。

(二) 高位置声音练习

现行的合唱歌唱方法大多采用直声唱法, 它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 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的声音训练应该遵循直声唱法的原则, 做到有气吸支撑点、高位置及通灵的, 但只要是科学的声音就可以了, 不管是什么唱法, 教师都应该遵循直声唱法的原则结合个人的方法与经验进行系统的歌唱教学。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 或称其“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 歌唱感觉也比较轻松, 音色比较明亮优美。合唱的声音由个体的声音融合而成, 它不强调明亮, 更讲究个体声音的圆润、通灵, 以及集体 (声部内与声部间) 声音的融合、统一与和谐。要达到这个效果, 就得对所有个体进行高位置声音的训练, 使之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中小学生的合唱一般采用直声唱法, 讲究气息支撑下的高位置发声, 练习方法也有很多:如“打哈欠式发声”、“跟远方的人打招呼”、“哼鸣”等, 让学生明确保持喉部放松多用鼻咽壁的力量进行发声。推荐方法:在打哈欠的状态上进行保持口形的“hu-o-ɑ-e-i”母音的长音练习, 待状态相对稳定后, 高音区多用带“i”和“e”的母音进行练习, 以利于高位置歌唱习惯的养成, 中低音区的声音训练应该在高位的基础上加上开喉及叹气的感觉, 多用带“u”和“o”的母音进行练习以增强中低音区的音色的饱满与厚度。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通过用夸张的高位置声音范唱或示范音乐, 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有无高位置歌唱的效果, 激发他们对学习高位置歌唱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高位置歌唱体验与练习。待学生对气息与高位置歌唱有一定体会, 后可多用“哼鸣”进行气息与高位置歌唱的同步练习。

(三) 视唱练习

视唱的含义为看谱, 即唱旋律。此项音乐能力对学生能否深层次走进音乐、掌握主动学习音乐的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视唱能力一般通过用元音或唱名曲音阶、音程、旋律等进行练习, 练习过程一定要遵循“由用钢琴带学生练唱到逐步脱离钢琴独自哼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推荐方法:找一些学生熟悉的简单歌曲, 要求学生根据对歌曲的音高及节奏的印象对歌唱旋律进行视唱, 此法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积累视唱能力的基础。此外, 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自己所唱的旋律, 并用心感受其音高, 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培养音高概念。

(四) 多声部练习

多声部练习是合唱训练项目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是掌握合唱能力的重要标志, 它同时包含着个人演唱能力、集体意识、协调与合作能力等内容的学习, 是“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方式的意义所在。一般可采用听辨单音、音程、单旋律、二部旋律及模唱的从简到难的方式进行, 逐步培训学生从单声部的有音高概念到音准把握、从多声部的音程概念到掌握音准。面对班级这样的歌唱群体, 教师应该降低要求, 务必通过夸张的对比示范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融多声部练习于学生的歌唱对抗游戏中, 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进行练习。方法有很多:找些学生熟悉的简单儿歌, 将节奏一样、感觉差不多的两条旋律当做二部进行练习, 对熟悉的歌曲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比较自信, 也容易找到感觉, 很快就可达成。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确立多声部练习的信心。如:

也可引导学生找出单旋律小节或乐句的和弦根音为旋律编配简单的二部长音或节奏根音旋律, 再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多部练习, 都应该强调学生在自信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要聆听其他声部音高, 以在意识上加强学生对多声部练习的音程概念的培养, 这样才能有效且相对快速地锻炼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

(五) 歌唱心理练习

这里的歌唱心理指克服心理障碍, 养成相对夸张的音乐表现意识与习惯。许多人或合唱队, 他们的歌唱都很漂亮, 可你总觉得这歌声少了点什么, 实际上少的就是歌唱心理, 他们有唱歌的技巧却无善于表演的歌唱心理。“音乐是语言尽头的一种情感”,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在诠释着某一份特定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歌唱只能称之为唱歌, 要想完美诠释音乐的内涵,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是从唱歌升华至歌唱的翅膀, 它是歌唱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可通过情绪模仿、场景表演、模仿幼儿园教师夸张地给小朋友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方式进行表演心理的训练。

此外, 教师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学生噪音保护的角度出发, 多采用“轻声唱法”进行训练。“轻声唱法”是指在保持良好歌唱状态的情况下多用气息进行小音量的重情感演唱, 它既可有效保护学生的声带, 又能帮助学生更容易找到喉部不使劲而使用鼻咽壁张力的感觉, 能让学生有效感受及巩固歌唱气息与歌唱位置。这一点很重要, 教师在任何内容的训练过程中都应该经常要求和提醒学生采用“轻声唱法”。

本人通过一年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多声部合唱能力及合作意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效果,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当然, 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合唱训练习惯, 只要大家能根据自己的中、长期合唱能力提升的目标将各项合唱能力 (特别是多声部歌唱与合作能力) 训练有效地融入歌唱教学中, “合唱进课堂”就会摆脱口号, 得以实现, 将音乐歌唱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的心得, 阐述了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必要性, 总结了“合唱进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1明确“合唱进课堂”的内涵。2支架引导, 填充、整合难度适宜的合唱素材。3完善自我, 掌握和熟悉运用合唱教学的内容和要求。4“合唱进课堂”的实施。师者若能将各项合唱能力 (特别是多声部歌唱与合作能力) 训练有效地融入歌唱教学中, “合唱进课堂”就会摆脱口号, 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如何有效实施课堂合唱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11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4]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J].研究, 2006 (2) :96-97.

[5]邹初本.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8.流行音乐准不准进课堂 篇八

流行天王级歌手周杰伦,无数青少年崇拜喜爱的偶像,他创作演唱的多首歌曲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或教辅书谱。如,《听妈妈的话》进了台湾小学教材,好像并未听到强烈反对的意见。而周杰伦及多位港台歌手演唱的《蜗牛》,2006年入选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引发一片争议之声。这件事存在争议并不新奇,但,有谁还能想象,“中、小、幼音乐课堂,不准有‘流行音乐’,这个问题不用讨论了”,从1990年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传出的声音,引动从1991年初开始的大讨论。

“流行音乐不准进课堂”,态度坚决,语气强硬。这句话还附有说明:“在音乐课堂里,谁教了流行音乐,就是违反纪律,是不能允许的”(见音乐周报1991.2.1第三版)。这番话,“话音刚落,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而随后,全国各地音乐教师纷纷发出疑问,音乐,只有通俗易懂大众喜爱才会流行,何以“不准进课堂”?《十五的月亮》《好人一生平安》《重整河山待后生》很流行,不准进课堂吗?有人说,“不准流行音乐进课堂”,应成为音乐教师的职业准则;有人说,这条禁令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今天与未来;有人说,无休止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答案吗?新的争论持续不断。但,流行音乐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真实。

9.戏曲进校园计划(范文) 篇九

活动计划及安排

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了解地方曲艺,感受地方曲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习戏曲能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现将本学期的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了给爱好音乐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组建戏曲小组。通过戏曲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选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习曲艺能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四课外活动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教室。

三、活动内容

1、掌握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 ①戏曲曲艺的定义; ②戏曲曲艺的种类及特点; ③地方戏曲; ④代表作品及人物。

2、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来实践,会形神兼备的表演三、四个作品。

3、对本学年的戏曲曲艺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四、活动具体安排

第1-4周 了解戏曲曲艺的定义及特征,初步了解技巧。

第5-8周 初步了解技巧,了解具体的曲艺艺术。

第9-14周掌握代表性曲艺戏曲艺术,并初步学会鉴赏及学唱。

第15-17周 欣赏本市代表戏曲作品。

第18-19周 尝试表演戏曲表演《新九月》、《割韭菜》、《摘棉花》、《毛主席的光辉》等。

五、活动措施

1、制订练习计划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强的计划性,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学唱戏曲,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

2、慢练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慢到快,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对于戏曲中的难度较大的曲目来说,应该先慢练学唱。

3、加强重点、难点的练习

10.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坊子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落实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戏曲曲艺,感受地方戏曲和民族曲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大力弘扬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本学年让孩子们重点欣赏京剧、吕剧、豫剧、黄梅戏等著名的唱段,通过欣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召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戏剧社团。

3、重点培养兴趣社团,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社团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视频,了解地方戏曲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4、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学习。

四、活动设想:

1、了解山东地方戏曲,特别是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吕剧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戏曲唱腔板式和京剧唱腔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京剧 ——我们的国粹。唱腔优美,特别是一些现代京剧,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传统节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唱腔婉转,优美动听,但学生接触较少,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

(2)、“吕剧”,系山东地方戏。流行于潍坊市高密,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唱腔婉转,悦耳动听,是山东人民非常喜爱的,争取要让学生会唱。

5、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坊子区尚文中学 2013、12

尚文中学“戏曲进校园”领导小组

长:张国钟

副组长:刘

成员:周丽 义

杨金栋

11.乐器进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十一

一、乐器进课堂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身高、体重还是智力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因为小学生受智力、思维、身高等的限制,所以在选择乐器进课堂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开始,就对音乐充满好奇,在模仿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年级高低,我们都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美的教育。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和训练,对音符、节奏还没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在此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根据音乐的节奏、情绪,初步掌握节奏的强弱规律,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中高年级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把竖笛或口琴引入课堂,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在演奏中可以要求学生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用竖笛或口琴把音乐的内容简单的表现出来。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可适当提高或降低。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的歌唱、律动、舞蹈、演奏、即兴创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低年级,我们在教会学生教材歌曲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创编一些律动动作,让学生在参与和表现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力度,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中高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乐器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乐感,从而提高乐器演奏的技能。鼓励学生学习其他乐器,让他们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乐器演奏技能以后,把学生进行分类,有歌曲表演、乐器伴奏、伴舞等,利用音乐课堂、文化艺术节等契机,开展文化综艺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乐器进课堂要结合地方的文化特色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因为受乐器规模、价格的影响,乐器进课堂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1.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

在农村,有很多孩子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受师资条件和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学习钢琴等一些高档乐器,我们可以学习竖笛、口琴等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果本地有一些文化艺人,我们可以跟他们学习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如果在城市,我们还可以跟一些培训机构学习小提琴、萨克斯等高端乐器。

2.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在乐器进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如江南的丝竹乐器,云南的葫芦丝、北方的黑管等乐器,花钱不多,简便易学,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运用课外时间训练,等到一些重大节日,音乐老师可以适当排练组合,分组配器,增强音乐节目的表现力。

三、乐器进课堂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本身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乐器进课堂不能因为学生演奏水平的差异,随意的中止学生的演奏和表现,我们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学生的演奏水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在乐器进课堂教学中,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十二

策略一:创设民族音乐进课堂的良好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兴趣、情感往往产生于一定的环境。在教学民族音乐时,我从创设民族音乐课堂良好的环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是提高学生对民族经典音乐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板报介绍民族音乐知识,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也可以开展民族音乐知识讲座,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校在承担教育部立项的“民族根文化与特色高中构建之研究”课题时,利用学生进校、离校、大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营造民族音乐熏陶的氛围。

三是让有民族器乐特长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族器乐特点并演奏。我所任教的年级有许多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器乐,如笛子、二胡、葫芦丝、古筝、琵琶、唢呐等,我让学生将器乐带到学校,让他们介绍有关知识,包括展示演奏技能。通过分享,达到对民族器乐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是挖掘地方音乐资源。比如我市的海州区“五大宫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具有当地风俗的一种音乐形式。学生通过亲身的考察、访谈、录音、拍摄等实地工作,深入到了该音乐产生、发展、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实地访谈、采风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五是设置身体力行的情境体验。如欣赏《黄河船夫曲》,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大胆而有效的实践体验。组织学生“搬钢琴”劳动,让他们体验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策略二:通过模仿活动体验民族音乐妙处

课堂上的模仿活动就是生命能量的激活,指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反复复地做某些动作,加深心理体验,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从民族音乐作品的音色、节奏等方面进行动作模仿性体验,这种模仿性动作承载了丰富的教学意义,“是声明,是表现,是信息,是孤寂状态下的隐秘现象”。

模仿对民族音乐技能训练非常有效,尤其是对节奏感强的民族音乐的学习,用动作调动声明能量,实现参与、交流和创造。教师打一遍,学生模仿打一遍,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一遍遍重复模打,直到学生能够正确拍打节奏为止。在循环往复的动作模仿中,学生的身心世界日渐丰富。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模仿民族音乐情节或民族音乐形象。模仿有利于让学生把握音乐本体要素,如音高、音程、和弦、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曲式等,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以上的音乐本体元素,就能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比如,教学生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我先分析了这首民歌的特点:歌词语言丰富而多彩,内容表达幽默而风趣,句式中大量运用衬词衬句,使用了呼牛吃喝声和模仿锣鼓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模仿性练习体验衬词的韵味,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表达。

此外,视唱民族乐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民间舞蹈等都需要一遍遍的模仿才能掌握唱奏跳的技能技巧,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我们要让音乐课“活”起来,创造一种表演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才能感染学生,并能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

策略三:通过演奏活动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我在教学中组织了民族器乐演奏活动,通过器乐演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时空中,有内容表演,有器乐演奏,有观众观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形成了一种艺术理解的互动,让演奏者产生兴奋,让观众产生了情感交流,让教师找到了指导的话题,三方互动交流中,又有着艺术生成,使演奏活动浸染了生命成长的气息,从内容、情感和技巧等方面对民族音乐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学生参与民族音乐演奏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是停留在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平面,而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演奏过程中理解并传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起伏跌宕的旋律音韵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演奏过程时,要细心地要求他们通过演奏技术的处理,表现出作曲家所标记的一切规定性,同时要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赋予作品新的审美个性。演奏的适度和分寸,体现了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理解。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学生对演奏的处理往往一味地投入感情,结果成了无意义的渲染。

我们先后成立民族器乐队,指导学生学习演奏民族乐曲。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自己的“小天地”尽情发展。多年的活动小组的学习使他们受益匪浅,在“五四”青年节、元旦文艺汇演、市学生文娱节目展演中都有着不凡的表现。学生伴奏的《阳光进行曲》《普爱校歌》和演奏的《凌波仙子》《战马奔腾》《甩花腰》等节目,先后获得省、市文娱展演一等奖。

我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进行排练,演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小调,以多样的形式加强民乐进课堂的力度,很好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音乐视野,提高了民族音乐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特长。

策略四: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丰富精神生活

对民族音乐欣赏方法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想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段经典性的音乐描写,即“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几句,其中描写了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再到细弱,再到无声。作者把音乐形象变成视觉形象,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于形象的流转消长中传达出乐音的微妙与婉转。这里对音乐的想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是需要想象的。学习民族音乐,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种智慧之光。如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有美丽的蒙古包,有丰茂的水草,有飞驰的骏马,有成群的牛羊;天空中有飘逸的白云,有灿烂的阳光,有和暖的微风;牧民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高亢悦耳。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13.戏曲进校园广播稿 篇十三

播出时间: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负责人:鹿艺昂

A: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收听今天红领巾广播站为大家播送的节目。

B: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拓宽大家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浸润每一位菁菁学子的心田。A:今天我们将播出主题节目《校园小戏迷》。

B: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A: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4.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十四

试点学校先行先试

“我们分批次组织全县有关事业单位、国有和优秀民营院团进学校演出,同时,严把戏曲剧目质量关,精心选择或创编一批适合学生,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肥东人文精神的优秀剧目进校园演出。”肥东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5月至6月,该县将在15所学校开展第一批戏曲进校园活动,在12月前,实现全县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据介绍,肥东县将肥东实验小学、肥东店埠学区中心校、肥东县经开区中心校等三所学校确定为“戏曲进校园”活动示范点,从县文化馆、县内优秀剧团挑选庐剧表演艺术家、门歌表演者和黄梅戏老师担任学校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分别以兴趣班和普及教育方式开展戏曲教育,扩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队伍,探索总结庐剧或门歌传承模式,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

百余名教师拜师学艺

从下个月开始,肥东县180名音乐教师将拜师学艺。安徽省职业艺术学院戏曲专家、教授,省、市戏曲老艺术家将为这些音乐教师开课,教授黄梅戏、庐剧等专业课程。据悉,该县计划全年每个戏曲专业课程安排100个课时,在今年底培养出百名戏曲教师,传承戏曲文化,让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该县各个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肥东县还将不定期组织民营院团业务骨干、文化馆专业演员等对学校老师进行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15.戏曲进音乐课堂 篇十五

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虽然流行音乐与传为经典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不同,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一味排斥。我认为应该有选择地让一些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生硬与不足,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如同学生所说的是在浪费时间。而现在的教学内容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加上音乐课与高考无关,学生不重视,这也是高中音乐课难上的一个原因。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实乃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而学生对流行歌曲怀着极大的热忱,在调查中,当问及要不要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99%的学生都回答:“要!”有的学生还高嚷道:“我爱流行音乐!”面对学生这样浓厚的兴趣,我们怎么能不把它应用起来?学生是这么说的:我希望能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这样我们对音乐课就会更有兴趣,上课也会更认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前放一些流行音乐,或者弹一首流行音乐的钢琴曲,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手段和途径,应该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的。

二、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流行音乐充斥了整个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上闭口不唱流行歌曲,其实已经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我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等音乐的宣传和普及处于弱势,对于学生来说流行音乐就是他们身边的音乐,他们把“听流行音乐,唱流行音乐”作为与社会相连接、和时尚相接轨的方式。

新时代强调人的个性,流行音乐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不同的个性,有着浓重的时代气息,且学生喜欢唱流行音乐歌曲。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歌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同样,流行音乐能有如此之大的市场,总有它独特的魅力,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取向,所以才有广泛流行的基础。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三、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翻开音乐教材会发现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要求上都有一些专业化倾向。而现在的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连基本的节拍也分不出。基础好点的学生也只能够勉强认识简谱。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求他们进行曲式分析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而且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比较简单、浅显,兴趣一般集中在歌曲这单一的方面,而对中外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甚少,唱的歌曲又主要来自于社会媒体的传播,即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能让学生接受,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音乐知识、已有能力出发,把它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中来。

流行音乐能有广泛的流传基础,也就必定吸收了当代或者是以前的优秀的音乐艺术营养。例如朴树的《白桦林》有着俄罗斯的音乐风格,很多流行歌手重新演绎了一些老歌和民歌,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组合,他们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了民族音乐元素。我也曾试着将流行歌曲引入古典音乐的教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发现学生很喜欢《一千零一个愿望》这首歌,这首歌的间奏用了《小步舞曲》的曲调。我就想能否利用这首歌来教学巴赫音乐,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往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错。

一些流行歌曲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如《红旗飘飘》、《亲爱的中国,我爱你》、《中国人》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费翔的《故乡的云》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阳光总在风雨后》可以激起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一千零一个愿望》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要勇往直前的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从实践看,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

既然流行音乐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我们就有理由让它进入课堂,但是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并不是让流行音乐独占课堂

因为毕竟流行音乐所含的艺术成分较少,不能真正取代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音乐的层次很广泛,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流行音乐(比如:布鲁斯、迪士科等)得到时间的考验和艺术的沉淀之后,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确立起一定的地位。且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真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发现。所以,由流行歌曲来充当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角是不应该的。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要有选择

流行音乐大多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而现在的中学生们还没有阅历,也缺乏辨别能力,选择好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我们要把握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口,让流行音乐发挥它的积极的一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要选择时机和方法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并不仅仅是将某些流行歌曲拿到课堂上来唱来演奏。它的引入形式和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用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来演绎老歌,例如在上民歌时可以让学生在保持民歌原有的艺术性的基础上用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和形式来发展民歌。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式和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课内歌曲的教学中,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的教材已经加入了一些通俗歌曲,如《好汉歌》、《思念》和《懂你》等。我们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及时调整和补充教材,让它跟上时代,把流行音乐的积极一面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大增,教学质量会更好。

我认为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只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会对教学有帮助,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吴雁泽.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精神.中国艺术报, 第403期.

[2]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出版.

16.戏曲进音乐课堂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初中口风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57

农村地区音乐基础薄弱,缺少音乐大环境,从家长到学校普遍缺少对音乐的正确认识。口风琴教学能用最少的投入最简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改变家长及学校的看法,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调节他们枯燥的课余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缺少家庭经济支持,加上文化课成绩较差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风琴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实现口风琴进课堂,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上多下工夫,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魅力,从而发挥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口风琴教学及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方面有所收获,以下是就该问题总结的一点经验与看法。

一、把握教学节奏,由浅入深,保护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口风琴教学切忌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制订长期的计划并坚持下去。指法练习与乐理知识要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旋律进行教授,像穿指、倒指、换气等技法完全可以放在最近流行的歌曲《小苹果》的后半部分旋律中进行教授。音乐知识的传授亦是如此,要讲究循序渐进,进度过快就会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吃力而失去兴趣,弹奏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好,影响进一步发展,效果也难以提高。学生学得快一些、多一些当然更好,但必须打好基础,以全班大部分学生掌握为前提,真正做到这些是相当不容易的。困扰很多音乐教师的难题就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程度不同,有好有坏,这种情况在后半个学期会特别明显。为了改善此种情况,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演奏口风琴的方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因材施教,稳步前進。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学习的进度,在学生一时学不好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教给其正确的方法后,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可以流畅地演奏口风琴,在他们享受美妙音乐及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增强了对今后音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练习形式多样化,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为了保护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避免让学生一整节课都用来练习演奏口风琴或者长时间练习一个演奏技巧,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消极对待。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口风琴教学与其他教学相结合,可采取口风琴和伴奏相结合、口风琴和流行歌曲相结合等。如教师先引导学生打节奏,再用口风琴来演奏,然后跟教师钢琴弹奏。这样,只要掌握了旋律,学生都能自己唱出视唱曲,不但口风琴弹奏技能得到提高,识谱及视唱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在学习课本中两个声部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分声部体会旋律间的均衡和统一,这样学习二声部歌曲就变得容易多了。再有,课堂中学生在练习口风琴的同时,又对视唱和歌曲的学习有所帮助。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学生音乐学习各方面形成良性循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口风琴教学乐曲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于器乐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优秀的曲目时间长,难度大,又或者这些经典曲目的主奏乐器学生掌握不了,从而导致这些具有高审美价值的乐曲不能作为教授口风琴的教材。在选取教学乐曲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尽量选择被学生广为熟知喜爱或时下流行的乐曲作为教材,而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水平来看,优美动听的乐曲可以激起他们学习和表现的欲望,相反,那些枯燥无味的乐曲则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曲目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选择那些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学习,又带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乐曲。同时,为了加强学习和实践操作,还应该在口风琴教学中穿插唱歌环节,将二者相结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唱歌的形式,更加熟悉歌曲曲调,还能加强对歌曲所表达情感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风琴演奏水平,使学生不仅可以独奏,也可以给其他人伴奏,增强学生学习口风琴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口风琴走进农村初中音乐课堂,就像给学生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使音乐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改善了农村初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17.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篇十七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我们河南的是豫剧,北京的是京剧,四川的是川剧,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黄梅戏……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11月3号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后操场观看豫剧。主持人不仅为全校师生讲解了豫剧的基本知识,还带领大家欣赏了四大板式的节奏和传统曲目,如:《花木兰》、《抬花轿》、《三哭殿》、《铡刀下的红梅》……中间主持人请同学们上台跟着老师学动作,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18.戏曲进音乐课堂 篇十八

一、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常德九澧渔鼓艺术,以其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几千年来已持续对传播地域民众产生深远影响。据笔者考证,20世纪中后期,澧水流域的九澧渔鼓艺人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编演的曲目《扫盲运动到了乡》《生产责任制好》《计划生育好》《普法歌》;歌颂英雄人物、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生活的曲目《雷锋赞》《林海雪原》《四个媳妇笑爹爹》《四个老汉夸媳妇》等曾在当地风靡一时。2006年在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上演出的反映新一代农民精神风貌的作品《新农村》,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我劝儿子离网吧》等作品,近年来也已走入千家万户。九澧渔鼓艺术在为民众解读政府的政策方针、倡导传统道德风尚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笔者在九澧渔鼓主要流传地——常德市临澧县,对本县三所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高中学生对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的抽样调查。问卷对象以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为主体,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4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49份。据统计:

问卷选项“你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结果,愿意、想了解的学生人数比重大,共计5911人,占有效人数的95.67%。

选项“你认为是何因素阻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除15.53%的学生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外,其他学生则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地方传统文化本身流传的局限性以及国家政策层面方面予以关注,均占55%以上的比率。特别是“民间流传的局限性”一栏,比例高达71.98%,值得我们关注。

选项“你认为有必要在年轻人中宣传地方戏曲吗”的态度,下表中给出了答案:

选项内容“你对自己家乡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发扬有何看法”,持“应当传承并发扬”态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46%。

选项“您认为高中生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地方传统戏曲”的结果,92.71%的学生持积极态度。

尽管考察的对象是针对常德市临澧县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群体,问卷设计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学生们在了解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知识,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戏曲文化是否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上,表现出对它们的肯定却不容置疑,为音乐课堂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内容,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了保证。

二、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戏曲的德育内容。现阶段,“应试教育等的持续给力,削弱了传统文化应有的本土地位”[1]。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自主性渐强,个性发展明显。因此,选取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地方戏曲内容题材,使他们能在学习高压下,通过参演地方戏曲得到解压、放松。达到既获得艺术表现机会,又能提升德育内涵,享受艺术表演带给他们快乐与满足的目的,对地方戏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京剧《红娘》、越剧《五女拜寿》等优秀戏曲作品聚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地方戏曲内容题材的选择提供了参照。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对贪赃枉法不良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对嫌贫爱富等不良现象进行批评的九澧渔鼓传统作品《乌金记》《雕龙宝扇》,讲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为人子者必须恪尽孝道的作品《清风亭》《安安送米》等的关注,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二)师德的垂范作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作为音乐教师,面对高中阶段的、独立意识迫切、反叛意识渐浓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应以身作则,在师与生的沟通、教与学的互动中,把做人的道理等关乎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地方戏曲中的德育内容相融合,使之成为课堂常态。行动上的典范,如1959年荀慧生为弟子孙毓敏传授《荀灌娘》一戏,亲自扮作马童,为她牵马坠镫,还让孙毓敏一只脚踩在自己右腿上;为了给弟子留出发展空间,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2],这样的大家风范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体悟。

(三)名家的课堂效应。“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艺高功非盖,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戏”等[3]。不定期聘请地方戏曲名家进入课堂,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于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参与中提高,参与中成长。如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越剧艺术的越剧“尹派”小生创始人尹桂芳,她在生前就曾说过:“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者。”从而成就了如今越剧尹派弟子的桃李满天下。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高中阶段,将地方传统戏曲中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能起到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摘要:普通高中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格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高中阶段,将九澧渔鼓艺术中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实现艺术传播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德育的内涵,对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九澧渔鼓艺术,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苏振华.普通高校施行公共音乐课程转型的必要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25.

[2]孙毓敏.孙毓敏谈艺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09.

上一篇:我是功臣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雅思小作文只写了一页